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1 一、新课程理念的改变。 面向全体学生,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使所有的学生都加入到课堂中来,提高生物科学培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给每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使所有的学生通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高中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10篇】,供大家参考。
高中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1
一、新课程理念的改变。
面向全体学生,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使所有的学生都加入到课堂中来,提高生物科学培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给每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使所有的学生通过生物课程的学习,都能在原有的水*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全面发展,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各种科学探索活动,而不只是被动地学习知识,摆脱以往“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观念的束缚,促进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让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取了科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
二、课程目标的变化。
新教材内容删繁就简,只保留了一些基本事实,即学习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所必需的事实。这就为教学留下了许多空间,师生能更多地思考、交流与实践。这不仅让学生牢固掌握生物基础知识,更主要的是能锻炼他们的语言、思维和实践能力,即在能力方面加强了对学生实践技能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三、教材的变化新的高中生物学课程抛弃学科体系,综合考虑高中学生的发展、社会发展和生物科学的发展需要,对原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进行删减、增补和整合,精选出三个模块,即生物1(分子与细胞)、生物2(遗传与进化)、生物3(稳态与环境)。三个选修模块除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和发酵工程、酶工程等少数的内容来自原大纲教学内容的选修部分,其余绝大多数内容都是全新的。选修模块共有14个实验,除“DNA粗提取和鉴定”这个实验外,其余13个实验全部集中在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都是全新的内容。
3.1必修模块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指导理论,选修模块以传统生物技术、应用生物技术、现代生物技术为侧重选材,构建了主线突出、结构合理的知识体系。其中,《分子与细胞》模块围绕“细胞是由多个有联系的结构组成的生命系统”这一主线,按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系统的功能、系统的发展变化来组织素材,反映生命活动的物质变化、能量转换;《遗传与进化》模块围绕“生命延续和生物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信息传递”这一主线,按个体水*的信息传递,分子水*的信息储存、传递、表达,生物界的信息传递表达来组织素材,反映生命的延续和种族的繁衍、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的形成过程;《稳态与环境》模块围绕“个体与群体水*上的稳态都是通过反馈调节实现的”这一主线,按个体水*的稳态与反馈调节、群体水*的稳态与反馈调节来组织素材,反映系统内部稳定的特性以及调节机制。《生物技术实践》模块突出了实验及探究能力的培养,《生物科学与社会》模块突出了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则突出了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在一些重要领域的研究热点、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在此基础上,教材采取从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从宏观到微观再到宏观螺旋式上升的顺序,整理和概括生物学事实、概念、原理、方法、理论以及应用范例等,在认识“是什么”的基础上,更多地探讨“为什么”和“怎么样”。
3.2通过“任务驱动”模式,在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的同时,加强了科学过程技能、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表达情感、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实验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与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能根据自己对当时问题、情感、任务的理解,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设想与方案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真正变革。教材采用“任务驱动”的模式展开教学内容,把将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预先设计的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
教学中,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以及与同伴的合作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建构。如教材每一章的首页都设有一个与本章内容相关的“课题研究”“一级驱动”该课题形式多样,统领全章,与课内外学习有机结合,驱动学生主动探究。而编排在每节课开始的“探究活动”,是继“课题研究”之后的第二次驱动。学生通过探究、实验、观察、模拟、资料分析和方案设计等多种形式研究问题,体验核心知识的产生过程,从而学会通过观察、实验来搜集事实,寻求证据,学会记录、归纳、比较、统计分析实验数据,最后通过和同学们讨论交流,对问题形成一定的科学结论,亲历“做”科学的过程,加强了科学过程技能的培养。同时,学生还能体会到科学探究的艰辛,领悟到科学的本质,培养了学生的科学品质。如“染色体在有性生殖中的变化”一章,课题研究是“选择合适的材料来探究染色体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变化”,这就需要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查阅资料、咨询专家、请教老师设计研究方案、实施研究计划、形成染色体数目减少的结论。
而研究计划的结果又作为第一节减数分裂与配子形成中探究活动“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的铺垫,学生再结合有丝分裂的知识和减数分裂的概念,经过逻辑推理,构思染色体发生变化或减少的环节与过程,设计模拟的材料来完成探究活动。这样的活动安排,环环相扣,促使学生主动探究,主动获取知识,主动建构与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在活动中加强了科学过程技能的培养,加强了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
3.3建立了科学方法教育的体系,创设了科学方法教育的途径,为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奠定了基础。科学方法(这里的科学主要指自然科学)是认识自然或获得科学知识的程序或过程。科学方法按照适用的普遍性,大体上可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个别领域和学科中采用的特殊方法,如生物学科中的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标志重捕法、细胞染色法、显微观察法等;
二是自然科学的一般方法,包括感性认识阶段的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等,理性认识阶段的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逻辑与推理、数学方法、模型方法、系统分析的方法等,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科学抽象等方法;
三是适用于所有科学领域的哲学方法。另外,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突变论、协同论、耗散结构等现代科学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与科学理论知识相比,科学方法具有更大的稳定性和更普遍的适用性。教材中落实科学方法教育的途径,主要是课题研究、探究活动栏目。这些栏目通过引领学生分析生物科学史上的经典案例,体验研究过程的各环节,使学生在分析中得到启示,在实践中逐步领悟到科学方法的奥秘以及科学家的成长就是从这一点一滴的研究起步的。除此之外,教材在分析讨论、技能训练、巩固提高等栏目中也有许多关于科学过程和方法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方法,活跃思维,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教材中科学方法教育体系建立的原则,一是在兼顾学科研究方法的同时,侧重一般方法的训练。如探究活动“制作并观察根尖染色体加倍的装片”在兼顾学科研究方法如显微观察法、玻片标本制作法、细胞染色法的同时,侧重一般方法如观察法和实验法的训练。二是一般方法训练采用逐步推进的方式,形成可接受的梯度。在模块间,《分子与细胞》着重安排观察、实验、归纳等科学方法的活动,《遗传与进化》着重安排假说演绎和建立模型等科学方法的活动,《稳态与环境》着重安排系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等科学方法的活动(见表1);在模块内,每一方法的训练又有层次性。如“假说演绎”的科学方法,教材先给学生提供了可供分析的经典实验,通过比较诺丁、达尔文、孟德尔的研究,分析得出假说演绎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接着,介绍孟德尔对一对相对性状的研究过程,把假说演绎在研究过程中的应用全貌展示给学生。然后,学生运用假说演绎方法,通过探究两对相对性状间的自由组合机制,升华了对该方法的认识,并逐步内化为自己能力组成的一部分,使学生能在科学活动过程中自觉地运用科学方法来解决科学认识问题。
3.4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面对现实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实际问题。根据有意义学习的理论,教材的导言尽量从生活实际入手,创设较好的问题情境或悬念,使学生在现实的生活背景中的学习生物学。当一个核心概念或原理通过探究活动建立后,再应用这一概念或原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如“DNA的分子结构”一节,从基因身份证引入,通过探究活动“分析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获得DNA的结构特点以及稳定性、多样性、特异性后,再来理解基因身份证的特点、优势。
“植物繁育的现代技术”一节,从寻找植物繁殖的新途径开始,学生思考设计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带着问题学习植物组织培养、人工育种等现代繁殖技术,最后又介绍了这些技术在我国的应用现状等。“生物性污染与生物净化”一章,从调查生活中的生物性污染状况进入,最后又回到微生物对生活废水的净化、绿色植被的净化、人工湿地的净化,以及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志愿者。这种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去实习和实践的学习方式,也培养了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了他们改变家乡面貌、振兴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同时,教材还注意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生物学原理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作出相关的个人决策。如“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一节,安排了探究活动“关于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讨论”,期望通过讨论使学生知道转基因生物可能给人们带来哪些利益,存在哪些安全问题,然后用这些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
