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人糕》教学反思1 《千人糕》是一篇文浅情深,易于理解的课文而作为在新课标指导下的教学,我首先想到的是重在对学生文化的认识,知识的积累和情感的熏陶,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从这三方面加以理解。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千人糕》教学反思【10篇】(完整),供大家参考。
《千人糕》教学反思1
《千人糕》是一篇文浅情深,易于理解的课文而作为在新课标指导下的教学,我首先想到的是重在对学生文化的认识,知识的积累和情感的熏陶,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从这三方面加以理解。
一、文化认识,共同努力互相协作。
全文的中心是赞美合作精神,要让学习懂得任何一样东西是成千上万人共同劳动的结果,怎样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热情,我首先从导入上设悬,让学生带着思考步入对课文的认识,基于这一点,学生能较快找出文章的中心,从而从客观上实现时文章的突破,在细节的处理上我注重口语训练,表达情感,因为口语表达训练是语文能力的外?在读中加以认识,在认识中加以理解,在理解后方有感悟。
二、知识积累。
所谓知识积累,就是希望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的同时同旧有的知识加以融会贯通,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加以链接,才能让学生的学习过程产生兴趣,加深理解。比如我在教学时,注重启发学生头脑中旧有的知识,在学习课文时,注重同学生现实的生活联系起来,从而从真正意义上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出的人文性、生活性,让语文学习同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三、情感熏陶。
本节课我认为最好的设计就是在于对学生情感的熏陶,让学生通过对传统节日的认识,丰富自身的情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种拓展,不仅仅体现为知识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实现情感的接受,我发现当我打开这些传统节日时,学生眼中充满着新奇,这不是我们教学收到的最佳效果,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只有用心的老师才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只有情感上得到满足的学生,才能真正证明一堂课的成功。
最后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我也认识到学生的表现也不是一层不变的,中间有思维敏捷的,有后进的,在这个过程中我就感受我的设计还应更大地面对全体学生,怎样才能把这一环设计好,是我本节课留下的问题,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是学生学好课文的前提,但我们还应面对全体学生,把每一个细节都要落实好,把具体的操作过程要把握好,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今后更要注重体现达到目标教学中过渡目标的设置,一环扣一环,一脉相承。
《千人糕》教学反思2
《千人糕》是一篇文浅情深,易于理解的课文而作为在新课标指导下的教学,我首先想到的是重在对学生文化的认识,知识的积累和情感的熏陶,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从这三方面加以理解。
优点之处:
1、文化认识,共同努力互相协作。
全文的中心是赞美合作精神,要让学习懂得任何一样东西是成千上万人共同劳动的结果,怎样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热情,我首先从导入上设悬,让学生带着思考步入对课文的认识,基于这一点,学生能较快找出文章的中心,从而从客观上实现时文章的突破,在细节的处理上我注重口语训练,表达情感,因为口语表达训练是语文能力的外?在读中加以认识,在认识中加以理解,在理解后方有感悟。
2、知识积累。
所谓知识积累,就是希望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的同时同旧有的知识加以融会贯通,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加以链接,才能让学生的学习过程产生兴趣,加深理解。比如我在教学时,注重启发学生头脑中旧有的知识,在学习课文时,注重同学生现实的生活联系起来,从而从真正意义上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出的人文性、生活性,让语文学习同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3、情感熏陶。
本节课我认为最好的设计就是在于对学生情感的熏陶,让学生通过对传统节日的认识,丰富自身的情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种拓展,不仅仅体现为知识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实现情感的.接受,我发现当我打开这些传统节日时,学生眼中充满着新奇,这不是我们教学收到的最佳效果,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只有用心的老师才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只有情感上得到满足的学生,才能真正证明一堂课的成功。
不足之处:
最后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我也认识到学生的表现也不是一层不变的,中间有思维敏捷的,有后进的,在这个过程中我就感受我的设计还应更大地面对全体学生,怎样才能把这一环设计好,是我本节课留下的问题。
改进措施:
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是学生学好课文的前提,但我们还应面对全体学生,把每一个细节都要落实好,把具体的操作过程要把握好,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今后更要注重体现达到目标教学中过渡目标的设置,一环扣一环,一脉相承。
《千人糕》教学反思3
《千人糕》是一篇文浅情深,易于理解的课文而作为在新课标指导下的教学,我首先想到的是重在对学生文化的认识,知识的积累和情感的熏陶,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从这三方面加以理解。
一、文化认识,共同努力互相协作。
全文的中心是赞美合作精神,要让学习懂得任何一样东西是成千上万人共同劳动的结果,怎样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热情,我首先从导入上设悬,让学生带着思考步入对课文的认识,基于这一点,学生能较快找出文章的中心,从而从客观上实现时文章的突破,在细节的处理上我注重口语训练,表达情感,在读中认识,在认识中理解,在理解后方有感悟。
二、知识积累。
所谓知识积累,就是希望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的同时同旧有的知识加以融会贯通,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加以链接,才能让学生的学习过程产生兴趣,加深理解。比如我在教学时,注重启发学生头脑中旧有的知识,在学习课文时,注重同学生现实的生活联系起来,从而从真正意义上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出的人文性、生活性,让语文学习同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不足之处:
最后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我也认识到学生的表现也不是一层不变的,中间有思维敏捷的,有后进的,在这个过程中我就感受我的设计还应更大地面对全体学生,怎样才能把这一环设计好,是我本节课留下的问题。
改进措施:
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是学生学好课文的前提,但我们还应面对全体学生,把每一个细节都要落实好,把具体的操作过程要把握好,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今后更要注重体现达到目标教学中过渡目标的设置,一环扣一环,一脉相承。
《千人糕》教学反思4
《千人糕》是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本课通过爸爸给我讲述“千人糕”,让“我”明白了“一块**常常的糕,经过很多很多人的劳动,才能摆在我们面前”的道理,通过简单的对话向我们揭示了劳动成果来之不易的主题。借助插图启迪学生的发散思维。
首先在执教《千人糕》这篇课文时,我先着手于学情及教材的解读,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用以增强自己对这篇课文的掌控能力;然后在课堂上对学生写字指导时规范了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注重孩子们的词语的积累及运用的能力,尤其是多音字的认识及运用。
新课标指出对于二年级的孩子,要培养其阅读的兴趣,让其喜欢阅读,享受阅读的乐趣。所以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我在多媒体课件上出示米糕的图片,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随后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朗读,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在朗读中不只要求学生的朗读貌似,而且更要求神似。需要学生不仅会读课文中的对话,而且要学会联系上下文揣摩课文中爸爸和我的心情。帮助学生更好的进入角色,了解课文内容。最后听视频范读,让学生边听边思考,
(1)爸爸说的“千人糕”是一千个人做成的吗?它的真实意思是什么?
(2)为什么孩子在最后说“这糕的确应该叫‘千人糕’”?
(3)文章通过米糕的制作过程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道理?让学生学会带着问题去朗读课文,并把课文读得通顺、流利。
在整堂课中,我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供学生思考想象。我们的生活当中还有哪些东西也是需要这么多人完成的?(例如我们穿的衣服、用的文具等)请举个例子说一说。问题一抛出,立即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积极讨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变被动为主动。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东西进行观察想象,并加以引申。通过学生课前资料的寻找以及课上资料的交流,学生知道衣服首先需要农民播种棉籽、浇水、施肥、去虫、摘棉花,然后纺纱,最后才能裁缝制成衣服。化肥、织布机、缝纫机也需要很多人来完成制造。所以一件衣服也需要很多人的劳动才能完成。暗示孩子从“千人糕”的制作过程明白了美好的生活需要大家的共同劳动、互相配合才能实现。增强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和实现育人的功能。
《千人糕》教学反思5
《千人糕》是部编版教材第四册第二组中的一篇看图学文,这篇故事共有十一个自然段,浅显易懂。课文通过爸爸地话,告诉我们一块普通的米糕被称为千人糕的原因,从而使我们懂得:任何一样东西都是成千上万人共同劳动的成果,我们只有共同努力,互相合作,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美好。课文的重点是认读生字、学会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一块普通的米糕被称为千人糕的原因。难点是任何一样东西都是成千上万人共同劳动的成果,我们只有共同努力,互相合作,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美好。我的教学流程大致是这样的:
环节一: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我指导课题中“糕”读音,了解形声字“糕”,引导学生联系自己日常生活经验理解“糕”,达到音、形、义的结合。读准课题的读音。学生看课题质疑,走进文本。
环节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我出示默读的具体要求,默读课文,生边读边想:一块普通的米糕被称为千人糕的原因,指名看插图交流。我明白了有默读方法的具体指导很好,落实了本课课后习题的要求,但在低段教学的初读课文时最好采用自由出声朗读的形式,这样可以有效巩固生字的读音,默读可以放在第二课时文段理解中处理。另外,学生初读课文后在看插图交流“了解一块普通的米糕被称为千人糕的原因”时应给足学生交流的时间,尊重并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
环节三:随文识字、读通课文。
活动一学习第一至五自然段。指名读一至五自然段,学生说出这部分内容所含生字,师出示标红,相机指导。
出示选一选,在具体语境中识字区分“买与卖”。出示园地课后习题两句话,根据语境体会相同词语的不同意思。
在识字教学环节,我重视多种形式识字和积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学生在识记生字时有的用猜谜法记生字,有的用儿歌法记生字,有的用分部件法记生字,有的用换偏旁的方法记生字,有的用熟字稍作变化记生字……
遗憾的是我在教学区分形近字“买与卖”时,对本课生字“买”进行了追本溯源,出示该汉字的甲骨文,但没有对“卖”进行同样形式的.讲解,就出示生活中具体语境让学生进行选择,有重视语用的意识,但比较突兀,练习缺乏梯度。
通过给生词组词,达到对文字的运用,正确认读十六个生字。多种识字形式,学生比较喜欢。
环节四: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通过生观察识记、师范写、生练写、评价等方式,正确、规范、端正书写“能、桌、味、买”4个字。在生字教学中,通过反思我明白最好随文识字的同时进行书写,这样可以保证生字音、形、义的完整性。
《千人糕》教学反思6
《千人糕》是部编版教材第四册第二组中的一篇看图学文,这篇故事共有十一个自然段,浅显易懂。课文通过爸爸地话,告诉我们一块普通的米糕被称为千人糕的原因,从而使我们懂得:任何一样东西都是成千上万人共同劳动的成果,我们只有共同努力,互相合作,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美好。课文的重点是认读生字、学会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一块普通的米糕被称为千人糕的原因。难点是任何一样东西都是成千上万人共同劳动的成果,我们只有共同努力,互相合作,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美好。我讲的是本课第一课时。
一、我的教学流程
环节一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我指导课题中“糕”读音,了解形声字“糕”,引导学生联系自己日常生活经验理解“糕”,达到音、形、义的结合。读准课题的读音。学生看课题质疑,走进文本。
环节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我出示默读的具体要求,默读课文,生边读边想:一块普通的米糕被称为千人糕的原因,指名看插图交流。
经过皇甫主任对我课的点评和指导,我明白了有默读方法的具体指导很好,落实了本课课后习题的要求,但在低段教学的初读课文时最好采用自由出声朗读的形式,这样可以有效巩固生字的读音,默读可以放在第二课时文段理解中处理。另外,学生初读课文后在看插图交流“了解一块普通的米糕被称为千人糕的原因”时应给足学生交流的时间,尊重并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
环节三随文识字、读通课文。
活动一学习第一至五自然段。指名读一至五自然段,学生说出这部分内容所含生字,师出示标红,相机指导。
出示选一选,在具体语境中识字区分“买与卖”。出示园地课后习题两句话,根据语境体会相同词语的不同意思。
在识字教学环节,我重视多种形式识字和积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学生在识记生字时有的用猜谜法记生字,有的用儿歌法记生字,有的用分部件法记生字,有的用换偏旁的方法记生字,有的用熟字稍作变化记生字……
遗憾的是我在教学区分形近字“买与卖”时,对本课生字“买”进行了追本溯源,出示该汉字的甲骨文,但没有对“卖”进行同样形式的讲解,就出示生活中具体语境让学生进行选择,有重视语用的意识,但比较突兀,练习缺乏梯度。
活动二:老师范读第六至十一自然段。学生听读。集中识字,夹米糕游戏、小猴过河游戏等多种形式会读“糕、特、嘛、”等十六个生字。通过给生词组词,达到对文字的运用,正确认读十六个生字。多种识字形式,学生比较喜欢。
环节四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通过生观察识记、师范写、生练写、评价等方式,正确、规范、端正书写“能、桌、味、买”4个字。
在生字教学中,通过反思我明白最好随文识字的同时进行书写,这样可以保证生字音、形、义的完整性。
二、教学目标达到了吗?
这篇课文第一课时的学习目标是:
1.正确认识“糕、特、嘛、买”等16个字。正确、规范、端正书写“能、桌、味、买”4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结合插图,说出课文大意,初步了解一块普通的米糕被称为千人糕的原因。
皇甫主任评点我的课时提出,整体来说识字教学比较扎实有效,不足时学生朗读的时间少、互动交流的时间少,这点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着重调整改善。
三、怎样完善课堂?
基于皇甫主任的点拨,我意识到了小学语文是需要“读出来”,我需要把大量的`时间交给学生,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流利地朗读课文”,才能通过不断的练习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我会多建立一些奖励机制,例如:给表现好的学生奖励红花,给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贴表扬贴纸等等,这样学生才会更加积极主动的听老师讲课,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千人糕》教学反思7
《千人糕》是一篇以对话的形式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只有我们共同努力、互相合作,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这是一篇很有教育意义的文章,不单单让学生领会到珍惜粮食、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同时也领会到要学会团结合作。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创设情境环节,我由美食引出话题,学生对此很感兴趣,个个都有发言的欲望,带着这种亲近的感觉和兴趣自然地走进对课文的学习,起到了成功过渡的作用。
2、根据学习提示自主朗读课文之后,发送语音条检查自读,学生参与度高,教师省力。
本节课的不足:
1、学生在朗读课文方面涣散无力,没有把自己当成文中的孩子。要提高自身授课激情,让学生听课不觉得乏累。时刻调整学生的听课状态,实施课堂口令。
2、在处理课后习题中,说说米糕是经过哪些劳动才做成的?学生回答片面,语无伦次。理清授课思路,让学生听得清晰明了,知道学生组织回答用语,使之连贯,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3、本课的多音字较多,学生没有很好的把握,导致在读文的过程中,字音误读。注重对多音字的识记认读,引导学生在读文的过程中,把音读正确、把句读连贯。
《千人糕》教学反思8
《千人糕》是一篇文浅情深,易于理解的课文而作为在新课标指导下的教学,我首先想到的是重在对学生文化的认识,知识的积累和情感的熏陶,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从这三方面加以理解。
优点之处:
1、文化认识,共同努力互相协作。
全文的中心是赞美合作精神,要让学习懂得任何一样东西是成千上万人共同劳动的结果,怎样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热情,我首先从导入上设悬,让学生带着思考步入对课文的认识,基于这一点,学生能较快找出文章的中心,从而从客观上实现时文章的突破,在细节的处理上我注重口语训练,表达情感,因为口语表达训练是语文能力的外?在读中加以认识,在认识中加以理解,在理解后方有感悟。
2、知识积累。
所谓知识积累,就是希望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的同时同旧有的知识加以融会贯通,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加以链接,才能让学生的学习过程产生兴趣,加深理解。比如我在教学时,注重启发学生头脑中旧有的知识,在学习课文时,注重同学生现实的生活联系起来,从而从真正意义上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出的人文性、生活性,让语文学习同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3、情感熏陶。
本节课我认为最好的设计就是在于对学生情感的熏陶,让学生通过对传统节日的认识,丰富自身的情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种拓展,不仅仅体现为知识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实现情感的接受,我发现当我打开这些传统节日时,学生眼中充满着新奇,这不是我们教学收到的最佳效果,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只有用心的老师才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只有情感上得到满足的学生,才能真正证明一堂课的成功。
不足之处:
最后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我也认识到学生的表现也不是一层不变的,中间有思维敏捷的,有后进的,在这个过程中我就感受我的设计还应更大地面对全体学生,怎样才能把这一环设计好,是我本节课留下的问题。
改进措施:
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是学生学好课文的前提,但我们还应面对全体学生,把每一个细节都要落实好,把具体的操作过程要把握好,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今后更要注重体现达到目标教学中过渡目标的设置,一环扣一环,一脉相承。
《千人糕》教学反思9
《千人糕》是一篇文浅情深,易于理解的课文而作为在新课标指导下的教学,我首先想到的是重在对学生文化的认识,知识的积累和情感的熏陶,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从这三方面加以理解。
一、 文化认识,共同努力互相作。
全文的中心是赞美合作精神,要让学习懂得任何一样东西是成千上万人共同劳动的结果,怎样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热情,我首先从导入上设悬,让学生带着思考步入对课文的认识,基于这一点,学生能较快找出文章的中心,从而从客观上实现时文章的突破,在细节的处理上我注重口语训练,表达情感,因为口语表达训练是语文能力的外?在读中加以认识,在认识中加以理解,在理解后方有感悟。
二、 知识积累。
所谓知识积累,就是希望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的同时同旧有的知识加以融会贯通,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加以链接,才能让学生的学习过程产生兴趣,加深理解。比如我在教学时,注重启发学生头脑中旧有的知识,在学习课文时,注重同学生现实的生活联系起来,从而从真正意义上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出的人文性、生活性,让语文学习同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三、 情感熏陶。
本节课我认为最好的设计就是在于对学生情感的熏陶,让学生通过对传统节日的认识,丰富自身的情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种拓展,不仅仅体现为知识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实现情感的接受,我发现当我打开这些传统节日时,学生眼中充满着新奇,这不是我们教学收到的最佳效果,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只有用心的老师才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只有情感上得到满足的学生,才能真正证明一堂课的成功。
最后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我也认识到学生的表现也不是一层不变的,中间有思维敏捷的,有后进的,在这个过程中我就感受我的设计还应更大地面对全体学生,怎样才能把这一环设计好,是我本节课留下的问题,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是学生学好课文的前提,但我们还应面对全体学生,把每一个细节都要落实好,把具体的操作过程要把握好,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今后更要注重体现达到目标教学中过渡目标的设置,一环扣一环,一脉相承。
《千人糕》教学反思10
《千人糕》讲述的是一个故事。故事的内容虽然比较简单,但所讲的道理深刻。教学时不但要让学生弄懂课文内容,还要明白文章所蕴含的道理。
在教学中,我先由“千人糕”名字的来历讲起,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懂得做成千人糕,需要许许多多的人来共同完成,缺少哪个环节,千人糕都到不了我们的口中。
学生明白了千人糕的来历后,基本已经懂了完成一件事,需要共同合作才行的道理。为了巩固学生的理解,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安排找一找自己的文具有哪些人参与了劳动,从课本内容迁移到生活之中,这样,将语文学习与生活联系一起,突出了语文基础性和工具性的特点。
《千人糕》教学反思10篇扩展阅读
《千人糕》教学反思10篇(扩展1)
——《千人糕》教学反思10篇
《千人糕》教学反思1
《千人糕》是部编版教材第四册第二组中的一篇看图学文,这篇故事共有十一个自然段,浅显易懂。课文通过爸爸地话,告诉我们一块普通的米糕被称为千人糕的原因,从而使我们懂得:任何一样东西都是成千上万人共同劳动的成果,我们只有共同努力,互相合作,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美好。课文的重点是认读生字、学会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一块普通的米糕被称为千人糕的原因。难点是任何一样东西都是成千上万人共同劳动的成果,我们只有共同努力,互相合作,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美好。我讲的是本课第一课时。
一、我的教学流程
环节一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我指导课题中“糕”读音,了解形声字“糕”,引导学生联系自己日常生活经验理解“糕”,达到音、形、义的结合。读准课题的读音。学生看课题质疑,走进文本。
环节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我出示默读的具体要求,默读课文,生边读边想:一块普通的米糕被称为千人糕的原因,指名看插图交流。
经过皇甫主任对我课的点评和指导,我明白了有默读方法的具体指导很好,落实了本课课后习题的要求,但在低段教学的初读课文时最好采用自由出声朗读的形式,这样可以有效巩固生字的读音,默读可以放在第二课时文段理解中处理。另外,学生初读课文后在看插图交流“了解一块普通的米糕被称为千人糕的原因”时应给足学生交流的时间,尊重并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
环节三随文识字、读通课文。
活动一学习第一至五自然段。指名读一至五自然段,学生说出这部分内容所含生字,师出示标红,相机指导。
出示选一选,在具体语境中识字区分“买与卖”。出示园地课后习题两句话,根据语境体会相同词语的不同意思。
在识字教学环节,我重视多种形式识字和积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学生在识记生字时有的用猜谜法记生字,有的用儿歌法记生字,有的用分部件法记生字,有的用换偏旁的方法记生字,有的用熟字稍作变化记生字……
遗憾的是我在教学区分形近字“买与卖”时,对本课生字“买”进行了追本溯源,出示该汉字的甲骨文,但没有对“卖”进行同样形式的讲解,就出示生活中具体语境让学生进行选择,有重视语用的意识,但比较突兀,练习缺乏梯度。
活动二:老师范读第六至十一自然段。学生听读。集中识字,夹米糕游戏、小猴过河游戏等多种形式会读“糕、特、嘛、”等十六个生字。通过给生词组词,达到对文字的运用,正确认读十六个生字。多种识字形式,学生比较喜欢。
环节四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通过生观察识记、师范写、生练写、评价等方式,正确、规范、端正书写“能、桌、味、买”4个字。
在生字教学中,通过反思我明白最好随文识字的同时进行书写,这样可以保证生字音、形、义的完整性。
二、教学目标达到了吗?
