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万有范文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述职报告 教案设计 整改报告 事迹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对照材料 > 正文

《泊秦淮》原文及对照翻译3篇

时间:2023-01-01 10:40:08 浏览量:

《泊秦淮》原文及对照翻译1  烟笼寒水月笼沙,  秦淮河上的`秋水荡漾,暮霭象轻纱般的舒卷飞翔。  夜泊秦淮近酒家。  秋水披一身迷人的烟雾,*金沙随夜色沉入溶溶的月光。  商女不知亡国恨,  我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泊秦淮》原文及对照翻译3篇,供大家参考。

《泊秦淮》原文及对照翻译3篇

《泊秦淮》原文及对照翻译1

  烟笼寒水月笼沙,

  秦淮河上的`秋水荡漾,暮霭象轻纱般的舒卷飞翔。

  夜泊秦淮近酒家。

  秋水披一身迷人的烟雾,*金沙随夜色沉入溶溶的月光。

  商女不知亡国恨,

  我在停泊的小船上静静眺望,对岸酒家的灯火一片辉煌。

  隔江犹唱后庭花。

  歌女如春,“游客”颠狂,《后庭花》的歌声弥漫江上,可有谁想到了国破家亡?

《泊秦淮》原文及对照翻译2

  出处或作者: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泊秦淮》原文及对照翻译3

  烟笼寒水月笼沙,

  秦淮河上的`秋水荡漾,暮霭象轻纱般的舒卷飞翔。

  夜泊秦淮近酒家。

  秋水披一身迷人的烟雾,*金沙随夜色沉入溶溶的月光。

  商女不知亡国恨,

  我在停泊的小船上静静眺望,对岸酒家的灯火一片辉煌。

  隔江犹唱后庭花。

  歌女如春,“游客”颠狂,《后庭花》的歌声弥漫江上,可有谁想到了国破家亡?


《泊秦淮》原文及对照翻译3篇扩展阅读


《泊秦淮》原文及对照翻译3篇(扩展1)

——《泊秦淮》原文阅读及对照翻译3篇

《泊秦淮》原文阅读及对照翻译1

  烟笼寒水月笼沙,

  秦淮河上的秋水荡漾,暮霭象轻纱般的舒卷飞翔。

  夜泊秦淮近酒家。

  秋水披一身迷人的烟雾,*金沙随夜色沉入溶溶的月光。

  商女不知亡国恨,

  我在停泊的小船上静静眺望,对岸酒家的灯火一片辉煌。

  隔江犹唱后庭花。

  歌女如春,“游客”颠狂,《后庭花》的歌声弥漫江上,可有谁想到了国破家亡?


《泊秦淮》原文及对照翻译3篇(扩展2)

——泊秦淮原文翻译 (荟萃2篇)

泊秦淮原文翻译1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泊秦淮原文翻译2

  浩渺寒江之上弥漫着迷蒙的烟雾,皓月的清辉洒在白色沙渚之上。入夜,我将小舟泊在秦淮河畔,临近酒家。金陵歌女似乎不知何为亡国之恨黍离之悲,竟依然在对岸吟唱着之曲《玉树后庭花》。

  注释:

  ①选自冯集梧《樊川文集》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句容大茅山与溧(lì)水东庐山两山间,经南京流入长江。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

  ②[泊]停泊。

  ③[商女]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④[后庭花]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皇帝陈叔宝(即陈后主)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亡国,所以后世称此曲为“亡国之音”。


《泊秦淮》原文及对照翻译3篇(扩展3)

——泊秦淮原文及翻译注释

泊秦淮原文及翻译注释1

  原文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文

  浩渺寒江之上弥漫着迷蒙的烟雾,皓月的清辉洒在白色沙渚之上。入夜,我将小舟泊在秦淮河畔,临近酒家。金陵歌女似乎不知何为亡国之恨黍离之悲,竟依然在对岸吟唱着淫 靡之曲《玉树后庭花》。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浩渺寒江之上弥漫着迷蒙的烟雾,皓月的清辉洒在白色沙渚之上。入夜,我将小舟泊在秦淮河畔,临近酒家。金陵歌女似乎不知何为亡国之恨黍离之悲,竟依然在对岸吟唱着淫 靡之曲《玉树后庭花》。

  英译

  Mist veils the cold stream, and moonlight the sand, as I moor in the shadow of a river-tavern,

  Where girls, with no thought of a perished Kingdom, gaily echo a song of courtyard flowers.

