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体内容如下:
1、坚持实施素质教育,不以学生的成绩成为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要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多注重学生的性格与本性发展。
3、坚持以老师为主导地位,学生为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不仅能掌握知识,还能学会怎么学习,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4、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相信他们,让他们能不断探索,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二、拓展:
1.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什么?
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
(1)人文底蕴:能够提高学生对我们国家文化底蕴的了解,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2)科学精神:学生能够具备科学探索的科学精神。
(3)学会学习:学生能够学会自主学习。
(4)健康生活:学生的身体心理都是健康状态,能够进行正常的生活。
(5)责任担当:青少年学生是我们国家未来的希望,只有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使命感,让他们学会担当,才能让我们国家发展得更好。
(6)实践创新:让学生在平时的日常生活及其活动中能够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2.学生的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1)能够增强学生的人文底蕴。
(2)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3)能够教会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4)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篇二: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怎样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2016年9月,中国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标志着中国进入核心素养时代。核心素养包括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内容比较多,不易识记,也不便于操作。褚教授认为,综合国际关于核心素养的表述,结合中国的实际,学生核心素养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一是创新能力,二是批判性思维,三是公民素养,四是合作与交流能力,五是自主发展素养,六是信息素养。再进一步精炼,可以把核心素养概括为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两个方面,通俗地理解,就是聪明的脑与温暖的心,其中创新能力是核心素养的核心。
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褚教授指出,必须从转变教育方式入手,转变教育方式与培养核心素养是因果关系,只有转变教育方式,才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换句话说,如果教育方式不转变,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无从谈起。教育方式包括教的方式、学的方式和管理的方式三个方面,教的方式主要体现在老师,学的方式主要表现在学生,管理的方式主导权在当地教育局和政府。作为学校,如何通过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呢?
1.切实转变教师教育理念。理念决定行动。教师树立科学的、先进的教育理念,才能从根本上转变教学的方式。传统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回答,为什么会这样,关键还是老师的教育理念落后造成的,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本。科学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就是要以生为本,立德树人。
2.切实转变教师工作态度。有先进的理念引领,加上积极的工作态度,才能把培养核心素养落到实处。褚教授说,素养就等于知识加技能之和的“态度”的乘方,如果一个人知识与技能一定,态度越积极,做事能力越强,素养就越高,这也应了“态度决定一切”的名言。老师具有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积极工作、乐于工作、奋发向上,对于转变教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大有裨益的。
3.切实掌握科学执教方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老师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评一体化设计,给学生设定适切的学习目标,充分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倾听与表达,在关键时刻给予学生点拨、引导和讲解,全过程实施有效的评价,就是在转变教的方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4.切实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因此,老师一定要把学习的权利和机会交还给学生,充分体现学为中心,一是精准掌握学情,设定适切的学习目标,二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三要以学习为中心,让学生参与学习全过程,四要以培养学习力为中心,培养学生学习的动力、毅力和能力,五要确保真实学习发生,只有真实发生,才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否则,无论学习方式怎么转变,都不会高效。