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新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合集,供大家参考。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新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新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出现的`两个生字“浮、萍”。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教学重点:
1、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教学难点:
1、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2、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教学准备:
1、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文字、图像)
2、师生查找诗人、诗作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1、师:现在已是初夏时节,星期天我路过南湖边的一个小池塘时,看到有几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我想到了诗人杨万里《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说到池塘、荷花,你们还想到哪些诗句呢?
2、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3、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它的题目就叫《池上》。(板书诗题:池上)相机顾名思义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4、学生齐读题目。
5、简介作者白居易。
(1) 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
(2)教师小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喻诗”。他热爱大自然,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 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①读准后鼻音:撑、艇、萍;
②学习新词:浮萍,理解词义,练习书写。
(2)齐读诗歌。
(2) 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
(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
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1) 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 小组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3、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莲叶何田田”的美好画面,唤起学生对荷花池和娇嫩莲蓬的向往之情。)
(2)小孩如何偷采白莲的?
①学生畅谈自己想象到的小娃偷采白莲图。因太想吃那嫩滑、甜美的莲蓬,而不经大人同意就小心翼翼、偷偷撑船去采池中莲蓬。
②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样子。(让学生为
“小娃偷采白莲图”起个题目)
③朗读前两句,思考: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
(“偷”,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④配乐再次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诗句。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学生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池上》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3、熟读成诵。
五、布置作业 ,巩固练习。
1、背诵课文。
2、默写《池上》。
3、依据《池上》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新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一、理解课题
1、学生交流自己所了解的。
2、教师指点:
(1)出示丝绸之路所经路线。(课件出示)
(长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安,是当时汉朝的都城,就像今天我们的首都北京。当时各地丝绸和其他的商品集中在长安以后,组成商队,穿过河西走廊,到达敦煌。之后分南北两路,北路从玉门关出发(春风不度玉门关),经过西域、中亚,到达西亚和欧洲;南路从阳关出发(西出阳关无故人),同样经过西域、中亚,到达罗马和阿拉伯国家,再到欧洲;南路的另一路则是到达印度。《西游记》中唐僧西天取经走的就是南道中的这条道路。)
(2)介绍丝绸之路。(书本第9页资料袋)
二、读懂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
1、自读阅读提示,看看学习这篇文章有几个方面的要求。
2、交流。阅读提示中共有3个要求。(课件出示)
(1)读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些内容。
(2)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和同学交流。
三、检查字词预习情况(字词见资料汇总1“识字教学”)
1、抽读生字组成的词语(无拼音时)
2、抽读生字组成的词语(有拼音时)
3、难写字指导(根据预习时抄写情况)
3、抽读词语盘点中词语
5、抽读补充词语
6、出示文中多音字词语及句子。
7、理解部分词语意思(大部分放到段落学习中理解)
四、理清思路,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检查预习中分段情况)
1、初步说说文章大意(围绕课题选择了哪些材料)(完成阅读提示1问题)
(1)大致说。
(看见石雕引起遐想 故事 历史意义 回到群雕)
(2)教师指点(课件出示)
丝绸之路巨型石雕(古朴典雅),引起人们(遐想):公元前(115)年,(中国使者)和(安息国将军)在安息边境(互赠礼品);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经贸往来)、(文化繁荣)。两千年后的今天,每当人们凝望丝绸之路,还会引起(遐想)。
2、交流预习中的分段。(理清思路,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课件出示)
教师指点(段意是初步的,可用小标题,完整段意放到具体学习中再概括)
第一段(1):丝绸之路巨型石雕古朴典雅,引起人们遐想
第二段(2—12):中国使者和安息国将军在安息边境互赠礼品。
第三段(13):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经贸往来、文化繁荣。
第四段(14):两千年后的今天,每当人们凝望丝绸之路,还会引起遐想。
五、完成阅读提示2问题。(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1、默读课文,思考:读了本文,你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说。
3、引导学生讨论:读了本文,你觉得“丝绸之路”是一条怎么样的路?找到全文的中心句。
4、教师在学生讨论基础上概括。
(1)中心句: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2)“伟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课件出示)
东西方友谊交流之路
丝绸之路 东西方经济交流之路
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
六、深入读文,把握主旨
1、感受“友谊之路”。(学习第2段)
(1)抽读读课文描写大汉国和安息国使节见面的部分,思考:两国人民友谊体现在什么地方?
