篇一: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XX市乡村产业发展调查报告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当前,我国即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新征程中,农村仍是着重与难点,发展乡村产业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引擎。乡村产业内涵丰富、类型多样,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价值,乡村特色产业拓宽产业门类,休闲农业扩大农业功能,是提高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产业。近几年,我市坚强以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聚焦着重产业,聚集资源要素,培养发展新动能,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渐趋完备。
一、发展现状
一是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发展。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项目。市经开区进入全省XX强县序列,XX农产品加工聚集区进入全省XX强园,XX进入全省XX强企。到目前为止,全市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XX家,其中产值超XX亿元企业XX家,位居全省前列。XX台创园绿色食品深加工园、XX港新区农产品加工园区、XX粮油产业加工集中区、XX省道粮油加工产业集群、XX县XX农产品加工园区持续发展。
二是乡村特色产业强势发展。已形成XX蔬菜、XX水产“一县一特”发展格局。XX蔬菜、XX河蟹获批全省首批“一县一特”全产业链示范创立单位,含山粮油协会等6家单位为全省首批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依托镇域资源优势,聚集产业要素,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培养一批特色村镇。已创立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XX个、省级XX个、市级XX个,XX镇获批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
三是乡村休闲旅游业迅速发展。根据“建点、连线、成片”思路,推动农旅融合,着重建设了含XX、XX、XX、XX、XX等XX大休闲农业片区。着重打造林海生态园、金色田园、秀山生态园、桃花缘等休闲农业园。建成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县XX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XX个、省级以上休闲农业示范园XX个。2022年,休闲农业接待游客XX万人次,营业收入XX亿元。
四是新型经营主体队伍不断壮大。全市现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XX家,其中国家级XX家、省级XX家。市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XX家。登记注册的农民合作社XX家、家庭农场XX家,其中市级以上示范农民合作社XX家、家庭农场XX家。
五是农产品品牌影响力不断拓展。创立一批农产品地理标志。强化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与名特优新农产品收集登录,发展好“含山大米”、“XX螃蟹”、“XX辣椒”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与区域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打造好、保护好、使用好具有明显本地特色的区域公用品牌。培养一批“三品一标”。实施农产品认证登记发展规划,不断拓展我市无公害、绿色、有机与地理标志等优质特色农产品总量规模。到目前为止,我市获评“三品一标”共XX家企业XX个。打造一批知名商标。支持企业申报著名商标、驰名商标。全市现有农业类中国驰名商标XX个、中华老字号XX个,著名商标XX个。
二、存在问题
一是发展方式不够新。多数农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工艺水平落后,产业精深加工环节薄弱,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产品供给仍以大路货为主。休闲农业普遍存在同质化现象,缺乏小众类、中高端产品与服务,品牌溢价有限。
二是产业链条不够长。一产向后延伸不充分,多以供应原料为主,从产地到餐桌的链条不健全。二产连两头不紧密,农产品精深加工不足,副产物综合利用程度低,加工转化率不高。农产品加工业仍处于爬坡过坎关键期,农业龙头企业体量偏小,没有实现集群发展、形成规模效应,原字号农产品仍占较大比重。XX蔬菜、XX河蟹二产严重软肋。
三是品牌影响力不够大。总体上看,我市在全国特殊是沪苏浙地区叫得响、具有竞争力的强势品牌少,多数品牌偏重于商标的识别与促销功能,品牌差异化与独占性不突出,品牌影响力有限。区域公用品牌少,指导带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有的经营主体品牌意识不够强,品牌质量管控有待强化。
四是要素保障不够足。金融支持乡村产业发展不足,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偏低。农村土地空闲、低效、粗放利用与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用地供给不足并存。农村人才缺乏,科技、经营等各类人才服务乡村产业的激励保障机制尚不健全。
三、主攻方向
乡村产业体系主要包括农产品加工业、乡村特色产业、乡村休闲旅游业与乡村新型服务业等。立足我市农情,明确“五做”主攻方向,健全乡村产业体系,提高乡村产业质量效益,提升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增强乡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
一是做强农产品加工业。继续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项目,争创省级培养市级。支持市经开区争创国际农产品加工园,对接国际市场,参加国际产业分工。支持蒙牛两百亿长三角现代乳业产业集群建设。培养农产品加工业“独角兽”企业。开展农产品加工园区提高行动。强化对现有现代农业产业园、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园区的整合,优化园区计划布
局,引导园区明确功能定位,增进园区生产、加工、物流、研发、服务等全产业链开发,强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着重支持XX台创园绿色食品加工园、郑蒲港新区农产品加工园区、含山粮油产业加工集中区、XX省道粮油加工产业集群、XX县XX农产品加工园区提档升级。鼓励与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与中小微企业等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组织我市着重龙头企业参与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借助展会平台,以商招商。
二是做精乡村特色产业。着重培养蔬菜、水产、果茶等区域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开展“一县一特”全产业链示范创立,创立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建设一批“小而精、特而美”的“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形成“一村一品”微型经济圈、农业产业强镇小型经济圈、现代农业产业园中型经济圈、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大型经济圈,构建乡村产业“圈”状发展格局。争创国家级优势产业集群,继续争创国家(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省级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培养市级农业产业特色镇、市级示范基地、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三是做靓乡村休闲旅游业。结合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着重支持XX等7大片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完善配套设施,增进乡村休闲旅游业提档升级。实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项目,强化引导,加大投入,建设一批休闲旅游精品景点。XX县争创国家级休闲农业着重县,含山、XX争创省级休闲农业着重县。继续争创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乡村休闲旅游精品景点线路、国家(省)休闲农业示范园。支持金色田园、秀山生态园、林头福山等田园综合体建设。
四是做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养龙头企业,形成国家、省、市、县级龙头企业梯队,打造乡村产业发展“新雁阵”,提高龙头企业在乡村产
业发展中的带动能力。争创国家、省级龙头企业。增进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提高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水平,探究建立县级规范合作社财务管理平台,争创农民合作社质量提高整县推动试点县。推广博望丹阳湖土地股份合作社试点经验,推动土地股份合作社模式。鼓励各类人才领办创办家庭农场。根据“发展一批、提高一批、推介一批”的思路,加快培养出一大批规模适度、生产集约、管理先进、效益明显的家庭农场,推进家庭农场健康有序发展。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建立多种类型的合作方式,增进利益融合,增强带动小农户发展的能力。继续开展示范合作社家庭农场评定工作。
五是做优农产品品牌。准绳化是品牌农产品的根本确保。实施“品质革命”,推动农业准绳化,从播种、收获、加工整治、包装上市执行严格的准绳。推动规模经营主体按准绳规范生产,建立生产台账记录,实现农业生产准绳化、可追溯。品牌化是提高农产品价值链的重要方式。探究建立“1个公用品牌+N个地域特色产品+N个产业经营主体”模式,通过区域公用品的指导作用,建立公用品和产业品牌相互融合的品牌体系。规范品牌授权管理,建立品牌目录,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监督,强化农产品品质评价,保证品牌含金量。加大品牌营销推介,不断提高“XX蔬菜”、“XX螃蟹”等区域公用品牌在沪苏浙地区的影响力与美誉度。
四、实施路径
突出集群成链,延长产业链,提高价值链,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奋力实现“四突破一强化”,全面提高乡村产业发展水平。
一是在产业链延伸上实现突破。产业招商。明确蔬菜、水产品、果茶、乳业、方便食品、休闲食品等主导产业与发展定位,增进产业前延后伸、横向配套、上承市场、下接要素,补齐补强初加工、精深加工、冷链物流
等供应链、配套链,构建紧密关联、高度依存的全产业链。龙头招商。围绕上下游产业链,支持蒙牛乳业、海底捞食品、达利食品、金菜地食品、华安食品等产业龙头以商招商。立足我市资源禀赋,研究全国百强农产品加工企业,进取上门,突出优势吸引,招引有合作需求的龙头企业。
二是在产业融合发展上实现突破。主体融合。和中农大、南农大等高校合作实施产学研工程,探究发展“产业联盟+龙头企业+特色园区+小农户”多主体参加、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带动力强的大型产业化联合体。发展以产业园区为单元,园区内龙头企业和基地农民合作社与农户分工明确、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中型产业化联合体。发展以龙头企业为指导,农民合作社与家庭农场跟进,广大小农户参加,采取订单生产、股份合作的小型产业化联合体。载体融合。持续推动现代农业示范区转型升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形成国家、省、市现代农业产业园梯队。XX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XX姑孰、含山运漕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争创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对XX善厚种业等5家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开展转型升级工作。继续争创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培养市级农业产业特色镇。业态融合。发展多类型融合业态。发挥区位优势,引导经营主体以加工流通带动业态融合,发展“中央厨房+冷链配送+物流终端”等新型加工业态。以功能扩大带动业态融合,推动农业和文化、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创意农业、功能农业等。以信息技术带动业态融合,增进农业和信息产业融合,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等。
三是在新业态培养上实现突破。冷链体系。随着生鲜农产品的数量与质量的发展,冷链体系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在三县分别建立高级化、精准化、品质化的冷链体系,避免多头投资、重复建设、趋同投资。“定制农业”。以绿色、有机农产品为载体,发展“以销定产”的新模式,将过去“我有什么,就卖什么,卖什么,你就消费什么”改变为“消费者与市场
需要什么,就卖什么,卖什么,你就种什么、养什么、加工什么”的新模式。“定制农业”的卖点不只有农产品,还可吸引市民来体验、观光、消费,和旅游、养老、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带动乡村振兴。
四是在资金、土地等要素保障上实现突破。资金保障。强化和金融机构合作,探究金融服务新模式。就“一县一特”全产业链创立融资需求,和省农担合作,借助金融机构的专业力量助推“一县一特”全产业链的打造。探究设立省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子基金,采取“产业+基金”、“基地+基金”等模式,通过股权投资、债权投资、增值服务、市场培养等方式,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多层级的农业投融资渠道,撬动更多金融及社会资本投入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农业领域。土地保障。探究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空闲农房院落及宅基地发展乡村产业。
五是强化“三农”人才队伍建设。农业农村系统自身队伍建设。“打铁还需自身硬”,当好传帮带,加大年轻干部的培育;搭建人才交流平台,选派优秀中年轻人干部到长三角城市农业农村系统挂职锻炼;提高市级层面研究、谋划工作的能力与水平。农业经营主体队伍建设。加快建设知识型、本领。型、创新型农业经营者队伍。加大乡村企业家、乡村能人培训力度,培养一批“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等乡土人才。和长三角城市联合举办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轮训班,强化交流和互联,提高农业产业的互补性和紧密度。
篇二: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特色产业及三产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
我县位于大别山南麓,地处神奇的北纬30度,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集山区、库区为一体,具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地形地貌特征,复杂多样的地理因素和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丰富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及畜禽水产优质品种,保留了大量的传统作物和畜禽品种。我们要充分利用资源禀赋,着力培育我县地方特色优质农产品,做大做强农村特色产业,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一、基本现状
我县是全国商品牛和瘦肉型猪的生产基地之一,拥有安徽省花亭湖绿色食品开发有限公司等9家种业企业,其中省级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5家。某某六白猪、某某鳙鱼、某某小黄牛、小黄花鸡均是某某县特有品种,叫得响的品牌。我县农作物种质资源丰富,地方特色品种较多,开发利用的有:黄金糯、黑节糯、红壳糯、雪花糯极少数农户种植少量面积,用于制作米酒自饮或用作礼品。野生毛香有百里镇政府举办了两届毛香节以开发乡村旅游,百里、北中、弥陀等镇农村电商制作“毛香粑”在网上定购销售。打瓜子和辣椒、豇豆、阳荷姜等蔬菜腌制的咸菜以及黑芝麻粉在本地土特产店或农村电商网上销售。是茶叶、肉鸡、板栗重点生产县。某某县畜禽种业产值4.05亿元,畜牧业产值近30亿元,其中小黄牛产值2.11亿元,某某黑猪产值2.25亿元;花亭湖鳙鱼年产300万斤,产值1.1亿元。
我县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强力推进水稻、油菜、茶、畜、渔、中药材等产业基地建设,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一县多业”具有皖西南地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业体系,积极培育壮大产业化经营实力,逐步建立产、供、销和商、工、贸一体化发展格局。
二、存在问题
一是产业规模偏小。从产业布局、种植规模、生产标准等方面来看,产业基地规模小。在分散经营向规模化经营转化过程中,受土地流转、传统经营模式等因素制约,不能形成集约规模效益。农村土地分散经营难以发挥规模效益,也不可能形成优势产业。龙头企业辐射效果不明显,未充分发挥带动作用,没有形成产业集群。
二是主导产业支撑带动不够。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已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但尚未形成贯穿产业上下游的全产业链条,当前普遍还停留在初级产品。龙头企业多数是农产品加工型企业,而且这些加工型企业中又是简单包装加工为主,没有产品深加工,产业链、价值链不长,产业层次不高,产品附加值得不到有效发挥。同时,特
色产业龙头企业数量不多,实力不强,推进产业提层次、上档次的能力不够、动力不足。
三是品牌建设推进缓慢,在长三角市场上“品牌多,名牌少,精品缺”的现象仍未有根本性的扭转,主要表现是同一产品品牌繁杂,品牌维系工作较差,品牌推广上口径不统一、品牌认知混乱,名优特色产业质量标准把关不严、品质参差不齐,品牌带动能力很弱。极大影响品牌对外的形象和声誉,直接影响品牌推介和市场的竞争力。
三、几点建议
(一)扶持龙头企业,加大双招双引力度。一是以某某小黄牛和安庆六白猪品种资源为基础,重点扶持保种龙头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特别是与国内外影响力大的品牌大公司(如雨润等)加强合作,拓展稳定市场,加大产业投入、加快产业发展,全面推动某某黑猪特色产业、某某小黄牛和特色畜牧业产业发展。进一步扩大安徽花亭湖绿色食品开发有限公司安庆六白猪保种场和扩繁场群体规模,提高安庆六白猪群体纯度,加快某某县久鸿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大别山牛保种建设步伐,扩大大别牛群体数量。
(二)推进产品深加工,完善产业链条。充分发挥地方特色优质品种的独特品质优势,积极推进本地畜牧水产品肉类加工,引进培育大型牛肉加工企业。鼓励肉牛屠宰加工厂升级改造,提高屠宰加工能力,使小黄牛能就地就近屠宰加工;推动物流配送企业完善冷链配
送体系,促进“运活畜”向“运肉”转变。加大某某鳙鱼本地繁育养殖,完善产业链条。
