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万有范文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述职报告 教案设计 整改报告 事迹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正文

2022年论语心得体会1合集(全文完整)

时间:2022-06-02 08:20:02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论语心得体会1合集(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2022年论语心得体会1合集(全文完整)

论语心得体会15篇

  我们从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样有利于培养我们思考的习惯。那么问题来了,应该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论语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通过这段时间学习《论语》,个人收获良多,受益匪浅,让我学到了许多处事的智慧,更加坚定了学习、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信心和决心。同时也感谢各位老师,是你们的学习精神,激励我一直奋力前进。

  人生一世,或志于仕,或志于士,或志于市,或无大志,快乐自在,平凡而真实,了过一生。如何为人,为君,为官,为师,为父,为子?无论在人生中扮演什么角色,如何立身于世?生活中有了疑惑,如何应对解决?通过学习,从《论语》中找到了答案。

  一是懂得了如何学习。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圣贤教导我们学习要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一味的读书而不思考,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不能合理有效的运用知识,就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的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的学习和钻研,则会精神疲倦一无所得。

  学习是伴随一生的事情,一定时刻提醒自己要不断学习,“吾日三省吾身”,知过改过,遇事善于思考,“不怨天,不忧人”,不盲从,不懈怠,切勿“道听而途说”,学会明辨是非,时刻保持一颗淡定平静的心,沉着应对。

  二是学会了当下行动。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总在考虑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实现生命的价值,空想是没有用的。“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时刻警醒自己,想做什么事情就要立刻行动,不能犹豫不决,更不能只想不做,做了就会离梦想进一步,只想不做,将一无所成。抓住现在,活在当下,从现在开始,逐步提升自己,使自己成为有德行,有学问的人,从而实现人生的梦想。

  三是明白了尊德守礼。

  “不知礼,无以立也”。礼,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并约束自己行为的准则。“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用了大量的篇幅写“礼”,可见孔子对礼的重视程度。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礼,“礼之用,和为贵”。时刻提醒自己在日常生活和待人接物中,要明礼,知礼,守礼,以礼相待,互尊互爱互谅,这样才能和谐相处,从而促进心灵和谐,家庭和睦,社会和谐。

  四是坚定了诚信待人。

  子曰:“民无信不立。”诚信乃安身立命之本。一个诚实的人,因为有正义公理作为后盾,所以能无畏地面对世界,大多数人都会信赖他,并取得长久不衰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是如此,真诚待人的人,才能行得通,立身于世。子曰:“言忠信,行笃敬”。子夏曰:“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信,是为人之道,立身处事之本。“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实守信,心存敬畏,不自欺,不欺人,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

  五是涵养了仁义道德。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德具有强大力量,是一个人做人做事的基础,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根基。有些人追求金钱,有些人追求道德。有些人死后如过眼烟云,转眼即失,有些人死后仍活在人们心中,虽死犹生。作为一名公职人员,要时刻把政治品德、个人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放在首位,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胸怀仁爱之心,将仁德之力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无私奉献,利益社会。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会继续努力学习,依道而行,不断纠正错误的认识,改掉不好的习惯,化掉自己的脾气,清除心中的怨气,尊德守礼,敬天爱人,孝悌诚信,成己达人,相信每个人都能够成就幸福自在乃至圆满觉悟的人生。

  换位思考 善莫大焉

  ——学习《论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践行体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对这句经典的理解就是与人相处要学会换位思考。

  我家有一台老式缝纫机,又破又沉,每次搬家母亲都要带着摆到屋里,说要是做点儿活方便,缝纫机和家里的家具非常不协调,家里又没什么缝纫活儿,所以我多次动员她扔掉,未果。后来有一次聊天,母亲说起她小的时候因为家里兄弟姐妹七个,还有奶奶需要赡养,全家只有姥爷一个人上班,收入不够生活开支,所以姥姥为贴补家用在港务局缝纫社打工,厚重的工作服每天要做六套,作为家中老大,母亲早早学会缝纫帮助姥姥,之所以舍不得扔掉缝纫机,也是为了怀念姥姥和那旧日的时光。听到这里我很惭愧,我也是一个喜欢怀旧的人,儿子出生时穿过的小袜子我都收藏了二十年,还不舍得送人或丢掉。自己可以怀旧,却不能接受母亲怀旧,这是多么自私的行为。上星期家里调换了一下家具位置,又挪动那台老式缝纫机的时候,我感觉自己的心里非常平静,不再像以前那样看着它不顺眼了。

