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的心得
中医药发展心得
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和实践,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诊疗经验和重要的文化价值。中医药的发展历程,不仅是医学领域的一次伟大征程,也是中华民族文明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我将结合自己多年从事中医药工作所得到的心得体会,谈一谈中医药的发展。
首先,中医药在我国古代是世界医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形成了独特的医学思想体系和诊疗模式,为保障人民健康和抗击疾病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中医药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着新的挑战。虽然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下,西医在治疗疾病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中医药具有整体观念和基于平衡这一特点,可以在精神调节、保健养生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其次,中医药的传承和发扬,也需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中医药需要与先进的医疗设备、技术相结合,在临床医学中做出新的贡献。同时,也需要提高现代化生产技术和质量管理水平,加强监管,坚决取缔假冒伪劣产品和不合格中药材,以提高中医药的信誉度和市场占有率。
再次,中医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助力其发展。当前,中医药已经成为
了国内外越来越受欢迎的养生保健方法。在全球范围内,中医药的市场热度正在不断增加,不仅得到海外侨胞和外国友人的关注和认可,而且国际医学界开始重视中医药的发展和创新。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需要掌握先进的医学理论和科技,借鉴国际先进的医疗管理和法律规范,加强国际交流和人才培养。
综上所述,中医药的发展不仅对于我国的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于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进程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医药在现代化建设中,需要积极应对新的挑战,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同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医药的国际化进程。作为从事中医药工作多年的人,我将一如既往地坚守中医药的精神和传统,不断追求创新发展,为中医药事业的繁荣和壮大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篇二: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的心得篇三: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的心得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心得
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在中国社会广泛传播和使用。中医药在促进健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临床经验丰富的中医药家们研究分析了疾病及其对应的饮食、调理药物,采用有效的中药治疗方法及其他护理措施有效控制疾病,多年来在治疗病恶、挽救生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医学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同时,中医药的传承和创新也面临着日益激烈的挑战。为了开发更有效的药物,扩大中医药的应用范围,妥善地衔接中西医结合的发展需要,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强化中医药的传承创新,从而有助于推进中医药的发展。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中医药传承创新的研究,通过这项研究,可以更好地挖掘出中医药中的有效成分,更快地找到治疗特定疾病的有效方法,更好地应用药物,更好地满足民众的需求,同时也有助于加强针灸等护理措施的研究。
其次,我们应该加强中医药学科教育,通过开设中医药方面的大学专业,培养更多有能力并具有责任心的中医药师,从而推动中医药发展;同时,必须在中医药培训中增加现代医学方面的内容,从而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的优势,更有效地应对疾病。
此外,我们还应该建立科学的中医药治疗体系,制定相应的治疗规范,注重每个患者的个体差异,完善各项治疗手段,通过严格的质量控制,保障治疗的质量,从而获得更有效的治疗效果。
-1-
同时,政府也应当发挥引导作用,考虑到中药在医疗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政府应该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措施,加大投入,实施技术支持,以促进中医药发展;同时还应当加强对中医药师的监管,严格执行中医药行业的法律法规,确保社会秩序和治疗安全。
综上所述,中医药传承创新是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升中医药发展水平的有效策略,因此我们应该坚持开展中医药传承创新的相关研究,加强学科教育,建立科学的治疗体系,并且政府也应当发挥引导作用,加大投入,确保中医药发展的有效进展。只有在这些方面共同努力的情况下,中医药才能得到全面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才能得到延续,更多民众才能享受到健康的福祉。
-2-
篇四: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的心得
浅谈中医药的继承和创新
摘要: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是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继承和创新,才能更好地得到发展。本文探讨中医药发展进程中继承和创新的方法,分析中医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与趋势,研究充分掌握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以中医特有的、科学的、辨证的思维方法发展中医理论。
关键词:继承,创新,中医药,可持续发展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长期斗争的过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其有效的实践和丰富的知识中蕴含着深厚的科学内涵,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康意识和理念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中医药的继承与创新,加快中医药继承与创新的紧迫感。那我们应如何有效地推进中医药的继承与创新呢?就这个问题,我在此谨谈谈个人的观点。
首先,是如何看待和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问题。
任何一门自然科学的发展都离不开继承和创新,中医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部分,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如果从文化属性来认识中医,继承相对来说更为重要。只有重视继承,才能将中医学的传统理论和临床经验传承下来,为发展和创新奠定基础;没有继承,中医学的传统理论将得不到延续,也就无从谈创新发展。创新是中医学继续发展的需要,是中医学新理论、新观点的产生之源,也是中医学的生命之源,但创新必须尊重中医自身发展规律。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创新是继承基础上的突破和超越,继承与创新是辩证的统一,我们不能把继承与创新对立起来,片面地强调继承或者片面地强调创新。
应当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不要把二者对立起来,不能一讲到中医药的继承,就一概排斥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也不能一讲到创新,就完全舍弃中医药的科学内涵和学术本质。在继承与创新中,我们必须充分遵循中医药的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绝不排斥现代科学技术,而要借助现代科学技术为我所用,为我服务。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就要在文献整理、科研立项、人才培养、专科建设、中药研发等各方面统筹兼顾,不能有所偏废。另外,当今因为中医药的有些标准、规范尚未建立或还不完善,所以有些人就不顾中医药的自身特点,简单套用西医西药的办法来研究中医中药,这种做法有欠妥当。我们应当尽快完善中医药标准规范,在继承的基础上来求创新,而不是一味地搞创新,一味地将中医西化。当然,在中西医结合中推进继承与创新,在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中推进继承与创新也是有一定必要的。
其次,继承什么,怎么继承的问题。中医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这个根基之上的,所以继承的前提就是正确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如果不理解的话,也就不能够正确的继承,也就不能够正确的合乎中医本身的发展。我认为对中医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应该包括很多方面,有古人好的经验、好的方子、好的药、好的做法,这些都是应该继承的。但是,更重要的还是要理解中医,知道中医在认识论上,在哲学上,在研究人的健康,人的生命上,它是沿着一条什么道路走的,即中医的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的继承,中医思维方法的继承。
继承中医学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的思想。辨证论治的思想是中医学诊治疾病的精髓,中医的辨证观念也是在辩证思维的指导下展开的。运用辩证思维去捕捉或猎取现象与本质问的联系并进而创立新的治疗方法和新的学说。中医学强调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包括各个部分的整体性和部分之间的联系性。中医学以整体思维来研究人体,认为任何一个部分的机能都是整体机能的反映。按照中医学的整体思维,来研究人体的某一具体的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某一功能,是由整体到部分的研究思路。在疾病治疗方面,中医学以恢复人体的最佳状态为目标,并不特别强调疾病特异性病因的治疗,而是采用十分广泛的综合疗法。西医学所遇到的种种难题,正是由于其研究方法和思路的局限所造成的,而中医学整体的思维方法,显然在当今疾病的防治方面,比西医学更有某些方面的优势,特别是中医学在长期医疗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治疗疾病的丰富经验,在解决当代医学难题方面的地位和作用将是不可替代的。所以,继承中医学整体的思维方法是提高中医在世界医学中地位的一大法宝。而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理论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辨证论治进行施展的基础,这正是中医学相对于西医学而言最大的优势,西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向微观化发展,从分子水平到基因水平,而对人体疾病的研究发现疾病的发展变化却是越来越复杂,而且影响的器官,部位都是越来越多,都是往全身性,整体化发展变化,因此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应当是走在西医前面的,就更应当重视。
另外,还应继承中医学多途径的诊疗手段和研究方法。中医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除最常见的药物治疗以外,还有针灸推拿、按摩理疗、刮痧、拔罐等等。中医传统研究方法早就有了现代自然科学研究中一些基本逻辑方法,诸如比较和分类、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证明和反驳、推理等等,都是常用的方法,而尤其重视推理逻辑的运用。中医的诊断和治疗强调整体观念,把人、病、证、症结合起来考虑,就是运用系统方法的范例。诸如藏象、气血、经络、阴阳五行等学说,既有丰富的辩证思想,也是系统方法的运用。
第三,如何创新的问题
创新是科学某些方面的突变或飞跃,是在继承基础上发展的由量的积累导致质的变化,表现为对原有科学成果的扩增和深化,对事物本质更深刻的揭示,是
自然科学的生命,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在继承中医深厚的科学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创新是现代中医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是现代中医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首先我们应创新而不离宗。中西医学所研究的客体,都是人体的病理改变,都有其同一的内在的物质基础,两者的研究结果殊途同归,即都是为了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中医宏观思辨方法经千年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西医研究的微观领域是客观存在的,中西医结合的基本思路是取中医思维方法之长,将研究对象即客体扩大为宏观加微观领域。所以现代中医应以“拿来主义”的开放思想,向纵深扩展自身的研究领域。古人能尽其所能,以其所见客观事物和现象为基础,创造一套中医辨证施治的理论方法,今人当然可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拿来现代医学研究成果,以微观与宏观领域为研究对象,向纵深拓宽中医学,创造现代中医新理论,以发展中医学,同时也为解决现代医学难题提供解决途径。中医学发展到今天,未能最大限度地掌握和运用现代科学的技术手段,未能把现代科学(含西医学)所开发的未知领域完全接纳运用到中医领域,未能把现代科研成果拿来为我所用。因此,应不断提出新的发现、新的概念与新的理论。
中医治疗方法是综合的、多样的、无限创新的。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中医治疗疾病提供了更为多样的手段和途径。现代中医应以中医学辨证的、整体的思想,掌握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将现代先进的诊疗方法与内容纳入中医辨证论治的运用过程中,站在现代科技的肩膀上,争取中医药的最大突破。现代中医应以治疗疑难病症为突破口,在以现代医学补中医诊断之不足的同时,发挥中医辨证施治、扩散思维之优势,多途径整体调整机体病理状态,在治疗当代医学难题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但同时,对待中医,我们应当按照马克思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简单地用“唯物论”、“辩证法”来套中医,因为“唯物论”、“辩证法”产生的背景是德国古典哲学,社会学是法国空想主义社会,经济学是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他没有系统地读中国的四书五经、老庄孔孟、禅松丹道等等。所以完全拿西方的哲学来规范中医,就可能造成中医的毁灭。这是在中医西化时应当注意的方面。
中医学的发展需要建立在自身基础上,发扬特色与优势。要坚持继承中医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的思想,继承中医学多途径的诊疗手段和研究方法,继承中医开放式、扩散式的思维方法,遵循自然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借助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东风,拿来现代科学先进手段和新成果为我所用。继承好中医,才能保持特色,中医药事业才能有根基,有底气。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体现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变化与要求。继承与创新,两者不可或缺,中医药事业要发展,必须做好继承和创新。
参考文献
1.
