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以能力为本位
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
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BasedEducation,简称CBE)
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1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BasedEducation,简称CBE),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产生于二次大战后。其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通过学校聘请行业中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专家组成专业委员会,按照岗位群的需要,层层分解,确定从事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明确培养目标。然后,再由学校组织相关教学人员,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
它强调以能力作为教学的基础,而不是学历或学术知识体系,认可入学学生通过考试后的原始经验所获得的能力;强调严格的科学管理和灵活的办学形式。随时招收不同程度的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决定学习方法和时间。课程可以长短不一,毕业时间长短不一,做到小批量、多品种、高质量。从而打破了传统的以学科为主体,按照学科的学制和学制安排教与学的教育体制。以岗位群要求的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保证了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能力本位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世界性职业教育和培训趋势。它以获得岗位操作能力为目标,倡导基于能力的职业教育体系。其理念源于二战后美国对退休人员的再培训。在20世纪60年代,它被用于美国职业教育的教师培训,然后传播到加拿大。20世纪80年代,逐渐传播到欧洲、亚洲、澳大利亚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对职业教育和培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初,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主要英联邦国家相继按照能力本位的职业教
育思想重建了本国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将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思想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20世纪90年代初,基于能力的职业教育思潮由加拿大引入中国。能力本位职业教育因其显著的优越性而受到世界范围的关注,并一度成为世界职业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是国际职业教育改革中非常流行的一种思潮。
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2强调岗位能力的能力本位教育形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的课程改革运动中,人们把当时对教育质量的不满归结为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不足。因此,需要改革师范教育,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相关能力。1967年,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被提出来取代传统学科的教师培训新方案。这种方案主张把教师分工的结果体现为教师能力的标准。到20世纪70年代,能力本位教育的思想逐渐成熟并应用于职业教育和培训,在北美和世界其他地区,尤其是北美,被广泛应用于职业教育和培训。
但当时人们对“能力”本质的理解非常狭隘,是行为主义的,即根据一系列具体的、孤立的行为来界定“能力”,等同于“操作能力”、“动手能力”,而这些行为往往与一项项被细致地分解的工作任务相联系,其目的在于使能力能够明确地陈述出来。显然这里的“任务”即“能力”。当人们意识到:即使一个人能够完成已经明确规定的任何细小任务,他也不一定就能成为一名成功者时,这种理念很快就被人冷落了。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能力本位的教育和培训理念又重新兴起,并且成为世纪之交职业教育和培训改革的主导理念,这与产业界强烈要求提高劳动者的职业能力相关。当时的企业界普遍反映:现行的职业教育与就业需求不直接相关的现象十分严重,只注重知识与理论的获得,而非实际的操作能力。认为,受训人员在岗位上所表现出来的实际操作能力才是职业能力的体现。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时至20世纪90年代,能力本位思潮盛行后期,又提出了“关键能力”。
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3能力本位教育以全面分析职业角色活动为出发点,以提供产业界和社会对培训对象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为基本原则,强调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其核心是如何使学员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实际能力。它是以从事某一具体职业所必需具备的能力为出发点来确定培养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评估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思想与实践模式。由于各国或各学校对能力本位教育的理解不同,所以在实践中的具体做法也不尽相同,因而能力本位教育在不同地区或机构被视为一种“学习过程的管理”、“职业技术教育的系统开发计划”、“课程开发模式”或“教学模式”。
