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万有范文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述职报告 教案设计 整改报告 事迹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斯金纳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5篇

时间:2023-05-01 15:05:04 浏览量:

篇一:斯金纳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浅议斯金纳强化理论在小学高效课堂中的运用-精选教育文档

  浅议斯金纳强化理论在小学高效课堂中的运用

  在小学高效课堂中,教师重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注重学生自主的思维与学习,关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以此改变课堂中低效、无效的状况,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那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本文谈谈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对构建小学高效课堂的启示。

  一、斯金纳强化理论的主要观点

  斯金纳(BurrhusFredericSkinner,1904―1990)认为,人的行为是对其所获刺激的函数,如果刺激有利,则行为就可能重复出现;如果刺激不利,则行为就可能减弱甚至消失。而强化正是指“使反应发生概率增加或维持某种反应水平的任何刺激”。强化是形成条件反射的关键变量,引起强化作用的物体或手段称为强化物。

  根据性质,强化可以分为正强化与负强化。正强化指当在环境中增加某种刺激,有机体反应概率增加。正强化中能够提高该行为再次出现的频率的积极刺激物称为积极强化物。当某种刺激在有机体环境中消失时,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便是负强化。负强化是有机体力图避开某种刺激而提高某种行为出现的概率。在负强化中,增强了该行为发生的频率的刺激物为消极强化物。

  在此,要区分与明晰负强化与惩罚。惩罚是指当某行为出现后给予某种带有强制性或威胁性的刺激,以减少这种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或消除该行为的方法。虽然,惩罚与负强化都是根据

  其结果判断的,但惩罚是抑制反应发生的概率,而负强化则是增加反应概率。惩罚的目的在于杜绝以后再出现类似情况,而负强化的目的在于增加某种行为出现的概率。再者,惩罚的方式是增加不利刺激。而负强化是减少不利刺激。虽然两者在本质上具有区别,但是这两种方式如果运用得当,就可以在小学高效课堂中发挥作用。

  根据来源,强化可以分为一级强化与二级强化。一级强化指所有在没有任何学习发生的情况下起强化作用的刺激,满足人和动物生存、繁衍等基本生理需要的强化,如性、食物、水等。二级强化指在开始

  时不起强化作用,但后来作为与一级强化或其他强化物配对的结果而起强化作用。二级强化物包括权力、地位、名声等。二级强化物大部分是由社会文化所决定的,对人类的大量行为起强化作用。

  强化程序是指反应受到强化的时机和频次。而强化程式可以分为连续强化程式和间隔强化程序。由此,强化可以分为固定时间间隔强化、不固定时间间隔强化、固定比率间隔强化、不固定比率间隔强化。固定时间间隔强化指每隔一定的时间出现一次强化,如定时检查作业。这是由于机体在强化后会出现反应停顿,反应速度增加,在下次强化到来之前反应率达到高峰,机体学会根据强化的时间进行反应。不固定时间间隔强化出现的时间没有规律可循,机体不知何时出现强化,所以反应速度比较稳定、不出现停顿,如不定期背书情况检查。固定比率间隔强化是指当机

  体每做出一定次数的反应后出现强化,如完成一定量的作业便去玩耍。在此种强化条件下,机体做出的反应越多,得到的强化也越多,机体完全依靠自己的行为反应去控制强化,反应速度很快。不固定比率间隔强化具有不固定和无法预期的特点。这种强化由反应次数所决定,但每次强化所要求反应的次数不一样。机体做出的反应越多,得到的强化也越多。但机体不知强化的标准,不能完全控制强化。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表扬与批评属于此类强化。

  二、强化理论对构建小学高效课堂的重要意义

  当前,素质教育不断推进,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在这种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以往课堂上存在的种种弊端显然已经不能符合教育的要求。小学高效课堂的构建是必然的趋势。

  何谓高效课堂?高效课堂是针对目前课堂教学中追求速度

  忽视深度、追求数量忽视质量的现象而提出来的。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高效率、高效果地完成教学任务并实现教学目标并取得较高教育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课堂是否高效不在于课堂上教授多少知识内容,而在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高效课堂就是在充分尊重学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教师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与手段,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与思维过程中对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各方面能学所收获,实现课堂高效率、高效益与高质量。

  小学高效课堂的构建是师生双方共同努力、共同作用的结

  果。在课堂各个阶段,师生要积极参与并付出努力。教师在课前准备中,要全面理解大纲要求、熟悉教材、掌握教学重点与难点、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与个体差异,以此来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环节与教学方案。而学生则要在课前进行充分的预习。课堂的实施――教学这个阶段,教师要合理安排时间、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准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主学习精神。而学生要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及时提出疑难问题。而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意味着高效课堂。在课堂结束后,教师可以布置适当的作业检测课堂的成效。学生在作业的过程中能够认识到学习成果与不足之处。

