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万有范文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述职报告 教案设计 整改报告 事迹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摄影论文1500字4篇

时间:2023-04-30 16:10:10 浏览量:

篇一:摄影论文1500字

  

  关于纪实摄影的优秀论文整理

  纪实摄影是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摄影家们,大多以抓拍的方式再现的真实的情景。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纪实摄影的论文,欢迎大家参阅。

  纪实摄影的论文篇一

  自摄影术发明以来,摄影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60年来工业革命不仅带来了新的生产关系,同时还带来了新的文化。作为工业文化的先锋,摄影大大拓展了形象思维的空间,使图像能够替代文字成为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也就是说,摄影开创了能够直接通过图像来获取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社会、科学及艺术信息。摄影为现代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

  纪实、新闻、艺术它们的区别

  纪实摄影在摄影史上的历史最长,摄影术一开始,人们就进行纪实摄影创作,随着网纹制版术的发明,新闻摄影诞生,新闻摄影是在纪实摄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纪实摄影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新闻摄影,而从狭义上来说纪实摄影与新闻摄影的区别明显。第一,两者的目的不同,新闻摄影是报道社会方方面面近期发生的事件,而纪实摄影是表达摄影师对社会对人生的感受。第二,时效性不同。新闻摄影时效性很强,而纪实摄影时效性不强。纪实摄影也有新闻的属性被称为“软新闻”。有些摄影师专门拍摄那些即将消失的事物,这些题材在拍摄时几乎没有多大意义,过若干年,逐渐显露出其价值。第三,纪实摄影有高度的概括性。如在一张照片里摄影师反映的人物,不象新闻照片那样具体地针对这个人,而是通过人物反映一个民族一个历史时期的象征。

  纪实摄影与艺术摄影相比。艺术摄影的目的是通过事物来表现摄影师的思想感情,着眼点在于“表现”,而纪实摄影在于再现事物,着眼点在于“发现”。目的不同手段也不同,纪实摄影必须忠实于事物本来的面目,严禁摆布和修饰,它强调事物本身的内涵。目的不同,拍摄对象也不相同。纪实摄影同艺术摄影一样都有美的属性,纪实摄影师都善于利用光线、影调、构图为自己的作品服务;纪实摄影的美,是一种“发现”的美,内在的美,经过思考才能体会到的美。

  纪实摄影的社会价值

  如果说新闻摄影的价值主要是新闻价值,艺术摄影的价值主要是审美价值,那么,纪实摄影的价值主要是社会价值。说起社会,常常使人想到社会的各个阶层、“一张照片的价值不能仅用美学的观点去衡量,还必须从对人类和社会在视觉上的表现强度去判断”,纪实摄影作为社会的见证者,从一开始就为人类的自身尊严、存在、人性的回归作出不懈的努力。就拿笔者的纪实摄影作品“这里的孩子想读书”纪实摄影组照为例,笔者去黑龙江省五常市冲河镇一带进行摄影采风在高和屯时见到一所破烂不堪的小学校舍,教室里地面的水早已结成了冰。只见8名带着围巾和棉帽子,冷得瑟瑟发抖的孩子在上课。笔者把这所小学破烂不堪的样子用纪实摄影的多幅手法拍下来,在媒体和社会的关注下,2个月后这组照片起了作用,天马集团在高和屯盖起了一所占地2000平方米方的希望小学。这是纪实摄影社会价值的最好体现。

  本世纪初美国摄影师路易斯·海因对童工进行的摄影纪实提醒了公众注意穷人的困境,他们这些照片促使美国人相信有必要制定一部关于童工的劳动法;本世纪七十年代美国摄影师对日本的水银中毒事件的曝光引起全世界对公害的重视。这些都是人类利用摄影这一利器为人类自身利益进行斗争并取得胜利的典范。

  纪实摄影不光只记录事件的表层而且还记录了事件的时代意义,因此它的社会价值还表现在它的很强现实性上。纪实摄影并不是要否定那些对于任何艺术来讲都是必要的美学因素,但它又确实不同于其他方面:但所有用来获得高质量的手段都将为主题服务:最本质地反映社会的人。那些把摄影当作艺术殿堂里的某些艺术家,经常会把平平凡凡的人间影像视为纪录,但那些执着于苦难时代去为人性做见证的纪实摄影师是不会理会什么样的表现才能够得上“艺术”水准,他们只拍人,并且只拍苦难的人,只拍为生存而与苦难拚搏的人,只拍社会里不平等的有关人和事,他们忘我的去拍照,记录下人类社会永远不会失去的人性光辉和即将逝去的事物。正是一代又一代的人性见证者——纪实摄影师们的不懈努力,人类在这个迸裂的年代才会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换取更大的自

  由。

  纪实摄影往往展示了人们从未注意过的事物。

  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视觉是模糊的流动的、分散和非连贯的观察现存的一切,人们的视觉中心大多只是对着那些司空见惯的加上运动着的空间和时间,人们更不会对这些分散的“元素”进行取舍和组合,当然,包含在其中的意义也并不是一眼就可全部发现的。生命呈现的千姿百态感到吃惊,将人们会通过自身的影像看到自己眼晴视而不见的东西,会从中领悟到与平时亲身体验不同的另一种生活本来意义,都会为自己的行为在他们的“自拍像”中找到答案。

  纪实摄影在未来应该更重要

  纪实摄影在国外一直有很高的地位。曾出现过美国的雅各布

  ·里斯,路易斯

  ·海因,尤金

  ·史密斯,法国的布勒松等著名纪实摄影师。这些纪实摄影师被誉为“关心人的摄影师”。里斯和海因的作品揭露了童工悲惨境遇,迫使美国当局修改童工法并最终通过了禁止童工法。美国农场安置委员会雇用十一位摄影师拍摄的纪实照片被称为“国家的财富”,由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保存。

  1955年爱德华

  ·斯丹钦主办的《

  人类大家庭

  》

  影展,展出了来自68个国家的503幅纪实摄影作品,在许多国家巡回展出,观众累计达三十万人次,超过

  了有史以来的任何一次影展。进入2000年以后纪实摄影在中国得到很好的发展,当摄影界经过了改革开放30年的社会大环境的变革,所有新奇的东面都不再新奇,摄影也不再有禁区,创作上急功近利的心态也逐渐消失的时候,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纪实摄影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纪实摄影发展到一定规模,会在新闻和艺术摄影之外取得其独立的地位。虽然前进的路上还会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艰难曲折也会存在,但是我们的纪实摄影已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相信纪实摄影的明天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纪实摄影的论文篇二

  摘

  要:在纪实摄影的艺术长廊中,纪实的含义再次引起了大众的注意与思考。从更多的角度、更为深刻的理解纪实摄影所赋有的独特价值对任何摄影人的个性的创作与发展都至关重要。同时在当代纪实主义中,艺术性的表现也正在被逐渐的发觉和接受。如何去进行纪实

  摄影的艺术性创作,成为了未来纪实摄影中一种未知的探索与追求。

  关键词:纪实意义;艺术性;审美

  中图分类号:J4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3-0279-01关于纪实摄影:纪实这个词源于拉丁文的“Docere”,意思是“教导”。纪实照片的功能不止于传达信息,还能教导观众从其所透露出的真相来认知社会的某个层面。想象一下,摄影术的技术特点是借助光学的特性逼真地再现现实事物的影像。因此,记实性可以说是摄影的天然属性。西方人将其命名为“DocumentPhotography”。根据“Document”最基本的含义,它应当是指起到一种证明、证据和文献作用的摄影类型。自近代传入中国后,最终定名为“纪实摄影”,同样表达了文献与历史纪年的含义,也强调了真实性的价值范畴。那么根据两者命名的定位,纪实摄影应当是对人类社会进行的真实记录,它的题材内容是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纪实摄影要求拍摄者以一种时间的延续观念来面对所拍摄的对象,不管是动态的社会生活事件,还是相对静态的历史文博景观,都必须将其时间的延续性清楚地表达出来,注重对社会生活和地理环境的深入考察和连续纪录,以其不可分割的生存状态展示个体生命或群体无意识所留下的痕迹,让人能通过其形象的特征认识历史演进的种种可能。纪实摄影师总是以其奇特的视角和别具匠心的光影处理来记录属于特定时代的历史瞬间。历史是一个割不断的连续系列,纪实摄影图像的见证性、客观性、真实性,今后都将会被广泛引入人们的研究和日常的判断中。人类的历史研究和文化批判,社会记忆和大众传播,甚至引发个人情感冲动的既往经验,无不通过这样一些记实性的图片来寻求或提供佐证。这些图像的存在,如同法庭的证言,向人们告知和证明那些事实的存在。纪实摄影引申出的知往鉴来的文献价值的一面,是纪实摄影所自由释放出的巨大能量和澎湃生命力。文字书写了历史,美术刻画了历史,而纪实摄影保留下的历史却最为真实、珍贵和亲切。

  内容才是灵魂,纪实摄影作品无论美好或是丑陋,所强调的都是

  内容的真实性。因此,摄影师多采用抓拍来捕捉和再现现实中的情景,这也最符合纪实的定义。著名的法国摄影大师布列松在其1932年拍摄的作品《巴黎圣拉萨车站后方》中就抓拍到了越过水面的黑衣人与背景墙上跃起的女子形成了一种绝妙的呼应。他热衷于在一个绝佳的场景处等待他的"决定性瞬间",这种无动力刻意的等待似乎是套用了中国式的守株待兔,而经典往往就在这多少有些赌博、滑稽的过程中那一瞬间显现。的确,纪实的真实性有种无法取代的魅力,这种魅力使人无可去怀疑,直接的触动人的心怀。为了追求这种珍贵,难以抗拒的魅力多情的俘获了众多原创性摄影家们的青睐。他们以摄影无法比拟的、独具的记录形式,抱着强烈的人文主义的思想,人道主义精神,提倡热爱和平的准则,深入人类的生存实际,真正的了解并尊重被拍摄的对象,从多个不同视角,以不虚构、不粉饰、不夸张,不去恶意的暴露、不会过分的表现,不会以“零度情感”为准则,在寂寞中用艰辛的汗水和无比的毅力及献身精神所爆发出的热情,换来了不可磨灭的、奇妙百态的作品。从而引起了世人的注意,产生了社会的共鸣,唤醒了内心的人性,引导我们去思索,期望着人类的进步与改变,同时也记录下了深刻的文史内容,挖掘出了不朽的艺术价值,为文明遗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财富。像著名的“荷赛”奖,我们纵观获得第一名的几乎都是体现战争、杀戮、死亡等等非常直接的给人带来的思想与视觉冲击的图片,这是当时世界的需要,是一种深邃的声音。纪实摄影作品中充满的戏剧性所表现与反映出来的血腥残酷、疾病罪恶等所有的不幸而带来的痛苦与紧张感,正是为了获得它的魅力所付出的代价。