袁维舟,试析中医现状与发展.中国科技信息,2007,(10).2.
王友庆,浅论中医学的继承与创新.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1).3.
张亦群.继承不泥古发扬不离宗——亦论中医学发展大势.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39(5).4.
欧阳静.继承与创新——中医药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生产力研究,2005(11).5.
吴志强.继承与创新——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宝.改革与战略,2005(6).
篇五: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的心得
中医药心得体会(通用12篇)
中医药心得体会
篇1不知不觉中,就已经走完了大一的第一学期。此时此刻,回头看看走过这一学期所留下的脚印,想想在这短暂而又漫长的一学期里学到了些什么,问问自己这一学期忙碌过吗,有没有得到想要的东西?然而有时候连自己都不能给自己一个准确的答案,只知道大学和初高中真的不一样,除了期中期末要考试之外可以说什么都不同,这个时候靠的全是自己,生活,学习,以及各个方面,而这个时候最离不开的就是学习方法了,好的学习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可以让我们节约很多时间,节省更多的精力,而利用这些时间和精力我们又可以做更多事,这也许就是所说的高效率吧!而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关于《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方法。
我们都知道,《中医基础理论》是大一上学期很重要的一门学科,而且这也是中医学的基础,所以打好基础比什么都重要。也许对大多数同学来说,这门课很枯燥,又或许对于一部分同学来说老师幽默的讲课方式为枯燥的课堂增添了不少的乐趣,不管怎么样这门学科的重要性都是不可忽略的,虽然我们已经结束了对于它的学习,但是对学习方法地谈论是永远都不会过时的。
一、了解中医发展
绪论部分讲解了中医学的科学属性,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中医理论体系的特点,需要掌握的内容并不是那么多,所以只需要对四大经典有一定的了解,当然这也是作为一名中医学生应该知道的,也许学习中医这些都是需要背下来的,但在这门学科中我们需要掌握的就只是了解而已,同时金元时期的“金元四大家”对中医理论和实践有突破性创新为中医学的发展起到里程碑的作用,所以这也是我们应该掌握的重点,当然还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整体观念
和辨证论治。对于这部分知识没有更好的其他方法,只有靠多花时间读一读,背一背,当然时不时的复习也是很重要的。
二、从中医到哲学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国
中医药心得体会
篇2有幸在正安学院参加了一期中医基础理论的课程,无法用言语形容学习感想。因为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充斥着内心。从18岁学习中医药到中途转针灸专业,可能是开悟较慢,也可能是意识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专业太晚,但好在我一直坚持着自己的梦想,不曾放弃,直到找到。可以说直到近两年才开始感受着中医学的魅力,在这场学习的革命中我似乎意识到,我是在以学习中医的形式来进行着这场生命的“修行”。有幸!必将加倍珍惜!
正安,优秀的老师,带领着一群零基础的中医爱好者进入神秘、无涯的美丽中医世界,怎一个cool字了得!两天的课程,似乎给我开启了另外一条路来体悟中医:学中医不必太过教条、死板地遵循教科书,而是在生活中感悟,从而达到触类旁通。那么感悟是什么?答案是:用心。我的导师说过:“每一个专业,学到精深,都是对人生的修炼,每一个人是通过不同的事情来历练自己的。”我想,我该是中医药这条路上的修行者
如何认识中医?学习中医?怎么走好这条路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有种担心,在正安这个高平台上,我的“非零基础”既是优势也是劣势。优势:10多年的学习路程,耳濡目染地“正规”学习中医,是一种幸运。但也因为受过那么多年“学院派”理论体系的影响,思路不免局限、偏激,兼容并包的空间领域越来越小,突然扭转很多想法、思路不容易。在课上我提出了这个问题:“我怎么走好这条中医的路?”也是这个问题让我有切入点的去“享受”两天的课程。
首先: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见地”,就是要对自己身体出现的现象,生命本质、价值有正确的“认识”。只有具备了这样的“能力”,才能正确的面对自己和将来的病人。
其次:理解“象”。在生活中找寻“答案”,大自然告诉了我们所有的解决办法,没有发现、开启的,只是我们不知晓、无法感知到罢了。但并不代表答案没在那里。
三:尽量用古人的思维方式想问题,我想这应该是一种“意识”,建立起来很困难,但也要迫使自己回溯到以前去体会。
四:中医是一种生活态度,用中医的理念影响生活,同样:生活中的经历更能深刻地体验中医。活里顺境时,学会告诉自己,这是人生曲折的缓冲。在逆境时候,也要告诉自己,这个时候正好磨练心境,人生用功正在此时。
似乎觉得中医之路刚刚开启,不徐不疾,稳步的前进吧!
感恩让我有幸来体会这次课程的所有人。
中医药心得体会
篇3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学发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是中医药服务的内在精神和思想基矗中医医院是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我院高度重视中医药文化建设。现将一年来我院中医药文化建设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明确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我院中医药文化建设以中医药文化为主体,以大力培育和倡导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观念为核心,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
形象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进一步增强我院中医药文化底蕴,彰显中医药文化氛围。从我院实际出发,制定了《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成立了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领导组织,以中医药文化建设促进科室建设、技术服务、学术研究、人才培育等各项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通过中医药文化建设,使人民群众从诊疗环境、就诊方式、服务态度等方面切实感受到我院独具的中医药特色优势服务。
二、开展医院文化建设
(一)价值观念体系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中“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等价值观念,在思想理念、价值取向、培育方针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
1、发展战略坚持以中医为主的办院方向、保持中医药特色优势。确定了“科技兴院,树立品牌,患者之上,关爱生命”发展战略,不断强化技术含量,引进现代化的诊疗设备,营造专科特点,打造专科优势,为每一位患者提供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人性化、充分体现中医特色的医疗服务。
2、确立了“文明行医、亲情服务、廉洁自律、人诚勤和”的服务理念,把维护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做到尊重人、关心人、感动人,通过开展以“一张笑脸、一声问候、一次详细的入院介绍、一张舒适的病床、一壶热水、一个整洁的环境”的活动,为病人提供温馨、细心的服务。
3、医院宗旨坚持“真诚关爱、信守承诺、规范服务、科学管理”的宗旨,推动医院文化建设,行风建设,不断提高医院管理水平。
4、医院精神弘扬医院“团结勤奋、敬业严谨、创新立业、博爱济世”精神,提高中医药服务质量,扩大社会影响,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管理文明的有机统一。
5、院歌:集中集体智慧,编写了院歌,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中医人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中医优秀文化的历史使命和人民群众健康的希望,要团结自强,拼搏向上,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用爱心点燃生命的太阳。
(二)行为规范体系在完善医院行为规范体系中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我们将中医药文化融入各种规章制度、工作规范以及《员工守则》的制订和实施过程中,建立并不断完善行为规范体系,使其言行、举止、思维、诊疗工作无不体现中医药文化的内涵,鼓励各科室建设富有自身特色的个性化科室文化。形成富含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服务文化和管理文化,促进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的提升。
中医药心得体会
篇4为了进一步加强医院内涵建设,坚持以中医药为主的办院方向,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临床疗效和学术水平,使医院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综合实力持续强劲提升,医院门诊量80万人次、出院病人2万人次、自制制剂年销售1500万元。
一、加强重点专科建设,形成特色优势明显的专科体系。
在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方面,我院确立了以重点中医临床专科建设为龙头,以名牌带动中医药发展的战略;以二级分科建设为拓展,树立做精做优中医专科的理念;以专病建设为特色,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发展途径。在现有肛肠、针灸、心内、皮肤四个省级重点专科的基础上,加大妇科、骨科、内分泌、微创外科等科室的建设,近年来,我们加强“神农堂”建设,做实中医继承工作,把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融入于医院建筑与环境建设中,将神农堂作为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医院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造就了一批名老中医,他们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是医院最宝贵的财富,我们组织力量充分挖掘整理继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通过名医带徒、跟师学习,继承了名老中医独具特色的治疗方法和手段,制定了一批协定处方,开发了专科制剂,不断丰富中医药学术理论,提高科研水平,近四年,医院在学术科研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先后承担国家级课题4项,省、市级课题18项。另一方面,加强技术协作,推广适宜技术,不断引进吸取现代科学技术(包括现代医学)的新经验、新思想、新成果,坚持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中医药理论创新和技术创
