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以案促改典型案例对照剖析材料
以案促改剖析材料个人
以案促改剖析材料
以案促改是指以已经发生的典型案例为切入点,深入剖析案例背后的问题,找出问题的根源,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以案促改剖析材料在意识形态领域、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社会领域等各个领域均有应用。
以案促改剖析材料在政治领域中的应用主要是针对政治风险、政治污染、腐败行为、违法乱纪等问题,通过案例剖析找出问题的根源,为制定政策提供参考。例如,近年来全国各地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通过以案促改剖析材料,揭示了一些黑恶势力的犯罪手段和行为方式,揭露了相关部门、干部与黑恶势力勾结的问题,强化了打击黑恶势力的决心和力度。
在经济领域中,以案促改剖析材料主要是针对金融风险、非法经济活动、经济犯罪等问题,通过案例剖析找出问题的原因和影响,为完善监管机制提供依据。例如,2018年“P2P网贷”行业连续爆雷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以案促改剖析材料揭露了其存在的诸多问题,如高额利息、虚假宣传、违规运营等,强调了金融监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文化领域中,以案促改剖析材料主要是针对文艺作品、娱乐产业等领域存在的不良现象,如黄色内容、低俗行为、谣言等,通过案例剖析找出问题的原因和负面影响,为引导社会舆论提供建议。例如,2019年某综艺节目因涉及“低俗内容”遭到各界批评,相关机构通过以案促改剖析材料深入剖析了其存在的问题,为加强娱乐产业自律提供方向。
总之,以案促改剖析材料是一种很好的分析工具,可以为各个领域的问题提供切入点和解决方案,其应用也逐渐得到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视。
篇二:以案促改典型案例对照剖析材料
违法典型案例以案促改剖析材料
近年来,各地公安机关加大了打击违法犯罪的力度,取得了不少阶段性成果,但仍有一些不法分子铤而走险,犯罪手段日渐隐蔽,对社会治安和公共秩序造成了严重威胁。为了进一步加强执法力度,提高侦查水平,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各级公安机关积极开展案例分析研究,以案促改,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和办案质量。本文就以《违法典型案例以案促改剖析材料》为题,分析几起典型案例,探讨案件中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一、电信网络诈骗案
2019年,广东省公安厅侦破了一起涉及多个省份的电信网络诈骗案,抓获犯罪嫌疑人30余名,涉案金额高达上亿元。该案是一起典型的电信网络诈骗案,犯罪嫌疑人通过制造虚假的网购、投资、兼职等诱饵,骗取受害人信任,然后以各种理由骗取受害人的钱财。该案的侦破过程中,公安机关发现一些问题:
1.犯罪嫌疑人通过使用多个手机号码、银行卡和身份证,隐蔽性极强,难以追踪。
2.受害人大多数是老年人或者不了解网络知识的人群,容易被犯罪嫌疑人的谎言所欺骗。
3.犯罪嫌疑人利用网络技术和社交工具进行犯罪活动,案件跨越多个省份,侦破难度大。
针对以上问题,公安机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加强对电信网络诈骗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
-1-
2.建立多部门联合打击机制,加强对电信网络诈骗的协同打击,提高侦破效率。
3.利用大数据技术和网络监控技术,对电信网络诈骗进行实时监控和分析,及时发现和打击犯罪嫌疑人。
二、跨境走私案
2018年,云南省公安厅侦破了一起跨境走私案,抓获犯罪嫌疑人20余名,缴获走私物品价值超过5000万元。该案是一起典型的跨境走私案,犯罪嫌疑人通过非法渠道进口大量走私物品,然后通过各种方式销售给国内市场,获取非法利益。该案侦破过程中,公安机关发现一些问题:
1.犯罪嫌疑人采取多种手段掩盖走私行为,如假报关单、伪造证件等,使侦查难度加大。
2.走私物品种类繁多,包括化妆品、奢侈品、电子产品等,给侦查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3.犯罪嫌疑人利用跨境电商平台进行走私活动,案件具有一定的跨境性。
针对以上问题,公安机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加强对跨境走私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
