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万有范文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述职报告 教案设计 整改报告 事迹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及其教育对策7篇

时间:2023-04-29 17:45:05 浏览量:

篇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及其教育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与解决对策

  摘

  要: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农村外出务工人口不断增多,也因此衍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这些孩子长期与父母分隔两地,个人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且由于缺少父母管教和引导,也很容易出现价值认知偏差和心理问题,十分不利于其未来发展。鉴于此,本文以农村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了其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同时提出了合理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解决对策

  留守儿童本就处于十分关键的发展阶段,不仅需要接受学校教育,受到系统引导,也需要有父母的帮助与教育,在相对健康、和谐的环境中成长。但是,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总是处于情感缺失状态,进而出现敏感自卑、没有安全感、焦虑暴躁等问题,若不及时加以引导,会导致其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继而影响其未来发展。

  一、农村留守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孤僻暴躁

  一般来讲,农村留守儿童长期处于情感失衡的状态当中,与父母和老师的沟通较少,所以他们十分缺乏安全感,与人交往的能力也比较差,总是显得十分孤僻,但又对外界的各种人和事十分敏感,很容易生气、暴躁,出现不平衡的心理,继而影响其情绪的稳定,制约他们的健康成长。

  (二)自卑怯懦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不在身边,所以看到其他同学能够时刻与父母待在一起时,内心必然会十分失落,也会因此而产生自卑的心理,在与人交往时总是小心翼翼、缺乏自信,久而久之,会干扰他们的正常发展[1]。

  (三)反叛消极

  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相对比较复杂,所以他们很难相信他人,且为了不被欺负,常常喜欢扮演“不好惹”的样子,展现出较强的反叛心理,且由于缺少阅历、换位思考能力较差,总是以消极的态度看待周围的人和事,不愿意体谅他人,从而发展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策略

  (一)从家庭入手,积极改善亲子关系

  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往往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家长又是该项工作的开展主体,所以为了保证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家长必须要承担起相应的职责。首先,家长必须要多关注自己的孩子,借助电话、微信等与孩子定期交流,了解他们遇到的问题,而后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解决,若距离过远无法解决时,还可以求助孩子的班主任教师,从而通过有效沟通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其次,家长需要外出时必须为孩子精心挑选抚养人,不能将其交给一味溺爱孩子的长辈,也不能将其交给专制强势的长辈,且要提前与抚养人沟通好,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的氛围,满足其物质和精神需求。再者,家长双方应当综合分析,至少有一人离孩子近一些,可以定期回家看望和陪伴孩子,而离得比较远的家长也要多与孩子通电话,尽可能降低父母外出务工带来的消极影响。当家长能够转变理念,多关心孩子时,留守儿童往往会获得更多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助于规避更多心理问题,促进其健康成长。

  (二)从学校入手,提升心理教育成效

  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要充分意识到自身的职责,在关注留守儿童的同时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便从根本上提升其发展质量。例如,学校可以面向留守儿童建立成长档案,要求各班班主任及任课教师了解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并与其家长交换联系方式,而后定期围绕学生的发展情况进行交流,或是为学生和家长提供便捷的通话渠道,从而在家校合作中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心理素质。此外,学校需要围绕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留守儿童的特殊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主题班会、专家讲座,或是组织他们观看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动画片、阅读相关的绘本,以便使留守儿童掌握更多心理健康知识,能够正确看待自己的各种情绪,树立悦纳自我、合理宣泄的意识,同时学会求助家长和教师[2]。在心理教育中,学校还可融入德育教育,从而双管齐下,让农村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此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从社会入手,完善各种政策方针

  为了进一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政府和社会也需发挥各自的作用,努力营造更加优质的教育环境,使得留守儿童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例如,政府需要统筹协调,在各个学校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并建设心理咨询室,从而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顺利地推进,还要联合多方社会力量开展帮扶农村留守儿童的活动,为他们提供资金支持、生活帮助,从而减轻家庭经济压力,让至少一方的家长可以留在家中照顾孩子,也要在不同社区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服务站”,由政府、社区和家庭共同出资,聘请德高望重的老教师、喜欢孩子的爱心人士进行管理,帮助家长照顾留守儿童。由此一来,可以为农村留守儿童创设良好的学习和成长氛围,同时满足其物质和情感需求,减少影响其心理健康的不良因素,进而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

  结束语:

  总而言之,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必须要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为此,各部门应当协同合作,不断优化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而给予他们更多必要的帮助与关怀,以便满足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转变他们的不良情绪和消极心理,同时渗透德育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和道德观,进而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并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伍世亿,胡珊.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04):232-233.