  尽管小学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师生双方的努力,但是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其原因在于:首先,在课堂中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具有主导作用。如果没有教师正确、准确的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就必然会陷入一定的误区。也许学生会从误区中走出来,但是会浪费学生的时间、降低学习效率。而如果学生不能从误区中走出来,那么会严重影响学生日后的学习,甚至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这就不可否认教师的重要作用。同时,教师的引导作用还体现在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适当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具有学习兴趣与积极性的学生必然会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与教师共同构建高效课堂。其次,学生在学习中虽

  然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与学习能力,但是这种知识基础与学习能力是有待完善的。而教师虽然不是全知全能的,相比于学生,教师确是有着相对完善的知识结构与教学能力的。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之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以便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完善自己。而根据斯金纳的强化理论而知,强化是一个人行为的动力所在,它塑造行为、提高行为的频率和维持行动的动机水平。通过强化物对行为的作用可以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行为取

  向,以及习惯,以此来塑造人的行为。小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采用一些有效的刺激与方法改变学生的习惯和行为,并使这种改变朝着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方向发展。强化理论运用在小学高效课堂中,对教师来说,利于教师培养学生行为、丰富课堂教学手段、营造良好课堂气氛;对学生来说,利于自身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提高自身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三、斯金纳强化理论在小学高效课堂中的具体运用

  斯金纳在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揭示出了强化的有关规律,我们要科学且有效地运用这些规律帮助构建小学高效课堂。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强化手段。

  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强化手段。小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与特点,行为方式、学习态度、处事习惯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实施强化手段的时候,必须结合学生的生活背景、行为特征、性格特点等,对不同的行为进行具体分析,寻找行为产

  生的真实动机和原因,选择合适的强化策略和强化物。同时,运用强化手段时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不同的地点、时间、学生上,所导致的结果也不一样,教师要具体分析学生的行为,选择恰当的强化方式。比如,活跃的学生与沉默的学生在课堂上同时回答一道问题。这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强化。活跃的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一直相当积极,所以得到教师的关注与表扬(正强化)相对来说也是比较多的。如果活跃的学生每次回答问题都进行表扬(正强化),这种表扬所带来的刺激可能就会失去效果。因此,对活跃的学生可以采用不固定比率强化,学生不知道什么时候教师会进行表扬,所以会一直处于一种积极活跃的学习状态。而沉默的学生在平时的课堂中相对不积极,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要对沉默的学生及时进行表扬以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沉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可以改善学习风气,这将促使小学高效课堂的形成。

  2.正确运用正、负强化,慎用惩罚。

  奖励,正强化的重要手段。实践证明,表扬、鼓励等激励方式比批评、惩罚等更能充分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得到奖励后继续

  保持某种行为,这不仅对其自身来说具有积极意义,而且能使受奖励学生周围的同学得到鞭策和鼓励,树立一种榜样意识。虽然,惩罚不是一种强化手段,与负强化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在小学高效课堂中,惩罚也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具有不良行为的学生酌情惩处,可以使其从中吸取教训,减少不

  良行为再次发生的可能性,同样也能使周围的同学受到启发与教育。惩罚是一柄双刃剑,有利有弊。斯金纳曾说:“受过惩罚的人,并不会因此就改弦更张,不我行我素了,他充其量也不过学会了如何免于惩罚而已。”确实,惩罚只是简单地遏制了错误行为的发生,并没有教导学生什么是正确的行为,这样容易把学生带到新的误区。在小学高效课堂上,教师要慎用惩罚。在惩罚学生后,教师要及时地使用负强化手段,以增加学生的正确行为。

  3.善于选择利用二级强化物。

  二级强化物本身并不具有强化作用,但如果与一级强化物进行反复结合,它就能获得自身的强化性质,如奖品、金钱、职位等。二级强化物的正确选择与使用,会让强化手段运用的效果更加明显。在课堂中,教师的语言表扬并不是总能发挥作用的。因此,教师可以适时、适当地运用一些二级强化物。比如,对于课堂上表现活跃的同学,教师可以奖励一个作业本以资鼓励。这里的作业本便是二级强化物。这种做法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善课堂沉闷的气氛,利于小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4.注重调节强化的频率与间隔的时间。

  强化使用的频率与间隔时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正强化虽然积极作用较大,但是如果使用的频率过高就会导致学生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更强的强化物维持正强化的效果。如果强化力度不够,就会出现刺激减弱而导致行为弱化的倾向。而如果强化间隔的时间太长也不利于学生行为的持续。任何一个强化都不

  可能是一劳永逸的。学生在得到一个强化后会有一个持续的兴奋期,在这个兴奋期即将结束时,应该有新的强化出现保证行为的持续。如果兴奋期结束之后,还没有新的强化出现,就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严重的后果会导致之前强化保持的行为减弱甚至消失。固定时间间隔强化、不固定时间间隔强化、固定比率间隔强化、不固定比率间隔强化这四种强化方式就是要正确把握与调节强化的频率与时间。而在使用这些强化时,这都要依靠教师因时因地因人进行正确把握。

