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万有范文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述职报告 教案设计 整改报告 事迹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2023年度政协调研报告:打造应对公共卫生危机“硬核”力量

时间:2023-04-07 09:30:10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政协调研报告:打造应对公共卫生危机“硬核”力量,供大家参考。

2022年度政协调研报告:打造应对公共卫生危机“硬核”力量

打造应对公共卫生危机的“硬核”力量

——“健全公共卫生防控体系,提高我市危机管理水平”专题调研报告

xxx政协课题组

(讨论稿)

2020年年初,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疫情暴发,对我国健康和经济社会运行产生了严重影响。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指挥下,在各级党政部门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疫情防治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同样,也是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高危机管理能力的一次契机。为此,从今年5月开始,市政协副主席卓立筑、黄亚惠带队,由市政协提案委、社法和民宗委联合民进、九三及部分市直有关部门组成调研组,到xx、xx、邵武、武夷山等县(市、区)和省部分地市开展“健全公共卫生防控体系,提高我市危机管理水平”专题调研。民进、九三和xx、xx、xx、xx等县(市、区)政协委员小组,分别围绕子课题进行调研。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危机管理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社会流动性的不断增加,使我们所处环境中的突发公共卫生风险与危机不断增加。公众的公共卫生习俗、健康意识和健康常识不足,人群聚集传染性疾病风险增加,食物链中异质性基因介入所导致的病变,人类基因突变所造成的交叉性感染等等,这些病理性风险一直潜藏于人类的机体之中,一旦环境诱发,则会成为突如其来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事实上,人类一直与病毒共舞,当人体的免疫力强过病毒时,病毒潜藏于人体之中,当人体的免疫力弱于病毒时,病毒则对人体产生危害。1988年,上海暴发甲肝,造成29230人发病;2003年,全国流行SARS,造成5327人发病,349人死亡;2009年,甲型H1N1流感大规模流行,造成超过1.8万人死亡;2013年,H7N9型禽流感流行,造成人死亡。同时,口蹄疫、疯牛病、埃博拉,再到新型冠状病毒, 这些疫情无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发展。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新发的30余种传染病已有半数在我国发现给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带来巨大影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俨然成为严重威胁。

应急管理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管理,国外则称之为危机管理。罗伯特·吉尔(RobertGirr)(1981年)认为:危机研究和管理的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剧的发生。2003年“非典”爆发以后,我国政府加强了对于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一系列法律规章相继出台,在原有《传染病防治法》的基础上,颁布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应急处置方案》(试行)等法律文件,国家正努力构建“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制和“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机制。此外,我国还在制定《新发传染病防控战略》,以健全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流行的处置机制,提高新发传染病、不明原因疾病的监测和应对能力。从总体上说,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与处置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仍然存在着一系列急需解决的问题。就xx而言,在这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考中,既有经验,也有教训,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提升我市危机管理水平。

二、我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情况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市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坚持抓早抓实、统筹推进、精准施策,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坚决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突发事件无小事,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为契机,进一步梳理、总结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干在突发事件中的作用,对提升危机管理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强化政治责任,紧急动员部署。武汉疫情发生后,xxx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立即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迅速采取措施,扎实做好疫情防控各项工作。一是强化组织领导。1月23日,市委、市政府即成立xxx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并建立联防联控、24小时值班备勤等制度。市委、市政府领导每天主持召开疫情防控联席会议,会商研判,商定应对措施,统筹协调指导各地各部门落实疫情防控工作。二是强化部署推动。对习近平总书记对疫情防控的每一次重要讲话和批示指示精神,市委市政府均第一时间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领导小组会议进行传达贯彻,及时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做到早研究早部署早落实,针对防控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研究制定应对措施,做到想在前、严在前、抓在前。三是强化靠前指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头深入10个县(市、区)检查指导疫情防控工作,市挂县、县挂乡、乡挂村领导全部下沉一线驻点督导,及时掌握疫情,及时发声指导,及时采取防控措施。市委主要领导坚持不打招呼、直插一线,深入农村、社区、企业、医院、商超、车站、交通检查点等明察暗访,传导责任压力,督促整改落实。

