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听课记录1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在《秋日私语》的乐曲声中播放秋天的画面,并谈话导入。 (二)巩固字词,感知全文 1、出示课件,巩固字词,我将它们按必须的规律、特点排列为三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听课记录五篇【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1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在《秋日私语》的乐曲声中播放秋天的画面,并谈话导入。
(二)巩固字词,感知全文
1、出示课件,巩固字词,我将它们按必须的规律、特点排列为三行。
如:第一行出示生字:凉爽。让学生用心记住易错字“爽”的笔顺,先写四个小X,再写一个人字托住他.
2、教师范读全文,让学生听后找找每个自然段作者是用哪一句话写出了他对秋雨的印象?并用横线画下来。抽生汇报。
(三)品读课文,感悟体验
由于第二自然段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秋天的颜色,是课文“浓重的一笔”,因此我将着力点放在了学习第二自然段,层层推进指导学生的读。
如:理解中心词“五彩缤纷”。先请学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把描述颜色的词语找出来。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利用多媒体把词语变成相应的颜色。之后追问…..(这样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语,积累词语,进行潜力培养,体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2、赏析美句,重点指导。学生先自己练读喜欢的句子。之后抽生个别读,相机指导
3、学习第三段
4、学习第四段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五)说板书设计
五彩缤纷丰收
11、秋天的雨香甜好闻
(钥匙)传递信息欢乐
(六)听课评析
这堂课的板书简明扼要地反映了课文的主要资料,脉络清楚,丰收和快乐两个词语点明了课文的中心,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2
一、激情,情境导入
师:这天我们学的课文里面也有一个艾滋病患者。患者的名字叫德诺,他才十岁。德诺找到了他生命的药方了吗?让我们一齐走进课文《生命的药方》(出示课题)
二、通读,初次感悟
问题找到“生命的药方”了吗?从哪儿读明白的?读课文,要求:把语句读通顺流利。
1、检查生字词:指名读抽读齐读
①读准字音
②读懂词语
2、想想课文中找到的“生命的药方”是什么?
3、交流
板书:快乐、友情
“生命的药方”指的就是友情。你是怎样明白的?从谁的话中能够看出“生命的药方”指的是快乐和友情?是德诺的妈妈,哦,是那位不幸的母亲,为我们揭开了“生命的药方”的真谛
三、细读课文,深入感悟。
1、走进德诺,感受孤独
2、德诺的妈妈为什么说德诺一生最大的病其实是孤独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到文中去找到答案。
3、反馈,随机学习。
德诺十岁那年因为输血(xuè)不幸染上了艾滋病,伙伴们全都躲着他。
(1)指名读。
(2)从哪个词中体会到了他十分孤独,十分无助?(全都躲)
(3)这些伙伴在德诺染上艾滋病之前是如何和他相处的?
听课评析
艾滋病是透过血液等传播,跟艾滋病患者一齐吃吃饭、握握手是不会被传染的。其实,有许多像德诺这样染上艾滋病的人,需要大家的关心,支持,老师期望同学们都能像艾迪一样给那些需要帮忙的人关心和爱护,让我们的世界越来越完美。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3
科目:
语文
课时:
一节课
授课者:
樊荣彦
听课时间:
20xx年2月28日
课题: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两首》——《春游湖》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古诗《咏柳》
1、①我说你拼。举例:亻+以是什么字,组词。
②我说你解。举例:柳,右边是“木”,左边的笔顺是什么?
2、点名背诵(要字词清晰、有节奏)。
3、①安老师给的词句的意思,回答是哪一句原句。
②转换一下,说一说原句的意思。
4、群众背诵。
二、导入
1、由柳引出是春天来了,放幻灯片——完美的春天。
2、师:从幻灯片中看到了什么?或者想到了什么?
生1:柳树。
生2:白云、草。
(回答中若有不是春天的解说一下)
师:听过迎春花吗——最早开的是什么花——桃花——有一些人就浏览了桃花,来看看他们看到的都是什么呢?——春游湖。
3、自读两遍、齐读。
三、解释重点字词和句子
1、解释字“蘸”
师:谁能解释这个字?
生:过年吃饺子,要蘸东西吃。
2、说读音“夹”板书:jiā(夹子)
jiá(夹袄)——夹岸的意思呢?
生:*边。
师:很好,接近了。把“夹岸”的意思写在书上,就是:排列在岸的两边。
3、师:你还对哪一个词语不明白呢?
生:春雨断桥人不度
师:这一句都不懂吗?明白春雨吗?
生:明白,春天的雨
师:那断桥呢?
生:断了的桥,都断成两半了。
师:这些你都明白,那你不明白的是什么呢?不度?
生:恩。
师:过不去的意思。说到这,有人能告诉我这一整句的意思吗?
生:春雨把桥断了,人过不去。
师:解释的很棒。春雨过后,湖水已漫过桥面,人们就无法过河了。
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生:撑。
师:小舟要动,需要怎样呢?
生:划。
师:划,也能够说撑(动作演示)。
师:这句的意思就是:柳荫下小舟撑出来。还有吗?
生:夹岸桃花蘸水开,怎样桃花蘸水开呢?
师:想想蘸的意思,蘸的是什么水呢?桃花还在树上绽放,可能是湖水吗?
生:不是。
师:那是露水吗?就那么一小滴?
生:不是。
师:那你认为是什么呢?
生:雨水。
师:对了,还有雨水。你想,雨水不断地落在桃花上,越积越多,怎样形容这样的桃花呢?就用到了蘸。看看这幅图(幻灯片演示)。
师:为什么要这样形容桃花呢?作者是去干什么的?
生:看景。
师:看的哪啊?(指向题目)
生:西湖。
师:是去游览西湖的。那么他看到了哪些景色呢?
生1:桃花、树。
生2:湖、燕子。
生3:划船。
师:刚才有同学说“划船”也很对,那你看他第四句为什么要写到小舟呢?
生1:好看。
生2:能够渡河。
师:因为它第三句有提示,“人不度”,人都过不去,这时小舟撑出来了,猜一猜第四局写的情绪是什么样的幻灯片上的
生:惊喜。
师:那要怎样读出来呢?(挑人示范朗读)
4、齐读两遍——挑人读——齐读——自读——齐读
四、巩固
1、闭上双眼,根据老师的语言描述让学生自由想象并说一说都看到了什么画面。
2、去掉幻灯片的文字,试着背诵。
3、我会组词
夹度撑阴燕断(一人领读——两个人轮读)
齐读词组。
4、图片展示。
意见:
总体来看,这堂课很精彩。复习——导入——解释重点字词——由词引句义——完整翻译整首诗——引题目再导向重点句子——读——背——组词——图片。环节完整,效果很好,重点很突出。从课堂完整度来说,缺少了当堂作业。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4
一、导入:
闭上眼睛听雷雨的声音,引出课题
二、预习:
自己读读课文,那几段是写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
(教师的语言很简洁明了,让学生明白自己学习的任务。)
三、检查预习:
1-34-67-8
读了课文,你明白是一场怎样的雨?
四、默读课文第二段,想想哪些句子写雨下得很大?能够用横线画出来。
(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好习惯,需要从低年级开始培养)
生:第五自然段:雨越下越大,树呀,房子呀都看不清了。
师:谁能说说,为什么树房子都看不清了。用因为所以说说。
生:因为……所以
师:还有谁会说?
生:因为雨下在窗户上,所以树呀房子呀都看不清了。
师:你会说吗?跟你的同桌说一遍。
很多小朋友这天很能干,一说好就坐好了。
(教师的评价语言不错,很简洁,也很有效)
还有哪句话写出了雨很大?
生: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师:你明白什么?
生:哗哗哗,说明雨很大
师:我仿佛看见有人用脸盆在倒水。谁能读出雨很大的感觉?
生:读
师:谁能读得更大一点?更急一点?
生:读
师:我们一齐读读好吗?(老师读第一个“哗”,女同学、男同学分别读第二第三个)
五、学习第一段:大自然会告诉我们一些现象,默读1-3小节
1、默读:找找大自然有哪些变化?
2、交流:云——压
结合写“压”:你写的时候会注意哪点?---竖撇点
老师示范,点明写字的要求:抬头
(老师示范的时候学生自己在写,没有到达示范的作用。呵呵,还要明确一点任务)
写好的同学想想,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把它记住?
(怎样写,怎样记最好一齐教,让学生在写的时候就记。但是这是小节。)
怎样的云压下来了?(黑沉沉)
你能读一读吗?我觉得不够黑啊!
满天的乌云,说明什么?很多
学生:还有厚厚的云
师:很多、很厚、黑沉沉的云压下来,这时候是多么的闷呀?
出示:蝉为什么一点也不叫呀?(太闷了)
3、还有哪些也变了?——风
树枝会怎样乱摆?——摇来摇去歪了飘呀飘
大风还会吹到什么?——灰尘蜘蛛
学习“蜘蛛”
(训练学生的说话潜力意识还是比较强的,低年级这很重要。会连贯的表达,自然语文潜力就得到了提高。)
学习:垂——想象一下,蜘蛛是怎样逃走的?
