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万有范文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述职报告 教案设计 整改报告 事迹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2023年《新五代史·伶官传》原文及翻译3篇

时间:2023-02-25 14:15:07 浏览量:

《新五代史·伶官传》原文及翻译1  一、原文: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吾有三遗恨,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新五代史·伶官传》原文及翻译3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新五代史·伶官传》原文及翻译3篇

《新五代史·伶官传》原文及翻译1

  一、原文: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吾有三遗恨,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方其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则专宠伶官,沉溺声色,朝政皆废。终至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不知所归,何其衰也!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注:

  ①晋王:即李克用,因帮助唐朝镇压黄巢起义有功封为晋王。后面“庄宗”为其子,称帝后沉溺声色,终被伶官叛乱所杀。

  ②从事:一般属官。

  ③少牢:古代祭祀用牲畜,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

  ④仇雠(chóu):仇敌。

  二、翻译: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我有三件遗留的仇恨;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当庄宗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定,他一心宠信乐官,沉溺于歌舞和女色之中,朝廷的各项事业都荒废了。等到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匆忙向东出逃,不知回到哪里去,是多么衰颓啊!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新五代史·伶官传》原文及翻译3篇扩展阅读


《新五代史·伶官传》原文及翻译3篇(扩展1)

——伶官传序原文翻译及注释3篇

伶官传序原文翻译及注释1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伶官传序原文翻译及注释2

  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所以取得天下,与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庄宗受箭收藏在祖庙。以后庄宗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从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装在漂亮的丝织口袋里,使人背着在军前开路,等打了胜仗回来,仍旧把箭收进宗庙。

  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走进祖庙,把箭交还到晋王的灵座前,告诉他生前报仇的志向已经完成,他那神情气概,是多么威风!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安定,一人在夜里发难,作乱的人四面响应,他慌慌张张出兵东进,还没见到乱贼,部下的兵士就纷纷逃散,君臣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道哪里去好;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差劲呢!难道说是因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才像这样的吗?还是认真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呢?

  《尚书》上说:“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因此,当他兴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和他相争;到他衰败时,数十个乐官就把他困住,最后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祸患常常是由一点一滴极小的错误积累而酿成的,纵使是聪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种爱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结果陷于困穷,难道只有乐工(是所溺的成分)吗?于是作《伶官传》。


《新五代史·伶官传》原文及翻译3篇(扩展2)

——新五代史·唐臣传阅读答案

新五代史·唐臣传阅读答案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为考查而设),完成5-9小题。

  郭崇韬,代州雁门人,为人明敏,能应对,以材干见称。庄宗李存勖为晋王,崇韬为中门使,甚见亲信。

  晋兵围张文礼于镇州,久不下。契丹入寇,晋人皆恐,欲解围去,庄宗未决,崇韬曰:“契丹□来,非救文礼。晋新破梁军,宜乘已振之势,不可遽自退怯。”庄宗然之,果败契丹。庄宗即位,国号唐,拜崇韬兵部尚书。

  梁王彦章击破德胜,唐军东保杨刘,彦章围之。庄宗引短兵出战,大败而归。庄宗问崇韬:“计安出?”是时,唐已得郓州矣,崇韬因曰:“彦章志在郓州。臣愿得兵数千,筑垒□必争之地,以应郓州为名,彦章必来争,既分其兵,可以图也。”庄宗以为然,乃遣崇韬与毛璋将数千人,渡河筑垒于博州东。彦章果引兵急攻之,及攻垒不克,还趋杨刘,庄宗败之。

  康延孝自梁奔唐,先见崇韬,崇韬延之卧内,尽得梁虚实。唐自失德胜,梁兵日掠澶、相,又闻延孝言梁欲大举,唐诸将皆忧惑。庄宗患之,□问诸将,诸将皆曰:“不若以河为界,与梁约罢兵。”庄宗不悦,召崇韬问计,崇韬曰:“陛下兴兵十余年矣。人皆引首以望成功而思休息,此岂按兵持久之时乎?愿陛下长驱捣梁巢穴,不出半月,天下定矣!”庄宗大喜,即日下令军中从郓州入袭汴,八日而灭梁。庄宗与诸将以兵取天下,而崇韬未尝居战阵,徒以谋议居佐命第一之功。