(三)加强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依托某某六白猪、某某小黄牛、某某小黄花鸡、某某鳙鱼等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初步建成晋熙镇程岭村的六白猪,百里镇的大别山牛,天华镇大山村的黑山羊等优势特色畜禽种源繁育和肉用畜规模化生态养殖基地。依托木本油料特色区域示范县、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天华谷尖等品牌,在寺前、汤泉等乡镇,初步建成茶叶和油茶产业示范基地,茶叶、油茶产业成为某某县的特色农产品。
(四)加强生态农产品产业链建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动农业和其他产业嫁接,不断提升示范园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一是嫁接科技资源,让农村有奔头。不断提升农业生产管理机械化和智能化水平,缓解劳动力季节性短缺矛盾,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嫁接电商资源,让农村有赚头。各园区充分利用信息时代红利,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新兴农产品营销业态,为农产品扩销增收提供了新途径。三是嫁接旅游资源,让农村有看头。通过举办毛香节等节庆活动,激发旅游发展潜力。同时,结合休闲旅游农业,推出一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休闲农业精品景点。四是嫁接文化资源,让农村有说头。各示范园加强对民俗文化、民间工艺、非遗品牌的挖掘传承,注重与文化创
意等业态融合,结合回归乡村情怀的主题活动,让人感受乡村、回味乡愁、寻找乡味。
(五)强化地方特色农产品宣传。借助农业农村部“农遗良品”的平台,宣传遗产地优质产品;充分利用微博、论坛等各种互联网平台推广某某县生态产品;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传媒上多层次开展特色农业、特色农产品、特色饮食在内的全方位的宣传,积极参加各种农产品展览和宣传活动。
篇三: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产业融合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全文5篇)
第一篇:产业融合调研报告调研报告
关于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调研报告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连续正式出现在2015及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是党的“三农”工作理念和思路的又一重大创新,具有深厚的时代背景和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基于当前无序的生产发展和滞后的产业链建设之间的矛盾,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促进工业和服务业的管理、技术、资本、人才等现代要素更多更紧密地融入农业,提升农业发展及资源利用水平;有利于扩大农村产业规模和就业容量,拓展农民就业增收空间;有利于聚集农村人气和改善农村人员结构,促进农村社会繁荣稳定。
从国际看,产业融合已日益成为世界范围内产业经济发展不可阻挡的潮流,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革新,建立在科技发展并不断融合基础之上的新型产业革命已风起云涌,正在带动社会经济系统日益广泛、剧烈而深刻的变化。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不同行业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步伐不断加快,产业边界为了适应增长而日渐模糊或消失。从国内看,在新常态新要求下,我国的产业结构正在进行深度优化调整,产业发展与国际接轨、跨行业跨领域融合发展的步伐空前加快。顺应形势、应对挑战,迫切需要推进农业与其他产业融合,通过借势发展增强竞争力。
一、农业产业融合几种基本业态
(一)农户主导型
农户主导型是指在产业链建设中,依托当地农户开发当地优势资源,并逐步由农业生产向农产品加工、营销以及乡村旅游等方面拓展,最终形成一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态势。农户主导型主要包括农产品地产地销模式、农家乐模式、家庭手工艺品产销模式等。典型的农户主导型,主要是依托当地农户开发当地资源,既延伸了产业链条,又开发了农业的多功能,让产业的增值收益完全留在了农村、留给了农民,是产业融合的一种典型案例。当然,这种模式也有其不足,主要
表现为其受农村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的限制,且完全依靠农民的积累会比较有限且速度较慢,发展这种模式往往会受到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制约。
(二)农民合作社主导型
农民合作社主导型是指在产业链建设中,依托农民合作社兴办加工和流通,将产业链条逐步由生产环节向加工和流通环节延伸,最终形成一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态势。农民合作社主导型主要包括合作社办加工模式、农超对接模式、农社对接模式等。实际上,农民合作社主导型是以农民合作社为组织载体,建立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综合体。农民通过合作社这个载体,实现了产业链条的延伸和产品的增值,并通过合作社的分配机制分享到了增值收益,是一种非常好的产业融合模式。同时,由于农民合作社主导型对合作社的规模和实力有较高的要求,合作社农产品须供给数量较大、质量水平较高、品类较为丰富,且发展资金和人才储备比较充足,一般合作社很难达到。此外,该模式的健康发展还取决于合作社运行的规范性及其产生的向心力,否则很难持续下去。因此,该模式适用于规模较大、实力较强、运行较为规范、人才支撑较为有力的合作社或合作联社。
(三)龙头企业主导型
龙头企业主导型是指在产业链建设中,依托农产品加工或流通龙头企业,向前延伸产业链条,建立生产基地并与农民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将产业链条覆盖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全过程,最终形成一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态势。龙头企业主导型主要包括“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模式等。如果说农户主导型与合作社主导型更注重产业链条的延伸,那么,龙头企业主导型更加强调价值链的完善,即处理好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关系,让农户分享到产业化的成果。
该类型的产业融合,其本质是通过龙头企业向农业导入先进要素并与农村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结合,实现对农业的引领和农民的带动。这种产业融合模式比较普遍,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可复制性。当然,这种模式的成功运行,也需要几个先决条件。首先,公司实力较强,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其次,公司产品具备市场竞争力,有自己的品牌和比较稳定的销售渠道;再次,要构建好系统运行机制和收益分配机制,有效发挥合作社、协会、村集体等中介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节约企业与农户间的交易成本,减少交易双方的机会主义行为,实现企业与农户的稳定合作关系。
(四)“互联网+”型
与以上三种从主体的维度进行划分不同,“互联网+”型是以互联网为主要载体,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物流手段,将农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产品的销售半径延展至全国乃至全球,大幅度减少产品流通的中间环节和交易成本,是产销对接的典型模式。“互联网+”模式,其最大的特点是依托互联网平台实现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直接对接,使生产者得到了流通环节的全部增值收益。当然,这种模式也受一些条件的制约,如产品知名度、稳定供应能力、物流运输能力、质量安全状况等,对经营者的网上营销水平要求也比较高。
二、发挥供销合作优势,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2016年是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全面推开的第一年,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出台,以及相关部门对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进行动员部署,供销合作事业发展迎来新机遇。受国际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影响,供销合作社传统主营业务行情低迷,销售增幅放缓。供销系统在应对上采取了重点突破、创新农业生产服务方式、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社有企业转型升级、发展电子商务、打造“网上供销社”等系列举措,不断提升供销合作社的综合发展实力。
中央明确强调,要加强供销、邮政等系统物流服务网络和设施建设与对接,加快完善县乡村物流体系;支持供销合作社领办农民合作社,引领农民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分享产业链收益;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提升为农服务能力。这些政策赋予了供销合作社新的使命任务。无论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体系,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还是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民增收,都需要供销合作社担负更多责任,发挥更大作用。
因此,供销合作社在推进地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具有以下几方面优势:
第一,更利于培育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一是供销社对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升级改造,能够完善流通服务功能,加大主产区、主销区、集散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产地市场建设力度,进一步优化流通网络布局。二是对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改造提升,创造条件兴办新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特别是在产地建设一批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能够促进农产品转化增值,带动农民就地转移就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第二,更利于加快推进与新型经营主体有效对接。供销合作社具有综合服务优势,为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提供信息、营销、技术、农产品加工储运等服务。引导社有企业、农批市场、连锁超市与新型经营主体对接,建设标准化和规模化的原料生产基地,发展订单农业,推进多种形式的产销对接。引导科研院所、职业院校、行业协会结合自身实际,在质量检测、标准制定、商业模式推介等方面发挥作用。
第三,更利于开展农业多种功能服务。一方面,供销合作社能够发挥体制、网络、品牌等优势,引导带动农民发展品牌农业、生态农业、乡村旅游、休闲农业,促进农业“接二连三”。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探索农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会展农业、农业众筹等新型业态,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此外,供销合作社还可以参与推进地方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
三、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思路与建议
针对当前农村产业发展的实际,把握农业要与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共振,加工流通增值收益要让农民共享这一准则,明确农村产业融合的基点在农业,关键在农产品加工业及休闲农业,主体在新型经营体系,保障在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的共同作用。
(一)建立消费导向和利益共享机制
一是建立消费导向机制。引导农民瞄准市场需求,适应消费者选择,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市场紧缺和适销对路产品生产,大力发
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业,建立较为完善的绿色生态农产品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体系,让好的产品卖出好的价格,真正提高特色农产品的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二是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让处于产业链底端的农户公平分享到产业增值收益,产生“1+1>2”的效应。通过建立合理的利益关系,能形成健康的产业生态环境,有助于稳定合作预期,降低交易成本,增大交易剩余,对交易双方都是大有裨益的。当前实践中的“保底收益+二次分红”、农户以土地等要素入股企业、企业以农业设施等投入入股农户、企业与农户实行反租倒包等方式,都是基层自发探索的好的利益共享模式,值得进一步总结和推广。
(二)培育农业企业主体
一是支持和规范发展农民合作社。无论是合作社自身主导的产业融合,还是农民或龙头企业主导的产业融合,合作社都可以依托其组织优势,在扩大产业规模、提高农民谈判地位、降低交易费用、让农民分享增值获益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好农民合作社在一二三次产业融合中的作用,一方面要加大对合作社的支持力度,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合作社经营能力、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要推进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加强制度建设和执行,规范运行管理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让合作社真正成为农民自己的合作社。
二是扶持地方龙头企业做强做优。龙头企业具备资金、技术、人才等多方面的比较优势,依托产业化发展机制,带动农民合作社、农户发展生产,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营销,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是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引领力量。龙头企业主导的产业融合,具有产业链条长、价值增值大、充分发挥各主体比较优势的特点,具有很强的复制性和推广性。而要发挥好龙头企业的优势,就需要做强做优龙头企业。所谓做强,就是要通过实施财税、金融、人才等配套措施,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和转型升级,让龙头企业有能力有条件在产业融合中发挥主导性作用;所谓做优,就是要通过龙头企业与农户相互入股、龙头企业领办创办农民合作社等方式,完善利益联结关系,支持龙头企业与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有效对接,推进各类主体的深度融
合。
(三)发挥集群功能优势
一是强化产业集群、企业集聚优势。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按照专业化分工的要求将上下游各类主体有机联接在一起,通过分工协作,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实现协同发展。借鉴产业集群的思路,推进农业产业融合,在农产品生产优势区域发展加工和流通园区,配套相应的科研、培训、信息等平台,形成生产、加工、流通互为支撑、相互配套的产业综合体。
二是拓展农业发展多功能性。发展休闲观光、农事体验、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新型业态,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结合的重要途径,也是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现实选择。特别是休闲农业未来前景广阔,对农村发展和农民致富都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值得高度重视。
第二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调研报告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调研报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有一个新亮点就是增加农民收入,必须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文件指出: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扶持发展一村一品、一乡(县)一业;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扶持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休闲产品。现结合实际,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重要意义
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科学把握农村经济发展规律,与时俱进做好“三农”工作做出的重大决策。根据国内外的发展实践经验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就是以农业为基本依托,通过产业联动、产业集聚、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将资本、技术以及资源要素进行跨界集约化配置,使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餐饮、休闲以及其他服务业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使得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紧密相连、协同发展,最终实现了农业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扩展和农民增加收入。以农业为基本依托,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农民分享三次产业“融合”中带来的红利,有利于吸引现代要素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有利于拓展农业功能培育农村新的增长点,有利于强化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新农村建设。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县政府按照“果菜富民”战略和塬区苹果业、川道棚栽业、全县草畜业的发展布局,确立了“园区引领、龙头带动、项目支撑、服务优化、产业突破”的现代农业总体工作思路。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断调整农业经济结构,有力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持续实现了全县农业经济稳步增长。2014年,实现农业增加值8.7亿元,同比增长6%,占全县生产总值的21.17%。农民人均纯收入8157元,同比增长14.5%。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23.65万亩,粮食产量4.2万吨。全县梨果总面积32.5万亩,其中苹果面积29.5万亩,实现苹果产量25.5万吨,产值8.5亿元,农民人均果业收入达到8500元。蔬菜种植面积达1.2万亩,实现各类瓜菜产量13.6万吨,产值2.1亿元。全县生猪存栏14.5万头、牛存栏3.69万头、羊存栏7.61万只、家禽存栏32万羽。2015年1-5月份,全县预计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8亿元,同比增5.8%,其中农业总产值0.92亿元,同比增5.7%。