  除了新闻类题材之外,纪实摄影并不排斥摆拍也不矛盾,艺术性的美是要求符合事情的真相和事物的规律。摆拍也可以说是营造一种抽象艺术,在现代摄影派别中颇为流行。但纪实艺术性的关键是恰如其分地把握写实与写意的尺度,过于追求形式到产生“雾里看花”的效果,恐怕是差强人意,有违其宗旨的。而象征性是否能象征的到位,也是需要揣摩的,这就要看摄影师的休养与造诣了。摄影艺术美从文学、戏剧、音乐、雕塑、建筑、书法等艺术门类所汲取的新有的结构、变调的色彩与博雅的内涵加强了作品深沉的方式感,加深了画面的艺术秘闻,组成了一种微小的艺术张力与震动灵魂的艺术气节,给人以新鲜独特的双重审美感。

  纵观纪实摄影,它所带来的感官体验与艺术感受是不能言喻的。它所释放的情感是那样的细腻、那样的质朴、那么的震动,幽幽的感染者人类。我们的心灵因它而在不断的凝聚,静静的升华,它的魔力让这千奇的世界创造出了无限的激情。我们的内心,渐渐的、不觉的已放下了一切,获得了艺术中那默默超然的享受。

  纪实摄影的论文篇三

  提到“现实主义”,大家一定耳熟能详。以往关于现实主义的讨论,都是以真/伪的语义二元对立来展开。能否“反映生活的真实”,被当作一个重要的评判标准。仿佛文本真的能如镜子一般地“反映”出“现实”来。后来对这种“反映论”提出质疑的“表现论”,其实亦是这一套真/伪、主观/客观之类语义代码的产物。

  1985年,杰姆逊在北京大学讲学时曾说:“我不太熟悉中国的情况,但在西方,人们一般认为根本不存在现实主义这回事,现实主义只是一系列视觉幻象。现实主义手法完全是一种技巧。……在中国我有个感觉,就是现实主义成了世界上最自然的事,谁也不真正就此进行讨论,只是当人们放弃了现实主义时才有人出来讲一讲。因此不管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得有人对现实主义进行真正的研究:一方面认为现实主义只不过是视觉幻象,另一方面认为现实主义是最正常不过的事,只有不正常的作品才不是现实主义的。我们需要的是对现实主义进行真正的分析和研究。”

  然而就是这样一种已被质疑了的“现实主义冲击波”,不仅在中国的文学界曾引起过轩然大波,而且在九十年代又成了中国摄影界的一个热点,那就是有关“纪实摄影”的讨论。在真实/非真实的语义二元对立中,纪实/画意,抓拍/摆拍,标准镜头/广角镜头(如“大桥之争”)……被建构成某种“中心”与“边缘”的关系,“真实”、“纪实”、“抓拍”等在此建构中被加以中心化、神圣化、霸权化。

  那么,是不是“纪实摄影”就真的可以还原“真实”,只要你不

  “摆拍”不作假,功底扎实,最好用标准镜头或是35镜头,就像布勒松、马克·吕布那样……我想摄影界大多数人都是这样认为的,尤其是那些“纪实”理论的鼓吹者和追随者。然而,正是这种近乎乌托邦似的天真幻想,使他们陷入了一种“真实的谎言”,在有关“纪实摄影”的诸多话语中,共同建构着一个关于“真实”的神话。但这是一种意识形态中的“真实”,囿于此种“真实”的“纪实”则无异于“纪伪”。

  我们前面已经说过,文本(照片亦是一种文本)是不能与现实等同起来的,因为联接文本与现实的是符号,而符号并非一个纯净的“真空地带”,它是不透明的。这一符号学的基本原理,在文学研究中可谓百试不爽,似是老生常谈。但将之用于摄影,问题就复杂了许多。因为照片似乎具有“复制现实”的功能,它不仅可以给人一种纤毫毕现的“逼真”感,甚至还能记录下人的肉眼都难于发现的东西。至于国外的各种符号学论著,也是谈文字文本的,汗牛充栋;涉及影象分析的,凤毛麟角。摄影的结构主义符号学研究,在国内似乎还是空白(电影理论研究除外)。倒是在一家香港的摄影杂志上见过一篇涉及符号学的文章,但又太“小儿科”了。早年,罗兰·巴特曾就此做过一些探索,但就如他对时装、菜谱等所做的符号学分析一样,除了让我们对他的才华表示钦佩外,对他的话却不敢全信。(美国学者乔纳森·卡勒曾对此专门做过详细论述。)总之,摄影文本的符号学分析,比起文字文本的分析,要复杂得多,也困难得多。

  我在《我看中国摄影批评》中说:“即便是最为严谨的‘纪实’,其实也只具‘真实感’而非‘真实性’。”又说“‘纪实’说到底是个‘修辞’问题。”那么,我的理论依据又是什么呢?就让我们对所有现实主义话语形式中,最具“现实感”的,也是最为复杂的“纪实摄影”,进行一次杰姆逊所说的“真正的分析和研究”吧。

  艾柯曾说:“在文化中,所有的存在物都成为符号……文化完全可以用符号学的框架来研究。”这话在今天已成为某种共识。符号学的一般编码-解码过程如下:

  代码

  传递者

  接受者

  内容

  信息

  信息

  内容

  编码

  解码

  信道

  场

  面

  这是一种理想化的传递模式。传递者参照“代码”(加之“场面”)将“内容”符号化成“信息”,此即“编码”过程。而经过某种“信道”抵达的“信息”,经“接受者”参照同一“代码”(加之“场面”),解读符号,还原“内容”,则为“解码”过程。诸如密码、信号灯、旗语等都完全符合上述过程。但实际生活中的绝大多数传递过程都要比这复杂得多。因为语言-符号都由“能指”与“所指”构成,而“能指”与“所指”之间又是很难一一对应的。这样就会形成代码系统的紊乱,使“意义”永远处于一种可被重新解读的漂泊状态,居无定所。另外,“场面”与“内容”的关系也十分密切。比如,同样是叫一声“好”,在不同的“场面”,“代码”就会受到不同的干预,从而产生种种不同的“内容”:称赞、同意、无奈甚至是讽刺挖苦、幸灾乐祸等等,不一而足。这实际上是一个“语境”的问题。

  在进一步分析之前,我们不妨先来思考一下:无论是布勒松,还是马克·吕布,当他们手拿徕卡,走在大街上,面对五光十色目不暇接的物象时,哪些是“实”,哪些非“实”?哪些该“纪”,哪些不该“纪”?该怎么“纪”他们的判断标准是什么?他们的标准是他们“个人”的吗?这些仅仅用“技巧”、“经验”之类可以解答吗?马克·吕布与中国摄影家同是面对着“中国”,为什么拍出的片子不一样?马克·吕布的“中国”,是“真实”的中国,亦或是一个西方人对作为“他者”的“东方”的想象?中国摄影家拍的“中国”就是“真的”中国吗?还是一种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光影图解?这些问题其实都关系到“作者”,也就是说,都属于发生在上边图表中位于“传递者”那个地方的问题。在符号学的文学研究中,结构主义叙事学把“作者”分为“真实作者”与“隐含作者”,文本研究只能通过研究“叙事者”来接近“隐含作者”,而“真实作者”(包

  括解码一方的“真实读者”)则是不可追问的。在结构主义者那里,“作者死了!”

  在后结构主义者那里,作者重新又被加以追问,但这种追问并非是让作者“复活”,而是从某种意义讲在追查作者的“死因”及其“遗嘱”。比如,福柯就不把作者当成写作文本的说话者个人,作者仅代表着文本话语的统一性和连贯性。因为人的主体本身就是语言的构成物,没有语言可以有人——生物的人,但不会有“主体”。作者作为一个主体,当然也是话语构成的。他并非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或曰想拍什么就拍什么),要受到“外在控制过程”、“内在控制过程”、“应用控制过程”等一系列的禁止、排斥、限制和监督……

  作者(也包括读者)研究,在有关的文化研究中,更是倍受关注的“重头戏”。“作者”/“读者”作为一种“主体”,进入了有关意识形态的研究之中。理查德·约翰生甚至把“主体性”问题界定为文化研究的对象:“文化研究是关于意识或主体性的历史形态的。”所谓主体性的历史形态就是指由社会和文化建构并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变化的主体性的独特形态。阿尔图塞的意识形态理论表明:就如语言只是提供了一种对现实的描述而非现实本身一样,意识形态也只是一种思想框架,不存在真实/虚假的问题。但是,就和“不是我在说话而是话在说我”的道理如出一辙,个人作为“主体”以为自己是在独立的思考,自主的判断,自由的把握着现实,而实际上其“主体”早已被一系列的思想体系和再现体系所限定。你以为你在说话,你以为你在思考,其实,这只是你对自我的一种想象。所以阿尔图塞把意识形态定义为:“个人与他的现实存在条件之间的想象性关系之再现。”

  阿尔图塞对意识形态的这一定义,肯定从法国学派精神分析家雅克·拉康的“镜像理论”中汲取了不少灵感,就连他对意识形态的分析,也多少有点精神分析的味道。比如强调意识形态对人的控制往往是在无意识中进行的,人们“内化”了意识形态,所以并不能意识到它的存在和效果。阿尔图塞进而指出:人的无意识也是意识形态的,意识形态从外部建构了人们的“本质”和“自我”,所以人们所谓本质的自我只是一种虚构,而真正占据其位置的只是一个有着社会生产身份

