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万有范文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述职报告 教案设计 整改报告 事迹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全体人民全面发展(9篇)

时间:2023-05-03 13:30:04 浏览量:

篇一:全体人民全面发展

  

  中国特?的现代化:以?为中?实现?的全?发展?秋时节,党的?九届五中全会在北京胜利举?。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四个五年规划和?〇三五年远景?标的建议》,擘画了未来5?15年的宏伟发展蓝图。?个更加现代化的中国,会是何等景象?全会明确了到?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标,包括经济实?、科技实?、综合国?将?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均收?将再迈上新的?台阶;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现代化,?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均国内?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平,中等收?群体显著扩?;?民?活更加美好,?的全?发展、全体?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会议公报中,“?民”?词共出现23次。?民?活更加美好,?的全?发展、全体?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〇三五年远景?标中是单独列出的?项重要内容。回望此前的13个五年规划(计划),?民?上作为?条清晰主线贯穿始终。以?为中?,实现?的全?发展是中国现代化之路的鲜明特?。“现代化的中国”,是百余年来孜孜以求的奋??标现代化是?个过程,中国曾经被抛在这个过程之外。?九世纪中叶,在西?枪炮的冲击下,中国被迫打开国门,陷?内忧外患的灾难深渊。战乱频发、民?凋敝的中国,“是世界上最贫弱的国家,处国际中最低下的地位”。从那时起,?个“现代化的中国”,成为?数仁?志???梦寐以求的?标。中国应该如何实现现代化?百年前,孙中?曾描绘过他??中“发奋为雄”的中国。孙中?希望建?的现代化,不仅是船坚炮利的?业现代化,还是“以我五千年?明优秀之民族,应世界之潮流,?建设?政治最修明、?民最安乐之国家,为民所有、为民所治、为民所享者也”。孙中?没能在有?之年见到?个设想中的中国,但中国?对现代化建设的梦想与追求从未?步。1949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个四分五裂、满?疮痍的旧中国,变成了?个团结统?、前途光明的新中国。然?,这个年轻的?民共和国的家底是如此之薄——重?业?乎为零,轻?业只是少数的纺织业,连?辆汽车、?架飞机、?辆坦克、?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与此同时,国际环境异常严酷。新中国?对?世界上任何国家现代化都更为严峻的挑战,也拥有?任何国家都更加强烈的复兴意志。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的道路,党带领?民作出了艰?探索。1954年9?15?,?泽东在第?届全国?民代表?会第?次会议上致开幕词时宣布:准备在?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国“建设成为?个?业化的具有?度现代?化程度的伟?的国家”。9?23?,周恩来在这次会上所作的政府?作报告中,从“摆脱落后和贫困”必须具备的条件出发,提出要“建设起强?的现代化的?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1975年1?,在第四届全国?民代表?会第?次会议上,周恩来在政府?作报告中重申了分两步?、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1978年,党的??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作重?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改?开放的伟?决策,再次吹响了现代化建设的号?。此后,邓?平创造性地提出从中国特点出发,“?出?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2012年,党的???报告指出,我们?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实践特?、理论特?、民族特?、时代特?。2017年,党的?九?报告强调,从?九?到???,是“两个?百年”奋??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建成?康社会、实现第?个百年奋??标,?要乘势?上开启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个百年奋??标进军。百余年来,浩荡前?的中国逐渐凝聚起这样的共识:只有坚持发展为了?民、发展依靠?民、发展成果由?民共享,全?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态?明建设,才能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复兴打下坚实基础。尽管现代化的征途漫长艰?,但共产党?以更?决?全?推进变?,已经成为今?中国再创辉煌、全?进步的必然抉择。中国的现代化体现出鲜明的民族观和?民观

  “从各国实践看,现代化?少包括三??内容:建?现代国家,发展现代经济,建设现代社会。它们之间相互衔接?彼此重叠,没有现代国家就不能发展现代经济,?经济发展?必定要求建设现代社会。”在北京?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院长、世界史研究院院长、历史学系教授钱乘旦看来,综观推进现代化?较成功的国家,?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这三??进?得较为顺利的国家。?欧洲?业?命以来的?三百年间,世界历史的?舞台上演绎的史诗中,现代化西?国家长期处于主导地位,并试图为世界历史定位。“现代化”成为西?经验和“西?化”的代名词,西?模式似乎成为唯?可以模仿的样本。然?,西?的现代化理论解决不了中国的现代化问题,中国特有的国情也决定了中国?法照搬西?现代化模式。“西??实现的现代化,其实是?个300多年的长期殖民化的结果。”中国?民?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温铁军认为,???,通过向殖民地转移出过剩的??,化解了?欧洲??与资源的紧张关系,为资本原始积累提供宽松的资源环境;另???,通过占有殖民地的丰富资源,西?国家从殖民地?量向本?回流资本收益,使之得以迅速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因此,西?的现代化实际是以殖民化为实现?段的资本形成、资本扩张的过程。?在当今的国际政治经济条件下,这种发展路径实际是不可重复的。与西?发达国家不同,中国现代化经历了从“外源被动型”到“内??主型”的转型发展,且发展过程??压缩。西?发达国家经过?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的顺序发展到?前?平,?了两百多年时间,我国则经历了?个“并联式”的发展过程,?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叠加发展,???年时间迎头赶上。为什么这么迫切?因为中国?已经吃够了落后的苦头,中华??渴望民族复兴,期盼着中国成为世界上富强的国家。现代化是中华民族伟?复兴的必由之路,这种只争朝?的复兴理想,成为中国现代化道路上最强?的凝聚?。这样?个以民族复兴为内涵的中国现代化梦想,也从根本上区别于西?发达国家的现代化特征:由于承载着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强烈历史诉求,中国的现代化体现出鲜明的民族观和?民观。“?个?享福,千万?要哭”的社会是要不得的,中国梦不是?个?实现富?的梦想,?是整个民族复兴的梦、国家富强的梦、?民幸福的梦;中国的现代化不仅仅体现在GDP数字上,更体现在亿万?民的民?中。为了实现整个民族整个国家的梦想,只有选择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追求整体?民的幸福。这也正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和使命:为中国?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把亿万?民的迫切愿望以及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律的创新认识,凝聚为国家意志,遵循?类社会现代化普遍规律,同时坚持?切从中国实际出发,经过?系列前?古?的实践、永不停滞的开拓创新,带动了经济、政治、?化、社会各个领域相应的变?,最后塑造了中国现代化波澜壮阔的画卷。中国的现代化有着许多独特?丰富的内涵“?民?活更加美好,?的全?发展、全体?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九届五中全会规划的?〇三五年远景?标催?奋进。不仅仅是经济的强盛。中国的现代化有着更多独特?丰富的内涵:特??:????规模最?的国情,实现共同富裕。西?的现代化进程伴随着贫富分化和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与西?发达国家少数?享受现代化成果不同,我国的现代化不仅是总体上的现代化,?且是????规模最?这个国情,实现最???民的现代化,是每个?的现代化。本次全会?次把“全体?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远景?标提出来,在改善?民?活品质部分突出强调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正是体现?切为了?民,?切依靠?民,要让改?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民。特??:物质?明和精神?明协调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丰富。我们要建成的全??康、?民向往的美好?活,不仅是物质?活?平提?、家家仓廪实???,更是精神?化?活丰富、??知礼节明荣辱。特?三: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地位。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科技创新历来都在国家发展、?类进步中发挥着重要作?,在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这个作?更加凸显、更加重要。中国进?新的发展阶段,需要新的发展理念,构建新的发展格局,所以五中全会在《建议》中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地位,把科技???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撑,摆在各项规划任务的?位,进?专章部署。特?四:?与?然和谐共?。?百年来,西??规模的?业化进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造成了难以想象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中国的现代化,不?“先污染、后治理”的?路,?是探索?条新的发展路径,把?态?明建设融