(2)交流。
(3)教师指点:
①按事情发展顺序列出提纲,
迎候——出现——列队、奏乐——问候——互赠物品——表演魔术
②读一读,说说感受到什么(隆重、热情)(感受彼此间友谊。)
③小结:有感情地读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④理解“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中国使者的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这条路将远隔千里的中国与安息国联系在了一起,使两国人民友好往来,互赠礼品,进行经济、贸易与文化的交流,所以中国使者才由衷地感叹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2、感受经济(科技)之路。(学习13段)
(1)丝绸之路是伟大之路,除了因为这是一条友谊之路,还因为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2)读课文第13自然段。
(3)为什么说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4)交流。
(5)有感情地朗读。
3、感受文化之路。
(1)丝绸之路的伟大还体现在它是一条文化之路。
(2)齐读“我国音乐、舞蹈、绘画,由于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3)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句的?
(4)小结:再次有感情地再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七、学习首尾段
1、有感情朗读首尾段,再次感受丝绸之路的伟大。
2、学习写作方法
(首尾呼应)
八、总结升华,领会现代意义
1、作者写这篇文章目的是什么?
(说明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2、领会现代意义
(丝绸之路对现代西部人的一种感召力——西部大开发。)
九、布置作业
1、结合课文上所讲的内容,说说“为什么丝绸之路是一条伟大的路”。
2、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和同学交流。
3、练习纸部分作业。
新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了解按一定顺序阅读的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5、培养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
第一课时
谈话,揭示课题,初识课文
你喜欢旅游吗?都游览过哪些地方?你到过浙江金华吗?那里有一个的溶洞,叫双龙洞。读读课文,今天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观光游览。
听朗读录音。
说说跟着作者游了一趟双龙洞,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引导细读,了解游览顺序
1、导语:“就听一遍,大家肯定觉得不过瘾,现在我们来细细学习。”
学生自读,要注意读准生字、理解新词,并用“……”画出提示作者游览顺序的有关词句。
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2、指名回答,师生共同讨论。
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有不少学生会忽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对此教师可设计提问:作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以引导学生注意从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并随机让学生读读这一段,注意正音,指导读顺,引导学生理解词义,如:仰卧、臀部、水程等词语。
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游览顺序,板书画一幅简单的示意图。
3、指导学生按游览顺序理清课文脉络。
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分别请6名学生来读对应的段落,注意不多读也不少读)
课堂作业
1、认读生字、生词并书写,遇到疑问随时发问。
2、随机利用搜集的资料介绍双龙洞的石灰质岩石及其形成的石钟乳、石笋。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1、默写生字词。
2、读课文。这节课我们按照游览路程来欣赏景点、品读文章。
阅读,体会路上景色
1、引导学生读中感受。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这位同学读出作者的心情了吗?”
学生自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作者所看到的景物、当时的心情。再让学生个别展示朗读,点评中体会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2、放映课件,辅助感受。
配音:春末的一天,作者踏上了去双龙洞的路途。一路上,春末的景致不断扑人作者的眼帘。我们也来感受--下山中的春色吧!
这是映山红,花大多是红色的,也有红紫色和白色的;油桐的花朵较大,白色带有黄红色斑点和条纹……色彩多明艳啊。
3、感悟课文写溪流的匠心。
山中有花也有水。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你觉得作者对溪流的描写很有情趣,对吗?你从哪里感觉到的?
(品味“时而……时而……”一句,体会几对反丈词的妙用)
讨论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
1、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春光美”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怎么来概括呢?