(二)强化联防联控,下沉防控力量。严格按照分区分级分类精准防控和“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要求,认真落实省委“十一个一律”、“十个不放松”要求,坚决守住“四道关口”,坚决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一是细抓摸排监测。充分运用大数据和“网格化”管理方式,精准摸排湖北、武汉、温州等重点地区返乡人员,并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广泛发动社区、村和基层群众,落实群防群控、群防群治措施,强化自我防护、自我管理。坚持关口前移,严把“口岸检疫防线”,派驻口岸工作小组赴福州长乐、厦门高崎国际机场驻点“盯防”,抽调21名工作人员组建联防联控工作小组进驻四川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开展工作,统筹做好境外进入xx人员“点对点”接返工作。二是紧抓健康管理。盯紧“四类人员”,对湖北、武汉、温州等省外疫情重点地区进入xx人员,确诊患者、疑似病例、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一般接触者等重点对象,分类实行集中医学观察、居家医学观察、自我观察和医学随访等管理。三是严抓人员集聚。全市停办各类大型公众聚集性活动和停止走亲串门习俗,关闭公共活动和经营场所,农村不操办各类酒席、民俗活动,坚决阻断疫情的扩散和蔓延。同时,加强日常巡查,确保人员不聚集,并对各类公共服务活动场所进行消毒。四是深抓宣传引导。通过“两微一端”及报纸、广播电视和印发《致全市市民的一封信》、《疫情安全防范知识》等方式,把防控信息和防护要求宣传到每一个村、每一个社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引导广大群众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减少外出和聚集。

(三)强化资源整合,提升诊治能力。严格按照应急预案要求,全面落实好发热门诊、隔离病房、救治队伍、物资装备及医务人员自身安全防护等工作。一是全力救治确诊患者。全市设立定点医院13家,其中市级3家、县级10家。按照“四集中”的原则,20例确诊患者均由xxx第一医院收治,并调整充实xxx新冠肺炎市级专家组力量,按照最新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开展中西医联合会诊,落实患者日评估、多学科综合救治,提升临床救治效果;20例患者均全愈出院。二是加强发热门诊管理。坚持全市“一盘棋”,科学统筹、合理调配医疗资源,构建分层次、有重点的医疗救治体系。完善就诊流程,落实首诊负责制,及时发现、报告和转诊疑似病例,尽快对疑似病例进行病原学检测;规范医务人员防护的各项措施,对医疗机构探视、陪护管理进行严格规定,避免交叉感染。三是加快负压病房建设。针对负压车辆、负压病房不足问题,市委主要领导专门作出批示,市政府主要领导迅速专题研究,落实专项资金,确保各县(市、区)迅速启动、迅速配套,并积极组织专家加强对各县(市、区)工作指导,严格按照技术标准,加快推进全市11家定点医院负压病房建设,合计建设负压病房29间、床位38张(目前已完成6家医疗机构13间负压病房、16张床位建设);加快市第四医院暨传染病收治医院建设,目前已投入使用,可提供负压病房53间、床位108张。四是快速组队支援湖北。向全市医疗卫生工作者发出《为保卫人民健康而战,做“最美逆行者”》倡议书,积极组织医护人员支援湖北开展疫情救治工作,先后组织四批次57人次的医护人员赴湖北支援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医疗工作。此外,我市还组建了援鄂后备医疗队,由省上根据疫情防控情况进行统一调配。五是建立应急结算机制。研究制定确诊和疑似患者就医费用待遇、药品保障措施等,联合财政、卫健等部门及时出台集中救治定点医疗机构医保基金保障措施,制定医保基金拨付预案,并开展医保结算应急演练,确保结算系统稳定运转。六是关心关爱一线医务人员。出台抗击新冠疫情一线医务人员服务保障工作15条措施,成立服务保障小组,设立服务专线,及时为医务人员及家庭解决实际困难。卫健部门对接保险公司,为援鄂队员及全市医务人员提供最高520万元保额的保险。

