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苍翠欲滴造句【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苍翠欲滴造句1
苍翠欲滴造句在我们学习中经常遇到的造句分为:成语造句、关联词造句、词语造句等;例如【苍翠欲滴造句】用苍翠欲滴造句1. 来到桂林,看到莽莽苍苍的一片山林,就像一块苍翠欲滴的绿翡翠,身处其中,令人心旷神怡。
难怪人们都说&l&桂林山水甲天下&l&!!2. 滨河公园河道两旁的花草树木枝繁叶茂,苍翠欲滴,真让人赏心悦目。
3. 黄山峰顶,古树参天,苍翠欲滴,犹如仙境。
4. 雨后的后花园,花草显得更加苍翠欲滴,空气也清新怡人。
5. 我的家乡非常美丽,那里崇山峻岭,花草树木苍翠欲滴,是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6. 远处,苍翠欲滴的山恋连绵起伏。
7. 公园充满着诗情画意,树木
【难道造句】【惬意造句】【恍惚造句】【尤其造句】【憧憬造句】【居然造句】【终于造句】【似的造句】【似乎造句】【仿佛造句】【用果然造句】【但是造句】【淡雅造句】上一章:表里山河造句
下一章:为了终于造句
苍翠欲滴造句扩展阅读
苍翠欲滴造句(扩展1)
——馋涎欲滴的造句 (菁选2篇)
馋涎欲滴的造句1
1、面对着满桌子的美味佳肴,儿子馋涎欲滴的样子真逗人怜爱。
2、在这许多美味佳肴面前,我们几个人馋涎欲滴。
3、宝洁的佳洁士牙膏用了系列令人馋涎欲滴的调味品,包括柠檬、茶、草莓、盐和蜂胶等。
4、她认真的说道,那诱人的小嘴直叫人馋涎欲滴。
5、婆婆看着满桌小吃,馋涎欲滴地问。
6、萧伯纳微笑着落座,对这两个已经馋涎欲滴的伙伴挤了挤那双快活的眼睛:“那就快点菜吧,免得你们把自己的舌头给吃了。
7、李凤仆听了心花怒放,看着秀色可餐的晓秋,露出馋涎欲滴的目光;晓秋不禁打了个寒噤。
8、郭录本是个好色之徒,他看见周月仙的美貌,馋涎欲滴,就上前风言风语地调戏。
9、圣人无名,则是大成者将凡人们馋涎欲滴的名利看的极淡,更是笑看各项闪烁着熠熠光芒的虚名。
10、咱家宝贝好厉害哦!这么一会儿就做出这么多令人馋涎欲滴的大餐来,快过来给你个奖励哦!
11、过了一会,服务员端上了午餐,一个比一个丰富,让人馋涎欲滴。
12、我望着肉,望着惹人馋涎欲滴的五花肉,“这不是肉,这是豆腐。
13、大半时辰之后,一缕肉香,随风扑鼻而来,众人不禁馋涎欲滴,方浩将那烤肉切分开来,一人一块,闻峰取了酒来,龙飞罕有的大饮了一口。
14、你这幅看到美女馋涎欲滴的模样,真的是够色迷迷的。
15、很快,酒香肉香在空气中四散飘溢,令人禁不住的馋涎欲滴食指大动。
16、,康建功打击着四猴子的厚颜无耻,连带着递出了诱人馋涎欲滴果子。
17、见到这俩小子一副馋涎欲滴的模样和跃跃欲试的神情,别说古风,就连叮叮都傻眼了。
18、夏天又是一个愉快的季节。波光粼粼的河水,诱得孩子们三五成群地来到河边,在碧蓝的河水里尽情玩耍。各种味道鲜美的水果也纷纷上市了。一个个圆滚滚的大西瓜,一串串紫红色的葡萄,令人馋涎欲滴。
19、葡萄成熟了,一大串一大串从叶子缝里垂下来。它们晶莹透亮,像是用水晶和玉石雕刻出来的,又活像颗颗紫色的珍珠,只要你一看,准会馋涎欲滴。
20、夏天是个欢乐的`季节。波光粼粼的河水,诱得孩子们三五成群地来到河边,在清凉的河水中尽情玩耍。各种新鲜的水果也纷纷上市。一个个圆滚滚的西瓜,一串串晶莹的葡萄,令人馋涎欲滴。
21、这时如果你向上望,又是另一番景象,湛蓝的天上飘着朵朵白云,有的如万马奔腾,场面壮观。有的如一朵棉花糖,令人馋涎欲滴。
22、她同时也预见到了女性接触互联网的速度较慢,这将会是一块巨大的让人馋涎欲滴的在线市场。
23、蜥蜴足有五六尺长,四爪锋利无比,全身鳞甲密布,还不时吐着红色的舌信,血盆大口中馋涎欲滴,俨然已把姜黎当做了饕餮大餐。
24、这边是阿月浑子、糖衣花生、银鱼干、香酥鸡翅、糯米粘糕,那边有橄榄拼盘、酱香牛肉、鱿鱼丝、茴香豆、酱板鸭,这真可谓是一次令人馋涎欲滴的饕餮盛宴。
25、楚皓人还坐在沙发上,香味一个劲地往他的鼻子里面钻,令他馋涎欲滴。
26、还是一身的黑色,但是今天却是变作了一身紧身的皮衣,婀娜的身段衬托的淋漓尽致,直让人馋涎欲滴。
27、还没等他爹朝那白狐开第二枪,就见有两只大灰狼窜出了丛林,赫然出现在了眼前,它们呲着牙齿,馋涎欲滴中凶相毕露,眼里闪烁着幽幽蓝光。
28、看着烤野兔从火架上撤下来了一只,风月的目光顿时变得馋涎欲滴。
29、但他万万没有想到,儿子居然能做出那么多花样和口味的美味佳肴来,而且每道菜都如艺术品一般美轮美奂,让人馋涎欲滴却又不忍下箸。
30、因方才的一番动静,他如墨的发丝有些紊乱,衣襟下滑,露出精致的玉颈和锁骨,肌肤在烛光的扑闪下泛着凝脂柔光,让人馋涎欲滴。
31、她顺着香味来到了小厨房,奶奶的身影在厨房中晃来晃去,忙得满头大汗,锅中的汤正散发着令人馋涎欲滴的香味。
32、虎引风心中一阵难过,突然,他扣开饭盒上的铝盖子,将一盒热腾腾的豆腐脑倒在了老婆婆的瓷碗里,空气里瞬间飘荡着豆腐脑和香油的味道,令人馋涎欲滴。
33、一到夏末秋初,树上的累累果实进入了成熟期,红盈盈的石榴、黄澄澄的梨子垂满枝头,逗引得孩子们馋涎欲滴,手心发痒。
34、锅盖掀开后,咕噜噜汤水沸腾的声音顿时传出,一阵阵浓香四溢,引得人馋涎欲滴。
35、赵臣予一边从那金黄色的烤全鹿之上,割下来一条后腿递给了早就馋涎欲滴的石玉珊,一遍又嘱咐道。
36、在它们的眼中,这个落单的人类就和火篝上烤着的羊肉一样令其馋涎欲滴。
37、只是随着时间过去,鸡肉在火焰下的烧烤下慢慢变得浅黄,一股鸡肉的香味也遂即散发开来,引人馋涎欲滴,其它的事早被她拋之脑后了。
38、此时小狐狸正眼汪汪的看着叶扬,正确的说是看着他手中的鸟腿,一副馋涎欲滴的模样。
39、烈焰金鳞狮一声低吼,然后爬起身来,伸着血红色的舌头,馋涎欲滴的盯着段皓,似乎,在它的眼中,眼前这个身形淡薄的少年时自己可口的晚餐一般。
40、目前的载人宇宙飞船大多是由各大国际财团进行商业运营的,即将进行的大规模移民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蛋糕,引得各路财团馋涎欲滴,这其中有着巨大的利益。
馋涎欲滴的造句2
1、刚出锅的饺子飘着热腾腾的香气,令人馋涎欲滴。
2、看到摆在桌上招待客人的香蕉、荔枝,我都馋涎欲滴了。
3、面对着满桌子的美味佳肴,儿子馋涎欲滴的样子真逗人怜爱。
4、王明最爱吃烤鸡,只要一说起来就馋涎欲滴。
5、在这许多美味佳肴面前,我们几个人馋涎欲滴。
6、宝洁的佳洁士牙膏用了系列令人馋涎欲滴的调味品,包括柠檬、茶、草莓、盐和蜂胶等。
7、他馋涎欲滴地望着那塞满五香碎肉的一束束发亮的腊肠,并且安详地吸着调了香料做熟的猪血所发散出来的温暾气儿。
8、饭快好了吗?味道香得大家都已经馋涎欲滴啦。
9、她认真的说道,那诱人的小嘴直叫人馋涎欲滴。
10、婆婆看着满桌小吃,馋涎欲滴地问。
苍翠欲滴造句(扩展2)
——苍翠欲滴的意思和造句
苍翠欲滴的意思和造句1
苍翠欲滴的意思:
[释义] 苍:青色;翠:青绿色。翠绿的颜色像要滴下来。形容草木茂盛;充满生机。也形容文句精彩。
[语出] 宋·郭熙《山川训》:“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欲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辨形] 苍;不能写作“仓”。
[近义] 葱翠欲滴
[用法] 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一般作谓语、补语。
[结构] 补充式。
苍翠欲滴的造句:
(1)一座座苍翠欲滴的山,峰峦雄伟;一条条晶莹剔透的溪,清澈见底;一座座古色古香的亭,小巧玲珑;一座座金碧辉煌的塔,高耸入云。我真想用相机拍下来。
(2)清晨,我来到了翠屏山,仰望着这座苍翠欲滴的山,延绵起伏,春树流苏,山上花开遍野,鸟语花香;它像是一个巨人,经过漫长的严冬,终于迎来了春天,它脱掉了身上厚重而又单调的毯子,换上了亮丽的春装。
(3)苍翠欲滴的群峰簇拥着一条逶迤清亮的河,沿河*,明清风格的建筑群、依稀可辨的古窑址、苍凉厚重的徽州古商道,或密集、或星落,无不透着古风古韵,令人驻足沉思、浮想联翩。
(4)一路上到处是苍翠欲滴的树木,天上的白云似乎也在我们为高兴,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看,那有几只早春的燕子!同学们都被这美丽的春景吸引住了,令我们不得不感叹:好一个阳春三月呀!