除此之外,教材还注意介绍与生物学相关的职业,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和学习方向,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作准备。如课外阅读“双螺旋结构背后的故事”介绍了分子遗传学家的工作以及弗兰克林的献身精神,“水稻专家袁隆*”介绍了作物育种学家的工作以及对解决世界粮食问题所作的贡献。
四、课堂教学的难点
4.1课堂教学的组织
4.1.1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观念要求教学要给所有的学生提供同样的学习机会,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标》规定的基本要求。面对知识基础差异的学生,特别是选修课上的学生,如何组织课堂教学,才能体现向全体学生呢?有专家提出如下建议:
1、精心设计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
2、课堂提问及练习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有全面性;
3、努力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4、布置给学生的作业要根据难易程度分级编组。虽然有专家的建议,但在具体操作上仍不乏难度。
4.1.2探究性活动科学既是一个知识体系又是一个探究过程,倡导探究性学习是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标准》建议“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在探究性学习的课堂上,教师讲解的时间不多,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独立的自主探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进行富有创造性的指导。探究性学习的指导是一门崭新的教学艺术,他不仅涉及教育心理学,学习心理学等教学理论,还涉及组织、引导、指导等方面的技术,如何进行行有效的指导以及如何在有限的课时中既完成大量教学内容,又腾出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这将是探究性学习教学组织的难点所在。对于时间问题,有专家建议:
1、把完整的探究活动和局部探究活动相结合;
2、把课内探究和课外探究相结合。对于探究性活动的组织,《课标》也提出一些建议(详见《课标》实施建议部分),但建议归建议,具体操作上仍是困难很大。
4.2教学内容的处理课程标准是根本,教材是在《课标》基础上再创造的结果,任何一本教材都无法适应不同地区的所有学生。同样,我们所选用的教材(人教版)虽然对现行教材有一定的继承性,但毕竟有不少变化,比如教材中的完整探究性活动过程不一定都适应我们的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课标》及学生情况对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取舍。
另外,由于高中教学都要面对高考,因而,如何取舍教材还要考虑高考的需要。显然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也是一个教学难点。
4.3实验课的开课率和效率新课程的实验课比重明显增大,实验内容新,完成实验所需的条件较高。受到实验室条件的限制,有些实验内容在短时间内还没法开课,特别是选修1的实验,比如DNA扩增需要DNA扩增仪,这得在实验室建设逐渐完善之后才能开课。新课程的学生实验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实验操作技能训练为主的技能性实验,如观察细胞中的DNA和RNA、酶及DNA的提取;第二类是以检验已知的事实、概念或原理的真实性为主的验证性实验,如验证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观察有丝分裂等;第三类是以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获得新知识和接受科学方法训练为主的探究性实验,如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等。每一类实验都有其特定的基本程序,如验证性的实验的基本程序是确定论题、获得论据、进行论证;探究性实验的基本程序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因而每一类实验活动的完成各有难度,如第一类实验主要难度在于学生操作技能的掌握教学上,每二类实验除操作上难度外,论证过程的教学也需要教师进行科学的设计,第三类实验主要难度在于组织上。显然,要上好实验课,不仅需要教师有较好的实验操作技术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还需要教师有较强组织能力。这对于绝大多数教师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4.4针对学生的课堂教学评价在《标准》所倡导的改革中,教学评价改革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鉴于传统评价方法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情感、态度等缺点,《标准》对课堂评价提出如下建议:1、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建立学生学习记录卡;
2、在不同的教学方式中采取不同的评价策略;
3、对纸笔测验进行适当改革;
4、根据学生实际操作情况,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5、从多个侧面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等。这些评价建议中,除对纸笔测验进行适当改革及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进行评价外,其余评价方式都是全新的,因而,在实验内容多、难度大、教材量大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安排时间有机地使用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课堂评价,以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也是课堂教学的难点之一。
4.5选修模块的选修率及课堂效率影响选修模块选修率的因素有:必修模块教学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兴趣的影响(或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认同程度)、学生对选修模块兴趣程度、选修模块实验开课率、学生对选修模块教学认同度、学科选修广告的的煽动性、其它学科选修模块影响及高考的需要等。可以看出在这些因素中,课堂教学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与物理、化学相比,同样做为实验科学,生物实验设备不足、实验教学资源紧缺、高考对实验教学的冲击,以及因而产生的对实验教学的长期忽视导致的学科教师实验教学经验和能力水*的有限,将严重影响生物学科课堂教学的魅力,从而影响选修模块选修率。
与大纲选修部分教学内容相比,新课程选修模块的内容新、难度大、容量多的特点,对于选修模块的教学都是很大的挑战,在短时间内一个教师要适应三个选修模块的教学,困难很大。
高中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2
十天的高中新课程培训学习即将结束了,这些天认真观看了视频,阅读了专家文章,对新课程有了新的认识,接触了许多新的理念:新课程,新课改,模块,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以学生为主体等新名词,对新课程有了粗浅的认识。
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务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并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有个性的发展,做为一名教师面对新课程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新课程的特点
高中化学新课程分为2个必修模块和6个选修模块。其中必修模块是选修模块的基础,选修模块是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与深化。根据课程标准的设计,6个选修模块之间是*行关系。从内容上来看,必修模块几乎包括了以往高中化学三年所涉及的所有内容,但由于必修模块中具体的知识点作了精简,教学要求作了调整,大多数只是形成一般的概念,了解基本的研究方法,相关内容在选修模块中都将进一步深化。高中化学课程结构图课程内容力求体现基础时代性和人文性,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倡导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方式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采用学分管理模式,兼顾各类学生的需要。
二、学习新课程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和内容。
我们目前还没有仔细研究过高中的新教材,但是通过这次学习我已经知道高中化学新课程是在初中化学新课程基础上,为全体高中生开设的课程,具有双重功能和双重基础性,即一方面要促进全体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未来所需的科学素养;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学习相关学科课程和其他化学课程模块提供基矗所以我们教师首先要学习好新课程、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要求教师对教科书知识结构内容作适当调整,合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教材处理是教师教学的`前提,首先要求教师了解各模块教材的基本结构,深刻分析各模块教材的编写思路,明确重点知识的化学内涵,揭示不同教材中化学核心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其次,要求教师能够根据社会的发展、学生的实际收集有关的教学资源,对教材的单元内容进行适当地调整,删除教科书中某些不适应学生的知识内容,并适当增加新的化学学习素材,改进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等多种途径进行教学,以更好地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需要。
三、教好新课程
1.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尤其是学生能够感受到的生活实际,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化学教学中必须加强实验教学,要充分开发化学实验的各种教学功能。实验既是教学手段,又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实验的认识论功能,而且要从方法论的角度审视实验教学,让学生体会到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世界的有利工具和方法,并初步学习使用这种方法。
3.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的学,要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充分准备,精心设计每一节课。
总之,我通过这次远程教育了解了新课程,为学好新课程,教好新课程,新课程的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矗
高中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3
面展开,历史新教材走进了校园,走进了师生的生活,它使学生自主探索,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学会独立思考成为可能。在知识能力、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和情感价值观教育等方面,新教材有其独到之处。
一、高中历史二期课改教材的特点:以文明史为线索,以主题史为单元,就是所谓的“主题式文明史”
有利于更集中地呈现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内容、特征及其过程。
(1)文明(civilisation)指的是社会进步的状态,它与野蛮相对而言,是指具有进步价值取向的人类求生存求发展的创造活动过程和成果。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等。
(2)文明有哪些标志?