  注释

  ①选自冯集梧《樊川文集》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句容大茅山与溧(lì)水东庐山两山间,经南京流入长江。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

  ②[泊]停泊。

  ③[商女]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④[后庭花]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皇帝陈叔宝(即陈后主)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亡国,所以后世称此曲为“亡国之音”。

  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溧水东北,横贯金陵(今江苏南京)入长江。六朝至唐代, 金陵秦淮河一带一直是权贵富豪游宴取乐之地。这首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于六代兴亡之地的感叹中,寓含忧念现世之情怀。

  这诗在语言运用方面,也颇见工夫。首句写景,“烟”、“水”、“月”、“沙”由两个“笼”字联系起来,融合成一幅朦胧冷清的水色夜景,渲染气氛,朦胧中透出忧凉。次句点题,并以“近酒家”的丰富内涵启动思古之幽情,秦淮一带在六朝时是著名的游乐场所,酒家林立,因此昔日那种歌舞游宴的无尽繁华实已包含在诗人此时的思绪之中。后二句由一曲《后庭花》引发无限感慨,“不知”抒发了诗人对“商女”的愤慨,也间接讽刺不以国事为重,纸醉金迷的达官贵人,即醉生梦死的统治者。“犹唱”二字将历史、现实巧妙地联为一体,伤时之痛,委婉深沉。清代评论家沈德潜推崇此诗为“绝唱”,一个“犹”字透露出作者批判之意,忧虑之情。管世铭甚至称其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秦淮河是六朝旧都金陵的歌舞繁华之地,诗人深夜泊舟河畔,隔江传来商女《玉树后庭花》的歌声,听着这亡国之音,不禁激起时代兴衰之感,后两句对只知征歌征舞、买笑逐欢,而不以历景为鉴的统治者,给以深深的谴责。本诗情景交融,朦胧的景色与诗人心中淡淡的哀愁非常和谐统一。

  这首诗是即景感怀的,金 陵曾是六朝都城,繁华一时。目睹如今的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辙,无限感伤。首句写景,先竭力渲染水边夜色的清淡素雅;二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三、四句感怀,由 “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酒家多有歌,自然洒脱;由歌曲之靡靡,牵出“不知亡国恨”,抨击豪绅权贵沉溺于声色,含蓄深沉;由“亡国恨”推出“后庭花”的曲调,借陈后主之诗,鞭笞权贵的荒淫,深刻犀利。这两句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的乐曲,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隔江”承上一句“亡国恨”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在歌声女色之中,终于被俘亡国。这两句诗从字面上看似乎是批评歌女,而实际上是诗人有感于晚唐国事衰微、世风颓靡的现状,批评那些沉溺于歌舞升*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犹唱”二字意味深长,巧妙地将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这首诗写诗人所见所闻所感,语言清新自然,构思精巧缜密。全诗景、事、情、意融于一炉,景为情设,情随景至。借陈后主的荒亡国讽喻晚唐统治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深切忧思。感情深沉,意蕴深邃,被誉为唐人绝句中的.精品。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晚唐统治者的辛辣讽刺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这样丰富的内涵、深刻的主题却容纳在短短的28个字之内,这其中的每一个字都凝练至及。诗歌的语言要求精练,只有精练才能含蓄,也只有含蓄才能见得精练。所以含蓄与精练互为表里,相得益彰。这首诗于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形象而典型地表现了晚唐的时代气氛,使人从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联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的命运,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深切忧思,内容深厚,感情深沉,意味无穷,引人深思。

  这是一首即景生情之作,通过写夜泊秦淮所见所闻的感受,揭露了晚唐统治者沉溺声色,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秦淮河*是六朝时的繁华之地,是权贵富豪、墨客骚人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场所。诗人夜泊秦淮,在茫茫沙月,迷蒙烟水中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不禁触景生情,顿生家国亡思,将对历史的咏叹与对现实的思考紧密结合,从陈的荒淫之国联想到江河月下的晚唐命运。全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感情深沉含蓄,语言精当锤炼,沈德潜称之为“绝唱”。


《泊秦淮》原文及对照翻译3篇(扩展4)

——《泊秦淮》读后感3篇

《泊秦淮》读后感1

  小时候,杜牧的《泊秦淮》背得很熟,“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当时根本不能理解,而如今身临其境这全陵十里秦淮,才悟明了其意,更佩服古代诗人的文才啊!