  [2]刘登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解决对策探究[J].名师在线,2020(15):8-9.

篇二: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及其教育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与教育对策

  随着社会的进步,农村城镇划的推进,农村大量劳动力涌入城市打工,留下孩子由其他亲人代为监管。这些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有力的监管,造成了一系列的自身发展问题,如他们在教育方面、心理方面、安全方面等都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做好留守儿童心理发展辅导,教师能根据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做到有的放矢,全面高效的关注留守儿童,让他们能顺利的走出心理误区,同时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还能减少学校安全事故。

  留守儿童的形成有多方方的原因:1、社会整体发展来看,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城乡壁垒存在矛盾2003年,我国农村流动人口已达到1.139亿,比2002年增加了8.8%,即增长了1000万农村流动人口。

  流动人口的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原因在于《义务教育法》规定,我国义务教育实行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的原则。适龄儿童少年只有在其户籍所在地才能享受国家所规定的义务教育。因此,目前还有多数城市规定,外出务工者如果带孩子进城就读,要缴纳一定的借读费和学杂费,许多无力负担的农民工只好把孩子送回农村。从而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2.从家庭认识来看,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

  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导致的结果却是相同的,即: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

  3.从家长自身来看,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忙于操持家务,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随着留守儿童群体的不断壮大,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明显:

  (一)生活问题。特别是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那部分儿童,其生活状况是不容乐观的。留守儿童的父母之所以抛下自己的孩子外出打工,是因为家庭务农的收入无法让自己的家庭过上稳定的生活,否则如果有一点办法,他们都会想法设法与孩子呆在一起的,所以生活困难是留守儿童家庭的普遍特征。虽然他们出去打工可以挣到一些钱,但其付出与收入相比依然是极不平衡的,有时因为制度等方面的缺陷,自己挣到的钱还不能及时拿到手,所以他们在家庭生活方面是及其节俭的。父母离开后,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在节俭方面表现的更为突出,表现在饮食方面,吃好是不敢奢求的,能吃饱就行了。儿童时期正是长身体的时期,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营养搭配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处在这一年龄

  段的城市儿童,是备受父母及亲友呵护的,而农村留守儿童只能在极度节俭的状态下过着维持温饱的生活。这些儿童在生病的时候,也往往没有能力和条件去医院救治,只能采取一些简单的、传统的方法治疗,或者干脆硬“扛”。另外,当前农村优秀的劳动力大部分都离开乡村去城市打工了,老弱病残成了农业的主要劳动力。留守儿童在其稍有一点力气的时候,也不得不加入到劳动者的队伍中去,即使他们不去干那些高强度的体力活,也要承担各种家务劳动。过早的分担家庭负担对他们的健康成长的影响也极大。

  (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而且农活、家务活增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还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

  (三)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自卑与焦虑。家庭生活中,儿童对父母具有别人不可替代的依恋情结,他们遇到生活或学习中的困难时往往更多地依赖父母寻找解决的办法,父母若不在身边,他们大多缺乏依赖感和安全感。虽然有祖辈们的照顾,但老人们所能给予的更多的只是身体、起居饮食方面的关心,而心理方面大多爱莫能助,导致孩子极易产生心理焦虑,经常忧心忡忡,烦躁不安,甚至无心学习。此外,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总觉得缺乏心理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再加

  上同伴们的冷嘲热讽以及学业不良而招致老师的消极注意,他们更易表现出胆小怕事,行事萎缩以及自以为不如别人等自卑消极心理。

  任性与自我中心。任性和自我中心并非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后天生活中由于他人对其合理或者不合理的要求和欲望盲目满足造成的一种心理特征。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因代养人过分溺爱娇惯造成儿童的任性的现象尤为严重。祖辈们本来对孙辈就有一种天性的慈爱,孩子若缺少父母在身边的管教使得这种慈爱很容易滑向一种过度的溺爱,他们对孩子的各种要求往往只注重简单的满足,不愿让孩子受半点委屈,积久成习,便逐渐使孩子形成任性的个性。

