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故事的成语》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借助汉语拼音认识16个生字。 2、能力目标:能背诵课文里的8个成语,大致了解其中某些成语所包含的故事。 3、情感目标:通过对成语故事内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有故事成语》教学设计3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有故事的成语》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借助汉语拼音认识16个生字。
2、能力目标:能背诵课文里的8个成语,大致了解其中某些成语所包含的故事。
3、情感目标:通过对成语故事内容的了解,从中获得一些启发。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指导学生认真朗读,培养语感。
2、积累成语,了解某些成语包含的故事。
教学难点:有主动学习的愿望,有积累成语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故事导入课题
1、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都听过哪些故事呢?
这些故事你是从哪里听到的?(生汇报)
2、师:有些故事藏在成语里,非常有趣,你们愿意听吗?那就让我们一起进入《有故事的成语》。
3、板书课题,指导学生朗读课题,让学生在读中感受“有故事”和“成语”。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出示课件一)
1、从课件《守株待兔》引出课文的八个成语。
2、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
3、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认识生字。
①老师示范读课文
②同桌齐读课文
③男女比赛读课文
④男女合作读课文
⑤开火车读课文。
4、师:戴上拼音帽子大家都会读课文了,那老师把汉字娃娃的拼音帽子摘下来你还会读吗?
(出示生字卡片,生读生字,并说出生字在课文中相应的成语。)
5、师:如果老师只说成语里的一个字,你能把这个成语大声地说给我们听吗?
三、熟读课文,了解某些成语中的故事。
1、师:你能通过看老师的动作,猜出它是什么成语吗?比一比谁的反应最快。
(游戏:师做动作,生说出在课文相应的成语来。)
老师适时地对当个成语故事进行点拨
愚公移山:愚公和他的家人下定决心要把门前的两座大山搬走,他们那种战胜困难的决心感动了玉帝,最后玉帝派神仙把那两座山移走了。
精卫填海:大海淹死了精卫,精卫便变成了一只鸟,它立志要把海填*,小精卫那要填*大海的意志和勇气值得我们学习。
夸父追日:夸父为了追上太阳,没日没夜地跑啊,最后他渴死在半路上,变成了一座大山,他的拐杖变成了一片树林。
刻舟求剑:楚国人在船上丢了一把剑,他在丢剑的位置刻了一个记号,想上岸时沿着船上的记号去找回那把丢失的剑,大家猜猜,上岸后他能找到那把剑吗?下来去读读这个成语故事你们就知道了。
2、陈老师这里还有更精彩的成语故事,你们想读吗?
(发《卧薪尝胆》、《悬梁刺股》、《背水一战》故事卡片,学生先借助拼音自由读卡片,然后再抽生朗读卡片,让学生了解故事的大致内容。)
四、拓展延伸,激发读书兴趣。
1、师:老师这里还有更精彩的图片送给大家,每一个图片都可以用一个成语来表达,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师出示课件,生通过看图来猜成语。)
2、师:这些成语用图片就能表达出来,真有趣啊!这么多有趣的成语老师都是从这本书里找到的,而且书里面还有更加精彩的故事,如果同学们还想在课后读更多的成语故事,就可以请你的爸爸妈妈给你买上一本这样的故事书。
五、附板书的设计
有故事的成语
《有故事的成语》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有故事的成语》教学设计3篇(扩展1)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5篇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画龙点睛》。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总是”、“不是……而是……”造句
3、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完了《金蝉脱壳》这篇课文,知道课题“金蝉脱壳”就是一个成语。你还知道哪些成语,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吗?
2、今天我们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板书课题:8 成语故事
3、什么样的成语称为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也有少于四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之类,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类,但这些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
二、初读课文
1、布置课内预习要求。
过渡:课文给我们介绍了哪三则成语故事了?请大家自己读课文。
(1)轻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生字。
(2)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3)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词,准备质疑。
2、学生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导生字、正音。
chuō sāi fèng lù bì yùn hǔ
戳 腮 俸 禄 壁 韵 唬
(2)指导词语,注意正确书写。
腾空 俸禄 自相矛盾 画龙点睛
戳穿 墙壁 滥竽充数 张口结舌
4、质疑不理解的词语,小组讨论。
文中的哪些词你不理解?让学生通过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三、指导预习及写字。
1、再读课文,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2、指导书写习字册。
四、作业设计
1、课堂作业抄写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每则故事的意思。
板书设计
成语故事
自相矛盾 滥竽充数 画龙点睛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
请同学上黑板板书三个成语。
二、精读《自相矛盾》。
1、“矛”和“盾”,你们能分得清吗?请同学看图指一指。“矛”(古文字图) 上象其锋,中象其身,下端有銎(斧子上安丙的孔),所以纳柲(古代兵器的柄)。
“盾””(古文字图) ,瞂也,所以扞身蔽目。“厂”象盾之侧是形,“十”象盾之握,“目”象盾之用。
2、(1)“矛”很“锐利”,锐利就是锋利的意思,矛“锐不可当”。
(2)“鲁迅的文笔很锐利”,这里的“锐利”是(目光、言论、文笔等)尖锐的意思。
(3)“盾”很“坚固”,坚固是牢固的意思,盾“坚不可摧”、“牢不可破”。
3、讨论:“夸口”的意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
“张口结舌”的意思。刚刚还“夸夸其谈”的楚国人,为何“张口结舌”说不出话的呢?
4、联系实际说说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
三、精读《滥竽充数》。
1、滥竽充数,“滥竽”的意思是吹不成调的竽。真是“竽”的错吗?
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
(1)南郭先生知道了齐宣王喜欢听许多人一起吹竽的消息,他想
(2) 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当他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他想
(3)当他得知齐湣王喜欢听别人一个一个地吹,他又想
(4)看到不吹竽拿到同样俸禄的南郭先生,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5)看到了流浪街头的南郭先生,你又想对他说些什么?
(6)对于今天的那些“滥竽充数”“以次充好”的厂家,你会对他说
四、精读《画龙点睛》。
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⑴张僧繇画的龙点睛前是什么样子的?(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韵——美中不足)
⑵“点睛”的结果怎样?“点睛”的作用?(腾空飞去——化腐朽为神奇、点石成金)
(3)“点睛”在现实中的运用(包装,好的产品加上好的包装,就是“画龙点睛”的作用;劣质产品加上好的包装,就是“滥竽充数”)
2、背诵课文
(矛的.篆书)
(盾的篆书)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生自主感悟文中的句子,体会南郭先生的人物个性。
2、以学生的朗读文中的语言体会出寓言的含义。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顾含义: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成语故事《自相矛盾》,从成语故事中,明白了一个道理,你们还记得吗?
指名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回答非常好,我们说话、做事切不可矛盾,这就是农村中有一句俗话“搬石头砸自己的脚”,成语故事就含有一定的道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另外两则成语故事。
二、学习《滥竽充数》:
板书:滥竽充数
师:这一则寓言故事,同学们有没有看过,谁能向大家说说故事的大概?
1、指名回答故事内容。
2、师质疑:南郭先生为什么开始能蒙混自己呢?而以后又不能呢?
出示: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俸禄。
于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单独吹。
1、分析句子
2、进行造句
……总是……
……不要……而要……
师:正因为如此,南郭先生走了,其实南郭先生的逃走给人留下很多启示,你想其他吹竽人会从中明白点什么?
指名回答:
假如我们来教育一下南郭先生,你想说什么,南郭先生又会怎么想?
1、指名回答。
2、生活中,还有没有滥竽充数的现在呢,你就这词明白了什么?
3、教师小结。
三、学习《画龙点睛》
板书:画龙
看课文,了解谁“画龙”,画得如何。
1、学生浏览课文,读句子。板书:奇怪
2、师:为什么当时张僧繇不点睛呢?板书:不信
指名回答。
师:张艺人点了睛后,出现什么样的情景,指名读。
出示句子:
霎时间,只见乌云密布……飞去。
(1)指名读。
(2)齐读。
3、师:呀!多惊人的场面呢,形态逼真的龙居然活了,真是太不可思议了,看看这时游客是怎么样的?
板:惊叹不已无不佩服
师:游客们面对这情景,真是啧啧赞叹呀!想想那时他们会称赞什么?
(1)学生思考。
(2)指名回答。
师:高,实在是高呀!你本来画龙就逼真,加上这传神之笔,就更显出神入化啦!这样的情景给游客什么样的启示呢?
指名回答。(谈游客的启示)
师总结:三则故事给我们带来了三个道理,其实成语中还有很多的知识,请你们课余时间继续去研究成语给我们的乐趣,老师给你一道题,看看能否完成。
四、作业练习
写出成语:
历史故事:
神话故事:
寓言故事: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画龙点睛》。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总是”、“不是……而是……”造句
3、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完了《金蝉脱壳》这篇课文,知道课题“金蝉脱壳”就是一个成语。你还知道哪些成语,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吗?
