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管理体制的研究论文1 会计管理体制创新研究 摘要:市场经济改革作用深化,企业市场竞争愈发激烈,新时代下的企业竞争与求存发展也必须要立足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管理工作实际要求,强化会计管理工作,加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会计管理体制研究论文3篇【通用文档】,供大家参考。
会计管理体制的研究论文1
会计管理体制创新研究
摘 要:市场经济改革作用深化,企业市场竞争愈发激烈,新时代下的企业竞争与求存发展也必须要立足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管理工作实际要求,强化会计管理工作,加强会计管理工作体系的创新机制研究,以进一步为企业在市场竞争角逐浪潮下提供强有力的助力支撑.目前,许多企业会计信息质量难以有效保障,会计组织管理机制不合理.基于此,文章结合了企业目前这些会计管理体制有关问题进行了阐述,且提出了会计管理体系创新完善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 :企业;会计管理;创新;体制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7-0079-03
企业会计管理体制的基本研究干预对象主要以会计行业行为规范、制度等规范性内容为主,即在遵循会计体系制度的要求下完成有关会计行业的经济介入组织活动,包括基础会计实务处理、会计内部控制监督组织活动、会计职业能力强化等工作内容的体系管理制度.此外,会计管理体制在宏观意义上也属于一个国家或地方区域内对经济环境有关组织内容做出的判断与选择,以此才能彰显会计管理体制下诸多管理实践行为的动态管理特性,为企业及社会经济组织产业发展提供重要促进作用.
1 会计管理体制需要创新的原因分析
市场经济深化改革作用十分明显,现代企业在激烈的投资经营市场环境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就愈发重视与企业财政工作密切相关的会计管理工作.但会计管理体制受到传统经济体制的影响,企业管理组织结构下的权属划分混乱、会计监督不力、会计舞弊行为等问题的治理整改也至关重要.而分析其原因可以归结到内因、外因两方面,具体为:
1.1 内因
考虑到企业管理治理结构框架因素,其管理内部原因主要体现在三权分离方面,即法人相关经营权、所有权、以及企业股权的分离问题.然而,当前的三权分离局面也正是基于过去的两权分离过渡而来,所以不少企业内部治理管理权属划分混乱,经营者权利也难以切实得到保障;不过,强调企业实物资产及价值资产的执行分离,能够保全企业法人有关财产完整性,且也利于各级股东的合法权益保障,而这就需要不断创新管理体制,也此才能促进企业实现资本社会化的稳定发展.
1.2 外因
从外因角度出发,为了进一步创新及完善会计管理体制的另一重目的也在于有效实现会计实体的组织管理.一来当前会计实务工作者经常出现行为舞弊,极易受到上级领导的授意与自身利益所得的驱使;二是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目前十分严峻,基于会计管理体制下的监督执行不力、审计控制不严,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趁之机;三是会计工作者群体职业判断能力水*差异明显,不可能完全避免财务收支混乱事件发生,虽然在现行《会计法》中对会计内部控制监督及核算进行了内容明确,但会计个人的权、责、益体现也与企业的整体经营效益挂钩,会一定程度上受到企业有关领导的制约,故而自我监督管理职能大打折扣;四是会计主体与资本市场衔接连贯性较差,即会计规范与有关证券市场规范要求等依然存在巨大差距.
2 会计管理体制的有关创新模式研究
2.1 会计委派制
该模式作用下主要体现的是国家对会计主体的管理职能作用约束,它强调对企事业组织机构予以统一的委派制进行管理.该委派机制管理下,实际上包括的会计委派人员主要有会计主管、部门负责人、总会计师以及其他会计工作者.同样,在会计委派管理机制下,有关各级*单位应设置必要的职能部门,如会计厅、会计局等,进而用以专项负责企业与会计主体间的工作分离事宜;如此一来,会计委派人员属于*派驻管理干部,按照*委派监督要求对企业经营范畴内的经济管理组织内容通过会计实务处理、监督等来客观反映.为此,企业有关负责人或是经营者应当充分尊重其派驻会计的工作账权,以使得企业经营者充分满足合法享有的法律财权,保障企业各项经济收支组织活动具备合理性受托责任特性.
由此可见,企业会计委派管理制度具有显著优点,尤其是从企业组织结构优化角度来看,它能将企业会计岗与企业之间独立开来,以切实站在实事求是的角度上控制会计失真发生,也进一步保全了国家财产完整.不过,该模式存在的主要缺陷也较为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与当前市场经济改革要求逐渐背离,会计委派制与会计管理体制上存在一定共通点,都是极力加强会计主体管理,实现企业经营管理职能的事实分离.不过,在*参与主导的会计委派制度下,企业会计职能发挥多少会受到一定客观影响,从而加剧了传统意义上的“政企不分”现象;另外,*采用会计委派机制用以监督企业会计主体与企业经营职能的分离,做到实事求是有效管理会计主体,也必然会加剧*监督成本;此外,基于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独立性的差异体现,会计工作实务处理混乱十分常见,如果派驻会计工作者与企业间勾结,就很可能对有关实际考核评估造成严重负面影响.
2.2 财务总监制
这种会计体制管理模式强调的是对企业所有者控股予以研究,通过财务总监管理监督作用体现来管理会计主体的一种管理体制.不过,这种模式下的财务总监是国家选定指派的人员来担任,而财务总监也是基于国家授权要求来对企业整体的财务情况予以全方位监控.同时,选派的财务总监也可进入企业董事会,对于企业的内部财务计划实施有一定参与权限,包括企业有些重大资金的调集都需征得财务总监获批方可生效.在这种情况下,有关企业并不需要设置总会计师.可以说,采用该会计管理体制的优点体现在于与现行经济体制发展要求相互配套.比如说,处在财务总监监督管理职能下的产权角度来看,该行为实际上属于职能权限行使,是建立在我国经济体制转型与现行企业发展约束条件相对软化的基础之上,这样一方面有利于企业股权对经营权、所有权的渗透,还能在另一方面避免企业资产的进一步流失.除此之外,这种会计主体管理模式作用下,其管理制度不仅集中了总会计师的管理职能,同时也涵盖了企业会计内部审计监督职能,利于弥补企业总会计师在权责从属地位的不足缺陷,客观角度上控制了内部审计监督滞后,为会计信息真实可查提供了基础保障.
2.3 稽查特派员制
该种企业会计管理体制模式是为了集中体现总会计师的职权落实授权情况,主要通过*稽查特派的总会计师在培训、交流、奖惩等工作环节中表现,代表国家针对企业组织机构行使必要权属职权.不过,由国家指定派选的稽查特派人员必须要求不能对企业正常性的经营活动予以干预,主要重心工作是为了完成企业经营情况的财务监督工作任务,以对企业负责人、经营人的政策、业绩等做出实施评价.该会计管理体制应有优点体现在于:一是促进了政企分开的有利局面形成,使得国家对企业组织机构行使监督权属有了较大改观;二是在人员特派、选拔方面具有创新特性体现,有效的将选人标准界定在了稽查、业绩考核、企业经济效益评估等方面,满足当前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自主经营需求.
3 目前我国会计管理体制主要问题表现
建立与改革会计管理体制是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规范会计工作的秩序.在经济活动中建立会计管理体制有助于会计管理、会计核算及监督职能的充分发挥,反映出企业和单位真实的经营情况、财务状况、现金流量及经济活动执行等情况,从而帮助企业和单位根据自身具体情况作出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且正确的预测.
3.1 会计监督机制完善程度不够
企业会计监督主要是其公司内部会计机构有关工作人员依法享有的会计职能监督权限.而会计监督则可以是*有关单位、社会上依法成立的审计有关机构、以及企业单位内部预算有关财务活动的组织监督.因此,会计监督体系完善的目的在于充分保证会计资料、信息等凭证的真实性,需要企业会计从业人员掌握《会计法》及单位经济项目或业务相关内容,对其工作行使监督、监察、审计、稽核权限等.不过,基于目前企业会计监督工作执行涉及到各方复杂利益关系,许多会计监督从业人员在执行监督权责时往往颇受阻碍,甚至不少会计从业者不能对企业经营活动监督评估做出正确的"职业判断.
3.2 会计管理体制监督下的非国有制结构管理侧重问题
当前市场经济改革作用深化,社会经济发展十分迅猛,企业在管理改革作用日趋深化的背景下竞争十分激烈,以此才能不断适应所有制机构的多元化发展趋势要求.目前,除却国有经济以外,其他非国有经济也切实得到了稳定发展.不过,依据目前会计管理体制下的监管重点现状来看,我国仍然对准的是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而在非国有经济管理仍然空白一片.此外,会计主体采用的《会计法》主要阐述的是会计实务工作的规章、规范等,真正有关会计从业管理工作内容并未涉猎,而这并不利于会计行业财务信息、凭证的客观反映.
3.3 会计从业者缺乏组织培训,整体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会计工作从业者整体综合素质水*的提升,除却企业花费精力、时间、财力对其进行培养,也需要会计从业人员的本身具备主观能动意识,能够系统化的将业务知识进行学习与梳理.不过针对目前不少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其在会计准则及有关会计行业制度深层理解方面还存在一定障碍.而这就要与会计从业人员的实践经验、理论知识、职业判断能力等综合素养水*有关.不可否认的是,当前不少企业会计人员教育培训落实程度较差,有些培训工作与企业会计工作实践需求较为脱节.
4 我国会计管理体制的创新研究对策探讨
4.1 强化会计监督
会计工作领域及会计行业下的有关准则、规范及现行应用的《会计法》等应能不断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予以完善.此外,在企业核查会计工作者违法乱纪行为工作方面,应能定性、定量的制定奖惩处理措施,配套建立统一的会计工作者权属职责规范机制,并要满足企业多元化业务项目经营需求.另外,在会计监督工作中应能特别着重强调审计监督的权责划分及明确问题,目的是增强会计监督惩处执行力度与保持会计管理监督的权威性.此外,在企业内部应能结合国家会计行业有关法律、条例的财经法规进行宣传,用以营造遵纪守法会计监督实施氛围的同时,控制单位会计工作者违法乱纪的现象发生.
4.2 加强*机构对会计规范法规等的优化完善
会计基础实务属于企业财务管理系统工作中的基础重要工作内容,通过会计实务处理及有关监督工作的顺利开展,企业可以评价财务会计报表凭证等知晓各项决策的实践成果表现.因此,除却企业本身强调会计内部控制系统工作管理之外,地方有关行政管理单位应能集中对会计管理体制的优化调整适当提出实施意见,包括推进组织会计职业团队活动等,用以加强会计主体组织的自律行为,提高会计管理体制有关法规、规范、机制的权威性.
4.3 强化会计从业者的整体素质
企业及其各级组织单位应能在考虑自身现实经营特点的基础之上,对在岗会计从业工作者予以组织教育培训,目的是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业务处理能力,通过考核测评、优胜劣汰机制等不断壮大筛选高素质人才队伍.此外,企业还应针对会计机构的工作权责、权属范围进行细致确认,以时刻提升会计从业者的工作责任感.而在内部审计职能作用体现方面,企业应当确保会计主体与审计职能工作者的职务分离,以保障信息揭露的会计内部控制质量.
5 结语
会计管理体制创新的意义在于保障企事业等组织机构会计主体的管理职能作用充分体现.基于会计管理创新对企业内部控制工作而言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得以顺利实现,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作业工程.因此,企业应能注重将现代企业体制改革发展要求融入到将新的会计管理体制中来;同时,要确保新会计管理体制应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防止股东权益遭受侵犯.另外,企业完善的会计管理体制也应能保证会计信息披露及时性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促进社会资本的社会化.
参考文献:
(1)陈迪.关于我国会计管理体制的研究[J].*商贸,2013(22).
(2)左琳琳.对深化我国会计管理体制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1).
(3)石建超.现代企业会计管理体制的创新思路[J].管理学家,2014(7).
(4)张金鑫.会计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探析[J].黑龙江科学,2013(11).
(5)滕麦青.论会计管理体制的创新与改革[J].投资与创业,2012(10).
(6)于双庆.论会计管理体制及其模式[J].*外资(上半月),2013(5).
(7)周有德.浅谈完善我国农村会计管理体制[J].中文信息,2014(9).
(8)郭向荣.关于现代会计管理体制新思路的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32).
(9)何巧巧.关于会计管理体制方面的新见解[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24).
(10)徐维蛟,刘文华,朱明文.我国现行会计管理体制对会计工作的不利影响及对策[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2(10).
会计管理体制的研究论文2
会计管理体制创新研究
摘 要:市场经济改革作用深化,企业市场竞争愈发激烈,新时代下的企业竞争与求存发展也必须要立足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管理工作实际要求,强化会计管理工作,加强会计管理工作体系的创新机制研究,以进一步为企业在市场竞争角逐浪潮下提供强有力的助力支撑.目前,许多企业会计信息质量难以有效保障,会计组织管理机制不合理.基于此,文章结合了企业目前这些会计管理体制有关问题进行了阐述,且提出了会计管理体系创新完善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 :企业;会计管理;创新;体制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7-0079-03
企业会计管理体制的基本研究干预对象主要以会计行业行为规范、制度等规范性内容为主,即在遵循会计体系制度的要求下完成有关会计行业的经济介入组织活动,包括基础会计实务处理、会计内部控制监督组织活动、会计职业能力强化等工作内容的体系管理制度.此外,会计管理体制在宏观意义上也属于一个国家或地方区域内对经济环境有关组织内容做出的判断与选择,以此才能彰显会计管理体制下诸多管理实践行为的动态管理特性,为企业及社会经济组织产业发展提供重要促进作用.
1 会计管理体制需要创新的原因分析
市场经济深化改革作用十分明显,现代企业在激烈的投资经营市场环境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就愈发重视与企业财政工作密切相关的会计管理工作.但会计管理体制受到传统经济体制的影响,企业管理组织结构下的权属划分混乱、会计监督不力、会计舞弊行为等问题的治理整改也至关重要.而分析其原因可以归结到内因、外因两方面,具体为:
1.1 内因
考虑到企业管理治理结构框架因素,其管理内部原因主要体现在三权分离方面,即法人相关经营权、所有权、以及企业股权的分离问题.然而,当前的三权分离局面也正是基于过去的两权分离过渡而来,所以不少企业内部治理管理权属划分混乱,经营者权利也难以切实得到保障;不过,强调企业实物资产及价值资产的执行分离,能够保全企业法人有关财产完整性,且也利于各级股东的合法权益保障,而这就需要不断创新管理体制,也此才能促进企业实现资本社会化的稳定发展.
1.2 外因
从外因角度出发,为了进一步创新及完善会计管理体制的另一重目的也在于有效实现会计实体的组织管理.一来当前会计实务工作者经常出现行为舞弊,极易受到上级领导的授意与自身利益所得的驱使;二是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目前十分严峻,基于会计管理体制下的监督执行不力、审计控制不严,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趁之机;三是会计工作者群体职业判断能力水*差异明显,不可能完全避免财务收支混乱事件发生,虽然在现行《会计法》中对会计内部控制监督及核算进行了内容明确,但会计个人的权、责、益体现也与企业的整体经营效益挂钩,会一定程度上受到企业有关领导的制约,故而自我监督管理职能大打折扣;四是会计主体与资本市场衔接连贯性较差,即会计规范与有关证券市场规范要求等依然存在巨大差距.
2 会计管理体制的有关创新模式研究
2.1 会计委派制
该模式作用下主要体现的是国家对会计主体的管理职能作用约束,它强调对企事业组织机构予以统一的委派制进行管理.该委派机制管理下,实际上包括的会计委派人员主要有会计主管、部门负责人、总会计师以及其他会计工作者.同样,在会计委派管理机制下,有关各级*单位应设置必要的职能部门,如会计厅、会计局等,进而用以专项负责企业与会计主体间的工作分离事宜;如此一来,会计委派人员属于*派驻管理干部,按照*委派监督要求对企业经营范畴内的经济管理组织内容通过会计实务处理、监督等来客观反映.为此,企业有关负责人或是经营者应当充分尊重其派驻会计的工作账权,以使得企业经营者充分满足合法享有的法律财权,保障企业各项经济收支组织活动具备合理性受托责任特性.
由此可见,企业会计委派管理制度具有显著优点,尤其是从企业组织结构优化角度来看,它能将企业会计岗与企业之间独立开来,以切实站在实事求是的角度上控制会计失真发生,也进一步保全了国家财产完整.不过,该模式存在的主要缺陷也较为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与当前市场经济改革要求逐渐背离,会计委派制与会计管理体制上存在一定共通点,都是极力加强会计主体管理,实现企业经营管理职能的事实分离.不过,在*参与主导的会计委派制度下,企业会计职能发挥多少会受到一定客观影响,从而加剧了传统意义上的“政企不分”现象;另外,*采用会计委派机制用以监督企业会计主体与企业经营职能的分离,做到实事求是有效管理会计主体,也必然会加剧*监督成本;此外,基于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独立性的差异体现,会计工作实务处理混乱十分常见,如果派驻会计工作者与企业间勾结,就很可能对有关实际考核评估造成严重负面影响.
2.2 财务总监制
这种会计体制管理模式强调的是对企业所有者控股予以研究,通过财务总监管理监督作用体现来管理会计主体的一种管理体制.不过,这种模式下的财务总监是国家选定指派的人员来担任,而财务总监也是基于国家授权要求来对企业整体的财务情况予以全方位监控.同时,选派的财务总监也可进入企业董事会,对于企业的内部财务计划实施有一定参与权限,包括企业有些重大资金的调集都需征得财务总监获批方可生效.在这种情况下,有关企业并不需要设置总会计师.可以说,采用该会计管理体制的优点体现在于与现行经济体制发展要求相互配套.比如说,处在财务总监监督管理职能下的产权角度来看,该行为实际上属于职能权限行使,是建立在我国经济体制转型与现行企业发展约束条件相对软化的基础之上,这样一方面有利于企业股权对经营权、所有权的渗透,还能在另一方面避免企业资产的进一步流失.除此之外,这种会计主体管理模式作用下,其管理制度不仅集中了总会计师的管理职能,同时也涵盖了企业会计内部审计监督职能,利于弥补企业总会计师在权责从属地位的不足缺陷,客观角度上控制了内部审计监督滞后,为会计信息真实可查提供了基础保障.
2.3 稽查特派员制
该种企业会计管理体制模式是为了集中体现总会计师的职权落实授权情况,主要通过*稽查特派的总会计师在培训、交流、奖惩等工作环节中表现,代表国家针对企业组织机构行使必要权属职权.不过,由国家指定派选的稽查特派人员必须要求不能对企业正常性的经营活动予以干预,主要重心工作是为了完成企业经营情况的财务监督工作任务,以对企业负责人、经营人的政策、业绩等做出实施评价.该会计管理体制应有优点体现在于:一是促进了政企分开的有利局面形成,使得国家对企业组织机构行使监督权属有了较大改观;二是在人员特派、选拔方面具有创新特性体现,有效的将选人标准界定在了稽查、业绩考核、企业经济效益评估等方面,满足当前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自主经营需求.
3 目前我国会计管理体制主要问题表现
建立与改革会计管理体制是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规范会计工作的秩序.在经济活动中建立会计管理体制有助于会计管理、会计核算及监督职能的充分发挥,反映出企业和单位真实的经营情况、财务状况、现金流量及经济活动执行等情况,从而帮助企业和单位根据自身具体情况作出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且正确的预测.