(5)再没有比春雨洗浴后的青山更迷人了,整个山坡,都是苍翠欲滴的浓绿,没来得散尽的雾气像淡雅丝绸,一缕缕地缠在它的腰间,阳光把每片叶子上的雨滴,都变成了五彩的珍珠。
(6)春天,当暖风吹过松树的松枝,那苍翠欲滴的针叶,在春风中左右摇摆着,好像是为这生机勃勃的春天而尽情地舞蹈。
(7)他的文章用语新鲜活泼,生气盎然,读来给人苍翠欲滴之感。
(8)到了夏天,这里满眼绿色,苍翠欲滴。
(9)今天清晨,我来到了翠屏山,仰望着这座苍翠欲滴的山,延绵起伏,春树流苏,山上花开遍野,鸟语花香;它像是一个巨人,经过漫长的严冬,终于迎来了春天,它脱掉了身上厚重而又单调的毯子,换上了亮丽的春装。
(10)村外丛树蔽日,苍翠欲滴。
(11)二人心中各怀心事,很快便消失在了这一片苍翠欲滴的竹林中。
(12)萧天仰头看着苍翠欲滴的无三山问陈丹道,这一会儿萧天的心境才慢慢的*复了下来,燥热感才慢慢的退了下去。
(13)初入谷时,谷中土丘遍立,参天大树苍翠欲滴。
(14)一座巍峨的高山上,山中青松苍翠欲滴,伸长了枝干似乎在迎接着来到山中的客人,但这山中虽在青烟中恍如人间仙境,但却终日不见得人影。
(15)山谷层峦叠嶂,林中苍翠欲滴,微风传递着阵阵鸟语花香,周围的美景令丁晓武心醉神迷,想要大发一番诗性,却是胸无点墨,除了“啊,多美呀”。
(16)整个山坡,都是苍翠欲滴的浓绿,没来得及散尽的雾气像淡雅的丝绸,一缕缕地缠在它的腰间。
(17)而我正躺在一处山坡之上,整个山坡,都是苍翠欲滴的浓绿,紧紧缠绕着的山林雾气像浓郁丝绸,将它紧紧包裹。
(18)猛烈的太阳,球场上汗流浃背的少年,校道上苍翠欲滴的大树,教室里“吱呀”。
(19)整个山间都是苍翠欲滴的浓绿,期间还夹杂着五颜六色的叫不出名字的野花,将龙盘山点缀的格外美丽。
(20)秋天的树木依旧苍翠欲滴,松柏在阵阵山风中,一起一伏,好似绿潮碧涛一般,滔滔不绝。
(21)远处峰峦叠嶂,苍翠欲滴,犹如一条苍莽巨龙蜿蜒盘旋,脚下碧水如镜,二者相映成趣,青山浮碧水,倒影翩翩。
(22)的刺向山谷高山上苍翠欲滴的绿色粗大竹子。
(23)青藤苍翠欲滴,红花娇艳若血,两者相辅相成,相映生辉。
(24)东湖岩壁千姿百态,无奇不有。真可谓怪石嶙峋,形态万千。山岩累累,危峰兀立。抬眼上望,山峰像是用绿色染过似的,到处苍翠欲滴。还有气势壮观的陡峭石壁,像是那样的高,那样的陡,抬头仰望,真使人感慨万千。
(25)走进太湖风景区的大门,我就被道路两旁的美景吸引住了。高矮不一的小山坡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山上古木参天,苍翠欲滴,树枝曲折地映入太湖清澈的碧波里,时隐时现。
(26)生生不息的大自然,永不间断地进行着生命的轮回。夏天的脚步是匆忙的,它在夏山苍翠欲滴芳草亦未歇的`同时,又无声地维持着四季的轮转。所以不要在夏天离开的时候才想起还未领略过夏天的神韵。抓住夏天的脚步,走进夏天的大门。
(27)东湖岩壁千姿百态,无奇不有。真可谓怪石嶙峋,形状万千。山岩累累,危峰兀立。抬眼上望,山峰像是用绿色染过似的,处处苍翠欲滴。还有气势壮丽的峻峭石壁,像是那样的高,那样的陡,昂首仰视,真使人感慨万千。
(28)夏天,广阔的林海变成绿色的海洋,有参天的古木,挺拔的松树,婀娜的杨柳,秀丽的白桦,独立则荫,成群则林,苍翠欲滴,生机勃勃。这里的不仅风景秀丽、凉爽宜人,还是人们旅游避暑的好地方。
(29)雨还在下着,不过没有了刚才的悲凉与孤单,因为这里有苍翠欲滴的老松树一望无际的田野,一座空房子和连绵起伏的山。雨在下着,那老松树用它那沙哑的声音在叙述自己经历过的风风雨雨,因为那些风风雨雨在它身上留下了数不尽的伤疤。
(30)杜鹃花生长在一个古香古色、蓝白相间的花盆里。她粗壮的主干、大约高10厘米。众多的枝干四处伸展。每个枝头长满了苍翠欲滴、表面有绒毛的叶子,杜鹃花长在枝头几片叶子中间。
(31)竹意志坚强。冬天来临时,许多花草树木都屈服了寒风的狂暴,渐渐地花谢叶落,只有它傲然挺立,毫不屈服严寒对它的折磨。它虽然饱经风霜,但依然苍翠欲滴,美丽可爱。
(32)一座座高楼大厦耸立在马路两旁,亭亭玉立,柏油路两旁,矗立着苍翠欲滴的树木,宽敞的道路上空架着立交桥,蜿蜒盘旋,汽车穿梭其中。
(33)在人群正前方的山崖上正有着一株半米高的小树迎风而立,树上结有三枚通红的果子,苍翠欲滴,这就是青灵果。
(34)前方,山峦起伏,放眼望去,是一片长长的山岚,山峦之上古木参差,苍翠欲滴,碧绿长青。
(35)清烈公祠倚山面江,坐北朝南,整座祠被环绕在满园飘香的柑桔林与苍翠欲滴的翠柏林里。
(36)笑了,笑得已有些勉强,举手摘下了头上的黄金冠,金冠上镶着十八块苍翠欲滴的碧玉。
(37)昨夜一场大风大雨过后,蒙头山沃土泥泞,草挑雨露,山林如洗,苍翠欲滴,不时还能听见空灵的鸟鸣。
(38)这时,棺无材来到一处断岩边上,这里杂草丛生,松树中夹杂了一些樟树,苍翠欲滴。
(39)山间微风肆意,白云朵朵似玉,天空绿的犹如一块翡翠,通透明镜,斜阳高照映着山谷里苍翠欲滴的松柏,美不胜收。
(40)布提斯气喘吁吁,弓着蛇身,和步天真对峙,在他黑色的蛇鳞上已经倒插了近三十口竹剑,竹剑苍翠欲滴,十分耀眼,布提斯身体也开始缩小。
苍翠欲滴造句(扩展3)
——苍翠欲滴的造句
苍翠欲滴的造句1
1、来到桂林,看到莽莽苍苍的一片山林,就像一块苍翠欲滴的绿翡翠,身处其中,令人心旷神怡。
2、滨河公园河道两旁的花草树木枝繁叶茂,苍翠欲滴,真让人赏心悦目。
3、黄山峰顶,古树参天,苍翠欲滴,犹如仙境。
4、雨后的后花园,花草显得更加苍翠欲滴,空气也清新怡人。
5、我的家乡非常美丽,那里崇山峻岭,花草树木苍翠欲滴,是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6、远处,苍翠欲滴的山恋连绵起伏。
7、公园充满着诗情画意,树木苍翠欲滴。
苍翠欲滴造句(扩展4)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10篇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1
【学习重点】
1、体会文章的中心论点。
2、论证方法。
3、体会语言特点。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孟子(约公元前372至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他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人,推崇并继承了孔子的学说,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一位大师。世称亚圣。作品有《孟子》七篇。他长于说理,善用比喻,纵横捭阖,妙趣横生,在*散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鱼我所欲也》就体现了他的写作风格和特点。
二、学生朗读课文
三、注意有关字词
1、故患有所不辟也。通避
2、万钟不辩礼仪而受之。通辨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恩惠、感激的意思。
4、乡为身死而不受。通向,从前之意。
四、笔译这篇课文
五、对艰难字词句进行解释
第二课时
一、学生齐读课文
二、学生散读课文
三、点名学生翻译课文,对不妥之处详加解释
四、学生散读课文争取成诵
第三课时
1、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文章,它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舍生取义
2、作者是怎么样提出中心论点的?
文章用鱼和熊掌等比喻提出中心论点的。
3、作者是如何论证的?
文章用鱼和熊掌等比喻提出中心论点,由有甚于生,有甚于死引出不为苟得不避祸患来,这是从正面论述;由莫甚于生莫甚于死引出何不为也这是从正面论述。结论是世上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有比死亡更让人讨厌的东西(义和不义)。后又从反面论证见利忘义是丧失人的本心。
4、写作特色:
⑴ 善用比喻。
① 运用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中心论点
② 用行不吃呼尔,乞不受蹴尔比喻守义不辱。运用比喻使讲述的道理明白易懂,深入浅出。
⑵ 运用对比。鱼与熊掌生与死义与不义向与今等通篇对比鲜明,使中心论点舍生取义鲜明突出。既然能为义而舍生,那么在接受比生命更轻的*厚禄,甚至是一箪食,一豆羹的时候要辩解是不是合乎礼义。
⑶ 孟子的礼义是封建君臣之礼,封建君臣之义,应批判地继承,现在的礼义已经赋予了新的含义。如*取义成仁今日事。
⑷ 论证方法: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5、结构图示:
熊掌 生 所欲不苟得有甚于生义
╱正面→→
舍 鱼 死 虽恶所不避有甚于死不义
生
取
义
╲反面: 向(为身死而不受)
受不义之万钟无益
今(为宫室、妻妾、穷乏者)更不可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是一篇论述道德标准和政治节操的说理散文。孟子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语言,阐述了一个重要的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一个正直的人,有道德修养的人,应该为义而生,为义而死,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而不能“见利忘义”。不辨礼仪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足取的。
学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它在文字上有些难度,又是以议论为主,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兴趣不大。但教师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有充分的自信,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其次,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诵读,采取不同的形式,如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陶。
学习任务
1. 理解孟子所阐述的“义”的含义,懂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抉择,把握人生,慎重选择。
2. 学习经典论说文在论证结构和方法的独到之处。
3. 感受孟子文章语言自然流畅,节奏鲜明的特点,多朗读,多背诵。
学习方法
1. 采用“诵读—积累—感悟”的学习方法完成学习任务。
2. 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资料,为文章观点找论据,准确理解文章的内容。
3. 善于联系当代,联系个人生活实际,拓展探究,更好地借鉴古人的思想精华。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1. 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基本疏通课文大意,找出疑难之处,留待课堂解决。
2. 默读课文,基本断句准确。
3. 教师推荐网站,了解孟子。
学生根据教师推荐网站,或自行搜索,全面了解孟子,分组查找以下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介绍:孟子简介、孟子人生、孟子思想、孟子学说、孟子故居、孟子故事、孟子名言、出自《孟子》的成语。
二、激趣导入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引出课文内容,激发学习兴趣,打消畏难情绪。
1. 由一二位同学讲一则跟孟子有关的小故事,如“孟母三迁”“孟母对织”。
2. 归纳至今为人们所乐于运用的孟子名言。如: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尽信书不如无书。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 《孟子》还留下了很多有生命力的成语,抢答说出哪些熟悉的成语是出自《孟子》的。例:专心致志、与人为善、舍己为人、明察秋毫、缘木求鱼、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等。
4. 课文涉及的孟子的名言是哪一句,蕴含的成语是什么?
