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万有范文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述职报告 教案设计 整改报告 事迹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正文

曾国藩传读书心得

时间:2022-06-01 08:55:03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曾国藩传读书心得,供大家参考。

曾国藩传读书心得

通过阅读《曾国藩传》,我回顾了曾国藩的一生,了解到这个先天“不聪”的顽童,一路荣至天下重臣。下面是由小编带来的有关曾国藩传读书心得体会5篇,以方便大家借鉴学习。

#曾国藩传读书心得体会1#

近来读曾国藩传记类书籍,很敬佩这位晚清名臣对世事的练达,对天下大势的预判。时势造英雄,没有太平天国之乱,晚清不会出曾国藩,就不会有所谓的“中兴”之论。历史向来很轻佻,玩笑间就把这人间的家国天下给弄的面目全非。

对于太平天国的评价,曾国藩之论可谓确实。太平天国14年,乱了中华半壁江山,异端邪说、残酷屠戮,有清以来最大的国乱之殇。时至18世纪末,全球文明方兴未艾之际,中华民族却遭受如此惨遇,不能不说文明之颓,民族之祸以此为甚。

曾国藩忠君之论固然习自千年儒学之教化,然放眼当时的世界,实在也是一种莫大的讽刺。太平天国之逆正是这些自谓大儒的儒学大家教化的结果。儒学眼里有君,权力之下养儒独权。儒学最终异化成上位之工具,权力之势下赏玩儿的优伶戏子。有国学大师如今讲国学,还在字挑句论、旁征博论的赞赏祖宗的英明伟大,殊不知就算一个黄口小儿,集20__年之时间,话语留存也能摘出几句人话来。儒学之祸,异端邪说在先,才会有太平天国愚民造祸于后。

儒学之惨剧于中华民族实在是千年大殇,扼杀了文明的萌芽,终于让文明胎死腹中,错过了与世俱进的文明巨流,惨遭世界淘汰,羸弱屈辱达一个世纪之久,时到如今余祸不断。笔者对当今的国学热很是反感,循经导轨,翻古引今,实在是文明之世的逆流。如果我们自诩的国学大家们,能够看清如今的文明发展大势,不再故纸堆里找出路,然后引经据典的指导今世,中华民族或许会发展的更好。

儒学之妖在于傍权为美,一个个软骨头教化出来的东西,实在是愚昧的妖孽。时到如今,中国还没有一个学识大家,能够研究透自17世纪以来,世界文明发展的大潮和未来发展的大势。动辄还以几千年所谓的文明自居,简直是愚昧至极。

曾国藩之遇,是机遇弄人,时势造势。于晚清则幸甚,于民族也是一种幸甚。败颓相比,历史总算对中华民族不薄,选了一个相对轻一点的。然,假如没有太平天国之祸,就不会有曾国藩之遇,文明东进,历史或许改写。历史没有假如,也不会有假如。曾国藩之后,戊戌变法之败,孙氏党国登场,中华民族还是没有赶上文明发展的大潮,往邪路一路远奔。

#曾国藩传读书心得体会2#

初读《曾国藩传》前,觉得曾国藩只是个众人皆知、无人不晓的“卖国贼”,勾不起我的阅读兴趣。但翻阅数页之后,似乎有点爱不释手了。

从国家和民族角度而言,曾国藩的确是个置民族的安危、人民利益不顾,屈服于西方列强对华政策而又竭力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卖国贼”。对于其一生的罪恶我觉得不应该归咎于他个人品质,而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由他出身的半殖民地条件下的地主阶级决定的。从个人角度而言,我觉得曾国藩是个修养颇高,有头脑、有远见和有谋略的人物。

他的一生经历大致可以分成七个阶段:跻身六曹、创建湘军、坐困江西、决战安庆、攻陷天京、剿捻失败和抑郁而死,可谓有起有伏,人生变数无穷,读之颇有感触。

首先,曾国藩精通古文,广泛猎读,在学术上向很多当时有名人士请教,这些不仅增长了个人方面的见识,也大大提高了个人声望。曾国藩能如此顺利成为二品官,一方面是由于自身勤奋好学和聪明能干,另一方面是由于受到穆彰阿的垂青和举荐。也许是这一切对于曾国藩来说太顺利了,造就了他当初锋芒毕露、自恃清高的性格,使他在坐困江西期间处处碰壁、受到地方官员的百般排挤和刁难。