这篇课文第一课时的学习目标是:
1.正确认识“糕、特、嘛、买”等16个字。正确、规范、端正书写“能、桌、味、买”4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结合插图,说出课文大意,初步了解一块普通的米糕被称为千人糕的原因。
皇甫主任评点我的课时提出,整体来说识字教学比较扎实有效,不足时学生朗读的时间少、互动交流的时间少,这点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着重调整改善。
三、怎样完善课堂?
基于皇甫主任的点拨,我意识到了小学语文是需要“读出来”,我需要把大量的时间交给学生,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流利地朗读课文”,才能通过不断的练习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我会多建立一些奖励机制,例如:给表现好的学生奖励红花,给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贴表扬贴纸等等,这样学生才会更加积极主动的.听老师讲课,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千人糕》教学反思2
这是一篇默读课文。这篇课文的内容并没有多大的理解难度,学生完全可以凭借自主朗读指导米糕是如何做成的,也能够基本懂得“千人糕”名字的意义,但是,要想真正读懂课文所蕴含的关于“合作”的深刻主题,却并不容易。
为此,在教学本课的时候,重点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爸爸将米糕称为“千人糕”的意图进行探究交流,让他们以小见大,从一个**常常的米糕的事例中懂得“共同努力,互相合作”的重要意义。与此同时,注意巧妙融入课后练习题,让学生由课文学习自然进行延伸拓展,实现了在更多事例的感知中进一步深化对课文主体的理解的学习目标。
《千人糕》教学反思3
《千人糕》是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本课通过爸爸给我讲述“千人糕”,让“我”明白了“一块**常常的糕,经过很多很多人的劳动,才能摆在我们面前”的道理,通过简单的对话向我们揭示了劳动成果来之不易的主题。借助插图启迪学生的发散思维。
首先在执教《千人糕》这篇课文时,我先着手于学情及教材的解读,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用以增强自己对这篇课文的掌控能力;然后在课堂上对学生写字指导时规范了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注重孩子们的词语的积累及运用的能力,尤其是多音字的认识及运用。
新课标指出对于二年级的孩子,要培养其阅读的兴趣,让其喜欢阅读,享受阅读的乐趣。所以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我在多媒体课件上出示米糕的图片,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随后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朗读,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在朗读中不只要求学生的朗读貌似,而且更要求神似。需要学生不仅会读课文中的对话,而且要学会联系上下文揣摩课文中爸爸和我的心情。帮助学生更好的进入角色,了解课文内容。最后听视频范读,让学生边听边思考,
(1)爸爸说的“千人糕”是一千个人做成的吗?它的真实意思是什么?
(2)为什么孩子在最后说“这糕的确应该叫‘千人糕’”?
(3)文章通过米糕的制作过程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道理?让学生学会带着问题去朗读课文,并把课文读得通顺、流利。
在整堂课中,我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供学生思考想象。我们的生活当中还有哪些东西也是需要这么多人完成的?(例如我们穿的衣服、用的文具等)请举个例子说一说。问题一抛出,立即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积极讨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变被动为主动。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东西进行观察想象,并加以引申。通过学生课前资料的寻找以及课上资料的交流,学生知道衣服首先需要农民播种棉籽、浇水、施肥、去虫、摘棉花,然后纺纱,最后才能裁缝制成衣服。化肥、织布机、缝纫机也需要很多人来完成制造。所以一件衣服也需要很多人的劳动才能完成。暗示孩子从“千人糕”的制作过程明白了美好的生活需要大家的共同劳动、互相配合才能实现。增强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和实现育人的功能。
《千人糕》教学反思4
《千人糕》是部编版教材第四册第二组中的一篇看图学文,这篇故事共有十一个自然段,浅显易懂。课文通过爸爸地话,告诉我们一块普通的米糕被称为千人糕的原因,从而使我们懂得:任何一样东西都是成千上万人共同劳动的成果,我们只有共同努力,互相合作,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美好。课文的重点是认读生字、学会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一块普通的米糕被称为千人糕的原因。难点是任何一样东西都是成千上万人共同劳动的成果,我们只有共同努力,互相合作,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美好。我的教学流程大致是这样的:
环节一: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我指导课题中“糕”读音,了解形声字“糕”,引导学生联系自己日常生活经验理解“糕”,达到音、形、义的结合。读准课题的读音。学生看课题质疑,走进文本。
环节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我出示默读的具体要求,默读课文,生边读边想:一块普通的米糕被称为千人糕的原因,指名看插图交流。我明白了有默读方法的具体指导很好,落实了本课课后习题的要求,但在低段教学的初读课文时最好采用自由出声朗读的形式,这样可以有效巩固生字的读音,默读可以放在第二课时文段理解中处理。另外,学生初读课文后在看插图交流“了解一块普通的米糕被称为千人糕的原因”时应给足学生交流的时间,尊重并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
环节三:随文识字、读通课文。
活动一学习第一至五自然段。指名读一至五自然段,学生说出这部分内容所含生字,师出示标红,相机指导。
出示选一选,在具体语境中识字区分“买与卖”。出示园地课后习题两句话,根据语境体会相同词语的不同意思。
在识字教学环节,我重视多种形式识字和积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学生在识记生字时有的用猜谜法记生字,有的用儿歌法记生字,有的用分部件法记生字,有的用换偏旁的方法记生字,有的用熟字稍作变化记生字……
遗憾的是我在教学区分形近字“买与卖”时,对本课生字“买”进行了追本溯源,出示该汉字的甲骨文,但没有对“卖”进行同样形式的.讲解,就出示生活中具体语境让学生进行选择,有重视语用的意识,但比较突兀,练习缺乏梯度。
通过给生词组词,达到对文字的运用,正确认读十六个生字。多种识字形式,学生比较喜欢。
环节四: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通过生观察识记、师范写、生练写、评价等方式,正确、规范、端正书写“能、桌、味、买”4个字。在生字教学中,通过反思我明白最好随文识字的同时进行书写,这样可以保证生字音、形、义的完整性。
《千人糕》教学反思5
《千人糕》这个活动,带领学生逐渐步入各种“社会劳动场景”中。《千人糕》这个主题让学生产生好奇什么是千人糕呢?是千人制作的蛋糕吗?
……以一块普普通通的.、有形可见的糕点,把学生带入到了一个个复杂的、艰辛的社会劳作过程中。比如:做糕点的米,是农民伯伯种出来的;然后要拿到磨坊磨成粉;糕点中方的糖是甘蔗、甜菜等熬出来的;熬糖又需要铁锅、煤……可以说是一个庞大的劳作系统,做出来一块普通的糕点。这是学生以往根本没有想到过的。
当然,这些还只是故事表面所表达的内容,其实《千人糕》这个故事,主要的借助孩子经常吃到糕点,揭示一个生活哲理:每一样物品都凝聚了大量的劳动,享用时,应该对劳动者心生感激之情,而且明白生活中很多东西都是好多人共同劳动的成果,我们要珍惜他的劳动成果。我们也只有共同努力,互相合作,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
但这个故事的教育性十分明显,而趣味性却不强。所以我在讲述故事时,尽量淡。
《千人糕》教学反思6
《千人糕》是部编版教材第四册第二组中的一篇看图学文,这篇故事共有十一个自然段,浅显易懂。课文通过爸爸地话,告诉我们一块普通的米糕被称为千人糕的原因,从而使我们懂得:任何一样东西都是成千上万人共同劳动的成果,我们只有共同努力,互相合作,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美好。课文的重点是认读生字、学会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一块普通的米糕被称为千人糕的原因。难点是任何一样东西都是成千上万人共同劳动的成果,我们只有共同努力,互相合作,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美好。我讲的是本课第一课时。
一、我的教学流程
环节一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我指导课题中“糕”读音,了解形声字“糕”,引导学生联系自己日常生活经验理解“糕”,达到音、形、义的结合。读准课题的读音。学生看课题质疑,走进文本。
环节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我出示默读的具体要求,默读课文,生边读边想:一块普通的米糕被称为千人糕的原因,指名看插图交流。
经过皇甫主任对我课的点评和指导,我明白了有默读方法的具体指导很好,落实了本课课后习题的要求,但在低段教学的初读课文时最好采用自由出声朗读的形式,这样可以有效巩固生字的读音,默读可以放在第二课时文段理解中处理。另外,学生初读课文后在看插图交流“了解一块普通的米糕被称为千人糕的原因”时应给足学生交流的时间,尊重并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
环节三随文识字、读通课文。
活动一学习第一至五自然段。指名读一至五自然段,学生说出这部分内容所含生字,师出示标红,相机指导。
出示选一选,在具体语境中识字区分“买与卖”。出示园地课后习题两句话,根据语境体会相同词语的不同意思。
在识字教学环节,我重视多种形式识字和积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学生在识记生字时有的用猜谜法记生字,有的用儿歌法记生字,有的用分部件法记生字,有的用换偏旁的方法记生字,有的用熟字稍作变化记生字……
遗憾的是我在教学区分形近字“买与卖”时,对本课生字“买”进行了追本溯源,出示该汉字的甲骨文,但没有对“卖”进行同样形式的讲解,就出示生活中具体语境让学生进行选择,有重视语用的意识,但比较突兀,练习缺乏梯度。
活动二:老师范读第六至十一自然段。学生听读。集中识字,夹米糕游戏、小猴过河游戏等多种形式会读“糕、特、嘛、”等十六个生字。通过给生词组词,达到对文字的运用,正确认读十六个生字。多种识字形式,学生比较喜欢。
环节四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通过生观察识记、师范写、生练写、评价等方式,正确、规范、端正书写“能、桌、味、买”4个字。
在生字教学中,通过反思我明白最好随文识字的同时进行书写,这样可以保证生字音、形、义的完整性。
二、教学目标达到了吗?
这篇课文第一课时的学习目标是:
1.正确认识“糕、特、嘛、买”等16个字。正确、规范、端正书写“能、桌、味、买”4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结合插图,说出课文大意,初步了解一块普通的米糕被称为千人糕的原因。
皇甫主任评点我的课时提出,整体来说识字教学比较扎实有效,不足时学生朗读的时间少、互动交流的时间少,这点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着重调整改善。
三、怎样完善课堂?
基于皇甫主任的点拨,我意识到了小学语文是需要“读出来”,我需要把大量的`时间交给学生,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流利地朗读课文”,才能通过不断的练习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我会多建立一些奖励机制,例如:给表现好的学生奖励红花,给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贴表扬贴纸等等,这样学生才会更加积极主动的听老师讲课,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千人糕》教学反思7
《千人糕》是一篇以对话的形式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只有我们共同努力、互相合作,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这是一篇很有教育意义的文章,不单单让学生领会到珍惜粮食、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同时也领会到要学会团结合作。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创设情境环节,我由美食引出话题,学生对此很感兴趣,个个都有发言的欲望,带着这种亲近的感觉和兴趣自然地走进对课文的学习,起到了成功过渡的作用。
2.根据学习提示自主朗读课文之后,我检查孩子的自读情况时,采用同桌之间互查,学生参与度高,教师省力。
本节课的不足:
1.学生在朗读课文方面涣散无力,没有把自己当成文中的孩子。
2.在处理课后习题中,说说米糕是经过哪些劳动才做成的?学生回答片面,语无伦次。
3.本课的多音字较多,学生没有很好的把握,导致在读文的过程中,字音误读。
改进措施:
1.时刻调整学生的听课状态,实施课堂口令。
2.提高自身授课激情,让学生听课不觉得乏累。
3.理清授课思路,让学生听得清晰明了,知道学生组织回答用语,使之连贯,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4.注重对多音字的识记认读,引导学生在读文的过程中,把音读正确、把句读连贯。
《千人糕》教学反思8
《千人糕》这个活动,带领学生逐渐步入各种“社会劳动场景”中。《千人糕》这个主题让学生产生好奇什么是千人糕呢?是千人制作的蛋糕吗?
……以一块普普通通的、有形可见的糕点,把学生带入到了一个个复杂的、艰辛的社会劳作过程中。比如:做糕点的米,是农民伯伯种出来的;然后要拿到磨坊磨成粉;糕点中方的糖是甘蔗、甜菜等熬出来的;熬糖又需要铁锅、煤……可以说是一个庞大的劳作系统,做出来一块普通的糕点。这是学生以往根本没有想到过的。
当然,这些还只是故事表面所表达的内容,其实《千人糕》这个故事,主要的借助孩子经常吃到糕点,揭示一个生活哲理:每一样物品都凝聚了大量的劳动,享用时,应该对劳动者心生感激之情,而且明白生活中很多东西都是好多人共同劳动的成果,我们要珍惜他的劳动成果。我们也只有共同努力,互相合作,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
但这个故事的教育性十分明显,而趣味性却不强。所以我在讲述故事时,尽量淡。
《千人糕》教学反思9
《千人糕》是一篇文浅情深,易于理解的课文而作为在新课标指导下的教学,我首先想到的是重在对学生文化的认识,知识的积累和情感的熏陶,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从这三方面加以理解。
一、 文化认识,共同努力互相作。
全文的中心是赞美合作精神,要让学习懂得任何一样东西是成千上万人共同劳动的结果,怎样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热情,我首先从导入上设悬,让学生带着思考步入对课文的认识,基于这一点,学生能较快找出文章的中心,从而从客观上实现时文章的突破,在细节的处理上我注重口语训练,表达情感,因为口语表达训练是语文能力的外?在读中加以认识,在认识中加以理解,在理解后方有感悟。
二、 知识积累。
所谓知识积累,就是希望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的同时同旧有的知识加以融会贯通,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加以链接,才能让学生的学习过程产生兴趣,加深理解。比如我在教学时,注重启发学生头脑中旧有的知识,在学习课文时,注重同学生现实的生活联系起来,从而从真正意义上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出的人文性、生活性,让语文学习同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三、 情感熏陶。
本节课我认为最好的设计就是在于对学生情感的熏陶,让学生通过对传统节日的认识,丰富自身的情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种拓展,不仅仅体现为知识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实现情感的接受,我发现当我打开这些传统节日时,学生眼中充满着新奇,这不是我们教学收到的最佳效果,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只有用心的老师才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只有情感上得到满足的学生,才能真正证明一堂课的成功。
最后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我也认识到学生的表现也不是一层不变的,中间有思维敏捷的,有后进的,在这个过程中我就感受我的设计还应更大地面对全体学生,怎样才能把这一环设计好,是我本节课留下的问题,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是学生学好课文的前提,但我们还应面对全体学生,把每一个细节都要落实好,把具体的操作过程要把握好,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今后更要注重体现达到目标教学中过渡目标的设置,一环扣一环,一脉相承。
《千人糕》教学反思10
《千人糕》是部编版教材第四册第二组中的一篇看图学文,这篇故事共有十一个自然段,浅显易懂。课文通过爸爸地话,告诉我们一块普通的米糕被称为千人糕的原因,从而使我们懂得:任何一样东西都是成千上万人共同劳动的成果,我们只有共同努力,互相合作,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美好。课文的重点是认读生字、学会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一块普通的米糕被称为千人糕的原因。难点是任何一样东西都是成千上万人共同劳动的成果,我们只有共同努力,互相合作,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美好。我讲的是本课第一课时。
一、我的教学流程
环节一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我指导课题中“糕”读音,了解形声字“糕”,引导学生联系自己日常生活经验理解“糕”,达到音、形、义的结合。读准课题的读音。学生看课题质疑,走进文本。
环节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我出示默读的具体要求,默读课文,生边读边想:一块普通的米糕被称为千人糕的原因,指名看插图交流。
经过皇甫主任对我课的点评和指导,我明白了有默读方法的具体指导很好,落实了本课课后习题的要求,但在低段教学的初读课文时最好采用自由出声朗读的形式,这样可以有效巩固生字的读音,默读可以放在第二课时文段理解中处理。另外,学生初读课文后在看插图交流“了解一块普通的米糕被称为千人糕的原因”时应给足学生交流的时间,尊重并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
环节三随文识字、读通课文。
活动一学习第一至五自然段。指名读一至五自然段,学生说出这部分内容所含生字,师出示标红,相机指导。
出示选一选,在具体语境中识字区分“买与卖”。出示园地课后习题两句话,根据语境体会相同词语的不同意思。
在识字教学环节,我重视多种形式识字和积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学生在识记生字时有的用猜谜法记生字,有的用儿歌法记生字,有的用分部件法记生字,有的用换偏旁的方法记生字,有的用熟字稍作变化记生字……
遗憾的是我在教学区分形近字“买与卖”时,对本课生字“买”进行了追本溯源,出示该汉字的甲骨文,但没有对“卖”进行同样形式的讲解,就出示生活中具体语境让学生进行选择,有重视语用的意识,但比较突兀,练习缺乏梯度。
活动二:老师范读第六至十一自然段。学生听读。集中识字,夹米糕游戏、小猴过河游戏等多种形式会读“糕、特、嘛、”等十六个生字。通过给生词组词,达到对文字的运用,正确认读十六个生字。多种识字形式,学生比较喜欢。
环节四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通过生观察识记、师范写、生练写、评价等方式,正确、规范、端正书写“能、桌、味、买”4个字。
在生字教学中,通过反思我明白最好随文识字的同时进行书写,这样可以保证生字音、形、义的完整性。
二、教学目标达到了吗?
这篇课文第一课时的学习目标是:
1.正确认识“糕、特、嘛、买”等16个字。正确、规范、端正书写“能、桌、味、买”4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结合插图,说出课文大意,初步了解一块普通的米糕被称为千人糕的原因。
皇甫主任评点我的课时提出,整体来说识字教学比较扎实有效,不足时学生朗读的时间少、互动交流的时间少,这点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着重调整改善。
三、怎样完善课堂?
基于皇甫主任的点拨,我意识到了小学语文是需要“读出来”,我需要把大量的时间交给学生,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流利地朗读课文”,才能通过不断的练习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我会多建立一些奖励机制,例如:给表现好的学生奖励红花,给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贴表扬贴纸等等,这样学生才会更加积极主动的听老师讲课,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千人糕》教学反思10篇(扩展2)
——《千人糕》教学反思10篇
《千人糕》教学反思1
本节课我认为最好的设计就是在于对学生情感的熏陶,让学生通过对传统节日的认识,丰富自身的情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种拓展,不仅仅体现为知识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实现情感的接受,我发现当我打开这些传统节日时,学生眼中充满着新奇,这不是我们教学收到的最佳效果,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只有用心的老师才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只有情感上得到满足的学生,才能真正证明一堂课的成功。
最后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我也认识到学生的表现也不是一层不变的,中间有思维敏捷的,有后进的,在这个过程中我就感受我的设计还应更大地面对全体学生,怎样才能把这一环设计好,是我本节课留下的问题,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是学生学好课文的前提,但我们还应面对全体学生,把每一个细节都要落实好,把具体的操作过程要把握好,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今后更要注重体现达到目标教学中过渡目标的设置,一环扣一环,一脉相承。
《千人糕》教学反思2
《千人糕》是部编版教材第四册第二组中的一篇看图学文,这篇故事共有十一个自然段,浅显易懂。课文通过爸爸地话,告诉我们一块普通的米糕被称为千人糕的原因,从而使我们懂得:任何一样东西都是成千上万人共同劳动的成果,我们只有共同努力,互相合作,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美好。课文的重点是认读生字、学会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一块普通的米糕被称为千人糕的原因。难点是任何一样东西都是成千上万人共同劳动的成果,我们只有共同努力,互相合作,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美好。我讲的是本课第一课时。
一、我的教学流程
环节一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我指导课题中“糕”读音,了解形声字“糕”,引导学生联系自己日常生活经验理解“糕”,达到音、形、义的结合。读准课题的读音。学生看课题质疑,走进文本。
环节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我出示默读的具体要求,默读课文,生边读边想:一块普通的米糕被称为千人糕的原因,指名看插图交流。
经过皇甫主任对我课的点评和指导,我明白了有默读方法的具体指导很好,落实了本课课后习题的要求,但在低段教学的初读课文时最好采用自由出声朗读的形式,这样可以有效巩固生字的读音,默读可以放在第二课时文段理解中处理。另外,学生初读课文后在看插图交流“了解一块普通的米糕被称为千人糕的原因”时应给足学生交流的时间,尊重并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
环节三随文识字、读通课文。
活动一学习第一至五自然段。指名读一至五自然段,学生说出这部分内容所含生字,师出示标红,相机指导。
出示选一选,在具体语境中识字区分“买与卖”。出示园地课后习题两句话,根据语境体会相同词语的不同意思。
在识字教学环节,我重视多种形式识字和积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学生在识记生字时有的用猜谜法记生字,有的用儿歌法记生字,有的`用分部件法记生字,有的用换偏旁的方法记生字,有的用熟字稍作变化记生字……
遗憾的是我在教学区分形近字“买与卖”时,对本课生字“买”进行了追本溯源,出示该汉字的甲骨文,但没有对“卖”进行同样形式的讲解,就出示生活中具体语境让学生进行选择,有重视语用的意识,但比较突兀,练习缺乏梯度。
活动二:老师范读第六至十一自然段。学生听读。集中识字,夹米糕游戏、小猴过河游戏等多种形式会读“糕、特、嘛、”等十六个生字。通过给生词组词,达到对文字的运用,正确认读十六个生字。多种识字形式,学生比较喜欢。
环节四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通过生观察识记、师范写、生练写、评价等方式,正确、规范、端正书写“能、桌、味、买”4个字。
在生字教学中,通过反思我明白最好随文识字的同时进行书写,这样可以保证生字音、形、义的完整性。
二、教学目标达到了吗?
