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万有范文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述职报告 教案设计 整改报告 事迹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乡村治理的困境和对策8篇

时间:2023-04-29 17:50:32 浏览量:

篇一:乡村治理的困境和对策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困境与对策措施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困境与对策措施

  当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也迅速推进,部分农村地区因过分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本站今天心准备了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困境与对策措施,有所帮助!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困境与对策措施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广大的农村面临着越来越突出的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村实现小康目标及整个社会现代化进程的羁绊。本文对目前农村环境问题及治理的现状进行简要概述,并论证了造成我国目前农村环境污染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对农村环境问题的应对策略,并对我国农村环保的未来前景充满了信心。

  关键词:农村;环境问题现状;治理策略

  前言:毫无疑问,中国是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不仅农村面积及农村人口比例在全国占绝对优势,而且这样的比例在世界范围也是排名居前。我国改革开放最初的改革突破点也在农村,然后在各个领域逐渐展开直至今天。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我国农村三十多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大农民从束缚的土地和环境中走出,带动了全国经济结构和经济形势的巨大变化。由于自己所学环境专业使然,更关注农村在快速发展中存在和面临的环境问题,对于我国目前农村环境治理面临的困难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此基础之上对改变这些困难和现状也进行了一些思考,提出了粗浅的应对策略,并分三部分进行论述。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困境与对策措施

  一、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

  1、生活废弃物对农村环境的污染。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村镇规模不断扩大,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由此带来的生活废弃物越来越多,而在我国的绝大部分农村,都没有专门开辟的废弃物堆放场谈不上对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多数农村甚至连统一的垃圾堆放点都没有,垃圾等废弃物随意沿路边、村边、河边堆放,不少农村都是旱厕,没有排水管路,更谈不上对污水的处理。夏天恶臭扑鼻、蚊蝇滋生,雨天污水横流,脏乱不堪,凤天尘土弥漫毫不夸张的说,不少的农村村落都处在垃圾围城的危险境地,饮用水源遭到污染和破坏,农村人居环境日益恶化。

  2、农业生产对农村环境的污染。

  我国人多地少是基本国情,土地资源缺乏,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位居世界末尾。为了让有限的土地资源产出需要供给越来越多人口的粮食作物,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不可避免。我国农村的化肥利用率平均在30%-50%,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浪费,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环境污染问题。同时,随着害虫抗药性的不断增强,农民单位面积使用的化肥也在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大量的农药残留物留在了土壤、水体及作物之中,在引发生态环境危机的同时,也对人的生命健康带来了巨大危害。

  3、乡镇企业和农村养殖业的发展对农村环境的污染。

  改革开放带给农村的还有乡镇企业和各种养殖业的大发展,两者对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发展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乡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困境与对策措施

  镇企业多数存在布局混乱、产能消耗巨大、设备落后等问题,而且绝大多数的乡镇企业没有防污治污设施,工业废水、废气、废物肆意排放,不仅严重恶化了农村环境,也对全国的环境质量带来了巨大压力。同时,农村养殖业正处在由分散的农户经营向规模化、企业化方向转型的阶段,在养殖业大力发展的同时,由此产生的畜禽粪便等生产污水、恶劣气味带给环境的又是一个巨大的污染源头。

  二、农村环境污染的原因分析

  1、农业科技化水平低下。

  同样是发展中国家,以色列和巴西的农业生产极为发达,农业科技水平高。而我国与之相比就相差甚远,归根结底的因素在于我国农业的科技化水平处在一个十分低下的状态,大量的科学信息和知识转化不到农业生产之中。大包干虽然在短时期内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但其分散经营,单打独斗的经营模式不利于高科技因素的普及和推广。同时,我国对于农业科技的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明显处于较低的水平,农民获得科技知识的渠道也不够畅通快捷,农村科普基本处于无人管,无人问的状态。低科技化的农业生产必然消耗更多的自然资源,必然带给环境更多的污染来源,进而逐渐形成恶性循环。

  2、农业人口的大量减少。

  逐渐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的农民,必然面临进一步提高生活水平的需求,伴随住房、医疗、教育等与民生密切相关领域的全面产业化,薄薄的土地显然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于是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家乡,离开了土地进入城市谋生打工,留在农村的多数是老幼病残,笔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困境与对策措施

  者家乡好多村子在平时基本看不到50岁之下的农民。大量接受过基本教育的农民却没有在土地上繁衍生息,留在农村的多数是老人,低龄且高知的从业人员屈指可数。农村农业人口不仅在很快减少而且明显存在智力结构失衡,素质较低的结构性矛盾,从业人员缺乏或者基本没有环保理念,很难适应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和环境治理的需求。

  3、政府农村环保治理的体制限制及投入的不足。

  近年来,我国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在环境综合治理中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采取了很多措施。但相对城市的环境治理,我国广大的农村环境治理明显滞后。农村在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农村基层政府为了发展经济,不可避免对环境保护和治理存在忽视。同时,农村环境治理涉及范围广,层级多,各级政府对农村环保治理投入的资金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加之农村自身的环保体系薄弱,没有形成有效的执法和治理网络,环保治理的微小结果也极容易出现回潮。

  三、农村环境污染的应对策略

  1、加大农村环保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农村环保治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涉及农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必须首先从农民的思想入手,从日常小事做起,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一切传媒手段进行环境保护方面意识的宣讲,而且还要重视农村中小学教育之中的环保教育,用身边的事例教育和培育农民摈弃落后的生活方式,走上绿色环保的农业发展模式,逐步营造绿色就是生产力,环保就是吸引力的浓厚氛围,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项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困境与对策措施

  目和绿色生产模式,提高环保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中的附加值,让农民实实在在看到环保带来的巨大潜力和实惠,为治理农村环保问题奠定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和舆论氛围。

  2、有效控制农业生产污染,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要在全国建立土壤调查和污染防治示范,建立农产品的监管和安全检测体系,在制定农药和化肥使用的标准体系的同时,大力推广和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同时,在巩固养殖业规模化经营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污染物处理设备,鼓励进行养殖业和种植业的集约化经营,形成生态环保产业链条。大力扶持发展绿色环保产业,摆脱旧日的粗放模式,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生态观光旅游,在改善环境的同时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引导农民走可持续的循环发展道路。

  3、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和政府环保治理投入力度。

  要不断重视和实现农业科技成果向田间地头的转化,鼓励农民进行科学种田:要加强与高校、科研单位的沟通,促进科技成果的直接转化:要加大土地流转力度,鼓励土地成片规模经营,改善农村人口比例,吸引在城市打工的年轻人回乡,利用高科技手段实现在家门口的致富,为农村持续发展储备好智力和人才资源。政府要切实加大对农村环保治理的投入力度,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大力整治农村环境,改善居民人居环境,并不断形成合力。

  4、完善农村环保治理的政策法规。

  我国颁布实施过有关农村环境和资源的法律法规,但并没有一套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困境与对策措施

  规范化、制度化的有关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存在碎片化和可操作性不强的薄弱点。农村环保治理应该以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主题紧密结合,加快农村环保立法力度,力争在短时期内形成比较规范的法律体系,同时严厉打击破坏农村环境的违法行为,在国家制度层面上确保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制化和制度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论:尽管目前我国农村环境污染方面存在一系列这样那样的困难,但只要我们思想上高度重视,在立法层面上进行优质的顶层设计并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同时通过宣传教育、产业转型引导、污染防治三措并举,抓住抓好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这个良好契机,就一定能在短期内实现农村环境面貌和环境质量的改造提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可靠物质基础。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困境与对策措施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也迅速推进,部分农村地区因过分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基于此,本文阐述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现实意义,分析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面临的现实困境,并就如何摆脱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困境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为改善农村居民居住环境、提升生活品质提供参考。