“鱼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舍生取义”。
三、整体感知
1. 教师和学生一起以不同的方式默读、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节奏。在诵读的过程中疏通字句,梳理层次,加深理解,引发质疑。在梳理过程中对重点实词如:“欲”“得兼”“莫”“由是”“与”“蹴”“万钟”要特别关注。对文中出现的五个通假字进行归纳整理。找出课文中出现的对称句和排比句,感受文章语言特点。背诵也以这些句子为基础,先背诵对称句,再连句成段,连段成篇。
2. 教师以若干问题带动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①孟子在文中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②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大意?
③请两三个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
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做出正确的选择。
④作者为证明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
四、深入探究
1. 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2. 为什么鱼和熊掌不可得兼?
只是一种假设,可以鱼和熊掌都得到,可以生命和义都不舍弃,只是假设当你在遇到两者中必取其一的时候,你当作怎样的选择的问题。
3. “所欲有甚于生者”的“所欲”和“所恶有甚于死者”的“所恶”分别指哪些事情?
五、拓展探究
1.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指什么,“舍生取义”的含义是什么?请根据下面一则孟子的语录概括总结。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
2. 孟轲所说的“义”有它特定的阶级内容,是儒家提倡的忠君、孝亲、尊长等一套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秩序,提倡重“义”的目的,也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根本利益。对于后世,特别是今天来说“义”应该赋予新的含义,请简要归纳。
如在民族矛盾尖锐的时候,不少仁人志士坚持民族气节,坚持正义事业,他们的壮举曾彪炳史册,他们所坚持的“舍生取义”突破了孟子当时的规范,成为正义事业、正义行为的代称。现在,我们把“义”可以赋予*精神的具体内涵,“舍生取义”就是一种十分高尚的品质──为了正义事业和真理可以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生命。
3. 课文第二段内容隐含一个什么典故?可以用我们搜集的哪句孟子名言来印证?“贫者不受嗟来之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4. 对比阅读以下几则材料,联系课文,说说它们各自表现出了怎样的价值取向。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裴多菲)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六、延伸拓展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一言,警醒几千年。多少仁人志士追随着“取义”之路,开拓了一条精忠之道。纵使路途再漫长,也要上下求索的屈原,终因遭毁谤,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怀着悲愤投入汩罗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文天祥,被囚禁狱中宁死不屈,舍身取义,留名千古。鲁迅以笔代枪,在文坛掀起千层浪,留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动人诗句。
对于今天的我们,亲历生与义的重大抉择也许很难得,但我们的人生不乏选择。我们一直在选择,谨慎地选择。
1. 模仿下面一段话,发表对选择的感言。
选择博爱,我们品味异样精彩的人生;选择回忆,我们度量往事的厚重;选择诚信,我们畅享生命的真真切切;选择坚强,我们感受经历失败后的成功的甘甜;选择关爱,我们因几颗心同时跳动而愉悦不已……
2. 请讲述自己或他人人生选择的故事,并谈谈选择对人生的重要意义。
例:一个14岁小女孩,站在法庭上面对离婚的父母,她会选择谁?这不是一个普通的选择,因为选择了母亲,她就选择了富贵、选择了澳大利亚;选择父亲,她就选择了贫穷,选择了*。人人都说这太难了,可小女孩选择了父亲,选择了含辛茹苦单独抚养她长大的父亲,舍弃了富有却极少见的母亲。大家都被震撼了,面对这种艰难的抉择,小女孩做到了无愧于心。
七、推荐欣赏
1. 20xx年“全国大专辩论会”──中山大学vs电子科技大学(正其义是否谋其利)
2. 20xx年高考满分作文《心灵的选择》《倾听心灵的钟声》《张开双臂,选择博爱》
3. 电影《生死抉择》中*李高成最后的演讲。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摘自《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3
教学设想
《鱼我所欲也》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本文在文字理解上有些难度,又是以议论为主,学生学习兴趣可能不大,提倡进行互动探究性学习,允许他们提问,让学生体会收获的快乐,成功的喜悦。其次,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诵读,采取如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等不同形式,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从而进行文化的熏陶。
[教学目的]
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2.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3.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教学重难点]
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掌握。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所谓诵读,就是朗读和背诵。这是文言文教学最基础最实用最重要的教法,可采取多种形式的读,如墨读、齐读、跳读、精读、美读等。要求做到准确、流利、有感情,在诵读的过程中习得语感,疏通字句,梳理层次,加深理解,探究特色,,培养能力。
2.质疑法:这里所说的质疑,并非指教师想提问学生,而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自己不懂之处提问,或者是对文章的观点或其他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鉴赏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2.译读课文,自由质疑,互动探究,理解文意;
3.美读课文,体会语言特色,初步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中央电视台的《艺术人生》栏目,近期专访了知名主持人倪萍,主持人让倪萍选取了她主持生涯的几个关键词,她选中了“选择”这个词。倪萍说,她喜欢选择,也害怕选择,因为所有的选择都是你必须付出的,你想得到东的时候可能西就随着失去,东西都拥有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在选择的时候,就得想好了要放弃,而放弃又是痛苦的。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我们该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吧。
[说明:这个导语的设计更加接近生活,符合学生信息接受需求大的特点,有助于吸引学生的兴趣]
二、作家作品简介
1.关于孟子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补充资料:跟孟子有关的小故事,如孟母三千(出示漫画),激发学习兴趣,打消畏难情绪。
2、关于《孟子》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著录十一篇,现存七篇。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跟《论语》同是用语录体散文,但体式有所不同。它篇幅比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3.解题
孟子主张“性善论”,他认为人生而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语言,阐述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点名朗读并点评
要求:教师应注意朗读指导要有梯度。
⑴读准字音
不为(wéi)苟得也 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
一箪(dān)食 一豆羹(gēng)
蹴(cù)尔 不屑(xiè)
苟(gǒu)得 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⑵注意节奏停顿及重音
①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②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③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④ 是/亦不可以已乎
⑶理解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3.串译课文,了解大意。
⑴字词注解补充:
得兼:能够同时得到。 有甚于:比……更重要。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苟得:苟且偷生
患:祸患,灾难。 已:停止、放弃。
非独:不仅仅。 避:躲避
向:从前。 万钟:万钟的俸禄,形容位高禄厚。
辨:辨别。 奉:侍奉。 穷乏:贫穷。
⑵通假字
得通德,恩惠、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3)一词多义
① 为:今为(为了,介词)宫室之美而为(接受)之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做,动词)
向为身死而不受(宁愿)
②得:故不为苟得也(得到)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感激)
③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种)
是亦不可以已*(这种做法)
⑷虚词(注意“之”、“而”、“于”的用法)
①之:呼尔而与之(代词 他)
为宫室之美(助词 的)
②而:呼尔而与之 (表修饰,不译)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却)
③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 (对)
万钟于我何加焉 (比)
⑸翻译重点句子。
如: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然而)在这个问题上,却有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而不用的人,在这个问题上,却有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而不采用的人]
五、整体感知
①请两三个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
明确: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做出正确的选择。或: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②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主旨?
明确:舍生而取义者也。
六、抓语言特色,初背课文
1.背诵成组的排比句、对偶句。
方法:学生齐读课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韵美。背诵也以这些句子为基础,先背诵对称句,再连句成段,连段成篇,进而达到背诵的效果。
2.教师出示背诵练习,帮助学生背诵。也可以将学生分组进行“对美文”竞赛,一组出排比句或对偶句的上句,另一组对下句。
多媒体显示: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 ; , 。 , 。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 , 。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是故 。
呼尔而与之, ; , 。
向为身死而不受, ; ,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 ;是亦不可以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3.学生齐背课文。
七、小结
在人生面临抉择时,应当具备怎样的价值标准?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应当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书后练习题二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清课文的论证思路,掌握论证方法。
2.理解本文的主旨,深入鉴赏本文的说理艺术。
3.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师生齐背课文,然后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文章大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文章的主要内容,主题和写作特色。
二、鉴赏孟子散文的说理艺术
㈠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明确:论点是:舍生取义,为义而不避死。
这个论点是由比喻引出来的,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点明“义”的价值高于生命,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
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样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运用了比喻论证,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解说:在这个问题上,学生有可能存在“鱼怎么能跟熊掌相提并论”的疑问,教师可以适时引导:(见《教师用书》P442)鱼在今天,特别是南方人看来,是极*常的菜肴。但是在古代,尤其是对古代的北方人,鱼是上等佳肴,北方少河流,鱼也就不多,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食有鱼是富贵人家的生活,所以孟子把“鱼”和熊掌相提并论。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明确:首先运用了道理论证,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避”的思想。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里运用了对比论证,论证了“义”重于生,应“舍生取义”。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
接着从正面举例论证,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一箪食”“一豆羹”关系到人的生死,但若用无礼的方式施舍,就是路人、乞丐也不接受。这一事例充分说明,最普通的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宁愿饿死也不失义。然后文章陡然一转,从反面举例,与前者对比,指出一些显贵的人“不辨礼义”就接受优厚俸禄。紧接着以一个反问句“是亦不可以已乎”,说明他们接受的原因是利欲熏心,见利忘义,更增加了批判的力量。然后用三个排比今昔对比,批判他们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行为。“向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这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现在却为了*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
总之,人要做到“舍生取义”,要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辨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
3.引导学生讨论本文的论证方法。
明确:运用了道理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① 比喻论证。
“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在两件事不能同时并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
② 正反对比论证。
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与事实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③道理论证。第一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
④举例论证。第二、三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举“穷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推理更加有力,强调了要讲“义”,不能忍受羞辱,“蹴尔而与之”连乞丐都不接受,何况是把“义”看得很重的人了;举“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的事例,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
㈡难点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
1.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明确: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2.“所欲有甚于生者”的“所欲” 和“所恶有甚于死者”的“所恶”分别指哪些事情?
明确: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 为人民谋*,为了四化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 污受 贿,滥用 职权,*放火等。
3.“故患有所不避”“患”指什么?
明确: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
4.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一节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在文章最后又说:“此之谓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
明确:“是心”指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本心”指舍生取义。
5.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明确: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丧失善心(天性、天良)
6.“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在数量上孰多孰少?在意义上呢?为什么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明确:“一箪食,一豆羹”在数量上是少之又少,但它关系性命,因而是比万钟还要贵重的。然而“蹴尔而与之”就是乞丐也不接受,它强调的是要讲“义”,宁死也不能忍受羞辱。而“万钟”就接受了的人是见利忘义,失去了本心。
7.孟子有一段话解释了骨气的含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那么“万钟则……”这句话应指其中的哪一句?