这篇课文第一课时的学习目标是:
1.正确认识“糕、特、嘛、买”等16个字。正确、规范、端正书写“能、桌、味、买”4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结合插图,说出课文大意,初步了解一块普通的米糕被称为千人糕的原因。
皇甫主任评点我的课时提出,整体来说识字教学比较扎实有效,不足时学生朗读的时间少、互动交流的时间少,这点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着重调整改善。
三、怎样完善课堂?
基于皇甫主任的点拨,我意识到了小学语文是需要“读出来”,我需要把大量的时间交给学生,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流利地朗读课文”,才能通过不断的练习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我会多建立一些奖励机制,例如:给表现好的学生奖励红花,给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贴表扬贴纸等等,这样学生才会更加积极主动的听老师讲课,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千人糕》教学反思3
《干人糕》这课我设计的主体思路是让学生多接触音乐实际,参与音乐的实践。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音乐学习的最好的方式就是"游戏"。只有当他们在音乐游戏过程中获得快乐,他们才乐于学习。因此,我在设计《干人糕》这课时将节奏、音准均溶入游戏之中,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各项音乐课常规、在游戏中聆听、在游戏中自出想象、在游戏中积极表现、在游戏中大胆创造。游戏中,学生有个体的独立活动,更有充分的师生、学生合作活动,在这些的游戏活动中,学生不仅学会了相关的本领,体会到了音乐活动的快乐,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同学之间要和睦相处、团结友爱的意识。
在学习这首歌曲的时候,我设计了一些简单的动作加入到这首歌的教学中来。还请学生来情景再现了一番,学生亦学亦乐!没用多久,学生很快就学会了这首歌曲! 我在教学完歌曲后,我还让学生进行了歌曲的创编,学生的兴致很高,我以一个小问题导入:那如果你是小猴,你还会请谁来帮忙蒸糕呢?学生说:“我想请小羊。”我又接着问:那你能为小羊创编一段歌词吗?这一设想,还真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课堂顿时成了学生们想象、创编的天地。有的说要请小猪,有的说要请大象等等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创编着,为了不和别人一样,他们努力地寻找表示快乐的近义词。看着眼前的情景,我也从中体验了许许多多的快乐。
《千人糕》教学反思4
《千人糕》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份糕点的制作过程,一块普普通通的,有形可见的糕点,把学生带进一个复杂、艰辛的社会劳作过程中。
我在讲授这篇课文的时候,重点引导学生从人物对话中感受、理解多与人合作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多次引导学生思考,逐渐把学生带入千人糕的制作过程中,从读课文中理解合作的重要性。其实这个故事主要是借助学生们经常吃糕点,启发学生一个道理:任何一样东西都是成千上万人共同劳动的成果,我们只有共同努力,互相合作,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美好。
另外,我坚持要求学生自主识字,合作交流识字等识字技巧,进行识字比赛等形式,提高学生们的识字兴趣,激发求知欲。同时注意强调学生们规范书写,讲解生字的结构,引导学生正确书写,使学生能够养成正确、良好的书写习惯。
《千人糕》教学反思5
《千人糕》是部编版教材第四册第二组中的一篇看图学文,这篇故事共有十一个自然段,浅显易懂。课文通过爸爸地话,告诉我们一块普通的米糕被称为千人糕的原因,从而使我们懂得:任何一样东西都是成千上万人共同劳动的成果,我们只有共同努力,互相合作,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美好。课文的重点是认读生字、学会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一块普通的米糕被称为千人糕的原因。难点是任何一样东西都是成千上万人共同劳动的成果,我们只有共同努力,互相合作,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美好。我的教学流程大致是这样的:
环节一: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我指导课题中“糕”读音,了解形声字“糕”,引导学生联系自己日常生活经验理解“糕”,达到音、形、义的结合。读准课题的读音。学生看课题质疑,走进文本。
环节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我出示默读的具体要求,默读课文,生边读边想:一块普通的米糕被称为千人糕的原因,指名看插图交流。我明白了有默读方法的具体指导很好,落实了本课课后习题的要求,但在低段教学的初读课文时最好采用自由出声朗读的形式,这样可以有效巩固生字的读音,默读可以放在第二课时文段理解中处理。另外,学生初读课文后在看插图交流“了解一块普通的米糕被称为千人糕的原因”时应给足学生交流的时间,尊重并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
环节三:随文识字、读通课文。
活动一学习第一至五自然段。指名读一至五自然段,学生说出这部分内容所含生字,师出示标红,相机指导。
出示选一选,在具体语境中识字区分“买与卖”。出示园地课后习题两句话,根据语境体会相同词语的不同意思。
在识字教学环节,我重视多种形式识字和积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学生在识记生字时有的用猜谜法记生字,有的用儿歌法记生字,有的用分部件法记生字,有的用换偏旁的方法记生字,有的用熟字稍作变化记生字……
遗憾的是我在教学区分形近字“买与卖”时,对本课生字“买”进行了追本溯源,出示该汉字的甲骨文,但没有对“卖”进行同样形式的.讲解,就出示生活中具体语境让学生进行选择,有重视语用的意识,但比较突兀,练习缺乏梯度。
通过给生词组词,达到对文字的运用,正确认读十六个生字。多种识字形式,学生比较喜欢。
环节四: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通过生观察识记、师范写、生练写、评价等方式,正确、规范、端正书写“能、桌、味、买”4个字。在生字教学中,通过反思我明白最好随文识字的同时进行书写,这样可以保证生字音、形、义的完整性。
《千人糕》教学反思6
《千人糕》这个活动,带领学生逐渐步入各种“社会劳动场景”中。《千人糕》这个主题让学生产生好奇什么是千人糕呢?是千人制作的蛋糕吗?
……以一块普普通通的.、有形可见的糕点,把学生带入到了一个个复杂的、艰辛的社会劳作过程中。比如:做糕点的米,是农民伯伯种出来的;然后要拿到磨坊磨成粉;糕点中方的糖是甘蔗、甜菜等熬出来的;熬糖又需要铁锅、煤……可以说是一个庞大的劳作系统,做出来一块普通的糕点。这是学生以往根本没有想到过的。
当然,这些还只是故事表面所表达的内容,其实《千人糕》这个故事,主要的借助孩子经常吃到糕点,揭示一个生活哲理:每一样物品都凝聚了大量的劳动,享用时,应该对劳动者心生感激之情,而且明白生活中很多东西都是好多人共同劳动的成果,我们要珍惜他的劳动成果。我们也只有共同努力,互相合作,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
但这个故事的教育性十分明显,而趣味性却不强。所以我在讲述故事时,尽量淡。
《千人糕》教学反思7
《千人糕》是一篇以对话的形式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只有我们共同努力、互相合作,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这是一篇很有教育意义的文章,不单单让学生领会到珍惜粮食、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同时也领会到要学会团结合作。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创设情境环节,我由美食引出话题,学生对此很感兴趣,个个都有发言的欲望,带着这种亲近的感觉和兴趣自然地走进对课文的学习,起到了成功过渡的作用。
2、根据学习提示自主朗读课文之后,我检查孩子的自读情况时,采用同桌之间互查,学生参与度高,教师省力。
本节课的不足:
1、学生在朗读课文方面涣散无力。
2、在处理课后习题中,说说米糕是经过哪些劳动才做成的?学生回答片面,语无伦次。
改进措施:
1、时刻调整学生的听课状态,实施课堂口令。
2、提高自身授课激情,让学生听课不觉得乏累。
3、理清授课思路,让学生听得清晰明了,知道学生组织回答用语,使之连贯,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千人糕》教学反思8
《千人糕》是一篇以对话的形式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只有我们共同努力、互相合作,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这是一篇很有教育意义的文章,不单单让学生领会到珍惜粮食、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同时也领会到要学会团结合作。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创设情境环节,我由美食引出话题,学生对此很感兴趣,个个都有发言的欲望,带着这种亲近的感觉和兴趣自然地走进对课文的学习,起到了成功过渡的作用。
2.根据学习提示自主朗读课文之后,我检查孩子的自读情况时,采用同桌之间互查,学生参与度高,教师省力。
本节课的不足:
1.学生在朗读课文方面涣散无力,没有把自己当成文中的孩子。
2.在处理课后习题中,说说米糕是经过哪些劳动才做成的?学生回答片面,语无伦次。
3.本课的多音字较多,学生没有很好的把握,导致在读文的过程中,字音误读。
改进措施:
1.时刻调整学生的听课状态,实施课堂口令。
2.提高自身授课激情,让学生听课不觉得乏累。
3.理清授课思路,让学生听得清晰明了,知道学生组织回答用语,使之连贯,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4.注重对多音字的识记认读,引导学生在读文的过程中,把音读正确、把句读连贯。
《千人糕》教学反思9
《千人糕》是部编版教材第四册第二组中的一篇看图学文,这篇故事共有十一个自然段,浅显易懂。课文通过爸爸地话,告诉我们一块普通的米糕被称为千人糕的原因,从而使我们懂得:任何一样东西都是成千上万人共同劳动的成果,我们只有共同努力,互相合作,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美好。课文的重点是认读生字、学会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一块普通的米糕被称为千人糕的原因。难点是任何一样东西都是成千上万人共同劳动的成果,我们只有共同努力,互相合作,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美好。我讲的是本课第一课时。
一、我的教学流程
环节一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我指导课题中“糕”读音,了解形声字“糕”,引导学生联系自己日常生活经验理解“糕”,达到音、形、义的结合。读准课题的读音。学生看课题质疑,走进文本。
环节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我出示默读的具体要求,默读课文,生边读边想:一块普通的米糕被称为千人糕的原因,指名看插图交流。
经过皇甫主任对我课的点评和指导,我明白了有默读方法的具体指导很好,落实了本课课后习题的要求,但在低段教学的初读课文时最好采用自由出声朗读的形式,这样可以有效巩固生字的读音,默读可以放在第二课时文段理解中处理。另外,学生初读课文后在看插图交流“了解一块普通的米糕被称为千人糕的原因”时应给足学生交流的时间,尊重并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
环节三随文识字、读通课文。
活动一学习第一至五自然段。指名读一至五自然段,学生说出这部分内容所含生字,师出示标红,相机指导。
出示选一选,在具体语境中识字区分“买与卖”。出示园地课后习题两句话,根据语境体会相同词语的不同意思。
在识字教学环节,我重视多种形式识字和积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学生在识记生字时有的用猜谜法记生字,有的用儿歌法记生字,有的用分部件法记生字,有的用换偏旁的方法记生字,有的用熟字稍作变化记生字……
遗憾的是我在教学区分形近字“买与卖”时,对本课生字“买”进行了追本溯源,出示该汉字的甲骨文,但没有对“卖”进行同样形式的讲解,就出示生活中具体语境让学生进行选择,有重视语用的意识,但比较突兀,练习缺乏梯度。
活动二:老师范读第六至十一自然段。学生听读。集中识字,夹米糕游戏、小猴过河游戏等多种形式会读“糕、特、嘛、”等十六个生字。通过给生词组词,达到对文字的运用,正确认读十六个生字。多种识字形式,学生比较喜欢。
环节四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通过生观察识记、师范写、生练写、评价等方式,正确、规范、端正书写“能、桌、味、买”4个字。
在生字教学中,通过反思我明白最好随文识字的同时进行书写,这样可以保证生字音、形、义的完整性。
二、教学目标达到了吗?
这篇课文第一课时的学习目标是:
1.正确认识“糕、特、嘛、买”等16个字。正确、规范、端正书写“能、桌、味、买”4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结合插图,说出课文大意,初步了解一块普通的米糕被称为千人糕的原因。
皇甫主任评点我的课时提出,整体来说识字教学比较扎实有效,不足时学生朗读的时间少、互动交流的时间少,这点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着重调整改善。
三、怎样完善课堂?
基于皇甫主任的点拨,我意识到了小学语文是需要“读出来”,我需要把大量的时间交给学生,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流利地朗读课文”,才能通过不断的练习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我会多建立一些奖励机制,例如:给表现好的学生奖励红花,给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贴表扬贴纸等等,这样学生才会更加积极主动的听老师讲课,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千人糕》教学反思10
《千人糕》是一篇文浅情深,易于理解的课文而作为在新课标指导下的教学,我首先想到的是重在对学生文化的认识,知识的积累和情感的熏陶,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从这三方面加以理解。
优点之处:
1、文化认识,共同努力互相协作。
全文的中心是赞美合作精神,要让学习懂得任何一样东西是成千上万人共同劳动的结果,怎样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热情,我首先从导入上设悬,让学生带着思考步入对课文的认识,基于这一点,学生能较快找出文章的中心,从而从客观上实现时文章的突破,在细节的处理上我注重口语训练,表达情感,因为口语表达训练是语文能力的外?在读中加以认识,在认识中加以理解,在理解后方有感悟。
2、知识积累。
所谓知识积累,就是希望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的同时同旧有的知识加以融会贯通,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加以链接,才能让学生的学习过程产生兴趣,加深理解。比如我在教学时,注重启发学生头脑中旧有的知识,在学习课文时,注重同学生现实的生活联系起来,从而从真正意义上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出的人文性、生活性,让语文学习同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3、情感熏陶。
本节课我认为最好的设计就是在于对学生情感的熏陶,让学生通过对传统节日的认识,丰富自身的情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种拓展,不仅仅体现为知识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实现情感的接受,我发现当我打开这些传统节日时,学生眼中充满着新奇,这不是我们教学收到的最佳效果,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只有用心的老师才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只有情感上得到满足的学生,才能真正证明一堂课的成功。
不足之处:
最后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我也认识到学生的表现也不是一层不变的,中间有思维敏捷的,有后进的,在这个过程中我就感受我的设计还应更大地面对全体学生,怎样才能把这一环设计好,是我本节课留下的问题。
改进措施:
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是学生学好课文的前提,但我们还应面对全体学生,把每一个细节都要落实好,把具体的操作过程要把握好,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今后更要注重体现达到目标教学中过渡目标的设置,一环扣一环,一脉相承。
《千人糕》教学反思10篇(扩展3)
——千人糕教学反思3篇
千人糕教学反思1
《千人糕》是一篇文浅情深,易于理解的课文而作为在新课标指导下的教学,我首先想到的是重在对学生文化的认识,知识的积累和情感的熏陶,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从这三方面加以理解。
一、文化认识,共同努力互相协作。
全文的中心是赞美合作精神,要让学习懂得任何一样东西是成千上万人共同劳动的结果,怎样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热情,我首先从导入上设悬,让学生带着思考步入对课文的认识,基于这一点,学生能较快找出文章的中心,从而从客观上实现时文章的突破,在细节的处理上我注重口语训练,表达情感,在读中认识,在认识中理解,在理解后方有感悟。
二、知识积累。
所谓知识积累,就是希望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的同时同旧有的知识加以融会贯通,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加以链接,才能让学生的学习过程产生兴趣,加深理解。比如我在教学时,注重启发学生头脑中旧有的知识,在学习课文时,注重同学生现实的.生活联系起来,从而从真正意义上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出的人文性、生活性,让语文学习同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不足之处:
最后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我也认识到学生的表现也不是一层不变的,中间有思维敏捷的,有后进的,在这个过程中我就感受我的设计还应更大地面对全体学生,怎样才能把这一环设计好,是我本节课留下的问题。
改进措施:
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是学生学好课文的前提,但我们还应面对全体学生,把每一个细节都要落实好,把具体的操作过程要把握好,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今后更要注重体现达到目标教学中过渡目标的设置,一环扣一环,一脉相承。
千人糕教学反思2
《千人糕》是一篇以对话的形式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只有我们共同努力、互相合作,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这是一篇很有教育意义的文章,不单单让学生领会到珍惜粮食、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同时也领会到要学会团结合作。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创设情境环节,我由美食引出话题,学生对此很感兴趣,个个都有发言的欲望,带着这种亲近的感觉和兴趣自然地走进对课文的学习,起到了成功过渡的作用。
2、根据学习提示自主朗读课文之后,我检查孩子的自读情况时,采用同桌之间互查,学生参与度高,教师省力。
本节课的不足:
1、学生在朗读课文方面涣散无力,没有把自己当成文中的孩子。
2、在处理课后习题中,说说米糕是经过哪些劳动才做成的?学生回答片面,语无伦次。
3、本课的多音字较多,学生没有很好的把握,导致在读文的过程中,字音误读。
改进措施:
1、时刻调整学生的听课状态,实施课堂口令。
2、提高自身授课激情,让学生听课不觉得乏累。
3、理清授课思路,让学生听得清晰明了,知道学生组织回答用语,使之连贯,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4、注重对多音字的识记认读,引导学生在读文的过程中,把音读正确、把句读连贯。
千人糕教学反思3
《千人糕》是部编版教材第四册第二组中的一篇看图学文,这篇故事共有十一个自然段,浅显易懂。课文通过爸爸地话,告诉我们一块普通的米糕被称为千人糕的原因,从而使我们懂得:任何一样东西都是成千上万人共同劳动的成果,我们只有共同努力,互相合作,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美好。课文的重点是认读生字、学会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一块普通的米糕被称为千人糕的原因。难点是任何一样东西都是成千上万人共同劳动的`成果,我们只有共同努力,互相合作,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美好。我讲的是本课第一课时。
一、我的教学流程
环节一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我指导课题中“糕”读音,了解形声字“糕”,引导学生联系自己日常生活经验理解“糕”,达到音、形、义的结合。读准课题的读音。学生看课题质疑,走进文本。
环节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我出示默读的具体要求,默读课文,生边读边想:一块普通的米糕被称为千人糕的原因,指名看插图交流。
经过皇甫主任对我课的点评和指导,我明白了有默读方法的具体指导很好,落实了本课课后习题的要求,但在低段教学的初读课文时最好采用自由出声朗读的形式,这样可以有效巩固生字的读音,默读可以放在第二课时文段理解中处理。另外,学生初读课文后在看插图交流“了解一块普通的米糕被称为千人糕的原因”时应给足学生交流的时间,尊重并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
环节三随文识字、读通课文。
活动一学习第一至五自然段。指名读一至五自然段,学生说出这部分内容所含生字,师出示标红,相机指导。
出示选一选,在具体语境中识字区分“买与卖”。出示园地课后习题两句话,根据语境体会相同词语的不同意思。
在识字教学环节,我重视多种形式识字和积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学生在识记生字时有的用猜谜法记生字,有的用儿歌法记生字,有的用分部件法记生字,有的用换偏旁的方法记生字,有的用熟字稍作变化记生字……
遗憾的是我在教学区分形近字“买与卖”时,对本课生字“买”进行了追本溯源,出示该汉字的甲骨文,但没有对“卖”进行同样形式的讲解,就出示生活中具体语境让学生进行选择,有重视语用的意识,但比较突兀,练习缺乏梯度。
活动二:老师范读第六至十一自然段。学生听读。集中识字,夹米糕游戏、小猴过河游戏等多种形式会读“糕、特、嘛、”等十六个生字。通过给生词组词,达到对文字的运用,正确认读十六个生字。多种识字形式,学生比较喜欢。
环节四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通过生观察识记、师范写、生练写、评价等方式,正确、规范、端正书写“能、桌、味、买”4个字。
在生字教学中,通过反思我明白最好随文识字的同时进行书写,这样可以保证生字音、形、义的完整性。
二、教学目标达到了吗?
这篇课文第一课时的学习目标是:
1.正确认识“糕、特、嘛、买”等16个字。正确、规范、端正书写“能、桌、味、买”4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结合插图,说出课文大意,初步了解一块普通的米糕被称为千人糕的原因。
皇甫主任评点我的课时提出,整体来说识字教学比较扎实有效,不足时学生朗读的时间少、互动交流的时间少,这点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着重调整改善。
三、怎样完善课堂?