  农村人居环境,是与城市人居环境相对的概念,指农民聚居、以农业为生计基础的地表空间。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生态宜居的发展目标,是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客观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困境与对策措施

  需要,其中生态宜居就是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目标。

  1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现实意义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惠普的民生福祉"。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不仅仅是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的重要任务,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本要求。

  1.1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

  在20__年汶川地震之后,人居安全成为灾后农村聚落重建的基本要求[1],灾后生态重建也将生态安全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融入到人居安全和灾害管理之中[2]。自20__年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困境与对策措施

  摘要:十九大以来,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放眼全国上下,农村人居环境状况还很不平衡。党中央国务院站在全国的高度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及时印发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中,如何全面认识新时代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价值,进一步提升村民环境与健康意识,实现乡村垃圾科学有效及时"清集转运处",完善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理体制机制,成为摆在我们当下亟待解决的紧迫问题。笔者身在基层党校,试从全面认识新时代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价值、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面临的困境和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的对策措施等方面展开了思考与探讨。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困境与对策措施

  关键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价值;困境;对策措施

  十九大以来,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放眼全国上下,农村人居环境状况还很不平衡,与老百姓的盼望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广大农民的根本福祉,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色。

  从重庆市农村地区来看,人居环境矛盾最突出的是垃圾污水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脏、乱、差"问题。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行动中,如何一、全面认识新时代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价值,进一步提升村民环境与健康意识,实现乡村垃圾科学有效及时"清集转运处",完善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理体制机制,成为摆在我们当下亟待解决的紧迫问题。

  一、全面认识新时代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价值

  一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按照乡村振兴战略中"生态宜居"的要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

  二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有力抓手。人民生活在美丽的人居环境之中,可以减少重大疾病的发生,更能到得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滋养。人民吃上美丽环境之中种养加工出来的食品,可以吃得更放心,更能从源头上预防身心健康。

  三是加强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推动乡村社会治理中激活村民主体作用,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努力构建政府治理和社会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困境与对策措施

  调节、村民自治良性互动的新格局。

  四是着力解决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的攻坚行动。整治行动具有紧要性和现实性,为治标赢得时间与机会。可以为全面形成"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获取经验,助力减排承诺的落实。

  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面临的困境

  (一)村民环境与健康意识较差

  村民对落后的生活习惯缺乏改变的能动性,对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认识不高,环境与健康意识淡薄。滥施滥用农药化肥、随意丢弃生产生活废弃物等行为较为普遍,农村生物多样性被破坏,土壤、湖泊和地下水被污染。普遍存在乱倒、乱泼、乱堆,人畜混杂,农村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极易诱发各种疾病。问村民:"你们就看着这样脏,也不管吗?"村民的答复几乎都是"我们农村就是这样子的"。以秀山为例,20__年接受国家扶贫验收后,仍有千余户未脱贫户,其中一半以上是因病致贫。

  (二)农村人居环境管理机制不完善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健全统一管理机制。农村环境卫生涉及到环保、农林、畜牧、水务、城乡建设等多部门,而相关部门之间没有一个完善的协作体制机制。加之考核上,大部分乡镇只是每年进行一两次考核,乡村评比奖励机制不完善。农村环境卫生投入没跟上,清扫保洁队伍不稳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没能做到全面、协调、有序地开展,难以巩固整治成果。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困境与对策措施

  (三)镇村规划未能全覆盖,环卫基建滞后

  目前,我市村镇规划编制工作未能实现全覆盖,管理水平较低。村落规划建设中普遍没有综合考虑排水、排污、绿化、杂物堆放、家畜饲养等农村实际问题,多数村庄没有污水处理设施,污水基本处于乱泼乱倒,自由排放状态,对河流、地下水有污染。户无垃圾桶,居民点无垃圾箱体,乡镇缺乏转运设施,县上垃圾处理方式落后。

  (四)农村人居环境法治化、制度化建设滞后

  "重城市,轻农村"的污染防治思想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目前又无专门立法,相应的规定只是散见于一些法规之中。而各地政府出台的措施主要是以上下级之间工作要求的形式出现,对广大村民不能产生直接的约束力。对乱扔乱倒、乱堆乱放等不良行为缺乏必要的行政强制手段和处罚措施,且部分村民漫天要价、刁难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和建设的现象时有发生,这致使农村环境卫生工作乏力。

  三、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的对策措施

  (一)增强干部村民环境与健康意识

  思想是行动先导。植入健康的思想,会提高行动的方向性。加强农村干部队伍的培训成为指导农村环境卫生治理工作的关键。培训可以由上级政府和部门,或结合当下开展的"乡村振兴讲习所"送课下乡,以乡镇为单位的方式进行,印发资料、上辅导课,现场讲解;或有计划地组织乡村干部赴异地学习考察,开阔视野,转变观念,建立起一支愿干事,懂业务、能办事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队伍。

  破陋习,需要宣传、教育、引导和管理持续发力。一是定期组织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困境与对策措施

  村民参加环卫集中整治活动,营造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二是与开展"改陋习、树新风"活动相结合,着力培养村民良好的卫生习惯;三是通过村文化墙、广播、标语等媒介进行宣讲释惑;四是建立卫生文明户的奖励机制,发挥榜样示范带动作用;五是在"乡村振兴讲习所"常年开设环保、健康教育实践课,带动村民转变观念。

  (二)夯实"四级"责任制

  建立上下联动、部门协作、高效有力的工作推进机制。一是做实组织领导责任。成立以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以县"四大家"领导联系乡镇(街道)、县级部门联系村(居)、干部联系农户的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机制,与日常工作同部署、同检查。二是强化镇街属地责任。明确属地乡镇(街道)由党政主要负责人亲自抓、负总责,班子成员具体划片包干,负责辖区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三是明晰村居具体责任。明确基层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具体负责做好群众的宣传引导和监督管理工作。通过召开村民会议,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建议,建立村规民约、自治公约,制定环境卫生管理、卫生收费、村环卫保洁员管理、卫生评比等工作制度,并全部上墙公示。制定门前"三包"责任书,加强日常管理。四是激活群众主体责任。严格执行村规民约,自觉维护村容环境卫生,做好房前屋后的卫生保洁工作,规范有序摆放院落杂物,自觉缴纳卫生费,积极参与和支持农村环境卫生改造,养成良好的衛生习惯。每月由村上组织对户卫生进行评比,每月评出两户卫生户,两户落后户进行公示。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困境与对策措施

  内容仅供参考

篇二:乡村治理的困境和对策

  

  现代商贸工业]

  Modem

  Business

  Trade

  Industry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的困境和对策李娟娟(云南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000)摘

  要:乡村治,天下安。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要求乡村治理实现治理有效,但是,当前我国乡村治理存在法

  治缺失、行政化、空心化等困境,这些困境不破解,就谈不上实现乡村振兴。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要解决乡村治理

  难题,可以从思想、制度、经济、人才四个方面齐发力,四管齐下破解困境,实现振兴。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治理;困境;对策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

  doi:10.

  19311/j.

  cnki.

  1672-3198.

  2021.

  07.