新,每年举办针灸、推拿、敷贴、手法正骨等简、便、验、廉适宜技术培训班十期以上,不仅提高了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更突出了中医药特色和文化特色。
二、中医临床科室能注重中医特色优势的建设与发挥。
目前我院有一批具有中医特色的专科专病门诊。每个病区都建立了单病种中医的诊疗常规。辨证论治优良率、中医治疗率逐年上升。中医的康复中心、亚健康治疗中心为功能障碍性病人的恢复期、康复期治疗有着显著的效果。随着医院整体实力的提高,医院把重心放在多发病、疑难病、急危重病等病种上,在临床治疗中倡导“先中后西,能中不西,中西医结合”的治疗原则,提高中医药在治疗中的参与率,医院制订了中医干预政策,明确规定了外科在收治病人过程中要有中医治疗方法和手段,对病人的会诊、术前讨论都要请中医人员参加等。同时医院重点加强制剂中心建设,使制剂中心成为医院发挥中医药特色的显著特征,目前已生产二十种剂型,94个品种使医院真正形成了“院有专科、科有专病、病有专药”的新格局,不仅为临床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也促进了中医药特色优势可持续发扬。
三、重视中医的急诊工作。
由于近年来医院整体实力的增加,中医的急诊技术也得到很大的提高,成为市内的120急救分站,在急诊工作中充分发挥中医药对一些疑难病例疗效特独之优势,逐步改变了中医“慢郎中”的形象。提高了医院的声誉和知名度。对于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病人,采用以整体观念为指导,以辨证论治为核心,以中药扶正,益气健脾利湿、养阴、活血等方法,配合西药治疗。对于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人,采用自拟的“祛瘀生新止血方”治疗,疗效显著。生脉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脉络宁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中药制剂在急症病人中的使用,明显提高了临床疗效。
四、坚持中医护理在临床中的应用。
医院不断完善中医护理常规和操作作规程,加强中医护理质量的管理和提高。对护理队伍进行中医基础理论和技能的学习与培训。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都进行不少100学时的中医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在重点中医专科和整体护理病区开展了独具特色的中医护理。在各病区将中医护理知识编入《病员手册》,作为康复和辅助治疗的指导。
中医药心得体会
篇5尊敬的__老师:
您好!本学期我选修了《中医药膳食疗法》这门课程。这门课程是同学推荐选读的。
她说,老师是一个很幽默的人,又能够学到东西,而且不点名(嘻嘻)。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才发现原来食疗是有这么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的。
《黄帝内经》强调“饮食有节”、“五味调和”的养生方法,以补精益气,防止早衰。唐代名医孙思邈《千金方〃食治篇》中明确指出:“为医者当洞查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食能排邪而安脏腑,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遗疾者,可谓良工。”由此可见,中医食疗的确是具有很深的历史文化底蕴的。
食疗,在我国至少有三千年的历史。从西周到明清历代都有大量的药膳食疗著作,论述十分精辟,形成了相当完整的理论体系,构成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优势,在中医药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甚至放在药疗、针灸等疗法之首。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药膳食疗在治疗中的应用。
与我而言,从一个不专业的角度去理解,药膳,它把中药跟食物(甚至有些材料既是中药又是食物)混合在一起烹调,“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药借食力,食助药威;既具有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
在课程设置方面,我比较喜欢每次课第二部分,也就是视频教学的部分。
在这个部分,每次都介绍很多家常药膳的做法,让我们有机会去试试。这应该是对我最大的吸引力了,我是一个很喜欢吃东西的人。而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以及视频的演示,极大地勾起了我的动手欲望。平常在宿舍会自己煮简单的“药膳”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上次端午回家,我做了一道“泥鳅炖豆腐”,就是根据老师上课演示的视频做法来做的。但是比较遗憾的是,老妈买回来的泥鳅,是在摊子上已经宰杀好的,因此可能会影响口感和新鲜度吧
当我炖好端给老爹老妈的时候,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中医食疗是一门很深奥的学科来的,单单只以一个学期的学习是不够的。虽然我现在所接触到的只是一点儿皮毛,但足以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尤其我是一个很喜欢吃东西的人,中医食疗让我对“食”这个观念又有了一个新的转变。”?
我真的很感谢中医食疗学这门课,感谢李恩庆老师,激发我产生了这个想法。
根据我自己上课的上些感受,我想给李恩庆老师提几点建议,希望能对李恩庆老师以后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1、希望__老师以后能多讲一些跟男生日常有关的一些知识。在这个学期,老师讲了很多女生生理时期等等的保健方法,我在女朋友生理期的时候熬汤水给她,很感激您呢。但是关于男生的知识,貌似比较少。
2、对于北方的同学而言,很多人都不适应南方的水土和饮食,希望李恩庆老师有机会能讲讲有关于南方饮食的问题,比如说在南方吃什么东西容易上火,有什么药膳可以改善水土不适应的症状等等。
3、希望李恩庆老师能多讲一些利用宿舍条件就可以制作的膳食,因为我经常感到总有冲动想在下课后就做一下在课堂上学到的药膳,但是由于宿舍烹饪条件的简陋,而只能纸上谈兵。
4,希望李恩庆老师能够加强每节课跟同学的互动。每次上课,第一节课您一直在传授知识,第二节课进行视频教学,作为学生总觉的自己参与度不够。希望老师能够创造机会让我们更好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最后,感谢李恩庆老师的细心教导,相信很多同学都会对这门课程受益终生的。
中医药心得体会
篇6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已逐步由世界大国迈入世界强国。在一带一路新形势下,中国开始注意到文化软实力对国家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于是,作为中华民族灵魂和精神支撑的传统文化得到了应有的关注,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更得到了高度重视。而高校作为传播和创新文化的重要机构和场所,有责任也有必要将其应用于教育之中。十八大报告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需要在一定的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变革、创新和发展。抛弃传统,就等于丢掉根本,等于割断自己的精神命脉、丧失文化的特质。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我们应当怀着温情和敬意自豪地对待。
中医药学具有深刻的哲理性、科学性和伦理观,横跨自然科学、哲学和社会科学,蕴藏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优秀的高级中医药人才须达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立足于中医药学的人文特质,突出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亮点。同时,中医药文化中所蕴涵的中国古代天人文化,人文文化和大一统文化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把国学贯穿到中医药的教育中来,是中医药院校德育教育可行的思路之一。
一、国学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国学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表达着丰富的中国文化思想。教育的本质是文化与人的双向建构机制。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文化形态,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也是一种以文化形态、方式、方法促进人的发展的过程。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德育的文化功能也在不断扩展。德育与文化应当紧密结合,不断创造和更新,实现德育和文化两个维度的发展。国学教育与高校德育实际上也存在交互关系和内在契合之处。
(一)化人育人的作用
国学是中华优秀文化的载体,蕴藏丰富。中华文化被称为伦理型文化,这种文化以经典为形式得以保存,因而国学中充盈着丰富的、直至如今也极具现实意义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伦理规范。无论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之道,还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人格精神,抑或孝悌忠信等伦理襄永、爱国爱家的民族精神,对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均是大有裨益的。可以说,国学可以成为高校德育的重要载体和资源,能够更好地滋养和支撑高校德育。
高校德育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让大学生成为德与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成为富有民族精神、思想道德水平较高、社会责任感强的优秀大学生。尤其是,要强化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自信、促进大学生实现民族自强,就必须从传统中、历史中找到支撑。从这一意旨上来讲,国学的特性决定了它能够为高校德育提供助力。国学与高校德育,统一于教化和培育全面发展的大学生,二者统一于化人与育人的要求与实践中。
