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万有范文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述职报告 教案设计 整改报告 事迹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观后感 > 正文

2023年度参观鲁迅故居观后感3篇(完整)

时间:2023-01-12 15:25:07 浏览量:

参观鲁迅故居的观后感1  今天,我来到了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的故居。这时我才深刻的体会到了他那炽热的爱国之心。  鲁迅为救治国人便选择了学医。但他在日本留学时一次上细菌课加映有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参观鲁迅故居观后感3篇(完整),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参观鲁迅故居观后感3篇(完整)

参观鲁迅故居的观后感1

  今天,我来到了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的故居。这时我才深刻的体会到了他那炽热的爱国之心。

  鲁迅为救治国人便选择了学医。但他在日本留学时一次上细菌课加映有关日俄战争的幻灯片,画面上日本军人抓住了一个据说替俄国军队当侦探的*人,正要斩首。片子还特意映出了围观的也是*人,他们竟无动于衷。这时,日本学生都高呼万岁,而鲁迅的心却像被毒剑击中了一样痛苦,他痛切的感觉到,“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他决定弃医从文。1906年3月,鲁迅毅然离开仙台回到了东京,开始从事鼓吹革命的新文艺运动。没过多久,他又回到祖国拯救国民。

  在*人民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压迫,民族和社会危机空前深重的黑暗岁月,鲁迅用他的巨笔揭露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军僚资本主义的黑幕,唤醒了沉睡在笼中的民众,鼓舞人民搏击黑暗、战取光明。他鼓励青年运动,并参与“民权保障同盟”的活动。当陈延年、华磊、杨铨等革命党人壮烈牺牲后,他冒死参加了追悼仪式,提笔做旧体诗《悼杨铨》,以志哀思,并当着特务发表了慷慨陈词。他曾两次邀请陈赓到家介绍“围剿”*的情况。鲁迅根据下层人民的需求来判断是非、决定取舍、表达爱憎,因而在他逝世之后被民众发自内心地誉为“民族魂”。

参观鲁迅故居的观后感2

  在鲁迅先生身上,似乎总可以阅读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生活中低调简单的鲁迅,文字中尖利充满激情的鲁迅。

  鲁迅先生的故居,很符合我的想像,也很容易让人将它与鲁迅先生的外貌联系起来。上海山阴路132弄9号是一座很容易埋没在一群红砖房子中的寓所。这虽算是一个旅游景点,但却有一种让人舒服的*凡和淡定;这条小巷上共有10户寓所,在其他单元里似乎还有居民住着,甚至门头简易的信箱里还有电费之类的账单。这样的感觉很好,即使鲁迅先生早已离我们而去,但鲁迅先生的精神和气质总是和广大人*系在一起。

  故居的摆设不算高贵,但都很讲究。比如一楼客厅用小门隔成了几个小间,海婴的玩具橱里都还摆放着些什么。据说,如果天气不太好,房间里一般都是暗暗的,像鲁迅的模样一般,低调,不张扬;生活要讲究,但用不着奢侈和浪费。在鲁迅先生的房间里,床,桌椅,桌上的台灯都是再普通不过了,但却雅致清爽地组合在一起,很容易让人想起鲁迅先生拿根烟斗坐在躺椅上小憩,或坐在桌前伏案工作的情形……

  但就是这样的不起眼,鲁迅先生却投入大量热情在这里写下了七本杂文集,翻译多本外国文学作品。

  当他写下“我以我血荐轩辕”时,那是饱含着鲁迅先生多么的一腔热血激情,他要警示自己,要唤醒国人,要拯救*!

  萧红女士笔下的鲁迅,更接近的是一位宽厚、豁达的长辈的形象,但真实心境的鲁迅,心中有一团火在燃烧,在照亮黑暗的一切,他不说却让所有人能够感觉得到。鲁迅纪念馆那精致的浮雕上刻着的三个大字“民族魂”,是他一生奋斗的目标,也是他想传达给每一个后人的.意志。

  人说,下等人用刀*,中等人用嘴*,高等人用笔*。扛着枪的,未必胜过执笔的。所以,不辍笔墨的鲁迅先生,即使身居陋室,也是英勇的战士。

参观鲁迅故居的观后感3

  今天,我来到了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的故居。这时我才深刻的体会到了他那炽热的爱国之心。

  鲁迅为救治国人便选择了学医。但他在日本留学时一次上细菌课加映有关日俄战争的幻灯片,画面上日本军人抓住了一个据说替俄国军队当侦探的*人,正要斩首。片子还特意映出了围观的也是*人,他们竟无动于衷。这时,日本学生都高呼万岁,而鲁迅的心却像被毒剑击中了一样痛苦,他痛切的感觉到,“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他决定弃医从文。1906年3月,鲁迅毅然离开仙台回到了东京,开始从事鼓吹革命的新文艺运动。没过多久,他又回到祖国拯救国民。

  在*人民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压迫,民族和社会危机空前深重的黑暗岁月,鲁迅用他的巨笔揭露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军僚资本主义的黑幕,唤醒了沉睡在笼中的民众,鼓舞人民搏击黑暗、战取光明。他鼓励青年运动,并参与“民权保障同盟”的活动。当陈延年、华磊、杨铨等革命党人壮烈牺牲后,他冒死参加了追悼仪式,提笔做旧体诗《悼杨铨》,以志哀思,并当着特务发表了慷慨陈词。他曾两次邀请陈赓到家介绍“围剿”*的情况。鲁迅根据下层人民的需求来判断是非、决定取舍、表达爱憎,因而在他逝世之后被民众发自内心地誉为“民族魂”。


参观鲁迅故居的观后感3篇扩展阅读


参观鲁迅故居的观后感3篇(扩展1)