  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中国的现代化,不?“先污染、后治理”的?路,?是探索?条新的发展路径,把?态?明建设融?整个现代化建设之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式,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通过转型发展,实现发展经济、改善民?、保护?态共赢。2019年,中国单位国内?产总值?氧化碳排放?2005年累计下降48.1%,?化?能源占?次能源消费?重达15.3%,可再?能源投资连续5年超过1000亿美元,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世界?半以上……?系列亮眼的数字背后,是中国推动?态?明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特?五:?和平发展道路。西?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历史,是?部充满了殖民征服、资源掠夺、?融控制的?腥历史,也是?部霸权扩张和更替的历史。与西?国家现代化道路不同的是,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是让少数??限攫取利润的现代化,?是以?民为中?的现代化,是实现?的全?发展、社会全?进步的现代化,这就决定了在对外关系??,中国?的必然是独??主的和平发展道路,既要争取有利国际环境发展??,?要通过??发展推动构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现代化是在准确把握现代化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制定和实施系统、协调的战略,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盾和利益关系,实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与现代化现实需要的契合。”天津市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南开?学基地研究员巩瑞波表?。以?为中?、实现?的全?发展,是中国特?现代化的坚定抉择孙中?在《建国?略》?书中,曾构想了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修建约16万公?的铁路、160万公?的公路,形成遍布全国的公路?,并进?青藏?原;开凿整修全国?道和运河,建设三峡?坝;在中国北部、中部、南部沿海各修建?个世界?平的?海港;??发展农业、制造业、矿业……当时有?认为,这些设想完全是?种空想,是天?夜谭。今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全国各族?民顽强奋?下,当年的设想早已成为现实,?民的?活也发?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改?开放以来,全国居民?均可?配收?由171元增加到2019年的30733元,农村绝对贫困??累计减少8亿多?,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4.2%,建成了包括养?、医疗、低保、住房在内的世界最?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养?保险覆盖超过9.5亿?,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5亿?,居民预期寿命由1981年的67.8岁提?到2019年的77.3岁。党的???以来,我国打响脱贫攻坚战,到2020年底,中华民族将历史性地解决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孙中?致?于建设的那个独?、民主、富强的国家,已巍然屹?在世界东?。中国实现复兴梦的过程,就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国现代化的出发点是让?民群众过上美好?活,亿万中国?民?活?益改善,正是中国现代化?平的最佳诠释。中国?出了与西?国家不同的现代化道路。这是?条以实现共同富裕为价值取向,绝不落下?个?的现代化之路,这是?条顺应?然、尊重?然、保护?然、?与?然和谐共?的现代化之路,这是?条反对霸权、不争霸也不称霸、倡导合作共赢的和平发展的现代化之路。现代化中国?案的形成不仅意味着中国开启了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也意味着现代化并不就是西?化,为发展中国家?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范本和选择。?对复杂形势和各种风险考验,中国正向世界贡献充满魅?的中国智慧,?个古?民族的复兴梦想正在变为现实。(李云舒)编辑:郭维瑾

篇二:全体人民全面发展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

  Themanuscriptwasrevisedontheeveningof2021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

  摘

  要: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在同一历史过程中彼此促进又相互制约,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既是社会全面进步的决定因素,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实现社会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本质;科学发展观

  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推进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推进改革开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历史赋予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

  一、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是辩证统一的(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思想

  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一生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马克思对人的本质作过精辟的分析,他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人的本质就规定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那就是劳动能力、社会关系和个体素质诸方面的自由而又充分的发展,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相结合的全面发展,是由片面到全面,由畸形到完善,由贫穷到丰富,由潜在到现实的,各方面的充分或最大限度的发展。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是使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

  。”[2]中国共产党人一贯重视人的全面发展。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人是第一可宝贵的”。他对人们提出了“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三好”要求,提出“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提出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

  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又提出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人才脱颖而出和大显身手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在1994年全面社会发展工作会议上,中国领导人指出:“经济和社会发展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最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建党八十周年“七一”讲话中,江泽民同志更加明确地:提出:“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始终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第一要务”。[3]这些观点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新境界。

  (二)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

  1、人的全面发展过程和社会发展阶段相一致

  马克思说过:“每一个单独的个人解放程度是和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是一致的。”[4]人的全面发展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统一的历史过程,也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条件将社会划分为三种形态:第一,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为“最初的社会形态”。其共同特征为自然经济,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这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人的限制即个人受他人限制的那种规定性。”个人“只是作为某种[社会]规定性的个人而互相交往”[5];第二阶段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第二大社会形态,即资本主义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物的限制即个人受不以他为转移并独立存在的关系的制约。”人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看起来似乎独立地自由地互相接触并在这种自由中互相交换”[6];第三阶段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阶段。即共产主义阶段。人们将在丰富、全面的社会关系中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成为具有自由个性的人。社会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产物,社会的中心是人,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与社会发展阶段是一致的。

  2、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最终目标

  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始人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始人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全部学说中,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人发展问题的关注是贯穿始终的主题。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等着作

  中,马克思全面论述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异化对人的奴役,物对人的统治以及资本、货币对人的真实个性的代替。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私有制社会是不人道和贬低人的价值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少数人压迫和剥削多数人,少数人以牺牲多数人的利益来满足自身的需要和利益。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倡导消灭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他们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使每一个人自由、平等发展的社会,是推动人全面发展的社会。在未来社会里将是“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使社会成员全体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7]1894年,在《新纪元》杂志负责人要求恩格斯找一段能够概括地表达未来社会主义新纪元的基本思想时,他回信说:“除了从《共产党宣言》摘出下列一段话外,我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8]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以不断满足最广大人民的多方面和不断变化的需要,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过去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9]在1867年出版《资本论》第一篇第四节中,则更简明地用“自由人联合体”六个字来概括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恩格斯于1880年发表了与马克思完全一致的观点。他说,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取得权利之后,无产阶级使生产资料摆脱了资本属性,使它们的社会性有充分的自由的发展,从此社会主义生产就成为可能了。人终于成为自己与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完成这一解放世界的事业,是现代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表现——科学社会主义的任务。满足最光大人民的生活需要而不是满足少数资本家增殖资本的欲望,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出发点。社会主义运动可分为革命和建设两个大的阶级。革命的出发点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解放,建设的出发点是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与改善。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后者是前者的目的或归宿。二者的本质是相同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社会制度的建立实现了社会关系根本变革,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1、社会主义本质内在包含着人的全面发展。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提出了一个着名的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0]这实际上从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最终目标的层面,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消灭剥削、消除来年国际分化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这里的富裕,既包括物质生活的富裕,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富裕。从这个意义上讲,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既是关于社会主义的价值宣言,也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的纲领。江泽民同志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明确地把人的全面发展提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来认识。他在建党八十周年“七一”讲话中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11]这里,江泽民同志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出发,从人类历史进程和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本质要求的高度出发,把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党的历史任务,这就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的认识更加深入:社会主义是追求社会主义物质生产力和精神文明、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历史进程,同时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动态、开放的历史过程。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我国以市场经济体制取代计划经济体制,不仅仅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实际上也是人全面发展的必然和内在要求。市场经济要求平等竞争、追求利益最大化、等价交换、优胜劣汰。这样,人作为一切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承担者必须做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人的准备。这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市场经济对人的意识的要求。市场经济是市场主体平等进行交易的经济,它的条件之一是主体间地位和机会的平等,任何个人或组织既不享有任何行政宗教特权,也不依据权利地位形成某种等级差别。这就要求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主体,自主、平等、契约及竞争意识,争取平等自由的发展空间。二是市场经济对人的能力的要求。市场经济运行的自主性要求能力本位,只有具备了相应的能力,市场主体才能充分行使其