2、今天我们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板书课题:8 成语故事
3、什么样的成语称为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也有少于四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之类,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类,但这些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
二、初读课文
1、布置课内预习要求。
过渡:课文给我们介绍了哪三则成语故事了?请大家自己读课文。
(1)轻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生字。
(2)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3)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词,准备质疑。
2、学生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导生字、正音。
chuō sāi fèng lù bì yùn hǔ
戳 腮 俸 禄 壁 韵 唬
(2)指导词语,注意正确书写。
腾空 俸禄 自相矛盾 画龙点睛
戳穿 墙壁 滥竽充数 张口结舌
4、质疑不理解的词语,小组讨论。
文中的哪些词你不理解?让学生通过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三、指导预习及写字。
1、再读课文,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2、指导书写习字册。
四、作业设计
1、课堂作业抄写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每则故事的意思。
板书设计
成语故事
自相矛盾 滥竽充数 画龙点睛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
请同学上黑板板书三个成语。
二、精读《自相矛盾》。
1、“矛”和“盾”,你们能分得清吗?请同学看图指一指。“矛”(古文字图) 上象其锋,中象其身,下端有銎(斧子上安丙的孔),所以纳柲(古代兵器的柄)。
“盾””(古文字图) ,瞂也,所以扞身蔽目。“厂”象盾之侧是形,“十”象盾之握,“目”象盾之用。
2、(1)“矛”很“锐利”,锐利就是锋利的意思,矛“锐不可当”。
(2)“鲁迅的文笔很锐利”,这里的“锐利”是(目光、言论、文笔等)尖锐的意思。
(3)“盾”很“坚固”,坚固是牢固的意思,盾“坚不可摧”、“牢不可破”。
3、讨论:“夸口”的意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
“张口结舌”的意思。刚刚还“夸夸其谈”的楚国人,为何“张口结舌”说不出话的呢?
4、联系实际说说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
三、精读《滥竽充数》。
1、滥竽充数,“滥竽”的意思是吹不成调的竽。真是“竽”的错吗?
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
(1)南郭先生知道了齐宣王喜欢听许多人一起吹竽的消息,他想
(2) 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当他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他想
(3)当他得知齐湣王喜欢听别人一个一个地吹,他又想
(4)看到不吹竽拿到同样俸禄的南郭先生,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5)看到了流浪街头的南郭先生,你又想对他说些什么?
(6)对于今天的那些“滥竽充数”“以次充好”的厂家,你会对他说
四、精读《画龙点睛》。
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⑴张僧繇画的龙点睛前是什么样子的?(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韵——美中不足)
⑵“点睛”的结果怎样?“点睛”的作用?(腾空飞去——化腐朽为神奇、点石成金)
(3)“点睛”在现实中的运用(包装,好的产品加上好的包装,就是“画龙点睛”的作用;劣质产品加上好的包装,就是“滥竽充数”)
2、背诵课文
(矛的篆书)
(盾的篆书)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9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讲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2、加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3、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三、教学准备:投影片、教学挂图
四、 教学时间: 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头脑里已经记了不少成语了,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板书:6、成语故事三则)
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样的词称为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由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这里的“则”是什么意思?(量词,当“篇”讲)
二、初读指导
1、布置课内预习。
过渡:课文中讲了哪三则成语故事呢?请大家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的生字。
(2)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想办法记住字音、字形。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宇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4)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准备质疑。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l)出示生字词。
楚国、戳穿、演奏、腮帮、俸禄、滥竽充数、南郭先生
(2)请你说说哪些字音容易读错,要提醒大家注意。
“楚”、“戳”是翘舌音;“奏”、“腮”是*舌音;“滥”、“禄”是边音;“竽”是第二声,不能读成第三声。
(3)启发学生质疑:文中的哪些词你不理解?让学生通过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夸口:说大话。
戳穿:刺穿。(用实物进行演示)
腮帮:腮。(让学生指指自己的腮帮,再鼓鼓腮帮)
俸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
(4)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
(5)说说这三则成语分别讲了什么故事。
三、指导书写
“楚”上下结构,上面是“林”,下面是“”。
“戳”书写时注意左宽右窄。第一、四笔都是“横折”,不是“横折钩”。
“滥”左右结构,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
“奏”上下结构,下面是“”,最后一笔是“点”。
“俸”左窄右宽。右边注意与“奏”进行比较。
“禄”左边是“示字旁”,右下部不能写成“水”。
四、布置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抄写生字词语(习字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精读课文,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教学重点:
抓住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帮助学生理解成语的比喻义。
教学过程:
一、陶行知的名言导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还记得是谁的名言吗?)
1、“真人”是指什么样的人呢?(实事求是,说真话,做实事的人)
2、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后,你认为这三则成语故事的主人公是不是“真人”呢?为什么?
(楚国人和南郭先生不是:说假话,做假事。张僧繇是:说真话,有真本事)
过渡:这节课我们先深人地认识一下这两个做假之人。
二、精读课文,品悟主人公的“假”。
(一)读课文画出能看出他们“假”的词句,说说如何看出来的。
(二)交流如何从具体的词句看出他们的假的。
精读《自相矛盾》
1、你如何看出“假”的?
(1)“什么矛”、“什么盾”;(指任何的矛或盾,包括自己的吗?)“戳不穿”、“能戳穿”(一会儿说自己的矛戳不穿自己的盾,一会儿又说能戳穿)
小结:是啊,像这样语言前后不一致,相互冲突,用书上的词说就是——自相矛盾(齐读)
(2)“夸口”:什么叫夸口?(吹牛、大话、假话)那你就来吹吹你的矛和盾吧。(感情朗读)
2、他为什么要说假话呢?结合他的职业谈谈。(当时他心里会怎么想)
(1)指导感情朗读。
小结:是的,在热闹的集市上,好好地宣传一下自己的商品,一定会有更多的人来买,赚到更多的钱。你现在就是那楚国人,快来夸夸你的矛和盾吧。(感情朗读)
(2)以书为盾,以笔为矛,再现当时的情境,表演读。自己练习、指名读、推荐读。
(3)同学们听了他的宣传,你们动心了吗?打算买了吗?为什么?(这不是骗人吗?怎么可能呢?)嗯,他周围围观的人也是这么想的。但是,没有直接指责他骗人、吹牛,而是采用反问的方法,让他自己认识到错误。谁来反问一下他呢?(指名读)他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太可笑了啊,还要读出一种嘲讽的意味呢。(再指名读)
3、说假话的结果怎么样呢?看图说说。(急得满头直冒汗,有口说不出话来)这句是书中说的——张口结舌(板书)采访一下:老板,你怎么不回答人家的问题啊?(如果我说能戳穿,那么我的第一句就是骗人的了;如果我说戳不穿,那么我的第二句就是骗人的了,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啊)
小结:他真是左右为难啊,谁来用朗读给我们展现一下他尴尬的样子呢?(指名读)
4、分角色表演读(只说台词、加上动作和表情,不读旁白)
5、看到楚国人因说话自相矛盾而落到如此下场,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6、如果让聪明的你来帮他卖矛和盾?(我就是那个楚国人我知道错了,请问我该如何去推销我的矛和盾呢?)
7、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自相矛盾的人或事呢?
精读《滥竽充数》
1、你怎么看出他做假的?
(1)“从来不会”、“混”:谁混到哪里去充数?(根本不会吹竽,混在会吹的乐队里充数)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哪个词语——滥竽充数
谁来读读这句话,让我们感受一下。(指名读)
(2)“每当。。。。鼓。。。按。。。装。。。。”:对于南郭先生的这种表现我们一般会用什么词来讽刺他啊?(装模作样、装腔作势、不懂装懂。。。。)
2、他为什么要做假呢?读读课文,找找相关的句子,想想看。(想得到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想不劳而获。。。。)
指名读,读好“居然”、“一样多”
3、做假的结果怎么样呢?为什么?
(1)开始成功了。
怎么知道的呢?找出有关的句子谈谈。
抓“许多人一齐吹”(a会吹的人多,一两个不会吹也注意不到,听不出来b南郭先生装得像)
指名读,读出齐宣王的特殊喜好。
(2)后来失败了。
a怎么知道的?为什么会失败?找找有关句子谈谈。
抓“一个一个地单独吹”,读出齐宣王和齐湣王喜好的不同。
b你要是南郭先生听到齐湣王喜欢听一个个单独吹会怎么想?(那还不露馅啊,我一吹大王就知道我不会吹了,那可是欺君大罪啊,我还是溜吧。)
看图,你们看那些乐师都排着队等着单独吹给齐湣王听呢,而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生齐读)“只好”有种无奈啊,再读。
4、看着南郭先生狼狈逃走的背影,你想说些什么呢?(做人要有真才实学,不能只靠弄虚作假。)
5、那么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人或事呢?(齐读齐背课文、假冒伪劣商品。。。。。。)
小结:生活中,滥竽充数不仅用来比喻像南郭先生这样没有真才实学,混在行家中充数的人,还用来比喻用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东西里面充数的事。
三、读了这两则成语故事,目睹了那个楚国人和南郭先生的狼狈下场,再想想陶行知先生的话,你最想说些什么呢?(提示:以后不要做怎样的人,要做怎样的人)
让我们再来齐读一下陶先生的名言,把它铭记在心,用来指导我们今后的人生之路吧。(齐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去认识“真人”张僧繇)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精读课文,品悟张僧繇的“真”,练习背诵《画龙点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说说你眼中的那个楚国人和南郭先生。
2、谈谈对成语“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的理解。
二、精读课文,品悟张僧繇的“真”。
1、如何看出他是“真人”的?找出有关词句谈谈。
(1)a“张僧繇推辞说,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理解“推辞”。指名读这句话,你来推辞一下。(突出“眼睛”、“就会”)你听了他的话相信吗?会怎么想,怎么说?游客和你一样,也不信,你来读读写游客的话吧。大家一再要求,会怎么要求呢?
