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和六便士》读书笔记1 新年读完的第一本书是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读的是英文原版,没有刻意查单词,吭哧吭哧地也理解了大概意思。在具备一定英语基础的前提下,读英语原文比起读译文更有意趣,至少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月亮和六便士》读书笔记,菁选20篇(范例推荐),供大家参考。
《月亮和六便士》读书笔记1
新年读完的第一本书是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读的是英文原版,没有刻意查单词,吭哧吭哧地也理解了大概意思。在具备一定英语基础的前提下,读英语原文比起读译文更有意趣,至少在理解作者风格和原意方面具有优势,也能感受到英语遣词造句的微妙美感。目前正快速地再读一遍中文译本,复查自己的理解是否准确,并体会译者怎样实现“信达雅”。
在阅读之前,我知道《月亮和六便士》很有名,毛姆也很有名,知道这大概是一个股票经纪人抛下优渥生活和妻子儿女,一心追求绘画梦想的故事。在阅读之后,我知道原来本书主角原型为高更,原来主角不是一个典型的破釜沉舟、收获崇拜与赞誉的英雄,原来人的一生,舍弃与得到都必须作出坚定的选择。
主角Strickland性格独特、复杂。书中的叙事人“我”感觉他是被一股神秘的力量攫住,其力量之强大让人无法抗拒,甘愿冒险。在四十岁的年纪告别如日中天的事业,放弃舒适的生活,抛妻弃子,藏身于巴黎破旧的旅馆,五年来穿着同一身衣服,过着每天只喝一瓶牛奶吃一条面包的`日子,只为了画画。关键是,几乎没有人认可他的画,而他也不在乎画画是否能给自己带来名利——他只是要画,他不得不画。
从世俗的角度来看,Strickland简直可以说是个“恶棍”了,离开妻子子女,对热心帮助他的Stroeve冷嘲热讽,“拐跑”Stroeve的妻子,成为导致她自杀的原因......对于别人的评价,他从来嗤之以鼻。他不在乎他人的看法,是真的不在乎。“有人也说他们不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但这多半是自欺欺人。一般而言,他们能够自行其是,是因为别人看不出他们的怪异想法,最多因为三五知己的支持,他们才敢一意孤行。如果一个人的离经叛道切合他所在的阶层的行事作风,那他在世人面前违反常规倒也不难。这会让他洋洋得意。既标榜了自己的勇敢,又不用担风险。”但是,Strickland“就像是一个身上抹油的摔跤手,你根本抓不住他;这就给了他自由,让你火冒三丈。”传统对他无可奈何,所有的批评讽刺、风言风语都不能刺激他的自尊心,只能换得他的哂笑。
也许这种特立独行恰是让他伟大的地方,他对于会占据时间精力的欲望、爱情、琐事和别人的看法感到愤懑,他想要摆脱它们的束缚,将全部精神集中在绘画这一件事上。他不善言辞,唯有通过画画来表达旺盛的生命力和深藏在心的感受。从井井有条的伦敦到灯红酒绿的巴黎,再到原始而宁静的大溪地,Strickland终于找到了能够让耳朵清静,让灵魂栖息的地方。在孤岛山野里,在被麻风折磨的日子里,在眼盲之后,他不止息地画着,直到呈现出一幅幅摄人心魄的作品,直到生命的终结。
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有些人看到嫦娥,有些人看到环形山,有些人看到飞船,有些人从不仰望。随波逐流,泯然众人,现世安稳。
“我承认这种生活的社会价值,我也看到它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渴望一种桀骜不驯的旅程。这样的安逸总让我惊惧。我的心渴望更加惊险的生活。只要我能有所改变——改变和不可预知的冒险,我将踏上嶙峋怪石,哪怕激流险滩。”
用这本书来开启新一年的冒险,甚好。
《月亮和六便士》读书笔记2
我接触这本书是因为“喜乐湾读书会”某一期的主题定的是这本书。我为了参加这次活动特意买了一本,并在活动开始前读完了它。也有人觉得羡慕他能够真正的放弃世俗的一切,去追寻属于自己的梦想,并且实现了梦想。我比较认同的是《有书快看》给的标题。其实无论怎么选择都是错的。
我也曾经因为枯燥的996生活而懊恼,总是想要抛弃一切找个乡间小镇隐居起来,每天种种花草看看闲书,自给自足,过着诗一般的生活。尤其是看到网络上一些类似《小森林》的生活方式的视屏,简直快要钻进手机里的庭院。但事实上当我真的放弃现有的一切,去过李子柒那样的生活,我并不能过的像她那么好,也不见得比现在我的状态好。至少我没有克兰德那么坚定和洒脱的放弃绘画之外的一切东西。很多朋友也是说等我老了我就如何,等我退休了如何。实际上并没有达到挣扎到快要窒息的地步,因为人本能的反应就是烫手的杯子会丢掉。
田园生活不过是反射出一个安逸的,*静的生活,不需要面对尘世的叨扰,不需要借助拥挤的交通工具,不需要蜗居仅容得下一张床的小房间。然而真的是这样吗?那么为什么年轻人还是更愿意挤进不相信眼泪的北上广呢?
真正生活在农村就真的没有人打扰吗?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有得必要舍。克兰德可以顶住一切舆论的压力,愿意放弃自己安逸的生活,高薪的工作,读书笔记.在舒适的大床房和破旧的简陋出租屋的比较中,他能够选择肉体上痛苦的同时心安理得继续追寻自己的梦想,并且毫不犹豫。当然这是他的选择,他给自己选择一条他自己觉得最舒适的路。
而我们既然现在的能力不足以能够让自己可以很好的在农村生活,就好好的过好现在的日子吧。但是如果真的觉得现在的生活快要让自己窒息了,换一种生活方式也无可厚非,不试试怎么知道明天更失望呢?哈哈哈,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放弃。放弃自己最煎熬的那部分,冷静下来想想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然后勇敢的去追寻吧!
《月亮和六便士》读书笔记3
为了追求梦想而放弃一些别人眼中的优越,是一种可敬的勇气!