(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2014年,全县农业增加值由2009年的7.6亿元增长至13.12亿元,较“十一五”末增长1.73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484元增加到8157元,年均增长8.5%;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加,农作物播种面积23.65万亩,增加了5.51万亩,粮食产量4.2万吨,增加了0.37万吨;梨果面积32.5万亩,增加2.5万亩,产量由12万吨增长至25.5万吨,增长2.125倍,产值由3亿元增长到8.5亿元,增长2.83倍;蔬菜面积达2.2万亩,比“十二五”末1.7万亩增加了0.5万亩,各类瓜菜产量由4.9万吨增加12万吨,增加2.45倍,产值7932万元增长到2.04亿元,增长2.57倍。
(二)农业产业化水平持续优化。农业产业化深入推进,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5家,比2009年4家增加了11家,其中省级5个,市级10个。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261家,比2010年72家增加了189家,其中国家级示范合作社1个,省级百强社2个,省级示范合作社3个,市级示范合作社13个。
(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十二五”时期,全县加大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推进了果业、蔬菜、农机直补和农村沼气建设等一批重大项目工程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成效。十二五期间新建幼园4.5万亩,建成防雹网1.5万亩,护栏网8500米,集雨窖3260口;建大棚1910座,共建设沼气池7907口、养殖小区27个、服务网点90个、服务中心1处、综合示范基地1处、沼气示范村6个。
(四)农机装备水平不断提升。认真落实农机购置补贴任务,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1.2万千瓦,农机保有量达到20930台(辆、部)。累计建成3000吨气调库3座,2000吨制冷库12座。
(五)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优质专用粮面积占粮食总面积的20%以上,玉米、豆类等作物结构不断优化,区域布局更加合理,优质苹果、优质瓜菜、优质花椒、优质干果、小杂粮生产等多种经营全面发展,产业经营初具规模,优质高效农业快速发展,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比重提高,2013年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站,2013年9月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项目建成了试验室,现已投入使用。初步建成了以苹果、大棚蔬菜为主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产业带初步形成。
(六)农业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全面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积极探索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切实提升了农民的科技水平,增强农业科技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保障了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机械化、信息化和农村沼气、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稳步推进。在北京、深圳、内蒙等地共开设延长苹果直销窗口13处,年销量达到2.5万余吨。基本实现了生产有基地、储藏有企业、营销有组织、流通有市场的产业化经营格局。依托延长农业信息网和建
成的村级信息服务站及时为农民提供农业信息服务。
三、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规模化经营程度不高。全县现有耕地面
262496亩,受自然地理环境及农民思想认识因素影响,大量的农业土地资源仍由农户分散经营,规模小、利用率低。靠分户经营的市场主体与全球化市场竞争,既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也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二)农业产业化水平有待提高。农民与企业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尚未建立,龙头企业与农业基地对接不够,带动本地农民增收的作用不明显。加上对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政策不够,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化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一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模不大,联系农户有限,服务半径小,带动能力弱;另一方面,大多数农业合作社运作程序不规范,社员联系不紧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尚未完善,吸引和凝聚农户共创品牌、抢占市场的能力也不够,直接影响到全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和抵御自然、市场两大风险的能力。
(三)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都市农业是以现代科技为基础,与城市发展紧密融合,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于一体的现代新型农业,尤其需要一套完善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近年来,虽然我县按照省、市的部署,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由于公益性农业科技服务投入不足,农业服务中心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知识老化、技术能力低,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等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与发达地区相比总体上科技普及水平不高。
(四)农业标准化生产相对滞后。现代农业要求没有标准化生产,就谈不上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由于受土地经营规模的制约,农民缺乏标准化生产的热情。近年来,虽然农业、质监等部门努力提高我县农产品质量,但总体而言,农业标准化生产进展不够快,难以在短期内取得长足进展,与生态型、健康型、高效型的标准有较大差距。
(五)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比较落实。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较差,高标准农田比例低,农机化、农业信息化程度不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
不够强。这些问题都是影响和制约我县农业发展的突出因素,有待于我们在今后工作中加以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解决。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夯实现代农业基础。一是加强优质苹果基地建设。稳步推进老果园改造,狠抓幼园管理,继续实施“提质增效”工程,全力抓好人才培养、技术管理、市场营销三个体系建设,狠抓节水灌溉和有机肥源建设两个关键,全面推广六大技术,由按季管理向常态管理转变。二是加快蔬菜基地建设。按照布局区域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的要求,抓好新建设施蔬菜基地建设。加快完善蔬菜种苗繁育体系,着力推广工厂化种苗,提高蔬菜种苗集中繁育和统一供应能力。全面推行棚栽产业无公害、有机化生产,提高蔬菜质量安全水平。三是扎实推进粮食增量提质。坚持“稳面积、调结构、提单产、保总产”的粮食生产总体思路,抓好以地膜玉米生产为主的春播工作,大力开展高产创建活动,结合治沟造地项目,组织实施好粮食高产创建、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示范点,确保我县粮食生产安全。
(二)精心实施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按照“园区带基地”的发展思路,努力提升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质量和水平,带动主导产业基地建设上规模、上水平。积极谋划建设乡镇示范园区,大力提倡传统产业新型化,发展现代农业生态观光园区,努力打造一些集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果业、蔬菜等产业相配套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选择有实力、比较成熟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作为建设主体,保证园区建设要素投入和发展内生动力,建立起合作共赢的现代农业经营机制。不断创新融资机制,增加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信贷资金投入,并通过制定优惠条件,打造招商引资平台,吸引社会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延伸和完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产业链条和经营体系,建立覆盖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园区的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
(三)大力加强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建设,提高农业组织化程
度。加快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培育生产大户和家庭农场。积极探索实践承包土地经营权和果园、设施大棚、农业示范园区入股合作等土地流转方式,开展土地银行等流转中介服务组织建设试点,促进兼业农户土地加快向专业大户集中,培养一批苹果、蔬菜、粮食生产大户和家庭农场,促进新型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支持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承担现代农业园区、生产基地和贮藏库建设、品牌创建及农产品营销、加工等项目,促进合作社快速成长为现代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多渠道、多方式支持企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扶持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四)强力推进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强化科技支撑。围绕苹果、蔬菜、粮食产业,整合技术力量,组建专家+技术员+试验示范基地负责人的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推广团队,解决我县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问题。采取县乡村三级联动的方式,加强基层农技人员培训。认真实施好乡镇农技推广站条件建设项目,年内完成所有乡镇站建设,实现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全覆盖和“四有”目标。
(五)坚持不懈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全面提高安全保障水平。继续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完成县级检测机构建设项目,建成9个规范化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按照《延安市有机农业发展规划》,积极推行“三品一标”认证,切实维护品牌公信力,促进优质优价机制形成。
(六)积极推进农机、信息、生态、防灾减灾等农业物质装备条件建设,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一是着力于农机装备、机械化作业、社会化服务和农机安全水平的全面提升,认真落实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深入开展农机安全监理创建活动,强化农机安全普法宣传和培训,确保农机生产安全。推动农业信息服务终端建设向重点龙头企业、合作社、示范园区加快延伸,建设延长名优特农产品网,做好农业信息的及时采集、编排和发布,维护好网络建设。实施好沼气建设工程,推广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提高“三沼”综合利用水平。加强
农业防灾减灾工作。密切与气象部门的合作,强化灾害性天气的预警和灾害防御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业生物灾害监测预警和统防统治体系,加强苹果蠹蛾等重大农业疫情监测和防控网点建设,推动专业化、社会化防控队伍建设,进一步扩大苹果防雹网和农业政策性保险覆盖面,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七)突出生态服务功能,大力发展低碳农业。以节能、降耗、减排、治污和农业资源的循环集约利用及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加快构建农业循环经济体系、农业资源节约体系、农业生态保护体系和农村新型能源体系等“四大体系”,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进一步推进生态农业项目建设,重点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切实抓好畜禽排泄物的综合利用和农作物秸秆的循环利用,推行生态健康养殖,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和绿色防控等各项工作。加强生态林业建设,充分发挥现代都市农业洁、净、美、绿的特色,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城市与农业和谐发展的环境。
(八)统筹城乡发展,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是要做好规划。要着眼于我县城乡经济、社会、自然和人的协调发展,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统筹规划、新农村建设空间规划,认真搞好区域村庄布局总体规划,高标准编制集镇和中心村、农村新社区规划。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的作用,强化对口帮扶、小康建设、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创”、城乡一体化试点等多个平台的作用,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三篇:肉牛产业调研报告
肉牛产业调研报告
时间:2012-2-1来源:宜宾市畜牧兽医局
肉牛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宜宾市现代特色畜牧业调研组
摘要:
绿色、生态肉牛产业是特色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市山区农村经济主导产业之一,加快肉牛产业发展,对于促进我市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本次调研在摸清周边地区肉牛资源状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我国肉牛产业发展现状及市场趋势,研
究当前我国发达地区肉牛产业发展经验,探索宜宾如何依托乌蒙山区良好的地域生态环境加快肉牛产业发展的新方向、新思路和新措施,为我市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抓住机遇,进一步加快发展,实现我市绿色、生态肉牛产业新跨越提供参考。
一、调研活动的基本情况
(一)调研组织
由市发改委、市经委、市委农办、市畜牧、商务、招商、统计、科技等部门抽调专门人员组成肉牛产业调研组。分为资源及基地建设调研、企业招商调研、市场调研三个专题组开展工作。
(二)调研对象和方法。
本次调研以实地考察为主,2010年8月16日-9月5日,资源及基地建设调研组赴云南昭通市、贵州毕节地区和省内毗邻的自贡、乐山、泸州三市,对当地肉牛资源、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考察;企业招商组赴河南、内蒙古、吉林等省区,对我国现代奶牛、肉牛业深加工龙头企业——蒙牛集团、科尔沁牛业、皓月集团等企业进行了实地调查考察;市场调研组赴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对国际国内、长三角、珠三角、我市周边地区畜牧产业发展市场现状及其趋势进行了调研。此外,调研组还采用了专家座谈、个别交流、查阅资料、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国际国内畜产品消费市场结构、发展趋势、宜宾市特色畜牧业的特点等进行了调查分析。
(三)调研结论采信建议
本次调研通过实地考察,收集了大量数据和资料,分析了肉牛产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市场需求和变化趋势以及宜宾现有地方品种特点,鉴于我市肉牛品种个体偏小、产肉率低、杂交牛比重不大等客观因素,优质肉牛出栏量尚不足以满足一个年屠宰5万头牛的规模化精深加工企业需求,以及同国内知名肉牛加工企业的前期沟通情况,在目前引进一家知名畜产品加工企业条件暂不成熟。
我们目前需要做的工作是:一是依托现有筠连好牛旺等肉牛加工企业,给予大力扶持,积极发展牛肉食品加工业,开发休闲牛肉制品、军需罐装牛肉制品和清真牛肉制品,做大生产规模,做响产品品牌,带动肉牛养殖发展。二是依托良好的生态条件、充足的饲草、农作物秸秆和酒糟等资源,加大投入力度,创新养殖发展模式,加强养殖基地建设,加大品种改良,做大规模,做优品质,力争3-5年内,我市年出栏肉牛20万头以上,优质牛肉牛出栏量在5万头以上,达到引进发展国内知名企业所需要的资源基础,同时,加强项目的包装推介,继续与国内其它龙头企业对接,争取早日实现肉牛精深加工招商项目的新突破。
二、现代肉牛业发展现状
(一)肉牛产业发展形势分析
1、全国肉牛产业发展现状
⑴肉牛品种。我国有着丰富的品种牛资源,其中秦川牛、晋南牛、南阳牛、鲁西牛和延边牛为我国五大著名品种,其牛肉品质上乘。上世纪70年代初,我国由国外引进了海伏特、安格斯、肉用短角、夏洛来、利木赞等肉用品种和西门塔尔等兼用品种牛,用来杂交改良当地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⑵养殖情况。2000年以后,随着我国屠宰加工业的崛起,我国五大黄牛体系品种牛的存栏量逐年下
滑,到2009年底存栏总量仅200万头左右,占全部肉牛存栏量1.89%。我国肉牛养殖多为分散饲养,大型肉牛育肥场和规模饲养场出栏量仅5%左右。在肉牛饲养育肥过程中,缺少专用的添加预混料,饲料混杂、年龄混杂,导致育肥期长、育肥效率低、牛肉的质量差、产品缺乏竞争力。同时,肉牛养殖缺乏成熟的经验和技术,散养者过度强调节粮,忽视了肉牛的品质差异;而集约化饲养条件下牛日粮的50%以上是精料,不再是“节粮型畜牧业”。
⑶牛肉制品生产加工。在屠宰加工方面,出现两种极端:一是屠宰设备极其简陋,对肉牛的加工利用能力差,资源利用率低;另一方面是屠宰设备先进,屠宰能力很强,但肉源供不应求,设备大部分时间处于停工状态。在牛肉产品加工方面,多年来我国的牛肉主要是以未经处理的鲜肉、冷冻牛肉和熟食的形式进行销售,而经过排酸熟化处理的冷鲜牛肉很少,产品未进行适当的分类、分级和处理,造成产