(二)文化传承的作用
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固有的传统与根本。数千年绵延不断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种有着广泛影响力、强大凝聚力的精神力量,其中的精华部分凝聚了袓先的智慧和力量,这些智慧一般集中体现在历史流传下来的伟大经典之中。它们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华民族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在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进取的过程中,优秀传统文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实现优秀传统文化
的传承和创新,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让广大中国人接受优良道德道德传统、提升道德修养的重要要求。因此,实现文化的传承是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题中之义。
如今的高校不仅是知识的寓所,更是引领文化的力量。大学生是时代的未来,一定要树立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因此,大学的基本职责之一就是实现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实现民族精神财富的传承和发展,提升民族文化自觉和民族文化自信。“这些因素的传承和弘扬不能不依靠德育,应该说德育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弘扬和培养一种民族意识、民族精神。”高校德育作为大学教育的一个部分,是国学所承载的传统文化能够获得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高地。在高校德育之中贯穿国学,使得优秀传统文化能够通过这一方式得到更广泛的认识、接触、理解和接受。换言之,高校德育是国学发挥作用、实现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将国学与高校德育相结合,是传承和发展文化的要求。
总而言之,国学与高校德育统一于开展高校德育、教化大学生的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德育通过对国学内容的检验、选择和教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传递道德知识、哲学知识等知识形态的文化,也传递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规范形态的文化,还传递情感、态度、信仰和各种文化心态、社会风尚等多形态的文化,从而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二、传承中医药文化在德育教育教育中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传统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师国学承模式变为院校培养,中医药院校为我国培养国学了大量高等中医药人才。时至今日,高等中医国学药院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思想日趋成熟,然而国学令人费解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发展起国学来的中医药却要摆脱自身的理论基础及其架国学构,追求科学实证,日渐式微的原典理论已经成国学为人们对古典文化神坛的祭品,处处可见的“中国学西医结合”、“中医现代化”等光怪陆离的文化标国学旗无论是在中医最高学术机构,还是在人们的国学普通生活之中,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的熟语,在此国学语境下的背离传统、背离经典的任何言论和行国学为都是对当下受众的误导,也是对中医原旨的国学玷污和嘲弄。因此,高等中医药院校在着力国学中医药现代化的同时,应把中医药文化教育放国学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紧密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国学和发展中医药文化,不断提高中医药学生的综国学合素质。
(一)中医药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国学成部分
自从十八大报告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需要在一定的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变革、创新和发展。所谓文化,是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国学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国学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药学发生、发育和发国学展的思想母体和动力源泉,科学与人文的成功国学交融是中医药学的基本特质。中医药学是中国国学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宝库,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国学要组成部分。在世界医学史上,许多文明古国国学都有过自己的传统医学,但是,历尽几千年的沧国学桑,目前硕果仅存且承传不绝的只有中医药学。国学数千年来,中医的实效性作用并没有因年湮代国学革而削弱,一代又一代承前启后的经验积累使国学她超越了时空局限而更臻完善,其关键的原因国学即在于她的文化性遗传,在于她具有先进文国学化的合理内核。
(二)高等中医药院校德育教育要突出中医国学药文化特色
大学不仅要培养专门人才,而且国学应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国学应培养具有优良综合素质的人才。各高等学校国学要确立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共同提高的国学人才观,明确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高质量人才国学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9]。因此,大学教育承国学载着文化教育的根本任务。传承文化是现代大国学学的基本功能,创新文化是现代大学的崇高使国学命,研究文化是现代大学全部活动的基础。
中医药院校是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国学的重要基地,进行中医药文化教育理应成为中国学医药院校的基本职能,理应成为中医药院校德国学育教育的重要
内容。继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是国学中医药院校的基本职能,弘扬中医药文化是中国学医药院校的神圣使命,而创新中医药文化则是国学中医药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毋庸置疑,在市场国学经济条件下,中医药学要继承、创新,中医药院国学校要发展、强壮,突出中医药文化特色不容忽国学视。某种意义上说,特色就是市场。高等中医国学药院校的人才培养在重视学生专业素质教育的国学同时,更应注重中医药文化教育,以中医药文化国学丰富中医药学生德育教育。
三、中医药院校学生国学德育教育中的必要性
(一)加强国学素养的培育有助于提升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文化认同”是一种个体被群体的文化影响的感觉,是人们在一个民族长期生活中形成的对本民族有意义事物的肯定性体悟。文化认同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而大国学的范畴认为传统文化就是国学,学习国学对建立学生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文化自觉性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在中医药院校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传统文化的熏陶,有意识的提高学生对国学课程的学习兴趣,继而提升学生的国学素养。在7年0月的十九大报告中已经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提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国学素养必然有助于提升文化自信心以及文化认同感。
(二)提高国学素养是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提高国学素养离不开国学教育,毕天璋提出“我们暂时可以界定为以国学为核心内容的,旨在传承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和学术传统,培养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的教育。”而中医学本身和传统文化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医学就是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儒道等学说思想都影响了中医学的文化背景,而拥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才能够更好的理解中医理论中的精华。而国学中的经典无疑会帮助学生增强文化底蕴,提升人文素质,例如读《论语》可以让学生知礼、知仁义,懂得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读《孟子》可以提升学生内心的道德感、提高社会责
任感;读《庄子》可以帮助学生更加豁达洒脱;读唐诗宋词在让学生感受审美愉悦同时诗意的体悟人生,学习国学可以让我们心灵中有诗意,记忆中有历史,思考中有哲理。
总之国学在高校德育中的应用既是响应中央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也是对社会和学术界“国学热”的回应,更是高校德育自身不断改革和提升的应有之义。国学中包含的精华和优秀资源,能够为中医药高校德育注入新的血液、带来新的力量。
中医药心得体会
篇经过5天的入学教育学习,我意识到自己真正进入了大学,成为了一名大学生。现在的我,认识了高中与大学的不同,更好地适应了大学生的角色,更好地接纳自己,更好地适应环境,对大学新生活从不安焦虑到充满期待,对大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方向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大学是我们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不适应与挫折,只有端正心态,在学习的同时,调节自己,使自己能够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不被困难打倒,迎难而上,敢于钻研,才能有所成就。同时要保持与同学间的和睦关系,友善待人,主动帮助他人,遇事多商量多倾听,与朋友分享快乐与烦恼,学会社交,学会适应新环境。