1、制造神话是人类的天性。对那些出类拔萃的人物,如果他们生活中有什么令人感到诧异或者迷惑不解的事件,人们就会如饥似渴地抓住不放,编造出种种神话,而且深信不疑,近乎狂热。这可以说是浪漫主义对*凡暗淡的生活的一种*。
2、他非常重感情,但是在他那很容易就被打动的感情里面却含有某种愚蠢的东西,让你接受了他好心肠的帮助却丝毫没有感激之情。向他借钱就好象从小孩儿手里抢东西一样;因为他太好欺侮。
3、什么你认为美——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会同沙滩上的石头一样,一个漫不经心的过路人随随便便地就能够捡起来?美是一种美妙、奇异的东西,艺术家只有通过灵魂的痛苦折磨才能从宇宙的混沌中塑造出来。在美被创造出以后,它也不是为了叫每个人都能认出来的。要想认识它,一个人必须重复艺术家经历过的一番冒险。他唱给你的是一个美的旋律,要是想在自己心里重新听一遍就必须有知识、有敏锐的感觉和想象力。”
4、他生活在幻梦里,现实对他一点儿意义也没有。我有一种感觉,他好象把自己的强烈个性全部倾注在一张画布上,在奋力创造自己心灵所见到的景象时,他把周围的一切事物全都忘记了。而一旦绘画的过程结束——或许并不是画幅本身,因为据我猜想,他是很少把一张画画完的,我是说他把一阵燃烧着他心灵的激情发泄完毕以后,他对自己画出来的东西就再也不关心了。他对自己的画儿从来也不满意;同缠住他心灵的幻景相比,他觉得这些画实在太没有意义了。
《月亮和六便士》读书笔记4
斯特里克兰完全不为所动。如今回想起来,我认为斯特里克兰当年对一切都是视若无睹的,只看得见他灵魂里某种躁动的景象。
当一个人全心全意梦想着什么的时候,整个宇宙都会协同起来,助你实现自己的心愿。
正如主人公斯特里克兰一样,他把梦想当作安全感,把希望当做灵魂的寄宿。自己只身去往巴黎,在窘困度日中,依然坚守梦想,只为了证明自己曾经骄傲的盛开过。
或许他的坚持毫无意义,或许他的努力最终付之东流,但他依然在路上,不惧风雨。
《月亮和六便士》读书笔记5
花了几天晚上的时间看完了这本书,自初中以后再也没有写过读后感,提笔不知道该从何写起。
现在看书都是囫囵吞枣,做不到一目十行,即便是一字字看过去,也看过便忘。
我的读书习惯不是很好,似乎在心里默读了一遍过去,不在心里读出来始终觉得永远在看那一行。
看完全文后再回头看前言,才明白刚开始写的是什么,也足以概括了这篇小说的全文。
一个四十岁的证券经纪人为了自己画画的梦想,抛弃了温柔的妻子和两个聪明可爱的孩子,放弃了原本安逸的上流人生活,在巴黎一个狭窄的房间里进行创作,善良的画家斯特罗伊夫在他困顿之时帮助他,他却拐骗了他的妻子,以至于他的妻子最后自杀,斯特罗伊夫离开了这个伤心之地。
这个角色我不明白,这世界上真的存在这样的人,对你恩将仇报,你却能以德报怨,甘愿自己净身出户也要把房子留给妻子和她的情人,也许艺术家的世界不是我能理解的。
在我看来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自私、无情、放纵。除了对艺术的追求,似乎看不见他的任何一点点优点,作者“我”出于对他的好奇,讨厌他却迷恋他,想从他身上探出些什么,怎的他会突然变得如此疯狂。
后期在他人的叙述中他去了塔希提岛,在那里娶妻生子患病度过余生,他最完美的作品也被一把火烧的干干净净。我无法理解他的第三个女人(十几岁便跟随他)在相差几十岁的年龄后甘愿嫁给他,即便无所事事,每日呆在家里画画也毫无半句怨言,这种爱情无疑是伟大的,也是现在处在21世纪的我所不能理解的。在这个讲究*等的年代,人人都要奉献,甚至男性的压力更大。
斯特里克兰德这类人是我渴望成为的那一种人,穷尽后半生的力气专注做一件事,不管世人看法如何,他做到了自己心中最好,亦死而无憾。
现在的社会太浮躁,诱惑太多,迷惑了我们的双眼,于我,很多事情都想尝试,却没有一件事可以坚持到底。
颇向往小说中的塔希提岛,景色宜人,那里的人热情开放,现实的人情冷暖,只有自己知道。
《月亮和六便士》读书笔记6
首先,看这本书是被书名所吸引的,刚开始的内容完全没有看懂,但是后来坚持看下去,发现后面的故事真的很精彩,看来,任何一本书不读到最后面,就无法判定谁是谁非,但遗憾的是,至今仍然无法参悟书名的意思。(但是百度了一下,发现书名很有韵味——六便士是当时英国货币的最小单位,有个朋友跟毛姆开玩笑说,人们在仰望月亮时常常忘了脚下的六便士,毛姆觉得这说法挺有意思,就起了这个书名,甚是开玩笑的语气。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则是现实的代表。——感觉这指的就是斯特里特兰德)
这本书主要的作者以斯特里特兰德为主线,描述了与这个人有关的作者所知道的事情。这个故事是这样展开的:斯特里特兰德是一位证券经纪人,有一位端庄的妻子和两个孩子,但是,突然有一天离开了英国,去了巴黎,所有人都说他是和情妇跑了,他的妻子很绝望,后来,托他的妻子的请求,作者去巴黎找到了斯特里特兰德,并从此结识了他,经过交谈才知道他是为了画画的理想,为了这个理想,斯特里特兰德谋划了很久,也处理好了身边的事情,作者为了说动他,告知他人对他的看法,说他对家庭不负责任,这么大年纪画画也画不出什么名堂,但是斯特里特兰德说既然他不在乎别人的看法,这一切又有什么关系呢?
后来,过了几年,作者觉得不想再过如此重复、如此循规蹈矩的生活,辞去了在英国的工作,去了巴黎(我觉得此时的他就如同当时离开英国的斯特里特兰德,都是为了自己的理想,愿意为了心中所想,自私的抛弃一切,为了响应心中的召唤,不同的是,作者无组建家庭,所以也无所牵挂)。作者去找了他在巴黎的一位从事于绘画的好朋友a,a是一位非常善良、矮矮的有着一双圆圆眼睛的胖子,后来,与朋友的交谈中,发现朋友也认识斯特里特兰德,而且,a赞赏斯特里特兰德是一位伟大的画家,经常向朋友推荐他,但是当时周围的人却不这么认为(插一句,虽然我不喜欢斯特里特兰德的为人,觉得他不谙世故、自私,但是确实不得不承认,优异的作品往往一开始并得不到人们的认可)。
有一次因为有好多天没有见到斯特里特兰德,a显得很担心,后来打听到他生病了,a很担心,决心要找到他在哪里然后去看看他,a和作者在一家便利店打听到斯特里特兰德可能的住址,进屋发现他正瘫在床上,斯特里特兰德的嘴巴一直很坏,但是a还是下楼买了一些他需要的东西,包括斯特里特兰德要求的牛奶,还有他没要求的蜡烛等等,后来,a要求作者跟他一起回自己的家,一开始作者不知道为什么一定要陪他回家,后来他发现他要作者一同劝说a的妻子同意a将斯特里特兰德接回家料理(真心觉得a的心地太善良,太过于单纯,但也许是因为他觉得a是难得的绘画天才,对他很欣赏吧)。后来,也就发生了大家不愿意看到的一幕,a的妻子爱上了斯特里特兰德,要和他一起走,a为了让她过的舒服一点,却把房子让给他们住,天呐,这是多么善良的人啊!但是斯特里特兰德却将a的妻子视为暂时的满足他*的工具,画完她的*画也就不再需要她了,因为斯特里特兰德就是这样一个为了自己的所谓崇高的画画理想,会刻意不需要满足自己的天性,但有时候却也不得不需要满足自己。后来a的妻子自杀了,a也就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荷兰的阿姆斯特丹。