基于皇甫主任的点拨,我意识到了小学语文是需要“读出来”,我需要把大量的时间交给学生,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流利地朗读课文”,才能通过不断的练习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我会多建立一些奖励机制,例如:给表现好的学生奖励红花,给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贴表扬贴纸等等,这样学生才会更加积极主动的听老师讲课,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千人糕》教学反思10篇(扩展4)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10篇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1
《千米的认识》是在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学习的。千米虽然在生活中学生们都见过,容易接受。但是,千米不能用教具表示长度,所以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是本课的难点。本课我带领全班同学经历实际测量操场一圈的过程,让他们感知、了解操场十圈、2300步、走20分钟是1千米。围绕教材训练重点,引导学生在经历中感知。同时,注重了单位换算,算理的理解,使学生在反复说算理的过程中进行巩固。锻炼学生回答问题的逻辑能力。
在课堂上,我首先让同学们回顾了以前所学的长度单位,进率关系,并让学生比划出这些单位所表示的实际长度。然后提出新问题,引入测量比较长的距离时,通常用千米作单位。接着,让学生感知千米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与现实生活联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然后,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在这里我让学生通过想象和实践两种方法,建立1千米的观念。分别是估计:“从学校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和实际测量操场一圈。从想象到实践,使学生逐步解决了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最后,让学生通过绕操场走5圈是1千米这个例子,自己发现米与千米之间的关系。真正将“变教为学”这个教学理念落实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紧接着,通过练习,巩固换算算理。
教学总结:
1、学生方面,参与面不是很广泛,个别生注意力不集中。老师应多关注,并帮助养成好习惯!
2、教师教学方面
(1)研读教材、教参不细致,例如:10x100=1000米,不能与1000米=1千米连写。
(2)课堂中生成的问题,如果不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可留做思考题。老师应灵活应变课堂上的各种问题,明确教学目标。
(3)在总结概念性的知识时,让学生了解一下书中是怎么说的,加深印象。并画下来,提醒学生注意,作为以后做题的参考。
(4)不要重复学生的话,不仅浪费时间,还会养成学生不注意听讲的习惯。
希望自己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快速成长!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2
《千米的认识》是在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学习的。千米虽然在生活中学生们都见过,容易接受。但是,千米不能用教具表示长度,所以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是本课的难点。本课我带领全班同学经历实际测量操场一圈的过程,让他们感知、了解操场十圈、2300步、走20分钟是1千米。围绕教材训练重点,引导学生在经历中感知。同时,注重了单位换算,算理的理解,使学生在反复说算理的过程中进行巩固。锻炼学生回答问题的逻辑能力。
在课堂上,我首先让同学们回顾了以前所学的长度单位,进率关系,并让学生比划出这些单位所表示的实际长度。然后提出新问题,引入测量比较长的距离时,通常用千米作单位。接着,让学生感知千米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与现实生活联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然后,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在这里我让学生通过想象和实践两种方法,建立1千米的观念。分别是估计:“从学校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和实际测量操场一圈。从想象到实践,使学生逐步解决了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最后,让学生通过绕操场走5圈是1千米这个例子,自己发现米与千米之间的关系。真正将“变教为学”这个教学理念落实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紧接着,通过练习,巩固换算算理。
教学总结:
1、学生方面,参与面不是很广泛,个别生注意力不集中。老师应多关注,并帮助养成好习惯!
2、教师教学方面
(1)研读教材、教参不细致,例如:10x100=1000米,不能与1000米=1千米连写。
(2)课堂中生成的问题,如果不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可留做思考题。老师应灵活应变课堂上的各种问题,明确教学目标。
(3)在总结概念性的知识时,让学生了解一下书中是怎么说的,加深印象。并画下来,提醒学生注意,作为以后做题的参考。
(4)不要重复学生的话,不仅浪费时间,还会养成学生不注意听讲的习惯。
希望自己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快速成长!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3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在学生的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建构效果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离学生“可视性”的体悟和感受经验比较远,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学习的难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日常生活中也有走路上学、逛超市、乘车旅游、参加运动会等生活经验,这就使得本节课很容易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教材通过情境图,将学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出千米,图中的道路指示牌,表明了主题。考虑到学生对学校附近比较熟悉,所以我让学生先猜一猜:哪个地方到学校大约是1千米?通过学生的猜测、比较,得到:“从学校到某某屯大约是1千米。”然后让学生闭眼想一想1千米有多长。通过猜一猜、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到1千米有多长。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大约相隔1千米?对于1千米和1米之间的进率,估计学生能说出来,就直接让学生说一说。然后通过讨论、汇报,使学生了解:测量路程,除了用尺子测量,还可以步测、看摩托车上的里程数等等。球场外一圈有约有100米,几圈才是1千米?体育馆的环形跑道长400米,跑几圈是1千米?你是怎么想的?通过实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然后是千米和米的相互转化,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使学生明白:计量路程等的长度需要用到更大的长度单位,从而比较自然地引入“千米”。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学生的参与是比较积极的,参与面也是比较广泛的。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也觉得比以往有趣多了。但是,由于学生多,担心学生安全,没有组织学生到校外走1千米的活动,感受1千米的距离。加上学校地势不开阔,只是组织学生到地形较为*坦的篮球场量出100米的距离(大约一圈多),让学生仔细观察一下。并让学生按一般的步行速度实际走一走,算出所需的时间大约是一分多钟。然后告诉学生10个这样的长度就是1千米,一般步行12-15分左右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并让学生想象一下10个100米有多远,学生对于千米的理解还是不够深刻。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4
本课学习是在认识公顷的基础上学习的又一个土地面积单位。课前我先让学生回忆几个常见的面积单位以及其含义,板书1*方厘米=1厘米×1厘米,1*方分米=1分米×1分米,1*方米=1米×1米,1公顷=100米×100米。随后,我再问学生:“有没有比公顷还大的面积单位?”学生通过预习知道“*方千米”,也知道1*方千米的正方形的边长是1000米,1*方千米=1000米×1000米。
当学生初步得出这样的结论后,我又继续引导学生进行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推导。*方千米与*方米、公顷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课堂中学生有点困惑,我提示学生:能不能利用上面算式1公顷=100米×100米,1*方千米=1000米×1000米进行变形?这时学生受启发,变形计算如下:1公顷=100米×100米,1*方千米=1000米×1000米=1000000*方米,又因为1公顷=10000*方米,那么1000000*方米=100公顷。所以又得出*方千米与公顷之间的结论:1*方千米=100公顷,花了很多时间让学生去经历推导的过程,体验面积单位之间的联系,再把他们的体验用语言描述出来。这节课上让学生感知的比较多,从看例题的图片,到自己说说对*方千米的认识,到揭示新知。但学生的生活经历还不够多,只会拿学校、操场比较。练习中,学生对是选择公顷还是*方千米拿不定主意。同时对于换算中,因为进率比较大,所以学生在具体的计算中问题也比较多。这节课上我还给学生复习了之前的面积单位,发现学生学习记忆时出现了混乱,在后来讲解、练习时我多次强调,效果稍微好一点。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5
学科:三年级数学 教师:王朝英
结合学生实际的生活,通过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大约相隔1千米,加深了学生对1千米长度概念的理解。
对于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估计学生能说出来,就直接让学生说一说。然后通过讨论、汇报,使学生了解到:测量路程,除了用尺子测量,还可以步测、看车上的路程表,等等。
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通过说一说、量一量、走一走等系列活动使学生建立起数感,感知、体验“千米”的含义,为以后进一步更深层次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0xx年9月14日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6
本课时是在学生学过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和比米小的单位,并且初步了解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千米。
教材先通过插图说明千米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然后通过学生已经掌握的长度单位米,推算出新的长度单位千米,帮助学生建立起千米的观念,并揭示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1千米=1000米,为了让学生掌握计量单位间的化聚,在例1、例2中都写出“想”的思路,使学生在计算时有所依据。例1是见解长度单位的化法,例2是把米聚成千米,并设计了针对例1、例2的强化练习(试一试)。
对于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时我十分注重学生已有的基础,强调新、旧知识的关系,从基本的长度单位米开始,在新旧知识的引申、发展处加以复习、强化、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促成新旧知识的转化,尽量使学生较快地建立起1千米的观念,使课堂教学过度自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当然,学生也并非是一张白纸,在*时生活中对千米已有所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充分发表他们的意见,发挥他们的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用他们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观念。
当然,单单靠这些要使学生很好地建立1千米的观念还是相当困难的。学生的想象力有限,如果单单让学生靠想象1千米,而去认识1千米的话是远远不够的。记得我第一次上这一课时时,就是让学生靠想象1千米去感知1千米,去认识1千米。结果学生对1千米观念的建立相当差。特别是联系生活实例时,学生就错误百出。使这节课的教学教学任务没有很好完成,教学的重点、难点没有克服。
在这次教学时,结合上一次教学中的不足,我对教学过程进行新的设计,主要围绕“怎样较好的使学生建立1千米的观念”思考。为了解决这一难点,在课前我在学校附近测量出1千米的长度,教学中,在学生想象1千米之后,带学生去实地目测一下1千米的长度,这样,学生想象的1千米和实际的1千米形成了一定的对比,学生对1千米的感知加深了,也初步建立起了1千米的观念。从之后的练习中,也明显地感觉到学生对1千米有了比较准确的认识。当然,用目测的方法来感知1千米的长度,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如果有时间让学生去走一走的话,学生对1千米的认识一定更加准确,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我让学生课后去走一走,真实地去感知1千米的长度,加强对1千米观念的建立。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学生的参与是比较积极的,参与面也是比较广泛的。与第一次教学相比,教学任务有了更好地完成,教学难点有了更好地克服。但是,整节课各部分的衔接及时间的掌控存在许多不足,在巩固练习时没能适当展开,没有把这节课的教学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7
《千米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千米这一度量单位,建立千米的概念,难点是将千米这一概念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形成正确的认知观。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课前我布置学生走一走:哪里到哪里大约是100米,走100米要多少时间,大约几步,和爸爸或妈妈一起测一测家到学校的路程有多长。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复习以前所学的长度单位,说说它们之间的进率,并让学生比划出这些单位所表示的实际长度。然后从测量铅笔的长度到测量教室的长度再到测量从杭州到上海的路程等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白:计量路程等的长度需要用到更大的长度单位,从而比较自然地引入“千米”。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因为*时学生不太关注两个地方之间的路程是多少。当然,学生也并非是一张白纸,他们在马路边、公路交叉口、高速公路等地见过“千米”(也叫“公里”),对千米已有所认识。所以,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以前看到过“千米”这个单位吗?在哪里看到过?你知道还有哪些地方要用到“千米”?然后让学生估计:“从学校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用他们自己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观念。
为了使学生能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在课前我选了几个学生比较熟悉的地方进行测量,记录下每个地方到学校的路程,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先让学生估计从学校出发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让学生通过多次的猜测、比较,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然后让学生闭眼想一想1千米有多长。因为课前布置同学们和爸爸妈妈一起测量出学校到家的路程,所以课堂上请几位同学说说家在哪里,再让其他小朋友猜猜他家离学校有多远。先猜一猜比1千米多还是少或差不多,再进一步猜出大约是多少米。再请已经测量好的这位小朋友当小老师进行评判,比一比谁猜得最准。小朋友对这样的活动很感兴趣。但是全班同学一起猜,被请到的同学人数有限,学生的参与面不够,无法满足大家,所以我再让小朋友分小小组活动,让每个小朋友有猜和被猜的机会。通过猜一猜、说一说、评一评、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到1千米有多长。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大约相隔1千米?对于1千米和1米之间的进率,估计学生能说出来,就直接让学生说一说。然后通过讨论、汇报,使学生了解:测量路程,除了用尺子测量,还可以步测、看摩托车上的里程数等等。再出示三个实例:小明走100米需要210步,那他需要走多少步大约是1千米?我们学校的跑道一圈有多长?(200米)几圈才是1千米?体育馆的环形跑道长400米,跑几圈是1千米?你是怎么想的?通过这三个实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然后是千米和米的简单化聚,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最后是课堂小结。
这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参与对1千米或几千米的体验和感悟,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并将生活经验转化为认知结构。课前布置学生走一走、量一量是非常重要的活动。如果没有这些活动,而只靠学生想象1千米有多长是无法建立1千米的观念的。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8
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基础。千米的长度观念比较难建立,除了选用教材中提供的资源,教师还应该自主开发一些学生身边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对于千米的感受,应将实际感受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结合起来。教学“千米”时,一定让学生们实地走一走,知道从哪里走到哪里(或往返几次)正好走了1千米,使他们初步形成千米的长度观念。学生形成了较清晰的长度单位的观念,对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就容易掌握。
为了能增强学生对1千米有多远的感受,将1千米与学生的经验建立起来,所以准备把这节的前20分钟放在操场上去上。但在这节课上的时候,却出现了意外,本来想让学生充分感受1千米有多长。可是,当我准备带着学生去操场的时候,才发现操场上已经站满了初一正在军训的学生。只好又调过头来,在教师进行教学,本以为学生对千米没有多少概念,可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却表现出了比学习毫米和分米更容易掌握的感觉。至于一小时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能行多少千米时,我先告诉他们这些常识,所以后面练习中出现的题目,学生很容易就知道多长路程选择什么样的交通工具以及大概多少时间。学生掌握的很好,我感觉很意外。
但教学中,学生最不容易理解的却是从哪到哪大概有1千米,别说学生不知道,作为老师也真的感受不出从学校门口到哪能大概是1千米,所以说,学生对1千米到底有多远,很难估测,再加上今天学生并没有真正地去感受这1千米有多长,只是凭空想象而已。
最后的习题中,我在网上摘下了别人的课外拓展题,我感觉非常好,学生对这样的题目也很喜欢。我另外布置了两项作业:一是放学时请家长带着孩子回家时,感受从学校门口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二是从家门口到学校门口大约有多少千米,使用什么交通工具,需要多长时间。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9
《认识千米》这一课的知识目标是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单位换算和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对学生而言并不困难,而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对于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时我着重于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强调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从基本的长度单位米开始,在新旧知识的引申、发展处加以复习强化,促成新旧知识的转化,尽量使学生较快地建立1千米的概念。
当然,光靠这些要使学生能很好的建立1千米的概念还是相当困难的。学生的想象能力有限,所以在课间我先带着学生观察操场,带着他们走一走、试一试,让他们数一数走一圈(200米)要多少步,估计花了多少时间。让他们对200米的长度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为学生认识1千米作一个铺垫。回到课堂汇报之后,让他们通过计算知道围着操场走5圈就是1千米。这样,学生想象的1千米和实际的1千米形成了一定的对比,学生对1千米的感知也加深了。在之后的练习中,也明显的感到学生对1千米有了比较准确的认识。
可见,学生知识的形成是来源于实际生活的,与自己的生活越接近学习起来就越轻松,也越感兴趣,让知识有根,知识的种子才能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10
千米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我想在“千米的认识”课上,如果单单以书为教材,灌疏给学生,强压学生牢记“1千米=1000米”,也许学生接受了,但是他们并没有具体感知。正如有的老师讲到的我们要避免总是化书为牢,化地为牢。这节课上,我并没有让学生机械地练习单位的换算,而是带领学生到100米的跑道上,让学生走一走,记录时间,记录步数,引导学生理解走10个100米就是1千米,在推算中对1千米有了认识,使抽象的概念变为具体。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数学的内在,增进了对数学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的信心。这节课学生也觉得比以往有趣多了。
课后,让学生去搜集资料,生活中我们在哪里还看到过千米这个单位。再让学生测一测,从学校出发,走到自己家里大约有几米。巩固知识,把数学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加深了对千米的认识,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个性。从而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是从生活中来而又要应用于实际生活。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魅力与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
《千人糕》教学反思10篇(扩展5)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10篇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1
二年级学生由于积累的生活经验较少,如果只是抽象地认识《克与千克》无疑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比较注重从以下组织教学活动:
1、 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激活原有生活经验、积累新的生活经验。
克与千克虽然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质量单位,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这只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生活现象,学生并不会认真地进行观察、比较和思考。因此,教学中我们可以将这种已有的生活经验进一步激活,变成我们的教学资源。比如,让学生去超市收集了一些物品的质量,还让学生实地去菜市场买500g菜,去水果市场买500g水果等,并逐步会计算价钱。这样将数学学习融入相关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算理的同时,实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也要回归生活实践中”的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也能够较为灵活地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2、 通过有效的体验活动,建立1克与1千克质量观念。
1克和1千克究竟是多重?这个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抽象的。因此,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我先让学生准备的1千克的盐(糖等其他1千克的物品均可)和1克的扣子(回形针、2分硬币等均可)。由于准备的实物比较多样,学生通过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帮助学生进行多方位的直观感受,积累了比较充分的生活经验。由于学生将亲手感受过的1克和1千克的物品的质量留给他们的直观印象作为一个标准,因此,学生在不同物品使用什么质量单位的问题上判断比较准确。
3、 教师应在在《克与千克》的学习中让感受数学语言的严谨性。
在教学填写单位名称的练习中,如“1包瓜子使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的问题时,教师注意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语言的严谨性,说明为什么一定要强调“合适”。因为1包瓜子的"质量其实也是可以用千克或者其他单位来表示的,但是因为1包瓜子的质量比较轻,所以用克作为单位来表示是更加合适的。
整体来说,学生学习的效果还不错。但是有部分学生在计算购买已知500g物品的单价数学问题仍然是有困难的。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2
在教学《克和千克》,我觉得教学中首要的难度来自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物体的关注,往往先关注物体的大小、长短甚至颜色等表面性的特征,而对于重量的本质性的关注则较少。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克”、“千克”这两个概念的建立非常具有挑战性。一是因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克”、“千克”的接触比较少,二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重量关注和经历轻重的体验比较少,三是“克”这个单位比较小,学生更是很少有对这个重量单位的感受与体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力求体现以下二个方面:1、在比较一定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对物体重量的关注;2、通过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初步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
因此,教学设计中我的.教学目标的定位为: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并沟通克与千克的联系,知道1000克=1千克,并知道它们的区别。2、在建立重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执教后,对本节课进行了反思。
反思之一——让学生充分地进行想像、推理、猜测、判断等心智的运动,挑战自己的思维。如上课开始的情境中,让学生举例说一说很重很重的物品,很轻很轻的物品,而这些物品到底重多少,你能说一说吗,不仅引发学生进一步对轻重的关注,更调动已有的有关重量单位的知识经验,尽管学生没有说出吨等知识,但为教师的下一步教学实施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当学生建立“1克”概念以后,要建立“1千克”的概念,十几克到几十克再几百克这个重量的序列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以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来加以建立。从教学实施中看,我出示了一组表示有重量序列的物品,让学生猜测,进行有依据的合理性的猜测。学生在初步关注到物体的重量有重有轻后,让学生大胆估计这些物品的重量这一环节中,尽管学生估出来的重量与实际不符合实际标准答案,但相差并不是很大,但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要使学生产生了想知道这一物品实际重量的强烈需要,从而带出物体重量单位的一个简单序列,而序列的意图在教学中主要就是让学生最初步但也是最真实地感受到物体的轻重,同时为建构“1千克”这一概念埋下伏笔。
反思之二——本节课,为了引起学生对重量的关注,所创设的情境比较开放,因此对组织实施的教师的要求较高,特别是课堂教学的艺术与调控要求高。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我叫一学生上台称物体的重量时,有的学生并没有仔细听,说我没有叫他上台,非常不高兴,这是我没有想到。课堂上,学生第一次看到天*称,感到非常新鲜,在称重量时,他只顾“研究”天*称,最后是在我的“千呼万唤”的引导下,将问题的焦点锁定在物体的轻重上。
反思之三——鼓励性的语言学生的学习提供情境场。教师的评价会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而激励会让学生更投入更有效地学习。课堂上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逐步接近标准答案,好胜心理的激发,提出有质量的问题,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学习情绪都离不开教师语言的激励。这节课中,教师对课堂上随时出现的学生的情况进行了积极的评价,这种动态地生成性的评价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积极的思维和积极的情感。如,当教师想让学生猜一大包味精重多少时,有学生情不自禁叫起说已经知道答案了,教师连忙接话,问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兴奋地说是上课前偷看的,教师灵机一动让他俩兴致勃勃地写到黑板上去,非常自然非常和谐地生成了下一环节的内容,学生也得到了鼓励。在教师的鼓励下,不时学生提出了有质量的问题,如学生问:为什么一包味精用克作单位,另一包用千克作单位呢
河南洛阳举行了全国第九届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我有幸参加了这次全国小学数学教师的盛大*,聆听了来自全国各省市选手的观摩课,每节课都表现出参赛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教学功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来之后我上了一节《克和千克》的汇报课,也算是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汇报给大家吧!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这节课主要是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传统教学中认识质量单位,重点一般都是放在单位的换算上,教学中往往采用讲授记忆的方法,学生只要记住几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并能正确地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这样的教学往往出现学生学完质量单位后,还会闹出这样的笑话:一个西瓜重3克,一个鸡蛋重50千克,老师的体重是60克……这反映了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的严重脱节。因此在教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时把教学重点放在在“1千克、1克有多重”的概念的确立上,既重视数学事实,又重视数学经验。在教学中,反复让学生掂一掂、估一估、称
一称、找一找生活中不同物体的质量,感受它们的质量,丰富学生的数学体验。因此,本节课我注重了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在经历体验、感悟中获得新知。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动手实践感受过的东西。克与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1千克和1克的轻重对于学生来讲必竟是生疏的,就连成年人对质量轻重的认识也不是很深。因此,建立1克、1千克概念时,我主要立足于让学生动手体验感受,让他们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全过程。
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我为每个学生都准备了一枚2分的硬币,让学生掂一掂一个2分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大约重1克的物品:一个大头钉、一粒花生米、两个回形针、4、5粒黄豆,通过让学生找一找、掂一掂的活动,加深了对1克的体验和感受。然后让学生介绍自己带来的以“克”作单位的物品,并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换着掂一掂,充分感知几十克、几百克,并初步感知1克和几十克和几百克的差异。
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把内容分层细化。先让学生估一估重1千克的一袋黄豆有多重,然后再用盘秤称出黄豆的重量,再依次让学生亲手掂一掂,互相说说1千克的感受。再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的活动,让学生一只手掂1千克重的物品,另一只手掂1克重的物品,感知1克的1千克的区别,并大胆猜想多少个1克就是千克?最后让学生利用盘秤验证出1千克就是1000克。在课堂最后一抓准的活动中,6个小组有一个小组准确的抓出了重1千克的水果,另外有两个小组抓出了重950克的水果,其余三个小组抓出了1100克重的水果,这个活动充分验证了学生在前面的动手体验中,已经准确的建立了克和千克的概念。
在这堂课中,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乐趣中升华了对克和千克的理解。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开心,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质量单位,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要与之打交道的,因此教学时我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无论是导入的设计,1克和1千克的认识,还是练习的设计、课后的调查,都是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使学生在主动探索求知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创新意识,锻炼动手操作,应用知识的能力。
1、教学时力求遵循知识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了知识的探究、实践的全过程,从而形成与发展,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乐趣,并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引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促进思维的发展。
2、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传统的教学中,知识形成的过程是由教师讲的。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与思维,学生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多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充分的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说一说、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中感受1克和1千克究竟有多重,从而形成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学会使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猜想、尝试和验证,在对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推理、论证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新知,从而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而在课堂中设计“开放型”的教学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全方位参与创造了条件;同时也能更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启迪思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
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孩子接受知识必须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必须经历的过程,而不能由老师来代替。本节课由于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实践,还算比较顺利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在头脑中已初步建立了质量单位的概念,同时他们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数学知识与生活问题的密切结合。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3
一、教材依据: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第86页、88、89页练习十八1—4题
二、设计思想:
《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1课时。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重要理念之一。本教材在编排上力求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体验基础上,从具体生活情境出发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因此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反过来,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了解生活中物品的质量,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与思考,我们发现这节课不但要把生活与数学紧密联系,更在尝试将生活与数学有效地联系,因此,我们在本节课里,致力于精心搭建一座生活与数学的有效桥梁:
1.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
2.通过精心设计的、有效指导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形成1克和1千克的表象,从而建立观念。
3.在形成表象的基础上,通过演示操作使学生比较具体地感知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4.运用形成的质量观念,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会认读秤上的质量,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3.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教学重点: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五、教学难点:
1.用科学的方法和策略估量物体的质量
2.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小组学习的实效
六、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袋装1千克洗衣粉、1台盘秤、两包500克的盐、
2、小组准备:一袋1千克的洗衣粉;1千克的鸡精、1千克的水果、一筒1千克的面、一包比1千克轻的绿豆、一包2千克的大米;二分的硬币、1克的药包、1克的茶包、10克的板兰根冲剂、100克的肥皂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和爸爸妈妈逛过超市吗?你们一般都买些什么?有没有买过水果的?说说你是怎样购买的?(选好后,拿到秤上秤再付钱)
通过秤称我们可以知道它有多重,那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呢?
