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万有范文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述职报告 教案设计 整改报告 事迹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脱贫攻坚 > 正文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后评估办法》(6篇)

时间:2023-05-02 16:05:06 浏览量:

篇一:《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后评估办法》

  

  2022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相关工

  作“回头看”工作方案

  根据10月24日XX市XX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

  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推进会精神及《中共XX市委乡村振兴

  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XX市2022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

  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相关工作“回头看”工作方案〉的通知》(X乡振领办通[2022)31号)文件要求,为切实做

  好2022年国家、省级、州级、市级对我街道巩固拓展脱贫

  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评估准备工作,保障考核

  评估工作有序有效推进,结合桔山街道工作实际,特制定本

  方案。

  一、工作目标

  坚持“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工作思路,围绕“三

  落实一巩固”,对标考核指标,紧盯工作重点,坚持问题导

  向,全面开展“回头看”,找准短板弱项,逐项整改到位,确保问题动态清零,通过强弱项补短板工作,全面夯实2022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评估工

  作基础,保障在考核评估中取得好成绩,守牢不发生规模性

  返贫底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二、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桔山街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

  兴有效衔接相关工作“回头看”工作的组织领导,经研究,

  决定成立桔山街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

  衔接相关工作“回头看”工作领导小组,其人员组成如下:

  组长:

  副组长:

  成

  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扶贫工作站,由李万伦同志兼任

  办公室主任,严云富、柳海红、岑继作、邓崇祥四位同志兼

  任办公室副主任,负责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事务。

  三、工作安排

  2022年10月24日前,完成2022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

  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评估“回头看”工作方案的制

  定;11月3日前,完成排查工作;11月13日前,完成发现

  问题和全国防返贫监测帮扶信息系统信息数据存在问题的整改工作。

  四、工作重点

  (一)聚焦持续增加脱贫群众收入。把增加脱贫人口收

  入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中之重来抓,促进脱贫群

  众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确保脱贫人口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农民

  平均水平。

  (二)聚焦“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义务教育方面,持续关注脱贫家庭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保持动态清零,家

  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健全情况。基本医疗方面,持

  续关注健康和医保帮扶政策落实,脱贫人口参保率和因病返

  贫情况,以及乡村医疗卫生服务有效覆盖等。住房安全方面,持续关注脱贫人口住房安全保障情况。饮水安全方面,重点

  关注群众供水管理责任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供水保障水平

  情况。

  (三)聚焦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根据国家、省、州、市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工作会议精神及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

  扶机制工作指南要求,重点关注监测环节是否实现及时发现、应纳尽纳,帮扶环节是否实现精准施策、应扶尽扶,退出环

  节是否实现实事求是、稳定消除风险等。

  (四)聚焦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围绕“三个确保”“两

  个稳中有增”目标实现情况开展考核,认真落实脱贫人口一

  户一人就业,做到就业帮扶和公益性岗位数量稳中有增。

  (五)聚焦乡村建设。重点关注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

  活污水垃圾治理、村庄清洁行动等乡村振兴有关具体工作。

  (六)聚焦乡村治理。重点关注驻村帮扶,推广应用积

  分制、清单制、数字化等经验做法,以及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等。

  (七)聚焦问题整改。坚持问题导向,紧紧围绕中办国

  办督查、国务院大督查、中央和省纪检监察系统反馈问题、国家和省2021年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反馈问题、中央和省

  级预算审计反馈问题、国家、省、州、市调研督查等各种渠

  道发现问题,举一反三开展问题整改“回头看”,确保问题

  整改精准到位、档案资料收集完整规范。

  五、工作措施

  (一)强化职责分工。由街道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分管负责同志具体抓、其他分管负责同志协助,统筹好人员

  力量抓工作完成情况排查、整改排查发现问题、归档开展工

  作的档案资料,确保排查发现问题整改工作顺利进行、取得

  实效;街道行业部门负责行业领域内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和成效巩固完成情况的排查,整改排查发现的问题、归档工作中的档案资料,按时提供考核评估所需的相关印证

  资料、工作总结和典型经验做法。同时,指导好社区抓好排

  查工作、发现问题整改和档案资料归档工作。社区履行好各

  项政策、工作、落实“最后一米”的责任,围绕脱贫群众、监测对象的政策落实、工作成效、群众认可,逐户开展排查,查找该享受的政策是否落实到位,开展的工作是否存在遗漏,成效是否明显,是否得到群众认可;特别是对“八类重点人

  群”的收入、“3+1”保障要排查到位,核实是否存在返贫

  致贫风险、是否纳入动态监测。

  (二)强化分析研判。街道、社区在开展“回头看”工

  作时,要逐级建立“排查一研判一整改”机制和“一日一排

  查、一日一研判”机制,推进发现问题精准整改。由联系包

  保社区领导牵头,统筹好排查力量,分组开展排查,明确带

  队小组长,以组为单位到村到户开展排查,适时开展交叉互

  查,确保排查工作无遗漏。联系包保社区领导,每日要召开

  社区研判会,听取各小组汇报当天开展工作情况、发现的问

  题和解决问题建议,组织参会人员进行研判,分析原因,找

  出解决办法,对能立行立改的问题现场整改,对社区能够整

  改的问题明确责任人、整改时限,抓好整改,对社区整改不

  了的问题,由社区党总支(支部)书记向街道报告。街道每

  天召开一次研判会,由街道党工委书记或街道办事处主任主

  持,重点对各社区上报的问题开展研判,分析问题产生原因、找出解决的措施办法,明确整改责任人、整改时限,限时整

  改,对整改不了的问题,形成报告上报市委乡村振兴领导小

  组办公室帮助解决。

  (S)强化信息比对。街道乡村振兴指挥部办公室负责

  积极主动对接市乡村振兴指挥部办公室做好数据信息比对

  工作情况的排查,“回头看”工作期间,定期、不定期开展

  数据比对、核实、整改、调度工作。从低收入人口消除风险

  的监测对象享受帮扶措施入手,倒查识别环节是否做到应纳

  尽纳,消除风险环节是否实事求是,稳定消除风险。

  (四)强化业务培训。由街道乡村振兴指挥部办公室、社会事务办、人社中心、规划办、中心卫生院、教育辅导站

  等部门对街道包保责任人、社区“两委”人员进行业务培训,采取测试、提问交流、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全面统筹培训

  好街道、社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

  作人员,确保业务培训到位、政策理解精准。

  (五)强化督导检查。由街道纪工委牵头组织人员力量,对“回头看”工作开展情况实行常态化督导检查,紧盯工作

  部署、人员到位、工作开展、工作成效,查找责任落实、履

  职到位、工作成效方面存在的问题,查找的问题见人见事,针对督导检查发现的问题实行“一日一调度、一周一通报”,对工作统筹不力、工作不重视、工作推进不力、作风散漫的部门、社区和个人,严肃进行责任追究处理。

  六、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各相关工作部门、各

  社区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

  振兴有效衔接相关工作“回头看”问题整改,特别是国家后

  评估“七个聚焦”重点内容作为当前一项重要工作和政治任

  务,对标对表国家、省、州、市考核工作新要求、新指标,举一反三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存在问题整改工作落实,做到早筹划、早安排、早落实,确

  保将问题整改到位。

  (二)明确职责,落实工作责任。各相关工作部门、各

  社区要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存在

  问题整改工作任务进一步细化分解,落实具体的岗位责任人,根据各自工作分工,落实工作责任,扎实抓好各项问题整改,将整改工作落实情况纳入年度目标绩效考核管理,加强跟踪

  督办,确保工作成效。同时,各相关部门、各社区要再次完

  善2022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

  总结和亮点做法。工作总结要涵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

  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两个部分,体现今年以来的工作成效、工

  作举措、存在问题和下步打算或建议,形成书面材料(主要

  讲清楚针对什么问题采取何种措施、取得什么成效等),篇

  幅控制在2000字以内。

  (S)加强调度,严肃责任追究。各相关工作部门、各

  社区要各司其职,加强协作,强化工作开展情况调度,围绕

  2022年度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三落实一巩固”等工作内容收集归档印证资料,每周三上

  午将?2022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相

  关工作“回头看”任务清单》开展情况报街道乡村振兴指挥

  部办公室,重点关注年度工作安排、取得成效、主要做法、工作亮点、工作总结、信息数据等方面,确保省、州、市、街道、社区保持高度一致,对工作中不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回避矛盾,推卸责任,不能及时解决问题,造成不良后果的,对相关责任人启动问责程序,严肃责任追究。

篇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后评估办法》

  

  中共四川省委员会、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中共四川省委员会,四川省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21.05.27?

  【字

  号】

  【施行日期】2021.05.27?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贫困地区经济开发

  正文

  中共四川省委员会、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

  为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在突出位置,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健全乡村振兴领导体制和工作体系,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加快推进脱贫地区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思路和目标任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有序调整、平稳过渡,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坚持政府推动引导、社会市场协同发力,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设立5年过渡期,着力从解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为重点转向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从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转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到2025年,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并取得重要进展,脱贫地区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乡村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各类人才支持服务乡村振兴格局基本形成,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扎实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分类帮扶长效机制逐步完善,脱贫地区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农民平均水平。

  二、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

  (三)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完善防止返贫大数据监测平台,将脱贫县、脱贫村、脱贫人口作为主要监测对象,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等农村易返贫致贫人口,定期监测其收入支出状况、“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状况,合理确定监测标准。强化各行业部门数据比对和信息共享,依托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大数据平台进行定期筛查,并充分发挥乡村基层组织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及社会组织的作用,快速发现易返贫致贫人口和风险点。拓宽农户主动申请渠道,完善线上自主申报程序,经核查后按程序及时纳入帮扶范围。坚持预防性措施和事后帮扶相结合,精准分析返贫致贫原因,分层分类开展精准帮扶,对无劳动力且有特殊困难的脱贫家庭用好兜底保障措施。实施帮扶对象动态管理,强化定期走访,做好已消除风险对象的跟踪回访。

  (四)提升教育保障水平。落实控辍保学“五长责任制”,确保除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外脱贫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不失学辍学。继续实施特殊教

  育提升计划。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增加优质学位供给,巩固拓展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果,以“四川云教”为主体普及“三个课堂”建设与应用,让农村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加强教师招聘,保障教师待遇,努力实现乡村教师招得进、留得住、教得好。依托“一村一幼”开展“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和民族地区教育帮扶政策,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加强和改进农村儿童教育关爱工作。

  (五)提升农村医疗保障待遇水平。坚持基本标准,统筹发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综合梯次减负功能。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分类资助参保政策,继续全额资助农村特困人员,定额资助低保对象,过渡期内逐步调整脱贫人口资助政策。