品的价格降低,销量受阻,加工厂利润下降,甚至亏损。熟牛肉大多是由家庭作坊生产,未形成批量生产,加工方式简单,品种单一,技术含量低,缺少精加工产品,牛肉制品转化率较低仅为3%-4%,而肉牛业发达的国家牛肉制品转化率为30%-40%。
2、毗邻地区肉牛业发展现状
(1)云贵山区肉牛业现状
云南昭通市、贵州毕节地区是以山地为主,草山草坡资源丰富,肉牛养殖历史悠久,肉牛养殖役肉兼用,相对来说侧重于役用,商品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相对较低。
品种资源:拥有列入《地方畜禽品种志》昭通黄牛、威宁黄牛地方畜禽品种。
生产规模:2009年牛存栏分别为53.65万头、92.7万头,出栏分别为16.2万头、15.8万头,出栏率分别为31.8%、17.6%。
养殖方式:以分户散养为主,适度规模养殖比重分别为4%、8%。
产业化水平:肉牛加工欠发达,目前尚无1家上规模加工企业,肉牛加工仅毕节赫章县有1个作坊式企业生产“郎都”牌牛肉产品,以制作牛肉干为主,年产值仅数百万元。在地域品牌方面毕节地区已推出集中打造“乌蒙”系列农畜产品。
(2)川内毗邻地区牛肉业现状
自贡、乐山、泸州三市养殖规模相对较小,肉牛养殖役肉兼用,但侧重于肉用,商品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相对较高。
品种资源:拥有列入《地方畜禽品种志》川南山地黄牛地方品种。
生产规模:自贡、乐山、泸州2009年牛存栏分别为8.55万头、11.741万头、31.92万头,出栏分别为5.75万头、10.06万头、10.69万头,出栏率分别为82%、67%、34%。
养殖方式:以分户散养为主,适度规模养殖比重分别为48%、15%、18.6%。
产业化水平:肉牛加工企业规模较小,产品以休闲牛肉制品为主,自贡“火边子”牛肉年加工产品351吨,产值440万元,乐山罗城牛肉公司加工外销牛肉产品700吨,产值2810万元。泸州古蔺高源食
品公司加工牛肉干系列产品550吨,实产值4500万元。
表宜宾毗邻地区肉牛业有关情况比较表(2009年)
单位:公斤、万头、个、万元
市名
品种资源
平均体重
头平
产肉量
牛存栏
牛出栏
牛出栏率
规模养殖比例
规模以上肉牛加工企业
规模以上
肉牛加工
企业产值
云南
昭通市
昭通黄牛23610053.6516.231.8%4%--贵州
毕节地区
威宁黄牛23510292.715.817.6%8%---自贡市
川南山地黄牛2901208.555.7582%48%2440乐山市
川南山地黄牛29012011.4110.0667%15%12810泸洲市
川南山地黄牛29012031.9210.69334%18.6%14500宜宾市
川南山地黄牛29012028.2616.1261%20%133003、牛肉制品市场需求分析
⑴从肉类产品总体需求来看,目前我国城市居民年人均肉类消费40公斤以上,农村居民年人均肉类消费20公斤左右,而台湾年人均肉类消费已达到87公斤,北京城镇居民年人均肉类消费60公斤。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年人均肉食需要80-110公斤。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提高、人口自然增长以及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对畜禽产品的总体需求也将持续增加。
⑵从居民消费结构中畜产品比例来看,目前我国仍是以猪肉消费为主,占畜产品消费总量的60%以上,牛羊肉消费量不到肉类总消费量的25%;而国际上以牛羊肉为主,牛肉在30%以上,羊肉在20%以上,猪肉在30%左右。随着我国居民对畜禽产品的消费习惯逐步改变,消费结构也由过去的单一品种,向牛羊禽肉、奶制品产品转变,未来牛肉消费将保持较快的需求增长。
⑶从世界牛肉消费的发展趋势来看,根据世界经济一般规律,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1000-1500美元时,就会出现牛肉消费热的现象,而我国2009年人均GDP已经达到
3678美元,表明我国已进
入牛肉食品需求的快速增长期,牛肉消费总量和牛肉价格逐年递增。目前,我国人均牛肉占有量仅4.8公斤,而世界平均水平为15公斤,发达国家高达30-60公斤左右,我国牛肉的需求量仍然有比较大的上升空间。
三、我市肉牛产业发展形势分析
(一)发展肉牛产业的基本条件
1、需要量大质优的畜禽资源。由于牛的生产周期较长、产仔较少,但凡规模化的畜牧业深加工企业,都需要有稳定和充足的牛源保障。以双汇集团为例,双汇曾经在内蒙古乌兰察布盟投资建设一座肉牛屠宰加工厂,设计规模为年屠宰10万头牛,但是由于该地区牛源不足,生产了不到1年时间就出现无牛可杀的现象。再如,科尔沁牛业公司的产品定位于高端冷鲜牛肉生产后,由于优质牛源不足,导致其生产规模上不去,公司发展受到影响。早在2002年,“中国酒业大王”五粮液集团与“新西兰畜牧业大王”阿福科公司合作项目“五粮液阿福科金牛实业有限公司10万头肉牛屠宰加工项目”在成都开业后,也因优质牛源不足等因素而停产。
2、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高端的肉牛加工企业发展对原料基地及生产基地环境的要求都非常高,除加工条件要严格按照卫生部颁布的《屠宰和肉类加工企业卫生规范》要求规划建设外,牛源基地也大多处于无工业污染地区,特别是皓月集团和科尔沁牛业,为保证牛源的质量,大力发展规模化养殖小区,集中育肥,从饲料、饲养管理、防疫等方面严格把关,确保从农场到餐桌的绿色无污染。
3、需要大量的前端投入和政策扶持。肉牛产业对当地财政的贡献率不高,却是一项民生工程、富民工程。以皓月集团为例,公司通过“公司加基地带农户”模式,带动210个乡镇,形成牧业小区,带动了20万农户,上百万农民从事养牛业,每年转化粮食秸秆750多万吨,农民养牛增收10亿元以上。因此在政策扶持上需要加大投入,除了在项目建设、税收减免方面给予最大扶持外,还需要在产业链前端加大投入,例如集中育肥小区建设的投入,搭建投融资平台,帮助农户扩大养殖规模,提高积极性。以科尔沁牛业南阳工厂项目为例,该
项目由南阳市政府先期投资5000万元,征地200多亩建设年屠宰5万头肉牛生产线后,直接转送给科尔沁牛业公司,同时还设立养殖基金为农户提供购买犊牛担保,解决农户规模化育肥资金不足问题,对按照标准建设统一育肥小区的农户给予一次性60万元的补贴。
(二)我市发展肉牛产业的有利条件
1、产品销路不愁,发展前景看好。我市的活牛除少量在本地市场鲜销和供市内几家小规模牛肉加工企业作为牛肉条、牛肉干加工原料外,大量活牛被贩运外销到成都、重庆、广州等地。随着人们膳食结构的改变,今后牛肉消费市场不断扩大,肉牛业利润空间大。西南地区目前暂无大型牛肉屠宰及深加工企业。在加快肉牛基地建设,大力发展规模养殖,优质肉牛出栏有较大增长情况下,发展肉牛加工业的市场前景看好。
2、具有发展肉牛产业的资源和基础。我市南部山区草山草坡资源较为丰富,粮食秸秆和酒糟产量大,山区农民养牛历史悠久,牛的年饲养总量和出栏量居川南四市之首,全市2009年末存栏28.26万头,年出栏
16.12万头。特别是筠连、珙县、兴文三个山区县地处乌蒙山脉、生态环境良好、无工业污染,具有发展绿色、生态牛肉的环境条件,年出栏肉牛8.19万头,占全市出栏量51%;同时,随着以翠屏、江安、长宁、高县、宜宾县为主体的酿酒高粱基地的扩大,每年高粱秸秆有10万吨以上,也具备将高粱秸秆作为饲料发展生态化、规模化肉牛养殖的条件。
3、肉加工业开始起步。具有多年历史的翠屏区兰香斋的牛肉干系列、南溪的金丝牛肉也深受本地市民喜爱。筠连好牛旺公司2007年起步生产牛肉条,年产值仅400多万元,2009年已开发手撕牛肉、卤汁牛肉、麻辣牛肉干等十三个产品,90%产品销往省外,年产值已达3300万元。
4、宜宾地处川、滇、黔三省结合部的独特区位,肉牛加工业可以辐射和吸纳毗邻昭通、毕节的部分牛源。
(三)我市发展肉牛产业的不利因素
1、部分地方对畜牧业发展认识不够,投入不足。各级长期以来把畜牧业作为农村家庭经营副业对待,没有认识到产值已占农村经济半边天的畜牧业已成为新农村建设重要支柱和农民收入重要来源,没有给予足够重视,每年对畜牧产业发展没有固定投入,对肉牛产业投入太少。而这次调研的贵州毕节高度重视畜牧产业,仅一年投入肉牛产业财政资金达1亿元以上。河南南阳为促进肉牛产业发展,由政府投资5000万元,征地200多亩建设年屠宰5万头肉牛生产线后,直接转送给科尔沁牛业公司,对养殖户实行免费配种、免费防疫,引种和建圈给予一定补贴。
2、地方品种不适宜规模化的分割肉牛加工。我市肉牛品种川南黄牛体型较小,属小型役肉兼用型品种,成年牛平均体重300公斤左右,平均产肉量120公斤左右,肉的品质也达不到生产优质冰鲜牛肉分割的标准。而国内五大品种之一秦川牛成年牛平均体重400公斤以上,平均产肉量210公斤。国外的品种西门塔尔成年肉牛平均体重600-1000公斤以上,平均产肉量300-500公斤,肉质具有大理石纹路,适合精细分割加工。
3、短期内产业资源量不能迅速扩大。肉牛养殖业属投资大、生产周期长的产业。发展1个存栏100头养殖场,包括圈舍建设、引种、品改、防疫、饲料等方面的投入至少需要50万元的投入,全市一年若要新增2万头饲养量,需投入资金1个亿。母牛初配年龄一般在1.5岁以上,从母牛配种、产犊、犊牛生长、架子牛育肥、肉牛出栏这个周期,需要3年以上,一头母牛终生仅能产犊7-10头,在相对较短的期间养殖规模迅速扩大难以做到。
4、规模化程度较低,生产方式落后。我市主要以散养为主,80%以上为零星散养的农户,规模养殖场尤其是规模养殖母牛数量较少。饲养管理方式落后,优质饲草饲料不足,饲料配合不科学,圈舍建设改造滞后,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水平较低。
5、我市肉牛加工企业规模偏小。现有几家牛肉加工企业规模小、缺乏精深加工产品、品牌知名度不高,总产值仅4000万元左右,要赶超省内、国内龙头难度大。而省内的牛肉休闲食品加工业,全省20强
牛肉加工龙头企业2009年加工销售产品3.51万吨,实现销售收入8.4亿元。其中,目前省内市场上成都“棒棒娃”、成都“遛洋狗”、阆中“张飞”牛肉、通江“灯影”牛肉等主打品牌,其加工销售产品1.28万吨,实现销售收入5.1亿元,分别占到20强加工销售产品和销售收入的36.5%、60.7%。以冷鲜牛肉加工、销售为主的国内龙头长春皓月肉业集团年屠宰肉牛能力10万头,产值达6亿元、内蒙古科尔沁牛业年屠宰肉牛能力10万头,产值达5亿元。
6、周边地区竞争激烈。云南昭通、贵州毕节地区肉牛养殖总量远大于我市,品种改良起步早,政府扶持力度大,已开始重点打造肉牛养殖。毕节地区已开始申请“乌蒙山”系列产品区域品牌商标注册,正在筹建一条年宰杀牛3万头的肉牛生产线。乐山市把肉牛产业作为三大特色畜牧业之一重点发展。而我市在肉牛产业方面扶持政策薄弱,投入力度较少。
四、发展我市肉牛产业的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充分认识畜牧产业是农村经济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重要来源,把畜牧产业发展摆到农村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和领导,为畜牧产业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特别是要把肉牛产业作为特色畜牧业的发展重点,给以足够重视,加快发展。
2、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为了进一步促进肉牛业的持续发展,各级政府应制定有利于肉牛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一是在基地建设方面。要制订涵盖从优质牧草种植、饲草青贮和秸秆氨化到基础母牛保护
和引种、品改站点的建设、杂交改良以及规模养殖小区圈舍建设等方面的奖补政策;二是要在技术培训、养牛专合社发展等方面加强扶持和补助;三是对加工企业在用地、税收、融资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扶持。每年市、县财政争取投入1000万元,拉动社会资本1亿元以上,不断增加对肉牛养殖、加工的资金、物质和技术投入,扶持和促进肉牛产业快速发展。
3、完善肉牛良繁体系,加大品种改良力度。每年在生态资源优越、养牛基础较好的山区鼓励发展500户适度规模的母牛养殖户,建立肉
牛繁殖基地,加快肉牛种源的繁殖。完善黄牛品改站点,加大牛品种改良力度,每年利用西门塔尔牛细管冻精2万粒杂交改良本地黄牛,扩大杂交肉牛比重,提高肉牛出栏率和产肉率。
4、加强饲料饲草资源开发利用,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促进生产方式转变。每年新增种植人工牧草1万亩,大力推广黑麦草、紫花苜蓿、苏丹草等优质牧草种植和秸秆氨化、青贮及利用技术,确保养牛饲料的供应。根据宜宾酒糟资源丰富的特点,推广酒糟养牛技术以鲜酒糟或酒糟粉饲养肉牛,降低养殖成本。根据我市山区的实际情况,采用“母牛分户繁殖,肉牛集中育肥”的生产方式,每年发展存栏100头以上标准化养殖小区100个。通过协会、专业合作社等积极推广“借牛还牛”等生产模式,提高养牛生产组织化程度。
4、着力引进和培育肉牛加工龙头企业。将大力发展肉牛加工龙头企业作为推动肉牛经济发展的突破口,依托现有筠连好牛旺等肉牛加工企业,给予大力扶持,发展特色休闲食品加工业,带动肉牛产业发展。引导建立“公司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肉牛生产模式,提高肉牛生产专业化水平,推动优质肉牛基地建设,为引进发展国内知名企业奠定产业和资源基础。适时邀请科尔沁牛业公司等龙头企业来宜考察投资。此外,加强项目的包装推介,继续与国内其它龙头企业的对接,争取早日实现肉牛精深加工招商项目的新突破。
第四篇:林业产业调研报告
林业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随着国家林业体制的改革,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林业各级部门都把产业发展纳入到重要的工作日程,只有不断的发展,壮大林业产业工作,才能切实增加林场职工的收入,从而提高职工的人均生活水平,下面就我局的林业产业发展情况做如下说明:
一、森林资源现状。
延寿县林业用地面积142477.4公顷,林业用地面积中有林地面积101403.4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71.2%,宜林地面积11.6公顷,公益林面积97824.8公顷,商品林面积23534.6公顷,林木总蓄积8229214立方米,森林覆盖率47.6%。
二、加强领导、积极组建专业合作社。
在年初的林业工作上,针对我局各林场的专业合作社。各林场相继成立了12个合作社,即将成立的有6个合作社。从合作社的形式上多以林下养殖、种殖为主的林下经济合作社,规模上看,规模大小不一。目前,较为成型的有桃山林场的苗木培育专业合作社,吸纳股金170万元,培育各种绿化苗木138万株,占地面积1360亩;再有是胜利林场成立的金成养殖专业合作社,2017年初,新改建猪舍,总投资700万元,预计年出栏生猪两千至参千余头,年纯利润40万元。另外,其它林场的合作社规模虽小,但现在都以相继成立,总的势头是好的,只有通过这样以点带面的形式才能使各林场合作社的规模逐步得到发展壮大。
三、依靠龙头企业,带动林场职工增收。
延寿县鼎鑫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于2013年成功入驻延寿工业园区,项目占地27560平方米,计划投资1.18亿元,现以投资1.16亿元,今年林业局已经同鼎鑫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沙棘种植合同,其中五七林场今年已栽植沙棘6千余亩,由于苗木缺乏原因,全局还有3万余亩待明春栽植,全局预计栽植面积4万亩,通过沙棘栽植这项工程而增加了林场和职工的收入,同时,也使林地得到恢复,增加了林地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可谓双效共赢。个体民营企业的发展给林场职工提供了致富增收的新途径。
在我县安山乡个体民营企业张培远地产果的示范引领下,各林场职工意识得到提高转变,相继由种植农作物向栽植培育经济林方向转变,如五七林场现有进入产果期大榛子面积近百亩(87亩),种苗繁育苗圃地28亩,计划发展扩大平欧耐寒大榛子种植面积400亩,其它林场经济林栽植也有不同规模的发展。
综上所述;各林场在典型示范户的引领下职工创建合作社的积极性非常高,各林场都在积极为职工创建合作社提供创造条件,不远将来,林业会呈现一个多彩以种植、养殖为主的多形式的专业合作社团体,会给职工带来可观的收益。
四、发展林下经济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缺乏对国家发展林下经济政策和发展模式、技术的了解,对国家发展林下经济的政策和申报发展林下经济产业项目的要求和条件不了解,故难以得到政策扶持,难以加快产业发展。
2、缺乏林下经济向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和打造品牌的发展思想和认识,又没有龙头企业的带动,故难以将项目做大做强,带动千家万户发展产业大户。
3、缺乏资金,由于启动资金的缺乏是影响林场及职工发展林下经济的前提因素,资金的缺乏使职工对发展林下经济心存顾虑,尽而瞻前顾后,不敢大胆去做。
4、缺乏方便的交通,林区交通不便也不同程度影响各林场发展林下经济。
五、林业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延寿县发展林业产业具有良好的基础,优势比较明显,全县蕴涵着巨大的林业产业发展潜力。为挖掘潜力,解决困难和问题使林业产业又好又快发展,通过调研,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和建议:
1、建立和完善林业产业扶持政策,营造有利于产业发展的环境。
2、进一步强化林场职工希望在山,潜力在山,出路在林的意识,真正确立,“以林兴场、以林富民”的发展战略。
3、大胆创新林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以创新求发展、以创新解决促进林产业大发展的“瓶颈”问题。
4、抓住机遇,顺势而谋,乘势而上,使林产业的发展融入到省、市的产业布局和产业导向上来,争取更多的林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及投入扶持。
5、调整产业结构,整合项目资金,突出重点和优势,力创名、特、优、新品牌,提升林产业的带动辐射作用。
6、高度重视科技兴林,建立健全科技支撑体系,使林业产业健康发展建立在提高科技含量基础上。创办多形式的专业合作社模式。(如:基地+职工+农民+院校…等)
总之,延寿县林业局发展林下经济相对比较分散,利益主体较多,积极组建大型林下经济合作社,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经营
者适应市场的能力,才能更快、更好地提高林下经济产业化、组织化程度,要进一步拓宽林下产业,结合林区实际情况,自主创新,自谋发展,逐步发展一批迎合市场需求符合职工意愿,发展有收入的林菜、林禽、林果、林菌等模式的林下产业经济不断壮大产业发展规模,加大林地综合开发利用,在保护生态的同时,使职工致富增收,进一步加快产业发展步伐真正实现“产业兴林、产业兴场、产业富民”;尽快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迎接林业又一个美好的春天。
延寿县林业局
2017年6月20日
第五篇:蔬菜产业调研报告
2014黄梅县现代蔬菜产业发展
调研报告
调研目的近年来黄梅县在蔬菜产业的发展中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为巩固我县蔬菜产业发展成果,进一步推进我县蔬菜产业的发展,提高蔬菜生产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水平,保证蔬菜总量的供应均衡,发挥蔬菜产业在农民增收中的主导作用,增加菜农收入。在结合我县蔬菜产业发展实际情况以及上级的要求下,展开了此次调研活动。主要以参观考察典型,总结相关经验,探索新机制、新模式、新路径,力求蔬菜产业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争取使我县蔬菜发展更加提升一个档次。
调研宗旨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和确保城区蔬菜稳定供应为目的,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科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突出抓好蔬菜布局区域化,蔬菜生产标准化、产品质量安全化、蔬菜产业企业化四大工作重点,促进蔬菜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加快我县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
二、发展目标
1、在巩固完善上一年的蔬菜生产基地的同时按照县政府要求黄梅镇即周边乡镇,新建无公害蔬菜基地5000亩,其中发展设施蔬菜
2000亩,产量增加1.3万吨,为农民人均增加收入160元。
2、每个乡镇新建一个100亩连片的蔬菜基地有,大力培育蔬菜专业合作社并支持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增强蔬菜专业合作社的技术实力和经济实力,提高蔬菜市场的竞争力和占有率。
3、依托小池(国际)物流港蔬菜批发大市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以及交通便利的优势,重点抓好黄梅镇、孔垅、小池、分路、刘佐等5个乡镇蔬菜基地建设,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探索新模式,培育一批重点蔬菜生产专业合作社和蔬菜生产大户,引导大户发展订单生产和规模生产,创建自己的品牌。调研内容