明确:“富贵不能淫”即*厚禄收买不了。
8.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明确: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9.孟轲所说的“义”有它特定的阶级内容,是儒家提倡的忠君、孝亲、尊长等一套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秩序,提倡重“义”的目的,也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根本利益。对于后世,特别是今天来说“义”应该赋予新的含义,请简要归纳。
明确:如在民族矛盾尖锐的时候,不少仁人志士坚持民族气节,坚持正义事业,他们的壮举曾彪炳史册,他们所坚持的“舍生取义”突破了孟子当时的规范,成为正义事业、正义行为的代称。现在,我们把“义”可以赋予*精神的具体内涵,“舍生取义”就是一种十分高尚的品质──为了正义事业和真理可以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生命。
10.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第(1)句意思相反,第(2)句意思相近。这些句式使行文流畅,论证严密,语气连贯,气势恢弘。
小结:本文的主旨是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辨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
三、赏析《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1.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明确: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
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
对偶。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辨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
排比。通篇皆是,排比句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语势和论辨力量。如“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反问。一个反问句否定了三种不“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
2. 归纳《孟子》的文章语言特点。
明确: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四、拓展探究
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明确: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身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上下交征利”的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但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根据是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止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
参考资料::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裴多菲)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五、总结:
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准则,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慷慨赴难,为国捐躯。孟子由口腹之欲推衍到道德之美的独特论证方法,则体现了中华民族以善为美、美善合一的独特审美观念。
六、布置作业
请以“义与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500字左右。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是一篇论述道德标准和政治节操的说理散文。孟子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语言,阐述了一个重要的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一个正直的人,有道德修养的人,应该为义而生,为义而死,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而不能“见利忘义”。不辨礼仪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足取的。
学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它在文字上有些难度,又是以议论为主,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兴趣不大。但教师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有充分的自信,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其次,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诵读,采取不同的形式,如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陶。
学习任务
1. 理解孟子所阐述的“义”的含义,懂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抉择,把握人生,慎重选择。
2. 学习经典论说文在论证结构和方法的独到之处。
3. 感受孟子文章语言自然流畅,节奏鲜明的特点,多朗读,多背诵。
学习方法
1. 采用“诵读—积累—感悟”的学习方法完成学习任务。
2. 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资料,为文章观点找论据,准确理解文章的内容。
3. 善于联系当代,联系个人生活实际,拓展探究,更好地借鉴古人的思想精华。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1. 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基本疏通课文大意,找出疑难之处,留待课堂解决。
2. 默读课文,基本断句准确。
3. 教师推荐网站,了解孟子。
学生根据教师推荐网站,或自行搜索,全面了解孟子,分组查找以下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介绍:孟子简介、孟子人生、孟子思想、孟子学说、孟子故居、孟子故事、孟子名言、出自《孟子》的成语。
二、激趣导入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引出课文内容,激发学习兴趣,打消畏难情绪。
1. 由一二位同学讲一则跟孟子有关的小故事,如“孟母三迁”“孟母对织”。
2. 归纳至今为人们所乐于运用的孟子名言。如: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尽信书不如无书。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 《孟子》还留下了很多有生命力的成语,抢答说出哪些熟悉的成语是出自《孟子》的。例:专心致志、与人为善、舍己为人、明察秋毫、缘木求鱼、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等。
4. 课文涉及的孟子的名言是哪一句,蕴含的成语是什么?
“鱼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舍生取义”。
三、整体感知
1. 教师和学生一起以不同的方式默读、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节奏。在诵读的过程中疏通字句,梳理层次,加深理解,引发质疑。在梳理过程中对重点实词如:“欲”“得兼”“莫”“由是”“与”“蹴”“万钟”要特别关注。对文中出现的五个通假字进行归纳整理。找出课文中出现的对称句和排比句,感受文章语言特点。背诵也以这些句子为基础,先背诵对称句,再连句成段,连段成篇。
2. 教师以若干问题带动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①孟子在文中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②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大意?
③请两三个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
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做出正确的选择。
④作者为证明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
四、深入探究
1. 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2. 为什么鱼和熊掌不可得兼?
只是一种假设,可以鱼和熊掌都得到,可以生命和义都不舍弃,只是假设当你在遇到两者中必取其一的时候,你当作怎样的选择的问题。
3. “所欲有甚于生者”的“所欲”和“所恶有甚于死者”的“所恶”分别指哪些事情?
五、拓展探究
1.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指什么,“舍生取义”的含义是什么?请根据下面一则孟子的语录概括总结。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
2. 孟轲所说的“义”有它特定的阶级内容,是儒家提倡的忠君、孝亲、尊长等一套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秩序,提倡重“义”的目的,也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根本利益。对于后世,特别是今天来说“义”应该赋予新的含义,请简要归纳。
如在民族矛盾尖锐的时候,不少仁人志士坚持民族气节,坚持正义事业,他们的壮举曾彪炳史册,他们所坚持的“舍生取义”突破了孟子当时的规范,成为正义事业、正义行为的代称。现在,我们把“义”可以赋予*精神的具体内涵,“舍生取义”就是一种十分高尚的品质──为了正义事业和真理可以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生命。
3. 课文第二段内容隐含一个什么典故?可以用我们搜集的哪句孟子名言来印证?“贫者不受嗟来之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4. 对比阅读以下几则材料,联系课文,说说它们各自表现出了怎样的价值取向。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裴多菲)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六、延伸拓展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一言,警醒几千年。多少仁人志士追随着“取义”之路,开拓了一条精忠之道。纵使路途再漫长,也要上下求索的屈原,终因遭毁谤,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怀着悲愤投入汩罗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文天祥,被囚禁狱中宁死不屈,舍身取义,留名千古。鲁迅以笔代枪,在文坛掀起千层浪,留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动人诗句。
对于今天的我们,亲历生与义的重大抉择也许很难得,但我们的人生不乏选择。我们一直在选择,谨慎地选择。
1. 模仿下面一段话,发表对选择的感言。
选择博爱,我们品味异样精彩的人生;选择回忆,我们度量往事的厚重;选择诚信,我们畅享生命的真真切切;选择坚强,我们感受经历失败后的成功的甘甜;选择关爱,我们因几颗心同时跳动而愉悦不已……
2. 请讲述自己或他人人生选择的故事,并谈谈选择对人生的重要意义。
例:一个14岁小女孩,站在法庭上面对离婚的父母,她会选择谁?这不是一个普通的选择,因为选择了母亲,她就选择了富贵、选择了澳大利亚;选择父亲,她就选择了贫穷,选择了*。人人都说这太难了,可小女孩选择了父亲,选择了含辛茹苦单独抚养她长大的父亲,舍弃了富有却极少见的母亲。大家都被震撼了,面对这种艰难的抉择,小女孩做到了无愧于心。
七、推荐欣赏
1. 2002年“全国大专辩论会”──中山大学vs电子科技大学(正其义是否谋其利)
2. 2002年高考满分作文《心灵的选择》《倾听心灵的钟声》《张开双臂,选择博爱》
3. 电影《生死抉择》中*李高成最后的演讲。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5
【设计思路】
《鱼我所欲也》是一篇逻辑严密、气势饱满的议论文。关于课文的论点尚有争议,有人认为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也有人认为是保持本心的重要性。不管学生赞同哪种观点,都应该让学生了解本文围绕观点行文严密的特点,同时也让学生体会本文运用排比增强感染力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理解全文的论证逻辑。
2、体会排比所形成的论证气势。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如果说孔子的仁是指一种内在修养,那么孟子的义就是指人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孔子对仁学有一种坚定的信念,即使为此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而当义与生命在人生的天*上等待裁决时,孟子也会毫不犹豫地舍生取义。为什么孟子把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呢?当生与义不可同时拥有时,怎样才能做到舍生取义呢?现在让我们从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中寻找答案。
2、整体把握:
课文提出了舍生而取义这一中心观点,作者是怎样论证的呢?在第一段中,孟子通过列举一组生活常识,深入浅出地告诉人们:在面临抉择的时候,人们总会选择那些更加重要更有价值的事物。这可以看做全文的大前提。由此推演出一个十分具有说服力的结论:人们如果能够把义看得高于生,就一定能够做到舍生取义。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二、三两段中,孟子从事例和道理上说明了保持本心是舍生取义的前提条件。
3、重点难点突破:
进一步理解全文的内在逻辑:
⑴有的人舍生取义,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所以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有灾祸也不躲避。这是从正面讲为什么要舍生取义。假如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那么就会相反,凡是可以求生的手段,哪一样都可以采用,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事,哪一桩都可以干。这样正反对比就显示出义的重要。
作者强调有人把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是因为没有丧失本心,这个本心在孟子看来就是指人善的天性,它包括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以上是道理论证。
⑵二、三节是事例论证,两种事例形成一种对比。虽然是一箪食,一豆羹,但很重要,决定着生死,但有人却不受。而万钟虽多,只是为了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不重要,但有人却接受了。前者重义,后者不辨礼义,根本原因是一个保持了本心,而另一个丧失了本心。由此可见本心的重要,有了本心,人们就会重义,社会才能安定。
四、拓展延伸
1、小组交流搜集到的关于舍生取义的诗句、名言或故事。每小组推荐一个代表在全班交流。
2、在网上收集资料,了解孟子所讲的礼义与仁的区别。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⑵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⑶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⑷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
比喻、对比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论证层次,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这是文言文教学最实用的教法,可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如默读、齐读、跳读、精读、美读等。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熏陶。
2、质疑法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自己不懂的地方提问,或对文章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就论证过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大胆质疑。鼓励学生自主质疑,有利于发展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这天寒地冻的时节,同学们来还在上课,真不容易!但如果让你们自己做出选择的话,你们仍然会选择上课吗?在人的一生中,我们要做出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选择,尤其是在对待象“生”和“死”这样重大的问题上。当我们必须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的时候,这对任何人都是一个严肃的人生考验。今天学习的《鱼我所欲也》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我们应怎样作出选择。(多媒体显示课题)
二、作家作品简介(多媒体显示)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三、解题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体现了《孟子》一书的文笔特点。
四、朗读课文
要求: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和重音,要读得流畅,朗朗上口,读出语言气势和感情。(多媒体显示字音及部分句子节奏)
1、故不为苟得也(wéi)
2、今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
3、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5、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6、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五、质疑解疑,疏通文意
1、你问我答学生提出翻译中的疑难问题请同学解答,可指名回答,也可自由回答。
2、生问师答对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教师酌情给予点拨。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多媒体显示)
⑴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故患有所不辟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
⑵辨析黑体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鱼,我所欲也
故患有所不辟也
贤者能勿丧耳
蹴尔而与之
万钟于我何加焉
乡为身死而不受
此之谓失其本心
妻妾之奉
是亦不可以已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⑶翻译下列句子: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梳理本文论证思路,列出提纲。
第二课时
一、检查课文背诵情况
二、导入新课学习
上节课,我们已翻译了全文,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主题和写作特色。
1、分析第一段:
⑴学生划出层次,教师点拨可以分成四个层次。
讨论并归纳:
第一层(“鱼,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第一句话以鱼和熊掌比喻“生”与“义”这一对概念。鱼是美味,人人可食;熊掌也是美味,但其美远远胜过鱼,且不易得,因此舍鱼而取熊掌。孟子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形象地区分了“生”与“义”的价值高下。第二句是由第一句的设喻引出来的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这是本文的主旨。
第二层(“生亦我所欲”──“故患有所不辟也”)。从正面阐述,说人们把“义”的价值看得高于生命,所以不能苟且偷生,宁愿赴死也不愿行不义。这里所说的“甚于生者”就是指“义”,“甚于死者”就是“不义”。
第三层(“如使人之所欲”──“所恶有甚于死者”)。正反对比,进一步阐述“义”重于“生”的道理。先从反面论述,用两个假设复句反问,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接着用“由是”开头的句子做正面论述,说明事实上人能不贪生,不避患;最后用“是故”两句得出结论,证明“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因而人能舍生取义。