(四)强化疫情监测,有效阻断传染。一是精准做好流行病学调查。抽调xxx疾控中心疫情应急处置小组前往重点区域,驻点参与当地疾控机构对新增病例开展现场调查,搜索查明传染来源,筛查判定密切接触者,采取果断措施进行健康管理。二是加强实验室检测。xxx疾控中心实验室实行“三班倒”进行标本检测,通过xxx疾控中心实验室筛查的确诊病例准确率达100%。同时,启用xx第一医院实验室开展核酸检测,缓解市疾控中心检测压力。截至 月 日,我市累计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标本份,其中阳性份。三是加强重点场所健康管理。制定学校、公共场所防控等相关场所预防控制指引,做好企业复工复产返岗员工健康防护和筛查管理。加强对车站、机场、银行、商超等容易形成人员集聚重点区域的管控工作,落细落实经营者和员工顾客等的健康管理措施。

(五)强化物资保障,科学精准调配。针对我市疫情期间医疗物资短缺问题,坚持全市“一盘棋”思想,积极采取措施,按照各地疫情轻重缓急、物资缺口程度及就近原则,精准调配各项应急物资、防护设备,确保新冠肺炎防治工作持续有力开展。一是千方百计促生产。严格按照省上做好疫情防控物资扩产、转产、新建“三个一批”的工作要求,千方百计解决好口罩、防护服、护目镜等医疗物资短缺问题,并实行民用防护口罩应急生产企业领导挂点联系制度,成立工作专班,指派专人驻企指导工作。目前,扩产口罩企业1家,转产口罩企业8家,口罩生产线19条,日生产口罩能力40万只。二是多管齐下筹物资。紧盯国内外市场,广泛发动海内外乡贤,全方位、多渠道联系应急物资厂商,收集防控物资的货源信息,并积极向上级争取支持,解决我市物资短缺问题。目前,累计采购、受捐各类口罩453.86万只、日用防护服14160套、隔离服7280套、医用防护服6351套、防护手套29.06万副、体温枪3440把、护目镜6925副等多种应急物资。三是优化监管保供应。加强市场物资调配,落实好“菜篮子”工程,切实保障疫情期间市场猪肉、蔬菜、蛋品、水产品等群众生活必需品的市场需求,严厉打击利用疫情哄抬物价、囤积居奇等扰乱社会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全市生活必需品、应急药品货源供应充足,能满足市民需求,未出现断档、短缺等情形。

(六)强化统筹兼顾,抓好“六稳”工作。聚焦省委提出的“两个全面”“两个有”目标,坚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分类指导、分区施策,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全力支持和组织推动企业和项目复工复产,统筹经济平稳运行和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认真落实省做好“六稳”工作“24条”、推进复工复产“21条”、复工稳岗“12条”等政策措施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因地因时因业因企施策,及时跟进政策扶持,结合xx实际制定出台帮助中小企业共渡难关的16条若干措施,在信贷支持、降低企业成本、延期缴纳税款等方面给予扶持,制定为全市旅行社办理暂退质保金业务等更具针对性的措施,推动“一业一企一策”精准帮扶。同时,出台有序推动重点项目复工20条措施,强化项目建设政策保障。二是有序推进复工复产。扎实开展“机关联企业”和“战疫情、抓复工、促发展”活动,健全完善“百名局长帮百企”、政企“互联互派互学”等机制,派出指导组赴县市指导疫情防控和企业项目复工复产工作,帮助企业制定复工复产方案,打通“五难”操作链,提振企业发展信心。截至 月 日,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复 家、复工率%;在建重点项目已复工254个、复工率86.7%;三是抓好项目谋划储备。组织专门力量,紧盯国家政策导向,提前谋划储备一批公共卫生、城乡基础设施等补短板项目和重大产业项目,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瞄准疫情之后产业结构调整方向,针对产业需求和短板,开展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和平台招商,大力引进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项目。