  010德治方面,农村地区主要表现为德治力量小,德治本是

  1乡村振兴战略对乡村治理的要求党和国家十分关心乡村发展和乡村治理,进入新

  农村的优势,但当前这种优势不仅不存在,还成了乡村

  治理过程中一种局限。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奢靡之

  时代,为解决好“三农”问题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

  略。

  可以说,乡

  村

  的发

  展

  质

  量

  就

  直

  接

  影

  响

  着

  我

  国

  的现

  风、攀比之风、懒惰之风等种种不良社会风气流入农

  代化水平和质量,现在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好比

  村,造成道德下滑,乡风败坏,德治力量被严重削减。2.2治理方式困境:传统乡村治理方式不适应新时代

  乡村治理现代化要求给乡村下了一场及时雨,让乡村发展焕发生机和活力。

  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

  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中,"治理有效”是推动

  费孝通先生说中国乡村社会是一种“熟人社会”,乡村振兴的保障性要素和关键性环节。打铁还需自身

  而现在已经转换为“半熟人社会”,"乡土中国”转变为

  “城乡中国”。我国传统乡村治理方式采用的是正式村

  硬,乡村振兴有国家政策支持之外,更需要乡村自身增

  强治理能力。因此,要走乡村振兴的发展道路,就必须

  民自治与非正式乡村德治相结合的模式当前这种模式

  要夯实乡村治理根基,把握好乡村治理关键环节。乡

  已日益凸显出其局限性。新时代乡村社会矛盾更加尖

  村治,百姓安,国家稳。无乡村善治,必无乡村振兴。锐,乡村治理问题更加复杂,单一”利益主体变为“多

  元”利益主体,《单位人”变为“社会人”再加上乡村社会

  流动性加大,旧模式已经不适应新要求。因此,必须转

  变传统的治理模式,创建现代化的乡村治理体系。2当前乡村治理面临的困境与挑战2.1治理内容困境:自治水平低,法治意识弱,德治力

  量小2.3治理体制困境:乡村治理“行政化”现象明显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是践行村民自己当家做主

  的村民自治制度。但农村地区经济条件差,大多数人

  还在为基本生活愁苦,而对于自治和权利表达关心较

  在实际生活中,村民往往忽视了自治的权利,忘记

  了自己是主人这个身份,村治演变出“行政化”现象。

  在乡村社会里,大多数村民都会有“官本位”思想,即便

  知道是村民自治制度,但依旧会认为“村长”"村支书”

  “村组长”等是“官”,在日常工作中会习惯按指令行事,

  少。绝大部分村民并不关心政治生活,持有一种自治

  消极、政治冷漠的态度,这导致自治效果大打折扣。自

  治需要文化基

  础,显

  然

  在

  这

  方

  面

  农

  村

  的硬

  件

  设

  施

  并

  不

  扎实,村民受教育程度低,对自治制度的理解和认识不

  习惯把自己当下级,坚决服从上级命令,忽视掉自治、自主、自决、自裁。从成文制度来看,村民委员会起到

  的是一个桥梁和中间人的作用,主要是负责将政府和

  够深刻,简单的认为自治就是想管什么就管什么、想怎

  么管就怎么管。这导致村民自治主体被歪曲,出现“一

  人之治”的不正常现象;导致村民自治功能行政化和经

  村民连接起来,但是在农村政治实践中,乡镇政府把村

  委会当下级组织,将其“行政化”,把“指导”变为“领

  导”。乡镇政府对于各村来说就是“一肩挑”一言堂”,济化;导致村民自治权力异质化,居心不良之人乘机大

  行腐败之风。先天的缺陷,再加上后天条件的不足,乡

  村治理自治水平低,自治形势严峻。拥有绝对的话语权,而村干部和村民就变成了下属,村

  干部既从身份上成了“行政化”,也从行为上成了“行政

  化”。普遍“行政化”歪曲了村民自治性质,导致乡村治

  理难度加大.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在农村仍然根深蒂固,一些

  村民遇事仍然相信迷信而拒绝科学,法制观念和法治

  意识薄弱,不信法不懂法不守法的现象比比皆是。当

  2.4治理主体困境:乡村“空心化”严重,治理主体

  缺失前我国正在建设法治国家和法治政府,而农村的种种

  “不法行为”与此相悖,不符合乡村治理法治要求。在

  在农村,大多数村民以农业为生,但农业经营成本

  作者简介:李娟娟(1995—),女,汉族,贵州盘州人,云南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理论专业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

  究方向:民族政治学。现代商贸工业丄2021年第7期

  1?

  区域发展高、历时长、收入低,农村本土资源和条件不能为当地

  村民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村民为寻求更好的发展纷

  纷选择离开农村,涌向大城市。外面世界繁华现代,与

  朴素简单的乡村社会截然不同,城市强大的“虹吸效

  应”吸引了乡村大量的人才、技术和资金,致使资源流

  失。随着乡村“空心化”加剧,大多数农村地区只见楼

  房高起,却不见人群居住,往往只有过年过节时农村人

  口会大量返乡,节日一过村又成了“空心村”,这种节假

  性的人口流动深深影响着乡村治理效果,甚至会加剧

  乡村治理难度。乡村治理,毋庸置疑,治理的主体是村

  民,服务的对象也是村民,但人口的流失和流动,使得

  乡村治理主体缺位。留在乡村的“三留守”人员,他们

  整体文化程度低,公民意识不强,政治参与消极,乡村

  治理主动性低,即便有心也无力参与乡村治理和乡村

  发展。乡村严重“空心化”,导致乡村主体自治缺位,使

  农村基层自治工作难以有序开展、乡村集体事务管理

  监督时常流于形式。3破解乡村治理困境,实现乡村全面振兴3.1思想路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想为指导,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部分,其治理好坏与

  国家命运发展休戚相关。破解困境,实现振兴,首先要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

  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一要坚

  持党的政治领导,始终坚定党的政治理想和政治目标,

  始终坚定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路线。二要坚持党的组

  织领导,乡村治理的人员调配、职位安排、职责分工等

  工作要坚决服从党的组织领导和组织建设。

  三要坚持

  党的思想领导,思想牢固是重点,必须坚定“四个意

  识”,做到“两个维护”,筑牢乡村治理工作的思想战线。3.

  2制度路径: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

  理体系乡村治理是一项兼具复杂性和系统性的长期工

  程,不能一蹴而就,必须结合当下的新形势,制定一套

  与时俱进的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

  出必须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建立健全

  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三治”结合

  乡村治理体系,不是简单的“1+

  +

  1”,而是系统、要

  素、环境、结构、功能的重新生成,是一种深度融合和整

  体推进,深刻地体现出系统性和总体性特征。“三治融

  合”不能搞还原论,不能分而治之,而要坚持整体论,通

  盘设计、统筹兼顾,将“三治”融合到全部基层社会治理

  工作中。“三治”是内容,融合”是精髓,要精准把握自

  治是基础,法治是保障,德治是支撑的基本原则,才能

  达到“三治,,实质融合,才能真正达到“3X3X3”的治理

  效果。3.3经济路径:大力发展乡村经济,夯实乡村治理物

  质基础经济是基础,进入新时代,发展乡村经济必须要

  2现代商贸工业I

  2021年第7期抓住政策优势,立足于本土资源,走乡村特色经济发

  展道路。发展乡村特色经济,必须要以创新、协调、绿

  色、开放、共享为指导,促进农村经济高速度、高质量

  发展。必须要坚持经济与生态平衡发展,经济收入增

  长的同时又有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必须要立足于本

  土文化,大力引进信息化、智能化、互联网+

  ”的数字

  经济,与时代接轨。唯有经济扎实,才能保证乡村振

  兴持续发展。3.4人才路径:立足于新乡贤文化,引进新乡贤人才

  参与乡村治理“空心化”导致乡村治理的主体缺失。因此,必须

  要引导农村人力资源回流,立足于新乡贤文化,引进新

  乡贤人才参与乡村治理。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人才振

  兴,新乡贤作为“有学识、有人脉、有能力、有资源”的能

  人群体,对实现“治理有效”发挥引领作用。乡贤文化

  是地域性的精神文化,是扎根于乡村本土社会的文化,

  具有贤、诚等特点,推进乡贤文化建设,有利于培育文

  明乡风,乡村富裕发展。乡村社会有其独特的人情、人

  文,立足于本村乡贤文化,以乡情、乡思、乡愁来吸引和

  凝集各方成功人士返乡并投入乡村治理中,是乡村治

  理的另一创新之举。中国人讲究落叶归根,具有浓浓

  的家乡情怀,新乡贤的回归能为乡村发展和乡村治理

  带来新的技术、人才和资金,能有力促进乡村振兴。乡

  村治理要依靠内生性自治,这种内生性主要是来源于

  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新乡贤的回归能加强这种联系,增

  强内生性,有助于重建乡村治理秩序。新乡贤既有对

  乡村社会的独特情怀,又有新思想、新理念、新价值,他

  们参与乡村治理能更好的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总之,乡村振兴背景下,必须要从思想、制度、经