后来,作者了解到斯特里特兰德去了塔希提岛,他是很适合那里,并于当地的土著居民结了婚,创作了很多名画,但是,随着斯特里特兰德的逝世,按他的遗言,他的妻子焚烧了他的画。后来,他的画在他逝世之后的若干年,价值连城,他因为画法新颖,填补空白而名声躁起(也许伟人的一生都是与普通百姓不同,也许为了天上的月亮,也无法看着脚下的六便士)。
《月亮和六便士》读书笔记7
新年读完的第一本书是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读的是英文原版,没有刻意查单词,吭哧吭哧地也理解了大概意思。在具备一定英语基础的前提下,读英语原文比起读译文更有意趣,至少在理解作者风格和原意方面具有优势,也能感受到英语遣词造句的微妙美感。目前正快速地再读一遍中文译本,复查自己的理解是否准确,并体会译者怎样实现“信达雅”。
在阅读之前,我知道《月亮和六便士》很有名,毛姆也很有名,知道这大概是一个股票经纪人抛下优渥生活和妻子儿女,一心追求绘画梦想的故事。在阅读之后,我知道原来本书主角原型为高更,原来主角不是一个典型的破釜沉舟、收获崇拜与赞誉的英雄,原来人的一生,舍弃与得到都必须作出坚定的选择。
主角Strickland性格独特、复杂。书中的叙事人“我”感觉他是被一股神秘的力量攫住,其力量之强大让人无法抗拒,甘愿冒险。在四十岁的年纪告别如日中天的事业,放弃舒适的生活,抛妻弃子,藏身于巴黎破旧的旅馆,五年来穿着同一身衣服,过着每天只喝一瓶牛奶吃一条面包的日子,只为了画画。关键是,几乎没有人认可他的画,而他也不在乎画画是否能给自己带来名利——他只是要画,他不得不画。
从世俗的角度来看,Strickland简直可以说是个“恶棍”了,离开妻子子女,对热心帮助他的Stroeve冷嘲热讽,“拐跑”Stroeve的妻子,成为导致她自杀的原因......对于别人的评价,他从来嗤之以鼻。他不在乎他人的看法,是真的不在乎。“有人也说他们不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但这多半是自欺欺人。一般而言,他们能够自行其是,是因为别人看不出他们的怪异想法,最多因为三五知己的支持,他们才敢一意孤行。如果一个人的离经叛道切合他所在的阶层的行事作风,那他在世人面前违反常规倒也不难。这会让他洋洋得意。既标榜了自己的勇敢,又不用担风险。”但是,Strickland“就像是一个身上抹油的摔跤手,你根本抓不住他;这就给了他自由,让你火冒三丈。”传统对他无可奈何,所有的批评讽刺、风言风语都不能刺激他的自尊心,只能换得他的哂笑。
也许这种特立独行恰是让他伟大的地方,他对于会占据时间精力的欲望、爱情、琐事和别人的看法感到愤懑,他想要摆脱它们的束缚,将全部精神集中在绘画这一件事上。他不善言辞,唯有通过画画来表达旺盛的生命力和深藏在心的感受。从井井有条的伦敦到灯红酒绿的巴黎,再到原始而宁静的大溪地,Strickland终于找到了能够让耳朵清静,让灵魂栖息的地方。在孤岛山野里,在被麻风折磨的日子里,在眼盲之后,他不止息地画着,直到呈现出一幅幅摄人心魄的作品,直到生命的终结。
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有些人看到嫦娥,有些人看到环形山,有些人看到飞船,有些人从不仰望。随波逐流,泯然众人,现世安稳。
“我承认这种生活的社会价值,我也看到它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渴望一种桀骜不驯的旅程。这样的安逸总让我惊惧。我的心渴望更加惊险的生活。只要我能有所改变——改变和不可预知的冒险,我将踏上嶙峋怪石,哪怕激流险滩。”
用这本书来开启新一年的冒险,甚好。
《月亮和六便士》读书笔记8
这本书我看的是李继宏译本,没有读过书店常见的傅惟慈译本,所以无从比较两个译本哪个好。单说李继宏译本,一大亮点是有很详细的导读,看过之后对时代背景、书中的隐喻等会有更深的理解,所以就算你读的是傅惟慈译本,也很建议来读读李继宏的导读。
整本书读来很顺畅,没有出现读傅惟慈译本的网友所说的生涩难懂的地方,不过可能正是因为如此,也丧失了一些语言的劲道,例如我很喜欢的那句“上帝的磨盘转动很慢,但是却磨得很细”在这个译本中被翻译成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其实这本书的读书笔记我不知道如何来写。是因为它不好吗?
不、不!是因为内心太震撼。心痛、同情、恐惧等太多洪水猛兽般的感情。然而书中主人公斯特里克兰的生命从来不纷乱,只有画画,不停地画画,简单得不可理喻,最后“他创造了一个世界,看到那个世界的美好。然后,他既骄傲又轻蔑地摧毁了它”。这本书以高更为原型,讲述一个生活在伦敦的证券经纪人如何抛弃妻子、孩子和事业,先是到巴黎,接着到塔希提穷困潦倒独自画画了一生的故事。很多人说月亮是梦想,六便士是现实,斯特里克兰在做一个选择题。
我觉得不是,因为斯特里克兰根本没有做选择时会有的犹豫,当我们还在想着明天吃什么的时候他已经抛弃一切到了巴黎住在一个三流旅馆里开始画画了。我想他应该是在挣扎吧,挣扎着抛开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能借助我们的身体感受到的所有事物,直抵混沌中生命的本源、人性中原始的本能。
有网友说看完这本书很歇斯底里,内心生出一种恐惧,打心底里害怕,想尖叫着哭一场。大概就是这样一种感觉吧。兰德的诗写到“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在这本书里,斯特里克兰是举着生命之火去寻找洪荒世界万物初现的美,最后他找到了,不过他将他的秘密带进了坟墓。
《月亮和六便士》读书笔记9
我们老祖宗曾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月亮和六便士》里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就是这样一位心有猛虎的人物,他被梦想的烈火紧紧包围,炽热的火焰将他的胸膛里那颗跳动的心脏吞噬,将他推入黑暗无边的牢笼中,他被理想鞭笞得体无完肤,他需要一个摆脱束缚喷薄欲望的出口,绘画成为他释放天性的完美利器。