  (六)提升基本住房安全保障水平。持续巩固住房安全保障工作成果,实施农村脱贫人口住房安全动态监测,通过农村危房改造、灾后重建、对口援建等方式及时解决新发现住房不安全问题。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地震设防烈度7度及以上地区农房抗震改造,以多种形式同步保障低收入人口基本住房安全,逐步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住房安全保障长效机制。

  (七)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维护好已建农村饮水工程,不断提升农村供水保障能力。进一步完善农村供水网络,加强规模化集中供水工程建设。提升农村供水保障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农村供水工程水源保护和水质监测。

  (八)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完善后续扶持政策体系,加强产业培育和就业扶持,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改进安置区社区治理,盘活资产资源,持续巩固易地搬迁脱贫成果,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有序推进掉边掉角农户搬迁和帮扶工作。

  (九)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分类摸清各类扶贫项目形成的资产底数,依据项目资金构成和实施方式,科学合理界定个人资产、集体资产、国有资产

  等资产权属,形成公益性资产、经营性资产及确权到农户或其他经营主体的扶贫资产3类资产台账,分类落实管护责任。公益性资产要落实管护主体,加强后续管护,确保持续发挥作用。经营性资产要明晰产权关系,防止资产流失和被侵占,科学制定运营方案和收益分配机制,资产收益重点用于项目运行管护、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村级公益事业等。确权到农户或其他经营主体的扶贫资产,依法维护其财产权利,由其依法自主管理和运营。

  三、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

  (十)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加强对农村低收入人口的动态监测。健全多部门联动的风险预警、研判和处置机制,实现对农村低收入人口风险点的早发现和早帮扶。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认定办法。

  (十一)分层分类实施社会救助。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调整优化针对原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低保“单人户”政策。完善低保家庭收入财产认定方法。鼓励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保对象参与就业,在计算家庭收入时扣减必要的就业成本。完善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合理提高救助供养水平和服务质量。落实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提高救助服务质量。加强社会救助资源统筹,及时有针对性地给予专项救助,做到精准识别、应救尽救。对基本生活陷入暂时困难的群众加强临时救助,做到凡困必帮、有难必救。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对社会救助家庭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提供必要的访视、照料服务。

  (十二)完善养老保障、儿童关爱和残疾人帮扶服务。稳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费代缴政策。在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档次时,对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低保对象、特困人员、返贫致贫人口、重度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和其他已脱贫人口可保留现行最低缴费档次。优化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布局,提升农村公办养老机构照护能力,发展互助性养老,完善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加大对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特殊困难儿童的保障保护力度,健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体制机制和服务网络。完善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加强残疾人托养照护、康复服务。

  四、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

  (十三)扎实做好国家和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工作。在推动确定一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基础上,再确定一批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持续加大对原深度贫困地区和秦巴山腹地所在市中经济发展条件较差、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较重的县(市、区)的支持力度。综合运用财政、金融、土地、人才、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政策措施,加大对国家和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帮扶力度,增强其区域发展能力。优化对大小凉山彝区的扶持政策,支持凉山州按规定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示范工作。建立跟踪监测机制,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进行定期监测评估。

  (十四)加强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的工作指导。加大对脱贫村的监测力度,兼顾非脱贫村发展,重点关注重点生态功能区覆盖村、重大工程项目区覆盖村、传统历史文化村和掉边掉角边缘村,因地制宜确定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按照“缺啥补啥”原则,抓紧补齐重点帮扶村发展短板,适时出台政策措施,强化重点帮扶,在资金项目安排上予以倾斜,进行定期监测评估。

  (十五)发展壮大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注重产业后续长期培育,尊重市场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提高产业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以县为单位规划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实施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完善生产、加工、销售、消费全产业链支持措施,强化创新引领,聚集资源要素,扩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推动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园”发展格局。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致富带头人、新型职业农民和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脱贫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融入产业链利益链,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脱贫地区农产品和食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支持农产品流通企业、电商、批发市场与

  区域特色产业精准对接。在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园(省星级现代农业园)、现代林(草)业园区、农产品加工园、科技园(示范基地)、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方面继续优先支持脱贫县。支持脱贫地区培育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打造区域公用品牌。推动“四川科技扶贫在线”提质扩面,加强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建设,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技术服务。

  (十六)推动脱贫地区新业态融合发展。发展生态产业,支持脱贫地区深入挖掘农业农村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体验、康养度假等新价值,促进农业与文化、旅游等产业融合,打造乡村绿色产业链。发展乡村旅游,建设一批特色生态旅游村镇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继续实施消费帮扶,健全销售体系,拓宽销售渠道,搭建线上线下销售平台,用好公益品牌,推动线上线下市场主体与脱贫地区建立稳定产销关系,促进脱贫地区特色农产品销售和脱贫人口增收。加大电商培育力度,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提升农产品可电商化水平,培育壮大直播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农产品上行。

  (十七)促进脱贫劳动力稳定就业。用好四川省农村劳动力实名制信息数据库,常态化开展就业需求摸排。完善东西部劳务协作精准对接机制和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加大脱贫人口有组织劳务输出力度,做好返乡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加强对乡村就业困难人员的动态监测,强化就业帮扶,确保有劳动力的脱贫家庭至少有1人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增强脱贫劳动力就业本领,培育县域特色劳务品牌。健全回引优秀农民工返乡创业机制,推动创业带动就业。继续落实推进就业载体建设的相关扶持政策。支持脱贫地区广泛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建设和管护农村人居环境、小型水利、乡村道路、农田整治、水土保持、产业园区、林业草原基础设施等涉农项目。过渡期内逐步调整优化公益岗位政策,合理开发乡村公益岗位,优先安置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易返贫致贫且能胜任工作的乡村就业困难人员,健全按需设岗、以岗聘任、在岗领补、有序退岗的管理机制。过渡期内逐步调整优化生

  态护林(草)员政策。

  (十八)持续改善脱贫地区基础设施条件。按照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统一部署,支持脱贫地区因地制宜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继续实施交通大会战,推动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提档升级。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推动交通建设项目更多向进村入户倾斜,因地制宜推进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加强通村公路和村内主干道连接,实施撤并建制村畅通工程、乡村振兴产业路旅游路工程、乡村运输“金通工程”。统筹推进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建设,推动“快递进村”。加强脱贫地区农村防洪、灌溉等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持续开展水美新村建设。支持脱贫地区电网、通信建设和乡村电气化提升工程实施。

  (十九)提升脱贫地区公共服务水平。加强脱贫地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逐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强脱贫地区职业教育,持续推进“9+3”职业教育计划。在脱贫地区普遍增加公费师范生培养供给,加强城乡教师合理流动和对口支援。加大倾斜支持脱贫地区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配备力度,支持推进县级医院提标扩能和现代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加强凉山州艾滋病和涉藏州县包虫病防治工作,巩固提升防治成果。继续开展城乡医疗卫生对口支援并建立长效机制。强化脱贫地区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提升为民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向乡村延伸。因地制宜布局和完善文化体育广电设施。

  五、汇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强大合力

  (二十)完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机制。继续深化浙川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进一步优化调整结对帮扶关系。优化协作帮扶方式,持续加强双方互访,强化产业合作、劳务协作、人才交流,推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科技等行业深入协

  作。推进园区共建,推动东部地区产业向我省转移。发挥市场作用,强化以企业合作为载体的帮扶协作。继续深化与原对口支援帮扶协作省市的合作,完善劳务、产业、人才等长期合作举措,支持凉山州与佛山市、甘孜州与广东省原帮扶市开展长期合作。

  (二十一)完善省内对口帮扶机制。保持原有对口帮扶关系基本稳定,实施新一轮省内对口帮扶,明确帮扶时间、目标任务、资金安排、干部人才支持等内容。适时选派新一轮省内对口帮扶干部人才,适当增派教育、医疗、规划、农牧、水利等乡村振兴急需紧缺专业人才。深化区域合作和全域结对帮扶,探索构建帮受双方优势互补、长期合作、发展共赢的帮扶模式,通过顶岗锻炼、传帮带等方式,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二十二)完善定点帮扶机制。主动衔接有关中央定点帮扶单位,做好方案研制、干部选派、项目资金支持等服务工作。省直部门定点帮扶坚持“大稳定、小调整”,对66个原国家级贫困县和2个原省级深度贫困县的帮扶力量进行调整优化,定点帮扶单位结对到县、帮扶到村,原则上1个部门帮扶1个县、1个村。市、县两级结合实际,安排机关、企事业单位参与帮扶。

  (二十三)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机制。组织开展“万企兴万村”“国企入凉”,实施“彝路相伴”三年行动计划、“牵手伴行”三年行动计划。优化完善帮扶机制,充分调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等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帮扶的积极性,加大产业培育、消费帮扶、项目合作等力度。

  六、加强组织领导

  (二十四)做好领导体制衔接。认真落实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构建责任清晰、各负其责、执行有力的乡村振兴领导体制,层层压实责任。充分发挥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建立统一高效的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议事协调工作机制。

  (二十五)做好帮扶政策衔接。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过渡期内保持帮扶力度不减,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坚决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加强财政、金融、土地、人才等政策衔接,抓紧出台完善优化调整政策的具体措施,合理把握调整节奏、力度、时限,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

  (二十六)做好工作体系衔接。及时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工作力量、组织保障、规划实施、项目建设、要素保障等方面的有机结合,做到一盘棋、一体化推进,确保思想不乱、工作不断、队伍不散、干劲不减。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根据工作需要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健全常态化驻村工作机制。落实脱贫攻坚帮扶干部人才关心激励政策。强化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作用,注重从优秀党员、返乡农民工、致富带头人中选拔培养干部,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

  (二十七)做好规划实施和项目建设衔接。将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大举措纳入“十四五”规划。将脱贫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重大工程项目纳入“十四五”相关规划。

  (二十八)做好考核机制衔接。脱贫地区开展乡村振兴考核时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纳入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范围。与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做好衔接,科学设置考核指标,切实减轻基层负担。做好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工作。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评先奖优、问责追责的重要参考。

  中共四川省委员会

  四川省人民政府

  2021年5月27日

篇三:《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后评估办法》

  