主要以走访调查、下乡考察以及数据汇报的方式开展此次的调研活动,现结合调查情况和数据说明总结如下:
1、黄梅镇在程白马村新流转蔬菜基地500亩(其中50亩设施)及育良与现代经典合作社加强设施建设300亩,黄梅镇将许铺和苗咀村新增400亩蔬菜基地(程白马村,成立千禾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200亩种植露地蔬菜,其中有40亩大棚西瓜,新增蔬菜基地已部分完成,预计今年底达到预期目标)。该村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势条件,当地菜农有较大的积极性,结合我县蔬菜产业政策与方针,蔬菜产业发展前景相当不错,在全县具有典型性。
2、独山镇在高岭村新建500亩基地(其中设施100亩,水生蔬菜200亩)。将新增100亩蔬菜基地(独山高岭村流转200亩土地种植白参),发展现状非常良好,但因其地域面积、蔬菜种植农户分散、经济条件受限等诸多因素影响,目前以稳定现有基础为主要目标,进一步再将重点转移,进入产业化发展。
3、杉木乡流转土地500亩,已新增100蔬菜基地,完成了预期计划。下新镇流转土地500亩(其中水生蔬菜400亩)。下新镇将新增400亩水生蔬菜基地,已基本达到三至四季度的计划目标。发展情况稳定,在种植技术上有了一定的改进,在已有种植经验上不断总结和摸索,引进先进栽培方法和管理方式,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4、大河镇新流转土地500亩(戢畈村150亩,赵畈200亩),今年下半年已新增200亩蔬菜基地(赵畈村,广文冲村各流转土地
100亩)。苦竹乡流转土地800亩(其中高山菜基地600亩),苦竹乡已新增200亩蔬菜基地,11月份完成预期计划。以上两个乡镇具有一定的蔬菜产业化发展潜力,目前正大力倡导和推广蔬菜产业化,在今后的发展中将会快速成长。在种植技术指导和基础设施建设上需要改进,今年下半年计划已基本完成,共待下一步发展。
5、黄梅镇、孔垅、小池、分路、刘佐等几个个乡镇蔬菜基地建设(黄梅镇蔬菜基地建设情况在前面已作描述)为全县重点发展对象,相对于黄梅镇周边其它乡镇蔬菜基地建设发展情况,孔垅、小池、分路、蔡山、刘佐、新开等六个乡镇有一定的蔬菜发展基础。在乡镇面积、技术、交通等方面优势,另外设施蔬菜大棚骨架由传统的竹架大棚部分变为钢架大棚,灌溉方式普遍采用喷灌,管理模式得到一定改进。蔬菜基地面积并未有太大变化,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萝卜、胡萝卜、番茄、辣椒、红茄、苦瓜、冬瓜、豇豆、苋菜、西葫芦等为主的时令蔬菜种植,目前部分规划已在进行中,但并未完全达到预期目标。
6、濯港、五祖、停前、柳林等乡镇由于地势、交通等综合因素限制,蔬菜基地建设未有大规模发展,在已单独农户蔬菜种植为基础的模式下,建设了部分蔬菜基地。在经过详细调查以及科学考察后,进一步规划已完成,结合当地特色和实际情况发展,针对性的统筹规划将会在今后起建设性作用。建设规划
1、发展“蔬菜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小规模农户“模式,发展”外销+内保“的市场空间,形成”时鲜+加工“产业链。提升蔬菜产业的经济比重。
2、依托小池、分路、孔垄、新开、蔡山、刘佐等乡镇面积、技术、交通等方面优势,建成县级外销蔬菜商品规划区。依托黄梅镇、下新、杉木、大河、独山、苦竹等城乡结合部区位优势。新建城区内供蔬菜规划区5000亩,以本地蔬菜市场为目标,大力发展辣椒、番茄、瓜果类、根茎类、水生菜、姜、葱、蒜等常规无公害蔬菜的种植。满足本县人们需求。将濯港、五祖、停前、柳林等乡镇列为常规蔬菜规划区,在主要公路沿线建设示范基地,发展常规蔬菜品种的种植,五祖镇重
点开发高山蔬菜的种植。
3、突出区域特色,调整蔬菜生产区域、品种布局,将五祖、苦竹、柳林、大河等乡镇的山区作为雨花菜、野竹笋等野生蔬菜重点生产基地,培育重点野生菜生产专业大户,发展绿色蔬菜品牌。
4、完善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设施、设备,建立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和农产品超市、交易市场和生产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方案措施
1、以土地流转承包促规模效应
发展农业产业土地流转是瓶颈。各乡镇要把发展以蔬菜为主的产业农业的土地流转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通过采取转包、转让、置换、出租、股份等合作方式,规划好一个百亩以上钢构大棚或千亩以上连片的标准化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
2、以基础设施建设促产业发展
主要解决规划区内的通路、通电、通水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地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和发展现代节级、环保、循环型蔬菜生产能力。
3、以项目资金投入促规划实施
县政府将继续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扶持新增蔬菜大户和规模蔬菜基地,发展大棚建设和蔬菜病虫绿色防控等设施(亩平1200元、且钢构大棚连片50亩以上),共安排补贴资金150万元。
4、以蔬菜产品物流促产业增效
在农产品交易市场开辟小农户蔬菜绿色通道直销区的同时。在批发物流市场建立农残检测室和蔬菜冷藏系统、市场信息网络以及电子交易系统,实现蔬菜销售的电子化、信息化和物流化。
5、以优质技术服务促品牌建设
一是县农业局成立一支技术服务队伍,负责蔬菜生产中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服务。
二是编制一套技术推广资料,结合我县气候、土壤、季节、病虫害等因素,适时编制生产技术资料,指导菜农的生产。
三是上好系列技术课程。依托农民阳光培训工程和有关农民培训项目,聘请和邀请县内外专家,学者采取集中培训,现场指导等方式为蔬菜种植户传经授道、解惑答疑,提高农民蔬菜种植技术。
四是重点培育野生菜、地方菜等蔬菜体系的深加工产业链,充分发挥我县蔬菜资源优势,增强蔬菜产业后劲。
6、以目标管理考核促持续发展
建立以奖代补的激励机制(奖励基金3万元)。评选3个蔬菜生产目标管理综合考核先进单位(重点考核乡镇完成目标任务面积、产量、新增设施蔬菜基地建设情况,以统计表数据为准,分别给予1.5万、1万、0.5万元的奖励)。
篇四: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调研报告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通过“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途径来促进农民增收。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要促进农村产业深度融合,“推进农业产业链深度整合和价值链环节升级,让农民共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培育农民增加收入模式”。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以家庭经营农业为主的中国农民为改善人民的温饱问题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推动中国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力量。
一、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路径和基本思路
(一)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路径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以农业价值链延长、农村生产区域扩大和农业生产结构转变为特点,以科技融合和体制机制创新为驱动,以农业生产发展过程和农村经营模式转型为成果,通过促进种植业、食品加工业、农资制造与商品流通业、农业信息与农村服务业等在乡村领域的整合渗透,产生新科技、新产业、新商业模式,促进农村生产跨局整合、要素跨局流转和资源集约配置,激发农村新型经济发展;通过城市与乡村资源的融合集成,促进乡村
产业布局的优化调整。从国内实践出发,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主要采取了按顺向整合方式拓展农村价值链、按逆向整合方式拓展农村价值链、农民经济产业化集群式融合、农村服务拓展式融合、服务业引领的发展融合五种途径或方法来完成。
(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基本思路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必须主动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密合式的利益联结关系为根本,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的整合和创新性发展为驱动,重点搞好产业融合服务、培育产业融合主体、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推进现代技术、新理念与我国传统农业深度融合发展,推动农村产业链延长、产业功能扩展和产业形态创新,从而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农村增效、农户增收和农业振兴提供新动力,为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开拓新空间。
二、xx市xx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广东省xx市xx区地理位置优越,拥有港口、岛屿、海湾,是我国海岸红树林种类最多的地区之一。xx区拥有湖光岩、七星岭、南亚热带植物园、南国花卉产业园等众多旅游资源,区内有广东省农业休闲和乡村旅游示范镇、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和多个省级文化和旅游特
色村。xx区文化底蕴丰厚,有着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xx傩舞、xx田艾制作技艺、xx烧猪制作技艺等。在工业方面,xx区已逐步形成集生产工厂观光游览、科普教育、消费体验于一体的工业旅游路线并形成集群。在乡村振兴方面,xx区全面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上有较大提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6年的13672元提升至2021年的2159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6年的23633元提升至2021年的32353元。
(一)坚持党建引领,打造农产品特色品牌
xx区大力实施“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目前,xx区已完成蔬菜、生蚝、金錩鱼、对虾等8个“一镇一业”项目建设,打造了聂村六色田园、南国花卉科技园、炳胜天鹅湖、南亚欢乐田园等多个休闲农业基地。镇、村通过盘活留用地、闲置土地资源等方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以云头下村为例,云头下村党组织将全村散弱农户个体利益与村集体利益紧密结合,利用区位优势走集体土地开发利用之路。
(二)以产业园区建设为平台,积极推进产业园区发展
产业园区一方面能够吸纳优秀的技术人员、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为农村产业发展助力,另一方面可以将农民
与市场连接起来,及时分析消费者的需求,生产出符合市场要求的商品,在满足市场和消费者需要的同时,带动农户增收、提高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就地转化,更好地推动农村经济发展。xx区内现有工业园、花卉产业园、农村电商产业园等园区,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9家,生产总值超百亿元企业1家、超亿元企业25家,高新技术企业16家,形成了以森工造纸、装备制造、商贸物流等为主导的产业体系。这些企业对于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以及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起到了巨大的引导和带动作用。以xx区的花卉产业园为例,2020年xx区花卉产业总产值7.9亿元,出口1.46亿元,约占全区农业总产值的19%。xx区花卉产业园目前已顺利构建“订单农业+社会化服务”“土地租金+工资收入+分红”“品牌增值+行业协会”等多种联合形式,形成了较为密切的利益连接机制,已带动农户1900多户,园区农户已近1300户。依托本土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优势,xx花卉产业园全面推进“一控两减三基本”行动,促进农业发展,扩大农民就业,从而实现农业增收、农村增效,推动乡村振兴。
三、xx市xx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健全,产业融合辐射带动能力仍需提高
当前,社会参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形式越来越多元化,主要有一般农户、农业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各参与主体间彼此联合形成不同的合作组织形式。但是,各主体之间融合体系仍不健全,也造成了收益分配的不平衡。比如,一般农户参与产业融合的方式较为单一,大多以订单形式加入,缺少股份合作分红形式,由此造成了农村产业融合对普通农户的辐射带动作用相对有限,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业融合的发展。
(二)产业融合的硬件条件存在不足
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产业融合的有效保障。xx区一些乡村区域道路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仍不够完善,如道路建设质量不够高,供电设施不完备且供电成本相对较高,市场流通设施建设相对落后,这些问题制约着农村生产发展和社会资源要素流转,并影响了将产品有效地与农业加工、销售、休闲和其他服务业的整合。
(三)产业融合程度层次有待提高
xx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一些地方融合程度低、层次浅,发展关系不紧密。目前,xx区的农村产业融合大都是采取订单生产农产品、农家乐经营等形式,采取股份合作等融合机制的还不多见。以小农户为经营主体的一二产业融合,多数只能对农产品进行简单的加工和生产,缺乏专业的产品宣传、活动策划,品牌效应尚
未形成。产业链多止于二次融合阶段,在农业全产业链和整个价值链上都没有明显优势,还无法实现更深入的合作和有机整合,企业与农业之间的连接不够紧密。
(四)高素质人才相对缺乏
在xx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高素质人才较为短缺。一是xx区一些乡村生产和生活条件无法满足现代青壮年劳动力的各项需求,本地的年轻人往往考虑前往大城市寻求进一步发展。二是一些农村地区还没有完善的精英回流机制,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使得从事基层乡镇发展与经济建设工作的人才较为稀缺,留不住人才、引不进新才成为限制xx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因素之一。
四、构建xx市xx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体系的思路
(一)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
农村产业融合最终目的是提高农民收入,这就需要从一开始树立互惠共赢的理念,在产业融合中的各个主体间建立起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因此,在农村产业融合过程中应该构建更为多样化的参与主体,建立风险共担、互利共赢的农村利益共同体。要引导广大农民积极加入到农业专业合作社之中,明晰相关的利益分配机制,理顺产权责关系,使农户真正地加入到农业产业链当中,从而实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配套服务
农村经济落后地区基础设施不够健全影响了产业融合发展,夯实农村基础建设是推动三产融合发展的应有之义。一方面,拓宽政府公共财政中涉及农业方面的投资领域,改善路、水、电、网络等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为企业和村民创造更好的生活工作环境。另一方面,注重城市对乡村的辐射带动,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拓展,如组织xx区相关职能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到相对困难和薄弱乡村开展蹲点帮扶工作,促进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三)积极拓展农产品交易新模式,以市场导向带动农村产业融合
农业发展落后地区可利用大数据分析、网络信息技术等方法转变农业经营模式,助力农民增产增收。把握“互联网+”时代机遇,主动搭建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络平台,运用电子商务技术发展各种新兴农产品流通业务。同时要主动开辟产品贸易信息宣传途径,参加多种形式的农产品展览促销活动,提升人们对新兴农产品的认知度,同时做好新兴农产品流通配套设施建设,为新兴农产品流通提供重要保障。
(四)注重专业人才培养,为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注重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农业高科技、农业创业理念、农场经营管理知识以及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等
培训;重视专业人才培养,如继续加强涉农大学生的委托培养,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加强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这些管理骨干的培训,组织他们到农业院校接受系统化的农业知识、实用技术和创新管理的培训,以此辐射带动其他农民提高综合素质。
(五)完善各类支持政策,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可持续发展
健全财税、金融服务等扶持政策,并进一步细化政策落实,高效推进,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政府可建立财政投入、金融资本投入、社会资金参与的多元化投资体系,设立产业融合的专项基金,以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金更多投入产业融合中。集成各种农业科学技术新资源,培养新兴农业科技传播主体,形成一个农科教产学研一体的联合体,加速促进科技融合与集成应用,进一步提升产业融合发展中的创新驱动能力。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xx市xx区农村发展的腾飞以及乡村经济的提升,都离不开产业振兴这一强大的物质基础。在当代农村,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物质基础,产业振兴是农村一二三产业快速增长和发展壮大的必然手段。通过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拓展农产品交易模式、完善各类支持政策等,必将极大地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可持续发展。
篇五: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关于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
“工业看柳州、农业看玉林”是人们对广西这两个城市产业发展的普遍印象。玉林是我国南方重要的双季稻高产区,以5%的耕地面积生产了占全区12%的粮食。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玉林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在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上精准发力、综合施策,“三农”工作掀开了新的篇章。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玉林如何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准确把握中央关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部署要求,拉长短腿,补齐短板,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专题调研和思考。