  学习《论语》,知道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且踏踏实实地践行这句经典,与人相处时时注意换位思考,在生活中充分体谅别人的感受,与他人的关系自然而然地就会变得越来越融洽。

  《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一步语录体散文,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全书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首创语录之体,其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它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故千年来为论语作注者不尽其数,经典者也是层出不穷,而这些古代学者是用文言注文言,我们已经和传统的文言相去甚远,因此,只能舍远求近——通读一些近现代学者所注《论语》的佳作,在我看来,最为深刻的当属南怀瑾的《论语别裁》,稍为逊色则有李泽厚的《论语今读》,当然少不了热得如火朝天的《于丹<论语>心得》,这也可以作为一个大众化的版本来参照,除此之外,还有一本林语堂的《孔子的智慧》堪称经典,当然,这些都只是一些很好的参照版本,我们想深入到孔子思想里面,还是得亲身去品味《论语》那些古老的文字,还得亲身去体味孔子的箴言,亲自去领悟孔子的智慧。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做过委吏(管理粮仓)与乘田(管理牲畜)。他虽然生活贫苦,但好学上进善于取法他人,曾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出身贫且贱,一生生活艰辛,在他55岁那年,认定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可能在鲁国实现,于是开始周游列国,但是没有一个国家愿意接受其政治理想,他受到了一次次的拒绝,但他又一次次的振作,向下一个国家迈进,坚定不移的为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奋斗,直到20_年后,他才认识到自己的政治理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是不可能实现的,于是回到故乡,从事教育活动和整理古籍,授徒讲学,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下移,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从孔子苦难与辉煌并行的一生,我认为可以从中学到孔子那种在求知上的永不满足,永远追求智慧的人生态度;还有他那种对自己信奉的价值体系的实现而作出的不懈努力和那誓不罢休的毅力。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有较大的影响。他认为一个教师,必须掌握学生在学习上常犯的四种心理表现,即广泛而不精、知识面过窄、把学习看得太容易和有畏难情绪。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给予帮助、补救。就是说,学生心理的差异性,决定了因材施教的必然性。在教学上,孔子还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互相启发,以收到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记载他们师生间互相问对、讨论的情况。如子路、颜回和子夏就是这样做的。性率直而鲁莽的子路,出于对孔子的爱护,常常向孔子提出批评性的意见,孔子也很关心、爱护子路,对他的批评也能接受,当有的学生对子路不太尊重时,孔子对他们说:子路的学问是不错的,只是还不够精深罢了。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但由于颜回从未对孔子提出过疑问和批评,孔子曾不满意地说过:颜回不是对我有所帮助的人,他对我的话没有不喜欢的。有一次,子夏引《诗经?卫风》上的诗句,向孔子请教:“‘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论语?八佾》意思是,《诗经》上说:有酒涡的脸笑得真美呀,黑白分明的眼睛流转得真叫人喜爱呀,洁白的底子上画着花卉呀。

  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回答说:先有白色底子,然后画花。子夏接着进一步阐明说:那么,是不是礼乐的产生在仁义之后呢?孔子高兴地说:卜商呀,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进一步讨论《诗》了。孔子敢于承认比他小44岁的子夏在学问上对自己有启发,说明孔子能向被教育者学习的勇气,其精神可敬佩!治学方面,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不敢说后无来者,也起码是前无古人了)。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索中去吗?答案是肯定的。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

  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纳包容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论语》中给我感触最深的。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在这个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孔子说,“居之无倦,行之以忠,”他主张“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就强调教师要有爱岗敬业的精神和终身学习的理念。作为一名教师,应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水平,以较高的水平去完成自己的任务,努力教好自己的学生,向他们传授有用的知识,让他们有所发展。还应利用平时的休息时间来不断学习,来适应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在工作和学习中,在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中,一种涵养一种自信让我感受到无比的充实和快乐。