对于学生学习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乐学、会学、学会、会用,通过每一次学习,每一节课的学习,落实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篇三: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第一篇: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身心健全的现代公民。小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接受能力强,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是良好素养形成的启蒙时期。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就是一颗灵魂唤醒另一颗灵魂。”我们要在孩子的心灵播下素养的种子,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身为人师的班主任就要心有智慧、心中有爱,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引导学生、感化学生。
一、用爱和宽容,播下友善的种子
友善是核心素养的道德基础。《荀子·劝学》中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友善包括对父母友善、对朋友友善、对动物友善、对社会和自然友善等。友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爱是责任,老师对学生的爱,是出于对社会发展和学生未来发展的高度责任心。教师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学生,决定着学生的成长与否。作为一名班主任,要真心关爱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平视每一个生命,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享受到平等、愉快的生命体验,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心中向善的种子。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对于犯错误的孩子,教师要诚心理解、耐心引导。给学生爱和宽容,孩子就会一步步走向友善。
记得新学期伊始,我们班转来了一名新同学。第一次跟家长接触,家长就说:“孩子很调皮,以前在学校经常违反纪律。”听了家长的话,我心里想:一个四年级的孩子能调皮成什么样子?果不其然,仅仅过了两天,这个孩子就惹了大麻烦:在一次中午排队就餐的时候,他不排队,要插队。班长对他的行为进行了制止,他非常不服气,竟然动手把班长的脸给抓破了。班长的脸上留下了五道深深的抓痕,这一事件引起的后果不言而喻。
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学生,作为班主任的我深刻地认识到:如果不给这个孩子爱和宽容,任其发展下去,那么他就会一步步走向更糟糕的地步。这对于一个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是非常可怕的,也是教育的失败。
孩子有这样的行为,莫非是家庭出了什么问题?经过冷静的思考,我决定先从学生的家庭情况入手,寻找形成他这种行为的根源。经过深入了解,验证了我的判断。这个孩子的父母经常吵架、刚刚离异,很显然,这是一个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他几乎没有什么朋友。这样的孩子更需要爱、宽容和引导。
了解了这些情况,我经常找他谈心,教给他和同学相处的方法。经过我和他耐心细致的思想沟通,他和老师的距离不再那么遥远了。
这个孩子数学素养很高,我鼓励他去帮助那些数学学得不好的学生,没想到他竟然愉快地答应了。通过细心观察,我发现他很喜欢读书,就亲自去书店挑选了一些适合他的书籍送给他看。经过我的关心、引导,他身上的坏习惯越来越少了,他学会了跟同学相处、学会了分享、学会了友善。看着他在一天天进步,老师们都在感叹:一个不听话的“野”孩子,竟变成了一个追求上进的好学生。
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思考、勇于创新
“能力”是解决问题的素养。信息化的时代,需要人们具有创造性的思维。创造性思维不是生来俱有的,而是后天培养出来的。教学的奥秘就在于如何激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思考、勇于创新。
要引领学生思考,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创新意识。为了激发学生的思考,教师首先要挖掘教材中创新思维的因素,要善于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平均数的认识》一课时,我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几个小朋友在分梨,怎么分最合理?把生活中的场景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接下来,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马上想到要平均分,从而引出了平均数的概念。那怎么平均分呢?随着学生思考的深入,他们找到了移多补少的方法,体会了平均数的意义。在后来的探究平均数的算法过程中,学生思维的火花在不断碰撞,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要尊重学生自身的发展,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通过阅读、观察、实验、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激发创新的灵感。只要我们给学生留下广阔的舞台,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深埋在孩子们心底的智慧种子就一定会生根、开花,结出丰硕的创新之果。
三、以班级文化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负责、担当等优良品质
班级文化,是根基于班级中的文化,是班集体活动的产物。一个良好的班集体,是培养学生良好素质的沃土。有了这片沃土,学生才能拥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身心。
新学期,我和同学们一起制定了富有特色的班级口号、班规和班训,努力营造健康向上、富有成长气息的班级文化氛围,培养班级凝聚力和班级荣誉感。我们健全了班级制度,包括班级公约、奖惩制度、值日生制度等,以此来约束、规范学生的言行。我们建立了班级值日班长制度,让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我们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我们还充分利用班级的图书角,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开阔学生的视野。