1、农村产业融合试点
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从2009年起,着眼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玉林在广西先行先试农村统合改革,全面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其间经历了破题开局(2009—2010年)、重点突破(2010—2012年)、全面推进(2012—2014年)、深化攻坚(2014年至今)四个阶段。持续的实践探索,让玉林的农业农村发展,慢慢地摸到了“脉门”。
2015年和2009年相比,玉林农民人均纯收入由4531元提高到10292元,城乡收入比由3.5:1缩小到2.79:1。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率由13.7%提高到54.8%。农民专业合作社由1482个增加到2826个。这些数据表明,玉林农村活力在增强,农业发展在加速,农民收
入在增加,城乡差距在缩小,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积极因素正在不断聚集。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根本在于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玉林坚持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在广西率先统揽推进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上房屋所有权、林权、小型水利工程产权等农村产权的确权登记颁证。目前,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林权已基本完成确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面积已达全市总面积的61.2%,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累计发证率达95.6%。通过依法确权颁证,让农民拿到“红本本”,赋予了农民依法对产权的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抵押、担保权能,实现了“还权赋能”。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农村产业融合的“火车头”和“推进器”。玉林坚持政策扶持、示范带动、以点带面的策略,培育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破解产业融合“谁来驱动”“谁来带动”的难题。从2014年开始,实施了创建市级100个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100家示范性家庭农场、1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的“三个100示范工程”,引领带动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组织覆盖了全市60%以上的农户、85%以上的行政村。从调查情况看,玉林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数量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大,逐渐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新生力量。
农业新业态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伴生产物。玉林坚持以调优结构倒逼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接二连三”,延伸产业链,大力开发
农业休闲观光、农事体验、文化传承等功能,培育发展了一批农业新业态新模式。休闲农业亮点凸现,目前全市有各类休闲农业园区51个、农家乐旅游点350个、农业生态旅游经营农户1万余户。“五彩田园”成为广西首个中国农业公园,开园运营1年多时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00多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16亿元。
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一体发展,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玉林坚持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就地城镇化,释放了农村产业融合的潜力和空间。从户籍制度改革入手,倒逼推动教育、文化、卫生、住房、就业、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改革,形成城乡互动、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全面放开城镇落户条件、城乡居民自由迁移限制条件。以“名校+弱校”“名校+新校”等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在城乡的覆盖面。大力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在全市1187个村卫生室实行“一元钱看病、免费供药”模式,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7%,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人数达190.37万人。
2、农业农村改革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中国农业科学院原院长卢良恕院士认为,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玉林市由“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转变,在现阶段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缺乏顶层设计。2015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随后,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然而,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项农村领域的全新工作,有的干部和群众在思想认识上还不到位,还没有形成广泛共识和舆论氛围。同时又缺乏现成的、成熟的模式可参考借鉴,各方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还不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布局、空间布局等方面缺乏远景规划,相关的财政、税收、土地、金融、保险、科技、用电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尚未完善,还没有形成政策扶持和服务支撑体系。
农业生产摊子大品牌小。“农业是三产融合发展的基点,一产底子厚实,农村二三产业才大有文章可作。”这是调研过程中玉林上下的普遍共识。但就现状而言,玉林农业存在“少、散、闲、困”的硬伤,每年农村外出务工的人口达150万人以上,农村劳动力少,有的地方出现了农田撂荒、闲置的现象。粮食、蔬菜、水果、家禽等产业还处于传统的发展方式阶段,“单打独斗”的现象依然占主导,没有形成产业集群。特色品牌农业较少,像五常大米、胶东白菜一样在全国叫得响的地域产业品牌还没有。
农产品产业链不长、附加值不高。从调查的情况看,长期形成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划分,从事生产的不从事加工、物流、销售,从事加工的不从事生产,从事物流、销售的不从事生产、加工,导致了玉林农业的经营方式大多处于生产导向型,消费导向型不足,产业之间互联互通性不强,生产、加工、销售、消费等环节相互脱节,缺
乏具有全产业链的、“火车头”式牵引作用明显的农业企业。据统计,玉林农产品加工率仅为40%左右,与山东等先进地区的70%、美国等发达国家的90%差距非常大。玉林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较晚,除了几个龙头企业外,大都规模较小,缺乏现代化装备和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经营主体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小微企业为主力军,但实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不高。
农村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实践证明,“股份+合作”是一种利益联结紧密的土地流转、融合发展模式,有利于农民的利益递增,可以为农民带来更多的实惠和更高的土地收益。然而,目前玉林真正采取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将农民利益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所占比例并不高。由于没有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广大农民尚未参与到加工、销售的产业链中,无法分享加工和流通环节的增值收益,就连生产环节的收益也不能完全得到保证,分享不到农产品增值的收益。
3、释放农业发展动力的规划和思考
玉林要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业。基本的思路是:把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纳入全市“十三五”战略布局,以农村改革为动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落脚点,把农业作为基础性、关键性的战略产业来抓,构建符合玉林市情、发展动力释放的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1.超前谋划,做好农村产业融合布局
在发展理念上,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更加注重产业间融合联动,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更加注重链条延伸和功能拓展,推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有机整合以及农业的经济、生态、社会、文化等多功能融合发展,力争农村二三产业对农民经营性净收入的贡献率突破50%以上。
在空间布局上,突出以县为主、集聚发展,优化县域产业布局,促进区域产业结构更趋协同、协调和平衡,全市重点建设100个市级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形成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产城融合更加协调的新格局。
在政策保障上,加快制定现代农业发展相关规划,抓紧研究出台《玉林市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建立健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财税、土地、金融等政策保障体系。
2.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小康的短板在农村,农村的短板在农业。玉林农村一二三产都有一定的基础,但都是各自为大、相互支撑不足,单级发展的潜力和空间十分有限。与此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对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品质化,对农业多种功能的需求也越发显现。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就是牵住了农业农村
发展的“牛鼻子”。因此,玉林必须在供给侧端发力,补齐产业融合短板。
依托互联网技术,发展“八大现代农业”。通过推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技术与农业的结合,促进休闲、旅游等其他业态与农业的交融,增强加工、流通等其他领域与农业的衔接,形成规模农业、科技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电商农业、安全农业、品牌农业等为主的产业融合发展新业态,力争“八大现代农业”产值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达80%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以上。
通过整合资源要素,集聚优势产业。按照现代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要求,建设水稻(面积400万亩)、荔枝(面积110万亩)、龙眼(面积70万亩)、中药材(面积50万亩)、沙田柚(面积25万亩)、休闲观光农业(产值15亿元)、花卉苗木(产值10亿元)、三黄鸡(年出栏3亿羽)、生猪(年出栏700万头)、水产养殖(产值25亿元)等十大产业基地,形成农业科技含量高、特色突出、效益明显的产业融合发展基地。
将农产品加工作为产业发展重点。围绕玉林优势特色产业,重点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加工,加快规划建设市一级的“五彩田园”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园、微生物技术(食用菌)产业园和各县市一批农产品加工重点园区。整合和改造提升一批现有的零、散、小、弱的食品加工企业。力争农产品加工率达到50%以上,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达280家。
让休闲观光农业做到“引人”“留人”“留钱”“留心”。传统农业是产“物”,休闲农业是与“人”打交道。做休闲观光农业,一定要重视“引人”“留人”“留钱”“留心”,才能可持续发展。“引人”,就是要有吸引眼球的项目,有便捷的交通。“留人”,就是环境优美,配套设置完善,人家愿意留下来玩。“留钱”,就是有全产业链,不仅仅是观有美景,而且吃有口碑、住有情调、玩有趣味、购有特色。“留心”,就是文化开发有特色、有内涵,真正让人记得住乡愁。实现让人们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
发展绿色食品,抢占农产品生产高地。要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健全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等“三品一标”认证。力争全市无公害农产品达200个、绿色食品50个、有机食品80个,地理标志农产品15个。提升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实现玉林农业的“绿色产业,绿色崛起”。
3.打通产业链环节,实现完整共享的价值链
全产业链是由田间到餐桌所涵盖的种养、物流、加工、推广和销售等多个环节构成的完整产业链系统,是实现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最佳模式。玉林应把构建全产业链作为主要路径,推进农业与上下游产业、前后环节连接,打造上联下接、前延后伸的融合发展态势,形成区域产业间链接融合,让农业更多参与产业链,让农民更多共享价值链。
在产前端,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引导、推动更多资源要素向农业农村配置。2016年底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积极引导农村承包土地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形成更利于产业融合发展的适度规模经营。力争到2020年,农村承包土地流转率达60%以上,形成1000亩以上产业化基地60个以上。
在生产端,生产体系要转型升级。加快农业的创新推广,充分发挥技术、装备的作用,积极推广农机艺结合,大力开展清洁田园建设,力争良种良法覆盖率达95%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0%以上。引导、扶持龙头企业建立稳定的原料生产基地和精深加工基地,为农户提供统一的社会化服务,形成“产加一体”的生产经营。
在流通端,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重点加强与阿里巴巴、京东等知名电商公司合作,推进阿里巴巴·玉林产业带、淘宝特色中国玉林馆、玉林农特产品展示中心、“五彩田园”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基地等电商农业项目建设,全力打造广西农村电商区域性中心和中国—东盟农村电商示范基地。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设电商销售平台,培育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龙头企业50家,力争实现名特优农副产品网上营业额占总营业额的50%以上。
4.依托区位优势,融入“一带一路”农业交流合作新平台
玉林毗邻粤港澳、背靠大西南、面向东盟和北部湾,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区位优势明显,潜力空间巨大。要创新搭建新平台,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等全新领域的合作交流,加快构建进出有序、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农业开放合作新格局。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农产品产业园区。要规划建设中国(玉林)-东盟农业合作基地,加强与东盟农业产业合作,促进农业科技交流与推广,扩大农产品贸易与深加工,打造特色鲜明、互利共赢的现代农业合作平台。规划建设开放合作的中国南药园、荔枝园、龙眼园、柚子园等一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农产品产业园区,打造成为中外农业友好交流和“一带一路”开放合作的典范。
玉林与东盟国家农业合作交流日益紧密,已经开展了中医药健康产业、有机果蔬、水稻种植等一系列合作项目,农业合作逐步建立形成直接、有效的对话共商机制。要进一步探索深化合作交流,积极创办中国—东盟农业产业化发展合作论坛,在产业融合等方面共商发展之路,共建合作机制,扩大玉林农业的影响,强化与东盟国家深层次的农业交流。
5.培育产业发展“领头羊”,做好农村金融配套服务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重视研究“谁来融合”的问题。玉林要进一步培育多元化农村产业融合主体,继续实施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示范性家庭农场“3个100示范工程”,集聚资源要素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领头羊”。
金融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保障,资金紧缺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难题。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必须用好金融这把“金钥匙”,大力创新农村金融服务配套,鼓励金融机构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推广产业链金融模式,将信贷资源优先配置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领域。推进金融服务方式和金融产品创新,加强银政企合作,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农民住房财产权等农村产权抵押贷款、融资担保业务,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篇六: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乡村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农村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实现城乡融合的关键。因此,了解农业农村经济情况对实现农村产业结构不断高级化和合理化,进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加快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步伐意义十分重大。下面是两篇关于乡村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欢迎阅读。