第四层(“非独贤者”──“贤者能勿丧耳”)。这句话运用了递进论证法,前文已论证“义”字的存在,这里使主题升华,证明“义”字不只是少数贤者具备,而是人人皆具备,它似乎成了一种充塞天地之间的正气,无处不有,只是贤者更能保持罢了。
⑵纵观第一段,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讨论并归纳: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正反论证)
⑶教师小结本段:
孟子认为人的本能固然是求生而恶死,但世上还存在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也存在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那就是“义”与“不义”。“义”是人类最宝贵的一种品德,为了“义”,人们可以不避祸患,直至献出自己的生命。一个真正的人,决不能因贪生怕死而行不义之事。孟子从“性善说”出发,认为人生来就具有羞恶之心,这是一种善心,它可以帮助人们在“义”与“不义”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
2、分析第二段:
⑴根据教师提示,学生把本段可分为三层。
讨论并归纳:
第一层(“一箪食”──“乞人不屑也”)。从正面举例,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呼尔”、“蹴尔”而与之,则“行道之人”与“乞人”也不屑接受,这就是“羞恶之心”。以食“嗟来之食”为“羞’,这就是“义”的观念。
第二层(“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从反面举例,说明不辨礼义而收万钟之禄,是失其羞恶之心,是为求“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这些比生死都轻的身外之物,这样的做法,不过是见利忘义。
第三层(“乡为身死而不受”──“此之谓失其本心”)。运用排比句,以“乡”与”今”对比,指出为得到宫室之美、妻妾侍奉、穷人感激而见利忘义,就是丧失了“本心”。结尾一句话,归纳了此段,照应了开头,这“本心”就是“羞恶之心”,就是“义”。
⑵在本段中,作者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讨论并归纳: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
⑶教师小结:
本段运用了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作者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按财富的数量来说,“万钟”自然是多的,但是“万钟”决定的是“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一箪食,一豆羹”决定的却是生命,自然要比“万钟”更重要。然而,无论是“万钟”’,也无论是“一箪食,一豆羹”,与“义”字比较起来都是次要的。两次举例及在举例中对比论证法的运用,再一次深刻地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论点。
三、延伸思考
思考、讨论:
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四、教师总结全文
1、文章主旨:
本文是一篇论述道德标准和政治节操的说理散文。作者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言语,阐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一个正直的人,有道德修养的人,应当为义而生,为义而死,在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而不能“见利忘义”。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足取的。
2、写作特点:
⑴议论严密,层层深入:
文章围绕“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立论,从正面论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从反面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人的本心,从而再次重申文章论点。结构严谨,层层深化。
⑵善用比喻:
开篇以鱼和熊掌设喻,引出中心论点。第二段以“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比喻守义不辱,形象生动。
⑶善用对比:
第一段正反对比阐述“义”重于“生”的道理,从反面假设推理,又从正面事实说明人能不贪生,不避患。第二段举例论证,以正反两个事例进行对比,说明人们对待利欲引诱的不同态度,批判为追逐个人名利而丧失羞恶之心的人,重申中心论点。
五、布置作业
1、《走进名校》之《鱼我所欲也》。
2、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几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几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惠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⑴用“||”画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停顿。(每句只画两处)
①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⑵解释下列黑体的词语。
①故不为苟得
②二者不可得兼
③如使人之所欲
④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⑶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②贤者能勿丧耳。
⑷ “非独贤者有是心”文中的“是心”指。
⑸作者在文中提出了的主张。
【板书设计】
鱼我所欲也
《孟子》
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
写作: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举例论证
议论严密,层层深入
【教学反思】
教师课后完成。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7
教学设想
《鱼我所欲也》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本文在文字理解上有些难度,又是以议论为主,学生学习兴趣可能不大,提倡进行互动探究性学习,允许他们提问,让学生体会收获的快乐,成功的喜悦。其次,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诵读,采取如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等不同形式,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从而进行文化的熏陶。
[教学目的]
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2.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3.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教学重难点]
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掌握。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所谓诵读,就是朗读和背诵。这是文言文教学最基础最实用最重要的教法,可采取多种形式的读,如墨读、齐读、跳读、精读、美读等。要求做到准确、流利、有感情,在诵读的过程中习得语感,疏通字句,梳理层次,加深理解,探究特色,,培养能力。
2.质疑法:这里所说的质疑,并非指教师想提问学生,而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自己不懂之处提问,或者是对文章的观点或其他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鉴赏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2.译读课文,自由质疑,互动探究,理解文意;
3.美读课文,体会语言特色,初步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中央电视台的《艺术人生》栏目,近期专访了知名主持人倪萍,主持人让倪萍选取了她主持生涯的几个关键词,她选中了“选择”这个词。倪萍说,她喜欢选择,也害怕选择,因为所有的选择都是你必须付出的,你想得到东的时候可能西就随着失去,东西都拥有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在选择的时候,就得想好了要放弃,而放弃又是痛苦的。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我们该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吧。
[说明:这个导语的设计更加接近生活,符合学生信息接受需求大的特点,有助于吸引学生的兴趣]
二、作家作品简介
1.关于孟子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补充资料:跟孟子有关的小故事,如孟母三千(出示漫画),激发学习兴趣,打消畏难情绪。
2、关于《孟子》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著录十一篇,现存七篇。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跟《论语》同是用语录体散文,但体式有所不同。它篇幅比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3.解题
孟子主张“性善论”,他认为人生而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语言,阐述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点名朗读并点评
要求:教师应注意朗读指导要有梯度。
⑴读准字音
不为(wéi)苟得也 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
一箪(dān)食 一豆羹(gēng)
蹴(cù)尔 不屑(xiè)
苟(gǒu)得 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⑵注意节奏停顿及重音
①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②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③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④ 是/亦不可以已乎
⑶理解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3.串译课文,了解大意。
⑴字词注解补充:
得兼:能够同时得到。 有甚于:比……更重要。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苟得:苟且偷生
患:祸患,灾难。 已:停止、放弃。
非独:不仅仅。 避:躲避
向:从前。 万钟:万钟的俸禄,形容位高禄厚。
辨:辨别。 奉:侍奉。 穷乏:贫穷。
⑵通假字
得通德,恩惠、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3)一词多义
① 为:今为(为了,介词)宫室之美而为(接受)之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做,动词)
向为身死而不受(宁愿)
②得:故不为苟得也(得到)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感激)
③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种)
是亦不可以已*(这种做法)
⑷虚词(注意“之”、“而”、“于”的用法)
①之:呼尔而与之(代词 他)
为宫室之美(助词 的)
②而:呼尔而与之 (表修饰,不译)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却)
③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 (对)
万钟于我何加焉 (比)
⑸翻译重点句子。
如: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然而)在这个问题上,却有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而不用的人,在这个问题上,却有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而不采用的人]
五、整体感知
①请两三个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
明确: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做出正确的选择。或: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②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主旨?
明确:舍生而取义者也。
六、抓语言特色,初背课文
1.背诵成组的排比句、对偶句。
方法:学生齐读课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韵美。背诵也以这些句子为基础,先背诵对称句,再连句成段,连段成篇,进而达到背诵的效果。
2.教师出示背诵练习,帮助学生背诵。也可以将学生分组进行“对美文”竞赛,一组出排比句或对偶句的上句,另一组对下句。
多媒体显示: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 ; , 。 , 。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 , 。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是故 。
呼尔而与之, ; , 。
向为身死而不受, ; ,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 ;是亦不可以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3.学生齐背课文。
七、小结
在人生面临抉择时,应当具备怎样的价值标准?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应当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书后练习题二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清课文的论证思路,掌握论证方法。
2.理解本文的主旨,深入鉴赏本文的说理艺术。
3.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师生齐背课文,然后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文章大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文章的主要内容,主题和写作特色。
二、鉴赏孟子散文的说理艺术
㈠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明确:论点是:舍生取义,为义而不避死。
这个论点是由比喻引出来的,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点明“义”的价值高于生命,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
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样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运用了比喻论证,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解说:在这个问题上,学生有可能存在“鱼怎么能跟熊掌相提并论”的疑问,教师可以适时引导:(见《教师用书》P442)鱼在今天,特别是南方人看来,是极*常的菜肴。但是在古代,尤其是对古代的北方人,鱼是上等佳肴,北方少河流,鱼也就不多,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食有鱼是富贵人家的生活,所以孟子把“鱼”和熊掌相提并论。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明确:首先运用了道理论证,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避”的思想。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里运用了对比论证,论证了“义”重于生,应“舍生取义”。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
接着从正面举例论证,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一箪食”“一豆羹”关系到人的生死,但若用无礼的方式施舍,就是路人、乞丐也不接受。这一事例充分说明,最普通的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宁愿饿死也不失义。然后文章陡然一转,从反面举例,与前者对比,指出一些显贵的人“不辨礼义”就接受优厚俸禄。紧接着以一个反问句“是亦不可以已乎”,说明他们接受的原因是利欲熏心,见利忘义,更增加了批判的力量。然后用三个排比今昔对比,批判他们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行为。“向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这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现在却为了*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
总之,人要做到“舍生取义”,要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辨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
3.引导学生讨论本文的论证方法。
明确:运用了道理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① 比喻论证。
“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在两件事不能同时并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
② 正反对比论证。
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与事实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③道理论证。第一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
④举例论证。第二、三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举“穷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推理更加有力,强调了要讲“义”,不能忍受羞辱,“蹴尔而与之”连乞丐都不接受,何况是把“义”看得很重的人了;举“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的事例,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
㈡难点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
1.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明确: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2.“所欲有甚于生者”的“所欲” 和“所恶有甚于死者”的“所恶”分别指哪些事情?
明确: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 为人民谋*,为了四化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 污受 贿,滥用 职权,*放火等。
3.“故患有所不避”“患”指什么?
明确: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
4.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一节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在文章最后又说:“此之谓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
明确:“是心”指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本心”指舍生取义。
5.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明确: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丧失善心(天性、天良)
6.“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在数量上孰多孰少?在意义上呢?为什么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明确:“一箪食,一豆羹”在数量上是少之又少,但它关系性命,因而是比万钟还要贵重的。然而“蹴尔而与之”就是乞丐也不接受,它强调的是要讲“义”,宁死也不能忍受羞辱。而“万钟”就接受了的人是见利忘义,失去了本心。
7.孟子有一段话解释了骨气的含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那么“万钟则……”这句话应指其中的哪一句?