  及庄宗即位,宦者马绍宏当为枢密使,而崇韬不欲绍宏在己上,乃以张居翰为枢密使。绍宏失职怨望,崇韬颇惧,语其故人子弟曰:“今群小交兴,吾欲避之,庶几免祸,可乎?”故人子弟对曰:“今公权位已隆,而下多怨嫉,一失其势,能自安乎?”崇韬曰:“奈何?”对曰:“今中宫未立而刘氏有宠宜请立刘氏为皇后而多建天下利害以便民者然后退而乞身虽有谗间其可动乎”崇韬乃上书请立刘氏为皇后。

  崇韬素廉,自从入洛,始受四方赂遗,故人子弟或以为言,崇韬曰:“今籓镇诸侯,多梁旧将。一切拒之,岂无反侧?且藏于私家,何异公帑?”明年,天子有事南郊,乃悉献其所藏,以佐赏给。庄宗已郊,遂立刘氏为皇后。

  (节选自《新五代史·唐臣传》)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崇韬为中门使,甚见亲信 见:拜见

  B.先见崇韬,崇韬延之卧内 延:邀请

  C.绍宏失职怨望,崇韬颇惧 望:埋怨

  D.自从入洛,始受四方赂遗 遗:赠送

  6.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契丹□来,非救文礼

  ②筑垒□必争之地

  ③庄宗患之,□问诸将

  A.①之②于③以B.①且②则③以

  C.①且②于③而D.①之②则③而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今中宫未立而刘氏/有宠宜请立/刘氏为皇后而多建天下/利害以便民者/然后退而乞/身虽有谗/间其可动乎

  B.今中宫未立而刘氏/有宠宜请立刘氏/为皇后而多建/天下利害以便/民者然后退/而乞身虽有谗间/其可动乎

  C.今中宫未立/而刘氏有宠/宜请立刘氏为皇后/而多建天下利害以便民者/然后退而乞身/虽有谗间/其可动乎

  D.今中宫未立/而刘氏有宠宜/请立刘氏为皇后而多/建天下利害以便民者/然后退而乞/身虽有谗间/其可动乎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郭崇韬为人处世明达敏捷,善于交际应对,又才能出众,得到了李存勖的信任和重用。

  B.李存勖无论为晋王时,还是称帝以后,在与梁的对垒中,郭崇韬都表现了非凡的谋略。

  C.郭崇韬大公无私、嫉恶如仇,直接免去了结党营私兴风作浪的宦者马绍宏枢密使的职务。

  D.在李存勖称帝以后,郭崇韬变得位高权重,他收受财物的行为受到了故人子弟的误解。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晋新破梁军,宜乘已振之势,不可遽自退怯。(3分)

  ②今公权位已隆,而下多怨嫉,一失其势,能自安乎?(4分)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郭崇韬“深谋远虑”的两个事例。(可用原文,也可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参考答案:

  5.A.(见,表被动)

  6.A.(第一处: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二处:于,在;第三处:“以”、“而”皆可,用“因”也可)

  7.C.(今中宫未立,而刘氏有宠,宜请立刘氏为皇后,而多建天下利害以便民者,然后退而乞身。虽有谗间,其可动乎?)

  8.C.(“嫉恶如仇”,文中没有体现;郭崇韬以他人代替马绍宏担任枢密使,马绍宏并未担任此职务;说宦者马绍宏“结党营私兴风作浪”,文中也无直接相关信息)

  9.(1)①晋刚刚打败梁国的"军队,应当乘借晋军已经振作起来的气势打败敌军,不可以突然间自己畏惧退兵。(乘,趁着、乘借,1分;遽,仓促、立刻、突然,1分;句意1分)

  ②现在您已经位高权重,但下面的人多怨恨嫉妒,一旦失去了自己的权势,能够使自己安然无恙吗?(“权位…隆”或译为“权势大地位高”,1分;自安,“安自”宾语前置,1分;使自己安全,使动,1分;句意1分)

  (2)①围张文礼于镇州之时,契丹入寇,郭崇韬认为宜乘已振之势与之作战,果败契丹。

  ②筑垒于必争之地,以应郓州为名,以分彦章之兵,可以图也。

  ③诸将希望与梁约罢兵之时,他认为不是按兵持久之时。建议庄宗长驱捣梁巢穴,*定天下。

  ④自从入洛,始受四方赂遗,以防梁旧将反侧。(一个事例2分,两个事例3分。语意不明酌情扣分)