四十多岁这个年纪,很尴尬。上有老下有小,钱财不多不少。斯特里克兰就在这样一个年纪下,开始了放弃一切追寻梦想的道路。他给妻子孩子留下聊以生存的钱,只身一人在巴黎绘画,饥一顿饱一顿,衣衫褴褛,形如乞丐。比起温暖温饱的家来说,这种放肆的生活反而助长了他嚣张跋扈的气焰和自私自利的性格。画得画就放置在阁楼上,不去推销也不售卖,捉襟见肘的时候借助朋友的帮忙,穷困潦倒得厉害。后来,从巴黎辗转到了塔希提的时候,他的人生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娶了土著人爱塔为妻,安心作画,终于在临终前完成了他最满意的画作。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猛虎——高高在上如月亮般的梦想,谁都希望自己梦想成功的一天。心中涌动着无可言喻的力量,它在不断升起、冲突、翻腾,如那个朗朗如光的月亮看似近在眼前,实际远在天边,伸手触碰不到。梦想在每个人心中都留下了一个缺口,有人在里面看到了天堂,有人将它直接丢弃,并不是所有人能够得到这股神奇的力量。
在《月亮和六便士》里,在“我”的叙述中,描绘了两对追逐梦想的人儿,一对是斯特里克兰和斯特罗夫,另一对是亚伯拉罕和阿列克卡迈克尔。斯特罗夫也是一位画家,从小的时候绘画有点儿天赋,并且自学成才画作得过奖,他后来被送到专业绘画学校进行学习过。但是这样一位人儿却逐渐迷失了自我的绘画才能,随波逐流在茫茫的世俗中了。
可是,他却有一颗古道热肠的心,和一双发现千里马的眼睛。在他看来,斯特里克兰是个天才,是个不可多得的千里马。他尽心尽力,甚至贴钱贴妻子地去辅助斯特里克兰,即使被骂得狗血淋头,也仍然坚持去帮助他。斯特里克兰最后的成功一半必须归功于斯特罗夫,虽然这有些讽刺和好笑。这不禁让人想起了高更和梵高,两个赤城热爱绘画的天才,彼此渗透,彼此仇恨。
“我”在搜寻过世三年后斯特里克兰的故事,里面穿插了亚伯拉罕和阿列克卡迈克尔的故事。亚伯拉罕医学界里的天才,在外科手术中是一把不可多得的好手,并且已经成功晋级为主任。他却意外地将唾手可得的荣耀丢弃在一边,独身去了亚历山大港。这个机会就留给了卡迈克尔,他获得了所有的一切——职位、财富、荣耀。当问亚伯拉罕后悔吗,他说他完全没有后悔,他别无所求,他的生活很完美。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上帝送给他得以天下的荣耀,他喜欢的是归于*静的生活,他爱上的是趋于*衡的内心力量。
每个人对于梦想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斯特里克兰穷尽一生,只是为了完成心目中最完美的画卷。亚伯拉罕希望得到*静的生活。他俩都是成功的,虽然过程有些曲折,一个舍弃了温饱安全的家庭,一个放弃了飞黄腾达的机会。
借助亚伯拉罕和阿列克卡迈克尔的故事,毛姆问出了很多人内心渴望已久的话,“难道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让你感到舒服的环境里,让你的内心得到安宁是糟践自己吗?我想这取决于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你认为你应该对社会做出什么贡献,应该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太多人说毛姆根据画家高更的人生创造了这部流传百世的巨作《月亮和六便士》,但我觉得里面包含着毛姆本人想要倾诉和喷薄的话语。在他的人生轨迹中,刚开始的写作生涯郁郁不得志,评论界认为他的作品不够冷静深刻。他辗转到写戏剧后,火热程度一发不可收拾。这才完美地延续了他的文学梦。若不是戏剧拯救了他,想必他会从熠熠生辉的天才“堕落”到郁郁寡欢的俗人中。
实现梦想的道路曲折又坎坷,可是那些层层叠叠的人影在路上忙忙碌碌地行走着。头顶上的月亮大得仿佛能够踮起脚尖就能够触碰。有人急急行使,忘了周围的风景。有人走了一半,开始走回头路。有人沐浴在朗朗月光下,先捡起脚边的六便士,再抬头看看那颗又大又漂亮的月亮。
《月亮和六便士》读书笔记10
本书描述了一个原本*凡的伦敦证券经纪人思特里克兰德,突然着了艺术的魔,抛妻弃子,绝弃了旁人看来优裕美满的生活,奔赴南太*洋的塔希提岛,用圆笔谱写出自己光辉灿烂的生命,把生命的价值全部注入绚烂的画布的故事。
月亮是美好,纯洁的代名词,便士是金钱社会的代名词。主人公原来是一个富有的上层人士,在经历了空虚的前半生后,他开始了真正的理想追求,他的一生都在追求纯粹的美,震撼的美。而用月亮来诠释他的追求是最合适的。对一般人来说,月亮高不可求,但这正好反映了主人公执著的追求和高洁的人格。相比周围的配角,他们没有也不想脱离现实的欲望,因此用便士来形容他们所在的世界是再合适不过了。
人生路上,哪有谁不畏世俗流言?但《月亮和六便土》告诉我:当我在社会的滚滚朝流中前进,一定要抬头看看天上的月亮,它警示着我们,始终不要放弃梦想、放弃初心。并且,无论身处何方,年龄几何,都要记住:我要选择一生中最想为之努力的事物,并为其自由而奋斗。当我有勇气做出决定的时候,就已经身处生命的自由之中了。
在许多时候,我也迷茫过,甚至天真地认为自己是个无用之人,但是毛姆教会了我一件重要的事:随心所欲,不要让自己为别人所活,那么当你真正热爱一项事业时,你便成功了。其后我慢慢地放*了心态,生活并非只有灰色的自卑和他人的嘲笑,还有诗和远方。当然还有理藏在自己内心深处的梦想。所以,大胆追梦吧!当你仰望天上的月亮时它的清辉是地上的六便士无可比拟的。
愿每个追逐梦想的人,无意将生活摔得支离破碎,却让灵魂更加伟大。
《月亮和六便士》读书笔记11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首次拜读毛姆先生的名著《月亮与六便士》,篇幅不算短,故事不算新颖,但是就是能牢牢抓住我的视线,一页页往下翻。
我是第一次读这样组织叙事的小说。斯特里克兰无疑是故事的核心人物,但是全书以第一人称“我”的所见所闻侧面刻画主人公,有种似真似幻的感觉。在人物传记历史著作中常见,但是小说里确是为数不多的体验。
能吸引人不断深入探索故事的原因在于斯特里克兰独特的个性和人生追求的结局。他的选择是多数人内心向往却又迫于现实而埋藏于心直至消散的举动。他是勇敢的,超脱的天才,也是无礼的,可耻的混蛋。他的追求是伟大的,灵魂是炽热的,可是他的心又是冷漠的无情的。围绕这么一个充满激情与矛盾的人物发展的故事,自然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
小说中篇斯特罗夫的出场必定是一个高潮。斯特罗夫是除斯特里克兰外,全书给我印象最深的角色。多人数赞扬斯特罗夫的乐观憨厚和善良,但是也看得出他的懦弱和盲目顺从,缺乏自尊自爱。他的悲剧值得同情,不过他性格的缺陷不值得提倡。
“我”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比较清晰的了解了所有人物的性格和结局,是拍摄故事的导演,引领读者的视线,给出故事镜头。在剖析斯特里克兰的性格过程中,“我”的理想和认知也得到进化升级。
希望你我能在实现人生价值的旅途中,结实好友,拥抱好运!