三、存在问题及困难

我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改革发展仍滞后于社会事业发展,与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迫切需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和不足。尤其是通过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大战、大考,暴露出我市公共卫生体系方面还存在诸多的不足、短板,主要表现在: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机制不够健全。一是“重治轻防”思想尚未扭转。相关部门在制定区域卫生规划中偏重于宏观调控医疗资源配置而相对忽略了公共卫生资源配置,卫生发展理念与方式仍停留在“以医疗为中心”上,未将公共卫生服务与基本医疗服务摆在并重的位置,没有制定专项规划对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服务能力、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提出具体目标和措施。二是缺乏危机意识。因公共卫生事件往往事发突然,难以预测,在事件没有爆发时,相关部门与群众极易产生松懈心理。尤其是一些领导的危机意识、忧患意识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工作中存在侥幸心理,还有一些相关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和工作水平不高,缺乏必要的依法预防、依法处置的方法,特别是应对突发事件中或胡乱失措,或凭经验、靠“想当然”等方法解决问题,造成严重后果。三是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有待完善。近年来,我市也按照要求加强卫生应急“一案三制”建设,但目前为止,只有市卫健委设立卫生应急办公室,县级卫生健康部门和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均未设立独立设置的卫生应急办公室,应急预案、体制机制、应急队伍能力等亟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虽然制定了《xx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xxx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等,但应急预案管理不到位,未能定期开展模拟演练,其实战操作性不强,执行预案能力也不能保证。尤其这次机构改革以来,相关职能部门及职责发生重大变化,而应急预案未及时调整,在应对疫情初期造成一定混乱。

(二)公共卫生投入有限,基础建设存在短板。一是财政投入不足。我市对公共卫生财政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目前财政投入多是按医改要求,以综合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为主,对卫生事业投入相对不足,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投入无明显增长,使公共卫生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需求,2019年,市财政投入医疗卫生领域支出万元,而对公共卫生领域支出仅有万元,相差 %。二是业务经费保障不足。随着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施,疾控机构承担的公共卫生工作的培训、督导、检查等工作经费没有形成保障机制。经费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如2019年顺昌县疾控中心总费用合计273.21万元,财政预算拨款160.09万元,拨补比例58.3%,单位需自行解决113.12万元,武夷山市疾控中心总费用合计322.09万元,财政预算拨款223.37万元,拨补比例69.3%,单位需自行解决98.7万元。由于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经费缺口较大,同时由于2017年以来,按照国家要求,取消或停征了原有疾控部门承担并收取费用的卫生检测费、委托性卫生防疫服务费和预防性体检费等收费项目,没有收入来源,严重影响工作的深入开展。三是硬件设施建设滞后。全市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配备滞后的现象较为普遍。比如,初步统计全市疾控中心基本项目建设经费缺口4866万元,财政预算拨款拨补比例仅20.5%,单位需自行解决3866万元,设备资产1571万元,财政拨款827万元,单位自筹744万元。调研中我们看到,邵武、xx等县市,卫健部门、疾控部门、实验室等都挤在一栋楼内,办公人员和送检标本共用电梯和通道,存在较大隐患。另外,由于财政困难,上级对核酸检测实验室无资金补助,且具备相关资质的专业人员短缺,有的县市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建设存在一定难度,进度滞后。

(三)专业人员总量不足,人才队伍建设滞后。一是总量不足。受人员编制的限制,我市公共卫生专业人员短缺现象十分严重,229名疾控机构工作人员(占编67%)承担着全市300多万群众的疾病预防控制服务,平均每个县市不到23人,占比仅为0.92/万,与全国全省1.75建议数相差巨大。目前全市卫生监督编制数127名,配置比为每万人配备0.5人,远没有达到每万人口配备1~1.5名卫生监督员的标准,不能满足工作需要。二是进入留人难。公共卫生人员与医疗人员的待遇差距大,同时闽北山区待遇偏低,人才向沿海地市流失严重。如市疾控中心每年都向社会公开招聘,但往往招不到人,如2015年计划招聘7人,入编仅2人,1人不到3个月就提出辞职;2016年计划招聘5人,有4个岗位无人报名;2017年计划招聘5人,仅招录到1人;2018年“xx人才校园行”4个岗位10个职位,也仅招录到4人。同时,中心人才流失严重,有的刚入编或工作不到半年就申请辞职解聘,有的一评上副高职称就提出申请调动。近年来,高级职称累计调出6人,考入再辞职的大学生24人,特别是检验岗位,人才流失现象更为严重。三是人才断层严重。高、精、尖的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才断层问题严重。在全市在编229人中,预防医学专业仅80人,xx最少仅1人,邵武市进5年没有进1位编制内专业人员,而且人员年龄结构也不合理,如政和县疾控中心在编在岗人员17人中,50以上的人员占11人,30岁以下人员为1人;基层偏远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医务人员年龄老化,出现人才断层现象更加严重,服务能力弱化现象明显。