还有什么表现?——闪电越来越亮(用竖线表示)
雷声越来越响(用圆圈表示)
大家能读出来吗?
(这个创意很搞笑,对于调节课堂的"氛围很有好处。)
训练:把“渐渐”放到下面的句子中:
天黑下来了。
粉红色的花儿开放了,真美呀!
太阳像个大火球,浅水洼中的水干了。
4、积累:学习下雨的词语:乌云密布等
六:下课
总体感觉:
1、教师的教学设计层次清楚,思路明晰
2、能够注重学生各方面潜力的培养。如:说话、想象等
3、教师本身的素质很好,语言表达简洁明了,指令明确
推荐:
整个课堂教学的氛围是不错的,但是缺乏“主体性”:学生自己的学习、创造性的表现,这一类的东西很少。为什么?因为老师引导、指引、指令性学习行为过多了。也许这和低年级课堂教学特点有关。
在情景的营造上,学生是被动理解的,是不是能够创造一种互动的、活泼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更快乐的学习。
当然,说说容易,做做难。听了阎春燕老师的课,还是感觉获益匪浅的。谢谢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5
一、 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咏华山。(生齐读课题)
2、(出示寇准写的诗)指名读。
【评:复习导入时,通过看填空题背第一段,指名读《华山》,既检查了学生第一课时的学习情况,又突出了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了诗人的创作背景,充分显示了教者设计教案时的匠心。】
(出示课件)啊!华山真高哇!(指名读)
3、是呀,华山真高呀,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华山的高?(生在第二自然段中边读边找)
轻声地读一读,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讨论)
【评:教者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想象的基础上,感悟、交流,逐步深化华山在学生心中雄伟、高大的印象。】
【评:学生从第一课时开始就对华山充满了好奇,师在此处播放华山的录像,画简笔画,为学习第二自然段创设情境,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华山的“高”这一特点。】
二、齐读。
1、在第二自然段中还有一句话也写了华山的高呢,看看谁最细心,能把这句话找出来。
(1)(出示课件)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2)(指黑板)是呀,难怪小寇准会从心底发出惊叹:
生齐读:啊!华山真高哇!
2、小朋友们都被华山险峻的风光吸引住了,不由自主就发出了赞叹,这就是——(指课件齐说:情不自禁)。
【评:重视词语的积累,能结合课文内容指导学生理解成语的意思,学生很快就理解了,显得水到渠成。】
三、借文悟诗。
过渡:小寇准也和大家一样,情不自禁地赞美起华山来。
1、课件出示诗句。
(2)生在课文中找诗句的意思。
(3)课文中哪句话写出了“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的意思?(出示古诗和句意。)
(4)哪句话写了“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的意思呢?(出示古诗和句意)
(5)理解“回首”的意思。
【评: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抓住重点段落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品评诗人用词的`精妙。】
(6)请女生读诗句,男生读课文中的句子。
4、点题,像我们这样赞美华山就是 ——(指课题)咏华山。
5、是呀,小寇准小小年纪就能做出这样的好诗,难怪先生连连点头称赞:(——出示第三自然段:齐说)
6、让我们捧起书再一次咏华山!齐读课文。
四、课外延伸
1、提供课前收集的描写山的诗,生自由练读。
2、指名上台朗诵,师配乐。
3、鼓励学生课后搜集关于山的古诗。
【评:教者能打破课堂局限,将学生引向课外,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五、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岁 华 齐
2、学习“山字头”,领读。
3、看一看,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点?
4、你们看,这三个字在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6、生描红,师巡视。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5篇扩展阅读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5篇(扩展1)
——小学班级语文听课记录
小学班级语文听课记录1
一、激趣导入
1、 教师板画鲸,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今天我们到浩瀚的大海去看真正的鲸。(播放录像)
3、 看到这翻腾、跃动的鲸,你最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 检查生字,指名读
肚 肺 腭 胎
发现了什么?
生:都是月字旁
生:都是身体的某一部位。
3、教师指导书写生字。
请学生上台把这些生字写在板画上。
4、指名朗读课文,检查学生读书情况,读中纠正字音,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字关键句,懂得读书时要抓住重点。
(1)鲸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用了个字把它写在手掌上。
大,把一段话读成一个字,了不起。
(2)指名读第2自然段,把它读成一句话。
鲸是哺乳动物,不属于鱼类。
(3)指名读第4自然段
这节第一句话与其它自然段有什么不同?(设问)
三、学习第三世界自然段,了解鲸的大,认识说明方法。
1、能换一个词说鲸大吗?
生:巨大
生:庞大
生:庞然大物
2、特别大、非常大、极其大,大家说了很多大的词,你看,课文有这样写大吗?把写大的词句找出来。
为什么同象比?
生:象是这陆地上最大的动物。
你能真的能到鲸的嘴里去吗?
生:那是假设
3、聘请高级解说员介绍一下鲸的大。
4、第一自然段介绍了鲸的什么特点?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这短短的一段话作者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来写鲸的大?(板书:多种说明方法)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了解鲸是哺乳动物,感受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1、刚才我们在研究鲸大的特点,那课文仅仅是介绍这个特点吗?
2、片断出示,同学们看看与课文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要用2个很长?
生:一个很长不够。
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体会“很长”、“渐渐”、“完全”、“整个”等词的意思。
同学们,这些词一个都不能少,这篇课文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
(板书:精确的语言表达)
3、再读这段话,把刚才我们忽视的词强调出来。
4、 出示句式:我们知道鲸适应了海洋的生活,但是,你可别忘了。
五、了解鲸的种类和生活习性,展开辩论。
1、读第4、5节,了解鲸的.习性。
2、围绕齿、须鲸的特点,展开辩论,培养学生的辩说能力。
点评:
林老师一上来就缩短了与学生的距离,充满激情的语言,加上精彩的画面,学生很快就被吸引住了。
林老师别具心裁的运用小转盘让学生发现这些生字的规律,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加深了对这些字的记忆,还让学生明白了这些生字分别指鲸的哪个部位。
带着问题阅读,让学生学会思考。
由浅入深的教学,让学生体会作者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这一环节的设计,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既发展了学生思辩能力的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板书:
作比较
板画鲸
多种说明方法
列数字
假设
精确的语言表达
总评:
林老师的课太生动了,学生自始自终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是多么难得呀!
林老师教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灵活运用合理地进行多种教法的优化组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对学生进行点拨;运用自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采用带问题朗读法,让学生从读中去理解,从读中去领悟。充分发挥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了一种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成为教学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此精彩的课,让我一辈子难忘。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5篇(扩展2)
——小学语文作文听课记录
小学语文作文听课记录1
一、导入:闭上眼睛听雷雨的声音,引出课题
二、预习:
自己读读课文,那几段是写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
(教师的语言很简洁明了,让学生明白自己学习的任务。)
三、检查预习:
1-34-67-8
读了课文,你明白是一场怎样的雨?
四、默读课文第二段,想想哪些句子写雨下得很大?能够用横线画出来。
(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好习惯,需要从低年级开始培养)
生:第五自然段:雨越下越大,树呀,房子呀都看不清了。
师:谁能说说,为什么树房子都看不清了。用因为所以说说。
生:因为……所以
师:还有谁会说?
生:因为雨下在窗户上,所以树呀房子呀都看不清了。
师:你会说吗?跟你的同桌说一遍。
很多小朋友这天很能干,一说好就坐好了。
(教师的评价语言不错,很简洁,也很有效)
还有哪句话写出了雨很大?
生: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师:你明白什么?
生:哗哗哗,说明雨很大
师:我仿佛看见有人用脸盆在倒水。谁能读出雨很大的感觉?
生:读
师:谁能读得更大一点?更急一点?
生:读
师:我们一齐读读好吗?(老师读第一个“哗”,女同学、男同学分别读第二第三个)
五、学习第一段:大自然会告诉我们一些现象,默读1-3小节
1、默读:找找大自然有哪些变化?
2、交流:云——压
结合写“压”:你写的时候会注意哪点?---竖撇点
老师示范,点明写字的要求:抬头
(老师示范的时候学生自己在写,没有到达示范的作用。呵呵,还要明确一点任务)
写好的.同学想想,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把它记住?
(怎样写,怎样记最好一齐教,让学生在写的时候就记。但是这是小节。)
怎样的云压下来了?(黑沉沉)
你能读一读吗?我觉得不够黑啊!
满天的乌云,说明什么?很多
学生:还有厚厚的云
师:很多、很厚、黑沉沉的云压下来,这时候是多么的闷呀?
