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四史教育内容和意义
四史教育的重要意义
四史教育对于人们深刻理解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把我们带入历史的深处,让我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几千年来中国国家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加深我们的民族认同感和国家自豪感。四史还能为我们提供学会礼仪,节俭和尊重父母的道德素养,这些素养是生活中最重要、最重要的内容。它们能够让我们有礼貌、文明的举止和实践,以更好地发展今天的社会。
篇二:四史教育内容和意义
四史教育包括哪四史
什么是四史?
“四史”,就是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
“四史”教育是如何提出的?
2019年11月,总书记在考察上海时专门指出,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让初心薪火相传,把使命勇担在肩”。
2020年1月8日,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再次强调,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
2020年5月21日,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向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发出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四史”教学工作。
通知指出,各级党校(行政学院)要深刻学习领会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批示精神,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四史”教学的重要性,把“四史”作为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四史”教学,引导党员干部不断检视初心、滋养初心,巩固和升华理想信念,不断锤炼忠诚干净担当政治品格,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篇三:四史教育内容和意义
四史教育的意义
学习“四史”的意义:
1、“四史”学习教育是坚定理想信念的需要。
“四史”学习教育是坚定理想信念的需要。当今年代的党员大多是在改革开放后出生的,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洗礼,没有遇到过国家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艰难险阻,只有通过学习“四史”,才能身临其境地了解我党走过的峥嵘岁月,体会我党在革命和奋斗中的艰难历程。
2、“四史”学习教育是提升党性修养的需要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道路从来不是一马平川,而如今有一些党员对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缺乏深入了解,他们贪图安逸,坐享其成。学习“四史”要紧扣实际。
以“四史”开展党性教育,要引导党员干部从历史人物和现代人物中学习优秀品质,要在现实中自觉提升党性修养和政治觉悟。
3、“四史”学习教育是提高干部工作能力的需要
通过学习“四史”可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研究和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再加以综合分析、科学判断、灵活运用,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和创造性,以理论指导实践,最终达到提升自我能力的目的。
篇四:四史教育内容和意义
“四史”教育
“四史”教育是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的统称。
1、党史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吸取历史经验,顺应时代变化来推进党的政治制度建设,成为具有强大政治领导能力的成熟政党。在发展历史中,中国共产党也曾遇到过危机,但能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正视错误,解决问题,并始终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实践宗旨。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深刻地回答了重大的时代问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中共党史是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以来整个发展过程的全部历史,主要包括中国共产党历次代表大会的情况、党章的不断完善过程、党在各个不同时期的组织建设和发展状况、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发展历程和全部史实的记载。
2、新中国史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逐步建立并巩固了新中国的国体、政体、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针对我国的现实国情,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制定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同时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性,稳步向小
康社会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开始于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前后以1978年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可分为毛泽东时代(1949年至1978年)、与以现代化建设及改革开放为主题的邓小平及后邓小平时代(1978年至今)。
3、改革开放史
改革开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实质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为人民谋福祉,为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攻坚克难,以经济体系改革为牵引来推进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住房市场等领域的体制改革,有效地提升了国家的综合实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
改革开放史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实践史,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启的一次伟大革命,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
4、社会主义发展史
建国以来,我国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社会主义不再是外来的理论知识,而逐渐扎根于中国的土地,产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为世界社
会主义再创辉煌。
篇五:四史教育内容和意义