3.1 会计监督机制完善程度不够
企业会计监督主要是其公司内部会计机构有关工作人员依法享有的会计职能监督权限.而会计监督则可以是*有关单位、社会上依法成立的审计有关机构、以及企业单位内部预算有关财务活动的组织监督.因此,会计监督体系完善的目的在于充分保证会计资料、信息等凭证的真实性,需要企业会计从业人员掌握《会计法》及单位经济项目或业务相关内容,对其工作行使监督、监察、审计、稽核权限等.不过,基于目前企业会计监督工作执行涉及到各方复杂利益关系,许多会计监督从业人员在执行监督权责时往往颇受阻碍,甚至不少会计从业者不能对企业经营活动监督评估做出正确的"职业判断.
3.2 会计管理体制监督下的非国有制结构管理侧重问题
当前市场经济改革作用深化,社会经济发展十分迅猛,企业在管理改革作用日趋深化的背景下竞争十分激烈,以此才能不断适应所有制机构的多元化发展趋势要求.目前,除却国有经济以外,其他非国有经济也切实得到了稳定发展.不过,依据目前会计管理体制下的监管重点现状来看,我国仍然对准的是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而在非国有经济管理仍然空白一片.此外,会计主体采用的《会计法》主要阐述的是会计实务工作的规章、规范等,真正有关会计从业管理工作内容并未涉猎,而这并不利于会计行业财务信息、凭证的客观反映.
3.3 会计从业者缺乏组织培训,整体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会计工作从业者整体综合素质水*的提升,除却企业花费精力、时间、财力对其进行培养,也需要会计从业人员的本身具备主观能动意识,能够系统化的将业务知识进行学习与梳理.不过针对目前不少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其在会计准则及有关会计行业制度深层理解方面还存在一定障碍.而这就要与会计从业人员的实践经验、理论知识、职业判断能力等综合素养水*有关.不可否认的是,当前不少企业会计人员教育培训落实程度较差,有些培训工作与企业会计工作实践需求较为脱节.
4 我国会计管理体制的创新研究对策探讨
4.1 强化会计监督
会计工作领域及会计行业下的有关准则、规范及现行应用的《会计法》等应能不断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予以完善.此外,在企业核查会计工作者违法乱纪行为工作方面,应能定性、定量的制定奖惩处理措施,配套建立统一的会计工作者权属职责规范机制,并要满足企业多元化业务项目经营需求.另外,在会计监督工作中应能特别着重强调审计监督的权责划分及明确问题,目的是增强会计监督惩处执行力度与保持会计管理监督的权威性.此外,在企业内部应能结合国家会计行业有关法律、条例的财经法规进行宣传,用以营造遵纪守法会计监督实施氛围的同时,控制单位会计工作者违法乱纪的现象发生.
4.2 加强*机构对会计规范法规等的优化完善
会计基础实务属于企业财务管理系统工作中的基础重要工作内容,通过会计实务处理及有关监督工作的顺利开展,企业可以评价财务会计报表凭证等知晓各项决策的实践成果表现.因此,除却企业本身强调会计内部控制系统工作管理之外,地方有关行政管理单位应能集中对会计管理体制的优化调整适当提出实施意见,包括推进组织会计职业团队活动等,用以加强会计主体组织的自律行为,提高会计管理体制有关法规、规范、机制的权威性.
4.3 强化会计从业者的整体素质
企业及其各级组织单位应能在考虑自身现实经营特点的基础之上,对在岗会计从业工作者予以组织教育培训,目的是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业务处理能力,通过考核测评、优胜劣汰机制等不断壮大筛选高素质人才队伍.此外,企业还应针对会计机构的工作权责、权属范围进行细致确认,以时刻提升会计从业者的工作责任感.而在内部审计职能作用体现方面,企业应当确保会计主体与审计职能工作者的职务分离,以保障信息揭露的会计内部控制质量.
5 结语
会计管理体制创新的意义在于保障企事业等组织机构会计主体的管理职能作用充分体现.基于会计管理创新对企业内部控制工作而言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得以顺利实现,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作业工程.因此,企业应能注重将现代企业体制改革发展要求融入到将新的会计管理体制中来;同时,要确保新会计管理体制应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防止股东权益遭受侵犯.另外,企业完善的会计管理体制也应能保证会计信息披露及时性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促进社会资本的社会化.
参考文献:
(1)陈迪.关于我国会计管理体制的研究[J].*商贸,2013(22).
(2)左琳琳.对深化我国会计管理体制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1).
(3)石建超.现代企业会计管理体制的创新思路[J].管理学家,2014(7).
(4)张金鑫.会计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探析[J].黑龙江科学,2013(11).
(5)滕麦青.论会计管理体制的创新与改革[J].投资与创业,2012(10).
(6)于双庆.论会计管理体制及其模式[J].*外资(上半月),2013(5).
(7)周有德.浅谈完善我国农村会计管理体制[J].中文信息,2014(9).
(8)郭向荣.关于现代会计管理体制新思路的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32).
(9)何巧巧.关于会计管理体制方面的新见解[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24).
(10)徐维蛟,刘文华,朱明文.我国现行会计管理体制对会计工作的不利影响及对策[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2(10).
会计管理体制的研究论文3篇扩展阅读
会计管理体制的研究论文3篇(扩展1)
——会计人员管理体制问题研究3篇
会计人员管理体制问题研究1
由于会计人员的特殊身份,而大多数企业在日常管理中采用的是松散式管理,这样就会产生一系列问题,主要有:
(一)会计监督控制机制不健全。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松散,人员协作能力低下,不能更好的发挥会计人员的监督管理职能,对一些违反公司管理规定的行为不及时处理,对危害企业活动的信息、人员不及时监控,从而影响会计部门的财务管理活动,降低工作的质量,最后会对整个企业的发展产生严重后果。
(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低下。在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冲突的情况下,一些职业道德素质不高的会计人员,在利益的驱使下,会忘记自己的职责和任务,做出一些违法的事情。同时,松散式管理使得企业员工分工过细,没有形成合作力量,也会导致业务能力的降低。
(三)管理制度不健全。目前会计部门有关会计人员的管理规定中,大部门都集中在会计资格证书、会计技术考核证书方面的规定,而对会计人员的职务晋升、奖惩措施、社会保险等方面并无详细规定,而且有关会计人员的法律法规也并不是很健全。凡此种种,都造成会计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埋没会计人才,造成会计人员队伍整体能力提升较慢。
会计人员管理体制问题研究2
为完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为会计人员履行职责提供良好的环境,确保会计活动的顺利进行,保障各项法律法规的实施,以及针对上述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有必要实施一些完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对策措施。
(一)实行会计委派制。会计委派制是由国家的相关部门向企事业单位直接派送会计人员,管理企业的各项财务资产和信息,规范会计人员,保证会计活动顺利进行的一种制度。会计委派制度的实行,由国家直接委派人员进入会计部门,就避免了之前会计人员由于双重身份而产生的伪造信息、组织松散、玩忽职守、监督控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能够规范会计人员的行为,完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虽然目前看来该项制度实施起来难度较大,但可以考虑分批试点,逐步推行。
(二)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主要从日常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在职教育和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培训建设两方面进行。教育和培训的方式不要只固定一种,要创新多种方式。通过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教育和培训,扩大职业道德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促进会计人员业务能力的提高,完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
(三)完善激励及奖惩制度。完善激励制度和奖惩制度,首先要严格任职资格制度,严惩任人唯亲的行为,对违反会计人员管理有关规定的人员要及时惩处,对于财务监管有突出业绩的人员要给予奖励。其次要完善绩效考核制度,找准绩效考核点,优化考核指标,对会计人员形成激励机制,提高会计人员积极性,促使会计任务、目标的顺利完成。
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完善不仅对会计人员自身,甚至对企业,对国家都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同时,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完善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需要相关部门多管齐下,多方发力才能达到良好效果。
会计管理体制的研究论文3篇(扩展2)
——浅析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论文
浅析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论文1
一、深化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义
(一)经济建设的需要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也经过了三十多年的历程,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的基本雏形已经形成,这对我国生产力水*的发展、人民生活水*的提升以及我国综合国力和国家软实力的提升都有重要的推进作用。如果当前我国的体制改革可以深化以*转型为目标,必将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二)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科学发展观是根据我国国情提出来的具有*特色的发展观念。它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科学发展的核心是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并且宗旨是以人为本。要实现科学发展和各个领域协调发展,就必须要求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及各个领域兼顾统一,步调一致。而这必须在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不断改革和完善的条件下才能实现。
(三)“十二五”规划的保证
“十二五”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各个领域发展和转型的重要分水岭,这期间机遇与挑战同时存在,各种矛盾凸显,这个阶段能否获得有效的真正的发展,是要依靠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为背景支持的。
二、我国行政管理的基本要求
(一)*要发挥正确的行政职能
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往的行政管理过程*职能过于庞大,致使一些行政审批过程过于繁琐,办事效率极其低下。若想科学合理地解决*职能过大的原因,应着力解决三方面的问题。
一、是政企分离。*和企业之间要明确权限,分开权政,合理分开*和企业之间的权利,处理好政企之间的一些问题和矛盾。
二、是建立一些中间机构。建立一些介于*和社会之间的中介机构,合理分散权利,放开权利,形成科学、合理的*、中介、社会组织三种各自独立的权利机构组织,这样对一些疑难或者不容易处理的问题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是*在行政内部合理放权,将部分权利权限下放到地方*,对于疑难或者处理不了的问题,地方*建立行政审批处理机构,进行解决。通过这样的权利下放和一些权利的收回,致力于将我国的*转变成一个有效的、有限的*。
(二)明确*的界限
在改革中,*要明确哪些权限和服务需要下放,哪些权限需要收回或者保留,要经过认真考核,长远着想。*作为职能部门,不可能也不能任何事情都亲历亲为,只有有的放矢,才能强化*职能,提高效率。
三、深化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措施
(一)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如果要依法行使权力就必须按照法律法规要求来做事情。同时,*的依法行为也是规范*行为的关键和前提,只有*以身作则依法行使行*力,才能强化行政的力度和公正性,也才能确保*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所以,在行政体制改动的过程中,首当其冲的是强化*法律法规的建设,具体措施如下几点:
一、是需要对国家乃至地方的法律法规以及条例等进行及时适当的修改修订,对各级*部门进行严格详细的规定和约束,使*在执行行*限和管理的"时候有法可依,防止滥用权限的现象出现。
二、是需要对*乃至整个国家的行政法律体系进行健全,只有健全的法律系统,才能从本质上杜绝*行政行为过程中的随意性和不合理行为。
三、是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要实行国家行政部门的责任负责制度,将责任负责制度延伸到具体的工作岗位,具体到每一个人的身上。
(二)以转变*职能为出发点
目前,在我国转变*职能仍然是深化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步伐一步步推进体制改革的进程,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将由*管理的事项规划好,同时,合理的转移出不用由*控制的事项。进而通过市场充分发挥本身的调节作用。此外,对*进行机制体制改革,关键是明确*的职能和角色,根据*的职能来确定*机构的设置及*各行政机构的优化配置。最后,根据国家行政环境的发展,进一步突出*职能,将*形象转变成维护社会公*、提供公共服务,创建良好服务环境上。
(三)建立协调与制约的双轨机制
需要建立一套在行政决策、实施、执行过程中的监督机制。按照问责制,失职追究到人,合理分工、责权分明的原则,使*部门和组织部门负责决策,监督机构负责整个过程,而执行机构负责行使执行任务。这样,就形成了决策、监督、执行三位一体的体系,也就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行政管理机制。
(四)深化*机构改革
*机构改革是行政管理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机构改革,可以将*机构调整的更为合理和科学。具体措施如下:
一、是尽快的建立全面的*服务体系,保证其正常高效的运转,多建立服务大厅、一站式服务等机构和服务体系,方便社会和人民。
二、是鉴于我国是农业大国的基础,三农问题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构成问题,因此,农村、乡镇的机构改革已经成为*机构改革的重要内容,需要结合当前收入以税费改革共同进行。
三、是在进行行政体制改动的过程中要本着原则统一、程序精简的原则进行,如进行事业单位改动等,减少或避免人员臃肿机构重复的设置。
(五)科学定位*职能
将*的行政职能进行科学的定位,不但可以提高*机构的办事效率和质量,同时还可以促进*机构的发展。具体措施如下:一是梳理清上级*与下级*之间的关系及*部门之间的关系。在弄清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后才能保证权力职责正确的使用和行使,才能够以部门为单位做好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宗旨,才可以高效的行使权力和职责。二是将不由*控制或者管理的职责转移和分散,以实现*与社会、市场等的合理分工,减少*的工作量,科学合理的定位,适应社会的发展。
会计管理体制的研究论文3篇(扩展3)
——现代营销管理体制论文
现代营销管理体制论文1
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和买方市场的形成,对电网企业的营销管理体制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管理型电力营销模式,已无法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需要和公司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益化管理、标准化建设的要求。因此,电网企业应及时调整传统的营销管理体系,建立适应市场需要和电网企业整体协同运作的现代营销组织模式和管理机制。同时,本着有利于提高公司服务质量、有利于提高市场反应能力、有利于提升管理水*、有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原则,实施营销机构改革,建立规范统一、通畅高效、反应快速的扁*化、专业化营销管理模式,从而提高竞争能力,适应新的发展形势。本文主要论述电网企业现代营销管理模式和电网公司现代营销机构的设置等方面的内容。
一、电网企业营销管理体制变革
1.传统营销管理的组织机构
传统的营销业务从管理职能上覆盖公司总部、网省公司、地市公司、基层(或区县)供电单位四个职能层次,在每个管理层次上,营销业务分别与本管理层次的财务管理、安全生产、协同办公、人力资源等业务发生交互,同时,还可能与对等层次的外部单位存在业务往来。
传统营销管理模式通常采用“分局模式”。如图1所示。
由图1可见,在这种传统营销管理模式下,营销业务在地市公司和分局分别设置一套完整的营销业务职能体系,地市公司营销部除承担本供电企业范围内的营销管理职能和所辖范围内部部分具体日常业务外,同时还承担对各分局营销专业进行业务指导。传统营销管理模式在进行业务运作时,存在以下问题。
(1)由于营销机构设置层级较多,各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信息沟通不畅,整体协调和过程控制能力较弱,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反应迟钝,难以满足公司精益化管理的要求。
(2)由于存在工作职能交叉的现象,导致工作职责不清,无法有效贯彻落实各项管理要求,专业化管理力度不足,运行效率难以提高。
(3)由于各单位营销管理标准、工作流程不统一,无法向客户提供标准一致的服务,对推进规范化服务、标准化管理造成障碍。
(4)由于各类资源的统筹管理力度低,导致资源分散,集中利用率不高,无法发挥集团化优势,难以提高组织的整体管理水*。
2.营销管理体制的变革
十一五期间,电网企业大力发展新系统、新技术,逐步构建了集约化、标准化的营销业务组织模式以及一体化的营销自动化体系,统一开发了营销信息化系统,统一开发了SG186工程营销业务应用,电网企业已初步形成了以现代电力和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电力营销技术支持体系和多渠道服务接入体系,为实现新技术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为了提高电网企业对于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的反应灵敏程度,大幅度提升管理和服务的工作效率,电网企业的管理体制正在向扁*化、专业化管理方向运作。“SG186工程”营销业务应用和电能信息采集系统的成功建设,为实现电网企业的“一部三中心”规划模式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该模式也最大限度的发挥了两个系统的优势,提高了电网企业的营销管理水*。
3.现代营销管理体制变革的意义
电网营销管理体制的一系列变革,最终的目的是建立营销管理标准化体系,提升经营管理水*。理顺计量、抄表和电费收缴的工作链与管理链,建立规范统一的营销业务模型和标准化业务流程,清晰营销管理职能,集约整合资源,强化专业管理,增强管控能力。加快推进营销标准化建设,实现营销业务处理规范化、自动化,以营销业务组织模式规范、营销业务模型先进适用、营销业务流程标准优化,实现营销标准化作业和“电量、电费、电价”全过程监管,全面提升电网企业经营管理水*。
二、电网企业现代营销管理模式
电力营销组织结构经历了三次主要的变革。
一是改革开放以前,是*标准的行政式结构。
二是改革开放之后到2006年,是典型的职能式结构。其中又经历了改革开放后到1995年《电力法》产生以前的官商职能式结构;1995年到2002年《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的出台,是以“市场为需求、服务为需要”的需要式职能结构;2002年到2006年是以“市场为导向,客户为中心”的“市场+服务”式职能结构。
三是2006年国网公司提出以“集约化、精细化、标准化、专业化”为方向,以“客户为导向,市场为中心”的一种典型的扁*式组织结构。其目标是为了实现电力营销“管理模式集约化、管理流程标准化、管理手段信息化、员工素质职业化”,这是建立在信息化时代基础之上的一种全新的“一部三中心”营销模式。
“一部三中心”,一部即营销部,三中心即客户服务中心、电费管理中心和电能计量中心。
“一部三中心”重点突出三个层次:即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扁*化的管理有利于集团化运作,提高了营销系统反应效率。
三、电网公司营销机构的设置
为规范电力营销管理模式,建设与公司发展相适应的营销管理体系,按照扁*化、专业化管理方向,将电网企业营销业务及客户服务资源进行优化整合,统一组织架构、规范业务范围、清晰职责界面,网省公司要求地市公司构建“一部三中心”的管理模式和业务组织体系。作为“一部三中心”管理模式的延伸,黑龙江省电力公司进一步组建了电能测控指挥中心和用电检查局,形成了“一部四中心一局”的管理模式。下面以黑龙江省电力公司“一部四中心一局”的营销管理模式进行阐述。
1.现代营销组织机构优势
新型营销业务组织模式紧紧围绕“一强三优”现代企业目标,必将对促进电网企业可持续发展,提高优质服务水*方面产生重大影响。
(1)减少管理层级,提高工作效率。通过“一部四中心一局”建设,逐步取消分散的中间管理层,业务组织结构扁*化,将使原来过长的管理链条得到有效压缩,公司系统内的营销业务得到有效压缩,公司系统内的营销业务得以按专业归集,统一管理,为集约化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2)流程规范,提升管理水*。通过统一标准化营销业务组织模式,对部分具体业务职能进行调整,明晰四个中心的工作职责及业务操作界面,并通过标准化的营销业务流程将相关各部门、各岗位的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为精益化的管理奠定了基础,使整体的营销管理水*得到提升。
(3)规范组织机构,统一对外形象。通过建立标准化的营销业务组织,完善地区组织机构设置,使电网企业的营销业务组织机构得到统一,对广大客户所呈现的同类营销业务或营销服务工作的承担主体都保持一致,从而在客户中树立起统一规范的电网企业形象。
2.一部四中心一局的职能
(1)营销部的业务管理职责,就是负责制定下达营销工作计划、项目及资金费用计划并落实营销指标管理和监督考核,负责营业全过程工作质量考核。
营销部是营销管理全过程的决策、管理层。
(2)客户服务中心。客户服务中心的建立,使电力企业的客户服务工作更加规范化和现代化,无论是服务质量还是服务效率都有了质的飞跃,服务水*有了明显的`提高。一是24小时电话服务,改变了原来营业厅一天8小时坐等客户上门的传统服务方式,客户报装接电申请、日常营业申请、紧急服务报警、投诉举报、咨询查询等,都可以通过拨打电话随时办理。二是理顺了内部关系,提高了办事效率。客户代表受理电话业务,形成任务单发送至有关部门,到归口部门处理完毕后反馈到客户代表处归档,实行全过程跟踪,并按量、质、期的要求对各个环节进行催办考核,简化了内部办事程序,缩短了各环节办理时间。三是通过与配网自动化系统、配电地理信息系统等程序接口的建设,实现客户服务系统与配网运行、管理等配套生产信息支持系统的无缝连接,客户综合信息采集自动进行,闭环管理。四是加大与银行实时联网等收费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力度,通过客户服务系统的联网运行,电力客户可以到任意一家银行的储蓄所就近交费。
(3)电费管理中心。电费管理中心是营销工作的执行单位,在业务上归营销部指导,电费资金和帐务管理方面的工作归财务部指导。电费管理中心是“精细化管理”的最终成果,它是以月为工作周期,实行抄核收和帐务分离,对抄表、审核、实收和帐务核算、资金归集实施集中管理,提高电费资金归集速度,降低电费管理成本,提升电费监控和风险防范能力。
(4)电能计量中心。建设电能计量中心是为加强电网企业计量管理工作,打破原有的组织体系,建立省(区域)和市县计量中心两层的计量组织新体系结构。通过建立现代化检定和配送计量中心,检定和配送计量器具,分区域集中管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减少库存,以提高现有计量资源的利用率。
具体要求一是建立较为完善的电能计量设备资产管理系统、自动化检定执行与监测系统、库房管理系统、资产配送系统,以满足SG186营销系统对计量管理的要求;二是统一电能计量中心机构设置、工作标准、工作流程,实现电能计量检定环境、计量标准装置、计量人员等要素的自动控制,确保依法、依规、高效、快捷地开展智能化电能计量工作。
(5)电能测控指挥中心。建设电能测控指挥中心是对国网公司“一部三中心”营销管理组织体系建设的深化和提升。电能测控指挥中心是营销技术支持系统的运行和管理*台,作为整个营销系统软硬件和网络系统的运行维护单位,它具备一定的管理职能,对全局营销技术支持系统的各个子系统实施高度集中运行管理。
建设电能测控指挥中心,能保证两大系统(电能采集系统和SG186营销系统)的*稳有效运行,最大限度开发出营销系统的资源,使系统功能使用最大化。
(6)用电检查局。为了保障电网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维护正常供用电秩序和公共安全,保护供用双方的合法权益,各地陆续制订相关的法规、条例,增加对客户的防窃电、用电检查工作,有条件的电网企业在“三中心”的基础上分离出用电检查局,按照《用电检查管理办法》和《反窃电条例》重点加强对客户用电情况进行周期检查、专项检查,开展用电安全管理和供用电合同履行情况的检查工作。
会计管理体制的研究论文3篇(扩展4)
——企业会计问题研究论文5篇