  5.必要时不强化,消除不良行为

  虽然强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情况下都必须使用强化手段的。在一些情况之下,不强化(即所谓的“冷处理”、“不理睬”)能消除某种不良行为。这种不予强化来让某种行为发生的频率自然下降并逐渐消退,称之为“消退”。在小学课堂上,一些由于家庭离异或父母外出工作因而缺乏父爱或者母爱的学生、一些性格问题导致缺乏朋友或老师关注的学生会在课堂上故意违法纪律和秩序,以此来吸引教师或同学的注意。如果这时教师采用惩罚等手段来遏制这些学生的行为,不仅不能抑制学生的不良行为,反而会强化这种行为,使这些学生以后还会用类似扰乱课堂纪律等手段来引起教师和同学的注意。面对这种情况,正确的方式就是不强化。学生感觉无趣,就会改变自己的行为。当然不强化并不是意味着教师不管不顾这些学生。教师可以以其他的方式与这些学生多加交往,让这些学生感受到班级

  集体的温暖。适当时也可以对这些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来解决心理上的问题,从而改变这些行为。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是重要的学习理论,对学生行为塑造的指导意义重大。在小学高效课堂中,教师如果能准确地运用强化手段,不仅利于小学生正确学习行为与态度的养成,而且利于课堂民主和谐氛围的营造、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然而,教师只有深刻理解强化理论,结合课堂实际才能发挥强化理论在小学高效课堂中的作用。

篇二:斯金纳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斯金纳得强化理论在“三疑三探”课改应用中得思考

  重阳镇芦沟小学

  田文阳

  一、斯金纳得强化理论

  1、强化得含义

  强化理论就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及行为主义科学家斯金纳得理论中最重要部分与基础。30年代,通过斯金纳箱得实验,斯金纳得出了一个结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个目得,会主动采取作用于环境(杠杆机构)得行为(如踩压),当行为得结果有利时(如得到食物或水),就会重复这个行为,不利时,就会收缩、减弱以至消退停止这个行为。她据此提出了著名得强化理论。斯金纳认为,任何能够提高一个特定反应出现概率得事物都就是强化,强化在有机体条件反应得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强化决定了动物得行为就是否会发生变化,新得行为模式要练习多次才能形成,以及形成后能保持多久。强化就是斯金纳学习理论得核心概念。

  2、强化得分类

  期金纳认为,有机体——人或动物作用于环境得行为,取得了好得、积极得结果,使目标实现,需要满足,就会自发重复,如果及时给予肯定、认可或奖励,这些行为就会保持、巩固,叫正强化。比如说某个学生表现特别好老师给予表扬与奖励从而会让学生表现更好。而通过终止不愉快条件来增加行为反应概率则就是负强化。例如学生们这次作业做得都特别认真,老师为了想让这种行为继续保持而决定今天晚上不布置或者少布置作业减轻学生得负担。不管就是正强化还就是负强化,只要就是强化就就是来增加行为发生得概率。正强化就是用于

  加强所期望得个人行为,负强化就是为了减少与消除不期望发生得行为。

  3、惩罚

  惩罚就是指在消极性行为发生后,给予其不愉快得待遇,并使这种行为以后尽可能少地发生。

  4、自然消退

  自然消退,又称衰减,它就是指对于某种组织不希望发生得行为,除了直接得惩罚措施外,还可以“冷处理”或“无为而治”,在一定时间内不予强化,此行为将自然下降并逐渐消退。

  二、斯金纳得强化理论对教学得意义

  强化理论对教学有着深远得意义。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对学生得各个方面进行强化,教师可以修正学生得行为方式,塑造学生良好得行为习惯。通过教师不断地强化,引导其向积极健康得方向发展。老师可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采取有效得奖惩措施,激发学生得学习动机,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努力刻苦地学习,不断地提高学习成绩,促进其身心全面、与谐、健康得发展。老师在进行学生管理中,运用不同得强化手段与方法,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达到学生管理得最高境界。

  二、强化理论在三疑三探教学中得实际应用

  1、正强化得应用

  正强化一般就是也应该就是教学实践中最常用得一种手段。斯金纳认为儿童新行为产生得基本前提就是强化,强化就是塑造学生行为得一种重要方法。那么老师可以通过正确得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强化,