请一名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洞,可用“宽”“高”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在简图上补板书:宽、高、大)
2、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
理解“突兀”:高耸,指山势高耸。“森郁”:树木茂盛繁密。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长得茂盛繁密。
高山之上,树木繁密,很有气势,不禁使人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
3、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仿佛到了个大会堂,高高的石顶,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4、这里作者又-次提到“泉水”,下一句也是,读一读,你有什么想法?
(它仿佛是向导,作者顺着溪流游览。现在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
1、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齐读。
2、说到“孔隙”我们就会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细的缝儿,而这个孔隙却可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看课件外洞由近及远的镜头,让学生懂得因为外洞面积太大了,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
3、默读第五白然段,想一想:作者乘船通过孔隙是怎样的情形、怎样的心情?
谁来读读,读出作者的感觉、心情。
你觉得哪些语句真切地写出了作者这种紧张的心情,能把它背出来吗?
复述或者背诵这一自然段。
第三课时
联系上文引入新课
作者饱览了沿途的美景,感受了外洞的宏大气势,经历了孔隙中乘船而行的惊险,终于到达了内洞。内洞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了解内洞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1、请一名学生朗读第六自然段,学生边听边画出描写洞中双龙的句子。
“蜿蜒”是怎样的?据字形释义,再观看课件,让学生作描述。
2、结合课件(或图片),讨论学习: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除了课文写到的,你还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A、学生小组内交流评议,互相启发,开阔思路。
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
洞内景物的描写,也是有顺序的,文中用了“首先、其次”来表明观看顺序,读一读,感觉这样写条理就比较清楚了。
B.指名看着图像,试着给图配音,描述洞内景象。
小结
作者乘船出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
有感情地分组读课文。
质疑问难
推荐课外阅读
像这样的课文,记录了作者游览过的地方,你读了,仿佛跟着作者在游览观光,这就是游记,你喜欢读吗?都读过哪些游记?你都摘记了精彩语段吗?能背记这些精彩语段吗?
课堂作业
1、背诵、摘录精彩语句。
2、指导造句:
时而……时而……(引导体会在描写景物、事物的形态变化时可以运用,举例提示:“大海时而……”,“舞蹈动作时而……”,“我的心情……,“等)
即使……也……(读课文范句,体会分句间转折的意思,然后教师或学生示范造句,指导仿造)
四年级下册语文《记金华双龙洞》教学反思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游记,也是一篇典型的游记类散文,语言虽然直白,但是条理十分清晰,描写具体生动。主要描写了“外洞、空隙、内洞景物”的特点。了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和落实“分清文章的主次”这一重点训练项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时,我从对课文整体感知入手,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课前,我让学生初读全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学本课,我分为三部分,即:导入;精读重点段,体会感知;巩固练习,进行练笔。在导入部分,我利用了直观的双龙洞剖面图,让学生通过示意图,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及路线。通过老师提问,抓比较不同的溶洞的特点,进行提问。让学生找到双龙洞的特点——“孔隙”。然后直接找到文中的第5段,即本文的重点段,进行学习。在精读重点段时,我采用了找特点、读特点的方法。引导学生读书,谈谈孔隙给自己的印象,并在书上勾划,找出孔隙二特点的低矮窄小,因为“孔隙”是教学重点,所以在本段我进行重击,推敲,让学生反复体会。为了突破难点,让学生感受孔隙的窄小,我抓住文章细致描写的部分,让学生通过读先初步体会。在体会不够时,我找到了“从……到……没有……才”等关键词语,让学生反复读重点词语,加强体会,再次感受孔隙的低矮窄小。让学生观看,感受作者是怎样通过孔隙进入内洞的。通过理解“船的小,孔隙的险,自己的感觉”,三者相结合,突出孔隙的特点。当学生在“读一观”之后,对孔隙的低矮窄小有一定的感受,此时,我出示了句子的比较,将文章中部分重点词删除。让学生通过前后句子比较,学习作者的细致描写方法,把教学中点始终定在母语的语言文字学习上,让学生研究作者的写法,从内容回到语言,使学生的思辨过程认识趋于深化,加深对语言文字的进一步深化。