通过上述班级活动的展开,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班级的精神面貌也大为改观。
培养一个身心健全的现代公民是新形式下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常思为师之道、常存育人之责、常怀爱生之心,尽到一个教师应尽的责任。
第二篇: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仙源镇中学
穆鲲鹏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从过去单一的以
分数评价逐步转变为品行、能力、素质的多元评价;近年来,教育部又提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对学生的评价更上一个层次,那如何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学生的核心素养指的是什么呢?下面我就我校在开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些做法与大家交流,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注重课程开发,融多项课程于专题教育之中
去年春季学期,我校专门组织召开了一次德育教育专题研讨会,重点对今年学生的行为表现、习惯养成、违纪情况进行分析,发现,现在的学生在行为习惯养成、不良行为表现与我们初中阶段的大有不同,那是的我们,学校既没有围墙,老师管理、学校管理并没有现在这样严格,但我们最调皮的也莫过于利用课间时间溜到寝室抽支烟,偶尔早退一次,或许就是在不喜欢的课上打哈瞌睡,对乱丢乱扔、乱打乱骂、强制翻阅围墙、夜不归宿、对家长不尊、对师长不尊等现象基本没有,而现在的学生,没有责任意识、没有感恩之心、没有孝道、没有进取之心、没有敬畏之心,没有规矩意识,更谈不上爱国了。为此,学校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得出了一个初步的结论,那就是,家长重视不够、教师教育不实。近些年来,家长只顾去思考如何挣钱,没有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正面的引导,也没有对孩子施加任何压力,让孩子顺其自然的发展,老师为了片面的抓质量、抓分数,尤其是科任教师,多数是为了上课而上课,没有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中的有价值资源,对学生实施核心素养的教育,就连学习方法、学习能力都没有注重培养。据于此,我校从2015年秋季学期起,在班级课程中另开设了一门校本课程---专题教育课,并融多项教育于一体,利用每周一下午的最后一节课,由政教处、教务处分别就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法律法规、责任意识教育、爱国守信教育等教育主题展开教育,并在每次教育中都要选择学校内或校园外的一些典型违纪违规事例作为反面教材进行分享,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
二、以德育教育十大主题为抓手,抓好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
根据德育研讨会的研讨情况,我校结合学校实际和地域趋势,于
今年春季学期开始,建立了以“孝道、修德、公正、责任、感恩、诚信、友善、爱国、宽容、砺志”为主题的十大教育主题为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载体,实行一月一主题、一月一实践、一月一评价、一月一总结。每月第一个周的升旗仪式后,由当周的行政值周领导,按照计划,开展主题教育的启动仪式,并明确本主题教育的相关要求、布置学习任务、落实监督责任主体,然后就由政教处负责组织实施和监督,比如,在三月份开展的孝道主题教育中,我们就要求学生写一份春季期间为家长、为长辈做了些什么,应该做些什么,然后交到政教处,由各班班主任对照学生写的情况向其家长了解,再要求学生在本学月中做一件体现孝道的事,学月中再由政教处利用每周五降旗时列举一些关于孝道的事例给予熏陶。在四月份的诚信教育主题教育中,采用同样的方法,学月第一周,要求学生写了承诺“五要五不要”,然后由政教处进行监督引导,重点对违纪违规的学生进行对照检查,抓他们的诚信情况。每月最后一个周,由政教处开展评价,评选出最具孝心、最具诚信者等,并上学校积善积德光荣榜,并对主题教育情况进行全面的总结。
三、改进教师教学方法,抓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核心素养的培育,必须改进教学方法。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是难以培育出核心素养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力图做到教学设计与课程相匹配,由教师引导转向学生独立应用、说明和解释,发展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者为中心,参照每个学生的知识和经验,满足他们独特的需要,使每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发展,并确保学生有真实的机会去运用和证明他们对核心素养的培养。具体采取方法是:(1)开展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小组内、小组间实现合作、互动和分享信息;即教师要学会放手,做到学生自己会做的教师精良不讲,学生可以通过讨论解决的,教师尽量不讲,学生能讲的,教师精良少讲;(2)教师要做好充分的预设,对课程设计要进行大胆的创新,活用和用好教材,不能把教材作为教材来教,即教师要敢于创新;(3)教师与学生保持沟通,建立一种乐观的教育文化气氛,积极影响学生的学习。(4)、在课堂教学中,要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5)、要灵活设计问题,要求少而精,一般情况,每堂课,初中阶段最多不超过四个问题,但每个问题必须要有价值,要有讨论和探究的价值,也必须围绕课题设计,同时我们还在教学设计中,加了一个内容叫做中考链接,作为学生训练和提升学习能力的内容。
四、开展多元评价,促进全面发展
开展这项措施,主要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和学生心理特点而实施的。主要采取的方法是:一是利用德育教育十大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的一月一评价活动,每月评选出十大主题教育之星,在积善积德榜上公示,具体由政教处实施;二是开展示范引领评价,即将近年或当期,我校在中考、月考中名列前五十名的同学和在近期表现好的同学进行评价,并张榜公示,作为引领,做到每月一更新;三是将学生各类表现纳入学风示范评价,每月底评价公示一次,并授牌,这项主要由教务处根据各班学生在课堂内外的表现情况来进行考核评价;第四一个评价就是开展突破性评价,即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对一些比较难的题目或问题能独立解决,且方法比较新颖的这类学生,连同题目、解题过程一并在学习展示栏中展示。