历史·学科视点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开展“四史”教育的意义江苏苏州工业园区娄葑学校(215000)戴娟[摘要]初中历史课程中包含着丰富的“四史”教育素材。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开展“四史”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强化学生的使命意识和担当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磨砺学生的坚强意志;有助于学生客观评价历史,培养历史思维,进而提升综合素养,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关键词]初中历史;“四史”教育;意义[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22)10-0048-03“四史”是指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四史”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建立新中国和建设新中国的真实记录和集体记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学史使人明理,推进“四史”教育有助于实现课程育人。初中历史课程中包含着丰富的“四史”教育素材,“四史”是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开展“四史”教育,不仅是坚守育人初心的重要表现,而且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心和认同感,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素材。如在教学“第一个五年计划”这一目时,教师可通过展示反映“一五计划”前后各行各业发展状况变化的数据表格以及“一五计划”所取得的成果相关图片,特别是第一辆汽车、第一架喷气式飞机等图片,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之初创造的多个“第一”,从而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带领中国人民从“一穷二白”到初步建立起工业基础的,感受党和人民在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下不屈的奋斗精神。教师还可以通过历史联系现实,让学生说一说新中国成立后才起步的行业如今取得了哪些先进的成果,或进一步通过短视频、图片等让学生感受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工业化建设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新中国成立后所取得的科技成就也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的重要切入点。新中国成立后,军事实力日趋强大,筑成了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钢铁长城”。教师可以剪辑1949年后国庆阅兵的相关影像,做成小视频,让学生感受到正是基于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等综合国力的提高,我国坚实的“钢铁长城”才得以构建,老百姓才有了和平稳定的生活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对中华民族的热爱是中华儿女民族自信心的源泉。历史教育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时代重任,教师在历史课堂中通过图片展示、视频播放等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建设新中国的奋斗历程,并总结当今的发展成就,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新中国辉煌的发展史,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一、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强化使命意识和担当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不仅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而且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四史”,尤其是新中国史,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素材。初中历史教师应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通过挖掘历史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及人生观教育,产生强烈的爱国热情,树立为祖国富强而奋斗的志向。(一)回顾奋斗历程,回顾奋斗历程,增强民族自信北京师范大学的朱汉国教授强调:“家国情怀体现了我们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与社会责任。”新中国成立至今,党带领全国人民不竭奋斗,取得了许多辉煌成就。其中,党带领全国人民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工业建设成就和科技成就中学教学参考2022·44和民族自信。(二)致敬前辈楷模,致敬前辈楷模,培养担当精神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同时也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这一胜利是无数志愿军战士用生命换来的。“抗美援朝”一课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和平稳定环境的来之不易,体会志愿军战士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为了实现这一教育目的,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战役介绍杨根思、邱少云、黄继光等英雄的事迹,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引导学生感悟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感受到胜利的来之不易,以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的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展现出无穷的力量。“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的好战士”雷锋、“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两弹元勋”邓稼先……这些为新中国的建设奉献自己力量甚至生命的先辈就如一个个音符,共同谱写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乐章,这些人物的事迹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爱党教育的良好素材。教师还可以结合时政,运用“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国氢弹之父”于敏等人物的事例进行教学。先让学生在课前选择一个人物进行了解,课上相互交流,形成初步认识,再由教师结合具体史实向学生进行简明生动的讲述。如于敏等科学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技术与设备落后、西方国家重重封锁的情况下,从零开始,用智慧和毅力攻克层层难关坚持研究,为我国第一颗氢弹的诞生作出了巨大贡献。让学生在学习这些时代楷模的事迹后,说一说自己从他们的身上学到了什么,自身还存在哪些不足,将从哪些方面努力完善自己,自己的理想是什么,将来想为国家作出怎样的贡献……通过思考与讨论这些问题,学生不仅深刻理解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辉煌建设成就的来之不易,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明白了要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而且认识到国家的蓬勃发展与每个人的贡献与付出密切相关,从而培养了担当精神和历史责任感。在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历史上,无数怀有拳拳报国之志、铮铮爱国之心的人物将国家命运置于个人生命之上,将个人的梦想与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在初中历史课堂中,教师可通过故事讲述、视频播放等方式,引发学生与英雄人物的共鸣,从而让爱国之情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心中,使学生真正做到“化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德性”。历史·学科视点二、培养奋斗精神,磨砺坚强意志习近平总书记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对学生而言,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是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应对一切挑战的必备素质。然而,实际生活中,不少学生欠缺应对困难的勇气和能力,因此,历史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如,“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课,教师可以在讲授红军长征的内容时着重对学生艰苦奋斗精神进行培养。