  从而塑造学生良好得行为习惯。

  对学生良好得行为给以积极强化,表扬就是老师进行积极强化得一种方法。也就是三疑三探课改鼓励与提倡得方法。在学生得日常学习与生活中,老师要对学生提出要求,如按时完成作业,积极参与劳动,热心帮助同学,尊敬师长等等。一旦学生在这些方面做得比较出色,老师就可以给予其赞许得目光与微笑得面容。同时教师也可以用抚摸学生得头、轻抚学生得肩膀等肢体语言表示对学生得赏识与赞许。老师得这些做法可以使学生得到极大得鼓励,容易在今后做出相应得积极行为。而且作为老师来讲,要采用合适得表扬方式,把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使用。积极得奖励方式有助于孩子良好行为得养成。物质奖励就是对学生得积极行为进行强化得常用方式,这种奖励得初衷就是好得,但也有一定得局限性,如果过于依赖物质奖励有可能会适得其反。直接用物质、金钱去刺激学生,去鼓励学生,就会使学生为了小礼物去积极劳动,去帮助同学,使她们在认识上出现偏差,容易导致拜金主义。学生行为得动机往往变成就是为了获得物质,学生行为得内在动力就被物质诱惑所取代了。因此物质奖励只能暂时有助于塑造学生得行为。若想使学生形成稳固得、长久得、良好得行为习惯,精神奖励也必不可少。学生得成长过程需要奖励,单纯得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都无法达到最完美得强化效果,对学生得奖励要做到“精神层面”与“物质层面”得双向结合,要两手抓。

  斯金纳认为,只有及时强化才能有利于某一行为得巩固与发展。因此,当学生做出良好得行为后,要予以及时强化,否则,这种行为容

  易消退。哪怕学生有一点小小得进步,老师也要给予及时强化,使学生得良好行为进一步发展起来。在对学生进行强化得时候,要尊重孩子得个体差异,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得年龄差异、性别差异采取不同得强化方式。同时也要谨记,积极强化要恰到好处,否则就会过犹不及。运用表扬与奖励过多,学生就会屡见不鲜而麻木不仁,会沾沾自喜而不思进取,最终使表扬与奖励失去意义,使积极强化起不到应有得作用。

  2、负强化得应用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如果单纯使用正强化,容易使学生只瞧到优点而瞧不到缺点,从而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因此适当采用负强化措施,当学生表现不好时,老师也可以不给予批评与惩罚,只就是撤销对她原有得奖励或采取不予理睬得态度,这样就可以让学生自我反省,自我感悟,从而矫正学生不良得行为。例如,我班有一个同学,经常上课不认真听课,并且作业拖拉,屡教不改,我就警告她,如果这种恶劣情形持续下去,会加重对她得批评,并且还会告诉她得家长,但就是她如果能改正缺点,我会当做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一学月过去了,这个同学确实痛改前非,上课认真听讲了,作业也基本上能按时完成,本次其中考试成绩也大幅攀升,语文、数学都考到了95分以上。我也按照约定,对她既往不咎。并且还在班级把她作为典型进行了表扬。

  3、惩罚得应用

  事实上,惩罚造成得效应往往就是负面得,教师应谨慎选择采用。一方面,它只告诉人们什么不该做,却不告诉什么就是该做得。人们为

  逃避惩罚,有时会造成新得不良行为。正如斯金纳所说得那样:“受过惩罚得人,并不会就此改弦更张,充其量只不过就是学会了如何免于惩罚而已。”

  另一方面,过分得惩罚容易使人产生挫折感,损伤人得自尊与自信,使人背上制度得枷锁,丧失其独立性与灵活性。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谨慎采用惩罚得手段。特别就是青少年得学生,她们正处于人生得“黄金时期”,她们富于幻想,精力旺盛,热情活泼奔放,兴趣爱好广泛,求知欲望强烈,观察力、理解力迅速发展,想象力、记忆力达到顶峰。她们不再受困于经验思维得束缚,喜欢独立思考,喜欢革新创造,喜欢怀疑争论,喜欢追寻事物得根由,喜欢理性地论证问题,敢于向传统观念与旧习惯势力挑战,敢于大胆提出新得假设、新得见解、新得方法,在新领域进行新得探索、新得尝试。换句话说她们也正处于叛逆期,情绪很容易有较大得波动,老师需要记住得就是惩罚只就是手段不就是目得,而且惩罚一定要恰如其分,否则达不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得目得,反而会引起对抗抵触情绪与攻击性行为。从近几年发生得师生惨案可以得出教训,某些悲剧就与老师对学生得教育方式与学生得承受理解能力有关。

  4、自然消退得应用

  自然消退,又称衰减,它就是指对于某种组织不希望发生得行为除了直接得惩罚措施外,还可以“冷处理”或“无为而治”,在一定时间内不予强化,此行为将自然下降并逐渐消退。当今社会,家庭离婚率居高不下,这些同学来自单亲家庭,在家中缺乏父爱或母爱,往往很自卑,脾气怪异,朋友很少。还有些同学由于父母亲长时间工作、出差