能力本位教育中的“能力”是指一种综合的职业能力,它包括四个方面:与本职相关的知识、态度、经验(活动的领域)、反馈(评价、评估的领域)。四方面均达到才构成了一种“专项能力”,专项能力以一个学习模块的形式表现出来。若干专项能力又构成了一项“综合能力”,若干综合能力又构成某种“职业能力”。
能力本位教育的五大要素:
1.把职业能力作为教育的基础,作为培养目标和教育评价的标准;以职业分析确定的综合能力为学习对象,按照职业能力分析表所列的由易到难的专项能力顺序安排教学计划和学习计划。
2.以能力为教本。根据一定的能力概念分析和确定能力标准;将能力标准转化为课程,通常采用模块化课程。
3.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以能力标准为参照评价学生的多重能力,即采用标准参照评价,而不是非标准参照评价。
4.灵活多样的教学和严格科学的管理。为了适应个体差异,通常采用个性化教学。
5.授予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学分。
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4从上面可以看出,能力本位教育最大的特点是整个教学目标的基点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能力,所以目标非常具体,针对性很强。为了实现这一点,需要加强行业用人部门和学校教育部门的密切合作。同时,由于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对各种岗位要求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形成了一系列的教学模块或单元,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使不同起点、不同要求的受教育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它有利于沟通职前和职后培训、正式和非正式教育。个性化特征在教学组织和管理中自然凸显。
与传统的职教教学模式相比,能力本位教育具有四方面的优势: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明确,且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课程内容以职业分析为基础,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训练结合起来,打破了僵化的学科课程体系;重视学习者个别化学习,以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为中心,注重“学”而非注重“教”;反馈及时,评价客观,为标准参照评价。不过能力本位职教思潮的优势特色中也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在教育目的上存在着重视行为、忽视品德的倾向;在教育方法上强调针对具体工作进行培训,使日后的职业迁移性和继续学业受到影响。
能力本位思想孕育了一种全新的教育评价尺度和配置人力资源的重要原则。它不同于传统的知识本位和学科本位的职业教育价值观,为职业教育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思想动力。在能力本位思潮的影响下,职业分析、根据所需能力设计教学内容、发展产学合作的教育形式等一些方法和手段也有效拉近了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距离。虽然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思潮日益被素质本位和个性本位的职业教育思潮所取代,但其基本思想和对能力的强调在今天仍然有市场。
篇二:以能力为本位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
作者:朱君秋
来源:《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4年第12期
当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已成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举措,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要求。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坚持以就业为目标,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党和国家为加快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作出的重大举措,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使命。这要求职业学校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来全面指导教学。
文化素质是学生成才的基础,良好的文化素质为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奠定坚实基础,为学生的自我提升和未来发展提供广博的文化底蕴。加强中职学校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是职业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促使中职语文教学必须改革。《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中职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学习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对学生学好各科知识,提升人文素养,形成综合职业能力,以及未来的继续学习和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今的中职语文教学却呈现出以下现状:一是教学模式普高化。二是教学内容及其评价的单一化。三是教学游离于学生实际,与专业课教学脱节,没有做到学以致用,没有很好地服务于生活、服务于实践。