b“霎时间,只见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被点上眼睛的龙腾空飞去。”好神奇啊,一眨眼画上的龙竟然真的活了!谁来让我们感受一下这种神奇啊?(指名读)
小结:是啊,张僧繇说的话应验了,说的和事实一样,不像那个楚国人说的是大话、假话,事实证明他说的是真话,确实是一位“真人”啊。让我们齐读这句话再次感受
一下这份神奇吧。看到此情此景你会说些什么呢?游客会怎么惊叹?指名读最后一句话。
过渡;张僧繇的“真”不仅仅表现在这儿,和南郭先生比他还表现在哪儿呢?读读前面的内容。
(2)“这四条龙张牙舞爪,形象逼真”(画技高超,有真才实学)指名读。最能体现他高超的画技还是后面的什么呢?(齐读:大家一再要求。。。。。。被点上眼睛的龙腾空飞去。)
2、做真人的结果如何呢?(令人佩服)指名读最后一句话。
三、三则成语故事学完了,你能用一两句简短的话谈谈你的收获或感想吗?能总结出陶行知先生一样的名言更好。把它写下来,当作人生的座右铭。
四、让我们把《画龙点睛》的故事铭记在心里,在今后的人生中争做一个张僧繇这样的“真人”吧。练习背诵《画龙点睛》。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5
一、导入
1、 成语接龙
2、 过渡:成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关于它的学问多着呢。大家回想一下,我们学过哪些跟成语有关的故事?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跟成语有关的几个故事。
二、浏览课文,一边读一边在心中描画出几位主人公的形象。
指名说一说你在心中画出了谁的形象?
小结:一边读一边把你读到的情形在脑中还原,这样读书会更有效。
过渡:现在首先让我们把目光定格在著名的南郭先生的身上,通过他的故事来了解滥竽充数的含义。
三、学习《滥竽充数》
1、 课件播放朗读动画
2、 怎么学呢,首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题目中每个字的意思。滥竽什么意思?充数什么意思?其实滥的是什么?
3、 师:好,查完字典了解字意后,我们来读一读课文,掌握故事的来龙去胧。
课件出示:小组学习,哪些地方表现了南郭先生的滥?从哪儿看出他在充数?他又是怎么充数的?充数的结果如何?每个人跟其他小组成员表达你自己的看法,并且互相提出疑问或补充。
4、 交流反馈:经过讨论你们又有了新发现吧,来,说一说你们的看法。
课件出示阅读练习: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
A、 圈出这段话中的动词,演一演。
B、 用一个成语概括画线部分的内容。
C、 想象南郭先生得到俸禄后的神态动作心情,写一段话。
D、从“居然”一词你读出了什么?
5、 充数的结果如何呢?
逃走了——他愿意走吗?从哪儿知道?谁来读一读这句?读出他当时无可奈何的心情。逃走之前他又会想些什么?体会他的感受,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6、 为什么充数会有两种不同的结果?
A、 用“总是”造句。
B、 用“不要……而要……”造句。
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怎样才能杜绝滥竽充数这种现象呢?
7、师:好,在掌握了故事的来龙去胧的基础上,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老师想问问大家,作者喜欢南郭先生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8、小结:在许多文章中,作者悄悄地把自己的爱憎或态度隐藏在字里行间,我们只有反复朗读,细心揣摩才能体会。
9、能不能通过我们的朗读体现出作者的感情呢?试一试。
评价,你觉得他哪儿读得好?你也读读?
你觉得他哪儿还需要改进的,也来读读看。
10、现在同学们结合这个故事说说滥竽充数的含义是什么。
11、生活中有没有滥竽充数的现象?说来听听。怎样才能让这种现象不存在呢?
12、学了这个故事,我们有什么收获?
四、总结学法。
师:刚才我们共同学习了滥竽充数,回顾一下,我们是怎么学的。
课件出示:了解成语意思。
读课文,熟悉故事内容,理解课文重难点,在理解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成语的含义。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见闻及感受。
过渡:我们下面就用这种方法学一学《自相矛盾》这个故事。
五、学习《自相矛盾》
1、 生按第一项学习。查完字典汇报,师相机出示矛与盾的图片,学生说说它们的特点与作用。
2、 师:接下来我们要进行最难也是最关键的第二项。为了帮大家学习,老师帮你们出了几道题,(课件出示)大家可以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第二步学习。
A、 矛戳盾有几种结果?可是楚国人是怎么说的?他为什么这么说?这样说的结果是什么?
B、 模仿他的语气,加上动作,读读他的话。
C、 如果你们就是在一旁围观的人,你们互相会怎么议论?说一说,演一演。
D、最后还可以与小组成员一起演一演这个故事,评一评谁演得最棒。
3、 师检查学习情况。
A、 矛戳盾有几种结果(相机出示关联词练习)
B、 理解夸口的含义,明白他夸口的目的,读出夸口的语气。
4、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成语含义。
5、 齐读《自相矛盾》。
6、 师:生活中你碰到这样自相矛盾的事情吗?小组内交流一下,每个人都得说。
7、 按组汇报。师:说说你们这一组交流了哪些事情。
8、 拓展延伸:谈了这么多,你们有什么收获?如何才能避免自相矛盾呢?
A、 自己:实事求是,说实话就不会自相矛盾。
B、 识破别人:用事实检验。
六、小结两个故事的共同点。
师;今天同学们共同努力学习了两个成语故事,现在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两个故事的共同点是什么?
(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
七、小练笔
过渡:是啊,凡事要实事求是,不能弄虚作假,不然就得像南郭先生那样灰溜溜地逃走。
课件出示:小练笔:南郭先生逃走了,如果你是他的好朋友,会对他说些什么?请以《南郭先生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
《有故事的成语》教学设计3篇(扩展2)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 (菁选5篇)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画龙点睛》。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总是”、“不是……而是……”造句
3、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完了《金蝉脱壳》这篇课文,知道课题“金蝉脱壳”就是一个成语。你还知道哪些成语,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吗?
2、今天我们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板书课题:8成语故事
3、什么样的成语称为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也有少于四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之类,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类,但这些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
二、初读课文
1、布置课内预习要求。
过渡:课文给我们介绍了哪三则成语故事了?请大家自己读课文。
(1)轻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生字。
(2)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3)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词,准备质疑。
2、学生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导生字、正音。
chuō sāi fèng lù bì yùn hǔ
戳 腮 俸 禄 壁 韵 唬
(2)指导词语,注意正确书写。
腾空 俸禄 自相矛盾 画龙点睛
戳穿 墙壁 滥竽充数 张口结舌
4、质疑不理解的词语,小组讨论。
文中的哪些词你不理解?让学生通过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三、指导预习及写字。
1、再读课文,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2、指导书写习字册。
四、作业设计
1、课堂作业抄写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每则故事的意思。
板书设计
成语故事
自相矛盾 滥竽充数 画龙点睛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
请同学上黑板板书三个成语。
二、精读《自相矛盾》。
1、“矛”和“盾”,你们能分得清吗?请同学看图指一指。“矛”(古文字图)上象其锋,中象其身,下端有銎(斧子上安丙的孔),所以纳柲(古代兵器的柄)。
“盾””(古文字图),瞂也,所以扞身蔽目。“厂”象盾之侧是形,“十”象盾之握,“目”象盾之用。
2、(1)“矛”很“锐利”,锐利就是锋利的意思,矛“锐不可当”。
(2)“鲁迅的文笔很锐利”,这里的“锐利”是(目光、言论、文笔等)尖锐的意思。
(3)“盾”很“坚固”,坚固是牢固的意思,盾“坚不可摧”、“牢不可破”。
3、讨论:“夸口”的意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
“张口结舌”的意思。刚刚还“夸夸其谈”的楚国人,为何“张口结舌”说不出话的呢?
4、联系实际说说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
三、精读《滥竽充数》。
1、滥竽充数,“滥竽”的意思是吹不成调的竽。真是“竽”的错吗?
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
(1)南郭先生知道了齐宣王喜欢听许多人一起吹竽的消息,他想
(2) 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当他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他想
(3)当他得知齐湣王喜欢听别人一个一个地吹,他又想
(4)看到不吹竽拿到同样俸禄的南郭先生,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5)看到了流浪街头的南郭先生,你又想对他说些什么?
(6)对于今天的那些“滥竽充数”“以次充好”的厂家,你会对他说
四、精读《画龙点睛》。
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⑴张僧繇画的龙点睛前是什么样子的?(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韵——美中不足)
⑵“点睛”的结果怎样?“点睛”的作用?(腾空飞去——化腐朽为神奇、点石成金)
(3)“点睛”在现实中的运用(包装,好的产品加上好的包装,就是“画龙点睛”的作用;劣质产品加上好的包装,就是“滥竽充数”)
2、背诵课文
(矛的篆书)
(盾的篆书)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2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相关的意思、
2、学习第一篇成语《自相矛盾》,理解成语的表面意思,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习第一篇成语《自相矛盾》,理解成语的表面意思,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教师板书:“成语”。问学生:同学们,什么样的词称为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由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你们知道哪些成语呢?