《月亮和六便士》读书笔记12
很难相信,一个在股票交易所有着稳定工作的中年男人,会放弃职位拾起画笔,只为追寻心中的艺术梦想;很难理解,在与妻子同床共枕17年之后,他会抛弃妻子和两个孩子,远赴他乡过着苦行僧式的自我放逐生活,只为了追求所谓内心的宁静;很难接受,他在颠沛流离、衣食无着之际,却与热心资助他的朋友之妻暗通款曲,活脱脱一个“农夫与蛇”故事的现代翻版……
这个离经叛道故事中男主人公的原型,就是法国19世纪与塞尚、梵高齐名的后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而有能力让这个有着狗血剧情的故事成为传世名著的,就是英国现实主义作家毛姆。
当然,《月亮与六便士》绝不是蹩脚的三流小说,靠着离奇的情节和感官刺激来吸引读者。作者毛姆只是用精准的描写,将复杂的人性解剖给你看,哪怕你不喜欢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但你无法否认毛姆的刻画精准,语言犀利,表述传神。在合卷之后,有一个问题值得每一名读者思考:有没有一种东西,值得让你放弃拥有的一切去苦苦追寻,哪怕从此一文不名、衣衫褴褛、身患绝症也无所谓?这,大概就是“月亮”与“六便士”所要表达的幽深哲学内核。
《月亮和六便士》读书笔记13
读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就是作者坐在你旁边和你讲他听说的,他接触的,他研究的一个“异类”的画家的故事。说他另类,是因为故事主人公年过中年的查理斯·思特里克兰突然放弃作为证券经纪人的成功事业和美好幸福的家庭——温柔贤惠的妻子,一双可爱乖巧的儿女,离开自己的家乡孤身一人去往法国巴黎,住在肮脏的旅馆过着潦倒的生活,只为学习绘画。
倘若,思特里克兰学习绘画是为了完成自己一个年轻时候的愿望,开始决定专注自己的兴趣,这倒也为世人理解,毕竟在功成名就或者事业略有所成,衣食无忧,解甲归田享受单纯器物之乐的人也不在少数。然而,思特里克兰在巴黎不名一文,经常一天只吃一顿,有时候甚至一顿也没有。或者,我们把他这种做法理解为破釜沉舟,追求出色的绘画技艺,希望有一天能够一举成名,一幅画便能够卖几百万。这也能够为少数翘楚理解,毕竟成大事者必有常人没有的勇气和魄力。但思特里克兰不给任何人看他的画,也不卖画。甚至在一个唯一特别欣赏他的人为他的推销,他也恶言相对。最为极端的例子的是,在他弥留之际,让他的妻子答应在他死后将用带病之躯花费几个月完成的及其壮丽诡谲的壁画付之一炬。
“异类”的还有他的残酷,自私和毛姆不厌其烦的提及的粗野的透露出欲望的面容。
这样的“异类”当然为文明社会不容。毛姆并没有特别列举任何思特里克兰受到的排挤和厌弃。相反毛姆告诉我们他受到了一个并不高明但鉴赏能力极高的画家的认可。戴尔克·施特略夫接济他,为他推销画,在他因病垂危时候将他搬回自己家悉心看护,最后甚至赔上了自己挚爱的妻子。对于这些思特里克兰非但没有感激,反倒是认为戴尔克·施特略夫自作自受。读者在这样叙述中,对思特里克兰的厌恶一点一点地加深。
写到这里,才发觉了毛姆的高明之处,他将思特里克兰设计成一个表达能力很差,话语极少人,即便有也都是写极其恶毒的话语,而且整部小说很少有关于思特里克兰的正面描写。即便是思特里克兰稍显正常的表达,毛姆也特意强调那是自己根据思特里克兰的手势,表情和不成句子的词语中揣测出来的。
讲述并不是一气呵成,倒像是两个朋友偶尔见面,几个月或者几年,见面的时候又想起上一次聊到过某个人,于是继续补充故事的进展。所有其他的人讲述的思特里克兰的事情,毛姆也像女生八卦告诉别人“我也只是听说”那样告诉我们,他也只是听说,而且那个说的人也很靠谱。我仿佛看着他说完之后提起杯子喝了口水,又接着回忆思特里克兰的其他事情。
结果,虽然小说提供了很多思特里克兰的片段,关于所有关于思特里克兰的内心思想全靠读者自己揣测。
厌恶加深,但小说并不是以厌恶为终结。不然,这样的情感诉求也不会成就《月亮和六便士》这本经典。只是不知道从什么开始,我也同作者一起对思特里克兰产生了同情。作者是在思特里克兰的画里感受他内心的挣扎。尽管作者尝试道出那种不明晰的感受,这种感受无论如何也无法传到到我的内心。我想是因为缺乏绘画的艺术修养吧,没有经历过看一幅画时,内心产生激荡的情绪,于是无法移情。
我的同情或许始于作者提及他给戴尔克·施特略夫的妻子绘画。施特略夫得知妻子背叛他和思特里克兰在一起之后,在自己画室看到思特里克兰给妻子画的*画时顿时羞恼万分,正欲举手撕破之际,他还是被这幅画给震慑到了。按作者的说法,这是一幅透露着美与欲望画。也许,思特里克兰内心便是一直被这两种东西纠缠着,让他就像被“魔鬼给缠住了”。
更深的同情或者理解来自于思特里克兰毁弃了忍着病痛创作的巨幅壁画。思特里克兰舍弃文明生活,来到了南太*洋群岛的塔希提岛。在这里,他没有被当做“异类”,只是一个比较特别的人而已,就想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特别一样。他甚至在这里找到了个“不打扰”他的妻子爱塔,过着幸福的生活—至少静谧幽深的丛林给了内心的*静。
小说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叙述主人公之外提及的他曾遇见过的同样被他人看做异类的人,还有一段论述家乡——出生地和另外一个家乡与异类之间的关系。
“我认为有些人诞生在某一个地方可以说未得其所。机缘把他们随便抛掷到一个环境中,而他们却一直思念着一处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坐落在何处的家乡。在出生的地方他们好象是过客;从孩提时代就非常熟悉的浓荫郁郁的小巷,同小伙伴游戏其中的人烟稠密的街衢,对他们说来都不过是旅途中的一个宿站。这种人在自己亲友中可能终生落落寡台,在他们唯一熟悉的环境里也始终孑身独处。也许正是在本乡本土的这种陌生感才逼着他们远游异乡,寻找一处永恒定居的寓所。说不定在他们内心深处仍然隐伏着多少世代前祖先的习性和癖好,叫这些彷徨者再回到他们祖先在远古就已离开的土地。有时候一个人偶然到了一个地方,会神秘地感觉到这正是自己栖身之所,是他一直在寻找的家园。于是他就在这些从未寓目的景物里,从不相识的人群中定居下来,倒好象这里的一切都是他从小就熟稔的一样。他在这里终于找到了宁静。”
直到整篇小说读完,我也还不明白,为什么小说的名字是“月亮和六便士”。百度百科词条的解释是月亮和六便士对应的是理想和现实,这样的解释并不让我满意。
《月亮和六便士》读书笔记14
故事讲的是一个英国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本已有牢靠的职业和地位、美满的家庭,但却迷恋上绘画,像“被魔鬼附了体”,突然弃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绘画的理想。他的行径没有人能够理解。他在异国不仅肉体受着贫穷和饥饿煎熬,精神亦在忍受痛苦折磨。经过一番离奇的遭遇后,主人公最后离开文明世界,远遁到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上。他终于找到灵魂的宁静和适合自己艺术气质的氛围。他同一个土著女子同居,创作出一幅又一幅使后世震惊的杰作。在他染上疾病双目失明之前,曾在自己住房四壁画了一幅表现伊甸园的伟大作品。但在逝世之前,他却命令土著女子在他死后把这幅画作付之一炬。