(四)应急保障有待提升,联防联控节点亟待畅通。一是应急物资储备不足。由于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具有突发无法预测等特点,应急物资在医疗物资日常管理中没有被列入计划物资储备需求。新冠肺炎事件发生后,一线临床所需医用防护服、医用N95口罩、医用一次性口罩、护目镜等医疗物资储备缺乏,给参与临床一线发热门诊、隔离病房的工作人员带来巨大精神负担,虽后续由上级相关部门统一协调发放 但也给医院救治带来被动。二是集中隔离点设置不合理。有的县市集中隔离点距离居民住宅或人员密集活动地点过近,且无任何防护措施,存在较大的传播风险。另外,各县市无论隔离人员多少,均包租了固定场所作为集中隔离点,同时配备医护、疾控、公安等人员进驻,每天耗资巨大。三是信息沟通不畅。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是一项涉及多部门、全方位的工作,需要参与主体密切协作,各部门要做到充分沟通、信息共享。虽然我市也通过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工作简报》的形式不断向各部门和社会通报疫情信息,但主要还局限在工作督促和危机意识宣传作用上,真正的信息共享还远达不到。信息沟通不畅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各部门和防疫机构之间信息不对称,导致对公共卫生信息的处理效率并不高,及时掌握疫情动态、采取防控措施也就无从谈起,这种现象在疫情爆发前期表现得尤为突出,如疫情爆发前期推送与我市有关的预警信息每天约有 条,但受到相关部门重视并及时处理的只有一半左右。

(五)基层防控力量薄弱,健康宣传重视不够。一是社区管理行政化制约作用的发挥。社区往往被视为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的行政末梢和治理枢纽,这使得政府的防控重心不断向社区下沉,社区干部、社区工作者既要承担起宣传、排查、汇总、协调、消毒等防控任务,又要兼任信息员、安全员、采购员、联络员等管理职责,任务极其繁重。即便如此,各级各部门为体现“一抓到底”,反复让社区填表格、报数据,“表格抗疫”等形式主义做法,消耗了社区干部大量的精力。除外,各级督察组也十分重视社区防控工作,加大巡查力度。但有的社区工作者反映,督察工作重心本应落在疫情防控,而有时,社区工作人员这边正忙着为居民送菜送药,那边督察人员电话打进来要社区工作人员背防控工作应知应会内容,戳伤了社区干部的积极性。二是广大群众对疾病预防与卫生保健的重视程度和自我防范意识还不够,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知识和能力,卫生环境整治未建立常态化机制,“重治疗、轻预防”以及不良的卫生和生活习惯还普遍存在。新闻媒体重视重大传染病流行等公共卫生事件的集中报道,日常宣传卫生健康知识力度不够。

(六)激励机制有待完善,问题矛盾亟待解决。一是激励政策不尽合理。按照《关于落实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有关经费保障政策的通知》(闽财社〔2020〕4号)等上级文件要求,对援鄂一线医务人员、直接参与疫情防控的其他医务人员和防疫工作者发放补助。上级对疫情防控补贴及卫生防疫津贴标准和范围界定模糊,导致大部分在疫情防控期间参与防控在班在岗医务人员拿不到任何补助,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二是疫情影响医院运行困难。受居家隔离的影响,各医院普遍面临着患者数量大幅减少,住院收入、门诊收入同比大幅下降,防疫支出大幅增加的情况。多数医护人员的绩效收入也因此大幅减少,许多人的绩效、奖金被取消,而防疫方面的工作量增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到了5月后,医院患者人数基本恢复往期水准,但仍然存在有部分医护人员尚未恢复正常收入水平的情况。三是善后问题亟待解决。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大多数行业复工复产大多深受影响。如我市为贯彻全国人大和省人大关于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的《决定》,对全市野生动物养殖场开展退养转产。据了解,我市现有各类野生动物养殖场120家,其中以食用为目的养殖场(食用类)共涉及动物29种、总存栏数约万只,从业人员较多,约 人。目前对于需要转型调整的养殖企业相关配套的补偿、处置、转产政策措施尚未及时全面跟进和明确,很多养殖场处于卖不得、杀不得、必须养的尴尬局面,养殖户面临资金链断裂、负债无力偿还、饲料断供等压力,经济损失较大,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