出示:蝉为什么一点也不叫呀?(太闷了)
3、还有哪些也变了?——风
树枝会怎样乱摆?——摇来摇去歪了飘呀飘
大风还会吹到什么?——灰尘蜘蛛
学习“蜘蛛”
(训练学生的说话潜力意识还是比较强的,低年级这很重要。会连贯的表达,自然语文潜力就得到了提高。)
学习:垂——想象一下,蜘蛛是怎样逃走的?
还有什么表现?——闪电越来越亮(用竖线表示)
雷声越来越响(用圆圈表示)
大家能读出来吗?
(这个创意很搞笑,对于调节课堂的氛围很有好处。)
训练:把“渐渐”放到下面的句子中:
天黑下来了。
粉红色的花儿开放了,真美呀!
太阳像个大火球,浅水洼中的水干了。
4、积累:学习下雨的词语:乌云密布等
六:下课
总体感觉:
1、教师的教学设计层次清楚,思路明晰
2、能够注重学生各方面潜力的培养。如:说话、想象等
3、教师本身的素质很好,语言表达简洁明了,指令明确
推荐:
整个课堂教学的氛围是不错的,但是缺乏“主体性”:学生自己的学习、创造性的表现,这一类的东西很少。为什么?因为老师引导、指引、指令性学习行为过多了。也许这和低年级课堂教学特点有关。
在情景的营造上,学生是被动理解的,是不是能够创造一种互动的、活泼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更快乐的学习。
当然,说说容易,做做难。听了阎春燕老师的课,还是感觉获益匪浅的。谢谢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5篇(扩展3)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表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表1
一、 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咏华山。(生齐读课题)
(出示寇准写的诗)指名读。
【评:复习导入时,通过看填空题背第一段,指名读《华山》,既检查了学生第一课时的学习情况,又突出了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了诗人的创作背景,充分显示了教者设计教案时的匠心。】
(出示课件)啊!华山真高哇!(指名读)
2、是呀,华山真高呀,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华山的高?(生在第二自然段中边读边找)
轻声地读一读,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讨论)
【评:教者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想象的基础上,感悟、交流,逐步深化华山在学生心中雄伟、高大的印象。】
【评:学生从第一课时开始就对华山充满了好奇,师在此处播放华山的录像,画简笔画,为学习第二自然段创设情境,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华山的“高”这一特点。】
(2)齐读。
3、在第二自然段中还有一句话也写了华山的高呢,看看谁最细心,能把这句话找出来。
(出示课件)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2)(指黑板)是呀,难怪小寇准会从心底发出惊叹:
生齐读:啊!华山真高哇!
4、小朋友们都被华山险峻的风光吸引住了,不由自主就发出了赞叹,这就是——(指课件齐说:情不自禁)。
【评:重视词语的积累,能结合课文内容指导学生理解成语的意思,学生很快就理解了,显得水到渠成。】
二、借文悟诗。
过渡:小寇准也和大家一样,情不自禁地赞美起华山来。
1、课件出示诗句。
(2)生在课文中找诗句的意思。
(3)课文中哪句话写出了“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的意思?(出示古诗和句意。)
(4)哪句话写了“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的意思呢?(出示古诗和句意)
(5)理解“回首”的意思。
【评: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抓住重点段落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品评诗人用词的精妙。】
(6)请女生读诗句,男生读课文中的句子。
4、点题,像我们这样赞美华山就是 ——(指课题)咏华山。
5、是呀,小寇准小小年纪就能做出这样的好诗,难怪先生连连点头称赞:(——出示第三自然段:齐说)
6、让我们捧起书再一次咏华山!齐读课文。
三、课外延伸
1、提供课前收集的描写山的诗,生自由练读。
2、指名上台朗诵,师配乐。
3、鼓励学生课后搜集关于山的古诗。
【评:教者能打破课堂局限,将学生引向课外,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出示)岁 华 齐
2、学习“山字头”,领读。
3、看一看,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点?
4、你们看,这三个字在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6、生描红,师巡视。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5篇(扩展4)
——教师听课记录评语5篇
教师听课记录评语1
1、课堂上,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民主、*等的课堂氛围,让人感到亲切、自然。应该说,这是一节重过程、重发现、重生活、重主体的具有探究精神和启发教育的课,让人耳目一新,感触颇多。结合评价,“互助互动”,评价时,同伴之间进行借鉴学习,有利于培养他们宽容的合作精神和敏锐的审美鉴赏力。我们不仅要将学生视为教育的主体,更应切实地将他们看作教育过程的*等参与者、合作者。教,关键在于“授之以渔”,教师给予学生的不应是“鱼”,而应该是捉鱼的方法。
2、本节课学习内容是与学生生活学习紧密结合息息相关的课题,教师授课中有针对性地探讨了学生面临的问题及相应对策,教学中能密切结合校园内及学生身边熟悉的事件开展教学,深入浅出,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开展讨论。教师语言表述清晰精要幽默。建议教师要对学生的分析提炼总结问题的能力加强培养,提高要求。
3、教学目标明确,教材处理较好,过程操作符合学生实际,注重分层教学,课堂整体结构的安排、环节的处理、作业的设置,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符合特殊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智发展规律。教学过程清晰,能引导学生先想再算,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语言简练,*时扎实有效的教学工作在本课中初显成效。
4、教学内容难易适当,由浅入深。注重引导学生思考,但师生双边活动较少,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板书工整有条理,分析透彻,提示恰到好处。但二倍角的相对性要着重强调。
5、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设计合理,重点、难点突出,课堂容量适当,符合学生认知;能有效创设学生自主、合作的情境,重视学生对过程的体验;师生、生生互动,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学生参与性强,气氛融洽。
6、教师和学生的课前准备工作都做得非常好,预习要求适当、贴合学生实际,有一定自学要求,高而不高。学生思考积极,课堂气氛非常好,回答踊跃;教师讲授环节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完成目标情况良好,课堂效率较高;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7、教师讲授目标明确,重点、难点分析到位,基本功扎实,课堂气氛融洽,学生思考积极;教学设计合理、科学,教学要素配合默契,各种关系处理得当。
8、教师精心设计了课堂的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较好的教学效果;教授语言生动,课堂气氛活跃,有较强的课堂掌控能力。
9、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面广,教学中无科学性错误,详略得当,布局合理,字迹工整规范。仪表端庄,教态自然,举止大方。对教学内容分析、处理恰当,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容量适度,环节连贯、紧凑。能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重点突出,难点把握准确,课堂结构设计符合学生的实际。
10、教学目的全,准,科学性强,切合实际。教学重点明确,突出重点的方法恰当、有效。教学难点找到,解决的方法恰当、有效。教学内容信息量最大,教学结构安排科学,从容自然,有张有弛。教学过程体现两性(工具性和人文性),两种积极性(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调动了学生。教学方法灵活有效,课堂反馈渠道畅通无阻,形式多样,方向多维,矫正及时有效。
11、老师对新授课的课堂授课模式掌握的很好,重视知识产生的过程(导入)和知识掌握的过程。教师激励评价学生语言精练、亲切、得体,过渡自然,能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解决新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新旧知识迁移)学数学的方法,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如果能联系实际,丰富多媒体内容,会更精彩。
12、教师语言表述能力好,课堂讲解层次清晰,注重启发拓展,教师的基本功扎实,讲解中注重知识的记忆整理,结合习题在授课中及时巩固,并做到精批精讲,板书相当清晰规范。但做为复习课,对学生能力要求可再提高一些,课堂上可适当给予学生互动的空间。
13、教学重点难点突出,操作演示正确规范,课堂容量、密度适当,符合认知与发展规律。能有效地创设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情境,重视学生对过程的体验,启发得当,发问有利于学生思考,学生练习充分,作业量适当。
14、老师课堂激情高,教学环节紧凑,合理把握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通过有效的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索,把一节枯燥的计算课上的很精彩
15、教学目标正确、明确,符合课程标准和教学理念的要求,符合教材要求,符合学生实际,适合学生发展的要求。教学重点、难点突出,全面关注学生,与学生互动好
16、教学重点、难点突出,课件使用正确恰当,能有效配合学生的学习。创设模拟面试情景,老师能进行适当的点评,抓住学生的特点。教师知识面广,态度和蔼可亲,语言规范、流畅。
17、教学目标制定的全面、具体、明确、符合大纲、教材和学生实际;教学思路清晰,所教知识准确;从实际出发,熟练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讲练结合;教态亲切、自然、端庄、大方,非常具有亲和力,教学效果较好。
18、大胆放手让学生参与对新知的探究,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和和自学能力起起到了一定的帮助。老师的课语言精练,教学环节过渡自然,过程由浅入深,方法灵活多样。
19、教学设计合理、科学。课堂容量适当,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师的知识面广,分析课文中的人物性格、心理特点透彻,到位,让学生能深入其中,听的津津有味。课堂的民主意识强,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学生积极主动。
20、
21、教态亲切,语音清晰,讲解层次性较强,推理正确,能突出重点,课堂严谨,解题思路清晰,教学方法使用得当,目标设置准确,内容安排合理,有思想教育的内容。结构完整时间分配合理。
22、教师课前准备充分,教学安排容量适当,目标明确,重点、难点突出;讲授清晰、注重启发学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师点拨得法,总结、归纳、反馈等过程及时、到位。
23、教学目标正确、明确,符合学生的实际,适合学生发展的需要。教师课前做足准备工作,创设模拟课文情景,让学生自主表演,能够深刻体会文中人物特点和心理特征,学生能主动学习。
