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万有范文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述职报告 教案设计 整改报告 事迹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正文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5篇(完整)

时间:2023-10-28 13:40:06 浏览量: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接山中心小学班级读书目标书一、指导思想:细水长流,汇成大海。让课外书给孩子们打开一扇扇窗,开启一道道门。围绕建设“书香班级”这一主题,按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5篇,供大家参考。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5篇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篇1

接山中心小学

班级读书目标书

一、指导思想:

细水长流,汇成大海。让课外书给孩子们打开一扇扇窗,开启一道道门。围绕建设“书香班级”这一主题,按照“学生主体,全员参与,辐射家长”的工作思路,优化班级文化环境,丰富学生精神生活,让孩子们遨游在书的海洋里。通过读书,丰富孩子们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让他们在读书中体会到书的无穷魅力!

二、读书目标:

让每一个学生都想读书、爱读书、会读书,从小养成热爱书籍,博览群书的好习惯,让学生在读书中体验到读书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给自己带来的尊严感。

三、读书口号:让读书成为习惯,让书香浸润童年

四、活动设想:

(一)构建阅读体系

1、合理推荐阅读书目: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根据新课标读书要求,合理向学生推荐每学期的重点阅读书目,分为“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

2、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合理建议各类学生的阅读量。通过家长会,让家长知晓,让学生明白。

(二)拓展阅读层面

1、开发教室阅读资源

建立图书角,每个学生至少捐三本书,多多益善。把所捐书目分类摆放,同名书目只保留5本,鼓励学生多捐献名家名作,对捐献书目多的学生进行奖励。制定借阅制度,选出图书管理员。

2、建立好书交换站

第一个交换站:小组内交换,选定组长,经常交换读到的好书。小组长要做到心中有数,对后进生

接山中心小学要进行帮扶。

第二个交换站:班级内交换站,结合读书拉力赛活动,让读书多的学生不定时的向全班推荐好书,渲染读好书的氛围。

(三)、加强阅读指导

1、上好两节阅读课,星期三的两节大阅读课。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组织读书交流活动,使学生处理好精读和粗读的关系,处理好读和写的关系。

2、在家长会上,通过展示亲子阅读案例,引导家长参与学生的阅读,和孩子一起阅读,一起成长。

(四)积极组织读书活动

1、同读一本书活动:统一借阅相关书籍,搞同读一本书活动。借阅全县大阅读推荐的一本书,上好阅读课。

2、组织读书拉力赛活动,制定比赛规则,通过家长会让家长知晓,让学生明白,调动家长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进行“读书之星”的评比活动。对多读书,会读书的孩子,在家长会进行表彰奖励。

3、组织小型、即时性活动。开展一次读书演讲比赛、经典篇章诵读、读后感交流活动和亲子阅读活动。

五、总结提高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于我来说,搞班级读书活动是我兴趣所在。我想和孩子一起成长,在及时总结中提升自我,走出特色。我将在不断地书写中把这项活动推向深入。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相信,在领导的关注和支持下,在我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学生将在读书中求得知识,明了事理,学会做人。

三年级一班 二〇一六年三月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篇2

当我们埋头去课程,教学,乃至于许许多多的细枝末节的教育教学工作时,很少有人抬着望一望教育的星空,认真想一想我们究竟要往何处去,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为什么。这些教育最本原的问题,人类那些最伟大的哲学家(同时也是教育家)始终在思考,卓越的哲学家、教育家怀特海的思考,尤其应该给予敬意。

怀特海是机械死板的考试制度的坚决的反对者,他认为,支离破碎的知识、信息与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毫不相干,教育不是传授僵死的知识,而是教人们如何掌握知识的艺术,让知识充满活力,是一切教育的核心问题。我们是在与人的大脑而不是与僵死的物质打交道。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判断力,以及控制复杂情况的能力,使他们在特殊情况下应用理论知识对前景作出展望——所有这些能力不是靠一条体现在各科目考试中的固定规则所能传授的。因此他主张,要根除各科目之间那种致命的分离状况,教育只有一个主题,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一个宏大而又难解的问题。身为一个一线教育工作者,读完怀特海的作品后,不禁被深深地触动了。之前并没有深思过的这个问题,也时常在脑海中盘旋。