  经济智库昆明市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研究——以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为例周 荣(中共寻甸县委党校 云南寻甸 655200)基金项目:本论文系2019年中共昆明市委党校课题《昆明市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研究》,项目编号:2019KMDX24。在解决贫困这个几千年来一直困扰人类社会的难题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被风雨所阻,不因荆棘所止,不为困难所惧,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拼搏,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党中央将消除人口贫困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全国上下同心协力,打响了一场前无古人的脱贫攻坚战。2020年是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中华民族将彻底摆脱绝对贫困逐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寻甸县”)地处云南省东北部、昆明市北部,国土面积3588平方公里,辖16个乡镇(街道)、175个村(社区),2018年末总人口56.3万人。寻甸县扶贫开发工作开始于1985年。1986年5月14日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第一次确定贫困县时,云南省把寻甸县列入云南扶持的26个贫困县之一。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不断凸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已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干部群众实践社会主义的口号和指针。随后,寻甸历届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团结一心、脚踏实地、艰苦奋斗,把“摆脱贫穷,奔向小康”作为自身发展的标杆。1994年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颁布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按照199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400元的县全部纳入的办法,第二次调整确定贫困县时,把寻甸列入全国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2001年全国第三次调整贫困县时,按照中央“把贫困人口集中的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疆地区和特困地区作为2001年至2010年扶贫开发工作重点”的原则,因寻甸既是中央红军、红二、六军团长征经过和战斗过的革命老区县,又是云南省29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之一,而且尚未摆脱贫困,继续被列为全国592个全省73个全市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乌蒙山区38个连片开发县之一。2014年全县有8个贫困乡镇、64个行政贫困村、省级建档立卡贫困自然村134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3358户127960人,贫困发生率为26.93%。全县党政干部群众经过四年的艰苦脱贫攻坚工作,2018年7月9日至15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织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寻甸县贫困摘帽退出情况开展专项评估检查,9月19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云南省2017年贫困县退出专项评估检查结果,寻甸县综合贫困发生率0.35%,群众认可度96.92%,高标准退出贫困县系列,寻甸县荣获国务院颁发的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脱贫攻坚工作基本结束后,如何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其巩固效果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寻甸县“四区一城”建设和昆明市“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基础。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研究和提出寻甸县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寻甸县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存在的问题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依然存在短板。边远山区、高寒山区,部分村组水、电配套建设虽已全覆盖,但村组道路等农村基础设施依然存在“最后一公里”未打通情况。二是富民产业带动能力不强。全县经济总量小、发展速度慢、综合实力弱,产业层次低、结构不合理,缺乏支撑群众持续增收的产业;龙头企业、专业合社、村集体经济带动力弱,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产业培育缺乏资金和人才支撑。三是部分缺劳力的脱贫户就业增收难。全县重大项目少,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吸收脱贫人口就业承载能力有限。外出务工人员流动性大,大部分以打零工、散工为主,就业收入不稳定。四是部分群众思想观念落后、文化程度、能力素质普遍偏低,长期依附在土地上就业,主体意识不强。“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缺乏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我“造血”能力差。五是因病、因残致贫返贫风险大。因病致贫、因残致贫群体多为重病、大病、特病、慢性病和丧失劳动力户,治疗费用高经济压力大,因受身体原因影响,增收渠道受限,巩固提升脱贫成果难度大,返贫率高。六是农特产品价廉物美,但缺乏商标、包装和宣传,在淘宝网上占有率和采购率不高,造成大量商品线下积压,更多农特产品在线上销售条件不成熟,这些问题成为寻甸县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存在的共性问题。寻甸县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的对策建议采取23项巩固提升寻甸县脱贫攻坚成果的措施推进资金整合。整合财政专项资金,对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进行具体安排和布置,加强财政涉农资金管理,统筹整合资金使用范围、具体项目、责任单位,形成“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资金投入新格局,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帮扶资金,提高资金使用精准度和效益。推进产业发展。发展产业是实现巩固提升脱贫成果根本之策。继续推动“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脱贫户”“党支部+合作社+脱贫户”模式,落实产业帮扶“八个一”措施,在“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上下功夫,做大做强畜禽、薯、烟、蔬、药、果、渔“七大特色”产业,实现脱贫户持续稳定增收。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快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科技服务体系、产业流通体系、产品加工转型升级等建设。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帮助龙头企业与脱贫村合作社或脱贫户签订帮扶协议,采取土地流转、入股分红、资金帮扶、订单种养殖、协议收购等多种方式多渠道多形式带动脱贫户巩固提升脱贫增收,建议政府建立企业带动脱贫户稳定增收挂钩奖补激励机制。推进乡村旅游开发。结合美丽乡村和示范村建设,合理开发森林景观资源。鼓励农村集体与有实力的大户、企业、开发商采取股

  145经济智库份联合方式开发乡村旅游,挖掘民俗风情、自然风光,创办农家乐(渔家乐、森林人家)、农庄、农家宾馆、精品客栈、观光休闲农业区、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乡村生态民俗旅游等乡村旅游产品。星级评定乡村旅游示范户,发展乡村旅游商品加工业。推进旅游与文化融合,提升旅游文化内涵,探索打造“民族美食文化旅游节”“洋芋花节”“摸鱼节”等乡村旅游节庆品牌,丰富乡村旅游产品,增加农民收入。推进产品网上销售。依托创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和“电子商务兴边富民三年行动计划”项目。现已建立1个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和电商物流中心,16个乡镇(街道)电子商务服务站,104个村级服务网点。脱贫村基本普及电子商务应用,但很少脱贫户能通过电子商务销售自产产品、购买生产生活用品。希望政府帮助更多企业实现网上销售农特产品,帮助他们解决上网甁颈的实际问题。推进易地搬迁后续行动。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统筹各类资金资源,对易地搬迁户继续帮助、跟踪、定期监测,确保住房安全,落实产业扶持、转移就业、生态扶贫、兜底保障等政策,提升搬迁质量,实现搬迁群众发展有产业、就业有岗位、增收有门路、致富有保障,确保“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实施教育保障措施。综合运用各学段学生资助、助学贷款等政策措施,对脱贫户学生从学前教育到大学教育进行适当资助,确保脱贫户子女零辍学。根据政策免除公办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部分学杂费,对就读民办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的脱贫户家庭在校生给予适当学费补助,确保在校生顺利完成学业。继续开展“两学三比”活动,提高脱贫户文化技能水平,增强内生动力,不断增强脱贫人口发展能力。推进就业行动。组织脱贫的,脱贫后又返贫的,因特殊原因致贫的农户开展种养殖及农村电子商务、建筑工、电焊工、驾驶、家政服务等技能培训,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不断提高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拓宽就业创业渠道,开展引导性培训和技能培训,提升职业技能、提高就业稳定性。对有创业意愿的脱贫户免费提供创业培训,优先享受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并给予创业补贴,提供后续跟踪服务。对有外出就业意愿的农村劳动力,采取“政府牵线搭桥、企业面对面招工”的方式,组织开展供需见面会,求职者与企业面对面洽谈,无缝对接,提升脱贫人口外出就业率,增加外出务工收入。落实社保政策。落实脱贫户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政策,做到脱贫户100%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加强对村内留守儿童、孤寡老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关爱,织牢民生保障“兜底网”。按照“两线合一”政策对兜底户实行社会保障兜底;对需要医疗救助的脱贫户,落实好各类医疗保险支付政策;对因残致贫户,落实好低保重度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优先实施残疾人康复救助项目;突出解决脱贫户家庭大病、慢性病问题,对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重特大疾病救助等支付后自付费用仍有困难的,符合救助条件的,政府再进行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对因灾致贫户组织开展生活、生产和住房。争取金融政策支持。积极争取银行贷款资金,提供资金保障。争取小额信贷和财政资金全额贴息的小额到户贷款。争取商业保险机构为脱贫户人身意外险、大病灾害等提供保险,扩大农业保险范围,提高保障力度。争取对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具有带动创业就业的微型企业,政府给予培育和扶持,形成以产业为支撑,强化自我造血功能。争取土地政策支持。用好用活增减挂钩政策,把推进易地搬146迁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结合起来。利用政策支持脱贫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使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或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方式共同兴办企业,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完善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夯实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道路通行能力。推进易隆至白石岩、县城至柯渡至鸡街公路干线、通村公路190公里建设。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实施农村公路窄路面加宽和危桥改造,大幅提升道路通行能力,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安全饮水保障。坚持“集中供水为主、联户供水为辅、分散供水为补充”的思路,加强水源区保护,保障供水质量,新建、改造提升集中供水系统、完善入户工程,巩固提升饮水安全系数。升级改造农村电网。继续实施农网改造项目,改善农村用电条件,提升农网供电能力、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缩小电压差距,扩大装机容量解决城乡居民电力保障问题。改善村级医疗条件。增加投入,完善村级卫生室建设。加强乡村医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乡村医生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水平,让乡村医生达到中专及以上学历,每个乡镇卫生院至少培养1名本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推进文体设施建设。对已脱贫村文化活动场所进行升级改造,实施农家书屋提档升级、文化惠民、文化文物遗产保护、农村文化人才培训,把脱贫村文化场所建成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传播、文体娱乐活动、民俗文化传承、法治科普教育、致富技能培训为一体的平台。加大脱贫村通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让脱贫村通讯网络正常运转。综合整治农村环境。结合农村“七改三清”工作,持续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形成长效机制,形成“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置体系,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日日清”,逐步提高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实施村内美化亮化工程,栽种绿化树木、推广安装太阳能路灯、太阳能热水器、节能灶等。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组建宣讲队伍,加强对实现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宣传,树立巩固提升脱贫成果成功典型,精心组织“好家风示范家庭”“致富榜样家庭”等评选活动,采取村干部会、党员大会、脱贫户培训会、群众会及“三讲三评”、“两学三比”等形式的宣传。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七个一批”巩固提升脱贫成果政策落实及勤劳致富、敬老爱亲、卫生整治、移风易俗等的宣传教育,政府鼓励创作文艺作品,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进行巡回展演,通过生动鲜活的事例,激发脱贫群众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的信心和决心。完善项目库建设。开展“户户清”行动,干部沉下去“面对面”与群众协商定策,“实打实”研究落实巩固提升脱贫成果措施,“精而精”安排资金项目,建立“人对人”责任落实机制。实施“硬碰硬”督查考核,做到已脱贫户对象家底、致贫原因、帮扶措施、投入产出、帮扶责任、脱贫时序“六清”,做实实施方案、完善项目库建设。推进定点工作。全面落实挂钩工作责任制,把挂钩工作纳入单位工作重点,加强工作力量,落实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继续推进“县级领导挂乡帮户、帮扶责任单位定点帮村、扶贫工作队驻村帮扶、干部职工结对帮扶”全覆盖。推进驻寻部队帮助行动。协调驻寻部队对驻地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工作的支持,为驻地部队落实帮扶任务。共同做好“八一爱民学校”援建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结对助学活动。加强革命老区红色资源开发力度,培育壮大红色旅游产业,带动脱贫人口就业增收。培养退役军人和民兵预备役人员成为巩固提升脱贫成果致富带头人。全面推进企业、社会组织行动。争取“万企帮万村”行动,引导企业开展产业、就业、公益、产业投资基金等方面帮扶行动,建立社会组织帮扶项目与脱贫地区巩固提升脱贫成果需求信息对接机

