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菁华20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春季是运动的时节,我们同学们都很爱好运动,不久我校就会举行一次越野比赛,现在老师将越野图展现给大家。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越野图的起点和终点位置。
2、如果你是一名运动员,你将从起点向什么方向行进?(方向标)加方向标有什么好处?为什么方向标画在起点的位置?(以起点为观测点)
3、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例1的学习是让学生明确可以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时,可以与主题图的教学结合进行,通过情境使学生明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活动中确定方向的具体方法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探索。
知道在出发点的东北方向就可以出发吗?如果这样会发生什么情况?这样确定方向准确吗?怎么样走会更加的准确?
准确的可以说是东偏北30°,那可以用北偏东60°这样表示吗?在说具*置时,一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近(夹角较小)的方向。——靠近哪个方向就把那个方向放在前面。
(距离1千米)如果没有距离又会怎样?
1号点在起点的东偏北30°的方向上,距离是1千米。你学会表示了吗?
三、巩固练习内化提高
做一做呈现了小明家附近几处建筑物的位置示意图,通过方向与距离的确定,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确定方向的具体方法。
练习三第1、2题是相应的在地图上确定方向的练习。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我们可以根据题目提供的方向和距离这两个条件来确定物体的位置。首先要确定方向标。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事物或图像,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知道几分之一这样的数是分数,并借助图形明确几分之一的含义。
2、使学生记住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的读、写几分之一,并能借助图形认识比较几分之一大小的方法,学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3、通过演示、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主动探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重点:
认识二分之一、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教学难点:
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图片。这儿风景怎么样?
生:很优美。
师:有两个小朋友在这野餐,让我们看看他们带了哪些食物?
生:四个苹果,两瓶水,一个蛋糕,
师:你认为他们会怎样分配这些食物?(生:*均分)
生:*均分,每人两个苹果,一瓶水,半块蛋糕。
师:好,能不能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生:这样公*。
师:这里我想到了一个数学问题。你有没有想到?
师:把这些食品*均分成两份后,苹果每份两个,可以用数字2来表示;水每人一瓶,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蛋糕每份半个,可以用一个数字来表示吗?
生:可以。是二分之一。
师:(师板书:二分之一)这是这个数的读法,你知道这个数怎么写吗?
生:1/2。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书的。
师:很不错的习惯。同学们,你们以前见过这样的数吗?像1/2这样的数叫做分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分数。
二、新授
(一)认识1/2
1、师:你们知道分数是怎么来的吗?请同学们看投影
2、师:(电脑演示)我们把1个蛋糕*均分成2份,每一份就是原来它的二分之一,写作1/2
3、师:这里的它指的是什么?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半块蛋糕吗?(提示:为什么是两分而不是三分?为什么是之一而不是之二
生:它指的是蛋糕;两分是因为把蛋糕分成了两粉,之一指的是其中的一份。
师:其他同学也是这样想的吗?很好的想法。下面我们来研究它的写法。它的写法是由几部分组成的?(三部分)哪三部分?()为了讲起来方便,人们给这三部分都起了一个名字,它们分别叫分数线、分母、分子;你知道这三部分分别表示什么吗?
生:——一表示*均分,2表示把这个蛋糕分成了两份,1表示其中的这一份。
师:讲的真不错,也只有这样积极思考才能学得真本事。下面我们放松一下,做几道简单的题。
4、练习一:判断(电脑出示)
5、练习二;同学们真聪明。现在王老师要考验大家是不是心灵又手巧,下面请你们动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出长方形的1/2。
师:哪位同学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并说一说你是做出来的?
(二)认识1/3
(电脑显示)
把一个圆*均分成3份(电脑演示)。那么这一份是这个圆的几分之几?第二份、第三分呢?
师:把一个圆*均分成3份,每一份都是它的三份之一,写作:1/3,读作:三分之一
(三)认识其它分数
接下来,王老师要看看大家创造力,请你来创造一个分数,并说一说它表示的意思。
小结:像1/2、1/3、1/4、1/8这样的数,都是我们的新朋友分数。
(四)分数大小的比较
1、利用刚才学生创造的1/2,1/4,结合图形,比较大小;
2、比较1/2,1/8的大小
3、比较1/4,1/8的大小
4、师:你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五)练习
师: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感觉累吗?想不想试试自己的本领呢?
好,来看第一关(想想做做第一题);第二关(想想做做第三题)。
三、总结
今天这节课,王老师与大家合作得非常愉快,现在请你们闭上眼睛,想一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在已掌握的“单价×数量=总价”等关系式的基础上推导出另外两个关系式正确理解三个关系式之间的联系.
(二)学会应用关系式解决实际计算问题.
(三)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用乘法求总价,推导出用除法求得另外两个量.
难点:揭示三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算:(投影出示)
14×5= 21×3= 13×7=
70÷14= 63÷3= 91÷7=
70÷5= 63÷21= 91÷13=
32×4= 12×6= 15×8=
128÷4= 72÷6= 120÷8=
128÷32= 72÷12= 120÷15=
(2)请同学回忆一下在乘数是两位数乘法中,学过哪些常见的数量关系?
(可以让学生讨论,互相启发,提醒一下,然后请同学回答.学生回答无序,老师要选择有序的板书在黑板上)
生:单价×数量=总价
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速度×时间=路程
工效×工时=工作总量
师:同学们能牢固掌握学过的数量关系,下面老师出一道常见数量关系的应用题请大家来思考.
(二)学习新课
1.学校鼓乐队买了8个鼓,每个34元,一共用了多少元?(事先写好贴在黑板上)
投影出示讨论题:(几个题都用这个讨论题)
(1)题目中已知哪些量?求什么量?
(2)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3)说出数量关系式.
通过讨论,根据问题回答.老师把学生说的列式板书在黑板上.
34×8=272(元)
使学生充分认识:34元是单价;8是数量;272元是总价.
单价×数量=总价
下面老师把(1)题,已知和所求改变一下,请看(2)题.(事先写好贴在黑板上)
(2)学校鼓乐队买8个鼓用了272元,每个鼓多少元?
投影出示讨论题:
学生讨论时老师巡视、启发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使每个人都参与.
(可以多请几名同学回答,尤其是中、下等同学,要多给他们机会)
生:已知“买了8个鼓”是数量,“用了272元”是总价.求“每个鼓多少元”是单价.也就是:已知总价和数量,求单价.
关系式:总价÷数量=单价
列式:272÷8=34(元)
(老师把它写在黑板上)
请同学按老师说的要求,把这个题目再改编一下,注意听.
如果这道题的总价不变,把问题(单价)改变为条件,把数量改变为问题.
请同学思考片刻,组织一下语言,把这道应用题叙述出来.
(学生回答、老师把事先写好的(3)题贴在黑板上)
(3)学校鼓乐队买鼓用了272元,每个34元,买了几个鼓?
投影出示讨论题:
(根据讨论题回答,请一些*时学习有困难的同学,看他们是否掌握了)
(生:已知总价是272元,单价是34元,求的是数量.)
关系式:总价÷单价=数量
列式:979÷34=8(个)
师:通过上面三个题目,你能说出单价、数量、总价这三个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同学们可以互相说一说)
生:已知单价和数量,可以求出总价,用乘法计算;已知总价和数量,可以求出单价,用除法计算;已知总价和单价,可以求出数量,用除法计算.