  想起了那部《桃花扇》,演绎了李香君一代名妓的爱情悲剧,就是在这十里秦淮“血痕一缕在眉梢,胭脂红让娇……虽然早已成历史,却让后人无法忘却!游船一直向前慢悠悠的行驶,夜雨霏霏,灯影浆声中,眼前高塔和人造的江南倩女倒映在这墨汁般的秦淮河内,引人无限遐思,给这烟雨秦淮注入了万般神秘。

  徜徉在秦淮*间,手中的相机已不知往哪里拍了,文人、诗词、画、桥、雕像、美女、梦,还有那不停闪烁的霓虹搅昏了我的大脑,最最想寻觅是的那“秦淮八艳”,让我来当她们的化身吧!

  一个小时游过秦淮,欠只欠一场浓烟,这样我们就好像在仙境里了。上了岸,突然很沉重,这千里流淌的秦淮,涤尽了多少的悲观离合,多少柔情多少泪;同时又那么感慨,血腥味这么重的雨夜南京,竟是这般的柔美……

  梦,就在此无尽延续吧……

《泊秦淮》读后感2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千年之前,杜牧诗句,已成遥远绝响。《后庭花》乃陈后主叔宝的亡国之音,但那卖唱的女子却不解亡国的苦恨,隔着江还在轻歌曼舞,低吟浅唱。杜牧之时已处晚唐,大唐盛世辉煌不再,步步没落,日日衰亡。内忧外患之下,气数将尽。如作者一般的有识之士忧心忡忡。然而,孰解其忧,孰忧其忧?亡国之音隔江犹唱,诗人听来,自是字字泣血,句句锥心。我们读之,不应只感慨系之,还应如清晨闻钟,如当头棒喝,请君记:《后庭花》在,前耻勿忘。

  我们的祖国正在日益强盛,这是勿容置疑的,但这是否代表我们可以忘记过去的耻辱,而享受今日的富足呢?不!是*人就不能忘记那段伤痛的历史。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百多年的近代史上屈辱连连。割香港,割澳门,割台湾,仅仅一个俄国就割走了我们东北边境近一百五十万*方公里的土地!火烧圆明园,血洗旅顺,血洗南京,我们又有多少同胞丧生其中?我们可以忘吗?我们有资格忘吗?这段历史是一辈又一辈的*人所必须牢记的。伤痛,是最好的清醒剂,只有这些永不愈合的伤口才能使我们不断前行。当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时,我们愤怒了,但当我们的艺人穿上军旗装的时候,我们无话可说了,因为,这是我们自己忘了。真正经历过那一段历史的证人渐渐少了,难道这段历史也会随着他们远去吗?一个民族的史册,不应只是满篇的辉煌,伤痛让我们警醒,也让我们真实。

  请不要沉湎于富足的生活,不要忘记过去的耻辱不要再让人感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一个得了“健忘症”的民族只会永在谷底。

《泊秦淮》读后感3

  烟雾笼罩着夜晚的秦淮河,显得迷蒙而凄清。月光下,杜牧乘着小船从江面上缓缓驶过。此刻,他的心中装满了不尽的愁思,家国的衰败使他深切意识到肩上责任的重大,可是,又有谁能听得进他的谏言呢?

  一阵又一阵的波澜在他心中翻起,他渴望借江水来*息内心的波动,可那不过是徒劳。蓦地,一阵悦耳的歌声在耳畔响起,杜牧驱船驶往,才知那是一座近岸的酒家。岸边的窗台上,坐着两位卖唱女,歌声正是她们所唱,屋子里不时传来相互喝酒,甚至是划拳的声音,如此之声响,在杜牧听来,是那么地刺耳。听着商女所唱的《后庭花》,杜牧更是越发觉得厌恶,回想着日益衰败的国家,他无法忍受了。

  但这歌又何尝是商女们想唱的`呢?她们以此为生,听从的还不是那些显贵们吗?杜牧写下了《泊秦淮》,他以所见为主,严厉地批评了置国家于不顾的商女,可他又何曾不知商女的无奈,他在此诗中寄托了自己的愤恨,但同样表现了自己对商女们无限的惋惜。他明白,而且比任何人都明白,这背后,站着的是无数的达官显贵、朝中要员,他们整日花天酒地,任意挥霍着钱财,殊不知面临的是即将家破人亡的惨剧,他们置国家的命运于不顾,殊不知这所谓快乐的背后是怎样的痛楚,他们已经麻木了。

