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万有范文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述职报告 教案设计 整改报告 事迹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和孩子一起跳舞》教师读书笔记3篇(范例推荐)

时间:2023-02-25 08:55:08 浏览量:

《和孩子一起跳舞》教师读书笔记1  无意中,在书店里看到《跳舞的曼珠沙华》这本书。看了以后觉得还不错,尤其有我喜欢的佛经,读了以后,心真的很*静。两个女孩就像火红的彼岸花一般,花开不见叶,见叶花又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和孩子一起跳舞》教师读书笔记3篇(范例推荐),供大家参考。

《和孩子一起跳舞》教师读书笔记3篇(范例推荐)

《和孩子一起跳舞》教师读书笔记1

  无意中,在书店里看到《跳舞的曼珠沙华》这本书。看了以后觉得还不错,尤其有我喜欢的佛经,读了以后,心真的很*静。两个女孩就像火红的彼岸花一般,花开不见叶,见叶花又落。她们的一生仿若一场错位的剧情,在最美好的年华里,不问缘由的背离对方,硬生生的错过友情,错过爱情,最终错过彼此的人生,直到翩翩离去,咖啡馆中虚无与现实的对话,才解开这一生相遇是所有的答案:“唯爱而已!”人的一生,造下的业障太多,所以无法救赎自己,也无法救赎别人。这冥冥人世间,或喜,或悲,亦看不透,唯有西天佛祖超脱出万丈红尘,莲座之上,一慈悲之心,才能救赎世人吧……

  《跳舞的曼珠沙华》讲述翩翩和湘裙是两个好姐妹,她们样貌酷似,都是美丽的姑娘,但是命运却相差甚远。翩翩家境殷实,而湘裙却清贫。用湘裙的话说,翩翩是蝴蝶,而她是工蜂。女孩子的友情是微妙又细腻的,她们相信相爱,但是却为了一个男人而反目。最终湘裙赢得了爱情,但是却永远的失去了翩翩。两次巧妙的时间轮回,让湘裙又看到了翩翩,并与她重归于好,而此时的翩翩却已因为车祸丧生……

  我想,《跳舞的曼珠沙华》这个故事或许能帮助那些处于挣扎和羁绊中的女孩子放下执着,看淡怨恨,既然命运早已安排……


《和孩子一起跳舞》教师读书笔记3篇扩展阅读


《和孩子一起跳舞》教师读书笔记3篇(扩展1)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10篇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1

  吴放老师的《和孩子一起跳舞》中到处弥漫着“和而不同”的味道,与*古代文化中“和而不同”的芳香达到了高度的契合。这种契合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吴放老师所追寻的“教育理念”是一种“和而不同”的完满、和谐的人性;另一方面,吴放老师弥合人性所凭借的“教育理念”是“和而不同”的完美代名词、最佳诠释者。

  在书中,吴放老师从幼儿的现实生存状况出发,探讨如何使幼儿走向完满、和谐的状态,从而使不同的幼儿通过教育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表面上,吴放老师虽然只呈现了短短50封信,引出她的幼儿教育思想,但实质上,其思想的立足点却在于个体生命的存在。所以,抛开作者的宏观目的,其思想体系本身是弥足珍贵、值得体味的。

  薄薄50封书信,字里行间到处弥漫着“和而不同”的思想之美,在一遍遍的阅读中,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可以说,作者深刻的思想中折射出的幼儿教育的闪光很美、很美,美就美在“和而不同”的渗透与彰显。

  *古代文化中的“和而不同”的“和”,不是“同”,不是单一的声音,而是强调不同声音的存在,甚至是不同声音的对抗。这样的“和而不同”是建立在不同与差别基础之上的富于生命力的开放、多元的系统,是真正的和谐、辩证的和谐。这种和谐在于异质要素的统一而非同一,而且,异质要素走向“和”的前提是“不同”的真实存在,对“不同”的充分承认,只有这样,异质才能产生新质,天地万物才能在冲突中达到融合的境界。

  *古代文化中这种“和而不同”的智性之光,在吴放老师的《和孩子一起跳舞》中彰显得淋漓尽致。吴放老师经常让新老师做的一个练习是挑出班上最让人“头痛”的三个孩子,写出每个孩子的五到十个优点和长处。不少教师写完之后都吃惊地说,想不到这孩子居然有这么多的长处,我以前怎么从来都没有注意到呢?我想,原因之一就是人们的思维习惯倾向于用比较单一的标准来衡量周围的一切,这就好比我们只从一个窗口向外看,能够看到的当然就很有限。她强调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打开了许多这样的窗口,我们能够看到的自然就要全面的多了,其解释的就是“和而不同”的完满、和谐的教育理念。

  总之,不管是吴放老师整本书所折射出的智性光芒,还是具体层面所流露出的教育光辉和“美”的光彩,都无不洋溢着一种“和而不同”的和谐之美。而这种美正是幼儿教育思想的坚实根基,倘若抽掉了这种根基,幼儿教育概念的提出及其论述便是形同虚设,没有分量可言。所以,一切教育之美就美在“和而不同”!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2

  《和孩子一起跳舞》是旅美华裔教育专家吴放教授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经历撰写的,作者以书信的形式将自己的教育生活以简洁朴素的语言,生动鲜活的故事娓娓道来,读来倍感亲切。全书从童心篇到随感篇,篇篇深入人心,不管是对待孩子、对待工作、对待家长,处处流露出作者那颗博大的爱心以及对幼教事业的忠诚,她具有敏锐而又专业的眼光,善于倾听与理解儿童,仔细观察与及时捕捉生活中的小事,并且通过环境的创设,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

  在童心篇的信笺中,每一封都展现了作者不同的观察角度。处处体现出教师对孩子的关爱和关注,尤其是对盲童和肢残孩子的教育和照顾,震撼着我的心灵!在吴教授的班级中有两个不同残疾的儿童(瑞秋和盖儿),想必对她的日常教育教学制造了不少难处。但信笺里透露出的她对“上帝特别眷顾的孩子”那种博爱和宽容,我仿佛真实地看见了瑞秋和盖儿的那份乐观和自信:他们和伙伴间和谐的交流,他们在活动中积极的表现……我感受到两位残疾儿童性格的阳光和灿烂,他们在吴教授的班级中尽情地享受着童年的快乐!残疾对他们来说没有丝毫影响。我佩服吴教授对孩子心理环境创设的能力,给特殊儿童创造与正常孩子同样的教学机会和条件,而没有把生理残疾作为孩子不能做或者不想做的借口。任何活动中都有他们活跃的的身影,有困难自己解决、有机会积极争取,培养了特殊孩子自信、自强、自立、乐观的性格,这难道不是吴教授和家长的共同愿望吗?

  每每读到这里便想起这样一句话:有一种品德叫高贵,有一种精神叫品德。吴教授具备了!我们作为教师,爱孩子就是我们教师的职业品德。要相信每个孩子,因为每个孩子都具有巨大的潜能,而且每个孩子的潜能是不一样的,只有独具慧眼,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潜能,鼓励孩子去不断地自主探索,才能使他们的才华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在我们心中,永远不能有“坏孩子”这个概念。只有从内心热爱孩子,以诚相待,关心孩子,理解孩子,体谅并帮助孩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难处,才能真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

  记得前三年大班时有个叫祥诚的小朋友,下半学期从外地转入我班,性格非常内向。刚开学第一周,陌生的环境使他哭闹不休,每天吃午饭又哭又呕,谁看了都会心疼。他的爸爸每天早上要等到我们开始上课才会悄悄地离开,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呀!为了缩短我们与家长之间的距离,为了赢得家长的信赖,我一方面留心观察孩子,主动接近他、关心他,每天饭后和小朋友一起陪他玩游戏,讲故事;另一方面,每天放学后我经常主动和家长交流孩子一天的表现与进步,使家长对我们的工作感到放心。经过我的一番努力,一周后他终于慢慢地不哭了,性格也渐渐地开朗起来,能和小朋友一起玩耍,有时还能举手发言呢!一天早上,祥诚爸爸牵着孩子的手,激动而又真诚地说:“陆老师,现在孩子说话也比以前多了,回家来总提起左一个老师右一个老师的,真是让你们费心了!”几天过后,他又给我发来短信说:“谢谢老师对诚诚的关心和照顾,交给你们很放心!”是呀,有什么比这更值得骄傲的呢?

  我深信:付出一分爱,就会有一份回报。爱是打开教育之门的“金钥匙”,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滋补品”。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热爱和尊重每个孩子。走进孩子的童心世界,了解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感情世界。用*等的眼光去对待每个孩子,使孩子同时也喜欢老师,愿意和老师玩,在愉快的氛围中游戏。在一日活动中我时刻关注孩子,哪怕一个鼓励的眼神,拉拉手、摸摸他的头,都传递着我对孩子的爱。我采用鼓励表扬的方式,捕捉幼儿的闪光点。在教育活动中及时给予幼儿以评价,树立幼儿的自信心,同时也是对幼儿的一种肯定。

  爱是建立良好师幼关系的“桥梁”。作为新世纪的幼儿教师,更要从多方面教育幼儿,用慈母般的爱去温暖孩子的心灵,用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孩子,让孩子在幼儿园开心度过每一天,茁壮成长!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3

  当《和孩子一起跳舞》一书拿到手之前,我早已在网络上听说了它的精彩。如今,它像一封解析幼儿教师困惑的心灵鸡汤之信,传送到我的手中。首先深深吸引我的是封面上的图画,这正式卡通形象的老师带着孩子聆听音乐,感受着舞蹈的乐趣。我们的工作犹如这舞蹈,有愉悦的过程,也有疲惫的过程,可是在忙碌中,只要全身心的投入,你就会感受到自己的创造乐趣,它充满了可能性与价值感。我想本书的作者吴放用这样一个书名就是这样的用意吧。

  打开封面,初作浏览,发现作者将这50封信分成:“童心篇”、“课程篇”、“教学篇”、“行为管理篇”、“教师发展篇”、“家园沟通篇”、和“随感篇”7个部分。这已经包罗了幼儿园教育中所涉及到的一切内容,作者将其在工作中的点滴经验和感悟浓缩成这50封信,并用一种闲谈的方式向我们*幼儿教师娓娓道来。于是,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了一封封的信,信中让我看到作者那未泯的童心,对工作的责任心以及在对孩子时的耐心与爱心,整本书的主角是孩子,作者无时无刻地不在提醒着我们:“爱孩子”是我们每一位幼教工作者所应具备的。最让我喜欢和感动的是“童心篇”,我感受到了吴放老师对孩子的关注和爱、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她对教育事业和社会的关心。

  童心篇中“认识有不同能力的儿童”时,让我想得很多很多。瑞秋,一个失去光明的孩子,一个具有特殊性质的孩子却能健康、快乐地与正常的孩子在一起生活学习,这让我觉得不可思议,让我不禁佩服起吴放老师。

  有很多地方的教育部门可能因为孩子的特殊性而无法为他们提供正常的学习环境,“聋哑学校”“盲校”这些特殊的教育机构,虽然为这些有特殊性的孩子提供了学习场所,但在心理上,他们也在无形中将他们的特殊性与正常孩子划分开来,而在美国,他们不以特殊的形式对待这些特殊的孩子,而是将他们与正常的孩子*等对待,给每位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了机会。这让我联想到工作以来的若干年中,有过很多的“特殊”孩子,他们的特殊性遭到了很多学校的排斥后,而在我们幼儿园得到了入园认可,并与正常的孩子一样在家长的陪同下来到我们的幼儿园,从他们的眼中任何人都可以看到求知欲和交往欲,除了与正常孩子相比有不方便的行为以外,他们来到幼儿园有着更多的喜悦与快乐。老师们用自己真挚的心感化着班级里的每一个孩子用正常的眼光接纳这个孩子。

  就如朱老师班级里的小薇是一个脑瘫的孩子,走路很不方便,老师和身边的孩子身负着照顾她的责任,吃饭搬椅子,有旁边的同伴照顾;上厕所,有老师照料着;户外活动,你牵我拉着……像小薇这样的幼儿园生活是其他幼儿园所无法给予的,但是,作为特殊幼儿,他们一定没有将自己看做是与周围孩子有着不同区别的孩子,他们一定也想得到与正常孩子一样的眼光与待遇。所以,我觉得与其让同伴与老师包办代替做,不如给他们能与正常孩子有着相同起点的环境供给,让他们能感受自己的作用,感受到自己与周围孩子有着一样的能力与价值。比如,吃饭的时候能将放碗的大桶放在小薇的身边,也能让她体验一下给同伴分发碗筷和自己放好碗筷的乐趣,这从常人眼里也许只是一件小事,但在特殊孩子的心里将是特大的等号,他们不会觉得自己与同伴的区别,更多的是认为别人可以做自己也可以做。所以,我们除了接纳这样的“特殊”幼儿,更应努力地去学会认识不同能力的孩子,不要认为特殊孩子和正常孩子有区别,特殊孩子一定要依靠同伴举不胜举的帮助才可以快乐的在幼儿园生活,我们要给予他们的是能够适合他们也能像正常孩子一样在幼儿园生活的环境,让他们也能感受到自己正常,能正常的生活在幼儿园里,这才是公*的。

  50封信,有感人肺腑的,有寓意深刻的,细细读来,回味无穷,学到的不仅仅是教育孩子的知识,更多的是一种新的理念,一种闪着光的思想,一种无私大爱的精神。让我尽我的天职——爱孩子,爱每一个孩子!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4

  《和孩子一起跳舞》一书,作者以书信的形式,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比较高深的理论内容联系实际,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并且通过真实的案例帮助解决这些问题。生动的例子让我对此书有种爱不释手的感觉。每一篇文章中,作者都流露出了快乐又真实的心情,在她看来,和孩子相处是那样的简单、自然。

  大自然给人一种无尽的力量,*喜欢大自然,喜欢呼吸新鲜的空气,喜欢聆听清脆的鸟叫声,孩子当然也不例外,对于孩子来说,大自然就是一个大课堂。书中第41封信中也说到,让孩子在大自然的拥抱中快乐成长。文中一开始就提到“向自然性”,只是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和钢筋水泥的大都市建筑使我们远离了大自然,孩子们的“向自然性”都被压抑着,我们有必要让孩子们的“向自然性”得到充分的满足。其实,做到这一点并不难,除了走向大自然以外,我们也将大自然带回幼儿园了,那就是我们的自然角。其中,种植和饲养是最简便易行的两个方法了。先说说种植,种植活动能够满足孩子们对探索的需求,他们能够获得许多从书上得不到的东西,例如在种植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亲自动手、亲身感知来了解植物从种子发芽、长叶、开花到结果的过程。

  在种植过程中,孩子们还会产生各种疑问,这也为我们提供了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好机会,在这一过程中,要坚持让孩子做好种植记录,把自己的发现、试验结果和心得体会通过图画或文字记录下来。再来说说饲养,饲养小动物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恒心。让孩子学习饲养小动物一定要强调孩子的参与,从领养小动物开始,给小动物取名字,到每天饲养、观察、照顾,都应该鼓励孩子积极参与,老师和家长不要包办代替,要让孩子成为自然角的主人。

  结合生活实际,我们常会看到这些情况出现:自然角是为设而设,四季常青物较多,因为比较容易照料;孩子的参与率不高,老师包办的较多等等,其实自然角对于孩子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应该好好利用,为孩子创设一个属于自己的自然角。

  感谢本书给我带来的启示,我会继续品读,结合生活实际,切切实实的去和孩子们一起跳舞。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5

  好书《和孩子一起跳舞》是旅美教育学者吴放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经历撰写的,作者将自己的教育生活以简洁朴素的语言,生动鲜活的故事,书信的形式娓娓道来,读起来倍感亲切。读这本书时,我通常是在繁忙的工作间隙,快速地打开书本,投入地阅读一两篇,调节一下紧张的情绪。书中介绍的一些方法,有时能轻而易举地解决我遇到的一些困惑。文中处处流露出作者拥有一颗博大的爱心,善于倾听与理解儿童;具有敏锐的专业的眼光,仔细观察与及时捕捉生活中的小事,通过环境的创设,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这是一个完美的教师,既有精深的理论素养,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是值得我用心去学习与效仿的。

  儿童是聪慧能干的。书中讲了两个残疾儿童的故事,以此来充分说明:每个孩子各有所长。认识有不同能力的儿童,这是多元智能理论的精髓,也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诲。陶先生曾说过:“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孩子身上有巨大的潜能,只要给他们创造机会,孩子的才能就会展现在你面前。

  儿童是富于想象的。书中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叫乔嘉,她每天放学离开幼儿园有一个固定节目,扮演各种角色与母亲游戏,通常是小动物,偶尔也会当一两次其它角色。这在孩子们的生活里随处可见,除了把自己想象成各种角色外,孩子也会把各种事物想象成有生命的对象(即泛灵说),孩子还会将一种物品想象成另一种物品,或者做一个动作来代替。正是有丰富的想象,孩子才能顺利地游戏,在想象与游戏中,孩子们的身心是愉悦的。

  “孩子像太阳,每天把光明带给我们;孩子像星星般闪耀,颗颗都放射出它特有的光芒;孩子像花儿朵朵,只要得到足够的时间、关爱与耐心,他们就会绽放;孩子像湿的水泥,千万当心你会在他们身上留下的、无法磨灭的印记……”孩子就是这样的,需要*多一些关注,少一些干涉;多一些引导,少一些制止;多一些欣赏,少一些责备,才能长成参天的大树,成为社会的栋梁。

  用书中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保持一颗童心,学会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也祝愿大家拥有美好的心灵,永葆青春的活力。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6

  这本著作的作者是旅居美国的华裔教育专家吴放教授,书中以信笺的方式向我们描述了笔者走在幼教之路中的心路历程,收纳了吴放老师的发给好友的50封信件,分别有童心篇、课程篇、教学篇、行为管理篇、家园沟通篇、随感篇七个部分。涵盖了教师教学的各个方面,对我的理论思考和教学实践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是一本好书。

  喜欢书中的每一个篇章,因为是同行,更因为同样喜欢这份工作,所以在每篇文章中都有共鸣之处,从中感受到笔者对儿童、对教学、对家长的工作理念。

  吴教授喜欢并善于观察儿童,在童心篇的文章中,每一篇都展现笔者不同的观察角度,有对一位儿童的跟踪观察,有对儿童互动交流过程中的偶发性观察,有对班级宠物小兔和孩子之间的活动记录,有对特殊儿童的特别观察,处处体现出教师对孩子的关爱和关注,尤其是特殊(盲童、肢残)的孩子的教育和照顾,让我非常感动,在一个班级中有两个不同残疾的儿童,想必对老师的日常教育教学制造了不少难处,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对“上帝特别眷顾的孩子”那种恋爱和宽容,真实看见了两个小家伙的乐观和向上,他们和伙伴间和谐的交流,他们在活动中积极的表现,感受到他们性格的阳光和灿烂,孩子们真的在吴教授的班级中享受着童年的快乐,残疾对他们来说没有丝毫影响。