——鲁迅故居观后感3篇

鲁迅故居观后感1

  今天天气不错,参观了一下鲁迅故居,随便发了几张照片,也是作为观后感吧。

  开始说过了绍兴很棒,有很多特产啊,古迹,名人与地道的文化,那么绍兴的文化让我觉得最有代表的肯定是鲁讯了,我还时常说,干脆叫鲁讯市算了,鲁讯,我从小崇拜的文学偶像,他的精神,他的思想一直指引着我做人,处事。也好,今天刚好有机会,作为一名游客就去了一次,与我同行的还有我姨父,和弟弟。开始的情况我就不说了,都是些什么人多啊,今天天气好啊等等。那都是些我小学时会写的什么作文的片段,目的就是为了文字达到多少字来带一下老师的笼子。还是说一点正题吧,鲁讯故居如鲁讯笔下描绘的一样,什么阿Q,孔已己,三味书屋,回香豆,现在都成了一种品牌,至于鲁讯,他当年那张刻了’早‘字的课桌现在也成了文物了,他旗下的祖屋,也是一种文化了,当然游玩的不只这么点,至于详细的我就不列明了,反正这种意境只有体会的人知道,鲁讯,俨然是当代的一中品牌了,是绍兴的一种旅游标志了,但是关于鲁讯又有多少人知道了,反正我是不知道,也只要那一代的人才有那感觉,我们90后怎么体会的到了。只有作为一种旁观者了。

鲁迅故居观后感2

  在鲁迅先生身上,似乎总可以阅读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生活中低调简单的鲁迅,文字中尖利充满激情的鲁迅。

  鲁迅先生的故居,很符合我的想像,也很容易让人将它与鲁迅先生的外貌联系起来。上海山阴路132弄9号是一座很容易埋没在一群红砖房子中的寓所。这虽算是一个旅游景点,但却有一种让人舒服的*凡和淡定;这条小巷上共有10户寓所,在其他单元里似乎还有居民住着,甚至门头简易的信箱里还有电费之类的账单。这样的感觉很好,即使鲁迅先生早已离我们而去,但鲁迅先生的精神和气质总是和广大人*系在一起。

  故居的摆设不算高贵,但都很讲究。比如一楼客厅用小门隔成了几个小间,海婴的玩具橱里都还摆放着些什么。据说,如果天气不太好,房间里一般都是暗暗的,像鲁迅的模样一般,低调,不张扬;生活要讲究,但用不着奢侈和浪费。在鲁迅先生的房间里,床,桌椅,桌上的台灯都是再普通不过了,但却雅致清爽地组合在一起,很容易让人想起鲁迅先生拿根烟斗坐在躺椅上小憩,或坐在桌前伏案工作的情形……

  但就是这样的不起眼,鲁迅先生却投入大量热情在这里写下了七本杂文集,翻译多本外国文学作品。

  当他写下“我以我血荐轩辕”时,那是饱含着鲁迅先生多么的一腔热血激情,他要警示自己,要唤醒国人,要拯救*!

  萧红女士笔下的鲁迅,更接近的是一位宽厚、豁达的长辈的形象,但真实心境的鲁迅,心中有一团火在燃烧,在照亮黑暗的一切,他不说却让所有人能够感觉得到。鲁迅纪念馆那精致的浮雕上刻着的三个大字“民族魂”,是他一生奋斗的目标,也是他想传达给每一个后人的意志。

  人说,下等人用刀*,中等人用嘴*,高等人用笔*。扛着枪的,未必胜过执笔的。所以,不辍笔墨的鲁迅先生,即使身居陋室,也是英勇的战士。

鲁迅故居观后感3

  一年多前,我与父母参观了绍兴的鲁迅故居。

  进入鲁迅故居,只见一条窄窄的青石板两边,一溜粉墙黛瓦,竹丝台门,百草园,三味书屋,咸亨酒店穿插其间,一条小河从鲁迅故居门口流过,乌篷船在河上晃晃悠悠。

  鲁迅一生写下了800多万的著译,他的《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许多作品被一版再版翻译成英、俄、德、法、日、世界语等多种文字,饮誉全球。《鲁迅全集》拾他留给*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参观了鲁迅故居后,我知道了鲁迅“弃医从文”的故事,他迈出人生道路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是因为他认识到了改变国民性的重要,所以选择了文学艺术,以笔作为自己救国救民的战斗武器。鲁迅曾经说过我若从医只能拯救少数几个人,而我从文拯救的则是一代人。

  鲁迅还在反文化“围剿”中作出了特殊的贡献,他与*人交往密切,坚决拥护**的抗日战线政策。他关心青年、培养青年、为青年作家的成长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现在鲁迅故居已被命名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让更多的人受到鲁迅爱国思想的熏陶,弘扬历史文化。

  联系现在,祖国正需要我们来强大发展,但强国必定要从科学开始,没有丰富的知识就没有*强大的未来。所以现在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发奋学习,发扬先辈的光荣传统,将来才能在各行各业贡献我们的力量,把我们的祖国建设成世界强国。


参观鲁迅故居的观后感3篇(扩展2)

——参观鲁迅故居3篇

参观鲁迅故居1

那天,我们去了鲁迅故居——绍兴城,

之前对绍兴城早有所了解,所以在去的路上有一丝丝按耐不住的兴奋。到了后,让我感觉仿佛来到了一个文人墨客聚集之地。著名小吃臭豆腐的味道飘散在空中,与桂花糕的十万飘香毫不逊色。走进去,我们最先参观的是鲁迅的家。鲁迅的家很大,要是不跟着导游走,估计就得迷路了。院子里飘散着阵阵的.花香。鲁迅的家仿佛也像一个文人的聚集之地,华美而不失清秀。

接着就是要去参观鲁迅的学院了,也就是三味书屋。在三味书屋里,所有的学生必须都得自带学习用品,当然也包括书桌。据说鲁迅上学的时候,家里花了不小的一笔钱去给鲁迅做了一件红木书桌。“这就是我们大文豪鲁迅在桌上刻的早字!”导游姐姐和我们介绍道,三味书屋也就这样了。最令我期待的地方其实还没有到达——那就是鲁迅在《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这篇文章中提到的百草园。

可是却让我失望了,百草园并没有鲁迅先生描述的那样那么的有趣。许多游人在那里照相,仿佛百草园也没有了往日的彩色外衣,现在只是一个旅游景点了。但是,这也让我们看到了鲁迅先生的写作水*,能把不美的东西写得不*凡。

啊!鲁迅先生!感谢您,带领着新中华!