  自主权。三是市场经济对人的自主性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使得劳动者个人成为具有一定独立性的主体,不仅唤醒并增强个人主体的自我意识,而且,把人从对物,人对行政命令的人格依附中解放出来,使之在经济关系中具有独立的自主性。

  3、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全面提升人的发展。当代中国社会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人的高层需求凸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前提和目的都与人有着直接的联系,民主政治从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政治制度的安排。离开了民主的社会政治制度,不可能有人的全面发展,也不可能有社会的全面进步。社会制度的优越性不可能在封闭的环境中和远离经济与政治发展的条件下实现,只能在溶入世界经济政治过程中发挥出来。江泽民同志把握了世界经济政治发展大趋势和脉搏,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和实现人民富裕幸福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的重要思想,把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与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仅要保证人的基本经济权利和政治权利,更在于比较资本主义制度更能充分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思想,就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以加速发展先进生产力,迅速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用先进文化教育人民,用先进文化武装人民的头脑为出发点和归宿,达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目的。

  三、在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全面进步过程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

  党的十六大在全面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我国新世纪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特别是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这样完整地提出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我们党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过程中形成的新的执政理念。科学的发展观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观,贯彻了“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把人的全面发展作

  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重要观点,要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深入人心,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深入人心,使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深入人心,使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观念深入人心,为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实现全社会始终保持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创造人的全面发展的经济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始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首先是要发展经济。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加快经济发展,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今年经济工作的基本着眼点,是把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大起大落。因此,必须更加注重搞好宏观调控。今年宏观调控的重点:一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适当控制投资总规模,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坚决遏制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同时,支持有市场有效益的产业和企业加快发展。三是加强经济运行调节,努力缓解煤、电、油、运和部分重要原材料的供求矛盾。四是重视防止通货膨胀,抑制物价总水平过快上涨。在宏观调控中,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从当前实际情况出发,主要运用经济、法律手段等综合措施,并注意把握时机和力度,做到适时适度,区别不同情况,松紧得当,不急刹车,不一刀切。没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就不会有

  人的自由、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因此,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二)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营造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氛围。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倘若不能转化为人的发展,那就失去了明确的目的和方向。而人的全面发展也只有在全面发展的社会中才能实现。

  加快社会发展,就要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优化教育结构和教育资源配置,特别是发展义务教育、农村教育、职业教育与培训。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推进科学技术事业

  发展。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尽快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注重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发展,就要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继续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逐步理顺收入分配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加快社会发展,还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江泽民同志指出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12]同时,要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更好地保障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

  (三)要加强文化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激荡,我们既要抢占先进生产力的制高点,又要抢占先进文化的制高点,不断增强文化竞争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性,加快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文化条件。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以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为目的,创作生产出更多积极健康、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文化产品,提高群众的精神境界,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使人们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迪。要按照十六大报告中关于“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大力开展以学理论、学经济、学电脑、学法律、学涉外知识,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使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和享受文化成果的权利,使人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要加强社区、企业、校园文化建设,把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成为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的重要阵地,不断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提升人们的文化品位。

  (四)抓好社会可持续发展,努力创造人的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现代化不仅要建设一个适合当代人们生活的美好环境,而且也是为了创造一个适合于未来人们美好生活的世界。我过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这是基本国情。因此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为此,必须认真贯彻三项基本国策:一是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二是保护环境,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切实改善生态环境,使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三是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努力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使经济建设与合理利用资源相结合。

  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越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会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新的实践,牢固地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才会走得更稳、更快、更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目标才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注

  释:

  [1][7][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11]江泽民在庆祝中共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2[5][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104[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89[10]《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2]《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参考文献:

  蔡文鹏

  李丽《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逻辑》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王雪梅,郭今萃

  《试论社会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

  王友洛《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李爱莉《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目标》

  周宏军

  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林庭芳《江泽民同志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现实指导意义》

  张友谊《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

  冯良勤《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核心内容》

  李宏《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动小康社会建设康社会建设》《西藏日报》2004年4月24日

  李忠杰《

  树立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2004年4月3日

  CarryingoutthePrincipleofhumanismistherequirementoftheessenceofthesocialism

  XuChunxiaClass0001,ChineseDepartment,HubeiNormalUniversity,huangshi,435002Abstract:Duringthesamehistoricalprocess,socialdevelopmentandindividualoveralldevelopmentgetmutualpromotationaswellasmutualrestriction.Inthecourseofbuildingsocialism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thegradualadvancementofindividualoveralldevelopmentisnotonlythecrucialfactorofsocialoverallprogress,butalsotheessentialrequirementofthesocialistsociety.Inordertoachievetheindividualoveralldevelopmentinsocialistsociety,weshouldbuildfulfilltheviewscientificdevelopment,andcarryouttheprincipleofhumanism.KeyWords:individualoveralldevelopment;theessenceofsocialism;theviewscientificdevelopment

篇三:全体人民全面发展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促进共同富裕的关系

  将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下简称“两个促进”)统一起来,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也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因而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纵观上述重要论断,共同富裕包括“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两个促进”是高度统一的。

  坚持“两个促进”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应有之义

  最早提出并阐释“两个促进”相统一思想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正是“私有制使我们变得如此愚蠢而片面”,只有在“对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的基础上,也就是只有在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上,人才能“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这是马克思对共同富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关系的最早论述。此后,《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著作都蕴含着“两个促进”相统一的思想。

  比如,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论述共产主义的发展阶段时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以“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为主要特征的共产主义时代才真正到来。恩格斯则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阐释“经济的社会形态”转型问题时强调:“社会阶级的消灭是以生产高度发展的阶段为前提的,通过社会化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于是,人在一定意义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的人的生存条件,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

  从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中,从人的共同富裕和全面发展如何推动共产主义时代的到来,从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社会成员物质生活的丰富和充裕如何保证人的体力和智力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和利用等角度,深刻阐述了人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作为目的和手段的辩证关系。

  列宁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列宁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不断发展着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都得到充分满足的过程,二者的满足要求我们“要争取新的、更好的社会制度”,“在这个新的、更好的社会里不应该有穷有富,大家都应该做工。共同劳动的成果不应该归一小撮富人享受,应该归全体劳动者享受。”

  坚持“两个促进”相统一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追求

  共同富裕是共产党人追求共产主义的前提条件,而人的全面发展则是共产主义社会人的真实存在状态。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正是通过对共产主义的不懈追求将实现共同富裕与促进

  人的全面发展高度统一起来。1922年党的二大确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明确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的奋斗目标,作为实现“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的最高奋斗目标的前提。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百年奋斗史雄辩地证明,党不仅是党的最低目标和最高目标的统一论者,而且是党的最低目标和最高目标的忠实实践者;不仅是“两个促进”的统一论者,而且是“两个促进”相统一的积极践行者。

