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加强农村乡风文明建设调研报告2篇【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关于加强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调研报告1
乡风文明建设是着力于群众思想状况、精神风貌、文化素养、道德水准的改变和提升的工作。当前,脱贫攻坚已经进入最后的冲刺扫尾,乡村振兴正与之无缝对接,在这乡村建设转型的关键时期,抓好乡风文明建设成为助推脱贫攻坚、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的重要内容,也是其灵魂所在。为此,我就全镇乡风文明建设进行了一次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现状。
文明乡风渗透在乡村建设的方方面面,抓好乡风文明建设就是引导群众更新思想观念,革除陈规陋习,弘扬文明风尚,激发内生动力,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近年来,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群众文明乡风也有很大提升。
1.群众法律意识逐步加强,乡村社会治安形势较好。近年来通过争创平安社区、扫黑除恶等行动,村民遇事依法的意识增强了,有事靠法的行为更多了。各村(居)治安形势逐年好转。
2.群众文化活动氛围日渐浓厚,乡村文化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各村(居)都组建有坝坝舞、民歌、民乐队伍,在闲暇之余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明需求。同时,各村(居)均建成了文化活动广场,配备了图书室、妇女儿童之家、宣传栏等,切实强化了基层文化阵地建设。
3.身边先进典型宣传感染人心,正能量引导群众树立正确价值观。镇村每年评选表彰的脱贫致富、最美家庭、助人为乐、好公婆、好儿媳等先进个人,搜集的优良家风家训等优秀故事,引导群众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对良好的乡村风气形成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
4.群众爱护环境卫生观念逐渐提升,乡村人居环境治理初显成效。每季度评选挂牌的清洁户、一般清洁户、不清洁户以及小手拉大手活动的开展,对乡村环境治理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环境优美的家庭越来越多。农村垃圾分类、河道巡河制、环保公益岗等为乡村环境美化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1.群众主体作用有待发挥。作为乡风文明的主体,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一些人受传统思想禁锢、身无一技之长,不学习、不进步。一些不健康的乡风民俗、陈规陋习、生活方式仍然存在;一些群众存在依赖思想,不以穷为耻,反以穷为荣,凡是找政府,不主动想办法干事创造;一些群众人情观淡漠,邻里不睦、家庭不和、自私自利等传统美德仍然有待强化。
2.党员干部示范带动有待加强。部分党员、干部对乡风文明建设工作的长期性和重要性在思想上有所怠慢,在平常生活中模范引领不够,在工作落实上措施和力度都不够。
3.长效机制有待健全。乡风文明建设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在不同的阶段,工作内容也有其延伸性,在这一过程中将会不断爆露出新的问题和管理漏洞,因此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必不可少。
三、工作建议
(一)加强农村思想道德教育,充分激发群众主体作用。
1.大力开展法治德治教育。实施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普法培训,咨询,推进“美丽乡村”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有机融入乡村治理工作中。加大力度对先进典范进行表彰宣传,同时对落后典型进行教育曝光。
2.大力培育乡贤文化。广泛挖掘本地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事迹,潜移默化影响群众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每村评选1至2名有威望、信得过、能带头的新乡贤,发挥其公信力强、影响力大的优势,集中力量解决乡村事务,助推乡村社会治理。
3.开展技能技术培训。开展了受农民欢迎的科技、卫生、文化三下乡活动。争取上级有关部门支持开展各色各样的技能培训、提供就业岗位,帮助群众解决一些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强形势政策宣传教育,全方位提高农民素质。
(二)优化升级乡村文化供给,以乡村文化为载体推动乡风文明建设。
1.深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建设。坚持以农村群众的文化需求为导向,推动乡村文化服务、文化供给结构逐步优化升级,按照有队伍、有阵地、有活动、有传承、有保障的“五有”标准,持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推进村级“七个一”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和设施设备配置工作,深化农家书屋改革创新,推动农家书屋提质增效。
2.倡导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抵制违法低俗行为。丰富群众文化活动,以鞍子苗俗文化为依托,持续搞好鞍子“9﹒20”品牌活动,同时,争取上级支持打造一台“鞍子苗戏”文化精品。鼓励群众利用春节、元宵、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常态化开展鞍子苗歌、踩花山舞蹈、民间吹打等展演活动,以传承和发展好本地民间民俗文化。
(三)持续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充分调动党员干部带头引领作用。
1.继续开展乡风文明评选活动。大力培育宣传农村道德典型、脱贫致富典型、孝善家风典型、乡村振兴典型,持续开展孝善儿女、慈孝公婆、整洁庭院、脱贫致富、热心公益等评选活动,组建“榜样面对面”宣讲团。同时,注重扩大宣传范围。宣传栏、报社、电视台、文艺活动等多渠道宣传报道,切实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社会氛围。