针对这些现状,中职语文教师应当明确:当前的语文教学已不再仅仅是向学生机械传授语言文字知识和训练答题能力的单一过程,而是以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为目标的整合过程,是全面“促进生命个体总体生成的过程”,着重对人的关注。这要求语文教学必须与时俱进,要具有中职特色,要侧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用能力,为学生打下必要的文化理论基础。中职语文教师应彻底改变教育理念,强化主动参与、服务职教的意识,要和专业课教师多沟通,深入了解不同专业的要求,让语文知识成为连接和提升专业知识的纽带和桥梁,并对专业课教学起支撑和服务的作用。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同时还要落实各专业的职业岗位对语文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突出针对性与应用性,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与职业素养。在语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学目标设定、教学质量考核等方面,都要本着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服务的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努力探索与普教相区别的教学新路子。
笔者所教授的涉外旅游专业培养的是在旅游活动中提供服务、指导游览、传播文化的专业导游人才,更是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热门行业,作为一名职业导游,只有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才能高质量地完成导游服务。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旅游活动更加趋向于对文化、知识的追求,人们出游除了消遣,还想通过旅游来增长知识、扩大阅历、获取教益,这就对导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导游具备完整的知识结构。导游的知识面越广、信息量越大,就越可能把导游工作得有声有色、不同凡响,就会在更大程度上满足旅游者的要求,从而成为一名优秀的导
篇三:以能力为本位
以能力为本位 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课程结构模式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生产、技术、管理、服务等领域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是技术员类系列中的高层次人才。“高技能”要求教师以从事某一具体职业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为出发点来确定培养目标,确保学生就业时具备所需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应用型”要求教师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设置课程,强化学生“入学即入职”的思想。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坚持以学生就业为原则,遵循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规律,强化内涵建设,围绕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积极构建以能力为本位,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结构模式。
一、多管齐下提高学生能力
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是以职业综合能力为基础,以胜任岗位要求为出发点的教学体系。这里所说的能力是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它取决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个要素整合的状态。
1.融合理论与实践,培养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技能与相应的知识,包括单项的技能与知识、综合的技能与知识。教师应从夯实理论基础和完善各种实践教学模式着手,既保证了本专业毕业生具备从事城市轨道交通与运营相关岗位群工作的理论知识和初步技能,又能使其具备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生产组织、管理与调度指挥的初步能力。
2.拓展学生思维,培养方法能力
方法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而对于方法能力的培养就是指对学生基本发展能力的培养,强调培养学生在进入职业生涯后掌握不断获取新的技能与知识、掌握新方法的重要手段。笔者所在学院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对学生后续能力的培养同样注重,在培养方案中体现为要求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正确执行和运用规章解决运营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具备从事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营销的能力。在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工作现场情境,不断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进行合理的、逻辑性强的后续能力培养。
3.提高综合素质,培养社会能力
社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能力,包括人际交往、公共关系、职业道德、环境意识等。社会能力同时具备基本生存能力和基本发展能力的特点。在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同时,对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也很重
要。可开设《应用文写作》《社交礼仪》《音乐欣赏》《美育》等课程,培养毕业生的文字语言表达、为人处世等能力,让学生对社会能有初步的适应性。