总之,单价、数量、总价这三个量,只要知道其中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
小结 今天我们研究了单价、数量、总价这三量之间的关系,只要知道这三个量中的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只要记住“单价×数量=总价”就容易想出另外两个关系式:“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这样我们就能很快地解决生活中的有关实际问题.
(三)巩固反馈
请同学利用我们刚学的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
(1)一辆汽车由胜利村开往县城,用了4小时,*均每小时行35千米,由胜利村到县城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
列式:35×4=140(千米)
(2)胜利村到县城的路程是140千米,一辆汽车*均每小时行35千米.这辆汽车由胜利村到县城要用多少小时?
关系式:路程÷速度=时间
列式:140÷35=4(时)
(3)胜利村到县城的路程是140千米,一辆汽车由胜利村开往县城用了4小时.这辆汽车*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关系式:路程÷时间=速度
列式:140÷4=35(千米)
(订正时,老师板书)
下面请同学打开书第75页,练习十六第1题.谁知道每题括号里绿颜色的字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后,老师要求学生请在书上填写.(订正时老师板书)
(1)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2)总产量÷数量=单产量
(3)总产量÷单产量=数量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道题.(出示)
(1)一台织袜机每小时织32双儿童袜,8小时生产多少双?
提出问题再解答,并写出数量关系式.
读题并补充问题.老师填在黑板上.
关系式:工效×工时=工作总量
列式:32×8=256(双)
(2)把上题改编成求时间的应用题.
(同桌两个同学互相编,然后把关系式,列式计算写在自己的作业本上)
一台织袜机每小时织32双儿童袜,计划织256双,需要几小时?
关系式:工作总量÷工效=工时
列式: 256÷32=8(时)
(3)把上题改编成求工效的应用题.
(要求自己独立思考,编后,把关系式,列式计算写在作业本上,看谁最快)
一台织袜机8小时织儿童袜256双,*均每小时织儿童袜多少双?
关系式:工作总量÷工时=工效
列式:256÷8=32(双)
小结 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今天学习了哪些内容?
学习了几种常见的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的关系;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单产量、数量、总产量的关系;工效、工时、工作总量的关系.今后可以应用这些数量之间的关系解决一些乘法、除法应用题.
作业:看书第73页.
小资料
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都可以归结为:c÷a=b或c÷b=a(a,b都不等于0).
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把数c*均分成b份,也就是求相同的加数a.二是求数c里面含有多少个a,也就是求相同加数a的个数b.至于求一个数c是另一个数a的多少倍,实际上也是求c里含有多少个a;已知一个数的b倍是c,求这个数,实际上就是把c*均分成b份,求这样的一份是多少.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4
教材简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一些*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很多,也为学生奠定了感性基础。他们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同时具有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对于具体、直观的内容有较大的依赖性。所以,本课尽量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学,在观察、操作中探索研究,以多媒体课件为学习媒体,让学生自主探索,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索中学习。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找生活中的对称物体,欣赏图片,加强了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同时,学生通过动手、折一折、画一画、猜一猜、剪一剪等活动,建立起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探索出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以及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物体,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2、使学生能根据自己对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在一组实物图案和*面图形中识别出轴对称图形,能用一些方法做出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3、使学生在认识和制作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能识别出轴对称图形,能用一些方法做出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每小组有不同的图形一套,小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情境导入:昆虫家族今天开了个舞会,它们正欢快的飞舞着。看!它们向这儿飞来了,不过只有它们的半个身影。它们说:“只要你猜对我们是谁,我们就会出现。”
1、请你猜一猜,他们分别是什么?
2、提问:你们怎么猜得这么准啊?(它们的两边都是一模一样的。)
小结:像这些昆虫的两边是一模一样,我们就说它是对称的。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根据学生的感知规律,创设了有趣的“猜一猜”情境,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昆虫图形的介入为学生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作了铺垫。】
师:老师这还带来了一组对称物体的照片,请大家来观察,看看这些照片有什么共同之处。
生:左右两边一模一样。
二、合作交流,感悟新知
1、初步感知
过渡:刚才同学们的观察都很准确。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对称的?
生:蝴蝶,裤子,鞋子,七星瓢虫等。
师: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但可以经常看到一些对称的物体,还能看到很多对称的图形。今天老师也要给你们露一手,看看我要表演什么啊?(剪纸)嗯,不过,你能猜出我剪的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剪一棵松树)。
提问:那么仔细观察这两个图形,看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让他们说出:这两个图形的两边是一模一样的,它们是对称的,中间有一条折痕。
继续提问:(出示提前准备好的一张音符图)那这个图形的两边也是一模一样的,中间也有一条折痕,那它和上面两个图形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请你们把它们对折后想一想。
引导:音符图对折后只上半部分重叠在一起,下半部分不重叠。像这样只有一部分重合在一起,我们就称为是部分重合。(板书:部分重合)而松树图和爱心图对折后能全都重合在一起。
小结:对折后能全都重合在一起,我们称为是完全重合。(板书:完全重合)像这样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我们叫它轴对称图形。这条折痕就是对称轴,我们用点划线来表示。
揭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轴对称图形。(板书:轴对称图形)
同桌互相说一说什么是轴对称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折音符图形,得出音符图形只有部分重合,在与松树、爱心图形的比较中,感受部分重合与完全重合的区别,学生对“完全重合”的认知已经非常地清晰,从而深刻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2、加深理解
过渡:同学们说的真好。这里有三张照片,是我对同一只杯子从不同的角度拍的。
(1)出示这是从杯子的正面拍的。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对称轴在哪?
(2)出示这是从杯子的上面拍的。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对称轴在哪?
小结:对称轴可以有不同的方向。
(3)出示这是从杯子的侧面拍的。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那你有办法把它变成
轴对称图形吗?(添柄、去柄)
小结:同一只杯子由于观察的角度不一样,看到的图形有时是轴对称图形,有时不是轴对称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角度的杯子照片,让学生明白可以横着画对称轴,也可以竖着画对称轴,也可以斜着画对称轴,对称轴可以有不同的方向。】
三、动手操作,巩固新知
1、折一折
过渡: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些老朋友,你还认识它们吗?那我们就一起说出它们的名字。
(1)下面请你们用对折的方法,看看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轴对称图形?
(2)生折交流汇报。
*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为什么不是,你是如何证明的?(对折后不能完全重合)
能不能折一次就好了?
小结:我们要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要看它对折后能否完全重合。
(3)那其他四个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吗?你是怎样判断的?
生演示并说明理由
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有一种对折方法,长方形有两种对折方法,圆有无数种对折方法。
小结:这些图形不管只有一种对折方法还是很多种对折方法,只要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2、判断
过渡:刚才同学们都用对折的方法来判断是不是轴对称图形。现在,不对折,你能用眼睛看出来吗?真的?现在就考考你们。
出图生判断,说说对称轴在哪?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体现生活化、多样化、层次分明,同时也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即让学生巩固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同时又突出轴对称图形的重要性。】
四、再次探索,掌握画图方法
过渡:刚才我们是根据一半的图形猜出另一半,那如果告诉你轴对称图形的一半,你能画出它的另一半吗?
(1)生尝试画一个,汇报交流
你是如何画的?你为什么要和这个点连起来?这两个点为什么不用找?