其次,曾国藩经过一年的大彻大悟再度出山,受命为钦差大臣和两江总督,为其大展夙志提供了舞台。其实曾国藩受命为两江总督是清政府为形势所逼,迫不得已,由于清政府所依靠镇压太平天国的江南大营就在此时溃败,只能依靠曾国藩集团所创建的湘军来镇压太平天国了。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机会永远垂青于有准备的人。

再次,湘军攻陷天京以后,曾国藩自剪羽翼,释清廷疑忌,自保末路,足见其经验丰富,政治嗅觉之灵敏,审事详明,处事果断。

最后,曾国藩是个爱才如命,求才若渴的贤人。行军打仗,每到一地,必广为访案,凡具一技之长者,必设法延至,收为己用;闻有德才并兼者,更不惜重金,驰书礼聘。他还能虚心纳言,鼓励众幕僚直言敢谏,故能收到集思广益的效果。他在事业上能够取得如此成功,与其有很大的关系。

读此书不仅让我对曾国藩有了更为全面、细致的了解,从中受到不少启迪,而且加深了我对近代清朝历史的认识,同时引起我对那拉氏——慈禧太后的兴趣。

#曾国藩传读书心得体会3#

读完《曾国藩传》,对我启发最深的有三个方面:

一是:曾国藩的“笨功夫”和“死磕”精神。他通过超人的努力,走通了科举之路,曾国藩本人的天资连一般都谈不上,更不用说聪慧,秀才就考了7次才考上,他一生做事从来不绕弯子,不走捷径,总是按照最笨拙,最踏实的方式去做。涓滴积累,水滴石穿,追求最扎实彻底的功夫,一步一个脚印。做人讲究“拙诚”,不玩心眼。他带兵,讲究“结硬寨,打呆仗”,从不依靠奇谋诡计,只凭坚韧踏实,死磕到底。逻辑思维创始人罗胖每天以60秒死磕自己,我们很多007学员,都是以日更来死磕自己。

吴军说“人的成就,都不在于开始了多少件事,而在于结了多少次尾”。我们通常定计划容易,开头也很多。但能够有恒心的,有始有终的,做完一件事或者几件事的情况比较少,大多数时候,我们不愿意下笨功夫,不愿意死磕到底,所以你就只有开头,没有结果。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智商。自己也是没有恒心毅力的人,所以才加入007,来死磕自己。

二是:曾国藩善于自省。年轻时,曾国藩也有很多缺点和毛病,并且知识面很窄,眼界见识也不高,他通过写日记天天自省,高度自律,来一次脱胎换骨的改变。再一次证明了人的能力和自我要求是密切相关的,官场的失利也让他痛定思痛。写信给各位好朋友,让大家给他多提意见,帮助自己总结经验教训。自己来了一场中年变革,为后面的事业奠定了基石。

我看得到上的朋友以及我们007的战友,很多人坚持冥想,也都是善于自省的人,自己也在坚持写“”每天三件事”,里面有一个小确幸,让我提升了自己对生活的幸福感,还有个昨日收获,让我反省了自己很多需要改进的缺点。

曾国藩也是在自省中了解了人性的复杂,明白了“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行事过于放荡的人,表面上是强者,实际上却是弱者,这片土地真正的强者,都是表面上看起来柔弱退让之人,最后曾国藩用诱之以名,拢之以利,网络天下英才,扩大巩固湘军,完成了他的“中年变法”。

对这一点我感触最深,最主要是因为自己,在读这本书之前,也一直是曾国藩说那个方刚之人,做什么就凭着自己的直性子,自以为是的观点。在工作上,不喜欢公司那些讨好领导的人,觉得任何时候以实力说话,以至于在职场中一直磕磕碰碰。在家里,也是暴脾气,和家人有事商量一言不合,就脸红脖子粗,说话声音也很大,方刚之气溢于颜表,很多时候,也让家人心理承受很大的压力。