  暖和的阳光调皮地跳跃在泛着微微油墨香的纸上,获书在手,就像孔子席前的学生,心生几多向往,平添几分敬畏。一日,偶然邂逅《于丹〈论语〉心得》。

  圣贤把他们深刻的人生经验,穿越沧桑,传递到今天,他们在千古之前,缄默地微笑着,注视着,看我们仍然在他们的言论中收益。

  为师十三年,时常在忙碌中为自己的平庸感慨,平日非常喜欢听名师上课,然而与名师相比就更觉自己卑微、渺小,缺少职业幸福感。无比崇敬地请教一位名师:语文教师最重要的功夫是什么?读书!!名师真真切切地告诉我!那一刻,我好像突然有一种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畅快和兴奋。的确,“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是一种享受,与书结缘,结下最神圣最美丽的缘。读书,能够使教师不断地增长职业智慧,使自己的教学闪耀着睿智的光彩;
读书,能使教师充满生命的激情和智慧的言语,以最简洁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信息;
读书,能改变教师的人生,从而使教师思考人生,把教学变成一种过程、一种动态、一种求索;
读书,是教师最可贵的生活品质,更是一种诗意美好的人生境界。

  《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用富有哲理的话告诉学生无言,用行动做,就是最具人格魅力的人。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能做得到吗?当我抱怨工作的繁杂时,当我对待孩子们的.错误疾言厉色时,孔圣人的声音便在脑海中萦绕:“天何言哉?天何言哉?……”曾经为了让孩子们爱上读书,我可谓费尽心思,但收效甚微。直至一个平常的课间中,闲极无聊的我无意识地在教室里捧起一本书,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猛然抬头,我才发觉教室里比平时安静了许多。只见几个孩子也手捧书本,读得煞是认真。这时,孔子的话再一次在我耳边响起:“天何言哉?天何言哉?……”从此,我开始真正地蹲下身与学生们一起读书,努力做孩子们读书的点灯人,让书香弥漫于孩子们生活的气息之中,让读书成为孩子们最美丽的姿态。

渐渐的,渐渐的,班里读书的氛围日渐浓郁了,爱读书的孩子也多了。就这样,不到一个学期的时间,孩子们已经把读书当成了一种享受,再也不用我绞尽脑汁地想办法了。身教胜于言传,这是至圣先师两千年前就告诉我们的道理。我想,唯有当天道与师道融合,我们才能将“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句话完全领悟。可见,孔子一言足以品悟一生!

  纵然,语文充满劳绩,我依然幸福地栖息在芬芳的大地上。

  当我们在自然生活下悟出真谛,在书墨清香中豁然开朗,圣人在千古之前应该会缄默微笑。

  大家都知道《论语》这本千古名书是孔圣人孔老夫子所写的。但是不要以为,《论语》是千古名书,就高不可攀了。其实,《论语》就是要告诉我们,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就像《论语》的最前几句话,“子曰:‘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它正适合我们。第一句是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是很高兴吗?”这正告诉我们,学习并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困难,只要你用心了,复习了,自己的心里是很高兴的。后面一句是在讲“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我们的心里是很快乐的。”在生活中,我们要用慧眼找出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这样,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中,就会有一个能和自己说说心里话的伙伴陪伴自己,人生才会快乐。最后一句也就是讲“人家不理解我,我却不怨恨,就是君子。”在自己的生活中,要不断结交新的朋友。新朋友有时可能因不太了解你而误会你。你没有生气,也没有怨恨,这就是一个君子的作风。

  在人们眼里如圣书一般的《论语》,其实在教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记住,《论语》的真谛,就是要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读论语心得体会。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先说对人的分类与判断,我们学论语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培养我们的价值观,价值观就包括了什么是君子,什么是小人。在这一节课,我的到的对君子与小人的分辨是这样的:君子是有价值观、原则与思维方式的,所以学习任何知识都会学得比较好,因为掌握了方法,所以君子可以做各种各样的事没有局限(君子不器)。君子也是二元以上思维,所以与人交往的时候坚持自己的原则但不去攻击别人(君子周而不比,和而不同,在学术上的另谈),君子先做事然后再说自己做的事,这样既不会有空话(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这也能用在判断事上)。

  小人呢?没有自己的原则、价值观与思维方式,也是一元或元都不元的思维,只能掌握有限的数量较少的知识,并且因为没有思维体系把知识串联起来,所以能做的事是固定的,像一个器具只能做相对于君子来说是少得多的事情(“小人器也”君子不器。当然,君子不愿意学某些东西或者有些东西不学另当别论),因为没有自己的原则,所以喜欢搞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经常变脸,跟谁在一起都好,你好我好大家好。(小人比而不周,同而不和)。