  制,确保脱贫人口发展需求与社会帮扶有效对接。实施社会工作行动计划,为脱贫困人口提供生计发展、能力提升、心理支持等专业服务。加强对社会组织的引导和管理,优化环境、整合力量、创新方式,提高巩固提升脱贫成果效能。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志愿服务团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实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系列行动计划,引导专业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力量参与巩固提升脱贫成果行动。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建立志愿服务人员库,鼓励组建常态化、专业化服务团队。开展廉洁行动。去年是“廉洁脱贫问效提升年”,今年对巩固提升脱贫成果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开展专项治理,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加强组织领导,提供坚强保障高位统筹,强化体系。坚持领导力量不变、包抓责任不变,坚持高位统筹,坚持力量不减,跟踪督导行动。继续实行12个行业分指挥部和16个乡镇(街道)指挥部“双线”负责制,形成上下联动、条块结合的保障体系。按照分片包村、包保到户的原则,以“六包六保”为工作主线,落实包保责任制,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为巩固提升脱贫成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分级联动,落实责任。增强政治担当、责任担当和行动自觉,结合制定后续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的实施方案,部署重要任务、协调重点环节、解决重大问题,层层传导压力,建立落实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台账,压实责任,加大问责问效力度。树立“一盘棋”思想,整合资源,推进计划实施,全程跟踪项目实施和资金落实,确保资金安全运行、发挥效益,督查督导,确保政策落实到位,工作有序推进。建强机制,形成合力。一村一套后续巩固提升方案、一村一批巩固提升扶持项目、一户一个后续巩固提升措施,开展结对巩固提升帮扶,做到包抓单位不变、包抓领导力量不变、包扶干部不变、包抓责任不变、巩固提升脱贫成果机制不变。建立社会联动机制,统筹帮扶力量,加强联系与沟通,确保帮扶单位认真履职、扎实帮扶。完善资金监管机制,强化资金监管,使资金长期发挥效益。强化考核,跟踪问效。建立考核机制,层层签订责任书,将任务纳入目标责任考核内容。严格考核奖惩,对工作成绩优异成效显著的予以表彰;对工作推不动的或成效不明显的或落实不力的进行严肃问责。强化宣传,营造氛围。宣传推广先进典型,讲述好故事,弘扬正能量,奏响主旋律。强化责任担当意识,带头改变不作为、慢作为等不良作风,弘扬“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精神,带头为群众出示范、树榜样。运用媒体平台宣传报道工作中涌现出的经验做法和典型事迹,弘扬全社会支持的正能量,增强群众的信心。防范风险,稳定大局。防范产业市场风险,产业项目盲目跟风、一刀切造成损失,对主导产业面临的技术和市场等风险进行评估,制定防范和处置风险应对措施。防范社会风险,防止脱贫户和其他农户享受政策失衡引发矛盾,做好群众疏导工作。健全成果舆情分级管理和处置机制,加强对舆情监测,及时引导社会舆论,防止不良炒作等意外重大事件的发生,影响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的完成。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巩固提升脱贫成果是对脱贫工作的延伸和保障,是寻甸今后奋力拼搏的一项艰巨任务。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解放思想、攻坚克难,有信心、有力量,坚决打赢巩固提升脱贫成果之战,让寻甸与昆明市各区县一起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智库改革开放后我国反贫困思想研究述评敦慧琪(天津商业大学 天津 300134)摘 要:贫困与反贫困问题是当今世界上面临的最大的全球性挑战,尤其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扶贫道路与模式也在随之变化,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综合学术界各位专家的不同研究视角,分析党反贫困思想演进的逻辑脉络,有利于巩固脱贫攻坚的现有成果。关键词:反贫困;改革开放;扶贫

  作者简介:敦慧琪(1996-)女,汉族,河南安阳人,研究生在读,天津商业大学,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底的2.5亿下降到2007年底的1479万人。[1]本文通过分析各位专家学者对于改革开放后党消除贫困问题的研究,有助于现阶段全面脱贫后继续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我国反贫困思想研究成果的特点及内容我国反贫困思想研究成果的特点我国是贫困人口大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迅速,各专家学者研究国内外扶贫体制机制,形成极富价值的研究成果。知网以“中国共产党扶贫”为关键词检索文章为632篇,关于精准扶贫有158篇,农村扶贫39篇。研究视角多样化。任璇指出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是为了截止2019年底解决好551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2]并且对于改革开放以来党对于农业产业扶贫政策的演进和成效进行分析,农业在中国规模最大和覆盖面最广的基础产业。王雨磊,苏杨划定了“中国之治”看“中国之制”的框架。[3]随着反贫困思想研究内容的增多,研究视角逐渐多样化,关注点逐渐深入化。广泛的研究区域。我国贫困地区主要集中在偏远乡村和少数民族地区,贫困人数多,贫困程度严重,易于返贫等,众多学者将研究对象放在交通不便,经济不发达等方面。许小雨,张爱萍等对地处边境,又兼具多民族集聚、荒漠面积较大、等特点的新疆南疆探究产业脱贫的经验与方案。[5]孟昭名指出党在老少边穷地区的内蒙古自治区农村地区精准扶贫工作成效显著,[6]为各少数民族自治区、边境地区和贫困地区扶贫工作树立了典范。多种学科的研究。政治学研究。马凤芝从社会保障的角度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强调了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保障水平不高以及政策城乡差别化待遇造成的;[7]

  经济学研究。李佩珊以农村金融精准扶贫为研究对象,了解作为重要扶贫主体的农村金融机构和作为受扶客体的扶贫对象的思想情况,提出精准扶贫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8]

  147

篇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后评估办法》

  

  TheReportofWesternChina丨西部报告◎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20ADCJJ05)“西藏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与建立长效机制研究”阶段性成果西藏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拉萨市当雄县为例◎徐伍达 妮妮美朵 杨 帆西藏当雄县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之后,积极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衔接,走有当雄特色脱贫致富之路。调研发现,当地脱贫摘帽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和新增致贫存在风险,五年过渡期内的扶贫政策和措施要更加精准;扩展脱贫攻坚成果,要与乡村振兴统筹谋划、一体推进,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减贫纳入常规贫困治理轨道,解决相对贫困和持续增收问题。加快推进县域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全面振兴,是当雄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必然选择。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2019年底,西藏现行标准下的62.8万建档立卡贫展全局,推动脱贫攻坚工作有序有效开展,2017年通过自治区、拉萨市两级脱贫验收,2018年通过国家贫困县退出专项评估检查,成为西藏较早脱贫摘帽的县(区)。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847户8240人脱贫、28个贫困村(居)退出、全县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降至0.18%。2019年10月底,顺利完成对全县剩余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脱贫目标任务,贫困户全部脱贫销号,贫困发生率降至0%。同时,将脱贫攻坚作为乡村振兴的优先任务,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抓重点、补短板、强基础,通过“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建设行动,实施以“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为主题的乡村振兴战略。(一)健全体系,精准施策脱贫攻坚初期,当雄县开展“进万家门、知万户情”前期调研工作,确立“以精准到户为切入点,以基层干部为主力军,大力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确保如期完成脱贫工作”的工作思路,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贫困人口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1、健全精准识别体系。严格执行国家、自治区和拉萨市确定的扶贫标准,按照“一申请(牧户申请),两评议(村民代表大会民主评议和村委、驻村工作队评议),两公示(村级公示、乡镇公示),一公告(县级公告)”的程序识别确定建档立卡人口。同时,深入开展“进万家门、知万户情”活动,组织1000余名干部、教师对全县牧户基本情况、生产资料、生活条件等方面再次进行全面摸底排查,进一步保障识别的准确率,为全县精准扶贫、精准施策提供有力支撑。2、健全规划引领体系。当雄县脱贫摘帽后,对“十三五”脱贫攻坚、产业发展、易地扶贫搬迁、转移就业、生态补偿、政策兜底等六个规划进行了中期调整,出新西部NEWWEST2021年第2-3期合刊困人口全部脱贫,74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历史性地消除绝对贫困。西藏作为全国“三区三州”中率先脱贫的地区之一,2020年全区脱贫攻坚由集中攻坚阶段全面转入巩固提升阶段。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是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重要课题和紧迫任务。拉萨市当雄县作为西藏较早脱贫摘帽的县(区)之一,课题组经过专题调研,对该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衔接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当雄实现脱贫摘帽与推进乡村振兴的主要做法当雄(藏语意为“天选牧场”)位于拉萨市北部,县城距离拉萨市区170公里,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并行由东向西横贯县境。县域幅员面积约1.23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300米,念青唐古拉山脉的西北横穿全境,总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东北部为高原平原,西北部和东南半壁皆为高峻山地,其间夹着与念青唐古拉山同向的山间构造宽谷盆地。全县天然草场总面积1036万亩,可利用草场面积937.26万亩,草畜平衡理论载畜量为87.04万只绵羊单位。当雄县作为拉萨市惟一的牧业县,是拉萨河流域农业区和藏北牧业区的农牧交错地带,也是羌塘草原的缩影。全县辖2镇6乡,29个行政村(含跨地市搬迁点羊八井镇彩渠塘村),全县总人口为12190户、54240人,其中牧业人口9919户、49683人。畜牧业、旅游业和净土健康产业是当雄县经济发展支柱产业。脱贫攻坚伊始,全县识别出2015年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1835户、7809人,贫困发生率达16.44%,贫困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2344.66元。当雄县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总揽经济社会发