同学们的知识可真丰富,小强和小丽也到超市里作了调查,他们找到了什么?
(一壶豆油,是用千克作单位;一包饼干是用克作单位的。)
看看数学小精灵想告诉我们什么?
(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
二、探究体验:
1.认识质量单位
对,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时我们所说的重量实际上指的是物品的质量,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还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克和千克这两个新朋友。
板书课题
2.认识感知1千克
(1)1千克有多重呢?1袋这样的洗衣粉就重1千克。
(2)掂一掂:你们想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吗?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轮流掂一掂,静静感受,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比一比哪一小组动作最轻,能做到吗?请小组长轻轻拿出洗衣粉,开始吧。
(3)找一找:
①大家把1千克的感觉记在心里了吗?数学小精灵看看大家是不是真的记住了。每一小组还有这几样物品:这样的一袋绿豆、这样的一袋大米、1包鸡精、这样的一袋水果或者是一筒面。四样物品中哪些约重1千克呢?
②看看数学小精灵有什么提示:1将四样物品分别与1千克的洗衣粉对比着掂一掂;2找出大约重1千克的物品后与小组的同学说一说;3完成后就把物品放在桌上,然后坐好。
③请每位小组汇报:你们认为哪些物品约重1千克?
④听了每一小组的汇报,发现大家一致认为这袋鸡精约重1千克,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包装袋上有质量标示)
老师还发现大部分小组认为这袋水果也约重1千克,它又没有质量标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我一手拎着1千克的盐,一手拎着这袋水果觉得差不多重)
你们掂得准不准我还是得验证一下。老师想请 盘秤 来帮忙。看这儿,这个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用千克作单位的)
当指针指向1就表示物品重?(重1千克)
那指针指向2就表示?(重2千克)
1、2小组都是西瓜,请你们拿上来验证一下。果然是大约1千克,你们估得真准。像这样大的"一个西瓜约重1千克。
3、4小组都是香瓜,请你们拿上来验证一下。是1千克,你们也估对了。像这样大的一个香瓜大约重1千克。
第5小组你们是什么水果?也拿上来验证一下。看,像这样的4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
第6小组呢?什么水果?拿上来验证一下。原来,这样的3个梨大约重1千克。
第7、8小组没有水果,但是他们有一筒面,他们认为是1千克,请来验证一下。果然,这样的一筒挂面也约重1千克。你们找得可真准。
刚才有的小组认为这袋大米也约重1千克?你们认为呢?那咱们也来验证一下。
(大米重2千克,比1千克重)
还有这袋绿豆,你们怎么没有选呢?
(感觉比1千克轻)
那咱们也来验证一下。果然比1千克轻。
哪些小组找对了?你们找得还真准,请小组长和保管员轻轻收回物品。
(4)说一说:
刚才大家找到了这么多约重1千克的物品,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也约重1千克呢?
3.认识感知1克
(1)刚才我们知道了1千克有多重,那1克有多重呢?
这样一枚2分的硬币约重1克。
(2)掂一掂:
1克放在手心是怎样的感觉呢?请保管员拿出盘子,将硬币发给组员,请大家掂一掂,静静感受,把1克的感觉记在心里,可以吗?开始吧。
(3)说一说:
有什么感觉?(非常轻)
与1千克比呢?(1克非常轻,1千克非常重,相差很远)
对,所以*时我们在称量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称量重的物品时一般用千克作单位。
(4)找一找:
虽然1克很轻,生活中也有一些约重1克的物品,盘子里就有一些,请同学们用刚才找1千克物品的方法比一比、掂一掂。
说说你找到了什么?(药包、茶包)
(5)感受10克、100克
盘子里还有一些用克作单位的物品,10克重的板蓝根冲剂,100克重的肥皂。分别掂一掂,感受一下。
感受完了保管员收盘子。
4.克与千克的关系
这里还有一袋盐,也是用克作单位的,请你读多少克?(500克)
一袋盐500克,两袋盐合起来多少克?(1000克)板书1000克
我们用秤来称称看。大家还记得这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吗?(千克作单位)
仔细观察指针,指针指到数字几?(数字1)那就是几千克?(就是1千克)板书1千克
同样的两袋盐,包装上用克作单位时是1000克,用千克作单位的秤称时是1千克,那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千克和1000克相等)
对,为了方便人们约定:满了1000克就用一个更大的单位千克来表示,1000克就是1千克。请大家跟我读:1千克=1000克
5.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①今天我们认识了两个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了称量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称量重的物品时用千克作单位;
②通过掂2分的硬币和洗衣粉感受了1克和1千克到底有多重;
③知道1千克=1000克
6.认识秤
生活中有些物品的包装上有质量标识,没有质量标示的物品怎样知道它有多重呢?(可以用秤来称量)
这位售货员阿姨正在用秤称苹果,这些苹果有多重?(1千克)
她用的秤你认识吗?(电子秤)
秤是一个大家族,这就是电子秤,家族中你还认识谁?在哪见过它?给大家介绍一下。
三、巩固拓展
1.的确秤是我们称量物品的好帮手,因此我们要会认秤上的数据。
(1)说说下面物品有多重: 书88页练习十八第1题
并说说你是怎么认读的(先看单位是克,再看指针指到多少就是多少克)
增加一个4千克 问:刚才都是多少克,这次怎么是多少千克呢?你是怎么知道的?(这个盘秤是用千克作单位的)
看来我们在认秤时不光要看清数还要看清单位。
(2)你知道他们的体重吗?书88页练习十八第2题
(3)填单位:书89页练习十八第4题
2.你知道吗?
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好,数学小精灵要送给大家一个有趣的小知识。
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约有2克重。2克重,相当于什么呀?(两枚2分的硬币)那得多轻呀。
世界上最大的鸟是鸵鸟,约重100千克。100千克相当什么呢?(100袋1千克的洗衣粉)它的一个蛋就约重1500克。1500克相当于什么呢?(三袋500克的盐)可真重呀。
3.课后调查:
克和千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很大的用处,老师给同学们留下了一个课后小调查。就在书88页练习十八第3题。
八、课后反思:
实施新课程以来,人们再次提出了“数学教学生活化”、“数学教学活动化”、“学校数学应向生活数学回归”等口号,生活、活动成为数学课程改革中的两个关键词。然而,如何把这两者落到实处,让学生学得有效,是我们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关注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1.通过亲切的谈话让学生重温最熟悉的生活情境,唤起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即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人教版教材每单元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单元主题图,它是对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整体的概括。之前,我们忽视了它的重要性,只是把图中物品包装上的质量标示作为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的引子,没有得到学生的共鸣。之后我们反思再挖掘,发现这幅图蕴含着两层意思:它不仅只是为了呈现出生活中所常用的两个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更是想联系生活实际揭示质量单位的产生,从而体现它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解读了教材后,我们重新设计:通过谈话导入,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介绍购买水果的过程,从而体会质量单位产生的必要性和其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帮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了解国际上通用的两个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这样导入,让学生倍感亲切,兴趣盎然;深刻的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把抽象的质量单位与具体的生活物品相联系,把不直观不具体的数学知识变成了看得见、摸得到的生活表象,让学生在掂一掂、比一比的动手操作活动中充分感受,是非常适合学生学习、思维特点的。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找一找、说一说等活动,了解1千克大约有多重,把抽象的1千克与生活中的具体物体联系,形成表象,从而初步建立1千克的观念。特别是“找一找”这个环节,不仅通过“对比着掂”让学生进一步感受1千克到底有多重,而且在各小组交流找到的1千克物品时,让学生资源共享,形成更丰富的表象,加强质量观念。
3.在学生把质量单位与生活表象建立了对应关系之后,并运用形成的质量观念,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知识对生活的指导意义,从而更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当看到物品的质量后,学生能用“相当于两枚2分的硬币”、“相当于100袋1千克的洗衣粉”这样的语言进行描述,说明已经把1克和1千克的感觉深深的记在了心里,说明学生在老师的精心指导活动是有效的,说明我们前面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的教学是成功的。学生已经能够用这种质量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了。其实,在本环节之前的巩固练习中,学生已经能用这些方法来选择物品合适的单位了。我想从实际生活到数学知识,再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这应该就是学习的真正意义吧!而我们正是在精心为学生搭起一座生活与数学的有效桥梁!
关注体验活动的有效性:
1.学习材料的选择提高活动的有效性。①本节起始课,除了在相应环节中出示了各种秤的图片外,并没有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称量活动,只把一个台秤请进了教室,且是用于对各小组同学找出的1千克物品的验证及对1千克=1000克的演示上。这样做更明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建立1千克和1克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而对物品的估量应该是在学生积累了大量的感知经验后完成的,因此并没有让秤出现满教室。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常规课堂。②对于学生小组活动的材料上,采用的是“供料学习”,并且在材料准备上精心设计:有的材料比1千克重,有的比1千克轻,有的和1千克一样重,目的是让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加深对1千克的印象;学习材料里有的在外包装上有质量标示,有的没有质量标示,使学生学会用看或者是掂等多种方法来找,体会到学习方法的多样化。
2.体验的方法指导提高活动的有效性。曾经“热闹”的课堂给我们留下了无数思考,反思过后我们高呼:“还数学课堂一丝宁静。” 不论是掂一掂,还是找一找,我们都非常注重对学生活动方法的指导,小组成员的合理分工、数学小精灵的“活动提示”、“静静感受”等的语言指导、对有序活动的针对性表扬……把这种体验的方法巧妙地、不动声色地渗透给学生,从而提高了学生活动的有效性。相信长此以往,学生活动的有效不再是一句空话。
我们都知道生活与数学有联系,在它们之间我们要架起一座“有效的”桥梁!
另外关于教材的活用说明:
我们在深入研读了教材后,在理解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的基础上,围绕教学目标,作了部分补充和调整。(1)关于练习十八第1题的调整:因为生活中用千克作质量单位的盘秤比较多,因此在原题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用千克作单位的盘秤,一方面更贴进生活,另一方面与前面用克作单位的秤对比,从而强调在读秤时不但要看清数还要看清单位。(2)关于1千克和1克教学顺序的调整:因为1克太轻,学生对1克的感受比较难,因此本节课我们将认识感受1千克放在了1克的前面,对感知1千克的方法指导为学生自主体会感知1克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4
"克与千克”是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内容。在学习时,学生由于没有基础,为了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接受,我精心设计了教学内容,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化静态为动态
克与千克”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质量概念,尽管学生在生活中有所接触,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没有实物的衬托是很难进行感知的。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我就通过生活中物品有长有短、有多有少;又请了一大一小两位同学,引出两位同学有轻重之分,从而引入质量。随后请同学们交流购物收集到的信息或者出示实物。并从中挑选了重约1克的硬币和重约1千克的水果,一手拿一物,对比感受1克与1千克物品,从而建立克很轻,千克较重的概念。紧接着运用积累的感受去找约1克、1千克的物品;最后再出示某些物品,让学生进行估计体验成功的喜悦。
2、乐中学,学中思。
让每一位学生带上一些小物品,例如:小豆子、小石头及一些零食等,这样就更加贴近了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用手掂量物体的质量、用心感悟,探究的兴趣油然而生,让人睹物思索,使学生一直处于亢奋之中。达到了以导激情,以情启思的目的。学生在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抓住每一次机会,通过学生的掂、猜、称、辩、思,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在活动中合作学习、团结互助的精神,尝试到了成功的乐趣。
3、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准确、朴实、有效”。
简单明了的由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教学,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真实有效的诱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在引入的生活情景中,主动的分析、推理、想象、整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合作互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了知识,逐步让自己获取克与千克的概念经验更加清晰。运用1克和1千克掂的感觉辨析物品,成功拓展到了比1千克轻或比其重的物品,估量、验证,水到渠成,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动手操作及小组合作等能力。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5
注重学生对概念的自主建构。让学生在充分地经历、体验、探索中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把“千克”与“克”这两个质量单位放在一起进行教学,并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认知和建构,形成清晰的概念。事实证明,学生只要对其中一个质量单位掌握了,那么另一个概念也就自然掌握了。
教学时,首先让学生掂一掂2分硬币的质量,初步感知1克是很轻的,几乎感觉不到。之后,我拿出电子称让每位学生上台来称一称课前让他们自己准备的一件物品。称完后让学生高举自己所称物品并当众读出自己该物品的质量,看似既浪费时间的一件事实际上意义重大。二年级孩子的生活经验有限,对质量单位及物品的轻重了解的实在是少之又少。经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之后,学生对很多事物的轻重有了大致的了解,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每当他们遇到同自己称的物品差不多的物品时候,他们的心中就有了一个参考量。在后面的练习中遇到判断到底用千克还是用克做单位时,孩子们都能准确地做出判断,可见当堂称一称并没有浪费时间,该有的体验式学习就必须要有,不能嫌麻烦。正所谓体验一次胜过讲解千百次!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6
在教学《克和千克》,我觉得教学中首要的难度来自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物体的关注,往往先关注物体的大小、长短甚至颜色等表面性的特征,而对于重量的本质性的关注则较少。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克”、“千克”这两个概念的建立非常具有挑战性。一是因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克”、“千克”的接触比较少,二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重量关注和经历轻重的体验比较少,三是“克”这个单位比较小,学生更是很少有对这个重量单位的感受与体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力求体现以下二个方面:
1、在比较一定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对物体重量的关注;
2、通过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初步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
因此,教学设计中我的教学目标的.定位为: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并沟通克与千克的联系,知道1000克=1千克,并知道它们的区别。
2、在建立重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执教后,对本节课进行了反思。
反思之一——让学生充分地进行想像、推理、猜测、判断等心智的运动,挑战自己的思维。如上课开始的情境中,让学生举例说一说很重很重的物品,很轻很轻的物品,而这些物品到底重多少,你能说一说吗,不仅引发学生进一步对轻重的关注,更调动已有的有关重量单位的知识经验,尽管学生没有说出吨等知识,但为教师的下一步教学实施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当学生建立“1克”概念以后,要建立“1千克”的概念,十几克到几十克再几百克这个重量的序列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以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来加以建立。从教学实施中看,我出示了一组表示有重量序列的物品,让学生猜测,进行有依据的合理性的猜测。学生在初步关注到物体的重量有重有轻后,让学生大胆估计这些物品的重量这一环节中,尽管学生估出来的重量与实际不符合实际标准答案,但相差并不是很大,但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要使学生产生了想知道这一物品实际重量的强烈需要,从而带出物体重量单位的一个简单序列,而序列的意图在教学中主要就是让学生最初步但也是最真实地感受到物体的轻重,同时为建构“1千克”这一概念埋下伏笔。
反思之二——本节课,为了引起学生对重量的关注,所创设的情境比较开放,因此对组织实施的教师的要求较高,特别是课堂教学的艺术与调控要求高。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我叫一学生上台称物体的重量时,有的学生并没有仔细听,说我没有叫他上台,非常不高兴,这是我没有想到。课堂上,学生第一次看到天*称,感到非常新鲜,在称重量时,他只顾“研究”天*称,最后是在我的“千呼万唤”的引导下,将问题的焦点锁定在物体的轻重上。
反思之三——鼓励性的语言学生的学习提供情境场。教师的评价会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而激励会让学生更投入更有效地学习。课堂上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逐步接近标准答案,好胜心理的激发,提出有质量的问题,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学习情绪都离不开教师语言的激励。这节课中,教师对课堂上随时出现的学生的情况进行了积极的评价,这种动态地生成性的评价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积极的思维和积极的情感。如,当教师想让学生猜一大包味精重多少时,有学生情不自禁叫起说已经知道答案了,教师连忙接话,问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兴奋地说是上课前偷看的,教师灵机一动让他俩兴致勃勃地写到黑板上去,非常自然非常和谐地生成了下一环节的内容,学生也得到了鼓励。在教师的鼓励下,不时学生提出了有质量的问题,如学生问:为什么一包味精用克作单位,另一包用千克作单位呢?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7
教学中首要的难度来自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物体的关注,往往先关注物体的大小、长短甚至颜色等表面性的特征,而对于重量的本质性的关注则较少,有的也相对较为间接。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克”、“千克”这两个概念的建立非常具有挑战性。
一是因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克”、“千克”的接触比较少,二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重量关注和经历轻重的体验比较少,三是“克”这个单位比较小,学生更是很少有对这个重量单位的感受与体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先让学生掂一掂2分硬币的质量,说说感受,初步感知1克是一个很轻的单位,人们是几乎感觉不到的。之后,我让学生找一找桌上约重1克的物品,交流估量的方法以培养他们的估计能力,再揭示学生找到的物品都约重1克,为丰富克的感知,让学生感知10克要几个硬币,20、50克呢?并让小组6、8个同学合起来掂掂,20克,50克、100克有多重?在此充分感知的情况下再让学生估量苹果与盐的重量,在估量过程中又注重估量方法的优化。可惜在估量确定出苹果重量之后,忘却了让学生感知200克的重量。在教学1千克的时候,我请学生猜一千克米和一千克废纸哪个重,哪个轻,由于两者体积相差比较大,学生很好的认识了千克,知道比较物品的轻重要看质量而不是体积。最后我请学生比较了1克与1千克的不同,他们明显感受到1克比1千克轻得多,这为他们今后在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理解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通过各种练习强化认识克与千克。
在教学完千克后,因为时间关系,遗憾地没让学生感受几十千克有多重。另一个值得反思之处就是在回归课本的整理知识的环节中,该思考适当的引导学生整理、回顾知识。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8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物体的关注,往往先关注物体的大小、长短、颜色等表面特征,而对于质量的关注则较少。由于孩子们在实际生活中对“克”、“千克”的接触比较少,在实际生活中对重量关注和经历轻重的体验比较少,而且“克”这个单位比较小,学生更是很少有对这个重量单位的感受与体验,因此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克”、“千克”这两个概念的建立非常具有挑战性。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这部分的教学我主要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初步认识“克与千克”。在教学中,我着重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展现本课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我拿着天*和盘秤走进教室,很成功的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利用生活中常出现在孩子们身边的秤拉近质量的学习与孩子们的距离。并借此机会简单给孩子们讲解了盘秤和天*的用法,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追问孩子们还见过什么样的秤?