  民主革命时期,党带领人民没收地主阶级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完成“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带领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逐步实现富起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明确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奋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这一切奋斗,既是为通向共产主义社会做准备,也是为带领人民在追求共同富裕的基础上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一百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已经带领人民走上将“两个促进”相统一的康庄大道。

  实现“两个促进”相统一必须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在新发展阶段,要实现“两个促进”高度统一,必须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实现“两个促进”相统一的根本保障。

  首先,我们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的最初使命体现在实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和人民迫切的困难和忧虑,最终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方面取得更加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中国共产党人民开创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为实现“两个促进”提供了根本保障。党的坚强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运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我们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沿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断前进,才能够实现“两个促进”的高度统一。

  其次,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刻批判旧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上,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作出了科学的预言和设想,包括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是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在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消灭阶级和剥削、逐步过渡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等等。

  可见,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渊源的科学社会主义,所追求的就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从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和“源”,也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继续前进的方向。

  再次,必须坚持“五个文明”协调发展。与西方传统现代化道路只强调经济发展和物质财富量的扩张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强调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个文明”协调发展,强调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中心,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不断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总之,通过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实现“两个促进”高度统一,就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推动“五个文明”协调发展。以“五位一体”统筹推进为主要特征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成为“两个促进”相统一的必由之路。

  栏目主编:王多

  本文:张士引

  徐光寿

篇四:全体人民全面发展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讨论

  记者:字字千钧的十九大报告,提到了“人的全面发展”。在您看来,“人的全面发展”包含哪些层面?

  李佐军:我们至少可以从三个层面来分析人的全面发展,即满足人、依靠人、引导人。

  满足人,是指满足人的四大类、多种不同需求,即吃、穿、住、行、用等物质需求;快乐、情感、安全、尊重、理想等精神需求;健康、学习、就业等成长需求;生存权、发展权、财产权、平等权等权利需求。

  依靠人,即挖掘人的潜力,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依靠人的各种行为,实现各种发展结果。

  引导人,包含制度引导人、资源装备人、分工安置人三个维度,即通过各种制度引导人的行为;通过资本、技术、装备、信息等不同生产要素全面提升人的能力;把每个人放到最合适的岗位、行业与区域,实现人尽其才。

  换言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题中之义。

  记者:我们向往“人的全面发展”,也重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两句话存在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李佐军:共同富裕主要指物质财富极大满足,且收入分配差距较为合理。人的全面发展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需求都得到满足的状态,比单纯的物质丰沛、生活富足层次更高,是一个多向度、立体、全面、大写的人。到本世纪中叶,我们要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那时候,在满足人的全面发展上,就不单单是停留在全面小康阶段人们对物质与精神需求的满足,而是全方位需求的满足,包括公平的收入分配、优美的生态环境等。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时代意义何在?社会主要矛盾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又是什么关系?

  李佐军:以人民为中心,是贯穿新发展理念的一条红线。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新的社会主要矛盾表述指向的是人的全面发展,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无缝对接,贴合紧密。把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放在一起来提,正是因为二者之间存在高度关联,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是化解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

  从需求侧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就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需求的过程。随着我国人均GDP增长到8000多美元,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愈加强烈,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比如这些年社会热议的群体焦虑,就反映出人们对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加强权利保护、伸张公平正义的渴望。

  从供给侧看,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制约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因素。就像我们普通人一样,生活好了,平均身高体重上去了,但并不一定意味着健康,个体的技能、智慧、情趣、品位等或许也未获得相应比例的提升。那么,这个个体的发展是畸形、跛脚、非均衡的。今天,中国早已告别总量短缺时代,但各区域各领域间发展不够平衡不够充分,使得很多人精神需求、生态需求、权利需求以及高品质的物质需求等仍难以满足。举个例子,这些年,人们对蓝天白云好空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看重,宁愿少吃点、少用点,只愿换来一个青山绿水的生活环境。背后的原因,就是物质效用边际递减规律在起作用。在我国供给体系里,像清洁的水、安全的食物、环保的产品等,有效供给还不足,影响了人的全面发展。

  由此观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井喷式增长,发展却仍不平衡不充分,还需大力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通过更持续、更公平、更高质量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记者: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关系到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国民素质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发展潜力,意义深远。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面临着哪些挑战?

  李佐军: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我国主要有三大挑战:

  ——“粗”与“细”。要有统筹全局的气魄,也要有抽丝剥茧的细致,将顶层设计与个体努力相结合。人的全面发展所需要的保障条件很多。在鼓励个人奋斗的基础上,无论是政策、法规、体制机制等制度层面的支持,还是资本、土地、资源、环境、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等要素层面的支撑,抑或是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等分工深化方面的配合,都缺一不可。既需要顶层设计,完善发展环境,也需要个体努力,抓住发展机遇,挑战性极强。

  ——“快”与“慢”。要鼓励“踮踮脚”,也要鞭策“加速跑”,将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我们讲的“人的全面发展”,是覆盖全体人民的全面发展,一个也不能掉队。我国地域辽阔,东中西部间、城乡间、各群体间差距较大,很多地方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不一样,有些处于工业化甚至是后工业化阶段,有些还在工业化早期。这就导致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上,发达地区可能只需抬抬脚跟,而贫困落后地区则要奋力奔跑。如何准确认识和把握地区特点,通过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尽可能缩短同步发展、共同富裕的差距,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又一挑战。

  ——“新”与“旧”。要化解旧矛盾,也要培育新动能,将调整存量与做优增量相结合。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必须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化解存量矛盾,这一过程中难免要付出“阵痛”的代价。如何既保证新旧动能顺利转换衔接,使经济始终运行在合理区间,又不影响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所有转型期经济体不容忽视的重大挑战。

  记者:经过近40年快速发展,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您认为目前有哪些利好?

  李佐军:有利条件主要来自三方面。

  从认知层面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已形成了广泛共识。十九大报告让大家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关系全局的变化,明确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这个认识统一了,才能真正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切实在发展中解决百姓诉求,补齐民生短板。

  从保障层面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拥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国产业体系比较健全,物质供应极大丰富,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重要前提。

  从实践层面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积累了深厚的智力储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受教育程度大幅提高,掌握的知识、信息、技能呈指数级增长,这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夯实了智力资源之基。

  事实上,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步稳蹄疾,推出1500多项改革方案与措施,取得历史性成就。改革的四梁八柱已经立起来,为人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很好的根底。

  记者: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任务繁重,千头万绪,抓住“牛鼻子”从哪儿入手?