  在外,得不到应有得关爱。有时她们会故意在老师上课时违反纪律,其目得就就是吸引老师或同学得注意。如果老师采用负强化得手段强行矫正学生得不良行为,那就正好落入了她们得“圈套”,不仅难以制止不良行为,相反可能强化了这种行为。遇到这种情况,老师最好得方法就就是采用自然消退得方法,不予理睬,最后让学生自己觉得无趣而终止其行为。当然,我们知道学生那样做得原因,也应该采取适合得方法来解决。对于这种学生,课堂上教师们对其不予理睬,但可以在课下,通过家访、电话等方式多与其沟通,给予更多得关注,从而让她感受到老师对她得关心。

  总之,斯金纳得强化理论给我们教育事业带来很大得启示,对我县得三疑三探课改工作也有着很重要得借鉴意义。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正确认识到斯金纳强化理论对于学校教育得重要意义,在学校教学与管理中加以合理得运用,把教育工作开展得更加灵活、生动,帮助学生们点亮她们心中那盏美丽得灯,使她们能够更加健康、茁壮地成长。

篇三:斯金纳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及其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

  摘要:斯金纳是美国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其强化理论在教育中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从斯金纳的强化理论的概念和功能入手,分析强化强化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以及在教学中如何正确地运用强化理论,指导教育实践。

  关键词:强化理论;正强化:负强化;学校教育

  新行为主义代表人斯金纳通过实验研究,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用来解释动物和人类行为,进而提出了强化理论,并将其运用推广到教学等领域,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是一些教育工作者由于认识不足,滥用行为主义来控制学生行为,不仅没有促进学生的发展,反而对学生的身心完成伤害。因此正确认识、善于运用强化理论开展教育教学显得至关重要。

  1.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一)强化的概念和含义

  在行为主义中,桑代克的试误说和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都曾提到过强化,但是真正地系统完整地提出强化理论的是斯金纳。斯金纳从操作性条件作用的角度出发,赋予强化新的含义。他认为,人的行为分为两种:由刺激引起的应答性反应和有机体自主发出的操作性反应。巴普洛夫实验对象的行为是由外界刺激引起的,而在斯金纳的实验中,实验对象的行为是有目的的,自主的,是由对后续结果的期待所引起的。而这种期待就起一种强化。强化是指伴随于行为之后且有利于该行为重复出现的概率增加的刺激。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是因为强化的作用,因此行为的控制可以通过强化来实现。

  (二)强化的功能及分类

  强化的功能就是根据人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的规律,修正、规范、限制和改造人的行为,使其朝向预期的方向发展。主体接受行为后果反馈,不断地调整行为,适应环境刺激。

  凡事能够增加反应的刺激和事件都叫做强化。斯金纳根据强化物的性质,把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又称为积极强化。可以理解为有机体某种反应,随后得到外部的肯定和奖励,从而使反应出现的概率、频率和次数增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个体反应产生正强化运用的事物叫做正强化物。例如:老师上课表扬表现好的学生,学生受到表扬后,会变得更加积极努力。负强化又称为消极强化,可以解释为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通过消除某个一个厌恶刺激来增强反应概率。例如:在学校中,学生为了逃避老师的批评而认真及时地完成作业。正强化用于培养所期望的良好行为,负强化是为了消除和减少不良行为。两种强化类型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强化体系。

  二、斯金纳强化理论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

  (一).积极强化的作用

  斯金纳认为儿童新行为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强化,强化是塑造儿童行为的一种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正确地强化方式,从而培养在学生身上培养所期待的行为。

  首先,教师要针对班上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强化物。由于每个学生的需求和心里特点不同,所以教育者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强化物才能达到预期效果。例如:成就感较强的学生需要精神方面的奖励,可以当众表扬,颁发奖状。而家境贫寒品学兼优的学生需要需要物质方面的鼓励,可以给他们发奖学金或者日用品。

  此外,教师应该抓住时机灵活运用积极强化。对学生良好的行为给予积极的肯定和表扬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如果学生能够积极回答问题、认真完成作业、积极参加劳动、热心帮助同学、尊敬师长等良好行为,教师可以

  通过给予赞许的目光,赞许上的表扬和鼓励,也可通过抚摸学生的头,轻拍学生的肩膀等方式表示对学生的赞许。老师看似不经意的小动作,却可以给学生极大的估计,激励学生继续保持良好的行为。

  在强化的过程中,强化方式也十分重要,把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同时结合起来。物质奖励是一种常见的方式,但是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过度地运用物质奖励去刺激学生,鼓励学生,会使得学生在认知上出现偏差,学生的学习的动机变成了为了获取物质。过度地依赖外部奖励,不利于培养学生自身的内在动力。因此,对学生的奖励可以兼顾“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

  在对学生进行强化的时候,要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差异、性别差异采取不同的强化方式。同时,积极强化也要恰到好处,否则就回过犹不及。