《全球通史》中解释:文明的特征包括:城市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利、纳贡或税收、文字、社会分化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等。但是并非所有的文明都具备这一切特征。我国史学界通常认为文明的内涵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等方面组成。所以本书的第一大主题下的文明社会的标志“金属工具”“文字”“国家”就是围绕以上三个方面展开。
为了避免与初中历史的简单重复。在一期课改的教材中,初一学习*古代史,初二学习世界古代史,初三学*代史。到了高中又重新学习中外近代史至当代史。造成了通史的重复。二期课改教材就避免了类似的问题。
强调文明发展的多样性和文明的交流,也符合和*、发展、协作、竞争和发扬人文精神的时代潮流,符合二期课改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科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国际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
比较注意吸收国内国外史学界的新成果,重视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重视社会的演进和我们身边的历史。再现一种民众史、社会史、生活史。这样从而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引发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学习高一历史应注意的几点原则:
1、理解本课内容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地位,紧扣文明史的主线索。强调从历史中了解我们人类自身的发展,强调吸取在全人类意义上各种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方面的经验教训与智慧。
2、文明是如何在各个历史侧面继承发展的?如建筑、饮食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而来,从而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体现文明的细部演进痕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
3、注意了解各时期、各区域的文明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是怎样形成的。
4、注意了解人类通过交往,各区域文明是怎样影响、变化、发展与相互竞争,以开阔胸怀和视野,提高历史意识和国际意识。
三、新教材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1、新教材内容多,容量大,课堂教学处理困难。
2、以主题史的方式学习,时间和空间的跨度大,而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普遍较差,这给高中教学带来很大的压力。
3、新教材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要掌握大量的史料,必须收集整理有关资料,而学生的课业负担比较重,时间很有限,上网查阅的条件不具备。
四、问题解决办法:
1、面对新教材内容多,容量大的情形,教师必须在备课这一环节上狠下功夫,备好每一节课,在课堂上精讲精练,提高课堂效率。
2、面对新教材突出专题和探究式的学习,要求学生知识面要宽,要学会收集、积累知识,建议学校的图书馆对学生开放,校园网络也应该定时对学生开放,同时建立班级图书角。
3、针对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差的情况,可以有选择性地对学生进行补习和辅导。成立历史兴趣小组,丰富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
五、对教师的要求
当然,新教材的优势得以充分体现,对我们老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1、提高信息素养刻不容缓。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模式,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是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必须要在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各学科之中,从而才能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新教材迫切要求我们创造条件尽可能多地改进和更新课堂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影视、电脑等先进的电化教学手段和技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增强历史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这无疑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教师的信息素养提高了,才能在教学中把最新最前沿的东西传给学生,也才能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作为一名老师,还应该清醒认识到,信息时代相对学生来说,教师并没有必然优势,所以,教师自身信息素养的提高已经时不我待。
2、更新教学理念乃当务之急。新教材要求教师首先要正确理解“智育”的含义,它不仅是指知识,还应该包括方法,技能,能力。真正明白在电脑已可代替人脑来储存大量信息的时代,历史教学应该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而决不是大量史实的记忆,历史教学不仅只是传授基本的历史知识,还应该教会学生掌握认识历史知识过程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用历史意识考察社会和认识社会的能力,用历史智慧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学生的能力培养方面,又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创造情感,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民主*等的师生观,不能认为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育,教师是权威,神圣不可侵犯,应该认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的成长主要依靠自己的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启发、引导和帮助学生,在于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
3、更新专业知识是时代的要求。现代社会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现代社会是学习的社会,随着新教材走进学生观念中的“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今天的学生从影视等各种媒体中获得的正确或错误的信息实在太多,若老师死守有限且过时的知识,要想在素质教育的高标准严要求下,面对现在的学生群体,欲自如地为人师表,实在是勉为其难的。
新教材不仅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将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活,教师将在新课程实施中实现自身发展,教师的发展又将构成新教材实施的条件。如果我们不更新自己的知识和理念,那么教给学生的也必然跟不上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们必须要不断提高和学习,做到终身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创新,才能把最前沿的知识传给学生,也才能为学生乐于接受。
高中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4
我参加了新课程改革的培训学习,感受颇深。通过这次的学习,在专家们的引领下回顾了自己多年来的教学过程中的得失,我的心得如下:
一、教师将面临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挑战
1、教师失去了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
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学生学习内容的开放性使学生的认识领域大为拓展,吸纳知识的途径由单一变为多元,教师已经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由于学生在研究、探索的学习中内容大大超出了课堂教学、教材、教学参考资料的范围,老师们失去了对书本对大纲的依托,也就失去了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与垄断,因此我们的老师在走进教室、走近学生的时候出现了从来没有过的“忐忑不安”的感觉。实行素质教育以后,指导学生学习时的力不从心,无能为力,让教师从内心意识到自己知识结构的单一、知识面的狭窄、对本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的漠视等问题,从而产生了继续学习、完善自我的`强烈愿望。
这是未来时代教师必须具有的品质和素养。通过观看视频,听到了专家对问题的精辟讲解,使我掌握如何把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通过网络上一些老师具体的课堂案例学习,使我认识到应该怎样突破教材的重点难点;怎样才能深入浅出;怎样才能顺利打通学生的思维通道、掌握一定的学习要领,形成良好的地理素养;怎样才能将一根根主线贯穿于我们的日常教学过程之中。
2、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以往的教学中,我们老师独立地完成教学工作,可以基本上不和其他学科的教师有业务上的交往。但在研究性学习中,几乎很难独自一人很好地完成对学生课题的所有的指导工作。这就要求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联合起来对学生课题小组进行指导。教师要学会合作,这是老师面临的又一个挑战。做作业的过程,使我对以前自己做的很多教学工作进行了很好的反思,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我体会到好的授课方式与方法能使学生轻松乐学,如沐春风;科学的思维模式,能使学生左右逢源,事倍功半;恰当的情景导学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因此将个人的智慧与集体的智慧融于一体进行归纳、总结、交流能促进我们产生更多更好的授课方式、方法,产生更多更新的科学思维模式。这对于我们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非常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二、课程改革呼唤教师角色转变
1、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同时教师还应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教师除了参与、促进学生的学习之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指导,应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
2、由“教书匠”转向科研型创新型教师,由单一型教师转向综合型教师教师要成为主动的课程研制者,积极设计新颖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忠实的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的“教书匠”。随着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弹性加大,教材教参给教师留有的余地加大,教师既是课程的实施者,同时又是课程的研究者。在提高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同时,教师更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多年来,学校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新课程在改革现行分科课程的基础上,设置了分科为主、包含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这就要求教师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成为综合型教师。