  学习困难与注意缺陷。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父母必要的监督和关爱,学习主动性本来就低,再加上祖辈们大多文化水平偏低,其家庭作业往往很难得到及时辅导,普遍对学习兴趣不大,学习自信心普遍较低。另外,因为心理孤单以及对父母的思念,课堂上注意力容易分散,不能全身心集中于学习,久而久之,有些便会感到学习压力增大从而厌恶学习,导致成绩下滑,有的甚至产生辍学的念头。

  人际交往障碍

  。由于远离父母,缺乏起码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这些情绪情感变化,常引发种种人际交往障碍,同周围的人际关系容易紧张,甚至仇视一切。

  (四)留守儿童道德行为问题。亲子关系的失调,安全感和归属感的丧失,父母榜样作用的缺失以及道德行为监控机制的弱化共同构成了影响留守儿童道德成长的家庭教育因素,它们以特殊的功用和机制不仅改变了留守儿童社会学习的情境与过程,催生了留守儿童的道德行为问题,而且深刻地影响到留守儿童健全道德人格的形成和良好道德情感的发展由于亲子关系的失调,家庭教育的缺失,安全感和归属感的丧失,父母榜样作用的缺失以及道德行为监控机制的弱化,

篇三: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及其教育对策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与教育对策

  作者:倪正喜

  来源:《新课程·教师》2010年第11期

  一、现阶段农村小学教育形势的分析

  1.农村学校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随着农村城镇化的大踏步推进,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小学教育走向两个极端:一是随着农村经济的日益壮大,村民日益富裕,农村教育日具规模,可以说能赶上或超过一般城镇的小学教育;二是自然关闭。笔者做过调查,现在农村每百户村民要有二十到三十户的家庭搬迁到城镇。另外随着农村土地大量被征用,也迫使农民背井离乡了,学校生源与日俱减。三是农村学校教师的年龄老化。农村学校特别是小学,教师们的平均年龄要在55岁左右,而且都是由民办教师过渡而来的,业务水平落后……这使小学教育陷入了困境,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带来了困难。

  2.农村小学教育的分析

  农村小学教育的前景令人担忧。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行政部门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对农村教育十分重视,为农村教育的发展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些工程确实为农村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硬件基础,给农村教育带来了希望。但现在面临的是有硬件没学生的本质性的问题。益民小学就出现一年级5人,二年级8人,三年级11人,四年级12人,五年级12人,六年级15人的现状。现在农村基础建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村村通水泥路,家长们不辞劳苦,会舍近求远,将孩子送到城镇小学读书。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特点的分析

  1.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特点的表现形式

  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完完全全是农村式的农民式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有饭吃,有衣服穿,平时自由散漫,特别是这些学生在家里很得宠,祖父母百般疼爱。缺乏生存能力;不会关心和尊重他人;克服困难和挫折的能力低下;缺乏进取精神;缺乏合作精神,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2.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

  由于他们长期远离父母,缺乏父母的爱和教育。这些孩子在平时的学习或活动中总是缺少些什么,眼睛里总是流露出一丝丝忧愁和失落,和同学们交往总显得拘谨。他们需要跟其他同学一样在父母怀里撒娇、哭泣,他们需要父母的无微不至的关怀,他们需要感受父母身上的时代信息。

篇四: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及其教育对策

  

  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与教育对策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家乡,来到了城市,他们没有时间照顾自己子女的学习和生活。儿童时期是身体生长发育最旺盛、心理变化发展最快,也是人格、态度、心理健康等形成的关键时期,而父母长期的缺位和隔代抚养的局限性使留守儿童在认知、情感、道德、个性等发展的关键期得不到正常的呵护和教育,从而造成心理发展上的缺陷。本文通过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促进留守儿童的学习与健康成长。