  李佐军:我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理念上,要进一步明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各级政府都应该始终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奋斗目标。要通过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国际化等举措,把每个人放在最合适的位置上,不断激发每个人的潜能和创造力。同时,在制度上,要继续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靠制度来保障人的发展权利,实现资源的公平配置,使个体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获得生产要素,让人人拥有共建共治共享的能力

篇五:全体人民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

  第二讲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

  它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是:——以人为本,即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发展,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即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即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明发展道路,保证

  一代一代永续发展。

  概括地讲,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其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

  我们要全面准确地理解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

  一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的观念有着深远的历史渊。

  春秋时期我国著名政治家管仲最先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概念。

  其他一些古代思想家也都曾对民本思想作过论述,逐步形成了“民本君末”“民贵君轻”“天地之间,莫贵于人”的思想。

  西方社会提出的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学说,出现在欧洲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

  它高扬人的价值,强调保护个人权利,反对神学统治和封建特权,在历史上具有进步作用,但其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马克思主义从现实的人和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出发,从社会历史现象中找到了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矛盾,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看作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认为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是不可避免的,无产阶级只有消灭阶级剥削和压迫,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

  这就科学揭示了人的本质,为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奠定了思想基础。

  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这一新的发展理念,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深刻总结古今中外历史经验,紧密结合新的时代特征,赋予以人为本以全新的涵义。

  它强调的以人为本的“人”,是指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

  它强调的以人为本的“本”,是指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这是我们党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也是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立党为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以人为本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

  我们党是全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惟一宗旨。

  立党为,表明除了人民的利益,党没有自己的私利;执政为民,要求党必须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科学发展观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理念,用最简洁最生动的语言,揭示了党在领导经济社会发展中,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根本要求。

  这就把立党为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拓展为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

  化建设的发展理念,体现了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体现了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

  对这一点,就连某些外国政要和学者也表示赞叹,认为中国“强调发展的人民性,而不是特权的阶层性”。

  一些国家发展的目的是“帮助银行家金融家”,而中国发展的目标是“帮助普通人们,强调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体现了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要求。

  古人讲,“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意思是说,人民是一个国家立国强国之本,人民富裕幸福国家才能稳定安宁。

  这一千年古训至今仍有启示作用。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历史上许多封建王朝,往往都走了从得民心兴起到失民心衰亡这

  样一条道路。

  我们党自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于人民,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下,能不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人心向背,是我们党面临的一个巨大考验和现实题。

  始终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于人民造福于人民,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真正取得执政的资格。

  始终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站在一起,真正把人民作为我们党的依靠力量,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和创造精神,才能从人民群众中获得深厚的执政资。

  这是党过去得天下之道,也是党今天治天下之道。

  坚持以人为本,才能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盛不衰兴旺发达。

  以人为本体现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在为人民利益长期奋斗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形成了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一刻也不脱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弘扬和发展了党的这一优良传统和作风。

  这几年,党中央突出强调群众利益无小事,带着深厚的感情做群众工作,充分体现了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价值观。

  强调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重视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紧迫问题,充分体现了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的群众观。

  强调多干群众急需的事,多干群众受益的事,多干打基础的事,多干长远起作用的事,充分体现了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服务于人民造福于人民的政绩观。

  人们看到,在偏僻区,在困难国企,在遇难矿工的家里,在抗击非典的生死战场上,胡锦涛总书记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水乳交融;改革和完善信访制度,提高征地拆迁补偿,解救在海外被绑架的人质,帮助海啸中的受难者,追讨拖欠的农民工工资,重奖贡献卓著的科学家,一桩桩一,都是以人为本的自觉实践。

  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归根结底是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发展为了人民。

  为谁发展的问题,是判断一个政党是否先进一个社会是否进步的根本尺度。

  胡锦涛同志指出,一定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眼于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着眼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素质,切实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创造良好的条。

  科学发展观根植于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归宿;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

  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发展成果的根本标准。

  发展为了人民,要把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放在首位。

  马克思指出,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供应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生产力水平不发达,经济化相对落后。

  尽管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仍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发展为了人民,说一千道一万,首先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使人民逐步过上更加殷实宽裕的小康生活,享有更丰富的营养更宽敞的住房更方便的医疗更有效的教育更充分的就业更安全的环境更广泛的自由更繁荣的化更健康多样的娱乐。

  这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最具体最实际的体现,也是发展的本质要

  求和价值所系。

  发展为了人民,要在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都能够充分体现和代表人民的意愿。

  不仅经济建设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化需要,其他方面的工作也都要体现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

  政治建设,要着眼于保障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和合法权益,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化建设,要着眼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化水平和精神生活质量,不断促进和大力繁荣社会主义先进化。

  社会建设,要着眼于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发展依靠人民。

  中国革命的胜利,靠的是人民。

  多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同样靠的是人民。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

  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不可能从天上掉下,也不是我们头脑中固有的,归根到底,自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丰富生动的实践。

  谁深深扎根于人民之中,同广大人民群众结合在一起,谁就有力量有办法,谁就能够经受考验,战胜困难,做出成绩。

  发展依靠人民,就是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发展依靠人民,就是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充分发挥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根本力量的作用,鼓励和支持其他社会阶层人员为经济社会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发展依靠人民,就是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泉充分涌流。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发展成果由少数人享有,还是由全体人民享有,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价值取向,反映了执政党的不同执政理念。

  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而不是富的越富穷的越穷。

  只有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共同前进,以人为本才能得到真正体现。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上,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化素质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化和社会等各方面权益上,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坚持在全国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把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的群众利益兼顾好。

  一方面,要保护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通过辛勤劳动和合法经营先

  富起的人们的发展活力,鼓励他们积极创造社会财富;另一方面,要推动先富带未富先富帮未富,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以及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特别要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切实保障各方面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平和正义。

  社会平和正义,人们的心情才能舒畅,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能协调,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

  要在促进发展的同时,把维护社会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从收入分配利益调节民权利保障依法行政严格执法正司法等方面营造平的社会环境,依法逐步实现权利平机会平规则平分配平,保证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够接受教育,都能够进行劳动创造,都能够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参与社会生活,都能够依靠法律和制度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前进。

  塑造全新风貌的一代新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无论经济化的发展,还是社会的全面进步,最终都要体现在人的发展上。

  如果说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解决人的发展之“形”,那么人的素质全面提高则是人的发展之“神”,“形神兼备”才是人的全面发

  展。

  以人为本,就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在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满足生存健康等自然需求的同时,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化素质,努力满足人的民主权利人的价值实现人的精神化需要等社会需求,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统一。

  经济社会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条,没有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也就失去了基础和保障。

  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和重要力量,离开了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就会失去目标和动力。

  两者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化条越充分,又越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要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现实条的制约,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

  只有随着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加,社会明的持续进步,人民群众的需要才能日益充分地得到满足,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日益充分地得到实现。

  要从基本国情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踏踏实实地艰苦奋斗,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落实到经济政治化和社会全面发展全面进步中。

  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必须找到既适合自己国情又符合时代要求的发展道路。

  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为我们指明的科学发展之路。

  “四位一体”谋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全面发展“咬定青不放松”,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是改革开放以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最根本的原因。

  实践证明,集中力量发展经济,使我国形成发达的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旺发达的物质基础,是我们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

  中掌握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长治久安的物质基础。

  科学发展观的中心就是经济建设,要求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离开经济发展谈发展,不能放松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抓发展,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发展的首要任务。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是“单打一”发展。

  经济政治化和社会建设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愚昧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和法制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和谐也不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必须经济政治化和社会全面建设全面发展。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包括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实现全面发展,就要按照这一总体布局,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物质明政治明精神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十个指头弹钢琴——坚持“五个统筹”,实现协调发展统筹兼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切入点和现实途径。

  统筹兼顾,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五个统筹”的核心是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

  从世界范围看,城乡差距明显,落后的传统农业与现代的城市工业并存,是发展中国家一个普遍性的标志。

  经济学把这种状况称作“二元经济结构”。

  改革开放以,我国城乡都有了较快发展,但比较而言,农村发展

  相对滞后,农业基础薄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农民农业和农村,从都是中国的基本命题。

  有人算过这样一笔账:一个农民只要增收元,全国就会增加亿元;一个农民一年消费元,全国就是亿元。

  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亿农民的农业大国里,农民不富,中国不强。

  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

  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关键是要抓好四个环节:一是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