  温故而知新也是一种思,但是要结合学,否则光学不思,就会迷惑,如我在上文举的愚人的例子,典型的只学不思,甚至我怀疑是否学了(学而不思则罔)?如果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呢?这种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如果想到了歪路上,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因为没有学(思而不学则殆)。

  近日,岔河中学的张校长来我校做了一次报告,他所在的学校推行国学文化,张校长本人对《论语》研究颇深,我也静心读起了《论语》。

  俗话说得好: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可谓举足轻重,其文化影响与政治地位都是其他学术无法相比的。因此,《论语》成了中国历代文人墨客、先贤政要的必读科目。可以说,大凡是中国人没有不知道《论语》的。对于《论语》的解说也很广泛,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我第一次完整的读《论语》。真是不读不知道,读过才知道孔子着实伟大。他的远见卓识不仅在当时影响巨大,就是对几千年后的我们也深有启迪,有着烛照千秋的意义。

  孔子作为一代巨人,他首先是一位教育家,所以言语间总围绕着“教育”这一主题,离不开“育人”两字。大家知道,儒家学说的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仁、义、礼、智、信”。我认为,这五个字既可以作为教育人的至高境界,也可以看作评价一个人好与坏的标准。你教出来的学生如果能达到“仁义礼智信”,你就是成功的教育;
一个人如果能作到“仁义礼智信”,他就是一个好人,心得体会《读论语心得体会》。所谓“仁”,就是爱人,要有一颗爱心。仁是做人的基础,有爱心的人才能做好事情。作为一名教师,更要有一颗博爱之心、恒爱之心,有爱才有教育,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所谓“义”“礼”是说做人要有一定的行为准则,要符合一定的社会规范。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遵守纪律、法律和道德的约束,这与我们对学生进行的礼仪常规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其实是吻合的。“智”就是知识、智慧。人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更新知识,培养智慧。作到“活到老,学到老。”身为教者,更需要经常读书学习,通过读书完成知识的更新,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才能更好地担当起教书育人的重任。“信”就是做人要诚信。

  我是一名教师,所以我更关心《论语》中关于教学的言论。孔子在治学上非常严谨,他强调学习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要“学而不厌”,“敏而好学”,“博学而笃志”;
学习态度要老实,“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
要学会谦虚,学会“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他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孔子对学习非常重视。他还特别讲究治学的方法,强调学习要“温故而知新”,学与思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重视启发式教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育方法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读书的这段时间里,我就像是穿越了几千年的时光隧道,来到了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和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面对面的对话。我从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博学多才、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完全吻合,但其中的一些真知卓见,对我们深有启迪,可谓高屋建瓴,烛照千秋。

  开篇的第一句:大家别以为孔夫子的论语高不可及,现在我们必须得仰望他,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我们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简单的几句话就说明我们现代生活中也是需要从论语中获得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的。

  于丹用她的语言为我们介绍了孔子的思想,他的处世之道,他的教育理念,这些,在两千年之后的今天也是值很值得我们学习的!让我们能更深刻地认识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的心路历程,从他的言行中学到我们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理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读《论语》有感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句话的意思为:孔子说:“《关雎》这首诗快乐而不放荡,悲哀而不伤情。

  初读《论语》中这句如此简短的话,我认为,这只是孔子当时随口评价一下《关雎》一诗,并没有特别的道理,但再去细细品味、推敲,会发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道理。

  初一升初二期末考试前的一次数学模拟测试,我毫不惊奇地迎接了我的九十七分,认为期末考试时数学一定会挂科。出乎意料的是,考试中的每一道题型,老师讲过,我也做过许多遍。这些题目没有一个触碰到我的盲区,考卷交上后,我高兴地欢呼雀跃,可能会掉线的一科竟成为最有可能拿满分的一科!在考场上我简直坐不下去,满心都是120分,120分!从九十七到满分,这是一个充满着奇迹的进步!巴不得能让每个人都知道我的数学进步史。“乐而淫”的心情溢满全身。