明确:“富贵不能淫”即*厚禄收买不了。
8.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明确: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9.孟轲所说的“义”有它特定的阶级内容,是儒家提倡的忠君、孝亲、尊长等一套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秩序,提倡重“义”的目的,也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根本利益。对于后世,特别是今天来说“义”应该赋予新的含义,请简要归纳。
明确:如在民族矛盾尖锐的时候,不少仁人志士坚持民族气节,坚持正义事业,他们的壮举曾彪炳史册,他们所坚持的“舍生取义”突破了孟子当时的规范,成为正义事业、正义行为的代称。现在,我们把“义”可以赋予*精神的具体内涵,“舍生取义”就是一种十分高尚的品质──为了正义事业和真理可以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生命。
10.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第(1)句意思相反,第(2)句意思相近。这些句式使行文流畅,论证严密,语气连贯,气势恢弘。
小结:本文的主旨是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辨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
三、赏析《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1.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明确: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
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
对偶。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辨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
排比。通篇皆是,排比句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语势和论辨力量。如“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反问。一个反问句否定了三种不“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
2. 归纳《孟子》的文章语言特点。
明确: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四、拓展探究
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明确: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身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上下交征利”的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但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根据是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止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
参考资料::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裴多菲)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五、总结:
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准则,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慷慨赴难,为国捐躯。孟子由口腹之欲推衍到道德之美的独特论证方法,则体现了中华民族以善为美、美善合一的独特审美观念。
六、布置作业
请以“义与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500字左右。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8
教学目的
一、使学生懂得“舍生取义”的道理,培养正确的生死观。
二、继续学习高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及判断句式等知识。
三、学习并体会孟子文章说理透彻、气势充沛、善于运用比喻和排比手法的特点。
教学思想
1、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尤其是一些名句名篇更应要求学生熟读成诵。
2、《孟子二章》中,相对而言,《鱼我所欲也》的文字较艰深些,并考虑到学生没有预习且要当堂背诵,故把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教学放到第二课时中,连带《庄暴见孟子》一并完成。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引出课题,提示要点
提问:大家放弃了暑假休息,来这里上课,真不容易!但如果让
你们自己作出选择的话,你们也仍然会选择到这里上课吗?
在人的一生中,要作出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选择,尤其是在对待象生和死这样重大的问题上,当我们必须作出非此即
彼的选择的时候,这对任何人都是一个严肃的人生课题。我们今天学习的《鱼我所欲也》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的就是这样一
个道理:我们应怎样作出选择。(板书课题)
2、回顾复习,导向新课
提问:对孟子和他的文章大家已经有所了解,初中时我们就学过《孟子》中的文章,大家还记得里边的一些名言名句吗?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的文章善于雄辩,气势磅礴,感情充沛,辞锋犀利,擅长运用比喻和对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今天我们学的《鱼的所欲也》
也体现了这种风格。
二、疏通词句文义
(学生朗读课文前二个自然段并找出不理解的词句等。)
(一)词
1、所欲:“所”加名词,相当于名词,意为“喜爱的东西”。
2、可得:同义词连用,意为“可能”或“可以”。
3、者也:语气词连用,“者”表停顿,“也”也表肯定。
4、苟得:苟且偷生的事情。
5、由:按照、通过。
6、独:只是。
7、尔:助词,无义。
(二)句子
1、“……者也。……者也”两句:判断句式,取舍观点鲜明,语气肯定。
2、“所欲有甚于生者”句:甚,超过,重要,形容词。于,比,介词,引进比较对“生者”。译成现代汉语时语序应作调整。
3、“贤者能勿丧耳”句:贤者,这里可理解为“道德高尚的人”。丧,丧失。可译为道德高尚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4、“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句:由是,介宾词组。是,(求生或避患)的手段或办法。而,转折连词,可是。有,有人,指不愿舍义而求生。
三、文义
第一自然段
提问这一段中孟子讲了一个什么问题?他对这个问题的基本看法是怎样的?
明确:生和死的问题。应该舍生求义。
(学生朗读)
层次结构分析。明确:按句号划分,本段共九句:第1句引喻,使生和义的问题抽象变为具体,深奥变为浅显,让人容易接受。第2句表明观点,1、2句为并列关系,3、4句从正面、5、6句从反面加以论述证明。3、4句和5、6、句为对照关系。第7句举例论证,第8句做出结论,末尾第9句为结论引伸,补充理由。7句与8句为因果关系。
(学生背读)
补充解疑:
“甚于生者”指“义”、“甚于死者”指“不义”。
“有所”可理解为“有┅┅”的意思。
“是心”即“义”。课文中的“义”指封建伦理道德标准,从今天看,可理解为“正义“,赋予了新的内容。
(学生试背)
第二自然段
本段的论点即为“是心”人皆有之,进一步从正面举例论证。各种类植物,古代总称为“菽”。
(学生朗读数遍)
四、深化理解
要求学生选背一、二自然段中本人喜爱的一至两句,并述说理由。
归纳:生死观是我们人生观重要而又集中的体现。或许在短短的一堂课中,我们还不能深深体味其中所包括的丰富蕴涵,但我
们一定已明白了:人是应该而且能够作出这种高尚选择的。文天祥的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革命英
雄刘胡兰等英雄典范应该成为永远激励我们的人生座右铭!
五、布置作业略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9
教材分析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是一篇论述道德标准和政治节操的说理散文。孟子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语言,阐述了一个重要的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一个正直的人,有道德修养的人,应该为义而生,为义而死,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而不能“见利忘义”。不辨礼仪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足取的。
学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它在文字上有些难度,又是以议论为主,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兴趣不大。但教师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有充分的自信,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其次,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诵读,采取不同的形式,如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陶。
学习任务
1. 理解孟子所阐述的“义”的含义,懂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抉择,把握人生,慎重选择。
2. 学习经典论说文在论证结构和方法的独到之处。
3. 感受孟子文章语言自然流畅,节奏鲜明的特点,多朗读,多背诵。
学习方法
1. 采用“诵读—积累—感悟”的学习方法完成学习任务。
2. 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资料,为文章观点找论据,准确理解文章的内容。
3. 善于联系当代,联系个人生活实际,拓展探究,更好地借鉴古人的思想精华。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1. 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基本疏通课文大意,找出疑难之处,留待课堂解决。
2. 默读课文,基本断句准确。
3. 教师推荐网站,了解孟子。
学生根据教师推荐网站,或自行搜索,全面了解孟子,分组查找以下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介绍:孟子简介、孟子人生、孟子思想、孟子学说、孟子故居、孟子故事、孟子名言、出自《孟子》的成语。
二、激趣导入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引出课文内容,激发学习兴趣,打消畏难情绪。
1. 由一二位同学讲一则跟孟子有关的小故事,如“孟母三迁”“孟母对织”。
2. 归纳至今为人们所乐于运用的孟子名言。如: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尽信书不如无书。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 《孟子》还留下了很多有生命力的成语,抢答说出哪些熟悉的成语是出自《孟子》的。例:专心致志、与人为善、舍己为人、明察秋毫、缘木求鱼、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等。
4. 课文涉及的孟子的名言是哪一句,蕴含的成语是什么?
“鱼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舍生取义”。
三、整体感知
1. 教师和学生一起以不同的方式默读、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节奏。在诵读的过程中疏通字句,梳理层次,加深理解,引发质疑。在梳理过程中对重点实词如:“欲”“得兼”“莫”“由是”“与”“蹴”“万钟”要特别关注。对文中出现的五个通假字进行归纳整理。找出课文中出现的对称句和排比句,感受文章语言特点。背诵也以这些句子为基础,先背诵对称句,再连句成段,连段成篇。
2. 教师以若干问题带动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①孟子在文中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②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大意?
③请两三个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
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做出正确的选择。
④作者为证明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
四、深入探究
1. 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2. 为什么鱼和熊掌不可得兼?
只是一种假设,可以鱼和熊掌都得到,可以生命和义都不舍弃,只是假设当你在遇到两者中必取其一的时候,你当作怎样的选择的问题。
3. “所欲有甚于生者”的“所欲”和“所恶有甚于死者”的“所恶”分别指哪些事情?
五、拓展探究
1.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指什么,“舍生取义”的含义是什么?请根据下面一则孟子的语录概括总结。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
2. 孟轲所说的“义”有它特定的阶级内容,是儒家提倡的忠君、孝亲、尊长等一套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秩序,提倡重“义”的目的,也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根本利益。对于后世,特别是今天来说“义”应该赋予新的含义,请简要归纳。
如在民族矛盾尖锐的时候,不少仁人志士坚持民族气节,坚持正义事业,他们的壮举曾彪炳史册,他们所坚持的“舍生取义”突破了孟子当时的规范,成为正义事业、正义行为的代称。现在,我们把“义”可以赋予*精神的具体内涵,“舍生取义”就是一种十分高尚的品质──为了正义事业和真理可以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生命。
3. 课文第二段内容隐含一个什么典故?可以用我们搜集的哪句孟子名言来印证?“贫者不受嗟来之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4. 对比阅读以下几则材料,联系课文,说说它们各自表现出了怎样的价值取向。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裴多菲)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六、延伸拓展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一言,警醒几千年。多少仁人志士追随着“取义”之路,开拓了一条精忠之道。纵使路途再漫长,也要上下求索的屈原,终因遭毁谤,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怀着悲愤投入汩罗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文天祥,被囚禁狱中宁死不屈,舍身取义,留名千古。鲁迅以笔代枪,在文坛掀起千层浪,留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动人诗句。
对于今天的我们,亲历生与义的重大抉择也许很难得,但我们的人生不乏选择。我们一直在选择,谨慎地选择。
1. 模仿下面一段话,发表对选择的感言。
选择博爱,我们品味异样精彩的人生;选择回忆,我们度量往事的厚重;选择诚信,我们畅享生命的真真切切;选择坚强,我们感受经历失败后的成功的甘甜;选择关爱,我们因几颗心同时跳动而愉悦不已……
2. 请讲述自己或他人人生选择的故事,并谈谈选择对人生的重要意义。
例:一个14岁小女孩,站在法庭上面对离婚的父母,她会选择谁?这不是一个普通的选择,因为选择了母亲,她就选择了富贵、选择了澳大利亚;选择父亲,她就选择了贫穷,选择了*。人人都说这太难了,可小女孩选择了父亲,选择了含辛茹苦单独抚养她长大的父亲,舍弃了富有却极少见的母亲。大家都被震撼了,面对这种艰难的抉择,小女孩做到了无愧于心。
七、推荐欣赏
1. 20xx年“全国大专辩论会”──中山大学vs电子科技大学(正其义是否谋其利)
2. 20xx年高考满分作文《心灵的选择》《倾听心灵的钟声》《张开双臂,选择博爱》
3. 电影《生死抉择》中*李高成最后的演讲。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摘自《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10
教学设想
《鱼我所欲也》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本文在文字理解上有些难度,又是以议论为主,学生学习兴趣可能不大,提倡进行互动探究性学习,允许他们提问,让学生体会收获的快乐,成功的喜悦。其次,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诵读,采取如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等不同形式,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从而进行文化的熏陶。
[教学目的]
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2.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3.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教学重难点]
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掌握。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所谓诵读,就是朗读和背诵。这是文言文教学最基础最实用最重要的教法,可采取多种形式的读,如墨读、齐读、跳读、精读、美读等。要求做到准确、流利、有感情,在诵读的过程中习得语感,疏通字句,梳理层次,加深理解,探究特色,,培养能力。
2.质疑法:这里所说的质疑,并非指教师想提问学生,而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自己不懂之处提问,或者是对文章的观点或其他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鉴赏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2.译读课文,自由质疑,互动探究,理解文意;
3.美读课文,体会语言特色,初步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中央电视台的《艺术人生》栏目,近期专访了知名主持人倪萍,主持人让倪萍选取了她主持生涯的几个关键词,她选中了“选择”这个词。倪萍说,她喜欢选择,也害怕选择,因为所有的选择都是你必须付出的,你想得到东的时候可能西就随着失去,东西都拥有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在选择的时候,就得想好了要放弃,而放弃又是痛苦的。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我们该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吧。
[说明:这个导语的设计更加接近生活,符合学生信息接受需求大的特点,有助于吸引学生的兴趣]
二、作家作品简介
1.关于孟子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补充资料:跟孟子有关的小故事,如孟母三千(出示漫画),激发学习兴趣,打消畏难情绪。
2、关于《孟子》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著录十一篇,现存七篇。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跟《论语》同是用语录体散文,但体式有所不同。它篇幅比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3.解题
孟子主张“性善论”,他认为人生而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语言,阐述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点名朗读并点评
要求:教师应注意朗读指导要有梯度。
⑴读准字音
不为(wéi)苟得也 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
一箪(dān)食 一豆羹(gēng)
蹴(cù)尔 不屑(xiè)
苟(gǒu)得 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⑵注意节奏停顿及重音
①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②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③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④ 是/亦不可以已乎
⑶理解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3.串译课文,了解大意。
⑴字词注解补充:
得兼:能够同时得到。 有甚于:比……更重要。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苟得:苟且偷生
患:祸患,灾难。 已:停止、放弃。
非独:不仅仅。 避:躲避
向:从前。 万钟:万钟的俸禄,形容位高禄厚。
辨:辨别。 奉:侍奉。 穷乏:贫穷。
⑵通假字
得通德,恩惠、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3)一词多义
① 为:今为(为了,介词)宫室之美而为(接受)之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做,动词)
向为身死而不受(宁愿)
②得:故不为苟得也(得到)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感激)
③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种)
是亦不可以已*(这种做法)
⑷虚词(注意“之”、“而”、“于”的用法)
①之:呼尔而与之(代词 他)
为宫室之美(助词 的)
②而:呼尔而与之 (表修饰,不译)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却)
③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 (对)
万钟于我何加焉 (比)
⑸翻译重点句子。
如: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然而)在这个问题上,却有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而不用的人,在这个问题上,却有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而不采用的人]
五、整体感知
①请两三个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
明确: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做出正确的选择。或: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②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主旨?