  关键词:小学

  留守儿童

  心理特点

  对策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外出到其他地区打工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需要其他亲人或者自己管理、照看自己的儿童。留守儿童无法享受正常家庭的抚养、教育和关爱,由此产生了“留守儿童”的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已成为不得不重视的公共问题,它关系到我国未来人口的素质。根据相关调查报告显示得知,中国目前的留守儿童数量已经超过了6000多万。由此可见,留守儿童在中国是一个庞大的特殊人群,需要国家政府和学校共同努力,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与温暖,让他们与其他孩子在同一片蓝天中健康成长。

  一、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

  1.性格孤僻。由于自幼与父母分离,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留守儿童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虽然祖父母很疼爱自己的孙子、孙女,但这代替不了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如果长期处于无父母关爱的环境中,就逐渐不想与父母交流,也不会与别人分享自己的情感世界,变得内向、孤僻。大量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孤独感较强。在隔代监护中,祖父母一般年纪偏大,与留守儿童存在巨大的“代沟”,易产生沟通问题,封闭自己的内心世界,最终形成孤僻的性格。

  2.自卑心理。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好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不求上进。据调查,仅有15%的孩子能够自觉学习,还有不少孩子上网成瘾,荒废学业,义务教育没有完成就流落社会。

  3.逆反心理。留守儿童因为缺乏保护而总觉得别人会欺负他,一点小事就会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是敌意,对老师、临时监护人的管教有比较强的逆反心理。调查显示,54%的留守儿童和他们的临时监护人有矛盾,其中

  15%经常有;53%的留守儿童表示学习困难、感到无助;41%的留守儿童表示曾经受到同学的欺负。

  二、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对策

  1.给留守孩子更多的关爱。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心里话无处倾诉,委屈无处诉说,与生俱来的骨肉亲情无处表达。孩子来到学校,班主任既要当好老师又要当好家长。爱是具体的、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的。例如:每天早操、课间操我都陪着孩子们一起做操,课间与这些孩子一起跳绳、踢毽子,关注留守孩子的三餐吃饱没,晚上多次去寝室察看他们的被子盖好没……总之,要多关心留守孩子的饥寒冷暖、喜怒哀乐,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他们从心理上感受和别的孩子一样并不孤单,不歧视留守孩子,使他们轻松快乐地学习生活。

  2.心理健康课程与学科教育的有效渗透。可开设心理素质教育课程,以心理辅导教师和具有相同心理问题的学生共同组成一个团体,利用学科教育进行相互渗透,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要正确处理好各学科之间,心理教育和德、智、美育的关系,侧重于学生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点,如思维的广度、深度、灵

  活性、逻辑性等,记忆的持久性、正确性等,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自制性等。在此基础上加强“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提高。心理学作为一门边缘学科,对各门学科的渗透作用自然已是不言而喻的。

  3.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教师可利用班队、团队组织的各种活动对留守儿童进行集体心理教育。如用班队中每个同学发言,说说自己现在的想法;“我们是非常好的朋友”等交流讨论,鼓励“留守”儿童在活动中“唱主角”,在交流过程中鼓励学生发表看法、宣泄情感、探索解决所面临问题的办法。

  4.给留守儿童创造培养自信的平台。自信是生命成长的强大动力,自信是人生成功的第一秘诀,而赞扬则是照在孩子心灵上的阳光。没有这种阳光,他们就无法发育和成长。一次鼓励表扬胜过一百次甚至一千次的批评指责,恰当的鼓励会使他们在相当一段时间里保持乐观和自信,甚至影响着孩子的一生。而要真正做到根据学生的心理及年龄特点给予恰当的激励和表扬,则要求我们教师去认真地了解学生、热爱学生,去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每一点长处和优点,并善于捕捉教育的时机。尤其对双差生的微小进步,即使是一个“火花”,也要及时发现、及时表扬,以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

  参考文献

  [1]陈少华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探析[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6,(4)。

  [2]吴承红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其解决策略[J].教育探索,2005,(12)。

  [3]叶敬忠

  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综述[J].农业经济问题,2005,(10)。

篇五: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及其教育对策

  