  的社会存在,即“主体性”。人对其自我的看法不是自己产生的,而是文化赋予的。

  由此观之,“作者”也只是一个“主体”,一个被意识形态建构着的虚幻自我。无论平庸如我辈,还是高明若布勒松、马克·吕布者,都概不能免。这样,在原先传递者(及接受者)或作者(及读者)的位置上,我们现在换之以“主体”。也就是把隐匿在以布勒松、马克·吕布为名的“个人”背后的生产关系、意识形态等揭示出来,并推上前台。现在再来看我前面提的那几个问题,是不是已感到有些昭然若揭了呢?我想我已不必回答了。

  再回到有关摄影符号学的问题上来。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把照片等同于现实,并以此追求“真实”的想法,是忽视了从现实到照片之间极其复杂的“编码”过程,太过天真地以为“咔嚓”一按快门,现实就被锁定成了照片。杰姆逊用“语言的物化”来解释这一现象,他说:“语言的物化,即以为描写世界的字句就是世界,相信关于世界字句和概念,而没有意识到这些东西的语言本质。……你读着一本哲学著作,最后相信其真理性,以为这些思想及其语言是物,也就是现实世界了。”对于摄影而言,则属于一种“符号(光影语言)的物化”。比如,人类把语言视为可以用来外在地储存信息,符号更是一种储存记忆的方法。但在《老照片》、《黑镜头》、《红镜头》之类大众文化的炒作中,人们很容易把照片“物化”为历史本身。

  那么,符号化的“编码”过程,在摄影中又究竟是如何体现的呢?我个人认为,从摄影者拿起相机取景构图的那一刻,“编码”就已经(甚或是早已)开始了。首先,摄影主体的“创作”并不是“自由”的。他本身就是意识形态建构的结果。他并不能随便地抓拍“现实”,他必须选取那些对其主体来说可以注入“意义”的“现实”(即便是在把相机绑在腿上盲拍这种极端的例子中也不例外,因为这种意欲摆脱人之主体的努力本身,亦是一种来源于主体的想象性解决方式。其介入现实的方式本身就是注入了“意义”的)。这样,现实就已经被喻体化、寓言化乃至叙事化、故事化了。这既是一个意识形态的运作过程,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对其作为“生产/流通”的环节加以考察。读者反馈,市场定位,消费需求等,以及其背后的种种权力关系,都与摄影主体形成一种“互动”。在此语境中,无论是“玛格南”图片社、“国家地理”杂志还是“新华社”,都各自会对某些种类的“故事”、“形式”更为偏好,并使其成为(“历史化”过程)了某种“中心化”了的“标准”。在某种供求关系中,这些各式各样的标准又会在无意识中“内化”为摄影主体的标准,成为布勒松、马克·吕布乃至众多影友的标准。现代修辞学的“喻说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思想不可能超越“喻说”过程而获得纯粹的思维形式。隐喻、换喻、提喻和讽喻,这四种喻说方式制控着我们的话语方式,任何“现实”、“事件”、“真实”都必须“屈从”于这些制控才能成其为现实、事件、真实,才能被思想、言说和传递。换言之,被圈入取景框中的“现实”就已开始成为某种喻说化了的,屈从于语言所赖以指涉的所有复杂的形式规则的,甚或是已按照某种叙事模式成为了“故事”的“现实”。

  就摄影而言,上述“编码”仅是开始,还远未完结。在实际摄影过程中,现实被“喻说化”、“故事化”的过程,往往是在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合情合理中进行的,是一个无意识过程。而进入摄影主体意识层的,多是画面构成,光圈、速度的控制,快门时机等,这实际上是一个将立体的“生活”平面化、凝固化,使三维的现实转换成二维图象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现实则必须屈从视觉话语的特有“语法”、形式,遵循“光影修辞”(请允许我新造这样一个词)的所有规则(注意:是指基本语法规则,而非手法规则。用光、焦距、层次、影调、光圈、速度等等的调控都属“光影修辞”,其中某些俗套已被厂家编入程序,放到了业余相机的模式里)。

  快门瞬间的把握,我认为更应被视为是一种重要的“修辞”,它是对现实的切分和提取,这算不算一种“提喻”?我认为是。“提喻”所喻的是一种微观对宏观的“部分整体”关系,在摄影中则是瞬间与连续过程的关系。取景框中已然叙事化、故事化了的现实,完全可能受此“提喻”的“决定性”影响,而被瞬间“改写”。那么,怎样的瞬间把握才是最佳的修辞效果呢?我认为,无论是短时间的定格,还是长时间的动感虚化,其最佳的瞬间效果肯定是最充分“符码化”了的视觉效果。我甚至认为,布勒松的“决定性瞬间”,经“语言学转向”后的新阐释便是——符码化瞬间。因为在此视觉话语的“提喻”关系中,最重要的原则乃是“视觉优先”而非“事件优先”。——“现实”再次受制于视觉话语规则。而某些“纪实摄影”理论所追求的“抓取最为真实的瞬间”,其实只是一种关于“真实”的想象。按下快门,意味着现实随着幕帘的重新闭合将被永远地隔断于镜头之外了(高速连拍也只是这一过程的反复而已)。留在底片上的“现实”,已只是现实的一个“喻体”。它与现实之间只有像与不像的关系,而不再有是与不是的关系。作为经过初步“编码”(再次“编码”当然是暗房了)后的“现实”,它已经文本化了,成为一种“能指”。原先的现实已仅仅是它的“指涉物”。由于视觉话语将三维世界转译为二维的层次,它当然不能再成为它所指涉的对象。所以,与其说“抓取最为真实的瞬间”,还不如说“抓取最具‘真实感’的瞬间”。而“真实感”作为一种视觉修辞仍是属于“符码化”的。

  摄影之所以总是给我们带来某种“真实”的诱惑,很大程度上还在于其作为一种视觉符号,与指称对象之间太过清晰的表达结果。这使得它们仿佛不是建构的,而是“自然化”了的。对此,斯图亚特·霍尔在论及电视的视觉符号时说:“……尽管有证据表明,明显的‘先天’视觉符码甚至都是文化—具象。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没有符码介入,而是意味着符码已经被深深地‘自然化’了。对被自然化的符码操作并未指证语言的透明性和‘自然性’,而是揭示了使用中的符码的深度、习惯性及近似的普遍性。这些符码生产明显地‘自然的’认知,这就产生了隐藏在场的编码实践的(意识形态的)效果。但是,我们一定不要被种种表象所愚弄。……利用指称对象的概念清晰地表达一个任意的符号——无论是视觉的还是语言的——不是自然的而是约定俗成的产物,话语约定论需要符码的介入和支持。因此,艾柯认为图象符码‘看起来像真实世界里的事物,因为它们再造了电视观众感知的各种条件(即符码)’。”霍尔的相关论述,对同属图象符码的摄影无疑也是适用的(我在参照电影、电视的相关理论时,还是比较谨慎的。充分考虑到声音、视点、以及“故事化”方式等方面的不同,所带来的种种

  差异。尤其考虑到了摄影在快门瞬间上的独特性——我称之为“提喻性”)。

  既然摄影的视觉图象也只是符号之一种,那它就势必可以用语言学的方法来加以研究。把“内涵”、“外延”、“本义”、“转义”等概念引入摄影的图象符号研究,是摄影理论建设的第一步,是摄影的“语言学转向”中,冲破制约着这一“转向”的方法论瓶颈的开始。

  图象符号中那些被认为是逼真地“再现”了现实的,其实正是这些符号的“外延”。在某种程度上它相当于语言的“字面意义”。而那些构成“喻说”意义的,则是这些“本义”的“转义”,属于“内涵”。比如,陈复礼照的山水,与它的指称物之间具有一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指涉关系,这是它的“字面意义”;但这山水又“喻说”着其他的意义,如某种精神某种理想某种境界等,又“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这就是在使用它的“内涵”。

  除极个别用于科研、办公或间谍目的的摄影外,我们通常所见的摄影无一例外地都使用了其图象符号的“内涵”,“纪实摄影”也不能例外。而“纪实摄影”赖以维持其“真实效果”的,却只能是对“字面意义”的“真实”承诺,这就注定了这一“独家承诺”是无法兑现的。

  解构主义文本分析早已表明了“意义”的居无定所(尽管有“过度诠释”之嫌),摄影也概莫能外。

  这方面的一个极端例子,就是刘树勇的“权力摄影”。他的“翻拍文本”与“原作”有着同样的“字面意义”,但在“内涵”上却颠覆了原已“中心化”了的“意义”。而这一切只不过是通过“元语言”在“语境”上做了点“小文章”而已。这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纪实摄影”如此借重的“字面意义”(有人以“纯摄影”来表达“字面义崇拜”)是何等的脆弱!只要使用“内涵”,“字面意义”就不可能“纯”。而一个更为重要的事实是,就是这样一个可怜的“字面意义”本身,也是摄影主体“编码过程”(当然要考虑其“内涵”了)的产物。就如我前面所分析的那样,最迟从构图时起,“转义”便已不期而至。因为人本身就是“符号的动物”。没有一种特制的“暗袋”可以阻挡“意

  义”的强暴,以保证“字面意义”的纯洁。

  不要对刘树勇明目张胆的“造假行为”嗤之以鼻,我们可以把他的这种“假”,看作是那些为我们的意识形态所遮蔽,所合理化、自然化、结构化了的“假”的一种夸张的“滑稽模仿”。从这一角度讲,他的“假”也有不失其“真”的一面。不要以为与刘树勇“缺席”的翻拍相比,拍摄原作的大师们的“在场”就一定能保证“语境”的真实。原作的摄影主体,尽管身为“大师”,但同样也是意识形态建构的产物,他们在“内涵”上对“意义”的喻说和建构,又何尝没有意识形态夹杂其中?摄影主体的“在场”,其本身是否就已成为“故事化”叙事中的一部分?否则,为什么同样“在场”的不同摄影主体,拍出的片子会千差万别乃至大相径庭呢?其实,现实并未给我们预留出一块放置“真实”、“客观”的真空地带。指涉“真实”、“客观”、“纪实”之类的语词本身,就是一种在语义上不同(差异)于“虚假”、“主观”、“画意”的漂浮的“能指”。如果相信一定有其一一对应的“所指”,就未免太过天真了。对“真实”、“客观”、“纪实”过于执迷的本身,就是意识形态的产物,就已经不“真实”,不“客观”了。我们完全可以像德里达那样,把“纪实”话语里真实/非真实的二元对立消解,把其“中心”/“边缘”关系“倒置”(虽然我不想太过极端)。