(2)方法小结:第一步找对称点,第二步依次连线。
说明在找对称点的时候,如果图形的顶点在对称轴上,那么这个点的对称点就是它自己,就不用找了。
(3)用这种方法完成其他两幅图并汇报交流。
五、全课总结,分享收获
今天,我们学习了轴对称图形,你有哪些收获呢?
六、欣赏图片,拓展知识
留心我们的生活,你会发现轴对称图形、对称现象的物体无时无刻都在美化我们的生活。蝴蝶、蜻蜓等因为有了对称的翅膀,才能自由飞翔;我们的服装因为对称才显得大方、典雅;古今中外,有许多的建筑也是对称的,多么神奇,多么美丽。我们只要用心思考,就会感到对称的力量。
[资料链接]脸谱是我国的国粹,京剧脸谱是我国戏剧中独有的化妆艺术,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从数学角度看,这些脸谱在设计绘画中采用的就是轴对称的方式。还有造型奇巧的剪纸艺术作品都是我们民间艺术家利用轴对称的原理制作的。另外,在标志建筑,服装、*、体育、运输、航天等很多地方都设计应用了对称方式。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进一步体会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意义。
2.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准确地、比较熟练地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
3.初步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出示:421×4=726×7=285×4=561×2=478×4=
要求学生计算出这些算式结果,并说一说计算方法。
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2
这是我们在前一节课学过的内容,但前一节课只算了买3个微波炉要用多少钱。这里还有这么多的商品呢?你能看图提出一些数学问题来大家解决吗?
下面请同学们翻开书第29页看着第4题,请你帮助这些小动物判断一下,它们的.计算究竟对不对?如果有错,错在什么地方?又该怎样克服呢?
2.教学练习五第5题
(1)让学生在书上计算出结果,抽一个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3题。完成后集体订正。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五第7题。
四、课堂小结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教材P105、106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练一练”,练习二十三第1—4题。
教学目标: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建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具准备:长方形纸片2张,正方形纸片1张;直尺1把,三角尺1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下面图里哪些是线段?为什么?(出示小黑板)
2、比一比,下面图里哪些是直角。(出示小黑板)
指出:要知道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去比一比。
3、引入新课。
我们认识了线段和直角之后,就可以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了。
(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引入长方形和正方形。
(1)让学生观察数学书的封面,要求学生跟老师一起用手指沿封面的边指一周。
提问:课本的封面、黑板的面都是什么形状的?(板书:长方形)
让学生观察黑板的面,教师指一指。
(2)出示:长方形纸片。提问:这张纸片的面是什么形状?
提问:长方形由几条线段围成?
(板书: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3)提问:*时你看到的方桌的桌面是什么形状?(板书:正方形)
你能举出日常生活当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的。
出示正方形纸片。
提问:正方形也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齐读: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2、认识长方形。
(1)数一数,长方形有几条边,几个角?(板书:四条边四个角)
(2)引导学生对折。先说明“对边”,并让学生自己指一指哪些边是对边?
学生对折,得出:对边相等。(板书:对边相等)
用尺量一量,长方形纸片上4个角都是什么角?
提问后板书:都是直角。
(3)你能总结出,长方形有什么特点吗?
学生回答同时,教师把长方形贴在黑板上。
(4)说明长方形的长和宽。让学生指一指。
3、认识正方形
(1)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片,跟着了老师折一折。
(2)观察一下正方形纸片,正方形有几条边和几个角?
(3)请同学们拿出直尺量一量,四条边有什么关系?用三角板比一比,四个角有什么特点。
(4)你能总结出正方形有什么特点吗?
你见过哪些物品的面是正方形。
板书:四条边,四个角都相等,都是直角。
说明正方形的边长。提问:正方形的边长有什么关系。
4、总结特征。
(1)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谁来告诉大家,长方形有什么特点,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2)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三、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三第4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估计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难点:
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具、学具准备:
重100千克的大米、投影片若干张(或用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
1、同学们学过哪些重量单位?具体描述一下1克与1千克有多重。(可以举例说明)
2、填空。
1千克=( )克
3千克=( )克
1000克=( )千克
5000克=( )千克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 )里填上合适的重量单位。
一筐苹果约重20( )
小兰体重约25( )
一个鸡蛋约重50( )
一辆大卡车能装货约8( )
最后一题填单位,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有的学生说出用“吨”做单位,问问他是如何知道的,说不出也不用详问,教师导入新课。
师说:卡车的载重量很大,上面一题用千克做单位不合适.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重量单位家族的一个新成员——吨。
三、自主探索,研究问题。
1、教学吨的认识。
(1)各小组汇报课课前所做的实践活动情况,如:称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跟父母一起去商店买5千克的粮食、油或蔬菜……自己拎回家,体会其重量.学生汇报时,教师及时板书有关数量。
(2)提问:那么1吨到底有多重呢?(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3)引导:假设三年级同学*均每人重25千克,10个同学体重共多少千克?
40个同学的体重多少千克?(可找几个体重约25千克的同学,让每个同学都背一背,实际感受一下.)像这样40个同学的体重约是1000千克,也是1吨. (板书:1吨=1000千克)
(4)提问:每袋水泥重50千克,那么多少袋水泥重1吨?一桶油重100千克,几桶油重1吨?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汇报。
教师小结:40个同学的体重、20袋水泥的重量以及10桶油的重量大约都是1吨。
(5)根据自己课前所做的实践活动,进行推算,然后汇报“1吨就是……的重量”。
(6)举例:让学生举出重量大约是1吨的物品.
(7)出示书上例题的图片,让学生填上合适的单位.
2、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
(1)出示:3吨=( )千克
8000千克=( )吨
(2)师强调:因为1吨是1000千克,3吨是3个1000千克,3个1000千克就是3000千克,所以3吨=3000千克.因为1000千克是1吨,8000千克里有8个1000千克,所以8000千克是8吨。
(3)练习质疑
① 3吨=()千克5000千克=()吨
②一只大象体重6吨,是()千克
四、看书质疑,全课总结。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哪些本领?
2、讨论:“每两个重量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00”这句话对吗?
明确:“每相邻两个重量单位”与“每两个重量单位”的不同.使学生清楚的掌握重量单位间的基本进率关系式有两个,即: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扩展出的关系式有一个,即:1吨=1000000克。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2、能力目标:通过各种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3、情感目标: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感知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了解数学和价值,对数学产生求知欲,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帮助学生树立珍惜时间的观念。
重点难点:
1、使学生知道1分=60秒。
2、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的家乡出了一位航天英雄,大家知道他是谁吗?
(聂海胜)同学们看他来了(出示聂海胜出征时图片和时刻)这是聂海胜和他的同伴即将出征飞天的时刻,这是几时几分呢?(指生认时间)
师:在7时35分,聂海胜和队友挥手告别祖国和家人,满怀豪情和信心进入飞船,(课件出示飞船即将发射升空的图片和时刻)这是什么时间呢?