明确:舍生而取义者也。
六、抓语言特色,初背课文
1.背诵成组的排比句、对偶句。
方法:学生齐读课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韵美。背诵也以这些句子为基础,先背诵对称句,再连句成段,连段成篇,进而达到背诵的效果。
2.教师出示背诵练习,帮助学生背诵。也可以将学生分组进行“对美文”竞赛,一组出排比句或对偶句的上句,另一组对下句。
多媒体显示: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 ; , 。 , 。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 , 。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是故 。
呼尔而与之, ; , 。
向为身死而不受, ; ,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 ;是亦不可以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3.学生齐背课文。
七、小结
在人生面临抉择时,应当具备怎样的价值标准?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应当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书后练习题二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清课文的论证思路,掌握论证方法。
2.理解本文的主旨,深入鉴赏本文的说理艺术。
3.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师生齐背课文,然后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文章大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文章的主要内容,主题和写作特色。
二、鉴赏孟子散文的说理艺术
㈠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明确:论点是:舍生取义,为义而不避死。
这个论点是由比喻引出来的,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点明“义”的价值高于生命,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
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样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运用了比喻论证,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解说:在这个问题上,学生有可能存在“鱼怎么能跟熊掌相提并论”的疑问,教师可以适时引导:(见《教师用书》P442)鱼在今天,特别是南方人看来,是极*常的菜肴。但是在古代,尤其是对古代的北方人,鱼是上等佳肴,北方少河流,鱼也就不多,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食有鱼是富贵人家的生活,所以孟子把“鱼”和熊掌相提并论。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明确:首先运用了道理论证,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避”的思想。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里运用了对比论证,论证了“义”重于生,应“舍生取义”。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
接着从正面举例论证,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一箪食”“一豆羹”关系到人的生死,但若用无礼的方式施舍,就是路人、乞丐也不接受。这一事例充分说明,最普通的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宁愿饿死也不失义。然后文章陡然一转,从反面举例,与前者对比,指出一些显贵的人“不辨礼义”就接受优厚俸禄。紧接着以一个反问句“是亦不可以已乎”,说明他们接受的原因是利欲熏心,见利忘义,更增加了批判的力量。然后用三个排比今昔对比,批判他们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行为。“向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这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现在却为了*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
总之,人要做到“舍生取义”,要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辨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
3.引导学生讨论本文的论证方法。
明确:运用了道理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① 比喻论证。
“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在两件事不能同时并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
② 正反对比论证。
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与事实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③道理论证。第一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
④举例论证。第二、三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举“穷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推理更加有力,强调了要讲“义”,不能忍受羞辱,“蹴尔而与之”连乞丐都不接受,何况是把“义”看得很重的人了;举“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的事例,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
㈡难点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
1.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明确: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2.“所欲有甚于生者”的“所欲” 和“所恶有甚于死者”的“所恶”分别指哪些事情?
明确: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 为人民谋*,为了四化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 污受 贿,滥用 职权,*放火等。
3.“故患有所不避”“患”指什么?
明确: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
4.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一节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在文章最后又说:“此之谓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
明确:“是心”指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本心”指舍生取义。
5.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明确: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丧失善心(天性、天良)
6.“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在数量上孰多孰少?在意义上呢?为什么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明确:“一箪食,一豆羹”在数量上是少之又少,但它关系性命,因而是比万钟还要贵重的。然而“蹴尔而与之”就是乞丐也不接受,它强调的是要讲“义”,宁死也不能忍受羞辱。而“万钟”就接受了的人是见利忘义,失去了本心。
7.孟子有一段话解释了骨气的含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那么“万钟则……”这句话应指其中的哪一句?
明确:“富贵不能淫”即*厚禄收买不了。
8.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明确: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9.孟轲所说的“义”有它特定的阶级内容,是儒家提倡的忠君、孝亲、尊长等一套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秩序,提倡重“义”的目的,也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根本利益。对于后世,特别是今天来说“义”应该赋予新的含义,请简要归纳。
明确:如在民族矛盾尖锐的时候,不少仁人志士坚持民族气节,坚持正义事业,他们的壮举曾彪炳史册,他们所坚持的“舍生取义”突破了孟子当时的规范,成为正义事业、正义行为的代称。现在,我们把“义”可以赋予*精神的具体内涵,“舍生取义”就是一种十分高尚的品质──为了正义事业和真理可以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生命。
10.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第(1)句意思相反,第(2)句意思相近。这些句式使行文流畅,论证严密,语气连贯,气势恢弘。
小结:本文的主旨是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辨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
三、赏析《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1.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明确: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
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
对偶。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辨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
排比。通篇皆是,排比句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语势和论辨力量。如“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反问。一个反问句否定了三种不“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
2. 归纳《孟子》的文章语言特点。
明确: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四、拓展探究
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明确: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身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上下交征利”的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但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根据是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止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
参考资料::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裴多菲)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五、总结:
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准则,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慷慨赴难,为国捐躯。孟子由口腹之欲推衍到道德之美的独特论证方法,则体现了中华民族以善为美、美善合一的独特审美观念。
六、布置作业
请以“义与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500字左右。
苍翠欲滴造句(扩展5)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3篇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1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妥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小题1】下列加线字意思相同的是哪一项?(2分)【 】A.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君将哀而生之乎 B.故不为苟得也苟富贵,无相忘 C.万钟于我何加焉而山不加增 D.所欲有甚于生者皆以美于徐公
【小题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是哪一项?(2分)【 】A.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C.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D.甚矣,汝之不惠
【小题3】文中以“舍鱼而取熊掌”这一生活常理为喻有什么作用?(2分)
【小题4】简要概括作者在第三段中阐述的观点:(2分)
答案
【小题1】D(2分)
【小题2】C(2分)
【小题3】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2分
【小题4】人不能为了获取*厚禄而舍弃“礼义"(或人在接受优厚的棒禄时也要讲“礼义")(2分)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A项中前一个“生”是“生存”的意思;后一个“生”是使动用法,“使……活下去”的意思。B项中前一个“苟”是“苟且”的意思;后一个“苟”是“如果”的意思。C项中前一个“加”是“益处、好处”的意思;后一个“加”是“增加、添加”的意思。D项中的两个“于”都是“比”的意思。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2】试题分析:A项中“辩”同“辨”,“辨别”的意思;B项中“衡”同“横”,“梗塞,指不通顺”; D项中“惠”同“慧”,“聪明”的意思。只有 C项中没有通假字。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辨别通假字的能力。
点评:点评:解答这类习题的关键是日常学习的积累,学生可以对书下注解强化记忆,同时还可以进行归纳记忆,如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
【小题3】试题分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课文中运用比喻论证的目的。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同时暗含“生”与“义”孰轻孰重的关系。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课文中运用比喻论证的作用。
点评:议论文首段的常规作用有固定的模式,一定要知道,即引出论点或论题,作为论据证明论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下文的议论具有了针对性。不同的开头段具体的作用不同,但基本上概莫能外。
【小题4】试题分析:观察选文第三段开头与结尾段中的语句,找出作者表现的中心论点即可。第三段举例从反面说明功名利禄使人见利忘义,失其本心,也就是说“ 人不能为了获取*厚禄而舍弃‘礼义’”。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判断能力。
点评:本题不难,第三段开头点明了论点,易于判断。议论文的论点,必须是作者在一篇文章中发表的主要观点,论点必须明确,其义不可隐含,。概括论点,可从标题或开头段或结尾段的文字中寻找,如果作者没有明确的提出论点,那就根据文意自己概括。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2
《鱼,我所欲也》(9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4、对加点的词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D )(3分)
A、故患有所不辟(躲避)也 B、所欲有甚(超过)于生者
C、乞人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也 D、此之谓失其本心(自己的修养)
5、选出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B )(3分)
A、得之则生 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B、舍生而取义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C、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D、二者不可得兼 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
6、选出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A )(3分)
A、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二者不可得兼”。
B、首段用“舍鱼而取熊掌”的常情来比喻“舍生而取义”的道理。
C、第二段主要用对比的方法说明不应为物欲所获而丧失本心。
D、文中运用了不少两两相对的句子,形式优美,情感强烈,说理透辟。
7.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分)
译文:如果人们喜爱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一切可以用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采用呢?(译出大意计1分,落实“如使”、“于”的解释各0.5分)
⑵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2分)
译文:万钟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它,万钟的俸禄对于我有什么益处呢?(译出大意计1分,落实“加”“为”的解释各0.5分,未补出省略成分扣0.5分)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3
阅读下边两个文言文语段,完成2126题。(16分)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公孙仪1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2受鱼,必有下人3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注释:1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2即:假如。3下人:迁就他人。
21.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
(1)蹴尔而与之( )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3)公孙仪相鲁而嗜鱼( )
(4)其弟子谏曰( )
22.翻译句子。(4分)
(1)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2)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
23.甲文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代什么?(2分)
24.乙文中哪句话表达了公孙仪的观点?(2分)
25.从公孙仪对受鱼和枉法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品质?(2分)
26.概括这两个语段内容上的相同之处。(2分)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由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21.(1)用脚踢 (2)通辨,分辨 (3)特别喜欢(很爱好)
(4)他,指公孙仪
22.(1)一碗饭,一碗汤,得到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就得饿死。
(2)先生喜欢鱼却不接受(别人送给的)鱼,为什么呢?
