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关于经开区财政体制运行情况调研报告(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今年工作要点安排,*月下旬至*月上旬,县人大常委会组织调研组,在常委会副主任檀国文的带领下,对*经开区财政体制运行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以听取情况汇报和座谈交流的方式进行。*经开区管委会、县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局、审计局负责同志及*镇党委、人大主要负责同志参加调研座谈会。期间,调研组还赴*县、*市考察交流,学习两地经开区的先进经验和好的做法。现将考察和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县和*市经开区财政体制情况简介
1.*县经开区财政体制情况。*县经开区成立于*年,是以电光源、新材料、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导产业的省级技术开发区,辖一个农村社区和两个村,*个村民组。经开区规划面积*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约*平方公里,*年入区企业总数*家,实现工业总产值*亿元,其中规模工业总产值*亿元,财政收入约*亿元。目前,经开区财政实行“区村一体、分灶吃饭、核定基数、超收分成、滚动发展”的模式。财政收入主要包括工商税收、契税、耕地占用税、非税收入等,收入基数以*年县政府下达的税收计划(*亿元)为准,可用财力基数以*万元为准,税收县级所得超出*亿元部分,县与开发区按“*:*”比例分成。在土地出让金方面,扣除相关成本后,全额返还经开区。同时,对经开区实行严格的年度目标管理考核,连续两年考核合格的,经开区主要负责人确定为副县级待遇。
2.*市经开区财政体制情况。*市经开区成立于*年,是以新能源材料、仪表线缆、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为主导产业的省级技术开发区,辖一个市郊区街道。经开区建成区面积*平方公里,*年入区企业总数*余家(规上企业*家,其中产值超*亿元*家、超亿元*家),实现工业总产值*亿元,财政收入*亿元。目前,经开区财政实行“预算管理、非税留成、流动发展”的模式。经开区管委会作为市委市政府派出机构,按一级预算单位管理,不设立单独的财政体制,经开区实现的税收全部作为市本级收入,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按程序审批后由市财政兑现。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全额返还经开区,土地出让金扣除成本后,全额返还经开区。
二、*经开区财政体制情况
*经开区成立于*年,是省政府批准的唯一省级化工园区。区规划面积*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平方公里,*年入区企业总数*家,实现工业总产值*亿元,其中规模工业总产值*亿元,财政收入*亿元。经开区财政体制发展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年至*年,按县直预算单位管理。园区管委会作为县委、县政府派出机构,财务独立核算,享有相应的经济审批权。
第二阶段是*年至今,按分税制财政体制管理。*年,县政府出台了《*镇及*化工园区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暂行办法》,对经开区及*镇实行“收入统一征管、支出合理划分、财力包干使用”的财政体制。具体为:财政收入按“属地”原则,将辖地内企业、个人缴纳的收入以及建设形成的各类税收全部划归经开区;
财力按“不上解不补助”的原则,除排污费、教育费附加等随征非税收入外,全额留存经开区。因*镇与经开区地理位置重合,对镇财政收入不再单独划分,与经开区捆绑考核;
对镇财力按“核定基数+经开区税收新增财力*%”的标准划分,从经开区实现的财力中抵扣。在土地出让金方面,工业用地扣除按政策计提和列支的相关支出、费用后全额返还经开区,商业用地县本级按净收益*%参与分成。在资金调度上,*镇按核定基数分月调度;
经开区按当月收入实现的财力,结合年度预算安排情况分月调度。
*年和*年县政府分别修订出台了新一轮县乡财政体制,经开区和*镇基本沿用第一轮体制框架,只是在*年根据经济形势发展进行了微调,将资源税作为上解收入划归县本级,商业用地县本级按总价款*%参与分成,*镇财力按“核定基数+经开区税收新增财力*%”的标准划分。财政体制调整运行*年来,经开区财政收入从*年的*亿元,增加到*年的*亿元,年均增幅*%以上;
财力从*年的*亿元,增加到*年的*亿元,年均增幅达*%。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经开区与*镇互相之间的带动和促进作用不明显。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不能互利共享。经开区作为专业化工园区,其选址、建设必须与人口聚集区分开,远离*镇区街道,相应的道路、管网、排污、绿化等基础设施主要座落在开发区,不能与*镇共享共用,*镇区的基础设施需要另行投入建设。二是土地的商业价值没有提升。*年以来,开发区出让的地块中,仅*加油站宗地(约*亩)为商业用地,其余全部为工业用地,扣除出让成本、费用和兑现优惠政策后,基本没有净收益,土地出让不能形成有效财力,经开区发展成果难以直接惠及*镇。三是*镇发展缓慢制约经开区进一步发展。*镇基础设施建设缓慢,商业发展程度低,缺少高档次的接待、娱乐、购物、休闲等场所,不利于经开区优化投资环境、提升对人才的吸引力和聚集力。