韩愈的《师说》一文将教师的功能定位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几乎成为了我国关于教师的传统认识。教师教育的目的就是传授圣人的学说,解答疑难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的学者,教书往往是无组织的行为,他们对世界对知识的认识很可能是独一无二的,在传授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也带着个性的烙印。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由为少数人服务的、高水准的职业演变成了为公众服务的机构。教师的职责不再是想教什么就教什么,因材施教也因为条件的原因几乎得不到实现。教育的目的是否就因此发生改变呢?怀特海认为教育不仅仅是来促进发育,他更赞扬理智的卓越。把教育看做生长,就是希望通过教育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地发展,而不是把知识等外在的东西灌输进一个容器。苏格拉底早就提出,求知是每个人灵魂里固有的能力,并用瞎子作比来嘲笑当时宣称能把灵魂里原本没有的知识灌输进去的所谓智者们。这就是反对用狭隘的功利尺度去衡量教育。然而,人们总是要给生长设定一个外部的目的,例如将来适应社会,谋求职业,出人头地等等,压着孩子朝这类目的努力,否则仿佛生长、教育就失去了根本的意义。这位英国的哲学家、数学家、教育家,在看待教育上的两条戒律(一,“不可教太多的科目”;二,“所教科目务须透彻”)时,是抱有置疑的态度的。他认为在众多的科目中选择一小部分进行教授,会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不连贯的思想概念,会没有任何生命的火花闪烁。由此可见,教育的功利性是应该被淡化的,应更多地着眼于个体的发展,从人本化角度来考虑,反对向学生灌输知识,反对让“校外考试”扼杀了文化的精华。

事实上,以往的应试教育正被这只“校外考试”的无形的手操纵着,师生们为了丝毫的分数之争全心全意地死记硬背着那些“无活力的概念”,真是可悲至极。教育全力做的事,竟是以适应现实为目标来塑造学生。蒙田说过,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自己。学习是为了发展个人内在的精神能力,从而在外部现实面前获得自由。同时,也正是独立的人格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对改变现实起到伟大的作用。如果只是为了适应现在,社会的发展又靠什么去完成呢?怀特海反对教育中无活力的概念,其实就是反对为应试而去学习的做法。带着这样的目的去学习是不可能真正学“好”的。记得有次在课上和孩子们提到台湾问题,对这个当前的热点,孩子们也知道一二。但大多数只知道,为了领土主权,所以我们必须收复台湾,而且到时可能会干涉我们的,无非就是美国这个世界好事者。这让我想起了曾看过的一篇文章,在采访的日本中学生中,大多数学生认为中日战争还会再次爆发,而时间,很可能是在大陆收回台湾以后。因为海峡是日本的运输生命线,一旦失去,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且不从中来谈什么日本的侵略性,就看日本学生在考虑问题的时候,真正地把地理、历史及当前的国家经济等问题都联系在了一起。不禁感慨,我们的中学生还是单纯地把知识当成一门课程,当作一个分数来学习,完全忽略了各个科学领域之间的相关性,更别提用它们来认识所处的世界,并极力地去改变它了。

所以,在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地被推行开来的今天,我们更要去考虑教育的目的。如果教育工作者没有办法从思维上更新观念,不能从根本上革新教育,那会如怀特海所说“从一种形式主义陷入另一种形式主义,从一团陈腐呆滞的思想陷入另一团同样没有生命的思想中。”新课改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递者的角色,而是通过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判断学生的需要,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推动和鼓励学生自主地进行知识的探索。教育的目的也许无法简单地明示,但作为教师,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激活学生对于生活的灵感、感悟和创造,“使学生通过树木而见到森林”。

“教育是一个一分钟一分钟、一小时一小时、一天一天地耐心地掌握细节的过程。不存在一条由灿烂的概括铺成的空中过道通往学问的捷径。”教育的目的到底为何,需要我们在每次的教学过程中去思考;激活学生对一切的感悟和创造,需要我们尽最大的努力去培养和引导。这样,教学才不会陷入程序化、机械化的僵局,才能始终充满着鲜活的生命力。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篇3

杨森——《教育的目的》读书有感

怀特海的《教育目的》是一本很值得一读的书。这位英国剑桥、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曾经作为罗素的老师、同事与朋友合著过《数学原理》一书,在学术思想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一位知识渊博、思想深邃的大思想家。他的《教育目的》虽然只是他的一些关于教育的讲座、报告与论文组成,但是,自成体系,逻辑严密,读了令人受益匪浅。