  参考译文:

  郭崇韬,是代州雁门人,为人处世明达敏捷,善于交际应对,因为有才干受到人们的称道。庄宗李存勖作晋王时,郭崇韬担任中门使,十分受到李存勖的信赖。

  晋王的军队包围了驻守镇州的张文礼,很长时间没有拿下这座城池。这时契丹的军队前来进犯,晋王的手下都害怕起来,想解散对镇州的包围撤退,庄宗李存勖犹豫未决,郭崇韬说:“契丹军队到来,并不是为了解救张文礼。晋王您刚刚打败梁国的军队,应当乘借晋军已经振作起来的气势大败敌军,不可以突然间自己畏惧退兵。”庄宗认为郭崇韬说得有理,最后果然打败了契丹。庄宗即皇帝位,定国号为唐,任命郭崇韬为兵部尚书。

  梁王彦章带兵打破了德胜,唐的军队向东撤退保卫杨刘,王彦章包围了杨刘。庄宗带领使用短武器的士兵出战,被打得大败撤回。庄宗为郭崇韬:“有什么计策?”这个时候,唐的军队已经拿下了郓州,郭崇韬于是说:“王彦章包围我们,目的是夺取郓州。我愿意率领几千士兵,在兵家必争之地建造营垒,打着接应郓州的名义,王彦章一定会来争夺,在分散了他的兵力之后,就可以对付他了。”庄宗认为郭崇韬的分析很有道理,于是派遣他和毛璋一起带领数千士兵,渡过黄河在博州的东边建造营垒。王彦章果然带兵前来急攻郭崇韬的军营,看到不能取胜,又回兵杨刘,庄宗带领军队打败了王彦章。

  康延孝从梁国投奔唐,先来拜见郭崇韬,郭崇韬把他请到卧室里,全部了解了梁的各种情况。唐自从丢失了德胜,梁的士兵每天都到澶、相二州掠夺,又听到康延孝说梁准备大举进攻,堂的诸位将军都非常忧虑迷惑。庄宗对这种情况非常担忧,于是向众将军问计,大家都说:“不如以黄河为边界,与梁缔结罢兵的和约。”庄宗很不高兴,召见郭崇韬问计策,郭崇韬说:“陛下您兴兵打仗已经十多年了,人人都翘首盼望您成就大业,同时渴望休养生息,现在怎么是按兵不动长久相持的时候呢?我希望陛下您能够长驱直入攻打梁的老巢,这样不出半月时间,天下就可以*定了!”庄宗非常高兴,当天就向军队下令从郓州出发袭击梁的都城汴梁,用了八天灭掉了梁。庄宗和各位将军依靠军队取得了天下,但是郭崇韬从来没有亲临战场,仅仅凭借出谋划策位居辅佐庄宗打下天下的第一功劳。

  在庄宗即位为帝的时候,宦官马绍宏应当担任枢密使,但是郭崇韬不想让马绍宏的官位高于自己,于是让张居翰担任了枢密使。马绍宏失去了自己的职位怨恼忿恨。郭崇韬非常害怕,对他的老朋友的孩子说:“现在小人相互勾结兴风作浪,我想回避他们,大概可以免除祸患,可以吗?”老朋友的孩子说:“现在您已经位高权重,但下面的人多怨恨嫉妒,一旦失去了自己的权势,能够使自己安然无恙吗?”郭崇韬问:“怎么办呢?”回答说:“现在还没有册封皇后,刘氏特别受到皇帝的宠幸,应该请求册立刘氏为皇后,而且多做一些关系到天下利害便利于百姓的事情,然后进一步请求退休。即使有人进谗言,怎么能够动摇您的地位呢?”郭崇韬于是上书请求皇帝册立刘氏为皇后。

  郭崇韬一向廉洁,自从到了洛阳,开始接收四方赠送的礼物。老朋友的孩子劝诫他,郭崇韬说:“现在的藩镇诸侯,大多是梁投降的老将。一切都拒绝他们,他们难道不会反叛吗?况且把这些礼物藏在自己家里,和公家的钱币有什么不同呢?”第二年,庄宗在京城南郊举行祭天典礼,郭崇韬把家里所藏的钱物全部拿了出来,用来帮助庄宗赏赐大臣。庄宗举行过祭奠之后,就册封了刘氏为皇后。


《新五代史·伶官传》原文及翻译3篇(扩展3)

——欧阳修五代史宦官传序原文

欧阳修五代史宦官传序原文1

  五代史宦官传序(欧阳修)

  ◇原文

  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①。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②。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为可恃也③。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则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④。

  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⑤。虽有圣智,不能与谋。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抉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⑥。以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

  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则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⑦。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故曰“深于女祸”者,谓此也。可不戒哉?

