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民族意识开始觉醒是什么时候
民族意识的觉醒
1352999软件工程
那旭阳
民族意识的觉醒
何谓“民族意识”?民族意识即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梁启超先生在《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中认为尽管血缘,语言,信仰是构成民族的重要条件,但还不是最核心、最重要的要素,最重要的是民族意识,“民族成立之唯一要素,在‘民族意识’之发现与确立。”
从古代到近代
古代的中国不得不说的确是十分强大的,甚至可以毫不夸大地说,“就是世界第一!”。然而,由于古代实行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皇帝不断加强皇权,称自己是“奉天承运”的“天子”,大力实行愚民政策,导致人民思想的愚昧与落后,人民满足于自给自足的小民经济。加之,清朝的统治阶层视野狭隘,认为世界只有华夷之分,华夏文化才是世界之分,即清王朝就是天朝上国,其他外国民族都只是天朝的臣子,正所谓“四夷宾服,万方来朝”,又因为天朝物产丰饶,而夷敌又不断骚扰,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然而,清王朝日渐衰败,暗藏危机,近代的暴风骤雨即将来临…
“开眼看世界”——鸦片战争后民族意识的萌发
随着英国炮弹的轰击,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鸦片战争的惨败使得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相应的,人民的思想意识也开始发生改变,人们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人们保家卫国的民族意识开始苏醒。
鸦片战争是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发生在沿海一带,人们开始思考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不同的思想开始迸发。这一时期涌现的思想家有林则徐,魏源等人。林则徐初到广东开始禁烟之时,就极力搜集外国军事、政治,经济情方面的情报,又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编成《四洲志》,还组织翻译了瑞士法学家瓦特尔的《国际法》等一系列著作。通过大量的学习,他认识到只有向西方国家学习才能抵御外国的侵略,并主张传播西方文化,促进西学东渐。林则徐在了解世界,研究西方方面带了头,被誉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与此同时,魏源也主张重视了解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以作为对付侵略的重要方法。他在《海国图志》中贯彻并发扬了林则徐了解和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的做法,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口号,认为“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他把学习西方的“长技”提高到关系国家民族安危的大事来认识,使之在当时的社会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如果说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那么魏源可以说是“使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稍晚于林、魏二人的思想家还有冯桂芬。冯桂芬继承了林、魏二人的思想,并进一步提出中国“四不如夷”的观点:“人无弃材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如夷。”不断涌现的思潮冲击着“天朝上国”的思想观念,一种新的思想正在萌发。
中日甲午战争对民族意识的刺激
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以及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同时也大大刺激了人民的民族意识,因为以前中国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而如今竟然还被东亚小国打败,并且败得如此之惨,如此彻底,一种极大的耻辱感从人民的心中产生。梁启超认为这是中国人民族意识普遍觉醒的开端,他说:“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自此,中华民族的危机意识逐渐强化。
1895签订《马关条约》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万名学子向皇帝上书,叙述严峻的形势,提出了变法的主张,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尽管结果失败,但维新变法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并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戊戌变法失败后,救亡图存的运动并未停止,反而更加深入人心。标志事件是义和团运动。义和团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帜,试图抵制列强侵略,挽救民族危机。义和团运动乃是人民群众自发组织,这更加说明了民族危机意识已经在基层百姓心中扎根生长。
与此同时,孙中山在檀香山组建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建合众政府”为誓词。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孙中山以兴中会为基础,创建了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党同盟会。在《民报》中,孙中山首次提出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此后,孙中山一直致力于资产阶级共和思想,使更多的人投身于反清革命。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孙中山回国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尽管后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但民主、共和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袁世凯称帝不可能成功,历史不会倒退。
五四运动——民族意识的升华
辛亥革命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有增无减。而在1918年的巴黎和会上列强再次暴露了侵略的本质,军阀的卖国嘴脸也展露无遗。中国外交在巴黎和会上的失败点燃了五四运动的导火索。为了抗议列强在会议上对中国无耻的侵略行为,学生们举起“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废除二十一条”“抵制日货”“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等口号走上街头游行反抗。随后,上海工人集体进行大规模罢工运动,响应学生。许多文人志士也拿起笔杆对列强的侵略,以及政府的无能进行抨击。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运动,可以说国人的民族意识得到了升华,全国各地学生,工人,商人,各个阶层都参与到了这次运动,人们的思想连到了一起。