对于学生核心素养需要培养的很多,要求也很高,作为学校层面,我们也只能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围绕核心素养的总体目标,采取形式多样的教育和引导,实现逐步提高和逐步转变,也需要较长的时间去实现,且更为重要的是社会这个大环境的熏陶作用。
第三篇:培养核心素养
引领学生成长
培养核心素养
引领学生成长
濮阳县二实小
张玉明
2016年6月28日、29日在我县电影院召开了《全国教育创新区域联盟(濮阳)年会暨核心素养与课程改革现场交流研讨会》,这是一场空前的盛会,它给我们新一轮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重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核心素养是我国教育质量的更新版和升级版,是素质教育、三维目标、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等中间的“关键少数”素养,是“聚焦版”,其内容主要有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视野、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学会学习、身心健康、实践创新等九大核心素养。学生只有具备这些素养,才能成功地适应社会、适应未来,和世界接轨。原来,我们只重视学生的知识学习和一般能力的学习,所注重的素养也是低级素养,如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等。现在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这是对以往课改的延续、总结与提升,指向高级素养,学生的发展需要高级素养,国家参与与国际竞争需要这些高级素养。核心素养的提出,使我们的目标更明确,那就是为学生未来10年、20年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打下扎实的基础。
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从小培养。提升教育质量,进行立德树人都应以核心素养来引领。有的人学习只停留在知识和技能层面上,没有进一步提升,没有把具体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终生管用的能力和品格。有的人除了知识和技能外,还悟出了一些抽象的东西,并且从每一学科知识进一步提炼出来变成自己的东西,由此碰到其他具体问题,都可以去解决,这就是核心素养问题。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认真的把学生终生管用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提炼出来。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接受核心素养的话,通过十几年持续不断地学习和培养,那我们下一代的思维水平就会有很大的提升,就不会存在应试教育所表现出的高分低能了。
我校自从2009年春季实行“自主体验教育”课改以来,所进行的就是核心素养的培养问题,只不过没有鲜明的提出来。我校开始进行课堂教学变革,让学生自主、合作、交流、探究,只要学生能学会的老师不讲,只要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学会的也不讲,老师只起主导作用,在学生迷茫困惑时给予点播,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更高了。接着,我校又进行特色课程建设,在一、二、三年级进行彬彬有礼方面的教育,四、五、六年级进行一日一孝方面的教育,从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和行为习惯。后来,我校又进行社团建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自己所喜欢的社团,来发展自己的特长,培养自己的能力。如华罗庚研究院社团、趣味数学社团、爱心社团、我爱豫剧社团、高斯奥数社团、古澶戏剧社团、国旗班社团、花开的声音社团、野草社团、朝花夕拾文学社社团、童诗童谣社团、润苗朗诵社团、龙乡文化社团、蓓蕾书法社团、数学文化社团、太极拳社团、阳光英语社团、古澶诗韵社团等,这些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得以开发和培养。
其实每一个学科的教学都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境和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科学课上可进行实践创新培养,体育课上可以进行身心健康训练,语文课上让学生学会学习,音乐、美术课上可进行审美情趣的教育,品德课上可加强社会责任感的教育等。不管哪一个学科的教学都不能离开培养人的问题,那就是立德树人。如写字课上,让学生方方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说起写字,想起了解晓东的《中国蛙》中的两句歌词:“最爱说的话呀,永远是中国话,字正腔圆地有声说话最算话;最爱写的字呀,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也像它。”是的,每一个方方正正的中国汉字,不正像我们民族灵魂的体现吗?所以每一个学科都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最终指向做人这方面来。
刘坚院长提出:小学教育主要指向做人,如果到大学再讲合作、讲信用,这将是中小学教育的缺失。罗星凯教授也提出:在小学看学生的学习态度,在初中看学生的学习品行,到高中看学生的学习品质,在大学看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将来看自己的选择,不可颠倒。所以在中小学不要只看中学生的学习成绩,要回归学生发展的本真,落实到立德树人上来。学生从小具备了良好的品行和习惯,好成绩自然会找上门来。
学生只有从小接触核心素养,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优秀的行为品质,长大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大写的人,才能为我国的建设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愿我国的课程改革最终落实到核心素养上来,那将是学生之福,民族之兴!
