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考必考知识内容归纳1 一、元谋人、北京人、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 1、元谋人: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的,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距今约有170万年。 2、北京人:发现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历史中考必考知识内容归纳3篇(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历史中考必考知识内容归纳1
一、元谋人、北京人、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
1、元谋人: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的,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距今约有170万年。
2、北京人:发现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洞里,距今约有70万年至约20万年,他们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已经懂得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
3、河姆渡遗址(水稻)和半坡遗址(粟):
距今约七千年到五千年,开始了原始农耕,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已经种植水稻。
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发现于陕西西安半坡村)主要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过着定居生活;都懂得制造和使用陶器,半坡原始居民烧制的彩陶是原始艺术的精品;都懂得纺线织布。
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是我国原始社会时期母系氏族公社繁荣阶段的典型代表。
二、商鞅变法
1、目的:战国时期,各国地主阶级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2、开始: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
3、内容:
(1)废井田,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奖励耕战,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3)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地方。
4、历史作用:
经过商鞅商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日后兼并六国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商鞅变法是当时一次最为彻底的变法。
三、文字、孔子、百家争鸣
1、文字:
(1)甲骨文:商朝的文字,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所以称为“甲骨文”。这是一种相当成熟的文字。我们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来的。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金文: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金文”,又称铭文。
(3)大篆:西周晚期,有人将文字统一整理成一种样式,这种字体称为大篆。
(4)竹书、帛书:战国时期,出现了竹书和帛书。
(5)小篆、隶书:秦统一后,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以后又在民间流行笔画更简单的隶书。
我国文字的演化过程:甲骨文(商)→金文(商、周)→大篆(西周晚期)→小篆、隶书(秦)
2、思想家老子
春秋时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道德经》,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他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后被道教尊为教主,称为“太上老君”。(泉州清源山的老君岩就是宋代道教的老子的石造像)
3、孔子:
(1)儒家学派创始人,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2)思想:孔子提出“仁”的学说,要求统治者能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的学说后来被封建统治者利用和改造,到汉武帝时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
(3)教育:孔子是一位大教育家,他兴办私学,广收门徒,他注意“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
他要求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要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他还教育学生要养成老实的学习态度。
(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都江堰
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它既消除了水患,有灌溉了大片田地,使成都*原成为沃野,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人民。
5、百家争鸣:
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思想家发表各自的主张和见解,形成不同的学派,出现“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主要学派、代表人物及主张有:
(1)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认为“民贵君轻”,要求统治者轻徭薄赋,实行“仁政”;提出“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还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持续利用(具有今天的环境保护思想和“可持续发展”思想)。
(2)墨家:创始人——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不义战争,支持正义战争。
(3)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他主张改革,反对儒家的仁政,提倡法治。认为历史是进步的,后代总要胜过前代,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思想来源),著有《韩非子》。
(4)兵家:鼻祖是春秋晚期杰出的军事家——孙武。著有《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提出“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历史中考必考知识内容归纳2
动荡的中东地区
一、战火频仍的中东
1.“中东”概念:亚洲西部,欧亚非三洲交界地带,以*人为主,也是犹太人集中居住的地方。地理位置战略位置极为重要,石油资源丰富,水资源匮乏。*和以色列矛盾错综复杂。
2.特点:战火频仍和动荡不安
3.表现:四次中东战争(发生在*国家和以色列之间。1948年,犹太人国家以色列国建立,引发第一次中东战争)
二、错综复杂的矛盾
1.原因:
(1)重要根源:列强的介入。
(2)争夺实质:领土之争。
(3)加剧冲突因素:水资源之争。
(4)民族矛盾、宗教斗争:圣城之争
2.中东问题的关键:巴以冲突
冷战中的对峙
一、冷战政策
1.原因:
(1)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世界首位,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
(2)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日益强大。
2.含义: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
3.本质:遏制*,干涉别国内政。
4.具体表现:
(1)政治上:1947年*主义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冷战的开始。)
(2)经济上:1947年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3)军事上: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5.结束: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
6.1955年,苏联成立华约,标志着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形成。
7.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
二、美苏争霸:
1.根本原因:美苏两国为了各自国家的利益
2.实质:是美苏两国在实力的基础上对世界势力范围的划分。
3.过程:
(1)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美攻苏守。事件: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2)70年代,美苏争霸达到高潮,苏攻美守。事件:1979年12月,苏联出兵占领阿富汗。(3)80年代到90年代初,双方实行有限缓和。
4.影响:美苏争霸影响世界和*,也影响世界局势。
5.认识:美苏等大国违背客观的历史潮流,实施霸权主义,导致*泛滥,直接威胁世界安全、和*与发展。
推荐访问:必考 归纳 中考 历史中考必考知识内容归纳3篇 历史中考必考知识内容归纳1 历史中考必考知识内容归纳100字 中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归纳 历史中考重点知识归纳考纲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