五四运动开启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阶段,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使人们开始重新思考拯救中国的方法。在辛亥革命结束后,孙中山曾一度认为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的目标已经实现,剩下的任务便是发展民生,然而,在受到俄国十月革命以及五四爱国运动的影响后,他认识到自己思想的局限,提出了新的三民主义,认为推翻清王朝只是“消极”的民
族主义,而“积极”的民族主义应该是如何使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巅峰。而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则在这一时期发表了大量关于十月革命和共产主义的文章,这为中国共产党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抗日战争时期民族意识的高涨
1931年,日本发动9·18事变,吞并东三省;1937年,日军又制造卢沟桥事变,企图占领全中国。
1937年7月8日中国共产党在通电中指出:"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在生死存亡之际,民族意识空前觉醒,中国的各种社会力量出现了空前团结的局面。毛泽东指出:"这个战争促进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的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各阶层人民的共识。抗战爆发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全国民众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全力抗战。在外敌侵略,民族存亡之际,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达到高潮,面对共同的外敌,人民的民族意识彻底觉醒。毫无疑问,民族意识作为支持中国持久战的精神源泉,在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民族意识的觉醒不仅表现在一致抗日的战线上,还表现在民族复兴意识上。在受到一次又一次的侵略后,人们意识到了“贫穷就要挨打”这个道理,许多爱国志士都在思考民族复兴的方法,抗日战争时期,这一方面的文章大量发表,非其他时期可比,民族复兴意识也达到了空前的觉醒。
鸦片战争后,民族意识的觉醒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一次次的侵略没有打垮中华民族,反而使人们思考民族的前途,找寻复兴的道路,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而在今后的时间里,民族意识也会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源泉与发展的动力,推动我们走向世界之巅,抒写辉煌的新篇章!
篇二:民族意识开始觉醒是什么时候
民族意识的觉醒
1352999软件工程
那旭阳
民族意识的觉醒
何谓“民族意识”?民族意识即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梁启超先生在《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中认为尽管血缘,语言,信仰是构成民族的重要条件,但还不是最核心、最重要的要素,最重要的是民族意识,“民族成立之唯一要素,在‘民族意识’之发现与确立。”
从古代到近代
古代的中国不得不说的确是十分强大的,甚至可以毫不夸大地说,“就是世界第一!”。然而,由于古代实行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皇帝不断加强皇权,称自己是“奉天承运”的“天子”,大力实行愚民政策,导致人民思想的愚昧与落后,人民满足于自给自足的小民经济。加之,清朝的统治阶层视野狭隘,认为世界只有华夷之分,华夏文化才是世界之分,即清王朝就是天朝上国,其他外国民族都只是天朝的臣子,正所谓“四夷宾服,万方来朝”,又因为天朝物产丰饶,而夷敌又不断骚扰,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然而,清王朝日渐衰败,暗藏危机,近代的暴风骤雨即将来临…
“开眼看世界”——鸦片战争后民族意识的萌发
随着英国炮弹的轰击,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鸦片战争的惨败使得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相应的,人民的思想意识也开始发生改变,人们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人们保家卫国的民族意识开始苏醒。
鸦片战争是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发生在沿海一带,人们开始思考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不同的思想开始迸发。这一时期涌现的思想家有林则徐,魏源等人。林则徐初到广东开始禁烟之时,就极力搜集外国军事、政治,经济情方面的情报,又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编成《四洲志》,还组织翻译了瑞士法学家瓦特尔的《国际法》等一系列著作。通过大量的学习,他认识到只有向西方国家学习才能抵御外国的侵略,并主张传播西方文化,促进西学东渐。林则徐在了解世界,研究西方方面带了头,被誉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与此同时,魏源也主张重视了解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以作为对付侵略的重要方法。他在《海国图志》中贯彻并发扬了林则徐了解和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的做法,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口号,认为“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他把学习西方的“长技”提高到关系国家民族安危的大事来认识,使之在当时的社会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如果说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那么魏源可以说是“使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稍晚于林、魏二人的思想家还有冯桂芬。冯桂芬继承了林、魏二人的思想,并进一步提出中国“四不如夷”的观点:“人无弃材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如夷。”不断涌现的思潮冲击着“天朝上国”的思想观念,一种新的思想正在萌发。
中日甲午战争对民族意识的刺激