三、以工作过程的顺序设置课程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具备两个基本要素:一是课程内容选择的标准,二是课程内容排序的标准。根据职业自身特点制定符合职业本身的课程标准,依据课程标准确定课程内容及其排序。例如:根据城轨运营岗位职业特征,笔者所在学院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按照岗位需要确定课程内容,以工作顺序确定课程内容排序,从而实现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结构模式。
1.根据岗位需要确定课程内容
高职教育的课程内容,具有应用性的特征。所谓应用性就是要求向学生传授能在生产、服务或管理工作的第一线直接应用的技能和知识,就是高职教育课程的内容要紧密联系职业实践。所以确定课程内容就要以岗位需要为根本。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主要面向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部门,从事客运组织、票务管理和调度指挥工作。课程内容的确定始终以紧密围绕着相关岗位群的需要为标准:笔者所在学院城轨运营专业针对车站行车值班员岗位的需要设置以城市轨道行车,运营组织相关联的多门课程;针对环境与机电设备调度员岗位的需要设置与城市轨道设备管理,环境控制相关联的多门课程;针对客运调度员岗位的需要设置以客运服务、组织及票务工作为主要内容的多门课程等等。
2.根据工作顺序确定课程内容排序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把学生学习的过程转化为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各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学习范畴,这些形成序化的学习范畴就是根据工作顺序而形成的课程内容。
综上所述,能力本位解决了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而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结构,解决了如何进行培养满足于能力本位下要求的学生,如何使他们具备所必需的能力。形成了将社会需求、学生个性发展和知识体系三者和谐相溶的课程体系。促使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健康地快速发展。
篇四:以能力为本位
以才能为本位构建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以才能为本位构建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引言
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如何构建是相关教育工作者经常考虑的一个问题,对教育工作者而言,把知识、才能、素质三者有机地融为一体,加强对学生才能的培养和锻炼是关键。因此,我们总结多年来本专业办学过程中的得失,按照以才能为本位的指导思想,对本专业课程群建立进展一系列的探究与理论,做到了课程的划分与学习者及社会开展要求相对应,它的根本参照点是同学们的知识体系及其在工作中的业务才能。
1专业平台建立
根据环工〔工业〕、环资〔资源〕、环生〔生态〕相结合的要求,通过内联外引,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共享机制。先后为环境工程专业构建了特色鲜明的10余个校内外教学科研平台〔如城市水务研究所、河南省金瀚环境评价咨询、水资源研究所五龙口污水处理厂等〕。这些教学科研平台和理论基地的先后建成,为学生加强实验训练、工艺操作、工程设计等工程素质教育、科学研究与创新才能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锻炼场所,也为专业老师开展高程度的科研及技术创新提供了施展拳脚的舞台。
2专业课程群建立
2.1指导思想
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环境工程人才效劳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开展是环境工程专业建立开展的落脚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形式直接影响着环境工程技术人员的素质和才能[1],为了充分表达环境工程技术多学科穿插,高速开展的特征,本专业确立了以才能为本位,强化基储面向将来、宽口径培养的教学指导思想。本专业的专业课教本文由论文联盟搜集整理学工作主要通过专业根底理论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和创新才能培养体系予以落实。
2.2专业课程体系建立的途径
2.2.1定位人才培养规格,调整完善专业理论方案
依托学校优势专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开展特点,尤其是河南省节能环保产业开展的方向和需要,遵循课程体系之间严密联络、内在逻辑性强,调整和完善了专业效劳方向、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构造。初步把环境工程课程群分为四个模块:环境治理工程设计与施工、环境监测与评价、清洁消费与节能减排、环保设备运行及调试管理。
针对每个模块,加大了专业特色选修课备选范围,并逐步建立了学生积极参与根底上的模块化理论教学体系。根据专业培养目的及其对应的素质与才能要求,把专业根本知识浸透到专业认知性实习、专业根本技能训练过程中;专业知识浸透到校内外消费性实训,技术应用与创新实训、毕业实习过程中,从而构建模块化的理论体系。详细见图1。
2.2.2探究人才培养形式与途径,打造市场需要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环境工程专业以培养复合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目的、构建了理论教学体系为特色的学识、技能、经历、创新一体化的人才培养形式。即通过严格的理论和理论教学,让学生掌握扎实的根底理论和专业知识,通过加强校内外实验和专业设计等训练,使学生的实验动手才能、工程设计才能到达较娴熟的程度;通过到企业消费一线进展毕业实习、工艺操作调试和工程训练,使学生在观察动手过程中获得积累经历,将所学知识从感性上升为理性,并内化为从事实际工程设计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工作才能和社会适应才能,为学生就业奠定良好的根底;通过吸纳更多的学生参与老师科研和企业合作工程,让学生感受科技前沿,享受创新的甜头。从而探究出一条重个性、强才能、多出口的人才培养途径。