  济、人才四个方面入手,全力破解乡村治理困境,为实

  现乡村振兴创造善治环境,只有达到乡村善治,才能有

  序推进乡村振兴。参考文献[]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

  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2017-10-28.[]刘守英,王一鸽.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中国转型的乡村变迁视

  角:J].管理世界,2018,(10).[]唐皇凤,汪燕.新时代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模式:生

  成逻辑与优化路径:J].河南社会科学,2020,(06).[4]左停,李卓.自治、法治和德治“三治融合”:构建乡村有效治理的新格局[J].云南社会科学,2019.[]邓建华.构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J].天津

  行政学院学报,2018.[]陈松友,卢亮亮.自治、法治与德治:中国乡村治理体系的内在逻

  辑与实践指向[].行政论坛,2020,27(01).[7]郁建兴,任杰.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中的自治、法治与德治:J].学术

  月刊,2018.[]彭晓旭.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内在机理与实践逻辑:以广东Z

  村为例: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0,(04).

篇三:乡村治理的困境和对策

  

  教育管理乡村振兴XIAONGNAZHENJIAYUCUGUNLIXING我国乡村治理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郑州工程技术学院摘赵姗姗要:乡村治理的有效实施,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目前,我国乡村治理还面临着农村人口“空心化”问题严重、农村基层选举问题重重、乡村治理体制不健全、社会风气出现下行趋势等问题。实现乡村振兴,必须从健全“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制、打造乡村治理的多元格局、治理农村空心化和完善我国直选制度这几个方面入手,以此为基础探索乡村治理的出路。关键词:乡村治理;乡村振兴;问题与对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国家治理改革全面开展起来。而乡村治理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正在逐步展开。乡村作为一个治理单元,虽然在国家基层政权的“末端”,但是其治理效果决定着国家治理的整体水平和质量。乡村在整个乡村战略中处于基础地位,也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是整个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因此,乡村治理是不能忽视的国家治理的基础[1]。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乡村治理经历了数次变化。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到改革开放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到“三治”结合,其治理方式和治理理念经历了大的调整。2006年,我国又取消了农业税,中国农业社会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描述的当时的中国相比相差较远,乡村治理面临着新的挑战。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西方价值观的入侵以及多元文化的影响,再加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原有的乡土社会已经渐渐瓦解。面临新的环境,乡村社会发生了新的改变,比如,城乡二元结构引发大量农民外流涌入城市发展,而农村则只剩老人和儿童,空心化现象严重;农业税停收以后,基层政府缺少经费来源;农村生活垃圾随意堆放,生活废水乱排对乡村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农民缺乏简朴意识,在红白喜事上互相攀比,大操大办。这些问题都是新时期农村面临的新问题。我们必须要审时度势,找出这些问题的症结并加以解决。一、我国乡村治理面对的问题(一)农村人口“空心化”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差距迅速拉大。这导致了不少青年人放弃乡村生活来到城市发展。而农村变成了老人、儿童“三留守”的状态,农村空心化问题仍然存在。城市的“虹吸效应”吸引了大量的人力、资金和技术,使得农村越来越走向“空心化”。随着农村空心化的加剧,出现了农村高楼叠起但是无人居住的状况,往往只有过年过节的时候出现大批农民工返乡。农村劳动力的流失致使土地荒废,本应居于主导地位的农业却演变成农村发展的“第二产业”,这显然违背了农村的发展规律,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2]。农村人口的“空心化”给乡村治理带来了不少问题。第一,耕地荒芜的问题。大量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土地由老人承担耕种,造成了耕种效率低,甚至是出现无人耕种的局面。第二,村委自治动力不足。大量村民外出务工,造成对村委事务的较少关心。而留守老人也缺乏对村委事务关注的热情,造成农村自治的动力不足,易出现基层腐败等问题。第三,老人缺少照顾和儿童缺乏看管。年轻人的外出务工,使得家中缺少青壮年,只有老人和儿童留守,这就造成老人缺少照顾、儿童缺少教育看管。第四,农村乡土文化无人传承。年轻人的匮乏使得农村在节日时候举办赛龙舟、踩高跷、舞狮、舞龙等活动无人参与。一些贴花、剪纸面临着失传的困境。整个农村的乡土文化缺少传承的主体。第五,基层管理存在瓶颈。一方面,村干部老龄化倾向严重;另一方面,村庄精英的流失也造成了管理的低效率。另外,大量劳动力进城务工,甚至是有的全家都在外打工,也造成了村委费用收取的困难。(二)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存在问题第一,基层民主参与缺乏热情。一方面,由于大量年轻人进城务工,在村委选举的时候不愿意回来;另一方面,留守的老人和孩子对选举也不关心,对是谁当选也不关心,使得农村基层选举参与热情不高,参选率偏低,特别是乡人民代表的选举,一些村庄的参选率还不到50%。这种状况对农村基层民主管理无疑是不利的。第二,选举程序有待规范。一些地方出现选举主持者甚至会在不同的投票点上使用不同的候选人名单的情况,具体做法是将不同村民小组提名的候选人分列在不同的候选人名单上,使农民提名的部分候选人丧失了当选的机会[3]。在选举工作中,存在的这种轻程序的现状不仅会导致选举的公信力缺失,而且会从根源上造成选举的不民主。第三,贿选现象仍然存在。在基层选举过程中,出现候选人明码标价,以一票若干元的价格买走村民手中的民主权限的情况。也有部分地区是以请客吃饭、拉拢人情关系的方式来贿选农民手中的选票。有些地方参选人甚至到农民家中,与他们签订承诺书,保证当选以后给农民带来非法的利益。这些做法对农村基层民主的有效实现无疑是不利的。第四,宗族意识影响选举公平。不少村民很少关心河南农业2022年第21期40HENANNONGYE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参选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就按血缘亲疏来投自己的选票。(三)乡村治理体制还不够完善乡村管理主体主要有政府、村民和其他社会组织。现有的乡村治理应是一个治理主体多元化的治理模式。虽然现有的治理主体已经逐渐出现由“单一”向“多元”的转变,但是受到传统政治思想的影响,治理“单一”化仍然是现阶段治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单一化的治理主体不仅不能充分实现农民主体的利益,并且在管理过程中容易出现由于缺乏监督而出现权力运转实效以及寻租现象的发生。据央视报道,某村委修建的厕所除了外观精美外,里面的设施完全不能用,完全是为了应对上级检查而修建。这种现象与权力主体单一化、监督主体不到位是彼此关联的。村“两委”一般是指村党支部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两者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党支部作为管理方,村民委员会接受党支部的管理。党支部书记作为一把手,统领全局。而村委主任是实际事物推进的核心人物。但是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由于管理事务往往容易出现党支部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的对立,无形中影响了乡村治理的效能。基层政府在治理过程中担任着任务上传下达的角色。村委会承担着上级乡政府派遣下来的诸多工作。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乡政府越级管理的问题,通过“村财乡审”“村帐乡管”“干预村务决策”等方式过多地干预村委会的管理工作。使得村委会在村务的管理工作中过多地受到乡政府的牵制,甚至无力应对乡级政府委派的任务,出现村委服务水平下降,影响了村委的治理水平。(四)社会风气需要改善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农村留守人士,除了外出打工人员,还有6亿人在农村。由于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利益的冲击以及西方价值观的影响,社会风气也出现一些变化。第一,孝顺之风受到影响。父母含辛茹苦把孩子养大,到年老时儿女理当尽孝,而且我国农村养老体制暂时还不健全,如果没有儿女的赡养,老人难以应对自己的生活。而随着人们思想被利益化侵蚀,“久病床前无孝子”的状况变得愈发普遍,这对于良性的乡村文化的形成是不利的。第二,邻里摩擦增多。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特别是对于农村,村民与邻居的关系是很重要的。随着农民经济收入的增长,大量的农民重新翻修自己的庭院,而在这个过程中,谁占的宅基地多些、谁的新房影响了自己等冲突时有发生,农民更多的只关注自己的利益,由此引发口水战甚至引起肢体冲突。第三,村干部的功能弱化。按照费孝通先生所描述的,乡土社会的一个特性便是长老治村,即便是北方农村没有像南方那样盛行的宗族文化,村长也应具有重要地位[4]。