参观鲁迅故居的观后感3篇(扩展3)

——参观鲁迅故居作文3篇

参观鲁迅故居作文1

  上星期六,我和爸爸妈妈去了绍兴,参观了鲁迅的故居和学校。

  我认识鲁迅是因为在语文书上读过他写的一篇文章,名叫《猫是老虎的先生》,这是他祖母给他讲的故事。来到鲁迅的故居,就看到院子里有几座塑像,正是小鲁迅在聚精会神地听祖母讲故事,跟课文里描述得一模一样,旁边还蹲着一只小猫,它太可爱了,我禁不住跑上前和它拍了照。

  我又来到了鲁迅的学校,名叫“三味书屋”,哦!对了,那时候的学校叫私塾,跟现在的学校大不相同,一个班只有四五个学生,课桌也不是一排一排地摆,而是四处摆。后来妈妈给我看了鲁迅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知道那时候的老师会用戒尺打那些背不出书的学生,幸好鲁迅那个班的老师不常用戒尺打他们。

  你应该觉得鲁迅能成为大作家,一定是读书很好吧。但我来到他的教室一看,一下吃惊得瞪大了眼睛,你做梦也想不到,小鲁迅其实坐在教室的最角落,椅子还是背对着老师的呢。

  你觉得是一百二十年前的学校好,还是现在的学校好呢?我觉得还是现在的学校好,因为那时候的学校班级人太少了,一起玩没什么意思。我们现在一个班有四十几个人,玩起来才叫热闹呢!

参观鲁迅故居作文2

  今天早上,我和爸爸、妈妈一起跟着旅游社去绍兴。经了大约5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来到了绍兴,我们的第一站是鲁迅故居。

  一下车,住在绍兴的小林导游来接我们,她把我们带到了游绍兴第一站——鲁迅故居。

  进鲁迅故居前,小林导游说:“鲁迅故居有4000多*方,比鲁迅祖居多出1000*方,是周家最大的`建筑。”说完,并带我们进了故居。

  进去后,我们先看到了迎客的徳寿堂,徳寿堂的上方挂着一幅栩栩如生的画,画下摆着一张张清朝时代的精致凳子,上面刻着龙、凤等吉祥图案。

  接着,我们参观了鲁迅先生的卧室。卧室里有一张精致的木质清代床、刻着动物的木质圆木桌......总之,所有的一切都是木制的。

  我们又参观了鲁迅先生的书房,书房里放着许许多多放书盒,一张精致的木桌上放着许多毛笔,那是鲁迅先生的阅读桌。

  参观完鲁迅故居后,我们去了三味书屋,是鲁迅以前上学的地方。我们看了鲁迅以前坐的椅子和写字用的桌子。我们听小林导游介绍:鲁迅的桌子上刻有一个“早”字,那据说是因为有一次,鲁迅上课迟到了,他感到十分惭愧,所以在桌子上刻了一个“早”字,提醒自己每天要早点到学校,不要迟到。

  鲁迅不愧是绍兴名人,他的小时候就严格要求自己,我该向鲁迅学习。

参观鲁迅故居作文3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写了大量的文章:《狂人日记》、《孔乙己》、《药》、《呐喊》等等。他用笔来与敌人抗争,我非常崇拜他。于是,爸爸妈妈带我去了鲁迅的故居。

  “鲁迅祖居”里的陈设很简单,由于年代久远,家具也显得陈旧,衣架上还挂着几件鲁迅的衣服呢!

  “三味书屋”是鲁迅小时候的学校,屋里充满了花香。正中央是寿镜吾老先生的座位,老先生只收八位学生。当年上课都要从自己家带桌椅,鲁迅坐在东北角。他的桌子上有一个字——“早”,这个字还有一段来历呢,就是这个字让鲁迅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人人都喜欢玩,鲁迅也是,“百草园”就是鲁迅玩耍的地方,下课时,他就和同学一起在这里玩游戏。

  鲁迅的一生离不开文章,就在他逝世前的第三天,还人主病痛写下了最后一篇文章。由于父亲的长年生病,家里穷困潦倒、一贫如洗,所以鲁迅决定学医。但不久他就意识到,医学只能挽救身体,并不能挽救人的想法和意志。于是,他弃医从文,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鲁迅还留下了难以计数的名言,语文书里曾经有过:“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卡分的功夫用在工作上。”古诗集里曾经有过:“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参观鲁迅故居的观后感3篇(扩展4)

——参观物业小区的观后感3篇

参观物业小区的观后感1

  星期四下午,应公司安排分别来到X物业所辖A花园、B花园、C花园三个小区。每个小区停留的时间都不长,只能浅谈一下个人的一点点感觉。

  A花园,成熟得较早,同时也是在苏州市比较闻名的一个。X物业在该小区历经风站住了脚,或多或少也是一种实力的体现,在苏州地区的物业界留下了足迹。虽然问题(例如业主的抵触情绪和不完全理解物业的态度;物业公司自身的发展条件和内部管理落实;业主相对复杂化)依然存在,但该小区业主也在渐渐习惯X物业的服务与管理。可惜的是A花园不能成为公司利润增长点,并且花费的力气较大。

  B花园,苏州比较典型的大型多层住宅小区,属于苏州转型小区之一。业主层次较A花园复杂,业主物业管理意识淡薄者比例大。要创造品牌和利润双赢的局面难度大,见效慢。在物业管理行业正在兴起的时段投入成本相对过多。但是B花园也有其优点,小区面积大,适合物业开展多种经营面广。社区文化开展可以丰富,为品牌物业奠下一定的基础。

  C花园,苏州城郊别墅区。该小区整体格调、造型跟不上时代,设计有缺憾。开发商对物业管理的支持性体现较弱。物业情况比较罗嗦(不是同一开发商,遗留问题棘手)。本来别墅型小区更需要高层次服务的体现,鉴于上述情况,服务性可能缩水。其优点在于,理顺与开发商、业主之间的关系,小区步入成熟期后,管理成本可以适当减低,多用技防代替人防,争取利润最大化。如果条件许可,用高素质的护卫员(保安不做案,案件少一半)提升X物业的形象与品牌。