师生交流。
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学习三篇成语故事。教师继续板书“故事
知道哪个字的意思是篇的意
通过预习我们知道了三篇成语故事分别是:《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教师板书)
(二)学习生字新词
这三则故事大家多多少少都知道,我们先来学习一下其中的生字新词。
1、出示生字新词,自己小声地读一读
矛盾楚国锐利墙壁逼神韵佩服
戳穿腮帮僧人唬人
2、哪些字在读音或者字形上要提醒同学们注意
(1)字形上重点应该强调的是“矛”、“壁”、“韵”、
(2)字音中重点强调的是“戳”、“壁”、“韵”、“腮”、“僧”
(3)通过预习,大家知道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3、再读生字新词,如果能把这些词语的意思读出来,就更好了
学生读生字新词
4、下面请大家再读一读第一篇成语故事《自相矛盾》,争取把这个故事读得正确、流利。
5、学生练读
(三)学习第一篇
1、同学们,我们先来学习第一篇《自相矛盾》,谁能给我说说这个故事。
(1)指名说,教师鼓励:看来你在课前做了充分的预习。
(2)再请一位*时表现一般的学生说,教师鼓励
(3)同学们,见过人做买卖吗?哪些买卖人会在集市上吆喝些什么呢?
(4)师生交流
(5)请大家来看看这样一个句子;
出示:他拿起自己的盾夸口说:“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谁来模仿买盾人吆喝一下。学生自由练习――指名――点评――指名――一起吆喝(不需要很整齐,但是吆喝的味道要出来)
同时,要让学生体会“夸口”这个词语的意思,再朗读,效果会更好一些
再出示:又举起自己的矛夸口说:“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同样请同学朗读――指名――评价――再指名――奖励学生两句连在一起读。齐读之。
同学们这个生意人矛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矛戳得穿
这个生意人的盾的特点又是什么呢?教师板书:卖盾戳不穿
有问题吗?
学生提问,鼓励学生多问,用不同的方式来问。
2、请一位同学读这样的一段话
出示:有个围观的人问他:“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楚国人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
同学们,什么叫“张口结舌”?
这个楚国人为什么会张口结舌?
师生交流
3、现在你们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了吗?请大家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
1)指名说
(2)师生点评
(3)再指名说
4、是啊,难怪围观的人都在取笑这个楚国人呢!围观的人的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
出示围观人说的话,指名读――再指名读
5、分角色朗读这篇成语故事
(1)自由练习
(2)组合展示
(3)师生点评
6、同学们,听说学校最近为了迎接10月13日的建队节,要组织一次说故事大赛,我们想在班上先搞一次小小的选拔,选拔赛的篇目呢就是这篇《自相矛盾》,我们先来比试比试好不好?
为了让大家说得更好,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个“锦囊妙计”。出示:
成为故事大王的好办法:
(1)不看课文,能说出故事的情节。
(2)人物的对话要把表情、语气、台词表现得惟妙惟肖
(3)适当地加上一些肢体语言就更棒了
我们每个同学在底下先试试吧
7、学生练习讲故事
(1)指名上台
(2)师生点评
(3)提出更高的要求
(4)师生评价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模仿于永正老师的方法和学生展开对话,问问孩子:为什么这个楚国人张口结舌呢?或者大家为什么要取笑他呢?生活中还有这样的“自相矛盾”的事情吗?与学生交流
三、布置作业
1、同学们,由于课堂上时间有限,无法让每个同学都得到展示的机会,我们会利用综合实践课的时间来继续完成这次比赛,请大家做好准备。
2、写给“自相矛盾”的人的一封信为题写一篇小文章,你有什么话想对这个人说,你还有什么故事要和这个人分享,提醒和告诫他一些什么,都可以写在信上。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
板书设计:矛戳得穿
卖自相矛盾
盾戳不穿
8成语故事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的内容,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知道两个成语的意思。
2、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讲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2、加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3、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教学准备: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
1、填字成词。
自相()盾画龙点()()()充数
张口()舌张()舞()形象()
乌云()电()雷()()不已
2、《自相矛盾》讲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呢?
(1)指名复述
(2)教师点评,要求再简洁一些
(3)再指名
二、精读《滥竽充数》
1、教师板书滥竽充数。同学们,题目是故事或者文章的明白了题目的意思,对于我们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请问“滥竽充数”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说
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在这个词语中是指“吹竽”的意思,出示图片
充数呢?就是蒙混其中,充数字。
关键是这个“滥”,老师这里有几种解释:
(1)坏的;
(2)不加选择的:;
(3)不会,看看题目,你会选择哪种答案?
师生交流,说理由。
2、接下来,我们一起进入成语故事的学习。指名读课文前半部分,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1)师生交流
(2)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竿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出示两个句子: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①比较这两个句子意思有什么不同。
谁能用“总是”说一句话?
②还有什么原因吗?师生交流
朗读句子:“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吹的样子,居然得到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③看到这句话,我们能联想到一次词语:叫做装模作样
教师板书:合奏
(4)指导朗读――指名――点评――再指名――齐读
3、就是这样一个不会吹竽的人混在演奏队伍中,居然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但是故事的结尾却说“只好”逃走了?同学们,什么叫“只好”?
(1)师生交流
(2)为什么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呢?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告诉我答案。
(3)师生交流
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指名用“不要……而要……”造句。
教师板书:独奏
4、教师小结:从不会吹竽却拿着与别人一样的俸禄到只好灰溜溜地逃走,东郭先生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样的道理呢?
(1)师生交流
(2)你们想对东郭先生说些什么?你们对东郭先生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3)老师送大家两句名言:
有真才实学展鲲鹏大翅
混得一时,混不得一世。
希望东郭先生的教训,各位同学铭记。
三、精读《画龙点睛》
1、板书课题,知道课题的意思吗?师生交流
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l)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生交流
(2)点睛前的龙是什么样子的?(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韵)
(3)出示扫描的图片
(4)指导朗读描写龙的句子(反复诵读)
2、同学们如果你是一名游客,你相信吗?为什么?
(1)师生交流,板书:“前”、“不信”
(2)你会对张僧繇说什么?(多请几位同学说)
(3)同学们,这就叫做“一再要求”。
3、出示:游客不信,都以为张僧繇在唬人,大家一再要求,张僧繇只好提起笔来,轻轻一点。霎时间,只见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被点上眼睛的龙腾空飞去。游客们惊叹不已,无不佩服张僧繇神奇的点睛之笔。
(1)教师范读,同学们体会一下,感受到了什么?
(2)师生交流
(3)体会理解一些重要的词语:“轻轻一点”、“霎时间”、“腾空飞去”、“惊叹不已”、“无不佩服”、“神奇”。教师板书:“后”、“惊叹”
(4)指导朗读
4、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1游客们看到画上眼睛的龙真的腾空飞去,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自由讨论――师生交流
(2)通过这则成语故事,我们知道了什么?
(3)在我们身边有这样技艺高超的人吗?比如在绘画、运动、学习等方面?
(4)师生交流
5、这样精彩的故事,我们再来读一读好吗?
(1)齐读《画龙点睛》
(2)在这则故事中有很多词语值得积累,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样的一个填空题。
(将全文作为填空式打在幻灯片上,然后一边读一边完成填空,积累语言,然后再少一些文字,多一些填空,让学生自己试着说说。指名说,其他同学默默地跟着念)
老师相信大家回家后一定能把这个故事记下来,说给自己爸爸妈妈听,好吗?要请家长给你们打分的哦!
四、分类布置作业:
(一)基础题:
1、朗读课文。
2、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二)自选题
1、续写故事。提示:当齐宣王要求吹竽者独奏的消息传来,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后来又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请你接着写下去,题目自拟。
2、你是亲眼目睹张僧繇画龙点睛的人,面对被点睛的两条游龙腾空而起,你内心一定有很多话想说,请你以《给张僧繇的一封信》为题,说说这件事情的经过,以及你对张僧繇态度的变化和感受。
板书设计:
前后
齐奏取得俸禄画龙点睛
滥竽充数不信惊叹
独奏只好逃走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熟读故事,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出处。
2.能熟练地复述故事。
3.能结合最后一自然段,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意思,并能在学习中正确地运用。
教学重点:理解成语的意思并正确地运用。
教学难点:能正确地运用“胸有成竹”。
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入
1.让学生讲成语故事。
小朋友,你们一定听说过许多的成语故事,你能给同学们讲一讲吗?
2.师小结并导入。
小朋友们刚才讲的成语故事很有趣,今天,老师要与小朋友们一起学习一个新成语,请小朋友们把书翻到38页。
二、初读成语故事
1.学生自读成语故事,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章。
2.小组交流:
读了这个故事,你收获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你能不能在小组内将故事复述出来?
3.班上交流,并让学生复述这个成语故事。
三、再读成语故事,理解它的内涵
1.让学生默读成语故事,边读边思考:
①文与可的笔下为什么能出现一竿竿生动传神的竹子?