可是现在,农民遇到问题不再依赖村长去解决,而是靠自己去解决,村长的权威下滑,发挥的功能逐渐弱化。二、乡村治理问题的解决方法(一)建立“三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自治的核心问XIANGJICUNYZUHENGIAOGUXIANNL题是村民参与。针对目前农村人口空心化、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的现状,应该引入其他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到乡村事务的治理中[5]。农村的法律建设仍然薄弱,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普法内容生活化、普法形式多样化,通过普法教育强化村民的法律意识。德治的源头是儒家,在我国具有极深的根基,它的核心是指用规范的力量来约束人,通过营造正能量来引导人的行为。具体来说,是指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乡村文化来约束村民的行为,用正面的文化教化农民。法治是针对人治而言,强调用法律规则约束村民的行为。我国农村一直是法治意志弱化的地区。受乡村社会结构变迁与基层法治建设的共同作用,农村有了“迎法下乡、自觉遵守乡约、重塑优良传统、弘扬优良民风”,从而实现调节乡村社会关系的软约束功能。习近平指出: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三治”之间的内在逻辑应该是自治为基础,法治为边界和保障,德治为支撑和较高追求。也就是说,在治理过程中,法治和德治都应该以村民自治的方式来落实,并且法治和德治也应该围绕如何做好基层自治来展开。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如何实现“三治融合”是治理有效的关键。通过“三治融合”凝聚人心、凝聚力量,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局面,最大限度地发挥基层民众的活力,结合乡村发展的客观实际,打造我国现代乡村治理体系。(二)构建我国乡村治理的多元格局要打造乡村治理的多元格局,就要注重政府、市场与社会组织在内的多元主体的合作共治[6]。主要包括村“两委”领导班子、村民、各种公益组织、乡贤等各种参与主体。第一,要提高村“两委”的治理能力,保证村“两委”的合法性权威。通过扩大差额选举增强选举的透明度,减少农村黑恶势力对选举的操纵,保证村“两委”的合法性权威。第二,要转变村组织的管理职能,通过加强公共服务职能,以提升乡村治理效率为目标转变基层政府职能。第三,培养农民的参与热情和乡村治理能力。农民参政是保证乡村自治的关键环节,应该通过政务公开和权利清单制度,吸引农民参与到乡村政务的过程中来,从而提高农民的治理能力。第四,要发挥各种社会组织的作用。社会组织作为公共治理的中流砥柱,必须给予高度重视。不断激发妇联、残联等社会组织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吸取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到乡村治理的过程中来。第五,鼓励乡贤、大学生等返乡精英参与到乡村治理的活动中。乡贤一般是乡村中德高望重的一类群体。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发挥乡贤的号召力是提升乡村治理效果的一个很有效的途径。(三)农村空心化的有效治理第一,消除城乡差距。空心化问题究其根本是由于城乡差距造成的,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中,资源倾斜城市造成的。因此,解决农村空心化的首要问题是通过城乡一体化消除城乡差距。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倾斜,吸引社会资源、人力资源,鼓励社会资本投入乡村。第二,吸引人才回流。通过有效的方法吸引人才的回流,是河南农业2022年第21期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乡村振兴教育管理HENANNONGYE41教育管理乡村振兴XIAONGNAZHENJIAYUCUGUNLIXING和产生的影响都让人瞠目结舌,这主要是刑法对于贿选现象的处罚力度不够导致的。因此,在完善法律制度的过程中,不能只是简单停留在当选无效、给予批评教育的层面,应该加大处罚力度。参考文献:解决农村空心化的关键。由于人口流动政策的放开以及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近些年,大量的青壮年流向城市,外出务工。再加上通过参军和考学,有一批人才奔向城市落户。所以,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的核心是要解决人才外流的现象。因此,在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就要注重人才引入机制的建立,鼓励有能力的农民回乡创业。实现从农村空心化到城乡一体化的合理转换。第三,推动城乡文化融合。相对于城市的主流文化,农村文化处于边缘地位,这极大地加剧了农村空心化,所以,要注重两种文化的融合,避免文化冲突的发生,找出两种文化共存的方法。(四)完善我国基层直选制度首先,要加强党委对村直选的领导,严格按照直选程序组织选举,促使村民委员会的直选工作顺利完成。党员要发挥好领导带头作用,积极主动地做好村民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广大村民能够按照程序和要求进行有效选举。其次,健全规章制度,规范直选程序。我国2021年出台的选举法新规,对村委会成员、村民委员会选举方法、村民委员会任期时间、村民委员会选举年龄等有了明确的规定。但是仍然存在着过于宽泛和可操作性不强的问题。全国人大应该进一步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选举法》,从而使村委会和村民自治在立法实体和程序两方面达到平衡,也将使我国的农村直选法律更加完善[7]。再有,避免选举过程中的贿选现象。目前我国村委会在选举过程中,贿选现象发生的频率[1]周文,司婧雯.乡村治理与乡村振兴:问题与改革深化[J].河北经贸大[2]张明斗,曲峻熙.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空心化治理[J].农村经济,[3]党国英.我国乡村治理改革回顾与展望[J].社会科学战线,2008(12):[4]李莹.论乡村治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经济,2019(11):35-37.11-13.1-17.[5]董磊明.农村社会的结构性变迁与治权弱化[J].人民论坛,2013(26):[6]李三辉.乡村治理现代化:基本内涵、发展困境与推进路径[J].中州学[7]徐家琦.完善我国农村直选制度研究[D].信阳:信阳师范学院,2012.作者简介:赵姗姗(1980-),女,河南开封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行政理论与方法。刊,2021(03):75-81.2017(12):87-93.学学报,2021,42(01):16-25.(责任编辑马志娟)(上接第39页)课程中融入“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三农”情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思政元素,有利于本专业学生接受专业教学过程中所渗透的价值观,进而实现知识传递与价值观引领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上,创造性地引入农业影视制作大赛、农产品直播带货项目,打通学-做-研-赛之间的壁垒,对本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路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三)涌现出一批育人典型案例以山东省科普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业类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等为平台,教师鼓励并指导研究生参加农业影视制作与传播方面的学术研究和影视作品竞赛。2021年,笔者指导的三个团队获批青岛农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作为项目阶段性科研成果,《传媒视角下青岛市休闲农业研究:问题与对策》已在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四)示范与辐射作用一是专业单体课程的引领示范作用。农业影视制作与传播课程思政建设在调整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为农业信息化领域其他课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产生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本课程借助多种实践案例,打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从各个方面激励学生动心、动脑、动手。二是基于MOOC平台课程资源开发的开放资源辐射作河南农业2022年第21期用。本课程思政建设项目基于超星尔雅(MOOC)平台持续推进课程资源的开发,参照示范教学包的建设标准,可为其他院校同类课程的教师提供教学资源上的借鉴。三是课程实践项目成果的影响辐射作用。本课程充分利用本校农业影视资源,基于第一、第二课堂开展课程项目开发,如“农业栏目策划”“农业节目制作”等实践项目,将项目成果推送至农业农村频道、中国农业网等相关平台,有效促进了课程实践项目成果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转化。参考文献:[1]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社,2009:470.基金项目:2021年青岛农业大学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项目“立德树人视域下《农业影视制作与传播》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QNYKCSZ2103。作者简介:逄格炜(1976-),男,山东青岛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剧作理论与农业信息化。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责任编辑张萌喆)42HENANNONGYE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篇四:乡村治理的困境和对策