  佩服吴老师对孩子心理环境创设的能力,给特殊儿童创造和正常孩子同样的教学机会和条件,没有把生理残疾作为孩子不能做或者不想做的.借口,任何活动都有他们的身影,有困难也应自己解决、有机会要积极争取,培养特殊孩子自信、自强、自立、乐观的性格是吴老师和孩子的家长共同的愿望。为孩子默默支持、帮扶、付出爱心的老师最终道出自己和特殊孩子接触中的感想:“我对自己教过的身有残疾的孩子们格外地偏爱,但这种偏爱不是出于怜悯,却是出于感激。”感激孩子出现在她的生活中,感激孩子对于她的影响,“教我把眼光放得更远,使我的心胸更加开阔,更加懂得真心每一个生命。”从残疾孩子身上学到了生命的意义和博爱的胸怀,使我这个读者也深受感动。

  同样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是吴老师,我会怎样对待那些孩子呢?我相信我的爱心不会比笔者少,但对待孩子的方式和针对他们的教育理念会怎样定位呢?通过这两个生动而又温馨的例子,为我和同行们指名了一个方向,特别的关注、特别的帮扶、特别的鼓励、特别的指导,但不是包办和宠爱,是给孩子同样的机会和条件,给与更多赞赏的目光和言语。

  在课程篇中,我可以了解到美国对幼教的不同划分方式,2—4岁是学前班阶段,5岁是幼儿园阶段,6岁开始小学阶段。同时对不同领域的教学提出自己的见解,印象深刻的是对早期阅读的诠释,提出“幼儿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创设宽松的阅读环境,和孩子们席地围坐,在老师翻阅优美绘本的同时,倾听老师娓娓讲述感情十足的故事。鼓励孩子自主阅读、坚持阅读,养成读书的习惯也是吴教授崇尚的理念。

  这本书值得我经常重复阅读,里面有许多值得我学习,需要在今后的时间里潜心阅读,从中获得更多的感悟。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7

  “理论就像我们的左手,实践就像我们的右手,当我们用两只手协调工作时,效率就会高得多。理论和实践又像我们的左右脚,当我们用两只脚来行走时,步伐就稳当得多。”作为一名新教师,自知在实践方面经验尚浅,吴放老师的这句话促使我更加认真地去品读这本书。

  “我们与人相处时,经常会被一些先入为主的成见所左右,一不小心就会以偏概全,强调别人的缺点,忽略别人的优点。和同龄人如此,与孩子就更容易如此。”这是吴放老师从对乌鸦的态度转变中获得的收获——教师需要重新认识孩子。

  我们需要关注孩子在自身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关注每个幼儿的个性潜能的发挥,如果一个孩子原来不会跳绳现在会跳两下了,这就是进步了,发展了,尽管可能其他孩子都已经会跳10下了。每个孩子的遗传素质、生活环境、个性潜能及先天禀赋各不相同,所以他们各方面能力的发展速度也是不同的;对于所谓让老师头疼的孩子,更重要的是仔细观察,换一个积极的角度、近距离来观察,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不少优点值得大家来欣赏和庆贺。

  读完全书,回过头细细回味,就会发现我们需要重新认识的何止孩子,还有很多。

  一、我们要重新认识孩子的学习方式——从学会到会学,注重自主性。

  在课程的组织与实施中,同样达到学会的目的,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学习方式,而不同的学习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是千差万别的。就如吴放老师在“这是我的配方……”中提到的,同样是自制橡皮泥,他没有选择一步一步地教,或是请孩子对照图示制作。而是让孩子自己尝试,配制,记录。可以想象,这次制作出来的结果肯定是大不一样的。但在这一过程中,成功的孩子通过这一过程总结出了成功的原因,失败的孩子在与同伴之间分享经验和相互学习中,也找到了失败的原因;不仅如此,这样的活动不仅使孩子掌握了制作橡皮泥的方法,在制作的过程中也使孩子感悟到了粉末和液体混合后的粘稠度与粉末和液体的数量有关,当他掌握了这一方法后,他就能解决更多的问题,如泡咖啡,泡茶……再比如我们的孩子学折纸,摒弃了以前那种人手一张纸,一步一步地跟教师学的方式,先让孩子们看明白虚线、实线、箭号等符号表示什么意思,然后看着示意图练习,有看不懂的再求助于老师或同伴,通过这种学习,孩子就能举一反三了。而且在这一学习过程中,不仅孩子的自主性慢慢得到了发挥,还提高了阅读能力(观察符号阅读符号的能力)。我想这种自主、主动、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是终身的,我们不仅要让孩子学会一些必要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学会怎样去获得知识,这也就是可持续增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理念。

  二、我们要重新认识教师的角色定位——从传授到引导,注重启发性。

  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在这种观念中,孩子的学习是被动的,无论是否乐意,教师教什么,孩子就接受什么。然而现在,教师的这种角色专变了,教师既是孩子学习的引导者,同时还是观察者、参与者和支持者。孩子在学习时,教师要观察并解读孩子的学习行为,在必要时参与孩子的学习并给予他们材料上、经验上的支持,以促使孩子的学习得以层层推进。在书中,吴放老师提到了“利用教室环境创设辅助教学”,从他举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好的操作型壁报需要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认知水*来进行调整,让幼儿在动手中发现新东西,需要教师发挥引导者,支持者的作用。

  当然,教师不是万能的,在一个活动中,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教师要能细心地聆听孩子的声音,能敏锐地捕捉孩子思维中的每一个细节,同时给予他们适时适度地引导,使孩子在充满兴趣的同时进行探索学习,从而主动获得发展。

  我想我们应该庆幸,我们的工作不是机械死板始终如一的,我们的工作中充满了创造的机会,充满了不确定的可能,充满了值得重新认识和思考的价值。我想这就是吴放老师用这样一个书名的用意吧。她确定了一个基调,对于我们的工作,首先在我们的意识里注入了美好的定义,我们的工作就是和孩子一起跳舞。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8

  吴放老师的《 和孩子一起跳舞》中到处弥漫着“和而不同”的味道,与*古代文化中“和而不同”的芳香达到了高度的契合。这种契合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吴放老师所追寻的“教育理念”是一种“和而不同”的完满、和谐的人性;另一方面,吴放老师弥合人性所凭借的“教育理念”是“和而不同”的完美代名词、最佳诠释者。

  在书中,吴放老师从幼儿的现实生存状况出发,探讨如何使幼儿走向完满、和谐的状态,从而使不同的幼儿通过教育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表面上,吴放老师虽然只呈现了短短50封信,引出她的幼儿教育思想,但实质上,其思想的立足点却在于个体生命的存在。所以,抛开作者的宏观目的,其思想体系本身是弥足珍贵、值得体味的。

  薄薄50封书信,字里行间到处弥漫着“和而不同”的思想之美,在一遍遍的阅读中,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可以说,作者深刻的思想中折射出的幼儿教育的闪光很美、很美,美就美在“和而不同”的渗透与彰显。

  *古代文化中的“和而不同”的“和”,不是“同”,不是单一的声音,而是强调不同声音的存在,甚至是不同声音的对抗。这样的“和而不同”是建立在不同与差别基础之上的富于生命力的开放、多元的系统,是真正的和谐、辩证的和谐。这种和谐在于异质要素的统一而非同一,而且,异质要素走向“和”的前提是“不同”的真实存在,对“不同”的充分承认,只有这样,异质才能产生新质,天地万物才能在冲突中达到融合的境界。

  *古代文化中这种“和而不同”的智性之光,在吴放老师的《 和孩子一起跳舞》中彰显得淋漓尽致。吴放老师经常让新老师做的一个练习是挑出班上最让人“头痛”的三个孩子,写出每个孩子的五到十个优点和长处。不少教师写完之后都吃惊地说,想不到这孩子居然有这么多的长处,我以前怎么从来都没有注意到呢?我想,原因之一就是人们的思维习惯倾向于用比较单一的标准来衡量周围的一切,这就好比我们只从一个窗口向外看,能够看到的当然就很有限。她强调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打开了许多这样的窗口,我们能够看到的自然就要全面的多了,其解释的就是“和而不同”的完满、和谐的教育理念。

  总之,不管是吴放老师整本书所折射出的智性光芒,还是具体层面所流露出的教育光辉和“美”的光彩,都无不洋溢着一种“和而不同”的和谐之美。而这种美正是幼儿教育思想的坚实根基,倘若抽掉了这种根基,幼儿教育概念的提出及其论述便是形同虚设,没有分量可言。所以,一切教育之美就美在“和而不同” !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9

  在暑假读了吴放老师著作的《和孩子一起跳舞—给*幼儿教师的50封信》,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如何做个“民主型”的幼儿教师,吴放老师就如何把握“和蔼可亲”与“严肃”的尺度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 得出了“和蔼可亲”和“严肃”并非相互对立的这一总结性观点,并将这两类教师都归入“民主型”教师这一类别中,就“民主型的教师”提出她独到的见解,值得细细回味。

  “和蔼可亲”与“严肃”并不是相互对立的两种教学风格,而是一个如何来把握它们之间“度”的问题。

  和蔼可亲的老师一定具有这样一些特点:他们对孩子的需求非常敏感,能够及时作出回应;他与孩子打成一片,会用孩子们的眼光和头脑来看待和理解问题;他欣赏孩子的每一个特点;他与孩子的交往热情积极.对孩子的态度亲切乐观,他创造条件让孩子们自主的解决问题,作出决定;他引导孩子们积极探索,不断发问;他把每一个孩子都当成一个完整的个体来*等对待,在最具挑战的情境中也能尊重孩子的人格。

  再来看看严肃的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他对孩子说话算话,始终如一,信守承诺,以身作则,他不放过任何一个教育机会,随时准备帮助孩子们;他不怯承认自己的不足,能为孩子做出努力向上的榜样;他严谨对待自己的每一个教育活动,认真反省,追求完美;他*等对待班上每一个孩子,不论亲疏,没有歧视。

  仔细看看以上特点,大家就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和蔼可亲”类的特点多是教师该如何对待孩子,而“严肃”类的特点强调的是教师自身的专业修养与追求。换句话说,“和蔼可亲”是针对孩子而言,“严肃”是针对教师而言。“和蔼可亲”和“严肃”应该同是我们每一个幼儿教师追求的境界。

  首先,民主型的教师对幼儿的要求明确,能够始终如一地坚持同样的行为标准,为幼儿提供了清楚的行为界限与学习目标。我们知道,任何个性品质的形成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反复的强化,而教育中的一个大忌就是教师反复无常,幼儿无所适丛。当幼儿明确了的目标,又经过教师前后一致的强化以后,外部行为标准才能逐渐内化,成为幼儿自己的行为习惯。

  其次,民主型的教师不但给幼儿提出要求,划清界限,而且能够耐心地为幼儿解释原因,告诉他们为什么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做了以后的后果可能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教师会及时地对幼儿的行为做出反馈,强化他们已经形成的概念,巩固学习成果。

  再有,民主型的教师能够*等地对待幼儿,他们尊重幼儿的人格,悉心呵护幼儿敏感而脆弱的自尊心,对他们合理的要求及时给以满足。他们会给幼儿最大的自由度,让孩子们在可能的范围内去随心所欲地探索,去提问,去做决定。

  一直以来,我自认为,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有爱心、有耐心、有责任心就算是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看了这篇文章,我深深体会,做一名优秀的幼儿园教师远非如此,不同的教育方式教育出不同的孩子,有人说,孩子就象种庄稼,种什么它就长什么,一个好的老师教出的是一班好的孩子,同样,一个坏老师也会教坏一个班的孩子,所以说,教育的艺术是我们不断的追求的境界,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只有把握好严与慈的尺度,才能做个幼儿喜欢且不失威信的好老师,做个“民主型的教师”。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10

  这本著作的作者是旅居美国的华裔教育专家吴放教授,书中以信笺的方式向我们描述了笔者走在幼教之路中的心路历程,收纳了吴放老师的发给好友的50封信件,分别有童心篇、课程篇、教学篇、行为管理篇、家园沟通篇、随感篇七个部分。涵盖了教师教学的各个方面,对我的理论思考和教学实践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是一本好书。

  喜欢书中的每一个篇章,因为是同行,更因为同样喜欢这份工作,所以在每篇文章中都有共鸣之处,从中感受到笔者对儿童、对教学、对家长的工作理念。

  吴教授喜欢并善于观察儿童,在童心篇的文章中,每一篇都展现笔者不同的观察角度,有对一位儿童的跟踪观察,有对儿童互动交流过程中的偶发性观察,有对班级宠物小兔和孩子之间的活动记录,有对特殊儿童的特别观察,处处体现出教师对孩子的关爱和关注,尤其是特殊(盲童、肢残)的孩子的教育和照顾,让我非常感动,在一个班级中有两个不同残疾的儿童,想必对老师的日常教育教学制造了不少难处,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对“上帝特别眷顾的孩子”那种恋爱和宽容,真实看见了两个小家伙的乐观和向上,他们和伙伴间和谐的交流,他们在活动中积极的表现,感受到他们性格的阳光和灿烂,孩子们真的在吴教授的班级中享受着童年的快乐,残疾对他们来说没有丝毫影响。

  佩服吴老师对孩子心理环境创设的能力,给特殊儿童创造和正常孩子同样的教学机会和条件,没有把生理残疾作为孩子不能做或者不想做的借口,任何活动都有他们的身影,有困难也应自己解决、有机会要积极争取,培养特殊孩子自信、自强、自立、乐观的性格是吴老师和孩子的家长共同的愿望。为孩子默默支持、帮扶、付出爱心的老师最终道出自己和特殊孩子接触中的感想:“我对自己教过的身有残疾的孩子们格外地偏爱,但这种偏爱不是出于怜悯,却是出于感激。”感激孩子出现在她的生活中,感激孩子对于她的影响,“教我把眼光放得更远,使我的心胸更加开阔,更加懂得真心每一个生命。”从残疾孩子身上学到了生命的意义和博爱的胸怀,使我这个读者也深受感动。

  同样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是吴老师,我会怎样对待那些孩子呢?我相信我的爱心不会比笔者少,但对待孩子的方式和针对他们的教育理念会怎样定位呢?通过这两个生动而又温馨的例子,为我和同行们指名了一个方向,特别的关注、特别的帮扶、特别的鼓励、特别的指导,但不是包办和宠爱,是给孩子同样的机会和条件,给与更多赞赏的目光和言语。

  在课程篇中,我可以了解到美国对幼教的不同划分方式,2—4岁是学前班阶段,5岁是幼儿园阶段,6岁开始小学阶段。同时对不同领域的教学提出自己的见解,印象深刻的是对早期阅读的诠释,提出“幼儿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创设宽松的阅读环境,和孩子们席地围坐,在老师翻阅优美绘本的同时,倾听老师娓娓讲述感情十足的故事。鼓励孩子自主阅读、坚持阅读,养成读书的习惯也是吴教授崇尚的理念。

  这本书值得我经常重复阅读,里面有许多值得我学习,需要在今后的时间里潜心阅读,从中获得更多的感悟。


《和孩子一起跳舞》教师读书笔记3篇(扩展2)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10篇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1

  拿到书,首先吸引我的是书名《和孩子一起跳舞——给*幼儿教师的50封信》,忍不住在心里问了自己几个问题,这会是一本什么书?里面有些什么内容?这些内容以什么形式为主?会有很多理论方面的知识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我粗粗地翻到目录处,发现这本书的作者将这本书分为童心篇、课程篇、教学篇、行为管理篇、教师发展篇、家园沟通篇、随感篇等七个篇章,在这些篇章里,而作者对于每个篇章的需求以书信的形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于是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书籍……

  首先,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忘记了自己是一名读者,而是感觉有一位幼教方面的专家在跟自己在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作者吴放将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困惑和问题用高深独道的理论与具体而微的实践紧密结合,像故事一样说给我们听,让我们读起来也不是那么枯燥,而且受益匪浅。

  在第十封信“幼儿美术欣赏的特点”中作者提到,“美术作品的欣赏并不需要与理解同步,尤其在幼儿阶段,让幼儿学会欣赏比学会理解要重要得多,也有益得多”,另外还提到了“欣赏是需要培养的一种思维习惯,我们做老师的都有责任为孩子们提供一个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度过童年,学会欣赏美、喜爱美、追求美”,接着就“如何帮助幼儿融入与参加欣赏过程”这一问题提出了五大要点,通过这封信的阅读,让我对美术欣赏活动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总会或多或少的请孩子们说说自己对于作品的理解,而且在欣赏的过程中也只是流于形式,没有更加深入地去欣赏,所以我们忽视了一个问题,到底孩子们都看到了什么?通过这样的欣赏过程他们到底得到了什么呢?而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来说,因为他们生活经验的不同,能力的差异,所以欣赏的过程也应该循序渐进,为了避免欣赏的枯燥,欣赏的方式也应该多变。

  第35封“教学反思的形式、内容与方法”中针对教师的反思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最初的时候,我对反思的理解就是寻找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不足,渐渐地,在幼儿园一次又一次的教学活动中,我知道了反思除了反思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不足也应该找出自己教学活动中的亮点与人一起分享,在这封信中,作者提出了反思的主旨“不要一味地回头看自己踩歪了的脚印,而要向前看怎样才能把下一步走得更稳,反思很大一部分应该着眼于教学的成功而不是失败之处”,另外,书中最让我深有感触的是,教师的反思应该做到及时,作者提到了自己带带班时总会口袋里装着一些碎纸和一支笔,不用多写,只需要几个关键词就行,等下班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重温记录,这样一来对以后的教学反思有很大的帮助。

  书虽然还没看完,但自己每看一封信总会从中收获很多,或产生共鸣,或受益匪浅,不管怎么样,我感觉作者本人是用心在教育,而身为我们一线教师不是更加应该用心地去对待幼儿园的每一件事情呢?时代在改变,我们的孩子在改变,我们的每一天都会遇上不同的新问题,它需要我们每个人通过观察、思考、反思来去解决。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2

  好书《和孩子一起跳舞》是旅美教育学者吴放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经历撰写的,作者将自己的教育生活以简洁朴素的语言,生动鲜活的故事,书信的形式娓娓道来,读起来倍感亲切。读这本书时,我通常是在繁忙的工作间隙,快速地打开书本,投入地阅读一两篇,调节一下紧张的情绪。书中介绍的一些方法,有时能轻而易举地解决我遇到的一些困惑。文中处处流露出作者拥有一颗博大的爱心,善于倾听与理解儿童;具有敏锐的专业的眼光,仔细观察与及时捕捉生活中的小事,通过环境的创设,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这是一个完美的教师,既有精深的理论素养,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是值得我用心去学习与效仿的。

  儿童是聪慧能干的。书中讲了两个残疾儿童的故事,以此来充分说明:每个孩子各有所长。认识有不同能力的儿童,这是多元智能理论的精髓,也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诲。陶先生曾说过:“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孩子身上有巨大的潜能,只要给他们创造机会,孩子的才能就会展现在你面前。

  儿童是富于想象的。书中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叫乔嘉,她每天放学离开幼儿园有一个固定节目,扮演各种角色与母亲游戏,通常是小动物,偶尔也会当一两次其它角色。这在孩子们的生活里随处可见,除了把自己想象成各种角色外,孩子也会把各种事物想象成有生命的对象(即泛灵说),孩子还会将一种物品想象成另一种物品,或者做一个动作来代替。正是有丰富的想象,孩子才能顺利地游戏,在想象与游戏中,孩子们的身心是愉悦的。