  综合来说,在苏州的物业上,X物业管理是花了大力气和用了心思的,但战线拉得过长,后续力量跟不上,梯队建设和内部管理担子重。似乎有点拖住了X物业的后腿。品牌就象一棵枝叶茂盛的大树,给以后的人们带来无限的荫凉。个人觉得X物业如果要在品牌上冲出一条路,下一步应该有选择性的接管优质楼盘,逐渐放弃垃圾楼盘。调动精锐部队在2到3个优质楼盘上大做文章,将效率和效果明显化,小节既是大体,形式就是内容,知微见著。

  短短的下午行,只能蜻蜓点水一下,上述感想如有不当之处,望领导多多批评。

参观物业小区的观后感2

  为了进一步将物业服务工作做好,规范工作落实到位,20XX0月10日,根据四川创联物业(明新国际服务中心)的安排,我参加对铂金时代小区的参观和学习,这是我从事物业管理工作以来,第一次参加学习和了解其他物业公司,也非常感谢项目经理给予我这么一个能提高自我的机会,也让我开阔了视野。 走进铂金时代,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井然有序的小区管理,1、门口放着房屋出租,2、进门就放着公示栏,所做的工作也都进行了公示。3、单元门口都放有告示栏,每个单元门都是关着的。

  4、办公环境摆放整洁有序。5、巡更系统的使用和签到。小区内环境优美,面积宽广,业主和门口保安人员和睦相处,给我一种很震撼的感觉,让我觉得物业管理还可以这么做,这些都是来源于服务意识和服务态度,看到公共设施保护的如此完善、车辆出行停放等,都是那么有规律,让我感到铂金时代物业人员的物业服务如此到位。

  通过面对面的和铂金时代小区的秩序队长的交流,觉得他们对保安队员的管理,让我意识到很多地方的不足,他们所管辖的区域广,人员少等,都能将小区的安保设施管理得非常完善,他们实行的是责任制,他们所说的都是必须要做的,安排的工作必须要做,没有任何条件可讲,对公司的制度是必须严格的执行,而我们呢?安排的工作不满意,还要挑三拣四,安排的工作还不能按时完成,还得讲条件,这也是我的管理错误,给工作质量带来了很大的问题,由于工作质量差也给业主带来了很不好的感觉,这是差距之一。

  其二、对铂金时代小区各岗位进行学习和了解,门口有业主信息表,进出人员必须以有效证件登记,监控设施也相对来说比我们要好,内有反监控,监控人员还兼看电瓶车库,当班班长随时都在巡查,自身也做得非常到位,所以上班人员在岗位上没有一个人玩手机的,没有抽烟的,这些又都是我们所欠缺的,他们的管理体制是,经理认队长,队长认班长,班长认队员,这也是我们所欠缺的,我们要学习。

  第三、他们的工作落实在责任制,班长不行就换,由于自己第一次接触物业自己的魄力不够,导致工作很难开展,下步工作我会改变自己的管理方式,尽力将工作做到最好,现在是我们下重话的时候了。

  铂金时代小区的员工将公司的工作作风落到实处,我也深深的感觉到作为公司中的 一员,要在每一个细节维护公司的品牌,得到业主的认可,把物业服务做到行业更好,这些是我以后需要时刻学习的内容。因此,在物业服务实际工作中,要时刻牢记物业服务无小事,以业主的需求为中心,一切从业主需求出发,树立“想业主之所想,急业主之所急,做业主之所需”服务宗旨,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为业主提供整洁、优美、安全、温馨、舒适的.居住环境,通过尽心尽力的服务,换来业主的长期信任感和认同感,这是物业服务企业梦寐以求的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只要物业服务企业能够充分展示自己,提供便捷周到的服务就一定能够抓住赢得业主的机会,也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参观鲁迅故居的观后感3篇(扩展5)

——参观*故居有感3篇

参观*故居有感1

  6月3日,丰南实验小学东校区党支部组织党员同志赴乐亭*纪念馆参观,追寻*同志彪炳史册的光辉历程,瞻仰和传承他伟大卓越和不朽的革命豪迈精神,缅怀革命先烈遗志。

  *纪念馆庄严肃穆,整体建筑由灰、白、黑三大色系组成,由*题写的"*纪念馆"镌刻于大门门楣。登38级台阶,可到达瞻仰大厅。这38级台阶象征了大钊同志走过的38年人生岁月。瞻仰大厅内,安放着大钊同志汉白玉雕像,雕像神态沉静、深思,面容和蔼可亲。东西展厅的有关实物、图片、文献等,展示这位*先驱的风采、光辉业绩和伟大的一生。

  瞻仰前,么校长和郭校长首先向大钊纪念馆献了花篮。然后我们一行28人按顺序参观纪念馆。

  *同志的生命虽然短暂,但他在*人民的民族*和社会*事业中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他的伟大献身精神、光辉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永远是立志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而献身的*人和人民群众学习的楷模。*纪念馆和他的故居里,一件件历经沧海的展品、一篇篇光耀千秋的著作、一幅幅气壮山河的图画,都勾起了党员同志们对先烈曾经峥嵘岁月的深情回忆和敬仰。通过参观瞻仰先烈的生*事迹,对他短暂而又不朽的革命历程和卓越功勋的崇高敬意油然而生,并为他在那水深火热的旧*心系民族存亡之大业、呕心沥血精忠报国的奋斗精神所折服。

  在纪念馆里,党支部成员开展了凭吊祭奠、重温入党誓词宣誓、预备党员房凡同志转正入党宣誓、观看*影像资料片和听取纪念馆工作人员专题报告等活动,深切表达寄托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无限追思和怀念,追溯和感悟他鞠躬尽瘁为国尽忠的壮志豪情。支部还以参观纪念*活动为契机,深入开展了由5名新年教师的激情讲演;对照党员标准自我画像评不足、找差距,号召大家以实际行动和一流的工作标准践行*精神,以对党的无比热爱和忠诚当好*精神的传人,为美院的建设和发展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回家的路上,我深深的思考:自己一定以大钊精神为动力,努力工作,发扬先辈舍己为人的精神,做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请党组织监督我。

参观*故居有感2

  永葆党的先进性,高举*胜利前进!