三、新时期的中学地理教师应积极接受挑战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要求我们教师具有较高的素质。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接受新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所有教育行为都必须以培养科学思维方法、创新意识和提高科学素养为目的。教师要不断拓宽知识面,广泛猎取各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国际国内社会热点、高新科技的信息。
1、复合型的知识素质
教师的知识水*是其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是教师搞好教学所必备的先决条件之一。科学文化知识是指具有当代科学和人文发展的基本知识,当代科学的基本知识指对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新材料科学、新能源科学、环境科学、空间科学和海洋科学等方面的知识有一定了解。新课程十分重视知识的教育价值和育人功能,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展学生的个性。与传统的教育理论重结果、轻过程的观点相比较,新课程强*学既是一个认识过程,更是一个发展过程。新课程要求中学教师不仅要懂得教什么,而且要懂得怎么教,还应明白为什么这样教。教师如果缺乏一定的教育理论修养,就难以自由而科学地设计和驾驭教育教学过程,更难以进行物理教学改革与创新。
2、健全的专业情意
教师的情感是丰富的,尤其是教师的职业情感更具特色,其主要内容包括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对学生的关爱和理解态度,对教书育人的热情以及敬业精神等。教师作为完整的人不仅仅是理性的人,教师的欲望、情绪、价值信仰等人格特征更应受到重视。
在线研讨,让我们与全省各地的教师、与专家近距离接触,通过讨论开阔了眼界;很多好的创意迸发出来。通过此次学习,不仅使自己的眼界更开阔,而且使自己对高中地理新课程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这无疑将对我们今后的教学工作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总之,每位教师都应当树立课改新理念,树立科学的教材观、教育观、学生观,深入钻研新教材,从自身做起,转变观念,以研究性学习为开端,教师将从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工作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方面挑战自己、改变自己和完善自己。
高中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5
一、新课程理念的改变。
面向全体学生,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使所有的学生都加入到课堂中来,提高生物科学培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给每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使所有的学生通过生物课程的学习,都能在原有的水*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全面发展,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各种科学探索活动,而不只是被动地学习知识,摆脱以往“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观念的束缚,促进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让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取了科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
二、课程目标的变化。
新教材内容删繁就简,只保留了一些基本事实,即学习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所必需的事实。这就为教学留下了许多空间,师生能更多地思考、交流与实践。这不仅让学生牢固掌握生物基础知识,更主要的是能锻炼他们的语言、思维和实践能力,即在能力方面加强了对学生实践技能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三、教材的变化新的高中生物学课程抛弃学科体系,综合考虑高中学生的发展、社会发展和生物科学的发展需要,对原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进行删减、增补和整合,精选出三个模块,即生物1(分子与细胞)、生物2(遗传与进化)、生物3(稳态与环境)。三个选修模块除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和发酵工程、酶工程等少数的内容来自原大纲教学内容的选修部分,其余绝大多数内容都是全新的。选修模块共有14个实验,除“DNA粗提取和鉴定”这个实验外,其余13个实验全部集中在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都是全新的内容。
3.1必修模块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指导理论,选修模块以传统生物技术、应用生物技术、现代生物技术为侧重选材,构建了主线突出、结构合理的知识体系。其中,《分子与细胞》模块围绕“细胞是由多个有联系的结构组成的生命系统”这一主线,按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系统的功能、系统的发展变化来组织素材,反映生命活动的物质变化、能量转换;《遗传与进化》模块围绕“生命延续和生物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信息传递”这一主线,按个体水*的信息传递,分子水*的信息储存、传递、表达,生物界的信息传递表达来组织素材,反映生命的延续和种族的繁衍、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的形成过程;《稳态与环境》模块围绕“个体与群体水*上的稳态都是通过反馈调节实现的”这一主线,按个体水*的稳态与反馈调节、群体水*的稳态与反馈调节来组织素材,反映系统内部稳定的特性以及调节机制。《生物技术实践》模块突出了实验及探究能力的培养,《生物科学与社会》模块突出了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则突出了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在一些重要领域的研究热点、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在此基础上,教材采取从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从宏观到微观再到宏观螺旋式上升的顺序,整理和概括生物学事实、概念、原理、方法、理论以及应用范例等,在认识“是什么”的基础上,更多地探讨“为什么”和“怎么样”。
3.2通过“任务驱动”模式,在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的同时,加强了科学过程技能、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表达情感、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实验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与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能根据自己对当时问题、情感、任务的理解,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设想与方案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真正变革。教材采用“任务驱动”的模式展开教学内容,把将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预先设计的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
教学中,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以及与同伴的合作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建构。如教材每一章的首页都设有一个与本章内容相关的“课题研究”“一级驱动”该课题形式多样,统领全章,与课内外学习有机结合,驱动学生主动探究。而编排在每节课开始的“探究活动”,是继“课题研究”之后的第二次驱动。学生通过探究、实验、观察、模拟、资料分析和方案设计等多种形式研究问题,体验核心知识的产生过程,从而学会通过观察、实验来搜集事实,寻求证据,学会记录、归纳、比较、统计分析实验数据,最后通过和同学们讨论交流,对问题形成一定的科学结论,亲历“做”科学的过程,加强了科学过程技能的培养。同时,学生还能体会到科学探究的艰辛,领悟到科学的本质,培养了学生的科学品质。如“染色体在有性生殖中的变化”一章,课题研究是“选择合适的材料来探究染色体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变化”,这就需要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查阅资料、咨询专家、请教老师设计研究方案、实施研究计划、形成染色体数目减少的结论。
而研究计划的结果又作为第一节减数分裂与配子形成中探究活动“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的铺垫,学生再结合有丝分裂的知识和减数分裂的概念,经过逻辑推理,构思染色体发生变化或减少的环节与过程,设计模拟的材料来完成探究活动。这样的活动安排,环环相扣,促使学生主动探究,主动获取知识,主动建构与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在活动中加强了科学过程技能的培养,加强了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
3.3建立了科学方法教育的体系,创设了科学方法教育的途径,为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奠定了基础。科学方法(这里的科学主要指自然科学)是认识自然或获得科学知识的程序或过程。科学方法按照适用的普遍性,大体上可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个别领域和学科中采用的特殊方法,如生物学科中的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标志重捕法、细胞染色法、显微观察法等;
二是自然科学的一般方法,包括感性认识阶段的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等,理性认识阶段的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逻辑与推理、数学方法、模型方法、系统分析的方法等,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科学抽象等方法;
三是适用于所有科学领域的哲学方法。另外,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突变论、协同论、耗散结构等现代科学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与科学理论知识相比,科学方法具有更大的稳定性和更普遍的适用性。教材中落实科学方法教育的途径,主要是课题研究、探究活动栏目。这些栏目通过引领学生分析生物科学史上的经典案例,体验研究过程的各环节,使学生在分析中得到启示,在实践中逐步领悟到科学方法的奥秘以及科学家的成长就是从这一点一滴的研究起步的。除此之外,教材在分析讨论、技能训练、巩固提高等栏目中也有许多关于科学过程和方法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方法,活跃思维,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教材中科学方法教育体系建立的原则,一是在兼顾学科研究方法的同时,侧重一般方法的训练。如探究活动“制作并观察根尖染色体加倍的装片”在兼顾学科研究方法如显微观察法、玻片标本制作法、细胞染色法的同时,侧重一般方法如观察法和实验法的训练。二是一般方法训练采用逐步推进的方式,形成可接受的梯度。在模块间,《分子与细胞》着重安排观察、实验、归纳等科学方法的活动,《遗传与进化》着重安排假说演绎和建立模型等科学方法的活动,《稳态与环境》着重安排系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等科学方法的活动(见表1);在模块内,每一方法的训练又有层次性。如“假说演绎”的科学方法,教材先给学生提供了可供分析的经典实验,通过比较诺丁、达尔文、孟德尔的研究,分析得出假说演绎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接着,介绍孟德尔对一对相对性状的研究过程,把假说演绎在研究过程中的应用全貌展示给学生。然后,学生运用假说演绎方法,通过探究两对相对性状间的自由组合机制,升华了对该方法的认识,并逐步内化为自己能力组成的一部分,使学生能在科学活动过程中自觉地运用科学方法来解决科学认识问题。