第四篇:学习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学习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心得体会3篇
篇一
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教师的科学协助下,将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都在有意无意地把学科素养渗透到教学中来,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这便是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谈谈自己对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
历史学科思维是解决历史学习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教学要在重视传授知识的同时,结合历史材料引导学生体会构建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明确历史五大核心素养的地位和关系。
一、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知道分割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二、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知道史料是认识历史的唯一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重构历史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三、历史理解是指将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情感取向和理性认识,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努力理解各种历史叙述及其语境的含义;能够对历史具有同情理解的态度,即依据可靠史料设身处地认识具体的史事,对历史境况形成合理的想象,更好地感悟和理解历史上的各种事物;能够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异;能够在同情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实事求是地建构自己的历史叙述;在对历史和现实的认识中,能够体现出尊重和理解他人、客观处理问题的态度。
四、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历史解释可以不同形式出现在历史叙述中,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
五、历史价值观是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是从人文研究的真、善、美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对历史的价值判断是以史实为基础的,但又是依据一定的价值观对史实做出的主观评判;能够认识到分辨历史上的真伪等。
篇二
八月一日,我有幸参加了XX市举办的“中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论坛”主题继续教育培训会,两天的培训日程让我深刻感受到当前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紧迫性,学习了一个新的教育理念——核心素养,并初步认识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现谈谈我对“核心素养”理念学习的几点心得体会。
1、“素质”与“素养”的区别。
X教授首先阐述了“素质”与“素养”不同概念,提出“素养”主要是要回答“培养出来的人究竟是什么样”,而“素质”则侧重于“学校提供什么方式来塑造人”,两者的立足点、出发点不一样,两个问题到底谁更重要些,显然培养怎样的人是教育首先要回答的问题,这让我体会到我们总是在思考采用什么样的手段来激发学生兴趣,总想着我们能给学生什么,往往忽略了学生受教育后会变成怎样的人,能力上会表现出什么,未来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我感受到在今后的教育中,我们更应该避免把学生变成知识的“存储器”,避免把学生培养成“高分低能”,21世纪需要综合能力更强、创新能力更强的智慧型人才。
2、核心素养的概念。
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的新突破,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就是要提供适合学生主动发展、创造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提供适合学生成长与发展需要的教育,为学生的健康与幸福成长固本强基,让学生终身受益。褚教授强调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我从学习中感受到,核心素养就是在推动个性化教育,实现教育理念从传统知识和技能评价标准向个体核心素养培养的转变,反映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教育理念由“结果”向“过程”的转变,由“知识教育”向“人的教育”转变,为此,教师的教学也要跳出单一学科或者单一情境的限制,以适应社会的跨学科、跨情境的教育为出发点,关注教育从“育才”到“育人”转变,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3、创新与合作是核心素养的关键。
x教授在分析我国国民素质的短板问题时利用中日获得诺贝尔奖人数的对比,清晰的分析出我国国民的自主创新能力还很差,创新意识不强。创新决定着民族的未来,那么基础教育的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当前我们的基础教育评价体系落后,教育质量等于分数第一的评价方式很浓厚,中小学学生合作意识淡薄,创新能力不足,长此以往,我们的教育就会影响国家的发展,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由此,我深刻感受到当前基础教育的重要性,教育创新的紧迫性。
4、作为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怎么做的问题
x教授帮我们指出了几个方向:
第一、中小学要围绕“核心素养”开发课程体系。
第二、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更新理念。
第三、教师素质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教师就要不断学习,完善自身知识体系。
第四、采用科学的教育评价方式,形成良好的教育评价环境。