  为纪念**成立 90 周年,重温党史;缅怀党创建人之一*同志,我于 2011 年 6 月 3 日再次参观*在北京的故居。首先,简介故居地理位置、概况,地址在北京西城区文华胡同 24 号。故居分为南北两院占地约 1000 *方米。*租住北院,北方是*、赵纽兰夫妇卧室和堂屋,两厢房是*的书房和会客室。东厢房是长子李葆卧室和客房。东西耳房是长女李星华及次女李炎华。次子李光华等人卧室。

  其次,简介*在此居住、生活工作情况:他在北京工作活动十年其中在此住了 3 年多( 1920 年春至 1924 年 1 月),在此居住期间,*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传播马克思主义,发起成立北京*小组,直接参与创建*的活动,*成立后,*代表代表*指导北方工作,领导发动北方工农运动,参与促成了第一次*。

  通过参观学习,我的体会如下:一是党的光荣传统一代代传。**由*、*、陈潭秋、等马克思主义先驱创建和领导的,由先进的工、农,知识分子组成的先锋队。党从小到大,从在野党到执政 62 年,党员人数从一大 53 人到* 7800 多万名党员。在*正确领导下,团结国内各族人民和海外侨胞,经历了民主革命战争,抗日战争,*战争,建立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过 33 年改革开放和实施一至十一五规划,目前我国经济( GDP )排在世界第二位,强国强军富民目标逐步实现。但是,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人们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与产力之间存在矛盾,国内气候多变,自然灾害频发。为了长治久安,实现党*提出的奋斗目标,我们要发扬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廉洁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二是加强党的建设,从严治党。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党能否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要加强党的建设工程,要从严依法治党治国,对于腐败、分配不公、高房价,等群众的热点、焦点问题,要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对于党内腐败,要多管齐下,全方位多渠道监督、揭发检举,出台严厉的法律法规,从源头根治腐败,让腐败没有滋生的土壤。

参观*故居有感3

  位于北京市西城区佟麟阁路文华胡同24号的*故居,是一座550*方米左右的小三合院,和周边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相比,实在是太矮小了;曲折幽深的小胡同和四通八达的喧嚣马路相比实在是太寂静了。可是当你走进这座四合院,听完讲解,看完图片,你就会有一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感觉,*静的内心会演绎着风雷激荡的历史画卷,陷入对*怀念、敬仰的思绪中。

  我是从史书上了解的*,他早年传播马列主义,是*的创始人之一,"南陈北里,相约建党"传为佳话。**建立后,他为建立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巩固和发展*、领导北方革命运动做出了巨大贡献。

  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在北京逮捕*等80余人。在狱中,*备受酷刑,但始终严守党的.秘密,大义凛然,坚贞不屈。4月28日,北洋军阀*不顾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和谴责,将*等20位革命者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年仅38岁。*的女儿李星华在《回忆*》中这样写道:" 父亲和他的战友们英勇就义时,父亲是第一个走上刑台的。他从容、镇静,面不改色,临刑前还同敌人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斗争。面对*法官、刽子手,父亲大义凛然,作了最后一次简短的、慷慨激昂的演说。他说:‘不能因为你们绞死了我,就绞死了*!我们已经培养了很多同志,如同红花的种子,撒遍各地!我们深信,*在世界、在*必然要得到光荣的胜利!’**把父亲视为"罪魁祸首",对他怕得要死,恨得要命。为了延长他的痛苦,刽子手们对他施绞刑长达四十分钟之久,比其他人每人用二十分钟长一倍。和父亲同时壮烈牺牲的烈士中有*人,也有*左派,共有十九人,他们是:谭祖尧、邓文辉、路友于、张挹兰(女)、谢伯俞、莫同荣、姚彦、张伯华、李银连、杨景山、范鸿劼、谢承常、莫华、阎振山、李昆、吴*地、陶永立、郑培明、方伯务。"

  一位宁死不屈的革命志士,惨遭杀害,英勇悲壮的场景,让后人潸然泪下,可歌可泣。*牺牲已有85年了。今天我们走进他的故居,这里再现着*一家人居住时的情景。1920年春至1924年1月,*一家在北京西城区文华胡同24号(当时的石驸马大街后宅胡同35号)居住,其中的北房东间是卧室,中间为餐室,西间为子女读书处,西厢房3间是书房和会客厅。*非常喜欢这处住宅,这里有幸福温暖的家庭,他曾经在此与妻子儿女生活得其乐融融。但他舍小家为大家,把自己人生中最辉煌的时期献给了崇高的事业。

  *后文华胡同24号为百姓居住,2006年为历史文物保护单位,*的堂屋、书房、卧室以及子女的卧室都回到了当年的模样。今天来到这里,了解了伟人家庭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因为这里不仅仅是*个人居住地,而且是他为革命异常忙碌的大本营。当年,许多青年都曾在*家居住,感受过恩师的关爱和教诲。*北方党组织的一些重要会议曾在*的书房内召开。 *故居在**的历史上有着特殊的价值。党史专家一致认为,北京*故居是*传播马克思主义、创办**、领导北方工人运动、促成第一次*等一系列革命实践活动最具代表性的历史见证。

  "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是*光辉人生的写照。他不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而且也是位道德品质高尚的学者和思想家。在居住地期间,*发表各种文章140余篇,文字总量超过33万余字,*均每9天一篇;参加各种会议120次;陪同会见、拜访各界人士30次,讲演30次(不算讲课),到广州、上海、武汉、洛阳、天津等地从事教学和革命活动。

  今天走进*故居,睹物思人,今昔对比,缅怀革命先烈,心灵受到崇高、正义之洗礼,实为幸事。写下此文,记住文华胡同24号,怀念那寂静的小院。


参观鲁迅故居的观后感3篇(扩展6)

——参观北京鲁迅故居有感3篇

参观北京鲁迅故居有感1

周日的上午,我怀着敬仰的心情和妈妈来到了阜成门内的一个胡同里,因为鲁迅先生的故居,就静静的坐落在这。

北京的初春还是有些凉意,但我看到大门口桃树上的花苞,我的心里顿时温暖了起来。人一进门,就好像来到了另一个世界,幽静的四合院,淡淡的阳光洒在房檐上,一点也不显得冷清,似乎还有人居住在这里。这个青瓦灰墙四合院很小,院子的中间有一棵大的丁香树,听故居的管理员阿姨告诉我这棵丁香树是鲁迅先生亲手栽种的,算算到今年都86年了,活的可好了。我想鲁讯先生一定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这里到了春天肯定是滿园飘香了。