  西部报告丨TheReportofWesternChina台《当雄县脱贫巩固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当雄县乡村振兴战略总体实施方案(2018-2022年)》,为全县巩固脱贫成果和有序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科学遵循。同时,进一步完善了产业管理、宣传引导、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结对帮扶、督导考核、资金监管等配套方案、意见和办法,形成“县级有规划、乡镇有计划、村居有方案、户户有措施”的工作体系。3、健全督导考核体系。当雄县紧盯薄弱环节,建立督导考核机制,有效杜绝督查考核不敢较真碰硬、监督检查避重就轻、发现问题隐瞒不报的现象,发挥督导考核指挥棒作用。修改完善《当雄县乡镇工作考核办法》《当雄县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考核办法》,将脱贫攻坚工作纳入乡镇干部、驻村工作队、村干部考核评价体系,确保脱贫工作务实、过程扎实、结果真实。脱贫摘帽后,根据县情开展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持续跟踪脱贫人口收入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定期核查、及时发现、及时帮扶、动态清零。(二)产业振兴,激活内力结合县域资源禀赋,依托青藏铁路、青藏公路过境的交通优势,充分利用当雄特有自然资源、人文环境,探索新发展方式,创立“极净当雄”区域公共品牌,提升畜牧、文化旅游、净土健康三大产业的支撑作用,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净土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增收。1、提升现代畜牧业水平。立足“天选牧场”的自然优势,结合净土牧场和家庭牧场建设,打造当雄有“身份证”牦牛肉品牌,率先在西藏建立了牦牛电子耳标(芯片)系统,建成全区首个牦牛产品质量全过程追溯体系,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标识并通过“SC”认证,在成都、苏州、天津、上海设立一级代理商,开设当雄牦牛肉旗舰体验店,为全区牦牛产业发展作出示范,做到产业发展有产品生产、有品牌效应、有销售渠道、有经济社会效益。净土牧场实施郭庆场项目,有效改善了牦牛养殖基地基础设施,提升牦牛育肥能力和技术支撑能力。该项目直接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90户、286人增收;为郭庆村19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提供放牧员、饲养员、管理员、防疫员和保洁员等就业岗位,人均增收3000元。同时,积极摸索“金融+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科技”的产业扶贫模式,引进西藏高原蓝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实施“牦牛产业万户脱贫项目”,为1000多名低收入群体提供每年700元的分红。2、发展天然饮用水产业。坚持“西藏好水·世界共享”发展理念,依托县域丰富水资源优势,整合县域富集水资源,打造“5100冰川矿泉水”“7100天然饮用水”品牌,过硬的质量及良好的信誉,成为当雄净土健康产业发展的引领者。“5100西藏冰川矿泉水”作为西藏规模最新西部NEWWEST2021年第2-3期合刊大、产值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企业之一,为当雄县贡献了80%的工业产值和每年上亿元的税收。①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的《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16》,以西藏探索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帮扶为例,高度评价了西藏5100矿泉水有限公司根据地方资源和条件,通过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支持扶贫与包容性发展。②实现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帮扶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为当地经济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不仅解决了当地牧民的就业,更使周边的村庄间接受益。3、打造全域文化旅游业。当雄县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业发展,依托拉萨市“全域旅游”布局,打造拉萨最近的游牧生活体验区。在释放优势、挖掘文化内涵上下功夫,让低收入群体搭上旅游车、吃上旅游饭。一是深入挖掘县域文化旅游内涵。打造《天湖·四季牧歌》室内情景剧并改造升级,推广“当吉仁”赛马节和寻觅虫草之旅两个文化品牌走出西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二是做大做强温泉文化旅游品牌。结合纳木错景区、阿热湿地和羌塘草原风光,实施“温泉+景区+文化”联合开发。整合羊八井、宁中和格达温泉资源,启动“温泉+”旅游模式,全力打造“高原地热温泉之乡”。(三)思想引领,志智双扶当雄县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树立“干部考核看扶贫、干部任用看脱贫”的导向,把匡正牧民的不良思想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召开县级脱贫先进典型、勤劳致富先进牧户及最美家庭表彰大会,筑牢低收入群体“学先进、立志气、争脱贫”思想认识和追求现代文明生活思想根基。1、精准宣传引导。在精准识别过程中,依托教师在广大农牧民群众心中的尊崇地位,组织辖区教师联合基层干部开展“进万家门、听万家情”活动。③将脱贫攻坚政策宣讲与“四讲四爱”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相结合,选派优秀讲解员赴内地参观学习,在基层开展有针对性的宣讲活动,全面淡化宗教意识形态对追求现代文明生活的消极影响。当雄县籍的部分在校大学生自发组成公益服务团,利用寒、暑假期对所在村居的中小学生进行文化学习、卫生知识、爱国教育等方面的辅导,开展言传身教活动,受到村民好评。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利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整治乡村不良之风和生活陋习,由县妇联牵头,政法部门协助,在全县范围内开展非婚生子权益保护,减少因非婚生子导致贫困的现象发生。2、注重示范引领。积极倡导“依法致富光荣、勤劳致富光荣”的理念,当雄县制定《表彰勤劳致富先进牧户工作实施方案》,投入资金121.71万元,对219户勤劳致富先进牧户进行表彰,鼓励群众通过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当雄县制定《2019年度牧民群众“奖勤罚懒”工作指导意

  TheReportofWesternChina丨西部报告见》,投入400万元奖励资金对主动创业、就业的牧民进行奖励,在全县范围内分村、乡、县三级实施适当的奖惩措施,其中村级奖励879名,乡级奖励98名,县级10名。另外,县委宣传部联合县记者站对8个乡镇推荐的10名“奖勤罚懒”县级表彰对象进行专题采访,将典型事迹以影片形式在“当吉仁”赛马节颁奖仪式上放映,极大地激励全县牧民干事创业的积极性,筑牢广大牧民“依法致富、勤劳致富”的思想根基。3、提升培训质量。积极推广“订单、定岗、定向”“宣传到户、送培到点”和企业新型学徒制等技能培训模式,构建“培训、就业、增收”一体化长效机制。加大致富带头人和新型职业化牧民培养力度,提高产业发展科技化、规模化。严格落实培训过程质量监管和就业跟踪机制,完善全流程、全方位培训监管机制。已结业牧民培训班合格率均达90%以上、初次就业率均达70%以上。全县累计投入培训资金612.65万元,共开展转移就业培训35期1605人次,组织牧民参加各类专场招聘会20余场,通过多种渠道对接岗位1300余个,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转移就业1043户1487人。同时,当雄县制定《牧民群众外出务工(就业)补助实施意见(试行)》,每年将从县本级财政预算400万元对积极外出务工、就业、自主创业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及低收入群体进行适当奖励。(四)整合资源,统筹兼顾脱贫攻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需要广泛动员各方力量,整合各方资源,通过“组合拳”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并与乡村振兴相衔接。1、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谋脱贫攻坚。统筹全县干部群众力量,在落实扶贫政策、建强基层组织、为民办事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打通了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整合目标相近和方向类同的涉农涉牧资金、社会帮扶资金捆绑使用,提高资金使用精准度和实效性,推动脱贫攻坚扎实有效开展。统筹包括金融、国企、农牧民合作社等社会力量,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当雄县在做各项规划和产业布局时,同步考虑扶贫工作,将脱贫攻坚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实现整县脱贫摘帽后,按照《拉萨市关于深入落实“四个不摘”工作的实施意见》,继续保持“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工作要求,建立防返贫预警机制,保证频道不换、靶心不散、力量不减,全力抓好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加强扶贫资产管理和提升扶贫产业的针对性,实现项目效益精准联结已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统筹援藏结对帮扶促脱贫攻坚。以“京藏携手奔小康”活动为契机,统筹好援藏资源,推进援藏扶贫向纵深发展,促成全县8个乡镇29个村(居)与北京东城区8个街道办事处及29家企业建立结对帮扶关系,签订教育、文化旅游、医疗卫生、净土产业等相关结对帮扶协议18项。在北京市设立当雄净土产品展销专柜,为当雄有“身份证”的牦牛肉、7100天然饮用水等特色产品进入首都市场搭建平台、开拓市场;在电商助力消费扶贫对接会上开展“1000头当雄牦牛”的农产品期货拍卖活动,每头牦牛最终以12001元的价格成功拍卖。当雄县组织援藏医生参加急救、先心病筛查、包虫病筛查等工作,与北京东城区实现远程视频会诊的数据传输,提升全县医疗服务工作水平。3、统筹生态环境保护助脱贫攻坚。当雄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退牧还草和天然林保护。对居住在生存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地区的贫困人口,采取集中搬迁安置,完成850户3627人的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在生态保护中促进脱贫攻坚,在脱贫攻坚中推进生态保护,正确处理好生态保护与富民利民的关系,全面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公益林补偿和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优先安排生态岗位。2016年安排生态岗位3452个,2017年安排生态岗位4555个,2018年安排生态岗位4203个,2019年安排生态岗位3315个,2020年安排生态补偿脱贫岗位5490个,岗位人均补助标准从每年3000元提高到每年3500元。当雄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衔接的主要成效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当雄县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实现脱贫摘帽,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衔接,走有当雄特色脱贫致富之路。当雄县打好“三大攻坚战”,全面建成安居乐业、保障有力、家园秀美、民族团结、文明和谐的小康社会。(一)县域经济迈上新台阶当雄县变资源优势为经济发展优势,以“极净当雄”为区域公共品牌的净土健康产业取得显著成效。高原蓝牦牛产业基地建成运营,第二、三产业带动力不断增强,以天然饮用水为核心的工业规模逐步壮大,建成羊八井蓝色天国、康玛温泉、廓琼岗日冰川、姆蓝雪山、赛马场游客集散中心、行者·黑帐篷系列游客服务中心等旅游基础设施,推出《天湖·四季牧歌》舞台剧等旅游消费新业态,成为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三次产业结构从2010年的25.7∶34.1∶40.2优化调整为2020年的19.1∶35.1∶45.8,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202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1.87亿元,突破2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6.5%,分别比2010年、2015年增长了3倍和70.1%,县域经济保持长足发展良好态势。近年来,为解决当雄县优质畜产品和独特的人文环境等资源优势无法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难题,当雄县着力打造“三位一体”区域公共品牌扶贫模式。同时,当雄县还深度融合净土健康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和第三产业,让农特产品走出去,把游客请进来,进一步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走出了一条东西协作、合作共赢的脱贫新西部NEWWEST2021年第2-3期合刊