  “孩子像太阳,每天把光明带给我们;孩子像星星般闪耀,颗颗都放射出它特有的光芒;孩子像花儿朵朵,只要得到足够的时间、关爱与耐心,他们就会绽放;孩子像湿的水泥,千万当心你会在他们身上留下的、无法磨灭的印记……”孩子就是这样的,需要*多一些关注,少一些干涉;多一些引导,少一些制止;多一些欣赏,少一些责备,才能长成参天的大树,成为社会的栋梁。

  用书中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保持一颗童心,学会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也祝愿大家拥有美好的心灵,永葆青春的活力。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3

  这本著作的作者是旅居美国的华裔教育专家吴放教授,书中以信笺的方式向我们描述了笔者走在幼教之路中的心路历程,收纳了吴放老师的发给好友的50封信件,分别有童心篇、课程篇、教学篇、行为管理篇、家园沟通篇、随感篇七个部分。涵盖了教师教学的各个方面,对我的理论思考和教学实践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是一本好书。

  喜欢书中的每一个篇章,因为是同行,更因为同样喜欢这份工作,所以在每篇文章中都有共鸣之处,从中感受到笔者对儿童、对教学、对家长的工作理念。

  吴教授喜欢并善于观察儿童,在童心篇的文章中,每一篇都展现笔者不同的观察角度,有对一位儿童的跟踪观察,有对儿童互动交流过程中的偶发性观察,有对班级宠物小兔和孩子之间的活动记录,有对特殊儿童的特别观察,处处体现出教师对孩子的关爱和关注,尤其是特殊(盲童、肢残)的孩子的教育和照顾,让我非常感动,在一个班级中有两个不同残疾的儿童,想必对老师的日常教育教学制造了不少难处,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对“上帝特别眷顾的孩子”那种恋爱和宽容,真实看见了两个小家伙的乐观和向上,他们和伙伴间和谐的交流,他们在活动中积极的表现,感受到他们性格的阳光和灿烂,孩子们真的在吴教授的班级中享受着童年的快乐,残疾对他们来说没有丝毫影响。

  佩服吴老师对孩子心理环境创设的能力,给特殊儿童创造和正常孩子同样的教学机会和条件,没有把生理残疾作为孩子不能做或者不想做的.借口,任何活动都有他们的身影,有困难也应自己解决、有机会要积极争取,培养特殊孩子自信、自强、自立、乐观的性格是吴老师和孩子的家长共同的愿望。为孩子默默支持、帮扶、付出爱心的老师最终道出自己和特殊孩子接触中的感想:“我对自己教过的身有残疾的孩子们格外地偏爱,但这种偏爱不是出于怜悯,却是出于感激。”感激孩子出现在她的生活中,感激孩子对于她的影响,“教我把眼光放得更远,使我的心胸更加开阔,更加懂得真心每一个生命。”从残疾孩子身上学到了生命的意义和博爱的胸怀,使我这个读者也深受感动。

  同样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是吴老师,我会怎样对待那些孩子呢?我相信我的爱心不会比笔者少,但对待孩子的方式和针对他们的教育理念会怎样定位呢?通过这两个生动而又温馨的例子,为我和同行们指名了一个方向,特别的关注、特别的帮扶、特别的鼓励、特别的指导,但不是包办和宠爱,是给孩子同样的机会和条件,给与更多赞赏的目光和言语。

  在课程篇中,我可以了解到美国对幼教的不同划分方式,2—4岁是学前班阶段,5岁是幼儿园阶段,6岁开始小学阶段。同时对不同领域的教学提出自己的见解,印象深刻的是对早期阅读的诠释,提出“幼儿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创设宽松的阅读环境,和孩子们席地围坐,在老师翻阅优美绘本的同时,倾听老师娓娓讲述感情十足的故事。鼓励孩子自主阅读、坚持阅读,养成读书的习惯也是吴教授崇尚的理念。

  这本书值得我经常重复阅读,里面有许多值得我学习,需要在今后的时间里潜心阅读,从中获得更多的感悟。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4

  吴放老师在《和孩子一起跳舞——给*幼儿教师的50封信》第36封信《做个“民主型”的幼儿教师》中指出:和蔼可亲和严肃并不是相互对立的两种教学风格,而是一个应该如何来把握它们之间的“度”的问题。我也觉得这并不是两个对立面,从辩证学的角度来说,它是一个问题的两个面,为孩子们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和成长环境是我们幼儿教师的职责,因为心理和生理上的安全感是幼儿有效学习、健康成长的首要条件。“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是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这就要求我们态度必需和蔼可亲,只有亲切的老师才能给孩子一个轻松的乐园,孩子们才能信任我们。

  孩子犹如一张白纸,在它的上面描绘出一幅灿烂的图画是我们的职责,我们要给他们什么呢?这就要求我们有一个严格的要求:严格的要求是针对教师的,同时也针对幼儿。吴放老师说:“任何个性品质的形成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反复的强化,而教育中的一个大忌就是教师反复无常,幼儿无所适从。当幼儿明确了目标,又经过教师前后一致的强化以后,外部行为标准才能够逐渐内化,成为幼儿自己的行为习惯”。是的,在日复一日的教学活动中,对幼儿的要求要持之以恒,才能形成良好的常规,“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是我们的一个追求。

  “态度和蔼,要求严格”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常常为孩子们调皮的行为犯难:该如何坚持呢?今天中午,凡午睡时又在讲话了,和他讲道理似乎已无效果,怎么办呢?我就用温柔的目光盯着他,他意识到自己做得不够好了,马上做了一个闭嘴的动作,把嘴巴抿得紧紧的,但他的目光追随着我,我知道他心里的小算盘:只要我的视线一离开,他的声音定会响起。于是,我仍用温柔的目光看着他,他不时用眼睛看我一眼,我就目不转睛地看着他,坚持了不一会儿,他无奈地放弃了:悄悄地闭上眼。很快,我就听见了他的呼噜声。由此,我觉得做到这一点,根本是要有一颗爱心,从孩子的角度来看问题,会让我们成为一个态度和蔼,要求严格的老师,也会让我们工作时心情是那么的阳光!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5

  曾多次听同行提到吴放教授的《和孩子一起跳舞》这本书,今年有幸拜读了,虽未能读完,但已被它那些真实而生动的故事吸引了。正如有位专家所说:在这本书中,吴教授以理论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的双重身份和经验,适时地为我们架设了一座桥梁。那些在工作中经常遇到、想到,又时时令我们困惑的问题,经吴放教授深入浅出的解剖和分析,变成一个个富有启发性的、蕴含着教育智慧的生动案例,引导着我们从小事中悟出大道理。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吴教授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和照顾。在一个班级中有个别特殊儿童(盲童、肢残)的话,想必对老师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会带来很多的麻烦,但书中的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吴教授对“上帝特别眷顾的孩子”的那种恋爱和宽容。瑞秋是她接收的第一个盲童,为了迎接瑞秋的到来,教室里的布置、家具的摆设、教具的选择就都要照顾她的特别需要,对于教室里的每一个细微的变化都要拉着她的手在教室里走一圈,为她讲解教室里出现的变化并让她摸一摸,用脚步量一量。

  尽管瑞秋在生活中需要很多的特殊照顾,但在学习上却没有放低要求,细心的吴教授发现了瑞秋的表达能力特别强,于是就随时把瑞秋的语言记录下来编成她自己的故事,让瑞秋在全班小朋友面前讲述她的故事,自信的种子在瑞秋的心里开始萌芽,终于瑞秋成为了班里的讲故事大王。盖儿是个生下来双腿就患有肌肉萎缩症的孩子,虽然她需要依靠助行器和金属绑腿来行走,但老师还经常请她帮忙把教室里的玩具搬来搬去,成为颇让同伴们羡慕的小“搬运工”呢!

  不仅如此,盖儿可以把滑车“开”得和同伴的三轮车一样飞快,盖儿和她的小滑车还成了小伙伴们羡慕的对象。这些特殊的孩子在吴教授的班级中尽情的享受着童年的快乐,残疾对他们来说没有丝毫的影响。吴教授对身有残疾的孩子格外的偏爱,这种偏爱并不是表现在对他们无微不至的照顾上,而是始终能*等的对待他们,没有把他们的生理残疾作为孩子不能做或者不想做的借口,培养他们自信、自立、乐观的人生态度。在她眼里他们已经不是“能力落后的儿童”,而是“有不同能力的儿童”。

  看到这里,我觉得自己真是非常的惭愧。去年我班来了个曾经做过心脏手术的孩子,当时我是非常的抗拒这样的儿童来班里,尽管孩子的妈妈一再说明她能正常的参加各种活动。但我还是有很多的顾虑,担心她能不能正常的参加户外活动、如果摔跤了、小朋友之间打闹了会怎样等等一系列问题。我想班里有这样一个孩子的话将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承担更多的责任,如果我有权拒绝的话我肯定不会收这样的孩子的。在孩子刚来园的日子里我总是怕这怕那,每次孩子们游戏的时候都看到她渴望的眼神。今天听了吴教授讲述的故事,我领悟到自己的想法多么的自私,我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去考虑,而没有切实的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如果就因为做个手术而不能让孩子正常的上学的话对于孩子来说是多么残忍的事情。我想当时我能够主动去了解更多孩子的病情,并能够根据病情做好相应的保护措施的话可以让她享受更多童年的快乐。是吴教授让我的心胸更加开阔,是她激发着我心中无远弗届的爱,更让我懂得珍惜每一个生命。

  最后,我想引用吴放教授的这句话与大家共勉“我是这些孩子们的老师,可我觉得,我从他们身上学到的却更多更多,你说,这样的孩子们,能不让我“偏爱”吗?”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6

  在暑假读了吴放老师著作的《和孩子一起跳舞—给*幼儿教师的50封信》,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如何做个“民主型”的幼儿教师,吴放老师就如何把握“和蔼可亲”与“严肃”的尺度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得出了“和蔼可亲”和“严肃”并非相互对立的这一总结性观点,并将这两类教师都归入“民主型”教师这一类别中,就“民主型的教师”提出她独到的见解,值得细细回味。

  “和蔼可亲”与“严肃”并不是相互对立的两种教学风格,而是一个如何来把握它们之间“度”的问题。

  和蔼可亲的老师一定具有这样一些特点:他们对孩子的需求非常敏感,能够及时作出回应;他与孩子打成一片,会用孩子们的眼光和头脑来看待和理解问题;他欣赏孩子的每一个特点;他与孩子的交往热情积极.对孩子的态度亲切乐观,他创造条件让孩子们自主的解决问题,作出决定;他引导孩子们积极探索,不断发问;他把每一个孩子都当成一个完整的个体来*等对待,在最具挑战的情境中也能尊重孩子的人格。

  再来看看严肃的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他对孩子说话算话,始终如一,信守承诺,以身作则,他不放过任何一个教育机会,随时准备帮助孩子们;他不怯承认自己的不足,能为孩子做出努力向上的榜样;他严谨对待自己的每一个教育活动,认真反省,追求完美;他*等对待班上每一个孩子,不论亲疏,没有歧视。

  仔细看看以上特点,大家就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和蔼可亲”类的特点多是教师该如何对待孩子,而“严肃”类的特点强调的是教师自身的专业修养与追求。换句话说,“和蔼可亲”是针对孩子而言,“严肃”是针对教师而言。“和蔼可亲”和“严肃”应该同是我们每一个幼儿教师追求的境界。

  首先,民主型的教师对幼儿的要求明确,能够始终如一地坚持同样的行为标准,为幼儿提供了清楚的行为界限与学习目标。我们知道,任何个性品质的形成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反复的强化,而教育中的一个大忌就是教师反复无常,幼儿无所适丛。当幼儿明确了的目标,又经过教师前后一致的强化以后,外部行为标准才能逐渐内化,成为幼儿自己的行为习惯。

  其次,民主型的教师不但给幼儿提出要求,划清界限,而且能够耐心地为幼儿解释原因,告诉他们为什么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做了以后的后果可能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教师会及时地对幼儿的行为做出反馈,强化他们已经形成的概念,巩固学习成果。

  再有,民主型的教师能够*等地对待幼儿,他们尊重幼儿的人格,悉心呵护幼儿敏感而脆弱的自尊心,对他们合理的要求及时给以满足。他们会给幼儿最大的自由度,让孩子们在可能的范围内去随心所欲地探索,去提问,去做决定。

  一直以来,我自认为,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有爱心、有耐心、有责任心就算是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看了这篇文章,我深深体会,做一名优秀的幼儿园教师远非如此,不同的教育方式教育出不同的孩子,有人说,孩子就象种庄稼,种什么它就长什么,一个好的老师教出的是一班好的孩子,同样,一个坏老师也会教坏一个班的孩子,所以说,教育的艺术是我们不断的追求的境界,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只有把握好严与慈的尺度,才能做个幼儿喜欢且不失威信的好老师,做个“民主型的教师”。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7

  《和孩子一起跳舞》是旅美教育学者吴放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经历撰写的,作者将自己的教育生活以简洁朴素的语言,生动鲜活的故事,书信的形式娓娓道来,读起来倍感亲切。书中从儿童篇、课程篇、教学篇、行为管理篇、教师发展篇、家园沟通篇、随感篇纪录了作者所看、所听、所做、所想的一些事例直观而又生动的刻画了幼教工作的多姿多彩,一封封信抨击在我心灵深处,处处流露出作者拥有一颗博大的爱心,善于倾听与理解儿童;具有敏锐的专业的眼光,仔细观察与及时捕捉生活中的小事,通过环境的创设,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这是一个完美的教师,既有精深的理论素养,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是值得我用心去学习与效仿的。

  《行为管理篇》中有这样的一篇文章《允许孩子们在行为的反复中学习与成长》有这样的一段描写:“你班上有这样的一个孩子,*时常会犯一些错误,对老师的批评教育也很容易接受,但不久又会犯一些小错误。”让我想到我班也有一个幼儿正是文中所讲的那样,记得梁梁刚插班进来时,他非常好动,总是喜欢这里摸摸,那里挤挤的,*时我行我素,开展活动时也不认真,于是我们开始教育他,他很容易就接受了,但好景不长,没几分钟有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一些幼儿甚至开始响应他,一起这里摸摸,那里挤挤,再教育他时,又会说:“老师我知道错了,我再也不那样了。”我们只知道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差,动作,行为往往比较冲动,想到什么就是什么,看到什么就说什么。但《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了我不一样的想法,当孩子反复出现“问题行为”时,老师不妨自我反省一下,先看看自己的教导方法是不是合适,有时候,只要改变一下方法,效果就可能好得多。于是我给他布置了一个任务,让他从“值日生”工作做起,给他一些小小的任务,并且要求他不能影响其他的孩子开展各种活动。在这过程中,他的“问题行为”也慢慢的好转了许多,有时还能成为老师的小帮手。

  儿童是富于想象的。书中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叫乔嘉,她每天放学离开幼儿园有一个固定节目,扮演各种角色与母亲游戏,通常是小动物,偶尔也会当一两次其它角色。这在孩子们的生活里随处可见,除了把自己想象成各种角色外,孩子也会把各种事物想象成有生命的对象(即泛灵说),孩子还会将一种物品想象成另一种物品,或者做一个动作来代替。正是有丰富的想象,孩子才能顺利地游戏,在想象与游戏中,孩子们的身心是愉悦的。

  “孩子像太阳,每天把光明带给我们;孩子像星星般闪耀,颗颗都放射出它特有的光芒;孩子像花儿朵朵,只要得到足够的时间、关爱与耐心,他们就会绽放;孩子像湿的水泥,千万当心你会在他们身上留下的、无法磨灭的印记……”孩子就是这样的,需要*多一些关注,少一些干涉;多一些引导,少一些制止;多一些欣赏,少一些责备,才能长成参天的大树,成为社会的栋梁。

  用书中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保持一颗童心,学会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也祝愿大家拥有美好的心灵,永葆青春的活力。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8

  我曾经在《早期教育》上看过连载的《我的美国见闻》,读函授本科时听老师们介绍过美国教学方式的点滴。这些认知只能使我对美国的幼教制度、美国的幼教现状以及中*教模式等方面有粗浅的认识,那就是开放“自主”。对于美国老师究竟怎样组织一个个活生生的活动,仍然一无所知。自从我读到吴放老师撰写的书信体笔记《和孩子一起跳舞》一书,让我对美国幼教的理念及教育行为有了比较全面、深刻、细致地了解和感悟,我为作者介绍的每个案例而好奇,并为之感动。因为,每个案例都是作者亲身的体验、是作者对中美教育模式的对比与思考,更是作者对幼儿教育如何促进孩子发展的前瞻性的实践研究,让我对“开放”和“自主”有了更为深层次的理解。我认为这是一本幼教一线教师的福音。

  其中让我感触最大、影响最深的是第20封信——《这是我的配方》。讲的是“怎样做好引导者让幼儿通过发现来学习”。 教师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去满足孩子的操作需求。书中写道这样一段话:“越是看上去‘乱七八糟’的地方,孩子们越感到兴趣,越是能弄个乱七八糟的地方,孩子们越喜欢去‘搅合’”。因此,老师为孩子提供了面粉、,油、盐、水、颜料、量杯、勺子、搅拌器等材料,给出了任务是:自己实验,创造你自己独特的面团配方。实验完了,老师写下配方,交流谁的配方和别人不一样。从活动的过程中,我感到老师的隐性指导价值非常大。老师让孩子在这个看似“乱”的活动中找到“乐”,从多种多样的材料中找到“趣”,在“搅合”中得到或成功或失败的体验。使“乱“变成一个充满温馨的经验分享会。

  透过案例本身,联想到我们面对操作性的探索活动,往往比较追求那种*和、安静、稳定的教学过程。不太乐意向开放式教学挑战,唯恐自己驾驭不了活动,更担心活动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意外,因此,教师提供的材料往往有较大的暗示作用;组织课程的思路以老师的思维方式进行,很少考虑孩子的思维空间;发现问题急于纠正;教师的主导作用超越孩子主体的地位等等。而吴放老师却将游戏活动和集体活动内容紧紧融合起来,使游戏成为孩子经验的摇篮,让集体活动成为幼儿新旧经验整合的*台。让操作体验成为孩子自主学习的助推器。

  其中这样一句话也特别发人深省:“一般来说,让孩子们通过动手来发明和发现的教学活动大都是以体验操作过程为主要目的,但这并不是说结果不重要,关键是确定一个适当的结果来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从“这是我的配方”这个活动说起,乍看上去似乎没有什么明确结果的活动,其实是有结果的,那就是每个参与活动的孩子最后都用语言总结了自己的发现,并看到自己口述的配方转换成书面语言保留下来。

  从以上的案例影射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纲要》明确指出: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将吴放老师的观点放到《纲要》中来理解,或者把《纲要》的指导要点与吴放老师的理念参比,我们不难看出,发现学习的教育理念完全吻合,而差距就在于如何将理念转变到教育行为之中。发现学习对老师来说是一种自我跨越的挑战,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潜力超越的挑战,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只有秉承吴放老师的教育态度,大胆尝试、才能跨越发展,不断提高。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9