2.建立跨境走私打击联合执法机制,加强对跨境走私的跨部门协同打击,提高侦破效率。
3.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如无人机、卫星遥感等技术,对跨境走私进行实时监控和分析,及时发现和打击犯罪嫌疑人。
-2-
三、食品安全案
2017年,湖北省公安厅侦破了一起涉及多个省份的食品安全案,抓获犯罪嫌疑人20余名,查获有毒有害食品近200吨。该案是一起典型的食品安全案,犯罪嫌疑人通过添加有害物质、伪造生产日期等手段,制造假冒伪劣食品,销售给广大群众,危害公共安全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该案侦破过程中,公安机关发现一些问题:
1.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监管不力,对食品安全问题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
2.食品安全问题涉及到多个行业,需要跨部门协同打击,但协同打击机制不完善。
3.食品安全问题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如何发现和打击犯罪嫌疑人成为难点。
针对以上问题,公安机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加强对食品安全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
2.建立食品安全跨部门联合监管机制,加强对食品安全的跨部门协同监管,提高监管效果。
3.加强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科技研究,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如快速检测技术、追溯技术等,提高食品安全监管的效率和准确性。
综上所述,各级公安机关通过案例分析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加强法律法规的完善和执法力度的加强,不仅提高了侦查水平和办案质量,也为社会治安的维护和公共秩序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相信在各级公安机关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打赢扫黑除恶、保障食品
-3-
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的攻坚战。
-4-
篇三:以案促改典型案例对照剖析材料
以案促改工作案件个人剖析材料
按照县委的统一部署和要求,以发生在我县的5起典型案件为反面教材,结合本人自身思想实际,认真对他们从领导干部堕落成为反面典型的深层原因进行剖析,报告如下:
一、案件概况
1.李XX案:观音堂林业工作站原副站长李XX于2010年至2012年利用职务便利,冒用他人名义多次侵吞造林补助款8.9万元。
2.李XX案:XX镇政府原正科级协理员兼XX村党支部书记李XX利用职务便利,于2011年4至6月贪污新农村建设款9.3万元;2012年10月虚开票据侵吞7.96万元;2012年6月在未支付房款无他人知情的情况下,装修入住社区价值11.8万元的房子和两个共计价值7.2万元的车库。
3.宋XX案:原工作人员宋XX2012年4月至2015年7月,利用职务便利,向养殖户收取“劳务费”4.3万元用于个人消费;2013年3月,侵吞XX防疫站建设资金3.14万元。
4.杜XX案:原渔政站站长杜XX2014年和2015年渔船燃油补贴工作中,未核实渔船信息真伪和是否作业的情况下办理了审核手续,致使丁某某、马某骗取国家渔船燃油补贴共计129万元。
5.李XX案:XX村原党支部书记李XX2013年4月至2014年1月,有XX村修路过程中,利用职务之便,贪污修路款5.31万元;2013年秋,利用发放占地补偿款的职务便利,贪污0.5万元。
二、案件特点
分析上述五起案件,呈现出以下特点:
1.都属职务违法违纪案件。
2.经济案件居多,分布广,且都利用职务之便,隐蔽性强。五起案件中的李XX案、李XX案、宋XX案、李XX案都属于经济案件;犯案的人有村、有乡、有局,分布于不同行业;五起案件中犯案之人都有相关权利,犯案都利用职务之便完成;犯案时往往少人知晓或无人知晓,隐蔽性强。
3.渎职案件危害大。五起案件中杜XX案属于渎职案件,虽只有一起,但从案值上看对国家造成的损失却很大。
三、违纪违法原因
从五起案件并联系媒体上披露的一些职务违法违纪案件来看,职务违法违纪案件有以下原因:
(一)价值观层面