  ◇注释

  ①非一端:意谓宦者的危害,就不只在宦者本身这件事上,即后患无穷。

  ②近而习:指宦者日与皇帝亲近而且熟悉皇帝的爱好。专而忍:谓宦者为害时其心专横而残忍。

  ③硕士:这里指贤能之士。

  ④伏于帷闼(tà):谓祸患潜伏在帷幕宫门之间,即在皇帝身边。

  ⑤图左右之亲近:意谓图谋除掉皇帝左右的宦官亲信。

  ⑥抉其种类:意谓将为害的宦官及其党羽全部挖取出来。

  ⑦捽(zuó)而去之:揪住并把她除掉。

  ◇鉴赏

  东汉末年与晚唐时期,宦官弄权,愈演愈烈,以致先后酿成亡国之祸。欧阳修有鉴于此,特在其《五代史》中为宦者立传,阐明其害之深,告诫当代及后世统治者引以为鉴。本文即为传前的总评。

  文章开篇立意,通过对比,突出宦者乱国深于女祸。在总括宦者的特质之后,即随之层层铺衍,议论步步深入且紧扣史实,论证了宦官之祸的严重性及其产生的"根源。篇末再从人主角度宕开一笔,引入深层思考。文章的结尾,又重提女祸之害,再一次与宦者之害作对照,以强调宦者之祸“深子女祸”的论点,并与开篇相呼应。

  本文条分缕析,层层演进,“犹如引绳,环环而转”,从中得出宦官得以乱国的根本原因。又采用一宾一主的衬照手法,事显而意明,情深而理切,足为后世当国者戒。连同传文在内,堪称“卓荦千古”之文。

  ◇妙评

  欧阳撰五代史,于宦者传独卓荦千古,为后代之戒。通篇如倾水银于地,而百孔千窍无所不入。其机圆而其情鬯。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卷四

  凡文有十数转者,其间七分小段落栏束,否则,如游览山水,而无停顿歇脚处矣。借女色以甚言宦者之祸,非宽女色也。然国家无女祸者,惟宋为然耳。

  ——清·吕留良《古文精选·欧阳文》

  宦者之祸,千古共愤,此篇历数所以固宠之故,及人主欲去之难。言言痛切,字字透快,凡为治者,当以此为鉴。

  ——清·唐德宜《古文翼》卷七


《新五代史·伶官传》原文及翻译3篇(扩展4)

——《五柳先生传》对照翻译及原文3篇

《五柳先生传》对照翻译及原文1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和字。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因而就以“五柳”为号。性情闲静,说话不多,不羡慕名利。好读书,不钻牛角尖;每有会意之处,便高兴得忘了吃饭。好喝酒,可惜家境贫穷不能常常得到。亲戚或老朋友知道他这样,有时就准备了酒邀请他来喝。他只要一去总是喝光,约定必醉方休,要去就去要留就留,从不掩饰自己的感情。家里四壁空荡荡的,挡不住风雨也遮不住太阳。短短的粗麻布衣服破破烂烂的,缝缀补绽着;常常没有吃的没有喝的,但心里很坦然。常写文章娱乐自己,显示了自己的志趣。得失完全忘怀了,并坚守这原则直到死去。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赞曰:黔娄的.妻子有这样的话: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她就是说这一类人吧!醉酒赋诗,以娱乐自己的心志。是无怀氏之民吗?是葛天氏之民吗?