3.4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面对现实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实际问题。根据有意义学习的理论,教材的导言尽量从生活实际入手,创设较好的问题情境或悬念,使学生在现实的生活背景中的学习生物学。当一个核心概念或原理通过探究活动建立后,再应用这一概念或原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如“DNA的分子结构”一节,从基因身份证引入,通过探究活动“分析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获得DNA的结构特点以及稳定性、多样性、特异性后,再来理解基因身份证的特点、优势。
“植物繁育的现代技术”一节,从寻找植物繁殖的新途径开始,学生思考设计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带着问题学习植物组织培养、人工育种等现代繁殖技术,最后又介绍了这些技术在我国的应用现状等。“生物性污染与生物净化”一章,从调查生活中的生物性污染状况进入,最后又回到微生物对生活废水的净化、绿色植被的净化、人工湿地的净化,以及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志愿者。这种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去实习和实践的学习方式,也培养了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了他们改变家乡面貌、振兴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同时,教材还注意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生物学原理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作出相关的个人决策。如“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一节,安排了探究活动“关于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讨论”,期望通过讨论使学生知道转基因生物可能给人们带来哪些利益,存在哪些安全问题,然后用这些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
除此之外,教材还注意介绍与生物学相关的职业,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和学习方向,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作准备。如课外阅读“双螺旋结构背后的故事”介绍了分子遗传学家的工作以及弗兰克林的献身精神,“水稻专家袁隆*”介绍了作物育种学家的.工作以及对解决世界粮食问题所作的贡献。
四、课堂教学的难点
4.1课堂教学的组织
4.1.1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观念要求教学要给所有的学生提供同样的学习机会,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标》规定的基本要求。面对知识基础差异的学生,特别是选修课上的学生,如何组织课堂教学,才能体现向全体学生呢?有专家提出如下建议:
1、精心设计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
2、课堂提问及练习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有全面性;
3、努力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4、布置给学生的作业要根据难易程度分级编组。虽然有专家的建议,但在具体操作上仍不乏难度。
4.1.2探究性活动科学既是一个知识体系又是一个探究过程,倡导探究性学习是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标准》建议“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在探究性学习的课堂上,教师讲解的时间不多,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独立的自主探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进行富有创造性的指导。探究性学习的指导是一门崭新的教学艺术,他不仅涉及教育心理学,学习心理学等教学理论,还涉及组织、引导、指导等方面的技术,如何进行行有效的指导以及如何在有限的课时中既完成大量教学内容,又腾出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这将是探究性学习教学组织的难点所在。对于时间问题,有专家建议:
1、把完整的探究活动和局部探究活动相结合;
2、把课内探究和课外探究相结合。对于探究性活动的组织,《课标》也提出一些建议(详见《课标》实施建议部分),但建议归建议,具体操作上仍是困难很大。
4.2教学内容的处理课程标准是根本,教材是在《课标》基础上再创造的结果,任何一本教材都无法适应不同地区的所有学生。同样,我们所选用的教材(人教版)虽然对现行教材有一定的继承性,但毕竟有不少变化,比如教材中的完整探究性活动过程不一定都适应我们的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课标》及学生情况对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取舍。
另外,由于高中教学都要面对高考,因而,如何取舍教材还要考虑高考的需要。显然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也是一个教学难点。
4.3实验课的开课率和效率新课程的实验课比重明显增大,实验内容新,完成实验所需的条件较高。受到实验室条件的限制,有些实验内容在短时间内还没法开课,特别是选修1的实验,比如DNA扩增需要DNA扩增仪,这得在实验室建设逐渐完善之后才能开课。新课程的学生实验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实验操作技能训练为主的技能性实验,如观察细胞中的DNA和RNA、酶及DNA的提取;第二类是以检验已知的事实、概念或原理的真实性为主的验证性实验,如验证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观察有丝分裂等;第三类是以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获得新知识和接受科学方法训练为主的探究性实验,如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等。每一类实验都有其特定的基本程序,如验证性的实验的基本程序是确定论题、获得论据、进行论证;探究性实验的基本程序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因而每一类实验活动的完成各有难度,如第一类实验主要难度在于学生操作技能的掌握教学上,每二类实验除操作上难度外,论证过程的教学也需要教师进行科学的设计,第三类实验主要难度在于组织上。显然,要上好实验课,不仅需要教师有较好的实验操作技术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还需要教师有较强组织能力。这对于绝大多数教师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4.4针对学生的课堂教学评价在《标准》所倡导的改革中,教学评价改革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鉴于传统评价方法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情感、态度等缺点,《标准》对课堂评价提出如下建议:1、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建立学生学习记录卡;
2、在不同的教学方式中采取不同的评价策略;
3、对纸笔测验进行适当改革;
4、根据学生实际操作情况,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5、从多个侧面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等。这些评价建议中,除对纸笔测验进行适当改革及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进行评价外,其余评价方式都是全新的,因而,在实验内容多、难度大、教材量大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安排时间有机地使用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课堂评价,以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也是课堂教学的难点之一。
4.5选修模块的选修率及课堂效率影响选修模块选修率的因素有:必修模块教学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兴趣的影响(或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认同程度)、学生对选修模块兴趣程度、选修模块实验开课率、学生对选修模块教学认同度、学科选修广告的的煽动性、其它学科选修模块影响及高考的需要等。可以看出在这些因素中,课堂教学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与物理、化学相比,同样做为实验科学,生物实验设备不足、实验教学资源紧缺、高考对实验教学的冲击,以及因而产生的对实验教学的长期忽视导致的学科教师实验教学经验和能力水*的有限,将严重影响生物学科课堂教学的魅力,从而影响选修模块选修率。
与大纲选修部分教学内容相比,新课程选修模块的内容新、难度大、容量多的特点,对于选修模块的教学都是很大的挑战,在短时间内一个教师要适应三个选修模块的教学,困难很大。
高中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6
新的一轮以课程与教材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开,这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
作为一个语文教研员,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学目标更明确了。就语文学科而言,原来的《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标上,曾出现过两种不良倾向:一是过分强调思想性;二是过分强调文学性。滔滔不绝一堂课,到头来,学生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收效甚微。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一是主张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一是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在“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讨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也谈到:“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改变课程实施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那么,在实施新课程标准时,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应注意些什么呢?