  

  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与对策

  乡村振兴是当前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但是在实践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现实困境。这些困境需要我们认真分析,找到对策,才能够推动乡村振兴事业的顺利发展。

  乡村人口流失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到城市工作和生活,导致乡村劳动力短缺,农业生产受到影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例如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活条件等,吸引年轻人回到乡村。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也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难题。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条件等因素,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这给乡村振兴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例如修建道路、改善供水供电等,提高乡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乡村产业结构单一也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难题。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条件等因素,乡村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主要以农业为主,这给乡村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限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加大对乡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发展多元化的产业,例如旅游业、文化产业等,提高乡村经济的发展水平。

  乡村治理体系不健全也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难题。由于历史原因和地

  理条件等因素,乡村治理体系相对不健全,这给乡村社会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加强对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的投入,建立健全的乡村社会管理机制,提高乡村社会管理的水平。

  乡村振兴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只有通过不断地努力,才能够推动乡村振兴事业的顺利发展。

篇五:乡村治理的困境和对策

  

  乡村管理的困境与解决对策

  [摘要]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国家的工作中心逐渐转向农村,但是乡村治理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众多专家分析了乡村治理所面临的困境并对此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本文主要对这些观点进行总结和比较研究,从而找出乡村治理困境的根源和解决对策。

  [关键词]

  乡村治理;

  困境;

  原因;

  解决对策

  一、乡村治理的困境分析

  治理是指在一定范围内,运用权威来达到群众的要求。笔者认为乡村治理是指在某一乡镇行政区域内,乡镇政府利用法律赋予的权利,在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下对乡村进行管辖的一项活动。但是,在这一活动中可能因某些环节的错误导致乡村治理存在诸多问题。通过研究多份文献,笔者发现乡村治理主要存在两大问题:①

  乡镇政府职能混乱﹑村干部权利膨胀﹑政府机构臃肿。②

  乡村发展资金不足。以下是笔者对关于乡村治理各种不同观点的总结比较。

  1.

  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硕士研究生周世亮和臧海蓉认为,组织体制关系的模糊、农村利益阶层组织化程度低下、城镇化带来农村精英的外流、不良债务的困扰等成为乡村治理发展中的障碍。探索乡村治理发展的途径,消除治理发展中的制约因素,是推行乡村治理的关键[1]。在他们的研究中发现,乡村治理存在以下4个问题。

  (1)

  县乡政府角色摇摆不定。县政府为了履行其区域范围内的综合管理职能,建立起自己的垂直控制系统,分割了乡镇政府的职能,造成了县乡之间的矛盾和摩擦。

  (2)

  乡村关系不顺。《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四条规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但不得干预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这一规定比较原则化,这就为乡镇政府与村委会在执行中衍生出种种矛盾和冲突。

  (3)

  农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之间的摩擦。在实际操作中,对村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之间权限没有作明确划分。笔者认为问题(2)和问题(3)的产生源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不完善,将在后文中讨论它所折射出的法律不完善问题。

  (4)

  乡村民间组织制度化参与空间狭小。由于乡村民间组织发展尚处于初期阶段,只有少量民间组织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参与政府决策。因此,乡村民间组织难以约束基层政府的行为,因而无法改变农民在社会利益分配格局中的弱势地位。

  以上4个问题属于笔者所归纳的第一大类问题——乡镇政府职能混乱﹑村干部权利膨胀、政府机构臃肿,也是解决乡村治理困境最核心的问题。除此之外,笔者认为乡村治理在政治方面的困境还有村干部贪污腐败,民主与法制遭到践踏,甚至存在贿选、以权谋私等现象。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范柏乃专门研究了乡村贿选问题,揭露了乡村治理中存在的弊端[2]。

  2.

  第二大类问题是经济问题。中国长期实行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政策为乡村治理埋下了隐患。首先是对乡村的投资太少,导致乡村无法快速发展,农村一直处在封闭落后的状态下,这样内部不能学到外界的知识,外界也不能快速详细地了解内部情况,便导致了腐败的出现。其次,根据一些调查研究发现某地区的队长月工资才600元,还不及在外打工赚得多,这样,这个队长没人愿意干,愿意干的人为了生计必然要贪污,有些人便将低保的名额留给自家。类似这样因经济原因以权谋私的还有丧葬改革的案例[3]。撇开这些贪污腐败分子本身的素质不谈,乡镇村干部较低的工资也给他们一个借口去贪污。

  二、导致乡村治理出现困境的原因分析

  首先针对周世亮和臧海蓉提出的问题分析一下原因。

  1.

  体制结构模糊,组织程度弱化。在农村发展的实践中,县乡政府职能逐渐远离农村,政府体制之外的村民自治组织却被半行政化,形成了农村独特的县乡村管理体制。

  2.

  不良债务成为乡村治理的经济障碍。村委会在以往半行政化的运作下遗留了数额巨大的债务,成为自治过程中最为棘手的问题,若自治组织要脱离基层政府,必须承担相应的债务问题。

  3.

  农村精英外流使乡村自治能力降低。随着我国现代化和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一部分农村的社会精英开始转向城镇,并逐步淡化了与农村的联系。

  在上述原因中,体制的弊端是最根本的,在乡村也应该进行“大部制”改革,精简机构。中国还应快速完善监督体制,虽然一再强调监督,但这好像就是句空话,上级视察下级时,会受到下级的蒙蔽,村民本身的素质偏低,法律意识淡薄,并且投诉无门,监督无从谈起。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还有人们对农村发展不够重视,乡村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不是一天形成的,而是因为被忽视得太久,经年累月地积成现在的大问题。正如前文中提到的法律不完善的问题也是原因之一。

  三、乡村治理的解决对策

  仍然是先提出周世亮和臧海蓉研究出的解决途径。

  1.

  扩大民主权限,转变政府管理模式,理顺各职能组织关系。

  2.

  积极培育乡村自治组织。途径如下: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三是提高农村公共组织成员的素质。四是循序渐进,规范完善农村公共组织。

  3.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中央财政要继续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实行工业反哺农业,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改革,确保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完善扶持农村的相关政策,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保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稳定。

  上述解决对策各有其存在的道理,转变政府的职能是必然的,但是扩大民主和发挥被治理者的监督作用的前提是村民们有权利意识,并且有能力治理自己。对此,笔者认为当前要做的3件事是:第一,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乡村治理问题是一场持久战,现在的农村儿童正是未来解决乡村治理问题的主力军。第二,寻找出能够完善监督体制的方法。第三,法律仍然需要完善,民主和监督现阶段只能依靠法律来实现。

  乡村治理的困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解决的,虽然农村地区离我们遥远,但若不重视就会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任何问题都要从实际出发,在提出的众多方法中并不存在一个十全十美的办法,还有待更多的人出谋划策解决乡村治理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

  周世亮,臧海蓉.

  乡村治理中的困境[J].