教师可以通过展示长征途中的照片,讲述长征途中的小故事,让学生了解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例如,展示课本中“相关史事”的内容和“飞夺泸定桥”的照片,让学生体会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完成任务的精神;展示“红军过草地”的图片,让学生了解红军战士在气候恶劣、饥寒交迫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前进的故事,体会红军战士坚强的革命意志。教师应让学生了解,我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如果能够坚持不懈、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就能发挥出无限的潜能,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坚持不懈的精神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性。再如,“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一课,教师可以在讲授中国共产党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相关内容时,展示井冈山时期红军战士衣食住行方面的图文材料,让学生说一说从材料中体会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总结:井冈山时期中国共产党不仅要应对敌人的围堵与破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也遭遇了罕见的艰难困苦。通过重点介绍红军战士不畏艰苦的奋斗精神,让学生感受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的“井冈山精神”,并以此激励学生以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历史学家钱穆曾提出:“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通过对党史的回顾教育,以典型案例或历史事件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了解国家、民族的历史,并由此产生温情与敬意,可使学生认同并自觉地继承与发扬中国优秀的精神文化。三、客观评价历史,培养历史思维“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历史思维是认识历史的思维方法,它提倡通过历史材料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及本质,指导人们从全面、辩证、发展、联系和具体的角度考察人类社会的问题。历史思维注重事物发展的必然进程和内在逻辑。培养学49中学教学参考2022·4历史·学科视点生的历史思维可以让学生以科学的眼光认识世界,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生活和学习,从而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一)结合历史背景,结合历史背景,全面辩证分析唯物史观是认识和学习历史文化所需的重要史观,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应以唯物史为指导。学习历史,不仅要掌握基本的历史观知识,而且要掌握学习历史知识的科学思维和方法。全面辩证、客观公正是分析历史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无论是对于历史人物还是对于历史现象,都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背景孤立地进行分析,而是要结合相关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全面认识,“通过对历史材料的识别、区分、质疑、解释等,获取证据、探明事实、理解意义”。在学习“四史”的过程中,对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尤其要注意结合当时具体的历史条件,客观公正地进行。如“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一课涉及以下内容: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接着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两个失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以上内容,首先,教师展示《寿张北台社亩产10546斤》《谷子跃过万斤》等当时报纸刊登的新闻,还有《大豆过江》等图片,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新闻及图片是严重脱离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的。接着,教师展示“1957—1960年我国农业总产值数据表”,让学生概括表格中反映出的农业发展状况:1958—1960年我国农业生产总值大幅下降。对于前后两组材料反映的截然相反的情况,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其置于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来看待:这反映了当时的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状况,但在实践中急于求成,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师再对学生进行方法论指导:经济建设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要符合国情。在“四史”教育中,融入科学辩证的历史思维和方法论指导有利于学生以理性、客观的态度看待事物,把握历史脉络,探究事物的本质和历史发展的规律,从而保证认识发展方向的正确性。中学教学参考2022·450(二)提升思维能力,提升思维能力,把握历史经验历史思维能力的构成有五个方面:时序思维能力、历史理解能力、历史分析与历史解释能力、历史研究能力、分析历史问题并做出决策的能力。教师应指导学生运用发展、运动的观点分析事物,通过比较不同阶段事物的特征,揭示事物的本质,从而汲取历史经验,认识到中国选择当前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应让学生认识到:中国的对内改革遵循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调动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对外开放加强了国际合作,顺应了时代潮流,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进而使学生把握规律:改革要顺应时代潮流,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进一步指导学生认识到: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是经过历史检验的。学生在学习中总结历史经验,不仅有利于增强对我国社会制度和国家政策的认同感,还有利于运用历史经验来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总之,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阶段,而立德树人是历史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初中历史教育要充分关注立德树人的目标,把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坚强意志、历史思维等放在重要位置,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担当精神,以使学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参考文献]1]朱汉国.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释义[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8(3):3-9.2]钟启泉.核心素养十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3]赵亚夫,徐赐成,刘红梅.历史教学设计的流程、诊断与策略(第八讲上)[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7):4-8.4]汪文撤.基于学科素养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路径探究[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8(12):71-72.(责任编辑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