师:英雄已准备就绪,飞船要点火升空,让我们一起来回顾那激动人心的时刻(播放飞船点火前倒计时录像,30秒准备,20秒准备,10、9……2、1,点火)
师:在刚才的情景中出现了一个新的时间单位——秒,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要计量很短的时间,就要用到比时、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秒(提示课题:秒的认识)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提倡数学教学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时间”看似司空见惯,可对于中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易理解,用学生熟悉和崇拜的家乡英雄聂海胜作为开课的引子,由已经学过的知识的自然过渡到新课题,不仅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为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系统的时间观念做下铺垫。]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1秒。
师:秒虽然是计量短暂时间的单位,但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却有很大的作用。你在什么地方见过秒呢?(马路上红绿灯、运动员赛跑计时等等)
[设计意图:数学服务于生活,从生活中学习数学。找一找生活中的秒,让学生感受秒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秒在生活中有它存在的作用。]
师:秒在生活中有着很大的作用,我们用什么来计量秒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各种计录秒的钟表。
认识秒针,发现秒针的特点。(钟面上三根针中秒针又细又长,秒针走得最快)
师:观察钟表,说说你能发现哪些有关秒的知识?(从学生的回答中提取秒针走1小格是1秒)课件展示秒针走1小格,这是多长时间?
课件展示秒针从12走到1,这是几秒?
课件展示秒针从12走到6,这是几秒?
课件展示秒针从1走到5,是几秒?怎样想的?
课件展示秒针从12走到5还多2小格,是几秒?
课件展示秒针从6走到11还多3小格,是几秒?
课件展示从12走到12,是几秒?
学生活动:同学两两合作,一生拨动秒针,另一生说时间,然后互换。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注重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的重要途径。感知1秒,建立秒的具体概念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因此通过多媒体展示秒针的走动,认识几秒的时间,让学生互动操作认识秒。多种体验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秒”的概念]
2、认识1分=60秒。
师:我们已经知道秒会走1小格是1秒,秒针走1圈是几秒呢?
小组合作:观察钟表,秒针走1圈,分针有什么变化?
指生说。
得出结论:秒针走1圈,是60秒,分针走1小格,是1分。1分=60秒。
[设计意图:数学知识的获得,必须建立在自己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学生自己观察钟表发现分和秒的关系,对发展学生的数学概念是一项有价值的操作和思考活动]
三、活动体验,感受时间珍贵
1、感受1秒
师:1秒钟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来体验一下。(课件播放秒针走1秒的时间)你有什么感想呢?
师:1秒钟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师播放1秒时间,生试做。)
生汇报自己1秒钟能完成什么?
师:1秒钟我们眨一下眼睛、拍下手、读一句话等等,那么在生活生产中1秒钟又可以做些什么呢?
课件:1秒钟里,猎豹在草原上可飞奔28米,
蜂鸟振翅55次,
植物中生长最快的竹子长10微米
三峡电站1秒钟可发电2700千瓦时,
汽车1秒钟奔跑20米,
神舟六号飞船1秒飞行7.8千米,
1秒钟里,全球植树造林的面积约1414*方米……
师:观看了生活中的1秒钟,你又有什么感想呢?
2、体验1分钟。
师:1秒钟在生活生产中有着巨大的作用,让我们不能小瞧这短暂的时间。那么1分钟有多长呢?我们来体验一下。(师播放1分钟时间的滴答声,生静静观察体会)
说说自己的感受。
游戏活动:尝试1分钟记忆词语。比一比谁记得多。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爱的活动和图片展示引导学生感受短暂时间的作用。让学生感受到1秒钟、1分钟虽然短暂,但是十分珍贵,是点滴的分、秒构成了时间的长流,只要我们用心,同样可以在自己的学习时间里创造奇迹。我们应该从小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
四、联系实际,巩固拓展
1、小小裁判员
前不久学校举行了运动会,这是三年级四位男同学50米跑的成绩
三年级组男生50米跑成绩统计表
老师想请你们来当小小裁判员,评判一下谁是冠军,并说说你的理由。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2、练习十四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间单位,我会用。
小华每天睡9个(),每天看动画片30()小亮吃饭用了20(),系红领巾大约需要20()小明跑50米用了12(),跳绳10下大约用7()一节课的时间是40(),做眼保健操大约是5()
3、练习十四第6题,
填写适合的时间单位:
4、全课总结。
师:今天我们认识时间家庭中的一位小成员——秒,感受到了时间的重要,在这四十分钟里,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梳理知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升华思维,提高思考能力,为下节课学习做好铺垫。]
作业:
①把今天所学的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听。
②找一找在生活中,1秒可以做些什么?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进一步体会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意义。
2.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准确地、比较熟练地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
3.初步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出示:421×4=726×7=285×4=561×2=478×4=
要求学生计算出这些算式结果,并说一说计算方法。
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2
这是我们在前一节课学过的内容,但前一节课只算了买3个微波炉要用多少钱。这里还有这么多的商品呢?你能看图提出一些数学问题来大家解决吗?
下面请同学们翻开书第29页看着第4题,请你帮助这些小动物判断一下,它们的计算究竟对不对?如果有错,错在什么地方?又该怎样克服呢?
2.教学练习五第5题
(1)让学生在书上计算出结果,抽一个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3题。完成后集体订正。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五第7题。
四、课堂小结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整理、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1、正确地进行两位数加法的口算。
2、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用两位数加、减整十或一位数。
26+30
48+20
49-20
56+3
28-9 24+9
35-20
46-7
98-90 78+9
2、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23
28
35
63 20 3
( ) ( )
( ) ( )
( ) ( ) 72
31
75
29
( ) ( )
( ) ( )
( ) ( )
( ) ( )
二、探究新知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口算方法。
(1)观察教材第9页的主题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消息?学生汇报。(一至五年级参加“世博会”的各班人数)
(2)出示问题: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3)提问: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求一共多少张车票就是求一年级一共有多少人,一年级一班35人,二班34人,用加法计算,列式:35+34。
(4)这个算是如何计算?互相交流算法。
师:我们学习过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通过观察我们知道35+34中的两个加数没有一个是整十数或一位数,但是我们是否可以把它们转化成我们学习过的加法然后进行计算呢?如果可以怎么计算?
生:可以把其中的一个加数拆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比如34可以看成30+4,先算35+30=65,再算65+4=69.师:除了这种方法以外,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1:还可以拆分另一个加数35,把35看成30+5,先算30+34=64,再算64+5=69.生2:除此之外,同时把这两个加数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然后进行计算也很简便,34看成30+4,35看成30+5,先算30+30=60,4+5=9,再算60+9=69。
2、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口算方法。
(1)出示问题:二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2)列式计算:39+44
(3)学生尝试计算39+44,并说说算法。经学生自由讨论,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
A、39+40=79 79+4=83
B、30+44=74 74+9=83
C、30+40=70 9+4=13
70+13=83
3、比较算式,发现规律。
师:对比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
不同点:前者个位数相加不进位,后者个位数相加进位。
三、巩固练习
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54+21=
15+55=
61+39=
35+66=
23+28=
32+46= 53+36=
37+54=
15+65=
18+26=
41+56=
13+29=
2、春节小明用压岁钱买一个玩具汽车39元,买一个天线宝宝75元,问他一共用去多少钱?组织学生分组练习,并在小组内互检。
四、课堂小结
1、在这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以及它们的计算方法,我们要利用这个计算方法,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你还有哪些疑问的地方?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
教材第4页例2及练习一第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在图上表示各建筑物的位置关系,并集体交流,使学生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2.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难点: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教学方法:观察法、合作学习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挂图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引入情境
复习四个方向,请学生介绍学校四个方向的建筑物。想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学校,可以使用校园示意图。
二、动手操作,学习新知出示第4页彩图。
1.这些小朋友正在绘制示意图,看过他们的情况你能说出绘制校园示意图时要画上哪些内容吗?