院子北边的房子是正房是鲁讯先生的母亲和妻子朱安的卧室,西边是厨房,东边是女工们的卧室,南边的房子是鲁迅会客和藏书的地方。堂屋的后面,接出的一间小房子,是鲁迅的卧室兼工作室。这里每间房子的布置都是鲁迅先生亲自设计的。家具都是深色的非常古朴典雅,摆设也很整齐对称。房屋的后面还有一个小院子,有两棵枣树,不过是后来补种的。( 就在这个四合院,鲁迅先生在此居住的两年期间完成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野草》三本文集和《彷徨》、《朝花夕拾》、《坟》中的一部分文章,印行了《*小说史略》、《热风》等著作,同时还主持编辑了《语丝》、《莽原》等周刊杂志。

在故居的东边,有一个陈列大厅,摆放着各种展板和实物,浓缩了鲁迅先生一生的经历。“在绍兴的”部分主要 展示了从鲁迅先生在绍兴时的童年和少年时光,他经历了家道的败落,也由此体验了人生的辛酸。接着,“在南京”、“在日本”的求学经历,使青年时期的鲁迅抱定“救国救民”的信念,后来又毅然做出“弃医从文”的决定。在北京”的教学与革命经历,使他有机会宣传进步思想,在*派的白色恐怖之下写出慷慨激昂的战斗檄文,唤醒沉睡的国民,激励人们革命救国。在他看来,一个民族的命运,远远重于个人的得失。鲁讯先生的一生,是与整个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种精神,也就是我们民族的精神。

看完这些,我的心久久不能*静,他的精神鼓舞着我,我不但对鲁讯先生更加敬仰了,而且,心里真的明白了什么叫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参观北京鲁迅故居有感2

  周日的上午,我怀着敬仰的心情和妈妈来到了阜成门内的一个胡同里,因为鲁迅先生的故居,就静静的坐落在这。

  北京的初春还是有些凉意,但我看到大门口桃树上的花苞,我的心里顿时温暖了起来。人一进门,就好像来到了另一个世界,幽静的四合院,淡淡的阳光洒在房檐上,一点也不显得冷清,似乎还有人居住在这里。这个青瓦灰墙四合院很小,院子的中间有一棵大的丁香树,听故居的管理员阿姨告诉我这棵丁香树是鲁迅先生亲手栽种的,算算到今年都86年了,活的可好了。我想鲁讯先生一定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这里到了春天肯定是滿园飘香了。

  院子北边的房子是正房是鲁讯先生的母亲和妻子朱安的卧室,西边是厨房,东边是女工们的卧室,南边的房子是鲁迅会客和藏书的地方。堂屋的后面,接出的一间小房子,是鲁迅的卧室兼工作室。这里每间房子的布置都是鲁迅先生亲自设计的。家具都是深色的非常古朴典雅,摆设也很整齐对称。房屋的后面还有一个小院子,有两棵枣树,不过是后来补种的。( 就在这个四合院,鲁迅先生在此居住的两年期间完成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野草》三本文集和《彷徨》、《朝花夕拾》、《坟》中的一部分文章,印行了《*小说史略》、《热风》等著作,同时还主持编辑了《语丝》、《莽原》等周刊杂志。

  在故居的东边,有一个陈列大厅,摆放着各种展板和实物,浓缩了鲁迅先生一生的经历。“在绍兴的”部分主要 展示了从鲁迅先生在绍兴时的童年和少年时光,他经历了家道的败落,也由此体验了人生的辛酸。接着,“在南京”、“在日本”的求学经历,使青年时期的鲁迅抱定“救国救民”的信念,后来又毅然做出“弃医从文”的决定。在北京”的教学与革命经历,使他有机会宣传进步思想,在*派的白色恐怖之下写出慷慨激昂的战斗檄文,唤醒沉睡的国民,激励人们革命救国。在他看来,一个民族的命运,远远重于个人的得失。鲁讯先生的一生,是与整个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种精神,也就是我们民族的精神。

  看完这些,我的心久久不能*静,他的精神鼓舞着我,我不但对鲁讯先生更加敬仰了,而且,心里真的明白了什么叫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参观鲁迅故居的观后感3篇(扩展7)

——*故居观后感 (菁选3篇)

*故居观后感1

  今天,我和陶羽昕一起看*故居。我们一下车就看见有黑底镶嵌金字的“*故居”五个大字。进到门里,见到了汉白玉雕刻的*的坐像,站着看了很久,雕刻的*很逼真,神态非常慈详,后面的楼门口挂着“*文物馆”的牌子,径直往里走,院子里的车库停放了两辆轿车,一辆是大红旗,一辆是*赠送的吉姆牌轿车,这都是*生前坐过的轿车,然后从侧门进去,听取讲解员的介绍,室内不许拍照,只能静静地听,听完了介绍,我们又仔细地一件一件文物参观了一遍。*故居占地面积4300多*方米,主体建筑为一幢乳白色船形的红顶白墙的漂亮小洋房,建筑面积700*方米,楼前有草坪和停车场,楼后是花木茂盛的花园,花园的四周种了40株百年香樟,四季常青,环境优美。

  *于1948年底迁到这里居住。

  从1948年到1963年,*在这里工作、生活达15年之久。讲解员告诉我们:*把这里视为她的家,她说到北京是去上班,回到上海就是回家。1981年5月29日*在北京逝世。1981年10月,故居被列为上海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4年改名为上海*故居纪念馆。2001年经*批准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5月*逝世后,根据*中央关于*在上海寓所的遗物“就地保管、就地处理”,其故居辟为永久性纪念地的指示精神,对遗物进行全面的清理,对房屋进行局部维修。故居内的陈设保持*生前原样,收藏着大量的宋的遗物,总数在一万件以上。如宋使用过的日常生活用品,写下的文稿、函札,收藏的字画、印章和图书,留下的照片,楼下过厅墙上挂着徐悲鸿赠送的"奔马"国画,还有国际友人赠送的风景油画,客厅背面墙上挂着孙中山先生的遗像,南面墙上挂着*1961年来此看望她时的留影,客厅西面的餐厅里陈放着她个人生活经历中的重要纪念品和各国友人赠送的珍贵礼品。