英国人怀特海写了这本书,讨论教育的目的,虽然谈及的教育体系来自于英国,读了之后,感到它简直就是专门为当前中国人写的。书中讨论的问题对中国非常有针对性。

我国的教育法解释教育的目的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普遍的问题是把人当成工具来培养,要把人塑造成建设社会主义的人才。人是为建设服务的,只不过是一种工具而已。怀特海则在书中写道“我们的目标是,要塑造既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在某个特殊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他们的专业知识可以给他们进步,腾飞的基础,而他们所具有的广泛的文化,使他们有哲学般深邃,又如艺术般高雅”。较之教育法的解释要明确而富有内涵,特别是它一针见血地指出: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

虽然我们有时也这样说,但我们做到了吗?回到家里,还在上小学的妹妹每天都有写不完的作业,为了考得高分,不得不去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家长的教育观念和学校教育普遍的功力化,教育似乎全为了考试。

我们要培养的是既有文化又掌握专业知识的人才。专业知识是基础,文化则引领他们进入更高远的境界。但是,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缺乏足够的重视。这导致我们的学生成为了学习的机器,他们失去了对美的感受,他们变得冷漠、自私、缺乏责任感。.。.。.这一切都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所以,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文化素养,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慢慢渗透美育和道德情感教育,使学生能够成为既有文化又掌握专业知识的人才。 怀特海提出教育体制中要特别注意的“两条戒律”:其一,“不要同时教授太多的科目”,其二,“如果要教,就一定要教得透彻”。这一重要思想至今被人们广泛关注而产生着重大影响。它的实质是反对学校里传授死的知识和“无活力的概念”,反对学习中刻板地接受而不予运用、检验或重新组合知识概念,认为一切教育的中心应该使知识保持活力和防止知识僵化。说得何等好啊!这些20世纪前期的论述,仍是今天的学校实践中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大量复现式的枯燥教学,知识同实际脱节,是今天的学校教育最突出而严重的问题。这也是学生减负总是减不下来的一个根本原因。

我国的教育曾经非常成功。在抗战期间西南联大培养出几位后来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大师,引领世界微观物理学的发展几十年。可是正如这本书中所说,“时过不久,他们已经被那些呆滞的思想完全束缚。就教育而言,填鸭式灌输式的知识,呆滞的思想不仅没有什么意义,往往极其有害----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最美好的东西遭到腐蚀。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除了某些时候思想活跃,具有创新之外,其他时候都背上了沉重的知识包袱。”我们不能不佩服,怀特海在英国这块土地上思考的结果,还能适用于千里之外的中国。可见世界的历史有其共同性。

怀特海在这本书中不但详尽地讨论了教育的目的,也讨论了学习的方法。我觉得他最精辟的一段话是说,学校里教授的知识都是二手货,甚至是三手货。一切学问都是从生活中来的,是从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中归纳出来的。如何归纳,这在书本上是不讲的。学生学了别人归纳出来的二手货,未必真正懂得这些知识和原始的观察有着什么联系。而这才是学生最最需要的东西。

我认为学习的第一目标还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学获取知识的方法。有了这个方法再学什么都不难。所以重要的是告诉学生如何观察世界,如何整理观察得到的素材,如何通过分析比较抽像出规律性的知识,或者说如何创造发明知识。学一切学科都如此,都要重新发现一遍。这样,知识才会变成你自己的东西,才会应用,而不是食古不化。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现象值得我们关注,进而寻求答案,增加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比如你坐在马路旁,观察出租车里有没有载客,有多少车有客人,多少车是空驶的。你能发现出租车的成本和什么有关,出租车应该如何定价,你在打的时平均要等多长时间才能招呼到一辆车,一个城市应该有多少出租车等等。你还可以统计所有经过的车辆的载客情况,从而对城市交通问题做更深入的思考。你在十字路口,观察红绿灯开启的时间和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来车数有什么关系。你会对此提出改进意见吗。如果你骑脚踏车上下班,你能知道你骑车的平均速度吗?进而问,你能不能从观察中统计出当地人骑车的平均速度。你学了热传导定理,就应该能回答,冬天要不要给树木保温。如果你把这个问题提给周围的人,你会发现答案是很不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你学过物理学,就应该知道一立方米空气在常温常压下有多重,压在我们身上的几万米厚的空气一共有多大的压力。 带着疑问、带着思考读完《教育的目的》,收获了很多。我想,在我们的教育中,确实应该多一些思考,多一些追问,多一些展望。我坚信:在思考中,我们可以摒弃那些落后的教育理念;在追问中,我们必将参透了教育的真谛;在展望中,我们定能看到属于我们的教育的春天。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篇4