企业会计问题研究论文1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不断完善以及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繁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正在全面的改革与完善之中。通过市场经济的不断扩展以及市场竞争环境的不断刺激,参与市场竞争的企业都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有外部的风险如政治经济风险,法律风险等,还有属企业内部的风险,如战略性风险,经营风险等。我国很多企业由于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起步较晚、推进较慢,管理水*还不能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风险管理工作发展也不够*衡,部分企业也没有建立风险管理体系,防范和化解风险能力不强,因而面临较为严峻的风险防控形势。
笔者认为,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中防范经营风险的一种管理手段,对于企业的风险规避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于房地产这样具有较大市场风险的行业来说,能否建立有效的会计内部控制体系,直接关系到企业整个资源配置和管理运营,这对其是否盈利乃至企业能否存续与发展至关重要。
一、当前房地产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房地产有明显的产业特点:资金需求量大,前期投入大,开发时间长,成本回收慢等,因此,房企面临的经营风险也更加大。
房地产企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所以对于房地产行业来说资金管理就非常的重要,充分的流动性资金是保证房地产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一个企业资金流动性管理,资金筹措方式及资金*衡等管理水*在企业资金流动、偿还能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到其经营风险的大小。但是我国目前依然有很多的房地产企业没有及时的转变资金管理模式,依然采用过去房产牛市的管理经验,并且始终坚持着乐观销售的价格策略,所有的成本、资金测算都没有按照当前的销售形势做及时的调整。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房地产销售预期受到宏观调控政策、市场竞争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就会面临销售回笼款滞后、而工程款等开支不得不按期支付的资金短缺困境。
目前房企项目管理方面存在着工程结算的滞后性,这样就使得会计系统的统计以及成本核算存在着很严重的滞后性,对于资金的定期需求完全取决于市场工程部门,所以说如果工程部门前期的预算与实际施工之后的支出存在着较大的时间差距时,会计部门对资金的安排计划就会跟计划脱节。尤其是在采用单包方式的项目工程中,自身的采购环节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和情况。也就是说,房企项目的工程进度、质量、安全有着严格考核体系,而工程资金的配置问题则几乎没有跟踪体系。
为应对当前销售困境,很多房企通常采用的是降价减持存货的经营策略,这种似乎杀鸡取卵的经营策略,企业发展规划存在着极大的迷茫性。可以说目前房地产企业缺乏一套科学的决策管理体系,而财务部门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的参与性存在着严重的不足,更谈不上会计内部控制对经营决策的影响力。
二、对房地产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一些建议
首先针对房地产会计内部控制策略要进一步调整房地产企业的风险预期管理,并且不断提高风险控制与管理意识。进一步建立健全我国长期房地产市场的风险评估制度,从而增强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的风险意识与风险预期,这样保证在激烈的房地产市场竞争过程中能够有效的进行宏观调控, 也能够使得房地产市场转型到买方市场。
通过建立完善的以预算为导向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和当前环境下房地产企业资金管理的整体环境。进一步保证资金链的*稳运行,这样才能够保证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制度的关键,进一步建立并且不断完善损益类、资金类等预算管理控制系统,对于预算的控制并不是简单的数据比较和编制,也是要进一步强化经营行为的一种方式,从而进一步提升动态调整的决策体系,也能够使得风险预警作为主要依据。从而不断加强预算的权威和指导性,进一步加强风险控制的纪律。
通过建立和管理房地产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动态管理体系,确认房地产企业会计核算的特殊功能,以消化会计收入的滞后确认以及税收提前等问题。房地产企业一般都存在着预售、工程决算、工程竣工、税务清算等步骤,所以从前期预算到后期的资金收付、收入成本核算,都需要专业的会计来进行确认。正确的会计确认保证了动态管理的前提,而动态管理的会计控制体系又将科学引导会计核算功能。
建立会计信息化系统化促进公司内部交流。在市场经济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全球的资源都是流通的,信息成为极其重要的资源之一。一个公司内部各部门之间又怎么能互相没有交流呢?大量的信息蕴含无限的价值,如果忽视这些信息就会造成巨大的浪费。想要物尽其用,首先就是把资源进行整合。正确的财务信息有助于房地产企业做出科学的决定。房地产企业要是想做出财务信息整合,首先要将这些资源信息化、系统化,作为公司会计内部控制的关键,应该建立起一个会计信息系统,只要运行一个完善的会计信息系统,为公司内部员工提供较为完善正确的信息,就会有利于公司的财务运营,提供决策参考,尽量规避经济等各方面的风险。这个系统不是摆设,而是应该被实际用到的,比如记录数据、做报表、互传资料、信息共享等等,每个员工都能用得到,有条件的话公司还可以组织培训,这个系统不应该被忽视。
一个行之有效的系统,不仅仅是财务管理部门的福音,一个项目从开始到结束,经历着许许多多的环节和部门,这些部门的沟通十分重要。这个会计内部控制系统就能推动员工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有什么问题也能及早地发现和解决,降低存在的各种风险,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加强企业内部的监督和审计管理。有了规章制度、会计信息系统以后,还需要监督制度的实施和系统的运行。房地产企业会计内部的控制除了用之前提到的两者以外,还有一个监督体系也是十分重要的管理方式。监督体系通常包含法律和财务审计等。下面举几个具体的监管方法的例子。建立内审部门进行不定期的抽查来监督,比如在房地产项目的开发过程中,监督工程的财务状况,是否有超标情况发生,工程质量是否存在问题,工作人员是否有违纪现象等等。监管的过程中要落实好责任制,出了问题要能追责到个人。
建立和强化公司的风险体系。构建一个完善的公司内部风险体系,不是只有管理层。决策层才需要参加,而是每一个员工都必须要了解财务风险,对财务风险有正确的认识,做到在工作中小心细致尽量规避风险,并具有解决财务风险的能力。
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综合水*。中小型民营企业的人才很容易流失,那么企业就更应该注意人才管理的问题,大的方向上要做到以人为本、人尽其才。根据公司内部的实际情况加强对工作人员的考核,进行动态管理,随时调整人事任命等,尽量做到让员工在适合自己的职位发挥自己最大的力量。对于管理公司财务的人员,领导层不但要重视他们,还要组织定期的专业培训来提高他们的业务水*,推动财务管理团队的精英化,最终有效提高企业财务方面工作的有效性。
三、结束语
总之,如何有效地利用内部会计控制体系来健全建设企业管理制度,对现代房地产企业来说至关重要。房地产会计内部控制的策略应该从企业管理的本质出发,即从企业内部自身的管理问题着手。因此,笔者建议,房地产企业在运用时,首先对内部管理体制进行全面的、系统剖析析,根据自身情况采取适合自己的方式,改善本公司的管理模式,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完整的会计内控制度,使本公司内部行事有规定可依。更重要的是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事物,无论什么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企业的决策者要顺应时势改变策略和计划,才有利于利益最大化。
企业会计问题研究论文2
摘要:由于现今互联网信息科技的不断进步,网络技术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社会经济当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承载着大量的信息技术,在如今的互联网背景下,以往的财务管控模式早已不符合目前会计信息体系的要求。该作笔者分析了互联网背景下科技对于企业会计控制的作用,并对其现状展开了论述,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财务会计管理;问题与对策
互联网科技的迅速进步对财务会计管理提出了更高标准,与此同时也面临更大的挑战。在互联网背景下的财务会计管理,呈现出动态、实时的管理特征,并且在信息化、功能化等诸多方面获得了极大提升,促进了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发展。然而,新时代背景下的财务管理工作依然出现了不少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分析并解决。
一、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科技对财务会计管理的影响
财务管理在互联网背景下,其根本目标出现了一定的变动,可以细分为决策有用论以及受托责任派两者,两者均是对信息技术进行高度整合并加以利用。但是相较之下,决策有用论比受托责任派的使用范畴更广一些;财务信息质量的特点出现了变化,对于信息的真实性和安全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关于管理信息体系中也提出了尽快完成自动化的目标,管理人员所反映的财务信息将依照决策水*来确定,从而更为重视本质内容;财务会计的具体流程及模式也发生了相应变动,经济业务依照网络单据,再加上网络查询的方式,有效提升了财务信息的及时性、完整性等。
二、互联网背景下财务管理存在的缺陷与不足
(一)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安全性缺陷
财务信息的安全性是互联网交易的最关键因素,和另外一些经营活动因素密切关联,也是互联网时代下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更重要的一点是,其对于财务监管的安全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因为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进步,造成系统网络的流动性不断提升,因此也导致了更多病毒感染问题以及硬件保障等现象,均会严重影响信息的安全性。
(二)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问题
互联网会计控制和统计一般借助网络媒介进行传播,因此资料记录环节的私自篡改、窃取等问题较为突出,同时不留下一点蛛丝马迹。互联网的集成化也必然造成以往财务模块控制的弱化,开放及动态的互联网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审计取证的难度,导致财务信息失真现象较为普遍。
三、互联网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措施
(一)*宏观角度
首先,构建并完善互联网财务会计法律规范及有关制度。健全有关的法律规范,同时健全互联网财务规范,并根据国内的基本情况、国外优秀的研究成果及经验,展开互联网财务信息控制规范的优化,及时地开展立法工作,保障财务会计法律及相关制度体系的法律效力,目的是给互联网会计提供一个更加和谐的立法环境。对于软件的审批,应当确保经由财务部门的审批通过,同时保障财会软件的健康和规范,严格限制没有经过财务部审批的软件,监督其上市。构建及维护知识产权,激励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管理类软件的开发和上市过程,更重要的是对正在运作的财务管理软件实施有效的保护措施。其次,对互联网财务信息体系实行标准化定义。*应当依照各个企业自身的特点来制定相应的规范策略,以提升每一个企业财务信息体系的标准化、规范化进程,同时依照体系的特点和性能进行软件功能的设置,增加软件的丰富程度和实用性,给企业提供更加专业、更有针对性的建议,这也有助于企业内部控制和业务需求的处理,并逐渐形成标准化、规范化的财务信息体系,给企业呈现出更加便捷的财务管理模式。
(二)企业及个人角度
第一,独立自主的监督与操作。企业在内部管理环节常常借助职责分离的手段来控制并降低内部风险,详细的方式是把监控和操作分别设置成独立的岗位,财务人员对会计信息进行操作的流程将被详细记录,由监管工作者进行相关数据的审核及备份工作。若是在未来的业务流程中出现一切关于财务的问题,监管人员可以及时提取有关数据,同时实施系统科学的审核和辨别,保障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和透明度。第二,构建崭新的内部审计监管体系。因互联网背景下企业财务信息的综合性,内部审计工作变得非常关键,审计部门必须强化对财务会计体系中各个环节的监督,提升互联网财务体系的运作效率。审计工作者应依照新的经济形势来革新审计程序,加强对计算机网络科技的研究,努力提升自身的网络技术及素养,形成良好的风险防范意识,为健全企业内部管理做出贡献。另外,就是保障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现阶段,经济形势依据互联网科技为先导,大多数的经济活动均借助网络完成,财务信息也拥有实时性和动态性特征。目前的财务信息市场的公开化、透明化发展对企业控制起到了影响作用,所以企业需要慢慢形成新形势下的财务管理系统,借助网络科技的融合,例如:超文本、超媒体技术等,形成安全、完整的网络信息系统。
四、结束语
综上,目前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令企业提供的财务管理系统逐步健全,财务目标及业务环节也出现了一定变动,当下企业的财务信息管理逐步向国际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管理效率也得到了极大提升。我们需要借助互联网技术对财务管理的积极作用,对出现的问题制定合理的解决措施,推动财务管理工作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戴成超.网络经济时代的财务会计发展问题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0,21:133-135
[2]张小兰.试分析网络经济时代下的财务会计管理[J].商场现代化,2015,01:153-154
企业会计问题研究论文3
一、高校会计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必要性
(一)适应国家相关政策的需要
*实施权责发生制*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后,其会计核算的基础必然是权责发生制,高校是纳入*预算管理的重要部门之一,为保证向*部门提供统一口径的财务数据,必须采用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核算的基础。只有那样才能为本级*编制权责发生制*综合财务报告提供真实、完整和符合规定的财务信息数据,所以采用权责发生制作为高校会计核算的基础是适应国家相关的政策要求的。
(二)盘活存量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高校会计核算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可以正确地反映各类资金的归属期,从而把相应资金的收入和支出情况相配合,加以比较,客观公正并全面地反映资金的使用情况,便于及时地考核评价,加强结转结余资金的动态监控,盘活存量资金,有效地促进高校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加强高校财务管理
高校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会计核算后,凡是符合高校收入确认标准的本期收入,不论款项是否收到,均作为本期的收入处理;凡是符合高校支出确认标准的本期支出,不论款项是否支付,均作为本期的支出处理。这就要求高校要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特别是收费管理,保证有充足的资金来源,确保高校财务收支工作的顺利开展。(四)促进高校财务信息进一步公开基于权责发生制编制的高校会计报表体系根据配比原则的要求,完整清晰地反映了高校的资产负债、收入支出、现金流量及办学成本等综合财务信息,通过进一步向社会公开,有利于提高高校财务管理的透明度,促进高校健康有序地发展。
二、新高校会计制度下会计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的具体体现和尚未采用方面的探讨
(一)新高校会计制度引入权责发生制的具体体现
1.新制度细化了“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和“其他应收款”科目的核算。新高校会计制度在核算上述应收及预付款项时,以3年作为临界点,逾期3年或以上、且有确凿证据表明无法收回的应收及预付款项经批准后予以核销。相应的账务处理为:待核销时,借记“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贷记“应收账款”科目等;批准后,借记“其他支出”科目,贷记“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核销后又收回时,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其他收入”科目。这体现了权责发生制合理地确认收入和费用的原则。
2.新制度中引入了接受捐赠、无偿调入存货的会计核算。新高校会计制度规定了接受捐赠、无偿调入的存货在不同情况下入账价值和相关费用的确认。有相关凭据的,其成本按照有关凭据注明的金额加上相关税费、运输费等确定;没有相关凭据的,其成本比照同类或类似存货的市场价格加上相关税费、运输费等确定;没有相关凭据、同类或类似存货的市场价格也无法可靠取得的,该存货按照名义金额入账。相应的账务处理为:借记“存货”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其他收入”等科目(非按名义金额入账);借记“存货”科目,贷记“其他收入”科目;同时借记“其他支出”,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按名义金额入账)。这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权责发生制的应用。
3.新制度增设了“在建工程”科目按进度来核算各种建筑和设备安装工程的实际成本。新高校会计制度规定,高校已经发生必要支出,但尚未完工交付使用的各种建筑(包括新建、改建、扩建、修缮等)和设备安装的实际成本通过“在建工程”科目核算。固定资产的取得方式是多样的,不同的方式其取得成本固然不同。对于房屋及构筑物和需要安装的设备等固定资产,在交付使用前还需继续发生一些必要的支出,因而要先通过“在建工程”科目来归集核算,特别是为建筑工程而借入专门借款的利息和融资租入需要安装的设备产生的融资费用,在资产达到预定使用状态前更要计入该资产的取得成本。还有固定资产改建、扩建或大修等资本化的后续支出也是先转入“在建工程”科目来归集核算,在完工并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再从在建工程转为固定资产。通过“在建工程”科目逐步核算固定资产的成本,符合权责发生制下成本费用的确认原则。
4.新制度引入了固定资产的折旧和无形资产的摊销的会计核算。新高校会计制度规定:高校应对除文物、陈列品、动植物、图书和档案及以名义金额计量的固定资产外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和应对除以名义金额计量的无形资产进行摊销。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提折旧,从下月起计提折旧;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当月照提折旧,从下月起不提折旧;当月增加的无形资产,当月进行摊销;当月减少的无形资产,当月不再摊销。同时也分别增置了“累计折旧”和“累计摊销”科目用来辅助核算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因使用年限的变化而体现出的账面净值与账面余额的差异,比较真实地反映了资产的价值,从而增强了高校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体现了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的特点。
5.新制度增设了“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来核算待处置资产的价值及处置损溢。新高校会计制度规定,高等学校资产处置包括资产的出售、出让、转让、对外捐赠、无偿调出、盘亏、报废、毁损以及货币性资产核销等。资产的处置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通过“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逐步地确认处置收入和处置费用等,合理地确认净收入或净损失,体现了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的特点。
6.新制度增设了“应付职工薪酬”科目来核算各种职工薪酬。新高校会计制度规定,高等学校按有关规定支付给职工的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国家统一规定的津贴补贴、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都要通过“应付职工薪酬”科目核算。主要的账务处理为:计算当期应付给职工的各种薪酬,借记“教育事业支出”等科目,贷记“应付职工薪酬”科目;支付职工各种薪酬时,借记“应付职工薪酬”科目,贷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等科目。通过增设“应付职工薪酬”科目,使高校定期将支付给职工的薪酬确认为当期支出,符合权责发生制下费用的确认原则,同时也有利于规范和监督高校在职工薪酬等方面的人员经费的使用。
(二)新高校会计制度尚未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方面的探讨
1.资产的折旧或摊销尚未费用化。新高校会计制度规定,资产按月计提折旧或摊销的账务处理为: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或“非流动资产基金———无形资产”科目,贷记“累计折旧”或“累计摊销”科目。虽然“累计折旧”、“累计摊销”和“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中反映了资产折旧或摊销的金额,但却没有将它作为本期的费用来核算,没有体现在确认收入实现的同时应确认为实现收入所应负担的费用的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的特点,虚减了支出数,从而虚增了事业结余,降低了高校会计报表的信息质量,所以必须将资产的折旧或摊销在计提本期费用化。
2.尚未考虑资产减值的核算。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高校投入到教学和科研的经费在不断增长。由于技术的不断更新,许多现代化教学、科研设备和软件等并没有在其使用年限期满而闲置或被淘汰,而是被提前更换或弃置,但这些设备和软件却没有计提完折旧或摊销。还有新高校会计制度规定,只有逾期三年或以上、有确凿证据表明确实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经批准后才可以予以核销,而之前并没有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由于资产核销时会做借记“其他支出”科目,贷记“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的账务处理,发生的资产损失全部直接计入当期支出数,虚增了核销期间的支出数,没有合理分摊到各个期间。因而如果有证据表明资产已经陈旧过时或者其实体已经损坏,将被闲置、终止使用或者计划提前处置等,高校应采用适当的方法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进行预测,合理地估计可能会发生的资产损失,通过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来降低资产损失的风险。
3.尚未区分内部研究与开发阶段的支出。新高校会计制度虽然设置了“科研事业支出”科目来核算高校开展科研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但在期末时该科目发生额将被结转至“财政补助结转”、“非财政补助结转”和“事业结余”等科目,最终将没有余额。这显然与高校开展科研活动的实际情况存在差异,高校开展科研活动,有时会形成一项新产品或新技术,进而会形成高校的一项无形资产,但按现行制度的核算方法进行账务处理时直接就把研究开发项目的前期支出全部费用化了,没有对该项无形资产的取得成本进行归集。因而对于高校自行进行的研究开发项目,应当区分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分别进行核算。研究阶段,是指为获取并理解新的科学或技术知识等进行的独创性的有计划的调查阶段;开发阶段,是指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以生产出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等阶段。由于研究阶段基本上是探索性的,是为开发活动做准备,因而是否会形成无形资产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故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在发生时全部费用化;而开发阶段形成无形资产的可能性较大,所以高校能够证明开发阶段支出符合无形资产的定义及其相关确认条件,应将相关支出予以资本化,计入无形资产成本。
4.利息尚未按月来核算。新高校会计制度规定,高校发生与利息相关的业务时主要的账务处理为:收到银行存款利息时,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其他收入”科目;支付银行借款利息时,借记“其他支出”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由于高校收取或支付给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利息时一般是按季度来核算,按以上的账务处理就会虚增了收取或支付利息当月份的收入或支出,对于月报表数据的真实性产生影响,这不符合权责发生制下收入和费用确认的原则。因此通过以名义利率按月预提等方法,并增设“应收利息”和“应付利息”两个科目来合理地确认利息收入和分摊利息费用,确保高校的会计信息在不同的会计期间具有可比性。