《五柳先生传》对照翻译及原文2

  出处或作者: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五柳先生传》对照翻译及原文3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和字。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因而就以“五柳”为号。性情闲静,说话不多,不羡慕名利。好读书,不钻牛角尖;每有会意之处,便高兴得忘了吃饭。好喝酒,可惜家境贫穷不能常常得到。亲戚或老朋友知道他这样,有时就准备了酒邀请他来喝。他只要一去总是喝光,约定必醉方休,要去就去要留就留,从不掩饰自己的感情。家里四壁空荡荡的,挡不住风雨也遮不住太阳。短短的粗麻布衣服破破烂烂的,缝缀补绽着;常常没有吃的没有喝的,但心里很坦然。常写文章娱乐自己,显示了自己的"志趣。得失完全忘怀了,并坚守这原则直到死去。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赞曰:黔娄的妻子有这样的话: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她就是说这一类人吧!醉酒赋诗,以娱乐自己的心志。是无怀氏之民吗?是葛天氏之民吗?


《新五代史·伶官传》原文及翻译3篇(扩展5)

——《宋书·刘粹传》原文及翻译3篇

《宋书·刘粹传》原文及翻译1

  刘粹,字道冲,沛郡萧人也。粹家在京口,少有志干,初为州从事。高祖①克京城,参建武军事。从*京邑,转参镇军事,寻加建武将军、沛郡太守,又领下郑太守,复为车骑中军参军。从征广固,战功居多。以建义功,封西安县五等侯。军还,转中军谘议参军。卢循逼京邑,京口任重,太祖时年四岁,高祖使粹奉太祖镇京城。转游击将军,迁建威将军、江夏相。

  卫将军毅,粹族兄也,粹尽心高祖,不与毅同。高祖欲谋毅,众并疑粹在夏口,高祖愈信之。及大军至,粹竭其诚力。事*,封浚阳县男,食邑五百户,母忧去职。俄而高祖讨司马休之,起粹为宁朔将军、竟陵太守,统水军入河。明年,进号辅国将军。永初元年,以佐命功,改封建安县侯,食邑千户。

  景*二年,谯郡流离六十余家叛没虏,赵灵、秦刚等六家悔倍,还投陈留襄邑县,顿谋等村。

  粹遣将苑纵夫讨叛户不及,因诛杀谋等三十家,男丁一百三十七人,女弱一百六十二口,粹坐贬号为宁朔将军。时索虏②南寇,粹遣将军李德元袭许昌,杀魏颖川太守庚龙,斩魏征虏将军、广州刺史司马世贤,传首京都。

  太祖即位,迁使持节,督雍、梁、南北秦四州,荆州之南阳、竟陵、顺阳、襄阳、新野、随六郡诸军事,征虏将军,领宁蛮校尉、雍州刺史、襄阳新野二郡太守。在任简役爱民,罢诸沙门二千余人,以补府吏。元嘉三年吐谢晦遣粹弟车骑从事中部道济龙骤将军沈敞之就粹良陆道向江陵。粹以道济行竟陵内史,与敞之及南阳太守沈道兴将步骑至沙桥,为晦司马周超所败,士众伤死者过半,降号宁朔将军。初,晦与粹厚善,以粹子旷之为参军。粹受命南讨,一无所顾,太祖以此嘉之。

  晦遣送旷之还粹,亦不害也。

  明年,粹卒,时年五十三。追谧安北将军,本官如故。

  (节选自《宋书·列传五》,有删改)

  [注]①高祖:指南朝宋高祖刘裕。②索虏:南北朝时,南朝对北朝的蔑称。


《新五代史·伶官传》原文及翻译3篇(扩展6)

——伶官传序欧阳修3篇

伶官传序欧阳修1

  注释译文

  朝代:宋代

  作者:欧阳修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 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伶官传序欧阳修2

  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命运,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憾;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仓皇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

  人生中的`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中积淀下来的,人的智慧和勇气常常被自己所溺爱的事物所困,难道只有宠爱伶人才会这样吗?