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以及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同时也大大刺激了人民的民族意识,因为以前中国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而如今竟然还被东亚小国打败,并且败得如此之惨,如此彻底,一种极大的耻辱感从人民的心中产生。梁启超认为这是中国人民族意识普遍觉醒的开端,他说:“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自此,中华民族的危机意识逐渐强化。
1895签订《马关条约》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万名学子向皇帝上书,叙述严峻的形势,提出了变法的主张,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尽管结果失败,但维新变法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并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戊戌变法失败后,救亡图存的运动并未停止,反而更加深入人心。标志事件是义和团运动。义和团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帜,试图抵制列强侵略,挽救民族危机。义和团运动乃是人民群众自发组织,这更加说明了民族危机意识已经在基层百姓心中扎根生长。
与此同时,孙中山在檀香山组建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建合众政府”为誓词。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孙中山以兴中会为基础,创建了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党同盟会。在《民报》中,孙中山首次提出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此后,孙中山一直致力于资产阶级共和思想,使更多的人投身于反清革命。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孙中山回国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尽管后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但民主、共和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袁世凯称帝不可能成功,历史不会倒退。
五四运动——民族意识的升华
辛亥革命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有增无减。而在1918年的巴黎和会上列强再次暴露了侵略的本质,军阀的卖国嘴脸也展露无遗。中国外交在巴黎和会上的失败点燃了五四运动的导火索。为了抗议列强在会议上对中国无耻的侵略行为,学生们举起“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废除二十一条”“抵制日货”“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等口号走上街头游行反抗。随后,上海工人集体进行大规模罢工运动,响应学生。许多文人志士也拿起笔杆对列强的侵略,以及政府的无能进行抨击。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运动,可以说国人的民族意识得到了升华,全国各地学生,工人,商人,各个阶层都参与到了这次运动,人们的思想连到了一起。
五四运动开启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阶段,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使人们开始重新思考拯救中国的方法。在辛亥革命结束后,孙中山曾一度认为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的目标已经实现,剩下的任务便是发展民生,然而,在受到俄国十月革命以及五四爱国运动的影响后,他认识到自己思想的局限,提出了新的三民主义,认为推翻清王朝只是“消极”的民
族主义,而“积极”的民族主义应该是如何使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巅峰。而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则在这一时期发表了大量关于十月革命和共产主义的文章,这为中国共产党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抗日战争时期民族意识的高涨
1931年,日本发动9·18事变,吞并东三省;1937年,日军又制造卢沟桥事变,企图占领全中国。
1937年7月8日中国共产党在通电中指出:"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在生死存亡之际,民族意识空前觉醒,中国的各种社会力量出现了空前团结的局面。毛泽东指出:"这个战争促进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的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各阶层人民的共识。抗战爆发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全国民众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全力抗战。在外敌侵略,民族存亡之际,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达到高潮,面对共同的外敌,人民的民族意识彻底觉醒。毫无疑问,民族意识作为支持中国持久战的精神源泉,在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民族意识的觉醒不仅表现在一致抗日的战线上,还表现在民族复兴意识上。在受到一次又一次的侵略后,人们意识到了“贫穷就要挨打”这个道理,许多爱国志士都在思考民族复兴的方法,抗日战争时期,这一方面的文章大量发表,非其他时期可比,民族复兴意识也达到了空前的觉醒。
鸦片战争后,民族意识的觉醒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一次次的侵略没有打垮中华民族,反而使人们思考民族的前途,找寻复兴的道路,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而在今后的时间里,民族意识也会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源泉与发展的动力,推动我们走向世界之巅,抒写辉煌的新篇章!
篇三:民族意识开始觉醒是什么时候
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是在
【题目】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是在
A.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
B.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C.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
D.