  清醒的也许只有杜牧,他看透了官场的名利,看透了世人所谓的快乐,他心中存在的只有对国家无限的忠诚和对人民无限的热心,但事实却如一盆冷水,彻底泼凉了他那颗炙热的心。他预见了未来,这只不过是灭亡的前兆,紧随而来的是何等的凄惨,他不想再去想,也不敢再去想。他原本以为国家的衰败只是暂时的小挫折,国家一定能够恢复往日的兴盛,但他错了,事实让他明白,历史早已不可挽回,兴盛的年代早已成为了时间年轮中的一粒尘土,随风飘逝。

  《泊秦淮》表现出了杜牧忧国忧民的情怀,这种精神在上个世纪的战争年代也多为体现,杜牧相比而言,缺少的似乎是切实的行动。上个世纪的英雄们,他们满怀抱负,忧国忧民,但他们多的是以自己的行动为人民做事,为国家献力,他们勇于创新,勇敢地推翻了*,他们失败过,但他们不气馁,也许这更为重要。其实,放眼现在,祖国的科技发达,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人民安居乐业,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不正是先辈们努力所创造的吗?

  今日,我品味着《泊秦淮》,联想着当时的社会环境,感受着现在祖国的繁荣富强,心中不禁涌起了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崇敬与爱戴。


《泊秦淮》原文及对照翻译3篇(扩展5)

——《蜀相》原文及对照翻译3篇

《蜀相》原文及对照翻译1

  出处或作者: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原文及对照翻译2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泊秦淮》原文及对照翻译3篇(扩展6)

——《谋攻》原文及对照翻译3篇

《谋攻》原文及对照翻译1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上;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下政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闉,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孙子说:大凡指导战争的法则,(使)敌国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国就差一些;(使)敌人全军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军就差一些;(使)敌人全旅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旅就差一些;(使)敌人一连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连就差一些;(使)敌人一个班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班就差一些。因此百战百胜,并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不战而使敌人降服的,(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所以上等的用兵(策略)是打破(敌方的)计谋,其次是挫败(敌方的)外交,再次是击败(敌方的)武装力量,下策才是攻城。攻城的办法是不得已的。制造了望敌军的高车和(攻城用的)战车,准备(攻城用的)器械,三个多月才能完成;构筑攻城用的土山,又要三个多月才能完工。将官忍不住自己的愤怒而命令士兵象蚂蚁那样去爬敌人的城墙,士兵(被)杀伤三分之一而城还攻不下来,这是攻城的灾害呀。所以善于指挥打仗的`人,使敌人降服而不用硬打,夺取敌人的城堡而不强攻,毁灭敌人的国家而不必长期作战。一定(要)以全胜的策略争胜于天下,因而军队不受损失而胜利可以完全取得。这就是谋划进攻的法则。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所以用兵的法则,有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包围他们,有五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进攻他们,有一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设法分散他们,同敌人兵力相等,就要能设法战胜他们,(比敌人兵力)少就要能摆脱他们,(实力)不如(敌人)就要避免同敌人作战。所以弱小的军队(如果)死守硬拼,就会成为强大敌军的俘虏。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将帅是国君的助手。辅佐得周到国家就一定强盛,辅佐的不周到国家就一定衰弱。所以国君妨害军队的情况有三种:不了解军队不可以让它前进却硬要让它前进,不了解军队不可以让它后退却硬要让它后退,这叫做束缚了军队(的手脚);不懂得军队内部事务而干预军事行政,就会使将士迷惑;不懂得指挥军队的权谋而干预军队的指挥,就会使将士怀疑。全军既迷惑又怀疑,诸侯乘隙进攻的灾难就临头了。这就叫扰乱军心,而导致(敌人的)胜利。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所以,能预见胜利的情况有五种:懂得(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打和(在什么情况下)不能打的会胜利;懂得兵多兵少的不同战法的会胜利;官兵同心同德的会胜利;用自己的有准备来对待敌人的无准备的会胜利;将帅有指挥才能而君主不加干涉的会胜利。这五条,是预见胜利的方法。所以说:了解敌人(并且)了解自己,百次作战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敌人而了解自己,胜负各半;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每次战斗都必然失败。

推荐访问:对照 原文 翻译 《泊秦淮》原文及对照翻译3篇 《泊秦淮》原文及对照翻译1 《泊秦淮》的原文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