  学生德育自主教育自主管理类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应对措施

  旺苍县双河初级中学校

  邓玉礼

  孩子是希望,是黎明后的红霞,需要仰望与赞赏。似乎他的温柔性格注定要你的关爱与呵护.可是你又给予他多少关爱与呵护呢?难道是金钱的传送或者是电话里的急切关问.恐怕这些都不足以消除他童年内心的孤独与寂寞;恐怕这些都不足以磨平他的点点伤痕。他哭过,却是用那双稚嫩的手来擦拭,他摔倒过,却是颤颤而立。他多么渴望在父亲伟岸的胸前撒娇,他多么渴望吮吸母亲伟爱的甘露。可是现实令他不再渴望,现实令他不再幻想。

  一个人的一生是因为他从小的梦想与追求而烂丽,看到那双渴望的眼睛,我们的心作何不感动,我们的爱作何不萌发。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对儿童缺少关爱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流动规模不断扩大。随之,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也不断增长。由于这些在外务工的家长好几个月回家一次,有的一年一次,甚至有的好几年一次,造成和孩子沟通太少,使孩子长时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缺乏父母双亲的呵护和相伴,造成留守儿童常常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性格极易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情感也相对冷漠,人际交往能力差。

  (二)家长对儿童缺少直接的管理

  留守儿童都基本属于“隔代监护”或“上代监护”两种.在隔代监护中监护人多数是其祖辈,祖辈大多溺爱孩子,对孩子要求放松和原则放宽,使这些留守儿童养成了顽固、任性的不良个性

  和行为.上代监护指由父母同辈人,他们对孩子的监护也大多不如父母强。一是亲友要维护自身生计,难以全精力投入教育孩子.二是孩子不属亲生,或过渡溺爱,易使孩子养成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和性格;或过于严厉易使孩子产生消极对抗的情绪和行为。这样,无形中便助长了留守儿童的自私、任性、蛮横霸道,易冲动,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由于留守儿童缺少家长的直接管理,使孩子容易从其他渠道获取,在成长的路走偏了。使部分留守儿童出现行为偏差,在家里不听代养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纪律散漫,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等行为,有的迷恋网吧和游戏厅,甚至沾染上不良习气,出现违法犯罪行为。有的留守儿童受父母在创业的影响,把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也定格为挣钱;因此,产生厌学情绪,学习缺乏热情,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留守儿童出现的这些问题,于缺少家长对儿童的直接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三)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心不够

  一个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要受到他所处环境的影响,其中学校对儿童施加的影响是他们成长和发展的主要的和决定性的因素。有的学校,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只教书不育人,而放松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及心理辅导,使一些学生缺乏了理想,只讲实惠,贪小利,孤僻,焦虑,自私等心理,进而不愿和人交往,对人不信任,对自己不信任和没有公共意识等心理障碍,产生各种心理上的问题。

  (四)社会环境复杂造成留守儿童心理抵抗能力差

  社会环境是教育留守儿童的广阔天地,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如社会风气,社会文化,社会舆论和社会宣传工具,时时处处都是在对留守儿童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现代,由于各种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日益增多和普及,社会对一个人的成长发展越来越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就特别需要父母和社会的关爱与引导。可是,他们的父母远在他乡,关爱和引导缺位;同时,中小学周围有很多的网吧,游戏厅,对于这些缺乏父母管教的留守儿童来说简直就是一个“潘多拉魔盒”。内部疏于防范,外部诱惑多多,久而久之,留守儿童中极易出现心理失范和越轨行为。

  二、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心理特点

  (一)自卑心理严重。通常情况下,父母不在身边,孩子会感到孤独无助。由于长期的亲情欠缺,留守儿童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和呵护,和其他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造成心理落差.久而久之,对于心理留下了阴影--——-——自卑。

  (二)焦虑心理突出。留守儿童耳濡目染许多残酷的现实,看到了父母在外创业的困难和艰辛,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了生活和学习的压力,把自己肩负的责任看得过重,认为自己不读书就对不起在外辛苦创业的父母。这样,很容易引起他们内心的焦虑.(三)价值观念扭曲.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无法照顾孩子便产生了负疚感,大多存在补偿心理,便会用金钱上进行补偿,而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太少,极易使子女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的陋习。