八国联军侵华之后
【答案】C
【解析】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以及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的思考、探索和奋起。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了,但只是在少数官僚阶层觉醒。中日甲午战争,小小的日本打败了偌大的清王朝。从此,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故选C
篇四:民族意识开始觉醒是什么时候
浅谈中国近代史中的国家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欧奇灿5+3二班
学号201680075摘
要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侵略史,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抗争史,一部奋斗史,更是一部国家与民族意识的觉醒史。在这100多年里,中国人民经历了多次国家与民族的意识觉醒,不同阶级的意识觉醒虽然有所区别,但都使中国人的国家与民族情怀更加深沉,客观上都推进了中国历史进程,成为了近代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的精神动力。
关键词:国家与民族意识;清政府与官僚;先进知识分子和团体;人民群众
前
言
国家意识,定义指生活在同一国家的居民在长期共同的生活、生产、斗争中形成的对整个国家认知、认同等情感与心理的总和,是公民对国家的认同、认知意识,是社会个体基于对自己祖国的历史、文化、国情等的认识和理解,而逐渐积淀而成的一种国家主人翁责任感、自豪感和归属感。民族意识即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民族特征之一,亦称"民族性格",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1】因此,国家意识不能简单等同于民族意识,但此文简单混为一谈,通称为国家与民族意识,指对中国与中华民族的观念、立场等。
从时间上看,在近代中国的百余年间,中华民族经历了四次民族意识觉醒的历程:即鸦片战争后先进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意识的初步觉醒、五四运动期间民族觉醒意识的升华、抗日战争期间民族意识的全面高涨。【2】此文不以
时间为主线,而以不同阶级,或言不同身份的的中国人民的国家与民族意识觉醒为主线浅谈中国近代史中的国家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清政府与官僚
大清帝国为什么会迅速走向衰亡?史学家众说纷纭,其中有一个说法就是清政府腐败无能。某种意义上确实是。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清政府毕竟管理着国家事务,国家处于什么状态总会有明眼人看得出来,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当很多国人还蒙在鼓里的时候,他们已经开始睁眼看世界,算是国家与民族意识大觉醒的前奏。
1.1皇帝
晚清皇帝其实是很可怜的,内忧外患不断,历史上的老祖宗们遗留下一堆棘手问题如“国库空空”的问题都一直让他们焦头烂额。这几个皇帝本身能力不足以救国救民固然不错,但是某种意义上,他们是比较早意识到国家问题的人的,因为作为封建地主中的“老大”,一旦国家出了问题,他们的损失的利益是最大的。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是满人政府,但从康熙乾隆时起,“中国认同”便已然“制度化”。康熙晚年,其整个国家统治范围内的某种“中国”危机意识已经出现,这从其“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害”可见一斑。到乾隆朝时,此种表明其整个国家认同含义的“中国”概念之使用已经制度化,乾隆本人明确规定:“夫对远人颂述朝廷,或称天朝,或称中国,乃一定之理。”【3】
因此,清朝历代皇帝对领土问题都比较较真,虽然晚清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出了不少领土,但细究历史就发现,当时的皇帝没有多少世界意识,尤其没有“契约意识”,所以条约签得很随意。例如《南京条约》,道光皇帝只是抱着打发入侵着让他们赶紧走人的心态,而且确实也没有办法,抵抗了两年,却几乎没有阻挡英国人半步,直让英国打到南京——南粮北运的咽喉,不得不签。【4】
再比如说光绪,中日甲午战争中,光绪帝极力主战,反对妥协,但终因朝廷腐败,而以清朝战败告终。痛定思痛,他极力支持维新派变法以图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但却受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
晚清皇帝大多其实工作很勤勉,也很负责任,对国家很有责任感,甚至堪称劳模,他们也意识到国家和民族的危机,并作出了努力,但无奈大势已去,无力回天。同时呢,他们作为统治者,更多的是要维护统治,“国家”只是维护统治的一种“工具”,更谈不上“民族”,并不算真正意义的的国家与民族意识觉醒。
1.2名臣
受到鸦片战争失败的强烈刺激,中国官吏中少数有识之士,开始注意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史地,寻找救国道路和御敌方法。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被道光皇帝派到广东领导查禁鸦片和抗英斗争时,就组织人翻译西方书籍。后来他把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四洲志》书稿交给魏源,魏源在1843年编成《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学习外国先进军事与科学技术,富国强兵。【5】
真正在朝廷兴起“师夷长技”的浪潮——洋务运动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目的是挽救清政府统治危机。李鸿章就是“洋务派”官员中的一个代表。李鸿章是一个褒贬不一的历史风云人物,最让人诟病的是他代表清政府签订