2.持续抓好乡村移风易俗整治工作。广泛开展乡村“十抵制十提倡”移风易俗主题宣传,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带头示范,抵制农村黄赌毒、封建迷信、非法宗教、大操大办婚丧嫁娶等突出问题,开展好各类专项整治行动,切实增强促进“要我文明”到“我要文明”的转变。
(四)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以自治、法治和德治三结合健全乡村治理。
1.健全村规民约,在民主、自觉的基础上,修订完善村规民约。进一步发挥村规民约的约束作用,激发群众对党组织、村集体的归属感认同感,促进邻里关系和睦,干群关系融洽,助推农村治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2.健全考评激励机制并建立监督管理机制。对在乡风文明建设中好的典型要给予表彰奖励,对败坏社会风气者进行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给予法律制裁,同时,注重扩大宣传影响面,鼓励群众争创“十星”级文明户、“五美”乡村荣誉,让良好乡风引领向善,规范行为、凝聚力量。
3.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在乡风文明建设中要注重以人为本,要通过群众间相互影响,调动群众自治;还要注重引导以德育人,帮助群众行为习惯的养成;更要依法治理,让人有敬畏之心。通过以德治促进自治,以法治规范自治,来健全乡村治理体系。
关于加强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调研报告2
为全面了解全县乡风文明建设情况,分析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提升乡村文明程度,不断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按照县政协常委会2020年工作安排,8月10日,县政协分管副主席带领县政协办公室、县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县文明办负责人和部分政协委员,深入玉都镇下坳村、玉都移民新村,党原镇城刘村、完颜洼村,泾明乡算李子村,通过听取汇报、现场调研、座谈交流等方式,对全县乡风文明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县乡风文明工作成效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乡风文明建设,围绕加强乡村治理,狠抓精神文明建设,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不断丰富群众文化活动,乡风文明程度明显提升,群众内生动力不断激发,农村精神面貌明显转变,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提供了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撑。
(一)推进移风易俗,乡村文明新风持续向好。研究制定《泾川县红白理事会试点村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实施方案》,明确了目标要求,靠实了工作职责,举办移风易俗主题讲座24场、公益相亲大会4届,开展了婚介从业人员培训,推行婚嫁彩礼登记备案、报备及红白喜事承诺等制度,修订《红白理事会章程》和《村规民约》,规定婚丧事宜办事流程、酒宴标准、规模及惩戒约束措施,有效遏制了群众大操大办、互相攀比等不良风气,营造了抵制高价彩礼、反对铺张浪费的良好舆论氛围。
(二)丰富文化活动,群众精神需求不断满足。把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内容作为精神扶贫的主要内容,组织开展巡回宣讲580多场(次),激发了群众脱贫致富的斗志。倡导用“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方式,建设“道德讲堂”290多所,组织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暨“文化进万家”活动350多场(次)、“送戏下乡”84场(次)、电影播放1935场(次)。举办农民趣味运动会、广场舞大赛、社火展演等文化活动458场次,拍摄《招娣》《仰望星空》等3部抵制高价彩礼微电影,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三)深化文明创建,乡村精神风貌明显转变。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成功创建玉都康家等3个省级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八个一”示范点和国家、省市县文明单位400多个。深入挖掘宣传先进经验、典型事例、模范人物,累计评选“最美家庭”“清洁家庭”等各类先进典型300多个(人),营造了向上向善的良好精神风貌。制定《“乡风文明”积分超市试点方案》,建成“乡风文明”积分试点超市24个,激发和调动了广大群众参与弘扬文明新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加强平台建设,群众志愿服务效能显著。以建设全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县为契机,建成4个乡(镇)文明实践所、28个村(社区)文明实践站,创建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25个,组织登记注册志愿服务组织75个,志愿者1万多人,举行“凡人善举·情暖泾川”志愿服务月等活动,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40多场(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志愿服务组织积极响应号召,坚守疫情防控一线,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和认可,在全县掀起了文明志愿服务的新热潮。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研情况看,我县在乡风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主要表现在:
(一)思想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当前农村年轻人大多在外务工,家中留守老人较多,对于乡村组织的传统文化活动,参与主动性不高,群众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积极性尚未充分调动起来,一些不健康的乡风民俗、陈规陋习、生活方式仍然存在。
(二)文化阵地有待进一步完善。文化服务经费投入不足,部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无法为农村公共文体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一些村存在重建轻管的现象,村级文化场所缺乏专职管理人员,农家书屋大部分时间没有开放,利用率低。