  在这间陈设简朴的小餐厅里,*还宴请过来访的贵宾。书房中收藏着孙中山先生演讲的珍贵录音唱片和孙中山亲笔题字的遗著,还有中外图书4000余册。

  二楼是卧室和办公室,室内的一套藤木家具是*结婚时父母送给她的嫁妆,算做对她婚姻的承认,沙发和茶几是孙中山先生使用过的。室内摆放着孙中山18岁时的照片和孙中山逝世前一年与*的合影。书桌上放着她生前使用过的文具用品。室内还存放着一架钢琴。二楼走廊里,挂着*1951年接受“加强国际和**奖金”时的照片。

*故居观后感2

  *女士,伟大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战士,举世闻名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她青年时代追随孙中山,献身革命,在近七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坚强不屈,矢志不移,英勇奋斗,始终坚定地和*人民、**站在一起,为*人民的*事业,为妇女儿童的卫生保健和文化教育福利事业,为祖国统一以及保卫世界和*、促进人类的进步事业而殚精竭力,鞠躬尽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受到*人民、海外华人华侨的景仰和爱戴,也赢得国际友人的赞誉和热爱,并享有崇高的威望。

  初去后海,本意是想领略风景,并不知郭沫若先生,*女士的故居都坐落在此地。先到达的郭沫若先生的故居,从外面看,里面似乎并没有什么值得看的,十分简陋的几所房子,一眼就看光的感觉,也即没有深入欣赏。及到达*女士的故居,不禁十分惊讶。传说中的一代女神,居然生活在如此奢华的房所,心中不免产生不满。

  当我踏入故居的一瞬间,心里却久久难以*静。只见这是一座院落式建筑,大门口一位士兵恭敬而笔挺的站着。从门外整体望过去,主要有两栋建筑。院内嘉木繁荫,环境清幽,绿意盈盈。进去慢慢参观,第一栋建筑是用来陈述*生*事迹的,里面偶很多她的照片、著作,以及关于她的资料。其实我感触最深的,不是她所做的伟大的贡献。在中华漫漫五千年历史中,有过突出贡献的人物并不在少数。*女士并非其中特别佼佼的人士。我所十分震惊的,是在战乱时代,她与孙中山先生那种矢志不渝的爱情。

  *与孙中山年龄上相差近30岁,但这并没有妨碍他们成为志同道合的革命伴侣。*对孙中山一往情深,内心充满无限崇敬与爱戴。 1894年,孙中山在宋家第一次见到了一岁多的*,当时谁也没料到这个可爱的女婴竟会在21年后,不顾父母亲的强烈反对,奔赴日本嫁给大她27岁的“革命之父”。*嫁给了孙中山,*嫁给了蒋介石,她们的姐姐宋霭龄嫁给了孔祥熙。没有*与孙中山的结合,也许就没有*与蒋介石的结合,也许就没有蒋、宋、孔、陈四大家族的结合;没有“四大家族”的结合,20世纪*的.历史也许就会是另一种样子。*在9月16日见到孙中山以后的半个月内,会晤孙中山达七次之多。她帮助孙中山所做的工作,完全是争取*民的自由和幸福,她充分了解孙中山内心所怀的热忱。他们虽然是现在世人津津乐道的一对,然而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他们的结合无疑是最困难的,他们要面对的,还有很多。

  决定公布关系前,两人有一次深谈,讨论即将面对的“关口”。孙中山告诉*,他们首先要过*的父母关。且不论*的父亲与孙中山是多年的朋友,单论年龄上的差距和孙中山已婚并有3个孩子的背景,以及他常年因革命而颠沛流离的生活,都足以遭到宋家的强烈反对,搞不好还会弄得家庭破裂。

  第二关是孙中山的元配卢慕贞,此时二人尚没有办理离婚手续。第三关是党内关。基于传统观念和领袖个人形象的考虑,孙中山认为党内应该会有很多人批评自己。第四关是社会舆论关。第五关是宗教关。

  即使是这么多重重的困难,*依然坚持着,愿意和孙中山相濡以沫白首到老。

  起轩然*被父亲软禁 , 跳窗逃走奔向幸福到最后的在日本结婚,两人历经千辛万苦,总算有情人终成眷属。 在革命充斥生活的情境下,两人别出心裁,把抢当成爱的信物。孙中山曾题词:“精诚无间同忧乐,笃爱有缘共此生”致赠*。1915年孙中山与*在日本东京举行婚礼。婚礼上,孙中山送给新娘一把,说:“配了20颗子弹,19颗给敌人准备,最后一颗危急时留给自己…”这是孙中山与*间极为重要的爱情证物,*终身珍藏着这把。

  婚后,两人的感情也一直很好。他们又共同的信仰

  1915年,孙中山托人购买衣料,并请裁缝为*量身定做的日式晨衣。

  有一床小被是*结婚时的嫁妆之一,为了怀念孙中山,*始终将其铺在自己的褥单下。

  *极为朴实,生*不爱配戴首饰,却偏好鸽子饰品。鸽子不仅文雅、温顺,也象征和*,是孙中山非常喜爱的动物。这次展品中有一枚鸽子形状的胸针,是*的珍藏,她用这样的方式来寄托对孙中山无限的怀念,令人动容。

  两人的感情之所以这么深厚,我觉得与两人有共同的信仰是密不可分的。他们不只是伉俪,更是战友,是伙伴。孙中山先生死后,*女士继承其遗志,忠实执行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在第二次全国*上成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她从广州到武汉筹备迁都。过敏革命的高潮迅速形成。

  在近10年的婚姻生活中,他们夫唱妇随从事革命工作,牵手走过政治风浪,也拥有温馨的共同记忆。“精诚无间同忧乐,笃爱有缘共死生”。他们的爱情之光,闪耀在*历史的舞台上,永不褪色。

*故居观后感3

  上海宋庆铃故居位于淮海中路1843号。从1948年到1963年,*在这里工作、生活达15年之久。故居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和大量文物。

