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高等职业院校生态文明教育研究(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摘要]高校以传承和创新自然科学知识成果的重要文化使命,是先进文化、思想的重要发源地和传播者,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面对我国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的新变化,高职院校必须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环保意识,致力生态文明建设,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生态文明教育;实施途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我国社会发展至今,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继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之后一个重要的治国理念。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重大使命是为社会输送和培养具有良好生态文明素质的大学生,进而团结、引领其他社会群体,以共同促成社会变革和文明创新。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贯彻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的时代课题。大学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是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是培养我国建设生态文明中坚力量的重要基地,面对我国生态文明的严峻形势,面对我国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的新变化,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职业教育体系,高等职业院校责无旁贷。
一、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
1. 是新时期高职院校加强德育工作的必然选择。
生态文明教育是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最基本的途径,生态文明教育是新时期赋予高职院校德育的重任。目前,我国多数高职院校重视专业环境教育,但忽视环境普及教育,并没有把生态文明作为21 世纪大学生必备的素质列入培养目标,这使得高校的大学生普遍缺乏形成良好环境道德素质的必要知识基础,导致一部分大学生的生态环境知识匮乏,生态文明观念意识淡薄。因此,作为高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必须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其教育体系,将其德育内容不断丰富拓展,以彰显人类发展方向和时代道德要求,加快大学生现代人格的转换。
2.是促进高职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新世纪,全面发展的高职大学生不仅要求具有知识技能,而且还要具备良好的生态文明观念,建立绿色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大学阶段是一个人职业生涯开启的预备阶段,在这一时期形成的职业观、价值观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未来工作时的价值选择,所以大学阶段是一个人进行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培育正确生态观的黄金时期。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直接目的就是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大学生在生态文明社会建设过程中发挥主力作用。生态文明意识又体现着集体主义与爱国主义的情怀,有利于学生在掌握书本知识的同时,升华情感,促进学生知识技能与情感素养的全面发展。因此,加强对高职学生生态文明习惯的培养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并更好融入社会的内在要求。
3.是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到2035年“美丽中国”基本实现。“美丽中国”的实现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而高职大学生是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具有较高思想觉悟和文化素质的公民群体,是“社会环境的保护者和创造者”,承载着未来社会发展的重任。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树立绿色环保意识,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理念,开展丰富多样的生态文明实践活动,提高自觉性和积极性,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人才保障,进而进一步在社会范围内传播生态文化,为大众提供行为规范,共建“美丽中国”。因此,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是贯彻落实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
二、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
1.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薄弱。
新时代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而且最新一批00 后也步入大学校园,新一代的大学生都是具有自我个性的主体,自我意识较强,热衷于追求和展现自我,虽然对生态文明的相关知识有一定涉猎,但很多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念相对还比较缺乏,保护意识淡薄,尚处于感性认识阶段,还缺乏系统、全面、深入的理解,不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不知道生态文明的发展历程和建设举措,没有在现实生活中做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没有意识到承担生态责任的重要性,没有将生态责任内化为自己的日常生活行为,存在从思想到责任,从责任到意识的断层。甚至有些学生会觉得生态文明与其专业和将来的就业没有多大关系,所以就会缺乏对这方面的关注和认识了解,难以把生态文明建设和自身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
2.生态文明教育师资水平亟待提高。
师资水平高低是生态文明教育效果好坏的一个关键因素。由于我国生态文明教育起步相对较晚,目前,能够开展全面、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的师资力量还非常匮乏。当前从事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师,往往只接受过自然科学或人文社会科学中某一方面的教育,即使是生态文明教育工作暂时走在前列的高校,其从事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师也多是从林业科学、生物科学、环境科学、哲学或伦理学等相关学科转移过来的。缺乏同时具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方面学科背景的复合型生态文明教育人才。
3.生态文明类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生态文明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多数高职院校普遍重视专业环境教育,但忽视环境普及教育,生态文明知识都是零散地分布在各个学科中,又被碎片化于不同的课程和教学阶段,教育实效有限。即使有些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依然注重的还是环保科学知识,生态文明的核心思想即生态伦理学少之又少,这使得大学生普遍缺乏形成良好环境道德素质的必要知识基础,导致一部分大学生的生态环境知识匮乏,生态文明观念意识淡薄。
4.生态文明实践教育行为缺失。
生态教育不仅仅是知性教育,也是情感教育。当前高职院校的生态文明教育主要采用直接授予的教育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形式机械单一,没有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抽象说教多、情感体验少,更没有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需求,科学合理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
三、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
1.强化生态文明通识教育。
课程体系建设是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根本途径,但目前很多职业院校把人力、物力、财力都投入到专业课程建设和教学科研中,对生态文明教育还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有的高校虽然在教学计划中设置了有关生态文明的选修课程,也只是简单应付。要想提高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必须打破专业理论课和思政课的隔阂,设置独立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并作为通识课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开放,强化生态文明教育,从不同的视角引导大学生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培养生态责任意识,提升生态文化素质和践行生态文明的行动。
2.树立生态文明职业理念。
高职院校致力于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复合人才,主要服务于国家各行业的一线生产、服务与管理岗位,他们自身的生态文明职业理念,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构建生态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理念,陶冶学生的生态道德情感,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生态伦理观和生态职业观。
3.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师资力量建设。
教师是生态文明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也是学生接受生态文明教育最直接的榜样与楷模。因此,教师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中应起到主导作用,主动成为生态文明发展的宣传者和践行者,连接课内课外,打造全方位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不断提升大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高职院校应不断加大生态教育师资的培养力度,采取开展社会调查、参加各种生态公益活动、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发科研项目,参加各种生态类的学术研讨会或与社会服务项目等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方式,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生态文明教育素养和理论研究水平。
4. 校企合作协同推进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注重在实践中推动生态文明教育。
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始于课堂,但又不止于课堂,除了要“内化于心”,更重要的是“外化于行”,即如何“导之以行”并“持之以 恒”。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将生态发展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实践,服务于社会。生态文明教育不能仅停留在课堂和书本上, 而要深入到实践中, 在实践中发展学生的生态文明知识、能力、情感及价值观念。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生态文明行为的重要性, 从而观照自己的认知和行为, 并不断加以改进和提高。因此,高校要与时俱进,有效深化校企合作质量,及时更新合作育人的观念,与企业通力协作,不断拓展生态文明教育平台,构建和完善生态文明实践育人体系,切实提高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实效。
5.营造校园生态文化氛围。
浓厚的生态文明校园文化是高校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载体,要积极营造构建与生态文明教育相符的校园文化,使学生感受到体现生态文明理念的校园氛围,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意识。生态行为无大小,日常的生态氛围更能够引导学生形成自觉的生态行为。用生态文明理念和意识引导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把校园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地,加强生态校园文化建设,使学生受校园生态文化的熏陶,唤起大学生保护校园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文明意识,同时让学生参与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与维护之中,让学生学会创造环境和爱护环境,从而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意识,从精神文化层面深层次的影响大学生生态道德修养和素质的最终形成推进高校校园生态文化建设。
推荐访问:生态 职业院校 研究 高等职业院校生态文明教育研究 高等职业院校生态文明教育研究 高等职业院校生态文明教育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