5.学费、住宿费等收入核算不完整。学费和住宿费等收入作为高校办学经费的重要来源,是高校正常运作的有力资金保障。在新高校会计制度中设置的“应缴财政专户款”科目只是核算高校按规定应缴入财政专户的款项,根本没有反映出高校当年的学费和住宿费的收入情况,而且由于学生欠费等原因的存在,“应缴财政专户款”明细账也只能核算学生实际缴交的学费和住宿费情况,而不是应缴交的学费和住宿费,这不符合权责发生制下收入确认的原则。由于高校办公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学费、住宿费等学生费用的收取大多都是通过软件系统结合金融机构的服务终端来完成,收取到学生的款项后直接缴入财政专户。所以高校在核算学生学费、住宿费等费用缴交情况时,应通过“应缴财政专户款”科目来核算本期间学生应缴交的费用数,借方发生额反映学生实际缴交的学费和住宿费情况,贷方发生额反映每期应收取的学生学费、住宿费等,期末贷方余额反映学生的欠费数,这样既能真实地反映出学费、住宿费收入中应收、欠费的实际数据,又能体现高校在收费管理上的效能优劣,促使高校加强收费管理。
6.资金的拨付和使用尚未及时核算。在现行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高校只有在收到代理银行转来的财政支付入账通知书及原始凭证和财政授权支付额度到账通知书时,才会确认财政补助收入、教育事业收入等。而资金下达的文件一般会在资金实际拨付到账前一段时间送达高校,特别是有些资金还出现了跨年到账的情况。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预算的执行力度,容易出现“突击花钱”的现象和资金被挪用的情况,因此以资金下达或预算安排的文件为依据,及时地确认收入,同时细化相关的支出,能有效地监督资金的拨付和使用,盘活存量资金,提高高校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正在大力推进*会计改革,逐步建立以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为基础,以编制和报告*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等报表为核心的权责发生制*综合财务报告制度,从而提升*财务管理水*,促进*会计信息公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高校是纳入*预算管理的重要部门之一,具有推行会计改革的优越的理论环境,更应加快引入权责发生制进行会计核算,从而全面地反映高校的收入支出情况,实现收支相配比;全面地反映高校的资产、负债和净资产等财务状况,保证高校对外公开的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有利于高校进行办学成本核算,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向*部门提供统一口径的预决算财务数据;为高校规划自身发展前景提供决策依据,也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力量。
企业会计问题研究论文4
一、环境成本会计不同于传统会计的新特点
环境成本会计又被称作是绿色会计或者环保会计,它是在当前经济的发展给环境带来越来越严重破坏的形势下产生的一门新兴的学科。传统会计理论体系在对企业的监督反应中以及成本计量上,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而新的环境成本会计理论体系的出现,则弥补了这些问题。同传统会计一样,环境成本会计也是以货币为主要的计量单位,但它的理论体系却比传统会计更加完善。因为环境成本会计将传统会计理论体系中会计主体的外部因素引入到了会计核算当中,这样就使环境成本会计既能考核出企业对外部环境的影响,同时又可以反映出外部环境对企业起到的作用。所以环境成本会计不但可以胜任传统会计的所有工作,而且还能够对环境的维护和开发所形成的效益进行合理的计量与报告,最终综合评估环境绩效及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的影响。总之,环境成本会计的产生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通过有效的综合价值管理,最终达到在保证环境日益好转的同时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目的。既然环境成本会计这么优于传统会计,那为什么环境成本会计的普及与发展会如此举步维艰呢?
二、我国环境成本会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 环境成本会计法律法规不健全,规章制度不完善。由于环境成本会计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实施必须要以健全的法律法规作为强有力的保障。虽然我国近些年来一直积极不断地推进相关的立法程序,并且已经制定并颁布了不少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但遗憾的是在我国至今尚没有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法制体系,并且有关于环境成本会计方面的法规更是一片空白。新兴的环境成本会计理论系统没有像传统会计理论那样具有明确的可操作的标准和规范。这就更给了那些不法企业以可乘之机。
2. 符合*国情的环境成本会计理论体系没有建立完全。就目前而言,在我国社会中占主流地位的还是传统会计理论,但是传统的会计理论仅仅是把会计对象局限地看作为与企业资金运作有关的经济事项。这种理论早已不符合当今的时代发展了。在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全球化尖锐问题的今天,我们需要把除了资金之外的资源环境的价值也归入到了企业核算的范围内。传统会计仅设置了极少的反映环境价值的科目,如“排污费用”和“绿化费用”等。这样就不可能如实地体现出环境和企业之间的密切关系。我们应该令环境成本会计对象在会计六大要素方面都得到体现。前面谈到环境成本会计与传统会计这两大理论体系的最大差别在于,传统会计理论体系把企业看成是一个单独的个体,企业的最终目的就是为自己获得更丰厚的利润,也就是企业的收入减去费用后的金额。这就导致了企业想方设法地增加收入和精打细算地减少费用和支出。而环境成本会计理论体系则是把企业和整个社会生态环境看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对于环境成本会计理论体系来说,它是以社会利益最大化为根本目标的。这就要求企业不但要想方设法努力地做到自身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且还要兼顾到社会和环境的效益,保证自己的经济效益不是在损害整体利益的前提下产生的。如果不把资源环境的价值渗透到会计理论体系中,那么企业就会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永远体会不到环境的重要性。
3. 企业的环境成本会计信息披露程序存在着各种不足。面对当前日益严重的环境方面的问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环境以及维持生态*衡已经成为我们的不二选择。而企业作为目前公认的环境最大的污染者,对其环境成本会计信息进行完全披露则成为人们了解企业环境绩效、环保成果的重要根据。因此,设计有效且实用的环境成本会计信息披露模式,为环境绩效的各种需要人群提供更能满足其需求的环境成本会计信息,是不断促进环境成本会计理论与实务发展和完善的必要手段,同时对于实现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截止目前我国企业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环境成本会计信息系统,这就导致了企业对会计环境绩效信息公布报告的屈指可数。而且即使是公布了环境成本会计信息,由于大部分企业报告质量存在着不达标的情况,不是公布的会计环境资料不全面,就是披露的方式不合乎规范。这样一来,一方面使得企业辛辛苦苦公布的这些会计环境信息根本不可能被信息使用者有效地利用,起不到最初想要达到的效果;另一方面又会影响到社会大众对环境绩效的需求热情,与此同时也会削弱企业提供环境绩效信息报告的积极性。最后便产生了一个恶性的循环。而产生这种趋势也正是由于环境成本会计信息系统没有完善的原因。
4. 企业负责人环境责任观念的淡漠和*社会监督的缺失。有些企业负责人的环境责任道德理念尚未真正形成,有一部分企业负责人只顾眼前的利益,而对环境成本会计的重要作用缺乏基本认识。这种只注重个人、不考虑大局的思想观念不但决定了大多数企业不会主动披露环境信息,或者即使是披露了一些,也没有相关标准去衡量其提供的信息质量好坏,这就使得企业披露的环境信息不能取信于社会公众。
*和社会对环境绩效极差的企业惩处的力度仅停留在罚款阶段,不能从根本上打击这种只注重个体利益,不关心大众民生的经营模式。而简单的罚款,无疑更加刺激了某些企业在交完罚款后,为了自身的利益更加肆无忌惮地破坏环境、掠夺资源、变本加厉地生产,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对环境的破坏。这就使得目前*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矛盾日益突出。
三、完善我国环境成本会计体系的措施
1. 国家举措。国家应加快建立健全环境成本会计理论体系的准则和制度,不断完善环境成本会计的法律法规,做到一切行为有法可依,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环境成本会计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使环境成本会计信息的揭示披露有统一的标准,以使企业真正能受到环境成本会计的约束和法律的制约。同时,对于那些环境成本会计报告中反映出浪费资源、破坏生态、造成污染的企业要加大处罚金额和执法力度,而对那些经国家确定对保护环境起到积极影响的企业和个人要给予适当的奖励,以表彰他们的行为。
2. 借鉴先进的外国模式。我国应借鉴和效仿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的方案,并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加以灵活运用。*同发达国家的环境成本会计理论体系相比本来就已经处于落后的窘境,要是还采用闭门造车式的研究模式,不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理论,这样不但会使我国的环境成本会计改革走向一个不确定的方向,而且更使得我国同欧美等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这种状况显然不符合当今飞速发展的*。幸运的是外国并不缺少这种从传统会计向环境成本会计转型的成功案例,我们就要积极地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结合自己国家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应我国国情的环境成本会计准则,使环境成本会计具有实际可操作性。这样才会更加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对我国经济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
3. 建立信息披露标准。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它能反映与揭示企业的环境绩效和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履行情况。所以我国要想发展环境成本会计理论体系,就有必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体制来促使企业对环境信息进行全面彻底的披露,以此来提高*环境成本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具体措施有如下两点:一是明确指出在企业的会计报表及其附注中具体披露的企业环境成本会计信息都有哪些。二是在企业的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企业执行的环境成本会计政策、实施情况以及企业治理环境和保护环境的中长期目标等。这样不但利于企业在日常工作中的量化管理,同时也方便了国家与社会各界的监督。
4. 增强企业环保意识和各界监督。首先从长远来看,提高环境绩效,完善环境成本会计体系,对企业的发展才是最佳的选择。要想让企业做到这点,就要加强企业的领导人员、管理人员、会计人员的环保意识,使他们对环境成本会计有足够的重视,增强企业负责人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能够充分认识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密切的正相关关系。这样企业才会积极自觉地去建立健全适应本企业的环境管理系统,积极实施环境成本会计,进而主动全面地进行环境成本会计信息的披露。其次应加强*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对企业的监督,把企业的环境绩效作为通过年终审计的必须工作,建立适合我国发展的环境成本会计审计制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环境成本会计不仅要为每个企业的微观经济服务,而且要有助于国家社会的宏观经济调控;不仅能考虑到企业自身的利益,更能兼顾到社会大众的利益。国家和社会各部门应根据企业环境成本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对企业按其环境绩效进行相应的奖惩措施。
四、结论
虽然现在建立完善的环境成本会计理论体系存在着种种困难,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存在着困难就不去研究它。我们只有不断地去研究它,才能找到同时解决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这一问题的新思路。目前,在环境成本会计理论体系的研究上,世界各国几乎都处于同一个起跑线上,我们如果在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体系研究上多投入精力,取得先进的成果的话,那么在新一轮世界经济格局大洗牌中,*就能拔得头筹,进而推动综合国力的提升。所以为了我们祖国的复兴和民族的未来,现在对于*来说引入和发展完善环境成本会计已经是刻不容缓了。
企业会计问题研究论文5
在几十年的实践历程中,全面预算管理的内容不断充实、体系不断完善、方法不断健全,现已成为企事业单位特别是大型企业不可或缺的管理环节,有利于协调各方关系、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企业精益生产,提高经济效益。而在整个预算管理过程中,必须依托于精准的数据反馈,也就需要会计核算的支持。二者虽不属于同一体系,却有些千丝万缕的联系,会计核算是预算管理的重要数据来源,预算管理的有效实行是会计核算的重要前提,在实际企业管理中应科学看待二者的关系,综合运用,促进企业发展。
一、企业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的特点及关系
1.企业预算管理的特点
在战略目标指导下,企业预算管理常包含编制、执行、考核三个阶段,贯穿项目始终,其具有属于自身的显著特性:
(1)及时性与准确性,每一次重大企业活动决策前都应进行预算管理,在一定时间内对所需投入的各种人力、财力、物力资源加以核算,得出成本,若在此过程中发生较大偏差,则会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故预算管理中从数据收集到核算不仅要及时有效,还应具备高度的准确性。
(2)信息可比性,企业预算管理体系在内部应具有易理解性和可比性,有利于核算的规范化进行,也有利于企业内部沟通协作。
2.企业会计核算的特点
会计核算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核算与监督的功能,其特点如下:
(1)信息真实性,会计核算通过对企业各种经营活动进行连续地记录与分析得出一系列经济指标,是许多管理工作的基石,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为此,核算过程中所利用的各项数据信息文件等,都必须是绝对真实的,以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的实效。
(2)信息的相关性与层次性,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甚多,产生了大量的数据资料,在会计核算中需要对此加以甄别,对重要信息进行严格处理,对次要信息进行简化处理,以提高核算效率。
3.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关系
(1)预算管理的有效实行是会计核算的重要前提,只有预算管理得以切实有效地贯彻落实,企业的各项数据资料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会计核算的真实性才能得到全面保证,否则,会计核算容易失去参照性而变得不甚准确。
(2)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都需要会计核算的参与,会计核算提供的数据可作为预算管理的资料来源,核算结果越准确,制定的预算计划越科学合理。正因为此,会计核算是否公正也直接影响到预算管理的公正性,会计核算流程需要严格遵守新会计准则及相关法律法规,保证管理的公允性。
二、企业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的运用策略
1.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相互独立
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隶属于不同的管理体系,可将各自所得结果分别呈现,在这种模式下,两者之间并未形成联系接口,当需要运用对方数据时,需要辅以额外的人工调整。例如预算考核时若采用预算编制表数据,则需要将会计核算结果导出后依据预算编制表形式加以整合。该模式没有改变原来体系的运行状况,前期工作量较小,但在后期数据整合过程中容易造成重复劳动现象,且并不能保证预算管理所需数据与会计核算数据的全部对应,从企业战略发展角度来看,应予以改善。
2.以会计核算为主导
以会计核算结果作为预算管理的评价依据,实现接口功能,预算编制表依照会计核算结果进行适当修编,在这种情形下,某一个预算项目可对应多个会计科目,而一个考核部门亦可以对应多个会计科目,但预算项目与考核部门之间呈现一一对应关系,为此需要将考核部门与预算项目进行合理编制。该模式解决了预算数据与会计科目的多口径对应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工作量,有利于企业全成本掌控的细化,但来自于各个职能部门的预算编制数据可能会影响到会计核算的合理性,而对每个核算科目入账处理原则与性质的重申也具有一定难度。
3.以预算管理为主导
预算管理自身具有灵活性,会计核算则需要依照相应的法律法规,按部就班地执行,以预算管理为主导,需要会计核算科目围绕预算管理进行部分重置,与此同时,会计核算多采用权责发生制,预算管理多采用收付实现制,以预算管理为主导容易影响会计核算的真实性,进而导致财务风险。
4.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相互结合
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通过信息化手段可方便地在预算管理系统内实现预算科目的整合,寻求预算科目与会计科目之间的关联并形成系统之间的对接,会计核算系统中相应科目如合同支付增设预算管理类别,设置为必选项,形成两者的关联性。该模式以预算科目数据作为考核数据,可减少工作量,而会计科目的相对独立,也便于会计核算遵守会计准则,依规而行,可称之为预算管理基础上的会计核算形式。综上所述,无论是预算管理还是会计核算,都是为了企业发展而服务,都应着眼于企业的战略目标,以此为指导,以企业自身实际人力、物力、财力为出发点,不断修正内容,不断完善体系,促进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的有机结合,使其共同为企业经济效益提升做出贡献,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立足,并获得可持续发展。
会计管理体制的研究论文3篇(扩展5)
——会计与企业管理的论文5篇
会计与企业管理的论文1
摘要:
本文以大数据时代为背景,对企业管理会计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措施进行阐述。针对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企业管理会计面临的挑战,从给予管理会计足够的重视、对数据存储系统进行升级,对信息分析技术进行完善、加强对管理会计信息的管理力度、注重高素质管理会计队伍建设这几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研究,其目的在于提升管理会计的质量和效率,促进企业长期稳定发展。
关键词:
大数据时代;企业管理;会计工作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各个领域都得到了良好发展,尤其是在企业管理中。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数据变得越来越复杂,在对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随着企业动态数据的增多,想要深入挖掘这些大量的数据,就需要通过新的工具与模型,获得对企业有价值的信息。大数据在给企业管理工作带来边界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企业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利用大数据,使管理会计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和价值,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力位置。本文针对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企业管理会计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进行分析。
一、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企业管理会计面临的挑战
(一)企业对管理会计工作不够重视
大数据给企业管理会计工作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挑战。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大部分企业对于管理会计工作都没有足够的重视,以至于管理会计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无法充分体现出自身的价值,最终影响到了企业的发展。还有部分企业没有正确认识管理会计工作,没有从真正意义上理解管理会计,从而影响管理会计的工作质量。此外,还有部分企业过于注重销售业绩,从而忽略了管理会计工作。一些中小型企业的科技水*较低,无法对大数据进行充分运用,以至于大数据和管理会计无法充分有效结合,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了管理会计工作的质量。
(二)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分析技术滞后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在管理会计工作中,都存在信息分析技术滞后的情况,发生这一情况主要是因为企业的信息容量较小。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企业在管理会计工作中涉及到大量的数据,因此就需要巨大的存储空间来进行存储。并且由于企业管理会计技术不够完善,信息数据存储量不足,导致无法对信息数据进行评估分类,从而对信息数据分析产生直接的影响,无法保证信息数据的准确性,阻碍了企业的发展。此外,随着市场信息数据的不断增多,传统的信息分析技术已无法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也无法对有效的信息进行挖掘,从而影响企业的生产决策。
(三)管理会计信息不够安全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网络*台具有高效、信息资源丰富的特点,但是同时网络*台也面临着较大的安全威胁,管理会计信息的安全性直接影响着管理会计工作的质量。企业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为管理会计工作提供更多的便利,需要利用网络,收集和分析信息数据。在这个过程中,信息数据将会存在巨大的安全风险,其主要原因是信息数据和个人、组织等隐私相关。管理会计信息属于一个企业的重要机密,如果网络*台被hacker或者是病毒入侵,那么会导致信息数据丢失,从而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四)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人才
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需要专业的管理会计人员来进行对应的工作,要求其可以灵活运用大数据的优点,将网络信息技术和管理会计工作相结合,从而使管理会计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和作用,促进企业长期稳定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人才,大部分企业的财务工作人员都是兼职管理会计人员,从而导致管理会计工作质量不断下降。
二、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企业管理会计应对挑战的措施
(一)给予管理会计足够的重视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中占据有利位置,企业需要对管理会计给予足够重视。只有企业充分认识到管理会计的重要性,才可以对财务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领导者需要注重管理会计工作,对大数据相关知识进行深入学习,使大数据和管理会计工作充分结合,积极发挥出自身的作用和价值,促进企业长期稳定发展。
(二)对数据存储系统进行升级,对信息分析技术进行完善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涉及大量数据,其中非结构化数据较多,一般的数据库在处理TB以上级别的信息数据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企业需要对数据存储系统进行升级。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全球大数据计算性能在快速增长中,100TB数据排序的时间,从8274s缩短到377s,这个与云计算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与传统分析技术不同,云计算可以全面分析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的信息数据,可以存储PB级别的信息数据,还可以全面分析ZB级别以上的信息数据,能够有效解决存储空间小的问题。并且,云计算还可以对信息分析技术进行完善,实现信息数据共享,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服务。因此,企业可以云计算*台为依托,在管理会计中应用云计算系统,从而使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三)加强对管理会计信息的管理力度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管理会计信息的安全性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企业需要加强对管理会计信息的管理力度。首先,企业在对云计算服务商进行挑选时,需要挑选一些安全性和知名度较高的服务商。在挑选前,需要深入了解服务商的服务水*和信誉情况,从而保证服务商的服务质量。其次,云计算系统需要具备较强的风险隔离功能,避免出现信息数据被篡改和被非法窃取的情况。最后,需要对信息进行加密,保证储存的安全性,在没有获得客户允许的情况下,不可以对信息资源进行共享。