24、教学设计合理、科学。教学重点、难点突出,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恰当、熟练。全面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师生互动氛围好,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能积极回答问题。
25、知识面广,教态亲切和蔼,与学生互动好,启发式、讨论式恰到好处。教学重点突出,课堂容量适当。课件制作有效到位,帮助学生更好学习。
26、许老师整节课始终体现着“互动、合作与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的课堂探究意识浓。教学活动本来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正是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不断互动,创设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从而创生出一节优秀的课。在这过程中,学生受益了,教师也在教学相长中获益。
27、刘老师教学内容确定符合实际的内容范围和难度要求。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教学有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能在探索和学习过程中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有体验数学的机会。尊重学生的需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运用灵活的"方法,适应学生的实际和内容的要求,为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
28、教学中在设计、实施、内容符合课程目标,包含若干有效教学的要素,有目的性。环节设计合理,知识衔接自然,严谨流畅,疏密有致。能注意学生主体意识,积极推进学生自主活动。教学经过了认真的设计,教师能较好地实施教学。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重视知识的运用和技能训练,注重能力培养。
29、教师授课仪态大方、声音清晰洪亮。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年龄大小、知识接受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等因素,教师安排教学任务,进行教学设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循序渐进的获得新知学生能够按照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学习活动,思考、交流、合作、演示、实验等活动,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学习、实践,学习兴趣浓厚。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不能够和其他同学一起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听课记录评语2
(1)能借助多媒体播放电视片段,使学生“身临其境”为学习理解课文打开“方便之门”;
(2)能利用例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但应留较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并引发讨论、鼓励学生主动发言,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教学设计思路尚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注意通过过渡语言的把握,教学节奏的控制以及师生互动的促进来展现教学设计,以达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4)注意板书,并教会学生如何做笔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听课记录评语3
(1)教学设计思路清晰,且课堂教学实施较好,基本达到教学目的;
(2)本节课最大特点就是以例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思维,注意过程体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养成良好的讨论氛围,体现合作、探究、互动、评价的课堂模式,达到“三维目标”的要求;
(3)倘若更好把握语言的节奏、情感,鼓励更多同学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互动性,则是一节很成功的课;
(4)板书。
教师听课记录评语4
(1)教学设计思路总体上较清晰,能通过创设例情景,学生探究实验及“活动”等促进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引发学生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分析讨论数据处理,培养学生分析例的能力等以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2)教学语言需进一步简炼,节奏感需进一步增强,课堂把握能力、组织能力需进一步重炼。
教师听课记录评语5
(1)应教会学生如何容易处理数据,如何从数据中发现结论(规律);
(2)本节课实际上不需要利用网络教学,只需要引用多媒体课件就足矣;
(3)应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新教师的缺点),注意控制课堂节奏、语言节奏)
(4)课堂教学方式较传统,希望年轻教师要大胆探索、大胆改革。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5篇(扩展5)
——语文听课记录5篇
语文听课记录1
科目:语文
听课人:黄静芬
上课老师:鸿都小学 巫小娜老师
课题:文天祥
时间:第十二周星期五上午第二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在黑板上出现一个人的名字,请学生一齐轻声呼喊。(板书:文天祥)
2.“你了解这个人吗?小组交流收集的资料。”(学生查找的资料详略不一,学生汇报时有的胆量大,表达比较流利。)
3.小组汇报。(名句、文章等)
二、品读课文
“刚才,同学们从不同侧面了解了文天,现在让我们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细细体味,与文天祥零距离接触。”
(一)检查预习情况。
1.认读词语。(教师能抓住读得不准的地方纠正。如:“凛然”)
2.朗读文章。(小组轮流读)
“哪个小组愿意读哪个段落?”
(二)小组合作学习,体会文天祥的炽热的爱国情怀。
1.默读2-8自然段,用——划出描写文天祥语言的句子,并读一读,再在小组内交流感受。
2.汇报:
读完以后,你觉得文天祥是怎样的人,找出文中可以描述的语句读。
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文天祥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的呢?(学生有较好的默读习惯。汇报的学生比较少。)
(汇报形式:组长汇报——组长点名组员补充——组员可以要求其余学生跟读。)(学生有合作精神。)
生:我还找到了……
师:建议你可以邀请其他同学一起读。(读的`形式比较多。)
师:“张弘范想让文天祥写劝降书,他却以《过零丁洋》作答。谁收集有《过零丁洋》全诗的?小组内先读一读。”
师: “读了这首诗,有什么感想体会?”(小组汇报)
师: “文天祥虽然牺牲了,但是他的精神长存于我们心中。请读最后一段。”
三、总结。
1.这篇课文是怎样让我们感受到文天祥的爱国精神的?(板书:通过具体事——组织勤王军、多次拒绝劝降、为国捐躯。)
2.文章的第一段与最后一段以及中间部分是什么关系?(总——分——总)
四、拓展。
1.你能用几句话概括一个民族英雄的故事或爱国名人的故事吗?要求:听同学说故事的时候,能联想到哪些成语,在小组内写出来。(投影、带读。)
2.小组内交流收集到的爱国名言。
3.读
板书: 18文天祥
组织勤王军 炽热的爱国精神
多次拒绝劝降 崇高的民族气节
为国捐躯
归纳点评:
1.本节课由导入——检查汇报——品文——总结——拓展这些环节组成。老师能抓住文中文天祥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这条主线组织教学。让学生通过找出有关的语句,品读、感悟体会人物的性格与品质。教学思路清晰明朗。
2.整节课培养目标明确,在教师的引导下,按照教学预设完成教学目标,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得到展示。
3.学生前置性作业完成得比较好。(这节课的前置性作业有: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收集文天祥的故事、名言、收集爱国故事等。)
4.构建了比较成功的小组学习模式。
5.大部分学生能倾听老师和同学的发言,参与到讨论中去,但是发言的学生还是比较局限。
6.学生的探究能力、质疑能力还有待提高。
7.朗读的指导还可以加强。
探讨:
1.学困生不能完成前置性作业的,在课堂上教师该作怎么样的引导?
2.在阅读课文教学中,教师有没有必要牵着学生去一段又一段地品味文本?可不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品味?
3.品文、鉴赏应该建立在读懂的基础上,这篇课文的语言中有些是比较难理解的。我们发现对这些难点,教师的态度是“一带而过”,学生是不是懂了?教师有没有必要有针对性地设计对比较难理解的词句的检查这一环节?
语文听课记录2
近期,我参加了湖北省青年教师优质课观摩活动,感受颇深:这样朴实,有趣的课,让我对小学语文教学有了新的认识,让我大有收获。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1、语文的魅力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更好,谁就能震慑学生的心灵。当我听到老师们的课时,感觉她们的语言亲切,自然,简洁,准确。她们大多数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带着学生在课文的创设的情境中遨游,带领学生感受课文。
2、自读感悟,开放引导
新课标中提到:学生自读感悟是第一位的。感悟,就是有所感触而领悟,就是让学生知有所获,性有所感,理有所悟。“感悟”贵在悟,而教师的引导是第二位的。着眼于阅读教学,应该是一个“先读后教,先读后导”的过程。我想老师们的教学过程,就是这种模式的一个充分体现吧。这些课通常教学有这样三个层次:
1、初步阅读阶段的自读感悟;深入课文自读感悟。例如,在学生自读感悟时,老师向学生提出这样要求,轻声朗读课文,遇到数字圈起来;第二个阶段的自读感悟,让学生想;
2、老师的课亲切自然,看似*淡,却彰显出多么精湛的语言功底和高超的教学智慧。
3、处理把握教材
老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有其独到之处,她们都根据课文的具体要求,紧紧抓住题眼,步步深入文本。
4、评价语言
老师评价学生的语言是那么贴切,到位,如有的老师老师运用“你最聪明“来鼓励学生;”你会更加努力的“、”我的孩子,你真是个宝”、 “你的眼睛已经告诉我答案了”等。这些朴实,自然的语言,对我感触很深。在以后的课堂上,我也试着让我的学生感受这些美丽的评价语言。
总之,这次听课学习,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在以后的教学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方面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学习机会积淀教学素养,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
语文听课记录3
一、 情境导入
1、齐读课题
2、这个故事发生在春天(板书),你会想到哪些词语?(春光明媚,春暖花开)
3、出示词语:
气温骤降、风雪不止、料峭的春寒、冻得坚硬的山路、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山间、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
a.指名读
b.说说读了这些词语的感受
c.齐读
二、 品读课文
(一)小燕子在这寒冷的冬天遇到了哪些麻烦?读一读,想一想
交流
(二)出示第二自然段
1、天气冷
指名读
2、 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饥寒交迫——“饥饿”
3、再来看看这个词语,你还能体会到什么?