教学中,我从内容中入手,让学生用各种手段读书。然后,又从语言回到内容。在巩固练笔部分,我利用填空的方法。训练学生进行背诵、积累,在此基础上,我训练学生现场练笔,写一份孔隙的解说词。再次,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整课堂,我让学生先理解、后积累、再运用。将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找到特点,读特点。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并让学生分清文章主次。以达到本单元的训练目的。
新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迪斯尼乐园的路径是怎样成为路径的,并从它的设计过程中受到启示:为人们做事情,顺应人们的需要,给人以自由选择的空间,就可以产生的办法和意想不到的效果。
2、学会1个会认字“滨”。
教学重点:
使学生发现葡萄园主卖葡萄的方法与格罗培斯设计方案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使学生从这件事中感悟作者要表达的意思:为人们做事情,顺应人们的需要,给人以自由选择的空间,就可以产生的办法和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理解题意:
路径:就是的路线。
二、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自学生字
三、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讲的是世界的建筑大师格罗培斯为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大伤脑筋,后来从一位年老的葡萄园主卖葡萄的方法上受到启发,最终他设计的路径被评为世界设计。
四、随机板书:
启发:格罗培斯年迈的葡萄园主
有什么问题?
1、这位从事建筑研究40多年,攻克过无数个建筑方面的难题,在世界各地留下70多处精美的杰作的建筑大师,怎么会从一位老太太身上受到什么启发呢?
2、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3、结果怎样?
五、带着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点,进行思考:
1、要想解决这些疑问,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我们首先要弄明白的是什么?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是否也要寻找一个“途径”呢?这个“途径”就是能够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年迈无力的老太太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2、从文中寻找答案——“只要在路旁的箱子里投入五法郎,就可以摘一篮葡萄上路。”
——“在这绵延上百里的葡萄产区,总是她的葡萄最先卖完。”
3、由此我们又会产生什么问题?——为什么回是这个结果?
4、假如你是一个过路人,你看到这些不同的兜售方式,你回选择哪种?为什么?
老太太的:
“无人看管”,大家可以走进园里自由选择,无拘无束地挑选自己称心如意的葡萄,同时享受亲自摘葡萄的乐趣。
直接从葡萄架上摘,果子更新鲜。
“只要……就可以……”这种方法给人以自由,任其选择的做法,使人们感到被信任、被尊重。
5、同学们感受到的这些也就是格罗培斯受到的启发吧!
6、格罗培斯受老太太卖葡萄的方法的启发而产生了路径设计方案,再读课文,看看格罗培斯是怎么做的?他的做法与老太太有没有异曲同工之处呢?
——撒上草种,提前开放;按照足迹,铺设道路
——都把选择的权利交给了大家,让大家去寻找最适合的东西,都是顺其自然的,都包含着对人们的信任、尊重……
7、道路铺设好了了,还被评为世界设计。评委们是怎么想的呢?大家能以模拟的形式再现一下当时的讨论过程吗?小组讨论。
格罗培斯的设计方案是:宽,走的人多;窄:走的人少;没人走的地方,不用设计。
格罗培斯追求完美,先后修改了50多次,还不满意,最后让大家共同来创造,这样的路径已不是哪一个人的设计,而是大家共同的选择,是把游人放在了第一位的。
这许多小道踩出来了,但并不一律,“有宽有窄”,宽的走的人多,窄的走的人少些,却又“优雅自然”,道路的设计不是用脑子挖空心思想出来的,而是用脚走出来的,据此铺设的人行道就没有刻板的模式,富有艺术性的优雅。
行人走出来的路是优雅自然的,格罗培斯在按照踩出来的痕迹铺设路径时,一定会施展全部的本领,使路径更美。
这样的路是行人自己走出来的,不仅美观,而且保证了人们游玩时的方便、快捷。
设计路径的方法不同寻常,这样的设计是顺其自然的,看来在没有办法的时候,顺其自然是一种的选择,包含着深刻的道理,给人以极大的启迪。
如此设计是格罗培斯从法国南部卖葡萄的年迈老人那里获得启发,汲取了“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精神而完成的。
格罗培斯对待“微不足道”的问题同样认真对待,他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7、各位评委不仅完全理解了格罗培斯的设计方案,设计思想,体会到了他的良苦用心,而且从这件事上,从设计师身上,获得了很大的启迪:“给人自由,任其选择”这样顺自然的方式,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最终成就了“”。这个“设计”的产生,来自一个建筑设计大师的敬业精神,来自于一个透过表象看到本质的智者的思考,来自于善于联系,极富创造力的建筑艺术家的设计。真是受益匪浅啊!