  (四)人际交往障碍。留守儿童处在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对生

  理心理以及人际交往方面遇到困扰和疑惑,然而父母常年在外,使得他们得不到帮助和引导,内心的烦恼得不到解决,进而导致他们缺乏基本交流的能力,以及安全感,大多生活在自我保

  护和摸索碰撞的世界里.同时,农村留守儿童相比较与家庭完整的儿童,在心理上有落差,觉得家境不如别人,父母不如别人,没有其他孩子讨人喜欢,进而沉默寡言,封闭自己,在人际关系上不和谐。

  (五)逆反心理强。他们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一切充满怀疑,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充满不信任。这种潜意识中的不信任导致了他们的逆反行为,常表现为“不听话",“不礼貌",“不谦虚”,“恶作剧”等。留守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自己一点小事就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对老师、监护人、亲人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

  三、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相关对策

  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以上心理问题,将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提出相应的措施。

  (一)家庭方面。

  第一、父母应当尽量避免一起外出.如果双方都外出最好把孩子安排在所在工作的城市,一起生活。如果留守儿童由他人或者一方监护父母代养,父母要经常给儿童写写信,打电话,加强和留守儿童的情感沟通,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物质保障上.除了衣、食、住、行外,更需要了解孩子的健康状况以及思想情况,留意其心理变化,给予正确积极的疏导,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安全感,留守儿童父母应该摆正工作和子女教育的关系,不能以牺

  牲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

  第二、家长应该主动加强和学校的联系。如工作有变化,联系方式有变动,应及时通知学校方面.随时了解他们在学习生活上的情况,以便掌握心理变化,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疏导。

  第三、家长应利用节假日、寒暑假多和孩子团聚。对于寒暑假最好把子女接到身边,给他们机会体会家庭温暖,父母关爱以及工作艰辛。有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带孩子去公园,动物园等场所加强亲子关系这些场所也需要针对他们减少相应的收费。

  第四、加强监护人的监护责任感。监护人也要随时向留守儿童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一点,父母在选择监护人时要做好沟通,监护过程中药加强和监护人的联系

  (二)学校方面

  第一、建立留守儿童和民工子女档案,以班级为单位,学校赢调查留守儿童和民工子女的具体情况,包括学生姓名、家长姓名、监护人联系电话。要把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状况、思想表现等。随时通报给其父母以及监护人。

  第二、建立寄宿制,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建立健康成长.留守儿童不能在家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为此,学校建立了寄宿制,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坏境的“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护.照顾与关爱。

  第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留守儿童提供倾诉的渠道。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支撑,容易出现性格缺陷和心理危

  机。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为此,学校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发展档案,及时发现和诊治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成立心理咨询室,每周中午安排心理辅导老师就坐等待学生来访,为留守儿童提供倾诉的渠道。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聘请心理专家进行有关方面的讲座,共同对留守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开设“悄悄话信箱”;建立“心灵驿站”,帮助“留守儿童"解决无人倾诉、无处倾诉的问题,解开心灵的“疙瘩”。

  第四、设立“亲情热线”弥补留守儿童感情上的需求。未来便于家长监护人与子女保持经常联系,倾诉他们的心声,关注他们的成长,弥补他们感情上的需求,学校特设立校讯通,方便家长与留守学生的交流,也方便了与格老师之间的交流。每天报个平安,发个短信,及时了解子女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商讨教育子女的策略和方法。

  (三)社会方面

  第一、政府部门专门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把此项工作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通过财力、物力、人力的合理配置,不断完善农村社会公共服务机制和设施建设,切实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服务.