  (二)消极强化的作用

  在学校教育中,积极强化是我们所提倡的方法。但是面对一些积极强化无法解决的问题,消极强化就体现其独特的价值。教育者不仅要采取积极强化,也要适当地运用消极强化。当学生出现打人、骂人、不完成作业等不良行为时,教师要对学生采取批评教育并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抑制不良行为的发生。除批评惩罚外,教师也可采取不予理睬的态度或者撤销其奖励来,使学生自我反省,从而减少学生不良行为的发生。例如:如果学生上课表现不好,可以取消其下课活动时间,罚抄课文规定段落。但是,在使用消极强化时也有一些注意事项。负强化和惩罚配合使用更有效。没有惩罚措施,学生逃避惩罚的行为就不会出现,也就不会形成负强化。负强化要想达到预期效果,需要建立在客观、一致的情况下。即教师要以德服人,对待所有的同学一视同仁,不能差别对待,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巧妙地使用批评和惩罚。在教育过程中,要讲究艺术和方法,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对其负责,勇于改正。

  总之,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对教育教学有些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教育工作者需要正确地认识,灵活地运用强化理论,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发现。

  参考文献:

  [1]付瑜.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及其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08,No.110,11-12.

  [2]张全民.浅析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及其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v.28;No.57,33-34.

  [3]张文华;加毛太.强化理论与学生良性行为的塑造.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128-130

篇四:斯金纳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重阳镇芦沟小学

  田文阳

  一、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1、强化的含义

  强化理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及行为主义科学家斯金纳的理论中最重要部分和基础。30年代,通过斯金纳箱的实验,斯金纳得出了一个结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个目的,会主动采取作用于环境(杠杆机构)的行为(如踩压),当行为的结果有利时(如得到食物或水),就会重复这个行为,不利时,就会收缩、减弱以至消退停止这个行为。他据此提出了著名的强化理论。斯金纳认为,任何能够提高一个特定反应出现概率的事物都是强化,强化在有机体条件反应的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强化决定了动物的行为是否会发生变化,新的行为模式要练习多次才能形成,以及形成后能保持多久。强化是斯金纳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

  2、强化的分类

  期金纳认为,有机体——人或动物作用于环境的行为,取得了好的、积极的结果,使目标实现,需要满足,就会自发重复,如果及时给予肯定、认可或奖励,这些行为就会保持、巩固,叫正强化。比如说某个学生表现特别好老师给予表扬和奖励从而会让学生表现更好。而通过终止不愉快条件来增加行为反应概率则是负强化。例如学生们这次作业做得都特别认真,老师为了想让这种行为继续保持而决定今天晚上不布置或者少布置作业减轻学生的负担。不管是正强化还是负强化,只要是强化就是来增加行为发生的概率。正强化是用于加强所期望的个人行为,负强化是为了减少和消除不期望发生的行为。

  3、惩罚

  惩罚是指在消极性行为发生后,给予其不愉快的待遇,并使这种行为以后尽可能少地发生。

  4、自然消退

  自然消退,又称衰减,它是指对于某种组织不希望发生的行为,除了直接的惩罚措施外,还可以“冷处理”或“无为而治”,在一定时间内不予强化,此行为将自然下降并逐渐消退。

  二、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对教学的意义

  强化理论对教学有着深远的意义。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对学生的各个方面进行强化,教师可以修正学生的行为方式,塑造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教师不断地强化,引导其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老师可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采取有效的奖惩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努力刻苦地学习,不断地提高学习成绩,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老师在进行学生管理中,运用不同的强化手段和方法,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达到学生管理的最高境界。

  二、强化理论在三疑三探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1、正强化的应用

  正强化一般是也应该是教学实践中最常用的一种手段。斯金纳认为儿童新行为产生的基本前提是强化,强化是塑造学生行为的一种重要方法。那么老师可以通过正确的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强化,从而塑造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对学生良好的行为给以积极强化,表扬是老师进行积极强化的一

  种方法。也是三疑三探课改鼓励和提倡的方法。在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老师要对学生提出要求,如按时完成作业,积极参与劳动,热心帮助同学,尊敬师长等等。一旦学生在这些方面做得比较出色,老师就可以给予其赞许的目光和微笑的面容。同时教师也可以用抚摸学生的头、轻抚学生的肩膀等肢体语言表示对学生的赏识与赞许。老师的这些做法可以使学生得到极大的鼓励,容易在今后做出相应的积极行为。而且作为老师来讲,要采用合适的表扬方式,把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使用。积极的奖励方式有助于孩子良好行为的养成。物质奖励是对学生的积极行为进行强化的常用方式,这种奖励的初衷是好的,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过于依赖物质奖励有可能会适得其反。直接用物质、金钱去刺激学生,去鼓励学生,就会使学生为了小礼物去积极劳动,去帮助同学,使他们在认识上出现偏差,容易导致拜金主义。学生行为的动机往往变成是为了获得物质,学生行为的内在动力就被物质诱惑所取代了。因此物质奖励只能暂时有助于塑造学生的行为。若想使学生形成稳固的、长久的、良好的行为习惯,精神奖励也必不可少。学生的成长过程需要奖励,单纯的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都无法达到最完美的强化效果,对学生的奖励要做到“精神层面”与“物质层面”的双向结合,要两手抓。