了数十条不平等条约。但他也很无奈,如签订《马关条约》回国后,他背上战败罪责、卖国罪责,被撤职、被唾骂,饱受屈辱。实际上,李鸿章也在外交上做出了努力,比如以身涉险“逼”日本减少条约中的赔款金额。19世纪70年代李鸿章综观世界各国的发展,痛感中国之积弱不振,原因在于“患贫”,得出“富强相因”,“必先富而后能强”的认识,将洋务运动的重点转向“求富”。同治十一年底,他首创中国近代最大的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而且,无论是日吞琉球,还是法占越南,李鸿章都深切意识到,列强的威胁来自海上。因此,从七十年代起,他就开始提出“海防论”,积极倡议建立近代化的海军。【4】纵观其行为种种,不说他有多爱国,起码他因签订不平等条约感到屈辱,并为富国强国做出了努力,便不能否认他的国家与民族意识已经觉醒。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清政府的官僚机构中的有识之士只是少数,只有少数人有着国家与民族意识,更多的是“吃着手中的瓜”,并且希望“手中的瓜吃不完”。而且,像《海国图志》这些有关西方的书籍,直到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才逐渐被注意。而那少数人的国家与民族意识,实际上也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利益,与真正意义上的国家与民族脱节,结果埋没于历史大潮,只是掀起了朵朵小浪花。
先进知识分子和爱国团体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还只是少数人朦朦胧胧的国家与民族意识的觉醒。而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问题的时候,封建帝制穷途末路,救亡图存成了社会的主旋律,中国人的国家与民族意识才开始普遍觉醒,而且是真正不带多少个人或某个团体利益的觉醒。
此时此刻的国家与意识的觉醒,源于国家与民族的危机感。严复于1898年译著的《天演论》对中国人无疑是振聋发聩的警世钟。【5】不少先进知识分子和爱国团体意识到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不能救中国,转而从政治制度方面寻求救国救民的出路,从而演化出改良派和革命派两个派系,谱写了近代历史浓墨厚彩的篇章。
2.1改良派
站在救亡图存和变法维新前列的,是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即改良派。他们突破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不但要求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还主张用君主立宪制取代君主专制制度。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迅速传播开来,形成变法维新浪潮,让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隆重登上历史舞台。
改良派传播维新思想的过程,实际上是推动国家与民族意识觉醒的过程。那个时候【5】起,各种著书立说,学会学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中国大地。有“近代第一大才子”之称的梁启超主笔的上海《时务报》更是成为全国有志于救国救民的仁人志士的必读之物。【4】因而,改良派的目的是宣传表法思想,培养变法骨干,组织变法力量,但它更加意义深远的影响,或许是其宣传新思想的同时,大力推动了国人国家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由于种种原因,改良派领导的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但是维新派在民族危机时刻,高举救亡图存旗帜,给中国带来了一场思想启蒙,其政治实践和思想主张,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更为重要的是,推动了中国的觉醒,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虽然代表的更多的也是中国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主张,不算全面彻底,却依然是国人国家与民族意识真正开始觉醒的开端。
2.2革命派
维新变法失败以后,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实现民族复兴的愿望越来越深切,促使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改良派主张用温和的手段改良国体以救国,而革命派则主张用武力手段终结帝制,根本上改变国家制度。而最终,革命派确实通过辛亥革命完成了终结帝制的历史任务。
1905年,孙中山、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以《民报》为机关报,确立了民主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来孙中山将其阐释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即“三民主义”。在孙中山等革命派的努力下,三民主义深入人心,民主共和思想流传广远,促使了国人国家与民族意识的大觉醒,甚【5】至推动了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即使辛亥革命果实被窃取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它依然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无数革命志士依然在强烈的国家与民族意识的鼓舞下、驱使下,前仆后继,顽强斗争。
可以很肯定地说,无论是改良派还是革命派,他们的目的都是简单而纯粹的,他们所做的努力,所进行的探索,毫无疑问都推动了国人国家与民族意识的大觉醒。但是遗憾的是,他们都犯了同一个错误,就是脱离了群众,忽视了广大人民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这也导致了那时的国人的国家与民族意识的觉醒依然不全面、不彻底。
人民群众