二、突出体验学习的意义
“克与千克”的教学不能拘泥于普通的理论课堂,要让孩子们亲自体验才有助于孩子们对知识的掌握。我首先让孩子们用学具掂量了学具中“1克”的学具,体验1克之轻,再用盘秤称量了数学的重量,发现6本数学书的质量大约有1千克,让孩子们分组体验了1千克的有多重,让孩子们对1克与1千克有了初步的体验。
三、利用数学活动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
我安排了“拍卖会”的活动环节,当孩子们对1克与1千克有了初步的体验后,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各种水果:苹果、梨子、香蕉、油桃、番茄等。让孩子们以手称量猜测水果的重量,并将孩子们的回答板书在黑板边缘,再称量水果,将水果送给猜测质量最接近的孩子,孩子们十分活跃,课后我通过调查,发现有的`孩子虽然课上不知道水果的质量,但是通过活动,了解了哪种水果大约有多少克。活动环节的效果还是非常好的,为孩子们以后做估质量类的题目打下基础。
但是对于这类要求实践的课程来说,孩子们的充分体验是十分重要的。可是由于课堂的局限性、工具的局限性、材料的局限性,有的孩子们还是不能亲身参与到体验中来,于是我布置家庭作业让孩子们回家用家里的称量工具称一称家里物品的质量,增加生活体验。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9
在学校“求实杯”的比赛中,我执教了一节《克与千克》,听了
领导评课后,感觉到自己很茫然,对新教材的编排有些困惑,通过这一节课与参与新课程的教师共勉,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1、深深地感觉到教师不是铁路警察,不是只管这个阶段的知识教学,在质量的概念上,充分地反映了教师应该有更广博的知识结构,也许我们不需要全部都讲给学生听,但是我们只有掌握了充分深刻的知识,才能更好地为自己的教学服务。同时,我也感到,如果在课前能多查阅一些资料,自己就能避免一些教学错误的出现。
2、自己正在实践的是课改教材,这节课的备课过程让我感到教材给与我们教师实践的空间很广泛,然而我却感觉到自己越来越不会上课了。教研员老师特别强调,现在备课如何才是一节好课,最重要的一个标准是看对学生是否产生了实效。我觉得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对自己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得特别清楚,能不被学生的某些假象所迷惑。教材提供的教学素材,只有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备出来的才是一节好课。教师怎样才能了解自己的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我想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还是挺不容易的。
3、这节课的目的就是要给予学生有关“克和千克”的准确认识,可是在授课是我没有通过实际的工具测量给学生这个准确地认识,是非常错误的地方。今后再授课时,教师要准备一架天*、一台秤,通过教师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克和千克”。学生手里至少有一个弹簧秤,在测量一千克时,让学生通过测量“米、水、沙子”等密度不同的物体,让学生感觉到“物体的质量与物体的体积没有关系。然后可以再让学生顾及“一千克苹果大约有多少个时”准备大小不同的苹果,让学生对于“克与千克”和“物体的质量”有更全面地了解和认识。
4、对于这类需要学生进行学具操作的课程内容,教师*时一定要对学生操作学具时的基本要求贯彻始终,否则,学生在不该操作的时候玩学具,不仅学具不能帮学生学习的目的,反而成了学生学习的障碍。
5、教师的教学语言要规范,不能过于随便,尤其是在概念的建立和几何课程时,教师在备课时,我认为像自己这样的年轻教师一定要仔细考虑自己的每句话,给学生一个正确的概念和清楚的表达。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10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概念。但是教材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在备课时,我们教师要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找准“知识的最近生长区”,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学生交流*时购物中的一些发现,学生学会了认识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识是真实的,是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学生学数学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一、用活教材,诱发学习的动机
我在设计教学时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抛弃了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将教材知识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寓数学知识于学生课堂实践的活动中。例如:在教学内容引入时,我选择了“喝水”这个引子,学生不知道10千克的水有多少,表示愿意尝试,可当知道了讲台上放的一桶水就相当于10千克水时,才明白原来10千克这么多啊!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激发学生投入到对知识的追求和探索中去,这样学起来就很轻松了。
二、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我想这样可以活跃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改变一下单调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在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获取新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2分硬币、数学书、1千克重的食盐、书包等,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1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盘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拓宽学生体验的自由空间
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学生学习的潜能,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拓宽学生的体验空间。在本节课中,在学生称了2分硬币,又称了数学书、文具盒等不足1千克重的物品后,我又引导他们分小组称了称超过1千克重的物品。在交流知识的过程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同学们体会到:同是1千克重的物品,有的体积大,有的体积小,从而拓宽了学生体验的空间。
“克”“千克”的概念在学生头脑中的建立,学生经过眼晴观察、耳朵倾听、脑子思考、嘴巴表达、双手操作,心灵感悟,即用自己身体亲身经历体验后逐步形成的,它必将沉淀到学生的内心深处。
在本节课中,由于大量的活动,课堂秩序不够井然。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兴趣很高,常常在老师还没有说完活动规则时就急不可待地行动起来,影响了活动的效果。让学生理解1000克=1千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在训练中应该更扎实一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多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培养孩子细心倾听的良好习惯。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完善教学模式,将教学目标完成得更好。
《千人糕》教学反思10篇(扩展6)
——《千人糕》教案10篇
《千人糕》教案1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糕、特”等16个生字,会写“能、桌”等9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的”的读音。
2.默读课文,能借助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千人糕”是经过哪些劳动才做成的"。
3.能联系自己的生活,举例说说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教学重难点]
1.自主识字,初步掌握用默读的方式了解米糕制作的过程。
2.能联系生活实际,懂得劳动成果来之不易的道理。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出示图片:同学们,这是什么?(蛋糕)你们知道它是怎么制作而成的吗?(学生自由回答,师不予评价)
2.今天,我们的小作者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份糕点,看看和我们*常吃的糕点有什么不一样吧!(板书课题)
3.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
二、读文识字,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想一想文中讲了些什么。
2.标注自然段,画出课后生字,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3.出示生字词,指名读,开火车读。
(1)重点认读:“蔗、汁”为翘舌音,“菜、算”为*舌音;“嘛”读轻声;“应”读一声;“的确”的“的”是多音字,读“dí”。
(2)出示图片,帮助识记“甘蔗”和“甜菜”。
4.指名朗读各段,思考课前质疑的问题是否得到解答,学生交流,教师总结。
5.思考:这篇文章主要告诉了我们什么?(通过父子的3次对话,爸爸告诉孩子,千人糕是很多人共同劳动的成果。)
过渡:千人糕到底是怎样做成的呢?让我们一起去瞧瞧吧!
三、学习课文第1~5自然段
1.自由读第1~5自然段,想一想千人糕是什么样的。
2.分角色朗读这几段话。
3.思考下列问题,从文中找出答案。
(1)千人糕是什么样子的?
(2)出示:难道它的味道很特别吗?这就是*常吃过的米糕嘛!
指导朗读:第一句读出好奇、疑惑的语气,第二句读出肯定的语气。
(3)千人糕是怎么做成的呢?(需要很多很多人共同劳动才能做成的糕,互相讨论)
四、书写指导
1.学习“能、桌、味、买”四个生字。
能:左下部的“月”字撇画要改为竖画,右边两个“匕”字分写上下格,下“匕”略大。
味:右边“未”字,上横短,下横长,注意与“末”字区别。
买:起笔横勾居上居中,末笔要写成长点,而不是捺画。
2.学生练习书写,师生共同评价。
3.练习组词说句子。
4.查字典填空。
“能”字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再查音节;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首,再查画。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积累近义词。
好奇特别急忙
2.上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千人糕,但是千人糕是怎么做成的,我们还没有找到答案,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研读第6~11自然段
1.指名读第6~9自然段。
(1)出示问题:千人糕是怎样做成的?
(2)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出示课本句子及千人糕制作流程图:千人糕是把大米磨成粉做的,还加了糖。
(3)从千人糕的制作过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讨论)
(没有工人叔叔和农民叔叔以及其他人的合作,没有他们的辛勤劳动,我们是很难吃上这香甜的“千人糕”的。)
2.读第10~11自然段。
出示句子:一块**常常的糕,经过很多很多人的劳动,才能摆在我们面前。
(1)比较词语:*常——**常常(“**常常”比“*常”程度上要深些,在上面的句子中强调了米糕的普通)
(2)指名说这句话的意思。(一块普通的糕,都要经过很多很多人的劳动,那么,一个不*凡的东西不更是如此吗?看来,世界上任何一样东西都要许多人共同劳动,才能创造出来。)
(3)练习说话。以生活中的任何一样东西(衣服、文具等)为例,学习课文的表达方式,说说这东西也是由很多很多人共同劳动创造出来的。
(4)小结: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我们需要的东西五花八门,而这一切需要许许多多的人共同努力,互相协作,才能创造出来。
3.齐读课文,思考: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珍惜劳动成果)
三、指导书写
1.学习“具、甘、甜、菜、劳”5个生字。
2.学生互相交流写字方法。学生提出难写的字,教师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
具:框内三短横等长,注意不要漏写。
甘、甜:带有相同的偏旁“甘”,都表示甜的意思。
菜:上“艹”下“木”,中间是“爫”。
3.学生写字,教师巡视指导,注意提示执笔和写字姿势。
4.评议学生写的字,学生积累本课喜欢的词语。
[教学板书]
6千人糕
[教学反思]
《千人糕》一文的中心是赞美合作精神,让学生懂得任何一样东西都是很多很多人共同劳动的结果。怎样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呢?我首先从导入上设悬,让学生带着思考步入对课文的认识,基于这一点,学生能较快找出文章的中心,从而实现对文章的突破。在细节的处理上,我注重口语表达训练,因为口语表达训练是语文能力的外延,在读中加以认识,在认识中加以理解,在理解后方有感悟。
《千人糕》教案2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糕、特”等16个生字,会写“能、桌”等9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的”的读音。
2.默读课文,能借助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千人糕”是经过哪些劳动才做成的。
3.能联系自己的生活,举例说说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教学重难点]
1.自主识字,初步掌握用默读的方式了解米糕制作的过程。
2.能联系生活实际,懂得劳动成果来之不易的道理。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出示图片:同学们,这是什么?(蛋糕)你们知道它是怎么制作而成的吗?(学生自由回答,师不予评价)
2.今天,我们的小作者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份糕点,看看和我们*常吃的糕点有什么不一样吧!(板书课题)
3.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
二、读文识字,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想一想文中讲了些什么。
2.标注自然段,画出课后生字,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3.出示生字词,指名读,开火车读。
(1)重点认读:“蔗、汁”为翘舌音,“菜、算”为*舌音;“嘛”读轻声;“应”读一声;“的确”的“的”是多音字,读“dí”。
(2)出示图片,帮助识记“甘蔗”和“甜菜”。
4.指名朗读各段,思考课前质疑的问题是否得到解答,学生交流,教师总结。
5.思考:这篇文章主要告诉了我们什么?(通过父子的3次对话,爸爸告诉孩子,千人糕是很多人共同劳动的成果。)
过渡:千人糕到底是怎样做成的呢?让我们一起去瞧瞧吧!
三、学习课文第1~5自然段
1.自由读第1~5自然段,想一想千人糕是什么样的。
2.分角色朗读这几段话。
3.思考下列问题,从文中找出答案。
(1)千人糕是什么样子的?
(2)出示:难道它的味道很特别吗?这就是*常吃过的米糕嘛!
指导朗读:第一句读出好奇、疑惑的语气,第二句读出肯定的语气。
(3)千人糕是怎么做成的呢?(需要很多很多人共同劳动才能做成的糕,互相讨论)
四、书写指导
1.学习“能、桌、味、买”四个生字。
能:左下部的“月”字撇画要改为竖画,右边两个“匕”字分写上下格,下“匕”略大。
味:右边“未”字,上横短,下横长,注意与“末”字区别。
买:起笔横勾居上居中,末笔要写成长点,而不是捺画。
2.学生练习书写,师生共同评价。
3.练习组词说句子。
4.查字典填空。
“能”字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再查音节;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首,再查画。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积累近义词。
好奇特别急忙
2.上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千人糕,但是千人糕是怎么做成的,我们还没有找到答案,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研读第6~11自然段
1.指名读第6~9自然段。
(1)出示问题:千人糕是怎样做成的?
(2)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出示课本句子及千人糕制作流程图:千人糕是把大米磨成粉做的,还加了糖。
(3)从千人糕的制作过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讨论)
(没有工人叔叔和农民叔叔以及其他人的合作,没有他们的辛勤劳动,我们是很难吃上这香甜的“千人糕”的。)
2.读第10~11自然段。
出示句子:一块**常常的糕,经过很多很多人的劳动,才能摆在我们面前。
(1)比较词语:*常——**常常(“**常常”比“*常”程度上要深些,在上面的句子中强调了米糕的普通)
(2)指名说这句话的意思。(一块普通的糕,都要经过很多很多人的劳动,那么,一个不*凡的东西不更是如此吗?看来,世界上任何一样东西都要许多人共同劳动,才能创造出来。)
(3)练习说话。以生活中的任何一样东西(衣服、文具等)为例,学习课文的表达方式,说说这东西也是由很多很多人共同劳动创造出来的。
(4)小结: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我们需要的东西五花八门,而这一切需要许许多多的人共同努力,互相协作,才能创造出来。
3.齐读课文,思考: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珍惜劳动成果)
三、指导书写
1.学习“具、甘、甜、菜、劳”5个生字。
2.学生互相交流写字方法。学生提出难写的字,教师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
具:框内三短横等长,注意不要漏写。
甘、甜:带有相同的偏旁“甘”,都表示甜的意思。
菜:上“艹”下“木”,中间是“爫”。
3.学生写字,教师巡视指导,注意提示执笔和写字姿势。
4.评议学生写的字,学生积累本课喜欢的词语。
[教学板书]
6千人糕
[教学反思]
《千人糕》一文的中心是赞美合作精神,让学生懂得任何一样东西都是很多很多人共同劳动的结果。怎样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呢?我首先从导入上设悬,让学生带着思考步入对课文的认识,基于这一点,学生能较快找出文章的中心,从而实现对文章的突破。在细节的处理上,我注重口语表达训练,因为口语表达训练是语文能力的外延,在读中加以认识,在认识中加以理解,在理解后方有感悟。
《千人糕》教案3
一、课文简析。
本文是一篇哲理小故事,通过爸爸给孩子讲述"千人糕",让孩子明白了"一块**常常的糕,经过很多很多人的劳动,才能摆在我们面前"的道理。通过简单的对话向我们揭示了劳动成果来之不易的主题,教导孩子们应该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懂得感恩。
二、生字及笔画(要求会书写、组词、注音,知道笔顺、偏旁)。
三、二类字组词(要求认识、会注音)。
四、词语解释。
好奇:对自己不熟悉不了解的事物觉得新奇而感兴趣。特别:格外、十分。难道:表示揣测的语气。味道:舌头尝东西所得到的感觉。甘蔗: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温带和热带农作物,是制造蔗糖的"原料。甜菜:二年生草本植物,甜菜属二年生草本植物,根圆锥至纺锤状,多汁。是甘蔗以外的一个主要糖来源。包装:是指为在流通过程中保护产品,方便储运,促进销售,按一定的技术方法所用的容器、材料和辅助物等的总体名称。销售:指以出售、租赁或其他任何方式向第三方提*品或服务的行为。的确:真实,确实,实在,果然,果真。
五、近义词。
味道——滋味、*时——*常、特别——十分、好奇——新奇、
**常常——普普通通、的确——确实
六、反义词。
**常常——超乎寻常、特别——一般、好奇——冷淡、的确——也许
七、多音字
1.的:
de(好的)。
dí(的确)。
dì(目的)。
dī(的士)。
2.应:
yìng(应答)、(应付)。
yīng(应当)、(应该)。
3.好:
hǎo(好人)、(好事)。
hào(好奇)、(好色)。
八、段落大意。
第1自然段,爸爸告诉孩子今天要吃千人糕。第2自然段,孩子好奇什么是千人糕?第3自然段,爸爸告诉孩子千人糕要很多人才能做成。第4自然段,孩子猜想千人糕一定很大。第5自然段,孩子看到的千人糕和*常的米糕是一样。第6自然段,爸爸问孩子“千人糕怎么做成的?”引出下文。第7~9自然段,通过讲述千人糕的三道工序,进一步说明了千人糕的来之不易。第10~11自然段,孩子明白了“千人糕”名字的来历。九、练习
给下列词语注音:学习、桌子、难道、味道、就是、加工、种子、农具、甜菜、劳动经过选词填空。(填序号)①勤劳②疲劳
⑴.每天早晨,______的村民都在地里干活。⑵.他一天一夜没有休息,看上去很______。
①*常②经常
⑴.这就是我们______吃的米糕。⑵.雷锋叔叔______到学校里给二年级的同学讲故事。
3.、默读课文。借助插图,说说米糕是经过哪些劳动才做成的。
要经过种植水稻、收割水稻、把大米磨成粉、种植甘蔗、加工制作糖等劳动做成的。
4.我们穿的衣服、用的文具等,都经过了很多人的劳动,举个例子说一说。
我们穿的衣服,需要农民伯伯种植棉花,工人采摘棉花,纺织工人再纺织成线,用线织成布匹,再裁剪缝制成衣服。
《千人糕》教案4
一、课文简析。
本文是一篇哲理小故事,通过爸爸给孩子讲述"千人糕",让孩子明白了"一块**常常的糕,经过很多很多人的劳动,才能摆在我们面前"的道理。通过简单的对话向我们揭示了劳动成果来之不易的主题,教导孩子们应该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懂得感恩。
二、生字及笔画(要求会书写、组词、注音,知道笔顺、偏旁)。
三、二类字组词(要求认识、会注音)。
四、词语解释。
好奇:对自己不熟悉不了解的事物觉得新奇而感兴趣。特别:格外、十分。难道:表示揣测的语气。味道:舌头尝东西所得到的感觉。甘蔗: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温带和热带农作物,是制造蔗糖的原料。甜菜:二年生草本植物,甜菜属二年生草本植物,根圆锥至纺锤状,多汁。是甘蔗以外的一个主要糖来源。包装:是指为在流通过程中保护产品,方便储运,促进销售,按一定的技术方法所用的容器、材料和辅助物等的总体名称。销售:指以出售、租赁或其他任何方式向第三方提*品或服务的行为。的确:真实,确实,实在,果然,果真。
五、近义词。
味道——滋味、*时——*常、特别——十分、好奇——新奇、
**常常——普普通通、的确——确实
六、反义词。
**常常——超乎寻常、特别——一般、好奇——冷淡、的确——也许
七、多音字
1.的:
de(好的)。
dí(的确)。
dì(目的)。
dī(的士)。
2.应:
yìng(应答)、(应付)。
yīng(应当)、(应该)。
3.好:
hǎo(好人)、(好事)。
hào(好奇)、(好色)。
八、段落大意。
第1自然段,爸爸告诉孩子今天要吃千人糕。第2自然段,孩子好奇什么是千人糕?第3自然段,爸爸告诉孩子千人糕要很多人才能做成。第4自然段,孩子猜想千人糕一定很大。第5自然段,孩子看到的千人糕和*常的米糕是一样。第6自然段,爸爸问孩子“千人糕怎么做成的?”引出下文。第7~9自然段,通过讲述千人糕的三道工序,进一步说明了千人糕的来之不易。第10~11自然段,孩子明白了“千人糕”名字的来历。九、练习
给下列词语注音:学习、桌子、难道、味道、就是、加工、种子、农具、甜菜、劳动经过选词填空。(填序号)①勤劳②疲劳
⑴.每天早晨,______的村民都在地里干活。⑵.他一天一夜没有休息,看上去很______。
①*常②经常
⑴.这就是我们______吃的米糕。⑵.雷锋叔叔______到学校里给二年级的同学讲故事。
3.、默读课文。借助插图,说说米糕是经过哪些劳动才做成的。
要经过种植水稻、收割水稻、把大米磨成粉、种植甘蔗、加工制作糖等劳动做成的。
4.我们穿的衣服、用的文具等,都经过了很多人的劳动,举个例子说一说。
我们穿的衣服,需要农民伯伯种植棉花,工人采摘棉花,纺织工人再纺织成线,用线织成布匹,再裁剪缝制成衣服。
《千人糕》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自主识记,交流方法,游戏巩固并正确读写生字。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自读自悟,合作学习,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任何一样东西都是成千上万人共同劳动的成果,我们只有共同努力,互相合作,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美好。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揭示的道理。
第一课时
(一)投影画面,揭示课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美食——千人糕。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质疑:
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为什么叫做“千人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提出要求:
画出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读通课文,读准字音,不多字,不少字,不重复;标出自然段序号。
2、我会读生字。(多媒体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nénɡ wèi mǎi jù ɡān zhī tián cài láo
能味买具甘汁甜菜劳
(1)读第一行生字:同桌互读。同桌读有困难的地方帮助他纠正,读得好的地方表扬他并向他学习。师生共同订正:
“甜”三拼音节,“菜”是*舌音,“汁”是翘舌音,“甘”是前鼻音,“能”为后鼻音。
代表读,开火车读,齐读。
出示:
ɡāo tè mɑ zhè áo suàn xiāo shòu dí què yīnɡ
糕特嘛蔗熬算销售的确应
(2)指名读第二行生字,纠正以下几个生字的读音。
“算”是*舌音,“蔗、售”是翘舌音。
“应”:整体认读音节,后鼻音。
(3)检查评价。谁能大胆、响亮地读给大家听?指生读。
大家觉得他读得怎样?评价后再读。
3、再读课文,初知内容。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了解课义内容,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什么?