  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08(1).

  [2]

  范柏乃,冯木林,周晶.

  我国乡村贿选及其治理对策研究[J].

  行政与法,2008(2).

  [3]

  王锐.

  乡村治理失效的原因与对策[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

篇六:乡村治理的困境和对策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我国乡村治理的困境及对策分析

  作者:王永鑫

  来源:《法制博览》2016年第01期

  摘要:我国一向重视乡村治理问题,这与我国的特殊国情是分不开的。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农村治理的主要模式是村民自治的“乡政村治”,该模式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其缺陷也逐渐显露出来。我国农村公共事务管理比较落后,农民对于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而乡村社会供给能力明显不足,这对矛盾的发展使得人们在关注乡村治理问题。因此,如何更好地发挥乡村治理的积极作用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乡村治理;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D4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6)02-0300-01作者简介:王永鑫(1991-),男,汉族,甘肃庆阳人,本科,现就读于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我国正处于社会改革的关键时期,传统的社会结构受到挑战,农村社会逐步从伦理社会向法理型社会转变。农民的流动性不断增强,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乡村社会向以业缘关系为纽带的现代社会转变。乡村社会不再是封闭性社会,农民的视野和见识都在拓宽,农民对于社会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呼声越来越高,而税费改革后乡镇政府的财政资源紧缩,治理能力明显不足。

  一、乡村治理概念分析

  乡村也就是农村的意思,治理一定会涉及到权力的运用从而影响到社会以及人们的行为,从而达到领导、管理和协调社会发展的目的,治理主要体现的是公权力对基层公共事务的管理。乡村治理主要是指各级政府、村治组织、村级干部和农民等多个乡村治理主体,为了实现促进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维持乡村社会政治稳定,增加乡村社会供给利益等一系列目标而互相合作、共同参与有关乡村各类事务的组织、管理和调控的过程。

  二、我国乡村治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乡村治理模式是乡政村治,也就是农民在乡镇基层政权的管理下,遵守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实施基层自治。该模式的实施为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稳定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发展了农村的基层民主,农民的各项民主权利得到保障,积极参与农村公共事务的管理,乡村社会的民主氛围得到很大改善。农村法治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依法治村观念深入人心,各项法律制度在农村得到推广,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但是,我国乡村治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

篇七:乡村治理的困境和对策

  

  乡村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43作者简介:许卫净,沈阳师范大学管理学院16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政策;满雪薇,沈阳师范大学管理学院16级在读研究生,研

  究方向:公共政策。

  乡村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乡村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许卫净

  满雪薇

  (沈阳师范大学

  辽宁

  沈阳110034)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不仅促进传统乡村治理范式的改变,同时对乡村治理的思维方式、治理策略等提出新的挑战。乡村治理的现代化打破传统的乡村治理模式、积极推动乡村治理主体多元化,转变村民传统意识,优化整合乡村资源发展集体经济;进一步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实现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

  关键词:乡村振兴

  乡村

  乡村治理

  中图分类号:D4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3-0243-02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进程中,农民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依靠种植农业且很少接受教育的人,过去的治理模式已经不适合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探究目前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乡村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1)乡村治理主体弱化。受传统制度的影响,目前我国的乡村治理主要依靠乡镇政府及村民自治组织。一方面,目前乡镇政府的部分工作人员受教育层次相对比较低,对于乡村治理工作仍采用传统的被动治理模式,导致其工作缺乏创新性。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的乡村中基本仅剩老年人及幼童居住。大部分的青年人涌入城市工作,或大学毕业之后选择留在城市就业。乡村中的老龄化严重,村民自治组织缺乏年轻血液。加之城镇化进程的发展,冲击着乡村传统文化,使得乡

  村治理主体文化意识相对弱化。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其一,我国的乡镇政府部分工作人员年龄主要集中在45岁左右,缺乏年轻血液。他们习惯过去的乡村治理思维,对于新的治理模式接受相对比较缓慢,他们担心新的治理模式会触及他们的核心利益。因此会产生“不作为”现象。其二,我国大部分乡镇地区自然条件相对比较恶劣,引进人才相对比较困难。本地的青年人或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毕业后不愿回到家乡,认为家乡就业机会少,缺乏发展机会。其三,随着近年来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中东部一部分乡村地区成为了城乡结合部,城镇化直接冲击着乡村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乡村村民的文化意识。

  (2)乡村村民意识薄弱。目前居住在乡村的村民政治参与意识比较薄弱,他们一般受教育层次比较低。对于乡村如何治理促进乡村发展,处于被动状态。一方面,由于乡村居民主要从事分散型的生产活动,因而在观念上比较保守、目光相对比较短浅。部分村民甚至认为目前乡村治理的困境依靠政府就能解决。同时在过去乡村中多数法治宣传活动是由政府推进的,必然法治执行也是经由政府之手。这就造成了乡村村民法治意识薄弱。从而使得部分村民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只要乡村贫困,政府就会一直提供帮助。另一方面,村民乡村治理仅仅是政府的责任,与自己并无太多联系。目前乡村中部分村民仍然存在“等、靠”思想。他们认为在乡村治理中,政府仍然会采用“大水灌溉”

  的形式。

  乡村村民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主要集中于以下两方面:第一方面是乡村村民的受教育平均水平相对比较低。他们的学历主要集中在初中,甚至有一小部分乡村村民为小学学历。尤其乡村中60岁左右的家庭妇女,她们受到传统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大部分接受教育程度与男性相比偏低。第二方面,由于受到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及村民自身能力的限制,乡村村民了解相关信息的途径相对比较狭小,一般主要依靠村部通知,从而养成“等、靠”等思想。

  (3)乡村产业经济匮乏。我国大部分的乡村地区,受地理环境、交通、配套等方面的影响,主要依靠农业种植、家畜养殖等维持生活。忽视当地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从而造成当地乡村资源使用不合理,阻碍乡村集体产业经济发展。即便目前部分乡村地区发展“民宿”“乡村旅游”,但基本呈现出“碎片化”规模相对较小。他们基本是自家经营,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与创新意识,从而使得这些“民宿”“乡村旅游”“农家乐”等缺乏当地特色,严重阻碍发展。

  我国乡村地区产业经济缺乏的主要原因是:一是我国大部分乡村地区地处偏僻地带,交通线路相对较少,地形一般多为山地或丘陵,相关配套设施建设不完善,导致很难吸引企业进驻乡村投资。二是我国乡村地区村民受到银行贷款等资金条件的限制,导致很多想扩大种植或养殖规模的村民不得不屈于现状。三是我国多数乡村地区的产业基础薄弱。

  二、乡村治理存在问题的对策创新

  (1)乡村治理主体多元。目前我国的乡村治理主要依靠乡镇政府和村民自治两大主体,但治理能力及绩效不容乐观。因此,乡镇政府部分工作人员应借鉴其他乡村发展较为快速的经验:一是提高乡镇政府部分工作人员的工作、学习能力。定期组织他们学习其他发展较为迅速的乡村地区经验。乡镇工作人员应从“不作为”转变为“敢作为”。二是乡镇政府应注重高等教育人才引进,激发乡村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农村社会组织,同时给予天然的乡村组织一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三是吸引乡绅、乡贤人才回乡。因为乡绅、乡贤在当地拥有较高的威望,这对乡村振兴发挥着重要作用。鼓励乡绅、乡贤自发组织村民自治组织,

篇八:乡村治理的困境和对策

  