  这本著作的作者是旅居美国的华裔教育专家吴放教授,书中以信笺的方式向我们描述了笔者走在幼教之路中的心路历程,收纳了吴放老师的发给好友的50封信件,分别有童心篇、课程篇、教学篇、行为管理篇、家园沟通篇、随感篇七个部分。涵盖了教师教学的各个方面,对我的理论思考和教学实践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是一本好书。

  喜欢书中的每一个篇章,因为是同行,更因为同样喜欢这份工作,所以在每篇文章中都有共鸣之处,从中感受到笔者对儿童、对教学、对家长的工作理念。

  吴教授喜欢并善于观察儿童,在童心篇的文章中,每一篇都展现笔者不同的观察角度,有对一位儿童的跟踪观察,有对儿童互动交流过程中的偶发性观察,有对班级宠物小兔和孩子之间的活动记录,有对特殊儿童的特别观察,处处体现出教师对孩子的关爱和关注,尤其是特殊(盲童、肢残)的孩子的教育和照顾,让我非常感动,在一个班级中有两个不同残疾的儿童,想必对老师的日常教育教学制造了不少难处,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对“上帝特别眷顾的孩子”那种恋爱和宽容,真实看见了两个小家伙的乐观和向上,他们和伙伴间和谐的交流,他们在活动中积极的表现,感受到他们性格的阳光和灿烂,孩子们真的在吴教授的班级中享受着童年的快乐,残疾对他们来说没有丝毫影响。

  佩服吴老师对孩子心理环境创设的能力,给特殊儿童创造和正常孩子同样的教学机会和条件,没有把生理残疾作为孩子不能做或者不想做的借口,任何活动都有他们的身影,有困难也应自己解决、有机会要积极争取,培养特殊孩子自信、自强、自立、乐观的性格是吴老师和孩子的家长共同的愿望。为孩子默默支持、帮扶、付出爱心的老师最终道出自己和特殊孩子接触中的感想:“我对自己教过的身有残疾的孩子们格外地偏爱,但这种偏爱不是出于怜悯,却是出于感激。”感激孩子出现在她的生活中,感激孩子对于她的影响,“教我把眼光放得更远,使我的心胸更加开阔,更加懂得真心每一个生命。”从残疾孩子身上学到了生命的意义和博爱的胸怀,使我这个读者也深受感动。

  同样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是吴老师,我会怎样对待那些孩子呢?我相信我的爱心不会比笔者少,但对待孩子的方式和针对他们的教育理念会怎样定位呢?通过这两个生动而又温馨的例子,为我和同行们指名了一个方向,特别的关注、特别的帮扶、特别的鼓励、特别的指导,但不是包办和宠爱,是给孩子同样的机会和条件,给与更多赞赏的目光和言语。

  在课程篇中,我可以了解到美国对幼教的不同划分方式,2—4岁是学前班阶段,5岁是幼儿园阶段,6岁开始小学阶段。同时对不同领域的教学提出自己的见解,印象深刻的是对早期阅读的诠释,提出“幼儿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创设宽松的阅读环境,和孩子们席地围坐,在老师翻阅优美绘本的同时,倾听老师娓娓讲述感情十足的故事。鼓励孩子自主阅读、坚持阅读,养成读书的习惯也是吴教授崇尚的理念。

  这本书值得我经常重复阅读,里面有许多值得我学习,需要在今后的时间里潜心阅读,从中获得更多的感悟。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10

  在暑假读了吴放老师著作的《和孩子一起跳舞—给*幼儿教师的50封信》,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如何做个“民主型”的幼儿教师,吴放老师就如何把握“和蔼可亲”与“严肃”的尺度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 得出了“和蔼可亲”和“严肃”并非相互对立的这一总结性观点,并将这两类教师都归入“民主型”教师这一类别中,就“民主型的教师”提出她独到的见解,值得细细回味。

  “和蔼可亲”与“严肃”并不是相互对立的两种教学风格,而是一个如何来把握它们之间“度”的问题。

  和蔼可亲的老师一定具有这样一些特点:他们对孩子的需求非常敏感,能够及时作出回应;他与孩子打成一片,会用孩子们的眼光和头脑来看待和理解问题;他欣赏孩子的每一个特点;他与孩子的交往热情积极.对孩子的态度亲切乐观,他创造条件让孩子们自主的解决问题,作出决定;他引导孩子们积极探索,不断发问;他把每一个孩子都当成一个完整的个体来*等对待,在最具挑战的情境中也能尊重孩子的人格。

  再来看看严肃的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他对孩子说话算话,始终如一,信守承诺,以身作则,他不放过任何一个教育机会,随时准备帮助孩子们;他不怯承认自己的不足,能为孩子做出努力向上的榜样;他严谨对待自己的每一个教育活动,认真反省,追求完美;他*等对待班上每一个孩子,不论亲疏,没有歧视。

  仔细看看以上特点,大家就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和蔼可亲”类的特点多是教师该如何对待孩子,而“严肃”类的特点强调的是教师自身的专业修养与追求。换句话说,“和蔼可亲”是针对孩子而言,“严肃”是针对教师而言。“和蔼可亲”和“严肃”应该同是我们每一个幼儿教师追求的境界。

  首先,民主型的教师对幼儿的要求明确,能够始终如一地坚持同样的行为标准,为幼儿提供了清楚的行为界限与学习目标。我们知道,任何个性品质的形成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反复的强化,而教育中的`一个大忌就是教师反复无常,幼儿无所适丛。当幼儿明确了的目标,又经过教师前后一致的强化以后,外部行为标准才能逐渐内化,成为幼儿自己的行为习惯。

  其次,民主型的教师不但给幼儿提出要求,划清界限,而且能够耐心地为幼儿解释原因,告诉他们为什么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做了以后的后果可能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教师会及时地对幼儿的行为做出反馈,强化他们已经形成的概念,巩固学习成果。

  再有,民主型的教师能够*等地对待幼儿,他们尊重幼儿的人格,悉心呵护幼儿敏感而脆弱的自尊心,对他们合理的要求及时给以满足。他们会给幼儿最大的自由度,让孩子们在可能的范围内去随心所欲地探索,去提问,去做决定。

  一直以来,我自认为,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有爱心、有耐心、有责任心就算是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看了这篇文章,我深深体会,做一名优秀的幼儿园教师远非如此,不同的教育方式教育出不同的孩子,有人说,孩子就象种庄稼,种什么它就长什么,一个好的老师教出的是一班好的孩子,同样,一个坏老师也会教坏一个班的孩子,所以说,教育的艺术是我们不断的追求的境界,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只有把握好严与慈的尺度,才能做个幼儿喜欢且不失威信的好老师,做个“民主型的教师”。


《和孩子一起跳舞》教师读书笔记3篇(扩展3)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10篇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1

  拿到书,首先吸引我的是书名《和孩子一起跳舞——给*幼儿教师的50封信》,忍不住在心里问了自己几个问题,这会是一本什么书?里面有些什么内容?这些内容以什么形式为主?会有很多理论方面的知识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我粗粗地翻到目录处,发现这本书的作者将这本书分为童心篇、课程篇、教学篇、行为管理篇、教师发展篇、家园沟通篇、随感篇等七个篇章,在这些篇章里,而作者对于每个篇章的需求以书信的形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于是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书籍……

  首先,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忘记了自己是一名读者,而是感觉有一位幼教方面的专家在跟自己在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作者吴放将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困惑和问题用高深独道的理论与具体而微的实践紧密结合,像故事一样说给我们听,让我们读起来也不是那么枯燥,而且受益匪浅。

  在第十封信“幼儿美术欣赏的特点”中作者提到,“美术作品的欣赏并不需要与理解同步,尤其在幼儿阶段,让幼儿学会欣赏比学会理解要重要得多,也有益得多”,另外还提到了“欣赏是需要培养的一种思维习惯,我们做老师的都有责任为孩子们提供一个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度过童年,学会欣赏美、喜爱美、追求美”,接着就“如何帮助幼儿融入与参加欣赏过程”这一问题提出了五大要点,通过这封信的阅读,让我对美术欣赏活动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总会或多或少的请孩子们说说自己对于作品的理解,而且在欣赏的过程中也只是流于形式,没有更加深入地去欣赏,所以我们忽视了一个问题,到底孩子们都看到了什么?通过这样的欣赏过程他们到底得到了什么呢?而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来说,因为他们生活经验的不同,能力的差异,所以欣赏的过程也应该循序渐进,为了避免欣赏的枯燥,欣赏的方式也应该多变。

  第35封“教学反思的形式、内容与方法”中针对教师的反思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最初的时候,我对反思的理解就是寻找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不足,渐渐地,在幼儿园一次又一次的教学活动中,我知道了反思除了反思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不足也应该找出自己教学活动中的亮点与人一起分享,在这封信中,作者提出了反思的主旨“不要一味地回头看自己踩歪了的脚印,而要向前看怎样才能把下一步走得更稳,反思很大一部分应该着眼于教学的成功而不是失败之处”,另外,书中最让我深有感触的是,教师的反思应该做到及时,作者提到了自己带带班时总会口袋里装着一些碎纸和一支笔,不用多写,只需要几个关键词就行,等下班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重温记录,这样一来对以后的教学反思有很大的帮助。

  书虽然还没看完,但自己每看一封信总会从中收获很多,或产生共鸣,或受益匪浅,不管怎么样,我感觉作者本人是用心在教育,而身为我们一线教师不是更加应该用心地去对待幼儿园的每一件事情呢?时代在改变,我们的孩子在改变,我们的每一天都会遇上不同的新问题,它需要我们每个人通过观察、思考、反思来去解决。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2

  当《和孩子一起跳舞》一书拿到手之前,我早已在网络上听说了它的精彩。如今,它像一封解析幼儿教师困惑的心灵鸡汤之信,传送到我的手中。首先深深吸引我的是封面上的图画,这正式卡通形象的老师带着孩子聆听音乐,感受着舞蹈的乐趣。我们的工作犹如这舞蹈,有愉悦的过程,也有疲惫的过程,可是在忙碌中,只要全身心的投入,你就会感受到自己的创造乐趣,它充满了可能性与价值感。我想本书的作者吴放用这样一个书名就是这样的用意吧。

  打开封面,初作浏览,发现作者将这50封信分成:“童心篇”、“课程篇”、“教学篇”、“行为管理篇”、“教师发展篇”、“家园沟通篇”、和“随感篇”7个部分。这已经包罗了幼儿园教育中所涉及到的一切内容,作者将其在工作中的点滴经验和感悟浓缩成这50封信,并用一种闲谈的方式向我们*幼儿教师娓娓道来。于是,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了一封封的信,信中让我看到作者那未泯的童心,对工作的责任心以及在对孩子时的耐心与爱心,整本书的主角是孩子,作者无时无刻地不在提醒着我们:“爱孩子”是我们每一位幼教工作者所应具备的。最让我喜欢和感动的是“童心篇”,我感受到了吴放老师对孩子的关注和爱、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她对教育事业和社会的关心。

  童心篇中“认识有不同能力的儿童”时,让我想得很多很多。瑞秋,一个失去光明的孩子,一个具有特殊性质的孩子却能健康、快乐地与正常的孩子在一起生活学习,这让我觉得不可思议,让我不禁佩服起吴放老师。

  有很多地方的教育部门可能因为孩子的特殊性而无法为他们提供正常的学习环境,“聋哑学校”“盲校”这些特殊的教育机构,虽然为这些有特殊性的孩子提供了学习场所,但在心理上,他们也在无形中将他们的特殊性与正常孩子划分开来,而在美国,他们不以特殊的形式对待这些特殊的孩子,而是将他们与正常的孩子*等对待,给每位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了机会。这让我联想到工作以来的若干年中,有过很多的“特殊”孩子,他们的特殊性遭到了很多学校的排斥后,而在我们幼儿园得到了入园认可,并与正常的孩子一样在家长的陪同下来到我们的幼儿园,从他们的眼中任何人都可以看到求知欲和交往欲,除了与正常孩子相比有不方便的行为以外,他们来到幼儿园有着更多的喜悦与快乐。老师们用自己真挚的心感化着班级里的每一个孩子用正常的眼光接纳这个孩子。

  就如朱老师班级里的小薇是一个脑瘫的孩子,走路很不方便,老师和身边的孩子身负着照顾她的责任,吃饭搬椅子,有旁边的同伴照顾;上厕所,有老师照料着;户外活动,你牵我拉着……像小薇这样的幼儿园生活是其他幼儿园所无法给予的,但是,作为特殊幼儿,他们一定没有将自己看做是与周围孩子有着不同区别的孩子,他们一定也想得到与正常孩子一样的眼光与待遇。所以,我觉得与其让同伴与老师包办代替做,不如给他们能与正常孩子有着相同起点的环境供给,让他们能感受自己的作用,感受到自己与周围孩子有着一样的能力与价值。比如,吃饭的时候能将放碗的大桶放在小薇的身边,也能让她体验一下给同伴分发碗筷和自己放好碗筷的乐趣,这从常人眼里也许只是一件小事,但在特殊孩子的心里将是特大的等号,他们不会觉得自己与同伴的区别,更多的是认为别人可以做自己也可以做。所以,我们除了接纳这样的“特殊”幼儿,更应努力地去学会认识不同能力的孩子,不要认为特殊孩子和正常孩子有区别,特殊孩子一定要依靠同伴举不胜举的帮助才可以快乐的在幼儿园生活,我们要给予他们的是能够适合他们也能像正常孩子一样在幼儿园生活的环境,让他们也能感受到自己正常,能正常的生活在幼儿园里,这才是公*的。

  50封信,有感人肺腑的,有寓意深刻的,细细读来,回味无穷,学到的不仅仅是教育孩子的知识,更多的是一种新的理念,一种闪着光的思想,一种无私大爱的精神。让我尽我的天职——爱孩子,爱每一个孩子!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3

  我曾经在《早期教育》上看过连载的《我的美国见闻》,读函授本科时听老师们介绍过美国教学方式的点滴。这些认知只能使我对美国的幼教制度、美国的幼教现状以及中*教模式等方面有粗浅的认识,那就是开放“自主”。对于美国老师究竟怎样组织一个个活生生的活动,仍然一无所知。自从我读到吴放老师撰写的书信体笔记《和孩子一起跳舞》一书,让我对美国幼教的理念及教育行为有了比较全面、深刻、细致地了解和感悟,我为作者介绍的每个案例而好奇,并为之感动。因为,每个案例都是作者亲身的体验、是作者对中美教育模式的对比与思考,更是作者对幼儿教育如何促进孩子发展的前瞻性的实践研究,让我对“开放”和“自主”有了更为深层次的理解。我认为这是一本幼教一线教师的福音。

  其中让我感触最大、影响最深的是第20封信——《这是我的配方》。讲的是“怎样做好引导者让幼儿通过发现来学习”。教师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去满足孩子的操作需求。书中写道这样一段话:“越是看上去‘乱七八糟’的地方,孩子们越感到兴趣,越是能弄个乱七八糟的地方,孩子们越喜欢去‘搅合’”。因此,老师为孩子提供了面粉、,油、盐、水、颜料、量杯、勺子、搅拌器等材料,给出了任务是:自己实验,创造你自己独特的面团配方。实验完了,老师写下配方,交流谁的配方和别人不一样。从活动的过程中,我感到老师的隐性指导价值非常大。老师让孩子在这个看似“乱”的活动中找到“乐”,从多种多样的材料中找到“趣”,在“搅合”中得到或成功或失败的体验。使“乱“变成一个充满温馨的经验分享会。

  透过案例本身,联想到我们面对操作性的探索活动,往往比较追求那种*和、安静、稳定的教学过程。不太乐意向开放式教学挑战,唯恐自己驾驭不了活动,更担心活动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意外,因此,教师提供的材料往往有较大的暗示作用;组织课程的思路以老师的思维方式进行,很少考虑孩子的思维空间;发现问题急于纠正;教师的主导作用超越孩子主体的地位等等。而吴放老师却将游戏活动和集体活动内容紧紧融合起来,使游戏成为孩子经验的摇篮,让集体活动成为幼儿新旧经验整合的*台。让操作体验成为孩子自主学习的助推器。

  其中这样一句话也特别发人深省:“一般来说,让孩子们通过动手来发明和发现的教学活动大都是以体验操作过程为主要目的,但这并不是说结果不重要,关键是确定一个适当的结果来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从“这是我的配方”这个活动说起,乍看上去似乎没有什么明确结果的活动,其实是有结果的,那就是每个参与活动的孩子最后都用语言总结了自己的发现,并看到自己口述的配方转换成书面语言保留下来。

  从以上的案例影射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纲要》明确指出: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将吴放老师的观点放到《纲要》中来理解,或者把《纲要》的指导要点与吴放老师的理念参比,我们不难看出,发现学习的教育理念完全吻合,而差距就在于如何将理念转变到教育行为之中。发现学习对老师来说是一种自我跨越的挑战,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潜力超越的挑战,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只有秉承吴放老师的教育态度,大胆尝试、才能跨越发展,不断提高。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4

  拿到这本书,细细品味书名,简单中却又透着一丝神秘,另人很是向往。和孩子一起跳舞,不难看出,书中的孩子是幸福的;和孩子一起“跳舞”,作者在“跳舞”的过程中,又收获到了怎样的意外呢?

  看过第一封信,我就被吴老师生动的例子给吸引了。同时我也感到庆幸,因为这本书和我们以往所拜读过的不一样,这些事例是紧贴我们生活实际的,我相信它带给我的不光是启发。在第一段话中,吴老师就告诉我们|:孩子们每天都会教给我很多东西,他们教我把空洞的教育理论变成实实在在的教育实践,他们更教我保持一颗童心,学会用儿童的眼光去看世界,而这个世界真的就变得美好多了。在她的眼里,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拥有鲜明的个性,就像信中所说的乔嘉,老师会因为孩子的一句话而高兴一整天。可想而知,孩子在她的心目中是多么的重要。乔嘉的每一次手工活动,在老师看来都是那么的富有创意,也许在我们看来那些可能只是几张会惹人生气的画纸。不同的老师眼光真的是有所不同?我想,那是对待孩子的态度有所差异,所以才导致了看待孩子作品的眼光也有所差异。从信中得知,吴老师很喜欢和孩子交谈,她喜欢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孩子所做的每件事情,她都能从孩子角度出发去看待,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我想,在这一过程中孩子是快乐的,老师也能从孩子天真、充满想象的创作中得到一定的启发和乐趣,而不会为了那些看似是一堆“乱七八糟”的作品而生闷气了。文中还提到了孩子的妈妈丽莎,为什么吴老师在文中对于孩子和妈妈的对话、动作会描述的如此生动,我想,如果没有细心观察和一颗爱孩子的心,是很难描述得如此细致入微的。

  回过头来,审视一下自己的言行,是不是总是在用*的眼光来看待、要求孩子呢?*时会花多少时间来了解孩子,真正满足孩子的需求呢?