  二是农业和农村自身要加快发展,推进城镇化。

  三是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要相协调,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

  四是统筹推进城乡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户籍管理制度义务教育制度和税收制度等,消除体制性障碍。

  通过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真正建立起地位平等开放互通互补互促共同进步平等和谐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

  ——统筹区域发展。

  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发展很不平衡。

  改革开放以,各个地区都有了较快发展,但横向比较,地区之间的差距明显拉大。

  从占全国经济总量比重看,~年,东部地区从%增加到%,中部地区从%下降为%,西部地区则从%下降为%。

  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

  拿西部地区说,国土面积约万平方里,占全国总面积的%,人口亿,占全国总人口的%,其中,少数民族人口超过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一半。

  同样可以说,没有西部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就谈不上全国的现代化。

  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以东带西东中西共同发展的区域发展格局。

  要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采取对口支援社会捐助等方式帮扶欠发达地区,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形成区域之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互动机制。

  这是一个把握规律统揽全局的重大决策。

  按照这一战略布局,形成东部领跑中部崛起西部提速东北振兴的发展走势,各个地区之间将从差距扩大到趋向缩小,在协调发展中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看,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

  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

  目前,我国社会发展仍滞后于经济发展,集中表现为“三个不够协调”。

  即:经济增长与社会事业发展不够协调,社会事业的投入不足,教育科技卫生化等社会事业发展相对落后。

  经济增长与分配不够协调,出现了贫富差距开始拉大的新问题。

  经济增长与就业社会保障之间不够协调,已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紧迫问题。

  社会发展包括科技教育卫生化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也包括社会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正社会管理社会秩序社会和谐等,还包括社会结构社会领域体制和机制完善等。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展理所当然地包括这些方面的发展和进步。

  加快社会发展,一是要大力发展教育科技化卫生体育等事业。

  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优化教育结构和教育资配置,特别是发展义务教育农村教育职业教育与培训。

  加强基础研究和高科技研究,推进科学技术事业发展。

  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

  加快共卫生体系建设,尽快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化,积极发展化事业,加强精神明建设。

  二是要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继续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逐步理顺收入分配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三是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促进物质明政治明精神明和和谐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人类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改造生物圈,但生物圈只能按自己的内在规律变化和发展。

  如果人类盲目开发,就会造成生态平衡的失调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生态恶化环境污染和资破坏,已成为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三大难题,我国也不例外。

  严酷的现实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保护环境,节约资,减少污染,已经刻不容缓。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在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基本国策的基础上,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既要讲求经济效益,也要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把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统一,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具体说,一是要坚持资开发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同时依靠科技进步和法律法规加强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

  二是要坚持资利用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利用效率。

  三是要坚持统筹规划,把资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有关措施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四是要深化体制改革,优化经济布局,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实现发展模式从资依赖和投资驱动向集约和创新驱动的转变。

  五是要推进制度创新,实行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建立政府协调机制,统筹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全局性战略性区域性问题。

  六是要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节约资保护资的意识,形成有利于节约资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建设资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国内发展是对外开放的坚实基础,对外开放是国内发展的强大动

  力。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把“引进”与“走出去”结合起,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统筹经济发展与经济安全,统筹运用外部的有利条和我们自身的有利条,在更大的范围内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我们以更加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用全球战略眼光谋划我国长远发展问题,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在对外开放条下促进发展的能力。

  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促进生产要素的跨境流动和优化配置,更好地促进国内发展改革。

  统筹国际国内两种资,缓解国内短缺资约束;统筹国内市场与境外技术,推动我国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统筹国际经济合作与国内经济合作,鼓励有条的企业“走出去”,扩大互利合作和共同开发。

  既要金银,更要绿水青——造福子孙后代,实现可持续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明发展道路,保证一

  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题。

  按照国际上通行的解释,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这是人类发展付出沉重代价后作出的深刻反思和总结。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它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更是人类世代生存和发展的依托。

  早在多年前,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就指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初的和最基本的关系,也是人类社会永恒存在和发展必须面对和把握的关系,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则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主要内容和理想目标。

  世纪的年间,在工业化的重压之下,我们的地球已经不堪重负。

  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超过了以往历史的总和,同时也加速了资消耗。

  全球GDP增加倍,石油钢铜铝的年消费量也分别增加倍倍倍和倍。

  其中,%以上的能和%以上的矿产资,是由不足世界人口%的发达国家消耗的。

  尤其是世纪年代以,人类面临的人口猛增粮食短缺能紧张资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

  这种以牺牲环境和大量消耗资为代价的发展现象,被人们称为“有增长无发展”或“无发展的增长”。

  联合国先后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里约热内卢宣言》和《世纪议程》等国际,呼吁各国摒弃传统的以大量资消耗环境破坏为代价的发展,代之以经济社会和生态三者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这标志着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全世界的共识。

  可持续发展,是中华民族一代一代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说,一个很小的问题被乘以亿,都会变

  成大问题;一个很大的总量,除以亿,都会变成一个小数目。

  实施可持续发展,实现自然资的永续利用,实现社会的永续发展,是适应我国国情的必然抉择,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人口密度是世界平均值的倍,国土严重超载,短缺的有限的资,要养育庞大的不断增长的需求越越多的人口,其困难可想而知。

  我国的国土面积虽然很大,但却是资短缺的国家。

  人均耕地只有亩,是世界人均占有耕地的/。

  年至年减少耕地万亩,并且在继续减少。

  而现在耕地又在受沙漠化盐碱化的威胁,质量不是在提高,而是在退化。

  淡水已成为人类的稀缺资,而我国人均占有量又只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

  水质也在污染恶化,目前是南部严重污染北部严重干旱,全国多个城市有一半缺水,不少地区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不得不以高投

  入搞南水北调这样的跨流域跨省区的大规模调水工程。

  森林人均面积是世界人均面积的/,草地人均面积是世界人均面积的/,而林地草地湿地也在逐年减少。

  石油铁矿铜矿等矿产资十分紧缺,年近%的石油%的铁矿石%的铜矿石依靠从国外进口,拉动了国际市场价格的大幅上涨。

  我国目前仍是粗放型的增长方式,高增长是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支撑的。

  有限的资短缺,处于严重浪费之中。

  土地资大量被低效或无效占用,仅省级以下的开发区土地闲置率就高达%;单位产值用水高于发达国家~倍,生产每斤粮食耗水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倍。

  换一个说法,按创造国内生产总值看,一个单位的消耗,我国创造的不到美元,世界平均水平是美元,日本是美元。

  还应看到,我们经济增长很快,但国内生产总值中相当大的一块是以牺牲生存环境为代价取得的。

  我国的污水排放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倍,固体废弃物排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倍。

  有人曾这样形象地描述过:中国的森林为了生态保护,一棵树不砍也不够;为了使用木材,一棵树不留也维持不了几十年。

  如果不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继续对资进行掠夺性开采消耗,竭泽而渔,尽矿而采,伐林而耕,不讲代价,不顾未,无异于寅吃卯粮,欠的是子孙后代的账,现代化发展目标只能是镜花水月。

  严峻的现实警示我们,不能走其他国家已经走过的老路。

  必须从传统的“人是自然的主人”,可以随意支配自然征服自然的观念,转变为“人是自然的成员”,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现代明理念。

  必须改变以牺牲环境破坏资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经济增长的方式。

  要在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环境的关系,正确处理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节约型环境友