  成绩公布了,点开查分网址,先查数学!我期待着“120”的出现……什么?112分?我激动的心情跌落到了谷底,当得知因为计算题而失去八分时,我才真正体会到“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灰心地在心中一遍遍地去无济于事地想:我要倘若能再重考一次……得知了如果不失去八分的话,我就离前三十名不远时,“哀而伤”袭满全身……

  今日,我又一次读到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我开始回想当时自己的作为,感到不能理解当时我为什么要开心、悲哀过度。

  无论何时,我们都要怀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高尚心态,快乐而不放荡,悲哀而不伤情。

  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

  从《诗经》到《易经》从《左传》到《史记》都能如此说,但要找到一本能够长远地影响中国发展进程以及对中国人的精神品性有着千丝万缕的渗透的书,恐怕也只有儒家的经典之作——《论语》。

  孔子的至理名言,比不上老子的意味深长,比不上庄子的逍遥洒脱,却是一剂朴素的灵丹妙药,短短几句,往往就能使人受益一辈子。

  在开篇的“天地人之道”里作者首先提到的就是人。

  相之于天地的永恒,人的生命是何其短暂,孔老夫子从各个角度,各种层面不断地教诲我们,怎样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变得更有质量。

  处世:“以真报怨,以德报德,率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交友:“事君数,斯辱矣。

  朋友数,斯疏矣。

  是对我们的忠实劝告,并提醒我们广交益友,不交损友,

  对待事业:“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是最有行动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并且君子的力量永远是行动的力量、不是语言的力量。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

  《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
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
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给我印象最深的几则,莫过于“子欲居九夷。

  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第一则说孔子想住九夷那蛮荒之地去,大家觉得奇怪,就去问他怎么去住那么落后的鬼地方呢?他却答“君子住在那,又怎么会闭塞落后呢?”此话又说到了两个方面,一是君子不回在乎外界环境的好坏,毕竟自身内心的清净重要于外界环境的清净。

  二是人改变环境,还是环境改变人,有一则小故事说把胡萝卜放到开水里,胡萝卜变软了,把鸡蛋放水里,蛋清蛋黄都凝固了,把咖啡豆磨碎了放开水里,水就成咖啡了,这足以说明三种对于外界环境的态度,是“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

  直到被环境慢慢改变还是与环境对抗,亦或者是如咖啡豆一般的改变环境,孔子正是说,君子能到九夷去像咖啡豆一般的改变环境,那里就不会闭塞落后了。

  对于第二则,我有切身体会,以前,我有一个朋友是广东番禺人,一次和他闲聊时,我突然忆起鲁迅的《故事新编》中的一篇曾提到,禺是古代对一种猴子的称呼,后来我查了词典,也的确如此,而番字的另一音番有外国的意思,于是我故作神秘的问他是否知道番禺在古语中的意思,然后又拿出词典,一边笑着一边查给他看,他的脸色便慢慢的难看起来,我却自顾自的补充道“你们番禺人就都成外国猴子了”话没说完,他勃然大怒,扭头就走。

  后来我也觉得是自己没考虑他人的感受,没做到“慎于言”,便向他道了歉。

  至于第三则,我每到一个新的班级就会有这样的感受,每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同学,都可能有自己的几个独门“绝技”有篮球猛将,堪称乔丹第二,有数学天才,堪称华罗庚再世,有科学爱好者,大有创造超越《相对论》的《绝对论》的雄心壮志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想像大海一般的渊博,就得学会向身边的人学习一点一滴的精华,如此的好学精神,才造就了孔子那样的伟人。

  小小的一本语录体书籍,从治国,到为政,再到做人,无不有详细的思想与感悟,宋朝的宰相赵普曾称,他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现在我们普通人也能说,我们以一本《论语》治人生。

  在读罢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后,可以真切的感受到南怀瑾先生对于《论语》独到的见解,在学习上,南怀瑾先生对人们关于《论语》以往的见解进行了论述,并从另一角度来分析,不再是是以往的论述,墨守成规。就例如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解释,就匠心独运,很直接的披露了学习其实是“不亦苦乎”,孔子的这句话实际上重点在于“时习”,讲求的是学习的方法,而不是违心的高呼“学习万岁”。对于我们所学的,南怀瑾先生也不是附庸以往的那些所谓的 “圣贤书”,而是讲求书的实际效益,身处在当下,只有那些搞学术研究的学者才会奋力于古典的著作,我们平常人所求的只是能够生活的一种技艺,一项本领。因此学习不在于书籍,而在于生活。