  和孩子一起跳舞,也许就是:走进孩子的世界,充分尊重、细心观察,体会成长、体验快乐。让我们和孩子一起跳舞吧!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5

  好书《和孩子一起跳舞》是旅美教育学者吴放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经历撰写的,作者将自己的教育生活以简洁朴素的语言,生动鲜活的故事,书信的形式娓娓道来,读起来倍感亲切。读这本书时,我通常是在繁忙的工作间隙,快速地打开书本,投入地阅读一两篇,调节一下紧张的情绪。书中介绍的一些方法,有时能轻而易举地解决我遇到的一些困惑。文中处处流露出作者拥有一颗博大的爱心,善于倾听与理解儿童;具有敏锐的专业的眼光,仔细观察与及时捕捉生活中的小事,通过环境的创设,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这是一个完美的教师,既有精深的理论素养,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是值得我用心去学习与效仿的。

  儿童是聪慧能干的。书中讲了两个残疾儿童的故事,以此来充分说明:每个孩子各有所长。认识有不同能力的儿童,这是多元智能理论的精髓,也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诲。陶先生曾说过:“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孩子身上有巨大的潜能,只要给他们创造机会,孩子的才能就会展现在你面前。

  儿童是富于想象的。书中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叫乔嘉,她每天放学离开幼儿园有一个固定节目,扮演各种角色与母亲游戏,通常是小动物,偶尔也会当一两次其它角色。这在孩子们的生活里随处可见,除了把自己想象成各种角色外,孩子也会把各种事物想象成有生命的对象(即泛灵说),孩子还会将一种物品想象成另一种物品,或者做一个动作来代替。正是有丰富的想象,孩子才能顺利地游戏,在想象与游戏中,孩子们的身心是愉悦的。

  “孩子像太阳,每天把光明带给我们;孩子像星星般闪耀,颗颗都放射出它特有的光芒;孩子像花儿朵朵,只要得到足够的时间、关爱与耐心,他们就会绽放;孩子像湿的水泥,千万当心你会在他们身上留下的、无法磨灭的印记……”孩子就是这样的,需要*多一些关注,少一些干涉;多一些引导,少一些制止;多一些欣赏,少一些责备,才能长成参天的大树,成为社会的栋梁。

  用书中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保持一颗童心,学会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也祝愿大家拥有美好的心灵,永葆青春的活力。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6

  曾多次听同行提到吴放教授的《和孩子一起跳舞》这本书,今年有幸拜读了,虽未能读完,但已被它那些真实而生动的故事吸引了。正如有位专家所说:在这本书中,吴教授以理论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的双重身份和经验,适时地为我们架设了一座桥梁。那些在工作中经常遇到、想到,又时时令我们困惑的问题,经吴放教授深入浅出的解剖和分析,变成一个个富有启发性的、蕴含着教育智慧的生动案例,引导着我们从小事中悟出大道理。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吴教授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和照顾。在一个班级中有个别特殊儿童(盲童、肢残)的话,想必对老师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会带来很多的麻烦,但书中的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吴教授对“上帝特别眷顾的孩子”的那种恋爱和宽容。瑞秋是她接收的第一个盲童,为了迎接瑞秋的到来,教室里的布置、家具的摆设、教具的选择就都要照顾她的特别需要,对于教室里的每一个细微的变化都要拉着她的手在教室里走一圈,为她讲解教室里出现的变化并让她摸一摸,用脚步量一量。

  尽管瑞秋在生活中需要很多的特殊照顾,但在学习上却没有放低要求,细心的吴教授发现了瑞秋的表达能力特别强,于是就随时把瑞秋的语言记录下来编成她自己的故事,让瑞秋在全班小朋友面前讲述她的故事,自信的种子在瑞秋的心里开始萌芽,终于瑞秋成为了班里的讲故事大王。盖儿是个生下来双腿就患有肌肉萎缩症的孩子,虽然她需要依靠助行器和金属绑腿来行走,但老师还经常请她帮忙把教室里的玩具搬来搬去,成为颇让同伴们羡慕的小“搬运工”呢!

  不仅如此,盖儿可以把滑车“开”得和同伴的三轮车一样飞快,盖儿和她的小滑车还成了小伙伴们羡慕的对象。这些特殊的孩子在吴教授的班级中尽情的享受着童年的快乐,残疾对他们来说没有丝毫的影响。吴教授对身有残疾的孩子格外的偏爱,这种偏爱并不是表现在对他们无微不至的照顾上,而是始终能*等的对待他们,没有把他们的生理残疾作为孩子不能做或者不想做的借口,培养他们自信、自立、乐观的人生态度。在她眼里他们已经不是“能力落后的儿童”,而是“有不同能力的儿童”。

  看到这里,我觉得自己真是非常的惭愧。去年我班来了个曾经做过心脏手术的孩子,当时我是非常的抗拒这样的儿童来班里,尽管孩子的妈妈一再说明她能正常的参加各种活动。但我还是有很多的顾虑,担心她能不能正常的参加户外活动、如果摔跤了、小朋友之间打闹了会怎样等等一系列问题。我想班里有这样一个孩子的话将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承担更多的责任,如果我有权拒绝的话我肯定不会收这样的孩子的。在孩子刚来园的日子里我总是怕这怕那,每次孩子们游戏的时候都看到她渴望的眼神。今天听了吴教授讲述的故事,我领悟到自己的想法多么的自私,我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去考虑,而没有切实的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如果就因为做个手术而不能让孩子正常的上学的话对于孩子来说是多么残忍的事情。我想当时我能够主动去了解更多孩子的病情,并能够根据病情做好相应的保护措施的话可以让她享受更多童年的快乐。是吴教授让我的心胸更加开阔,是她激发着我心中无远弗届的爱,更让我懂得珍惜每一个生命。

  最后,我想引用吴放教授的这句话与大家共勉“我是这些孩子们的老师,可我觉得,我从他们身上学到的却更多更多,你说,这样的孩子们,能不让我“偏爱”吗?”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7

  在暑假读了吴放老师著作的《和孩子一起跳舞—给*幼儿教师的50封信》,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如何做个“民主型”的幼儿教师,吴放老师就如何把握“和蔼可亲”与“严肃”的尺度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 得出了“和蔼可亲”和“严肃”并非相互对立的这一总结性观点,并将这两类教师都归入“民主型”教师这一类别中,就“民主型的教师”提出她独到的见解,值得细细回味。

  “和蔼可亲”与“严肃”并不是相互对立的两种教学风格,而是一个如何来把握它们之间“度”的问题。

  和蔼可亲的老师一定具有这样一些特点:他们对孩子的需求非常敏感,能够及时作出回应;他与孩子打成一片,会用孩子们的眼光和头脑来看待和理解问题;他欣赏孩子的每一个特点;他与孩子的交往热情积极.对孩子的态度亲切乐观,他创造条件让孩子们自主的解决问题,作出决定;他引导孩子们积极探索,不断发问;他把每一个孩子都当成一个完整的个体来*等对待,在最具挑战的情境中也能尊重孩子的人格。

  再来看看严肃的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他对孩子说话算话,始终如一,信守承诺,以身作则,他不放过任何一个教育机会,随时准备帮助孩子们;他不怯承认自己的不足,能为孩子做出努力向上的榜样;他严谨对待自己的每一个教育活动,认真反省,追求完美;他*等对待班上每一个孩子,不论亲疏,没有歧视。

  仔细看看以上特点,大家就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和蔼可亲”类的特点多是教师该如何对待孩子,而“严肃”类的特点强调的是教师自身的专业修养与追求。换句话说,“和蔼可亲”是针对孩子而言,“严肃”是针对教师而言。“和蔼可亲”和“严肃”应该同是我们每一个幼儿教师追求的境界。

  首先,民主型的教师对幼儿的要求明确,能够始终如一地坚持同样的行为标准,为幼儿提供了清楚的行为界限与学习目标。我们知道,任何个性品质的形成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反复的强化,而教育中的一个大忌就是教师反复无常,幼儿无所适丛。当幼儿明确了的目标,又经过教师前后一致的强化以后,外部行为标准才能逐渐内化,成为幼儿自己的行为习惯。

  其次,民主型的教师不但给幼儿提出要求,划清界限,而且能够耐心地为幼儿解释原因,告诉他们为什么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做了以后的后果可能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教师会及时地对幼儿的行为做出反馈,强化他们已经形成的概念,巩固学习成果。

  再有,民主型的教师能够*等地对待幼儿,他们尊重幼儿的人格,悉心呵护幼儿敏感而脆弱的自尊心,对他们合理的要求及时给以满足。他们会给幼儿最大的自由度,让孩子们在可能的范围内去随心所欲地探索,去提问,去做决定。

  一直以来,我自认为,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有爱心、有耐心、有责任心就算是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看了这篇文章,我深深体会,做一名优秀的幼儿园教师远非如此,不同的教育方式教育出不同的孩子,有人说,孩子就象种庄稼,种什么它就长什么,一个好的老师教出的是一班好的孩子,同样,一个坏老师也会教坏一个班的孩子,所以说,教育的艺术是我们不断的追求的境界,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只有把握好严与慈的尺度,才能做个幼儿喜欢且不失威信的好老师,做个“民主型的教师”。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8

  这本著作的作者是旅居美国的华裔教育专家吴放教授,书中以信笺的方式向我们描述了笔者走在幼教之路中的心路历程,收纳了吴放老师的发给好友的50封信件,分别有童心篇、课程篇、教学篇、行为管理篇、家园沟通篇、随感篇七个部分。涵盖了教师教学的各个方面,对我的理论思考和教学实践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是一本好书。

  喜欢书中的每一个篇章,因为是同行,更因为同样喜欢这份工作,所以在每篇文章中都有共鸣之处,从中感受到笔者对儿童、对教学、对家长的工作理念。

  吴教授喜欢并善于观察儿童,在童心篇的文章中,每一篇都展现笔者不同的观察角度,有对一位儿童的跟踪观察,有对儿童互动交流过程中的偶发性观察,有对班级宠物小兔和孩子之间的活动记录,有对特殊儿童的特别观察,处处体现出教师对孩子的关爱和关注,尤其是特殊(盲童、肢残)的孩子的教育和照顾,让我非常感动,在一个班级中有两个不同残疾的儿童,想必对老师的日常教育教学制造了不少难处,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对“上帝特别眷顾的孩子”那种恋爱和宽容,真实看见了两个小家伙的乐观和向上,他们和伙伴间和谐的交流,他们在活动中积极的表现,感受到他们性格的阳光和灿烂,孩子们真的在吴教授的班级中享受着童年的快乐,残疾对他们来说没有丝毫影响。佩服吴老师对孩子心理环境创设的能力,给特殊儿童创造和正常孩子同样的教学机会和条件,没有把生理残疾作为孩子不能做或者不想做的借口,任何活动都有他们的身影,有困难也应自己解决、有机会要积极争取,培养特殊孩子自信、自强、自立、乐观的性格是吴老师和孩子的家长共同的愿望。

  为孩子默默支持、帮扶、付出爱心的老师最终道出自己和特殊孩子接触中的感想:“我对自己教过的身有残疾的孩子们格外地偏爱,但这种偏爱不是出于怜悯,却是出于感激。”感激孩子出现在她的生活中,感激孩子对于她的影响,“教我把眼光放得更远,使我的心胸更加开阔,更加懂得真心每一个生命。”从残疾孩子身上学到了生命的意义和博爱的胸怀,使我这个读者也深受感动。同样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是吴老师,我会怎样对待那些孩子呢?我相信我的爱心不会比笔者少,但对待孩子的方式和针对他们的教育理念会怎样定位呢?通过这两个生动而又温馨的例子,为我和同行们指名了一个方向,特别的关注、特别的帮扶、特别的鼓励、特别的指导,但不是包办和宠爱,是给孩子同样的机会和条件,给与更多赞赏的目光和言语。

  在课程篇中,我可以了解到美国对幼教的不同划分方式,2-4岁是学前班阶段,5岁是幼儿园阶段,6岁开始小学阶段。同时对不同领域的教学提出自己的见解,印象深刻的是对早期阅读的诠释,提出“幼儿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创设宽松的阅读环境,和孩子们席地围坐,在老师翻阅优美绘本的同时,倾听老师娓娓讲述感情十足的故事。鼓励孩子自主阅读、坚持阅读,养成读书的习惯也是吴教授崇尚的理念。

  这本书值得我经常重复阅读,里面有许多值得我学习,需要在今后的时间里潜心阅读,从中获得更多的感悟。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9

  幼儿园需不需要教幼儿阅读以及如何教?这个问题其实很值得我们去探讨。现在,早期阅读在幼儿园已经步入白热化阶段,家长也非常重视孩子在这一方面的学习,因为早期阅读不但是幼儿成长发展的需要,也是在为幼儿未来的学业陈能够就打基础。吴放老师也认为,这种教育开始得越早,孩子得益就越大,将来的收获也就越显著。

  关于阅读,美国国家阅读研究所是这样定义的:阅读是一个从文字引申意义的复杂过程。它包含了一下所有的方面:(1)把文字与相应的语音练习起来的能力;(2)解读新词汇的能力;(3)流畅地阅读的能力;(4)掌握足够的信息与词汇的能力;(5)掌握通过文字建构意义的有效技能,以及(6)发展并保持阅读动机。

  其实对幼儿来说,兴趣非常重要。因此,就这点,我们应从兴趣开始培养,让这成为孩子的一种需要,不可或缺的,从而培养其爱读书的好习惯。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真正认识的字并不多,我们也不可能要求幼儿认识多少字,能读懂这个故事。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重要的还是在于培养幼儿基本的阅读技能,教给他们如何读,培养的是一种好的习惯。比如说,读书要从左到右,自上而下进行,书要一页一页从前往后翻;对图书要爱惜,不折损,不撕页,不在书上乱涂乱画等等。这些习惯、方法都应从孩子上小班时就开始培养。

  因此,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不能忽略的,教师在这一块也应该重视起来,不要一味让孩子懂得什么,知道什么,最重要的是培养他的一种兴趣,一种阅读的好习惯。

  幼儿园数学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都是比较乏味的。从教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幼儿对学数学的兴趣并不高,而且也较难掌握,长期以往,孩子间的差距就拉大了。

  其实,数学教学并不仅仅局限于某些与数字或算术有关的教学活动中,尤其对幼儿来说,数学知识存在于他们身边的事事处处,而他们从事的各种游戏活动中也都会包含一些与数学知识有关的内容。

  在美国教育中,幼儿就是通过游戏,通过动手在探究和发现自己生活中事物的共性、特性、逻辑性已经可转换性。比如让幼儿学习长度测量,教师不仅仅用叉子作为测量工具,而是为幼儿提供了更加具体,与他们生活联系更加密切,更加有趣的方法,用空的可口可乐罐来测量,通过这个活动,并通过这个活动的延伸(如使用积木、铅笔等工具来测量),幼儿便理解了测量的基本概念。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涵盖着数学的内容。幼儿园的桌子有方的,但也有圆的;积木是三角形的,有红色的、蓝色的,很多不同的颜色;有的小朋友高一点,有的小朋友矮一点……这些都是我们随处可以看到的,空余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和孩子一起聊天,进行随机的教育,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没有了上课的压力,也就学得更开心,记得更牢了。

  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在从教过程中,也可以利用身边幼儿常接触的事物以及方法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数学在生活的意义。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10

  我曾经在《早期教育》上看过连载的《我的美国见闻》,读函授本科时听老师们介绍过美国教学方式的点滴。这些认知只能使我对美国的幼教制度、美国的幼教现状以及中*教模式等方面有粗浅的认识,那就是开放“自主”。对于美国老师究竟怎样组织一个个活生生的活动,仍然一无所知。自从我读到吴放老师撰写的书信体笔记《和孩子一起跳舞》一书,让我对美国幼教的理念及教育行为有了比较全面、深刻、细致地了解和感悟,我为作者介绍的每个案例而好奇,并为之感动。因为,每个案例都是作者亲身的体验、是作者对中美教育模式的对比与思考,更是作者对幼儿教育如何促进孩子发展的前瞻性的实践研究,让我对“开放”和“自主”有了更为深层次的理解。我认为这是一本幼教一线教师的福音。

  其中让我感触最大、影响最深的是第20封信——《这是我的配方》。讲的是“怎样做好引导者让幼儿通过发现来学习”。 教师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去满足孩子的操作需求。书中写道这样一段话:“越是看上去‘乱七八糟’的地方,孩子们越感到兴趣,越是能弄个乱七八糟的地方,孩子们越喜欢去‘搅合’”。因此,老师为孩子提供了面粉、,油、盐、水、颜料、量杯、勺子、搅拌器等材料,给出了任务是:自己实验,创造你自己独特的面团配方。实验完了,老师写下配方,交流谁的配方和别人不一样。从活动的过程中,我感到老师的隐性指导价值非常大。老师让孩子在这个看似“乱”的活动中找到“乐”,从多种多样的材料中找到“趣”,在“搅合”中得到或成功或失败的体验。使“乱“变成一个充满温馨的经验分享会。

  透过案例本身,联想到我们面对操作性的探索活动,往往比较追求那种*和、安静、稳定的教学过程。不太乐意向开放式教学挑战,唯恐自己驾驭不了活动,更担心活动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意外,因此,教师提供的材料往往有较大的暗示作用;组织课程的思路以老师的思维方式进行,很少考虑孩子的思维空间;发现问题急于纠正;教师的主导作用超越孩子主体的地位等等。而吴放老师却将游戏活动和集体活动内容紧紧融合起来,使游戏成为孩子经验的摇篮,让集体活动成为幼儿新旧经验整合的*台。让操作体验成为孩子自主学习的助推器。

  其中这样一句话也特别发人深省:“一般来说,让孩子们通过动手来发明和发现的教学活动大都是以体验操作过程为主要目的,但这并不是说结果不重要,关键是确定一个适当的结果来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从“这是我的配方”这个活动说起,乍看上去似乎没有什么明确结果的活动,其实是有结果的,那就是每个参与活动的孩子最后都用语言总结了自己的发现,并看到自己口述的配方转换成书面语言保留下来。

  从以上的案例影射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纲要》明确指出: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将吴放老师的观点放到《纲要》中来理解,或者把《纲要》的指导要点与吴放老师的理念参比,我们不难看出,发现学习的教育理念完全吻合,而差距就在于如何将理念转变到教育行为之中。发现学习对老师来说是一种自我跨越的挑战,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潜力超越的挑战,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只有秉承吴放老师的教育态度,大胆尝试、才能跨越发展,不断提高。


《和孩子一起跳舞》教师读书笔记3篇(扩展4)

——家长与孩子一起读书的心得体会10篇

家长与孩子一起读书的心得体会1

  人生有很多感觉快乐的事情,而陪孩子读书也算其一。“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多读书,读好书,长大后才有好的前途,有好的出路。”这是儿时家长和老师对我们的勉励,现在我也用来教育我的孩子。

  因为家务和工作的繁忙,给自已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时间如梭,我的孩子也到了读书的年龄了,为了孩子的早期教育和扩充她的知识面,在学校和老师的“亲子读书”倡仪下,我和孩子一起拿起了书本,在书的海洋里吸收着书籍带来的精髓和清新。我为女儿买来了我小时候最喜欢看的《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还有《三百六十五夜故事》。为了让她能从故事中学到更多的做人道理,得到更多的启发,我还专门为她精心挑选了一本《读给孩子听的心灵智慧故事》;为了孩子在写日记和小作文的时候能得心应手,我为她挑选了《好词好句好段》,孩子收获不小。