马克思说,人民群众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历史证明,这个说法是站得住脚的。总结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教训,也可以略见一斑。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是成千上万的人的力量足以移山填海。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重要原因正是得益于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参与,展示了国人国家与民族意识空前觉醒的足以改变历史的伟大力量。
3.1五四青年
中国的先进分子历经千辛万苦,向西方学习技术,学习制度,却在实践中一而再、再而三的碰壁辛亥革命的失败和北洋军阀的建立,更是让中国又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一些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转变了思路,认为必须改造国民性,使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解放,改变国人对于国事“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的态度,因而掀起了浩浩荡荡的新文化运动。其主要代表人物包括赫赫有名的陈独秀、胡适、鲁迅、李大钊等。【5】
首先受到新文化冲击的是青年,尤其是正在接受教育的青年学生。他们爱国热情和民族危机意识强盛,也敢于接受“德先生”、“赛先生”这些新鲜事物和观念。因此,《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成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这股新文化浪潮为五四运动乃至新民主主义革命都培养了骨干力量,也打好了一定的群众基础。
真正让学生青年登上历史舞台的是因“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引起的五四运动,实际上学生因为其本身属性,所起的直接作用并不是非常大。但是,他们的血性与爱国热情,唤起了国人压抑已久的国家与民族意识,社会各界的人民纷纷声援。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工人罢工,运动迅速遍及全国,五四运动最终也取得了胜利。
五四运动作为一场真正的群众运动,可以说是国人国家与民族意识觉醒的成熟时
期,正是这个时候,中国的工人阶级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也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的曙光。
3.2农民翻身做主
一直以来,社会变革中很少出现农民的身影,尤其近代历史中,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也只是风光了一把,而且某种意义上也硬生生消耗了国家力量。到了五四运动时期,依然几乎没有农民的身影。农民阶级在长期的封建地主的统治中,无论如何重农抑商,农民一直摆脱不了被剥削、被压榨的命运,农民生性淳朴,热爱土地,知根知足,他们的生活目标大多也是生活温饱罢了,在加上他们的知识观念跟不上时代,力量也不被重视,所以在近代史中农民阶级常常脱离斗争中心。
然而,缺乏广大农民基础的国家与民族意识的觉醒,称不上空前。而引领农民走上国家与民族意识觉醒之路的,正是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围绕城市展开的革命接连失败,让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意识到农民阶级在土地革命斗争中的重要性,因而广泛发动群众,主要是一直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十多年国共内战中共产党积累的群众基础,也为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后全民族抗战奠定了基础,此后农民阶级的活动非常活跃,是共产党发动抗日战争、建设敌后根据地的重要支持力量。抗战时期,包括农民阶级在内的社会各阶级,无论海内海外,无论男女老少,其命运都与国家与民族紧密相连,老百姓的国家与民族意识从未如此强烈,全国人民的国家与民族意识觉醒盛状空前。
这种空前的意识觉醒一直到新中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农民翻身做主,才稍微收敛。
得民心者得天下,人民群众的力量是伟大的,国家与民族意识觉醒的人民群众的力量更加伟大。他们合力改变了历史进程,为屈辱的近代历史画上句号,同时展开了新时代的篇章。
总结
回顾历史,深重的国家与民族危机深刻地教育了中国人民,促使他们反
思祖国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国家与民族意识的日益强烈、不断升华促进了中国人民国家与民族意识的觉醒。展望未来,中国要想重新屹立世界之林,中华民族要想实现伟大复兴,也一样不能少了与时代相符的国家与民族意识这一强大的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http://baike.so.com/doc/1422905-1504071.html
百度百科http://baike.so.com/doc/5869647-6082506.html【2】郑师渠、史革新.《近代中国民族精神研究读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黄兴涛.《文化史的追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张鸣.《中国近代史新编(智慧树网络选修课程)》.中国人民大学.2017.【5】《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5年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篇五:民族意识开始觉醒是什么时候
篇六:民族意识开始觉醒是什么时候
OntheResearchof1895——OntheNationalAwarenessofChinaduringthePeriodattheEndof20thCentaryandtheBeginningof19thCentury
作者:王继平;张晶宇
作者机构:湘潭大学历史系,湖南湘潭411105出版物刊名: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124-130页
年卷期:2016年
第5期
主题词:1895年;转折;民族觉醒