试想你的一个朋友,有份还不错的工作,有个幸福的家庭,虽谈不上无忧无虑,但也过得充实。*日里他处事低调,话也不多,以至于大多时候你都想不起这样一个人。偶尔看到他发的朋友圈,你想起他,随手也点了个赞。似乎我们都有不少这样的朋友,然而你能想象这样一个朋友突然离家出走吗?再听到他消息的时候,他已经到了巴黎学画画,为了自己的梦想,为了成为一名画家。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但不同以往,这并不是一个追逐梦想的人经历艰难最终实现理想的故事。
他的梦想道路注定异于常人,因为他是天才。一半冷酷,一半热情。他毫无顾虑的抛弃了自己的家庭,只留给太太一封信,我不回来了。没有原因,没有歉意,到像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只是他真的再也没有回来。后来的故事他对待生活、周遭同样的冷酷,甚至到了极致。他自私、他目无他人,拒绝任何世俗,所以他也无所顾及。但他同样也是无辜的,因为他的眼中没有别人,甚至没有自己。他不像是在追求梦想,更像是追逐自己的厄运。然而他有多冷酷,就有多热情,画画像是唤起了他的灵魂,生命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他说“我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面对生活的贫困潦倒、疾病缠身,他没有犹豫过,只凭极致的热情驱使前进。不为出名,不为认可,在生命的最后画出一幅伊甸园式的伟大杰作,却被要求在他死后付之一炬。
他是天才,不疯不成魔。历史的长河需要天才,但更多的芸芸众生。每个人都有梦想,在追逐的路上会遇到形形色色的阻力,大到生活压力,小到柴米油盐。理想和现实像是一对冤家,每当我们怀揣梦想赶在路上,总是显得不那么尽如人意。然而他们也并非非黑即白。月亮与六便士,梦想和现实,一半坚守,一半妥协。当梦想照进现实,请保护他。
有人说,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月亮和六便士》读书笔记15
还记得小时候老师在课堂上提问长大后的梦想是什么,教室里有的站起来恨不得把手举得高高的大声的说出自己长大要干什么,有的则害羞的不敢回答怕周围小朋友嘲笑自己。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伟大的梦想,那时候想当科学家,想当老师,想当医生。可是长大了在学了十几年的书之后才明白小时候真是天真的可爱。现在想想当时是真的想要在这些领域发展吗,恐怕只是为了得到老师的肯定,周围同学的羡慕吧。
高中之前读书是为了考一个好大学,大学是为了找个好工作,这都是父母口中老生常谈的。我也一直这么按照父母的想法走的,但是高考失利来到一个三线城市的普通院校,每天碌碌无为,有课就上课,没课就在宿舍抱着手机聊天,追剧,看小说。有时候看着颓废的自己会感到自责与厌恶却又无法做出改变。心血来潮时会看看励志的心灵鸡汤文,看完之后感叹一下作者的励志人生,第二天便忘到脑后。或者根据大学生励志文的推荐下一些显得高格调的应用像知乎,认为自己会好好学习的有道,网易公开课等,除了刚下载时有新鲜劲,之后就只是打开再退出然后打开微博抖音,把曾经定的目标忘得一干二净。就这样陷入了颓废,后悔,定目标再颓废的死循环之中。
刚上大学的时候可能还好,还有着高中时期的习惯每天总归会认真听课,想着好好学习之类的,可是慢慢的知道了大学的普遍的生活方式之后,就开始试探它的底线,从上课玩手机到逃课,反正60分万岁。再者期末突击复习有时候会比一直学习的人考的还好。就这样走到大二,父母开始唠叨以后准备考研吧,然后再找一个好工作,大学之后我们就不能像现在这样养你了。每天晚上开始睡不着想着一事无成的自己到底该怎么做,头发开始大把的往下掉,每天都在自我厌弃之中,与周围人也没有办法愉快相处,*常一点小事都会让我生气郁闷。更让我难过的是随着周围环境的因素我之前的一些好习惯在慢慢消失。
我知道这全是我自己的原因,自己不坚定,没毅力,没主见。所以我开始尝试改变,可结果显而易见的失败了,依然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然后我就在想我为什么会这样,直到我看到了斯特里克兰德。我开始反思,原来我从来没有拥有过月亮,我只是猴子捞月里的猴子,却不曾真正触摸过月亮。
我特别羡慕那些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有了目标才有动力。我就像一个路痴,连方向都找不到。看着那些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大放异彩的人,我在想我又能干什么,我到底喜欢什么。我觉得这真的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对于我这个二十多年从来都是人云亦云的人来说,第一个问题就是探究自己,我想这应该是需要在度过漫长的时间才能回答。
庆幸的是我还有读书这个习惯,不管是什么类型只要我感兴趣我都会看下去,虽然大多不求甚解,但也让我看到了更大的世界。现在的我还没有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但我开始尝试新的事物准备往前走,不再原地打转,我相信这就是一个好的开始。
“一个人掉进水里,他如何游泳是无关紧要的,游的好不好都无所谓;他不得不挣扎出来,别让自己淹死才是大事”这句话在看书时我觉得很有味道,书中是斯特里克兰德在描述他追寻艺术的态度时所说的,其实我一直也不理解他那种为了心中的月亮的不顾一切,就像飞蛾扑火那样无所畏惧。但仔细想想我应该是羡慕大于不理解吧,如果哪一天我能够像他那样找到自己的月亮,那一定是美丽的伊甸园,让灵魂愉悦放松。
《月亮和六便士》读书笔记16
当然,它绝非是一个*凡人追求梦想的老套励志故事,否则它的结尾应该是主人公历经艰险,实现辉煌人生,扬名立万,最后有情人也终成眷属才对。
毛姆将他笔下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推向了极致,他一路狂奔,终于追上了等着他的厄运。
放弃安稳的中产生活,却日益潦倒,贫病交加,颠沛辗转,倾注所有的努力和精力甚至生命的绘画艺术,始终得不到承认——直至他满身脓疮、双目失明的躺在一个荒岛上的木屋里,死去。
人性是复杂的,也是矛盾的。毛姆对人性的洞察和描摹淋漓尽致,入木三分。所以他才能成为与狄更斯齐名的英国文学巨匠。
这是一本让你一边读,一边反思人生的书。
人活着,是应该精神优先,还是物质优先?是追求有用,还是追求有意义?
我们之前一直笃信和坚持的,未必真的就是我们想要的……
我认为有些人诞生在某一个地方可以说未得其所。机缘把他们随便抛掷到一个环境中,而他们却一直思念着一处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坐落在何处的家乡。在出生的地方他们好像是过客,从孩提时代就非常熟悉的浓荫郁郁的小巷,同小伙伴游戏其中的人烟稠密的街衢,对他们说来都不过是旅途中的一个宿站。这种人在自己亲友中可能终生落落寡合,在他们唯一熟悉的环境里也始终孑身独处。也许正是在本乡本土的这种陌生感才逼着他们远游异乡,寻找一处永恒定居的寓所。说不定在他们内心深处仍然隐伏着多少时代前祖先的习性和癖好,叫这些彷徨者再回到他们祖先在远古就已离开的土地。
《月亮和六便士》读书笔记17
"我想画画""但你四十岁了!"
