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教师教育心得:“说课”有保质期吗,供大家参考。
昨天,我参加了县教体局和工会组织的技能大赛。这次比赛共三项内容,微型课、说课、素质比赛。我参与的是说课——《伯牙绝弦》。本来近段在河师大参加国培,但还是专程回去了。
当我说要回去参加说课时,大家除了加油、打气之外,不少人对“说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说课比较难,每一个环节都得有理论支撑。”
“说课容易干巴巴的,不好突出亮点。”
“现在都是微型课,咋还说课呢?”
不管怎样,我还是开始了积极的准备工作。
什么是“说课”?
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上查阅资料,得出说课就是:“教师在一定场合说说某一堂课打算怎样上,以及为什么这样上,即对教学的设计和分析。其内容涉及教材内容的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效果的评价及其对以上诸项所作的分析。“说课”是一种课前行为,与课后的反思总结有所不同。”
准备“说课”
(一)了解文本。《伯牙绝弦》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而且是文言文,整篇文章只有77个字,共五句话,第一句总起,二、三、四句顺承而下,第五句急转而和。文章讲述了春秋时期著名的琴师伯牙和钟子期因琴相识、相知的故事,后因子期不幸染病离世,伯牙悲痛欲绝,“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古”的感人故事。
选编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一、让学生根据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内容;二、积累中华诗文经典,感受“知音”内涵;三、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预设流程。在了解了文本内容之后,我依托《新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的要求,结合本单元训练重点,同时,紧紧围绕决赛通知中的“说课评分标准”要求,设计了说课流程,分别是:说教材、说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过程、说练习。
(三)搜集信息。有了初步完整的说课思路,于是我就开始查阅资料,凡是和伯牙、钟子期有关的素材,不管是名言、故事、诗歌……,我统统存了起来。
(四)整理信息。在众多的素材中,我来来回回地读着,跟课文有关的我留下来,和文章无关的删除,然后进行分类,看看用在哪一个说课环节。
(五)形成教案。由于前期的准备还算充分,所以教案初稿的整理过程比较顺利。我边制作PPT,边整理对应的文字,很快就完成了。但这只是把说课的步骤进行了简单的罗列,怎样才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怎样才能在8分钟的时间里,把教材说透,目标说清,过程说明白?怎样才能让《伯牙绝弦》的故事,在我的解读下,由文本的内容上升为语文的素养,并由“知音”故事转化为“知音”文化,成为知心重情、诚信的历史标杆、文化标签,并感染、打动在场的每一位人……
于是,我一次次调整、删减PPT,一张、两张……一遍遍精简文字,一句、两句,直到把每句话都压缩到自己认为是最精炼的……
比赛“说课”
11月8日七点多,我就来到了教育局五楼,准备抽签。这时候突然听说“不让用PPT”。
“天呐,这可咋整?调整文字还来得及吗?”
“老天保佑,抽到下午吧,还有缓冲时间。”
果然遂愿,一共47位选手,我抽了43号,心里还有点儿窃喜。
因为比赛时间靠后,处理了一件急事之后,就回家调整说课稿。一个人写呀写……
下午两点开始比赛。为了在家练习,就想时间差不多了再去吧。可不大一会儿,四间房的张丽琴老师打电话来,说:“李老师,你咋还不来,马上轮到你了……”
放下电话,我以最快的速度赶到,已轮到40号选手了。
我坐下来,然后告诉自己“稳下来”。平时以为很淡定的自己,在那一刻却有点儿“乱”了。也许是在意每一次的成长机会,也许是慌慌忙忙赶路受了影响,脑子里又突然想到上次比赛因临时压缩时间而超时的情景,自己就突然决定:把原来确定详说的“说教学过程”的五个步骤压缩,只概括标题,简单介绍最后一个“回扣题目,升华主题”的环节。
说完了,评委老师没有吹起超时的哨声。但因临时决定,整个过程就好像一个空空的架子,没有了预设的丰满和鲜活。
我好懊恼……
怪自己:只知道低头走路,却不知抬头看天。其实第一天微型课比赛的时候就不让用课件,如果也像别人一样打听一下,不就有备而来了吗?!
还有,这次比赛在暑假里已经报完名了,为啥不早点儿准备呢?是拖延作的怪!
再有……
有感于“说课”
冷静之后告诉自己:无论找什么理由都只能是自我安慰,重要的是从每一次经历中收获成长的经验。
通过这次说课,我坚定地认为:“说课,永远不过期!”因为“说课”是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进行的。要说好课,教师就必须说出每个环节的科学依据,即把握好《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本节课在本册书及本单元的地位,然后,围绕单元主题,明确教学思路,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方法,预设教学过程……这样就很好地避免了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由此看来,“说课”是培养教师基本素养的重要手段,是上好课的前提和保障。
因此,“说课”没有“保质期”,因为它永远不会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