摘要: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唤醒了中国人的"千年大梦",开启了中华民族民族觉醒的历程。长期沉溺于湘军收拾东南半壁河山事功的骄虚的湘人"转侧豁悟";醉心于八股辞章的举子们幡然醒悟,发起公车上书;孙中山揭起了"恢复中华"的民族大义,开启了民族民主革命的历程。自周秦以来多民族融合的中华民族开始觉醒,并由此而形成具有资产阶级民族国家意义上的民族意识。
篇七:民族意识开始觉醒是什么时候
简述近代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轨迹。
近代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轨迹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当时,中国面临着列强的侵略和割据,国家处于危机之中。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爱国志士开始呼吁民族意识觉醒,以振兴国家。
中国的民族意识觉醒始于对外侵略的反抗。在1894年至1895年的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不平等条约。这引起了中国人的愤怒和反抗,许多人开始呼吁民族意识觉醒,以抵御外来侵略。
中国的民族意识觉醒也与文化运动有关。在20世纪初期,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呼吁文化自觉,以振兴国家。他们认为,中国的文化传统是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应该加以弘扬和发扬。这些知识分子包括鲁迅、胡适、陈独秀等人,他们的思想和行动对中国的民族意识觉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民族意识觉醒还与革命运动有关。在1911年辛亥革命中,中国人民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这标志着中国的民族意识觉醒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此后的几十年中,中国经历了多次革命和战争,民族意识觉醒的进程也在不断深化。
中国的民族意识觉醒还与现代化进程有关。在20世纪后期,中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逐步走向现代化。这一进程中,中国人民逐渐认识到,只有强大的国家才能保障民族的尊严和利益。因此,民族意识觉醒成为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近代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轨迹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程。从对外侵略的反抗到文化运动、革命运动和现代化进程,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和实践,最终实现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振兴。
篇八:民族意识开始觉醒是什么时候
本文档如对你有帮助,请帮忙下载支持!
民族意识的觉醒与近代中国之间的关系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华民族历经百年浩劫才迎来了最终的幸福与安定。在这近百年的抗争中,若是没有随着战火的不断蔓延而日益燃烧,日益发展而成星火燎原之势的民族意识为支撑,何谈胜利,何谈幸福与安定,民族意识的觉醒对近代中国的发展和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表现为民族意识的觉醒,没有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思想上的解放,中国就不会有真正的发展和进步,更加不会一步步取得革命的胜利。
所谓的民族意识就是指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质也可以称之为“民族的性格”,具体说来就是指一个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各个民族的民族意识由本民族的历史遭遇和所处的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一个民族各个时期的民族意识具有其不同的特点。所以,我们可以从近代民族意识觉醒过程的四个阶段来了解其对近代中国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对近代中国发展的重要作用,首先要对鸦片战争发生前的社会现状和此时的民族意识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此时的社会现状是政治腐朽,官场腐败,军队纪律败坏,不堪一击,国库亏空,入不敷出,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民族意识还只是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民族意识,在传统民族意识视野中的世界就只有华夷之分,华夏文明是世界的中心,大清王朝即是天朝上国,华夏与夷敌的关系是君臣等级关系,所谓四夷宾服、万方来朝!即反映了当时中国对自身的狭隘认知。
民族意识觉醒的第一个阶段
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的惨败,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相应的,在意识形态上必然要引起轰动,中国的社会性质的改变把人们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也唤醒了中国人保家卫国的强烈民族意识,传统的民族意识也开始发生了变化,战争使人们赋予了它新的含义。
鸦片战争时期即为民族思想意识觉醒的开端,国内一些先进的学者开始认识到西方先进技术和思想对民族发展的重要性。主要的代表人物为林则徐和魏源,林则徐在国家危难之时开始正视本国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求富强,来抵抗西方侵略以求独立的爱国主义主张。后魏源编写《海国图志》,概括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主张