乡村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一
近期,按照区委农工部关于开展农业农村经济情况调查的通知要求,我局立足实际,对全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细致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农业农村经济总体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区农业农村经济总体发展较好,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壮大,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以2014年为例,各项农业工作指标均顺利完成,蔬菜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面积达到18.6万亩,产值突破9.3亿元,标准园建设成效显著,建成千亩蔬菜标准园7个;农村沼气建设指标全部完成,新建沼气池300个;惠农补贴力度进一步加大,共落实农机具、良种、沼气、一事一议、设施蔬菜等方面的补贴资金1600余万元;农技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测土配方施肥、植物检疫、病虫防治、农民培训、农业执法、种子管理等方面工作成效明显;新增专业合作社8家,土地流转面积突破8000亩,三资
管理趋于规范,所有村街全部建立了财富积累机制。农业农村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建设和谐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存在的问题
(1)资金不足。发展现代农业各方面的要求比较高高,从生产设施建设到栽培管理都较以往更加严格,为此,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而据我们调查虽然近两年各级对农业有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但仍不能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由于历史原因,现在农村信用社、农行等金融部门不愿发放小额贷款,更加加剧了资金瓶颈问题,制约了农业产业发展。
(2)组织化程度不强。当前农民进入市场很不顺利,原因之一是组织化程度低。针对目前家庭经营为基础的现实,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最好办法是通过合作社组织农民。但就目前全区的实际情况看,各类合作社数量虽比较多,但真正能够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并不多,没有具备一定实力的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很难将农民有效组织起来,抱团发展。
(3)品牌效应不太明显。以蔬菜为例目前,虽然我区已经注册了
营绿
、碧缘
、乾绿
等蔬菜品牌,但在开拓蔬菜销售市场方面都处于各自为政、各找出路的局面,没有拧成一股绳,创立代表本区域蔬菜特色的大品牌,致使蔬菜产品知名度不高,品牌效应不明显。
(4)技术服务不能及时跟进。专业农技人员缺乏,基层农技推广组织不健全是我们的现状。所有技术服务工作全部由农业技术综合股一个部门承担,业务上不堪重负,乡镇农业技术服务机构完全处于
真空
状态,有名无实。区农业局现有工作人员中,非农专业人员多,涉农技术人员少;工人多,干部少;初级及中级职称人员多,高级职称人员少。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全面的技术服务,对服务的水平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的技术服务队伍现状严重阻碍了农业向前发展。
2、发展对策
(1)拓宽融资渠道。建议政府在加大农业发展扶持力度的同时,积极组织建立产业发展融资平台,适当地为融资提供担保,协调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和合作社及农户的关系,使二者之间建立起合作互信关系,提高金融机构放贷的积极性。同时,通过政策吸引,调动社会资金参与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全方位、多角度的拓宽融资渠道。
(2)加大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建议制定专项的扶持政策,对发展有机蔬菜产业的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予以扶持,使其运作更加规范,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吸引更多的农户加入其中。
(3)培树
广科源
蔬菜大品牌。建议对现有的蔬菜品牌资源加以整合,聚零为整,抱团发展,逐步培育并树立在京津市场叫得响的,能反映有机蔬菜发展特征的大品牌,进一步提高我区蔬菜的知名度。
(4)建立健全农技服务体系。建议区政府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技服务体系,重点是加强乡镇农技服务队伍建设,落实人员编制,给予经费保障,使空转的乡镇一级农技服务机构真正运转起来。在确定人员编制中,重点向农业系统予以倾斜,落实高层次人才待遇,引进和吸收一批具有高级职称的农业专业技术人才扎根,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三、农村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农民负担监管还存在一些间接收费问题。一是少数部门仍然违规向村集体收取资料费、培训费、学习考察费等费用;二是村街报刊超限额,存在报刊订阅向村街摊派,部门刊物过多过滥等问题。在今后的监管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加大对农民负担专项治理工作力度。按照
谁主管、谁负责
的原则,把减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列入专项治理的重点内容,属于哪个部门,由哪个部门负责治理,没有文件依据收费的要坚决不能再收。明确要求乡镇各部门确需向农民或是村集体经济组织收费的,需要经过区减负办审核备案,以防止乱收费行为的发生;村街订阅报刊应坚持自愿的原则,不能强行摊派。报刊征订要严格按照省规定的标准执行;三是加大农民负担的执法检查力度,督促减负工作的更好开展,查漏补缺,确保今后农民负担执法检查中不再出现类似的问题。
2、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问题突出。一是村民实际筹资比较困难,部分村街存在集体垫资现象,把应发给村民的福利代替筹资。二是由于申报程序比较繁琐,部分村街申报项目的积极性不高。三是上级资金拨付迟缓,造成报帐不及时,影响下一年度项目申报。四是未将筹劳纳入奖补范围,奖补数额小,难以满足村街公益事业建设的实际需求。今后我们将尽量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工作效率,重点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3、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不够规范。一是管理体制不畅。各乡镇(办事处)农村集体
三资
委托代理服务中心具体负责业务的是乡镇财政所长,长期以来财政部门执行的业务处理程序是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处理程序,与农经部门的业务处理程序有很大的差别,实际工作中很难贯彻落实农经部门的政策法规和有关规章制度。二是村街各项财务监管制度很难落到实处。从调研中发现有的村街民主理财小组难以真正发挥监管职能,对村集体的财务收支活动的监管流于形式;有的村街大额开支没有履行民主议定程序;有的村民代表不是村民大会选举产生,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调研中还发现有的乡镇
三资
代理服务中心对于村街财务审批手续把关不严,收入不及时入帐。村委会开支严重铺张浪费,个别部门违规向村街收费等现象。在今后
三资
管理中,一是要继续加强财务制度建设,规范财务管理程序;二是规范农村集体财务收支审批程序;三是切实履行民主决策程序,实行民主理财。
4、农村集体财富积累机制尚不健全。一是三资管理工作体制不顺,人员短缺。二是由于村街干部基于村街稳定因素考虑,对历史遗留问题大多本着后人不理前帐的态度,对清理核实和履行民主监督程序心存疑虑,对应收款不积极清收,应付款不主动偿还,对无偿或低偿使用村街资产的情况也采取回避的态度;此外,区城区周边村街出租资产的数量较多,情况复杂,资产清理起来比较困难,而其它村街基本上可利用的集体资产又很少,因此村街对建立村级集体财富积累机制工作不积极不主动,也影响了此项工作的开展。在今后工作中还需进一步加强对乡镇村街开展此项工作的督导检查力度,深入村街指导工作开展,通过总结已建立机制村街的经验做法,推动未完成村街的工作,完善相关措施,力争年底前实现全覆盖。
5、农村经济审计处于
真空
状态。我区没有开展对农村集体经济的审计工作。具体原因是:一是农经管理体制不顺。我区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全部由乡镇(办事处)财政所代管,农业部门的相关经济政策及报帐制度不能在乡镇(办事处)财政所代管的村街帐务中得到较好的落实,造成开展审计监督工作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二是审计力量薄弱。我区农经人员少,县乡两级农经管理人员只有3人取得审计证,审计力量与任务相差悬殊,致使农村集
体经济审计工作难以开展。开展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存在的困难依然是农经管理体制不顺和审计人员缺乏。建议区政府充实这方面的专业人才。
乡村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二
一、产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我乡主动作为,顺势而上,紧紧抓住发展的大好机会,积极争取上级扶持,有效破解群众增收困难这一难题,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大抓农村产业。产业发展呈现出从弱到强、从无序到有序、从疲软向蓬勃发展的态势,产业经济成为全乡村经济的助推剂。(一)畜牧养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畜牧业是我乡的传统产业和基础产业,把发展畜牧业作为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工作来抓。养殖规模不断壮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养殖水平不断提高,畜牧产业得到了稳步发展。2014年,全乡畜禽存栏量近7万头(只),各类养殖大户70户,实现畜牧业年产值达2500余万元,实现畜牧业农民人均增收600余元。
(二)果蔬种植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我乡有种植蔬菜的传统,有距离巴城较近的优势,大力发展优质水果和蔬菜产业,打造有机、绿色蔬菜基地建设。
积极帮扶回乡创业青年岳林在家乡组建了
金大寨种养殖业专业合作社,以寨子包村为核心,租赁土地2000余亩,打造以优质蔬菜、水果、水产等为一体的现代观光农业产业园。目前,已建成生态草莓园200亩,优质食用菌10万袋。蔬菜大棚15个,30余亩。完成核心园区耕作道8公里,硬化园区公路200米,园区蓄水池8个6000余方,新建、整治园区渠系5000余米。总投资820余万元。解决当地农民就业100余人,2014年已实现产值80余万元,2015年拟建成草莓园300亩,食用菌40万袋,种植蔬菜300亩,可实现产值4000余万元。
回乡创业青年赵维国发起、并组织成立万绿种养植专业合作社,现有社员150人。依托印山坪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万绿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等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主要种植莴笋、韭菜、芦笋、大葱、西红柿等品种。目前全乡蔬菜种植面积4600余亩,产量1.12万吨,实现销售收入3000余万元,农民人均增收860余元。果蔬农产品采取传统种植模式,走无
公害种植路子,结合现代农业科技,产品质量过硬,畅销城区,成为深受市民喜爱的农民种的绿色菜品
。金大寨专业合作社引进北京的葡萄品种,在寨子包村种植的优质葡萄,成为具有绝对竞争优势的高品质水果。
(三)工业项目实现从无到有
由于受地理条件和资源的限制,我乡工业发展举步维艰。近年来,乡党委政府班子不断发掘本乡资源优势,结合市场需求,通过招商引资,成功引进外地客商,投资300余万元,在天桥村兴建了纯净水生产基地。该水厂的建设,既把多余的山泉水
变废为宝,解决全村近30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增加了农民收入。
(四)发展乡村旅游业大有可为
我乡距离主城区较近,生态良好、民风淳朴、乡风文明,古楼山已成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旅游休闲基地。近年来,我乡以鼓楼山、寨子包、方山雁、何家坪村为依托,打造观光农业,实现农民人均增收1000余元。我乡的生态农业产业示范基地与观光园
项目,核心园区达2300余亩,种植优质草莓和葡萄,打造农业产业观光体,吸引了更多市民到休闲观光。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重视产业发展是根本
我乡过去产业发展虽有起步,但未形成规模化、市场化发展的状态,在增加农民收入、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动力不足,成效不明。去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我乡把农村产业发展列入全乡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到了非常突出的位置。坚持产业先行,搞好科学规划,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建设美好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充分发挥乡党委的决策力量和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释放群众在产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全乡各方面力量,全力以赴打好产业发展攻坚战。以特色产业为支撑,下大力气走出以产业发展促进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回应发展需要,解决了为何发展农村产业的问题。
(二)发展定位准确是关键
产业发展定位准确与否事关我乡产业发展的成败,经过不断实践和努力探索,结合实际和历史传统,因地制宜,充分论证,村民自愿,逐渐形成了我乡产业发展的工作思路,以富民强乡为目标、以农民增收为方向,以主城区为市场,围绕有机、绿色、无公害,大力发展
果蔬产业;围绕
传统养殖、市场竞争
的战略,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产业;围绕地理和生态优势,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围绕巴山新居和聚居点建设,结合农村发展的历史趋势,发展个体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务。发展定位准确,解决了如何发展农村产业的问题。
(三)突破发展方法是核心
把
纸上谈兵
演变成产业发展的成果和农民增收的现实,是该项工作的核心。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
走出去
开展招商引资,引进资金、技术,仅2014年下半年,赴成渝、珠三角开展小分队招商3次,对接企业20余家,洽谈现代农业、旅游文化、商贸服务等项目8个,成功引进现代农业项目1个,合同协议投资2000万元。二是积极实施
回引工程
。大力宣传近几年来我区的发展变化,吸引在外人士返乡创业,成功回引了赵卫国、梁李等在外人士19人,总共投资0.8亿元,着重发展果蔬、中药材、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多措并举,有效解决了怎样发展产业的问题。
三、下步工作打算
在已有产业发展成绩的基础上,我乡将再接再厉,鼓足干劲,力争上游,抓好抓实今后的产业发展工作。
(一)在工作推动方面下功夫
开弓没有回头箭,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倒逼全乡干部主动作为,推到产业工作一线。坚持强有力的工作措施,树立时不待我的紧迫感,想更多的办法、用更多的措施推动工作。发展决心不减,形成发展的更大合力,扎实推动产业发展,形成常态化和长效化工作机制。
(二)在做大做强方面下功夫
我乡的畜牧产业、果蔬产业、乡村旅游等产业,已初具规模,下一步,充分调动积极性,研究和对接市场,做大做强现有产业,打造产业升级版,使之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本土品牌。
(三)在服务保障方面下功夫
做好服务保障工作是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认真树立投资兴业、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高度重视投资软环境建设,大力宣传发展环境,贯彻落实开放合作工作部署,做好产业发展的服务保障工作,营造产业发展的氛围。
篇七: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乡村振兴促产业融合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乡村振兴促产业融合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国加快推进产业融合发展,一系列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被大力推广,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本调研报告旨在深入解析乡村振兴促使产业融合发展情况,以期为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提供重要依据。
首先,乡村振兴促进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群发展,依托“互联网+农业”等五大新技术,加速构建以大数据服务农业生产经营、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新型生态农业经济系统。这些新的农业经营主体集群的形成,有助于实现传统农业产业的信息化和现代化,促进了新型农业生产模式的不断创新。
其次,乡村振兴支持产业聚集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应地实施了“特色小镇创建”和“特色小镇示范”两项行动,加快建设了全国形态多样的特色小镇。这些特色小镇的发展,对引导有组织的产业聚集,联结农村振兴与城市化发展,引领乡村工业发展,聚焦乡村赋能,实现城乡融合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此外,乡村振兴还推行了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政策,重点支持传统农业产业发展,加大政策利好,推动传统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并实现乡村新型产业发展,如互联网、大数据、机器人、3D打印等,构建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良性发展模式。
综上所述,随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国加快推进产业融合发