  第14卷第29期??Vol.14??No.29??南方农业??South??China??Agriculture??2020年10月Oct.????2020浅谈我国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石爱华(金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00)摘 要 当前我国乡村处于转型时期,强化乡村治理和建设,对推动社会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有效的乡村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力保障,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石。但是,乡村治理过程中还普遍存一些困境,如乡村“空心化”严重、村民参与自治的主观意识不强、管理部门监督不到位等。而实现现代乡村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根据现存问题采取针对性的对策进行处理。关键词 乡村振兴;乡村治理;治理对策中图分类号:D422.6;D920.0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29.050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与城镇化飞速发展的历史变革时期,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农村大量人口外流,土地资源严重流失,乡村发展也面临着新挑战、新问题。要实现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本要求,因此需要建立健全合理有效的现代乡村治理体制,促进农村发展。同治理的新秩序,共同促进乡村社会和谐发展。2.1 调动村民积极性,提高主人翁意识乡村振兴离不开村民的集体合作,提升村民的自治意识十分重要。乡镇和村委要广泛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维护好村民利益,健全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和民主参与渠道,确保各项决策体现民意,最大化地实现农村公共利益。农村区域不同,展现出的风土人情也不同,自然资源等也有明显差异,需要充分结合区域特点建立专业合作社等组织,促使村民参与自治。要切实解决农民实际问题,积极扩展村民的表达渠道,增加村民与政府的沟通渠道,有效解决农民群众的正当诉求,化解农村的基层矛盾。面对农村“空心化”问题,政府和村两委要协作配合,对于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要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切身保障其权益。1 当前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1.1 农村人口流失,“空心化”严重国务院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88亿人。资源匮乏是导致人口流失的主要原因,农村无法为农民的教育、医疗、文化、就业提供保障,再加上农产品效益较低,农村大多数富余劳动力转向城市,以拥有土地之外的其他收入来源,改善自身生活条件。同时,各农村地区农业现代化基础和资源有差异,农民本身在知识、思维观念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收入差距不断增加,经济水平之间的差异加剧了农村的分层,矛盾变多,给乡村治理带来难题。2.2 加强乡村教育,注重人才引进回流加大乡村人才培养力度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学校是乡村最重要的文化策源地,但是我国乡村教育水平较低,且乡村教师流失严重。因此。需要政府加大财力支持,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加快农村教育现代化。乡村教育还应该主动运用互联网,将优质教育资源覆盖到乡村,并且寻求社会中的教育力量,将惠及乡村的资金整合,鼓励高等院校和文教机构与乡村开展教师培养结对、志愿者下乡等方式提升乡村教育质量。农村村民的综合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乡村建设和治理。当前,我国乡村群众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相对较低,有文化有能力的乡村人才都向城市流动。因此,在乡村治理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人口和人才流失。乡镇政府和村委会要注重人才引进,激励乡村人口回流。要建立有利于返乡就业创业的长效机制,开展本乡人才资源调查,建立乡村本土人才储备库;要建立乡村本土人才回流机制,结合农业现代化建设,制定各项扶贫优惠政策,从土地转流、融资担保、贷款补息、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创业就业支持[3]。1.2 村民参与自治意识不强村民是自治的主体。在传统乡村社会,乡村居民共享道路、水利、生产环境等公共资源,因此村民自治意愿强烈。而当前,城镇化进程加快,乡村大多数人都外出谋事业,对村内的发展和事业不再关心,留下一些弱势群体,导致村民参与自治的内在动力不足。同时,许多村民缺乏民主意识,村民自治制度无法得到有效发挥[1]。1.3 监督制度不完善对于农村管理部门的监督制度不完善,现行的法律只规定了村委会组织的权利与义务,没有明确村民的监督权利,村民无法有效发挥监督作用[2]。2 强化乡村治理的有效对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部署。新时代,乡村需要立足乡村社会发展实际,以制度化建设为保障,以治理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构建乡镇政府、村组织和村民等多元主体协收稿日期:2020-09-13作者简介:石爱华(1980—),女,苗族,重庆秀山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E-mail:2.3 完善监督机制,提高治理能力理顺地方政府、村组织和自治组织之间的关系,建立监督机制。各级政府应给予支持和引导,推行村民监督委员会制度工作小组,小组由民政、财政、农业、纪

  (下转第112页)101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姚玉娴,陈宋绯,陈婷玉:湖南省农村宅基地换房的可行性分析设立湖南省农村产权交易所,合理指导交易市场、交易价格,评估土地价值,提升合同的规范性和严肃性,为农民增加收益。此外,也要确保土地流转期间的稳定性,建立一个公平、安全和有效的土地流转平台。参考文献:[1]??邹玲玲.湖南省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影响因素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6.[2]??王崇敏,张丽华.我国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现状考察[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5(1):??116-122.[3]??王崇敏.论我国宅基地使用权制度的现代化构造[J].法商研究,2014(2):22-27.[4]??刘新夏.湖南省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法律思考[D].长沙:中南大学,2014.[5]??刘波.明晰产权是宅基地流转的前提[N].21世纪经济报道,2015-11-04(8).(责任编辑:赵中正)3.4?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在使用权转让过程中,需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必须进行一定的经济补偿和房屋置换。对住房的经济价值根据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估,并转换为市区内的特定面积的房屋,对已转为城镇居民的农村家庭,可参照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制度进行养老福利保障,建立住房保障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居民购买常规商品房,对于自愿转为城市居民的农民,可根据当地标准获得一次性补偿和购买补贴,将迁移到城镇保障性住房的农村居民纳入一系列同等范围内的保障,今后征地时将不再享受赔偿权利。(上接第101页)委监察等部门人员组成,对小组给予经费支持,保障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的运行,切实维护村民利益。农村基层政权应当厘清自身的职权范围,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性政府转变,为乡村提供更好的社会公共服务。严格执行中央《关于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的指导意见》,不断完善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工作机制、激励机制与问责机制,促使基层党员充分发挥村务监督的带头示范作用,带领群众合法、合规、有序地对乡村基层组织开展有效监督。要保障监督机制贯穿于村级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等方面,对涉及村务管理和村级组织建设中的重要工作流程化管理,加强村级干部的廉政教育,提高乡村建设的工作效率,同时将监督管理条例以手册的形式发放到每一位村民手中,让村民有效行使监督权。接受再教育,提高村民技能水平,培养高素质的新型村民[4]。2)完善乡村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到农村文化建设中,整合乡村文化资源,发挥农村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具有民俗风情、乡土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推进乡村文化发展向市场化靠拢,使村民在文化建设中获得物质效益和精神效益。3 结语实现农业现代化在推动我国经济全面、高速发展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且农村人口在我国总人口占比超过40%,农村治理和农业现代化离不开亿万农民的积极参与。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广大农民群众安居乐业、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乡村治理需要站在新的历史方位,结合乡村实际情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落实乡村发展,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充分调动社会各组织和农民群众积极参与乡村治理工作,构建和谐美丽的新时代乡村。2.4 重视法制建设,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营造法制氛围,提高农村干部和群众的法制观念,指导群众依法办事,树立以人为本的普法理念。1)完善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规定了村委会的职权职能,也明确了村民的权益,比如要求村务信息公开的权利、村务活动和发展建设的参与权与决策权等,规定了村民积极参与各项评选和选举工作的权利[4]。2)完善基层民主决策和管理制度。从中国广大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为了避免少数人的决策和管理给村民重大利益造成损害,必须发挥以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议事为主要形式的民主决策的积极作用。乡村文化建设也是走出乡村治理困境的有效途径,要重视村民思想文化建设,进行宣传教化是第一步。1)要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激励文化水平低的村民参考文献:[1]??陈锡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1):5-12.[2]??别文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优化乡村治理的对策分析[J].现代化农业,2018(4):15-17.[3]??袁娜,韩小威.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治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信息周刊,2019(28):1.[4]??马杨悦.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治理法治化问题探讨[J].居业,2019(8):125,127.(责任编辑:刘昀)112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推荐访问:乡村治理的困境和对策 困境 对策 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