(显示“濒临死亡”)
师:燕子从南方飞回北方,要经过长途跋涉,他们已经非常疲劳,再加上找不到事物,饥寒交迫,濒临死亡。
“濒临死亡”就是——即将死亡,再看看这个词语,你想到了什么?
(配乐)齐读
4、过渡:然而悲剧没有发生,这是怎么回事?
指名说
(三)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当你读完这个故事,你将会被感动。读一读,找一找最感动自己的话,在旁边写写感受。
2、交流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 她不在乎什么?在乎什么?
2、 齐读第四自然段
3、 认识小贝蒂(出示图片)
在什么地方寻找?怎么发现的?她会怎么想?怎么做?同桌说一说。
交流
师生接说:小贝蒂不在乎——,不在乎——,她在乎的是——,多么令人感动的画面。
4、 还有什么地方也深深地打动了你?
(五)学习第三自然段
1、“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人很多,把燕子当成了自己的亲人。
2、 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什么危险?
3、 找一找,还有没有其他地方令你感动的?(*做出这么大的决定,为的是一群燕子。)
4、 师:回到充满温暖的列车,齐读第一自然段(配乐)
5、如果你就是车厢内的一只燕子,当你看到曾经帮助过你的人,你会对他们说些什么?
6、写话:
以“这怎能不令人感动……”为开头写一段话。(播放“小燕子”歌曲)
7、交流
三、总结课文,提升感情
让我们记住——,记住——。
教学设计:
一、感受春天的寒冷
1、学生说春的字词,体会春天的美好。
2、找找课文中春寒的词语,读读说说给你的感受,再一次读好这些词。
3、找找课文中描写春寒的句子,读悟感受。
二、感受严寒中的温暖
1、找打动自己的句子。
2、步步深入读、悟。
3、充分谈自己的感受,及时的追问引导体会,悟后读。
4、动笔写写:如果你就是燕子,当你看到人们这样帮助你,你会对他们说些什么?让燕子专列开进学生幼小的心灵。
评析:
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老师能及时的捕捉学生回答中的亮点和惑点,本节课执教的老师能及时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学生感悟后能及时让他把自己的感受用朗读来表达。整堂课的教学思路清晰,板块与板块之间衔接较紧凑。
不足:*如何帮助小燕子这部分理解还没有到位,对与学生的回答要有个整体的梳理,使层次更分明。小贝蒂那段的话与插图在教学时应交换顺序,让学生在感观图片中小贝蒂的形象后,再读文,可能学生的感受会更深。
语文听课记录4
《绝句》
一.读课题《绝句》,你是怎么理解绝句的?作者是谁?
师:昨天讲的李白是诗仙,而杜甫被称为诗圣。这首诗是作者写自己在成都杜甫草堂那个地方看到的美景。
二.学这首诗。
1、 听老师范读,孩子们展开想象:你看到了什么景物,看谁看到的多,看到的景物最美。
师读后生汇报: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两只黄鹂在树枝上跳来跳去。
师马上在黑板上板书简笔画,你是从哪里看到的,请读读......全班齐读
生2:我看到了多年未化的积雪。
那老师要画应画远还是近(远)齐读
哪里的雪(成都西岭的雪)
理解窗含(看教室窗外,象窗子框起来因而用了一个含字)
生3:我看到了遥远的东吴门口停了许多船
师板画,生读出远的感觉
生4:我看见白鹭
师:应画在哪?(远)怎样读?(飞得有劲)
、 师:难道我们的大自然就这样单调吗?请再读,你好象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自读,师启发:开动你的耳、眼你又发现了什么?
汇报:生1:我看到了春天
师:你从哪里知道的?生1;“翠”字
师:从诗中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2:码头(从门泊看出)
生3:房子(从窗含看出)
师启发:我还从赵尘(生1)的“翠”看到柳树是绿的,[给板书柳树涂为绿色。]你还看到、听到什么?
生1:听到鸟叫
生2:我听到船的汽笛声
生3:流水的哗哗声。(师:你的耳朵真灵)
生4:我看到长江很长,还有船在往这靠。
师小结:我们想象后,让树有了绿色,鸟在叫,这叫有什么有什么?
三、小结:学了这首诗,有什么有什么?(读板书)
听课后点评:
1、读的形式多:初读——个别读——评价——评价过程中读——齐读——范读——想象景物中读——读中打开耳、眼——夸夸诗读——读出感觉。
2、想象诗的画面——展开从诗的字中你看到、听到什么?让画面更丰富。
3、小结(有什么有什么)孩子概括令人折服。
4、 师声情并茂将生自然引人诗境中,学生利用多种感官体会到诗的美,好一个“有诗有画”呀!
5、 读、听、看、想后再落实每一句诗意——水到渠成。
6、 考大家让学生获得成功感。
7、 读、听、练。
、简笔画板书形象、直观
语文听课记录5
第一课时
一、 看图导入,揭示课题
1. 看插图,问:图上画的是什么树?(松树)教“松”(song)。领读。
2. 板书课题:小松树和大松树 指出“松”是*舌音,“树”是翘舌音。指名读课题,领读课题。
3. 从“小松树和大松树”这个题目上,你们想提出哪些问题?
(1) 小松树和大松树在什么地方?
(2) 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啊?
(3)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呀?
二、 初读指导
1. 自由读课文。
要求:
(1) 画出生字词,圈出生字,自由拼读,读准字音,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2) 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想想各段的主要内容。
学生自由读,互相交流。
2. 检查自读情况。
(1) 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指名认读,结合实际正音,齐读生字词。
(2) 课文中的词语,估计学生都能理解,可采取下列办法解决有关词语:
指名回答:低头(动作表示) 听(动作) 摸(动作) 回答(联系课堂提问与学生的回答)
《蘑菇该奖给谁》一课中,哪个词的意思和“惭愧”一样?(难为情)
(3) 观察生字特点,想出记住生字的方法。小组内交流。
(4) 朗读课文,说说各个自然段的意思。
a介绍两棵松树的大小和位置。
b小松树对大松树夸自己长得高、看得远。
d小松树惭愧地低下了头。
(5) 逐段指名朗读。
三、 作业
1. 认读、练写生字词。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小松树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检查
1. 听写词语:松树 比多少 回答 孩子 听 低头
2. 说出各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二、 精读训练
1.
指名口头填空:--------有一课---------松树,--------有一棵----------松树。
2. (板书:惭愧)指名拼读后,问:“惭愧”是什么意思?
3. 问:小松树为什么感到惭愧?课文里是怎么说的?
4. 起初,小松树怎么样?(板书:长得多高 看到很远)
谁能把小松树说的话读一读,读出它那种自以为了不起的语气来?
练习朗读,同座对读,互相学习、指正。
指名当众朗读、评议。教者示范,学生再读。
5. 后来,小松树的想法怎么会发生变化的?
指名读风伯伯的话。(板书:比你高 大山托)
讨论:风伯伯的话是什么意思?
6. 讨论:小松树会怎么想呢?
(谢谢风伯伯,不然,还真的以为自己最高呢)
(刚才太不礼貌了,要向大松树说声对不起)
(要是我也在山下,和大松树站在一起,他肯定比我高好多好多呢)
(谢谢风伯伯,是你让我知道了,我能看得远,是大山的功劳)
(如果大松树也长在山上,他会看得更远更远)
7. 教者小结:小松树已经知道自己错了,他以后一定会改正错误,变得谦虚起来。
8. 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三、 写字指导
1. 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多 你呢 回答 风伯伯 听 孩 比 低
2. 自主学习,提出书写时的.注意点。
根据学生发言,知道写字。
四、 作业
1. 按笔顺描红。
2. 朗读课文。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5篇(扩展6)
——小学上册语文听课记录3篇
小学上册语文听课记录1
一、复习生字词,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
二、学习第一句,练习说话。
1、出示第一句话和图片,指名读
2、师范读,注意听老师停的地方。
3、什么时候,一艘飞船在太空散步?
一天晚上,什么在太空散步?
一天晚上,一艘飞船在哪儿散步?
一天晚上,一艘飞船在太空干什么?
4、看三幅图,运用这样的句式来练习说话。
过渡:出示第二幅图和图片,读这句话。
你想一想,嫦娥姐姐遇到小飞船会问什么?
三、读课文。
1、自由读全文。
2、标自然段序号。
指名分自然段来读课文。
3、自由练习朗读。
四、学习课文。
1、师讲引号的作用。只读嫦娥姐姐的话。
按老师教的方法,找找第二、三自然段中他们说的话。小组可讨论。
2、指名读第二段,指名只读飞船说的话。你从这句话知道什么?