  教育应该是传授真本领,而不是传授应试技巧,南怀瑾先生对于这点也有很深刻的见解。他在论述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时,就曾提到文化道德不实的问题,当一个学生需要老师的帮助时,如写论文,便毕恭毕敬,夸张一点可谓是点头哈腰,结果毕业时,连影子也找不到,当然,这也可以看出现在大学教育的一个失败,学生与老师之间不再是中学时的亲密,彼此互无交流,你可曾试想大学毕业后你能记住几个老师,乃至又有几个老师能知道你。

  孔子教育门人是根据那个时代的社会现象,我们如今的教育也应该符合当前的国情。读《论语》,学习的是有用的方法,从中找出适合我们这个时代的东西,这才是学习的真正意义,融会贯通方能学有所成。《论语别裁》就是希望我们能走出圣贤经典的误区,看到当下,把握未来。

  《分数的意义》这节课教学可以说是课堂教学改革一个全新的尝试。教学的主要思想是: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基础上,能用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方式来组织教学活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 确定基础与发展并重的教学目标

  以人发展为本是当前教育的共同理念。在本节课中,教师不仅重视让学生掌握知识,并能十分重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和学习方法的渗透,重视学生的个性化思维的展示,让学生通过回忆想象、自学教材、学习交流、动手实践等

  数学学习活动来发现知识,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努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

  2、 着力于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了自主探索学习的步骤,学生通过自主选择研究内容、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和相互质疑等学习活动,获得了快乐数学知识,学生的能动性和潜在能力得到了激发。体现在两大特点;一是大胆放手,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两种学习方式,重视直观教学,通过观察、判断、交流、动手操作抽象出分数的意义。二是做到了学生能自主探索的知识,教师决不替代。如:让学生自己动手找出多种平均分的方法;分母、分子不同时出现,就是让学生看到分母就想到平均分,看到分子就知道表示这样的份数,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悟,自己弄清楚分母、分子的含义,并能用分数表示;对不懂的地方和发现与别人不一样的,有提出疑问的意识,并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加以解决。这样就给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使学生有了发挥创造的空间,有了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愉悦,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3、 营造民主、宽松的探索学习氛围

  这节课从一开始到结束,始终处于热烈的气氛之中,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开放的学习方式,有力地支撑了这种积极的氛围,形成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主动获取,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尊重学生,平等对话、相信学生、让学生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二是注重课堂自主学习与合作精神的体现,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真正懂得如何与他人融洽地协作学习,真正懂得正确对待探索中遇到的困难。学生面对新知识,敢于提出一连串想知道的新问题,教师组织学生广泛地探讨,使概念内涵充分揭示,让学生动手操作深化对分数的理解。整节课都在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学习数学,获取知识。

  假设一个两千年前的场景,子贡问名满天下的老师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这是一个称得上有些刁钻的问题,天下的道理纷繁复杂,每个人心中坚守的道义都不相同。孔子游历各国讲学,每天每日也都在不断学习改进。如今却让他用一个字总结出让人可以终身信奉的信条,其实也是用一个字凝练出孔子所坚持的儒学的核心。没看后面的记述前,我会觉得这个字是“仁’或者是“礼”因为这个是后人总结出的孔子思想的核心,但孔子本人的解答却是“恕”。

  最初听到这个答案,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宽恕,宽容,我想到了孔子的以仁治国,那这个字应当属于他的仁字范畴。但是课本上更多的解释却倾向于指对人应仁爱宽厚,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思想在论语中出现了不只一次。孔子在评价最贤德的弟子颜回时便提到了他的不迁怒。这种思想看似简单易懂,实践起来是无比的困难。特别在如今的社会中,人们的内心十分的脆弱,每当遇见什么事情时,总是去逃避谴责,去寻找自己内心的避风港。似乎将自己用厚重的盔甲包裹起来,对外界的一切充耳不闻,便能离开那些焦虑肮脏的世界。孔子的世界便是这样的,诸侯争霸礼崩乐坏,各国诸侯忙着富国强兵,剥削百姓,给百姓以沉重的赋税徭役。也致使无数能人贤士心灰意冷,归隐山林。