  西部报告丨TheReportofWesternChina路。此外,当雄县从供给端的角度出发,通过区域公共品牌的塑造与电商渠道的打通,激活当地资源,将好产品卖出去,为脱贫攻坚提供了新样板。当雄县“三位一体”区域公共品牌扶贫模式荣获“2019年度中国脱贫攻坚与精准扶贫十佳案例”奖项。④(二)基础设施取得新进展综合交通网络和能源体系日趋完善,京藏高速当雄段即将建成通车,羊八井清洁能源基地是青藏直流联网工程的电源点之一,城镇基础设施显著改善,荣获“2020年度中国营商环境百佳示范县市”。脱贫攻坚基础设施“十项提升”工程成效显著,解决农牧民饮水安全问题,实现用电人口全覆盖,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通信等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发挥“互联网+”在推进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各环节高效协同和产业化运营中的作用,2020年有电商服务站点村数量达到28个。全面推进《拉萨市当雄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实施,强化规划引领作用,促进城乡关系、牧区经济等各方面全面协调发展。在龙仁乡郭庆村、纳木湖乡纳木湖村、乌玛塘乡巴嘎村、羊八井镇桑巴萨居委会开展“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建设试点,打造生态宜居、特色鲜明的现代化美丽乡村。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现牧区生活垃圾“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三)人民生活呈现新气象2017年当雄县完成脱贫摘帽,解决了县域整体贫困,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销号,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问题。农牧民家庭工资性收入和生产经营性收入占比逐年上升,生活质量明显提高。2020年,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155元,比上一年增长13.1%,高于拉萨市和全区平均水平。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的2344.66元增长到2020年的12035.96元,年均增长38.7%,比同期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26.7个百分点。全县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高,教育、医疗、文化事业全面进步,科技支撑不断增强,社会保障能力不断提升。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100%,实现“一村一幼”;乡镇标准化卫生院和村级标准化卫生室的覆盖率达到100%,建成新冠肺炎核酸检测PCR实验室,提升区域重大传染病的检测能力,消除了长期影响人民健康的包虫病,完成全人群结核病、肝炎、风湿病筛查;完成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标准化建设,组建行政村文艺演出队,农村书屋实现全覆盖。深化网格化管理、“双联户”治理模式,构建全民参与的群防群治工作格局;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不断丰富拓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载体和渠道;坚持军民融合发展,开展全民国防教育,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县。(四)生态文明达到新高度当雄县对所属乡镇进行特色功能划分与发展方向定位,重点开发2镇、限制开发6乡,禁止开发羊八井国家地新西部NEWWEST2021年第2-3期合刊质公园、念青唐古拉-纳木错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阿热湿地。按照地理环境,划分滨湖牧区、边缘高寒牧区、河谷牧区和城郊牧区等间种聚落类型,将村庄分为城郊型、拓展型、整治型和迁并型等类型,并分类对生态村创建指引发展路径。⑤该县把环境保护作为经济社会活动的红线、底线、高压线,统筹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工程,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工作,生物多样性明显恢复。持续加强环境安全监管,系统推进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完成县域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被评为第三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县域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衔接的路径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准确把握“巩固”“拓展”“衔接”的内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纳入“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提出“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因此,县域是乡村振兴统揽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实施主体。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要求,健全县域乡村振兴领导体制和工作体系,推进县域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全面振兴。(一)推进重点领域有效衔接1、做好政策衔接。坚持五年过渡期内帮扶政策总体稳定与动态调整相统一,对脱贫攻坚政策进行全面梳理,稳妥推进特惠政策向普惠政策的转变,由精准帮扶向共同富裕转变。兜底救助类政策继续保持稳定,教育、就业、住房和民生保障等政策,保持现有力度不变,纳入乡村振兴常规性政策范围,避免民生政策出现“悬崖效应”。优化产业就业等发展类政策,发挥奖补资金对产业布局的引领作用,扩大对以村集体经济组织、农牧民合作社等为主体的产业奖补政策。如,当雄县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上的行政村数量达到26个,各类农牧民合作组织179家,成员人数1806人,带动农户3473人,对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2、做好机制衔接。保持脱贫攻坚时期的组织体系、工作机制“十四五”时期内稳定不变,把欠发展问题和不断出现的新的贫困问题,全部纳入乡村振兴战略来解决。在领导体制上,从县、乡、村“三级书记”抓扶贫向“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转变,将乡村振兴作为县域层面各项工作重中之重;脱贫攻坚中建立的组织架构要继续有效运行,从脱贫攻坚指挥部向乡村振兴指挥部转变,发挥县级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的协调指挥作用。在帮扶机制上,将驻村工作队就地转为乡村振兴工作队,充实乡村振兴专干力量的配置,继续选派好“第一书记”,已有的帮扶关系要

  TheReportofWesternChina丨西部报告继续运转,做到“脱贫不脱帮扶”。3、做好规划衔接。一是适时对现有的乡村振兴规划(2018-2022年)进行中期评估,结合县域“十四五”规划要求,适当调整阶段性目标和路径,确保各项规划间的动态衔接。二是组织专业力量,结合乡村自然风貌和资源禀赋,逐村编制因地适宜的村庄规划,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实施河湖水系综合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三是注重规划前瞻性和严肃性,以县级层面统筹谋划国土综合整治,加强规划执行监督,杜绝“无规划就建设”“边规划边建设”行为,形成主体功能明显、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1、巩固脱贫攻坚成效。整合农业农村、扶贫、民政、卫健、人社等部门数据资源,在精准扶贫大数据的基础上健全防返贫监测平台,完善常态化跟踪监测和动态预警体系。重点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致贫的困难户进行监测,精准分析返贫致贫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严格落实后续帮扶措施,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引导社会保险资源参与防返贫工作。构建农牧民增收长效机制,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资产收益重点用于项目运行管护、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村级公益事业等,用就业、参股、分红等形式将低收入群体联结起来。2、强化乡村产业支撑。加强县级层面统筹谋划,根据本地资源禀赋发展县域经济,将乡村特色产业融入县域“十四五”规划中。探索“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道路,完善农牧业产业链、供应链,引进和培育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补齐加工、冷链、物流等短板,支持电商与特色产业精准对接。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全面提升农牧业现代化水平,为企业扩大生产提供充足原材料,发展壮大乡村特色产业。推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牧业与文化、旅游、康养等产业深度交叉融合,建设观光、度假、康养基地,丰富乡村经济业态。加强农牧业品牌建设,培育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提升区域公共品牌影响力。3、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围绕乡村建设行动,做好乡村基础设施“建”和“用”两篇文章。“建”方面,更加注重整体谋划和系统思维,以县为单位通盘考虑交通、水利、文体等基础设施建设总量和布局,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提高农村公路通达度和农村客运覆盖面;“用”方面,加强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建设,落实基础设施维护责任主体和经费保障,用好乡村公益性岗位,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普及以双语教育为主的学前教育,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提升为民服务能力和水平。(三)统筹优化城乡融合发展1、优化县域发展空间布局。立足县域区位优势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优化县域发展空间,推动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发展新格局。坚持区域统筹和重点引领,根据主体功能、资源禀赋,构建核心引领、区域联动、极点支撑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如,当雄县明确牦牛产业园区、“西藏好水”主产区和全域旅游示范区发展定位,推进羊八井国际温泉登山小镇建设,打造高端登山产业和康养服务,实现人口和要素的规模聚集。在充分保护和利用城乡空间资源的基础上,形成新型城镇、农牧区、农牧业生产点等合理布局的现代城乡空间体系。2、推进新型城乡融合发展。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正确处理好城镇发展和提高农牧民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的关系,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城镇群为主体形态、以县城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以生态文明为内在要求、以传承文化为品质风貌、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围绕优化人口结构,着力推进本地牧民就地城镇化,加快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以城镇产业发展和就业转移为支撑,积极引导符合条件的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积极推进农牧民“进城、进镇、进社区”,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3、健全城乡融合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要素合理配置、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农牧民收入持续增长的体制机制。打通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制度性通道,消除城镇落户限制,建成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大幅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能力,基本形成农牧区产权保护交易制度框架,稳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建立城乡有序流动人口迁徙制度,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四)强化乡村振兴要素投入1、聚焦解决人才队伍问题。延续脱贫攻坚期间各项人才智力支持政策,建立健全引导各类人才服务乡村振兴长效机制。一方面,努力培养基层带头人。探索村主职干部职业化管理制度,吸引优秀人才进入村“两委”班子,拓展职业晋升空间,改变“能人不愿当村官”现象。加大从优秀群体中发展党员力度,形成人才干部梯队。另一方面,努力培养乡村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支持“两后生”接受职业教育,优化农牧民职业技能培训,畅通培训意愿征求反馈机制,提高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注重种养殖大户、新型职业农牧民、合作社带头人、乡土专家等致富能手和技术人才培养,探索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县管乡用、下沉到村”运作模式。2、统筹解决资金投入问题。过渡期内在保持财政支持政策总体稳定的前提下,借鉴脱贫攻坚整合涉农资金的经(下转第33页)新西部NEWWEST2021年第2-3期合刊

  TheReportofWesternChina丨西部报告凉山州在脱贫攻坚中解决了贫困人口的医疗保险问题,还要进一步提高整体的社会保障水平。创新城乡基层治理新机制、新路径。城乡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虽然经过脱贫攻坚阶段,凉山州已经搭建起较为完善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城乡社区治理能力得到提升,但仍面临巩固发展集体经济,促进现代乡村和新型城镇演进、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的稳定发展等新问题、新挑战。凉山州应在坚持全面贯彻实施中央和四川省委城乡基层治理重大部署基础上,结合凉山实际,巩固发展成果,同步开展社会治理、产业就业和公共服务,把城乡社区建成具有彝区特色的生活共同体。③“一高一低一无”:行政村贫困发生率比四川省贫困发生率高一倍以上,行政村2013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四川省平均水平60%,行政村无集体经济收入。④张翼.当前中国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J].国际经济评论,2016(6).77-85.⑤郑长德.2020年后民族地区贫困治理的思路与路径研究[M].民族学刊,2018(6).1-10.参考文献[1]陈家健.督查机制:科层化的实践渠道[J].公共行政评论,2015(2).[2]张翼.当前中国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J].国际经济评论,2016.[3]郑长德.2020年后民族地区贫困治理的思路与路径研究[M],民族学刊,2018(6).注释①凉山州11个国家级贫困县分别是:美姑县、金阳县、昭觉县、布拖县、雷波县、普格县、喜德县、盐源县、木里县、越西县、甘洛县。②陈家健.督查机制:科层化的实践渠道[J].公共行政评论,2015(2).5-21.作者简介陈 序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上接第19页)验做法,推动涉农资金统筹整合相关政策与乡村振兴现实需求相衔接,合理安排财政投入规模,优化支出结构,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集体“三资”进行货币化盘点和股份制改造,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结合县域实际情况,研究出台农村土地经营权、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和其他集体财产担保抵押办法,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农村融资产品,优化农村金融服务供给。深化“组团式”援藏模式,完善援藏资金投入渠道和方式,援藏资金项目80%以上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用于县及县以下基层,并向“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建设行动计划倾斜。3、稳妥解决建设用地问题。坚持“三个长期不变”的基本政策,保持土地承包关系长期稳定,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一是深化经营权流转管理。完善农牧区土地产权流转交易平台,出台交易管理办法和价格指导细则,指导和服务农牧区耕地(草场)经营权有序流转。二是推进农村宅基地建设试点。选取有条件的乡镇先行先试,探索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和使用权登记、抵押、流转入市,吸引社会资本流向农牧区,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三是优化乡村用地布局。在坚守耕地(草场)红线基础上,整合农牧区建设用地,推行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将新增建设用地用于支持乡村新产业、新业态项目,保障乡村振兴合理的用地需求。注释①李梅英.一瓶好水里的“致富经”——记西藏冰川矿泉水5100助力脱贫攻坚纪实[N].西藏日报,2019-06-11(06).②黄志武.“西藏经验”写入联合国报告[N].西藏日报,2016-08-25(01).③陈凡,索林,尹分水.中国西藏新农村建设绿皮书:西藏乡村振兴发展报告(2020)[R].拉萨: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2020:33.④西藏商报.当雄县着力打造“三位一体”扶贫模式[EB/OL].(2020-01-02)[2021-02-28].http://www.xizang.gov.cn/xwzx_406/qxxw/202001/t20200102_127791.html.⑤极净当雄