23.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或: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如用自己的话答出这个意思也可。)
24.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25.公孙仪是个注重防微杜渐(清醒自律),清正廉明的人。
26.两个语段都是写在利与义面前如何抉择的问题。
这篇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是由小编为您收集整理,希望通过这些阅读练习和答案,能帮助同学们把握语文阅读的特点,进而提高阅读、鉴赏、写作能力以及语文综合素养。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苍翠欲滴造句(扩展6)
——伤心欲绝个性签名3篇
伤心欲绝个性签名1
1) 女人伪装幸福,只是害怕被男人发现她伤心//
2) 幸福的家庭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
3) 令记忆深刻的最好方法,就是试图去忘记
4) 回忆,很美、却很伤;回忆、只是回不到过去的记忆。
5) 无论用什么方法、都温暖不了你孤独的灵魂。
6) 那些深谙世故却不世故的人才是最善良的成熟。
7) 有一种爱,明知无前路,心却早已收不回来。
8) 不见面不等于不思念,不联络只是为了掩饰眷恋。
9) 等待,不是为了你能回来,而是找个借口不离开。
10) 我心里一直有你,只是比例变了而已。
11) 姐没有错过,只有错的一塌糊涂的时候。
12) 你若先走了,转身时就不要怪我也在背对着你
13) 我年轻,需要你指点,但不需要你指指点点。
14) 你说吧,你是想死呢还是不想活了?
15) 有时候,最好的安慰,就是无言的陪伴
16) 许多的话都说不清楚还有许多的人我抓不住。
17) 真正的爱情需要等待,谁都可以说爱你,但不是人人都能等你。
18) 选择你爱的,是忠于爱情。选择爱你的,是忠于生活
伤心欲绝个性签名2
1) CHR- 谁会对我说其实我一直在
2) 很遗憾 你看不透我也杀不死我
3) 睹物思人的后半句,永远都是物是人非。
4) 回忆绑住了我们的时间,时间扯断了我们的回忆
5) 海绵宝宝的笑,依然无法止住我心中的创伤。
6) 我的沉默安静只是为了抵制你给我的痛。
7) 一个人的忍耐是有限的,悲伤请适可而止。
8) 回不到的过去,没人懂的孤寂,只剩思念的权利。
9) 人生如戏,每个人不过只是角色扮演
10) 如果只是一个人在坚持,那无疑变成了煎熬
11) 我相信你,不是不爱了,只是我们的爱情,实在走不下去了
12) 一个人好好过,何苦在爱情里沦落。
13) 十字路口,我们分着走。你走我的"泪,我走你的恨。
14) 地球是会转的,人是会变的,爱你是永恒的,娶你是不可能的!
15) 老李的洗衣店开张了,老王送给他一个匾额,上面写着"还我清白"
16) 在我的生命里,最让我撕心裂肺的两个字就是你的名字。
17) 我想活的明媚如阳光,照射给每一个人。
18) 因为背叛这样美好的现实,所以忧伤到难以自持。
19) 纵然万丈光芒,也无法替代你曾给过的温暖。
20) 最难受的感觉不是成为陌生人 而是逐渐陌生的态度
21) 爱了又何必要四处张扬。
22) 爱情不是可以分享的东西,为什么还要拿出来炫耀呢
苍翠欲滴造句(扩展7)
——摇摇欲坠怎么造句
摇摇欲坠怎么造句1
【词语】:
摇摇欲坠
【拼音】:
[yáo yáo yù zhu]
【解释】:
形容十分危险,很快就要掉下来,或不稳固,很快就要*。
【造句】:
1、乔布斯走后,苹果的江山就有点摇摇欲坠的感觉了。
2、因为年轻人大量凋零,农业与工业也摇摇欲坠。
3、巨石耸立,摇摇欲坠,使人望而生畏。
4、梦见自己在摇摇欲坠的楼房上慢慢下落,我要拯救自己!
5、这块招牌早已摇摇欲坠,台风一来便如摧枯拉朽般地将它捲落地,摔得粉身碎骨。
6、训练场上,他在钢丝绳上摇摇欲坠,真让人为他捏一把汗。
7、为了安全起见,这座摇摇欲坠的吊桥已经禁止通行。
8、简直抚慰了我这颗如霜打的柿子般摇摇欲坠的心情!
9、看着那摇摇欲坠的咖啡就觉得要打翻都喝了一半。
10、在腐败的封建王朝摇摇欲坠的时候,无数革命者与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11、如果物价继续上涨,*就会摇摇欲坠。
12、这老旧的建筑由于年久失修,已经摇摇欲坠。
13、满清末年,革命志士纷纷起义,使得君主专制政体摇摇欲坠。
14、钟楼的石头框架摇摇欲坠,那座大钟也已年久失修。
15、阿尔巴尼亚的学校里,老旧可怜书架上的书摇摇欲坠。
16、好几斤的东西压在头顶,这棵脑袋摇摇欲坠呐!
17、战争之后,只剩几面摇摇欲坠的断垣残壁,立在瓦砾堆中。
18、清朝末年,农民起义如同暴风骤雨,冲击着摇摇欲坠的清王朝。
19、在革命的狂风暴雨下的腐败王朝已濒临摇摇欲坠的状态。
苍翠欲滴造句(扩展8)
——春雨欲来散文
春雨欲来散文1
4月。阴天。天气预报说的是中到大雨。因为这个原因,下班后的我们只有各自回家,锻炼也好,逛街找闲也罢,终是被这阴雨天气阻碍。雨天,轻松且无聊着。
多久未在空间留下只言片语?自己亦是记不清。一是灵感这东西许久未曾附身于我,二是最近较懒,生活中偶有小插曲,也多是闲散之事,无从说起,所以乐得一懒到底。
晚饭后无所事事。看了会杂志。喜欢一篇题为《男人心中住着一个妲己》的文章,因此而发了两条说说。算是我对文章观点的认同吧。
实在无聊。确实无事。推开玻璃窗,天空已经暗淡,空气湿润,春风温柔而激烈,忽的就包裹了我,然后,四散在我的小屋,春的气息渗透屋内角角落落。屋外,春雨欲来。
放眼远处,路上行人寥寥,且行色匆匆,因了天气的原因吧。无聊的时候我总喜欢站在窗边看路上的行人,琢磨他们的喜怒悲欢,看他们带着喜悦的悲伤的急躁的"缓慢的表情,奔往自己的目的地。做着那些左右自己心情的事情。这些人,这些表情,有着为了生计的悲哀,有着延续幸福的喜悦,有着无聊行尸走肉者,有着为了理想而疲于奔波者。如此总总,日复一日,周而复始。人类的疲惫源于欲望,始于生活。
这几天睡眠质量不是很好,轻度失眠。缘何如此?自己不清楚。可能我这个人闲心操太多吧,千奇古怪异想天开的想法太多吧。写到此内心不免嘲笑自己,龄近黄昏,早过了异想天开的年龄,却总是不愿面对日渐衰老的事实。一个不留神,就做了与自己年龄相去甚远的荒唐事,总奢望着哪天远行遭遇让自己惊艳的人和事。是我如此,还是天下所以有女性朋友皆如此?
“生活以快乐为基准,爱情以互惠为原则”。这是哪部电视剧里的女主人公的座右铭。很喜欢,记于此。
此时的天空一片黑暗,夜幕已经浓妆登场。春风还在,雨点粗细不一开始落下。数分钟后,更大的雨点落下。关上窗,大雨敲打雨棚的声响包围了我和我的小屋。
今晚,注定又是一个不眠之夜。
苍翠欲滴造句(扩展9)
——那一滴眼泪作文
那一滴眼泪作文1
那一滴眼泪,也许是我人生中最美丽的,因为那是父母的爱凝结成的。
一次,妈妈路过少年宫,看见一群孩子在路边写生,便走过去瞧瞧。别看那群孩子年龄不大,可个个都画得栩栩如生。妈妈回到家,眼前挥之不去的,还是那一幅幅精美的画作,她愣了一会儿,又看了看我,笑着说:“薇,妈妈再给你报一个素描班,好不好?”我迟疑了,心想:“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学费一交,就得上完,若是不喜欢,又不能半途而废。再说了,我仅有的两天假期已被钢琴、奥数和英语占满了,再报也没有时间呀!”便摇了摇头,小声说道:“算了吧。”妈妈脸上的红光消失了,她用颤抖的声音说:“你这孩子,就知道玩,你看看人家李政宁,周末有八个兴趣班呢!人家怎么不叫苦叫累啊?”听了妈妈的话,我不争气地哭了,呜咽着,说:“那您认他做儿子吧,反正在您眼里我也一文不值。”
我和妈妈正闹个不休,爸爸回来了,妈妈忙着向他“告状”。他听了,看了看满脸泪痕的我,作不了决定。我又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他,爸爸无奈地说:“薇,你还是听妈妈的话吧!毕竟妈妈也是为你好,现在的孩子只有多才多艺,才能考到好的初中。”
刹那间,我大哭起来,冲出客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拼命地捶打双拳,说:“你们不理解我,你们……不……理解我!”哭着哭着,我睡着了,眼角还挂着泪珠。等我醒来时,已是傍晚了,我为我上午所做的事有些后悔,于是,我蹑手蹑脚地走向父母的`房间,想和他们道歉。
走到门口时,隐约听见里面传来哭声,把门打开一条缝,只见妈妈坐在床上抹泪,一边抹一边说:“唉,这孩子真不懂事。”听到这,我沉默了。难道不是吗?妈妈的那一滴泪,流在脸上,痛在心里啊!于是,我悄悄地打开门,轻轻地走到妈妈身后,一把搂住她,说:“对不起,我再也不会让您伤心了。”妈妈哽咽着,半天说不出话来。
后来,我在素描这方面有很大的收获,作品经常获奖。这时,我真正明白了这句话的含意:“世界上的一切荣耀,都来自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