  至此,我们已将有关“纪实摄影”的神话进行了全面解构,但这并不等于说“纪实摄影”就不值得提倡,事实上它是一种很好的修辞方式。它也只是一种修辞方式,它并非现实本身,更不具有凌驾于其他摄影修辞方式之上的特权。它之所以在一定历史阶段被“中心化”,乃是某些深层权力运作的结果。比如,提倡“纪实”、“抓拍”,可以有效抵御来自政治宣传方面的压力,也可以通过一种对“真实”的想象,来试图消除制控着自我主体的陈旧意识形态。就如早年文学圈里有人提出:文学要脱离政治。并提倡一种“纯文学”。其实这提法本身就是政治的。文学如何可能脱离政治呢?它所要脱离的,无非是为某种政治服务的桎梏而已。

  追求“真实”,固然可贵;但若过分迷信“真实”,则大谬不然。

  比如,仅凭某种“纪实”的“真实感”便相信其“真实性”,或是以为自己拍的是“纪实”就一定“真实”。诸如此类,岂非已经成了“纪伪”的“同谋”?在今天这个到处标榜“纪实”、“写真”、“实景拍摄”的“文化镜城”(戴锦华语)中,“现实”本身已越来越符号化、虚拟化、类像化,现实、仿真、复制乃至幻象之间已无所谓原型/摹本的关系,已无法用真/伪二元对立的话语来加以言说。当面对一幅巨型广告(比如上面印有实景拍摄的高尔夫球场)时,你能说清它是现实的,还是复制的现实亦或现实的幻象?当你漫步“香港风情街”,就餐于“日本料理”店,再去溜溜“宋城”……你是置身于现实之中,还是置身于某种仿真的“形象”之中?当现实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仿现实”时,你还凭借什么来指认“现实”?

  法国的鲍德里亚告诉我们:在现代(他的“现代”相当于美国人常说的“后现代”),所谓“真实”、“现实”已经消失,剩下的只有仅存表象而无内涵的符号。他以“虚拟”与“真实”的关系来划分历史:文艺复兴时代首先出现了“拟象”,以艺术品替代现实,这是“虚拟”的第一阶段。工业革命以后,机器大量生产物品,表象的东西不只是艺术品,而是无限复制的“产品”。到了后工业时代,信息资讯大众媒介逐渐成为文明的表征,这正是当代所处的“虚拟”的第三阶段。在讯息符号所代表的“虚拟”——如电脑的模拟现实——的背后,并没有现实的对应物,“拟象”或“再现”所预设的“真实”的指涉物已根本不存在了。

  在“全球化”的语境中,西方的“后现代”景观也已成为我们不容回避的“现实”。当我们的“现实”,也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虚拟”,成为“类象”时,还不应该对与“现实”密切相关的“纪实摄影”进行一下重新梳理与自我反思吗?而这一切都已成为文化研究不容回避的课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对“纪实神话”的“解构”和“除幻”,就是对“纪实摄影”理论的更新与重构。

篇二:摄影论文1500字

  

  摄影艺术的论文

  当代的摄影艺术领域已被各种光怪陆离的视像所包围,各种媒介中充斥着各式的机械复制的视觉影像,海量的图片,广告,电影,3D图片,虚拟电影……下面是店铺整理的一些关于摄影艺术的论文,供大家参阅。

  关于摄影艺术的论文一:新科技在摄影艺术领域的运用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几何速度在增长,短短几十年的历史变革通常是之前需要几个世纪才能成的。这种增长速度超出人们的预期,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渗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作为社会上层结构的摄影艺术领域必然是首当其冲。本文主要分析新科技在摄影艺术领域的运用。

  关键词:科技;摄影艺术;影响

  一、前言

  当代的摄影艺术领域已被各种光怪陆离的视像所包围,各种媒介中充斥着各式的机械复制的视觉影像,海量的图片,广告,电影,3D图片,虚拟电影……人们可以不会用笔墨来写字,但绝对不可以不会读图。影像艺术已由单一的绘画形式过度到摄影,动态摄影,多媒体合成及计算机虚拟。同时,各种由科学技术的演进而形成的表现的多样性又让我们观看影像,消费影像的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影像由它的本能作用一记录,演进为揭示一揭露一思考。摄影艺术不再是现实的描摹,它的视线探入了多维的角度,灵魂的幽微,隐秘的暴露,极度的体验,幻象的呈现,梦境的回归,影像的语言编制了一个未知世界的伊甸园。

  二、艺术视野中多元演化的当代科技摄影

  摄影本身其实就是科学过程的结果,无论胶片银盐还是数字成像。新科技的发展,使得影像可以在拍摄之后无需花钱冲洗即可及时显示,自动调焦和自动测光等技术使得人们从大量的技术细节中解放出来,从而可以更加关注于摄影本身,从这个角度说,科技手段促进了摄影这种艺术形式的发展。而科技与摄影之间实际上还存在着更多交融的区域,则为影像的产生带来了多元化的介质,同时也导致新型影像形态的出现。科技手段对摄影的影响是无所不至而客灵活多变的,影像在其产生过程中

  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随着相关科技手段的改进而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从而导致新影像语言的产生。科技手段上的变化将能够为影像的表现提供新颖的形式,同时也会为摄影提供全新的题材和内容。

  传统的摄影技术中,银盐成像以及染料的应用无一不是化学的过程,而新兴的数字摄影则彩CCD或CMOS的光电效应来感应光线中基色光(如红绿蓝)的强度,Foven、SONY、柯达等公司一直在致力于新型影像传感器的开发,推动着数字摄影技术的不断进步。与此同时,一些人放眼被摄影忽略已久的生物材料,科学家ChrisVoigt使用细菌、科学家

  JoeDavis使用DNA分子,艺术家HeathetAcroyd以及

  DanHarvey则使用绿草来作为感光材料,他们分别获得了别具一格的照片。

  传统的摄影中,光线的感光材料是形成影像的两个基本要素,而可见光则是最早用于摄影的光线,而不可见部分的紫外线则由于能量较高而往往用于照相法生产电子线路,而红外线往往被用于弱光甚至黑暗环境下的拍摄,专门设计的红外胶卷则能够产生强烈夸张的色彩表现。不同波长的光“看到”的不同影像。随光线波长的变短能量变大,在从红外到可见到紫外,乃至能量更高的X射线,Y射线等。高能的射线能够轻易穿透物体的表面,例如,在NickVeasey的射线影像中,隐藏在物体内部的结构清晰地呈现出来。

  1、温度场影像。

  红外线是与物体温度直接相关的光线,但是在传统的红外摄影中,红外线的作用仅仅是使感光材料发生化学变化。艺术家TedKinsman采用红外成像技术拍摄下了大象的温度场分布,温度高的区域显示为红色,而温度低的背景区域则是蓝色,而在传统的红外摄影中,色彩与物体的绝对温度没有直接的联系。

  2、射线成像。

  射线(X射线,Y射线等电磁辐射和其他粒子)成像是利用射线束通过被测对象(例如不同形状的工件,人体的器官等)投影在探测器的陈列上,通过电子技术读出和计算机数据采集的分析系统,使被测对象的内部结构的图像重现在计算机屏幕上的一项综合性高新技术,它是建立在多学科交叉和渗透基础土的一个新的学科生长点,己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医学、材料科学、工业、国防、交通、安检等领域。

  尼克?维尔赛(NickVeasey)采用设计用于安检和侦察的X光成像系统来创作艺术作品,在他的作品中,看不见的东西清楚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提示了内部元素和辛勤劳作,隐藏在物体内部的东西变得清晰可见。

  3、细菌及ONA分子感光形成照片。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ChrisVoigt及其团队何用经过基因改造的大肠杆菌,开发出了生物光传感器。这种装置拍摄的图像虽然需要四个多小时才能形成,只有单色;不过细菌极小的尺寸却可以获得极高的分辨率,大约是每平英寸100兆像索——相当一于如今最高分辩的十倍。

  这种“活相机”是利用经过基因改造的细菌,当光线照射到这种细菌体内的基因时,一种化学物会变暗。Voigt研制光传感器的办法是,加入海藻基因,通过编码把感光蛋白质编入大肠杆菌中,而大肠杆菌的DNA很容易操纵。光激活蛋自质后,色素会变暗。如果把足够数量的细菌聚在一起,溶液就会变黑,就能得到类似照片的图像。于是黑白图形成就被“印”在培养皿中。

  JoeDanvis则使用特殊的DNA分子作为感光乳剂,受到光线照射到部分会发生变性从而实现对影像的记录。

  三、高速摄影与低速摄影的魅力

  1、高速摄影:高速同步闪光摄影

  高速摄影主要有几种手段:一是借助高速摄影机,其优点是明显的,缺点是价格太高。麻省理工学院的HaroldEdgorton教授发明的高速同步闪光摄影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转瞬即逝画面的记录,这种手段往往借助传感器触发相机快门,使普通相机以较高的快门时间对精彩画面进行记录,如波特兰的艺术家MartinWaugh以及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JohnHart教授等人都采用这种手段对液滴的形态进行拍摄,将溅起的水花记录成为永恒的精彩。然而这些技术仍然只适合于对小型画面的高速记录,面对赛车道上依次飞驰而过的几十辆赛车,如何记录?摄影师RickGraves对此提出了一个别具一格的解决方案:他利用一个高速马达和一个带有狭缝的金属盘子对相机进行改造,马达的速度和赛道上飞奔的赛车速度关联,从而使得赛车在胶片上形成的影像与胶片的卷动速

  度同步起来。当赛车经过时,照相机每次拍摄下赛道上一英尺宽的一条图像,连拍后的照片通过Photoshop缝合起来,形成完整的图片从而将一系列高速行驶的赛车凝固在一个长条图片上。而慢速快门则可获取别具趣味的影像。

  2、液体雕塑

  波特兰的艺术家MartinWaugh以及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JohnHart教授等人都来用调整摄影的手段对液滴的形态进行拍摄,将溅起的水花记录成为永恒的精彩。