  好型社会,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条和发展空间。

  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党中央作出了推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一系列重大举措。

  这些重大举措,抓住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突出矛盾和关键环节,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化是国力强盛的象征。

  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完成工业化,国际上有三个结构性指标:一个是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降到%以下,一个是农业就业人口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降到%以下,再一个是城镇人口上升到%以上。

  实现工业化,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我们要走的工业化道路,不是简单重复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过程,而是从我国实际出发,汲取世界各国工业化的经验和教训,立足于当今时代经济科技发展的新水平,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具体说,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

  工业化是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和需求之,信息化是工业化的最新发展阶段和引擎。

  发达国家一般是在工业化之后推行信息化的,而中国是一个后发展的国家,改革开放以信息化发展很快。

  我们完全可能将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进程重合起,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工业化进程,在工业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促进信息化的发展。

  二是注重经济发展同资环境相协调。

  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大多数是以消耗能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走的是“先发展后治理”的路子。

  我国工业化进程对资的依赖程度越越高,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越越严重,只靠增加资投入式的粗放型增长难以维系。

  新型工业化道路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强调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尽可能少的资消耗资占用和环境牺牲创造更多的财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是坚持城乡协调发展。

  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往往经历牺牲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阶段。

  新型工业化道路立足于城乡共同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互相促进同步协调。

  四是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

  人力资是最宝贵最重要的资。

  传统的工业化往往是用技术和资本代替劳动力,而我国是劳动力

  资大国。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在大力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发展改善和提升劳动密集型产业,把劳动力多的压力,转变为充分利用劳动力资丰富和人工成本较低的比较优势,使人力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惠及亿万农民的民心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

  这个字,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任务,概括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内涵,展现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型农村形态。

  生产发展。

  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全局,促进农业和

  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从而为增强农业富裕农民繁荣农村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生活宽裕。

  就是要采取有效措施,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改善广大农民生活水平,使广大农民切实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乡风明。

  就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先进化,切实加强农村精神明建设,营造明科学健康的生活风尚,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村容整洁。

  就是要建设环境优美生态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风貌,村舍整洁卫生,布局科学合理,社会治安良好,农民安居乐业。

  管理民主。

  就是要进一步健全农村各项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基层

  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健全村党支部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不断促进农村各项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序化制度化,从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的各项利益,使农民享有更多更充分的民主权利。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亿万农民说,是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建设美好家园的过程;对全国人民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任务。

  现在,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为支持新农村建设创造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全党全社会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良好氛围已经形成。

  党和政府正在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这一历史进程。

  比如,从年起,全部免除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书本费杂费,并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

  种地纳粮,天经地义。

  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全部免征农业税,从而结束了长期以农民种田

  缴纳“皇粮国税”的历史,将为农民每年减轻多亿元的税收负担。

  广大农民为此欢欣鼓舞,真正感受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和实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也是一项系统工程。

  要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充分依靠农民,继续扎实稳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

  我国历史上曾经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

  《论语》中讲到的“和为贵”,墨子提出过“兼相爱”“爱无差”等的理想社会方案,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

  两千多年,人们从不同角度对“小康社会”“大同社会”的描述,反映了人们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但在存在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旧制度下,这些设想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为我们实现社会和谐提供了根本前提和保证。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民主法治。

  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平正义。

  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诚信友爱。

  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充满活力。

  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力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安定有序。

  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这六条基本特征,内容十分丰富,既为我们描绘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蓝图,又给我们提出了扎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

  六条基本特征紧密联系相互贯通,揭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内涵,体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

  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明政治明精神明的关系。

  这四者是有机统一的,它们既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律。

  社会主义物质明政治明精神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强物质基础加强政治保障巩固精神支撑;和谐社会建设,为物质明政治明精神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化建设一道,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包含了“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这一要求的进一步展开和丰富。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现实的重大任务。

  同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我们还要继续为构建和谐社会长期奋斗。

  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关系。

  社会稳定是社会和谐的前提,没有社会稳定也就没有社会和谐。

  要在保持社会基本稳定的条下,推进和谐社会建设;通过构建和谐社会,更好地促进社会稳定。

  当前,我们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和改革的攻坚阶段,国际因素与国内因素相互交织,社会矛盾和冲突容易积聚,并有可能在薄弱环节引发社会危机,造成不稳定。

  要进一步落实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社会预警机制突发事应急机制等,及时消除各种“不和谐”因素,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在促进社会稳定的同时,实现社会和谐。

  民族振兴的强大支撑——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翻开人类社会发展史,从野蛮愚昧走向明开化离不开创新,从初级明向高级明迈进仍然离不开创新。

  一个创新精神旺盛的民族,即使暂时处于落后状态,也必然会后居上,领先于未。

  可以说,整个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过程。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我国人民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取得了一批重要的自主创新成果:“两弹一星”横空出世,构筑起捍卫国家安全的防线;神舟飞船遨游苍穹,迈开了和平利用太空的步伐;超级杂交稻的成功培育,使中国的粮食产量有了一个大的跨越;中激光照排技术的发明推广,使古老的中印刷“告别铅与火,迎光与电”;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依靠自有技术和自主品牌,以华为海尔

  为代表的一批中国企业昂首挺胸“走出去”,等等。

  事实表明,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在攀登现代科技高峰的道路上不断创造非凡的业绩。

  当今世界,创新越越成为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标志,越越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程。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是:到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具体说:一是要努力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坚持自主创新,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

  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坚持重点跨越,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

  坚持支撑发展,从现实的紧迫需要出发,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坚持引领未,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创新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型产业,引领未经济社会发展。

  二是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

  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买不的,必须依靠自主创新。

  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首位,在若干重要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

  三是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继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国家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大学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进一步形成科技创新的整体合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四是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科技创新,人才为本。

  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资是第一资的观念,完善适应我国科技发展需要的人才结构,不断发展壮大科技人才队伍。

  五是培育全民族的创新精神。

  大力发扬中华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增强全民族的自强自尊精神,大力增强全民族的创造活力。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通过理论创新不断推进制度创新化创新,为科技创新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有力的制度保障和良好的化氛围。

  团结胜利的根本保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执政也是有规律的。

  千百年古今中外的执政者,有的执政好些久些,有的差些短些,无数次反复,自然有规律可循。

  执政活动要遵循的规律极为复杂,既要尊重经济规律,又要尊重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

  对我们党说,执政能力的强弱高低,从根本上决定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目标和实现程度。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对执政使命的认识更加自觉,对执政任务的理解更加完整,对执政规律的把握更加深刻。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关键在党,必须进一步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紧密结合起。

  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了党的执政理念,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

  设提出了新要求。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就是要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化的能力;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通过全党共同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

  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紧密结合起。

  先进性是关系一个政党兴衰存亡的根本问题。

  科学发展观赋予党的先进性建设新的时代内涵和历史任务。

  深入学习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要围绕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把先进性建设的要求贯穿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各个方面,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有力保证。

  要通过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使各级党组织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始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使广大党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要把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在善于治国理政上,体现在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以党的先进性建设推动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使我们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党的先进性是由每一个共产党员的思想和行为支撑的。

  一个党员一盏灯,一个党员一面旗。

  要使我们党充满强大的生命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就必须使每个党员这个细胞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胡锦涛同志指出,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基本要求是:坚持理想信念,坚定不移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坚持勤奋学习,扎扎实实提高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领;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始终不渝地做到立党为执政为民;坚持勤奋工作,兢兢业业地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坚持遵守党的纪律,身体力行地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坚持“两个务必”,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只要我们按照胡锦涛同志提出的要求,认真学习贯彻党,身体力行这“六个坚持”,就一定能够成为永立潮头的时代先锋。