新思想和技术的引进是有志之士基于民族危机意识、对民族发展道路的自觉选择,是先进的中国人民族意识觉醒、正视本民族自身问题、解救民族危机的探索。其最大的意义在于,它突破了传统民族意识,开始从世界的角度思考本民族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向,以更理性、正确的心态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因此,此时民族意识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社会覆盖面有限,仅限于少数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和洋务人士;二是具有自下而上性,地主阶级中下层知识分子推动、促发了最高统治集团的逐步觉醒,接纳中体西用的思想;三是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民族意识的转化主要体现为对夷夏关系的认识,而向西方学习又多局限于器物层面;四是为民族意识健康、成熟发展的打下了基础,开始正确的对待本民族存在的问题,学习其他民族的长处,来弥补本民族的不足。
民族意识觉醒的第二阶段
随着列强的不断入侵1895甲午战争的失败,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外国的侵略势力深入到了长江上游地域,巨额的赔款更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加之外国资本的挤压,严重阻碍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甲午战败使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彻底打破了“天朝上国”的迷梦,促进了中华民族真正的觉醒,各阶层纷纷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面对亡国灭种的危机,资产阶级维新派上书光绪帝揭示了中国面临的严峻的亡国危机,提出维新变法,力图促使全民族的觉醒,挽救民族危亡,以光绪帝为首的维新变法运动应运而生,本文档如对你有帮助,请帮忙下载支持!
最终由于封建资产阶级的局限性而失败,这变法虽然失败,但是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和扩大资产阶级政治权利的思想,是一次进步的政治改良运动,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对于资本主义参与政权,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传播资本主义思想是十分有利的,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思想解放运动。形成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高潮。
民族意识觉醒的第三阶段
面对亡国危机,以农民阶级为主力的义和团运动提出了“扶清灭洋”口号,虽然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夹击下以失败告终,但它是中国农民革命运动史上的一座丰碑。它展现了另一个阶层思想意识的觉醒,是一场有下层民众为主要力量的爱国主义运动,这场运动沉重的打击了封建帝制,削弱了清王朝的统治力量,认清了封建王朝的面目,大大促进了中国近代人民的觉醒,使人们开始认识到要打倒帝国主义,必须推翻封建王朝的统治,增加了人们斗争的决心。随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的大论战,形成近代中国第二次思想解放高潮。
民族意识觉醒的第四阶段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迅猛传播,震撼着中国思想界,并推动民主革命运动的到来。首先觉醒的是新兴知识分子群体。近代知识分子开始选择以报刊为主要阵地宣传民主革命学说,各种报刊层出不穷,例如《中国白话报》等,有利于先进思想的传播和普及,更加有利于人们思想意识进一步的解放,各种革命团体不断建立。后来辛亥革命作为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政体,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同时也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的变化。
辛亥革命的失败,使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进行思想革命才能真正救国。新文化运动中民主、科学、人权、自由等先进的传播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形成了近代史上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甲午战后随着越来越多西方思想的传入以及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从思想和文化领域激发和影响了中国人尤其是中国青年的爱国救国热情,从根本上为五四运动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和智力来源。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工人运动相结合,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五四运动的运动主体不仅有学生及先进的知识分子还有广大工人群体,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广泛的动员和组织群众,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思想意识的进一步解放,形成了大规模的思想解放高潮。
民族意识的逐步觉醒意味着民族思想的解放和发展,思想的不断解放为近代中国推翻封建统治开创新的历史局面奠定了基础,推动了近代中国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推荐访问:民族意识开始觉醒是什么时候 觉醒 意识 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