  通过这次读书活动,孩子虽然才上二年级,但*时说话和写日记的优美词语和语言组织能力有相当大的提高,这给她以后融入社会能和别人很好的沟通有很大的帮助。

  亲子读书活动是个很好的建议,我们再忙也要从百忙中抽出时间陪孩子一直把这个习惯坚持下去,我相信,好的书籍给我们的孩子有个好的将来影响是无穷的。

家长与孩子一起读书的心得体会2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非常重要,而从小培养孩子读书阅读的习惯更为重要。著名的儿童文学家严吴婵霞老师就说过:“很少会有儿童自己爱上书,一定要有人诱导他们进入文字的奇妙世界,给他们指示阅读的途径。”可见,在亲子阅读的引领下,孩子很自然就会爱上书。

  书,对孩子而言,是认识外在世界的重要渠道。孩子在不同的年龄、发展阶段,不同的性格特点,需要各种不同的书籍伴着他们成长,因此,父母为孩子挑选适合其认知程度与兴趣的书籍,是吸引孩子喜欢阅读的关键。在我们的儿子太小还无法阅读时,就给他看大图片,我们一面用手指着图片,一面吐字清晰地说明图片上物体的名称、形状、颜色,重复几次,这样等于教他阅读和发音。当儿子认知了图片后,像做游戏般地进行简单地提问,回答正确就给予鼓励,这样能激发他继续阅读的兴趣。在儿子两岁左右,这时我们选一些情节丰富、活泼、有趣的图画故事书给他,我们用手指着字将书里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给他听,使他在无形中潜移默化。就在儿子三岁时,我们就订阅了《嘟嘟熊》、《幼儿画报》等刊物,从这以后,我们和儿子一起阅读时,让他自己先学会看图,理解图画,试着说出图画上有什么、都在干什么,然后我们再进一步讲解这个故事,同时问几个相关的问题,启发他思考,这样理解就会逐步加深。

  渐渐的,儿子上小学了,我们给他选择不拘类别,不限题材的书籍,如《脑筋急转弯》、《小猪唏哩呼噜》、《365夜童话》、《稻草人》、《十万个为什么》、《昆虫记》等,培养他的阅读兴趣,提高他的阅读能力,拓宽他的知识面。并且规定每天30分钟让他看书,并对阅读过的文章做好记录,并把故事内容概括好讲好我们听。

  我们爱买书、藏书,无论在书店,在购书网上,或者在出差途中,遇到感兴趣的图书就一定买回来。家中的藏书可谓三教九流、五花八门。每天我们手不离书,书不离手,读书成了我们最大人生乐趣。家中橱中书成排,桌上书成堆,床上、沙发上书成片,儿子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

  我们一家人经常在放假时外出旅游。从儿子三岁起,我们就带着他到各地游览,如xx、西岳华山、中岳嵩山、xx、x三清山、x西湖、x世博园、x南湖、x双龙洞等很多地方。在旅游过程中,让儿子熟记经历的"山川和风情,说一说旅游的感受。旅游使儿子加深了对于书本知识的理解,开阔了视野,增加了阅历,使他亲近自然,关怀人文,崇尚科学。

  亲子阅读,在我们看来,不能只是让儿子单纯的识字,而是要通过故事,通过图画与文字的联系,让他掌握一种基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思路,这是最重要的。现在,我们的儿子是二年级的学生,每天放学回家,他都能主动的先完成作业,然后再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已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过程中,也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学校举行的亲子阅读活动中,我和儿子也积极参与,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由于我工作忙不能每天陪他一起共读,但我会挤点时间去自己看一遍儿子的书,在和他分享的时候会有共鸣。一有空闲我们经常一起逛书店,在书海里一起畅游,汲取知识的养分。我们一家就这样在快乐中阅读,在阅读中得到快乐,在学习中一起快乐成长。

  如今的社会生活节奏相当的快,父母要上班,孩子要上学,相互的交流机会和相处时间就很少。如果父母可以每天花30分钟和孩子在一起阅读,就是在一起分享,共同经历一件事。给孩子时间就是对孩子说“我们爱你”,“你很重要”。对孩子来说重要的是父母的爱。亲子阅读可以加深父母与孩子的亲情,使他们深切地体验到父爱、母爱的温暖,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感受父母的“爱”比读那一本书都重要,让我们们坚持每天和自己的孩子一起阅读吧!让我们的孩子每天都能感受到父母的爱!愿我们的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愿天下父母都能和孩子一起分享阅读的喜悦!

家长与孩子一起读书的心得体会3

  阅读,是一种能给孩子带来无限乐趣的娱乐活动,同时,也是他们获取知识、开阔视野的一种学习方法,阅读习惯是人生有价值的习惯。

  子赫每日睡前固定的一项活动是睡前故事,我给他买的各种图书几乎都是利用睡前的时间看的。白天,一家人各忙各的,晚上下班回家也总是尽可能的陪孩子做游戏、聊天,只有睡前的时间,家里安静,子赫和妈妈静静的依偎在一起,和妈妈一起看书,听妈妈讲故事。也只有这个时间,我们一起享受着静谧温馨的时光。我们的`睡前故事内容丰富,有童话故事、寓言故事、*儿童百科知识、儿童画报等,子赫喜欢的是《不一样的卡梅拉》(1—9册)和*百科全书中动物和植物的两册。

  本周幼儿园举行亲子共读活动,周末子赫带回了一本小朋友的《*童话故事》,因书页不全,我和子赫一起读了其中的《铁杵磨针》、《机智的小白鸽》和《老树搬家》三篇故事。

  《铁杵磨针》是一篇励志故事,通过唐朝诗人李白小时候偶遇磨铁杵的老婆婆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机智的小白鸽》是一篇童话故事,讲了小白鸽怎样机智勇敢的利用老鼠是自己摆脱困境。《老树搬家》则告诉我们要爱护树木、保护环境。

  阅读的过程中,子赫提出了很多我们意想不到的问题,比如读《铁杵磨针》,子赫并不理解为什么要把铁杵磨成针,为什么不能买一根绣花针。我只好给他解释,老婆婆想要这样来告诉小李白,这么粗的铁杵都能磨成绣花针,只要坚持做事就一定能做好。子赫似懂非懂的眨了眨眼睛。

  大人和小孩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得到的结论自然也不一样。和孩子一起读书能较好的理解她的心理活动,能较准确的分析她的思想状态,这对理解孩子思考问题的方法很有用。并且,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面临许多的问题:怎样面对挫折和失败?怎样面对胆小和烦恼?……这些问题是每一个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都会遇到的,有时做家长的我们,还真不知道应该怎样回答,尤其是面对现在的孩子,她们有自己的世界,自己的想法,有时还真不知道该如何去教育她才好,而和她一起去读一些她这个年龄段该读的一些书,就会在书中和她一起找到答案,和孩子一起读书还可以与孩子一起享受读书带来的快乐。

  亲子阅读,和孩子一起成长。有书香做伴,生活会多一份乐趣,情感会多一份高尚,人生就会多一份精彩!

家长与孩子一起读书的心得体会4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非常重要,而从小培养孩子读书阅读的习惯更为重要。著名的儿童文学家严吴婵霞老师就说过:“很少会有儿童自己爱上书,一定要有人诱导他们进入文字的奇妙世界,给他们指示阅读的途径。”可见,在亲子阅读的引领下,孩子很自然就会爱上书。

  书,对孩子而言,是认识外在世界的重要渠道。孩子在不同的年龄、发展阶段,不同的性格特点,需要各种不同的书籍伴着他们成长,因此,父母为孩子挑选适合其认知程度与兴趣的书籍,是吸引孩子喜欢阅读的关键。在我们的儿子太小还无法阅读时,就给他看大图片,我们一面用手指着图片,一面吐字清晰地说明图片上物体的名称、形状、颜色,重复几次,这样等于教他阅读和发音。当儿子认知了图片后,像做游戏般地进行简单地提问,回答正确就给予鼓励,这样能激发他继续阅读的兴趣。在儿子两岁左右,这时我们选一些情节丰富、活泼、有趣的图画故事书给他,我们用手指着字将书里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给他听,使他在无形中潜移默化。就在儿子三岁时,我们就订阅了《嘟嘟熊》、《幼儿画报》等刊物,从这以后,我们和儿子一起阅读时,让他自己先学会看图,理解图画,试着说出图画上有什么、都在干什么,然后我们再进一步讲解这个故事,同时问几个相关的问题,启发他思考,这样理解就会逐步加深。

  渐渐的,儿子上小学了,我们给他选择不拘类别,不限题材的书籍,如《脑筋急转弯》、《小猪唏哩呼噜》、《365夜童话》、《稻草人》、《十万个为什么》、《昆虫记》等,培养他的阅读兴趣,提高他的阅读能力,拓宽他的知识面。并且规定每天30分钟让他看书,并对阅读过的文章做好记录,并把故事内容概括好讲好我们听。

  我们爱买书、藏书,无论在书店,在购书网上,或者在出差途中,遇到感兴趣的图书就一定买回来。家中的藏书可谓三教九流、五花八门。每天我们手不离书,书不离手,读书成了我们最大人生乐趣。家中橱中书成排,桌上书成堆,床上、沙发上书成片,儿子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

  我们一家人经常在放假时外出旅游。从儿子三岁起,我们就带着他到各地游览,如xx、西岳华山、中岳嵩山、xx、x三清山、x西湖、x世博园、x南湖、x双龙洞等很多地方。在旅游过程中,让儿子熟记经历的山川和风情,说一说旅游的感受。旅游使儿子加深了对于书本知识的理解,开阔了视野,增加了阅历,使他亲近自然,关怀人文,崇尚科学。

  亲子阅读,在我们看来,不能只是让儿子单纯的识字,而是要通过故事,通过图画与文字的联系,让他掌握一种基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思路,这是最重要的。现在,我们的儿子是二年级的学生,每天放学回家,他都能主动的先完成作业,然后再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已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过程中,也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学校举行的亲子阅读活动中,我和儿子也积极参与,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由于我工作忙不能每天陪他一起共读,但我会挤点时间去自己看一遍儿子的书,在和他分享的时候会有共鸣。一有空闲我们经常一起逛书店,在书海里一起畅游,汲取知识的养分。我们一家就这样在快乐中阅读,在阅读中得到快乐,在学习中一起快乐成长。

  如今的社会生活节奏相当的快,父母要上班,孩子要上学,相互的交流机会和相处时间就很少。如果父母可以每天花30分钟和孩子在一起阅读,就是在一起分享,共同经历一件事。给孩子时间就是对孩子说“我们爱你”,“你很重要”。对孩子来说重要的是父母的爱。亲子阅读可以加深父母与孩子的亲情,使他们深切地体验到父爱、母爱的温暖,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感受父母的“爱”比读那一本书都重要,让我们们坚持每天和自己的孩子一起阅读吧!让我们的孩子每天都能感受到父母的爱!愿我们的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愿天下父母都能和孩子一起分享阅读的喜悦!

家长与孩子一起读书的心得体会5

  伴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做为家长,在享受孩子成长喜悦的同时,我们感受更多的是困惑。教育的过程是不停尝试、探索的过程,也谈不上什么经验,只是教育孩子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和大家一起分享。

  书是人类最好的朋友,读书的好处就不必多说了,但是培养孩子良好的读书习惯,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着急不得。有人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孩子的一言一行,无不折射出父母的影子。用“自己的爱好读书,培养孩子的读书爱好”,是激发孩子读书兴趣,培养孩子读书习惯最有效的方法。父母是孩子的榜样,是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与他们同呼共吸的榜样,所以父母要循循善诱,身体力行,包括亲子共读,还要不择时机地结合书中内容交流沟通看书的心得,这样可以加深印象,促进理解。同时,为孩子营造一个家庭书香环境。读书是一种很好的休闲方式,尤其是全家人一起读书的氛围,那更是妙不可言。

  引用《阅读的妈妈》中的一段话:“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和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孩子的智慧从哪里来?从妈妈讲的故事中来,从书本中来。有空的时候,我会很喜欢给孩子读读书。在家里摆放书的时候,最好在孩子的床头、书桌、沙发上都放些书,以便孩子随时随地都能接触到书,让孩子生活在书的怀抱里,受到书的熏陶,久而久之,孩子就会爱上书。在培养孩子读书兴趣的过程中,我经常和孩子一起在书城看看书。在书的海洋里,无数的读者或坐或立,都在如痴如醉地翻着自己喜爱的书籍,其中不乏孩子的同龄人,让孩子置身于书的海洋中,会给孩子一种强烈的熏染。常在书边逛,自会沾书香。有时回家的时候再买上一两本。

  现在,我们的孩子已经升入小学二年级,他们开始有对知识需求的渴望,他们的思维开阔,他们有对心灵深处幻想的憧憬。一旦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就等于在孩子的心里安装了一台成长发动机,孩子未来的成长力量将会是无穷无尽的,这就为孩子的一生播下了幸福种子,那就让我们和孩子一起读书吧!

家长与孩子一起读书的心得体会6

  众多周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行千里路,不如读万卷书!”无一不说明了阅读的重要性,孩子开始阅读的时间点和频率影响着孩子日后语言的表达能力。国内外教育家研究都显示愈早开始共读的及每周亲子共读频率愈高的孩子,语言发展明显优于较晚开始共读,读得次数较少的幼儿。

  跟女儿的亲子阅读已连续打卡了26天,在这段亲子阅读的美好时光里,不单止是我们作为父母的单向爱的表达,更是双向的促进了亲子互动的了解,让孩子自小感知到了阅读的乐趣,给予父母与孩子共同学习一起成长,增进了亲子间的沟通,还培养了亲子间更亲密的感情!

  现在女儿每天放学回家都期待着我们的亲子共读时间。因为女儿觉得书很神奇,有那么好听的故事、好玩的游戏、动听的诗歌,每次读书,我都会用手或笔指着文字,一句一句地念,虽然女儿并不认识所有的字,但是她都会随着我手指的滑动,看得非常认真、专注,每次我把故事讲完之后,她都会自己把书拿过去,自己看上很长一段时间,还会提出很多问题!后来慢慢的,我发觉女儿基本会把我刚才讲的故事指着图片复述出来,有时也会完整的念出来,并用手指着。虽然我知道把句子分开来,女儿不一定都认识每一个字,但这也说明了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中加强了自己的认知能力和记忆力的训练和培养。慢慢得,我发现女儿的词汇量积累越来越强!比如我们放学时看到了太阳下山,女儿就会开心的说“哇!妈咪!您看!好美好美的太阳啊!好像一个美味的咸蛋黄哦!妈咪您想吃吗?”然后我们又进行了一段愉快、有趣的对话!”

  亲子阅读就像是一棵小小的树苗,当我们和孩子一起用心去灌溉,小树苗就会发芽,生机勃勃,长成参天大树,启迪心灵、滋养智慧!

家长与孩子一起读书的心得体会7

  与儿子一起阅读,一直以来都是我觉得应该做的事情,在他开始牙牙学语时,我就一直开始与他一起阅读诗歌,故事书,所以他的语言发展都很顺利。可是随着他进入了小学后,反而和他一起阅读的习惯却没有了。也许是因为他每天的作业占据了一定的时间,还有是因为身为职场妈妈,白天工作晚上要做家务,实在抽不出太多时间来陪儿子一起读书。今年学校开展了一系列孩子与家长一起阅读的活动后,唤醒了我久违的那种亲子感觉---与孩子同读一本书。

  假期来了,让我能有充分的时间陪同孩子读书,感受非常好!成长中的儿子喜欢看书,也喜欢让爸爸、妈妈陪着一起阅读的感觉。每天晚上当到了我们共同约定好的时间读书时,儿子就会大声的提醒我:“妈妈,快来和我一起看书!”我听到他的号召。我只好停下手中的活,先陪他看书了。我觉得他其实从内心是非常期待家长一起读书的哦。

  这个假期,我们一起阅读了《亲爱的汉修先生》、《中华上下五千年》、《三国演义》等,这些读本都是特别适合孩子们的思维与年龄需要,很多小故事都非常有深意和喻意,从中还得出了不少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对培养幼儿思想、道德品质、交际技巧都大有益处,当然,孩子也从中受益多多,很多好习惯的养成就来源于对书中主人公的认识和肯定呢。每次等看完一本后,我们会在一起讨论和回味书中的故事情节。儿子会告诉我在书中他认为感兴趣的故事,而我和他爸则帮他分析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同时我们还启发孩子对书中的人物进行比较,寻找书中每个人物身上优秀及具有‘闪光点’的地方。

  孩子的阅读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和核心,全面提升阅读力对于一个孩子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是非常关键的。

家长与孩子一起读书的心得体会8

  因为喜欢读书,所以对《和孩子一起读书的幸福》这本书一见倾心,封面上母女二人一起读书的温馨画面,更是让我一下子就爱上了这本书。

  作者欧群慧,是一位教育学博士。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她与女儿赵子欧之间一起读书的有趣故事。通过这些故事,我能从中深切感受到读书带给她们的幸福。

  作者用朴实的语言,和我们一起分享了培养孩子读书的宝贵经验,比如:如何给孩子选择合适的图书?应该让孩子养成哪些阅读方法和习惯?这些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我,通过细细品读这本书,让我不断反思自己,同时也收获了很多。

  作者的女儿赵子欧,是一个自信开朗、好奇心非常强的孩子。在妈妈的正确引导下,小小年纪的她广读群书,对于各个领域的知识,她都喜欢去探索和学习,同时也培养了各方面的能力,包括逻辑推理能力、写作能力等。

  女儿和子欧一样,也喜欢读书,可又有不同,女儿看的书比较单一,不像子欧阅读地那样广泛。对于如何给孩子选书,我一直很困惑。作者就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我觉得很有道理。

  每个孩子的阅读水*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家长在帮助孩子选书时,一定要从孩子的兴趣出发,只要孩子愿意看就好。当然还要保证为孩子挑选“营养全面”的精神食粮,这样孩子得到的知识才会更全面,要给孩子推荐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书籍,这样才能保证孩子素养的全面提高。

  具体来讲,经典名著一定要让孩子看,比如:*的《论语》、国外的《夏洛的网》《绿山墙的安妮》等。充满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具有和谐韵律和鲜明节奏的诗歌,比如泰戈尔的《飞鸟集》。还有人物传记,它们记录了许多伟人的奋斗史,这些会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比如:《居里夫人传》《达尔文传》等。

  当孩子与家长的选择出现矛盾时,要尊重孩子的自我选择,再进行耐心的引导,尽量从不同的方面加以影响,这样才能保证孩子阅读作品的多样性。

  对于应该让孩子养成哪些阅读方法和习惯,我也很迷茫。原因是女儿读书没有什么方法,也不喜欢写读书笔记,感觉读书效果一点也不好。作者在这方面也提出了很多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比如:和孩子一起讨论读书的内容。这一点作者做得非常棒,也很值得我学习。书中很多母女间有趣的对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这种方法可以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对于她阅读的关注,通过讨论还能启发孩子对于阅读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这会让孩子很有成就感。

  又如:让孩子带着问题去阅读。这是一种非常重要和高效的阅读方法。这种方法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孩子有不懂的问题,可以和孩子一起上网去寻找答案。在阅读中去解决问题,会让孩子收获更多。