《新五代史·伶官传》原文及翻译3篇(扩展7)

——伶官传序原文对照翻译3篇

伶官传序原文对照翻译1

  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所以取得天下,与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庄宗受箭收藏在祖庙。以后宗庄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人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装在漂亮的丝织口袋里,使人背着在军前开路,等打了胜仗回来,仍旧把箭收进宗庙。

  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走进祖庙,把箭交还到晋王的灵座前,告诉他生前报仇的志向已经完成,他那神情气慨,是多么威风!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安定,一人在夜里发难,作乱的人四面响应,他慌慌张张出兵东进,还没见到乱贼,部下的兵士就纷纷逃散,君臣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到哪里去好;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差劲呢!难道说是因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才象这样的吗?还是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当他兴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和他相争;到他衰败时,数十个乐官就把他困住,最后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祸患常常是由一点一滴极小的错误积累而酿成的,纵使是聪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种爱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结果陷于困穷,难道仅只是溺爱伶人有这种坏结果吗?于是作《伶官传》。

伶官传序原文对照翻译2

  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所以取得天下,与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庄宗受箭收藏在祖庙。以后宗庄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人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装在漂亮的丝织口袋里,使人背着在军前开路,等打了胜仗回来,仍旧把箭收进宗庙。

  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走进祖庙,把箭交还到晋王的灵座前,告诉他生前报仇的志向已经完成,他那神情气慨,是多么威风!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安定,一人在夜里发难,作乱的人四面响应,他慌慌张张出兵东进,还没见到乱贼,部下的兵士就纷纷逃散,君臣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到哪里去好;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差劲呢!难道说是因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才象这样的吗?还是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当他兴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和他相争;到他衰败时,数十个乐官就把他困住,最后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祸患常常是由一点一滴极小的错误积累而酿成的,纵使是聪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种爱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结果陷于困穷,难道仅只是溺爱伶人有这种坏结果吗?于是作《伶官传》。


《新五代史·伶官传》原文及翻译3篇(扩展8)

——柳宗元传原文及翻译 (菁选3篇)

柳宗元传原文及翻译1

  原文:

  元和十年,例移①为柳州刺史。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②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③钱,过期则没④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以没者,乃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有删改)[注释]

  ①例移:古代官员按惯例调任。

  ②怂播州:今责州遵义,当时为偏远荒凉的地方。

  ③质:抵押。

  ④没:没收。

  ⑤营护:料理,护送。

  译文:

  元和十年(815),(柳宗元)按旧例被移作柳州(今属广西)刺史。那时朗州司马刘禹锡被移作播州刺史,诏书下达时,柳宗元同自己亲近的人说:“刘禹锡有老母,年龄已大,如今他要到蛮方远郡去做刺史,在西南绝域的地方,来回有上万里的路程,哪能让他和老母一起去。如果(母亲不去,)母子各在一方,这便成永别。我和禹锡是好朋友,我哪能忍心看他母子这样呢?”于是立刻起草奏章,请求把柳州授给刘禹锡,自己却到播州上任。恰巧裴度也奏请照顾刘禹锡母子,所以刘禹锡最终改授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

  柳州风俗,用男或女作为抵押去借钱;如果过期没还钱,人质便被钱主所没收。柳宗元到了柳州,便改革掉这种风俗。对那些已经被钱主没收的男女,柳宗元自己出私钱将他们赎回,归还给他们的父母。长江至岭南之间,凡是想考进士的人,不远千里都来跟随柳宗元,拜他为师;凡是经柳宗元指点过的人,一定会成为名士。元和十四年(819)十月五日去世,终年四十七岁。观察使裴行立帮柳宗元办理丧事,并护送他的妻子和儿女返回京师,当时的人都赞扬他很有义气。

柳宗元传原文及翻译2

  原文

  王叔文之党坐谪官者,凡十年不量移,执政有怜其才欲渐进之者,悉召至京师。谏官争言其不可,上与武元衡亦恶之。三月,乙酉,皆以为远州刺史,官虽进而地益远。永州司马柳宗元为柳州刺史,朗州司马刘禹锡为播州刺史。宗元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万无母子俱往理。”欲请于朝,愿以柳易播。会中丞裴度亦为禹锡言曰:“禹锡诚有罪,然母老,与其子为死别,良可伤!”上曰:“为人子尤当自谨,勿贻亲忧,此则禹锡重可责也。”度曰:“陛下方侍太后,恐禹锡在所宜矜。”上良久,乃曰:“朕所言,以责为人子者耳,然不欲伤其亲心。”退,谓左右曰:“裴度爱我终切。”明日,改禹锡连州刺史。