可能也是因为步入三十岁这个门槛吧,这两年听到最多的就是有关年龄的探讨。
年龄让人丑陋,年龄让人迟钝,年龄让人生病,年龄让人死亡。
年龄会让热血沸腾的青年,一下子变成低头垂脑的中年;年龄最可怕的就是让人们没有了奔头。安贫乐道的思想,慢慢腐蚀着中年人,既然人生已经如此,还折腾什么?随遇而安不是更好?所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向生活妥协。
然而斯特里克兰,却在中年,选择了学习绘画并坚持梦想。他无视自己的年龄、毫不顾忌自己的绘画基础,凭借自己的一腔热血,坚守自己的梦想。
《月亮和六便士》读书笔记18
一个年近不惑的大叔,做着收入不菲的证券工作,有一个温柔大方的妻子,两个可爱的孩子,住着另人羡慕的大房子,拥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就那么突然的有一天,他放弃了这里的一切一切,带着家人的数落,旁观者的责骂和所有人都看不起的作品去远方追求他的绘画梦想。他身无分文,穷困潦倒,住在肮脏的孤岛,与世隔绝,没卖出过一副画,终日疾病缠身,最终痛苦死去,而生*最满意的作品也被自己一把火烧掉,永世不得相传,即便最终作品得到了世人的认可,也是他死去很久以后的事了。
还有另外一个版本:一个怀揣梦想的大叔,终于有一天冲突了世俗的眼光,道德的束缚,带上画架去了艺术的国度。在那里,他仿佛到了梦想的天堂,他全情的投入,心无旁骛的作画,绘画带来的满足让他忘记了身体的疼痛,他一刻不愿停歇的创作,终于在临终前完成了此生最满意的作品,并将它带到坟墓,实现了灵魂与肉体的真正共存。
前者是从旁观者的角度,后者是故事的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本人。
其实写一份书评可以有好多出发点,故事的编排,写作的技巧,作者的经历都行,今天我想从思特里克兰德这个人本身,去思考一些关于人的问题。
很多人并不理解思特里克兰德的做法,一个男人不应该像他这样毫无责任感;但更多人会选择中立,既不赞同,也不反对。讨论对错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我们大部分都是*庸的人,既没有天赋和勇气去追梦,又不甘于太过*凡。
那么什么是梦想,是一个会刺激你荷尔蒙飙升的词?是一个会让你获得快乐的源泉?还是一个你一直想去又到不了的远方?我想都不是,书中没有介绍思特里克兰德在创作的过程中遇到的痛苦和瓶颈,更加没有任何说明他有经历怎样的挣扎、折磨甚至放弃。但我们都曾有过兴趣爱好,健身?读书?画画?弹琴?哪一个坚持过几十年如一日?最初的兴奋都逐渐会被过程中的困苦所消磨,直至放弃。
如果你觉得我在灌鸡汤劝大家去追求月亮,你就错了,我并没有兴趣讨论什么才是梦想,因为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有资格去拥有。我也没有因为读完这本书而感受到强烈的悲伤或是兴奋的冲动,我最感慨的是拥有梦想这件事带给思特里克兰德的冷静和理智,以及对人性的洞察。
看似冷血的思特里克兰德早就看穿了人性,妻子的哀怨更多是因为自己的离开使她没有了生活的依靠,她明明憎恨思特里克兰德,却在他成名后在家中挂满了他的遗作,并与来访者谈笑风生,虚荣心被彻底的满足。他因为与朋友的妻子私通而害得朋友妻离子散也未曾感到一丝内疚,因为他知道“女人可以原谅男人对她的伤害,但是永远不能原谅他对她做出的牺牲”,而这位朋友刚好是妥协了他妻子不堪回首的过去,对于妻子而言,他是自己耻辱过去的鲜活证明,她的背叛是早晚的事。
“你同我吵嘴,实际上是因为我根本不在乎你对我的看法。”中间人劝说思特里克兰德回家的时候,无法忍受其冷漠的态度便气愤的与其争吵,带着世俗所认为的道德,理直气壮。而思特里克兰德却*静的说出这一句。虽然我们没有明确的意识到或者我们根本不愿承认,我们还是非常重视别人是否看重我们的意见,我们在别人身上是否有影响力,如果我们对一个人的看法受到他的重视,我们就沾沾自喜,如果他对这种意见丝毫不理会,我们就会讨厌他。所以当你沉默以对的时候,那些说不喜欢冷暴力而同你不停争吵的人,真的是因为TA嘴上说的越在乎才越生气吗?
说到这,我停更这么久也多少与此有关。很长一段时间,我不停的听取着他人的意见,你年纪不小了,你该成家了,你该好好规划人生,你该有个普通女生该有的样子,你也没有那么优秀,于是我照着他们的说法不断的修正自己,小心翼翼的学会如何说活,如何闭嘴,写文章也都是想着怎么迎合大众的胃口,怎么写一些老少皆宜的“干货”,然后我什么都没写出来,然后我也成功的不再知道自己是谁。思特里克兰德对世俗的冷静处理态度引起了我的敬畏,其实写写字而已嘛,哪有那么复杂,懂的人看到交流交流最好,不懂的人就算评头品足也不会对我造成什么影响,除非是我自己给了他可以影响的机会。抑郁的人大多是因为想不开这一点吧。
所以,对于大多数*凡的我们,除了吃饭睡觉没有不做就会死的事情的我们,如何饶有兴趣的活在世俗中才是我们真正需要思考的。
《月亮和六便士》读书笔记19
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这本书买来估计有一年了,一直搁置在书架上,总是没有想读的欲望。最近朋友提起,说这是一部很难读下去却很值得阅读的小说,而我读时发现,比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容易阅读多啦!
小说取材于法国印象后派画家高更的生*,讲述的是原为证券经纪人的思特里克兰德,在四十岁时为了响应内心的号召,抛家弃子,一生追求艺术的故事。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或许就是因为他为常人所不能为,看看高更的一生,我是成不了艺术家咯!话说看了三分之二后,我还是很讨厌思特里克兰德,怎会有如此自私的人,简直令人讨厌至极,快结尾的时候,才感叹他就是生而为艺术的人吧!