作为教师具体能做到的是什么呢?我感受到教师应该不断保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积极参加学校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在教研过程中更加关注对学生学情情况的研究,做到因材施教,尽可能的营造快乐、平等的教学环境。注重朗读为主的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经典诗文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借助互联网资源等在内的多种手段调动学生习作热情,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一项长期的过程,而且还有待于我们去实践和研究。我将不断学习新理念,并付诸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学习。
篇三
一、人的“核心素养”到底有哪些
日本企业家、哲学家稻盛和夫的人生方程式是“人生结果=能力×热情×思维方式”。他认为能力是先天的,每个人相差不大,起决定作用的是热情与思维方式。在他看来,热情就是工作的干劲和努力程度。最重要的是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回答了“人生目的”,即“我为谁”。思维方式是道德的、人性的、利他的,它是正数;思维方式是不道德的、非人性的、单一利己的,它是负数。这才是决定人生结果的关键。若思维方式是负数,越热情、越努力、越有能力,人生的结果将越可怕。换言之,即是:道德的、人性的的思维方式是“核心素质”的首席,第二则是“热情”,它包含了积极的态度、持久的兴趣。其中积极的态度更为重要,它包含责任、进取心及抗挫力。
研究者认为,人的发展取决于20%的智商和80%的情商、逆商。心里学常识告诉我们,智商在于先天遗传,后天培养并不会有太大影响;情商、逆商则在于后天的历练和培养。
道德、人性的思维方式,积极的态度,持久的兴趣,还有探究的学习素养,这就是人的四大“核心素养”,它们是“人的教育”的钢筋混凝土。
什么是学习素养的核心呢?我们认为是“探究”。学习应该是
“学会”,而不是“教会”,判断“学会”还是“教会”的试金石,是学生会不会探究学习。
知识、分数、作业和试题,并不能给人生好的路径依赖;恰恰相反,它们提供是一条扭曲的依赖路径。
二、人的“核心素养”与“学科关键素养”
学生的学习必须通过学科课程进行。学科教学,既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色调,也是教师教学生活的主色调。尊崇“素养为重”的育人价值取向,出路只有一条:学科教学必须“素养取向”。
1、任何“学科素养”的形成都以“核心素养”为背景、底色。
任何学科的学习,学习者只要有积极的态度、浓厚的兴趣以及不屑的钻研精神,知识和能力的获得不仅没有太大问题,还会有独特的发现。换句话说,对于基础教育而言,积极的学习态度、进取心、抗挫力,应该比知识教学、能力训练更重要。一个人的知识可以不丰富,一个人的能力可以不突出,只要他的进取心在,抗挫力强,这个人的未来发展依然充满美好。
2、学科素养的形成始终渗透人的“核心素养”的培育。
学科教学必须要让教学环境充满人性与道德的关怀,学科能力才会成为积极情感、态度、价值的能力,即人的素养。今天看来,一个只知道教知识、练能力的教师,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合格教师,只有懂得将“人性”和“道德”弥散在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日常行为中的教师,培养优秀学习品格的教师,才是一名真正的师者。
3、关注“学科关键能力”与“学科素养”。学科能力的“点”很多,“关键能力”不多。研究和把握“学科关键能力”,教师才能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建构起自己的“师本课程”。“学科关键能力”清晰了、明了了、简化了,教师才能更从容地将目光投向“人性”和“道德”,才能将佝偻的腰从无边的知识、无尽的训练中挺立起来。
三、“素养统整”下的课程与教学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业特征。课堂教学要四“本”:学生为本、能力为本、道德为本、评价为本。
“素养为重”下的课程与教学,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和角色,回归
职业素养,人性和道德将成为课堂自觉。人性关怀和道德示范将成为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的前提和基础。
人的“核心素养”下的课程统整,每个学科的教学首先考虑的不再是本学科知识,而是学生作为“人”的发展的核心素养。每个学科都有作业,对于“核心素养”来讲,作业里的责任、抗挫、时间观、效率观,比作业本身更重要,而这些“素养”,可以统整所有的学科;课堂、集会中的自控和自律,讨论、合作中的秩序和包容,可以统整所有的学科;学校运动会上的拼搏、包容、团结、意志,也可以统整所有学科。关键是教师的职业素养要回归,回到“育人教书”,先“育人”再“教书”。
因此提升教师专业能力重要,支撑教师专业能力的非专业素养——即人性与道德、热情与坚持——更重要。
第五篇:多管齐下,培养学生英语核心素养
多管齐下,培养学生英语核心素养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经济科技飞速发展得今天,需要更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知识的传授,更加要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本文就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了一定的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多管齐下
培养
英语
核心
素养
英语教学以往以语言运用能力作为核心目标,其实这远远不够,英语教育是要改变学生的心智和生活,从培养“全人”的方面来考量。英语教学还要系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包括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我们首先要改变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然后改变教学内容,才能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英语核心素养
英语是一门语言,由于缺乏有效的语境,因此在学习知识和获得技能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每一个学生都是兴致勃勃地开始学习A、B、C,但是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很多缺乏意志力的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这就要靠教师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竞赛激趣”。竞赛以其竞争性、主动性、灵活性与多样性等特点在英语课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针对儿童喜欢活动的特点,每节课组织一场形式各异的竞赛,能促进学生的情绪,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