  第二、社会加大宣传和舆论监督,呼吁全社会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成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小组,通过有组织有规模的方式,俩传递爱心。

  第三、社会也要体谅农民工的艰辛,给予他们更多的便利,

  减少他们工作压力,使他们有更多精力关爱孩子。比如,农村当地政府可以组织集体探亲,城市可以为农民工及其子女提供一些免费的亲子活动日。

  总之,留守儿童作为新时期的特殊群体,家庭、学校和社会是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三大支柱,三者缺一不可。我们应将不断摸索,寻找更有效的方法,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色的天空。

篇六: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及其教育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工业化及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农民成为我国主要的流动人口,从而导致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不断扩大。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从留守儿童产生以来就一直存在,并随着留守儿童的发展日益突出,无论是从性格行为上,还是价值观念及其导致的行为结果上,与父母在家的儿童存在很大的差异,如何引导留守儿童健康发展,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需要社会各界从长期角度和近期角度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通过政府的干预,加强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建设,让更多的农村儿童在父母打工地接受良好教育,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成乡一体化,吸引农民工返乡工作,消除留守儿童的存在也就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教育对策

  一、农村留守儿童常见的心理特点

  1.1性格孤僻

  留守儿童因为长期和父母分离,父母无法及时的在心理、生理上进行正确的引导,精神方面无法得到满足,导致留守儿童出现胆怯、孤独、敏感、冷漠、任性等不良性格,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产生直接影响。

  1.2冲动易怒

  留守儿童一般处于青少年时期,意志力较为薄弱,很容易出现情绪失控现象,大部分留守儿童经常和监护人产生矛盾。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安全感会认为其他人会对其进行排挤,很容易对周围人产生敌对和戒备情绪,经常会因为一点小事而出现冲动易怒现象,甚至会出现暴力行为。

  1.3认知偏激

  因为留守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缺少父母的言传身教,没有温暖的家庭环境,导致在价值观和思想认知方面出现误区。由于留守儿童是和祖辈生活在一起,无

  法进行良好的沟通,部分留守儿童认为自己是没人管的孩子,产生偏激、怨恨等不良心理,将自己封闭起来不与他人进行沟通,喜欢独来独往。此外,大多数留守儿童对自己的未来认知模糊,在学习方面缺少积极性,加之缺少家庭的辅导,导致成绩较差现象。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2.1家庭因素

  父母与其沟通不够以及监护人不能完全胜任对孩子的教育,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产生性格上的缺陷以及价值观念上的不正确。笔者对中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进行过观察,发现留守儿童对社会的安全感和信任感远不如父母在身边的儿童。7-14岁正是儿童成长过程的关键期,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依恋关系是孩子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基础,良好的依恋关系能够帮助孩子形成对社会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2.2学校因素

  学校对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学校主要在教师素质水平、教学内容上对留守儿童心理产生影响。笔者通过日常的观察发现,许多农村教师不关注成绩差的学生,这也会导致留守儿童成绩越来越差,而成绩是衡量学生的重要标准,留守儿童成绩不理想直接影响了他们的性格形成和行为导向,这样恶性循环的结果必须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

  2.3社会因素

  首先,我国的产业结构发展不合理,工业发展快,而忽视了农业发展,致使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外流,加之经济条件的限制,使得父母不得不把孩子留置家中,从而导致“留守儿童”的数量越来越多。其次,社会教育制度的不完善,使得社会上有大量的闲置青少年,他们对留守儿童的引诱是很大的。最后,社会对留守儿童的救助行为十分缺乏,在发现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的情况下不会采取实际的行动对留守儿童进行帮助。

  2.4自身因素

  留守儿童由于缺乏良好的教育,大多数儿童表现出自控能力差,毫无自我提升的意识,面对外界诱惑时容易陷入其中,对不良少年的引诱没有判断力。大部分留守儿童认为父母的关心不够,感觉在家里得不到温暖和归属感,更容易走进不良少年集体,和他们一起做出不良行为留守儿童特别是初中阶段的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发育期,他们的辨别能力差,缺乏选择和判断能力,正好校外的不良少年就对这群留守儿童产生了负面影响,从而导致成绩和品行下降,严重者也变成不良少年,然后该群体日益扩大再影响其他少年,如此往复,形成恶性循环。

  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教育对策

  3.1社会方面教育对策

  (1)建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首先应建立相应的农村教育保障制度,对于外出打工较为集中的地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建立符合实际情况的教育制度,相较于正常学生而言应承担更多的教育职责。其次是建设专门的学校,在农民工较为集中的区域建立专门的学校,降低办学条件和入学条件,扶持、鼓励专门学校进行义务教育。然后是对《义务教育法》进行大力的宣传和贯彻,各级政府特别的乡镇政府应依法办事,督促农民工对外出打工和教育子女的关系进行正确的处理,降低留守儿童的辍学率。