  绿色明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当雄县[N].西藏日报,2020-08-04(06).作者简介徐伍达 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农村发展、西藏经济研究妮妮美朵 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研究实习员,主要从事西藏乡村文化研究杨 帆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系讲师,主要从事贫困治理、劳动与社会保障研究新西部NEWWEST2021年第2-3期合刊33

篇五:《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后评估办法》

  

  国家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县卫生健康局工作汇报

  根据会议安排,现就我局巩固脱贫成果相关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及反馈问题整改情况

  今年以来,我局在全面完成健康扶贫底线性任务基础上,认真按照省、州、县委政府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决策部署,在保持现有健康扶贫政策整体平稳实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重点人群健康管理、医疗卫生保障措施完善、因病返贫边缘户动态监测等长效机制建设,全面筑牢医疗卫生健康保障网。

  (一)完善动态监测机制,基本医疗水平持续稳定达标。

  对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和合格医生结合国家综合评价办法预警,采取动态监测、反馈督办、跟踪销号的方式动态消除风险隐患。目前,我县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和医疗人员综合评价均达到国家监测要求,县人民医院为全县综合性二甲医院,设有15个临床科室,每个科室均有1名执业医师;22个乡镇卫生院(含3个分院、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按相关标准进行了科室设置,达到每个乡镇卫生院均有1名以上执业(助理)医师要求,基本医疗设备设施能满足基本医疗服务和常见病、慢性病、地方病的初步诊断和急诊救治及转诊;186个应建村卫生室均按照相关标准进行了分类设置,配齐了合格村医和基本药物及医疗设备,确保了群众看病有人管、有地方看病。

  (二)巩固健康管理机制,确保重点人群有效服务。

  按照全国健康扶贫动态信息管理系统因病返贫风险预警反馈,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其他重点对象进行核实,督促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时逐人逐项落实政策措施,指导做好群众住院转诊引导、用药指导和康复管理等,及时落实“一人一策”、签约服务等健康扶贫政策,动态监测、及时帮扶、动态清零。全县30种农村贫困人口大病救治覆盖率保持100%,实现“应治尽治”。脱贫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签约率、履约率达到95%以上,实现“应签尽签”。

  (三)建立科普宣传机制,确保健康生活方式普及。

  不断健全县级健康科普专家库,将专业水平高、表达能力强的热心健康科普工作的人员纳入了科普专家库。采取健康科普巡讲、“五进”等方式组织专家深入19个乡镇和重点场所开展健康科普讲座(健康巡讲)28场次,针对新冠肺炎和各种常见病、慢性病等重点内容,制作了内容丰富、通俗易懂的宣传资料和个性化宣传品,大力开展健康科普宣教,全面有序推进“健康**”建设。

  (四)建立问题整改机制,确保反馈问题落到实处。

  根据《**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专项考核实地评估反馈问题通报》,我局第一时间召开全县卫生健康系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督查反馈问题整改工作会议,制定了《全县卫生健康系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专项考核实地评估反馈问题整改工作方案》,把问题整改作为当前最紧迫的政治任务来抓。目前,反馈的3条问题均已得到有

  效整改。

  二、迎接国家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准备情况

  一是

  根据国家后评估方案和18项重点关注内容,涉及我局的主要为健康帮扶方面。为切实做好“迎国检”工作,我局第一时间召开专题会议围绕考核指标进行安排部署,建立了局班子成员分片包抓迎接考核的工作机制,从11月16日起,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一次拉网式大排查“回头看”行动,并下发《关于开展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落实情况实地核查的通知》,明确核查范围、核查内容、核查重点,对涉及我局指标完成情况再次进行了自查。针对自查的问题,制定了《**县乡村医生业务能力提升工作方案》,组织县内相关专业人员对全县乡村医生进行全方位培训,使他们能够能熟练运用所学内容,开展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和预防、康复、健康教育等技术服务,截至目前已开展23场次培训。通过网络、集中宣讲、入户讲解、制作宣传栏等方式,各医疗卫生单位在全县辖区内通过悬挂横幅70余条,张贴宣传海报600余张,进一步加大医疗惠民政策的宣传力度,积极引导群众患一般常见病后就近治疗、即时报销,着力提升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将常住人口小于300人村卫生室中服务能力强、能够全面完成工作任务村医的公共卫生服务费由原来60%提高到80%,切实增加村医收入,调动其工作积极性,确保村医队伍的持续稳定。同时,为符合条件的13名村医购买了养老保险,每人每年养老保险缴费为1.0477万元,合计13.62万元,切实解决村

  医后顾之忧。制定《**县乡镇卫生院重点诊疗设备操作人员业务培训工作计划》,由各乡镇卫生院选派11名彩超、DR、心电图、生化分析仪等设备操作人员到县人民医院、县中藏医院、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相关科室进行学习培训,待培训合格后上岗开展工作,不断加大各类诊疗设备操作人才的储备力度。同时,充分利用远程会诊信息系统,不断健全“乡检查、县诊断、乡治疗”的联动工作机制,对乡镇卫生院因专业人才缺乏,导致不会操作诊疗设备的问题,由上级医院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远程会诊,最大限度发挥设备辅助检查作用,不断提高设备使用率。

  三、下一步工作重点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健全完善易返贫人口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

  依托防止返贫监测大数据,进一步加强与乡村振兴、医保等行业部门信息数据共享。健全完善“一人一策”帮扶机制,实施帮扶对象动态管理,按照事前预防和事后帮扶相结合原则,精准分析因病致贫原因,分层分类及时纳入帮扶政策范围。继续做好天津东西部扶贫协作对接工作,强化人员培训,创新帮扶方式,全力巩固健康扶贫成果。

  (二)健全动态监测机制。

  坚持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不断完善大病专项救治政策,优化高血压等主要慢病签约服务,加强动态管理,实现“应治尽治、应签尽签”。保持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和合格医生综合评价持续达到国

  家监测要求,动态消除机构和人员方面存在的风险隐患。在完成底线性任务的基础上,对政策应建的1个县级综合公立医院(县人民医院)、17个乡镇卫生院和186个村卫生室实施基本医疗稳定达标动态监测,持续开展健康扶贫预警监测通报,及时排查化解预警风险。

  (三)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加强基层医务人员培训,分专业、分层次、系统化对基层医务人员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全员培训。同时,加强乡镇卫生院DR影像机、彩超、生化分析仪、心电图机等四种设备使用情况考核。实现“50+N”种常见普通病患者90%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的目标。

  (四)进一步加强重点人群医疗服务。

  在持续做好农村脱贫人口大病救治实现“应治尽治”的基础上,保持脱贫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签约率、履约率达到95%以上,实现“应签尽签”。针对存在问题和不足,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全面落实慢性“四病”管理的各项工作要求,不断提高慢性“四病”综合防治工作进度和管理水平。

篇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后评估办法》

  

  河南省教育厅等四部门关于实现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河南省财政厅

  【公布日期】2021.11.26?

  【字

  号】

  【施行日期】2021.11.26?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城乡建设

  正文

  河南省教育厅等四部门关于实现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

  各省辖市、济源示范区、省直管县(市)教育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局、乡村振兴局(扶贫办),各高等学校,省属中等职业学校,厅直属各单位(学校):

  为全面落实《教育部等四部门关于实现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教发〔2021〕4号)要求,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高质量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部署,进一步巩固拓展我省教育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推动我省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谱新篇,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

  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将脱贫摘帽作为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把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放在突出位置。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教育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着力振兴乡村教育,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为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贡献教育力量。

  (二)工作目标。严格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设立5年过渡期,到2025年,全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3%、96.4%和93.5%,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大体相当,农村教育总体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帮扶机制更加完善,城乡教育差距进一步缩小,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基本形成乡村教育振兴和教育振兴乡村的良性循环。

  (三)基本原则

  坚持有序调整,平稳过渡。过渡期内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延续、优化、调整现有教育帮扶政策,确保教育帮扶政策的连续性和延续性,建立健全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长效机制。

  坚持协同推进、科学规划。继续强化市县两级主体责任,统筹政府推动引导和社会市场协同发力,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针对城镇类型、城镇化水平和乡村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择发展路径,以乡村教育振兴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坚持志智双扶、育人为本。坚持扶志与扶智相结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强化思想价值引领,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励志教育、感恩教育,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激励学生志存高远,勤奋学习,依靠自己努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创造美好生活。

  二、工作重点

  (一)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

  1.强化义务教育控辍保学责任。完善控辍保学部门协调机制,健全控辍保学目标责任制,确保除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外脱贫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不失学辍学。加大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帮扶力度,持续常态化开展控辍保学工作,健全数据比对机制,聚焦重点地区、重点人群、重点环节,精准摸排辍学学生,纳入台账动态管理。健全定期专项行动机制,在每学期开学前后集中开展控辍保学专项行动,严防辍学新增反弹。完善用法律手段做好劝返复学的工作举措,落实辍学学生劝返、登记和书面报告制度。健全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

  2.持续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继续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按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要求和办学标准,加快补齐农村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短板,加快缩小城乡办学条件差距。推进乡村温馨校园建设,优化乡村学校教书育人的校园文化环境,提升学校办学能力。聚焦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有序增加城镇学位供给。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完善教育配套设施,保障适龄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就近入学。积极推进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改善规划保留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保障两类学校基本教育教学需要,继续对不足100人的乡村小规模学校按100人拨付公用经费,对乡镇寄宿制学校按寄宿生年生均200元标准增加公用经费。到2025年,按照教育部《县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规定的标准,基本补齐县城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短板,学生寄宿需求基本得到满足,进一步提高乡村学校办学标准化程度和办学质量。