(三)治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一些生活习惯与之不相适应,垃圾处理、污水排放、厚葬薄养、高价彩礼、封建迷信等一些问题还未根除,不同程度制约了乡村文明发展。
(四)制度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一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形式单一,内容陈旧,教育引导作用尚未充分彰显;个别村乡规民约、卫生管理、奖励处罚等制度还不健全,在乡风建设上难以形成规范的制度性约束。
三、意见建议
针对我县乡风文明建设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调研组提出如下建议:
(一)以教育引导为基础,持续提高群众文明素质。充分运用典型案例、真实故事,通过板报墙报、“村村响”广播等形式,开展形势政策宣传教育、法治宣传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群众履行法定义务,依法维护权益。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围绕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广泛开展“道德模范”“泾川好人”和“好媳妇”等时代新人评选活动,教育群众孝老爱亲、重义守信,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整合乡村文化阵地资源,统筹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建设,广泛开展“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唱响叫亮“道德讲堂”等活动品牌,引导群众聆听感人故事,接受道德洗礼。持续扩大“积分超市”建设范围,为群众参与村级公益活动搭建平台,推动村级公益活动由被动向主动转变。
(二)以文明创建为抓手,稳步提升乡村文明水平。深入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塑造社会新风尚。不断提升志愿服务水平,支持乡村发展志愿服务组织,壮大志愿服务队伍,引导群众开展邻里守望、扶贫救灾、敬老救孤、文化支教等志愿服务活动。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建立“诚信红黑榜”制度,定期公布正反典型,加大失信群众的惩戒力度,广泛开展“诚信农户”“诚信家庭”等创评活动,推动形成不敢失信、不能失信、不愿失信的良好环境。
(三)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不断激发群众精神动力。加快村级图书室、文化大院建设步伐,建立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乡村“半小时文化圈”,不断提升基层公共文化共建共享水平。利用春节、元宵节等重要传统节日,组织开展灯谜晚会、社火表演、春官诗大赛等民俗文化活动,稳步推进“三下乡”“文化进万家”“百姓大舞台”等文艺演出活动,进一步凝聚人心、淳化民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结合农民生活习俗和风土人情,深入挖掘和整合农耕文化资源,鼓励有条件的村建设村史馆或农耕文化展馆,支持民间文艺团队发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民间文艺人才,创造出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不断激发群众精神动力。
(四)以乡村治理为核心,着力保持乡村和谐稳定。持续深化星级党组织创建活动,加大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力度,选优育强村级带头人,壮大农村致富带头人队伍,从严抓好农村党员队伍建设,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健全完善乡村环境综合治理长效机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完善“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乡村垃圾处理机制,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专业公司集中收集垃圾,常态化治理乡村环境,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坚持法治、德治和自治相结合,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和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加大对“村霸”和黑恶势力整治力度,严厉打击农村黄赌毒、封建迷信、非法宗教等现象,着力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五)以移风易俗为重点,大力倡导健康文明风尚。立足乡村实情,开展多种形式的移风易俗宣传活动,自觉抵制铺张浪费、攀比之风和享乐主义,用群众身边的鲜活事例教育群众、带动群众,不断增强参与移风易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完善群众自治体系,充分发挥乡村红白理事会作用,明确婚丧事宜规定、办事程序、酒宴标准等,村“两委”要加强监督和管理,建立重大事宜公示制度,将优秀家风家训融入村规民约,带动形成“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的文明新风尚。切实发挥党员干部表率作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践行乡规民约,引领规范家庭、亲朋好友在婚丧嫁娶活动中抵制不良风气。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注重从基层干部、乡村教师等群体中培养新乡贤和“带头人”,发挥他们根植乡土、贴近群众的优势,带头新办婚事、简办丧事,抵制歪风邪气,引导群众投身推动移风易俗树立乡风文明的生动实践。
推荐访问:关于加强 调研报告 文明建设 关于加强农村乡风文明建设调研报告2篇 关于加强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调研报告2篇 关于加强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调研报告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