展,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形成了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群发展、促进产业聚集发展、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等多种政策支持模式,为推动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外,乡村振兴还推动了城乡融合发展,促进了乡村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了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良性发展模式。
综上,乡村振兴促进了产业融合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持,前景十分光明。但也有必要指出,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资金缺乏、技术成本高、人力资源枯竭、政策监管不足,因此,要实现有效的产业融合发展,应当强化政策制定和科技创新,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完善政策监管,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的可持续发展。
篇八: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调研报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有一个新亮点就是增加农民收入,必须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文件指出: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扶持发展一村一品、一乡(县)一业;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扶持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休闲产品。现结合实际,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重要意义
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科学把握农村经济发展规律,与时俱进做好“三农”工作做出的重大决策。根据国内外的发展实践经验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就是以农业为基本依托,通过产业联动、产业集聚、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将资本、技术以及资源要素进行跨界集约化配置,使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餐饮、休闲以及其他服务业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使得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紧密相连、协同发展,最终实现了农业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扩展和农民增加收入。以农业为基本依托,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农民分享三次产业“融合”中带来的红利,有利于吸引现代要素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有利于拓展农业功能培育农村新的增长点,有利于强化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新农村建设。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县政府按照“果菜富民”战略和塬区苹果业、川道棚栽业、全县草畜业的发展布局,确立了“园区引领、龙头带动、项目支撑、服务优化、产业突破”的现代农业总体工作思路。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断调整农业经济结构,有力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持续实现了全县农业经济稳步增长。2014年,实现农业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6%,占全县生产总值的%。农民人均纯收入8157元,同比增长%。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万亩,粮食产量万吨。
全县梨果总面积万亩,其中苹果面积万亩,实现苹果产量万吨,产值亿元,农民人均果业收入达到8500元。蔬菜种植面积达万亩,实现各类瓜菜产量万吨,产值亿元。全县生猪存栏万头、牛存栏万头、羊存栏万只、家禽存栏32万羽。2015年1-5月份,全县预计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亿元,同比增%,其中农业总产值亿元,同比增%。
(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2014年,全县农业增加值由2009年的亿元增长至亿元,较“十一五”末增长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484元增加到8157元,年均增长%;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加,农作物播种面积万亩,增加了万亩,粮食产量万吨,增加了万吨;梨果面积万亩,增加万亩,产量由12万吨增长至万吨,增长倍,产值由3亿元增长到亿元,增长倍;蔬菜面积达万亩,比“十二五”末万亩增加了万亩,各类瓜菜产量由万吨增加12万吨,增加倍,产值7932万元增长到亿元,增长倍。
(二)农业产业化水平持续优化。农业产业化深入推进,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5家,比2009年4家增加了11家,其中省级5个,市级10个。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261家,比2010年72家增加了189家,其中国家级示范合作社1个,省级百强社2个,省级示范合作社3个,市级示范合作社13个。
(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十二五”时期,全县加大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推进了果业、蔬菜、农机直补和农村沼气建设等一批重大项目工程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成效。十二五期间新建幼园万亩,建成防雹网万亩,护栏网8500米,集雨窖3260口;建大棚1910座,共建设沼气池7907口、养殖小区27个、服务网点90个、服务中心1处、综合示范基地1处、沼气示范村6个。
(四)农机装备水平不断提升。认真落实农机购置补贴任务,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万千瓦,农机保有量达到
20930台(辆、部)。累计建成3000吨气调库3座,2000吨制冷库12座。
(五)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优质专用粮面积占粮食总面积的20%以上,玉米、豆类等作物结构不断优化,区域布局更加合理,优质苹果、优质瓜菜、优质花椒、优质干果、小杂粮生产等多种经营全面发展,产业经营初具规模,优质高效农业快速发展,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比重提高,2013年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站,2013年9月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项目建成了试验室,现已投入使用。初步建成了以苹果、大棚蔬菜为主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产业带初步形成。
(六)农业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全面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积极探索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切实提升了农民的科技水平,增强农业科技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保障了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机械化、信息化和农村沼气、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稳步推进。在北京、深圳、内蒙等地共开设延长苹果直销窗口13处,年销量达到万余吨。基本实现了生产有基地、储藏有企业、营销有组织、流通有市场的产业化经营格局。依托延长农业信息网和建成的村级信息服务站及时为农民提供农业信息服务。
三、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规模化经营程度不高。全县现有耕地面262496亩,受自然地理环境及农民思想认识因素影响,大量的农业土地资源仍由农户分散经营,规模小、利用率低。靠分户经营的市场主体与全球化市场竞争,既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也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二)农业产业化水平有待提高。农民与企业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尚未建立,龙头企业与农业基地对接不够,带动本地农民增收的作用不明显。加上对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政策不够,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化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一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模不大,联系农户有限,服务半径小,带动能力弱;另一方面,大多数农业合作社运作程序不规范,社员联系不紧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
尚未完善,吸引和凝聚农户共创品牌、抢占市场的能力也不够,直接影响到全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和抵御自然、市场两大风险的能力。
(三)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都市农业是以现代科技为基础,与城市发展紧密融合,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于一体的现代新型农业,尤其需要一套完善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近年来,虽然我县按照省、市的部署,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由于公益性农业科技服务投入不足,农业服务中心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知识老化、技术能力低,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等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与发达地区相比总体上科技普及水平不高。
(四)农业标准化生产相对滞后。现代农业要求没有标准化生产,就谈不上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由于受土地经营规模的制约,农民缺乏标准化生产的热情。近年来,虽然农业、质监等部门努力提高我县农产品质量,但总体而言,农业标准化生产进展不够快,难以在短期内取得长足进展,与生态型、健康型、高效型的标准有较大差距。
(五)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比较落实。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较差,高标准农田比例低,农机化、农业信息化程度不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不够强。这些问题都是影响和制约我县农业发展的突出因素,有待于我们在今后工作中加以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解决。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夯实现代农业基础。一是加强优质苹果基地建设。稳步推进老果园改造,狠抓幼园管理,继续实施“提质增效”工程,全力抓好人才培养、技术管理、市场营销三个体系建设,狠抓节水灌溉和有机肥源建设两个关键,全面推广六大技术,由按季管理向常态管理转变。二是加快蔬菜基地建设。按照布局区域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的要求,抓好新建设施蔬菜基地建设。加快完善蔬菜种苗繁育体系,着力推广工厂化种苗,提高蔬菜种苗集中繁育和统一供应能力。全面推行棚栽产业无公害、有机化生产,提高蔬菜质量安全水平。三是扎实推进粮食增量提质。坚持“稳面积、调结构、提单产、保总产”的粮食
生产总体思路,抓好以地膜玉米生产为主的春播工作,大力开展高产创建活动,结合治沟造地项目,组织实施好粮食高产创建、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示范点,确保我县粮食生产安全。
(二)精心实施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按照“园区带基地”的发展思路,努力提升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质量和水平,带动主导产业基地建设上规模、上水平。积极谋划建设乡镇示范园区,大力提倡传统产业新型化,发展现代农业生态观光园区,努力打造一些集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果业、蔬菜等产业相配套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选择有实力、比较成熟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作为建设主体,保证园区建设要素投入和发展内生动力,建立起合作共赢的现代农业经营机制。不断创新融资机制,增加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信贷资金投入,并通过制定优惠条件,打造招商引资平台,吸引社会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延伸和完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产业链条和经营体系,建立覆盖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园区的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
(三)大力加强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建设,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加快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培育生产大户和家庭农场。积极探索实践承包土地经营权和果园、设施大棚、农业示范园区入股合作等土地流转方式,开展土地银行等流转中介服务组织建设试点,促进兼业农户土地加快向专业大户集中,培养一批苹果、蔬菜、粮食生产大户和家庭农场,促进新型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支持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承担现代农业园区、生产基地和贮藏库建设、品牌创建及农产品营销、加工等项目,促进合作社快速成长为现代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多渠道、多方式支持企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扶持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四)强力推进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强化科技支撑。
围绕苹果、蔬菜、粮食产业,整合技术力量,组建专家+技术员+试验示范基地负责人的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推广团队,解决我县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问题。采取县乡村三级联动的方式,加强基层农技人员培训。认真实施好乡镇农技推广站条件建设项目,年内完成所有乡镇站建设,实现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全覆盖和“四有”目标。
(五)坚持不懈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全面提高安全保障水平。继续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完成县级检测机构建设项目,建成9个规范化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按照《延安市有机农业发展规划》,积极推行“三品一标”认证,切实维护品牌公信力,促进优质优价机制形成。
(六)积极推进农机、信息、生态、防灾减灾等农业物质装备条件建设,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一是着力于农机装备、机械化作业、社会化服务和农机安全水平的全面提升,认真落实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深入开展农机安全监理创建活动,强化农机安全普法宣传和培训,确保农机生产安全。推动农业信息服务终端建设向重点龙头企业、合作社、示范园区加快延伸,建设延长名优特农产品网,做好农业信息的及时采集、编排和发布,维护好网络建设。实施好沼气建设工程,推广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提高“三沼”综合利用水平。加强农业防灾减灾工作。密切与气象部门的合作,强化灾害性天气的预警和灾害防御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业生物灾害监测预警和统防统治体系,加强苹果蠹蛾等重大农业疫情监测和防控网点建设,推动专业化、社会化防控队伍建设,进一步扩大苹果防雹网和农业政策性保险覆盖面,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七)突出生态服务功能,大力发展低碳农业。以节能、降耗、减排、治污和农业资源的循环集约利用及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加快构建农业循环经济体系、农业资源节约体系、农业生态保护体系和农村新型能源体系等“四大体系”,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进一步推进生态农业项目建设,重点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切实抓好畜禽排泄物的综合利用和农作物秸秆的循
环利用,推行生态健康养殖,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和绿色防控等各项工作。加强生态林业建设,充分发挥现代都市农业洁、净、美、绿的特色,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城市与农业和谐发展的环境。
(八)统筹城乡发展,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是要做好规划。要着眼于我县城乡经济、社会、自然和人的协调发展,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统筹规划、新农村建设空间规划,认真搞好区域村庄布局总体规划,高标准编制集镇和中心村、农村新社区规划。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的作用,强化对口帮扶、小康建设、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创”、城乡一体化试点等多个平台的作用,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推荐访问: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 发展现状 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