同时我认识到作为一名大学生,更要严格要求自己,绝不能放松懈怠。不要虚度年华,做好人生规划。大学学习绝不会轻松,我们要有自强不息,刻苦钻研的精神,才能学好针推。针推不仅学习的是书本知识,更要注重实践,小针灸大临床,时间才能出真知。要端正学习态度,学习是为了自己,不要耽误自己的人生。另外要找准学习方向,把握学习目标,立“志”,把握“神”。
我很高兴自己能加入北中医这个大家庭,针推学院这个大家庭,班级这个家庭,通过学习,我更加认识到在这里,我和我的班级、学院、学校都是一体的,作为集体的一员都应该有高度的集体荣誉感,遵守集体的规则,同时努力为集体的荣誉而奋斗。因此我们要有规则意识,不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都要遵守规则,遵守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规范。
在学习之余,也要努力锻炼身体,养成强健的体魄,增进身心健康,提升个人修养。
在李志刚教授的针道薪火中说道,“重经典,跟名师,国际化”。作为针道青年,应该做到“四有”,智慧的头,善良的心,灵巧的手,会说的嘴。针灸推拿作为中医学的重要技术与文化,要求我们学子不仅要掌握技术,更要研读经典,熟读经典,体悟经典,将《黄帝内经》等熟记于心。跟随名师,传承老师的技术,同时更要学会推陈出新,总结传统经验,开创新技术新方法,打开新思路,将针灸推拿与现代化科学技术相结合,就如全息医学,使针灸推拿更加精准专业。更重要的是,针灸推拿作为中医走出国门的重要部分,需要我们这些新的针道青年投入更多的精力,能让更多病人减少痛苦,也让针灸推拿被更多的人认识,被更多人接受,被更多人喜爱。传承并创新,推动针灸推拿事业的发展与国际化是当代针道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在开学第一课中,我认识到在这次疫情中,中医文化发挥出的巨大力量,北中医人发挥出的巨大力量,除了作为一名北中医人的骄傲、感动,我们更要吸取这次疫情的经验教训,发扬中医学,从古老传统中提取更多精华。中医作为一门博大精深有着悠久历史的学门问,在新时代,要在我们手中成为服务现代人民的有力武器,成为增强中国力量的强大力量。
最后,我会永远牢记“只要精诚动天地,何愁针砭不通神”。
中医药心得体会
篇时光飞逝,三年弹指一挥间,回望来时路,心中有很多感慨;现将以来各项工作总结如下:
一、严格管理,有效协调
三年来,在护理部和科主任的领导下,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在科室工作尤其是护理工作中身先士卒,大胆管理,认真落实医院和科室的各项工作制度,保证了科室工作稳步进行。积极配合主任做好医护协调工作,引导大家做好医护沟通;及时发现并解决一些摩擦和矛盾,增强了科室凝聚力,使中医科成为一个温暖的大家庭;让医生护士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工作,也为病人营造了温馨、和谐的病区住院环境。
二、狠抓护理业务培训
作为一个中西医结合内科综合科室,我们科面临病种杂,疑难杂症多,护理专科性不强的难题。而与之对应的是:中医科的12名护士,仅有一名是中西医结合护理大专毕业,其余(包括我作为护士长本人)都是西医护理专业毕业,在学校仅了解到简单的中医基础知识;在西医“专科护士”培训不断深入发展,专科护士特点和优势越来越明显的今天,中医科护士没有特定的专业知识和发展方向,这在一程度上影响了这个群体的工作积极性和队伍的稳定性,也给病区护理工作质量带来了负面影响。
针对这一现实,我果断决定:从我做起,全员培训。采取业务讲课和业务查房相结合的方式,发动科主任和医生参与,对包括呼吸、循环、消化、神经系统的常见内科疾病知识进行培训,对中医基础知识和常用技能系统培训,甚至对一些普外科和骨科疾病的保守治疗、护理知识,也进行了培训。一年的系统培训下来,考核结果表明,护士对上述各系统常见疾病都有了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这不仅提高了她们的业务技术水平,也极大的增强了护士对自身、对科室发展的信心。此后,我又采取日常强化的方式,不断结合病房现有病例强化培训过的知识,终于打造出了一支技术过硬、有中医特色的护理队伍。
三、尝试文化管理,力求做出特色
多年的护士长经历,使我深切的体会到:对于一个团队而言,规范其行为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改变其思想,升华其内心世界,要让“护士长管理”这个外因,通过护士“个人素质”的内因起作用。为此,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护士排班表上,每周送她们一句人生、职场感悟;举办“天使心语”小板报;利用早会给她们讲一些励志、哲理等小故事,引发她们对人生、对事业的思索。潜移默化之中,我们中医科的护士,人文素质有了很大提高。我终于打造出了“我用人文知识改变护士——护士有效管理自己——护理工作质量提高”的良性链条。近几年,不仅中医科的护理文化建设搞得风生水起,而且圆满的完成了各项工作目标。在省市历次检查中,我们中医科以收费规范著称,每次都迎接收费检查,没有给医院丢过一分。09年的行风评议检查中,中医科的健康教育和护理服务,更是赢得了参检专家的肯定和赞扬。
四、注重服务细节,提高病人满意度
比如说,在对病人的健康教育方面,多数科室的做法是,单纯依靠护士口头宣教,但我通过长期以来的观察,发现了一个弊端:护士说得少了,内容涵盖不全,说得多了,因为时间有限,就会说得快而没有重点,这样,病人根本记不住。为此,我把入院宣教的内容列了一个提纲,作为护士口头宣教的内容,而把详细内容输入电脑,护士在做提纲挈领的宣教后,把详细的资料发于病人,这都起到很好的效果。类似的还有“鼻饲知识宣教”、“痰培养标本留取方法”、“尿培养标本留取注意事项”等等等等。这种口头和书面相结合的宣教方法,不仅有助于病人掌握,也节省了护士大量时间,因此深受大家欢迎。
五、不断学习总结,提高自身素质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在认真做好科室护理管理工作的同时,我坚持学习新知识,不断总结临床护理经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我于——参加了荷兰西客国际的心理咨询师培训,并于5月参加了心理咨询师考试,有望在8月份获得三级心理咨询师证书。——积极参与科室科研项目,参加了河南省PICC资质培
训班;三年来,先后在国家级、省级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3篇,综合类__4篇,在我院院刊上发表诗歌1篇,散文两篇。
六、不足之处和努力方向
尽管,回首往事,我可以毫无愧色的说:我没有虚度任何一寸光阴;面对我的病人我的科室,我也能够坦然的说,为了你们,我一直在努力!但是,面对自己,我深知工作中还有很多的缺憾,比如,科研是护理工作前进和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我们中医科的护理科研项目至今还是空白;再比如,有时候,过于严厉的要求,我甚至看到过护士的眼泪和无奈。
因此,展望未来,我的努力方向是:1、力争在护理科研方面有所突破;2、宽严结合,让自己的管理方式更加成熟。
中医药心得体会
篇我想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体魄健全的身体。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而我们也都有着自己的目标和追求,在追逐梦想的途中,我们不想让身体上的因素作为前进途中牵绊。所以我们要懂得保护自己,保护自己的身体。之所以选这门课,或多或少有这方面的原因吧。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学会了注重细节,学会了用心去对待生活。同时这门课也让我懂得了“求人不如求己”。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不仅收获知识,也收获了一种态度,一种作为大学生应具备的生活态度!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也已发了我对生活习惯的思考。生活中应该养成一种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在学习中医药与保健的同时,也让我不由得想起了我们自身所生存的这个大环境,我想那些能拯救人命药材都是来自大自然,而随着人们生活的快节奏,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这不由得引发我们对自身的思考,要从身边做起,保护环境,保护那些可贵的资源。
建议:这门课的讲授整体还是挺好的,但唯一想跟老师说的是课堂上应让同学多些时间,这样更容易让学生掌握课堂内容。
设想:作为中文专业的学生,从教育与体系来看,我国的中等医药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如今的社会状态中,应让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医药知识,以适应如此快节奏的生活。同时也可以把它扩展到更大领域,这种领域可以是跨国际的。在扩展的同时也可做到中西结合。
建议:应积极宣传与普及中医药知识,让更多人明白“求人不如求己”。把这门课作为每个家庭的必修课,这样既能有益与健康,又能继承这种优良的传统。同时也满足了了广大群众对医疗全方位的要求,也促进了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另外,我觉得中医药与保健应作为我们每位大学生的的必修课,这样既能让我们在追逐梦想的途中有足够的原动力,同时也可让我们大学生全面成才。
中医药心得体会
篇1我于7月24日——8月5日有幸来到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进修学习,首先感谢院领导
中医药心得体会
篇11在开始进行大三学期的选修课的选择时,我看到了中医药膳这门课程,便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它。其实最开始我选择中医药膳课的原因是因为我很爱吃,“民以食为天”嘛。但当我真正开始上课之后,我更相信我做的选择是正确的。
周俭老师为我们讲的都是一些易于制作的,贴近生活的药膳方子,都是针对不同人群的常见病而做的,使我学到了很多养生的方法,原来好身体是可以吃出来的。很多人以为食疗和药膳是同样内容、同样目的的一门学科,因为它们都是通过食物来调理机体,但是二者也有着不同之处。食疗是以纯食品为原料,以保
健为目的的一种方式。而药膳是以食品和药品共同制作,主要目的是防病治病。可以说中医药膳学包含了药膳和食疗两方面的内容,但更偏重于药膳。中医药膳学注重调理,没有峻药猛药,只要长时间坚持服用,一般都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且随着中医药膳越来越广泛的影响人们的生活,目前社会上对中医养生的关注度逐渐增加,各地都陆续出现了以药膳为主题的餐厅,越来越多的人们接受了药膳这种防病治病的方式,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药膳方子被研究出来,应用到更多人的生活中,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吃饭就达到治病、防病、养生的目的。