②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他画的竹子“生动传神”?
③你能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意思吗?可结合文中的哪句话来理解?
2.小组内交流自己学习的结果,如果不理解的,就在小组内合作学习,或向老师请教。
3.班上交流,师相机引导。
①文与可的笔下为什么能出现一竿竿生动传神的竹子?
(因为文与可经常去观察竹子,看它在不同时间、不同气候下的变化,总之,文与可对竹子非常熟悉。)
②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他画的竹子“生动传神”?
(第三段话中,猫把那幅当成真的.了,并把它抓着玩)
③你能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意思吗?可结合文中的哪段话来理解?
(最后一段)
引导学生重点阅读最后一段,并让学生说说他们的理解。
引导学生说出“胸有成竹”的意思。
(指画画时,胸中有现成的、完整的竹子,比喻处理事情心里先有主意,有成算。)
四、拓展运用。
1.过渡:刚才同学们理解了“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意思,这还不够,最重要的是要能够运用它,下面我们就看看同学们是否真的理解了这个成语的意思。
2.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胸有成竹”的意思。
①师举例:小明*常学习很努力,再加上他在期末前认真地复习了,所以,在期末考试时,小明是胸有成竹。
②学生举例,进一步体会”胸有成竹”的意思。
五、作业:
1.让学生用这个成语说1—2句话。
2.课后将自己喜欢的成语积累下来,写在积累本上。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4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相关的意思、
2、学习第一篇成语《自相矛盾》,理解成语的表面意思,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习第一篇成语《自相矛盾》,理解成语的表面意思,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教师板书:“成语”。问学生:同学们,什么样的词称为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由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你们知道哪些成语呢?
师生交流。
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学习三篇成语故事。教师继续板书“故事
知道哪个字的意思是篇的意
通过预习我们知道了三篇成语故事分别是:《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教师板书)
(二)学习生字新词
这三则故事大家多多少少都知道,我们先来学习一下其中的生字新词。
1、出示生字新词,自己小声地读一读
矛盾 楚国 锐利 墙壁 逼 神韵 佩服
戳穿 腮帮 僧人 唬人
2、哪些字在读音或者字形上要提醒同学们注意
(1)字形上重点应该强调的是“矛”、“壁”、“韵”、
(2)字音中重点强调的是“戳”、“壁”、“韵”、“腮”、“僧”
(3)通过预习,大家知道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3、再读生字新词,如果能把这些词语的意思读出来,就更好了
学生读生字新词
4、下面请大家再读一读第一篇成语故事《自相矛盾》,争取把这个故事读得正确、流利。
5、学生练读
(三)学习第一篇
1、同学们,我们先来学习第一篇《自相矛盾》,谁能给我说说这个故事。
(1)指名说,教师鼓励:看来你在课前做了充分的预习。
(2)再请一位*时表现一般的学生说,教师鼓励
(3)同学们,见过人做买卖吗?哪些买卖人会在集市上吆喝些什么呢?
(4)师生交流
(5)请大家来看看这样一个句子;
出示:他拿起自己的盾夸口说:“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谁来模仿买盾人吆喝一下。学生自由练习――指名――点评――指名――一起吆喝(不需要很整齐,但是吆喝的味道要出来)
同时,要让学生体会“夸口”这个词语的意思,再朗读,效果会更好一些
再出示:又举起自己的矛夸口说:“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同样请同学朗读――指名――评价――再指名――奖励学生两句连在一起读。齐读之。
同学们这个生意人矛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矛 戳得穿
这个生意人的盾的特点又是什么呢? 教师板书:卖 盾 戳不穿
有问题吗?
学生提问,鼓励学生多问,用不同的方式来问。
2、请一位同学读这样的一段话
出示:有个围观的人问他:“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楚国人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
同学们,什么叫“张口结舌”?
这个楚国人为什么会张口结舌?
师生交流
3、现在你们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了吗?请大家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
1)指名说
(2)师生点评
(3)再指名说
4、是啊,难怪围观的人都在取笑这个楚国人呢!围观的人的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
出示围观人说的话,指名读――再指名读
5、分角色朗读这篇成语故事
(1)自由练习
(2)组合展示
(3)师生点评
6、同学们,听说学校最近为了迎接10月13日的建队节,要组织一次说故事大赛,我们想在班上先搞一次小小的选拔,选拔赛的篇目呢就是这篇《自相矛盾》,我们先来比试比试好不好?
为了让大家说得更好,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个“锦囊妙计”。出示:
成为故事大王的好办法:
(1)不看课文,能说出故事的情节。
(2)人物的对话要把表情、语气、台词表现得惟妙惟肖
(3)适当地加上一些肢体语言就更棒了
我们每个同学在底下先试试吧
7、学生练习讲故事
(1)指名上台
(2)师生点评
(3)提出更高的要求
(4)师生评价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模仿于永正老师的方法和学生展开对话,问问孩子:为什么这个楚国人张口结舌呢?或者大家为什么要取笑他呢?生活中还有这样的“自相矛盾”的事情吗?与学生交流
三、布置作业
1、同学们,由于课堂上时间有限,无法让每个同学都得到展示的机会,我们会利用综合实践课的时间来继续完成这次比赛,请大家做好准备。
2、写给“自相矛盾”的人的一封信为题写一篇小文章,你有什么话想对这个人说,你还有什么故事要和这个人分享,提醒和告诫他一些什么,都可以写在信上。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
板书设计: 矛 戳得穿
卖 自相矛盾
盾 戳不穿
8 成语故事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的内容,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知道两个成语的意思。
2、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讲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2、加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3、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教学准备: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
1、填字成词。
自相( )盾 画龙点( ) ( ) ( )充数
张口( )舌 张( )舞( ) 形象( )
乌云( ) 电( )雷( ) ( )不已
2、《自相矛盾》讲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呢?
(1)指名复述
(2)教师点评,要求再简洁一些
(3)再指名
二、精读《滥竽充数》
1、教师板书滥竽充数。同学们,题目是故事或者文章的明白了题目的意思,对于我们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请问“滥竽充数”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说
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在这个词语中是指“吹竽”的意思,出示图片
充数呢?就是蒙混其中,充数字。
关键是这个“滥”,老师这里有几种解释:(1)坏的;(2)不加选择的:;(3)不会,看看题目,你会选择哪种答案?
师生交流,说理由。
2、接下来,我们一起进入成语故事的学习。指名读课文前半部分,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1)师生交流
(2)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竿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出示两个句子: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①比较这两个句子意思有什么不同。
谁能用“总是”说一句话?
②还有什么原因吗?师生交流
朗读句子:“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吹的样子,居然得到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③看到这句话,我们能联想到一次词语:叫做装模作样
教师板书:合奏
(4)指导朗读――指名――点评――再指名――齐读
3、就是这样一个不会吹竽的人混在演奏队伍中,居然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但是故事的结尾却说“只好”逃走了?同学们,什么叫“只好”?
(1)师生交流
(2)为什么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呢?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告诉我答案。
(3)师生交流
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指名用“不要……而要……”造句。
教师板书:独奏
4、教师小结:从不会吹竽却拿着与别人一样的俸禄到只好灰溜溜地逃走,东郭先生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样的道理呢?
(1)师生交流
(2)你们想对东郭先生说些什么?你们对东郭先生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3)老师送大家两句名言:
有真才实学 展鲲鹏大翅
混得一时,混不得一世。
希望东郭先生的教训,各位同学铭记。
三、精读《画龙点睛》
1、板书课题,知道课题的意思吗?师生交流
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l)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生交流
(2)点睛前的龙是什么样子的?(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韵)
(3)出示扫描的图片
(4)指导朗读描写龙的句子(反复诵读)
2、同学们如果你是一名游客,你相信吗?为什么?
(1)师生交流,板书:“前”、“不信”
(2)你会对张僧繇说什么?(多请几位同学说)
(3)同学们,这就叫做“一再要求”。
3、出示:游客不信,都以为张僧繇在唬人,大家一再要求,张僧繇只好提起笔来,轻轻一点。霎时间,只见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被点上眼睛的龙腾空飞去。游客们惊叹不已,无不佩服张僧繇神奇的点睛之笔。
(1)教师范读,同学们体会一下,感受到了什么?
(2)师生交流
(3)体会理解一些重要的词语:“轻轻一点”、“霎时间”、“腾空飞去”、“惊叹不已”、“无不佩服”、“神奇”。教师板书:“后”、“惊叹”
(4)指导朗读
4、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1游客们看到画上眼睛的龙真的腾空飞去,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自由讨论――师生交流
(2)通过这则成语故事,我们知道了什么?
(3)在我们身边有这样技艺高超的人吗?比如在绘画、运动、学习等方面?
(4)师生交流
5、这样精彩的故事,我们再来读一读好吗?
(1)齐读《画龙点睛》
(2)在这则故事中有很多词语值得积累,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样的一个填空题。
(将全文作为填空式打在幻灯片上,然后一边读一边完成填空,积累语言,然后再少一些文字,多一些填空,让学生自己试着说说。指名说,其他同学默默地跟着念)
老师相信大家回家后一定能把这个故事记下来,说给自己爸爸妈妈听,好吗?要请家长给你们打分的哦!