  除了以上的阅读方法,作者还介绍了很多,比如:螺旋式上升阅读法,拓展式阅读法,比较读书法等等,这些方法都很实用,在这里我就不一一赘述了。

  总之,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要培养爱读书的孩子,家长要付出很多,包括耐心引导,用心陪伴,还要适当地参与其中,这样不但让孩子爱上阅读,还能和孩子一起感受读书幸福。

  最后,我以子欧在日记中说过的一句话结束,“所有的孩子都很喜欢读书,那些不喜欢读书的孩子,是因为他们还没有找到他们喜欢的书。”希望每个孩子在家长的用心引导下,都能找到他们喜欢的书,并从此爱上读书。

家长与孩子一起读书的心得体会9

  现代家庭,手机、电视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减少电子产品对孩子的"影响,是每一位父母必须要考虑的问题。阅读是一个好办法,同时,阅读也是帮助孩子识字,使孩子获取知识的一种方法。在丁锦佳三岁左右的时候,我通过手机给她订了一套识字软件《叫叫识字》,通过这套软件,丁锦佳认识了不少字,开始有了一点阅读的兴趣。上幼儿园之后,记得给她买的第一套书是《爱上幼儿园》,这套书主要是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要自理,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等,要学会与小朋友相处等。到后来的《学拼音》、《智慧公主》、《谁的颜色》、《简单学画画》《儿童思维训练》等,随着阅读书籍的增多,孩子渐渐喜欢上了读书。

  孩子上了中班以后,每逢有时间的时候,我都会带着她去新华书店。在书店里,秉承着开卷有益的原则,无论孩子看什么书,我都会持鼓励的态度。一开始,孩子喜欢比较简单的,有水果类的,汽车类,*类的。这些书里有中文的,也有英文的,英文本里,她尤其喜欢《字母歌》系列丛书,有一阵子,孩子最喜欢唱字母歌和生日快乐歌。之后,我开始带着孩子看一些思维训练的书。如《找不同》,《猜谜语》等,还有科普类的,比如《鼹鼠打洞记》《365夜睡前故事》等。丁锦佳读书有一个习惯,那就是喜欢重复的看,有的故事读了好多遍,都能背下来了,也不换另一个。到后来,我们发现,她认识了很多字,有些字连我自己都弄不清楚,她是怎么认识的。有时也会闹出一些笑话,例如吉祥的“祥”,她总是念成“样”。这些事情,给我们的家庭增加了不少欢乐。

  阅读不仅增长了孩子的知识,还提高了辨识能力。走在街上,丁锦佳看见招牌上的字,多数都能念出来,然后就问一些问题,我就给他解释。当我们读《找不同》时,她不仅关注人物的活动、服饰,她还关注小动物的颜色,植物的叶子;还能给我介绍出小动物们最喜爱的食物是什么。

  对于孩子看书,我们只会提醒,从来不会强迫她。我*时也看书、写字,希望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胶州市实验幼儿园搞得这次“读书节”活动非常有意义,现在每天陪孩子读书,已经成为我们家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希望在阅读的道路上,我们可以坚持下去。

家长与孩子一起读书的心得体会10

  20xx年,孩子小学四年级又一个学期马上就要过去,在这学期,孩子学到了很多的知识,从孩子的写作中我感到孩子的写作知识进步太大了,这正是这学期陪孩子多看一些课外书籍的结果。

  如何让孩子在读书中获得丰富知识,我认为首先要让孩子认识到读书对写作的重要性,要在写作中用上*时读书中学到的好的词语,只有多读、多看多用脑子去想,这样才能写出好的作文,其次,提高孩子的读书的兴趣,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经常带孩子去书店购买一定的书籍,经常和孩子聊天,在聊天中发觉孩子的优点和缺点,为了让孩子对读书感兴趣,可以多给孩子做些小游戏,适当买些小玩具等丰富孩子的业余生活,不要让孩子感到读书的枯燥无味,挑选一些内容丰富的书籍让孩子阅读,引导他们怎样去理解书中的内容,理解了书中的内容,让孩子去写作,用这种读写结合的方式去提高孩子独立写作的能力。为了让孩子更好养成良好读书习惯,我经常购买孩子感兴趣的书籍给孩子阅读,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特意结合孩子的特点布置一个书房,在墙壁上贴一些提高读书兴趣的图画。

  培养孩子读书的好习惯并不是一日之功,它不仅是对孩子的考验,也是对我们做家长的考验,我们应督促孩子每天朗读一篇文章,让孩子有意识的识记文章中好的句子和词语。在读书中遇到问题提出疑问时做家长应尽量正确的回答孩子的疑问,遇到回签不出来的问题时要翻阅其它书,一定要正确对街回答孩子疑问,要帮助孩子提高一下思维空间,第一次接触的词语要重复的阅读和深刻理解其中的`含义,这样记忆才会更深刻。

  通过这四年间陪孩子的读书。让我这个做家长的更加了解自己孩子,更让孩子懂得了什么是自尊,什么是自爱,什么是自强,真正体会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含义,把孩子带进了书的海洋。


《和孩子一起跳舞》教师读书笔记3篇(扩展5)

——与孩子一起读书的心得体会5篇

与孩子一起读书的心得体会1

  与女儿一起读书,一直以来都是我想要做的事情,一年一班一直都在举办此类活动,提醒了我,让我专门留出时间陪同孩子读书,感受非常好!

  女儿喜欢读书,更喜欢让爸爸、妈妈陪着一起阅读的感觉,她曾经说:“我觉得和爸爸妈妈一起读书,这样感觉更有意思。”她其实从内心是非常期待父母一起读书的。

  这个活动中,我们一起阅读了《贝贝熊系列丛书》、《米尼狼系列》等,这些读本都是特别适合孩子们的思维与年龄需要,很多小故事都非常有深意和喻意,从中还得到了不少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对培养少儿思想、道德品质、交际技巧都大有益处,当然,孩子也从中受益多多,很多好习惯的养成就来源于对书中主人公的认识和肯定。

  每次看完一本书后,我们会在一起讨论和回味书中的故事情节。女儿会告诉我书中她认为感兴趣的故事,而我则会帮她分析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同时还启发了孩子对书中的人物进行比较,寻找书中每个人物身上优秀及具有“闪光点”的地方。

  孩子的阅读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和核心,全面提升阅读能力对于一个孩子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是非常关键的。

  通过活动和孩子一起读书的时光,从中体会到了幸福和满足。我以后还会每天多抽出一点时间和孩子一起读书,更好地引导她探索知识世界的奥妙!

与孩子一起读书的心得体会2

  亲子共读是一件很有意义的活动。为配合学校组织的这项课外作业,达到共同教育孩子的效果,我与儿子共同读完了一本《快乐男孩的故事》儿童文学作品,感触很深。

  刚开始,小孩对读书很不感兴趣。因为有很多字词都不认识,尽管有拼音注释,但对于拼音都没有完全掌握的情况下,读书实在是很困难。起初不得不边教拼音边读书,前几个故事基本是由我读完的。但慢慢的儿子对书中的故事情节产生兴趣,书中故事讲述什么事善良,什么是无私,什么是坚强,什么是智慧,书中语言通俗优美,内容简洁洗练,插画鲜亮生动。通过观看书中的插图,儿子开始询问这个图是什么意思,那个图的人物又在做什么等问题。

  渐渐地儿子对读书产生了一点兴趣。对我印象很深的是读完《曹冲称象》这个故事后,他开始尝试着自己读书。在不认识字的情况下,开始边读拼音边认字,但一个故事读下来要花费很长的时间,且不知道故事讲的是什么意思,我不得不在读一遍,讲述故事的内容给儿子听,通过讲述故事内容来吸引儿子对读书的兴趣。

  慢慢地经过锻炼,儿子对拼音和生字也认识得越来越多,读书较以前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不但学到了新的生字,对拼音有所掌握,大致了解故事的内容。同时学到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知道如何做一个乐于助人,团结同学,尊敬师长的孩子。

  通过“亲子共读”,孩子的阅读兴趣变得浓郁了,阅读水*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在逐步提高了,让我与孩子也有了更深的沟通和交流,对孩子的心理成长和情绪发展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作为家长的我能有这些领悟,还要衷心感谢学校,老是的用心良苦开展这样的“亲子共读”活动,你们不止给予了孩子们的关爱,而为我们家长增长教育儿子知识搭建了*台。

与孩子一起读书的心得体会3

  每一天晚上睡觉前半小时,陪女儿读书是每一天必做的功课。最初的亲子共读只是为了敷衍女儿,因为女儿开始不肯独睡,于是就答应她每一天睡觉前陪她半小时,但是这半小时务必是互相读故事给对方听。就这样和女儿开始了共读的征程。日子就这样悄悄无声地在我们身边溜走了,和孩子一齐读过的书也悄悄增加着。我渐渐感到,从起初的敷衍到此刻的每一天习惯竟然是这样的顺其自然。我惊喜的发现亲子共读正发挥着她独有的神奇力量。女儿写日记不像开始的时候为了凑字数而写,也变得情真意切了。老师布置的短文也能自己独立的完成。

  女儿很小的时候我就十分重视培养她读书的兴趣,因为本人在书店工作的原因,*时能留意到很多好书,那时就给她买了很多适合她的书,虽然有时候可能还看不太明白,而且也撕坏了很多书,但是在撕书的过程中也学习了上面的知识。尽管从没刻意教她认读汉字,但在不知不觉中她已经能认识很多汉字,而且幼儿园就能独立读简短的故事书。之后我也把这种方法传教了很多来选购书的年轻父母。

  如今女儿已是一名一年级的小学生,从幼儿园毕业那天起就每一天坚持写日记。从最初的每一天由我给她题材到此刻每一天独立完成的习惯都离不开每一天亲子共读的功劳。

  此刻,我是如此幸福,我正和我的孩子共同经历着书藉带来的喜怒哀乐,同样的情绪让我的孩子贴的更近,彼此没有隔阂,像朋友那样亲密无间,无话不谈,能够零距离感受到孩子心理和思想的变化,以便于及时调整方式方法,更好的为孩子创造家庭环境,学习环境。让她快乐健康地成长。

  纪伯伦在他的《致孩子》中这样写道:你能够给他们爱,却不能够给他们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们能够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

  是啊,那就让我们给孩子一生的好书,陪他们共读阅读经典,阅读生命吧!让幸福的种子在书中萌动吧!

与孩子一起读书的心得体会4

  几天来我认真欣赏完日本作家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小豆豆》一书,每次合书是我豆要闭眼享受般的回书里一个个难忘又好笑的镜头

  我想没有一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关键在于你的爱孩子是否需要?在实施爱的过程中是否也同时扼杀这孩子的同真?《窗边的小豆豆》之所以能引起无数人共鸣,个性是在儿童教育方式上,为我们带给了深刻的启示。

  首先,童真是世界上最可、最善良、最宝贵的品质,因为童真包含着无价的善心、尊严及可贵的情感。无论哪个孩子,当他出生的时侯,都具有优良的品质。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影响,有来自周围环境的,也有来自成年人的影响,这些优美的品质可能会受到损害。所以我们要早早发现这些优良品质把孩子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小豆豆在一年级因为淘气被原学校退学后,来到巴学园的小学。因为小林校长的爱护与引导,小豆豆能够做一切自己想做的事情,能够随心所欲地说自己想说的话,发挥想象力。

  看完这本书,我想没有不羡慕小豆豆的,很多像我们一样的成年人,长大后回首看似荒唐的童年往事,恰恰是终生难忘的快乐。所以,我们要早早的把孩子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不要硬把孩子塞进我们设计好的模式中,要让他们在自然的环境中无拒无束,因为孩子的梦想远比我们计划的要远大。

  我们要做一个像小豆豆妈妈那样聪明的家长,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让他在快乐中成长着。

与孩子一起读书的心得体会5

  从学校开展亲子读书活动以来,我和妈妈共同学习,妈妈和我一齐读书,感受故事资料的精彩,词语的优美,让我感受到读书的乐趣。我们一齐看过的书有《淘气包马小跳》《中华上下五千年》《稻草人》《夏洛的网》等,我觉得有益的书籍能让我知书达理,懂得感恩,能引导我健康成长。读书也能让我们全家氛围融洽,一齐看书,一齐讨论,有问题一齐提出来,有时争得面红耳赤,然后在书中寻找答案,并握手言和,一家人其乐融融。

  陪我一齐阅读,才发现自己的*思维,真的不太适合此刻的我,总是发现我学得太慢,一个问题有时要讲三四遍,我急得不得了,但之后妈妈静下心来想,自己小时候的样貌,我还真不容易,妈妈暗暗告诉自己,要学会换位思考,不要把*的思想强加于我脑中,要持续我的童真。至少在陪我阅读中妈妈体会到了对我要有耐心,用我的思维体会啊妈妈的生活,这也是一种收获吧!

  妈妈与我一齐读书有很多好处,我们共同经历着书籍带来的喜怒哀乐,同样的情绪让妈妈和我贴得更近,让妈妈能够感受到我心理和思想的变化。

  读我的书,看我的事,听我的话,懂我的心,一本好书带来的启迪,让妈妈走进我的内心,成为我的知心朋友和良师益友。


《和孩子一起跳舞》教师读书笔记3篇(扩展6)

——《和朋友在一起》教案3篇

《和朋友在一起》教案1

【学习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感受友谊的力量,学会与朋友建立真正的友谊。

  2、能力目标:积极寻找朋友,把握原则,善交益友,不交损友。

  3、知识目标:明白朋友对一个的影响很大,要善交益友。懂得友谊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重点:友谊的力量

  难点:学生真正地感受到友谊的力量。

 【课堂流程引入新课交流独学师生交流合作展示小结明确目标初步感知共同讨论探究点评提升

  2分钟3分钟10分钟5分钟15分钟5分钟

 【引领独学(独学要求:①认真预习课文38—43页教材,读懂教材,梳理知识要点并用红笔勾画出重难点知识;②独立认真完成导学案。)

  1.长大,意味着什么?

  伙伴、同学、朋友,成为我们生命中越来越重要的部分。

  2、随着年龄的增长,交友的范围、与朋友的活动内容有什么变化?

  (1)自己的交往范围扩大了,朋友圈也护大了,交往内容更丰富了。

  (2)或者:自己的朋友圈比以前变小了,但是交往更加深入,朋友关系更加密切。

  3.了解并反思自己的交友现状有什么意义?

  经常对自己朋友圈关系做些梳理,我们可以更好地觉察自己对友谊的真正期待,逐渐学会处理交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4、友谊具有怎样的力量?

  ①朋友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我们的言谈举止、兴趣爱好甚至性格等都或多或少地受到朋友的影响。

  ②朋友,见证了我们一起走过的成长历程,我们需要真诚友善的朋友。

  ③与正直、诚信和见识广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朋友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经验,友谊让我们更深刻地体悟生命的美好。【合作探究】探究一:教材P38运用你的经验及P39探究与分享

  (1)把你的选择涂在P38上面对应的符号里(可以多选)。

  (2)在成长的岁月里,哪些朋友曾与我们相伴?请把他们的名字写在P39图的相应位置。

  (3)你的朋友在年龄、性别、性格、地域、民族、与你的空间距离等方面,在不同时间段有什么特点?

  (4)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交友的范围、与朋友的活动内容有什么变化?

  答案提示:前3问据实回答,填写即可。

  (4)随着年龄的增长,也许有人发现,自己的交往范围扩大了,朋友圈也扩大了,交往内容更丰富了;也许有人发现,自己的朋友圈比以前变小了,但是交往更加深入,朋友关系更加密切。

  探究二:教材P40探究与分享

  (1)随着年龄的增长,寻找友谊更难了吗?

  (2)你会因为怕麻烦而拒绝友谊吗?为什么?

  答案提示:(1)不是更难。因为虽然小学时的朋友分开了,但自己的交往范围扩大了,交往内容更丰富了,朋友圈也会扩大。

  (2)不会,因为我们渴望友谊,友谊让我们更深刻地体悟生命的美好。

  探究三:教材P40-41探究与分享

  (1)朋友对你有哪些影响?请完成自己的“朋友影响力”图。

  (2)完成了“朋友影响力”图,你有什么发现?

  答案提示:(1)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完成图。

  (2)发现朋友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我们的言谈举止、兴趣爱好甚至性格等或多或少地受到朋友的影响。

  探究四:教材P42探究与分享

  这些是真正的友谊吗?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答案提示:场景一、四是真正的友谊,场景二、三不是真正的友谊。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回答。

  探究五:教材P43阅读感悟及下面拓展空间

  (1)从马克思和*的故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有人说:“能结交到亲密的朋友是一种幸福,而拥有一个对自己深刻而良好影响的朋友则是人生的幸运。”

  你同意这个观点吗?结合自己的交友经历谈谈感受。

  答案提示:(1)体会到了友谊的力量。正是伟大的革命友谊成就了两位伟人。

  (2)同意,朋友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我们的言谈举止、兴趣爱好甚至性格等都或多或少地受到朋友的影响。与乐观开朗的朋友相处,我们会变种豁达;与乐于助人的朋友相处,我们会变得富有爱心。

总结反思(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请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

  这节课我未解决的疑惑:。

  【自我检测

  做练习册相关内容

《和朋友在一起》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生感受友谊的力量,学会与朋友建立真正的友谊

  能力目标

  积极寻找朋友,把握原则,善交益友,不交损友。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明白朋友对一个的影响很大,要善交益友。懂得友谊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友谊的力量

  学生真正地感受到友谊的力量

  教学准备

  教师活动

  多媒体准备、案例展示

  学生活动

  预习,回答,思考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教学新课、复习小结)

  教师组织与指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李白《赠汪伦》

  表达自己对友谊的认识

  点名主题。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友谊的美好。

  教师组织与指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我的朋友圈

  朋友本不该有那么重要,

  朋友又的确那么重要。

  生命里或许可以没有感动、胜利或其他的东西,

  但不能没有的是朋友。

  思考:

  你认为朋友是什么样的呢?

  二、说说心里话——朋友圈的变化

  1、上初中了,你的朋友圈发生了什么变化?

  2、在新环境中交友,你遇到了什么困难?

  由“熟悉”到“增加了几分陌生”;

  有的同学朋友圈扩大了,交往内容更丰富了;

  有的同学朋友圈比以前变小了,但交往更加深入,朋友关系更加密切。

  与新同学交往缺乏感情基础;

  不被理解,甚至容易被误解;

  担心被拒绝等。

  三、你会因为这些困难而拒绝友谊吗?

  对友谊的渴望,是我们的心理需要,没有朋友,会感到孤单、寂寞的。

  在与朋友的交往中,有欢笑也有泪水;有甜蜜也有苦涩,这都是正常现象。

  如果我们经常对自己的朋友关系进行梳理,我们可以更好的觉察自己对友谊的真正期待,逐渐学会处理交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收获更加纯真的友谊。

  2、友谊的力量

  一、因为来自同一所小学,所以进入初中分到同班的小红和小丽很快变成了好朋友。小红很喜欢唱歌,经常向小丽展示自己美妙的歌声,时间久了小丽也渐渐爱上了音乐;而小丽呢,特别喜欢打乒乓球,小红就成了陪练,练着练着竟也对乒乓球有了感觉。久而久之,小红的球技大增。但是,由于热衷于爱好,小丽的成绩直线下滑,排名在班级位于中下游。小红看到小丽因为成绩的缘故一直很沮丧,就提出每次放学后帮她补习功课,渐渐地,小丽的成绩上来了,小红因为知识的巩固,成绩也取得了进步。从课下一起玩耍、课上一起学习,再到周末相约一起游玩,小红和小丽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思考:(1)小红和小丽各自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2)这些变化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3)同学们,你们从中获得了什么样的启示呢?