(2)自由读文,小组交流。
(3)汇报交流,师总结。
课文写了听爸爸讲千人糕的复杂制作过程。
(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能味买具甘汁甜菜劳
读一读生字,并扩词。
2、这些生字,你们是怎么记住的?
鼓励学生多种方法识字:
加一加:“口+未”就是“味”,“舌+甘”就是“甜”,“艹+菜”是“菜”。
减一减:“实”减掉宝盖头上的的两个点,就是“买”。“熊”减掉“灬”就是“能”。“真”减掉“十”就是“具”。
换一换:“叶”去掉“口”,换成“氵”,就是“汁”。
猜谜语:“草桥飞云动”,是“劳”;“要知甜不甜,快去用舌舔一舔。”是“甘”。
3、自由组合学习生字,观察一下上面的生字,想一想怎样才能把他们写正确、美观?
4、让学生相互交流分析生字字形,生自由说,师适当补充。
出示生字的田字格课件:能味买具甘汁甜菜劳。
“能”;右边的两个“匕”,是先写撇,再写竖弯钩。
“具”上面不是“且”,要多一横。
“劳”注意不要漏掉中间的“冖”。
另外,“汁”左右结构,左窄右宽。“菜”上下结构,上窄下宽。“甘”是独体字,横基本压住横中线上。
5、当小老师教,说说生字的笔顺,教师范写。
6、学生书写生字。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7、交流反馈,展出写得好的学生作业。说说好在哪里。
8、游戏巩固识字。
(1)“找朋友”。出示形旁和声旁,学生根据形旁和声旁组成生字。
(2)“我指你认”。一个学生指生字,一个学生在文中找含生字的词或句子。
(四)课堂回顾,教师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千人糕的复杂制作过程,还认识了许多生字朋友,收获可真不小。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学习课文讲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质疑导入。
1.检查认读生字词。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了千人糕的制作是很复杂的,到底有多复杂呢?下面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
(二)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1、精读课文第1—5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比较句子,指导朗读。
A出示:难道它的味道很特别吗?
B讨论:这句话是什么句式?谁能把这句话换个说法?
(这句话是反问句。它可以改说成:它的味道并不特别。)
C指导读句子。
读出反问的语气。
D指名试读,齐读。
2、精读第6—9自然段。
(1)指名读6—9自然段。
这几个自然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千人糕是怎么做成的。)
自由读6—9自然段。回答下列提问:
A种大米需要哪些东西?
(板书:种子、农具、肥料、水……)
B糖是怎么来的?
(从甘蔗、甜菜中熬出来。)
C熬糖需要什么工具?
(工具、火)
D米糕做好后,怎么卖出去?
(包装、送货、销售)
E指导朗读、
提醒学生要用谈心的语气读,速度要不快不慢,最后一句话要读出感叹的语调,“还”要重读。
齐读第6—9自然段。
3、精读第10、11自然段。
(1)默读第10自然段。
(2)出示句子:
一块**常常的糕,经过很多很多人的劳动,才能摆在我们面前。
A比较词语:*常**常常
(普普通通比普通上要深些,在上面的句子中强调了米糕的*常)
B指名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一块普通的糕,都要经过成许多的劳动,那么,一个不*凡的东西不更是如此吗?看来,世界上任何一样东西都要许多人共同劳动,才能创造出来。)
C练习说话。
以你生活中的任何一样东西为例,学习课文的表达方式,说说这东西也是成许多人共同劳动出来的。
(一张普普通通的白纸,经过很多很多人的劳动,才能摆在我们面前。)
(三)小结全文。
1、齐读课文。
2、指名说说学习过这篇课文后,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任何一样东西都是成千上万人共同劳动的成果,我们只有共同努力,互相合作,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美好。)
板书设计
6千人糕
米粉 米 稻子 农民
糖 甘蔗 甜菜 农民
熬糖 锅 煤 工人
米糕 包装 送货 销售 商人
只有共同努力,互相协作,才能使社会更美好!
《千人糕》教案6
教案目标:
1、根据画面大胆想象内容
2、理解内容,东东任何物品都是集体劳动的结晶,激发幼儿的合作意识。
教案准备:
幼儿用书、磁带或CD。
教案过程:
1、生活经验回顾,激发阅读兴趣。
过生日的时候,小朋友都会做什么?吃什么?
小朋友听说过千人糕吗?吃过吗?你们猜猜千人糕是什么样子的?
2、幼儿阅读
有一个小朋友在生日那天得到了一个千人糕,你们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小朋友们,你们看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可以和旁边的小朋友讲一讲。
3、分片断阅读,理解内容。
里有谁?妈妈说了什么?小朋友们是怎么想的?你们是怎么想的?
小朋友为什么会觉得奇怪?你知道蛋糕是用什么做的吗?
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蛋糕又叫千人糕了吗?
4、幼儿倾听并学习讲述。
教师讲述,图中小朋友想象的千人糕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在讲述的时候也要把小朋友想象的内容讲进去。
幼儿边阅读边讲述。
的名字叫什么?为什么把一个小小的蛋糕叫千人糕。
《千人糕》教案7
学习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要认识的生字。
2、能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重点)。背诵我喜欢的部分。
3、懂得任何一样东西都是成千上万人共同劳动的成果。
学习过程
独学:
1、我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一遍。
2、我会拼读下列生字,并会标上声调,还知道音序:
fen tang zhe zhi ao suan xiao di que ying
粉糖蔗汁熬算销的确应
3、我能按正确笔顺写好以上生字,还会说结构、部首、词语和句子。
4、第二次读课文::想一想“千人糕”的含义是什么?
5、说说千人糕是普通的米糕吗?是经过哪些劳动才摆在我们面前?
6、画出爸爸的语言中描写米糕怎样做成的句子。
7、读了本文,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8、我们穿的衣服、用的文具等等,都经过了很多人的劳动,谁能举个例子都经过哪些劳动?
对学:把自己不会的题互相说一说,都会了才可以去帮扶。
群学:各自说自己不会的题
展示:所有的学习内容学习小贴士:要认真读哟!声调一定要标正确哟!要认真写,争取一个字比一个字写得漂亮哟!认真找哟!认真倾听、大胆说!人人参与,注意站姿,注意不要打扰别人哟!
定时定量规范化训练:
一、在加点字正确的读音下画横线。
蛋糕(gāo gǎo)甘蔗(zè zhè)
应该(yīng yìng)的确(de dí)
磨米(mó mò)熬过(āo áo)
二、选字填空。
【味未】甜( ) ( )来
【甘干】( )净( )蔗
【菜采】蔬( )( )摘
【劳老】( )人( )动
三、在不同类的词语下画横线。
1.大米小麦高粱肥料
2.甘蔗汁甜菜汁墨汁西瓜汁
3.工具农具文具用具
四、读拼音,写词语。
cái néng wèi dào nóng jù shū zhuō
gān tián láo dòng mǎi cài yīng gāi
五、五、给下面句子加上合适的标点。
1.农民种稻子需要种子农具肥料水
2.米糕做好了还得要人包装送货销售这些又需要很多人的劳动
本次定时定量完成后,先自己一个字一个字地检查两遍。再互查两遍,最后改正。拿不准的问老师。
《千人糕》教案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懂得任何一样东西都是成千上万人共同劳动的成果,我们只有共同努力,互相合作,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美好。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
难点:
理解课文所揭示的道理。
教学具准备:
字卡,小黑板
主要板书计划:
10千人糕
米粉米稻子农民
米糕锅、煤.工人
布农民、工人
只有共同努力,互相协作,才能使社会更美好!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抄写字词、扩词、填空、照样子写词语。
课外:读背课文。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10千人糕
2、质疑
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
1、范读课文
读后讨论:千人糕就是什么糕?(重阳糕)为什么称重阳糕为千人糕?
2、自由练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
3、试读课文
(1)试读第一自然段。
A出示生字卡片:重、米、普、吗
指名认读,注意:“重”是后鼻音,“吗”是轻声。
B出示句子:这不就是普通的糕吗?
领读句子,指名读句子。
C指名试读课文。
读后师生共同评议。
(2)试读第二自然段。
A出示生字卡片:碾、磨
指名认读生字,注意:“碾”是鼻音。
B指名试读课文。
师生共同评议。
(3)试读第三自然段。
A抽读生字卡片:接、需、厂、纺、纱、制、加、锅。
提醒学生读准下列字音:厂、纱、制。
B出示句子:
一说起布,就会想到种棉花的,摘棉花的,纺纱的,织布的,还有制造纺织机的……
这句话读时要注意停顿。
C指名试读课文。
(4)试读第四自然段。
A提醒读准边音“劳”。
B指名读课文。
要求注意句子中间的停顿。
4、再读课文,了解大致内容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2)读后讨论。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
2、给下列生字加上音节。
锅重吗
制劳碾
二、精读课文
1、精读课文第1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师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和有关知识。
(3)比较句子,指导朗读。
A出示:这不就是普通的糕吗?怎么说是千人糕呢?
B讨论:这两句话是什么句式?两句话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谁能把第一句话换个说法?
(两句话后面都是问好,但第一句话并不表示疑问,它可以改说成:这是普通的糕。第二句话表示的是疑问。)
C指导读句子。
第一句要用肯定的语气读,第二句要读出疑问的语气。
D指名试读,齐读。
2、精读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2、3两个自然段。
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2)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A妈妈一共说了几句话?
B指名读妈妈说的第二句话,妈妈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C指导读妈妈说的第一句话。
“怎么不是?”什么意思?我们应该怎样读?(用肯定的语气)
教师范读,指名读。
D指名读妈妈说的第三句话。
指名读句子,这句话后面用的是什么标点符号?我们应该怎样读?
(这句话后面是感叹号,要读出感叹的语气)
e 小结第2自然段。
这段话告诉我们,做糕需要米粉,米粉来得不容易。
(3)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A我们蒸糕需要哪些东西?
(板书:锅、煤、布)
B锅、煤、布是怎么来的?
C除了课文中提到的人外,还有哪些人的劳动?
D指导朗读.
提醒学生要用谈心的语气读,速度要不快不慢,最后一句话要读出感叹的语调,“还”要重读。
齐读第三自然段。
E 小结第三自然段。
3、精读第四自然段。
(1)默读第四自然段。
(2)出示句子:
哪怕是一块普普通通的米糕,也是成千上万人劳动的成果呀!
A比较词语:普通普普通通
(普普通通比普通程度上要深些,在上面的句子中强调了米糕的普通)
B指名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一块普通的糕,都要经过成千上万人的劳动,那么,一个不*凡的东西不更是如此吗?看来,世界上任何一样东西都要许多人共同劳动,才能创造出来。)
C练习说话。
以你生活中的任何一样东西为例,学习课文的表达方式,说说这东西也是成千上万人共同劳动出来的。
D 小结: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我们需要的东西五花八门,而这一切需要许许多多的人共同努力,互相协作,才能得到。
三、总结课文
1、齐读课文。
2、指名说说学习过这篇课文后,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四、课堂练习
1、口头扩词
劳:()()()()()
普:()()()()()
接:()()()()()
制:()()()()()
2、填空。
(1)“这不就是普通的糕吗?”这句话的意思是
。因为,所以说是千人糕。
(3)读了这篇课文,我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
。
五、作业
练习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指名朗读课文。
2、同桌练习背诵课文。
二、教学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引导自学生字字形。
要求:找出形近字。
找出难写难记的字。
2、检查自学情况。
(1)哪些字与我们学过的字有点像?
重童米木吗妈广厂加功
(2)指名说哪些字笔顺难把握。
制重普
3、指导书写。
制:左宽右窄。
接、吗:左窄右宽。
重、厂、米:要居中写。
三、课堂练习
1、抄写生字两遍。
2、读一读,再抄写。
重阳劳动需要笑着说
中午制造还要接着说
3、比一比,再组词。
木()马()广()功()
米()妈()厂()加()
4、照样字写词语。
《千人糕》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自主识记,交流方法,游戏巩固并正确读写生字。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自读自悟,合作学习,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任何一样东西都是成千上万人共同劳动的成果,我们只有共同努力,互相合作,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美好。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揭示的道理。
第一课时
(一)投影画面,揭示课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美食——千人糕。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质疑:
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为什么叫做“千人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提出要求:
画出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读通课文,读准字音,不多字,不少字,不重复;标出自然段序号。
2、我会读生字。(多媒体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nénɡ wèi mǎi jù ɡān zhī tián cài láo
能味买具甘汁甜菜劳
(1)读第一行生字:同桌互读。同桌读有困难的地方帮助他纠正,读得好的地方表扬他并向他学习。师生共同订正:
“甜”三拼音节,“菜”是*舌音,“汁”是翘舌音,“甘”是前鼻音,“能”为后鼻音。
代表读,开火车读,齐读。
出示:
ɡāo tè mɑ zhè áo suàn xiāo shòu dí què yīnɡ
糕特嘛蔗熬算销售的确应
(2)指名读第二行生字,纠正以下几个生字的读音。
“算”是*舌音,“蔗、售”是翘舌音。
“应”:整体认读音节,后鼻音。
(3)检查评价。谁能大胆、响亮地读给大家听?指生读。
大家觉得他读得怎样?评价后再读。
3、再读课文,初知内容。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了解课义内容,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什么?
(2)自由读文,小组交流。
(3)汇报交流,师总结。
课文写了听爸爸讲千人糕的复杂制作过程。
(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能味买具甘汁甜菜劳
读一读生字,并扩词。
2、这些生字,你们是怎么记住的?
鼓励学生多种方法识字:
加一加:“口+未”就是“味”,“舌+甘”就是“甜”,“艹+菜”是“菜”。
减一减:“实”减掉宝盖头上的的.两个点,就是“买”。“熊”减掉“灬”就是“能”。“真”减掉“十”就是“具”。
换一换:“叶”去掉“口”,换成“氵”,就是“汁”。
猜谜语:“草桥飞云动”,是“劳”;“要知甜不甜,快去用舌舔一舔。”是“甘”。
3、自由组合学习生字,观察一下上面的生字,想一想怎样才能把他们写正确、美观?
4、让学生相互交流分析生字字形,生自由说,师适当补充。
出示生字的田字格课件:能味买具甘汁甜菜劳。
“能”;右边的两个“匕”,是先写撇,再写竖弯钩。
“具”上面不是“且”,要多一横。
“劳”注意不要漏掉中间的“冖”。
另外,“汁”左右结构,左窄右宽。“菜”上下结构,上窄下宽。“甘”是独体字,横基本压住横中线上。
5、当小老师教,说说生字的笔顺,教师范写。
6、学生书写生字。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7、交流反馈,展出写得好的学生作业。说说好在哪里。
8、游戏巩固识字。
(1)“找朋友”。出示形旁和声旁,学生根据形旁和声旁组成生字。
(2)“我指你认”。一个学生指生字,一个学生在文中找含生字的词或句子。
(四)课堂回顾,教师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千人糕的复杂制作过程,还认识了许多生字朋友,收获可真不小。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学习课文讲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质疑导入。
1.检查认读生字词。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了千人糕的制作是很复杂的,到底有多复杂呢?下面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
(二)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1、精读课文第1—5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比较句子,指导朗读。
A出示:难道它的味道很特别吗?
B讨论:这句话是什么句式?谁能把这句话换个说法?
(这句话是反问句。它可以改说成:它的味道并不特别。)
C指导读句子。
读出反问的语气。
D指名试读,齐读。
2、精读第6—9自然段。
(1)指名读6—9自然段。
这几个自然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千人糕是怎么做成的。)
自由读6—9自然段。回答下列提问:
A种大米需要哪些东西?
(板书:种子、农具、肥料、水……)
B糖是怎么来的?
(从甘蔗、甜菜中熬出来。)
C熬糖需要什么工具?
(工具、火)
D米糕做好后,怎么卖出去?
(包装、送货、销售)
E指导朗读、
提醒学生要用谈心的语气读,速度要不快不慢,最后一句话要读出感叹的语调,“还”要重读。
齐读第6—9自然段。
3、精读第10、11自然段。
(1)默读第10自然段。
(2)出示句子:
一块**常常的糕,经过很多很多人的劳动,才能摆在我们面前。
A比较词语:*常**常常
(普普通通比普通上要深些,在上面的句子中强调了米糕的*常)
B指名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一块普通的糕,都要经过成许多的劳动,那么,一个不*凡的东西不更是如此吗?看来,世界上任何一样东西都要许多人共同劳动,才能创造出来。)
C练习说话。
以你生活中的任何一样东西为例,学习课文的表达方式,说说这东西也是成许多人共同劳动出来的。
(一张普普通通的白纸,经过很多很多人的劳动,才能摆在我们面前。)
(三)小结全文。
1、齐读课文。
2、指名说说学习过这篇课文后,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任何一样东西都是成千上万人共同劳动的成果,我们只有共同努力,互相合作,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美好。)
板书设计
6千人糕
米粉 米 稻子 农民
糖 甘蔗 甜菜 农民
熬糖 锅 煤 工人
米糕 包装 送货 销售 商人
只有共同努力,互相协作,才能使社会更美好!
《千人糕》教案10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自主识记,交流方法,游戏巩固并正确读写生字。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自读自悟,合作学习,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任何一样东西都是成千上万人共同劳动的成果,我们只有共同努力,互相合作,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美好。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揭示的道理。
第一课时
(一)投影画面,揭示课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美食——千人糕。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质疑:
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为什么叫做“千人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提出要求:
画出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读通课文,读准字音,不多字,不少字,不重复;标出自然段序号。
2、我会读生字。(多媒体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nénɡ wèi mǎi jù ɡān zhī tián cài láo
能味买具甘汁甜菜劳
(1)读第一行生字:同桌互读。同桌读有困难的地方帮助他纠正,读得好的地方表扬他并向他学习。师生共同订正:
“甜”三拼音节,“菜”是*舌音,“汁”是翘舌音,“甘”是前鼻音,“能”为后鼻音。
代表读,开火车读,齐读。
出示:
ɡāo tè mɑ zhè áo suàn xiāo shòu dí què yīnɡ
糕特嘛蔗熬算销售的确应
(2)指名读第二行生字,纠正以下几个生字的读音。
“算”是*舌音,“蔗、售”是翘舌音。
“应”:整体认读音节,后鼻音。
(3)检查评价。谁能大胆、响亮地读给大家听?指生读。
大家觉得他读得怎样?评价后再读。
3、再读课文,初知内容。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了解课义内容,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什么?
(2)自由读文,小组交流。
(3)汇报交流,师总结。
课文写了听爸爸讲千人糕的复杂制作过程。
(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能味买具甘汁甜菜劳
读一读生字,并扩词。
2、这些生字,你们是怎么记住的?
鼓励学生多种方法识字:
加一加:“口+未”就是“味”,“舌+甘”就是“甜”,“艹+菜”是“菜”。
减一减:“实”减掉宝盖头上的的两个点,就是“买”。“熊”减掉“灬”就是“能”。“真”减掉“十”就是“具”。
换一换:“叶”去掉“口”,换成“氵”,就是“汁”。
猜谜语:“草桥飞云动”,是“劳”;“要知甜不甜,快去用舌舔一舔。”是“甘”。
3、自由组合学习生字,观察一下上面的生字,想一想怎样才能把他们写正确、美观?