  3、慢速摄影:光绘影像

  手持发光器在黑暗的夜空挥舞,通过小光圈和长时间的曝光,将光迹走过的路径记录成为透亮的线形彩带。

  4、慢速摄影:摆锤运动的慢速摄影

  摆锤下跌的时候,其幅度受到因空气摩擦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慢速摄影可以致使椭圆形轨道的轴线不断偏移。由于运动的幅度与摆锤的尺度相关,摆锤完成一个往返的周期往往也会增加(非谐振)。由于大轴椭圆形的振幅比短轴的大,主轴和副轴的周期也不同,这使得轴摆的相位发生变换并且旋转。一些艺术家在摆锤上装上光源,使之能够向四面八方发射光线,并且使用长时间曝光进行拍摄,获得美丽的摆锤运动曲线。

  5、应用科学方法获取的影像

  使用软件Photoshop将照片处理成为各种新颖的画意效果的作品己经层出不穷,另外一个正在备受关注的领域则是借助复杂的数学算法对影像进行变换。而虚拟现实技术及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则使得人们可以凭空地通过数据的描述来合成虽然反映客观事实,但是却不可能被实际的“看到”而仅仅是在概念中存在的影像,如香港的放射学家Kai一hungFung对一个患者拍摄了182张CT片,并且经过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制作了一张鼻腔的三维地形图,从而获取了一张从患者脑袋后部向上看鼻窦的虚拟影像。

  关于摄影艺术的论文二:数字时代的摄影艺术

  内容摘要: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数码摄影已普及到中国的千家万户。数码摄影与传统胶片式摄影有各自的优缺点,它们不可能相互

  取代,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将保持共存局面。

  关

  键

  词:数字时代

  传统摄影

  数码摄影

  从法国画家达盖尔(1789—1851)于1839年1月9日发明了“银版摄影技术”至今已有167年的历史。在这一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作为摄影技术支撑的照相机、负片、正片及其辅助器材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近些年来,曾经作为高档摄影器材的数码照相机经过几年的发展已走下神坛,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中。数码摄影成为现代化家庭的标志。有人曾预言,21世纪,数码摄影将取代工艺复杂的传统胶片成像摄影。笔者认为,传统胶片成像摄影与数码摄影在现代社会中各有自己的空间,有各自的优缺点,传统摄影与数码摄影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将保持共存的局面。

  一、传统摄影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技术与艺术已十分成熟

  一百多年前,摄影术产生,有人曾断言,摄影将取代绘画。经过一百多年的事实说明,摄影最大的特点和优点就是能准确记录瞬间的历史事实。尽管在此期间也有很多的摄影家通过高超的摄影技术模仿绘画的各种效果,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绘画所传达的画家的个人情感及绘画作品的材质美感及画家的技艺美,是照片无法取代和复制的。绘画和摄影都在各自的领域中向前发展,数码摄影也是如此。

  传统摄影经过长期的发展,成为人们记录生活、记录历史、表达摄影家个人情感的方式。它具有可复制性和稳定性。一张存放数年的负片,只要影像没有消失,复制就成为可能。而经过显影和定影技术后的负片和正片,具有存放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稳定性。传统摄影的成熟性还包含摄影暗房技术的成熟。通过暗房技术,摄影家可以得到各种不同特殊效果的图片,充分保障了它的技术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

  人类对未知领域的好奇与探求欲望是人类发展的动力,也是人类的天性。传统摄影较为复杂的工艺性和不可预见性给摄影家带来了创造的兴趣。摄影家通过摄影的一系列工艺过程取得的艺术照片,会给他们带来心灵的愉悦和快感,这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

  二、数字技术的发展,数码摄影成为大众化的消费方式,它具有

  直观、快捷、方便、成本低的优势

  数码摄影技术的出现绝非偶然,它是电子技术、照相技术、通讯技术及电子计算机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0世纪末,光电传感技术(CCD)的进一步成熟给数码照相机带来了新的发展。2002年,日本索尼公司推出4色CCD。这款新的4色CCD,在原来RGB基础上添加了一个E(翡翠绿),使数码摄影图片与人眼观察到的自然更加接近。数码照相机成像质量也由原来的几十万像素增加到几百万像素。如今,一个指甲片大小的传感器上能容纳800万个像素点,这足以能够达到普通底片放大到16in.(英寸)的照片效果。3年前,9000元的500万像素的数码照相机,如今3000元就能买到;6万元以上的专业数码照相机,9000元就能买到。数码照相机已开始进入了普通消费领域,成为数字家电的领衔品种。

  数码摄影最大特点在于它的直观性。摄影者拍摄图片的质量,马上可以通过彩色液晶显示屏直观地看到,并及时加以处理。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大众化的数码照相机体积越来越小,重量越来越轻,更加方便家庭外出旅游携带,这也给数码照相机的普及创造了条件。数码摄影的另一个优点在于成本低廉。数码照相机拍摄的图片是通过数字信号存储到存储卡上。人们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图片,通过彩色打印机印制相片,也可以存储到电子计算机或刻录成光盘以备将来所用。以数字信号记录下来的图片还有强大的功能成熟的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作支撑。它被广泛应用于装潢广告领域,这也给数码摄影技术带来了广阔的前景。

  三、传统摄影与数码摄影各有优缺点,在很长一段时间将保持共同发展的局面

  无论是专门从事摄影工作还是业余爱好,数码摄影技术理论的支撑体系还是沿用传统摄影。分析传统摄影和数码摄影成像的原理,我们不难看出,传统摄影和数码摄影都是通过光学镜头感光成像,只不过传统摄影是通过感光胶片记录图片,而数码摄影是通过CCD传输数字信号存储在存储卡上。

  传统摄影以其技术的成熟与辅助器材的完善广泛被专门从事新闻、广告、人物、风景、静物等的摄影家们所接受,并被人们普遍运用于记录真实历史事件和摄影艺术创作。它的摄影理论、摄影技术及暗房技术都形成了一个成熟的体系。一百多年来,摄影家通过艰苦的劳动和研究逐步完善了摄影艺术的方方面面。它的艺术性及保存的稳定性已被广泛地认同。数码摄影以其方便、快捷、直观、成本低受到大众喜爱,并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

  然而,传统摄影以其图像的不可预见性也给摄影爱好者和普通家庭带来了麻烦。人们拍摄的照片,必须经过复杂的冲印技术才能感知图片的效果。在此过程中,成本也相应增加,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自己所喜爱的质量上乘的图片进行印制。数码摄影则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些问题。从存储卡中下载的图片可以随心所欲地加以处理,而存储卡是可以反复使用的,这就大大节约了成本。但由此也带来了它的弊端。有人曾提出,随着数码摄影的产生,人们由图片记录历史事件的时代将会被数字信号所取代,这也会造成人类社会对传统视觉需求的缺失。而且,数码照相机的迅猛发展也就是近几年的事,CCD技术需要更进一步地发展和完善,电子处理系统及存储系统的进一步成熟稳定也还需时日。此外,以照片样式再现的图像在清晰度、色彩还原性及色彩空间层次感等方面还是处于优势地位。也许有一天以上问题都可以解决,但人们在手工劳动中追求艺术创造的过程是任何先进技术也无法取代的。

  关于摄影艺术的论文三:浅论现代影视中摄影艺术的造型语言

  论文关键词:影视

  摄影艺术

  光影

  色彩

  论文摘要:影视摄影艺术是影视艺术创作中的一个特殊领域,其任务是采用影视拍摄的方法创造艺术的影象,最完美、最富有表现力地用视觉形象揭示影片的内容及思想。运用影视摄影造型艺术手段的富有表现力的可能性——影调处理、色彩处理、全景拍摄、移动摄影机以及现代影视技术的方法,影视摄影师根据电影剧本和摄制影片的创作构思与导演、美工一道完成造型处理。本文主要论述影视摄影独有的艺术造型表现手段的构成、用途、效果及运用方式。

  影视摄影艺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但它不是产生一般功

  能的科学技术,而是一种载体媒介,是一种可以和任何一种艺术相媲美的、能够叙事、绘声绘色、表情达意的语言。故此,它成为现代信息传播、新闻纪录、科学研究、知识普及、情节故事描绘的最现代、最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和承载媒体。影视媒介就是由声波和光波两个基本元素所构成的记录声像的摄录机器。作为机械,它不仅能记录下人类五种感官中两种视听审美感官的感知结果,而且能展现人们有意为之的想象、幻想、回忆中内心世界的视听形象;甚至更能揭示人们非有意为之的下意识活动、幻觉、梦境等。更为奇妙的是,它还能记录展现人们视听感官功能所根本不能触及的一些自然的、社会的现实世界,甚至还能创造现实根本不存在的科幻、神怪世界。尽管她奇妙无比,它也只能是机器手段而已。只有作为主体的人对它进行控制,它才能发挥应有的科研和艺术表现作用。因此,影视摄影是一门艺术,是一门时空艺术,是一门置造型形象于时间的流动之中的艺术,是创造富有艺术性、思想性、寓意性活动的幻觉影像的艺术。影视摄影艺术表现手段主要有:光线和影调,色彩,构图和动向等多种手段。从艺术层面上来讲,影视摄影更是一种创作,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一种驾驭声画语言符号的方法和手段。

  一、光线与影调——画面的修辞手段

  光线是摄影师的画笔。摄影师“用光作画”或“用光写作”。光线表现手段是指摄影师在采光和布光中,运用自然光和人工光来处理画面中光线的明暗、层次、反差、基调、色彩还原和各种特定的光线效果。光线是一种造型手段,影调是它在画面上的表现形式。在画面上影调首先体现着时间和空间气氛,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段,影调还体现着感情。光线与影调不仅为摄影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而且可以塑造被摄体的立体形态、轮廓形式、表现质感,并以刻画人物形象、描绘环境、烘托气氛来显示造型的表现力,创造特定的艺术效果。影视作为艺术,摄影师对光线与影调的运用不只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还应该体现出对影片的艺术构思,还应完成其艺术作用。

  由李少红导演,曾念平摄影的电视连续剧《大明宫词》制作精细,在影像表现上特色鲜明。在剧中,低角度光的运用将神秘高贵的宫廷

  气氛更好的表现出来。同时,这种布光法的运用也使得演员可跨越更大的年龄跨度。演员归亚蕾已是60岁左右的年龄,而剧中她要扮演的是从40岁直到驾崩的武则天,年龄跨度几乎达30多年。这对于一位60岁左右的演员来说是几乎不可能达到的事情,而摄影师娴熟、准确地运用低角度布光法,将一位成熟妩媚的中年皇后跃然于银屏上。