这确实是一部优秀的作品,不仅在于故事本身,还在于作者对心理的刻画,让我重新对我的人生,对自我价值深深感叹和思考,或许早点看了又会做出不一样的决定了。再看现在的一些小说,除了故事情节,其余的环境渲染,心理描写等我都觉得是废话,一本书有半本书是无关痛痒的文字。以下我摘取了一些引起我强烈思考的句子,当然这跟我现在的年龄,所处的心境都是有关系的:我承认这种生活的社会价值,我也看到了它的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却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渴望一种更狂放不羁的旅途。这种安详宁静的快乐好像有一种叫我惊惧不安的东西。我的心渴望一种更加惊险的生活。只要在我的生活中能有变迁——变迁和无法预见的刺激,我是准备踏上怪石嶙峋的山崖,奔赴暗礁不满的海滩的。”我相信很多人的内心都藏着这样的愿望,但是打破现状去实现的又有几个呢?我也一样,我还是贪图舒适的环境,无法为了心中的理想而去挨饿,去遭受非议,去忍受贫穷。
“我那时还不了解人性多么矛盾,我不知道真挚中含有多少做作,高尚中蕴藏着多少卑鄙,或者,即使在邪恶里也找得着美德。”“今天我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卑鄙与伟大、恶毒与善良、仇恨与热爱是可以互不排斥地并存在同一颗心里的。”我一直主张“性恶论”,我认为人生下来就是恶的,通过后天的教育才慢慢变善。因为我觉得人的内心深处总是藏着邪恶的想法,住着一只猛兽,这是人生下来就有的。但有时我也会产生质疑,而今天毛姆的话解决我的疑惑。人性真的是矛盾的,但是只要高尚多于卑鄙,那么你就是高尚的;只要邪恶大于美德,那么你就是邪恶的。
“我怀疑是否在他的灵魂中深深埋藏着某种创作的欲望,这种欲望尽管为他的生活环境掩盖着,却一直在毫不留情地膨胀壮大,正像肿瘤在有机组织中不断长大一样,知道最后完全把他控制住,逼得他采取行动,毫无反抗之力。”“我有一种感觉,他好像把自己的强烈个性全部倾注在一张画布上,在奋力创造自己心灵所见到的景象时,他把周围的一切事物全部都忘记了。”
“那些告诉他们毫不在乎别人对他们的看法的人,我是绝对不相信的。这只不过是一种无知的虚张声势。他们的意思是:他们相信别人根本不会发现自己的微小瑕疵,因为更不怕别人对这些小过失加以谴责了。”我还是告诉自己“我不后悔”“我没有受伤”“我心如磐石”,但其实这是一种无知的虚张声势,明明后悔了,受伤了,害怕了,脆弱不堪,那就承认吧!发生过的事情已经无法改变了,但没必要佯装坚强,不爱你的人终究是不爱你。“真幼稚,如果你不在乎某一个人对你的看法,一群人对你有什么意见又有什么关系?”这是思特里克兰德说的,但他不是虚张声势,他确实毫不理会外界的看法。
“我爱她远远超过了爱我自己。我觉得,在爱情的事上如果考虑起自尊心来,那就只有一个原因:实际上你还是最爱自己。”施特略夫的妻子爱上了思特里克兰德,可他却如是说。是啊,我们每个人终究是爱自己胜过爱对方,不然我也不会每日纠结着自己为甚如此下作,如此恬不知耻,因为在我看来主动就是自尊心在作祟,自尊心不允许我把姿态摆得那么低。我不爱对方,凭什么要求对方更加爱我呢?
“我觉得你很像一个终身跋涉的香客,不停地寻找一座可能根本不存在的神庙。我不知道你寻求的是什么不可思议的涅盘。”“我不知道哪个人像他那样总是强烈地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要是一个女人爱上了你,除非连你的灵魂也叫她占有了,她是不会感觉到满足的。因为女人是软弱的,所以她们具有非常强烈的统治欲,不把你完全控制在手就不甘心。女人的心胸狭窄,对那些她理解不了的抽象东西非常反感。她们满脑子想的都是物质的东西,所以对于精神和理想非常嫉妒。男人的灵魂在宇宙的最遥远的地方遨游,女人却把它禁锢在家庭收支的账簿里。”思特里克兰德是这样描述女人的,虽然有些偏激,却也不无道理,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大部分女人都需要通过物质来让自己心安定下来。“作为坠入情网的人来说,男人同女人的区别是:女人能够整天整夜谈恋爱,而男人却只能有时有晌地干这种事。”苦恼是事情在于女人天生就容易为情所困,我不想做一个这般的女人,却总是不受控制!
《月亮和六便士》读书笔记20
科学家近期研究得出:艺术创造能力和精神疾病,有着相同的基因。心理学家提到的“精神病态者”的时候,实际上是指某种具有独特人格特质的人群,这一类的特质包括冷酷、无畏、专注、意志坚强、缺乏同情心、缺乏道德感、有魅力。毛姆《月亮与六便士》笔下的主角特里斯克兰就是这样一个徘徊在疯子和天才之间的人。
斯特里兰克本是一名*凡的证券经纪人,过着富足美满的生活,谁也没有料到他突然着了艺术的魔,抛弃妻子,远赴巴黎追寻自己的艺术梦想,世俗的眼光和病痛的折磨并没有使他受影响,更不能阻碍他对绘画狂热的追求,虽然最后得了病不幸去世,但是生前创作的艺术杰作却成了一笔价值连城的财富。借斯特里克兰的形象,小说深入探讨了现实与理想的两冲突。月亮,是指高高在上的理想,是美好的,纯洁的。六便士,是指世俗*凡的生活,是约束的。
斯特里克兰突然的自我,使他完完全全屈服于内心高高在上的月亮,舍弃了代表世俗生活的六便士,曾经他的理想因为受到现实的约束,被大脑的守卫兵牢牢控制住,内心既压抑又渴望解脱,但是没有合适发泄欲望的动机,长时间极度关注一件事让他渐渐忽视了周遭事物,积累的欲望使他冲破了羁绊,在某个瞬间找到自我。突然的自我之后,性格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厌恶人*望、不屑于别人的帮助、无耻中伤他人,不在乎病痛、甚至不在乎生命,他的形象,就好像,一副没有躯体而只有灵魂的画像。
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中”,如果说这句话是来形容现实的冲突的话,那么斯特里克兰则是突破了这层枷锁,完完全全*自己的灵魂。世俗的大多数人,过分追求现实的六便士,而忘记了心中的月亮在何方,他们只有完整躯体没有具体灵魂,好像一个半透明的空壳,半个精神上的行尸走肉。而斯特里克兰,他忘我,好像没有具体的躯体,只觉得有一个缥缈的灵魂,存在于现实之中,却游荡在现实的世界之外。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世人看不穿。他横即他横,流言蜚语奈我何。这大概就是斯特里克兰的内心独白吧。极端地投入一件事情就会使理想与现实严重失衡,斯特里克兰对于艺术创作已经达到走火入魔的状态,精神世界上的不断自我碰撞和冲击,使他创造出恢弘经典之作。而这个时候,他已经异于常人了。天才与疯子仅一线之隔,也恰恰是他的人格缺陷使他的形象更加鲜明,如果艺术家生活中太完美的话,恐怕就不能够达到忘我的状态,也就创作不了惊奇的作品。疯子眼中的世界有异于常人,这也是他们的灵感来源,论伟大艺术为何物?
就是当你看到疯子般天才的作品的时候,不禁战栗,无以言表,有一种刺激的感官享受,那又说不出那是什么。小说情节是极端的,但是现实意义确是深刻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顾,二者皆可抛。这句话的意思是自由和爱情,我都为之倾心;但为了自由,我宁可牺牲生命和爱情。这是斯特里克兰的真实写照吗,你能够做到像他一样洒脱吗?如果仅有一个选择,你是选择抬头仰望月亮,还是低头捡起一枚六便士?如果仅有一个选择,你是想成为疯子般的天才,沉浸在实现自我价值的世界里;还是想链接社会,成为追求现世安稳的普通人?
推荐访问:便士 月亮 读书笔记 《月亮和六便士》读书笔记 菁选20篇 《月亮和六便士》读书笔记1 《月亮和六便士》读书笔记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 月亮和六便士阅读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