4、让学生相互交流分析生字字形,生自由说,师适当补充。
出示生字的田字格课件:能味买具甘汁甜菜劳。
“能”;右边的两个“匕”,是先写撇,再写竖弯钩。
“具”上面不是“且”,要多一横。
“劳”注意不要漏掉中间的“冖”。
另外,“汁”左右结构,左窄右宽。“菜”上下结构,上窄下宽。“甘”是独体字,横基本压住横中线上。
5、当小老师教,说说生字的笔顺,教师范写。
6、学生书写生字。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7、交流反馈,展出写得好的学生作业。说说好在哪里。
8、游戏巩固识字。
(1)“找朋友”。出示形旁和声旁,学生根据形旁和声旁组成生字。
(2)“我指你认”。一个学生指生字,一个学生在文中找含生字的词或句子。
(四)课堂回顾,教师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千人糕的复杂制作过程,还认识了许多生字朋友,收获可真不小。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学习课文讲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质疑导入。
1.检查认读生字词。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了千人糕的制作是很复杂的,到底有多复杂呢?下面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
(二)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1、精读课文第1—5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比较句子,指导朗读。
A出示:难道它的味道很特别吗?
B讨论:这句话是什么句式?谁能把这句话换个说法?
(这句话是反问句。它可以改说成:它的味道并不特别。)
C指导读句子。
读出反问的语气。
D指名试读,齐读。
2、精读第6—9自然段。
(1)指名读6—9自然段。
这几个自然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千人糕是怎么做成的。)
自由读6—9自然段。回答下列提问:
A种大米需要哪些东西?
(板书:种子、农具、肥料、水……)
B糖是怎么来的?
(从甘蔗、甜菜中熬出来。)
C熬糖需要什么工具?
(工具、火)
D米糕做好后,怎么卖出去?
(包装、送货、销售)
E指导朗读、
提醒学生要用谈心的语气读,速度要不快不慢,最后一句话要读出感叹的语调,“还”要重读。
齐读第6—9自然段。
3、精读第10、11自然段。
(1)默读第10自然段。
(2)出示句子:
一块**常常的糕,经过很多很多人的劳动,才能摆在我们面前。
A比较词语:*常**常常
(普普通通比普通上要深些,在上面的句子中强调了米糕的*常)
B指名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一块普通的糕,都要经过成许多的劳动,那么,一个不*凡的东西不更是如此吗?看来,世界上任何一样东西都要许多人共同劳动,才能创造出来。)
C练习说话。
以你生活中的任何一样东西为例,学习课文的表达方式,说说这东西也是成许多人共同劳动出来的。
(一张普普通通的白纸,经过很多很多人的劳动,才能摆在我们面前。)
(三)小结全文。
1、齐读课文。
2、指名说说学习过这篇课文后,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任何一样东西都是成千上万人共同劳动的成果,我们只有共同努力,互相合作,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美好。)
板书设计
6千人糕
米粉 米 稻子 农民
糖 甘蔗 甜菜 农民
熬糖 锅 煤 工人
米糕 包装 送货 销售 商人
只有共同努力,互相协作,才能使社会更美好!
《千人糕》教学反思10篇(扩展7)
——中班社会《千人糕》教案3篇
中班社会《千人糕》教案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懂得任何一样东西都是成千上万人共同劳动的成果,我们只有共同努力,互相合作,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美好。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
难点:
理解课文所揭示的道理。
教学具准备:
字卡,小黑板
主要板书计划:
10 千人糕
米粉 米 稻子 农民
米糕 锅、煤 .工人
布 农民、工人
只有共同努力,互相协作,才能使社会更美好!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抄写字词、扩词、填空、照样子写词语。
课外:读背课文。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10 千人糕
2、质疑
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
1、范读课文
读后讨论:千人糕就是什么糕?(重阳糕)为什么称重阳糕为千人糕?
2、自由练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
3、试读课文
(1)试读第一自然段。
A出示生字卡片:重、米、普、吗
指名认读,注意:“重”是后鼻音,“吗”是轻声。
B出示句子:这不就是普通的糕吗?
领读句子,指名读句子。
C指名试读课文。
读后师生共同评议。
(2)试读第二自然段。
A出示生字卡片:碾、磨
指名认读生字,注意:“碾”是鼻音。
B指名试读课文。
师生共同评议。
(3)试读第三自然段。
A抽读生字卡片:接、需、厂、纺、纱、制、加、锅。
提醒学生读准下列字音:厂、纱、制。
B出示句子:
一说起布,就会想到种棉花的,摘棉花的,纺纱的,织布的,还有制造纺织机的……
这句话读时要注意停顿。
C指名试读课文。
(4)试读第四自然段。
A提醒读准边音“劳”。
B指名读课文。
要求注意句子中间的停顿。
4、再读课文,了解大致内容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2)读后讨论。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
2、给下列生字加上音节。
( ) ( ) ( ) ( )
锅 重 吗 厂
( ) ( ) ( )
制 劳 碾
二、精读课文
1、精读课文第1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师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和有关知识。
(3)比较句子,指导朗读。
A出示:这不就是普通的糕吗?怎么说是千人糕呢?
B讨论:这两句话是什么句式?两句话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谁能把第一句话换个说法?
(两句话后面都是问好,但第一句话并不表示疑问,它可以改说成:这是普通的糕。第二句话表示的是疑问。)
C指导读句子。
第一句要用肯定的语气读,第二句要读出疑问的语气。
D指名试读,齐读。
2、精读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2、3两个自然段。
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2)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A妈妈一共说了几句话?
B指名读妈妈说的第二句话,妈妈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C指导读妈妈说的第一句话。
“怎么不是?”什么意思?我们应该怎样读?(用肯定的语气)
教师范读,指名读。
D指名读妈妈说的第三句话。
指名读句子,这句话后面用的是什么标点符号?我们应该怎样读?
(这句话后面是感叹号,要读出感叹的语气)
e小结第2自然段。
这段话告诉我们,做糕需要米粉,米粉来得不容易。
(3)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A我们蒸糕需要哪些东西?
(板书:锅、煤、布)
B锅、煤、布是怎么来的?
C除了课文中提到的人外,还有哪些人的劳动?
D指导朗读.
提醒学生要用谈心的语气读,速度要不快不慢,最后一句话要读出感叹的语调,“还”要重读。
齐读第三自然段。
E小结第三自然段。
3、精读第四自然段。
(1)默读第四自然段。
(2)出示句子:
哪怕是一块普普通通的米糕,也是成千上万人劳动的成果呀!
A比较词语:普通 普普通通
(普普通通比普通程度上要深些,在上面的句子中强调了米糕的普通)
B指名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一块普通的糕,都要经过成千上万人的劳动,那么,一个不*凡的.东西不更是如此吗?看来,世界上任何一样东西都要许多人共同劳动,才能创造出来。)
C练习说话。
以你生活中的任何一样东西为例,学习课文的表达方式,说说这东西也是成千上万人共同劳动出来的。
D小结: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我们需要的东西五花八门,而这一切需要许许多多的人共同努力,互相协作,才能得到。
三、总结课文
1、齐读课文。
2、指名说说学习过这篇课文后,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四、课堂练习
1、口头扩词
劳:( )( )( )( )( )
普:( )( )( )( )( )
接:( )( )( )( )( )
制:( )( )( )( )( )
2、填空。
(1)“这不就是普通的糕吗?”这句话的意思是
。因为 ,所 以说是千人糕。
(3)读了这篇课文,我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
。
五、作业
练习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指名朗读课文。
2、同桌练习背诵课文。
二、教学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引导自学生字字形。
要求:找出形近字。
找出难写难记的字。
2、检查自学情况。
(1)哪些字与我们学过的字有点像?
重 童 米 木 吗 妈 广 厂 加 功
(2)指名说哪些字笔顺难把握。
制 重 普
3、指导书写。
制:左宽右窄。
接、吗:左窄右宽。
重、厂、米:要居中写。
三、课堂练习
1、抄写生字两遍。
2、读一读,再抄写。
重阳 劳动 需要 笑着说
中午 制造 还要 接着说
3、比一比,再组词。
木( ) 马( ) 广( ) 功( )
米( ) 妈( ) 厂( ) 加( )
4、照样字写词语。
普通 普普通通
( ) ( )
( ) ( )
( ) ( )
( ) ( )
中班社会《千人糕》教案2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糕、特”等16个生字,会写“能、桌”等9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的”的读音。
2.默读课文,能借助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千人糕”是经过哪些劳动才做成的。
3.能联系自己的生活,举例说说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教学重难点]
1.自主识字,初步掌握用默读的方式了解米糕制作的过程。
2.能联系生活实际,懂得劳动成果来之不易的道理。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出示图片:同学们,这是什么?(蛋糕)你们知道它是怎么制作而成的吗?(学生自由回答,师不予评价)
2.今天,我们的小作者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份糕点,看看和我们*常吃的糕点有什么不一样吧!(板书课题)
3.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
二、读文识字,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想一想文中讲了些什么。
2.标注自然段,画出课后生字,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3.出示生字词,指名读,开火车读。
(1)重点认读:“蔗、汁”为翘舌音,“菜、算”为*舌音;“嘛”读轻声;“应”读一声;“的确”的“的”是多音字,读“dí”。
(2)出示图片,帮助识记“甘蔗”和“甜菜”。
4.指名朗读各段,思考课前质疑的问题是否得到解答,学生交流,教师总结。
5.思考:这篇文章主要告诉了我们什么?(通过父子的3次对话,爸爸告诉孩子,千人糕是很多人共同劳动的成果。)
过渡:千人糕到底是怎样做成的呢?让我们一起去瞧瞧吧!
三、学习课文第1~5自然段
1.自由读第1~5自然段,想一想千人糕是什么样的。
2.分角色朗读这几段话。
3.思考下列问题,从文中找出答案。
(1)千人糕是什么样子的?
(2)出示:难道它的味道很特别吗?这就是*常吃过的米糕嘛!
指导朗读:第一句读出好奇、疑惑的语气,第二句读出肯定的语气。
(3)千人糕是怎么做成的呢?(需要很多很多人共同劳动才能做成的糕,互相讨论)
四、书写指导
1.学习“能、桌、味、买”四个生字。
能:左下部的“月”字撇画要改为竖画,右边两个“匕”字分写上下格,下“匕”略大。
味:右边“未”字,上横短,下横长,注意与“末”字区别。
买:起笔横勾居上居中,末笔要写成长点,而不是捺画。
2.学生练习书写,师生共同评价。
3.练习组词说句子。
4.查字典填空。
“能”字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再查音节;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首,再查画。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积累近义词。
好奇特别急忙
2.上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千人糕,但是千人糕是怎么做成的,我们还没有找到答案,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研读第6~11自然段
1.指名读第6~9自然段。
(1)出示问题:千人糕是怎样做成的?
(2)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出示课本句子及千人糕制作流程图:千人糕是把大米磨成粉做的,还加了糖。
(3)从千人糕的制作过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讨论)
(没有工人叔叔和农民叔叔以及其他人的合作,没有他们的辛勤劳动,我们是很难吃上这香甜的“千人糕”的。)
2.读第10~11自然段。
出示句子:一块**常常的糕,经过很多很多人的劳动,才能摆在我们面前。
(1)比较词语:*常——**常常(“**常常”比“*常”程度上要深些,在上面的句子中强调了米糕的普通)
(2)指名说这句话的意思。(一块普通的糕,都要经过很多很多人的劳动,那么,一个不*凡的东西不更是如此吗?看来,世界上任何一样东西都要许多人共同劳动,才能创造出来。)
(3)练习说话。以生活中的任何一样东西(衣服、文具等)为例,学习课文的表达方式,说说这东西也是由很多很多人共同劳动创造出来的。
(4)小结: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我们需要的东西五花八门,而这一切需要许许多多的人共同努力,互相协作,才能创造出来。
3.齐读课文,思考: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珍惜劳动成果)
三、指导书写
1.学习“具、甘、甜、菜、劳”5个生字。
2.学生互相交流写字方法。学生提出难写的字,教师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
具:框内三短横等长,注意不要漏写。
甘、甜:带有相同的偏旁“甘”,都表示甜的意思。
菜:上“艹”下“木”,中间是“爫”。
3.学生写字,教师巡视指导,注意提示执笔和写字姿势。
4.评议学生写的字,学生积累本课喜欢的词语。
[教学板书]
6千人糕
[教学反思]
《千人糕》一文的中心是赞美合作精神,让学生懂得任何一样东西都是很多很多人共同劳动的结果。怎样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呢?我首先从导入上设悬,让学生带着思考步入对课文的认识,基于这一点,学生能较快找出文章的中心,从而实现对文章的突破。在细节的处理上,我注重口语表达训练,因为口语表达训练是语文能力的外延,在读中加以认识,在认识中加以理解,在理解后方有感悟。
《千人糕》教学反思10篇(扩展8)
——二年级语文下册《千人糕》教学反思3篇
二年级语文下册《千人糕》教学反思1
《千人糕》是一篇文浅情深,易于理解的课文而作为在新课标指导下的教学,我首先想到的是重在对学生文化的认识,知识的积累和情感的熏陶,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从这三方面加以理解。
一、文化认识,共同努力互相协作。
全文的中心是赞美合作精神,要让学习懂得任何一样东西是成千上万人共同劳动的结果,怎样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热情,我首先从导入上设悬,让学生带着思考步入对课文的认识,基于这一点,学生能较快找出文章的中心,从而从客观上实现时文章的突破,在细节的处理上我注重口语训练,表达情感,因为口语表达训练是语文能力的外?在读中加以认识,在认识中加以理解,在理解后方有感悟。
二、知识积累。
所谓知识积累,就是希望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的同时同旧有的知识加以融会贯通,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加以链接,才能让学生的学习过程产生兴趣,加深理解。比如我在教学时,注重启发学生头脑中旧有的知识,在学习课文时,注重同学生现实的生活联系起来,从而从真正意义上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出的人文性、生活性,让语文学习同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三、情感熏陶。
本节课我认为最好的设计就是在于对学生情感的熏陶,让学生通过对传统节日的认识,丰富自身的情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种拓展,不仅仅体现为知识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实现情感的接受,我发现当我打开这些传统节日时,学生眼中充满着新奇,这不是我们教学收到的最佳效果,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只有用心的老师才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只有情感上得到满足的学生,才能真正证明一堂课的成功。
最后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我也认识到学生的表现也不是一层不变的,中间有思维敏捷的,有后进的,在这个过程中我就感受我的设计还应更大地面对全体学生,怎样才能把这一环设计好,是我本节课留下的问题,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是学生学好课文的前提,但我们还应面对全体学生,把每一个细节都要落实好,把具体的操作过程要把握好,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今后更要注重体现达到目标教学中过渡目标的设置,一环扣一环,一脉相承。
二年级语文下册《千人糕》教学反思2
《千人糕》是一篇以对话的`形式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只有我们共同努力、互相合作,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这是一篇很有教育意义的文章,不单单让学生领会到珍惜粮食、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同时也领会到要学会团结合作。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创设情境环节,我由美食引出话题,学生对此很感兴趣,个个都有发言的欲望,带着这种亲近的感觉和兴趣自然地走进对课文的学习,起到了成功过渡的作用。
2、根据学习提示自主朗读课文之后,我检查孩子的自读情况时,采用同桌之间互查,学生参与度高,教师省力。
本节课的不足:
1、学生在朗读课文方面涣散无力,没有把自己当成文中的孩子。
2、在处理课后习题中,说说米糕是经过哪些劳动才做成的?学生回答片面,语无伦次。
3、本课的多音字较多,学生没有很好的把握,导致在读文的过程中,字音误读。
改进措施:
1、时刻调整学生的听课状态,实施课堂口令。
2、提高自身授课激情,让学生听课不觉得乏累。
3、理清授课思路,让学生听得清晰明了,知道学生组织回答用语,使之连贯,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4、注重对多音字的识记认读,引导学生在读文的过程中,把音读正确、把句读连贯。
《千人糕》教学反思10篇(扩展9)
——语文《千人糕》教案
语文《千人糕》教案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懂得任何一样东西都是成千上万人共同劳动的成果,我们只有共同努力,互相合作,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美好。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
难点:理解课文所揭示的道理。
教学具准备:字卡,小黑板
主要板书计划:
10 千人糕
米粉 米 稻子 农民
米糕 锅、煤 .工人
布 农民、工人
只有共同努力,互相协作,才能使社会更美好!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抄写字词、扩词、填空、照样子写词语。
课外:读背课文。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10千人糕
2、质疑
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
1、范读课文
读后讨论:千人糕就是什么糕?(重阳糕)为什么称重阳糕为千人糕?
2、自由练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
3、试读课文
(1)试读第一自然段。
A 出示生字卡片:重、米、普、吗
指名认读,注意:“重”是后鼻音,“吗”是轻声。
B 出示句子:这不就是普通的糕吗?
领读句子,指名读句子。
C 指名试读课文。
读后师生共同评议。
(2)试读第二自然段。
A 出示生字卡片:碾、磨
指名认读生字,注意:“碾”是鼻音。
B指名试读课文。
师生共同评议。
(3)试读第三自然段。
A 抽读生字卡片:接、需、厂、纺、纱、制、加、锅。
提醒学生读准下列字音:厂、纱、制。
B 出示句子:
一说起布,就会想到种棉花的,摘棉花的,纺纱的,织布的,还有制造纺织机的……
这句话读时要注意停顿。
C 指名试读课文。
(4)试读第四自然段。
A 提醒读准边音“劳”。
B 指名读课文。
要求注意句子中间的停顿。
4、再读课文,了解大致内容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2)读后讨论。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
2、给下列生字加上音节。
( ) ( ) ( ) ( )
锅 重 吗 厂
( ) ( ) ( )
制 劳 碾
二、精读课文
1、精读课文第1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师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和有关知识。
(3)比较句子,指导朗读。
A 出示:这不就是普通的糕吗?怎么说是千人糕呢?
B 讨论:这两句话是什么句式?两句话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谁能把第一句话换个说法?
(两句话后面都是问好,但第一句话并不表示疑问,它可以改说成:这是普通的糕。第二句话表示的是疑问。)
C 指导读句子。
第一句要用肯定的语气读,第二句要读出疑问的语气。
D 指名试读,齐读。
2、精读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2、3两个自然段。
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2)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A 妈妈一共说了几句话?
B 指名读妈妈说的第二句话,妈妈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C 指导读妈妈说的第一句话。
“怎么不是?”什么意思?我们应该怎样读?(用肯定的语气)
教师范读,指名读。
D 指名读妈妈说的第三句话。
指名读句子,这句话后面用的是什么标点符号?我们应该怎样读?
(这句话后面是感叹号,要读出感叹的语气)
e 小结第2自然段。
这段话告诉我们,做糕需要米粉,米粉来得不容易。
(3)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A 我们蒸糕需要哪些东西?
(板书:锅、煤、布)
B 锅、煤、布是怎么来的?
C 除了课文中提到的人外,还有哪些人的劳动?
D 指导朗读.
提醒学生要用谈心的语气读,速度要不快不慢,最后一句话要读出感叹的语调,“还”要重读。
齐读第三自然段。
E 小结第三自然段。
3、精读第四自然段。
(1)默读第四自然段。
(2)出示句子:
哪怕是一块普普通通的米糕,也是成千上万人劳动的成果呀!
A 比较词语:普通 普普通通
(普普通通比普通程度上要深些,在上面的句子中强调了米糕的普通)
B 指名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一块普通的糕,都要经过成千上万人的劳动,那么,一个不*凡的东西不更是如此吗?看来,世界上任何一样东西都要许多人共同劳动,才能创造出来。)
C 练习说话。
以你生活中的任何一样东西为例,学习课文的表达方式,说说这东西也是成千上万人共同劳动出来的。
D 小结: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我们需要的东西五花八门,而这一切需要许许多多的人共同努力,互相协作,才能得到。
三、总结课文
1、齐读课文。
2、 指名说说学习过这篇课文后,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四、课堂练习
1、口头扩词
劳:( )( )( )( )( )
普:( )( )( )( )( )
接:( )( )( )( )( )
制:( )( )( )( )( )
2、填空。
(1)“这不就是普通的糕吗?”这句话的意思是
。因为 ,所 以说是千人糕。
(3)读了这篇课文,我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
。
五、作业
练习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指名朗读课文。
2、同桌练习背诵课文。
二、教学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引导自学生字字形。
要求:找出形近字。
找出难写难记的字。
2、检查自学情况。
(1)哪些字与我们学过的字有点像?
重 童 米 木 吗 妈 广 厂 加 功
(2)指名说哪些字笔顺难把握。
制 重 普
3、指导书写。
制:左宽右窄。
接、吗:左窄右宽。
重、厂、米:要居中写。
三、课堂练习
1、抄写生字两遍。
2、读一读,再抄写。
重阳 劳动 需要 笑着说
中午 制造 还要 接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