  光线与影调,好比是画家手中的画笔,好比是雕刻家手中的雕刻刀。摄影师用光影可是使该表现的地方得以表现,该隐蔽的地方加以隐蔽。光影就象是画面的一种修辞手段,并运用它们去创造富有造型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的银幕形象。

  二、色彩——画面的抒情音符

  色彩表现手段,是指摄影师对画面的色彩、色反差、色饱和、色对比、色温、色调等的把握。色彩是影片中的情绪元素。电影画面通过环境、服装、道具等对色彩的选择和配置,对感光材料和光线的选择与运用,来实现色彩表现手段。影视画面的色彩表达不仅仅要求准确再现,更要注意色调的把握、气氛的渲染和情绪的表达,注意色调的对比、和谐与统一。色彩在影视中肩负着人物心理情绪的刻画、细节的描写、地理、时代、民族等特点的体现,以及在特定情况下所富有的寓意作用。色彩作为摄影师的造型手段之一,不仅是反映客观世界的符号,而且具有传达信息和情绪、塑造艺术形象的造型职能。色彩作为画面的抒情音符,体现了影视摄影独特的艺术魅力。

  电影《黑天鹅》的色彩处理也有独到之处。多样变化,和谐统一,是艺术一般规律。比如“白天鹅时期”,妮娜的枕头是黑白花纹的,在妮娜梦醒的俯看镜头中,她的头颅正好搁在黑色藤蔓花纹盘绕纠缠的中心。此外她那雪白呈绒毛状的围巾,既是白天鹅羽翎的象征,又是雏鸟新生还未丰满的遍体软茸。与此同时导演把妮娜的房间几乎全部布置成粉红色调,开场的第一个早晨,母亲端上来的早餐是切成两半的水果,妮娜有如小女孩般呢喃:“粉色,多漂亮!”每次妈妈给妮娜打电话时,她的手机屏幕上出现的“MOM”字样底色都是粉红色的。而当她被选为“天鹅皇后”之后,那条白色的绒毛状围巾就不见了,是雏鸟褪毛的象征。在妮娜的“白天鹅时期”,她的鞋子是圆钝、无侵略性也

  无野心的灰色棉布雪地靴,而与她形成对比的则是“黑天鹅”莉莉那冶艳的黑色皮靴。

  影视摄影中对色彩的运用,不像绘画那样只反映在一幅画面中。影视是“动”的艺术,它的色彩对比与和谐应反映在一个个画面的流动中,反映在画面与画面之间、场与场之间的衔接中。从某种意义上说,一种色彩如同一个音符,它只有在一定的组合中才能表现出一定的意义,离开一定的组合,它只是一种色彩而不是表达感情。因此,影视摄影师要善于结合内容,在画面的运动中去组织、运用和捕捉色彩来表达感情。

  三、运动镜头——影视艺术的本体造型语汇

  动向表现手段,是指摄影师采用什么摄影频率和摄影机以怎样的运动方式来拍摄画面。运用不同的摄影频率和摄影机的运动表现被摄体的空间位置、空间关系和运动,从而展示影片的速度、节奏和韵律。运动镜头对影视的影响很大,它使影视最大限度地突破力舞台框架对空间的束缚,最大限度的接近于现实生活空间的原生态形态。它所创造的只属于影视自己的运动形态,不仅使影视真正脱离了戏剧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而且给人们带来了无与伦比的视觉享受。因此,任何一个从事影视工作的人都不能不对镜头给予特殊的关注。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摄影机的运动绝不是武断和随意的,导演和摄影师每一次的推、拉、摇、移都必须有充分的内在原因,都应该表达确切的思想和感情意图。

  在影片《有话好好说》中,影片开始的连续三声汽车油门的轰鸣声刺破黑格的银幕,大量的广角镜头来拍摄特写,大量的非常规的运动造型为本片定下了基调。摄影机不断变换运动的载体,肩扛式的运动,在汽车上的运动,主观视点的运动,以多角度的运动摄影来营造丰富的空间节奏,这包括叙事性的非常规运动和抒情性的纵深运动,它们的出现是交替性的。同时,高速升格的慢动作画面,翻滚的红酒,用另一种手法来营造一个后现代大都市的感觉。

  电影和电视剧都是以摄影为基石的艺术,正是因为有了摄影,电影、电视剧才成为一种不同于绘画、不同于戏剧的艺术种类。因此,提高摄影的艺术品位和审美价值,乃是提高电影和电视剧艺术品位和审美价值的关键。电影和电视剧摄影的任何一种元素都是贯通艺术情感激流的门阀,都是表达与传递心灵气韵与生命律动的通途。因此,影视创作人员应懂得如何利用技术这个大杠杆,来撬动电影、电视剧这个艺术的大地球。在我国文化建设高度发展的新时期,我们应牢记周1961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的一段教诲是有益的。他说:“任何艺术不掌握艺术规律,不进行基本训练,不掌握技术,是不行的,我看,艺术应当苦练,这虽是从话剧说起,但适应于各艺术部门。”,因此,摄影师还需继续做出努力,使全社会都认识到影视摄影是一门艺术。

篇三:摄影论文1500字

  

  摄影旅游分析论?2019-06-081摄影旅游的概念、特点和分类1.1摄影旅游的概念关于摄影旅游的概念,?前还没有公认的定义。吴必虎(2001)认为,摄影旅游是指旅游者前往?然景观独特、民族风情浓厚的地区旅?,并拍摄??作品的旅游?式[1]。摄影与旅游,相伴??,相得益彰。摄影与旅游之间的密切联系来源于两者的依托对象是同?的——??风光、?物古迹、民俗风情等旅游资源[2]。在讨论摄影旅游的概念时,必须把握好这两者的关系,突出特?,同时应该区分“摄影旅游”与“旅游摄影”的区别,即“摄影”与“旅游”在旅游?的的确定和旅游过程中孰轻孰重的关系。摄影旅游是?种以摄影为?的的旅游活动,没有摄影的?的即没有旅游过程的实现,摄影的地点与对象也不仅限于?然景观独特、民族风情浓厚的地区;?旅游摄影的?的是旅游,并且是唯?的?的,摄影是伴随旅游?产?的。旅游,可以说是因地域与?化上的距离感?引发的?种对美的诉求;摄影,作为?种视觉表达?式,实质是?们在?然与??、怀旧与崇新、传承与变迁等多层?上进?的影像讨论[3]。?旅游过程中拍摄到的图?就成为旅游体验交流的最佳共通语?。1.2摄影旅游的特点摄影旅游属于特?旅游产品或专项旅游产品,与其他旅游相?具有??的特点。第?,参与性强,符合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每位摄影旅游者都可以在旅游过程中亲?体验采点、选择?度、调整设备、收获照?等的喜悦;第?,富有?化内涵,这也是摄影旅游具有长远发展前景的基础。通过镜头,可以观察社会变迁,体会历史沉淀,体验民俗风情;第三,专业性明显。旅游者需具备?定的摄影素养,才能充分体验摄影旅游,相关管理部门和服务?员只有了解摄影,才能科学发展摄影旅游;第四,综合性突出。摄影旅游易与爱国主义教育、旅游专业教学和与其他旅游?式结合。此外,摄影旅游还具备?淡旺季之分,安全性?,成本较低,辅助科学考察等特点。1.3摄影旅游的分类根据旅游组织?式不同,摄影旅游可分为散客摄影旅游、团体摄影旅游和活动性摄影旅游;根据摄影主题不同,则可细分为热带风光摄影旅游、野?动植物摄影旅游、同乡会—祭祖摄影旅游、红?摄影旅游、??摄影旅游、?化摄影旅游等等。散客摄影旅游,或称?助摄影旅游,是由摄影旅游者??安排?程,零星现付各项费?的旅游形式。其优点是灵活?由,选择性强,便于独?进?摄影作品的创作。但是价格相对昂贵,安全性不如团体摄影旅游?。散客摄影旅游并不意味着完全不依靠旅?社,也不意味着只能是单个摄影旅游者,现在多是家庭或朋友结伴出游,商量决定旅游?程、线路等,然后再寻求旅?社关于机票、旅馆等的帮助。我国规定散客旅游的?数为9?以下,摄影旅游作为?种新兴旅游产品,亦应遵从此规定。团体摄影旅游,或称集体摄影旅游,?种形式是完全依托旅游经营部门,摄影旅游者按其相关服务项?作出出游抉择;另?种形式是由旅游类?站、摄影爱好者?发组织的团体或旅游管理部门牵头组织的摄影旅游,其?程可集体商讨,或事先规定好,然后报名参加。优点是?程、线路、住宿、参观节?均按计划进?,收费?单独出游低,安全性?,?程针对性强,便于摄影技术与经验的交流。缺点是?由度较低,灵活性较弱。活动性摄影旅游主要是指在摄影旅游地开展摄影节、摄影赛事的旅游。由主办?在摄影旅游地安排摄影节、摄影?赛相关准备,摄影旅游者以散客、集体报名参加或摄影爱好者组织的?式参加的?种旅游。据统计,?前全国每年有约400个各类摄影?赛,平均每天1.09个,更有业内??估计每年粉墨登场的各类影展影赛在千次以上。?前,活动性摄影旅游正在以蒸蒸?上的趋势快速发展。2发展摄影旅游的意义2.1吸引海内外摄影?的视线,为发展摄影旅游的旅游地带来丰富的客源随着收??平的提?,?化?活?益丰富,摄影爱好者的数量迅速增长。摄影旅游地通过设计、开发摄影旅游项?,吸引着摄影?的视线。摄影爱好者本?就是?定数量的旅游者,基数有限但其年出游次数相当可观。摄影旅游者通常结伴出游或携带家属,?形之中丰富了客源。摄影节、摄影赛事的开展,会带来?批数量可观的客源,除了众多摄影参赛者,还有主办??作?员、媒体朋友等。此外,旅游者的亲?诉说,激发周围亲朋好友的出游欲望,产??定的潜在客源。2.2摄影旅游具有旅游?的地形象宣传功能,有助于提升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塑造形象的功能。摄影旅游者在旅游结束后对照照?进?欣赏与回味,能够巩固摄影旅游地在?中的形象与地位;摄影旅游者向亲朋好友的介绍、摄影作品通过媒体向?众展?的过程,都是对摄影旅游地形象的初步塑造。推?形象的功能。1996年,海外旅游者通过亲友介绍、?播电视、报刊这三种媒介了解中国旅游情况的?重是55.7%(如表1所?),“?碑+媒体报道”的传播?式与旅游者媒介的选择是?致的[4]。摄影旅游者通过向亲朋好友?头叙述旅游见闻、展?摄影作品,向周围的?群宣传了摄影旅游地形象;?播电视、报刊杂志以及互联?等?众传媒刊登、转载旅游地照?,在更?范围推?了摄影旅游地形象。