2.3专业课程内容优化
我们在专业建立过程中坚持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工程实际相结合,关键业务才能和通识才能相结合。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更多地考虑专业岗位所必需的业务技能和理论才能。课程施行当中做到了以下几个方面:
2.3.1重核心强基矗注意环境治理工程设计与施工、环境监测与评价、清洁消费与节能减排、环保设备运行及调试管理四模块知识的合理搭配,合并、压缩或调整了
原有专业课程中陈旧的内容。对一些重要、学科理论有重大开展的根底课程要重组教学内容体系。以水污染控制课程建立为例,在专业教学中发现环境工程原理、工程流体力学、水污染控制工程以及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等课程在水处理工程应用中较为重要,就相应调整理论课的学时数,安排有经历的老师担任主讲,增设相应的课程设计或理论环节,并开设和此技术相关的一些实用的专业选修课程〔给排水工程、工业水污染防治,计算机仿真〕等做法。
2.3.2面向应用,拓宽根底知识面。适时地把一些反映当代环境技术开展趋势和我院学科建立成果的内容充实到课程教学中,如在课程体系中适当增加一些学科前沿的课程和开设系列讲座,向学生介绍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及开展动态。
2.3.3摒弃过去开设课程只为完成学分的做法,让学生自主选修。除了根本工程背景课程之外,还为学生提供了工程经济学、工程职业培训、工程经济管理、环境法概论等配套课程。这为拓宽学生工程视野,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增强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和兴趣提供了内涵丰富的教育效劳。
2.4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我系老师根据环境工程人才培养特点和学生实际,在详细教学过程中大量采用问题教学法、实例教学法、技能模拟训练法等方法,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体验性,获得了很好的效果,其中在我系已形成明显特色的教学方法有:
2.4.12P一体化教学法,即把Priniple〔原理〕、Pratie〔理论〕集为一体,贯穿于一门课的教、学、做中[2-3]。高年级学生在修读一门专业课程后,要根据这一课程的核心知识,选择一个工程〔如环境影响评估工程、环境土工工程、地下水化学工程、水力学工程工程、水资源工程工程、土地与水资源
工程、水、污泥和固废工程等〕,并独立自主地将其做出产品来。这种方法以理论教学为开端,以理论训练为重心,以消化吸收为目的,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表达了学用一致。例如,在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理论工程教学中,我们以污水生态处理技术为核心,选择人工湿地相对集中,同时应用广泛的栾川某污水处理示范工程为实习基地,通过人工生物塘与生物床、土地快速渗滤、人工湿地与间歇式好氧活性污泥处理几种不同的生物处理工艺,使学生在传统处理工艺的根底上对水处理新工
艺--人工湿地处理技术的内容、特色及应用前景有了更深的认识,实习内容明确,重点突出,特色鲜明。
2.4.2核心实例贯串教学法[4]。该方法把一门课程以一个规模较大的、有实用价值的典型工程实例为引导,以该实例设计和改良中的问题为线索,展开课程内容。在实训工程的开发方面,组织专业老师与相关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对核心课程和主干课程进展工程化改革,每门课程以具有实用性、综合性、启发性和兴趣性的实训工程为内容,把必须掌握的知识融会到工程中,以工程需求驱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形成相应的工程过程考核机制。以固体废物处理为研究对象,要求学生撰写郑州市某化工厂固废物处理方法和设计方案。围绕这一工程任务,要求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理解污染现状〔固废物的来源、分类标准、固废物的危害及相关要求与标准〕;什么是固废物处理厂〔工艺流程、处理方法与设备〕;如何设计固废物处理厂〔设计原那么与根据〕、为什么可以达标〔设计结果比拟与判断〕,从而把这一篇的所有内容有机地串联起来,吸收消化,实现理论与理论的结合,并有了理论的深化与进步。
2.4.3组合教学法[5-6],即引进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设备,构建形象生动、信息丰富的教学媒体群,让师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并依托整合学校现有资源,建立共享型电子专业资源库。共享型电子资源库的主要内容如图2所示.
2.4.4积极推行产学研相融,建立学生创新才能的培养平台。学校积极构建产学研交融平台,加快科研成果效劳社会的转化率,激发老师和学生创新的热情。学校设有企业的工程课题和老师科研子课题以及大学生创新课题,学院鼓励环境专业学生积极参与。通过水、气、固废等相关课题的研究,使学生找到了施展才华、理论创新的舞台。例如在水的净化课题中,如何降低生活污水的BD和D等指标都吸引着同学的学习热情,鼓励同学去理论、考虑。这些课题既完成企业的需求、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又深化了理论知识,不断激发出学生创新意识和自我成就感,为学生创新才能的培养创造了极好的平台。
3完毕语
才能本位观直接影响着环境工程专业课程目的、构造、内容及其组织、施行和评价确实立,决定着该课程体系开发的程序和方法。虽然其落脚点主要反映在该课程目的上,但它贯穿于该课程开发的始终。几年来在院指导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全系老师的不懈努力,从专业课程体系建立入手,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创新,相信本专业的教学和理论程度必将再上一个新的台阶,为学校的专业学科建立的改革探究做出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