面对改革开放复杂的外部环境和个人工作生活经历,有些国家工作人员迷失了正确的政治方向,丧失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丧失了党性,与党离心背德,在关键时刻把握不住自己。在现时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对政治学习不感兴趣,热衷于吃吃喝喝,沉弱于灯红酒绿之中。私欲观念和特权思想作
祟,思想变质、道德防线溃败,不以为人民谋利益为己任,反而处处以权谋私。一个人走上违法乱纪道路是从思想上变质开始,然后道德上滑坡,最终走上违法乱纪道路。
(二)心理层面
在新形势下,公职人员尤其是担任一定职务的领导干部,保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但少数干部总爱拿自己的工资待遇同个体、私营企业主比较,看着那些个体老板进高档娱乐场所,一掷千金,挥金如土越比越心理失衡,并逐步产生对金钱的追求和腐朽生活的渴望,最终走上违法乱纪道路。
心理失衡的具体表现有:1.“红眼病”心理。一些公职人员看到别人发财,就觉得自己吃亏,“我辛辛苦苦几十年还不如人家搞一年”,“自己手中有权力有资源,为什么不能去致富?”从而产生了以权谋私,趁势“捞一把”的心理。2.投资回报心理。有人把权力看成“一本万利”的致富工具,通过跑官、要官、买官谋到一定职位后,便迫不及待地把权力作为资本投入不正当交易,以获取巨额回报。3.人之常情心理。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情主义、“面子文化”根深蒂固,而人情化和关系网很容易使人丧失原则,不少公职人员正是在“人之常情”、“情面难却”、“我本俗人、何以脱俗”等心理驱动下,把不住初始关、亲情关、交友关、美色关、节庆关、小节关,而最终丧失心理防线。4.为公无过心理。一些人头脑中存在“只要为公,自然无过”的认识,“我
不是为了自己”成为理直气壮的辩解。在这种心理支配之下,他们曲解“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观点,滥用权力谋取地方利益和单位利益,置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于不顾。
5.法不责众心理。“法不责众”意识在传统文化中由来已久,它在某种程度上为腐败分子提供了一个心理保护层,同时在客观上也成为反腐败的心理障碍。目前,“集体腐败”成为职务违法乱纪的一种新动向,其实质就是行为人期望通过集体决策分散责任以逃避惩罚。6.侥幸过关心理。这是腐败分子较为普遍的一种心理特征,其实质是一种心理自慰。正如有人指出,如果行为的后果给自己带来的利益要大大高于受惩罚的恶果时,如果在他之前的类似行为在逃避处罚方面都获得成功时,就会促使犯罪分子实施某种行为。在职务违法乱纪中,行为人的职权身份、靠山与关系以及作案手段的隐蔽性等,更是强化了其侥幸心理。7.吃亏补偿心理。一些接近退休年龄的领导干部,感到自己快要退下来了,就放松了对自己或其配偶子女的要求,认为可以抓紧捞一把不然就没有机会了,结果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邪路。也就是“五十九现象”。还有一些年轻的中层干部,在升迁无望的情况下,也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把手中的权力变成谋取个人私利的工具,腐化堕落、以权谋私。这也就是近年来新出现的“四十九现象”、“三十九现象”。
(三)环境层面
1.部分贪腐者的负面影响。体制改革为我们党和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也给一些职务违法乱纪者有机
可乘,他们钻制度的漏洞,混水摸鱼,在“空档”地区打“擦边球”,大肆进行贪污受贿;贪官给人们树立了“腐败的领导人榜样”,社会分配不公,“不捞白不捞”,对贪官惩治不力,受贿数百万也不会被处死。所有这些都对社会产生了严重的负面示范。2.监督乏力,监督机制不到位。权力高度集中,制度不完善,监督不到位等弊端,给犯案者提供了犯案的空间和条件。而失去制约的机制必将产生腐败。3.执法不严,打击不力。近年来,尽管查处了一些人,但由于立法不完善,部门保护主义,关系网干扰,查处力度相对薄弱,使得查处犯案数与实际发案数相差很大。由于执法不严,影响了法律法规的严肃性,也达不到以儆效尤的作用,使违法犯罪人认为有利可图,胆子越来越大,助长了违法乱纪的侥幸心理。
(四)文化层面
我国犯罪社会学研究的先行者严景耀教授说:“犯罪不是别的,不过是文化的一个侧面,并且因文化的变化而异化……如果不懂得犯罪的文化背景,我们也不会懂得犯罪。换言之,犯罪问题只能以文化来充分解释。”文化对犯罪的影响较之政治、经济等因素更为深远,职务违法乱纪的产生,同样也离不开文化的影响。