分组自学。(一组使用文字资料,一组使用图片资料,另一组看幻灯片。)
大组交流。
再读飞船说的话。
3、嫦娥姐姐又是怎么说的?
读了她的话,你们有什么问题?
听故事《嫦娥奔月》。
嫦娥姐姐的家在哪儿?
谁能把这句话读好?指名读,练习朗读,指名读。
五、小组练习表演。学生自我评价。
课后评价
这一课,整节课教者都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而有活力。具体表现如下:
一、学法迁移,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课堂中,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让学生运用学法自由组合学习小组,经过小组讨论,最后由学生汇报学习结果。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而且增强了创新的意识和团结协助的精神。
二、情境营造,激发兴趣
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营造不仅在于提供刺激物,增强气氛,还在于语文学习需要熏陶感染。这一节课就体现了信息技术全程营造情景的特色。教者在教学一开始,就利用课件,把学生带入情境,诱发学生追踪故事情节,调动学习兴趣。
三、自读自悟,自主学习,自我评价。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方面陈在课堂中也处理得很好。
四、以情促读,读中感悟,加强读书方法指导
语文新课标注重了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五、积累迁移,将规范语言内化为学生的语言
小学语文改革方向“读得进、记得住、用得出”。这一节课在最后安排了学生表演的形式,也很不错,学生把课本上学习的语言内化以后加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这也是规范学生语言的一个途径。表演的情况,由学生自己来进行评述,也培养了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
小学上册语文听课记录2
时间:20XX年9月6日星期三上午
主题: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
主讲人:浙江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科学研究院 吴惠青教授
内容摘要:
一、关于教育改革的三个基本观点
(一)教育具有情境性——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多解性
●什么是好课?(观摩课、公开课等)
教育也应该有理想,我们希望通过课把对教育教学的希望展示出来。通过这个方式去描述未来,去引领未来。我认为,赞成有效。当听的老师听了课以后认为我能学,那就是好课。
● 两种研究范式: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是探索规律。
1.自然科学:如果是A必然是B,理解为不为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客观存在。
2.社会科学:在宽泛意义上的科学,它所揭示的是事物间普适性。而教育科学就是后面这种。
3.一个是以物理学研究为特征的自然科学研究范式。一个是生物学整体观为特点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前者以物理学为方法论基础,是分析性的科学。后者以生物学为方法论基础,是整体性的科学。前者主要的`研究方法是实验,靠的是事实判断。后者主要的研究方法是思辨,靠的是价值判断。前者研究结论是唯一的,后者结论是多元的。
4.教育的不可重复性,追求教育地适切性,离开具体的教育情景谈教育没有任何实际的价值。
(二)基础教育改革是一个缓进的过程。
●不要做一夜暴富的黄粱美梦,这是个渐进的过程。课程改革是一个缓进的过程,犹如大海涨潮时的“海浪现象”。更多的表现为改良,而不是疾风暴雨式的革命。
●*社会科学院2007年初公布了*社会现代化报告。世界上已有十个国家进入了第二次现代化,而*等九十多个国家正在努力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并且预测*可能在20XX年前后完成第一次现代化,达到发达国家的1960年的水*。
(三)教育变革的真理——寻找两难问题中间的结合点。学科的课堂教学还是实现学生素质提高的主战场。
●学科课程设置地合理性
●缓解知识地无限性和人的生命的有限性这一对矛盾。与班级授课制地教学组织形式相配合。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互补
1.关于课程目标
2.关于课程内容
3.关于课程实施
●交流:写观察日记:看豆子发芽情况,所有学生都写豆子发芽,但有的豆子不发芽。后来老师读了一篇范文,让学生根据实际写出真实的文章。
●设计开展炸马铃薯条的综合实践活动。(交流)
活动目标: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培养探究和合作意识、培养动手能力。
活动准备:马铃薯、煎炸工具、预先分好四人小组
活动过程:教师讲述操作过程,适当演示,分四人小组准备
分工合作:洗、切、炸马铃薯,分享成果,展示过程
活动延伸:办小报、写日记等
二、为什么要设置语文综合性学习
(一)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需要
●1978年吕叔湘对语文“少、慢、差、废”的批评引发人们对语文教学效率的思考,自那以后尤其是新课改以前的诸多语文教育改革其实都可以看做是追求效益和效率的改革,其旨归都是“有效教学”。新时期第一次提出语文教学“效率问题”应以1978年3月16日《人民X日报》发表吕叔湘先生在一个座谈会上的发言《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为标志。吕先生在他的文章中说:“十年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
●到了1997年,语文教育迎来了一场更猛烈的批判狂潮。当年地《北京文学》推出王丽的《中学语文教学手记》、邹静之的《女儿的作业》在内容性质和思想上有其内在联系,不约而同地批判了当时地语文教育现状。其结果正如王丽本人说的那样,三篇文章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下子引起了全国性的强烈反应。他们对语文教育的“热讨论”迅速演变成“大批判”,且批判者不限于语文教育界,而是不分领域,不分专业,不分阶层,大家群起而攻之,简直是全民动员,集中开火,批判的矛头也不仅限于语文教学、语文教材、文本解读、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二)实施新课程的需要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最为典型地体现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而“综合性学习”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共同构成语文教材内容地五个板块。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实验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不仅是语文教学改革的热点,更是语文改革的难点,其中有许多问题期待我们深入研究,切实解决。
●主要存在的问题:
1.非语文化。
主要由对“综合性”的误读而导致,跨学科是一种综合,但综合不一定就是跨学科。
2.综合性学习地娱乐化倾向。
趣味性也是综合性学习的重要特征,在“做中学”“玩中学”不可避免地使语文化综合性学习带有娱乐性地色彩,这也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三、综合性学习是什么
(一)来自文字学研究的解读
●三个综合:一是读、写、听、说之间的综合;二是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综合;三是文本学习与实践性学习的综合。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两种课型:一种是“综合性学习指导课”;一种是“综合性学习汇报课”。指导课是指导什么?确立学习主题,确立分组学习方案、提示学习的方法与手段、商定学习的成果展示与评价。
●主题:《说不尽的桥》
要点:一、导入(教师的导入语)
二、活动过程(学生主持)
(一)知识的桥(采用问答的方式,了解有关桥的知识)
(二)汇报
(三)总结
(二)从揭示综合性学习特征的角度
1.语文综合性学习重整合。
2.语文综合性学习重过程。重体验,轻知识;重过程,轻结果。
3.语文综合性学习重应用
4.语文综合性学习重体验。
5.语文综合性学习重在全员参与。
四、如何开展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
(一)目标——追寻教学的诗情
(二)内容——生活化、综合化
(三)教学方式——活动化
小学上册语文听课记录3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而课堂又是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重要阵地。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在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这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需要重点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在听了孙敏亚老师的《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课后,我有以下感想:
一、读为主线,让学生“感知——感受——感悟”
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言语实际活动是语文课的基本任务。本课在执教时,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经历一个由“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
比如在导入后不久,师生交流了青海高原这株柳树是一株怎样的柳树的问题,学生回答“粗壮的”、“高大的”、“苍绿的”、“生铁铁锭”……孙老师在归纳完这些特点后,让学生再用朗读来感受这些特点,及时巩固了这株柳树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
还比如在教学六、七自然段时,在感受这株柳树所受的各种考验的时候,孙老师始终坚持让学生用读来体会柳树的顽强精神,并且还让学生自己评议。一位学生在评价同学的朗读时说:“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很厉害,应该有力一些。”于是孙老师就让这位学生也来朗读一下。学生在这样的评议和朗读实践中,自然而然能真切地体会到柳树的精神。
孙老师在教学地时候,不仅给了很多学生当众朗读的机会,还恰当地运用了默读、引读的方式。有人说,高年级的课堂,应静下心来,多一些思考的时间。而孙老师就是很好地运用默读的方式,使学生能沉下心来细细品读文本,这切实锻炼了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引读这个画龙点睛般地运用,则使学生进一步被柳树的顽强精神所感染了。
如果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能给学生充分地练、讲、读,把目标不折不扣地完成,学生会有更大的收益。