四、分类布置作业:
(一)基础题:
1、朗读课文。
2、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二)自选题
1、续写故事。提示:当齐宣王要求吹竽者独奏的消息传来,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后来又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请你接着写下去,题目自拟。
2、你是亲眼目睹张僧繇画龙点睛的人,面对被点睛的两条游龙腾空而起,你内心一定有很多话想说,请你以《给张僧繇的一封信》为题,说说这件事情的经过,以及你对张僧繇态度的变化和感受。
板书设计:
前 后
齐奏 取得俸禄 画龙点睛
滥竽充数 不信 惊叹
独奏 只好逃走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学生自主感悟文中的句子,体会南郭先生的人物个性。
2、以学生的朗读文中的语言体会出寓言的含义。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顾含义: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成语故事《自相矛盾》,从成语故事中,明白了一个道理,你们还记得吗?
指名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回答非常好,我们说话、做事切不可矛盾,这就是农村中有一句俗话“搬石头砸自己的脚”,成语故事就含有一定的道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另外两则成语故事。
二、学习《滥竽充数》:
板书:滥竽充数
师:这一则寓言故事,同学们有没有看过,谁能向大家说说故事的大概?
1、指名回答故事内容。
2、师质疑:南郭先生为什么开始能蒙混自己呢?而以后又不能呢?
出示: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俸禄。
于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单独吹。
1、分析句子
2、进行造句
……总是……
……不要……而要……
师:正因为如此,南郭先生走了,其实南郭先生的逃走给人留下很多启示,你想其他吹竽人会从中明白点什么?
指名回答:
假如我们来教育一下南郭先生,你想说什么,南郭先生又会怎么想?
1、指名回答。
2、生活中,还有没有滥竽充数的现在呢,你就这词明白了什么?
3、教师小结。
三、学习《画龙点睛》
板书:画龙
看课文,了解谁“画龙”,画得如何。
1、学生浏览课文,读句子。板书:奇怪
2、师:为什么当时张僧繇不点睛呢?板书:不信
指名回答。
师:张艺人点了睛后,出现什么样的情景,指名读。
出示句子:
霎时间,只见乌云密布……飞去。
(1)指名读。
(2)齐读。
3、师:呀!多惊人的场面呢,形态逼真的龙居然活了,真是太不可思议了,看看这时游客是怎么样的?
板:惊叹不已无不佩服
师:游客们面对这情景,真是啧啧赞叹呀!想想那时他们会称赞什么?
(1)学生思考。
(2)指名回答。
师:高,实在是高呀!你本来画龙就逼真,加上这传神之笔,就更显出神入化啦!这样的情景给游客什么样的启示呢?
指名回答。(谈游客的启示)
师总结:三则故事给我们带来了三个道理,其实成语中还有很多的知识,请你们课余时间继续去研究成语给我们的乐趣,老师给你一道题,看看能否完成。
四、作业练习
写出成语:
历史故事:
神话故事:
寓言故事:
《有故事的成语》教学设计3篇(扩展3)
——成语故事教学案例设计
成语故事教学案例设计1
1.认识4个生字。读读记记“魔力、通融、刻薄、武断、熔岩、窘况、阔佬、撵跑、雅致、考究、妙不可言、十全十美”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托德和老板的性格特点,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3.激发学生阅读外国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根据课文内容了解托德和老板的性格特点,体会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以后的写作中学会运用。
《有故事的成语》教学设计3篇(扩展4)
——《报纸的故事》教学设计3篇
《报纸的故事》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大公报》的喜爱之情,体会作者对文学、真
理等不懈追求的精神。
2、学习心理描写,体会心理描写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体会心理描写的作用;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把握作者
的情感。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1、朗读课文,画出优美词句。
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不学无术 不屑一顾 异想天开 责难之词 无微不至
3、再读课文,写出课文主要写一件什么事。
4、画找出文中几处心理描写的地方,读一读,体会句子要表达的意思,感
悟心理描写的作用。
(例:最后一段,作者用一种愉悦的心情写出了自己的闲适与满足,
实际上是作者苦中求乐的心理,是作者的一种自我解嘲。这样写,可以让读者
感受到作者的无奈和悲哀。)
5、细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并简要回答:
(1)“我”为什么一定要订阅《大公报》?
(2)“我”怎样裱糊房屋?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3)用心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你读后的感受。
6、质疑问难,交流研讨。
《有故事的成语》教学设计3篇(扩展5)
——《纸的故事》教学设计3篇
《纸的故事》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区别形近字“豪、毫”和“纪、记”,学会给生字确定部首;理解16个新词语的意思,辨别“发明”与“发现”。
2、会用“谁怎样他说什么”的句式写一句话;会用“怎么”提问题。
3、能正确朗读课文,能说出纸的发明经过。
4、知道纸是我们的祖先发明的,知道外国人懂得造纸比*退一千多年,感受做一个*人的自豪。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理清纸的发明过程,感受中华民族祖先的聪明才智。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清纸的发明过程。
三、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初步了解纸的发明过程;
2、读懂文章1一5自然段,知道在纸发明以前,书是什么做的,有什么特点。
3、完成《作业本》1、2、3。
(二)教学过程
1、揭题谈话。
同学们,我们每天用的课本、作业本,看的报纸、杂志是用什么做的?
这一张张又白又光滑的纸是谁发明的?是怎样发明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纸的故事》会告诉我们这一切。(出示课题)请大家把题目读一遍。
2、初读课文,学习生字,了解大意。
(1)边听录音,边看课文,注意读音。
(2)轻声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①看拼音读准字音;
②想办法记住字形;
③联系句子想想意思;
④用字典查出划线字的意思:异口同声自豪
(3)检查指导
(4)读通课文。
①指名朗读课文,注意纠错。
②放声自由朗读。
③用自己的话说说纸的发明过程,并完成课后练习2(用图形投影显示)。
3、学习文章1一5自然段。
(1)分角色朗读1一5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①在纸发明以前,书是用什么做成的?②那样的书有什么缺点?
(2)检查讨论,并板书。
竹片(笨重)丝绸(价钱贵买不起)
(3)看板书同桌互说。
4、作业练习。
(1):作业本1、2、3。
(2)课外作业:抄写生字3遍。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熟练朗读课文,知道纸的发明过程和“蔡侯纸”的特点。
2、掌握“谁怎样他说什么”的句式。
3、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引人。
纸发明以前的书是用什么做的?
2、学习课文6一7自然段。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思考:①我国最早的纸是用什么做成的?②“蔡侯纸”是指什么样的纸?③纸是谁发明的?
(2)检查讨论。
①上述问题②要注意讨论得出“纸是咱们*发明的”的结论。
②在各个问题讨论的过程中注意生字的巩固及“异口同声、自豪”等词的词意掌握。
(3)指导用自豪的语气朗读第7自然段。
(4)自由朗读6、7自然段。
(5)指导“谁怎样他说什么”句式练习。先结合文中“瞪大了眼睛、异口同声、自豪”等词进行训练,然后进行扩散性训练。
(6)完成作业本练习5、6。
3、学习第8自然段。
(1)指导有感情朗读。
(2)在全文中找出可以体会到“咱们的祖先真了不起”的句子并读。
(3)启发学生说出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进一步体会“我们的祖先真了不起”的情感。
4、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
5、由文中人物及插图,启发学生对文章第一句话中“几个同学”进行修改,使语句表达更确切。
6、完成《作业本》练习4、7。
《纸的故事》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道纸是*人发明的。外国人懂得造纸比*人迟一千多年,感受做一个*人的自豪。
2、学会课文生字14个,区别形近字“导异”,“代化”;能给生字确定部首,并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理解课文中“异口同声”“自豪”“不禁”等词语的意思。
3、会按“谁怎么样地说什么”的句式写句子;学会用“怎么”来提问。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对话,了解纸的发明过程。
5、能用学懂课文的基础上,写一段赞叹*人了不起的话。
教学重点:
确定左右和上下结构生字的部首。
教学难点:
在字典部首目录中较快地找到要查的部首。
教学准备:
课件、录音机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课文生字和部首查字法,能正确确定部首;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质疑揭题(5分)
1、同学们,你知道书上的纸是怎么来的吗?谁能说一说?今天我们来学习纸的故事。(出示课题)
2、读一读,说一说,你想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二、学习单元提示(3分)
1、读一读,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
教师归纳板书:
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的步骤:
(1)、定:定部首
(2)数:部首笔画
(3)找:检字表中找部首
(4)再数再找,数除部首外笔画,在字典正文中找字。
3、教师举例说明,学生跟着试练。絮(系),且(|)。
三、练习查字典(10分)
1、出示课文中的生字。(课件:生字学习)
2、让学生确定生字的部首。绸(糹)
3、分两组用部首查字法查生字,每组各查7个生字并写出字典页码,比一比哪组快。
4、结合完成作业本第1题。价(单人旁)异(已)故(父)薄(草字头)错(金子旁)问(门)
5、教师小结:确定字的部首,独体字一般查起笔,合体字一般查偏旁。
6、(看课件)指名读生字,齐读词语。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
1、听课文录音(课件:课文朗读),思考你知道了什么?