2.经开区财政收入质量不高。*-*年经开区财政收入分别为*亿元、*亿元、*亿元,但剔除平台公司缴纳的税收、交通运输业营改增过渡期补助、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后,实际收入约为*亿元、*亿元、*亿元。开发区内缺少税源骨干企业,*年纳税千万元以上企业仅*家,近三年内新入区企业几乎没有产生税收。入驻企业税收贡献低,开发区内企业增值税总体税赋在*%左右,低于行业*-*%的平均数,其中农药企业的进项税率(*%)高于销项税率(*%)。企业产业层次偏低、产能落后低效、税收贡献较差等因素,已成为经开区实现长远发展的“瓶颈”问题。
3.经开区财权与事权定位不明晰。一是经开区与*镇的财权事权定位不明晰。财政体制通过核定支出基数方式确定*镇财力,将*镇定位为一个服务开发区的机构,没有充分考虑镇区及下辖*个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环卫保洁、村级道路、水利、美丽乡村建设及民生工程等方面支出需要。*年按体制核定*镇财力*万元,包括人员经费*万元,社会事业支出*万元、经济发展支出*万元,核定的财力基数与需要承担的支出责任不对等。二是经开区与县本级的财权事权定位不明晰。经开区实行单列的财政体制,应实现“自我发展、自求平衡”,但实际运行中,经开区的重点工程建设、安置房和保障房建设、年末农民工工资等维稳资金、安全环保投入等都还依靠县本级投入。
4.经开区地方债务规模较大。调研发现,经开区债务规模较大,截至*年末,经开区债务累计*亿元,主要存在四个方面:一是*年经审计认定的债务余额*亿元,主要为历年建设形成的外债,目前已通过政府债券进行置换;
二是超财力借款*亿元,主要用于征地拆迁、土地报批、重点工程建设等;
三是县城投公司代融资*亿元,因经开区没有融资平台,前期建设由县城投公司从国开行、农发行代为融资,用于道路、污水处理、土地征迁等项目,目前县城投已代偿*亿元;
四是*年末县乡往来累计欠县本级*亿元。从目前财力情况看,经开区对以上债务缺少偿还能力,需要县本级财政予以兜底。*年又安排新增债券*万元,加上今后PPP项目运营付费等支出,经开区债务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四、几点建议
经开区是我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建立完善的县区财政体制,对凝聚县、区发展动力,激发县、区发展活力,促进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建议:
1.合理划分财权与事权。合理划分事权,有利于建立规范、协调、透明、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解决权责事项不统一、不规范问题。建议编制经开区和*镇权责清单,明确职能定位,减少职能交叉和缺位,更好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和统一管理。待事权明确后,根据事权给予相应的财力保障,从财政体制上明确税源划分范围、税收分成比例、分类保障标准、财力基数等内容,确保经开区财力与事权支出同步可持续增长。要建立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调动经开区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增强自我保障能力,立足自身,滚动发展。同时,建议充分考虑*镇目前的财税状况,参照二类镇类型,独立核算*镇财力。
2.做大做强经开区经济总量。以中央环保督查为契机,淘汰一批能耗、安全、技术、环保不达标企业,集约有效资源,打造本土优势品牌,鼓励优势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形成以经开区为承载、以大企业为带动、以大项目为支撑、以集群化为方向的新型化工体系,提升开发区集聚能力。探索发展总部经济模式,将引进外地企业总部与培育本土企业总部结合起来,着力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群体,推动优势企业从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建立和完善入区企业考核机制,真正将投资进度、投资强度、就业贡献、产品结构、环境影响等纳入企业的考核范围,规范入区项目管理,提高入区企业税收贡献率。对建成就停产和没有税收贡献的企业,采取限期转型或“腾笼换鸟”办法,督促其尽快产生效益;
对按期完成合同投资、运行状况较好的企业,出台激励措施,鼓励新上项目扩大生产规模。
3.强化预算执行约束力。完善经开区预算收支管理,提高收入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细化支出预算编制。在预算执行中,强化税源管理,把握组织收入主动权;
树立增收节支观念,压减一般性支出,严控“三公”经费、会议费等支出,切实降低行政运行成本;
硬化支出预算执行约束,按程序办理预算调整,不随意追加支出。严格按财政体制进行资金调度,杜绝超财力调度资金。加强政府债务管理,设立债务台帐,建立债务化解机制,逐年消化历史债务,防范财政运行风险。
4.适时推进“区镇合一”的行政体制。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减少政府层级、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社会治理的行政区划体制建设的要求,结合调研组外出考察外地经开区“镇区合一”的先进经验来看,突破行政区域限制,建立经开区与*镇“区镇合一”的行政体制,将有利于科学规划产业布局,促进产城一体融合发展;
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突出资源要素配置;
有利于实现功能互补,推进城乡一化化进程;
有利整合政府职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等。建议县政府进一步统筹考虑经开区和*镇发展实际,在适当时候推进“区镇合一”行政体制。
推荐访问:调研报告 体制 财政 关于经开区财政体制运行情况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