2.生绘制校园示意图。
3.小组交流展示。
4.看第4页彩图,说说怎样画更简便、更清楚?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第6页第2题彩图。
这是小明的房间,你能帮他介绍一下四面的摆设吗?
2.一人说房间的陈设,一人绘制出*面示意图。要求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
3.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把有关方向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学会了绘制简单的*面示意图。课后请大家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一张标准的校园示意图给你们的爸爸妈妈看看,向他们介绍我们的校园。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略)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2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第一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课本1页至第3页例
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题;练习一中的第1至第3题。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初步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
米尺、学生尺、长短两枝不同的铅笔、宽1厘米白纸条若干条、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形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明显不同的铅笔,然后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些?哪枝短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物体有长有短。
教师再提问:谁能说一说我们的数学课本的短边有多长?
让学生用带来的学具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
通过以上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指出:今天我们来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量米”做单位。
二、新授
1、教学例1 (1)认识米尺。
教师出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用来量物体长度的尺子。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尺子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汇报。教师介绍0刻度线
尺子的左端从0刻度开始表示起点(这叫尺的0刻度)在尺子上找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呢?你的尺子一共有多少厘米?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2教学例2
(1)教师在黑板上贴出一张纸条,估计一下大约有多长?想知道它的长度是多少,用什么量?
(2)教师拿出放大的米尺,讲讲如何量纸条的长度。
三、练习
1、让学生量一量课前准备好的纸条,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量的。
2、完成课本练习一第1至3题。
3、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没有对准0刻度的。 (2)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4、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刻0刻度线,怎么办?
四、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学会了什么本领?先让个别学生说,然后教师再小结。
五、作业设计:
1、填空
(1)量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 )作单位。 (2)图钉的长大约是( )厘米。
2、量一量
(1)你的铅笔长( )厘米。 (2)数学课本长( )厘米。 (3)你的笔盒长( )厘米。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进一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评移,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移后的图形。
2掌握在放歌纸上画*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3、进一步体会*移的特点,培养空间观念。教学重点:画出*移后的图形位置教学难点:正确画出*移后图形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谁来说说怎样判断物体或图形*移距离的方法?板题:图形的*移
二出示学习目标
进一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移的特征和方法,掌握在放歌纸上画出*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二、出示学习指导
三、
1、认真看书例3,弄清题意后,思考怎样移,注意顺序,重点看黄色字体。
2、认真看例4,思考:这四个图形能一次移到图(2)吗?应该怎样移,有几种移法?
四、先学
师:看书时比谁看书最认真,坐姿最端正。开始看书自学。
(四)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
师:看完的请举手,下面老师要来检测一下你们的自学效果出示检测题2名学生板演,其他在练习本完成
(五)做一做
练习六第3题
要求:要看清题中黄色字体的要求
1、指名板演
2、生独立完成
五、后教
(一)更正
师:认真观察黑板上的题,发现和你的答案不一样的请举手。(指名上台用红笔纠错)
(二)讨论
1、认为对的举手,为什么?
师:谁能说说怎样画*移图形?师强调:(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移前,先要确定图形中某一点的位置,画新图形中的每条线段长度与原图形每条线段长度要相等。
2评正确率、板书
3、师:对照黑板上的答案,批改自己的。
4、教师小结: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在方格纸上画评移图形的方法……下面就用今天所学知识来做作业,比谁的课堂作业做得又对又好。
六、当堂训练
练习六第4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9——52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1日=24时,能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刻。使学生辨别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的不同,及互换方法。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探索、认识24时记时法的过程中,发现与普通记时法的联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建立时间观念,会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的互换。
教学难点:
互换的规律。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出两种记时法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视吗?老师今天特意带来一段电视节目的音乐,和大家一起分享。(播放新闻联播的片头曲)
2.有谁能告诉大家,新闻联播是什么时候播出的? 19时和晚上7时是同一个时刻吗?我们来看看片头画面所显示的时刻。(课件展示片头画面的19:00)
3.看来,晚上7时就是19时,这是两种不同的记时方法。
二、展开:经历过程,建立数模
1.师:老师这里有两张节目预报表,从这两张节目预报表上,你发现了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疑问吗?
2.师: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了同一时刻播出的电视节目用了两种不同的记时方法来表示。左边的记时法称为24时记时法,右边的记时方法称为普通记时法。
3.师:“ 普通记时法为什么要在前面加上上午、中午、下午、晚上等词语?”“24时记时法是怎么回事?”“这两种记时法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研究。(出示课题:24时记时法)
4.理解24时记时法的原理
师:下面就让我们跟随时间老人的脚步,看看时间是怎么匆匆走完一昼夜的。(演示动画)
并出示条形图展示。
5.沟通两种记时方法
刚才老师给大家讲述了24时记时法的原理,下面我们继续来看画面。(出示图片)这三幅图片分别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候?你能用24时记时法说说她们在什么时间、干什么吗?
师:把普通计时法表示的时间改成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间,要注意什么?
小结: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间,上午的时间和普通记时法表示的时间是一样的,下午的时间则应要加上12,因为下午的时间是在一天的后一个12小时里的。另外,使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间时不需要在前面加上“上午、下午、晚上”等词语,因为它对应的时刻是的。
三、总结:坡度练习,巩固新知
1.快速抢答
请判断下面的时间是普通记时法,还是24时记时法?说说理由。
凌晨4时 5:00 早上8时 19:00 晚上10时 22:00
2.超级换换换
用24时记时法表示下面的时间。
凌晨4时 早上8时 晚上10时
用普通记时法表示下面的时间。
5:00 19:00 22:00
3.生活中的24时记时法
提问:你见过生活中哪儿使用24时记时法?
——银行的营业时间图。
提问:银行储蓄业务上午几时几分开始,下午几时几分停业?
——车票图。
提问:他下午几时到火车站较合适?
——禁行标志图。
提问:上午几时几分到下午几时几分这段路禁止小汽车通行?
4.我当小主持
这里是用普通记时法安排节目的,你能用24时记时法预报下面的节目吗?
节目时间 节目名称
早上7时30分 动画乐翻天
早上10时30分 智慧树
中午12时 动漫世界
晚上8时 银河剧场
5.添时针游戏
这里是一个特别的时钟——只有指着12的分针。同桌两人,一人用24时记时法报整时,一人贴出时针位置。
6.难忘时刻
在历时刻也记录着一些让我们自豪的瞬间,让我们一起回放这样的几个时刻吧。
出示图片:
7.你知道吗?(课件播放)
8.全课小结:
这节课学习什么内容?你学会了什么?