2、交流。(课件练习3)填空:纸是()发明的,他利用()造纸,后来人们就把这种纸称为()。
3、给课后习题1的四幅图排顺序,并讲一讲纸的发明过程。4、自由读课文,提出你不懂的问题?交流并梳理。
五、学习课文1—5自然段(10分)
1、用手势表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自由读课文,哪几节写了纸发明以前?(1—5)
3、轻声读一读这几节,思考课后第四题中的(1)在纸发明以前,书是用什么做的?那样的书有什么缺点?
4、交流。抓住以下句子:
(1)在纸发明以前,书是用竹片做的呢!
(2)人们就把字写在丝绸上面。
课件出示:竹片丝绸做的书。
同桌讨论各自的缺点:笨重,贵。
板书:竹片————丝绸
笨重贵
5、同桌相互说,
6、齐读1—5自然段。
7、师生对读1—5自然段。
六、课堂小结(2分)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部首查字法等)
七、作业:(1分)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语3遍。
3、完成作业本2、3题。
教后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纸是*人发明的,感受作为*人的自豪,激起学生热爱自己祖国的情感。
2、了解纸的发明过程和蔡侯纸的特点。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4、围绕“纸”的话题,结合所学的所感的,尝试写话练习。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第1—5自然段。(10分)
1、边读边思考,世界上没有纸以前,书是用什么做的?他们有什么特点?(学生脱离课本说一说)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定向(1分)
所以,人们就想要找到一种材料用来做书,那就是纸。可纸又是怎么发明的呢?你觉得这节课我们该学点什么?
三、学习第6自然段。(10分)
1、你们想了解的正是课文中我与玲玲想问的。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第6自然段。
2、了解“异口同声”的意思。
(1)用部首查字法查“异”,说说字意,理解词义。
(2)设景说话,加深词义理解;什么情况下,大家“异口同声”地说过些什么?
(3)读好问句。
五、学习第7自然段(15分)
1、自由朗读。
2、汇报:你学懂了什么?
(1)重点了解纸的发明过程。(看课件理解)
(2)(课件练习3)。把下面相关的内容填入方框里。
世界上最早的纸 东汉时代的纸 棉絮和麻做成的
蔡伦蔡侯纸 无法考证 具体的 人树皮和破布为原料 西汉时代的纸轻薄便宜 比较粗厚 价钱有点贵 两千多年前
(3)重点理解:蔡侯纸是什么样的纸?
点击课件(蔡侯纸是东汉时期的蔡伦发明的,它以树批和破布为原料,又轻又薄,价钱便宜。)
课件:认识蔡伦、欧洲;理解“又轻又薄”。
教师提示归纳:用“发明时间、发明者、造纸原料、纸张特点”这几点来回答。
3、指导朗读。
(1)自由读,想想:你觉得该怎样读?为什么?
(2)理解“自豪”,思考:为什么是自豪的?
(3)抓关键句体会。
纸是咱们*发明的。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代,我国就已经有纸了。
过了一千多年,*的造纸方法传到欧洲,外国人才懂得造纸呢!
小组讨论:听了妈妈的介绍,又经过你自己的学习,你想说写什么?
(4)课件:你能用“自豪”造句吗?
六、学习第8自然段(6分)
1自由读。
2、理解“不禁”,想想:为什么是“不禁齐声赞叹”?
3、比较句子。我们的祖先了不起。
我们的祖先真了不起。
4、讨论:你认为我们的祖先“真了不起”体现在哪里?
(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发明了纸,使*成为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比外国人早一千多年用上纸,而且外国造纸的方法是从*传出去的;不断改进造纸技术和方法。)
5、板书:边板书边理解“轻薄”
棉絮和麻做纸—树皮、破布做纸
(粗厚) (轻薄便宜)
七、拓展说话(4分)
1、学生说说四大发明,进一步体会*人民的伟大。
课外阅读:
“火药的发明”“毕升发明印刷术”“指南针”“蔡伦造纸术”
2、看看现在的纸,理解纸在现代社会中的不断进步。《你知道下面纸的新鲜事吗?》《生活中处处有纸,你相信吗?》
3、写话练习,把自己最感动,最想说的或很感兴趣的话写下来。
八、作业:(1分)
1、完成作业本上剩余部分。
2、把纸的发明过程回家说给父母听一听。
板书:
1、纸的故事
纸的发明过程:
竹片做成—丝绸当纸—棉絮和麻做纸—树皮、破布做纸
(重) (贵) (粗厚) (轻薄便宜)
《纸的故事》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纸是*人发明的,外国人懂得造纸比*人迟一千多年,感受做一个*人的自豪。
2、学会课文生字14个,却别形近字“导、异”“代、化”;能给生字确定部首,并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理解课文中“异口同声、自豪、不禁”等词语的意思。
3、会按“谁怎么样地说什么”的句式写句子;学会用“怎么”来提问。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对话,了解纸的发明过程。
5、能在学懂课文的基础上写一段赞叹*人了不起的话。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弄清纸发明的过程,感受作为*人的自豪感。
2、教学难点:了解纸发明以前的书,说说蔡侯纸是什么样的纸。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理解16个新词,学会给生字确定部首。
2、读通课文,初步了解纸的发明过程。
3、学习1-5自然段,知道在纸发明以前,书是用什么做的,有什么特点。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谈话引入。
出示课本,问:这是什么做的?拿出“报纸”、“作业本”、“课外书”问。看着这些五花八门的.“纸”,小朋友们,有什么奇怪的问题从你们的小脑瓜里蹦出来了呢?(生自由提问,教师理出有用的问题。)
这一张张白花花的纸是谁发明的?是怎样发明的?同学们都非常奇怪,只要今天我们学了《纸的故事》这篇课文之后,那么一切问号就会消失了。(出示课题,请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了解大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课件出示以下自学要求:
(1)遇到生字多读几遍,并记住字形。联系句子想想意思。
(2)认真阅读“单元学习提示”,明确要求和具体操作步骤。
(3)尝试运用部首查字法做课后作业第2题。
2、检查指导。
(1)浏览课后生字,学生提出确定部首有困难的字,教师指导解决。
(2)以“带”字为例,请同学介绍查字典的过程。
3、再读课文。
(1)放声自由朗读课文。
(2)分小节指名朗读课文,注意纠错。
(3)说说课文围绕“纸”主要讲了什么(教师指导学生理清课文思路)。
完成课后练习3。
三、学习课文1-5段。
1、让学生充分自由读后完成填空练习。
纸发明以前,书是用()做的,它太()了。后来,人们为了(),就用()做书,可是太()了。劳动人民()。
2、检查讨论,得出板书:
(材料)(特点)
竹片笨重
丝绸 价钱贵
3、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1-5段。
四、课堂练习。
1、完成课堂《作业本》1、2、3题。
2、抄写生字各3遍。
3、比一比,组词。
图()异()州()检()
圆()导()洲()验()
紧()絮()豪()毫()
《有故事的成语》教学设计3篇(扩展6)
——蛇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菁选2篇)
蛇的成语故事有哪些1
蛇的成语故事1:
杯弓蛇影
从前有个做官的人叫乐(yuè)广。他有位好朋友,一有空就要到他家里来聊天儿。有一段时间,他的朋友一直没有露面。乐广十分惦念,就登门拜望。只见朋友半坐半躺地倚在床上,脸色蜡黄。乐广这才知道朋友生了重病,就问他的病是怎么得的。朋友支支吾吾不肯说。经过再三追问,朋友才说:“那天在您家喝酒,看见酒杯里有一条青皮红花的小蛇在游动。当时恶心极了,想不喝吧,您又再三劝饮,出于礼貌,不好拒绝乐广的好意,只好十分不情愿的饮下了酒。从此以后,心里就总是觉得肚子里有条小蛇在乱窜,想要呕吐,什么东西也吃不下去。到现在病了快半个月了。
”乐广心生疑惑,酒杯里怎么会有小蛇呢?但他的朋友又分明看见了,这是怎么回事儿呢?回到家中,他在殿内里踱(duó)步,分析原因。他看见墙上桂着一张青漆红纹的雕弓,灵机一动:是不是这张雕弓在捣鬼?于是,他斟了一杯酒,放在桌子上,移动了几个位置,终于看见那张雕弓的影子清晰地投映在酒杯中,随着酒液的晃动,真象一条青皮红花的小蛇在游动。为了解除朋友的疑惑,乐广马上用轿子把朋友接到家中。请他仍旧坐在上次的位置上,仍旧用上次的酒杯为他斟了满满一杯酒,问道:“您再看看酒杯中有什么东西?”那个朋友低头一看,立刻惊叫起来:“蛇!蛇!又是一条青皮红花的小蛇!”乐广哈哈大笑,指着壁上的雕弓说:“您抬头看看,那是什么?”朋友看看雕弓,再看看杯中的蛇影,恍然大悟,顿时觉得浑身轻松,心病也全消了!