四、对策和建议

在前期疫情防控中,我们积累了很多重要经验,但也面临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急迫情形,事后思之,惊心动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针对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系统总结和全面反思并重,让我们在每一次灾难之后“变得更加聪明”,这是我们必须专心做好的一道题目。

(一)增强危机意识,健全重大疫情防控应急机制。一是提高思想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既是一项紧迫任务,又是一项长期任务。应急管理工作关乎国家安全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具有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作为一项非常态的基础性管理工作,必须高度重视、持之以恒、常抓不懈。随着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新变化,如何有效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应对外部风险挑战,增强话语权、掌握主动权,是摆在各级党委和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也是新时代对党领导能力和水平的一场“大考”。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务必须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和处置工作的重要性,做到思则有备、未雨绸缪。把应急管理工作纳入重要位置,层层压实责任,将其作为一项基础性、长期性、战略性的工作来做。二是完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制。进一步健全完善xxx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体系,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加强卫生健康部门与应急管理部门协同联动,构建统一领导、权责匹配、权威高效的公共卫生大应急管理格局。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制度,建立全市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专家库,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并建立定期修订制度,细化事件分级标准,按照事件不同级别和规模,完善监测、预警、报告、救治等应对处置方案。优化防治结合、职责明确、衔接有序的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流程。

(二)完善财政保障机制,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一是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将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分年度分系统对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逐步改善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条件,提高能力水平。做优做强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尤其是加快武夷新区公共卫生中心(xxx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中心血站、应急物资储备中心等)建设;推动各县是疾控中心PCR实验室的建设,提高新冠病毒的核酸检测能力,为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常态化反恐打好坚实的一步。进一步加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全面提升基层防控和服务能力。二是建立业务经费保障机制。每年由财政和卫生健康部门根据公共卫生服务的需要,科学测算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给予全额保障。三是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加强对公共卫生部门服务的工作考核,完善内部激励机制,逐步建立起适合公共卫生专业特点,又有利于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积极性的收入分配制度。建议对疾控部门每年核增两个月工资总额的奖励性激励绩效工资,并纳入绩效工资总额管理,促进公共卫生服务职能的落实。四是建立起检查督办机制,每年市政府组织对县(市、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投入情况进行检查考核,督办工作进度,落实经费保障。

(三)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加强公共卫生人才特别是公共卫生应急人才队伍建设,要在现有基础上强化梯队化体系构建,推动公共卫生“预防—控制—救治”各环节有机结合。一是科学核算人员编制,保证人员数量。按照《中央编办、财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机构编制标准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央编办发〔2014〕2号)文件要求,建议结合我市工作实际,分阶段逐步优化核定我市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编制,比照全国全省1.75人/万比例配备专业人员。二是落实人才政策。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视人才建设,2017年先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派发本土人才干事创业活力二十条措施》和《关于加强xxx人才工作的十条措施》,今年又出台了相关的人才政策,希望能够根据人才政策和医疗卫生机构实际情况,给予政策上的倾斜。三是调整职称高中初比例。疾控中心与所有医疗卫生单位一样,属于高层次人才密集型单位,且涉及的专业领域多,多领域的骨干至少必须是高级职称人才,根据《关于印发福建省疾控中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闽医改组〔2019年〕1号)及三明等兄弟设区市的综合改革试点方案,调整优化专业技术岗位比例标准,高、中、初岗位结构比例由2:4:4调整为3.8:3.2:3,以调动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他们干事创业,促进疾控事业的进步发展。四是充实力量。适当降低人才聘用门槛,卫健部门争取闽北卫校委培的公共卫生和乡村医生专业本土人才能够通过应聘上岗。推动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试点建设,实现人员、财务、业务、绩效考核等统一管理。五是拓宽培训渠道。拓展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空间,建立完善基层人才进修培训制度,鼓励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每年选派一定数量医务人员到省内外知名医院进修,开展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规范化培训,逐步解决卫生技术人员老龄化,人才断层等问题。