  朋友见证了我们一起走过的成长历程,我们需要真诚友善的朋友。

  二、狼来了

  感悟:读了这则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朋友见证了我们一起走过的成长历程,我们需要真诚友善的朋友

  归纳整理:朋友见证了我们的成长历程,友谊促进了彼此的进步;朋友让我们学会了与人相处,友谊让我们享受到了交往的快乐;朋友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经验,友谊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生命的美好。

  感受真正的友谊。

  完成教材“我的朋友图”。

  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回答问题,探究新知

  思考并畅所欲言

  结合完成的“朋友影响力图”回答问题。

  阅读同龄人的故事,回答问题。

  情感铺垫,真正的友谊才是珍贵的。

  梳理朋友圈。

  联系学生生活进行设问,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看待朋友圈的新变化。

  鼓励并指导学生结识新朋友。

  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问题。

  通过事例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朋友是怎样影响一个人的

  启发学生

  水到渠成,升华主题。

  布置作业

  我的朋友圈的变化

  朋友对我们的影响

  板书

  设计

  第一节和朋友在一起

  一、我的朋友圈

  1、正确认识朋友圈的新变化

  2、生活需要友情

  二、友谊的力量

  1、朋友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

  2、交友讲原则,善交益友,不交损友

  3、友谊的重要性

  教师反思

  检查

  签名

  年?月?日

《和朋友在一起》教案3

【学习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感受友谊的力量,学会与朋友建立真正的友谊。

  2、能力目标:积极寻找朋友,把握原则,善交益友,不交损友。

  3、知识目标:明白朋友对一个的影响很大,要善交益友。懂得友谊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重点:友谊的力量

  难点:学生真正地感受到友谊的力量。

 【课堂流程引入新课交流独学师生交流合作展示小结明确目标初步感知共同讨论探究点评提升

  2分钟3分钟10分钟5分钟15分钟5分钟

 【引领独学(独学要求:①认真预习课文38—43页教材,读懂教材,梳理知识要点并用红笔勾画出重难点知识;②独立认真完成导学案。)

  1.长大,意味着什么?

  伙伴、同学、朋友,成为我们生命中越来越重要的部分。

  2、随着年龄的增长,交友的范围、与朋友的活动内容有什么变化?

  (1)自己的交往范围扩大了,朋友圈也护大了,交往内容更丰富了。

  (2)或者:自己的朋友圈比以前变小了,但是交往更加深入,朋友关系更加密切。

  3.了解并反思自己的交友现状有什么意义?

  经常对自己朋友圈关系做些梳理,我们可以更好地觉察自己对友谊的真正期待,逐渐学会处理交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4、友谊具有怎样的力量?

  ①朋友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我们的"言谈举止、兴趣爱好甚至性格等都或多或少地受到朋友的影响。

  ②朋友,见证了我们一起走过的成长历程,我们需要真诚友善的朋友。

  ③与正直、诚信和见识广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朋友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经验,友谊让我们更深刻地体悟生命的美好。【合作探究】探究一:教材P38运用你的经验及P39探究与分享

  (1)把你的选择涂在P38上面对应的符号里(可以多选)。

  (2)在成长的岁月里,哪些朋友曾与我们相伴?请把他们的名字写在P39图的相应位置。

  (3)你的朋友在年龄、性别、性格、地域、民族、与你的空间距离等方面,在不同时间段有什么特点?

  (4)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交友的范围、与朋友的活动内容有什么变化?

  答案提示:前3问据实回答,填写即可。

  (4)随着年龄的增长,也许有人发现,自己的交往范围扩大了,朋友圈也扩大了,交往内容更丰富了;也许有人发现,自己的朋友圈比以前变小了,但是交往更加深入,朋友关系更加密切。

  探究二:教材P40探究与分享

  (1)随着年龄的增长,寻找友谊更难了吗?

  (2)你会因为怕麻烦而拒绝友谊吗?为什么?

  答案提示:(1)不是更难。因为虽然小学时的朋友分开了,但自己的交往范围扩大了,交往内容更丰富了,朋友圈也会扩大。

  (2)不会,因为我们渴望友谊,友谊让我们更深刻地体悟生命的美好。

  探究三:教材P40-41探究与分享

  (1)朋友对你有哪些影响?请完成自己的“朋友影响力”图。

  (2)完成了“朋友影响力”图,你有什么发现?

  答案提示:(1)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完成图。

  (2)发现朋友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我们的言谈举止、兴趣爱好甚至性格等或多或少地受到朋友的影响。

  探究四:教材P42探究与分享

  这些是真正的友谊吗?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答案提示:场景一、四是真正的友谊,场景二、三不是真正的友谊。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回答。

  探究五:教材P43阅读感悟及下面拓展空间

  (1)从马克思和*的故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有人说:“能结交到亲密的朋友是一种幸福,而拥有一个对自己深刻而良好影响的朋友则是人生的幸运。”

  你同意这个观点吗?结合自己的交友经历谈谈感受。

  答案提示:(1)体会到了友谊的力量。正是伟大的革命友谊成就了两位伟人。

  (2)同意,朋友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我们的言谈举止、兴趣爱好甚至性格等都或多或少地受到朋友的影响。与乐观开朗的朋友相处,我们会变种豁达;与乐于助人的朋友相处,我们会变得富有爱心。

总结反思(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请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

  这节课我未解决的疑惑:。

  【自我检测

  做练习册相关内容


《和孩子一起跳舞》教师读书笔记3篇(扩展7)

——《和孩子一起幼小衔接》读后感 (菁选3篇)

《和孩子一起幼小衔接》读后感1

  作为一名大班幼儿的家长,对于孩子即将踏入小学的校门,我的心情既欢喜又忧虑。欢喜的是孩子逐渐长大,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一方面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另一方面其自理能力也在逐渐提高;忧虑的是随着角色的转变,肯定会迎刃而来很多问题,如:能不能适应新的环境,能否和同学之间相处融洽,会不会贪玩,能不能做一个诚实的孩子……,还有一个最大的担心,就是怕孩子成绩不好、学习跟不上,然后让其失去学习的动力、缺乏自信。

  11月2日晚,通过幼教三六五*台收看了朱水莲老师关于《幼小衔接》的专题讲座,让我感受颇多,朱老师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幼教老师,她所讲述的内容正是我们很多家长现在所面临的问题,通过这次讲座的学习,我有以下感悟:

  一是要帮助孩子定位好角色,告诉孩子,你就要成为一名小学生了,让其知道在小学里,可能会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发生,有很多科学需要自己去发掘和探索,要多说鼓励的话,让孩子对上小学充满期待;也可以带孩子去小学看一看,让孩子提前感受小学的校园乐趣和学习氛围。

  二是要帮助孩子调整好作息时间,一个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对于孩子的成长很关键,而这个习惯与我们家长有很大关系,由于工作性质和压力的关系,有些家长养成经常熬夜的习惯,殊不知这对于一个幼小心灵的成长带来很多模仿可能,为此,作为家长,首先要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以身作则做示范,其次要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让孩子度过每一个美妙的梦乡,不要被外界嘈杂的声响干扰,这样才能让孩子第二天充满精力的去面对学习和玩乐。

  三是要培养孩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上了小学意味着孩子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集体,原先的*衡被打破,需要重新建立新的*衡,接受新老师,结交新朋友。在新的集体学习与生活中,与很多小朋友接触和交往难免会发生一些纠纷、摩擦和矛盾,若处理不当,最终也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所以要让孩子学会尊重与宽容,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行为,遇到困难自己解决,遵守班级的纪律,关心和爱护集体。

  四是要养成整理的习惯,在此次讲座中,朱老师着重提到要帮助孩子养成这个好习惯,每天提醒孩子,晚上睡觉前先整理好自己的书包,放好作业本、第二天要用的课本以及每天必须的文具。

  此次讲座让我受益匪浅,认识到父母的忧虑和担心不但对自身的身心健康带来影响,也会间接的影响到孩子的身心与情绪,所以说家长和孩子都要摆正心态,提前做好孩子幼小衔接的一些准备工作,让孩子能顺利的进入小学的教育。

《和孩子一起幼小衔接》读后感2

  今天到新华书店查阅课题研究资料,无意间发现了一本和课题紧密相关的书籍《陪孩子一起幼小衔接》。于是坐下来漫不经心的读起来,也许里面有自己需要的“黄金”,试试看。可是一睹这本书的芳容,我还是醉了。

  《陪孩子一起幼小衔接》是付*老师著作,它展示了一位好爸爸用心陪孩子一起渡过幼小衔接关键时期的心路历程。付*老师通过自己的女儿伊伊的亲身经历,把教育学,心理学融入真实的案例之中,这是一本适合年轻父母和幼教工作者值得一读的好书。

  全书共分六部分:

  一、幼小衔接,绕不过的一道坎。

  二、充分准备,才能有效衔接。

  三、养好习惯,才能顺利衔接。

  四、提升能力,才能自信衔接。

  五、塑造性格,才能开心衔接。

  六、迈入小学,才能关键衔接。

  每一篇文章,有案例有方法,方法新颖,超乎想象。其中最吸引的要数《别让孩子伤在分数上》。

  《别让孩子伤在分数上》案例是作者的女儿伊伊刚刚升入小学不到一个月,第一次数学考试考了刚及格。然后付老师对孩子的测试失利分析原因,找到一是试卷中大部分错的题目是本来孩子掌握好了的,由于没有经历过考试,缺乏答题技巧紧张造成的;二是查找到考试中暴露的问题,如:做题慢。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第二次考试取得了一个好成绩。但随之陆续而来的英语、语文小测验,在班上位居中等,付*老师结合三次考试成绩分析,找到一个导致伊伊不够优秀的共性问题——答题过程粗心,可以做对的题目都出错了,丢了不少分,然后又进行分类:一类粗心,提醒避免出现类似错误;二是没有掌握问题。通过讲解练习,最终伊伊拿回了100分的卷子。

  付*老师提出问题——究竟如何面对考试和分数?,同时给出我们各位家长的建议是:

  一、态度比结果重要(成绩并不重要,但试卷反映出来的薄弱环节很重要);

  二、进步比分数重要(纵向比较孩子成绩,发现错误和原因,找到进步和变化);

  三、成长比成绩重要(快乐成长和优异成绩协同发展,相得益彰)。

  付老师确实是一位好爸爸,面对孩子每次的考试能做好细致的分析并找到相对应的补救方法。对待孩子的分数现实生活中无非有三种家长:

  一、无关紧要,马马虎虎。

  这些家长认为一年级课程那么简单,考的好不好都代表不了什么。我只要努力赚钱,给孩子最好的物质保障就欧克了。这样的孩子不能被引起重视,孩子丧失自我存在感,长期的恶性循坏使得成绩一直不好,等到高年级开始重视,已经晚了。

  二、只注重分数,不看过程的家长。

  有些家长不坚守过程,只要一看到试卷上的分数,就火冒三丈。从来不关心孩子努力的过程,不分析失败原因,只拿分数和其他的孩子进行比较,埋怨孩子指责孩子。所以惹得自己“一身骚”,孩子挨批受打,最后两败俱伤。长此以往家长经常“火山喷发”,孩子短暂性“压力山大”。若干天后所有的工作一切回归原位。

  三、和谐家长,就是换位思考的家长。

  他们陪同孩子一起接受失败,一起陪孩子查找原因,在考试后机智应对,为有更大进步的家长,就像付老师一样。

  我看到这篇文章感触极深,因为我就是上面例举的第二种家长,面对成绩“暴跳如雷”事后“安然无忧”的家长。孩子的成绩失败,导致没有自信心,作为妈妈我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每次考试都是看分数,总是以没有时间帮助孩子分析为理由,一次一次放纵了孩子的学习,才导致孩子成绩的失败。我好恨我自己,就是补习班能换回来“家长的陪伴”,能弥补孩子心中的“失落”吗?如此孩子还是很听话,在我的命令下“成方成圆”,我没有顾忌孩子的感受,导致孩子自卑、压抑。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今后一定改变自己的育儿方法,多陪孩子,多关注孩子,多鼓励孩子。

  分数和考试是每个求学路上的人都逃脱不了的法咒,“分分,学生的*”同样“分分,老师的法宝”。不管我们的"子女今后在择校还是工作,无疑选择的筹码就是成绩。作为妈妈,我好可怜那些低分数的孩子,他们也努力,他们也付出,他们因为分数低不敢和同伴玩耍,他们因为分数低失去了老师的宠爱,他们因为分数低而不敢和无理的家长讨价还价,我想象着“如果有一种只求知,而不测试”的教育之路那该多好。

  最后,我想用付*老师的一段话来结束,“从迷糊到清晰,从懵懂到明白——一小段关键的人生路,心灵陪伴,让孩子走得更稳更远”,以此来表达我对这本书的阅历,感恩生命中遇到了付老师,给我照亮了前进的教育之路。

《和孩子一起幼小衔接》读后感3

  做了十几年的幼儿教师,又送走了三届小学生,在幼小衔接方面,我也是很有感触。告别了幼儿园缤纷多彩的时光,另一扇大门之内,又是怎样一个新奇世界?读了付老师《陪孩子一起幼小衔接》这本书,从理论和实践等方面又有了深刻的认识,对我这个又担任一年级教师有了理论性指导意义。

  幼小衔接是当前很多家长备感头痛的问题,付*老师这本书为解决该问题做出了富有思想性的探索,通过自己女儿亲身经历,把教育学、心理学等抽象理论融入真实案例之中,把教育学、心理学等抽象理论溶入了真实的案例之中,以亲切*和的方式讲大道理讲得生动有趣、通俗易懂。《陪孩子一起幼小衔接》一书,故事中穿插着理论、理论中穿插故事,背后涌动着的则是一位为人父者的情感。小伊伊无疑是幸福的,因为她有一位能陪伴她一路走来的父亲。在孩子整个成长里程中。为人父母是最不该缺席的,而用心的、智慧的陪伴则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在本书中,我们可以领略到这位父亲在孩子的学习能力、心理健康、习惯养成、品德培养鞥方面付出的心血和思考,让人受益匪浅。

  养育孩子是每一个父母的终身事业,很佩服付老师为了孩子可以两度换工作,有几个爸爸能够这样做?《陪孩子一起幼小衔接》这本书让我们更加懂得漫漫人生路,最关键的就那么几步。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是每个孩子人生路上的关键期,也是年轻父母无法轻易把握的敏感纠结期。

  面对“幼小衔接”,家长朋友将何去何从?好爸爸付*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心血,在成长路上的关键期,给了孩子最需要的心灵陪伴。在本书中,他细腻地分享了自己陪伴女儿一起成长的点滴感人故事,将“幼小衔接”这件家事娓娓道来、和盘托出。他又结合自身十多年教育工作的真实体悟,将“幼小衔接”这个社会难题抽丝剥茧、逐一求解。


《和孩子一起跳舞》教师读书笔记3篇(扩展8)

——我们一起读书吧作文

我们一起读书吧作文1

  我可以说的上是一个小书虫了,因为我没天都会“啃书”,如果一天没有“啃书”就会浑身不自在,关于我和的故事也有很多。

  有一次,我在家里看书。已经中午11点了,我还沉浸在书的内容里,我看书时常会边看边笑,那是因为看到了搞笑的片段。这会儿又看到了搞笑的段落边看边笑了,不一会儿,我看到了主人公被害的片段。敌人举起大刀向主人公砍去,我急忙喊了一声:“停!”正在切菜的妈妈停下菜刀,不知所措地望着我。妈妈看着我,又看着我手中的书,明白过来了,说:“了解你的,知道你太过投入了;不了解你的,会认为你神经有毛病。”我没有多想妈妈的话,马上又投入到书中的内容里去了,不知不觉已经中午12点多了,厨房飘出一阵阵香味,妈妈叫我吃饭了。我走进房间,房间里一个人也没有,于是我又回房间里看书来,我看了一会儿,觉得不对劲,妈妈叫我吃饭怎么房间一个人也没有,原来是我去的房间不对,我原来要去客厅却走进了书房,我这才走去客厅吃饭。像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如果把这些事全部记录下来都可以写一本《马大哈大全》了。

  还有一次,我在看《水浒传》爸爸妈妈要去上班,下午5点才会回来,妈妈说:“四、五点的时候记住把衣服收进来。”结果我看书看得太入神了,连外面下大雨了都不知道。虽然我看书闹出了很多笑话,但是读书丰富了我的`课外知识,提高了我的写作水*,对学习很有帮助。书还是我们的“无声老师”,字不会可以查字典,学习上有难题可以看辅导书,书对我的帮助真大啊!

  不知是那位名人说过,读书就像和一位伟大的人交谈,书是你生活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你人生道路上的崎岖坎坷,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让我们一起读书吧!


《和孩子一起跳舞》教师读书笔记3篇(扩展9)

——我和父亲一起作文

我和父亲一起作文1

  一转眼,一周紧张的学习又过去了。父亲载着我在回家的路上。我抬起头仰望午后的太阳,却被一片云给遮住了,不由得叹了一口气!父亲好像也听到了这一叹息,便向我询问理由。我详细叙说了因没有办法去中山公园赏花而叹息后,父亲却忽然哈哈大笑起来,那明天我们一起去登山好了。我满怀喜悦的.应了声“好”后,发现先前那片云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太阳还是像往常一样照耀着大地!

  隔天,还不到6点,我就起来了。梳洗完毕后,我们便出发了!刚从地*线上升起的太阳照着我,让我感觉浑身暖洋洋的。

  终于,到了。我并没有等父亲,而是迫不及待的先走了。这里犹如世外桃源,鸟叫声出奇的清脆,简直不是用“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可以形容得尽了”;到了半山腰,我朝附近的山峰看看,只看见群山连绵起伏,青翠的山峰仿佛让人无限神往。“上山来吧”,我似乎听到冥冥中山神的呼唤!”

  父亲带我游玩景色后,忽然想起了爬山洞,就叫我一起去!洞里幽暗幽暗的,不免有几盏微弱的烛光闪烁着。爸爸走在我的前面,眼看洞口就要到了,我想来个捷足先登,一不小心,撞墙上了。我重重的摔在地上。父亲听到我的哭声,大步流星的跑过来,看到我流血的额头,连忙从包里取出药,帮我治理伤口。我看了看父亲,看见他的眼神里流露出关爱的神情。治理好伤口后,父亲对我说:“做人不可冒进,要脚踏实地的一步一步走,你才不至于撞到墙上。生活也是如此。生活也是如此!”是下山的时候了,这次我可是一步一不小心地走了!

  人们说泰山很豪迈,很雄伟。但我更爱岩石山的旅行,它让我感受到爬山的真谛。

  和父亲登山,我学会了做人。一步一步走,脚踏实地。

推荐访问:读书笔记 跳舞 孩子 《和孩子一起跳舞》教师读书笔记3篇 《和孩子一起跳舞》教师读书笔记1 《和孩子一起跳舞》教师读书笔记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