同学们今天的24小时过去了,同时也意味着下一个24小时的到来(明天),明天过去了,又会有一个24小时(后天)会到来,时间就是这样不断地在前行。但人的一生是短暂的,老师送给大家一句话:时间,每人每天得到的都是24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与力量,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悔恨。
让我们共勉吧!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苏教版数学第七册p90—91。
教学目标:
1、经历与体验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学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体会统计是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2、经历试验的具体过程,能对试验可能发生的结果做出简单判断,并做出适当解释,从中体验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3、培养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初步感受动手试验是获得科学结论一种有效方法,激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发展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认识一些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教学难点:
理解任意摸一次球,红球和黄球的机会是相等的。设计理念:课堂中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和方法的培养,让学生学习“猜测—验证—结论”这一学习方法。教学中比较重视学生在参与、操作活动的过程中得出可能性相等的概念,促进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预测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故事导入,复习旧知1、教师讲阿凡提的故事:阿凡提在地主巴依老爷家辛辛苦苦干了一年活,小气的巴依不想付工资给阿凡提,于是想了个歪主意。对阿凡提说:“阿凡提,我这儿这两张纸条让你抽,分别写着“付工资”和“不付工资”,如果你抽到哪一张,我们就按哪一张上写的办,你还是有一半机会的哦”。如果你是阿凡提,你会怎样想?(引出“可能”)
2、复习“一定”“可能。”
(1)出示装有3个红球的袋子,提问:如果从中任意摸出一个球,摸球的结果怎样?(一定摸出是红球)
(2)往口袋加入3个黄球,提问:如果从这样的`口袋中任意摸出一个球,摸球的结果怎样?
3、揭题:在我们生活中,有些事情一定会发生,有些事情不一定会发生,只能说具有可能性,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可能性问题。(板书:可能性)学生说想法。(引出“可能”)学生回答。(一定摸出是红球。可能摸出是红球,可能摸出是黄球)二、活动体验,感受过程1、摸球游戏
2、小结并揭示学法
1、摸球游戏
(1)猜测出示透明袋子:袋子里加入3个黄球,提问:如果遮住眼睛从这个口袋中每次任意摸出一个球,摸出以后再把球放回口袋,一共摸40次,猜一猜,红球和黄球可能各摸多少次?学生自由猜测。
(2)验证:这仅仅是我们的猜测,想知道自己猜测的对不对,我们可以怎么做?
游戏规则:
1、摸前先把袋中球搅一搅,然后转过脸去从中任意摸一个,摸出后回头看一看,给大家看自己摸到的是什么颜色的球,把球再放入口袋中,按这样,大家轮流摸,一共40次。
2、组长用画“正”字的方法来记录。
3、摸完后,组长填写统计表,其他同学负责校对。
4、请各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分工。
怎样用画“正”的方法来记录,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教师在黑板演示一下。
活动体验:
(3)归纳小组汇报统计结果,教师在实物展示台上填写。红球黄球合计红球黄球次数提问:统计的结果和我们的猜测差不多吗?我们将各小组结果进行比较,你有什么发现?如果继续摸下去,摸到红球的次数和黄球的次数会怎样?
2、小结:说明从装有3个红球和3个黄球的袋子任意摸出一个球,摸到红球和黄球的机会是相等的,也就是说可能性是相等的。
提问:
(1)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记录摸球的结果的?你觉得用画“正”字的方法好不好?
(2)记录之后我们又对数据作了怎样的处理?可见我们用统计的方法来研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3)通过试验和统计得到什么结论?用的是什么方法?小结:猜测————验证————结论过渡:想不想用我们刚才的方法做第二个游戏?二、抛小正方体教师出示两个面上都有1、2、3的小正方体。
游戏规则:
1、上抛小正方形,不宜太高,看落下时“1”“2”“3”朝上的次数,大家轮流抛,一共30次。
2、组长派一人用画“正”字的方法来记录。
3、抛完后,派一人填写记录表和统计表,其他同学负责校对。
各组汇报,学生上台填入数字提问:仔细观察统计表,统计的结果和你估计的差不多吗?你发现了什么?教师:在每个数字个数相同的情况下,抛的次数越多,数字123朝上的次数越接近。这三种情况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学生自由猜测。教师把学生的猜想板书出来)学生回答(摸一摸验证)
活动体验:
学生分组试验,填写统计表,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较灵活。熟练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计算。
2、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自己探索计算方法,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3、使学生体验数学以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同算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算法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去春游吗?我们去春游的路上有一些障碍,谁能扫清路上的这些障碍?
口算
35+3= 24+9= 45+30= 28+7=
87—5= 36—8= 72—50= 93—6=
二、创设情景,让学生提出问题。
(一)观察第91页情景图。
1、仔细观察,从这幅图上,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哪些与乘船有关的问题?
2、学生提问题。
(二)观察第92页情景图。
1、图中有哪些问题需要我们解决?
师根据生答板书:
“二(1)班、二(2)班能坐下吗?”
“二(3)班、二(4)班合乘能坐下吗?”
2、谁能解决上面两个问题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23+31 32+39
(三)揭示课题,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
三、小组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一)探究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1、学生自主探索。
2、小组讨论交流计算方法。教师巡视。
3、各小组汇报交流情况。(学生汇报时,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二)学生小组讨论喜欢的方法。
1、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2、学生汇报。师:为什么喜欢这种方法?
3、这两个问题解决的结果如何?
四、巩固练习。
1、第93页做一做右边4题。(生做完后,师作反馈纠正。)
2、练习十九1、2、3、4。(选加法做。)
五、小结。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使学生学会从多角度思考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个性化设计及反思
一、学前准备
1、口算。
3分钟计时,学生在口算卡上完成20道口算题。
2、计算。
教师板书下列各题,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1)集体完成。
(2)指名学生板演。
(3)说一说,各自是怎样计算,如何验算的。
(4)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分析和指导。
(5)表扬算理清楚,计算正确及有进步的同学。
3、计算比赛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29页例8.
出示主题图。
师:观察情境图,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问:“大约”是什么意思?
师: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估算的方法。
估算267÷3时,把被除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然后应用乘法口诀,估出商是多少。在这道算式中,可以把267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300,也可以把267看作与它接近的几百几十数270,且300和270都是3的倍数。
指名学生板演。
方法一:把267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300
267÷3≈100(元)
(300)
答: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100元。
方法二:把267看作与它接近的几百几十数270
267÷3≈90(元)
(270)
答: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90元。
2、学习教材第30页例9.
出示主题图。
师:观察情境图,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师: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估算的方法。
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可以用估一估的方法求出18个箱子大约能装下多少个菠萝。因为18接近20,可以把18看成20,算得20个箱子能装下160个菠萝,182>160,所,18只纸箱肯定装不下182个菠萝;还可以用估一估的方法算出装完这些菠萝至少需要多少个纸箱。菠萝的总数为182,接近180,180除以8得数大于20,所以,18个纸箱肯定装不下所有的菠萝。
指名学生板书。
方法一:18≈20
20×8=160(个)
方法二:182≈180
182÷8>20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奥林匹克火炬在某地4天传递了816千米。*均每天传递多少千米?
(1)出示题。
(2)读题,理解题意。
(3)分析数量关系。
(4)列式解答。
(5)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有530把椅子,分5次运完,*均每次运多少把?如果分4次运呢?
(1)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分析数量关系。
(2)估算一下,把530*均分成5份或*均分成4份,每份大约是多少。
(3)精确计算。
(4)交流计算结果。
3、现有643盆花摆进花坛,*均放进5个花坛中,每个花坛放多少盆,还剩多少盆?
(1)出示题。
(2)理解题意。
(3)分析数量关系。
(4)独立列式解答。
(5)提问:怎样理解还剩多少盆?(余数就是还剩多少盆)
4、3位教师带50名学生去参观植物园,已知*票价10元,学生票价5元,10人以上的团体票价为6元,怎样买票合算?