首先是封建的等级观念,它让人们对权力、对上级绝对服从,对普通民众权利轻视,对法律规则蔑视,从而致使执法者随意执法,任意侵犯公民的权利而心安理得。权利的绝对化和对权力的绝对服从还会导致对权力的崇拜,对权力的绝对崇拜又导致对权力的绝对追求,导致权力追求者为了追求权力而不择手段,目无法纪。官本位思想,即把“做官”看作人生的最高价值追求,一切为了当官,当官有了一切;把获取个人私利作为人生的最终目的。许多职务违法乱纪行为人正是在这种思想的作用下,把权力作为追名逐利的工具,潜心研究“升官”要诀,创造政绩捞取资本,拉拢群众争取选票,一手卖官一手买官,最终落得个身败名裂、锒铛入狱的可悲下场。宗法伦理思想,即从孝出发,以孝推出悌,继而推出信,由表及里,通过血缘关系以己为中心扩展成为一个有亲疏远近之分的伦理圈。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家庭关系的放大与延伸,首先是父子,然后是近亲,继而是远亲、朋友,远至同学、战友、老乡都可以拉入这个圈子,成为“自家人”。在这样一种人文背景下,法治所需要的蕴涵人人平等思想的契约精神无法自然生成。在宗法伦理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中国及至儒家化的东方社会非常重人情,讲关系,裙带之风盛行,人情大于王法。宗法伦理意识为职务违法乱纪中的暗箱操作和违法办事埋下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四、教训与警示
从这五起案件并联系媒体上披露的一些职务违法违纪案件来看,此类案件给我们以下教训与警示:
(一)必须始终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领导干部
拒腐防变的根本,面对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每一个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注重世界观的改造,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实现政治坚定性与道德纯洁性的统一。
(二)必须守住道德和法律的底线。小节是品德修养的试金石,关系到个人的品行和人生选择。“不虑于微,始成大患;不防于小,终亏大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级领导干部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一定要把住防线,守住道德和法律的底线。否则,小节不受、大节难保,不仅毁掉自己的政治前途,还会失去自由甚至生命,那时悔之晚矣。
(三)必须克服侥幸心理。以权谋私一旦迈出“第一步”,就如同打开潘多拉魔盒,一发而不可收拾。有了第一次,必定会有第二次、第三次……欲壑难填,进而变得如泛滥之水,滔滔难遏。各级领导干部在第一次面对权钱色诱惑时,千万不能抱有“仅此一次”的侥幸心理,一定要守节持定,不要因一念之差而酿成终身之祸。在党纪国法问题上心存侥幸,最终只能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四)必须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对领导干部来说,生活情趣是事关领导干部乃至党的形象的大事。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上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生活正派、情趣健康,讲操守,重品行,注重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
求”。这是近年来中央首次对领导干部的生活情趣、品行操守等人品标准提出明确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只有始终保持健康的生活情趣,始终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用积极的、健康的、高尚的思想来指导自己的行为,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防微杜渐,堵住欲望的大门,才能不让腐败从小节上打开缺口,真正避免因小失大。
(五)必须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与管理。权力失去监督,必然走向腐败。每个党员领导干部都要强化监督意识,把监督看作是党组织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看作是在各种诱惑面前保持不腐败的重要保证。权力业务部门和监督部门要积极探索对领导干部实施有效监督的途径和办法,加强事前防范,完善制度建设,规范权力制约,堵塞管理漏洞,加大监督力度,使各级领导干部始终处于有效的监督之下。
篇四:以案促改典型案例对照剖析材料