二、自主合作,让学生“参与——开放——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语文学习。为此,教师营造一个能够让每个学生都愿积极参与,都能自主选择的开放的融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自由而充分的学习活动中生成智慧,生成能力,提高素质,是很重要的。孙老师把这个学习环境就营造得很好。
比如孙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六、七自然段的时候,就要求学生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写批注,然后再全体交流。交流时,孙老师也没有完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师生在和谐的谈话氛围中把柳树不屈不挠的精神体会了出来。还比如在最后,孙老师让学生用一句话在课题旁写下自己的感受,然后师生交流。在这个环节,学生更是大谈感受,畅所欲言,教师在此时则成了一名聆听者、点拨者、鼓励者。这样,学生不仅巩固了知识,发展了能力,生成了智慧,同时在*等融洽的对话中也培养了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
三、注重细节,帮学生“深挖洞”
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但并不能限制教师对某些细节的挖掘。孙老师在教学过程就很注重一些细节的处理。
如在教学柳树在高原生存所受的考验时,孙老师就和学生探讨了“青海高原干旱的时间会有多长”、“青海高原最冷的时候会有多冷”等类似的话题,当学生得知青海高原干旱和寒冷的程度比自己预想的要严重得多的时候,柳树顽强的精神就又一次烙在了学生的脑海里。
还比如在讨论“虐杀生灵的风雪对柳树的摧残”时,孙老师让学生想象柳树在风雪中会怎样挣扎?会有怎样的动作、心理?这个想象训练就抓得很到位,使学生再次用自己的想象感受柳树的顽强不屈,还训练了想象能力,训练的口语表达能力。
再比如谈到高原“铺天盖地”的雷电时,孙老师也不忘对这个“铺天盖地”进行了一番挖掘,相当细致。
四、注意积累,使学生“广积粮”
孙老师的作业很有特点,她并没有布置什么繁琐的问题,而是向学生推荐了两本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与《张海迪》。学生在阅读这两本好书的时候,必定会把这些坚强的人物与青海高原的柳树有机联系起来。
五、运用多媒体,使学生“身临其境”
现在的公开课、观摩课,多媒体课件是必不可少的。但有时候,多媒体课件要么成为一个摆设,要么就是喧宾夺主,把一堂课搞成了一个图片、视频展。而孙老师这堂课上,多媒体课件则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用得并不是很多,但却都用到了点子上。
如当学生交流完对高原画面的感受后,孙老师就利用多媒体课件,把一幅幅青海高原的图片伴上苍凉悠远的音乐展示给学生看。展示完再问学生“这是一片怎样的土地啊”的问题时,学生都纷纷举手回答。一个遥远的陌生的青海高原,就在孙老师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体课件后,真实地来到了大家面前。
再如让学生体会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时,孙老师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那呼啸的风雪声,边感受柳树生存的恶劣环境。这个方法使学生“声”临其境。
还有在比较*原柳树和高原这株柳树的时候,孙老师出示了两幅对比的图片,这就使学生一目了然,从而对青海高原的这株柳树更增敬佩之清。
孙老师还运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朗读配乐,这也更使情景交融在一起了。
六、不吝鼓励,使学生懂得“鼓励——欣赏”
在孙老师的课上,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那就是有很多的“你真棒”、“你说得多好呀”等鼓励的话语,还有很多的掌声。
如在一位学生交流完自己的感想后(该生说得的确很好),孙老师说:“这是大自然和生命的抗争。来,给这位学生掌声,也给这样的柳树掌声。”鼓励、欣赏与文本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调动了气氛,却并不显突兀生硬。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5篇(扩展7)
——语文听课记录表 (菁选3篇)
语文听课记录表1
今天第三节课,听了资料管理下载老师的名师课。最大的感受就是高老师的教学思路清晰严谨,始终围绕教学目标,把握重点,突出难点。能够引导学生开展操作、观察、比较、猜想、推理、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有效地经历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高教师能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声音的利用,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现培养学生学物理的思维方式、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总结能力。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训练学生对新的知识经验产生过程的训练。在课堂上能够抓住学生回答的不够完美的答案,进一步订正并且全班范围的强化。在后面听课时,我和王东妮老师、唐海晶老师不断的交流实验的现象和原理,和学生们一起感受了
学习物理知识的脚踏实地,收获了积极联系实际进行物理思维的学物理的好习惯,甚受启发。
另高老师教态亲切、仪表端庄、举止自然、教学民主,师生关系*等和谐。她尊重学生,对学生有耐心。应变和调控课堂能力特别强,本节课很好的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良好。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静而不死,活而不躁,课堂气氛特别好。四班的学生,在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增强了自己的探索意识,有效的达成“三格教育”的和谐发展。
有这样的好老师,孩子们很幸福!xx有这样的好老师,xx更幸福!
感谢过去和将来能让我们感受到如此幸福的老师们!向你们致敬!
语文听课记录表2
科目:语文 听课内容:新闻两则 讲课人:王莉莉班级:八七 听课时间:上午第一节
一、导入
二、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
1、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2、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3、精读课文(分读、齐读) ,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 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
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三个思考题分别针对新闻结构的三部分:标题、导语、主体)
教师导学
(讨论了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三、合作探究
教师布置思考题:
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四、学习小结:内容总结;方法归纳。
【评价:将方法的教学融入到具体教学内容中,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将我们的思维引向了一个新的领域。值得大家借鉴。】
语文听课记录表3
一、 听课时间:xxx—4—1
二、 授课教师:谢xx
三、 授课学校:xx沛鸿民族中学
四、 授课年级:不祥
五、 授课题目:《背影》
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父母是爱我们的,你在生活中从哪里感受父母的爱。
(二)、介绍朱自清所写的《背影》的来历及写作背景。
(三)、检查预习的效果
① 给下列画线字注音
② 根据意思说出相应的词语
(四)、朗读课文,把认为课文内容写得好的地方记录下来。
(五)、你对课文的感受,哪些让你感动的`地方。
(六)提问,既然课文是写父爱的,为什么用《背影》作为题目?(说明:背影在这有特别的涵义)。
(七)、课文共有几次提到“背影”(四次)。
① 第一次在课文哪里提到背影,有什么涵义?
② 第二次提到背影又出现在课文的哪里,有什么意义?
③ 第三次的背影出现在课文哪里,起到什么作用?
④ 第四次的背影在课文哪里出现,有什么涵义?
(八)、听录音,作者对背影作了哪些刻画?哪些词语最有表现力,通过哪些方法来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
(九)、作者用了“胖”等字,描写了父亲体态特点,爬月台艰难,但表现了对儿子的爱。
七、 教学评析
(一)、教态自然,面带微笑,让学生感到亲切。
(二)、过程生动,深度合适,形式巧妙多样,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旁征博引,注意引导,非常丰富;学生活跃、积极、主动;突出了学生为主体,老师是引导者的新型的教学模式
(三)、注重学法指导。抓住重点词语与学生交流,取得较好的效果。
(四)、善于设疑,善于引导。抓住课文提到的“背影”,设计了层层深入的问题,从而揭示课文的主旨并能巧妙引导学生作对答。
(五)、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要珍惜与父母的爱。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5篇(扩展8)
——小学生语文听课记录 (菁选2篇)
小学生语文听课记录1
一、复习生字词,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
二、学习第一句,练习说话。
1、出示第一句话和图片,指名读
2、师范读,注意听老师停的地方。
3、什么时候,一艘飞船在太空散步?
一天晚上,什么在太空散步?
一天晚上,一艘飞船在哪儿散步?
一天晚上,一艘飞船在太空干什么?
4、看三幅图,运用这样的句式来练习说话。
过渡:出示第二幅图和图片,读这句话。
你想一想,嫦娥姐姐遇到小飞船会问什么?
三、读课文。
1、自由读全文。
2、标自然段序号。
指名分自然段来读课文。
3、自由练习朗读。
四、学习课文。
1、师讲引号的作用。只读嫦娥姐姐的话。
按老师教的方法,找找第二、三自然段中他们说的话。小组可讨论。
2、指名读第二段,指名只读飞船说的话。你从这句话知道什么?
分组自学。(一组使用文字资料,一组使用图片资料,另一组看幻灯片。)
大组交流。
再读飞船说的话。
3、嫦娥姐姐又是怎么说的?
读了她的话,你们有什么问题?
听故事《嫦娥奔月》。
嫦娥姐姐的家在哪儿?
谁能把这句话读好?指名读,练习朗读,指名读。
五、小组练习表演。学生自我评价。
小学生语文听课记录2
一、复习生字词,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
二、学习第一句,练习说话。
1、出示第一句话和图片,指名读
2、师范读,注意听老师停的地方。
3、什么时候,一艘飞船在太空散步?
一天晚上,什么在太空散步?
一天晚上,一艘飞船在哪儿散步?
一天晚上,一艘飞船在太空干什么?
4、看三幅图,运用这样的句式来练习说话。
过渡:出示第二幅图和图片,读这句话。
你想一想,嫦娥姐姐遇到小飞船会问什么?
三、读课文。
1、自由读全文。
2、标自然段序号。
指名分自然段来读课文。
3、自由练习朗读。
四、学习课文。
1、师讲引号的作用。只读嫦娥姐姐的话。
按老师教的方法,找找第二、三自然段中他们说的话。小组可讨论。
2、指名读第二段,指名只读飞船说的话。你从这句话知道什么?
分组自学。(一组使用文字资料,一组使用图片资料,另一组看幻灯片。)
大组交流。
再读飞船说的话。
3、嫦娥姐姐又是怎么说的?
读了她的话,你们有什么问题?