(四)注重高素质管理会计队伍建设
企业需要注重高素质管理会计队伍的建设,在新时代背景下,企业只有聘用优秀的人才,才可以做到对先进技术的熟练运用,从大量繁杂的数据中提取出对企业有价值的信息,从而使领导者做出正确的决策,促进企业长期稳定发展。企业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其一,招贤纳士;其二,加强内部培训。企业需要为优秀人才提供丰厚的薪资待遇、良好的发展空间和晋升机会。企业可以通过邀请专家进行演讲、指派工作人员到其他企业进行学习和交流等形式,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同时,企业还要注重对新招聘的人才进行培训,提升其专业知识和技能,使培训学习成为企业的常态化工作,使企业中全体工作人员保持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从而全面提高企业管理会计工作的质量。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企业加强管理会计是非常重要的,是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企业在管理会计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传统的管理会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现代化的发展需求。因此,企业需要充分利用大数据,结合自身的实际经营情况,通过合理的方式,提升管理会计的质量和水*,从而为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会计与企业管理的论文2
摘要: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现代企业体制,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现代企业的体制随之而改变。一个公司的经济是其命脉,所以一个企业的财务会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传统会计的局限性、职能转变性以及职能转变后的意义和作用。在此基础上,对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财务会计的职能作用和实际作用进行解析,深入探讨财务会计在现代企业中的位置。并且提出一些合理、科学的建议来应对现代企业管理的财务工作。
关键词:财务会计;现代企业管理;作用与地位
一、在现代企业管理的背景下财务会计的职能转变
(一)传统财务会计的局限和职能转变
社会经济的变化,造成传统财务会计随之变化。否则,难以生存下去。*近代经济复苏的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造成*经济体制的改变,*这只看不见的手逐渐退出经济舞台,国家更多地鼓励依靠个人能力去挣钱,于是私人企业应运而生,对于私人企业,它们的目的是挣钱,利益最大化。对于企业,更重视的是资金管理和核算,从某种方面讲资金的管理成为一个企业的核心任务,企业需要思考如何利用最少钱办最大事,实现最优化方案。在这个过程中,财务会计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财务会计的存在可以不断优化企业的资金结构,节约企业成本,让企业更具有市场竞争力,而且财务会计在工作中可以分析发现一个企业在财务方面的问题和漏洞,帮助企业的决策者做出正确合理的判断,让公司不断发展。在现代经济的背景之下,一个公司的决策者越来越重视财务的正确分配,一个企业也越来越离不开财务会计的分析和建议。因此,财务会计在这样的需求之下,慢慢扩展自身职能,为企业带来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使得企业和财务会计紧密合作。所以,现代企业的管理中,财务会计已经不能满足于过去简单的财务工作,还要紧紧地围绕一个企业进行深度结合,无论是在公司的前期规划,中期操作还是后期维护,都要努力做出贡献,实现企业与财务会计的双赢局面。社会的需求迫使财务会计做出职能转变。21世纪的今天,知识才是挣钱的本事。因此,在现代企业的管理中,知识管理尤为重要。传统企业管理中,更为重视规章制度,一切行为需要按照规定方式来做,僵化而固定的思维让企业发展不具活力,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这样僵化的企业管理已经不能满足发展,一个企业需要发展自身的企业文化,用企业精神来维系可持续发展。一个企业的核心不再以财物管理和资金分配为主要,企业文化成为了一个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它体现在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方针中。一个企业的文化构建离不开财务会计的参与,财务会计在工作时注重以人为本,这样才能构建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良好氛围的形成,有效管控企业。
(二)现代企业管理背景下财务会计的作用分析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财务会计的工作是基于企业内部环境下的,主要功能是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用正确的企业运行法则对企业的经营进行管控,保证企业优良发展,另外一个方面对企业进行监督,防范企业的非法操作和违章操作,预防一个企业的错误行为,保证企业的相关利益和发展。企业会计控制会受到会计控制方法论的引导,企业内部的会计控制方法,有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会计系统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全控制,风险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电子信息控制等。因此,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可以通过合理的使用这些会计控制方法,明确相关职责,优化岗位设置,构建相互制衡机制,保证企业内部管理层之间严格按照规定的职责和权限进行工作,并承担相应的责任。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和情况,建立健全适合自己的会计制度和工作规范,保证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实现对公司的系统管控。在现代企业管理的背景之下,财务会计最重要的职能是掌握一个公司的财务状态,资金流动和现金量,通过对这些信息和数据的分析,规划一份适合公司发展的企划,帮助公司更好运行,实现公司利益最大化。
二、现代企业管理下对财务会计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奖惩分明,整体上提高财务工作水准
一个企业要想发展下去,必须得有一套符合自身的管理制度。所以,财务会计管理制度需要在企业中不断实践,不断发展,追求自身的完善。建立起有效的培训、岗位职责、监督体系等,在各个方面健全财务会计体系,提高企业财务部水*,增强企业工作效率。具体可以参考以下,定期对企业在职的会计进行培训,加强他们的会计知识和技能,明确会计分工,增强他们对于企业的财务顾问能力,实行严格的奖惩制度,对于效率高,做出贡献的会计员工给予奖励,奖励可以包括红包、假期等,对于那些消极怠工的会计员工给予一定程度上的惩罚,这种奖惩制度的实行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积极参与工作的心态,提高企业效率。
(二)给予财务会计舒服的工作环境,完善财会工作者的工作设备
企业财会工作很重要,需要对大量的数据进行比对,分析,然后综合比较等,只有正确的数据才能带来正确的结果,所以给公司财会人员先进的工作设备是必要的,精确的数据能给公司带来更准确的分析判断,从而实现公司利益最大化。而财会工作者每天面对庞大的数据,需要更多的耐心,细致的观察比对,只有良好的办公环境才能让财会工作人员静下心进行工作,所以给予财会人员舒适的工作环境也是无可厚非的。
(三)对预算进行多次审核,保证公司良性发展
财务会计部门的期末决算要和财务会计预算相互衔接,依据各责任部门对财务会计预算的执行结果,提出绩效考核意见。同时也要追责到个人,把对预算进行超支范围的责任精确到个人,提出有效惩罚制度,监督个人行为。并且分析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提出合理的对应措施,保证公司运营。
参考文献:
[1]马彬.论财务会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及作用[J].决策与信息(中旬刊),2015(07):100-101.
[2]张国祥.试论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J].*外资(上半月),2011(07):106.
会计与企业管理的论文3
一、管理会计的职能创新
在现代企业中,管理会计至关重要,对信息社会中的经济信息的优化与利用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对既定目标实现关键性管理。2008年金融风暴引起企业管理者的深入反思,因此管理会计被重视的程度也在不断加深,它被摆在了时代的前沿,可以说其产生的目的旨在提升与变革企业效力。
1、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战略职能
战略管理会计作为现代管理会计的新兴领域,本企业着眼于战略角度,以消费者和竞争对手为中心构建“战略三角关系”,以此既能够为消费者和竞争对手提供更多的外向性信息,又能够实现对内部信息的战略审视,从而为企业管理层制定和执行竞争战略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它是现代企业战略管理会计所需要的,并且有利于培养企业的竞争优势以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适应市场经济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顺应了经济发展趋势。但就我国现状来看,存在着战略管理会计理论的普及程度不高、应用环境不达标、部分企业高层并未认识到其重要性、管理会计师的素质不高等问题,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其的发展。
2、重新审视管理会计全面预算功能
管理会计具有全面预算功能,全面预算不仅是盈利组织的重要管理工具,同时在西方的事务管理上也被*广泛利用。整合管理会计,以预算为出发点,不仅满足信息时代企业组织管理需要,也是对管理会计的理论和实务的必要发展,还有利于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力。
3、进一步发挥管理会计的评价职能
首先,此评价机制实现员工实际绩效与其酬劳薪金的联系,可以激发员工的动力。其次,评价机制的建立,能够使企业人员建立企业目标认同感,使企业内部人员合作一致。最后,通过评价机制,形成对企业高层和普通员工的约束和激励,从而保证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有利于企业的远景规划,最终使企业价值最大化。
4、拓展管理会计人本管理职能
人本管理是充分认识人的重要作用,以“人”为出发点,重视社会人在经济活动中所发挥的的作用,强调社会人在管理中的地位。即依靠并开发人的潜能,尊重每一个员工,尊重每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企业高管在进行决策之前,绝大部分的信息来自企业的普通职员,当职员的意见受到尊重时,他就会尽力去完成自己的工作,履行自己的职责,提供更准确的信息。针对经济社会的进步、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的合理化、外部监管力度增强等变化,要求对管理会计职能进行更高层次的定位,不仅要与财务会计系统相结合,而且要渗透企业自身文化,使企业管理思维与企业自身文化相符合,并顺应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为企业发展提供具体信息,从而能够切实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高企业组织管理效率,确保企业的经营运转。
二、管理会计职能创新的实现路径
1、结合企业实际,综合运用管理方法和技术,作好战略规划
现代企业在实际应用中为使竞争战略的制定和得以实施,首先要纵观全局,从竞争战略出发,同企业各部门、各环节相联系,制定并实施经营战略,并且要善于引进新兴的、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将此贯彻始终,才能高效地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同时,企业更应该充分利用管理会计的战略性前导性功能,结合不同国家或地区间的前导性指标,来协助企业管理人员更准确地筹划未来。最后,企业可以把战略的制定范围扩大化,除了总的目标战略,还可以加强成本等方面管理的.战略制定,加强预算管理,做好全面预算工作。
2、完善企业经营业绩评价体系
(1)健全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使企业发展能力指标更有效。企业发展的过程即是企业获取更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需要各方面共同合作、相互协调。实际上,企业各部门、各岗位或各职工之间均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一方的活动行为势必要影响到另一方的活动行为,因此只有确保各方面协调发展,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才能够使企业得以长期、稳定、和谐发展。企业应立于长远发展目标之上开展业绩评价活动。对于传统的业绩评价体系而言,其在评价企业业绩时仅注重短期经营成果,忽视了长期经营成果,这样严重制约了企业长期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企业打破传统的业绩评价体系,着眼于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目标之上,推进财务与非财务、外部与内部、长期与短期的均衡发展,同时凭借多种有效的管理手段构建新型的业绩评价体系。
(2)建立相关准则,形成业绩评价理论体系。丰富评价指标。在目前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条件下,适当提高对企业现金流量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比重,开展对企业业绩评价时应考虑到本企业创新能力、发展能力、偿债能力、资产运营状况、风险状况及资产运营状况等多个方面,以规避企业为实现短期效益最大化而损害到长期效益行为的发生。
(3)引入绿色绩效评价和社会责任业绩评价。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学者对管理会计的研究思路也要不断地进行开阔,除了要完善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成本管理、预算管理等主题外,还要引入绿色绩效评价和社会责任业绩评价的社会机制,要不断进行各种实践,从而进一步去研究如何在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两者和谐统一的基础之上提高企业的整体价值。
会计与企业管理的论文4
摘 要:在我国通常把会计系统划分为两部分,即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在企业中,我们习惯上把面对企业内部的会计称为管理会计,而面对企业外部的会计称为财务会计,这种工作模式在我国的财务管理中经常见到。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的不断扩大,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也在不断发展起来,而且还出现了逐步融合的现象。因此,本文通过对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分析,找出二者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对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管理会计;财务会计;融合
随着社会的进步,企业的发展,会计的职能也在悄悄的发生这变化,以往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单独发展的模式已经随着企业的发展即将被淘汰。在实际的工作当中,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越来越紧密的的联系在一起,想要会计发展,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是必然的。因此,企业一定要认清形势,积极的响应相关的融合策略,这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促进企业的发展。
一、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概述
1、财务会计概述
首先必须保证企业财务会计要符合企业会计的准则。财务会计主要是记录企业的运行情况,并通过这些情况对企业的状况进行评估。财务会计的工作目的就是为了给企业提供更好的经济信息,是比较基础的工作。一般情况下,财务会计会把企业内部的情况通过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并且为他们提供有关的财务信息,从而帮助企业的管理者的决策提供参考,有利于企业增加收益。
2、管理会计概述
企业管理会计包括的范围比较大,首先要了解很多知识,比如:管理学、统计学、计算机等。其实管理会计的内容主要就是通过核算对企业的业绩进行分析,通过分析,让企业的管理者充分的掌握企业的各个方面的关系,而且能够通过实际的信息推断出企业未来的状况。管理会计的主要作用就是能够为企业的未来起到参考,从而能够降低企业经营所面临的风险,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自身的能力,有利于企业未来的顺利运营。除此以外,通过管理会计做出的报告情况,企业可以很快的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能够重视这些问题并且做出正确的决定,从而利于企业健康的发展。需要注意的是,管理会计的总结报告只是面对企业的内部,保密程度很高。
二、促进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的因素
1、内部因素分析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企业的各个生产要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财务工作中的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并且渐渐的开始相融合。在以前的财务工作中财务会计比较受到企业的重视,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的壮大,人才和技术的变化,这就促使财务会计和和管理会计的重要性越来越相等,融合也成为发展的主要趋势。
2、外部因素分析
在过去形势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根本没有办法融合,通常是相互分立的。现在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生产模式的变化和各类信息的增加,必然会使企业财务工作的信息量有所增加,而以前旧的会计工作模式主要是以财务会计为主,根本没有办法取得新的信息,与此同时,管理会计就可以利用自身灵活性的优点,能够对新信息进行掌握,保证财务工作的顺利进行。所以说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必须要融合起来。
三、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在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依据不同的规范产生的问题
从企业的经济利益出发,最大程度的符合管理人员的需求是管理会计的重要任务。所以通常企业的内部对管理会计的要求都相对较低,管理会计的工作直接手企业内部价值规律的变化影响。而财务会计在工作中一定要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对企业的真实情况进行总结,并应该把企业的资金使用情况和财产的分布情况做成报告,以便于有关部门的检查。通过上面表述我们可以得知,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在管理上有很大程度的不同。
2、会计信息数据共享存在的问题
想要做好财务会计的工作必须要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进行具体的工作,然后在通过对企业内部的资金消费情况进行记录,这些必须要确保相关信息的真实。与此同时,信息和数据要以文本的形式面对外面进行公开。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不同之处在于,管理会计不至于受到很多因素的约束,在具体的工作中比较的方便。而且,管理会计所针对的是企业的内部,它所获取的信息形式的类型很多,信息量也很大。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在融合的过程中,信息的资源共享上可能会面临很大的问题。
3、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问题
无论是财务会计,还是管理会计的工作,工作人员所起的作用都是非常重要的。虽然目前我国从事会计的工作人员数量相对来说很多,但是大部分人员的素质和工作水*都非常有限。此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部分的中小企业也发展起来,当前所需要的会计方面的人才也越来越多,大的会计人才的缺口也是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归根到底,还是因为会计专业人员无法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有效的融合在一起的问题。
四、新形势下企业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对策
1、推进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
从目前大部分企业的发展情况我们可以分析出,我国管理会计在发展的过程中比较慢,而且大部分的企业根本就不具备专门的管理会计的部门,跟别提管理会计的专业人才。所以就需要我们,首先应该成立专门的管理会计的部门,培养专业对口的管理会计人才,通过各种的培训和考核,确保每一个管理会计人员的综合素养和职业水*达到标准,进而为企业的进步奠定基础。
2、构建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体系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能够有效的促进会计理论的完善。通过构建融合的体系,能够使企业的会计活动和企业的经营活动相符合,从而满足企业相关信息的应用,从而减少没必要的麻烦,从根本上提高会计的工作效率。在体系的构建上,首先要重视管理会计的重要作用,只有企业的领导人员充分的重视管理会计起到的作用,利用工作人员收集相关的信息,才能确保会计的信息得到整理合并;其次,企业要加强会计人员的素质,充分的认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的重要作用,并且是两种会计的工作人员充分的沟通和交流;再次,企业要不断的加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操作体系,方便工作人员对数据的采集,从而保证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更好的融合在一起;最后,要加强会计的基础工作,使会计的信息更加的详细具体,从根本上加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工作。
3、加大会计理论的研究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是现代会计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具体的工作中,这两项工作都是根据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经验和有关的理论常识进行开展的,因此可以两者融合的基础是会计理论。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变化的是会计职能与体系,因此会计理论的研究能够有效的加快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确保企业会计工作和社会的发展同步进行,并保证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稳定的步伐。因此,企业的会计工作人员在具体的工作中要加强会计的理论研究,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进行相应的连接与共享,能够更加有效的增进两者之间的融合。
4、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任何财务危机的出现都有一个相对应的过程转变,因此应该对公司的财务运营的过程进行相应的跟踪、监控,及早发现财务中出现的问题,预测企业财务危机出现的概率,一旦发现异常,就应该立即采取措施,从而减少财务危机给企业带来破坏。财务风险预警就是指在财务风险发生之前通过观察和监视各种细小的变化而采取的有效行为。财务预警系统的建立要合理的利用资金,遵守原则,通过最低的成本提高企业的风险识别能力,并采取及时的措施对风险加以制止。
五、结语
总之,把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在一起,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它需要各个部门的配合。所以需要企业顺应社会的发展,企业的进步,对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的解决并适当的创新,充分保障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在企业所起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宁.新形势下企业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发展[J].品牌(下半月),2015,10:188-189.
[2]周文艳.浅析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J].商场现代化,2016,12:214-215.