#曾国藩传读书心得体会4#

用时一晚,酣畅读完,以前读过毛泽东/刘邦/武则天类的传记,因采用传记演义形式,虽故事感、可读性很强,然觉很假,不知有几分真实,大多作者意淫。张宏杰所著《曾国藩传》,引用颇为详实,且有白话文注解,有证可查,真实性靠谱,似国外著作,十分专业,颇喜。是我读过的传记里很好的一本,会推荐周围喜爱名人传记的人试读。

正文 进入正题,究曾公一生之所以能立功、立德、立言,个人总结其具备最重要的十一大优点,很多值得我辈学习:
第一、下苦功曾祖上从未出过高官,世代务农,其祖父发下誓愿让后辈读书做官,受祖父、父亲的影响及遗传继承了中国传统农民的美好良好品质,虽天资不甚聪慧,然坚韧异常,能吃苦肯吃苦,越笨拙越努力。至今想起其在屋内背书5遍依然不会,而梁上君子已经可以背诵,终愤然离去的场景,会忍俊不禁。多少少年仲永成年后默默无名、泯然众人,皆因自作聪明、愿走捷径而不愿下苦功,这是影响曾一生的可贵品质,也直接影响其为人做事、做官、带兵的风格方式。第二、事有常他给自己弟弟的心中写到,人生唯有常是第一美德。所谓有常,就是做事有恒心、能坚持、有始有终,能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工作、记日记、锻炼身体、练字、读书、作文等生活习惯,哪怕是临终身体大限降临前依然如此,难能可贵,令人钦佩。我们普通人只会想着好好休息、调养、享受最后的人生时光,这就是境界不同带来的差距。

第三、能自律说戒烟就能戒烟,成功人士的标志,体现高度的自律性。曾国藩也是个老烟枪,下定决心戒烟后,很快就戒了,其对此事洋洋自得,甚为骄傲。不抽烟的人,不能明白其中的痛苦。观其今后的人生,总是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给自己立下十二条军规,终其一生从未放松。可敬可叹。

第四、善自省这是让我最佩服曾公的一点,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不知它老人家是通过什么方式如何自省的,今已无据可查,全凭内心。而曾自省的方式是通过记日记,不是记流水账,而是分成工作、应酬、学习等好几大模块,从细节着手,小到一句话、一个念头、一个想法,如有不符合自己的标准,都会记录下来,真正是反思自省。记得其中有一个细节,曾听说有个朋友纳了个非常好看的小妾,第二天非要去他家观看,过过眼瘾。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原来曾公年轻的时候也是个性情少年。你看,伟人也和我们普通人一样。你会时常看到他的心中有两个小人在打架,在左右摇摆,白天情不自禁犯了错,晚上在日记中深深责骂自己,这样的场景似曾相识吧。犯错并不可怕,同样是犯错,区别是伟人及时反省、知错能改,而我们犹不自知。曾公写日记反省不是自创,而是借鉴别人才采用的。看样子,我也得拾起日记了。

#曾国藩传读书心得体会5#

《曾国藩传》,是张宏杰在《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之外另外一本关于曾国藩的著作,按照作者在自序中所讲,这本与其他曾国藩传记不同之处在于侧重曾国藩在一生际遇中的心路历程。

当然,没人能验证曾国藩在当时当事,到底内心是如何想的,但是从普世道理、历史文献、曾国藩家书,我们仍可观其一二。而阅读他的心路历程之所以有价值,正是在于,人与人的不同恰是在同样际遇下,持有不同的心态,决定了不同的行为,继而产生不同的结果。而以旁观者去追寻他的心路历程、应对方式和产生结果,会让我们感受到强大的共鸣——作为个体在不同际遇下的心情大抵相似,但是也让我们看到他与我们的不同——在同样心情下,他做出了什么样的判断和采取了什么样的行动,使得个人成长的轨迹能够逐步偏离开大众平均水平,盘旋上升、持续精进。

“曾国藩的修身过程之于后人的最大意义是,他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一个资质非常平庸的人,如果真的实心实意地进行自我完善,通过“陶冶变化”,可以成为超人。”这句话高度概括了我们读《曾国藩传》的意义,其实曾国藩身体力行带给我们的启发,可以再进一步拆分开来:

1、天资笨拙,不是成长的障碍

世人,常常将成功看作是自幼聪慧的人一路打怪而获得的,资质普通、更不用说天资笨拙的人自然是输在了起跑线上,穷其一生和天赋异禀的人只能差距越来越大,这种想法乍一听颇为有理,实则是刻舟求剑,把每个人当成了一致行动的机器人,匀速直线前进。

而看曾国藩的成长路径,从读书起就比常人慢,学习方法笨,学生本身也笨,但是终成“立言”大家,无非是普通的起点,但是假借时日,在正确的方向上不断校对、持续精进的结果。用动态的思维看待人和事,就是站在今天的起点上,知道终点在哪里,知道路程是什么,埋头赶路、抬头看路,势必将一步步走近目标。需要切忌的反而是,不要从自己开始,就以为“资质普通”,反而不去精进,继而与人的差距越来越大,反证自以为是的“逻辑”。成长的障碍,不是天资弱,而是不行动。

2、起步普通,逐步醒悟也不迟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胖子也不是一口吃成的,凡事都有个过程。曾国藩“活着的时候已经是完人,死后又盖棺定论定位圣人。人生如此,夫复何憾。”可他不是天生完人。

当我们看二十岁的曾国藩,迈过了年轻青涩、勤奋拙笨,但即便是高中进士,进京做官,他到了京城不是一步登天、信心满满,而是发现自己更是普通地不能再普通。

当我们看三十岁的曾国藩,虽然长进明显,但是生活不规律、莽撞多言、傲慢无礼、夸夸其谈,不懂装懂,和普通人并无不同。后来,他立志做圣人、日课十二条,圣人之言,滚瓜烂熟。

当我们看四十岁的曾国藩,江西困境之后,他在家再次反思“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句圣人之言,他虽然耳熟能详,实际上没有真正做到过,仍不过是个普通人。

但是,当曾国藩经过“中年危机”,再次复出后,他完成了“中年变法”,四十八岁仍在不断精进的路上,回望他的几十年,我们看到的是这个逐步醒悟的普通人,如何一步步走出不普通的成长弧线。

人的认知,从不知道到知道是一个过程,从知道到理解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理解到做到是一个更加漫长的来回的过程,这是自然规律。所谓“完人”,不是起点,不是终点,也不是路径,而是这种活法:每增近一寸、每修改一寸,就有一寸的进步,生而为人,日日精进。

3、错失机会,其实不需要追悔

44岁的曾国藩,九江大败于太平军,不仅折损花费数年心血惨淡经营起来的湘军水师,自己还差点成了俘虏颜面失尽,这成了曾国藩陷入漫长的困境的开始。江西困境不仅使得曾国藩陷入军事上的危局,更让他陷入政治上的泥沼,没有实权的他,又被夺了兵权,有口难辩,遂成怔悸。但让他最痛苦的是,建立不世功勋的良机从自己眼前溜走。

在一个时间点上,这千载难逢的机会,错过就再不会重来;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又是机会又回来了,曾国藩居乡期间,心灰意懒,而他帮助过的湖北巡抚胡林翼却在千方百计、绞尽脑汁地为他再次出山创造机会。这也才有了他48岁时候的再度出山,以及之后的立功、立德、立言。

人生,总在不经意间,冒出个机会,比如摘得“榜眼”的曾国藩;而生活中,更多的是错失机会,造成各种不如意,各种追悔,正是因为“错过”比“抓住”更常出现,所以错失机会,总令人捶胸顿足,懊恼不已,以为人生也就这样了。曾国藩讲“凡成大事,人谋半天谋半”,机会的来与去自有它的时间,无需激动无需追悔,平常心对待,专注在自我精进才是正途。

合上书:如果天资、速度、错失都不能影响成长,那么什么在真正影响成长呢?

我想,成长的起源,是立志;成长的长度,靠行动;成长的深度,靠反省;成长的效率,讲方法。学习,践行,反思,践行。(乔安)

##

推荐访问:曾国藩 心得 读书 曾国藩传读书心得 曾国藩传读书心得 曾国藩传读书心得2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