杨森——《教育的目的》读书有感

怀特海的《教育目的》是一本很值得一读的书。这位英国剑桥、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曾经作为罗素的老师、同事与朋友合著过《数学原理》一书,在学术思想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一位知识渊博、思想深邃的大思想家。他的《教育目的》虽然只是他的一些关于教育的讲座、报告与论文组成,但是,自成体系,逻辑严密,读了令人受益匪浅。

英国人怀特海写了这本书,讨论教育的目的,虽然谈及的教育体系来自于英国,读了之后,感到它简直就是专门为当前中国人写的。书中讨论的问题对中国非常有针对性。

我国的教育法解释教育的目的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普遍的问题是把人当成工具来培养,要把人塑造成建设社会主义的人才。人是为建设服务的,只不过是一种工具而已。怀特海则在书中写道“我们的目标是,要塑造既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在某个特殊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他们的专业知识可以给他们进步,腾飞的基础,而他们所具有的广泛的文化,使他们有哲学般深邃,又如艺术般高雅”。较之教育法的解释要明确而富有内涵,特别是它一针见血地指出: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

虽然我们有时也这样说,但我们做到了吗?回到家里,还在上小学的妹妹每天都有写不完的作业,为了考得高分,不得不去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家长的教育观念和学校教育普遍的功力化,教育似乎全为了考试。

我们要培养的是既有文化又掌握专业知识的人才。专业知识是基础,文化则引领他们进入更高远的境界。但是,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缺乏足够的重视。这导致我们的学生成为了学习的机器,他们失去了对美的感受,他们变得冷漠、自私、缺乏责任感。.。.。.这一切都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所以,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文化素养,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慢慢渗透美育和道德情感教育,使学生能够成为既有文化又掌握专业知识的人才。 怀特海提出教育体制中要特别注意的“两条戒律”:其一,“不要同时教授太多的科目”,其二,“如果要教,就一定要教得透彻”。这一重要思想至今被人们广泛关注而产生着重大影响。它的实质是反对学校里传授死的知识和“无活力的概念”,反对学习中刻板地接受而不予运用、检验或重新组合知识概念,认为一切教育的中心应该使知识保持活力和防止知识僵化。说得何等好啊!这些20世纪前期的论述,仍是今天的学校实践中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大量复现式的枯燥教学,知识同实际脱节,是今天的学校教育最突出而严重的问题。这也是学生减负总是减不下来的一个根本原因。

我国的教育曾经非常成功。在抗战期间西南联大培养出几位后来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大师,引领世界微观物理学的发展几十年。可是正如这本书中所说,“时过不久,他们已经被那些呆滞的思想完全束缚。就教育而言,填鸭式灌输式的知识,呆滞的思想不仅没有什么意义,往往极其有害----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最美好的东西遭到腐蚀。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除了某些时候思想活跃,具有创新之外,其他时候都背上了沉重的知识包袱。”我们不能不佩服,怀特海在英国这块土地上思考的结果,还能适用于千里之外的中国。可见世界的历史有其共同性。

怀特海在这本书中不但详尽地讨论了教育的目的,也讨论了学习的方法。我觉得他最精辟的一段话是说,学校里教授的知识都是二手货,甚至是三手货。一切学问都是从生活中来的,是从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中归纳出来的。如何归纳,这在书本上是不讲的。学生学了别人归纳出来的二手货,未必真正懂得这些知识和原始的观察有着什么联系。而这才是学生最最需要的东西。