(四)坚持“平战结合”,提升应急保障能力。一是完善平战结合机制。建立公共卫生应急培训、应急演练。统筹全市医疗资源,提升应急救治能力和效率,继续推进市传染病医院项目建设。加快公共卫生实验室检测网络建设,建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医疗机构、第三方检测机构的联动协同机制。二是完善快速响应机制。进一步完善疫情信息收集、监测上报和预警机制,强化第一时间调查核实和先期控制措施落实,边调查边处置边控制。持续强化疾病防控培训,完善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提升处置能力。三是完善联防联控机制。完善全市公共卫生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压实成员单位职责,加强基层疫情防控能力建设,建立属地网格化防控管理机制,形成防控工作合力。四是完善应急物资储备机制。各地按照统一规划、分级储备的原则,制定应急物资储备目录和标准,合理确定物资储备种类、方式和数量。统筹建设公共卫生专业物资储备库,形成覆盖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物资保障和储备体系。建立健全应急物资综合管理调度系统,提高应急物资的紧急调度能力。健全应急物资储备更新、轮换及损耗的财政补偿政策,充分利用市场资源和商业储备,建立区域间应急物资余缺调剂和联运工作机制。健全救灾物五是健全重大疫情救治机制。加强传染病救治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机制,进一步加强县级综合性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病房建设,做好第四医院二期项目建设,提升应急医疗救治储备能力,确保应急状态下能力启动传染病病房应对传染病人的救治需要,提升重大传染病救治能力。六是建立隔离安置协调机制。各县市要充分有效用好社会资源,根据远离人群、设施齐全的要求,选定一批定点宾馆酒店作为集中隔离安置点,不定期开展演练,提高响应能力。同时建议实施分片安置机制,将全市十县市分成东、南、西三片,每片选居中县市的隔离点来集中收容周边的密接和疑是人员,避免了一地因一两个人住一座宾馆,十几个专业人员陪护的浪费现象。

(五)充实基层力量,加大宣传教育。一要加强社区工作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区是疫情联防联控的第一线,也是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最有效的防线。”这次疫情期间,广大社区工作者挺身一线,无私奉献,不断筑牢着疫情防控的“社区防线”,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好评。各地积极落实对社区工作者关心关爱措施,如上海市就制定了具体举措,从落实补助、职业伤害保障、发展激励、减负减压等8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关心关爱。对一线社区工作者给予适当工作补助;对表现突出的一线社区工作者,优先纳入下届居(村)“两委”换届推荐人选;在公务员招录或事业单位招聘,以及社区工作者岗位晋升时,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考虑;对长时间高负荷工作人员安排强制休息;实施面向高校毕业生专项招录社区工作者计划,加强社区工作者力量配备等等。建议我市以落实对社区工作者的关心关爱为契机,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具体举措,加强社区工作者培训,提升职业化素养;提高薪酬待遇,加大激励力度;完善考核考评机制,提高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强化责任担当。二是加强公民公共卫生应急教育。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台、闽北日报、大武夷新闻、电信、移动、联通、微信、微博等平台,加大对全社会公共卫生知识、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公共卫生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倡导新的公共卫生理念。在机关、学校、社区、企业、乡村大力开展健康科普教育,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卫生保健意识和公共卫生道德水平,积极倡导健康文明、安全卫生的生活方式,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我防护意识和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努力营造有利于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良好氛围。提升社会民众的公共卫生危机意识和基本自我防护能力,可以通过在中小学课本中加入有关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和防护的知识,从“娃娃抓起”,普及公共卫生防护常识,同时利用电视、网络、报刊等方式全方位宣传公共卫生知识。三是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坚持预防为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扎实推进健康xx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全面改善人居环境,继续推进厕所革命,开展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创建卫生城镇(村镇)、健康社区、健康村镇、健康城市,推动从环境卫生治理向全面社会健康管理转变。

推荐访问:公共卫生 政协 调研报告 政协调研报告:打造应对公共卫生危机“硬核”力量 政协调研报告:打造应对公共卫生危机的 政协调研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