(1)创设情景。教师边讲边出示相关信息。
(2)营造解题氛围。
(3)分组合作,尝试多种解答方法。
(4)比一比,哪小组既解答合理又方法多样。
(5)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师生分开购票是合算的?在什么情况下购买团体票合算?
(6)给学生充分的发言时间和空间。
四、思维训练
如果同一节目每月播出的时间相同,每个节目每月各播出多长时间?
(1)出示题,讲述题意。
(2)解读图意。
(3)理解题目中所提的问题。
(4)直观看图,正确解答。
(5)交流解题思路。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8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师:每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师: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师板书*方米、*方分米、*方厘米)
师:每相邻两个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下面我们就来动手动脑研究一下
(师边说边板书课题: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推导1*方分米=100*方厘米
师:课件出示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谁来说说它的面积是多少*方分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如果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用*方厘米做单位,是多少*方厘米呢?请同学们拿出你手中的学具,开动脑筋,四人一小组动手操作一下。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小组汇报操作结果。
生1:我们用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在这个1*方分米的正方形上,横排每排摆10个,竖排每排摆10个,一共可以摆100个,所以这个1*方分米的正方形用*方厘米做单位是100*方厘米。
(教师出示一面画有100个1*方厘米的小方格的正方形。)
生2:我们是用直尺去量
师:还有想法吗?
生3:我是直接把1分米换算成10厘米,那么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0×10=100(*方厘米)
师:总结并板书:1*方分米=100*方厘米
学生齐读。
2、知识迁移1*方米=100*方分米
师:仿照刚才的方法,你能推算出1*方米等于多少*方分米吗?小组在一起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师巡视,生汇报。
1*方米=100*方分米。因为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米。1米=10分米,10×10=100(*方分米)
(板书) 1*方米=100*方分米
学生读。
师:现在,谁来告诉我每相邻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师在黑板上贴字条) 去掉“相邻”行吗?为什么?*方米和*方厘米相邻吗?它们间的进率是多少呢? 生回答师板书:1*方米=10000*方厘米
师领读生跟读(正读反读这三个关系式)
3、根据进率,进行换算
师:应用这些关系,你能推算出2*方分米=()*方厘米吗?你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说出因为1*方分米=100*方厘米,2*方分米就是2个100*方厘米,也就是200*方厘米)
15*方分米=( )*方厘米呢?
反过来800*方厘米=()*方分米呢?你又是怎么想的?2400*方分米=( )*方米?你能学着老师的样子举几个例子吗?(生举例)
三、深化新知,巩固练习
(一)、火眼金睛(下列说法对吗?)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
1*方米=100*方分米( )
每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 )
我们学校教室的面积大约是50*方米,合500*方分米( )
1*方米=1000*方厘米( )
(二)、神机妙算(你能很快说出答案吗?)
6*方分米=( )*方厘米
13*方米=( )*方分米
1000*方分米=( )*方厘米
3600*方厘米=( )*方分米
8*方米=( )*方厘米
(三)、大显身手
一个正方形桌面的周长是360厘米,边长是多少厘米?这个正方形桌面的面积是多少*方厘米?合多少*方分米?
四、回顾整理、总结生成
1、回顾一下我们今天所学内容,并把例题补充完整。
2、谁想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收获呢?(生畅所欲言。)
3、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共同解决。
五、布置作业
1、83页做一做
2、练习二十第四题
六、拓展延伸
(智力闯关)
小红家用边长5分米的方砖铺地,客厅正好用了96块方砖,小红家客厅面积是多少*方米?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9
教学内容:
本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认识分数》中“吃西瓜”一课,主要内容是“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教材P60-61)。
教学目标:
1、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并掌握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的计算方法。
2、能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画、涂、拼等活动,体会“数形结合”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策略之一。
4、体验数学活动充满创造与探索,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点:
掌握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摆脱对图形直观的依赖,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方法。把1化成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分西瓜的故事,想听吗?一对好姐弟,他俩既活泼又可爱,又乖巧懂事,经常帮妈妈做事情,一天两个好孩子又在帮妈妈打扫卫生了,不一会儿就累的满头大汗,妈妈说:“孩子们歇会儿吧,妈妈给你们切西瓜。”我们一起来看看切西瓜的过程吧,如果把这个圆看成一个西瓜,熊妈妈把这个西瓜*均切成了8份,姐弟俩高兴地吃了起来,不一会,弟弟就吃了其中的2块,姐姐吃了其中1块,那小朋友你们知道他们分别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呢?
课件:一个西瓜被分成了8块,弟弟吃了两块,从圆中分出两个西瓜到弟弟的头像,再分出一个西瓜到姐姐的头像上。
师:这里的2/8是什么意思呢?你是怎么理解这个分数的?
(2/8表示把这个西瓜*均分成8份,其中的两份,就用2/8来表示)最好不说“取”
(1/8表示把这个西瓜*均分成8份,其中的一份,就用1/8来表示)
师:那根据刚才的画面内容,你能提出哪些与分数有关的数学问题呢?
(剩下的西瓜是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姐姐和弟弟一共吃了这块西瓜的几分之几?
姐姐和弟弟谁吃的多?多多少?)用纸蒙住,学生说一个,取一个。
师:咱们同学真会提问题,这节课咱们就先来研究吃西瓜中遇到的数学问题。(PPT,板书课题:吃西瓜)
二、解决同分母分数加法
师:先来看看他们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呢?(PPT展示)你会列算式吗?
(2/8+1/8,板书)
师:为什么要用加法呢?
(是要把姐姐吃的和弟弟吃的合起来,所以用加法)
师:请你观察这两个分数你发现了什么?
(两个加数的分母都是8)
师:对,我们就把分母相同的分数叫做同分母分数(板书)今天咱们就先来研究同分母分数的加法。
师:那你能试着说说这个算式等于多少吗?
生:````````````````````
师:那看来大家的意见都等于3/8,那这个结果究竟对不对呢?我们想个办法,你能用图形来说明2/8加1/8到底等于多少呢?老师给同桌两人提供了一张被*均分成8份的圆纸片,同桌进行角色分工,一个当弟弟,一个当姐姐,用斜线涂一涂被你吃掉的那一部分,涂完后,根据你们涂的这张纸片和你的同桌说说2/8+1 /8到底等于多少。开始吧。
生活动并交流
师:完成的同学马上坐正,那我们刚才通过验证,你是不是认为2/8+1/8等于3/8?
谁愿意拿着你的作品到前面来说一说你们的想法
(假设:请两组来说
师:你们是怎么得到3/8的呢?
生:我们是数出来的
师:你能给大家数数看吗?
生数
师:那你数的这一份是这块西瓜的几分之几呢?
生:1/8
师:那两块呢?
生:2个1/8
师:我们再数数看一共有几个1/8呢?
生:3个1/8
师:那用一句话来总结你们的过程,那就是:2个1/8加1个1/8就是3个1/8就是3/8。
师:哪一组再拿着你们的作品说说3个1/8是怎么来的?
师:说的真好,同桌再说说3个1/8是怎么来的?
师:全班一起来说说
课件边展示请学生边叙述过程
师:那我们再来回忆一下刚才的过程(电脑演示)
把一个圆形*均分成8份,其中的2份是弟弟吃的2个1/8,1份是姐姐吃的1个1/8,合起来就是3个1/8,也就是3/8)
师:结果就是3/8,(板书)
师:解决了问题我们一起来做答(板书)
师:这个问题解决了,现在老师考考你,你能算算2/7+4/7=?