  (2)建立健全必要的法律法规

  由于我国义务教育的实行是按照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适龄儿童只能在户籍所在地享受义务教育,如果农民工将子女带到打工地区进行教育就需要向学校交纳高昂的借读费,导致大多数农民工无法承担现象的出现。因此,国家应建立健全相应的教育保障法律法规,对限制和影响农民工子女入学就读的制度进行改革,取消一切增加农民工经济负担的不合理费用。

  3.2家庭方面教育对策

  (1)转变家庭教育认知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通常存在两种较为极端的教育认知,一种是认为读书没有用,强迫子女辍学并一同外出打工。另一种是忽视了子女的品德教育,只要求子女能够上大学。这两种教育认知都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部分家长由于常年在外打工处于内疚就对子女过分的溺爱,对子女的不合理要求也一并满足,从不进行教育批评,导致留守儿童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认知。也有部分家长对子女过于苛责,导致留守儿童出现自卑、冷酷等性格。因此,家长应转变错误的家庭教育态度,将惩罚和奖励相结合,对子女进行科学、正确的家庭教育。

  (2)改变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是留守儿童受教育的第一环境,外出打工的父母和监护人应对子女的教育进行重视,建立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鼓励子女进行学习。父母外出后应定期的和留守子女进行联系,对子女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发育多加关注,使得留守儿童能够感知到父母的爱护和关注。此外,父母还应和监护人建立良好的关系,监护人应对留守儿童的行为、生活习惯进行良好的培养,督促学习。

  3.3学校方面教育对策

  (1)学校和家长之间加强沟通

  学校方面应和留守儿童的父母建立一定联系方式,在情况允许的条件下经常进行家访,对留守儿童在家庭中的学习、生活情况进行及时的了解。使留守儿童的无助感和孤独感得到缓解和降低,对于出现问题的留守儿童,学校方面应及时的与其父母沟通,并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

  (2)保障有效的教育

  学校方面应采取跟踪辅导、分片管理、寄宿等措施对留守儿童的读到和管理进行加强,并提供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留守儿童可能出现或者是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预防和解决。在多年的实施中发现其中以寄宿管理最为有效,不仅能够帮助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还能保障不方便就近上学的留守儿童进行教育,降低了留守儿童在上、下学或者是家中发现事故的几率。

  四、结论

  在我国没有完全实现城市化转变的前提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将会日益增多,这势必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日益突出,留守儿童是农村发展的下一代主力,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是十分迫切和必要,而留守儿童心理教育需要家长、学校、社会和政府的全方位的参与和支持,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切不可停留在理论研究上,必须采取实际行动,并且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只有长期坚持才能使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得到全面彻底的解决。

  参考文献:

  [1]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J].孙有喜.西部素质教育.2019(03)

  [2]如何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J].党雅贤.新课程(中).2018(10)

  [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应孔建.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02)

篇七: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及其教育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

  1、情感心理特点:孤独感、抑郁感、焦虑感、害怕感等,常常难以表达自己的情感,缺乏安全感和安全感,容易感到孤独和绝望。

  2、社会心理特点:缺乏父母关爱、搭配能力差,表现出缺乏自信心、缺乏正向情绪;在社会化缺乏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容易产生一些不良行为特征,如自卑、自暴自弃、抗拒新鲜事物、对人缺乏亲密感等。

  3、学业心理特点:认知水平较低,学习成绩不佳,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迷惘。

  二、教育对策:

  1、要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让家长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给予它们关心和爱护。

  2、在家庭教育中,要给予留守儿童安全感,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从而增强其信心。

  3、加强家园教育,提高家庭文化水平,家长要多给予儿童安全的陪伴和精神支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积极参与家庭社会活动,形成积极正面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

  4、加强学校教育,让留守儿童接受全面的社会教育,引导其适应社会,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以帮助他们提高社会能力。

  5、多鼓励留守儿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增强其自信心,拓宽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和经验。

推荐访问: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及其教育对策 留守 对策 心理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