  斯金纳认为,只有及时强化才能有利于某一行为的巩固与发展。因此,当学生做出良好的行为后,要予以及时强化,否则,这种行为容易消退。哪怕学生有一点小小的进步,老师也要给予及时强化,使学生的良好行为进一步发展起来。在对学生进行强化的时候,要尊重

  孩子的个体差异,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差异、性别差异采取不同的强化方式。同时也要谨记,积极强化要恰到好处,否则就会过犹不及。运用表扬和奖励过多,学生就会屡见不鲜而麻木不仁,会沾沾自喜而不思进取,最终使表扬和奖励失去意义,使积极强化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2、负强化的应用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如果单纯使用正强化,容易使学生只看到优点而看不到缺点,从而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因此适当采用负强化措施,当学生表现不好时,老师也可以不给予批评和惩罚,只是撤销对他原有的奖励或采取不予理睬的态度,这样就可以让学生自我反省,自我感悟,从而矫正学生不良的行为。例如,我班有一个同学,经常上课不认真听课,并且作业拖拉,屡教不改,我就警告他,如果这种恶劣情形持续下去,会加重对他的批评,并且还会告诉他的家长,但是他如果能改正缺点,我会当做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一学月过去了,这个同学确实痛改前非,上课认真听讲了,作业也基本上能按时完成,本次其中考试成绩也大幅攀升,语文、数学都考到了95分以上。我也按照约定,对他既往不咎。并且还在班级把他作为典型进行了表扬。

  3、惩罚的应用

  事实上,惩罚造成的效应往往是负面的,教师应谨慎选择采用。一方面,它只告诉人们什么不该做,却不告诉什么是该做的。人们为逃避惩罚,有时会造成新的不良行为。正如斯金纳所说的那样:

  “受过惩罚的人,并不会就此改弦更张,充其量只不过是学会了如何免于

  惩罚而已。”

  另一方面,过分的惩罚容易使人产生挫折感,损伤人的自尊和自信,使人背上制度的枷锁,丧失其独立性和灵活性。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谨慎采用惩罚的手段。特别是青少年的学生,他们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他们富于幻想,精力旺盛,热情活泼奔放,兴趣爱好广泛,求知欲望强烈,观察力、理解力迅速发展,想象力、记忆力达到顶峰。他们不再受困于经验思维的束缚,喜欢独立思考,喜欢革新创造,喜欢怀疑争论,喜欢追寻事物的根由,喜欢理性地论证问题,敢于向传统观念和旧习惯势力挑战,敢于大胆提出新的假设、新的见解、新的方法,在新领域进行新的探索、新的尝试。换句话说他们也正处于叛逆期,情绪很容易有较大的波动,老师需要记住的是惩罚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而且惩罚一定要恰如其分,否则达不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目的,反而会引起对抗抵触情绪和攻击性行为。从近几年发生的师生惨案可以得出教训,某些悲剧就与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方式与学生的承受理解能力有关。

  4、自然消退的应用

  自然消退,又称衰减,它是指对于某种组织不希望发生的行为除了直接的惩罚措施外,还可以“冷处理”或“无为而治”,在一定时间内不予强化,此行为将自然下降并逐渐消退。当今社会,家庭离婚率居高不下,这些同学来自单亲家庭,在家中缺乏父爱或母爱,往往很自卑,脾气怪异,朋友很少。还有些同学由于父母亲长时间工作、出差在外,得不到应有的关爱。有时他们会故意在老师上课时违反纪律,其目的就是吸引老师或同学的注意。如果老师采用负强化的手段

  强行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那就正好落入了他们的“圈套”,不仅难以制止不良行为,相反可能强化了这种行为。遇到这种情况,老师最好的方法就是采用自然消退的方法,不予理睬,最后让学生自己觉得无趣而终止其行为。当然,我们知道学生那样做的原因,也应该采取适合的方法来解决。对于这种学生,课堂上教师们对其不予理睬,但可以在课下,通过家访、电话等方式多与其沟通,给予更多的关注,从而让他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心。

  总之,斯金纳的强化理论给我们教育事业带来很大的启示,对我县的三疑三探课改工作也有着很重要的借鉴意义。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正确认识到斯金纳强化理论对于学校教育的重要意义,在学校教学和管理中加以合理的运用,把教育工作开展得更加灵活、生动,帮助学生们点亮他们心中那盏美丽的灯,使他们能够更加健康、茁壮地成长。