[3]纪元.浅析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J].财经界(学术版),2016,11:251.
[4]李华.企业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4,03:72.
会计与企业管理的论文5
摘要:
本文以大数据时代为背景,对企业管理会计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措施进行阐述。针对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企业管理会计面临的挑战,从给予管理会计足够的重视、对数据存储系统进行升级,对信息分析技术进行完善、加强对管理会计信息的管理力度、注重高素质管理会计队伍建设这几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研究,其目的在于提升管理会计的质量和效率,促进企业长期稳定发展。
关键词:
大数据时代;企业管理;会计工作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各个领域都得到了良好发展,尤其是在企业管理中。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数据变得越来越复杂,在对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随着企业动态数据的增多,想要深入挖掘这些大量的数据,就需要通过新的工具与模型,获得对企业有价值的信息。大数据在给企业管理工作带来边界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企业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利用大数据,使管理会计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和价值,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力位置。本文针对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企业管理会计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进行分析。
一、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企业管理会计面临的挑战
(一)企业对管理会计工作不够重视
大数据给企业管理会计工作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挑战。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大部分企业对于管理会计工作都没有足够的重视,以至于管理会计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无法充分体现出自身的价值,最终影响到了企业的发展[1]。还有部分企业没有正确认识管理会计工作,没有从真正意义上理解管理会计,从而影响管理会计的工作质量。此外,还有部分企业过于注重销售业绩,从而忽略了管理会计工作。一些中小型企业的科技水*较低,无法对大数据进行充分运用,以至于大数据和管理会计无法充分有效结合,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了管理会计工作的质量。
(二)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分析技术滞后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在管理会计工作中,都存在信息分析技术滞后的情况,发生这一情况主要是因为企业的信息容量较小。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企业在管理会计工作中涉及到大量的数据,因此就需要巨大的存储空间来进行存储。并且由于企业管理会计技术不够完善,信息数据存储量不足,导致无法对信息数据进行评估分类,从而对信息数据分析产生直接的影响,无法保证信息数据的准确性,阻碍了企业的发展。此外,随着市场信息数据的不断增多,传统的信息分析技术已无法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也无法对有效的信息进行挖掘,从而影响企业的生产决策。
(三)管理会计信息不够安全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网络*台具有高效、信息资源丰富的特点,但是同时网络*台也面临着较大的安全威胁,管理会计信息的安全性直接影响着管理会计工作的质量[2]。企业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为管理会计工作提供更多的便利,需要利用网络,收集和分析信息数据。在这个过程中,信息数据将会存在巨大的安全风险,其主要原因是信息数据和个人、组织等隐私相关。管理会计信息属于一个企业的重要机密,如果网络*台被hacker或者是病毒入侵,那么会导致信息数据丢失,从而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四)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人才
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需要专业的管理会计人员来进行对应的工作,要求其可以灵活运用大数据的优点,将网络信息技术和管理会计工作相结合,从而使管理会计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和作用,促进企业长期稳定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人才,大部分企业的财务工作人员都是兼职管理会计人员,从而导致管理会计工作质量不断下降。
二、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企业管理会计应对挑战的措施
(一)给予管理会计足够的重视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中占据有利位置,企业需要对管理会计给予足够重视[3]。只有企业充分认识到管理会计的重要性,才可以对财务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领导者需要注重管理会计工作,对大数据相关知识进行深入学习,使大数据和管理会计工作充分结合,积极发挥出自身的作用和价值,促进企业长期稳定发展。
(二)对数据存储系统进行升级,对信息分析技术进行完善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涉及大量数据,其中非结构化数据较多,一般的数据库在处理TB以上级别的信息数据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企业需要对数据存储系统进行升级。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全球大数据计算性能在快速增长中,100TB数据排序的时间,从8274s缩短到377s,这个与云计算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与传统分析技术不同,云计算可以全面分析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的信息数据,可以存储PB级别的信息数据,还可以全面分析ZB级别以上的信息数据,能够有效解决存储空间小的问题。并且,云计算还可以对信息分析技术进行完善,实现信息数据共享,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服务。因此,企业可以云计算*台为依托,在管理会计中应用云计算系统,从而使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三)加强对管理会计信息的管理力度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管理会计信息的安全性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企业需要加强对管理会计信息的管理力度。首先,企业在对云计算服务商进行挑选时,需要挑选一些安全性和知名度较高的服务商。在挑选前,需要深入了解服务商的服务水*和信誉情况,从而保证服务商的服务质量。其次,云计算系统需要具备较强的风险隔离功能,避免出现信息数据被篡改和被非法窃取的情况。最后,需要对信息进行加密,保证储存的安全性,在没有获得客户允许的情况下,不可以对信息资源进行共享。
(四)注重高素质管理会计队伍建设
企业需要注重高素质管理会计队伍的建设,在新时代背景下,企业只有聘用优秀的人才,才可以做到对先进技术的熟练运用,从大量繁杂的数据中提取出对企业有价值的信息,从而使领导者做出正确的决策,促进企业长期稳定发展。企业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其一,招贤纳士;其二,加强内部培训。企业需要为优秀人才提供丰厚的薪资待遇、良好的发展空间和晋升机会。企业可以通过邀请专家进行演讲、指派工作人员到其他企业进行学习和交流等形式,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同时,企业还要注重对新招聘的人才进行培训,提升其专业知识和技能,使培训学习成为企业的常态化工作,使企业中全体工作人员保持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从而全面提高企业管理会计工作的质量。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企业加强管理会计是非常重要的,是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企业在管理会计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传统的管理会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现代化的发展需求。因此,企业需要充分利用大数据,结合自身的实际经营情况,通过合理的方式,提升管理会计的质量和水*,从而为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会计管理体制的研究论文3篇(扩展6)
——中小企业存货管理的会计论文3篇
中小企业存货管理的会计论文1
中小企业存货管理中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一、我国中小企业存货管理的现状
我国的证券市场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经过二十年发展,在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经济制度越发完善,监管部门权责更加分明,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正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但依然存在着一些不足。
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物料等。存货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元素,是企业重要的流动资产,对它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资金占用水*以及资产运作,在企业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存货的管理一方面在于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防止存货的不足;另一方面加速存货参与周转,缩短存货周转时间,从而避免占用过多的资金。
目前,由于许多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对存货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管理粗放,所以表现出基础薄弱、起点较低,其管理停留在单打独的家族传统粗放型的管理层次上,无健全的、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更没有认识或重视到企业存货控制和管理经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另一方面,国内许多企业甚至是上市公司,他们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生产和销售上,忽视了存货的限额和数量控制,从而造成存货积压,导致公司现金流出现断裂,产品生产不畅、资金积压严重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企业自身的发展。在新形势下,中小企业应加强存货管理力度,不断完善内部管理结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二、我国中小企业存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不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中小企业普遍机构设置不完整,管理人员往往身兼数职。批准采购与验收材料的权限经常由仓库主管一人所拥有,同时该部门负责对所采购的原材料与产成品的保管,这就缺乏权限的相互制约,容易使内部人员,特别是仓库主管利用存货获取个人利益,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二)存货管理的模式不合理
中小企业的存货管理偏重与内部物流系统的利用,而忽视了企业外部物流资源的整合。一般中小企业的存货管理都包括计划、采购、储存、领用、出库等过程,这便占用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显然没有充分利用和整合社会物流管理资源。而且,在存货管理中,它注重了存货的收、发、存的管理和实物保全,但对存货的价值管理不够重视。在管理手段上,中小企业更多注重运用数学模型,确定最佳经济批量和最佳进货时间,却没有通过优化业务流程,加强信息系统的建设来优化存货管理。
(三)存货计量的方法不恰当
中小企业在存货的计价方法的选择上不够合理,不仅在材料的领用记录、生产成本及费用的归集、结转的记录方面人为的因素比较多,且对发出的存货,采用了不同的计价方法对中小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而且中小企业的存货计价存在随意性的特点,一方面对资产负债表的真实性产生影响,使会计报表的使用者无法真正了解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产总额及构成情况;另一方面影响损益表的真实性,使其无法真正了解企业实现的利润与发生的亏损情况,无法正确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再一方面就是影响各项比率指标的分析,从而使会计资料的使用者造成错误的分析与决策。
三、关于我国中小企业存货管理中的一些的建议
(一)完善企业内部控制
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存货管理制度,严格规定存货的购进计价方法、发出方法、盘存方法,并且严格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计价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企业应设置明确的请购、付款、销售、收款、保管等岗位职责,对于人员较少的小单位来说,有的岗位职责可能会交叉,对于交叉的这些岗位,管理当局更应该关注职员的尽责情况以及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存货管理是由管理人员执行的,所以要加强存货管理必须从加强存货管理人员的培训入手。
(二)制定适应企业自身情况的存货采购流程
首先,是为了保证企业不间断的生产对原材料的需求,应有一定的存储量;其次,为了满足产品销售批量化、经常化的需要,更应该有足够的半成品、产成品存储量;再次,为了保证企业均衡生产并降低生产成本,应有一定的存储量;最后,为了避免或减少经营中可能出现的失误和意外事故对企业造成的损失,也应有一定的存储量。因此,作为企业经营管理者必须对存货科学的采购和控制库存量的水*起到重要作用。
(三)改善企业存货存储过程缺陷
入库过程是材料物资经验收合格*库并录入入库单的过程;出库过程是物资需求部门按照原需求计划提出领料申请,经物资部门审核批准后发料并录入出库单的过程。对出入库工作的管理,关键问题是监督机制的建立。企业财务部门应当每月对所有入库单、出库单进行核查,并形成财务凭证,实现财务管理物资管理的结合,至此完成物资在库存过程的管理。
(四)加强企业存货核算管理
存货核算管理系统是企业通过应用物资管理系统实现效益目标。对存货进行管理与核算,就是要通过对各项存货的收发存业务进行会计处理,及时准确地将各类存货成本归集到各成本对象和成本项目上,并全面准确地掌握企业存货的耗用状况,实现物资在价值形态上的管理,动态地反映存货资金的增减变动,提供存货资金周转和占用情况的分析,为实现最佳储备提供依据。在管理上,企业应特别建立应用机制,定期对企业存货成本构成情况、存货资金占用情况、资金的使用效果情况进行控制与监督,同时,在特定条件下,不定期地对物资经营管理情况进行专项的或全面的控制与分析。
参考文献:
[1]吉文丽。企业存货管理的问题和思考[J].*乡镇企业会计,2009,(05)
[2]王利敏。中小企业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陈斯雯。企业存货核算与库存管理技巧[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7)
中小企业存货管理的会计论文2
中小企业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存货管理是当前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应高度关注的内容,库存会涉及到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并且贯穿着整个生产的流程,具有占用资金大的特点,而且品种繁多,特别是业务涉及的范围较广,所以针对存货的管理至关重要。提高库存的工作效率,强化库存的管理,是当前企业面临的不可避免的研究课题,本文主要通过实践中企业管理过程库存管理的现状进行详细的分析,积极探索库存管理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关键性问题,制定出合理化的库存管理战略,强化中小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地位,提高市场竞争的软实力,促进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小企业;存货管理;库存管理
一、加强中小企业存货管理的必要性
目前,流动资产在中小企业的发展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期间存货会占据较高的比重,因存货会贯穿于企业生产的全过程,从长远的经济利益来看,存货如果管理不当将会影响到企业的长远发展,长期经济发展的战略将会因此受到影响。企业如果想在竞争中保持一定的持续经营的水*,关键还在于内部的存货管理,存货占据企业的关键性位置,合理的规划好企业的存货,才能有效地整合企业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积极防止可能出现的存货问题。现阶段,中小企业处于创业发展的初步阶段,内部管理各个方面的制度较为落后,将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临巨大的挑战,存货的最大价值将会难以实现,所以企业更应该密切的关注于此问题的研究。
当前,存货管理问题是中小企业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有效的存货管理能够实现管理的目标。流动资产是否安全和完整,是财务管理的关键,还是企业财务收支保证的关键。针对中小企业存货管理的研究,可以确保企业实现内部自我的调整,存货管理部门彼此间形成制约和监督,对现实具有实际的借鉴意义。我国市场经济在不断的发展和壮大中,中小企业逐渐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中小企业具有生命力旺盛的特点,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起着无法衡量的价值,但是中小企业内部管理上仍然会暴露出一系列的管理问题,其中存货管理的意识淡薄,只有更好的完善存货管理,才能降低存货管理资金,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二、中小企业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库存积压现象较为明显,存储量设置较为不合理。很多中小企业流动资金往往都是被库存所占用,很多中小企业的仓储管理较差,导致存货积压严重,占用了大量的流动资金,导致企业流动资金额度逐年呈上升的趋势,这样会大量的占用资金,阻碍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的周转,尤其是存货储备资金占用的明显,占流动资金总额的比重较大,资金管理就会产生困难,甚至有时会出现资金周转的问题。据相关数据统计,大部分中小企业存货资金的管理占用资产总额的40%左右,虽然各个行业的标准不一致,但是其所占的比重来看,仍然是属于较高的比重,其还仍然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但是企业还是疏于对其的管理,导致流动资金管理出现问题,不严加的管理将会导致资金周转的速度逐渐成下降的趋势,长期来看影响是巨大的,达到一定的影响后将会严重阻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
2.库存管理人员岗位职权划分不清,内部控制制度职能落实不到位。追求利益最大化虽然是企业的目标,但是盲目的追求就会导致一系列的弊端,例如内控管理上制度设置不合理,部门的人事管理较为落后,一个人身兼多职的现象仍然普遍,在加上很多岗位在设置岗位时就没有明确岗位的职责,往往没有特别专注于库存的`管理,对最初存货的购买等如果稍加注意,就会避免可能存在的存货滞留,有时很多工作人员忽视对存货的保管,在相关数据的记录上缺乏认真的态度,记录数据往往是应付差事,结果就是丧失了大量的库存浪费。
3.第三方物流没有真正的应用,合理优化内部和外部物流资源是关键。传统上只是简单的对内部物流进行管理,长期形成一定的惯性,因此,整合物流资源上却忽视了对外部物流资源的利用,仍然坚持原有的内部自营物流为主,长期还会忽视很多内部资源的浪费,特别是人力、财力和物力。纵观存货管理的全过程,从采购、入库、领用、出库的各个环节都需要积极有效的整合,真正的整合好内部资源,才能真正的利用好物流资源。对外物流管理上,第三方物流管理的利用率较低,往往观念上较为传统,没有形成开放性的思维模式。由于内部物流的长期使用,导致成本较高,虽然好似节省了一定的外部费用,但是根本上还是影响到了企业的利润,增加了部分的成本费用,影响到了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4.存货内部管理制度中仍然存在弊端。传统物流没有将供应链很好地管理和整合,给企业的竞争策略带来阻碍。传统观念上只是简单的分散物流管理,缺乏供应链的整合认识,忽视整合带来的价值。对建立全面的供应链系统管理的认识不足,片面的认为只是成本运输管理,以及仅仅是采购成本的管理模式,忽视机会成本的损失。很多部门忽视对物流管理,特别是对其的成本管理,物流管理的各个部门间如果出现了问题,就只是进行相互的推诿、相互扯皮,难以形成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
三、强化中小企业存货管理的应对策略
1.提高企业员工的专业技能,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力度。仓储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关乎企业长远的发展,这样特殊岗位的培训工作,是企业进行仓储管理的关键,尤其是选好优秀的仓储管理人员是库存管理的关键。建立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设置重重关卡,加强对专业用具的管理,强化考核力度,通过绩效考核加强对专业用具的管理,良好的培训学习管理,会调动工作的热情,加强岗位的归属感,使之通过专业技能及专业知识的学习,快速的增加工作经验,选择学习成绩较好的人员担任重要的岗位,例如实行周期性的岗位轮换,定期进行盘点库存的工作,加强对财务核算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财务管理的业务水*。
2.仓储管理上选定适合的存储结构,例如在订货管理上选择合适的订购方式,明确合理的方式方法后,在确定最佳的库存存储量。还可以采用经济批量法进行合理的计算,计算出最佳的采购数,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确定最佳的采购基数,以此确保量的提高,才能真正的保证内部存储环境。良好的库存管理能够降低成本,及时订购相关数量的库存产品,防止不必要的产品积压是关键,目的就是改变原有模式的弊端,真正实现降低总成本的目标。
中小企业存货管理的会计论文3
中小企业存货管理中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一、我国中小企业存货管理的现状
我国的证券市场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经过二十年发展,在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经济制度越发完善,监管部门权责更加分明,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正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但依然存在着一些不足。
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物料等。存货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元素,是企业重要的流动资产,对它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资金占用水*以及资产运作,在企业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存货的管理一方面在于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防止存货的不足;另一方面加速存货参与周转,缩短存货周转时间,从而避免占用过多的资金。