  今天,我和我妈,小姐妹,一道怀着一颗崇敬的心情去参观。

  进到门里,见到汉白玉雕刻的*的坐像,我站着看了很久,雕刻的*很逼真,神态非常慈祥。后面的楼门口挂着“*文物馆”的`匾额,径直往里走,院子里的车库停放了两辆轿车,一辆是大红旗,一辆是*赠送的吉姆牌桥车,这都是*生前坐过的轿车。然后从侧门进去,仔细的参观图片以及一件件文物。

  *故居占地面积4300多*方米,主体建筑为一幢乳白色船型的红顶白墙的漂亮小洋房,楼前有草坪和停车场,楼后是花木茂盛的花园,花园的四周种满了名贵花卉,四季常青,环境优美。

  室内存放着一架钢琴。二楼走廊里,挂着*1951年接受“加强国际和**奖金”时的照片。*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一位女性,她是个近乎完美的人物,一直让世人仰慕,被誉为“国之瑰宝”。在临终前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荣誉*”称号,享年88岁。

  *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她出生在一个富裕和显赫的家庭,他父亲是上海传教士及富商,她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在上海高中毕业,1907年——1913年留学美国,在历史悠久的卫斯里女子学院获得文学系学士学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委员会副*,并被推选为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名誉*。*具有很多的政治资源,她是孙夫人,被誉为“*”,虽然她有很多名誉官职,但并没有实权,她一直都没有进入政治权力中心,她并不热心于政治,而是把精力投入妇女与儿童的文化、教育、卫生与福利事业中,1951年,*获得*和*奖。她把奖金全部捐出,在上海建造了妇幼保健院。

  *,她像“圣母”一样全心全意地为大众服务,一生尽做好事善事。故居,绿草如茵,虽毗邻淮海路,但闹中取静,漫步其间,似乎仍能感受到伟人的音容笑貌和不朽的风范。


参观鲁迅故居的观后感3篇(扩展8)

——游郭沫若故居观后感 (荟萃2篇)

游郭沫若故居观后感1

  北京的什刹海,风景秀丽,绿树成荫。前海西沿十八号,我国著名的文坛巨匠、大文豪郭沫若先生的故居就坐落在此。

  20xx年7月12日,天气晴朗,万里无云。二年级二班家长协会组织本班老师、家长和同学们来到这里参观。

  故居占地七千*方米,建筑面积约五百*方米。故居大门座西朝东,门内一条小径直通座北朝南的垂花门前,垂花门内由正房、耳房、东西厢房及后罩房组成的二进四合院。院内生长着郭沫若先生和夫人生前亲手种植的银杏、牡丹等花木。整套建筑显得古朴典雅、朴素大方。

  通过参观活动,使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郭沫若先生的简历和事迹。郭老生前是我国*副*、国务活动家、是伟大的*战士。郭老集作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于一身,为我国驻多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此次参观活动虽然时间不长,但却受益匪浅。一方面,通过老师家长与孩子们的共同学习,促进了交流,加强了两代人之间的沟通。另一方面,通过这种学习方法,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扩大了孩子们的知识面。

  “少年智,则*智。少年进步,则*进步。少年强,则*强”让我们家长和老师携起手来,配合学校,配合社会,尽最大努力共同教育好下一代,为培养造就我国杰出的下一代人才贡献我们的一点微薄之力。

游郭沫若故居观后感2

  郭沫若故居纪念馆是一个占地7000多*米的庭院两进四合院建筑。冬日有闲,我和家人一起游览了此地。这是一所建于上世纪20年代,50年代以来曾作为蒙古国驻华*和*寓所的建筑,1963年11月,郭沫若迁进入住,一直到他1978年病故,他的晚年便是在此度过。

  郭老故居的两进门楼都是灰色琉璃瓦屋顶、彩色雕梁门楣、红色油漆大门,十分古朴大方,是典型的北京四合院建筑类型,在外院一进大门处,有一块宣传栏,上面刊载的是郭老故居简介。

  在内院大门右边,竖立着郭老的坐姿铜像,铜像面色凝重,搭二郎腿形象,自然放松。旁边摆放着一张石桌,两张石凳,很简单的样式,看得出是郭老休憩小坐之地。静伫于铜像前的我,想象着郭老在办公闲暇之余坐在此地,和夫人谈论琴棋书画、诗词文章,似乎那笑声就在耳边回响,一时有点不知身居何处了。在石桌旁的墙边,一对石狮子也静静地安放在那里,而不是守卫在自己的防卫线上———*常虎踞龙盘总是在大门两边,着实令人费解。或许这就是郭老不信邪的表现。相比那些富豪的深宅大院、涂金大门,动辄“请神”“请狮”镇宅,倒有些大无畏的风范!

  在内院大门的前面,有一座小小的假山,修了一条不大的石条台阶可以通行。我兴冲冲地跑上去,却发现没有想象中可以“尽收眼底”的景色,只是一座矮矮的、简简单单的小山包,不知道这是不是郭老锻炼腿脚的地方。假山前边竖立着一堵墙,上面写着一首诗:百花齐放百鸟鸣,重在推陈常出新,看罢牡丹看秋菊,四时佳景永如春。也许,在郭老的眼中,这个简简单单的山包上也有着 “永如春”的佳景。

  一进内院大门,就是天井,天井里种着两株海棠树,枝繁叶茂,结了满树的海棠果。而在东南西北屋里,郭老的日常用品还是按照他生前使用时的状态摆放,十分简单朴素,床上用品简陋,真不能相信这就是大文豪的家居,尤其是床边摆放着的那双老头布鞋,那么*常,那么普通,和北京任何一个市民*时穿着没两样!家里除了公家的物品之外,真正属于郭老个人物品的大概就是那些文房四宝!也只有从这些“四宝”的身上,才可以略微体现出一丝丝的“奢侈”。

  参观的过程里,朋友有幸请来郭老的小女儿为我们讲解当年郭老的生活,我们一起称之为郭大姐。郭大姐没有丝毫的架子,朴素的着装、*易近人而又不失热情的讲解,令我感慨良多。

  一个人是否能赢得他人的尊重与敬仰,不在其华丽的衣着,不在其奢侈的生活,更不在其高高在上的架子,而在于其个人修为、造诣,及其对生活所持有的*和心态上!

推荐访问:鲁迅 观后感 故居 参观鲁迅故居观后感3篇 参观鲁迅故居的观后感1 参观鲁迅故居的观后感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