蛇的成语故事2:
打草惊蛇
南唐时候,当涂县(现安徽省马鞍山市下辖的一个县)的县令叫王鲁。这个县令贪得无厌,财迷心窍,见钱眼开,只要是有钱、有利可图,他就打草惊蛇
可以不顾是非曲直,颠倒黑白。在他做当涂县令的任上,干了许多贪赃枉法的坏事。常言说,上梁不正下梁歪。这王鲁属下的那些大小官吏,见上司贪赃枉法,便也一个个明目张胆干坏事,他们变着法子敲诈勒索、贪污受贿,巧立名目搜刮民财,这样的大小贪官竟占了当涂县官吏的十之八九。因此,当涂县的老百姓真是苦不堪言,一个个从心里恨透了这批官,总希望能有个机会好好惩治他们,出出心中怨气。
一次,适逢朝廷派员下来巡察地方官员情况,当涂县老百姓一看,机会来了。于是大家联名写了状子,控告县衙里的主簿等人营私舞弊、贪污受贿的种.种不法行为。
状子首先递送到了县令王鲁手上。王鲁把状子从头到尾只是粗略看了一遍,这一看不打紧,却把这个王鲁县令吓得心惊肉跳,浑身上下直打哆嗦,直冒冷汗。原来,老百姓在状子中所列举的种.种犯罪事实,全都和王鲁自己曾经干过的坏事相类似,而且其中还有许多坏事都和自己有牵连。状子虽是告主簿几个人的,但王鲁觉得就跟告自己一样。他越想越感到事态严重,越想越觉得害怕,如果老百姓再继续控告下去,马上就会控告到自己头上了,这样一来,朝廷知道了实情,查清了自己在当涂县的胡作非为,自己岂不是要大祸临头!
王鲁想着想着,惊恐的心怎么也安静不下来,他不由自主地用颤抖的手拿笔在案卷上写下了他此刻内心的真实感受:“汝虽打草,吾已惊蛇。”写罢,他手一松,瘫坐在椅子上,笔也掉到地上去了。
蛇的成语故事3:
画蛇添足
画蛇添足的故事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齐策二》。
楚国一位舍人得到了主人送的一壶酒,觉得几个人一起喝嫌少,一个人独喝又嫌多,于是让几个人在地上画蛇,先画成的就喝酒。有个人蛇先画好了,拿起酒壶准备喝,看看其他人还没画好,又左手拿壶,右手给蛇画脚,还没等他画好脚,另一人的蛇画好了,夺过酒壶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添上脚呢?”说完把酒喝了。那个画蛇脚的人,终于没有喝上酒。
唐朝大文学家韩愈在其《感春》诗中写道:“画蛇著足无处用,两鬓雪白趋埃尘。”
“画蛇添足”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把事情弄坏。有时也作“画蛇著足”。
蛇的成语故事有哪些2
关于蛇的成语故事:画蛇添足
从前,楚国有一户人家,祭完祖宗以后,把一壶祭祀时用过的酒,赏给帮助办事的人喝。
办事的人很多,可是酒只有一壶,到底给谁喝呢?有人提议说:“各人都在地上画一条蛇,谁画得快、画得像,就把这壶酒给谁喝。” 大家都认为这个办法很好。
有一个人画得很快,一转眼,就把蛇画好了。这壶酒应该归他。可是,这时候,他看看别人都没有画好,就想再炫耀一下自己的能耐。他得意洋洋地说:“你们画得多慢啊,让我再画上几只蛇脚吧!”
他左手拿着酒壶,右手又开始给画好了的蛇添上脚。当他正在添足的时候,另一个人却把蛇画好了,而且立刻把酒壶夺了过去,说:“蛇是没有脚的,你怎么画上了脚?第一个画好蛇的是我,不是你哩!”
那人说完话,就心安理得地喝起酒来。
画蛇添足的成语故事延伸
【注音】huà shé tiān zú
【出处】《战国策·齐策二》:“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解释】原意为画蛇时给蛇添上脚。后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用法】连动式,作宾语。
【近义词】多此一举、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反义词】恰到好处、画龙点睛
【例句】在作文章时,我们一定要详略得当,绝不能添枝加叶,画蛇添足。
关于蛇的成语故事:画蛇添足
画蛇添足的`成语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做事不能多此一举,因为可能会造成你失去一些东西。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要不然只会弄巧成拙,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笑谈。
关于蛇的成语故事:杯弓蛇影
晋朝有一个叫乐广的人,非常喜欢结交朋友,并经常请朋友到家里喝酒聊天。一天,乐广做了一桌子的好菜,宴请宾客,大厅中觥筹交错,异常热闹,大家猜拳行令,饮酒作乐。
一位客人正举杯痛饮,无意中瞥见杯中似有一条游动的小蛇,但碍于众多客人的情面,他硬着头皮把酒喝下。后来,他这位朋友没有说明原因就告辞离开了。这让乐广感到很纳闷:他为什么突然不喝酒就走了呢?
过了好几天,乐广一直没有见到这位朋友。乐广很想念他,于是就亲自登门去看他。谁知这位朋友已经病了好几天了,而且病得很厉害。乐广奇怪地问:“前几天喝酒的时候,你不是还好好的,怎么一下子就病得这么厉害了呢?”
刚开始这位朋友支支吾吾什么也不说,后来在乐广的再三追问下,这位朋友才说出实情:“那天你盛情招待我,本来大家喝得很高兴。我喝了几杯以后,突然发现我的酒杯里有一条蛇,而且还慢慢地蠕动。我当时感到很害怕,也觉得很恶心。但你的盛情难却,所以我勉强喝了那杯酒,然后就离开了。回到家里以后,我感到全身都不舒服,总觉得肚子里有一条小蛇。就这样,我一病不起了。”
乐广得知他的病情后,思前想后,终于记起他家墙上挂有一张弯弓,他猜测这位朋友所说的蛇一定是倒映在酒杯中的弓影,于是,他再次把客人请到家中,邀朋友举杯,那人刚举起杯子,墙上弯弓的影子又映入杯中,宛如一条游动的小蛇,他惊得目瞪口呆,这时,乐广指着墙上挂着的弓,说:“都是它在作怪,杯中的蛇是这张弓的影子!”随后,乐广把弓从墙上取下来,杯中小蛇果然消失了。这位朋友恍然大悟,他开心地说:“噢,原来是这样啊,杯中的蛇竟然是墙上的弓的影子!”他的这位朋友疑窦顿开,压在心上的石头被搬掉,病也随之而愈。
杯弓蛇影的成语故事延伸
【注音】bēi gōng shé yǐng
【出处】汉·应劭《风俗通义·世间多有见怪》载:应彬请杜宣饮酒,“时北壁上有悬赤弩照于杯,形如蛇。宣畏恶之,然不敢不饮。”
【解释】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用法】作谓语、定语;比喻把虚幻误作真实,形容人神经敏感,含贬义。
【近义词】草木皆兵、疑神疑鬼、风声鹤唳、满腹疑团、狐埋狐搰
【反义词】处之泰然、安之若泰、谈笑自若、泰然自若、若无其事
【例句】她不知从哪儿听到要地震的.消息,整天~,稍有动静就慌作一团。
关于蛇的成语故事:杯弓蛇影点评
杯弓蛇影的成语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问题,我们都要问一个为什么,要通过调查研究去努力弄清事情的真相,求得正确解决的方法。
《有故事的成语》教学设计3篇(扩展7)
——我的故事教学设计
我的故事教学设计1
课题
我的故事
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
课时
5-6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初步了解卡通的造型方法及特有的表现语言。能根据卡通画的内容编一个故事,大胆尝试运用卡通画表现手法叙说故事、记录生活、表达愿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2、人文情感目标:通地过教学引导学生感受卡通艺术的表现魅力,并尝试用卡通画手法表现故事或某个故事情节,以此来培养学生观察体验生活中的乐趣与情感,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综合表现能力,增添幽默和智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重点
1、卡通画的造型方法及特有的表现语言。
2、能根据卡通画的内容编一个故事并尝试进行表演。
难点
运用卡通画表现手法叙说故事、记录生活、表达愿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并有一定的幽默感和趣味性。
教具
常见的卡通人物或主角图片、人物表情图片、各种特殊场面(夜晚、紧张、热闹、冷清等)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
1、问题:你们最喜欢的卡通画、卡通片或者卡通人物是什么?
2、教师:美国迪斯尼公司出品的卡通片《米老鼠和唐老鸭》是我们很多人喜爱的卡通片,下面我就来欣赏其中的一个片断。(播放《米老鼠和唐老鸭》vcd)
4、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卡通画的造型方法,请同学们欣赏第六页的范画。
三、新课教学
1、板书课题:有趣的卡通
引导学生欣赏(课件演示作品简介)
3、结合作品欣赏讲解卡通的主要特点:造型夸张幽默、色彩鲜艳、表现语言简洁、生动幽默。教师展示并简要点评补充范画。(启发学生在这些范画当中找出表现声音、运动、速度、音乐的画面。)
活动小结:除了本身形象的夸张外,多用辅助线条或文字配合表现。
学生回答
3、学生回答问题:《米老鼠和唐老鸭》有哪些特点最吸引我们?
2、欣赏第六页的范画
尽量理解:
①造型夸张幽默、表现语言简洁生动
②色彩鲜艳
4、课堂活动一讨论:以课本中卡通图片为例,说一说卡通画从哪些方面表现紧张、静止、等情景的。
引起学生的兴趣,产生对卡通画的共鸣。
简介卡通画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