  照?是?种?语?、国度障碍的传播媒介,具有从抽象到具体的宣传效果,有利于扩?地?的知名度与影响?,当照?塑造与宣传的某种形象符合??中的旅游要求与期望时,潜在旅游者就会变为真正的旅游者。通过摄影节、摄影赛事提?举办地知名度的案例很多,如法国?城蓬?尼昂,就因举办了国际摄影节?提?了知名度,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我国的平遥和丽?被旅游者所熟悉更要归功于摄影节和摄影赛事的举办。2.3发现旅游资源,为旅游资源的评价与科学规划提供基础摄影旅游可帮助?们发现更多、更美、更珍奇的旅游资源,经典的例?就是美国最著名的黄?国家公园。在1870年和1877年,美国西部著名摄影家杰克逊曾?次随政府的地理勘探队进?勘探摄影,政府议员根据其在偏僻的黄?地区拍下的?量风光照?,于1972年决定在那?开辟美国第?个国家公园。?独有偶,国内也有许多旅游地是通过摄影作品?被挖掘出来的。武陵源的“?举成名天下”,吉林雾凇岛“夜看雾,晨看挂,正午赏落花”的名声和?龙江双峰林场“中国雪乡、雪景之源”的声誉,都是由摄影?所成就。这些地?,之前是名不见经传的?地?,摄影?的发现与宣传促使其被开发为旅游资源,吸引了源源不断前来观光探险的游客。摄影作品还能够为旅游资源的调查与评价提供直观的资料图?,为旅游资源的规划和开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最直观的决策依据。众所周知,旅游规划的最终成果多是以图像来解说,当前的数码相机均是以JPEG格式输出,适?于AutoCAD、Photoshop和ArcGIS等图像操作软件,克服了传统图像处理?法的不?,便于旅游规划?作的开展。2.4促进摄影旅游地经济发展摄影旅游作为?种新型、特种旅游产品,拥有特定的接受?群。随着摄影装备?业的深开发,展览与赛事在短期内的巨?推动作?,摄影旅游将拥有更?的潜在市场,必定能促进旅游产业的进?步成长,从?有利于摄影旅游地的经济发展。发展摄影旅游的成本相对较低,因为现有的各种旅游资源都可以为摄影旅游服务,这也是摄影旅游的最?特点之?。各种旅游资源都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均可以通过镜头展现出来,摄影旅游的开发,等于是利?现有资源的另?种新颖?式,除了基础服务设施的投资,其他不需专门投资开发摄影旅游资源。2.5促进摄影旅游地的?态环境保护摄影旅游有助于?们树??态环境保护理念。上世纪美国最伟?的摄影?师安塞·亚当斯,还是?位积极的环保?作者,他以建?国家公园和遗址保护区的?式来保护环境,他所拍的美国??、荒野景?,后来都成了美国国家公园和美国??中的道德寓?。其次,摄影旅游是反应严峻?态环境问题的直观性媒介。全世界各地以?态环境保护为主题的摄影活动不计其数,相关摄影作品更是数不胜数。摄影爱好者发现和感知着?态环境恶化、野?动物濒危等现状,他们利?较?的摄影?平,将?幅幅?态环境恶化的照?展现在?们?前,?其他?式更能激发?们内?的触动,在社会范围内起到环境保护的宣传功能。2.6有利于?化事业发展,提?国民素质,赋予艺术?息摄影旅游的开展,为摄影爱好者提供了艺术创作的机会,具体的、实践性强的摄影旅游项?如摄影赛事,?能提供作品创作、技术交流的平台。?摄影作品是科学技术与艺术创作相结合的产物,摄影作品的传播与推?,能够供社会?众赏析,增强鉴赏能?,提?艺术素养,加深对社会问题的认识。3发展摄影旅游的问题3.1重视程度不够作为?种新型的旅游产品,摄影旅游得到的重视程度较低。关于摄影旅游的理论研究较少,国外相关研究成果也没有?范围引?,发展摄影旅游缺乏理论?撑与指导。旅游管理部门与旅游企业未正式把摄影旅游引?旅游业的发展规划之中,尚未开发出切实可?的模式,宣传?作做得更是少之?少。?前,摄影旅游者多以散客形式?发组织,缺乏官?指导,国外游客缺少获得相关信息的渠道,不便于开发国际市场。3.2设施与服务不?我国发展摄影旅游的设施与服务是?分?缺的。?前,绝?多数的旅游景区都没有关于摄影采风的景点介绍,宣传资料上也毫?相关说明,更没有摄影作品的展?。摄影旅游者多是从摄影?站、摄影?之间的交流获得信息,这种间接的信息传播?式速度慢、服务效率低。同时,我国的旅游城市多数缺乏专业的摄影展览馆、摄影研究室,就连作为中国摄影之乡的丽?,在1999年举办第四届中国摄影艺术节,展览都只能放在中?街。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今除了提供摄影旅游线路之外,没有研究、开发出新形式的摄影旅游项?,资源优势未能很好地转化为产品优势。3.3未能真正融?地?经济与摄影旅游相关的项?在设计、开发、管理、包装、宣传、投?上,缺乏长?的发展。具有经济效益的项?,例如摄影装备器材的销售、照?的处理与冲印、吸引赞助投资的摄影节与摄影基地的建设等,除了国内的平遥、丽?取得?些开拓性成绩之外,?多具有丰富摄影旅游资源的省市基本很少涉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摄影旅游若不能密切融?到地?经济的发展中去,是不可能取得长?发展的。

  3.4缺乏专业?才旅游摄影同样是?种专项旅游产品,具有?定的专业性,各个环节都需要配备摄影领域的专业?才。例如,旅游线路的设计需要与摄影地点、?度、光线与时间点等的选择有机结合,摄影旅游规划?员必须具备摄影相关背景知识,才能进?科学规划;管理部门也需要相关?才才能科学分析,建?长效的管理机制;旅游企业的服务?员迫切需要加强摄影技术知识的学习,提供具有竞争?的服务;摄影旅游地应该配备专门?员销售摄影耗材,提供咨询服务。4开发摄影旅游的对策与建议4.1加深对摄影旅游的重视程度?先要树?发展摄影旅游的观念。政府应积极做好宣传?作,引导建??个摄影旅游发展试点,以试点的成功经验引起各地对摄影旅游的重视;其次要科学制定摄影旅游发展规划,把摄影旅游切实作为地?旅游规划的?部分,落实到实处;从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到旅游地,各司其职,打造?条完整的摄影旅游服务系统,尤其是可利??络等先进技术,加强地区之间的合作。4.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欲发展摄影旅游的地?,需政府牵头,多?筹措专项资?,为摄影旅游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硬件条件。景区??,设计专门介绍采风景点的指路牌、摄影旅游地图等;出售、出租摄影相关耗材,?便摄影旅游者,解除其后顾之忧;摄影旅游地需修建摄影研究中?、摄影培训中?和摄影展览馆,???起到宣传作?,提?美誉度,另???,便于活动性摄影旅游项?的开展。同时规划、设计固定的场所,提供给摄影爱好者之间的技术、经验交流。4.3突出摄影旅游的特点,提?经济效益摄影旅游是?种新型的旅游产品,新鲜感强,开发空间?。因此要抓住时机,适应不同时期旅游市场的需求,开发出多种主题、形式的旅游项?,“新上加新”,提?摄影旅游的附加值;同时它?是?种特种旅游产品,特?鲜明,针对性强。要专门研究其资源与市场的特点,各地?应根据当地条件,有针对性地进?设计与开发,探索出独特的发展模式,提?竞争?,从?获得更?经济效益。4.4加强?才培养,提?管理?平当前,国内外旅游市场上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旅游?才的竞争,应针对市场需求,加强摄影旅游?才培养。?校应补充摄影旅游相关课程,深?开展旅游知识教育,为摄影旅游的发展提供后备?才;旅游管理部门要提??部队伍的素质,有针对性地培养摄影旅游专项负责?员,提?决策与管理?平;旅游企业应加?旅游服务业??资源的开发?度,提?旅游从业?员的整体素质,定期开展摄影旅游知识的培训与考核。参考?献:[1]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303.[2]曹扬.摄影节——旅游?的地营销的有效?段——以平遥国际摄影?展为例[J].社会科学家,2005,(4):125-127.[3]刘丹萍.旅游者、摄影节(?赛)与?的地营销——某旅游地案例定性分析[J].旅游学刊,2004,(4):57-63.[4]杨威,赵宁曦,.图像时代下乡村旅游摄影透视[J].安徽农业科学,2007,(33):10870-10871.摘要:摄影与旅游相得益彰,互惠互利,摄影旅游已悄然出现在?们的?活中。传统的以观光、游览为主的旅游产品已不能满??益变化的市场需求,摄影旅游作为?种新兴、特种旅游产品,符合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应当予以重视。在探讨摄影旅游本?的概念、特点分类的同时,更需要研究发展摄影旅游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关键词:摄影旅游;概念;意义;问题;对策注:本?为?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场?关。0好?章需要你的?励你需要服务吗?提供?对?服务,获得独家原创范?了解详情期刊发表服务,轻松见刊提供论?发表指导服务,1~3?即可见刊

  了解详情被举报?档标题:摄影旅游分析论?被举报?档地址:

篇四:摄影论文1500字

  