目前,由于许多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对存货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管理粗放,所以表现出基础薄弱、起点较低,其管理停留在单打独的家族传统粗放型的管理层次上,无健全的、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更没有认识或重视到企业存货控制和管理经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另一方面,国内许多企业甚至是上市公司,他们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生产和销售上,忽视了存货的限额和数量控制,从而造成存货积压,导致公司现金流出现断裂,产品生产不畅、资金积压严重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企业自身的发展。在新形势下,中小企业应加强存货管理力度,不断完善内部管理结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二、我国中小企业存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不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中小企业普遍机构设置不完整,管理人员往往身兼数职。批准采购与验收材料的权限经常由仓库主管一人所拥有,同时该部门负责对所采购的原材料与产成品的保管,这就缺乏权限的相互制约,容易使内部人员,特别是仓库主管利用存货获取个人利益,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二)存货管理的模式不合理
中小企业的存货管理偏重与内部物流系统的利用,而忽视了企业外部物流资源的整合。一般中小企业的存货管理都包括计划、采购、储存、领用、出库等过程,这便占用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显然没有充分利用和整合社会物流管理资源。而且,在存货管理中,它注重了存货的收、发、存的管理和实物保全,但对存货的价值管理不够重视。在管理手段上,中小企业更多注重运用数学模型,确定最佳经济批量和最佳进货时间,却没有通过优化业务流程,加强信息系统的建设来优化存货管理。
(三)存货计量的方法不恰当
中小企业在存货的计价方法的选择上不够合理,不仅在材料的领用记录、生产成本及费用的归集、结转的记录方面人为的因素比较多,且对发出的存货,采用了不同的计价方法对中小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而且中小企业的存货计价存在随意性的特点,一方面对资产负债表的真实性产生影响,使会计报表的使用者无法真正了解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产总额及构成情况;另一方面影响损益表的真实性,使其无法真正了解企业实现的利润与发生的亏损情况,无法正确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再一方面就是影响各项比率指标的分析,从而使会计资料的使用者造成错误的分析与决策。
三、关于我国中小企业存货管理中的一些的建议
(一)完善企业内部控制
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存货管理制度,严格规定存货的购进计价方法、发出方法、盘存方法,并且严格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计价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企业应设置明确的请购、付款、销售、收款、保管等岗位职责,对于人员较少的小单位来说,有的岗位职责可能会交叉,对于交叉的这些岗位,管理当局更应该关注职员的尽责情况以及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存货管理是由管理人员执行的,所以要加强存货管理必须从加强存货管理人员的培训入手。
(二)制定适应企业自身情况的存货采购流程
首先,是为了保证企业不间断的生产对原材料的需求,应有一定的存储量;其次,为了满足产品销售批量化、经常化的需要,更应该有足够的半成品、产成品存储量;再次,为了保证企业均衡生产并降低生产成本,应有一定的存储量;最后,为了避免或减少经营中可能出现的失误和意外事故对企业造成的损失,也应有一定的存储量。因此,作为企业经营管理者必须对存货科学的采购和控制库存量的水*起到重要作用。
(三)改善企业存货存储过程缺陷
入库过程是材料物资经验收合格*库并录入入库单的过程;出库过程是物资需求部门按照原需求计划提出领料申请,经物资部门审核批准后发料并录入出库单的过程。对出入库工作的管理,关键问题是监督机制的建立。企业财务部门应当每月对所有入库单、出库单进行核查,并形成财务凭证,实现财务管理物资管理的结合,至此完成物资在库存过程的管理。
(四)加强企业存货核算管理
存货核算管理系统是企业通过应用物资管理系统实现效益目标。对存货进行管理与核算,就是要通过对各项存货的收发存业务进行会计处理,及时准确地将各类存货成本归集到各成本对象和成本项目上,并全面准确地掌握企业存货的耗用状况,实现物资在价值形态上的管理,动态地反映存货资金的增减变动,提供存货资金周转和占用情况的分析,为实现最佳储备提供依据。在管理上,企业应特别建立应用机制,定期对企业存货成本构成情况、存货资金占用情况、资金的使用效果情况进行控制与监督,同时,在特定条件下,不定期地对物资经营管理情况进行专项的或全面的控制与分析。
参考文献:
[1]吉文丽。企业存货管理的问题和思考[J].*乡镇企业会计,2009,(05)
[2]王利敏。中小企业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陈斯雯。企业存货核算与库存管理技巧[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7)
会计管理体制的研究论文3篇(扩展7)
——人力资源价值会计的研究论文3篇
人力资源价值会计的研究论文1
[摘要]现行的会计模式一方面很重视物质资源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另一方面却未将人力资源会计纳入财务会计核算体系内。要提高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就必须使其财力、人力、物力等资源得到有效运用。从知识经济角度看,在几种资源中,人力资源最为重要。在企业竞争激烈的今天,企业经营的成败关键在人。而现行财务报告模式忽略对人力资源信息的披露,这无异于“舍本逐末”。文章对人力资源价值的研究目标、内容以及确认和计量的方法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人力资源价值;物质资源;计量方法
高新技术革命与进步的浪潮正在把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由自由资源竞争、资本资源竞争推向人力资源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将是人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关键的制约因素。目前,我国企业会计尚未把人力资源列为企业的一项资产进行反映和核算,从而无法衡量人才流动对企业的影响,尤其是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面临的问题更为严重。所以,我们就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发展人力资源会计。
1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的异同
长期以来,人们之所以只承认物质资源价值而不予确认人力资源价值的原因之一是难以找到一个统一的标准和科学的方法来确认和计量人力资源的价值。因为人力资源具有与物质资源不同的特性,尽管人力资源的特性存在给确认与计量带来一定的困难,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的共性所在,若在传统计量基础上采用一定的技术方法来确认和计量人力资源的价值,其客观程度并不一定低于对物质利益的确认与计量。
2人力资源价值会计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对人力资源的研究应着眼于实际,从实际出发,能切实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鉴于人力资源价值计量难题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瓶颈”,因为解决人力资源价值计量的问题正是我们致力于人力资源价值研究的目的所在。人力资源会计研究的目标主要是解决四大难题。
(1)通过人力资源价值会计研究解决人力资源价值计量的难题。人力资源价值的反映包括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四个方面,其中,计量是最基本的。计量的难题不解决,记录和报告就无从谈起。
(2)通过人力资源价值会计计量解决人力资本权益计量的难题。企业的发展是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人力资源在其中起着越来越主要的作用。完全忽略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生产的第一要素这一客观事实,这对人力资源所有者是极不公*的。
(3)通过人力资本价值会计计量解决人力资源管理和信息短缺的难题。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建立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调动人力资源的能动性和积极性,才能获得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并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
(4)通过人力资源价值会计计量解决人力资源效绩考评和收益分配的难题。由于人力资源价值不能计量,人力资源效绩考评和收益分配因缺乏科学依据而无所适从。
3人力资源价值的确认与计量方法评价
3.1人力资源的确认
研究人力资源会计,首先必须确认人力资源是单位的人力资产,在此基础上才能构建人力资源会计的框架。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资产做了如下的定义:“资产是企业所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现行经济理论认为,劳动力不仅属于商品范畴,而且可以用货币来计量。所以,人力资源投资具有资产的特性,与传统资产的概念相吻合。
3.2人力资源的计量方法评析
3.2.1未来工资报酬折现法
这种方法是由巴鲁克・列夫和阿巴・施瓦茨提出的。该方法是将一个职工从录用到因退休或死亡停止支付报酬为止预计将支付的报酬,按一定的折现率折成现值,作为人力资源价值。用公式表示为:Vn=Tt=nIt(1+r)
其中:Vn:年龄为n的职工的人力资源价值;It:该职工第t年的预计工薪收入;t:该职工未来工作年限;r:适用于该职工的收益贴现率;T:退休职工年龄。
这种计量方法的前提条件是某人在其全部服务生涯中不会离开这一组织,且此人在该组织中终生从事一个职业。事实上,人的工作岗位是有变动的,这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会过高估计个人的预期服务年限,从而高估人力资源价值。因此,运用这种方法会高估或低估人力资源价值,影响其准确性。
3.2.2调整后的未来工资报酬折现法
这种方法是由赫曼森提出的。她认为组织之间盈利水*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人力资产素质的不同所造成的,因此可将职工未来工资报酬的现值乘以反映本组织盈利水*与本行业*均盈利水*差别的效率系数,作为人力资源价值入账的方法。效率系数可以用给定期间内盈利水*相比计算出的投资报酬率反映,其计算公式为:效率系数=(5RE0/RE+4RE1/RE+3RE2/RE+2RE3/RE+RE4/RF)15
其中:RF:某组织某年的投资报酬率;RE:全行业某年的投资报酬率。
人力资源价值=未来工资报酬折现价值×效率系数
这种模型的优点是在职工工资与企业价值之间存在确定关系的假设前提下,能够准确地、动态地反映人力资源产出的价值信息。该方法也有其局限性,它用一个职工在未来5年内所获得的工资收入代表他对组织的经济价值,在理论上低估了人力资源的经济价值。
3.2.3随机报酬价值法这种方法是由弗霍尔茨提出的。他认为,一个人对于组织的价值在于他在未来时期能够为组织提供的服务。计算一个人对于组织的价值时,要综合考虑预计服务年限、可能服务状态、一个特定时期内处在每一种服务状态是组织可获得的价值、处在各种服务状态的概率来计算个人对组织的期望实现价值,即人力资源价值,即计算公式为:
V=nt=1mt=1Ri×P(Ri)(1+r)t
其中:V:人力资源的价值;Ri:第i种工作状态下预期服务的货币表现;P(Ri):职工处于Ri职务下的概率;m:工作职位状态数;n:时期数;r:贴现率。 该模型是用人力资源为组织提供的服务所创造的价值(收益)来计算人力资源的价值,而前两种模型是用组织支付的工资来计算人力资源的价值。其次,该模型在计算过程中所考虑的因素更加系统全面,数据比较客观,用其估算的人力资源价值更容易被接受。但是这种方法也有一些局限性:其一是,Ri值是人力资源的价值,本身是一个未知数,以未知数估算未知数显然是困难的;其二是,忽略了其他资产对组织收益的影响,将组织的全部收益归结为人力资源所创造的价值,因此有可能高估人力资源的价值。
3.2.4商誉评价法
这种方法是由赫曼森提出的,是将企业商誉评价的方法用于人力资源价值的评价而产生的方法。他认为,企业获得的超额利润,即超过行业*均水*的利润中,以部分乃至全部都可看作是人力资源的贡献,这部分超额利润应通过资本化程序确认为人力资源价值。
人力资源价值=本企业实际净收益-企业总资产×行业投资报酬率行业投资报酬率
这种方法将企业的超额利润,按照资本化程序确认为人力资源价值。它的主要优点是:它的计算式基于每年的实际收益数额,而且不必对未来收益进行估算,因此它不仅具有更大的客观性,也与现行会计惯例较为接近。但是,按照这一方法,如果某企业实际收益等于或低于同行业正常收益时,该企业人力资源就没有价值或为负价值,这样就低估了人力资源的价值,其结果违背了人力资源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的原理。
3.2.5经济价值法
经济价值法由布诺默特提出的,他的理论基础是,人力资源可以被确认为一项资产,是因为它可以为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所以,将企业未来各期预计的收益折现,并按人力资源投资占总投资的比例计算出人力资源投资所获得的收益部分。经济价值法是指企业在未来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人力资源能够为企业提供未来收益,将这些收益进行折现再按照人力资源投资的比重计量人力资源价值的一种方法。该方法认为,企业的经济价值就是它的未来收益的预测值,而企业的经济价值是由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共同创造的。因此,该方法要求以企业未来收益现值乘以人力资源投资率来评估人力资源价值。经济价值法忽略了人力资源不同于物力资源的特性,仅以未来收益作为评估人力资源价值的基础,没有考虑人力资源的必要劳动价值,而且即使企业的未来收益为零,人力资源的价值绝对是存在的。所以该方法有可能低估人力资源的价值,存在企业未来收益的计量带有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计量群体人力资源时,注重人力资源数量在整个企业投资中所占的比重,并且可以比较人力资源和非人力资源对企业贡献的大小,以使企业有限资金用于最佳决策。其缺点是未来净收益是一个估计值,具有主观性和不确定性,且人力资源价值受多种因素影响,并不一定与投资比例呈线性关系。另外,该方法未反映人力资产的交换价值,即工资部分,因此,它低估了人力资源的价值。
上述各种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方法各有优缺点,且随着人力资源会计的进一步发展,必将出现更科学、更合理的价值计量方法。企业在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的时候,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对合理的计量方法,对人力资源价值进行正确计量,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有用信息。
参考文献:
[1]张文贤.数字经济下的会计预言――人力资源会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2001.
[2]易庭源.怎样开创人力资源价值会计[J].会计研究,2001(1).
[3]李世聪,莫山农.人力资源价值会计研究的目标与内容[J].财会通讯,2002(11).
[4]徐国君.劳动者权益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的新模式研究[M].北京:*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
人力资源价值会计的研究论文2
人力资源成本计量方法是对人力资源按照获得、维持、开发过程中的全部实际耗费和投资支出作为人力资产的价值入账。人力资源的成本计量方法有历史成本法、重置成本法、机会成本法三种。
1.历史成本法。历史成本法所说的成本是由招聘、筛选、雇佣和培训某一个人才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人力资源取得、招募、选拔、雇佣、安置和开发等成本,然后再把实际发生的费用资本化。这种方法的数据来源于原始凭证,具有客观性和可验证性。缺点在于人力资源的实际经济价值与其确认的历史成本有较大的差异,相关性和可靠性不足。
2.重置成本法。重置成本法的研究基础是重置具有相同效率和经验的雇员所发生的成本。它分为两种:一是指重新配置一名能够胜任某一职务的职工现在必须花费的代价;二是指重新配备现有员工,且必须与原有员工在能力、经验、个性及估计在职务年限等方面相同或相似,需要付出的代价。重置成本法的优点是反映了当前的`物价条件下人力资源的现行价值。不足在于人力资源的估价带有较强的主观性,不同的管理人会有不同的答案。
3.机会成本法。机会成本法是按职工离职或离岗使单位遭受的经济损失作为人力资源的计价依据。这种方法的优点为机会成本比较接近人力资源的实际经济价值,能正确估计人力资源成本。缺点在于它可靠性不强,人力资源的机会成本既不代表企业的投入成本,又不代表人力资源的创造价值,脱离了传统会计模式,而且其计量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核算工作量繁重。
笔者认为根据公允价值计量的特点可运用公允价值对人力资源进行计量。
公允价值作为新的计量属性,最大的特征是来自于公*交易市场的确认。它是一种具有明显可观察性和决策相关性的会计信息,运用的基础是存在一个人力资源活跃的市场,并且个人的智力资本能在此市场上获得一个较公*的价值。这一价值将作为人力资源价值入账。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方法具有很强的时间性与动态性,且能反映不同区域对人价值衡量标准的不同。虽然现在活跃的人力资源市场还没有形成,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源评估机构的产生是指日可待的。
会计管理体制的研究论文3篇(扩展8)
——会计信息失真研究论文3篇
会计信息失真研究论文1
会计信息失真是一个国际性、历史性的问题,它一直是世界会计学界研究的重点课题,也一直是世界各国*部门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分别从会计信息失真的概念、成因以及对策来回顾和评述近十年来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研究成果。
一、近十年来我国对会计信息失真的研究
从现有文献分析,我国对会计信息失真的介绍与认识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①,近十年来,我国会计理论界与实务界围绕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计信息失真概念
虽然从逻辑上讲不真实的会计信息都是失真的信息②,但人们对会计信息的定义与分类却有不同的认识。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
1、会计信息失真“三分法”。
以吴联生教授(1998)为代表的多数学者认为会计规则没有得到有效的执行,无外乎以下两种情形:一是会计规则执行人故意违背会计规则;二是会计规则执行人由于客观上的原因在会计规则的执行上存在偏差。据此,对会计信息失真提出“三分法”,将会计信息失真分为规则性失真、违规性失真和行为性失真等三类。
2、会计信息失真分为会计事项失真引起的和会计处理失真引起的。谭劲松、丘步辉、林静容(1997)
从失真的会计信息产生过程分析,将其分为会计事项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和会计处理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前者指会计事项未能真实反映客观经济业务活动,会计事项本身就不真实。会计处理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是指,虽然会计事项真实地反映了客观的经济活动,但由于会计处理过程的错误引起会计信息失真。
3、会计信息失真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会计造假和会计操纵。
在会计信息失真的定义上王跃堂教授(2001)认为会计信息失真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会计造假,这是企业违反会计管制的违法行为;二是会计操纵(西方称之为盈余管理),这是企业利用会计管制的弹性操纵会计数据的合法行为③。
4、也有少数学者将会计信息失真分为故意失真与非故意信息失真。
非故意失真是会计人员技术熟练程度不够、疏忽大意等非故意因素导致的。故意失真是指在企业管理当局的授意下,利用会计规范给予企业的灵活性,有偏向性或诱导性地提供信息,或者违背会计规范制造假账。还有学者将会计信息失真分为合法性会计信息失真和非法性会计信息失真。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
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众多专家学者也从不同的研究角度探析了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笔者在此归纳了如下几个主要方面:
1、从会计学自身的限制探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目前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学者对于确认理论的研究,都还是集中在对确认(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的讨论上,确认标准的制订旨在解决哪些事项可以计入会计系统和会计报表。张天西教授(1998)认为会计确认标准不能解决几点会计所面临的问题,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大体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会计确认对象的隐匿。由于没有合适的会计规范为依据,企业有些价值不能确认,例如人力资源价值、企业商誉价值、环境成本的确认等。其二,会计确认基础的主观性。权责发生制是会计确认的基础,其确认过程带有主观性,这种主观性的确认必定为制造不真实的会计信息提供了可能和动机。
也有很多学者指出现有的会计理论在很多方面还不能完全客观地反映经济业务的实质。如会计期间假设,是人为地划分时期,其结果必然与客观事实有差距;货币计量假设,假设币值不变,遇到通货膨胀时,货币计量假设基础上核算的会计信息就不能如实反映客观情况、真实的现在情况;这些会计学自身因素的缺陷都可能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2、从合约、制度经济学角度研究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舒尔茨认为,制度是行为规则,他们涉及社会、政治及经济行为④。社会制度还通过鼓励和惩罚某一行为,以诱导或禁止该项行为。刘峰教授通过对红光实业的案例分析得出现有的会计制度安排本身排斥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并诱发会计信息失真。
理论上,*只是经济规则的制订者和监督者,本身不参与市场运行。但我国*对具体的经济活动不能“置身事外”,总是存在“亲历亲为”的冲动。一些*部门为夸大政绩或出于一些特殊目的,不顾企业实际情况以及所面临的市场状况,往往以行政命令方式给企业硬性下达各项经济指标,以便迎合有关部门的需要。这在某种程度上促使和诱发企业弄虚作假,人为地调节会计信息,使企业会计报表虚盈实亏。同时,各级*致力发展经济,将一个亏损企业通过虚假的会计信息包装推向资本市场。
同时,从目前会计师事务所的体制上看,绝大部分会计师事务所采用有限责任制形式⑤,而有限责任制可以使其机构和从业人员在获得高额利润后只承担有限的经济责任,客观上助长了从业者的冒险心理,必然使CPA在“让客户满意”的幌子下弱化其客观公正职能。我国不健全的法律制度、特别是没有严格的民事赔偿制度,也在相当程度上助长了中介机构的冒险意识。
3、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雷又生、王秋红(2004)等学者认为社会伦理道德滑坡,人们在竞争时违背诚信的原则,使会计信息失真具有了宏观社会背景。这种虚伪欺诈的社会习气对会计工作者、部分*人员以及进行社会会计监督的会计事务所产生了不良影响。作为经济信息提供部门的会计,为了单位或个人的利益可能会丧失诚信原则进行造假;部分*人员官僚作风严重,盲目追求“数字”经济,进而放弃诚实守信的道德准则,在会计报告上弄虚作假;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为了稳定客户,拓宽业务,在相关法规执法不严、处罚力度不够的情况下,违背会计职业道德,丧失了其客观公正的立场,忽略了其社会责任,出据虚假的证明,为企业作假账提供便利,成为会计造假的保护伞。
杨雄胜教授也认为会计诚信的缺失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但他认为制度的原因、监督不力的原因等等不是会计诚信缺失的内在机理。会计造假损害的主体不确定使会计诚信缺失成为一种必然,会计造假问题泛滥成灾就不足为奇了。
4、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吴联生教授(2004)认为人类的有限性决定了会计信息失真的客观存在。他指出人类的有限性在会计的生产过程中表现为:会计规则执行者对会计规则理解得不完美性、会计规则执行者对客观经济活动把握得不完美性以及会计规则执行者具体执行行为的不完美性。
会计信息失真研究论文2
会计信息失真是一个国际性、历史性的问题,它一直是世界会计学界研究的重点课题,也一直是世界各国*部门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分别从会计信息失真的概念、成因以及对策来回顾和评述近十年来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研究成果。
一、近十年来我国对会计信息失真的研究
从现有文献分析,我国对会计信息失真的介绍与认识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①,近十年来,我国会计理论界与实务界围绕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计信息失真概念