通过对中医药膳的学习,使我掌握了不少滋补养生的食谱,现在我也能自己制作一些简单的药膳方子。以后我就可以针对自己和家人不同时候的不同需要进行不同的药膳调配,可谓终身受益。但是药膳方子也需要有一定的原则。药膳方子一定不能犯中药禁忌。既然药膳是通过将药材与食材相结合而达到治病、养生的目的,那么就不能对人体有任何害处,如果一个药膳方子中的药材互犯禁忌,那药膳就不是治病的药了,而是“致死”的药!当然,这是最为严重的后果,但如果药物犯了禁忌,是一定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的,那么你通过药膳养生的目的就事与愿违了。其次药膳还一定要能够平衡阴阳,因为食用药膳的目的就是要养生,如果一个药膳方子不能平衡阴阳,那么服食久了就会导致体质阴阳失调,这样就得不偿失了。药膳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将体质内有失偏颇的阴阳二气通过食材的药理作用进行调和,最终达到平衡的状态。中医药膳的目的还在于调理脏腑、扶正祛邪,将药材融入食物中,通过日常三餐,慢慢作用于患者,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患者体内的邪气就会逐渐被食物中的药材祛除,疾患也会慢慢的治愈。通常人们很容易犯一个毛病,就是别人说吃了这个好,自己就跟着吃,而没有考虑是否适合自己。中医药膳要讲究三因制宜,即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是说不同的人体的素质禀赋、体质强弱、性格类型各不相同,各人之嗜好也不一样,即使在同一人体,于一生中各个时期其体质及血气盛衰也有所变化。
进行药膳方子的制作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些情况,区别对待,采取最适宜的药膳方案。不同的性别、不同的年龄的人,其饮食宜忌有所不同。不同形态的人,其饮食宜忌也有差异。例如体胖的人多痰湿,适宜多食清淡化痰的食物:体
瘦的人多阴虚,血亏津少,所以宜多吃滋阴生津的食物。因地制宜的意思是我国地域广阔,各地的自然条件、人文情况均不一样,因而人们的饮食习惯、体质以至所患疾病亦各有异。在选用药膳方子的时候,也必须注意到地域的不同,相应地选取适应当地特征的药材、食材。最后就是因时制宜,人与自然界是息息相关的整体,自然界有寒、热、温、凉四时不同的气候,食物也有不同的四性、五味,人们日常生活饮食要与气候相适应,才能调养机体,健身防病。比如春天气候渐暖,饮食既不能过温,也不能过寒。当选择平淡清补的食品,如蛋类、山药、萝卜等。夏天气候炎热,人体水分蒸发过多,津液耗伤,消化功能减弱,加之贪食生冷,极易引起消化不良,日常生活应减少肉食,宜选择清热生津,易消化的食物,如鱼类、粥类、蔬菜、西瓜之类。秋天气候渐凉而干燥,人们胃肠功能经过夏天的耗损逐渐增强,但不宜过食荤腥油腻,防止胃肠负担过重,应选择平补生津润燥之品,吃饭的时候配合乳制品、蛋类、梨、苹果、香蕉和蜂蜜等食品。冬天气候寒冷,食宜温补,增强御寒能力,如配食牛、羊、鸡肉之类,适当佐些辛辣调味之品,但不能过多,以免生痰助热。这些都是制作药膳方子应该注意到的问题。
《黄帝内经》一书中说:
早在
多年以前,《黄帝内经》一书中说:五谷为养,五
“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食之,以补精益气。
”
果为助,《神农本草经》收载了许
在古代,药物和食物是分不开的,多治病与养生皆宜的品种,如大枣、薏苡仁、芝麻、山药、药膳,古代称为“食疗”
莲米、核桃、龙眼、百合、蜂蜜等。
药膳,古代称为“食疗”
、食治”
食补”
“食治”
“食补”等。我国著名医药学家,如张仲景、孙思邈、、孟诜、陈直、忽思慧、李时珍、王孟英等,都曾对药膳有过,论述。如孙思邈在《千金方》一书中设药膳专篇《食治门》
“”
认为:凡欲治疗,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忽,深刻地阐述了养生之道,思慧曾著药膳专著《饮膳正要》
特别是饮食与保健的辩证关系。陈直曾著老年保健专著《养,“调而用之,则倍胜于药也。
老奉亲书》
说:人若能知其食性,中医药心得体会
篇12ICU工作最平凡的是为患者提供生活护理。护士充当了一个多变角色:似子女般的照顾,似父母般的诱导,似朋友般的倾听……,由于ICU环境的特殊,家属不能陪伴,因此对待患者,给予关爱,给予安慰,给予家一样的温暖是每一位ICU护士天天重复的工作。
ICU里患者病情较重,病情的观察至关重要。深夜,依然在病床旁,看着心电监护上数值的变化,液体的输注情况,患者的睡眠情况,每两小时的翻身拍背,做好肺部的护理,注意吸痰,保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是ICU护士应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
ICU工作强度大,压力也大,跟普通病房有很大的区别。首先随时会有抢救,紧急气管插管,面罩加压通气,医生一声令下,配合抢救,抽药推药,按压除颤,紧张的争分夺秒。
其次重病人集中在一起,一位抢救患者的工作强度似于三或四位病情轻的患者。今年的三月,可为是黑色的三月,不仅重病人的压床还有心外集中手术,姐妹们全部加班,三点一线的工作着,就这样大家没有一句怨言,没有一人提出我家有事,我家宝宝生病,我太累了……不能加班。而且还主动加班让其他需要帮助的姐妹休息。
另外,由于封闭式的特殊医疗环境,护士扮演多种角色,所以责任感倍重。
这个月我的工作是主班与治疗的学习,看似轻松并不轻松,每天的拿药、退药、术前宣教、请领物品、仪器的保养与维护、仪器的消毒……所有的所有都是为特护护士的工作准备着。有人把治疗护士比作管家,我看一点也不过。主班的工作更是不能马虎不的,这与患者最关心的问题息息相关,也是他们的敏感话题,多一分少一分都不行
。主班老师在有重病人时还会提出护理工作的重点,指导我们的工作。
就在这黑色的三月我们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互相扶持着走过了忙碌的季节。
篇六: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的心得
中医传承心得体会
中医,一般指以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所以也称
汉医。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关于中医文化的传承,你有哪些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分享的是中医文化传承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对你有帮助!中医文化传承心得体会篇一
一、学好中医,首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
我出身于中医世家,幼承庭训,先父薛培基早年毕业于华北国医学院。毕业后随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先生侍诊四年。父亲毕生致力于血液病、妇科病方面的临床研究。尽管在动乱年代,被谴返故里,限制诊病,但因其方简价廉、效果显著,德高望重之医名仍誉满乡里。由于家庭的影响,我从小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父亲起初教我习诵易于记忆的歌诀式启蒙书,如《雷公药性赋》、《四言举要》、《医宗金鉴心法要决》等。继之给我讲授《傅青主女科》、《血证论》等中医名著。因年少好学,从小奠定了学习中医的童子功。
初中毕业后,适逢十年动乱,我报考中医院校的理想未能实现,但学医之志并未消沉,几经周折,终于有幸拜在父亲师兄---现代著名中医学专家祝谌予老师门下。祝师告诉我:“要想学好中医,提高疗效,必须系统学好中西医基础理论。”因当时处在非常时期,祝师只能指导学习中医学院教材,不能系统讲授,我以自学为主。对疑惑之处,祝师集中解难,因此培养了我自学的能力。经过三年时间,我学完了中医学院中医系的全部教材。同时在祝师的指导下,我先后通过了《素问》、《灵枢》、《伤寒论》、《金匮要略》、《赤水玄珠》、《张氏医通》、《医林改错》等历代名著。由于我勤奋好学,理论联系临床,学用结合,因此有了扎实的基本功。
二、临床侍诊,是继承名老中医经验的捷径。
祝师常教导吾辈,认认真真随师侍诊抄方,才是学好中医临床技能的最佳途径。我白天在门诊侍诊于老师,抄写医案、医方,每日接诊数十人。每周三、六晚上老师在家义务门诊,我亦侍诊于侧。寒暑
十余载,风雪未辍。在祝师亲自教诲下,耳濡目染,心领神会。侍诊之余,整理脉案,阅览方书,并把老师所诊病历,按病、按方、按证分别归类,并查阅相应的文献做笔记,加按语。对老师临证灵感,询问于师,录之于册。日久天长,积累老师活的经验甚多。为求貌似,还常套用老师方法治疗疾病,把自已的体会也记录下来,加以对照。找出差距,如此反复验证,从中省悟老师的学术经验。进而探求神似真谛。
三、广泛搜求,多师临证,才能掌握老师学术全貌。
一九八六年八月十七日,在祝师倡导下,由我组织成立了“顺义县国医医院”,聘请了北京四大名医传人和首都著名中西专家轮流应诊。先后应诊的有:祝谌予、李介鸣、刘渡舟、董德懋、翟济生、薛培基、赵绍琴、李鼎铭、屠金城、刘贵权、张秀琴、施如瑜、施小墨、肖承悰、陈文俊等中西医名家。此时我能有幸跟随这些前辈轮流侍诊,聆听教诲。老师们在看病时常中西理论有机结合给予讲释,有声有色,使我学之兴趣甚浓,受益良多。
因祝师、家父同受施门教育,受此影响,我自然形成了一个收集师门医案、医方、医论、遗文、遗墨之兴趣,为求全面,面陈老师,提出请施门前辈成立施老学术研究机构的建议。恩师对此给予了大力支持。由祝师组织施派在京传人共同发起成立“施今墨医药学术研究中心”。由我任中心秘书长,主持日常工作。时代在发展,医学在进步,为使传统的医学得到科学的印证,以祝谌予老师为首的施门传人均以自己的专长在顺义国医院开设专科门诊,设立门诊大病历,真实的记录诊疗过程。现已收存文字大病历78000余例,声像病历54000余例,验方百余首,讲稿六十余篇,医论、医话上百篇,名医手迹近千余篇。使老师活的经验永世相传,造福桑梓。在祝师“我们利用10年时间,将已掌握的验方进行科学实验,精简药味,改变剂型,将其有效验者推向社会。”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将病历中有效验案所用之方药系统分类,利用科学的制做方法把中药传统汤剂改成诸如冲剂、胶囊、口服液、片剂等现代剂型。对其中屡试屡验之方设立对照组进行观察,将疗效确切之品种加以收藏,以备同有志于中医药之士共同
开发。经过从师、临床三十余载,我对中医学术产生深厚的感情,并大受其益,渐入精深博大的祖国医学之殿堂。
四、学习老师经验,必须多临床实践,才能深有体会。
古有“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的说法。我每周应诊四天,每日接诊四、五十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中西医结合,牢记“辩证施治”为祝师一贯所倡导。在老师学术思想的影响下,我认为要想在某一专科有所突破,就要博采诸家,择其精要。治病医路要宽,不要认为自己是某病专家,对其它疾病不予研究。因为在临床有些病不可孤立存在,譬如糖尿病常可见到心、脑、肾、男性功能减退等并发症。如若一味只对糖尿病下功夫而忽略疾病的群体性,往往会出现因治疗方法少而不能应对临床复杂情况。因此我在看病时,内、外、妇、儿无不涉猎,常采用中西两法有机融合,相得益彰,茯益良多。
祝谌予老师以中西医结合精深造诣和一张处方常具有中西医理论有机融合之特色而享誉医林。我得益前辈绳墨。加之我对针炙疗法的喜爱,常常针药双施。急则施针,缓则用药,以其即刻疗效形成了我独特的针药方证对应法,而响誉于众多患者。我以行针取穴少,痛苦小为一贯追求。如一例急性肠炎患者,病十余日高烧不退,体温持续38.9度至40度之间。中西医屡试退热消炎诸法不应,日泻十数次,小便甚少且黄,我予针刺外关和委中放血,15分钟后患者体温降至37.2度,排出大量黄色小便而渐安宁,遂以中药三根五苓散三剂而痊愈。我在临床实践中,有个重要体会,就是将老师经验和读书、看病时突发的灵感和体会随时记录,集腋成裘,就为编写读书和临证体会与同道交流,以资提高。从事中医工作30余年,积累了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深感中医学术精深博大,学无止境。