我认为首先就是要由单纯传授知识向目标整合转变,弘扬人文精神。目标的整合具体体现在:语文教学内容上的整体观,要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整体教育;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整体观,要坚持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学与用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整体观,要坚持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实现知识能力的不断迁移。
必须注意的第二点就是要由研究教法向研究学法转变,唤醒主体意识。现代教学论认为学力大致可以由三个同心圆所组成:最外一层,是知识,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包含着字词句篇、语言篇章等基础知识和相关知识;第二层,是读写听说的基本能力和智力;最里面的核心层,包含着学习动机、兴趣、习惯和方法,也就是“知学、乐学、善学”。这是现代语文教学理论重心的转移,是唤醒学生主体学习意识的重要标志。
而且,学法指导不应只看作是简单的传授方法,而应突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只有驱动学生自己去主动介入,历经注意、思考、生疑、解疑、创造等心理体验,才能使之理解和把握语文学习的规律,养成习惯,形成学力。其次,课堂设计要变“教”为“导”,形成教与学的互动推进。教师应充分了解“学情”,营造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法训练,提高学法指导的自觉性;适时引导学生自悟学法,有意识地强化活用,加强能力迁移。
另一点体会是,新课程标准仍然非常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基础知识的学习应该充分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如错别字改正和病句的订正,可以从广告、招牌、标语、报刊文章中选取新鲜活泼的材料进行命题,使学生通过考试真正体会到语文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这就提醒我们必须继续由封闭向开放转变,坚持生活化、社会化、信息化的大语文教育观。语文课本的选文是一部小百科全书,无所不有,无所不包,要把教材作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范例,坚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方式;同时以课堂教学为主,开辟第二课堂,挖掘隐性课程,融通学校、社会、家庭多种语文教育渠道,形成立体式、网络化的语文教育环境。语文教师应像导演、像领航员,课外阅读、社会调查、书法训练、日记撰写、诗歌背诵等等都可成为教学内容。就课堂而言,“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而教学手段更应该是“语言+普通教具+现代媒体”。
课程标准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突出板块就是课程的评价。长期以来,语文课程的评价主要侧重在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而评价的方式又大都采用试卷考核的方法,这种以“分”为本的评价严重地扭曲了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使语文教学蒙上了强烈的功利色彩。其实,语文学科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可以说它最能影响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新的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部分,就对语文课程的评价提出了新的实施原则、方法和策略,并为实施留下了一定的创造空间。
我觉得把握新的课程评价标准,有一点最应值得重视,那就是:语文课程评价一定要立足于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所具备的语文素养上。也就是说,我们的评价要让社会认可。当我们的学生踏入社会,社会上的人说“这个人的语文素养不错”时,我们的评价才没有出问题。现代社会需要怎样的语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除了这两点,现代社会要求一个公民要有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运用现代技术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基于这些思考,就可以发现目前的评价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水*,也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的书写能力,更没有很好地去评价学生开展语文活动的实践能力。既然现代社会需要这些能力,我们就应该做好这方面的评价工作。
总之,一切的革新,必须在实践中提高,在探索中前进,希望中学语文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大道上一路走好。
高中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7
学校从师德教育、基本功技能提高训练、现代信息技术学习、新课程理念、教育的艺术以及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等诸多方面对全校教师进行了培训,现将我的参训体会小结如下:
在本年度的校本培训中,对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态度、专业知识和能力等关系到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方面面给予了全方位关注,如教师的敬业精神、负责任的态度和成长目标等等。普通教师与专家的比较表明,教师的知识不仅有量与质的问题,而更重要的是结构问题——教师所需要的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经验性知识和背景性知识,都是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整合,而专家致力于某方面的研究,见多识广,经验丰富,可以给教师提供迅速有效的帮助。
通常某一类专门的教师培训对教师进行培训时,把教师当成了学生,从基本的教育理论到各科的教学内容、方法等进行系统的培训,也就是全面的培训,这样的培训有它的优点,但针对性不够,因为每一位教师都有他的优点、长处,也有自己的短处,而校本培训就扬长避短,很好地解决这类问题。教师长期在学校任教,教师之间、校长与普通教师之间,每人的长处、短处彼此都十分了解。比如,年轻教师课堂经验不足,不能很好地把握上课的进度、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能很好地调动等,校长、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教师就可针对这些常规问题对青年教师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这些指导可以在课堂中、也可以在课堂外、办公室里。所以,这样的培训模式针对性强,在某些方面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习是教师的终身必修课,在信息化时代,只有坚持不断的学习,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不致于落伍,教师尤其应该如此。校本培训与时俱进,从这些方面入手,重在指导教师学会学习,提高教师的实际动手能力。
月 5日至7月28日,我校开展了为期十五天的暑期校本培训。在本次校本培训中,校长为我们解读了各类教育教学法规,并请梅主任在个人网页、博客、课件制作等方面对我们进行了系统的培训,力求使我们在师德素养和教育教学业务能力方面有所提高。十多天的培训不仅内容十分丰富,培训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有作报告、经验交流、讨论等多种形式。特别是对于我这样一个从教刚刚两年的新教师来说,具有很强的教育性,让我从这次培训中学到了不少东西。以下是我对本次校本培训的一点体会:
一、学习理论,提高自己的理论水*
培训初,张校就带领我们学习了《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及《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教师们集中在一起,系统地学习了理论知识。每位教师都认真撰写了学习心得,从中获益匪浅。另外,学校还制定了学习篇目,教师们分学科学习了《新课程标准》,学好后组织教师交流。教师们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从而来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