虽然从逻辑上讲不真实的会计信息都是失真的信息②,但人们对会计信息的定义与分类却有不同的认识。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
1、会计信息失真“三分法”。
以吴联生教授(1998)为代表的多数学者认为会计规则没有得到有效的执行,无外乎以下两种情形:一是会计规则执行人故意违背会计规则;二是会计规则执行人由于客观上的原因在会计规则的执行上存在偏差。据此,对会计信息失真提出“三分法”,将会计信息失真分为规则性失真、违规性失真和行为性失真等三类。
2、会计信息失真分为会计事项失真引起的和会计处理失真引起的。谭劲松、丘步辉、林静容(1997)
从失真的会计信息产生过程分析,将其分为会计事项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和会计处理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前者指会计事项未能真实反映客观经济业务活动,会计事项本身就不真实。会计处理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是指,虽然会计事项真实地反映了客观的经济活动,但由于会计处理过程的错误引起会计信息失真。
3、会计信息失真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会计造假和会计操纵。
在会计信息失真的定义上王跃堂教授(2001)认为会计信息失真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会计造假,这是企业违反会计管制的违法行为;二是会计操纵(西方称之为盈余管理),这是企业利用会计管制的弹性操纵会计数据的合法行为③。
4、也有少数学者将会计信息失真分为故意失真与非故意信息失真。
非故意失真是会计人员技术熟练程度不够、疏忽大意等非故意因素导致的。故意失真是指在企业管理当局的授意下,利用会计规范给予企业的灵活性,有偏向性或诱导性地提供信息,或者违背会计规范制造假账。还有学者将会计信息失真分为合法性会计信息失真和非法性会计信息失真。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
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众多专家学者也从不同的研究角度探析了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笔者在此归纳了如下几个主要方面:
1、从会计学自身的限制探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目前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学者对于确认理论的研究,都还是集中在对确认(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的讨论上,确认标准的制订旨在解决哪些事项可以计入会计系统和会计报表。张天西教授(1998)认为会计确认标准不能解决几点会计所面临的问题,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大体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会计确认对象的隐匿。由于没有合适的会计规范为依据,企业有些价值不能确认,例如人力资源价值、企业商誉价值、环境成本的确认等。其二,会计确认基础的主观性。权责发生制是会计确认的基础,其确认过程带有主观性,这种主观性的确认必定为制造不真实的会计信息提供了可能和动机。
也有很多学者指出现有的会计理论在很多方面还不能完全客观地反映经济业务的实质。如会计期间假设,是人为地划分时期,其结果必然与客观事实有差距;货币计量假设,假设币值不变,遇到通货膨胀时,货币计量假设基础上核算的会计信息就不能如实反映客观情况、真实的现在情况;这些会计学自身因素的缺陷都可能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2、从合约、制度经济学角度研究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舒尔茨认为,制度是行为规则,他们涉及社会、政治及经济行为④。社会制度还通过鼓励和惩罚某一行为,以诱导或禁止该项行为。刘峰教授通过对红光实业的案例分析得出现有的会计制度安排本身排斥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并诱发会计信息失真。
理论上,*只是经济规则的制订者和监督者,本身不参与市场运行。但我国*对具体的经济活动不能“置身事外”,总是存在“亲历亲为”的冲动。一些*部门为夸大政绩或出于一些特殊目的,不顾企业实际情况以及所面临的市场状况,往往以行政命令方式给企业硬性下达各项经济指标,以便迎合有关部门的需要。这在某种程度上促使和诱发企业弄虚作假,人为地调节会计信息,使企业会计报表虚盈实亏。同时,各级*致力发展经济,将一个亏损企业通过虚假的会计信息包装推向资本市场。
同时,从目前会计师事务所的体制上看,绝大部分会计师事务所采用有限责任制形式⑤,而有限责任制可以使其机构和从业人员在获得高额利润后只承担有限的经济责任,客观上助长了从业者的冒险心理,必然使CPA在“让客户满意”的幌子下弱化其客观公正职能。我国不健全的法律制度、特别是没有严格的民事赔偿制度,也在相当程度上助长了中介机构的冒险意识。
3、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雷又生、王秋红(2004)等学者认为社会伦理道德滑坡,人们在竞争时违背诚信的原则,使会计信息失真具有了宏观社会背景。这种虚伪欺诈的社会习气对会计工作者、部分*人员以及进行社会会计监督的会计事务所产生了不良影响。作为经济信息提供部门的会计,为了单位或个人的利益可能会丧失诚信原则进行造假;部分*人员官僚作风严重,盲目追求“数字”经济,进而放弃诚实守信的道德准则,在会计报告上弄虚作假;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为了稳定客户,拓宽业务,在相关法规执法不严、处罚力度不够的情况下,违背会计职业道德,丧失了其客观公正的立场,忽略了其社会责任,出据虚假的证明,为企业作假账提供便利,成为会计造假的保护伞。
杨雄胜教授也认为会计诚信的缺失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但他认为制度的原因、监督不力的原因等等不是会计诚信缺失的内在机理。会计造假损害的主体不确定使会计诚信缺失成为一种必然,会计造假问题泛滥成灾就不足为奇了。
4、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吴联生教授(2004)认为人类的有限性决定了会计信息失真的客观存在。他指出人类的有限性在会计的生产过程中表现为:会计规则执行者对会计规则理解得不完美性、会计规则执行者对客观经济活动把握得不完美性以及会计规则执行者具体执行行为的不完美性。
会计信息失真研究论文3
会计信息是企业从会计视角所揭示的经济活动情况,包括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等。
会计信息主要用来处理企业经营过程中价值运动所产生的数据,按照规定的会计制度,法规,方法和程序,把他们加工成有助于决策的财务信息和其他经济信息,具体地说,会计信息是指会计数据经过加工处理后产生的,为会计管理和企业管理所需要的经济信息。它包括:反映过去所发生的财务信息,即有关资金的取得,分配与使用的信息,如资产负债表等;管理所需要的"定向信息,如各种财务分析报表,对未来具有预测作用的决策信息,年度计划,规划,金额等,会计通过信息的提供与使用来反映过去的经济活动,控制目前的经济活动,预测未来的经济活动。
会计信息是社会经济有效运行的重要基础,而真实性是对会计信息质量最基本的要求,社会经济的有效运行要求会计信息能够与它所反映的客观事实相符。我国目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一些严重的问题如国有资产流失、证券市场发育不良、社会交易费用高昂、企业筹资困难等很大程度上都与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有关。由于国有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会计信息失真所带来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会计管理体制的研究论文3篇(扩展9)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问题研究论文3篇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问题研究论文1
一、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银行内控机制不健全,规避银行风险不到位
健全的银行内控机制能够有效的对银行风险进行规避,在我国近年来发生的金融事件中,都体现出我国商业银行的内控机制存在问题,造成重大损失。建立健全我国商业银行的内控机制,是银行发展的关键。大部分银行有针对自身发展特点的内控规章制度,但是这种机制在不合理的激励约束下,在支行行长的权利过大,造成相应的监督机制不能够顺利进行的情况下,在电子化控制水*较低的情况下,造成商业银行的内控机制不能够很好地发挥效果,阻碍了商业银行规避风险的能力②。
(二)经营管理的方法落后,无法满足业务需求
尽管我国的商业银行在国际影响下也实行了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但是没有很好的进行落实,很多银行都是吸收更多的存款,却忽视了成本,这与外国银行追求效益的目标所取得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这种经营管理的落后,造成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机制并不健全,使得不能够很好地发挥作用,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三)分业模式对商业银行造成限制
为了降低风险,我国商业银行实行了分页的经营模式,但是这种方式却导致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受到了限制。这种分页的经营模式,使我国商业银行难以满足企业所需的国际水*的金融产品和业务服务,使一些企业选用外国的银行作为自己的支持后盾。
(四)员工的专业水*不高,易造成风险
银行的许多工作人员只是单纯的完成数字任务,认为只要完成了任务就能够保证银行发展。忽略了员工素质对整体的发展提高作用。
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适合银行发展的内控体制
在经营管理的改革中,建立健全内控体系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支行行长的权利要进行适当的控制,行长要明确自己的职责,不能盲目行使权利。要强化支行的内控体制建设,通过一系列的方法使支行的内控逐渐的科学化。
(二)改变经营管理模式,提高竞争力
商业银行的根本目的是盈利,因此要在这一目标的趋势下,不断地进行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要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加强计算机技术的运用,进行精细的分工,对银行上下进行系统的培训,提高员工的经营管理理念,增强银行的竞争能力。改变经营管理模式还要积极吸收国外的有利经验为自己所用,并且不断地进行创新③。
(三)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
要加强员工的思想教育,提高员工的素质,对于员工的岗位特点,进行系统、针对的培训,对于员工的工作银行要进行明确划分,使银行的岗位得到具体的落实,并且岗位责任有人可寻,对员工要进行奖励与约束并存的管理机制,使员工意识到工作责任心的重要性,对员工的知识技能要进行定期的检查,做到用员工之所长,谋银行之发展。
三、结语
商业银行的发展对于我国整个金融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国商业银行的经济管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竞争能力较弱,跟不上发展的步伐。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对于一些金融风险起到规避的作用,对于银行自身的发展以及参与国际竞争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问题研究论文2
【摘 要】
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挖掘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在银行业领域的应用日趋深入。论文以大数据时代为背景,对大数据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论文运用SWOT分析法對商业银行目前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发现现阶段银行业在经营管理上的问题,结合大数据应用,从精准营销、客户关系管理、风险控制和用户信用管理四个方面,提出优化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策略。
【关键词】
大数据;商业银行;经营策略
1.商业银行业大数据应用的特点
2017年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分别在《*金融业信息技术“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商业银行要引入大数据等新技术,推进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动银行业务创新,加强风险控制能力。大数据已经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在银行业运用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
数据容量大。我国商业银行长期的业务开展,使得银行业“天然”拥有海量数据,商业银行的主要数据是围绕柜面业务系统、信贷管理系统和风险控制系统等产生结构化数据。商业银行推出的电子金融服务系统,使得一些非结构化的数据信息开始产生,包括指纹和人脸识别等。数据结构复杂,移动互联的发展促使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爆发式增长。数据资产化,利用价值大。商业银行在稳健经营中对数据的准确性有很高的要求,利用好银行已有的海量数据,应用在客户识别、风险识别和产品营销等不同场景下,更好地实现数据资产的增值。
2.基于大数据应用的商业银行经营策略的SWOT分析
2.1 拥有的优势(Strength)
成本控制优势。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商业银行能够实现现有业务流程的自动化,大大降低了物理网点的工作人员数量,降低了银行的运营成本。随着云计算能力的提高和技术的成熟,云计算系统中的数据均保存在“云”端,减少关于IT基础设施的建设、单位数据存储和处理的成本。
营销效率优势。商业银行通过本身的海量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对客户进行静态特征、行为特征、倾向预测三个层次的刻画,构建客户体系,进行营销活动的精确推送。通过分析客户上下游相互关系,了解客户间业务等往来情况,发掘新的潜在客户,确定交叉销售目标,提高了客户服务效率及营销精准度。
风险管理优势。银行在传统风险控制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这些为大数据挖掘、传输、存储与安全应用提供了相对成熟的基础环境。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作为风控工具应用到风险控制工作,提升风险控制效率和精准度。
2.2 存在的劣势(Weakness)
业务同质化。我国商业银行盈利的主要业务是贷款业务,少有针对客户需求设计开发的特色产品。因此,大数据的应用范围可以深入其他能够盈利的业务,如银行业的中间业务。利用大数据优势,找准银行的自身业务定位,打造差异化的竞争模式。
数据共享程度不高。各家商业银行均拥有自己的系统,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几乎不存在分享机制,导致大数据基础建设效率低、数据利用率低、在整体上缺乏系统性,各银行只能描绘客户在本行的交易画像,不能展示出客户的金融全貌。
2.3 拥有的机会(Opportunity)
强化优势。商业银行传统所具备的安全、稳定、诚信等优势可以通过大数据应用进一步巩固强化。在风险管理中进一步利用大数据,提高银行自身的安全性。在营销方面,不断完善客户画像,了解客户真实需求,实现精准营销。成本控制方面,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成熟,人力成本、设备成本和运营成本也将不断降低[2]。
金融产品的创新。在大数据时代,银行业不断进行产品创新,以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这就需要深入了解客户的核心需求,利用大数据建立数据模型,为其定制专属于消费者自己的金融产品,提升用户的体验满意度。
2.4 面临的威胁(Threat)
银行业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竞争加剧。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互联网金融呈现出爆炸式的发展态势。互联网金融模式具有资金配置效率高、交易成本低、支付便捷、普惠性等特点。互联网企业加快布局金融业,对整个银行业的核心业务产生冲击,挤占了原本属于传统银行业的利润空间。
数据的安全性问题。首先,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数据量的大幅增加导致了数据的严重失真,大量无序低效的无用信息混进数据库形成垃圾数据,增加信息误读的风险。其次,商业银行运用云*台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一是网络系统与存储中心可能存在漏洞引起技术安全风险;二是海量客户信息与个人隐私信息的泄露风险。
3.基于大数据应用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优化策略
3.1 精准营销
大数据应用更强调相关关系释放出的潜在价值。商业银行拥有海量数据,可利用聚类分析,挖掘出更多数据中含有的潜在特性,帮助商业银行进行市场细分。通过大数据挖掘中的关联分析相关关系,发掘新的潜在客户,确定交叉销售目标。大数据不断推进金融产品创新。商业银行通过大数据挖掘为客户提供差异化服务和定制化价格。根据对海量数据的分析预测,建立相应策略模型,掌握客戶的消费习惯和行为特征,实现创新式的营销、无缝多渠道的销售、个性化的服务[3]。
3.2 客户关系管理
商业银行业务同质化严重,客户管理十分重要。在互联网背景下,金融脱媒现象加速,碎片化金融产品抓住了市场需求,提供差异化产品的同时也剥夺了银行的客户资源。因此,运用大数据挖掘方法可以为商业银行提供更精确的客户关系管理。商业银行可以与其他行业或大数据公司形成合作关系,以获取客户出行、交易习惯等数据,进行客户信用评分,当客户提出需求时,商业银行利用人工智能进行判断。商业银行还可利用大数据更精准地预测客户流失概率,并对相应超过客户流失概率阈值的客户实行定制化客户挽留措施[4]。
3.3 风险控制
银行业作为高经营风险的行业,风险控制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通过大数据技术扩容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数据源并处理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各类数据,构建大数据风险管控*台,全面收集客户的数据。注重内外部数据的融合,整合银行内部积累的金融信息,同时,获取外部数据或公共信息等数据,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增强风险控制能力。建立风险管控模型,可以借鉴国内外同业的做法,设计符合实际要求的模型,根据实际情况开展训练,输入实际的数据进行模型训练和验证,合理地改进模型的配置参数,提高模型的准确度[5]。
3.4 信用管理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对商业银行的贷款决策具有显著影响。商业银行要构建人工和数据相结合的模式,运用大数据挖掘技术,集合内外信息资源,形成覆盖所有机构、所有客户、所有产品的实时监测分析和预警控制网络,提高信用风险预警水*。利用大数据,实现贷款业务的贷前、贷中和贷后全过程管理。强化贷前风险识别,在客户审批阶段,依托行内信用数据库、评级系统及反欺诈*台,提前对客户可能存在的违约风险进行精准判断;强化贷中审批自主化,大数据信贷审批系统以风控评分卡模型的自动审核为主,加以人工审核进行辅助的模式;强化贷后风险监测,商业银行要建立信贷投放、资产质量等多维度的信用风险日常监测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韩雪峰,朱青,马文捷.商业银行应用大数据的安全风险防范研究[J].江苏商论,2017(11):88-92.
【2】齐贵柱,齐苑博.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大数据分析研究[J].财经界,2019,500(01):128-129.
【3】屈波,王玉晨,杨运森.互联网金融冲击下传统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研究--基于SWOT分析方法[J].西部金融,2015(1):41-45.
【4】严文枢.关于商业银行大数据应用的思考和探析[J].福建电脑,2014(7):68-69.
【5】信怀义.商业银行大数据的应用现状与发展研究[J].*金融电脑,2016(8):26-28.
会计管理体制的研究论文3篇(扩展10)
——规范乡镇财政管理体制的计划 (菁华1篇)
规范乡镇财政管理体制的计划1
一、指导思想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以建设“和谐社会、小康社会”为目标,以全面深化乡镇改革为动力,按照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原则,进一步规范市、乡镇人民*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促进乡镇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
二、主要内容
根据乡镇实际发展需要,实行“划分范围,核定基数,比例递增(补贴递减),超支不补,结余留用,一定三年”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
(一)划分范围
按照属地征管的原则,原属地管理的企业税收维持不变。从年1月起,新招商引进企业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划分,明确企业税源归属。市行政区域内经市*引进投资的重点工商业、城区重点房地产业和服务业、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等税源一律为市级收入,其他税源按照行政区域划分为乡镇级收入。财政收入分为中央级收入、省级收入、市级收入(或乡镇级收入)三个级次。
1、中央级收入。包括消费税100%,一般增值税75%、企业所得税60%、个人所得税60%、排污费10%、其他中央级收入等收入。
2、省级收入。包括增值税8%、 30%、企业所得税15%、个人所得税15%、排污费15%、其他省级收入等收入。
3、乡镇级收入。乡镇按照属地原则征收缴纳的增值税17%、 70%、企业所得税25%、个人所得税25%、土地使用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资源税、契税、耕地占用税等税收收入;行政收费收入、罚没收入、其他收入等收费收入;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补助收入;村级“两附加”转移支付补助收入。
(二)核定基数
乡镇收支基数以年底相关数据为基础,综合考虑乡镇经济发展状况和基础条件,以不断壮大乡镇财源、增强乡镇积累为目的进行核定。
1、收入基数核定:收入基数实行加权*均法计算确定。即以上轮体制期4年决算数的*均数乘以体制规定的增长幅度作为基数。
2、支出基数核定:工资基数以年底财政供养人员的标准工资为基数;公务员和机关工勤人员津贴、事业部门人员的老津贴;干部职工的福利费、离休干部护理费及特需费、退休干部活动费、隐消干部经费、遗属补助等以标准定额为计算基数;计划生育经费、优抚经费、村级支出、其他经费等专项经费按农村税费改革统一标准口径计算基数;教育补助支出只以中小学稳定经费支出为基数。车燃费以市纪委定编车辆为基数;乡镇*正常运转专项经费,“以钱养事”经费。
为消化解决“普九”债务和辞退民师养老保险等突出问题资金缺口,两级办学经费70%集中市级统一管理使用。为减轻村级负担,五保户供养经费由市级统筹,具体意见按市*相关规定执行。
(三)比例递增(补贴递减)
1、收入基数比例递增。收入基数实行逐年递增的结算办法。应山街道办事处、街道办事处和杨寨镇增长幅度为15%,其余乡镇增长幅度为12%。
2、上交(补贴)结算。按照上述原则确定收支基数后,收大于支为上交乡镇,收小于支为补贴乡镇,收等于支为自足乡镇。收支结余作为上交基数,收支缺口作为补贴基数。
3、年终结算。上交乡镇每年增长10%作为上交数,补贴乡镇每年减少20%补贴数。
(四)体制结算
中央级收入和省级收入严格按照《省人民*关于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政发[]29号)执行。确保基数,缺一扣一。
(五)自求*衡
上述原则确定后,超收全留,超支不补,结余留用,自求*衡。
三、结算办法
(一)各乡镇办事处征收的税收收入全额缴入国库,由市财政局严格按照体制规定结算及划拨资金。
(二)市*追加的预算支出计划或专项补助、上级专项资金不另行拨付,年终统一结算。
(三)严格资金结算和调度纪律。新体制实行后,市财政局不得意下拨资金,每月按照结算资金方案,经市*分管领导签字同意后方可调度资金,严禁超调或压拨正常结算资金。
四、配套政策
(一)为使人才合理流动,市财政局根据市委、市*的人事安排意见,凭市委组织部、市编委手续,在保证经费总额不变的前提下,相应办理并划转其经费支出指标。市*为引进人才和按政策要求接收并分配安置的大专以上毕业生和*干部,由市编委增加其编制后,市财政局按编制通知时间增加其经费支出指标。自然减员和遗属补助,各地要及时凭组织、人事部门的手续,向市财政局申报办理相关抚恤待遇,逾期一年取消相关待遇并追究当事人责任。
(二)国家出台的政策性工资支出,由市财政局按照相关政策执行,其他政策性支出一律按分级负担的原则办理。
(三)在新体制期内,对招商引进企业的优惠政策和各项奖励按照“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由各地自行解决。
(四)税收征管经费由市*统一与税务部门结算,其他任何机构不得以任何名义提取(或支付)征管经费,如有违反,从年终结算中同时扣减乡镇资金和税务部门的征管经费,并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五)税务机关必须严格执行税收政策。不得混淆市乡税收级次,不得调剂市乡之间、乡镇之间的税源,如有违反,扣除其结算资金,并追究当事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