二、启发创造思维,培养英语核心素养
小学生处在成长发育阶段,他们头脑灵活、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敢做是他们的阶段性特点。而传统的“师传生受”的教学观念束缚并忽视人的发展,势必影响学生潜能的开掘,遏制学生的智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应保护学生敢想、敢说、敢做这份锐气,满足他们的好奇和欲望,鼓励他们不要满足单一的答案,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对学生新颖、独到的见解要及时表扬,让他们感受愉快与兴奋的成功体验。同时在课堂上的练习及回答应允许他们出错、改正和保留意见。当其说错、做错时,教师应首先肯定其勇气,再以诚恳的态度进行疏导,使其心悦诚服,从而避免挫击其积极性以达到保护和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们要让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这是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合作精神、创新思维的有效方法。
三、运用媒体手段,培养英语核心素养
所谓“多媒体教学”是指在以班级形式授课的课堂教学中,在继承传统教学手段中的合理成分的基础上,恰当地引进化的教学手段,使二者有机结合,各展所长,相辅相成,促进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开拓学生的核心素养。
如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事先教师按教学,在软件里设置相应的情景,在教学中通过听觉和视觉的刺激,营造对话气氛,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在加深知识理解认识的同时又加深记忆。又如在学习课文后进行课文内容提问时,在屏幕上设置一个显示题目的窗口,一个图示窗口,图示窗上画一个孙悟空,并设置一段短少而轻快的灰谐。若学生回答正确时孙悟空会竖起大拇指并配有音乐说:“Right”“Agoodjob!”等表扬鼓励的话;若错时则说:“Sorry,pleasetryoncemore!”再答错时则孙悟空摇摇头说:“很抱歉,你又错了”。在伴有音乐时屏幕上出示正确的答案。
在这样的气氛下,令学生在思考回答时有期望表扬的心理,那么练起来干劲就十足了。由此可见,运用多媒体教学能维妙维肖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
四、加强实践操作,培养英语核心素养
我们要培养现代化的高素质人才,就是要从小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操作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动手、动脑来参与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学的兴趣和运用语言思维的能力。通常根据教材的需要,让学生在课内外动手制作卡片或者让学生事先准备一些衣物、食品等。
如在教学了颜色white,pink,black,orange和brown后,让学生制作彩球,然后进行练习:教师播放录音“pinkball”“blackball”“orangeball”……学生则根据录音的内容边说边出示彩球,还可以加快练习的速度,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能力,也可以使他们的灵敏性和注意力得到加强。又如在学习coffee,juice,Coke,water等这些单词前,事先让学生把这些实物拿到课堂上,教到water时,教师和学生一起pour;教到juice时,大家一起drink;教到coffee时,大家一起taste,并且做出味道好极了的样子。这样通过实物教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说的欲望,学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合理地、有计划地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创造性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操作能力,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篇四: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当前我国的核心素养研究处于初级阶段,需要加强综合性的研究,现在的核心素养研究更多的是国外成果的移植,我们本土有很好的东西,下一步核心素养研究需加强专业化、综合化、本土化。”
面对未来的挑战,今天的孩子要培养哪些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传统的基本素养指标包括语言能力、数学素养、学会学习、问题解决能力。现代的基本素养指标包括沟通与交流、团队合作、国际视野、信息素养、创新与创造力、社会参与贡献、自我规划与管理等。”核心素养成为教改的支点,未来学校的六大变化究竟有哪些?“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关注课程改革的新趋势,其中有计划地学习和能力培养是各国都普遍关注的。”
核心素养是新课标的来源,也是确保课程改革万变不离其宗的“DNA”。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核心素养将为学校带来诸多变化。归纳起来有6大方面:
1、育人导向发生变化:更加注重学生理想信念和核心素养
的培养,关注学生的生命质量和价值,突出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
2、课堂教学发生变化:更加关注课程建设综合化、主体化发展趋势,强调课程整体育人功能和价值。
3、实践活动发生变化: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注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及其包含的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突出实践育人的价值。
4、课业负担发生变化:学生课业负担将会进一步减,课后作业形式及总量发生较大变化。
5、课程发生变化:学校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提供满足孩子现实生活、未来发展的课程,特别关注核心价值观、生涯指导、金融理财素养,突出学生是现实生活中“完整的人”。
6、课程适应发生变化:未来将更加注重增加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适应性,进一步突出地方、校本课程的时代性、开放性和灵活性。
推荐访问: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 素养 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