篇五:斯金纳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

  强化理论又叫做“行为修正激励论”。它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新行为主义理论。斯金纳认为强化有两种类型,通过呈现刺激增强反应概率是正强化又叫积极强化,通过中止不愉快条件来增强反应概率就是负强化又叫消极强化。强化通过强化物发生作用,一级强化物满足人和动物的基本生理需要,如食物和水;二级强化是指任何一个中性刺激如果与一级强化反复联合,它就能获得自身的强化性质,如特权、社会地位、财富、名誉等。强化还可分为外部强化和内部强化,在教学中前者是由教师、同学、家长、学校等施予学生身上的强化手段,后者则是学生的自我强化,即学生在学习中由于获得成功的满足而增强了学习的成就感与自信心,从而增强了学习动机的强化。

  强化理论在教学中有很强的激励作用,曾经在美国中小学中掀起强化教育的热潮。教师灵活地运用强化物及强化规律,将强化理论与教学实践巧妙结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塑造学生行为,改善师生关系。语文教学相对其他学科的教学更具人文性,教学方式方法更多样,因此教师如果能够针对不同的学生运用不同的强化物,例如,微笑、言语的鼓励、适当的体态语言,或者小小的物质奖励等,给学生的学习行为以正强化,能够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挖掘和发挥他们的内在潜能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适用于语文教学的负强化方式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予以纠正,如特级教师魏书生规定学生犯错误要写字数不等的明书,从而降低不良行为发生的频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强化理论的运用可以作多方面的探索。

  (1)自学目标加强

  斯金纳认为,人类满足需要,指向目标的行为是复杂的,是由一系列单个要素组合而成的,如果把总目标规定的复杂行为过程,分解成许多步骤和小目标来完成,每完成一个小步子,实现一个小目标,就给予及时的肯定鼓励,然后再开启下一步的目标,使每一阶段、每一步骤行为的积极性得以保持巩固,就可以达到有效地控制、矫正和改变行为的目的。语文教材的编写正是由课文到单元再到板块,是一个包含诸多要素的整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终点目标和阶梯式目标,运用“小步子原则”,前一步的学习为后一步的学习作铺垫,两个步子之间的难度相差小,因此学生很容易得到成功,并建立起自信。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目标与其重要的社会意义之间的联系,当学生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就会表现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在文言文,现代文阅读及作文等老大难的教学中,采用步步强化向终点目标靠近方法,让学生的学习有的放矢,适时的矫正学习偏差少走弯路,往往更能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2)自学方法加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会学”,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外部强化,更要注重学生的内部强化,教给学生适当的强化学习的方法十分必要,有助于学生塑造良好的学习行为,在以后的学习中自觉增加好的学习行为的频率。例如在古文教

  学中,有大量知识需要记忆,教师可以通过教学一天后对教学内容简要复习一次,一周后在回顾一次,一月后再复习一次,这样就在学脑中形成了长时记忆,不至于学的快忘得也快,到高考时再拼命复习。同样在其他语文知识点的学习上也可以采用进行类似的间歇强化的方法。学生能够利用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行自我强化,教学可以事半功倍,另外再辅之以多种多样的外部强化,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目标开展演讲,辩论,朗诵等强化学习的活动,通过外部和内部的综合来强化学生的行为,增强语文教学活力,提高语文教学效能。

  (3)科学知识搬迁加强

  斯金纳认为强化有两种作用,一是促进行为的获得,另一作用就是促进已经获得的行为的有效保持,有机体学会一种行为以后,还需要经一部强化才能有效地保持这种行为。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进行有效的迁移,才能保持最想要的那种行为,因此安排多种强化程序就显得尤为重要。语文教学中经常出现的“课上学生懂课下学生忘”的现象,可能就是没有进行有效迁移的结果。迁移强化要求教师提供学习材料,对学生已经习得的行为进行变式练习并予以及时反馈。如在教学生阅读时,为了让学生掌握文章前后照应规则,教师先以一篇例文让学生习得此规则,学生当时掌握了,但是如果到此就停止了,学生不久就容易忘却。那么,为了让学生保持已经习得规则就必须进行适当的迁移,教师可以出示几种不同的情境的文章,变换规则使用的环境,加强学生的辨识力,还可通过写作前后照应的文章来强化学生对规则的`掌握。

  当今的语文教学问题诸多,教育阵线敦促教育理论的指导,斯金纳的加强理论对当今的语文教学无疑有著关键的意义。教师精妙的运用表彰奖励和抨击惩罚措施,对学生展开差值加强,能唤起学生自学语文的动机,尽早制止自学偏差,鼓励其向积极主动身心健康的方向发展,一方面加强了学生的自学,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可是我国语文的教学失的从来都不是理论,而是将理论已转变为课堂教学,加强理论在语文教学上的运用还须要社会各界语文教师不断的积极探索,娴熟的掌控加强理论并将理论运用于语文教学具体内容的实践中,共同积极探索适用于于语文教学的加强方式,使理论在实践中散发出光辉,并使加强理论和语文教学融为一体。

  夏雪雪

推荐访问:斯金纳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教 学中 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