8、在文燕的原著中,结尾是这样的,很富有哲理,推荐给大家。出示文字,指名读:
“在这个世界上,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选择顺其自然,也许是选择。同样的,人在生活无所适从的时候,选择顺其本性,也许不失为聪明之举。”
六、小练笔:请代表评委给格罗培斯写颁奖词。
附:板书:25路径
遇到难题——受到启发——完成设计——设计
新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一、情境导入
1、今天,我带来几件小礼物,奖给昨天家庭作业做的好的同学。给学生发礼物,请获奖者谈一谈此时的心情。
2、教师小结,得到是快乐的,其实给予更快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给予是快乐的》。希望同学们大胆地提出问题,学完课文将根据大家的提问,评选问题和提问人。
二、感知发现
1、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学生提问,师生共同评价问题的质量。(估计学生会提出:谁给予谁?在怎样的情况下给予的?给予了什么?)从好的问题中小结发现的方法,即针对课题提问时,要抓住关键词“给予”进行思考。
3、学生选择好的问题朗读思考。
4、交流,请学生回答。(随机板书)
新车
坐车、停车
承诺
保罗的哥哥
保罗、保罗
小男孩、小男孩
弟弟
坐车、观光
给予是快乐的
保罗
小男孩及其弟弟、小男孩
保罗
5、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板书简要地复述课文的内容。
三、感悟发现
1、教师引导:哪一个给予最珍贵?
2、学生朗读思考,并在小组合作中讨论。
3、交流。指名发言。引导学生展开争论,在思维的碰撞中进一步理解课文。
4、由于给予,圣诞前夜,保罗、小男孩、小男孩的弟弟都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各有什么难忘?
3、学生朗读思考,并在小组合作中讨论。
4、交流,各组派代表发言。要帮助学生打开思维,根据三个人的实际情况进行丰富、合理的想象。
四、鉴赏发现
1、朗读课文思考:你认为课文在选材、描绘等方面有哪些优点值得我们学习?
2、讨论并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可能会提出:人物的语言描述的具体。以此为锲机,引导学生体会说话的语气,并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
3、你认为课文还有不妥之处吗?
4、学生质疑,教师引导学生论证问题是否合理及具有的价值,评选好问题,同时小结质疑的方法。
五、质疑问难
1、学习中遇到哪些不懂的问题?
2、学生质疑,共同讨论解决。同时评价问题的质量。从好的问题中小结发现的方法,即不能一有疑就问,应在深入思考后,的确无法解决问题才可以提问,问题要有助于对课文的深入思考。
六、总结表彰
1、请学生谈一谈学习的收获可包括对课文的理解、提问的方法等。(学生可能会提出:我知道了给予是快乐的。以此引导学生填空:保罗的哥哥因为
而感到快乐,小男孩因为
而感到快乐,保罗因为
而感到快乐,我也曾因为
而感到快乐。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进一步受到助人为乐的教育。)
2、师生共同评选问题、提问人,赠送小礼品,颁发荣誉证书。
六、实践活动
本课故事性强,人物角色鲜明,对话较多。让学生把课文改写成剧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排练,再组织汇报表演,评选小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