  宗元善为文,尝作《梓人传》,以为:“梓人①不执斧斤刀锯之技,专以寻引②、规矩、绳墨度群木之材,视栋宇之制,相高深、圆方、短长之宜,指麾众工,各趋其事,不胜任者退之。大厦既成,则独名其功,受禄三倍。亦犹相天下者,立纲纪、整法度,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能者进之,不能者退之,万国既理,而谈者独称伊、傅、周、召③,其百执事之勤劳不得纪焉。或者不知体要,炫能矜名,亲小劳,侵众官,听听④于府庭,而遗其大者远者,是不知相道者也。”

  又作《种树郭橐驼传》曰:“橐驼之所种,无不生且茂者。或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凡木之性,其根欲舒,其土欲故,既植之,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全而性得矣。它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为政亦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之。旦暮吏来,聚民而令之,促其耕获,督其蚕织,吾小人辍饔飧以劳吏之不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邪!凡病且怠,职此故也。”此其文之有理者也。(选自《资治通鉴》)【注】①梓人:木匠。②寻引:长尺③伊、傅、周、召:指当时的宰相伊尹、傅说、周公、召公。④听听:争辩的样子。

  译文

  王叔文*中获罪贬官的人们,已经十年没有酌情迁官。有些怜惜他们的才华而打算逐渐提升他们的主持政务的官员,主张将他们全部传召到京城来,谏官们争着陈说这种做法是不适当的,宪宗与武元衡也讨厌他们。三月,乙酉(十四日),宪宗将他们全部任命为偏远各州的刺史,虽然官职提升了,所在地却更加遥远了。永州司马柳宗元出任柳州刺史,朗州司马刘禹锡出任播州刺史。柳宗元说:“播州不是人居留的地方,而刘禹锡的母亲尚在高堂,万万没有让母子二人一同前往的道理。”他打算向朝廷请求,愿意让自己由柳州改任播州。适值御史中丞裴度也为刘禹锡进言说:“刘禹锡诚然有罪,但是他的母亲年事已高,与自己的儿子去作永别,实在使人哀伤!”宪宗说:“作为人子,尤其应该使自己行为谨慎,不要给亲人留下忧患。如此说来,刘属锡也是甚可责难的啊。”裴度说:“陛下正在侍奉太后,恐怕在刘禹锡那里也应予以怜悯。”宪宗过了许久才说:“朕说的话,是只责备作儿子的罢了,但是并不打算使他的母亲伤心。”退下来后,宪宗对周围的人说:“裴度对朕爱得深切啊。”第二天,刘属锡便被改任为连州刺史了。

  柳宗元善于撰写文章,曾经作过一篇《梓人传》,讲道:“有一位木匠,不肯去做斧砍锯析这一类手艺活计,却专门用长尺、圆规、方尺、墨斗审度各种木料的用场,检视房屋的规制,观察高度、方圆、长短是否合度,指挥着众多的木工,各自去干自己的活计,对不能将任务承担起来的人们,便将他们辞退。一座大型的房屋建成后,唯独以他的名字记载事功,得到的酬金是一般木工的三倍。这也正像担当天下宰相的人们,设立大纲要领,整饬法令制度,选择天下的人士,使他们的才干与自己的职务相称;让天下的人们居住下来,使他们安心从事自己的职业。提升有能力的人们,屏退没有能力的人们。全国各地得到治理后,谈论起此事的人们唯独赞伊尹、傅说、周公、召公等宰相,对那些各部门专职人员的辛勤劳苦却不能够予以记载。有些宰相不识大体,不得要领,夸耀自己的才能与名望,亲自去做细小的劳务,侵犯百官的职责,在官署中吵嚷地争辩不休,而将重大而长远的方略遗落无存,这是不懂得为相之道。”