五、集诸家之长,创自己之路。
古语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确是至理名言。先贤越人随风适俗,博求多采,医路甚宽,世代传为佳话;孙思邈凡有“一事长于已者,不远千里,伏膺取决”;叶天士虚怀若谷,凡易十七师,以至成为妇孺皆知的大家;名医施今墨尝云:“中西医应互相学习,使其融会贯通。”吾师祝谌予常教导我辈:“博采众方就是对他人好的经验和杂
志所载有价值的文章进行深入的学习、研究和验证,对其确有效验者,在辩证的基础上加以应用。”我曾有幸跟随著名中医刘渡舟侍诊,刘老精湛而独至的医术使我得到了许多宝贵的启迪。例如,我对刘老用五苓散治疗一例急性风湿性关节炎疗效甚佳颇为不解,遂询之,经刘老讲释后顿悟。刘老看我态度诚恳,曾多次赠方于我。
因我对针炙极有兴趣,经祝师介绍,曾得到著名针炙专家胡荫培、王乐亭二位老师指教。针药并用,临床疗效提高,使我饱尝其中乐趣。发扬祖国医学任重道远,我要继续努力,学习和实践。中西结合,针药双修是我毕生为之的道路。
中医文化传承心得体会篇二
光阴荏苒,不知不觉自己从医已经十余个年头了,有幸师从于名老中医尹华荣教授,令我受益良多,受用终生!在临床实践中,尹老师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颈肩腰腿疾病及疑难杂病。在跟师学习的日子里,我深深地体会到尹老师是一位博学的老师,他善于把自己行医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上升为理论,用于指导学生的工作,使我开拓了思路,活跃了思维,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逐步提高了诊疗技术,坚定了对中医药的信心。从尹老师的身上感受到的是,他对古老的中医及其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现代医学在现代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蓬勃发展,而中医至今已经几千年了,是古代医学。有人认为,中医是几千年前的产物,与今天的现代化格格不入,学习中医是过时的,甚至是历史的倒退。虽然,中医经典理论是陈旧的,但典籍中不少看来是旧的内容,却能够发掘出新的功效。例如大柴胡汤是1000多年前《伤寒论》中的方子,在现代西医治疗基础上治疗急性胰腺炎疗效就很好。又如令现代医学棘手的冠心病,西医治疗需长期服药、副作用较大,用中医药的益气化痰活血法治疗有好的疗效。尹老师用大剂量黄芪治疗血管病以及用大量温补肾阳药治疗骨质增生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师从尹老师后,我的学习态度不一样了。
过去在学校是在“填鸭式”的学习方法下接受教育,死记硬背,不管是否理解,只求能把书本的内容全部背下来,待考试时一字不漏
地默写出来,便大功告成,学习是被动的,以分数作为目标,毫无乐趣可言。而今,跟从尹老师临床实践,以医好病人为目标,尹老师善于把自己行医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上升为理论,使我逐渐“开窍”。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讲究的是辩证论治,目前的跟师模式恰好是印证这个特点的模式,使自己少走很多弯路。作为一位名老中医,尹老师具有博大包容的胸怀和高瞻远瞩的视野,他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对于现代医学,主张扎根中医,西为中用,中西医结合。正是由于尹老师这种开明包容、与时俱进的积极向上的心态,使他成为医学界经久不衰的长青树,在病人中有良好的口碑。尹老师常常教导我们“立业先立德”,作为他的学生,我不仅学到了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更领悟到了尹老师高尚的医德和强大的人格魅力。
王新
中医文化传承心得体会篇三
一、学好中医,首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
我出身于中医世家,幼承庭训,先父薛培基早年毕业于华北国医学院。毕业后随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先生侍诊四年。父亲毕生致力于血液病、妇科病方面的临床研究。尽管在动乱年代,被谴返故里,限制诊病,但因其方简价廉、效果显著,德高望重之医名仍誉满乡里。由于家庭的影响,我从小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父亲起初教我习诵易于记忆的歌诀式启蒙书,如《雷公药性赋》、《四言举要》、《医宗金鉴心法要决》等。继之给我讲授《傅青主女科》、《血证论》等中医名著。因年少好学,从小奠定了学习中医的童子功。
初中毕业后,适逢十年动乱,我报考中医院校的理想未能实现,但学医之志并未消沉,几经周折,终于有幸拜在父亲师兄---现代著名中医学专家祝谌予老师门下。祝师告诉我:“要想学好中医,提高疗效,必须系统学好中西医基础理论。”因当时处在非常时期,祝师只能指导学习中医学院教材,不能系统讲授,我以自学为主。对疑惑之处,祝师集中解难,因此培养了我自学的能力。经过三年时间,我学完了中医学院中医系的全部教材。同时在祝师的指导下,我先后通过了《素问》、《灵枢》、《伤寒论》、《金匮要略》、《赤水玄珠》、《张氏医通》、《医林改错》等历代名著。由于我勤奋好学,理论联系临床,学用结合,因此有了扎实的基本功。
二、临床侍诊,是继承名老中医经验的捷径。
祝师常教导吾辈,认认真真随师侍诊抄方,才是学好中医临床技能的最佳途径。我白天在门诊侍诊于老师,抄写医案、医方,每日接诊数十人。每周三、六晚上老师在家义务门诊,我亦侍诊于侧。寒暑十余载,风雪未辍。在祝师亲自教诲下,耳濡目染,心领神会。侍诊之余,整理脉案,阅览方书,并把老师所诊病历,按病、按方、按证分别归类,并查阅相应的文献做笔记,加按语。对老师临证灵感,询问于师,录之于册。日久天长,积累老师活的经验甚多。为求貌似,还常套用老师方法治疗疾病,把自已的体会也记录下来,加以对照。找出差距,如此反复验证,从中省悟老师的学术经验。进而探求神似真谛。
三、广泛搜求,多师临证,才能掌握老师学术全貌。
一九八六年八月十七日,在祝师倡导下,由我组织成立了“顺义县国医医院”,聘请了北京四大名医传人和首都著名中西专家轮流应诊。先后应诊的有:祝谌予、李介鸣、刘渡舟、董德懋、翟济生、薛培基、赵绍琴、李鼎铭、屠金城、刘贵权、张秀琴、施如瑜、施小墨、肖承悰、陈文俊等中西医名家。此时我能有幸跟随这些前辈轮流侍诊,聆听教诲。老师们在看病时常中西理论有机结合给予讲释,有声有色,使我学之兴趣甚浓,受益良多。
因祝师、家父同受施门教育,受此影响,我自然形成了一个收集师门医案、医方、医论、遗文、遗墨之兴趣,为求全面,面陈老师,提出请施门前辈成立施老学术研究机构的建议。恩师对此给予了大力支持。由祝师组织施派在京传人共同发起成立“施今墨医药学术研究中心”。由我任中心秘书长,主持日常工作。时代在发展,医学在进步,为使传统的医学得到科学的印证,以祝谌予老师为首的施门传人均以自己的专长在顺义国医院开设专科门诊,设立门诊大病历,真实的记录诊疗过程。现已收存文字大病历78000余例,声像病历54000余例,验方百余首,讲稿六十余篇,医论、医话上百篇,名医手迹近
千余篇。使老师活的经验永世相传,造福桑梓。在祝师“我们利用10年时间,将已掌握的验方进行科学实验,精简药味,改变剂型,将其有效验者推向社会。”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将病历中有效验案所用之方药系统分类,利用科学的制做方法把中药传统汤剂改成诸如冲剂、胶囊、口服液、片剂等现代剂型。对其中屡试屡验之方设立对照组进行观察,将疗效确切之品种加以收藏,以备同有志于中医药之士共同开发。经过从师、临床三十余载,我对中医学术产生深厚的感情,并大受其益,渐入精深博大的祖国医学之殿堂。
四、学习老师经验,必须多临床实践,才能深有体会。
古有“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的说法。我每周应诊四天,每日接诊四、五十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中西医结合,牢记“辩证施治”为祝师一贯所倡导。在老师学术思想的影响下,我认为要想在某一专科有所突破,就要博采诸家,择其精要。治病医路要宽,不要认为自己是某病专家,对其它疾病不予研究。因为在临床有些病不可孤立存在,譬如糖尿病常可见到心、脑、肾、男性功能减退等并发症。如若一味只对糖尿病下功夫而忽略疾病的群体性,往往会出现因治疗方法少而不能应对临床复杂情况。因此我在看病时,内、外、妇、儿无不涉猎,常采用中西两法有机融合,相得益彰,茯益良多。
祝谌予老师以中西医结合精深造诣和一张处方常具有中西医理论有机融合之特色而享誉医林。我得益前辈绳墨。加之我对针炙疗法的喜爱,常常针药双施。急则施针,缓则用药,以其即刻疗效形成了我独特的针药方证对应法,而响誉于众多患者。我以行针取穴少,痛苦小为一贯追求。如一例急性肠炎患者,病十余日高烧不退,体温持续38.9度至40度之间。中西医屡试退热消炎诸法不应,日泻十数次,小便甚少且黄,我予针刺外关和委中放血,15分钟后患者体温降至37.2度,排出大量黄色小便而渐安宁,遂以中药三根五苓散三剂而痊愈。我在临床实践中,有个重要体会,就是将老师经验和读书、看病时突发的灵感和体会随时记录,集腋成裘,就为编写读书和临证体会与同道交流,以资提高。从事中医工作30余年,积累了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深感中医学术精深博大,学无止境。
五、集诸家之长,创自己之路。
古语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确是至理名言。先贤越人随风适俗,博求多采,医路甚宽,世代传为佳话;孙思邈凡有“一事长于已者,不远千里,伏膺取决”;叶天士虚怀若谷,凡易十七师,以至成为妇孺皆知的大家;名医施今墨尝云:“中西医应互相学习,使其融会贯通。”吾师祝谌予常教导我辈:“博采众方就是对他人好的经验和杂志所载有价值的文章进行深入的学习、研究和验证,对其确有效验者,在辩证的基础上加以应用。”我曾有幸跟随著名中医刘渡舟侍诊,刘老精湛而独至的医术使我得到了许多宝贵的启迪。例如,我对刘老用五苓散治疗一例急性风湿性关节炎疗效甚佳颇为不解,遂询之,经刘老讲释后顿悟。刘老看我态度诚恳,曾多次赠方于我。
因我对针炙极有兴趣,经祝师介绍,曾得到著名针炙专家胡荫培、王乐亭二位老师指教。针药并用,临床疗效提高,使我饱尝其中乐趣。发扬祖国医学任重道远,我要继续努力,学习和实践。中西结合,针药双修是我毕生为之的道路。
篇七: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的心得
新时代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
新时代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是我国医学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举措。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人民健康意识的提高,中医药行业在全球范围内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新时代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
一、传承中医经典