我认为学习的第一目标还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学获取知识的方法。有了这个方法再学什么都不难。所以重要的是告诉学生如何观察世界,如何整理观察得到的素材,如何通过分析比较抽像出规律性的知识,或者说如何创造发明知识。学一切学科都如此,都要重新发现一遍。这样,知识才会变成你自己的东西,才会应用,而不是食古不化。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现象值得我们关注,进而寻求答案,增加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比如你坐在马路旁,观察出租车里有没有载客,有多少车有客人,多少车是空驶的。你能发现出租车的成本和什么有关,出租车应该如何定价,你在打的时平均要等多长时间才能招呼到一辆车,一个城市应该有多少出租车等等。你还可以统计所有经过的车辆的载客情况,从而对城市交通问题做更深入的思考。你在十字路口,观察红绿灯开启的时间和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来车数有什么关系。你会对此提出改进意见吗。如果你骑脚踏车上下班,你能知道你骑车的平均速度吗?进而问,你能不能从观察中统计出当地人骑车的平均速度。你学了热传导定理,就应该能回答,冬天要不要给树木保温。如果你把这个问题提给周围的人,你会发现答案是很不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你学过物理学,就应该知道一立方米空气在常温常压下有多重,压在我们身上的几万米厚的空气一共有多大的压力。 带着疑问、带着思考读完《教育的目的》,收获了很多。我想,在我们的教育中,确实应该多一些思考,多一些追问,多一些展望。我坚信:在思考中,我们可以摒弃那些落后的教育理念;在追问中,我们必将参透了教育的真谛;在展望中,我们定能看到属于我们的教育的春天。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篇5

接山中心小学

班级读书目标书

一、指导思想:

细水长流,汇成大海。让课外书给孩子们打开一扇扇窗,开启一道道门。围绕建设“书香班级”这一主题,按照“学生主体,全员参与,辐射家长”的工作思路,优化班级文化环境,丰富学生精神生活,让孩子们遨游在书的海洋里。通过读书,丰富孩子们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让他们在读书中体会到书的无穷魅力!

二、读书目标:

让每一个学生都想读书、爱读书、会读书,从小养成热爱书籍,博览群书的好习惯,让学生在读书中体验到读书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给自己带来的尊严感。

三、读书口号:让读书成为习惯,让书香浸润童年

四、活动设想:

(一)构建阅读体系

1、合理推荐阅读书目: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根据新课标读书要求,合理向学生推荐每学期的重点阅读书目,分为“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

2、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合理建议各类学生的阅读量。通过家长会,让家长知晓,让学生明白。

(二)拓展阅读层面

1、开发教室阅读资源

建立图书角,每个学生至少捐三本书,多多益善。把所捐书目分类摆放,同名书目只保留5本,鼓励学生多捐献名家名作,对捐献书目多的学生进行奖励。制定借阅制度,选出图书管理员。

2、建立好书交换站

第一个交换站:小组内交换,选定组长,经常交换读到的好书。小组长要做到心中有数,对后进生

接山中心小学要进行帮扶。

第二个交换站:班级内交换站,结合读书拉力赛活动,让读书多的学生不定时的向全班推荐好书,渲染读好书的氛围。

(三)、加强阅读指导

1、上好两节阅读课,星期三的两节大阅读课。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组织读书交流活动,使学生处理好精读和粗读的关系,处理好读和写的关系。

2、在家长会上,通过展示亲子阅读案例,引导家长参与学生的阅读,和孩子一起阅读,一起成长。

(四)积极组织读书活动

1、同读一本书活动:统一借阅相关书籍,搞同读一本书活动。借阅全县大阅读推荐的一本书,上好阅读课。

2、组织读书拉力赛活动,制定比赛规则,通过家长会让家长知晓,让学生明白,调动家长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进行“读书之星”的评比活动。对多读书,会读书的孩子,在家长会进行表彰奖励。

3、组织小型、即时性活动。开展一次读书演讲比赛、经典篇章诵读、读后感交流活动和亲子阅读活动。

五、总结提高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于我来说,搞班级读书活动是我兴趣所在。我想和孩子一起成长,在及时总结中提升自我,走出特色。我将在不断地书写中把这项活动推向深入。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相信,在领导的关注和支持下,在我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学生将在读书中求得知识,明了事理,学会做人。

三年级一班 二〇一六年三月

推荐访问:目的 心得 读书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与摘抄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简短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PPT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1000字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5000字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2000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500字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PPT 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体会2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