  3.做好县域内中小学布局规划工作。指导各县(市)完成县域内“十四五”期间城乡中小学布局专项规划制定工作,统筹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工作,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规模适度,保障教育质量,确保义务教育学校规划建设与区域常住人口变化相适应。到2025年,完善与常住人口相匹配的城乡中小学校规划建设机制,破解“乡村弱、城镇挤”问题,乡村学校主要向乡镇政府所在地、交通

  便利、人口密集的中心村集中,支持乡镇中心小学办成寄宿制学校,乡镇初中以寄宿制学校为主,每乡镇至少有1所初中,在人口稀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地方保留或设置必要的村小学和教学点,推行乡镇中心学校与教学点一体化办学。

  4.推进乡村教育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教育新基建在乡村学校的落实实施。巩固学校联网攻坚行动成果,加快建设县域教育城域网,开展校园网络的全光网改造,提升教育网络基础设施,实现固定宽带网络千兆到校、百兆到班。加快乡村学校数字校园建设,提升普通教室、专用教室数字化教学装备配置水平,保障常用教室全部配置多媒体教学设备,信息技术教室能满足课程开设需求。结合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工作,持续深化“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应用,推广基于网络的双师教学、在线辅导服务模式,帮助农村薄弱学校和教学点开齐、开好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常态化共享。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充实中小学信息技术专兼职教师,高质量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加强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强化信息化专业队伍建设。到2025年,县域教育城域网建设全面完成,乡村学校全部达到数字校园基本要求,师生时时处处获得优质资源的意愿得到满足,数据驱动的教育治理体系全面形成。

  5.巩固拓展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成果。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乡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鼓励高校适度扩大师范生招生规模,加大学前教育、小学教育等教育学类专业建设支持力度。优先满足脱贫地区对高素质教师的补充需求,在脱贫地区增加公费师范生培养供给,鼓励乡村教师提高学历层次,每年培养一批农村教育硕士到农村学校任教,形成立体化、全覆盖式的教师补充体系。继续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加强对脱贫地区校长的培训,着力提升管理水平。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根据国家“特岗计划”政策调整和设岗县计划申报,基本满足脱贫地区“特岗计划”招聘需求。全面推行乡村首席教师岗位计划,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乡村教师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提高

  乡村教育质量。探索推行银龄讲学计划。持续开展“两区”对口支教,选派城市学校教师到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乡村学校对口支教,与当地教师形成教学团队,推动受援学校全面提高教育教学和管理水平。

  6.保障农村教师工作生活待遇。切实保障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全面落实义务教育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依据艰苦边远程度实行差别化补助,26个原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重点县义务教育学校的乡镇、村、教学点教师生活补助标准分别按每月200元、500元和800元,12个原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15个原省定扶贫开发重点县按每月200元、400元和600元,其他县(市、区)按每月200元、300元和500元执行。落实惠及农村教师的乡镇工作补贴、班主任津贴和教龄津贴等各项政策,切实提升农村教师收入水平。加快推进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工作。

  (二)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帮扶机制

  7.全面落实教育精准资助。继续落实国家及我省各项学生资助政策,加强与民政、乡村振兴等部门的数据比对和信息共享,提高资助数据质量,提升精准资助水平。不断优化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功能,完善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学段的学生资助体系,确保各学段学生资助政策落实到位,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助尽助,阻断家庭贫困代际传递,在实现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基础上,让每一名学生都有人生出彩机会。

  8.推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按照国家最新试点分类政策,科学做好试点分类工作,统筹好各级财政资金,加强资金使用管理,坚持以食堂供餐为主,提高学校食堂完整午餐供餐比例和供餐能力,改善农村学生营养健康状况。推进原材料配送验收、入库出库、贮存保管、加工烹饪、餐食分发、学生就餐等环节全程视频监控。加强与市场监管、卫健、疾控等部门的合作,强化营养健康宣传教育、食品安全及学校食堂管理,确保供餐安全和营养水平,真正让受益学生吃上放心的“营养餐”。

  9.加强农村儿童教育关爱工作。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的关心关爱工作,强化控辍保学、教育资助、送教上门等工作措施,对有特殊困难的儿童优先安排在校住宿。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学校学生的关心关爱工作,帮助其度过转换期,促进社会融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健全早期评估与干预制度,培养农村儿童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10.加强农村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全面掌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高校毕业生情况,实行“一人一策”分类帮扶和“一人一档”动态管理,开展就业能力培训,提供精准化就业指导服务。深入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引导大学生以创新驱动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强农村家庭经济困难中职毕业生就业指导,创新就业招聘活动形式,鼓励和支持用人单位通过网络等形式开展宣讲和招聘。

  (三)做好有效衔接重点工作

  11.推动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持续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提高公办幼儿园比例,确保每个乡镇办好1-2所公办中心园。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园,提高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改善幼儿园办园条件,配备丰富适宜的玩教具材料和图书,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防止和纠正幼儿园“小学化”倾向,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启动实施第四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到2025年,全省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3%,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稳定在80%以上,公办园幼儿占比达到国家规定比例。

  12.积极扩大普通高中教育资源。加强对学生理想、心理、学习、生活、生涯规划等方面指导,帮助学生更好适应高中学习生活。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突出德育时代性,强化综合素质培养,拓宽综合实践渠道,提升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全面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额,配齐所有选课走班教室。

  13.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加强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启动实施河

  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到2025年底,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基本达到中等职业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验收标准。支持每个县(市)建好办好中等职业学校,作为人力资源开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技术培训与推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的重要基地。组织未升入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并免除学费,满足适龄人口和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需求,使绝大多数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打造升级版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实施“开放教育乡村振兴支持计划”,为农民和村镇基层干部提供不离岗、不离乡、实用适用的学历和非学历继续教育。推动职业院校发挥职能,与行业企业等开展合作,积极开展面向“三农”、面向乡村振兴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和职业技能培训。

  14.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将县镇、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统一到城市标准,即高中教职工与学生比为1︰12.5、初中为1︰13.5、小学为1︰19、特殊教育和专门教育为1︰3、幼儿园专任教师与幼儿比为1:15。编制向乡村小规模学校倾斜,按照班师比与生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推行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推动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积极引导优秀校长教师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优化教师资源配置。

  15.继续实施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脱贫地区学生专项计划。各级考试招生机构进一步加强资格审核,优化考生服务,推动专项计划优惠政策落实到位。有关高校要统筹做好专项计划录取考生培养计划,进一步完善培养方案,加大培养帮扶力度,加强入学后的学业、就业、心理辅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综合考虑户籍制度改革、教育发展水平以及高考改革进展等情况,严格落实专项计划工作要求,为更多考生提供上优质大学的机会。

  16.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加大农村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与职业教育培训相结合,支持开展农村地区青壮

  年劳动力、基层干部等普通话示范培训,充分发挥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作用,巩固拓展推普助力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开展学校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建设,提升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能力。加强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推动学前学会普通话工作。繁荣发展乡村语言文化,结合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经典润乡土计划,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17.推进乡村振兴育人工作。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作为国情教育和思政课堂的重要内容,鼓励教育系统干部师生积极参与、深度实践,进一步深化立德树人成效。鼓励高校、职业院校、中小学积极探索乡村振兴育人模式,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成果。鼓励开发乡土教材(不含中小学),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等资源进行挖掘、整理和创新。

  18.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接受教育的权利。进一步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面向孤独症儿童建设特殊教育学校。加快发展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推进区域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和普通学校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建设。每年在地方公费师范生培养计划中专门安排特殊教育教师定向招录150人,为县级及以下特殊教育学校、承担随班就读任务的普通学校定向培养特殊教育教师。到2025年,实现所有20万人以上的县(市)均建有1所特殊教育学校,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稳定在95%以上。

  19.加强涉农院校、涉农学科专业建设。加快推进新农科建设,引导支持有关高校加强涉农专业内涵建设,建设一批涉农一流本科专业,加强职业院校涉农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指导涉农高校与农林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构建新农科学科支撑体系。深入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加快培养拔尖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构建农林人才培养体系,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保障。加大对农林类高校支持力度,推动构建校内与校外联动的实践教学平台,把耕读教育纳入涉农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农林人才培养质量。引导高校科技创新

  主动服务、深度参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

  20.继续推进高校定点帮扶工作。坚持高校定点帮扶机制,拓展深化帮扶形式和内容,保持工作力度不减,定期对帮扶成效进行考核评价,将帮扶成果纳入单位业绩和个人履职尽责情况考核。继续选派挂职干部和驻村第一书记,选好用好帮扶干部,做好工作、生活、安全等方面条件保障。依托高校优势资源,充分调动高校党政各部门、校内各个教学科研单位和广大师生员工积极性,充分发挥高校帮扶联盟、教育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专家委员会、高校乡村振兴研究院等作用,开展高校定点帮扶典型项目推选活动,以多方联动为重点,推动帮扶工作从“独立团”向“集团军”转变。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责任落实。按照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要求,建立完善省教育厅牵头负责,省乡村振兴局协同配合,各级教育部门履行行业主管责任,市县乡履行主体责任,各级乡村振兴部门统筹协调,各级各类学校具体落实的全省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工作推进机制,形成责任清晰、各负其责、执行有力的工作体系。落实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任务,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多方参与、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二)加大投入保障。加强省级资金统筹,聚焦支持脱贫地区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各市、县要切实把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作为财政支出重点予以优先保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不断优化乡村地区的教育资源配置,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增强教育供给质量,满足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对省级确定的卢氏县、嵩县、台前县、淅川县四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要适当予以倾斜。要加强资金监管使用,进一步严肃财经纪律。

  (三)强化督导考核。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乡村振兴督查考核,及时发现和解决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相关问题,推动各项政策举措

  落实落地。充分发挥教育督导作用,将乡村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和学前教育普及普惠达标情况纳入乡村振兴战略考核内容。对政策落实不力的地区和单位实施约谈制度,并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四)加强宣传引导。组织利用好线上线下、各级各类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我省教育脱贫攻坚取得的巨大成效,解读好过渡时期的各项惠民、富民教育政策措施,营造上下齐心,全社会共同推进乡村教育振兴的浓厚氛围。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积极参与,形成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工作合力。完善教育惠民事项公示制度,着力保障脱贫地区群众的知情权,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河南省教育厅

  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河南省财政厅

  河南省乡村振兴局

  2021年11月26日

推荐访问:《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后评估办法》 脱贫 攻坚 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