  柳宗元又曾撰写《种树郭橐驼传》说:“郭橐驼种植的树木,没有不成活、不繁茂的。有人问他其中的`道理,郭橐驼回答说:“我本人并不能够使树木延长寿命并且生长繁盛。大凡树木的本性,树根喜欢舒展,喜欢让人培上旧土。将树木种植好后,不需挪动它,不需为它担心,离开它后,便不用再去看管它。裁种树木时,就象爱护自己的子女一样,将树木放入土中后,就象将它抛弃了似的,这就使树木的天性得以保全,使树木的本性得到发展了。别的种植树木的人们就不是这样了,他们使树木的根部拳曲在一起,而且更换了新土,对树木的爱护过于深切,担忧过于细密,早晨去看它,晚上又去抚摸它,已经离开了,还要再回头看上一眼。更为过分的人们还要用指甲划破树皮,查看它是成活了,还是枯萎了,摇晃着树干,去观察枝叶哪里稀疏,哪里繁密,而树木却与自己的本性日见脱离了。虽然说是爱护树木,实际却是损害树木;虽然说是为树木担忧,实际却是将树木当成仇人了。所以,人们种树都不如我。办理政务,也是这个道理。我住在乡间,看到当官的人们,喜欢频频发号施令,像是对百姓非常怜悯,但终究给百姓带来祸殃。整天都有吏人前来,将百姓聚集起来,向人们发布命令,敦促人们耕地收割,监督人们养蚕织布,我们这些小人把早餐晚饭都停下来,忙着去慰劳吏人还来不及呢,又怎么能够使我们的生计得以繁衍,并且使我们的天性安然无扰呢!一般说来,人民困窘倦怠,主要是由于这个原故的啊!’”这是柳宗元文章中深含哲理的作品

柳宗元传原文及翻译3

  原文:

  元和十年,例移①为柳州刺史。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②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③钱,过期则没④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以没者,乃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有删改) [注释]

  ①例移:古代官员按惯例调任。

  ②怂播州:今责州遵义,当时为偏远荒凉的地方。

  ③质:抵押。

  ④没:没收。

  ⑤营护:料理,护送。

  译文:

  元和十年(815),(柳宗元)按旧例被移作柳州(今属广西)刺史。那时朗州司马刘禹锡被移作播州刺史,诏书下达时,柳宗元同自己亲近的人说:“刘禹锡有老母,年龄已大,如今他要到蛮方远郡去做刺史,在西南绝域的地方,来回有上万里的路程,哪能让他和老母一起去。如果(母亲不去,)母子各在一方,这便成永别。我和禹锡是好朋友,我哪能忍心看他母子这样呢?”于是立刻起草奏章,请求把柳州授给刘禹锡,自己却到播州上任。恰巧裴度也奏请照顾刘禹锡母子,所以刘禹锡最终改授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

  柳州风俗,用男或女作为抵押去借钱;如果过期没还钱,人质便被钱主所没收。柳宗元到了柳州,便改革掉这种风俗。对那些已经被钱主没收的男女,柳宗元自己出私钱将他们赎回,归还给他们的父母。长江至岭南之间,凡是想考进士的人,不远千里都来跟随柳宗元,拜他为师;凡是经柳宗元指点过的人,一定会成为名士。元和十四年(819)十月五日去世,终年四十七岁。观察使裴行立帮柳宗元办理丧事,并护送他的妻子和儿女返回京师,当时的人都赞扬他很有义气。


《新五代史·伶官传》原文及翻译3篇(扩展9)

——新凉原文翻译及赏析

新凉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

  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

  翻译

  一望无际的稻田里,水波微漾,整齐的稻子如刀削一般。清晨的阳光穿过树叶,投影在地上,晨雾在树间缭绕。黄莺也喜欢早晨的清凉时光,在青山的影子里欢快的啼鸣。

  赏析

  这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田园小诗,虽无深意,却具恬适、自然的情致。

  “凉”是一种“心境”,很不好表现,所以,必须采用以“物境”来表达“心境”的手法,通俗一点说,就是化无形为有形,构成诗中的“图画”,以渲染气氛。诗人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三幅小画面,第一幅是稻田,从它灌满了水和长得绿油油、齐整整的稻叶中透出凉意。第二幅是树丛,“晓”字自含凉意,低压的雾气也自含凉意,“日”本有热意,因其初升,故也“沧沧凉凉”,何况其穿树而来。第三幅是飞莺,黄莺儿越过田野,飞向晨雾迷蒙的山阴,纳凉去了,诗人的心中仿佛也顿生凉意。把这三幅小画面合起来,便构成了一幅清新、明快的田园山水大图画。

  由此,“新凉”这一心境,也就从这大图画中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里渗透出来。而那黄莺的啼鸣,又为这幅大图画添上画外音,呼唤诗人投身其中,共纳新凉。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一吟即出。

推荐访问:原文 翻译 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伶官传》原文及翻译3篇 《新五代史·伶官传》原文及翻译1 《新五代史·伶官传》原文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