听故事《嫦娥奔月》。
嫦娥姐姐的家在哪儿?
谁能把这句话读好?指名读,练习朗读,指名读。
五、小组练习表演。学生自我评价。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5篇(扩展9)
——小学听课评课记录
小学听课评课记录1
一、复习导入:
1、齐读课题。
2、复习生字词。
⑴开火车读词语。(出示课件)
⑵课件出示一组描写小鸟的词语。
(指名读、齐读。)
【评:复习第一课时所学词语,由课文中的词语到描写小鸟的词语,循序渐进,为下文读词组服务。】
二、精读课文。
1、整体感知:这是一只什么样的小鸟?
出示:这是一只()的小鸟。生自由读课文。
2、学习第一自然段。
(1)出示小鸟图,谁来说说它的样子?
出示:绿色的羽毛黄色的嘴巴一闪一闪的眼睛
指名读词组。
【评:出示小鸟图,给了学生直观的感受,由读描写小鸟的词组到下文读句子,层层深入,教学环节衔接自然,张弛有度。】
(2)课文中也有一句话写出了小鸟的样子,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找一找。
出示:姑妈送我一只小鸟,绿色的羽毛,黄色的嘴巴,两只眼睛一闪一闪的,非常可爱。
指名读,非常是什么意思?你能换一个词吗?
再指名读。
(3)除了可爱,它还是一只什么样的小鸟呢?(指黑板句式)再去读一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指名说。
你们从第1自然段的哪一句话看出来的?
出示:我把它放进笼子里,给它食吃,给它水喝,可他一动也不动。
指导朗读:读出小鸟的伤心、孤独。自由练习。指名读。
3、学习第二自然段。
(1)我很着急,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这时候发生了什么事呢?自由读第2自然段。
指名说。
(2)出示:突然,小鸟朝着窗外叫起来。我抬头看去,原来窗外也有一只鸟在叫唤,那声音听起来多焦急呀!指名读。
焦急是什么意思?在课文中找出和它意思相近的词,和着急有什么不同呢?再读。指名说。师范读。指名说。
(3)(出示句式:小鸟朝着窗外叫起来,好像在说。)
(出示句式:窗外也有一只鸟在叫唤,好像在说。)
想想如果你就是这只小鸟,离开了妈妈的怀抱,你会说些什么?妈妈会说些什么呢?
【评:此处,创设鸟妈妈和小鸟相见的感人一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想像说话练习。】
(4)学习词语:心急如焚。(板书:心急如焚)领读。
练读,指名读,齐读。
【评:注重课外拓展,帮助学生积累词语。】
4、师引读第三、四自然段。
如果此时你是那只小鸟,你会对我说些什么呢?你会怎么夸奖他呢?
5、出示:
我很着急,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我想,一定是小鸟的妈妈找孩子来了。
我看了看笼子里的小鸟,决心放它回家去。
轻声读读。你觉得哪一句读得最好,最能读出小男孩对小鸟的爱护,你就读哪一句。
【评:让学生选择读其中一句,给了学生自由的空间,主体地位凸显。】
6、他这么喜欢这只可爱的小鸟,为什么决心放小鸟呢?(指课题)
7、这时小鸟回到了妈妈的怀抱,飞回了广阔的天空,这时的小鸟又是一只什么样的小鸟呢?(指板书)
8、小结:希望每个小朋友都能爱护小动物,和它们成为好朋友。
9、齐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羽、非。认读。
2、你们看,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
3、伸出小手,跟老师一起写非。
非:两个竖就像母子两个在隔海相望。
羽:自己学着写。
4、在《习字册》上完成羽和非的临写。
【评:以讲故事的形式帮助学生记忆字形,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美中不足的是留给学生书写的时间少了一些。】
评课:
这节课体现了《小语教学大纲》精神,以读为本,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学中以这是一只()的小鸟。为主线,将课文内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抓住重点,细读感悟,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一、联系学生生活经验,恰当使用多媒体,创设说话情境,进行思维训练。
如何激发学生爱护小动物的感情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在孩子稚嫩、纯真的心灵中,天生有对弱小动物的怜悯之情,因此教师着重抓住了孩子的这个特点,选择课文中值得人为之动情的地方,创设情境再现鸟妈妈和小鸟相见的感人一幕。情境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它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进行想象说话练习。把说话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并且提供说话句式,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训练特点,易于说话训练。学生们一个个进入了角色,为小鸟的命运心焦,这既激发了爱护小鸟的情感,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重视指导朗读,读出形、读出神、读出情。
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去体味课文的语言,感受人物的内心。这样的读,一遍有一遍的要求,一遍有一遍的效果。利用文中空白处进行情景创设,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帮助学生在读中理解品味,体会语言的魅力,培养对语言的感受能力,锻炼说写能力,同时获得情感的体验,提高审美的情趣。
三、关注学生的差异,抓住每一个契机。
教学中,教师能照顾暂差生,从词、句入手,简化学生读课文、理解课文的难度;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能引领他们深刻体会课文的主题,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所想、所说,不断用激励性的话语加以鼓励,努力为学生营造*等、和谐、安全的学习氛围。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5篇(扩展10)
——小学语文下期听课记录
小学语文下期听课记录1
一、导入
歌曲导入:我有一个美丽的愿望(点明中心)
师:种什么?(太阳)对阳字的写字,从观察入手更好.认这个字不是难点,写好这个字才是难点.如果考虑了这点,反馈评价时,这些问题就不会发生了.
二、指导写“阳”:
师范写,讲解重点笔画
生练写,描一个,写一个。(提醒先摆好写字姿势)
展示评价:怎样写得漂亮一点?火眼金睛……
再写一个
给阳字找什么朋友?太阳、阳光
三、读题,了解课文
读题
了解课文:到底他画了四个怎么的太阳
自读课文,读准生字
填空:
师生共同完成
小男孩画了绿绿的太阳送给夏天。(贴图)
自己试试
小男孩画了彩色的太阳送给春天。(生贴图)
小男孩画了红红的太阳送给冬天。(生贴图)
小男孩画了个金黄的太阳送给秋天。(生贴图)
齐读
四、学习“红红的太阳”
每个太阳都藏着一个美丽的心愿。郑老师最想知道红红的太阳藏着一个什么样的心愿。自己读读红红的太阳。
生读红太阳的句子
出示图片,风声,这个时候你感觉到什么?(送给它一个词“冻僵”)生各种形式读词
认读脸,什么偏旁?我们学过好多好多月子旁的字呢。生举例,总结和身体有关。
当我们听到这股风声时,你们的脸(冻僵)你们的脚(冻僵)……这个时候出现了一轮火红火红的太阳,你有什么感觉?(温暖)读词语温暖。你哪里感到温暖?(奖励红太阳)
除了温暖了小朋友还温暖了谁?(大家)
读好温暖的感觉(出示段落)生自读
指名读(谁能把温暖的感觉带给大家)
自己再读一读
小组读
五、学习“绿绿的太阳”
如果我把火红的太阳送给夏天你喜欢吗?(出示图片)说说对夏天的感觉,如果夏天你走在大街上会怎么样?这个时候为了让自己舒服一点你想到什么?
老师把红红的太阳换成绿绿的太阳(出示绿太阳和句子)谁来给大家带来清凉?
指明读,齐读
绿绿的太阳照到了高山上,高山上的树木都舒展开了绿绿的叶子,照到了田野力……这个时候走在街上的人们不用撑伞……一起读一读清凉。
这么清凉的太阳除了照到高山。田野,还会照到哪里?引读
认读生字街,找朋友
男女读,自己读,指明读,互相评价,齐读。
六、小结
画了红红的"太阳送给冬天是为了温暖,画了绿绿的太阳送给夏天带来清凉。那么金黄的太阳和彩色的太阳又藏着什么愿望呢?下节课老师悄悄地告诉大家。
读全文
七、写字“光”
我们写了阳字有个字高兴了,你都没有写写我,它就是“阳”字。
关键笔画
生练写
师补充笔顺
找朋友
这次的听课,也是我自我反思的过程,作为同年级的老师。郑老师的课堂很多方面都值得我学习和思考。
1、教师过渡语,评价语非常精彩。(红) 自己不够重视,背教案上的上课时忘了,或觉得没必要
2、教师声音时而高时而低,时而有力,时而柔和(绿)一直一个语调,纪律不好的时候只会大声
3、了解课文,理清主线。(蓝)拿到课文如何梳理课文内容,帮助学生了解课文是语文教师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
4、生字词教学扎扎实实(先从读入手,再层层深入理解)(紫)自己*时还没有教扎实,形式单一。
5、鼓励为主,以学生为主。“光”字
从这次的听课和有效教学理论学习中,我认为
有效教学,我要加强关注学生。*时太多地担心上课的教案,课时的安排,课堂纪律,没有关注学生到底学会了吗?学到了什么?学得开心吗?以后我希望自己也要努力关注课堂和课外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