另外,梅主任在个人网页、博客、课件制作等方面对我们也进行了系统的培训。现在,我也创建了自己的个人博客、网页,今后我会将自己的教学感言及时地撰写到博客中,从来不断地来充实自己。我也会多利用多媒体课件穿插到教学中,从而使课堂更丰富,学生学得更开心。
二、学会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善于分析自己工作的教师,才能成为得力的有经验的教师。”波斯纳也说过:“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地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甚至有所滑坡。”在以前的工作中,我虽然有过反思,但从来没有正规地把它当成一项工作去执行,只是在头脑里想想就过了。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而且必须要学会总结反思,以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三、做好班队工作
在“爱生模范”候选人竞选演讲中,我深刻地了解到班主任工作的酸甜苦辣,体会到他们对学生的那份无微不至的爱。在学习中,她们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特别是后进生,她们腾出自己的休息时间,为孩子们补缺补漏。在生活上,她们更是无微不至地关心着每个学生。对于那些留守儿童。,她们就像父母一样,时刻对孩子们问寒问暖,让孩子们处处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我刚走上教师讲台不久,我想如果我能多多向这些优秀教师学习、请教班主任经验,真诚地去对待关心每一个孩子。那我相信孩子们会更幸福。
孩子们是明天的希望,而我们教师则是托起希望的人。他们的成功便是我们的成功,凝结着我们努力的汗水。他们是我们生命的延续,完成我们未能完成的愿望。在教师这条道路上,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但我也相信在这片天空里,我们只要通过反复地学习、研究和领悟,定能绽放出自己绚烂的生命之花。
高中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8
我很荣幸参加有化学与材料学院、 `物理与光电信息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和教育学院四院联合举办的大学生骨干培训,这次的培训内容丰富多彩,富有启发性,形式也多种多样,带给我们一种新的感觉,大学生班委培训总结。通过这次的干部培训,能够和来自不同学院的优秀学生干部一起交流讨论,畅所欲言,从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知识与智慧碰撞的火花是无比的奇妙,每个同学都很想法和主义,在这样的友好氛围下,让我们接触更多,学到了更多,下面我就详细介绍一下我的体会:
首先从培训内容的安排上来说,有开学式:领导讲话、宣布课程、宣布纪律讲座,校团委*的讲座,有关励志人生的讲座,高雅艺术欣赏,案例分析、分组讨论交流,关于如何打造一流的团队的讲座以及素质拓展活动。这样的内容安排从如何成为一名优秀学生干部的各个方面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升级,比如通过分组讨论交流锻炼了我们的沟通交流能力和组织能力;通过校团委*的讲座我们能够清楚的认识到如何把自己培养成优秀的学生干部;通过高雅艺术的欣赏,又从艺术行为、美学鉴赏等对我们理工科专业的同学有很大的视觉冲击和思维响应,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我们的审美意识和情操;通过讲座我们也清楚的认识到一个优秀的团队在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它所取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让我们明白了要有“teamwork”的精神,以便我们能够在自己的道路上走的更远,走的更久;通过素质拓展活动也培养了我们动手实践的能力,让我们学会了在困难中互帮互助,让我们感受到了一股“团结就是力量”的暖流……因此,这次的培训确实让我们每个人受益匪浅,工作总结《大学生班委培训总结》。
其次我想就涂荣*关于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干部谈下自己的看法。这次的开学式是我入学两年多以来第一次近距离的看到了涂*,果不其然涂*的讲座给我带来了很大的震撼,他很全面客观的描述了整个大学里面学生干部存在的问题和不良的工作作风,同时也对学生干部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干部要善于坚持在党团领导下开展工作,要坚持面向广大同学设计工作内容,要努力在同学们中赢得支持与信任,要注重设计尊重同学主体地位的工作,要充分运用同学喜欢的进行沟通交流和联络,短短的“六要”就概括了学生干部在开展工作时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原则,简明扼要,同时他也提出了学生干部如何处理好六种与我们切身相关的关系,我结合自身感受跟大家分享一下:一是学习与工作的关系,这个是老生常谈的问题,我们很多干部在工作做的风生水起的时候,学习成绩却一落千丈,我认为我们学生干部要协调好二者的时间分配,然后要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和科学性,在别人睡觉的时候我们要在学习,在别人玩的时候我们要在学习,要充分利用各种空余时间,因为时间是靠我们挤出来的;二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对于这方面,我觉得我们要推广自己的工作品牌,拿一个活动方案来说,它必须是要符合广大同学喜闻乐见的,然后我们进行包装美化,形成我们特有的一个创新活动;三是学校与学院的关系,有些学生干部在学校做事踏踏实实,一回到学院里就摆官架子,不配合学院、年级或班级的工作,对于这样的同学,我认为是很不符合干部的基本素质的,干部是要用来服务同学的,服务服务在服务;四是学生与老师的关系,这点毋庸置疑,有些老师在打分的时候还是会有人情分的,所以做好这点很重要,当然自身实力才是王道;五是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在家靠父母,出门要靠朋友,在学校里要靠同学,所以我们要加强和同学间的联系,多一份关心同学的心,这样对我们的发展也是很有帮助的;六是现在与未来的关系,我们同学应该把目光放的更长远一些,要敢于多承担一些责任,多干些活哪怕是脏活累活,而不是注视眼前蝇头小利,天天喊着助学金,思政加分之类的,作为大学生,应该敢于担当。
再者,通过这次培训我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一些不足,作为一名优秀的学生干部,最起码的是坐下来要能够写,笔头功夫要锻炼到足够硬,这个是很多同学的“硬伤”,站起来也要能说,这点我们不应该学习陈景润,要说出来才能让大家明白你所要表达的意思,这两点我觉得自己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应该制定相关的计划,提升自己的说写能力。
最后是关于小组讨论,部分干部提出来的问题:同学参加活动积极性较低(自身发展VS班级发展),我觉得可以有这几种渠道来解决①先硬性解决通过做几次活动让大家熟悉;②活动要吸引人且有意义;③考虑同学情况,组织不同多次活动逐渐带动不积极同学;④不能操之过急,要给大家营造一个“家”的感觉,珍惜集体,树立主人翁意识;⑤小部分带动小型活动,再有大型活动,不能操之过急。同学们结合自己遇到的问题展开了详细的交流。
我觉得拥有参加这样培训的机会确实很珍贵,我们是来自四个不同的学院,文理交璧,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维方式让我学到了很多,思维的碰撞,智慧的交锋,让我在这个大骨班进步很多,引用涂*的话与大家共勉:时刻保持忠诚,激情。
高中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9
面展开,历史新教材走进了校园,走进了师生的生活,它使学生自主探索,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学会独立思考成为可能。在知识能力、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和情感价值观教育等方面,新教材有其独到之处。
一、高中历史二期课改教材的特点:以文明史为线索,以主题史为单元,就是所谓的“主题式文明史”
有利于更集中地呈现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内容、特征及其过程。
(1)文明(civilisation)指的是社会进步的状态,它与野蛮相对而言,是指具有进步价值取向的人类求生存求发展的创造活动过程和成果。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等。
(2)文明有哪些标志?