  但是孔子,正是在这样一个混乱的时代勇敢走出,直面肮脏与灰暗。春秋时期大事连连,胜迹处处,而它最高的光辉却闪耀在无数个破败的泥路上。孔子也曾向往入仕,却遭到奸人的陷害离开朝堂。他不迁怒于朝堂,更不迁怒于时代,他原谅这个混乱的国家,并用自己一颗永远赤诚永远热烈的心去改变它,至死不渝。

  孔子的思想影响着整个中国,和华夏血脉永远的熔铸在了一起。但在两千年前,他也仅仅是一个平凡的老人。我是从他与子贡的对话中开始了解的论语与孔子,他悠悠然的道出的恕字,却包含着无限的未来与力量。儒家文化与中华民族血肉相连,这其中有太多的力量等待着我们的学习。

  《论语》是一本成就于春秋时期伟大作品。这本书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论。《论语》是一颗灿烂的明珠,在过去的2500多年中,世界人们最熟读恐怕就是《论语》。今年,暑假我有幸读了这部书,去感受里面无穷的智慧。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在自省也。”它使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它像一面警钟一样时时刻刻提醒着我见到比自己还有贤能的人,应该要虚心学习,以她为榜样,不应该存有嫉妒之心。如果是见了没有才德的人,也应该自我反省一下想一想自己有没有和他(她)一样的缺点,以便及时调整自身的修养。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同样的我们也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反思当天的所作所为,就像《论语》里面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替人做事有没有尽心尽力?跟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诚信的地方?老师所传授的课业,有没有不用心温习?总而言之。我们每天都要做到这一点,这样才能让我们自己不断进步。

  我还觉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求学不仅是为了明白道理,更要去实践以此为乐,如果我们把学习当成臆见无聊、枯燥的事情,那就很难将课业学好,所以尝试着用快乐的心情去学习,这样必定会学得更好。我们的许多同学也像我说的这样,把学习当成一件无比痛苦的事情,如果他们读了这句话一定会振聋发聩的。

  正如宋朝宰相赵普所说的:“以半部论语治天下。”有心的同学何不妨去读一读《论语》,相信你会比我的收获更多的。

  《论语》,不得不说,它对后来人们的言行举止起着非常重要的启发!

  随着现代文化的逐步发展,《论语》也被人们翻译、演绎了出来。有的为了方使人们更好的理解其中的意义、所含的人生道理,它被人们改编成了电影、动画片等等。

  现在的科技越来越发达,《论语》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上至老人下至小孩。随着它的广泛传播,人们现在对《论语》的传播的方法的看法也越来越大。因为为了使更多人知道理(了解)《论语》,就把它弄成了各种各样的形势来传播,那些电视剧或是电影为了提高收视率,就把《论语》的内容篡来改去,没有尊重历;打不的人为了敷衍了事,并没有把握和充分散发出《论语》的本质,有违《论语》的本质;也有人认为这是是可以接纳的,因为它假进了文化的传播……

  人们各有各的意见。或许吧,现在《论语》的传播方法确实各有各的意见。就像古人说所说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任何事物都有它的长处和短处。的确,现在的《论记》被人们搞成了事事非非的样子,这就有违了《论语》的实质。但这也有它对立的一面,这促进了《论语》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论语》。

  如大家所知,《论语》告诫了人们的言行举止;教人们如何做人;如何来对待学习;遇到困难时的态度……

  我们不应该只片面地去看待事物,要全面地去看,去了解它所含的最深刻的意义。就像这《论语》,人们对它的传播方式各怀意见,虽然它现在的传播方法被我们所不以同,但不可否认的的是,它确实,真真实实地使知道《论语》的人越来越多。这使得更多的人通过《论语》所述的,养成了高尚的品格、良好的行为习惯。

  因此,我认为通过媒体传播的方法是可行的!

  《论语》对中国人的影响很大,宋朝开国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于丹教授对现代人说半部《论语》可以修身。于丹《论语》心得用最朴素的语言,讲述了两千五百年多年前孔子对人们说过的最简单的道理。

  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总会遇到这样和那样不如意的事情。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但是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二千五百多年前的《论语》真的能解开我们现代人的心结吗?孔夫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贤士,这么多学生,也是家家都有难心的事。那么他们又是怎样看待人生呢?