XXX以案促改专题个人剖析自查对照材料
根据区纪委{《关于做好X年全区以案促改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按照要求开展了相关活动,特别是通过研究案情通报、分析了二位党员干部违纪违法行为的根源环节,查摆了自己工作以来在政治思想、组织纪律、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此进行认真剖析。
通过研究和剖析,我进一步增强了防范意识、自省意识,切实强化“红线”意识,做到敬畏规矩,守住底线。现将个人剖析整改情况汇报如下:
一、存在问题。(一)思想认识有偏差。认为自己位卑言轻,不作决策不做指示,不管人又不管财,远离各种诱惑,别人所犯的错误,不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别人身上有的错误思想倾向,自己不会肯定不会有。有时候甚至错误地认为别人的事情与自己关系不太大,违法违纪的事情离我还很远,只要自己在日常工作中干好本职就行了,不会出啥事,危机感不强。
(二)研究上还不够,不系统。理论水平有待提高。典型案例中大部分党员干部都是因为不注重理论研究。在研究中理解不深、不透,不够系统,有时研究仅浮在表面,还没有达到应有的深度。有时只顾忙于一些具体的工作,自觉主动在挤时间
研究不够,闲时学一阵子,忙时学的少,对理论上的一些问题,尤其是一些新问题理解还不深,使理论水平不能尽快得到提高。
(三)自我反思和自我检讨不够。平时只是忙于工作,很少自己静下心来对照党章、对照党员廉洁自律规范、对照纪律处分条例进行自我剖析和检讨。在上自我批评多,在其他情况下作自我批评少。有时批评自已还打不开情面,不够大胆,怕触及自己内心感情深处,不能起到“红红脸、出出汗”的效果。
2、改良措施。(一)不断研究,提高熟悉,增强拒腐防变的免疫力。在头脑X度重视,自动参加集中研究、集体会商。经由过程观看警示教育碟片,我知道他们的不义之财来自手中的权力,他们无视党纪国法,目无构造规律,不仅严重败坏了党风政风,而且使群众群众利益遭受了严重损失。
通过警示教育活动,深刻领会党中央在党的廉政建设中的深谋远虑,全面增强对拒腐防变的认识,提高自身法律法规的研究能力,提高自身的防御能力、提高自身的保护能力,做到自重、自律、自警。
(二)对待工作要高标准、严要求。在工作上要多思、多想,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时时处处严格约束自己,正确对待个人得失,不计名利,不讲价钱,不图虚名,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以新的境界、新的姿态,扎
扎实实,开展各项工作。严格要求自己,不论是研究上还是工作上,才能看到问题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才能保证在工作上有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以案促改、警钟长鸣,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线。通过观案例警示片,研究案例分析,用发人深醒、令人深思的案例来警醒,进一步认清“明理、戒骄、敬畏、慎行”是保持清正廉洁的首要。当今社会出现了“只讲实惠,不讲理想;只讲索取,不讲奉献;只讲钱财,不讲原则”现象。背弃理想和党的宗旨,道德观念失衡,政治上丧失信念、经济上贪得无厌、生活上腐化堕落。
通过研究对照,既要提高了自己的认识水平,又从从反面教材中汲取了教训,从点点滴滴处严格要求自己。清醒地明白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因此,在本职工作岗位上,一定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要严于自律、公道正派、洁身自好,清廉自守,在自己心里真正筑起一道防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四)定期开展自我批评。阶段性地对自己的研究、工作和思想进行总结,主要是查找问题和不足,边查边纠,自责不自宽,严格要求自己,不再“下不为例”,做到防微杜渐。始终保持与时俱进、要把个人的追求融入党的事业之中,正确对待权力、金钱、名利,时刻遵守党的章程,认真履行党员义务,自
觉维护党的形象,做到思想上、言行上与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从思想上筑起坚固防线,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堂堂正正做人,经得起考验,始终保持人的政治本色。
推荐访问:以案促改典型案例对照剖析材料 对照 剖析 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