说说为什么等于6/7呢?(2个1/7加4个1/7等于6个1/7)阐述算理
师:同学们这么能干,老师就不信考不到你们,请你口答1/9+5/9等于?2/4+1/4
学生口答
师:这么能干啊?你们是怎么算的,怎么会这么快呢?
(分母不变,把分子加在一起就可以了)
师:哦~是这样的吗?我们再来看看,分母不变,分子加在一起。(板书)
师:说的真好,那谁来归纳总结一下,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到底该怎么计算呢?
(分母不变,分子相加)板书
板书计算过程。
师:注意加号,等号,分数线要对齐,这样才好看。
师:知道了怎么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法,我们再来解决一道问题?
师:一张长方形纸,做小旗用取3/5,做纸花用去2/5,一共用去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呢?请你自己的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
师:3/5+2/5=5/5
师:有不同的结果吗?
生:也等于1
师:为什么呢?
(因为5/5的意思也就是整体1)
师:解决了吃西瓜的第一个问题,同学们心里怎么样,美滋滋的,象吃西瓜一样甜,那我们解决下面的问题是不是更有信心了?
三、解决同分母分数的减法
师:我们现在来看第2个问题:弟弟比姐姐多吃的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
师:为什么用减法呢?
(求一个数比另外一个数多多少,应该用减法)
师:那再请你观察这个算式你又发现了什么?
(也是同分母分数)
师:那我们今天还要研究同分母分数的减法(板书)
师:关于这个算式,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用手中的另外一个园片帮助你,想想2/8-1/8等于多少呢?然后在小组内说说你的想法
请一生板演。
请生说自己的想法。
师:跟黑板上一样的同学请举手,那我们再来看看同学们的想法(PPT)请一生说
把一个圆形*均分成8份弟弟吃了2个1/8,姐姐吃了1块,表示1个1/8,从2个1/8里去掉1个1/8,剩下的就是弟弟比姐姐多吃的这个西瓜的1/8
师:谁再把刚才的过程说一说
(2个1/8减去1个1/8还剩1个1/8,就是1/8)
师:2/8-1/8你会算了,那4/7-2/7你会算吗?
师出题学生口答
师:那同分母分数的减法该怎么计算呢?
(分母不变,分子相减)板书
总结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知道了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做减法是分母不变,分子相减。那你能用一句话来说说,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该怎么计算呢?
全班说。
四、解决1-几分之一的减法
师:那我们已经知道了他们一共吃了这块西瓜的3/8,这时候小熊说了:我们不要吃了,也给妈妈留点啊?,小熊真是个孝顺的孩子,那这个西瓜还剩下几分之几呢?(PPT)
你会列算式吗?同样,迅速把你的算式列在本子上,在小组内说说你想法。
师:你是怎样列的算式?
(8/8-3/8=5/8,板书)
师:8/8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这个西瓜。
师:还有不同的算式吗?
(1-3/8)
师:那这个1是什么意思?
师:那么也就是说这个整体你也可以用“1”来表示。(划等号)
师:那8/8-3/8你会算吗?
板书结果5/8
师:我们再来看看整个思考的过程
师:(PPT)把这个圆形*均分成8份,取了其中的8份,也可以用1来表示,从中去掉姐姐和弟弟一共吃的3/8,果然还剩下了这个西瓜的5/8
(1就是8个1/8,先把1划成8/8,8个1/8去掉3个1/8,还剩5个1/8就是5/8)
做答
师:那如果这道题不是1-3/8而是1-4/7又是多少呢?
师:那为什么这里把1划成7/7而没有象刚才一样划成8/8或者是6/6呢?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两个算式跟前面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呢?
师:那象这种1减几分之几的减法我们该怎样计算呢?
师:那么也就是说要把1划成跟减数分母相同的一个分子分母都一样的分数来计算。这样其实就是我们已经学过的同分母分数的减法。
师:其实如果孩子们计算熟练了,中间的步骤可以省略不写。
五、练习
师:看到同学们学的这么开心,我给你们带来了一些问题,想试一试同学们的实力,敢不敢接受挑战?
A. 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组口算题,看算式直接写得数,(打开书完成)
选其中一道题请学生说想法
注意:3/4-3/4(用图解释)
B. 师:这是一条线段图,认真观察,现在发生了什么?(PPT线段被*均分成了10份)
接着又怎么样了?(闪现红色部分,红色部分是这段的3/10,闪现兰色部分,兰色部分是这段的4/10)
求的是什么?(闪现“?”,算一算一共是这条线段的几分之几呢?)
生:在本子上列算式解决,并口答。
师:接下来看下一个线段图,
师:那你会列算式吗?
8/9-2/9=6/9
C. 再来看一个线段图,请生解释。列算式解决
六、总结
同学们,吃西瓜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最普通的事情,但是我们却从中学会了很多知识,也发现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同学们真是好样的,看来只要我们用一双充满智慧的,善于发现的研究去细心观察生活,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20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51~54页主题图、例1、例2及课堂活动第1~3题,练习十第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难点:
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具准备:
木条制作的长方形和三角形、不条、三角板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请两位学生到黑板前学交警指挥交通车时的各种动作姿势。
2.指名两位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刚才所观察交警的手与手、手与身躯构成的角。
3.指名学生将角的两边上取两点,再将两点连接起来得到第三条线段,并说出是一个什么图形?
多媒体出示生活中形状是三角形的物体,让学生观察后,你想探索三角形的哪些问题?
学生自由提问。
板书:意义、特征、特性
二、探究新知
(一)理解三角形的意义
1.学生用小棒任意摆出一个三角形。
教师出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图形:
(1)(2)(3)
学生讨论三个图形,是不是都是三角形?为什么?
刚才大家在判断上述三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时,都注意到三条线段,围成等这些重要条件(板书:三条段、围成),谁能说说什么是三角形吗?(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2.练习
(1)举出日常生活中见到的三角形。
(2)判断下列哪些图形是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1)(2)(3)(4)(5)
(二)探索三角形的特征
(1)虽然三角形的形状各不相同,但也有相同的地方,谁能说说有哪些地方相同呢?(分组讨论)
(2)小组指定代表说说讨论的结果。
板书:边——3条
角——3个
顶点——3个
(3)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三角形的特征。
学生阅读教材上的内容。
多媒体出示三角形,让学生指出三角形的边、角、顶点。
(4)学生指出三角板上的边、角、顶点。
(三)探索三角形的特性
多媒体出示电线杆、自行车、货柜架等实物图,让学生指出其中的三角形。
提问:为什么这些部位要做成三角形?(分组讨论后,指定学生回答)
学生操作:用木条钉成*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然后用力拉、推,让学生观察,大家会发现什么?
这说明三角形具有什么特性?(稳定性)
举出生活中见到哪些物体的哪些部位是做成三角形的。
三、练习。
1.任意画一个三角形。
2.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出不同的三角形。
3.折一折:把一张纸对角对折,能数出几个三角形?再对角对折,又能数出几个三角形呢?
4.说说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三角形的特性?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探讨了三角形的哪些问题?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特性
意义: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特征:边——3条
角——3个
顶点——3个
特性:稳定性。
推荐访问:菁华 小学三年级 数学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菁华20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3单元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分钟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4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