  孔夫子的学生司马牛有一天忧伤地说:别人有兄弟,偏我没有!他的同学子夏就劝他说:人生在世,有些事情是我们无法控制的,所谓生死有命,富贵在天。那就要学会承认。但有些事情却是可以通过提高自身修养做到的,比如保持一颗诚敬的心,使自己的言行减少过失,对待他人充分尊重,谦虚有礼。

  一个人能做好自己,那么普天的人都会爱敬你如同手足兄弟。所以,要做一个有良好修养的人,又何愁没有兄弟呢?

  这就是《论语》所倡导的一种价值观念。

  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

  第二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去弥补这个遗憾。

  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现代人对待人生的态度。

  一种遗憾,在现在生活中你也可以放得很大很大,也可以放得很小很小,这就取决于你的心态和素养。就像我们面前有半瓶子酒,悲观主义者说,这么好的酒怎么就剩下半瓶了!乐观主义则说这么好的酒还有半瓶呢!表述不同,缘于心态不同。在今天这么竞争激烈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重要。

  《论语》给我们现代人的,永远是最简单、最普通、最生动的道理。

  于丹教授对《论语》的解读,让我们有机会了解《论语》,认识它的价值。所以我认为这本书值得一读。

  古人云:“人非贤圣,孰能无过?”父母犯错是很平常的事,子女如何对待犯错的父母是一门不平常的学问,从小处说,它是家庭的教育问题,从大处看,它直接影响到了一个民族的存亡问题,孔子就像一盏明灯为我指出正确的方向,子曰:“事父母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它的意思是父母有错,要好言相劝,听不进时,要尊重他们,要任劳任怨。”看到了这句话,我思续万千,于是暑假里的那一幕霎时间浮现在了我的眼前。

  那是一个炎热的早上,妈妈带我到外婆家去,由于眼睛被蚊子叮了一个大包,奇痒无比,一路上不断地揉着眼睛,眼睛又红又肿,可恶的眼睛过敏疹又发作了,一进家门,外公见到我着副尊容大发雷霆,二话不说就朝妈妈嚷嚷:“你怎么把他的眼睛打成这样,你还配做母亲吗?”妈妈见了外公那怒气冲冲欲言又止,她轻轻地把我拉到卫生间给我冲洗眼睛并上了药,这时我疑惑不解地问妈妈:“妈妈,平常您批评我时,总是那么严厉,可这次外公错怪了你,你都那么地温顺,这是为什么呢?”妈妈没有回答,过了一会,她指了指窗外,我乍一看,只见有一些工人在为小树在修剪枝丫,还又一些工人在为一棵为我们这风挡雨的,倾斜的大树支撑并加固,这时妈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就是那棵小树,我就是那些工人,你外公就是那棵老树。”“我懂了,我懂了,你对我严厉是想要我成才,而你对外公温顺是报答他对你的养育之恩,尽到孝的责任!”我抢过妈妈的话茬说道,“对,对你说得很对,”妈妈点了点头, “你一定要好好记住这句话‘百事孝为先’”这时,我恍然大悟,于是飞奔回大厅对正在生气的外公说:“外公啊外公,你错怪了妈妈,我眼睛肿不是妈妈打的,是蚊子咬的!”外公不好意思地对妈妈说:“你怎么不早说,你看现在多不好意思啊!”“没关系,没关系,”妈妈淡淡一笑地说,“给你骂几句有算得了什么?”家庭里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想到这里我终于悟到了孔子这段话的真正含意,妈妈的言行是劳无怨的写照。

  孔学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中的瑰宝,是民族思想的精华,几千年来,它教育大家,要尊循“忠.孝.仁.义”,准则行事。这句话告诉我们,为人子女,一定要报答上一辈的养育之恩,对父母要奉行孝道,在父母犯错的时侯,子女受到委屈,在怨和累情绪的干扰下,容易失去孝心,这句话告诉我们:应该忍辱负重的精神,宽容的态度,存有孝心,才能做到子曰:“事父母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我还悟到了其实孔子的这段话还有另一层的教育意义。首先要培养自己对父母有孝心——报恩之心,拓展自己的心胸,日后才有能力以博大胸怀,用报恩之心对待社会,对待大自然,对待祖国,用坦荡,乐观的精神,接受撮折接受挑战,无怨无悔为社会为人类,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建设一个和谐安定的中,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推荐访问:论语 心得体会 合集 论语心得体会1合集 论语心得体会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