  欢迎您下载我们的文档,整理范文,仅供参考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篇六:全体人民全面发展

  

  对江泽民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观的理解

  【摘

  要】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这个理论对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但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人的全面发展观

  1.人的全面发展观的意义

  江泽民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根据新的时代背景和世界潮流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创造性地阐释了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深刻论述了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与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自然的相互关系,并根据“三个代表”要求,确立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标准。江泽民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论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要尽快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1从一切工作的着眼点的战略高度,强调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论断一方面表明,人的全面发展是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推动社会主义走向共产主义的重要手段和强劲动力。人的全面发展从现在开始,在未来社会发展中越来越居于主导地位。另一方面,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提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从而把人的全面发展与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一起,提升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的高度。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次阐明了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实践证明,人们在个性、需求、才能发展方面的各种问题,是只靠经济发展远不能解决的。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仅体现在更高的经济发展速度上,而且体现在人的全面发展的提高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区别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性质的特点,就在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我们在牢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时,还必须牢记经济建设仅仅是手段,它是为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社会需要服务的,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的。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要着眼于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江泽民同志在深刻总结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所作出的科学结论。

  2.2概括出“两个历史过程”的内在关系,揭示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诸环

  节的辩证统一

  江泽民同志指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江泽民同志的论述澄清了以往的模糊认识,明确了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不是包含关系,不是从属关系,不是主次关系,而是相对独立,相互并列的,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关系,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关系。我们党必须在唯物史观指导下,既要研究社会发展规律,又要研究人的发展规律,更要研究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两个历史过程”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是提高人的素质与开发人的潜能的统一。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江泽民同志曾经反复强调要重视人的素质的提高、人的潜能的开发、人的全面发展,并且把提高素质与开发潜能有机统一起来。一方面,要“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伟大的创造精神”。提高素质与发挥潜能的统一,是现代社会条件下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

  “两个历史过程”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是物质生活发展与精神生活发展的统一。江泽民同志强调“要尽快地使全国人民都过上殷实的小康生活,并不断向更高水平前进”,指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需要,实现人民物质生活的高质量、高水平,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特定外在发展要求。同时又指出:“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指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实现人们道德与智慧,知识与能力,素质与潜能,心理与生理的全面而协调的发展,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特定内在发展要求,这种内在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又是人类追求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的现代文明标志。物质生活的发展是精神生活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精神生活的发展是物质生活发展的精神动力并引导物质生活发展的方向。

  2.3根据“三个代表”的要求,总体上确定了富有时代特色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标准

  人的全面发展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动力。江泽民同志强调:“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始终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第一要务”。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综合体现,它反映出人的潜力潜能的充分挖掘和发挥以及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充分施展和表现。

  人的全面发展与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是一致的。社会文化的进步包括道德水准的提高和科学教育的发展,这两个方面都是人的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全面发展的人,首先是有高尚道德修养的人,是能够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与他人关系的人,是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人。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另一个基本标志。只有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文化,才能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为人类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江泽民同志在阐述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时指时:“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同时还指出“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可见,这不仅是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党的最高纲领的需要。

  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根本要求。作为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人”是一个整体概念,指的是全体社会成员。在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是越来越多的人得到了全面发展。因此,人的全面发展实质上就是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社会主义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的过程。我们党要真正地做到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长期地切实地做好多方面的工作,把如何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研究问题、制定政策、作出决策的出发点和衡量工作成效的标准,在实践中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机统一起来。

  3.结束语

  江总书记的“人的全面发展观”,不仅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且指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以及二者的辩证关系,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的。

  【参考文献】

  [1]江泽民文选.

  [2]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篇七:全体人民全面发展

  

  湖北社会科学2020年第4期论习近平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创新发展杨鲜兰,程亚勤(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62)摘要: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是辩证统一的,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是在人类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由不自由不全面向自由全面转化的渐进过程。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致力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关系作出了新部署,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美好生活;“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人类命运共同体D616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477(2020)04-0012-06就个体而言,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各种需要、潜能素质获得最充分的发展,人的社会关系获得高度丰富以及人的自我意志、个性获得自由体现等。就社会而言,人的全面发展还指全社会所有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在二者的关系中,人的全面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手段,又是社会发展的目的,而且是最高目的。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在人类思想史上,马克思恩格斯针对资本主义生产对人的异化造成人的畸形发展而提出人的发展的理想状态和终极目标,并把它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追求和崇高理想,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最高理想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作出了新的生动诠释。党的十九大报告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内容写入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在分析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提出的,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创新发展,对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促进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一、以人民为中心是人的全面发展主体的新时代阐发马克思主义认为,作为人的全面发展主体的作者简介:杨鲜兰(1965—),女,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程亚勤(1991—),女,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信仰的重要论述与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构建研究(17BKS013)”的阶段性成果。·12·

篇八:全体人民全面发展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切实推进“四个全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作者:谷德君

  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5年第23期

  [摘

  要]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恒久不变的话题,几千年来,它吸引着无数志士仁人为之坚持不懈的奋斗与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伴随着社会发展的始终,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及最终目的。要想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我们必须要重视这一理论,把握其精神实质,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切实推进人的综合、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对当代中国切实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四个全面”;人的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3-0335-01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

  马克思认为个人之所以为个人在于他具有类特性、社会特性和个人特性三种基本的本质特征。因此,人的全面发展也必然与这三个方面相对应:首先,人的类本质全面发展就是要求人在世界中确立自己的地位和价值,以达到自我实现,达到自由的生存;之后人的社会本质的全面发展的实质就是要求个人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相一致,只有把个人的全面发展同所有社会成员的发展统一起来,才可能真正生成全面发展的人;最后,针对旧式分工和劳动异化对人个性的压抑,人的个性全面发展包括个人自身中的自然潜力的充分发挥、个人身心的和谐发展、个人需要的相对全面和丰富。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途径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结果会自然而然的出现,必须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才能够实现。

  一、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

  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只有通过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创造出丰富的物质财富,人的全面发展才有了真正的物质基础。生产力的发展还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自由时间,使人们有时间和精力从事其他各种各样的有益于人发展的活动,从而使人的兴趣、才能得到不断发挥,这样人们就不仅在物质关系上获得日益丰富,而且在精神关系上获得丰富发展,使人的个性和创造力在自主活动中得到全面发挥,获得德、智、体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二、丰富的社会关系决定人的全面发展程度。

篇九:全体人民全面发展

  

  为什么要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其实可以从提升人的幸福度来理解。一个人过的是否快乐,取决于它/她的均衡发展,什么事情,做的过度了,都不是好事,所以学生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为作为一个社会人,只有全面发展了,才可以不仅快速适应社会,为社会做更多贡献,而且也让他/她本身生活的更健康快乐,比如一个学霸,即会音乐,也喜欢运动,总体上要比只喜欢学习的学霸,会交到更多朋友,获得更多快乐。

  至于共同富裕,其实就是要缩小贫富差距,不患寡而患不均,为什么,一个贫富差距过大的社会是不健康也是不合理的,会生出治安、暴力、内卷、毒品等社会问题,民众的幸福感很低,所以促进共同富裕,就是更多人富裕起来,提升整体幸福度。

推荐访问:全体人民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