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是我国典型的传统文化之一。中医药经典为中医药理论的根基,是中医药文化的精品,具有不可替代的传承价值。因此,要加强对中医药经典的研究和传承工作,让经典融入到中医药的学习和实践中,让医生们更好地了解中医药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有利于提高中医药的临床疗效和普及度。
二、发掘中医药资源
中医药资源是中草药和动物药材的统称,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气候和地理条件丰富,拥有丰富、独特的中草药宝库,但要想真正发挥中药的疗效,必须从源头开始,精心挑选药材,精细制备,把优质原料变成优质药品。因此,加强对中草药的资源管理,提高中草药的质量和安全性是非常关键的。
三、推广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文化是我国独特的传统文化,是国家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之一。我们要积极推广中医药文化,把中医药文化融入到各个领域中去,如旅游文化、艺术文化、体育文化和教育文化等。这不仅有利于提高中医药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有利于世界各国人民更好地学习和了解中医药的历史渊源、技术特点和性能特点,提高中医药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总之,新时代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探索。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让中医药文化更加广泛、深入、持久地传承和发展下去,为人类卫生事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篇八: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的心得
中药特色技术传承学习心得体会
感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感谢各级主管部门、感谢医院领导,我有幸成为2018级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人才培训项目培养对象。有这样千载难逢的学习机会,我倍加珍惜,努力学习,现将学习基本情况、学习心得及特色技术传承等情况总结如下。
一、学习完成情况。
2018年以来,先后参加12个基地的学习,按时完成学习报告,各个培训基地考核结果均为优秀。学习中医中药经典古籍《神农本草经》和《黄帝内经》,完成读书心得和学习笔记5篇。
二、中药特色技术学习和掌握情况。
第一站,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基地。中药饮片是中医药最核心的源头。中药饮片不能用有效期应该叫保质期。例如阿胶五十年保管好的话质量更上乘;陈皮越久越好。
有毒中药的毒性成分及所产生的症状、炮制的常用解毒制法包括净选、漂洗、炒制、灸制、蒸制、煮制、燀、复制、烘、焙、煨、煅制、制霜法、提净、水飞。
市场上不合格饮片存在正品匮乏、非药用部位的混入或人为掺入异物、杂质、栽培变异、炮制加工不规范、非法增加饮片重量、提取有效成分、染色掺假等情况。
第二站,安徽中医药大学亳州基地。重点学习安徽十大皖药道地药材,霍山石斛、凤丹皮、亳白芍、菊花、宣木瓜、茯苓、灵芝、桔梗、黄精、断血流。以
亳菊为例进行说明,亳菊采用阴干主要是减少挥发油散失,挥发油对解热作用明显有效;俞年军教授用实验结果说明亳菊种苗可以通过茎尖组织培养来获得。
第三站,贵州中医药大学凯里基地。该地点为“道地产区”。道地药材具有明显的地理性,特定的质量标准,丰富的文化内涵,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特定的种质遗传。道地药材是中医药的精髓,常用500种中药材中,有道地性的药材占200种,其用量占80%,其核心是质量和产量。
以苗药为主的苗侗医药文化街药材市场,是贵州省唯一较完整的保持着苗医药文化的原真性的民间“自由”交易的苗药市场。
第四站,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基地。质量研究与质量标准的制订是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其目的是确保制剂的安全和有效,应当结合处方、工艺、使用等,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并设定合理的检测项目和限度。中药制剂处方存在的主要问题:未按君臣佐使排列;处方药味未按药典或炮制规范饮片的标准名称进行规范。制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未列出主要步骤和必要的技术参数;有的制法没有规范。再注册申报资料与原批复工艺不一致。辅料的名称未按药典规范。鉴别:基本要求,处方中的君、臣药均要研究,选取有专属性的鉴别收入标准正文;未收入标准中的内容,应在起草说明中体现,薄层色谱鉴别应采用两种研究方法。
第五站,陕西基地。中药、医理、针灸、方剂的伟大成就汇合奠定了陕西“中医药文化发祥地”的地位。例如,我国第一部病因症候学巨著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我国第一部医药学百科全书、孙思邈的《千金方》,王焘的医学巨著《外台秘要》,世界第一部国家药典《新修本草》等。
五运六气理论是以五运、六气、三阴三阳等理论为基础,用天干地支作为推演符号,来研究气候变化与自然界生物生长壮老和疾病流行之间的关系,用以指导临床辨证论治和养生防病。五运即木运、火运、土运、金运、水运五者的总称。六气即风、热、暑、湿、燥、寒六种气候。六气是气候变化的本源,三阴三阳是六气产生的标象。标本相合,就是风化厥阴,热化少阴,湿化太阴,火化少阳,燥化阳明,寒化太阳。
第六站,江西樟树天齐堂中药饮片有限公司。樟树是中国最早的药都,开创了中药炮制的先河。“樟帮”炮制技术自成体系,具有炮制工具独特繁多,制作工艺自具风格,炮制辅料质量要求严格,遵术效法独创风格的特点。“樟树帮”炮制辅料质量要求严格,其中尤为注意优良土特产,发挥其优势,如酒制,选用当地名酒。酒炒以糯米甜酒为主,酒洗以白酒为主,酒蒸用封缸酒;蜜炙用橙花蜜汁。
第七站,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药外用制剂有着悠久的历史。黑膏药是我们的先辈在生产力相当落后、对化学知识知之甚少的情况下,最早利用化学合成法发明的可直接粘贴于皮肤,并通过皮肤吸收以取得治病效果的药物制剂。传统的中药外用膏剂主要包括泥罨剂、糊剂、涂膜剂、擦剂等等。但是这种剂型有着自身的缺陷。我国报道的临床上使用内病外治的剂型主要还是一些传统剂型,随着国际上外用新剂型、新辅料、新技术的研发和使用,我国内病外治这一民族瑰宝也期待着新的突破,使其在世界上发出更璀璨的光芒。就经皮给药制剂而言,透皮贴剂、巴布剂、树脂型膏剂是其发展的新动向。
姜德友教授解读的中医临床用药技巧,归纳总结七个方面:多用思维;专病专药思维;三位一体用药思维;根据脏腑特性用药思维;用量思维;用利远弊思维;剂型择用思维。
第八站,广西基地。广西是全国唯一用药名“肉桂”命名的省区。"壮药"是指在壮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的药物。“公、母、帮、带”是壮药的配伍原则,是以壮药理论为指导,配伍规律具有主次区别,公母各异的组方特色。壮医药理论是壮族先民长期医疗实践经验的总结,“阴阳为本”是壮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药之首-肉桂、壮药之母-意苡仁、壮药之帮-田七、壮药之带-救必应、特色药-吉利草。“吉利草”形类石斛,根类芍药,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解百病之毒,能起到治疗新冠肺炎、哮喘和肺结核的作用,能有效改善气喘、吐血的问题。
第九站,山西基地。山西是党参的原产地。党参本为“古本草人参”之别名,指产于山西上党(今长治地区)之人参。党参之名始载于清代吴仪洛《本草从新》谓:“因原产于上党郡,而根形如参,故名。”《本草纲目拾遗》、《植物名实
图考》才专有党参之条,并沿用至今。秦时置此地为上党郡,唐代改为潞州,故又有“潞党参”之名。陵川“五花芯党参”是陵川人工种植历史最早、加工方法独特、人文历史厚重的一个知名品牌。陵川五花芯党参的横断面呈五花形,油性大,无渣滓,含糖量和药用价值比一般党参高出1~1.5倍。有“一棵五花芯,强如十斤参”之说。
第十站,湖北省中医院基地培训班。湖北植被类型较多,中药资源种类多、分布广,是全国中药资源最丰富的省区之一,素有“华中药库”之称。湖北省现有中药资源3939种,居全国第六位。湖北产的道地药材品种主要有黄连、当归、独活等。其中“九资河茯苓”质地坚实,体重,色白细腻,驰名中外,生产历史已达400余年。恩施“紫油厚朴”皮厚细腻,油性足,内皮色紫棕,气味浓厚,在国内外市场上久负盛名。古老背(枝城市)“金头蜈蚣”体粗质重,色黑发亮,头足色金黄,深受客商及患者喜爱。
第十一站,2021年5月7日,我有幸参加“浙江道地药材”专题培训。内容涉及浙江道地药材历史沿革、浙江地产药用植物鉴别、浙江道地药材鉴别知识、浙江道地药材栽培和种植基地情况、浙江道地药材采收加工、大盘山药用植物园及自然保护区野外实习等方面。
一药一世界,一图一菩提。彭华胜博士作了《本草图经》药图探微暨浙江药图考的专题讲授,把对《本草图经》的研究成果倾囊相授。图经涉今浙江冠名药图38幅,如睦州麦门冬、明州薯蓣、温州石斛、越州五味子等。千年回首,《本草图经》历史丰碑屹立于历史长河中。美轮美奂,《本草图经》尽显工匠精神。
第十二站,甘肃基地。甘肃是中药材资源大省,地道药材中最有名的为“当归、黄芪、党参、大黄、甘草”,业界习称“甘肃五大宗”,种植面积和产量当前居全国第一位。
甘肃地道药材产地加工的特色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熏干法、冲撞法去皮、冲洗法、切片法、揉搓法、发汗法。中药产地加工其实质是生物制药过程。好中药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总之一句话:药材好,药才好!
篇九: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的心得
中医药传承的真实感受
中医药传承的真实感受
作为一名中医药行业的从业者,我深刻感受到中医药传承的重要性。传承意味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保护,是中医药产业的核心价值所在。
在中医药行业中,传承包含着多层含义。首先,是传授中医药理论、临证经验和医术技能。这是最基础的传承,必须由医学家和老中医不断地向后辈传授,才能保证中医药的延续。
其次,是传递中医药的精神和文化内涵。中医药不仅是一种医学体系,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它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生命价值观、审美观等,这些精神和文化内涵需要不断传递,才能让中医药不断发扬光大。
更重要的是,要不断传承中医药的道德、职业操守。中医药行业是一项非常神圣的事业,医者必须具备高度的职业操守,慎重行医,严格遵守医德。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患者的信任和尊重,推动中医药的健康发展。
在中医药行业,我们必须认真对待传承这一问题,才能让中医药不断进步、发展。只有传承才能保证中医药的根基稳固、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的健康。
推荐访问: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的心得 中医药 传承 心得