  摄影艺术赏析论文范文2篇

  摄影艺术赏析论文范文一:论建筑摄影的用光特点

  一、光线的基本特性

  摄影的最基本特征是瞬间性,它能把稍纵即逝的瞬间精确地表现在照片上,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种瞬间性,要用心观察建筑和建筑环境在各种光线照射下的微妙变化,捕捉精彩的瞬间,使照片中的建筑和建筑环境不但真实,而且优美。日出和日落时分是一天中天空色彩最具戏剧性变化的时刻,也是拍摄建筑逆光照的最佳时刻。在强光的烘托下,高低起伏的建筑轮廓线成了视觉的主要要素,而建筑的空间、质感、色彩统统都被隐没在阴影之中。

  白昼,在侧向绚丽的阳光照耀下,建物显得明亮,反差大,色彩比强度低的光线照射下更加鲜艳,从而能突出建筑的的外部特征,把建筑的三维空间真实地传递给读者。在强光下拍摄建筑要特别注意光照角度的变化而形成的阴影效果,要利用那些简洁,形状鲜明而整齐的阴影作为画面的组成部分。

  黄昏,所有景物都会沐浴在金黄色的光辉之中,画面有一种在白天无法得到的气氛。黄昏的阳光近乎水平且光线柔和,它不但能产生明显的阴影,增强建筑的立体感,还能显示出阴影部位的层次和材料表面的质感纹理。用这种低角度光线来表现建筑时要特别掌握好拍摄的时机,过早则画面的气氛会不够浓重,过晚

  则要随时防止附近高楼大厦对阳光的突然遮挡而错失良机。

  在拍摄现代城市建筑时还可以多留意一下玻璃幕墙对光的反射,也许会发现很多的创作机会。幕墙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色彩差异很大,黄昏时更是变幻莫测,拍摄时要善于观察,尽可能把幕墙上的金色、银色等反射光利用起来,表现这种光影给建筑带来的神采。

  1、光度。光度就是光源的发光强度,发光的强度大我们就说光度强,反之,任何光源的强度都是从亮到暗,离光源近的地方光度强,离光源远的地方光度弱,光源的不同,其光度有很大的差别,同一光源在不同的天气条件下,也有不同的光度。光线的光度强时,被摄物体的影调表现为比较明亮、鲜明、反差较大,色彩鲜艳。光度弱时,被摄物体的影调与光度强时表现的情况恰恰相反,影调看起来比较暗淡,反差也小,色彩也不够鲜艳。

  2、光质。光质指光线软硬的性质。光质可以是光源发出的直射光,我们把这种光叫光质硬或硬光质,例如不受云雾遮挡的日光,从聚光灯和闪光灯发出的直射人工光。硬光质的对比效果更明显,强烈耀眼,有助于表现受光面的细节及质感,反差大,能造成清晰突出的阴影。软光质是一种慢射性质的光,没有明确的方向性,在被摄物上不留明显的阴影,例如阴天的阳光,或者是从墙壁、天花板等其他物体表面反射出来的人工光,也可以是在直射光源强加上柔光器形成的散射光。

  二、光线的方向

  光线的方向和方位

  光位是构成被摄对象一定造型效果的光线角度(包括水平角

  和垂直角)。光位是在确定的拍摄方向条件下,围绕测量代用目标法对被摄对象作不同位置的照明变化,在摄影的光线处理中,按水平方向分为顺光,前侧光,侧光,侧逆光,逆光,顶光和角光,任何光位的确定都取决与机位的视点,视点的变化意味着光位的变化,意味着拍摄对象受光面积、方向等光线效果的变化。

  1、顺光。称“正面光”,是对光线投射方向跟照相机光轴方向一致的照明光线,顺光时被射体受到均匀的照明,景物的阴影被自身遮挡,影调比较柔和,画面层次靠被摄体自身画面颜色和影调来传达,因此能够较好的表现被摄体的色彩属性,但处理不当会比较平淡。2、前侧光。前侧光是光线投射方向与照相机光轴方向成45度左右夹角的照明光线,在建筑摄影中,这种光线常用作主要的塑性光。前侧光形成较小面积的投影即可丰富画面的影调层次,又隐蔽了不不必要的杂乱部分。很好地表现出建筑物的立体感、表面质感、和轮廓,并能丰富画面的明暗层次,起到很好的造型、塑性作用。3、侧光。侧光是光线投射方向与照相机光轴方向成90度左右的夹角的照明光线,受侧光照明的物体,有明显的阴影面和投影,明暗对比鲜明、强烈、这种光线拍摄的照片富有戏剧性效果。4、侧逆光。侧逆光,光线的投射方向与摄影机的光轴方向大约成135度左右的夹角的照明光线,侧逆光照明的景物,大部分处在阴影之中,被摄建筑物的边缘往往有一条明亮的轮廓线,能较好的表现景物的轮廓形式和立体感。在拍摄建筑时,往往用这种光线表现大气的透视效果较为理想。5、逆光。逆光也称为“背面光”,是来自被摄体后面的照明光线,由于从背面照明,只能照亮被摄体的轮廓,所以又称为轮廓光,在逆光照明

  的条件下,建筑物的大部分处在阴影之中,只有轮廓清晰可见,使建筑物区别与背景的天空,因此,这种光线适合拍摄建筑物的剪影效果。6、顶光。顶光是来自被摄体上方的光线照明。顶光包括顺顶光,顶光,逆顶光,,顺顶光和顶光的照明效果相似,没多大区别,逆顶光与逆光效果相似。在顶光下拍摄建筑物,建筑物的水平面亮度大于垂直面的亮度,亮度差距较大,缺乏中间层次,不宜表现建筑物的立体形态,会产生反常的、奇特的效果。

  总之,户外建筑摄影的主光源是日光,它的光照角度、亮度、色彩都会随地点、季节、时间和气候条件的不同而变化,并能直接影响画面中建筑的影调和气氛,从而迅速地改变人们对建筑的感觉。能对光的特性有深层次的认识并善于利用它的变化来营造画面的影调和气氛是摄影家艺术才华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理想的光线不但需要耐心等待,更要努力去发现并加以利用。平时要多注意观察阳光是如何使建筑充满生气,而又如何使建筑变得平淡乏味。摄影师要对气候条件可能对拍摄结果产生的影响有科学的预见,并在拍摄时能有良好的临场感觉。一幅能吸引读者的照片有时需要经过多次拍摄,反复比较后才能产生。

  摄影艺术赏析论文范文二:摄影作品赏析论文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后,我对摄影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懂得了其中的乐趣。我渐渐了解到了景深原理,知道该如何通过对快门和闪光的调节来得到想要的效果。接下来对摄影光影、色调、构图等知识的学习,通过生活中摄影时常出现的情况,让我初步了解了该如何选择合适的时间拍照,比如说正的强光下就不是很适合拍具体的物体,也懂得了要巧妙地运用相机的模式以

  得到自己想要的色调的照片,比如可以通过阴天模式让朝霞更加红艳。之后对每一类摄影类别的介绍也让我对摄影有了更多的了解,在春天花开时节花卉摄影让我们能够在这个时节拍下美丽的校园花卉。人物摄影的艺术也是颇受关注的一个方面,其中有许多细节会影响到整个摄影作品的质量,比如女生适合柔光下拍照,而男生则最好用强光来体现男性的轮廓等等。

  我最喜欢的还是风景摄影,他有许多值得注意的技巧,比如构图时首先就是要找一个吸引人的景物,放置景物时也要避免将景物居中,这也是初学者们常犯的错误,既然要避免居中,就要知道所谓的“三分法则”

  (ruleofthethirds),也称“黄金分割”,“九格宫”。。。

  “三分法则”是构图的基本的规则,意思是:把画面按水平方向在1/3,2/3位置画两条水平线,按垂直方向在1/3,2/3位置画两条垂直线,然后把景物尽量放在交点的位置上,另外照片是两维的,要在两维的照片里表达出三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的大脑告诉我们:大的物体是比较近的,小的物体是比较远的,所以,通过物体大小在照片里的对比,就可以让人感觉出出距离。

  在摄影的世界里,长焦拍摄效果是把景物?压缩?在一起,而广角的效果则是缩小了远处的景物,让人产生距离感。所以,在这种场合,我们一般使用广角镜头。另外光对于摄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风景摄影中,有了光的照射,画面才会产生明暗层次、线条和色调。拍摄风光,主要是以太阳光作为光源。太阳的位置不同,照射在景物上能产生的效果也不同。

  侧光在风光摄影中是用得较多的一种形式。尤其是45°角的前侧光,不仅能够使景物具有一定的明暗反差,增强景物的立体感和画面影纹层次,同时,对画面色彩的还原也比较理想。而90°角的侧光,能够使景物的明暗各占一半,画面的明暗反差和立体感非常明显。尤其是在表现建筑物等表面不平整的物体时,效果更为突出。摄影者在利用侧光拍摄时,要注意尽量对画面的明亮处进行测光,避免造成画面局部曝光过度。在风景摄影中,用顺光拍摄景物,能够给人明亮、清朗的感觉。但是,顺光照射景物过于平正、明暗之分不明显,这往往会使景物主体与背景的色调融合,画面缺乏立体感。但是顺光的利用对于初学者来说比较简单,摄影者只要使用相机的评价测光模式,基本上就可以拍摄出令人满意的照片。逆光是风光摄影中最有个性的光线。逆光是指阳光从相机的对面照射过来,景物被光线照射的部分都会产生光亮的轮廓,主体与背景得以明显的分开。逆光最适合表现前后层次较多的景物,在每一景物背后都勾勒出一条条精美的轮廓光,使前后景物之间产生较强烈的空间距离感和良好的透视效果。散射光一般是指在阴天等太阳光线被薄云层遮挡时所散发的光线。在这种光线下拍摄,被摄体没有明暗的线条界线,也不会产生阴影,而只能表现出平淡的物体影像和阴沉的气氛。因此,当摄影者处于阴天的散射光情况下,需要尽可能缩小景物范围,采取较近距离的中景或局部场面进行拍摄,才可能获得比较清晰的效果。同时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采用较大的光圈或者增加一定的曝光补偿量,可以避免阴天光线引起的曝光不足。

  风景摄影的学问有很多,前辈的指导再加上实践才能慢慢领悟,其他类型的摄影也是在拍摄过程中不断的摸索技巧,要掌握

  摄影的艺术也是一个漫长而又有趣的旅途。

推荐访问:摄影论文1500字 摄影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