《全球通史》中解释:文明的特征包括:城市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利、纳贡或税收、文字、社会分化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等。但是并非所有的文明都具备这一切特征。我国史学界通常认为文明的内涵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等方面组成。所以本书的第一大主题下的文明社会的标志“金属工具”“文字”“国家”就是围绕以上三个方面展开。
为了避免与初中历史的简单重复。在一期课改的教材中,初一学习*古代史,初二学习世界古代史,初三学*代史。到了高中又重新学习中外近代史至当代史。造成了通史的重复。二期课改教材就避免了类似的问题。
强调文明发展的多样性和文明的交流,也符合和*、发展、协作、竞争和发扬人文精神的时代潮流,符合二期课改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科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国际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
比较注意吸收国内国外史学界的新成果,重视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重视社会的演进和我们身边的历史。再现一种民众史、社会史、生活史。这样从而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引发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学习高一历史应注意的几点原则:
1、理解本课内容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地位,紧扣文明史的主线索。强调从历史中了解我们人类自身的发展,强调吸取在全人类意义上各种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方面的经验教训与智慧。
2、文明是如何在各个历史侧面继承发展的?如建筑、饮食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而来,从而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体现文明的细部演进痕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
3、注意了解各时期、各区域的文明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是怎样形成的。
4、注意了解人类通过交往,各区域文明是怎样影响、变化、发展与相互竞争,以开阔胸怀和视野,提高历史意识和国际意识。
三、新教材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1、新教材内容多,容量大,课堂教学处理困难。
2、以主题史的方式学习,时间和空间的跨度大,而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普遍较差,这给高中教学带来很大的压力。
3、新教材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要掌握大量的史料,必须收集整理有关资料,而学生的课业负担比较重,时间很有限,上网查阅的条件不具备。
四、问题解决办法:
1、面对新教材内容多,容量大的情形,教师必须在备课这一环节上狠下功夫,备好每一节课,在课堂上精讲精练,提高课堂效率。
2、面对新教材突出专题和探究式的学习,要求学生知识面要宽,要学会收集、积累知识,建议学校的图书馆对学生开放,校园网络也应该定时对学生开放,同时建立班级图书角。
3、针对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差的情况,可以有选择性地对学生进行补习和辅导。成立历史兴趣小组,丰富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
五、对教师的要求
当然,新教材的优势得以充分体现,对我们老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1、提高信息素养刻不容缓。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模式,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是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必须要在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各学科之中,从而才能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新教材迫切要求我们创造条件尽可能多地改进和更新课堂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影视、电脑等先进的电化教学手段和技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增强历史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这无疑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教师的信息素养提高了,才能在教学中把最新最前沿的东西传给学生,也才能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作为一名老师,还应该清醒认识到,信息时代相对学生来说,教师并没有必然优势,所以,教师自身信息素养的提高已经时不我待。
2、更新教学理念乃当务之急。新教材要求教师首先要正确理解“智育”的含义,它不仅是指知识,还应该包括方法,技能,能力。真正明白在电脑已可代替人脑来储存大量信息的时代,历史教学应该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而决不是大量史实的记忆,历史教学不仅只是传授基本的历史知识,还应该教会学生掌握认识历史知识过程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用历史意识考察社会和认识社会的能力,用历史智慧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学生的能力培养方面,又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创造情感,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民主*等的师生观,不能认为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育,教师是权威,神圣不可侵犯,应该认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的成长主要依靠自己的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启发、引导和帮助学生,在于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
3、更新专业知识是时代的要求。现代社会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现代社会是学习的社会,随着新教材走进学生观念中的“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今天的学生从影视等各种媒体中获得的正确或错误的信息实在太多,若老师死守有限且过时的知识,要想在素质教育的高标准严要求下,面对现在的学生群体,欲自如地为人师表,实在是勉为其难的。
新教材不仅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将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活,教师将在新课程实施中实现自身发展,教师的发展又将构成新教材实施的条件。如果我们不更新自己的知识和理念,那么教给学生的也必然跟不上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们必须要不断提高和学习,做到终身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创新,才能把最前沿的知识传给学生,也才能为学生乐于接受。
高中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10
xxxx年8月,我完成了高中英语新课程远程培训,获益颇多。以下是我对新课程培训的一些心得体会。
1、网络给我们带来了便捷与丰富的信息资源。
这次的培训是以网络远程培训的方式进行的,这样我们就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学习,也可以任意学习或复习任何课程,这是以往的培训做不到的。除次之外,我们可以更多更好地在论坛上和其他学员分享我们的学习所得,沟通有无,这个也是以往培训做不到的。
2、培训使我能全面、深刻理解高中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掌握《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教学与评价的要求,并能理解高中英语实验教材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教育改革是科学的,应该按照科学规律办事,否则要受到规律的惩罚。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在教学中充分考虑英语的学科特点,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同水*、不同兴趣学生的学习需求,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英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它们所体现的思想方法,发展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对英语教学有较为全面的认识,提高英语素养,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为未来发展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过去的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些与新课程改革不符的一些问题,都与现代的教学理念相背离。如:过分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轻视过程与方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学生缺乏对于教学内容、学习时间的自主支配。知识要求一步到位。重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轻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重视知识传授,轻视学生自我学习;重视词组、句型、语法,轻视学习方法、阅读策略、资源策略、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重做题,轻思考。对课堂教学的科学性、思想性、人文性、艺术性(可欣赏、回味、引发兴趣)、实效性的关注不够。备课方面,重视备教材,轻视备学生--不同学生,一个要求。
这次的新课程的教材,就充分注意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探究性、实践性、趣味性、人文性、评价性、灵活性等方面进一步加强。
3、我感觉到教师应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从以知识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转变;其次,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的方式,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要注重学生实际,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乐趣着手,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寓乐于教。教师要不断反思和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并采取开放的教学姿态,教师之间、师生之间都应加强沟通和交流,共同探讨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课堂上老师要做到精讲多练,使课堂知识落到实处,注重当堂知识当堂消化,杜绝课内损失课外补的不良做法。
教师还应该创设宽松和谐的民主教学氛围。课堂是教学工作的主阵地,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渠道。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的认知过程,也是一种活生生的师生情感交流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英语学习为例,学生只有对老师、对英语、对英语学习以及英语文化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兴趣并取得成绩。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于开口,乐于实践。当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由“学会”变成“会学”了,教师会真正感到轻松和放心,教学质量会有所提高。
4、教师必须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保持心境心态的年轻,活到老,学到老。
新课程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目标。教师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学生相关的能力的提高和新课程目标的实现。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同时,教师还必须学习新的知识,发展新的教学策略,研究如何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文化知识,通过英语课程促进学生积极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只有不断地和时代共同发展进步,了解新一代学生的心理和学习特点,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对学生进行沟通与教育。
5、教师应该更新评价观,不应该把分数和听话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而是进行多元化、全面化的评价,使学生能从老师公正的评价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分数并不能代表一切。新时代要求学生应该做到全面的发展,要提高综合素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该考虑到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尤其是对后进生。例如对学困生出现的问题,采取延迟评价或分解评价的办法,有针对性地让他们进行补偿练习。每练习一次,每进一步都给予及时的鼓励,让他们也能切身体会到经过努力就一定能进步的道理。此外,除了学业成绩评价,对于学生的注意力、参与课堂活动的表现、动手操作的积极性等等,还要进行情感评价。对学生的点滴进步,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扬,从而增强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积极性,使学生对学习感到虽苦尤乐,最终成为学习创新的主人。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培训后,我又学到了不少新理念,反思了我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更明确了我今后的工作的方向,而我也将本着新课程的精神,踏实、努力地做好我的工作,树立新的学生观和教学观,转变角色,重新熟悉师生关系,重视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情感,鼓励学生的个性,以责任和爱心为学生的成长服务,要求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做到与学生共成长,不断追求新的自我,使自己早日成为一名新世纪的优秀教师!
推荐访问:心得体会 新课程 高中 高中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10篇】 高中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1 高中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